核心价值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0:08:43

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篇1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406页)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秩序,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赢得了胜利,却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没有金钱至上的财富观,没有对享乐、消费的无限贪欲,没有在这种财富观和贪欲驱动下的“个人奋斗”,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西方国家公开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极和没落。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社会制度,不仅根本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在建设新型思想道德文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解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成为时代潮流。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进步的主流在发展;另一方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乘机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十分突出。特别要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还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明确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有强大生命力。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应该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发展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又要看到,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导致思想混乱乃至社会动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近代史上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全民族最强烈的愿望。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从而为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创造了历史条件。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复兴展现出灿烂前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理想和价值追求,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理想,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国家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激励着我们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团结奋斗。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不断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决不妄自菲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感化、自身修养、传统习惯等起作用,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公共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精神力量。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大力发展各民族和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社会残留的封建主义道德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又面临资本主义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蚀。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给道德领域和社会关系带来深刻复杂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确立全社会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树立了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要长期起作用,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定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个价值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必须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这个价值体系需要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

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应该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应当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彻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各方面工作中。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着力回答人们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要紧密联系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成就和群众的切身感受,进行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情和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深刻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引导人们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篇2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406页)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秩序,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赢得了胜利,却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没有金钱至上的财富观,没有对享乐、消费的无限贪欲,没有在这种财富观和贪欲驱动下的“个人奋斗”,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西方国家公开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极和没落。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社会制度,不仅根本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在建设新型思想道德文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解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成为时代潮流。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进步的主流在发展;另一方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乘机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十分突出。特别要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还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明确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有强大生命力。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应该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发展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又要看到,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导致思想混乱乃至社会动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近代史上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全民族最强烈的愿望。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从而为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创造了历史条件。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复兴展现出灿烂前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理想和价值追求,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理想,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国家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激励着我们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团结奋斗。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不断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决不妄自菲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感化、自身修养、传统习惯等起作用,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公共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精神力量。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大力发展各民族和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社会残留的封建主义道德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又面临资本主义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蚀。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给道德领域和社会关系带来深刻复杂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确立全社会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树立了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要长期起作用,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定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个价值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必须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这个价值体系需要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

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应该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应当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彻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各方面工作中。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着力回答人们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要紧密联系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成就和群众的切身感受,进行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情和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深刻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引导人们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篇3

关键词:文化;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

当代中国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着眼于精准地实现中国道路的价值建构与文化表达,通过持续推进中国实践和讲好中国故事,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强健和温暖当代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强国意味着一个国家或民族其外显的文化体系能够健全和发达,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更要自觉和自信,有一股在国家或民族发展上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的质朴的精气神。因此,积极推进既立足于中国主体又具有世界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实践,对于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文化与价值的概念

(一)文化与文化强国。文化因涉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极具歧异性和复杂性,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明确定义。大致而言,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来描述文化。第一,文化是人的整个生活方式或生活样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总称。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泰勒就较早地把文化归纳为人类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中国研究学者梁漱溟所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学术界影响颇大,他将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精神生活层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生活层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等。三是物质生活层面,如饮食、起居等各方面的享用。第二,文化既可以定义为人类生活外在、给定的行为规范体系,又是人内在的精神修养、性情陶冶和品德教养。任何文化系统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都是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和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对每一个人而言是外在的,不是自己制定的,而是通过学习乃至某种强制而遵循的。与此同时,文化其实更是一个人内在生命自然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的生命不是生下来就已经充足完备,而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养。这种教养当然不是要扭曲、泯灭人性,而是要保持、扩充人性中良善的方面,使人获得健全而卓越的人生。第三,文化是人能动的自由本性和超越本性的实现。从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不甘于自然之子的命定身份,并不断探索、创造意义和价值,实现“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人虽然同其他自然物一样具有自然的规定性、自然的机能,但是人可以合理地超越自然的限定,创造出自然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东西。第四,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来看文化。我们可以把上述的文化因素简单概括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不同层次。精神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和审美系统。这些要素在功能作用上相互依存,在组织建构上相互连接,一起发挥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

(二)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一般被理解为某种关系范畴,指主体与客体之间需求与满足的关系。这样理解的价值是一种建立在主体与客体相区分基础上的相对的评判标准,是主体作出的有关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的某种判断与抉择。随着评判者、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所指对象的不同,价值的含义与特征常常会发生某种变化,从而使价值问题显得特别复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客观的,但评判者的评判却总是主观的,主、客体的性质是多样的,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的。主、客体本身是变化的,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变化的。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主客关系的多重性质和多个选项加以概括,逐渐形成价值问题的三大基本领域和三对基本选项,即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选择了前者,以作为思考和解决价值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众多相对价值不断进行整合,逐渐形成了一些普遍的价值。价值本质上是指人的内在尺度。价值问题的复杂性归根结底来自人的复杂性。像一切外在尺度一样,人的内在尺度也具有某种客观必然性,与一切外在尺度不同,人的内在尺度并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固定的度量方式。尤其是一群个体的人聚集在一起组成共同体时,共同的内在尺度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价值系统包含众多层级众多元素的价值理念,这些不同的价值理念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有不同的价值排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对某个价值系统的经验的直观的认同和自觉。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是或应该是对这个社会多数人的价值排序的表达。核心价值指一个价值体系中最高和较高层次的一些价值理念,其重要性和优先性足以使一个价值体系区别于其他的价值体系。因此,一个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可以分属不同层次,但数量不会太多。一个社会或一个共同体,必须在价值观上达成某种共识才可能存在,否则就会解体。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也必然发生改变。这些改变有时会成为推动社会变革或进一步变革的强大动力,有时也会导致严重的价值冲突,以至引发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动荡或危机。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的深刻社会经济转型,是在社会主义根本价值观的指导下作出的抉择,促进了我们的价值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深层次特征:第一,人们的价值主体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开始呈现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化的趋势。改革开放的实践、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些变化不断地唤醒、强化了不同价值主体的意识,使得社会整体逐渐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过去的那种脆弱的、不健全的主体意识,由于无法承受改革和转型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演变成种种失控和失落的状态,因此也造成了思想混乱和世风败坏,严重地削弱甚至瓦解着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二,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虚幻走向务实。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普遍觉醒及价值重心的转移,各阶层主体的利益需求则普遍而多层次地展现出来,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生活显现出本性的丰富多彩。然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样化也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那就是怎样处理好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取舍、协调和均衡等。显然,这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最为繁杂、最为艰巨、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第三,社会的理想系统在不断自我审视的同时,开始重新建立。在主体多元化、价值多维化的条件下,确立一种健康、积极、务实可行的社会理想和信念,使它成为每一个主体进行价值选择的方向标和灵魂,这成为我国文化和价值观领域的焦点。与此相关联的,则是建立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大问题。理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需要通过实现市场经济,从而达到政治、经济、文化齐发展,齐繁荣的目标。这些都需要科学、健康、积极、文明的观念融入其中,事实上构成了当代中国最现实的社会理想问题。第四,社会主导价值的冲突日益明朗化。我国是一个有长期的封建主义历史的国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是在长期社会封闭的条件下开始搞改革开放的。这就使得多年来我们在价值观建设领域始终面临着三重任务,一要反对拜权主义、封建主义、家长主义泛起,二要防止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和金钱主义泛滥,三要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本位价值,不仅在理论上,更应该注重在实践上,在社会体制、社会操作乃至社会风气中都得以贯彻落实,这仍然是我们目前最富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历史性任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价值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同步发生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表达,是国家和民族之魂,而核心价值则是文化之魂,是国家和民族的魂中之魂。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来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核心价值观则是民族血脉的基因,是精神家园的顶梁柱。中华民族是由多个不同的民族组合而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种族血缘谱系,各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结成一体,形成一个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有一致的文化认同,它是维系这个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纽带。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历来都备受尊重,这种对文化差异的尊重能够一直追溯到中华文化的源头。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普遍价值的认同。这种价值的认同,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加深巩固,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它是这个时代人们精神上孜孜追求的出发点和归宿处。世界上的各大文明区域大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它是由这些文明的原创性、传统性文化成果奠基的,这些原创性、传统性成果在每一个新的时代都会被重新阐释,以便能够在充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同时,成为持续支撑这个文明的最深层最稳定最强大的精神之源。现代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然包含着中华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经典性的成果,包含对这些成果的现代意义的重新阐发。同时也包含中华民族在现代性追求中所达成的普遍共识。精神家园中,最能给人以家的温暖和力量的东西,就是能够将这些原创性、经典性成果与现代共识融为一体的核心价值体系。从当代中国的急剧变革来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世界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则是这些重要源泉、重要因素、重要支撑和热切愿望的聚焦点。中国的变革所处的国际环境,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也把文化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文化在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迫切,而价值观的吸引力正是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在通常情况下,为人们提供常情、常理的共识,为人们的思考、交往和活动提供决定性的前提和保障。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篇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析义

价值体系是指与经济基础相联系的特定思想形式的总和,它由经济地位和利益决定,标志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在价值体系中,有核心价值体系和非核心价值体系之分。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它掌控社会的精神状况,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一般而言,一个社会所倡导的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利益观就是核心价值体系。非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处于价值体系的边缘、易于变化的价值体系,比如审美观、婚姻观、消费观等。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必须统一,而非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就不必统一,甚至可以相互矛盾地存在着。

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品质,不同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给意识形态涂上了不同的色彩。我们判断一种意识形态先进与否,主要是以其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核心价值体系比意识形态更加直白,更加通俗,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核心价值体系一旦形成,它就站在意识形态的前面,主导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且在社会的各种制度中反映出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核心价值体系清晰健康,这个社会在精神上、文化上才有较大的共融性和一致性,人们的思想观念彼此才有参照系,社会生活规范、职业规范、道德规范才能为广大社会成员所遵循。观念统一才能使意志整合。社会失范始于乱制,社会失衡始于分利不均。只有打造合理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效地化解思想矛盾,在精神生活中营造和谐的氛围,进而推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趋于协调。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因失去遵循的原则而迷失方向。

二、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想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最终必然会使社会思想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社会思想多样化的今天,只有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才能积极引导社会思想发展的方向,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弘扬社会正气,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

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思潮。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物质关系,也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关系,原有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利益关系等都受到巨大冲击,经济体制的转换使意识形态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在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性与落后意识形态的危害性同时存在;意识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与引导上的滞后性同时存在。这就必然会导致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在这种新形势下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包括新社会阶层在内的社会各阶层。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新兴阶层。这些新出现的社会阶层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阶层结构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出现。阶层的分化打破了传统的利益格局,新的利益格局还处在形成的过程中,有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冲突。社会各阶层的心理都处在动态发展中,对未来既充满了担忧又充满了期待,希望社会变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为了调动社会各阶层群体的积极性,合理地整合社会资源,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升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整合社会各阶层有益的或无害的思想意识,使社会各个阶层在意识形态中都能找到归属感。在改革开放中新产生的社会阶层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它们非常在意国家的意识形态是否把自己涵盖进去,因为这是决定一个阶层政治地位的重要标志。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整合社会资源,统率社会思想,实现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意识形态发挥其作用的基本方式。在信息化时代,意识形态作用于社会的方式会受到影响,政府在信息化时代受到最严峻的挑战,就是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容易受到挑战。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信息流动方式发生了改变,由单向流动变为多向交互流动,信息流动的渠道也大大增多,人们获得新信息的时间在不断提前,这使得政府通过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变得不再可能。信息网络化还使我们面临信息安全的挑战。网络会塑造人们的批判人格,挑战权威,颠覆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和控制力的减弱。还有,随着政府信息的公开以及一些外交档案、党史档案的解密,公众可以查阅这些相关的材料。有些人利用党在历史上出现的失误,利用现在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大做文章,夸大事实,丑化党的形象,挑拨党群干群关系,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侵蚀。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就必须积极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

三、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应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统一。在我国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除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核心思想体系外,还有其他的思想形态存在。思想形态的多样性和人们的认知水平、世界观的变化、审美情趣、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相关。这种多样性既符合人们对现实不同的生存感悟,又可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归宿。尽管有些不同思想形态、价值观念之间有矛盾,但要彻底铲除它们中的腐朽成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毫无疑问,这些东西也将和马克思主义长期并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统一。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同时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只有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的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要坚持和采取正确的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不只是靠行政命令来实现的,必要的行政手段当然需要,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说理的途径来实现。我们不能以主导性排斥多样性,也不能以多样性替代、置换主导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互为前提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讲主导性,就没有主心骨,人们容易失去方向;而只讲多样性,社会就没有坚实的核心价值体系,就不能形成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我们要用主导性去影响和带动多样性,用多样性去培植和激励主导性,注意平衡,把握方向,掌握主动。

坚持先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在现阶段,必须立足于社会实际,从全体社会成员的现实道德水准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和层次性要求结合起来,照顾到部分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不搞一刀切。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同时,也要推行适用于普通劳动者、爱国者的思想道德。在全体人民中广泛进行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教育,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大力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也要肯定和提倡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于那些虽然不先进、但是对国家和社会也不会造成危害的思想意识,也要允许它们继续存在,做到先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篇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列为和谐文化的根本,也就是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这个体系由三个方面组成:价值原则、目标追求和实践原则。

任何价值体系或价值观的实践要求都是由该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也不例外。辩证性或对立面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我们进行价值实践(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价值协调等)时必须首先遵循的原则,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四个统一: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理想是建立在对社会规律认识基础上的对未来的一种确信和追求,具有扬弃现实、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特征,是感召、激励和鼓舞人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理想对社会成员的感召力取决于两个方面:理想的科学性,即有没有确切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理想的现实性,即人们能否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理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

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今我国社会的最高价值目标。然而,和谐社会价值理想的最终实现是在理想与现实的持续转换中实现的,就当前来说,就是要在共同理想的旗帜下,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实践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和信念。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所以,通过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并进而奠定实现共同理想的坚实基础。

多样性与主导性的统一

价值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效用,由于主体或其对客体关注角度的不同,一个社会的价值既是多样的,又是多元的。通过核心价值准则对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协调,可以使社会的各种价值取向基本符合社会良性运行的要求,使社会的价值冲突保持在社会良性运行允许的范围内,否则社会就必然是一盘散沙而毫无凝聚力和生存能力。

我们应该明确: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不是要消灭价值观的差异性,而是要以主流的价值取向引导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并借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确切地说,是通过大力倡导同社会发展进步一致的主导价值取向,去鼓励和保护那些积极进步的价值取向,努力造就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价值认同感,进一步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同时,在多元价值取向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将社会的价值冲突保持在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范围内。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不是否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而是要使多样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相互补充、统一于社会共同理想”的局面。

民族性与全球性、传统与时代的统一

任何系统都是内部要素、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既要坚持本民族价值观的独特性,又要以某种被世界各民族公认和接受的价值观为基础和前提,尊重不同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倡导以对话、交流与合作等手段调解民族间的价值冲突,促进人类多元价值体系的共同进步。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我们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要把民族性与全球性协调统一起来,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潮流中发掘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在中华文化发展中提炼人类文化的一般性,通过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充实中华文明又不断回馈世界。

任何事物又是该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还要做到传统与时代的统一。其实,民族性与全球性统一的同时也是追求传统与时代统一的过程。因为,要实现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统一,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民族传统不断增添新内容,挖掘新内涵,培育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的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建立既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又合乎自身国情的价值观念。从这一点讲,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统一的。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内容,在传统与时代的统一中传承、光大民族精神。

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社会是由个体的人构成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自由和有个性的发展,可以说,个体的人发展的全面性和个性化程度是社会全面发展程度的体现;同时社会的全面发展又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于“社会的”、“共同的”价值原则、价值理想和行为底线,是每个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追求的一种价值和信念,是社会群体对现阶段社会规律的集体认识,是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综合反映,因此,这一体系具有普适性或者说社会性,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循的价值原则。但是,这一价值体系是通过个体独特的价值活动来实现的。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篇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彼此贯通、层层递进、有机统一。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是主题,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重要责任,贯穿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培养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文化纽带,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单一的价值观,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把抽象的原则变为具体的要求,把理论上的阐述变为实践上的行动,这样才能让人们真正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实践证明,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是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

先进典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杰出代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虽然岗位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高度的政治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诠释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使抽象的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看得见、摸得着,让人民群众可信、可亲、可学。树立一个先进典型,就是在社会上竖起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就是在群众中确立一种导向、一个楷模。这对于倡导先进的思想道德和价值理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准确反映时代主流,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自觉遵守和践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代需要航标,社会需要榜样,思想需要先导。运用榜样的力量,培养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做法,也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学习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注意发现先进典型并善于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树立道德楷模,加强示范引导,让人民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学习宣传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对于引导广大军民以高度的革命热忱,投身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学习宣传雷锋、王杰、焦裕禄、王进喜、时传祥等一批先进典型,对于动员全国人民艰苦创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宣传张海迪、蒋筑英、包起帆、孔繁森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对于激励人们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十六大以来,我们大力宣传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杨业功、王顺友、丁晓兵、华益慰、方永刚、袁隆平等重大典型,对于凝聚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发扬优良传统,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加大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力度,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有效动员和主动引导,让人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当前,对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领导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广泛认同,社会反响很好。但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思想文化多元多变的社会条件下,典型宣传工作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何更好地体现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如何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如何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人们形成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是我们迫切需要着力研究解决好的重要课题。为此,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选择和确定先进典型的重要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典型的灵魂。当今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分子。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先进典型愈益多姿多彩、层出不穷,但是,不论他们来自哪个领域、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虽然他们的优秀事迹各不相同,但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选择先进典型的政治原则和价值尺度。因此,在实践中选择和确定先进典型,就是要看其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不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不是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不是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树立起来的典型才能在社会上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

2.确保先进典型事迹的客观真实。真实是先进典型的生命。先进典型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他们源自生活、来自群众,有血有肉、生动鲜活,更是因为他们真实可信。越是真实越感人,越是朴实越亲切。因此,对先进典型,不能为了宣传而人为拔高、溢美做秀,把他们刻画成十全十美的“完人”,搞“假大空”、“高大全”。必须始终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按照先进人物的本来面目塑造典型形象,从具体环境条件中把握典型事迹,用平实语言阐释深刻道理,用平凡小事展现崇高精神,做到内容真实准确,细节生动鲜活,事迹合情合理,评价适度适当。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仅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而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到先进典型工作生活的第一线,从不同视角,对先进典型事迹既进行调研核实,又进行深度挖掘,把典型的特征搞准,把典型的事迹搞实,确保先进典型靠得住、过得硬,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考验。

3.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基层和群众是绝大多数先进典型成长的肥沃土壤。从某种程度上说,典型宣传就是一项群众性工作。要把基层的呼声、群众的意愿、社会的反响作为重要依据。在推选先进典型时,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在宣传先进典型时,注意收集群众反映;在学习先进典型时,注意扩大群众参与。先进典型既是群众中的一员,又是群众的优秀代表。实践证明,先进典型离群众越近,就越有说服力感召力,越为群众所欢迎所认同。因此,要把目光投向基层,聚焦群众,善于从普通群众中发现典型、树立典型,让人们从身边凡人小事上看到不平凡的精神境界,近距离地感受到榜样的人格力量。要注意适应各行各业、各类人群的需要,既继续宣传好工人、农民、军人、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典型,又注意宣传好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各类新兴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典型,扩大先进典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注意把握好典型宣传的时机和节奏。把握时机和节奏是做好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的重要环节。典型宣传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必须有一定的热度和力度,但只有把握好时机和节奏,做到适时、适度,才能产生更好的影响和效果。所谓适时,就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据不同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确定典型宣传的主题和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不同时间推出不同典型,主动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的实施。所谓适度,就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重大典型与一般典型的关系,坚持数量服从质量,密度服从效果,做到一般典型“常流水、不断线”,重大典型在一段时期内既不过于集中、又不拉得过长,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多层次示范引导作用。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篇7

大家好!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受益匪浅。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一心从教德育并举”。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提升质量、服务奉献的精神,立足岗位、勤奋工作,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脚到干好本职工作、提升教育质量上来,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检验学习的效果。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品德教育,育心为本。若要教育学生的心灵,就必有高尚的师德,不能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应安贫乐道,一心从教,经受起道德的考验,建立正确的荣辱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到知荣耻以修身。还要将这种科学的荣辱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的“言”与“行”表现出来,感化学生,做到敦品行以育人。我相信行到高处德必显,水至深时舟自行,只要有品行高尚的教师,就不会缺少德峻智渊的学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都要有所体现。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家兴旺、民族复兴与个人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仍然应把这千百年来的古训当作指引我们行动的准绳。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育是大事,可教师却应该从注意身边的小事做起,因为“小事情”维系着“大荣辱”。作为教育工作者,小事情上的失信行为,将会带来大事情上的不和谐,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对理想、道德产生不利的影响,带来思想上的混乱,甚至人格上的扭曲。这就必然对学生的思想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往往决定他行事结果的正负。我们必须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篇8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一、这是中国人民长期艰难探索而作出的正确选择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任何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的指导和中枢,都是由其主流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就有多种核心价值体系成分的存在。在这多种核心价值体系成分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权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整个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层面,产生一种教育和规范作用,起到稳定政治、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近代中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二、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

核心价值体系是经济、政治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一个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从来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行动指南,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坚持我国的国体、政体,才能坚持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事关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上的统一,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对现实社会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具说服力的批判,深刻阐明了人类苦难和不平等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品格适合当时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历史需求。*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造成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三、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决定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反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从根本上达到团结统一的思想政治基础,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指导。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行动指南,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形态。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指导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

四、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自*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一个执政党若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

五、这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利益群体形成,人们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新思想、新观念大量涌现,整个思想领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的显著特征。在众多价值取向和社会思想中,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13亿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统一起来,能够指引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沿着正确航向胜利前进,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因此,首先要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楚,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所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所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一定能够及时正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和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和理论导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前所未有,人们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前所未有,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前所未有。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对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引导广大理论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判断事物,指导工作,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

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理论工作的生命,这是由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当代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把握引导得好,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对人民的事业起重大促进作用,把握引导得不好,就可能涣散人心、激化矛盾、干扰大局、影响稳定,给事业带来不利影响。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的崇高社会责任,也是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定自觉地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立足于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牢牢掌握宣传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要广泛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树立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是为解除群众头脑中的各种疑惑,回答群众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因此,必须努力克服理论与实际脱节、与群众脱节的现象,坚持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它成为群众愿意接受、听得明白、能够把握的理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说服群众,拥有群众。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能够全面反映出社会精神生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高等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承担重要的责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宣传引导当代大学生,促进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自觉践行者。这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对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一、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因此要不断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这个教育阵地中,要努力引导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高校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感,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大力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激发活力,凝聚力量,始终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始终保持斗志昂扬、奋发图强的积极风貌。

二、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建设的必要性

(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建设,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服务于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因此,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的重任,因而必须要为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建设,是高校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完成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要求。高等学校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其教育内涵也注入了新的活力。高等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深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思政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等学校加强建设的策略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要符合时展的要求,在整合现有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党团建设等方面上不断推陈创新。同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我们也要正确地分析并理性地看待,我们要准确把握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的潜在影响。对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要分析对待,不能全部否定,一味打击。但是,也不能任其发展,不加管束,应该用理论去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价值导向,帮助其快速成长成才。(一)课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战场。当前理论教学仍然以课堂教育为主要方式。课堂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要遵循这一理念来进行。因此,高校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在向其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其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建设。(二)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校园文化是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依托。不仅在高校学生成长成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因此,高等学校要开展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各种艺术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三)党、团建设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先锋力量。搞好高等学校党、团建设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保障。高校要高度重视党团建设工作,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郑伟光.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选择[J].民办教育新观察,2017.

[2]高阳,等.浅析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互动[J].台州学院学报,2012.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篇10

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体制上说,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政治体制上说,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意识形态上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要求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呈现什么样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部位作出清晰的界定显得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同志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讲的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强调的是要加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这强调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同志多次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这强调的仍然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既然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如此重要,就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易于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更加准确地把握。为什么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共同思想基础建设,而在今天产生了对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概括和清晰界定的需要?原因就在于,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根本的、原则的东西有些时候却容易被自觉或不自觉地疏忽、淡化。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思想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同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相适应,同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相适应,同对外开放的环境相适应,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要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而是要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我们还要针对人们思想道德上的层次性,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来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共同进步。用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我们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很强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包容性、整合性。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这个共同理想,既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员把为最高理想而奋斗同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优良传统。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志在今年“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全党重视,狠抓落实。

把思想统一到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任务上来。应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决策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新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各级党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党委的重要日程,当作大事来抓,经常关注,周密部署,精心指导,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开展。近年来,中央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任务,包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等。这些重要思想和重要任务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需要在思想上、认识上和工作中统一起来。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把长期规划与近期安排结合起来,锲而不舍、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