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时间:2022-10-09 11:09:33

核心素养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摘要】读写结合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读写教学分离、学生能力受制、技能运用缺乏等问题,阻碍了读写结合的开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预设——强化预习效果、技巧补充——提升读写技能、娱乐实践——巩固语文基础、使用微课——提升读写兴趣等多方面的策略,优化读写结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读写结合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语文学科而言,具备阅读的兴趣、习惯,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和价值,以及顺畅地通过口头和文字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无疑都属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范畴。因此,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就有了不少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结合读写教学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正在进行关于读写结合的优化思考和探索。

一、当前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读写教学分离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没有教师的参与,课堂学习将会是一团糟。不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阅读和写作进行分离,阅读课堂以读书、识字为主,写作课堂则是单一的写作。虽然看似“术业有专攻”,实则违背了小学生的发展规律。长时间单一化的学习会影响学习效果,从根本上阻碍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学生能力受制

对部分小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是一件比较乏味的事情。尤其在科技产品发达且普及的今天,不少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读写习惯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阅读、写作的信心。同时,学生在读写过程中,往往都是跟着教师的节奏走,没有养成自主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读写能力受制的另一个原因。

(三)语文技能应用缺乏

如何让语文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师读写教学分离模式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整合能力的缺失,学生很难将阅读经验融入写作中,也无法将写作思想带入阅读中,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造成学生阅读理解无法准确、到位,写作内容过于空洞、乏味。因此,教师必须寻找一些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策略,以改变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现状。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几点探索

语文学习的目标是多维的,包括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并形成对自身的未来成长有深远而良好影响的价值观等。我们常说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无不与听、说、读、写相关联,而听、说、读、写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就“读”而言,首先要求有较大的阅读量,努力做到多读书、多读优秀的作品、多读经典,以扩展思想的维度,提升心理成熟度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和价值,了解人类的历史及相关的知识。而“写”则是要动笔成文,在听、说、读三个素养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广泛的、大量的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书面表达的能力和技巧,把所闻、所见、所想、所学转换成文字,从而传递出更为系统、完整、准确的“声音”。可见,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里,“读”与“写”有着更加紧密的相关性且能互相促进,做好读写结合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做好读写结合呢?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探索。

(一)任务预设——强化预习效果

所谓任务预设,即教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通过预习任务,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的前期介入和帮助,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其实读和写的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一对孪生兄弟,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写作能力提升也同样能够优化阅读效果,继而促进阅读者综合素养的提高。要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这在时间、效果上都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好任务预设。例如,《夜书所见》这首诗,学生在阅读时难以充分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且学生以前也没有尝试过七言律诗的撰写。如果要在阅读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实施任务预设。教师可以布置“画出文章中的生字”“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译文”“根据译文尝试推测生字的意思”的预习任务,借助任务预设,指导学生完成自学、预习,使学生对文章形成初步印象和了解,再在课堂上学习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促进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技巧补充——提升读写技能

提升读写技能,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将一些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这些技巧、方法,快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需要指出的是,掌握了方法、技巧,还可以增强学生阅读、写作的信心,增强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这篇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手法,于是,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来指导学生掌握读写技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划分段落,完成对文章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作者写作的一些技巧来进行仿句练习。这样一来,便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燕子》一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三)娱乐实践——巩固语文基础

课前学习和课中学习,更加注重知识的“进”,而课后作业或是布置的任务,则更加重视知识的“出”,只有“进出”达到有机结合,学生读写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才能够实现平衡、高效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写作思想才会处于良性状态。所以,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不仅要抓课前、课中,也要重视课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趣味游戏,借助这些趣味游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和感受,强化语文基础。例如,学习了《荷花》一文,学生感受到了荷花的魅力。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的印象不具体、不深刻,在写作时也就难以对荷花展开精细化的描写。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在家里养几株小莲,或者家长在假期带着孩子到实地去观察荷花,并结合书本内容进行记录,便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彼时若再去写有关荷花的文章,必然会入木三分。

(四)使用微课——提升读写兴趣

现代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推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工作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信息化的方式实施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通过教师对文本进行直接解读来对学生进行枯燥说教的方式,优化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途径、措施和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例如,以前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教学手段和策略受限,大多会依据课文的一些词句或语段来进行教学,相对枯燥乏味的解说和引领,由于形式陈旧,学生常常不能用心倾听。现在教学《赵州桥》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相关的人物等微课资源或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相关的微课资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进而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利用这些微课内容进行讲解来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展示一些图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替代枯燥、单一的课堂讲解。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先让每个学生进行泛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略读,最后进入精读。之后,笔者结合相关微课的内容对古代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有关的资源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下载视频并播放,或者通过手机拍摄记录视频,然后分片段展现,这种展示方式很直观,不仅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也可以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有关自然风景的具体描写,如果仅通过讲解,很多学生可能理解得不是很到位或者感受不深。利用图片或者视频方式直接进行教学讲解,这种生动、直观的教学讲解方式不仅可以直接带给学生一种审美感,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更多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微课等资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读写结合。小学是学生能力、习惯和品质培养的关键阶段,教师应重视通过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实现能力、品质、习惯的提升。阅读教学中教师认真、准确地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探索,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一件幸事。

【参考文献】

[1]李本红.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探究[J].天津教育,2021(24).

[2]周劲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分析[J].天津教育,2021(23).

作者:侯红霞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