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3:13:15

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范文篇1

一、以理念宣传为先导,让全体员工认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性质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之一,是人类共创、共识的现代管理理论。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它强调“学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员工活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达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由于“学习型企业”对大多数员工来说,还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概念,为帮助员工了解什么是学习型企业,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企业以及怎样创建学习型企业,我们首先着力于理念的普及宣传教育。

1、灌输先进的学习理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我们先后购买了《第五项修炼》、《把信送给加西亚》、《谁动了我的奶酪》等阐述学习型企业理念和对创建学习型企业有理解、指导、帮助意义的书籍,同时,结合公司的工作实际,编印了《建设学习型企业系列读本》组织职工学习。各部门针对自身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交流活动,引导员工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进行对照,改变认识上的差距,促进新观念的形成,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全体员工对“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学习型企业”的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

2、充分激发员工参与的热情,营造“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氛围,提升学习力。

在员工对建设学习型企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所长张声雄教授来我公司举办了一场“建设学习型企业”大型知识讲座。张教授深入浅出、生动风趣的互动式授课,使听课人员受到了一次现代先进宏观管理理论的教育和熏陶,对建设学习型企业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员工投身到建设学习型企业工作中的热情。为了进一步扩大学习、宣传效果,营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氛围,我们又购买了张教授主讲的创建学习型企业系列讲座光盘,发到各基层单位组织观看,并将讲座光盘粘贴到局域网上,使专家的讲座走近到每一个员工的身边。

3、利用网络媒体等先进手段,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公司网络资源丰富,局域网一直延伸至班组,员工上网十分方便。我们充分利用网络传媒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在《政工网上行》和《**供用电报》等网页上开辟了专栏,作为员工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培养交流、共享、反思、反馈的团队学习理念。我们在《政工网上行》首页上设立了滚动字幕,宣传学习型企业理念;设立了“建设学习型企业”专题网页,以知识问答的形式介绍学习型企业的基础理论,增强广大员工对学习型企业的了解;设立了“读寓言故事,写心得体会”留言板,通过组织团员青年对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展开讨论,鼓励和引导青年员工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进一步领会建设学习型企业的新理念;为加强知识共享,促进团队学习,我们还开辟了“每月书架”专题网页,把一些阐述学习型企业理念、有助于建设学习型企业的书籍以及当今世界前沿的管理理论、知名企业、企业家的管理经验和创新实践等推荐给大家,提倡中层以上干部每月读一本书,员工每季读一本书,帮助大家开阔视野,改善思维模式,提高对学习型企业的认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普及宣传教育,我们进行了一次全系统范围内的问卷调查,了解理念宣传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员工都对建设学习型企业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对学习型企业五项修炼的内客和目标有了更明确的把握,从内心感受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型企业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

4、认真办好“学习论坛”,树立崇尚学习的风气。

创建学习型企业,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从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入手,扎扎实实地把创建学习型企业推向深入。2003年,我公司已通过”学习论坛”这种形式,举办了学习型企业建设讲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报告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讲座、创新管理讲座等,聘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授,帮助领导干部了解形势政策、学习新知识新信息,关注热点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二、以共同愿景为方向,激发全体员工的学习动力

共同愿景是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是在客观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勾画出来的远景规划,它来源于个人愿景而又高于个人愿景,是个人愿景通过高超的领导艺术上升而成的。共同愿景是凝聚力的旗帜,它有足够的吸引力,把人们的所有努力汇集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1、构建公司愿景规划,以公司的愿景凝聚全体员工。

构建公司愿景规划至关重要,它起着统领全局、把握方向的作用。我公司在已建成国内一流供电公司的基础上,提出创国际一流供电公司的目标。国际一流的供电公司体现为一流的电网、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益、一流的人才,有着严格的考核指标。它是我公司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以此作为公司的愿景规划和广大员工的共同愿景,体现了公司和广大员工目标和利益的一致性,使广大员工对公司的发展愿景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因而在公司内部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鼓励员工建立个人愿景,以个人愿景自我激励、自我超越。

员工是企业的细胞。激活组织的细胞,在组织中培养自我超越的学习者,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前提工作。我们鼓励成员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望,以个人愿景不断自我激励、自我超越,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习知识,追求发展和自我完善成为员工内在的自觉要求,在企业内形成一种浓厚的全员学习氛围,并激励员工按照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把学习力转化为创造能量,从而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因此,我们建立了一种持续学习的理念和机制,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公司愿景的统领下,部室、工区、班组、员工都结合实际制订了愿景规划,形成了愿景体系。尤其是员工个人的愿景规划,百花齐放,充分体现了广大员工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个性追求。

三、以团队建设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

过去企业要取胜,关键靠一二个领导人,只要把劳动力组织好,企业就能成功。而现在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成功就要靠知识,靠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如果把一个单位作为组织,其内部的部门、班组以及领导班子等都是组织中的一个团队。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修炼。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个团队的个体智商不错,而整体智商却不高,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团队学习,众多的力量因为缺乏一致的共同目标而相互抵消,无法转化为整体力量。因此,提升团队学习力,增强集体的智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为此,我们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结合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提出把团队建设作为重点,把团队学习作为主要抓手,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专业技术交流,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协作的良好氛围,在共同学习中提高团队绩效和组织绩效。

我们首先组织公司建设学习型企业办公室人员到学习型企业建设工作走在前面的企业进行了学习考察,开拓他们的创建思路和视野,学习团队建设经验。在提高了操作层的整体水平后,我们要求各基层单位根据公司的部署,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组建学习型团队,申报课题。各基层单位热情高涨,共组建团队68支,每支团队均申报了相关课题,提交了建设方案。我们的做法:一是选择“标竿”,先育后建。我们从中选出25支团队作为公司层面的重点团队进行重点建设,隆重召开了重点团队建设方案会,营造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浓厚氛围,加大了创建力度。二是认真指导、精心培育。我们对重点团队的建设工作进行跟踪检查指导,组织他们深度会谈、学习交流,塑造学习的环境,打破部门界限,增进团队间的沟通,提高团队建设的整体绩效。年终我们还将进行一次成果评审展示,表彰一批效果显著,业绩突出的团队,激励学习型团队建设工作深入扎实开展。三是精心培育内部培训师,为建设学习型企业培养中坚力量。公司抽调了一批素质较好的员工组建成一支内部培训师队伍,特邀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分所,为我们精心挑选的内部培训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培训。参加本次培训的人员通过游戏宣传理念、案例传授经验、互动交流感受的培训模式,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真谛,他们在公司建设学习型企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以培训为基础,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习能力由两大要素构成:一为“学习”,即员工各自的学习能力;二是“共享”,学习成果由组织全体人员“共享”。我公司紧密围绕发展战略,倡导“培训是最有价值的投资”的理念,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适应新时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把教育培训作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围绕创建目标,公司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了全年培训学习计划,加强培训体系和培训中心建设,在培训设备、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了学外语、学计算机、学演讲写作的“新三学”活动,成立了“**供电公司青年英语协会”。开设了企业管理、企业前沿问题、企业文化、信息化管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建设等培训课程,系统学习新的管理理论、经营理念、党建理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各级干部的创新精神。公司还按照管理人员年度培训考核要求和2003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要求系统内所有管理人员网上选修两门管理类课程,并结合工作实际完成1—2篇论文。

通过系统、持续的教育培训,公司上下形成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良好氛围,员工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力增强。

五、以工作实践为切入点,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工作学习化,让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工作化,实现员工和组织的共同超越。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我们注重将创建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讲求实效。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活动,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热情,全方位推动建设学习型企业工作深入开展。

1、与“员工技能练兵年和技能大赛活动”相结合

按照省公司的统一部署,公司开展了“员工技能练兵年和技能大赛”活动。我们在制定学习型企业规划中纳入技能大赛内容,在制定团队建设方案和课题时考虑到技能练兵的需要,将建设学习型企业和技能练兵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全员、全岗位、全工种”练兵要求,确保练兵率及参赛率的双100%。目前公司已经开展的练兵竞赛项目已达30多个。除了省公司制定的19个练兵竞赛项目以外,又结合公司实际,增加了电能计量、抄核收、负荷管理、通信、网络技术、物管运行维护、消防、保洁、汽车修理、宾馆英语口语、变电检修等练兵竞赛项目。通过员工技能练兵年和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不间断、多层次、多线条、全领域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活动不断深入,使建设学习型企业工作落到了实处,收到了实效。

2、与各自工作岗位相结合

我们要求每个员工都认真思考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与工作标准和要求还有哪些差距?要完成好工作任务自己还缺什么?需要学什么?怎么学?自己的工作如何改进?如何创新?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如何沟通和交流?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做到每个员工能胜任3个岗位,每个岗位能有3个员工胜任。如我们开展了“要我安全还是我要安全”大讨论等活动,培养员工的学习和调研的能力,引导员工自我反思,勇敢地自我批评,通过自我批评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怎样真正地去学习?

3、与各种会议相结合

公司的各种会议也是具体的学习过程,在公司职代会、党委工作会议、营销工作会议、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各类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员工都能学到公司改革发展的新精神、新动向。为提高会议学习效果,我们要求各单位利用每月两次的集中政治学习时间,帮助员工消化理解会议精神,同时引导员工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表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形成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达到学习、交流、沟通、共事的目的。

4、与典型案例相结合

反思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我们以系统思考反思我们的工作。公司正在进行的“国际比较”活动就是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反思活动,通过与国际先进同行的相互比较来加强和改进自身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各项技术指标。公司各个部门,各个工作岗位,也有许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认真分析和总结这些案例的经验教训,不断反思,再将其反馈到实际工作中去,也是提高员工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公司建立了反思学习系统,引导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挖掘典型案例,尤其是失败的案例,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有了问题,敢于暴露,善于对待,正确分析,吸取教训,这本身就是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5、与先进典型相结合

核心竞争力范文篇2

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发电市场由垄断性行为向竞争性行业结构过渡,发电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面临激烈竞争,发电企业如何在未来市场环境下获取持续的,不断加强的竞争优势,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国家,政府及发电企业经营管理层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发电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肉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未来优质,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核心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持续性,整合性,动态性等特点。

2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内容

2.1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是基础竞争力的管理,很多企业都有“两低一高”的现象,基础管理差,管理的混乱使得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

2.2资源竞争分析。通过资源竞争分析,明确企业有哪些有价值的资源可以用于构建核心竞争力,如果有,具体应该怎样应用。

2.3竞争对手分析。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能够让企业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平时要留意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和市场信息,及时掌握对手的动态。

2.4市场竞争分析。对市场的理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如果对市场把握不准,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危机。

2.5无差异竞争。所谓无差异竞争是指企业在其他方面都不重视,只强调一项,那就是价格,也就是打价格战。

2.6差异化竞争。差异化竞争与无差异竞争相反,是指企业不依靠价格战,而是另辟途径,出奇招取胜。

2.7标杆竞争。所谓标杆竞争是找到自己有哪些地方不如竞争对手,在超越竞争对手的时候设立标杆,每次跳过一个标杆,再设新的标杆,这样督促自己不断进步。

2.8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21世纪,人才是最重要的,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3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3.1提高企业领导人的核心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在客观上的演变过程是必然的,面对这种客观上不可逆转的过程,企业为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其主观方面努力,而提高企业领导人的核心竞争力意识是主观努力的重要方面。

3.2建立良好的企业制度。(1)组织结构分析。发电企业应该建立产权清晰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优化产权结构,同时,要根据效能,效益,效率的原则,建立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除此之外,发电企业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变革组织,使企业组织结构保持柔性和适应性,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2)从企业流程再造来看。发电企业为了适应厂分离带来的竞争,需要进行企业内部的组织改造,需要改变过分强调制约的管理方法,适当采用授权管理方法,需要寻找和构建符合发电企业特点的“ERP”。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对发电企业的各项流程进行整理和优化是必须的。

3.3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1)确立人力资源的总体目标。发电企业应建立以下人力资源目标,即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和选扰优秀人才为重点,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人才这四个环节,着力建设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三支队伍。(2)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只有结合人才的特点,项目的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对人才进行合理安排,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发电企业应该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为导向,建立组织调配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3)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一个成功的企业才应该有一套科学的人才机制,根据发电企业的实际,本文建议发电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考虑从实行激励导向式的薪策略,推行自助餐式的福利政策,实施岗位轮换计划,建立良好的人才晋升渠道等方面入手构建符合本身情况的人才激励机制。

核心竞争力范文篇3

关键词:丝路金融中心;核心竞争力;培育

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西安“一带一路”核心区功能发挥如何、自贸区建设是否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国家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如何发挥,金融中心建设刻不容缓,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是必经之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目前西安“丝路金融中心”建设大体框架已经成型,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与国内众多丝路沿线城市相比,其基础优势主要在于丝路起点和“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地理位置,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以能源、旅游、高科技等为代表的产业支撑。如何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有步骤、有计划地完善丝路金融中心服务实质性内容、发挥集聚和辐射作用、形成自身特色,培育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概述

(一)丝路金融中心。丝路金融中心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近几年提出来的新论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地点的选择及金融中心定位和建设途径等。部分学者讨论了新疆建设丝路(能源)金融中心问题。认为新疆丝路能源金融中心应定位“能源结算、能源衍生金融产品开发、能源定价、能源投融资及能源风险管理”(张文中,2019),“通过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打造能源交易中心、加快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及强化能源和金融产业融合等措施”(蔡青青,2019)来“提升重点领域金融创新服务能力、增强跨境金融服务能力、集聚壮大金融发展要素”(高志刚,2018)。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丝路金融中心应选址西安,并就西安建设丝路金融中心的着力点、路径进行探讨。李忠民(2016)西安丝路金融中心要立足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产业发展、突出金融功能建设、开展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和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工作。贾晋京(2017)认为西安构建丝路金融中心,首先要有一个贸易节点,其次是国际货币,然后是期货市场。李卓(2019)提出西安通过打造丝路经济带金融机构聚集中心、金融中后台服务中心、金融财富管理中心、金融人才创新中心、金融风险管控中心。(二)金融中心核心竞争力。学者重在通过指标体系建立,一方面界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不同金融中心核心竞争力进行对比。Choi(1986)等利用非线性加权最小方差等回归分析方法把吸引银行开设办事处的因素纳入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标体系。O'Brien认为技术因素使得地理已不能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障碍。张泽慧(2006)从国内霸主地位、金融中心的流动性、金融的集中度、资本的安全性四个方面构建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王力(2018)从金融发展度、经济持续力、基础设施支持度三个维度构建中国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要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张雯(2015)构建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开放程度和金融生态环境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对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进行研究。关于丝路金融中心选址、定位及途径研究为后期研究指明方向,金融中心核心竞争力指标研究明确了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质性内容。西安作为欠发达内陆城市,如何借“一带一路”等重大政策利好,有计划、分步骤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众多沿线城市脱颖而出,建成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核心竞争力着力点分析

(一)西安金融发展基础分析。要形成区域或全球金融中心,需要具备如下条件:企业数量众多;对内对外经济活跃;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整体技术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梯度、结构分布合理的金融人才等。1.自然条件。西安地处中国大陆腹地,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具备“一带一路”客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地的基础和优势。咸阳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第八、西部第一,与国内外65家航空公司建立业务往来,与23个国家的46个城市互通互达,其中就包括了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城市。西安是全国六大铁路、公路枢纽之一,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2.经济基础。2019年西安地区生产总值9329.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00多亿元,增速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二;进出口总值3243.0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值的增速均居副省级城市第一。2018年西安成功举办“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重大国际活动。2018年西安获批部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西安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国际影响力在迅速提升。据粗略统计,目前有215家世界500强和293家中国500强在西安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3.政策基础。从2009年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开始,2010年西安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直到2019年《西安市贯彻落实“追赶超越”定位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19)》等文件都把加速推进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西安市“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将西安市打造成我国丝路经济带国际金融中心。西安市明确“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金融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第二步:到2035年,建立与丝路沿线国家金融市场联动发展的常态化机制,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三步:到2050年,成为我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渠道,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丝路国际金融中心。4.金融基础。2019年西安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3340.84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3066.8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436.6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2264.12亿元。各类证券交易总额45228.64亿元。有上市公司37家,比上年新增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25家,比上年新增6家。上市公司总股本615.18亿股,市值5667.12亿元。2019年末西安市有保险机构67家,保费收入523.13亿元,支付各类赔款给付142.37亿元。2018年,西安金融从业人员在全国省会城市居第9位;金融业从业人员占城市就业人口位居全国第8;每万人金融从业人员数在省会城市居第10位。(二)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着力点分析。依据上述交通条件、经济基础、政策基础、金融基础等基本数据来看,西安建设“丝路金融中心”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比较扎实的基础。但是将其置于整个“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之下,还有很多短板。西安市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城市相比,具有明显优势。2018年西安市GDP为兰州的3.03倍、乌鲁木齐2.09倍。但与北上广及郑州、成都和重庆相比,经济、金融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西安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分别是北京的17.19%、上海的15.11%、广州的28.49%、郑州的79.45%、成都的54.48%、重庆的45.09%。外向型经济发展基础很弱,产业集聚能力、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吸引能力还非常薄弱。2018年,西安市外贸依存度接近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低的外贸依存度,制约了西安对外资、外资金融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吸引。这又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金融机构少、金融资产少、从业人员少,集聚作用、辐射效应更难发挥。由此可见,要将西安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丝路金融中心”,下一步应该夯实经济基础、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在西安集聚。在此基础上,利用西安的优势产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打造其能源金融中心等核心功能。

三、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潜在核心竞争力培育策略

(一)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金融中心建设不能就金融论金融,政策支持应该是综合立体的。真正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要有坚实的实体经济作支撑。能源、旅游、高科技产业等产业作为陕西的优势产业应该得到更多、更开放的政策支持。这些产业的繁荣兴盛是金融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针对金融业自身而言,政策的支持一方面应该放在吸引金融机构入驻上,政府可以从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另一方面要提升西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给本地银行特殊优惠政策助力其迅速成长,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扩大金融机构规模、增强其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着力培养和吸引金融人才。提高金融业和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需要建设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西安有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高校资源,应该鼓励他们培养与“一带一路”经济金融发展密切联系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金融专业人才。鼓励高校与金融机构紧密结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懂理论、能实践的实用性人才。同时,不光要培养人才,还要想方设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有吸引力的薪资待遇,提供配套齐全的医疗、教育保障体系都是必备的重要条件。(三)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氛围。建立健全金融法规,并认真将其贯彻执行,对金融犯罪,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要坚决彻底地打击;完善金融中介机构和个人的征信体系管理制度,加强金融行业的引导、监督和管理,进而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四)依据优势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例如旅游、能源等产业是山陕西的优势产业。近些年,绿色能源、低碳能源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应该设计出更多符合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工具,解决长期以来能源产业存在的融资渠道窄,融资方式单一,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等问题。大力发展股票、债券、基金等基础金融工具的融资功能,还要探索利用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品市场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规避风险满足能源企业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另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金融业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支付、兑现等方面和环节。各金融机构或支付平台应该加大与交通、餐饮、住宿、景点等的对接,开发出适合国内外游客方便使用的支付方式和金融产品,帮助他们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增加舒适度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武文静,周晓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视阈下西安建设西部能源金融中心的优势测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60-67.

[2]张金清等.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经济、金融发展阈值效应研究[J].复旦学报2016(01):121-133

核心竞争力范文篇4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同志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1]。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守正创新,其中核心价值元素透射着中国东方文明的自然观、生命观、整体观、养生观等。这些富有独特哲学思想和行为观念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元素,与现代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在诸多方面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换言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元素所体现的时代价值、精神理念、功能作用,也是当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所要达到的价值旨归、目标指向和行动效果。因此,构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元素,应用当代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架构,一方面能够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中医药文化育人潜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丰富智慧、提升修养、规范行为、滋养生命,筑牢自身持续发展的根基。

1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党的十八以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研究热度也在不断攀升,不仅受到中医药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也受到民间草根们的推崇追捧。目前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研究工作主要是在学界和政界展开,有学者认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和”,最根本的在于“阴阳和”[2],讲究平衡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真谛,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中庸”思想;有学者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作为整体系统,强调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不是点和线的简单叠加,而是点线面结合的多维立体,是由实用、思想、社会、教育、道德等多重维度构成的价值体系[3];有学者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梳理、调查访谈、词频分析,得出“医道自然、精诚仁和”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4]。与学界研究不同,主管全国中医药行政工作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9年出台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明确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5]著名中医药文化专家张其成教授从“仁、和、精、诚”四者的关系阐释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6]。以上这些研究成果虽未就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准确定义达成共识,但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外延、范畴边界提供了理论研究的范式。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彰显,其大小、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未来成长的高度。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将经济学中“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移植到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中来,涉及组织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多个学科的综合,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广义上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包括大学生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内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等综合能力的集成。狭义的大学生核心能力是除了专业能力以外,其他反映大学生思维方式、为人处世、协调关系、适应环境、团结合作、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能力。由此可知,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通过知识、道德、能力、素质多方面内涵的整合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力的优势[7]。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着眼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实现大学生由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到身份转变、自我实现、价值转换的最终指向,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所体现的价值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态观等诸多要素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两者要素间是否在“以文化人”、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共性作用,融合途径如何实现,本研究将尝试探讨两者要素间的勾连机理,以期对中医药文化传承普及创新和大学生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2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要素的构成与内涵

中医药核心价值是一个整体、系统、多维的体系,其核心内容可用“仁、和、精、诚”来概括,“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体现了中医药文化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等核心价值理念。“仁、和、精、诚”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要素,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要义。

2.1中医药文化“仁”的核心价值观

“仁”是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思想延伸到医学方面的体现,由此形成了“医乃仁术”“医者仁心”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因此,“仁”不仅是儒家所倡导的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更是医生行医济世所应持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医生只有首先具备了“仁”的品质,有一颗仁爱之心、从医之志、除病之情,不分年老长幼、不分贫贱富贵、不分男女老少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童叟无欺,对人友善、与人相亲,才能感受病人之痛,解救病人之苦。这里的“仁”体现出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2“和”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

“和”即和谐、和平。中医上的“和”,主要是指“中和”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上体现的就是“中庸”观念。中医之“和”讲究阴和阳的平衡,倡导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共生理念,并延伸至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同愿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中医上讲求“和”,是要将人的生老病死放到宇宙自然中去考察对待,疾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体质有关,也与自身周边环境、他人关系的变化有关,突出了整体观念、联系观点和辩证思维,体现出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自然观、生命观。

3中医药文化“精”的核心价值观

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中,对“精”字做了精准的阐释,孙思邈认为,凡是从医者都要有精湛的医术,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才能行治病救人之事、尽医者行医之本。严谨、细致、认真是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精”既是对医生职业态度的要求,也是学好医术的基本前提。“精”要求医生在诊断时精通、精准、精炼、精良,“精”诠释了医生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对责任的担当和履行,体现了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职业观、责任观。

4中医药文化“诚”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诚实”“诚信”的价值取向和传承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诚”是行医者悬壶济世所秉持的基本操守和准则。作为医生,“诚”要求行医者要有恻隐之心,以病人痛为痛、以病人心为心,将病人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骨肉同胞,并且要真诚地对待病人、对待病情,要实事求是,不能为谋取不当利益而片面夸大或歪曲病人病情,抑或采取过分诊疗手段收取费用盈利。“诚”体现了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处世观、义利观。

5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组成元素及其内涵特征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8],包含了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等“硬功夫”和非专业素质技能等软实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培养质量、行业人才需求、家庭成长环境等客观因素和大学生思维认知、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涵盖专业技术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应变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五大要素。(1)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指大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能力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责主业,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将自身专业技术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因此,专业技术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件,其他方面的竞争力的要依托专业技术能力才能发挥显现。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大学生具备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专心专注的求索精神,要认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积极参加专业实践,锻造精益求精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统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贯通。这些要求体现了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上的择业观和职业观。(2)沟通合作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与人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交换、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能力,包含了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与其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沟通合作交流能力是个人生存发展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具备沟通合作能力对于大学生尤其重要。沟通合作能力注重的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受到人们自身的心理、情感、志向、语言等多方面的影响,能够体现出个人的价值观和义利观。(3)应变管理能力。应变管理能力是指大学生积极面对、适应、处置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和突发情况,合理有序地管理学习、工作、生活、生产等事务,使其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举措、有结果的能力。应变管理能力既要求大学生具备敏捷的思维力、快速的反应力、极强的适应力,又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控力、敏锐的洞察力、全面的统筹力等。应变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表现,是大学生一般日常行为管理演进与特殊紧急情况应变的综合反映。应变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要从日常学习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总结规律、利用规律,管理好各方事务,有效应对各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应变管理能力体现了大学生的自然观和整体观。(4)创新创造能力。创新创造是民族进步之魂、国家昌盛之源、个人成功之母。创新创造能力是大学生在现有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要素、路径、环境等进行改进和创造的过程,创新创造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学业、事业、职业持久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行各业都呈现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局面,当今世界已被包裹在“创新创造”的时代大潮之中。大学生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掌握者、实践者、开发者,当然也应成为创新创造的典型,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从日常的学习实践中,了解科学技术前沿,善于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创造能力体现了大学生的世界观、自然观、事业观和职业观。(5)思想道德品质。思想道德品质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然观、生命观等观念的集中反映,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意识状态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标准的指标。从历史维度来看,任何国家、社会和时代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看,思想道德品质是保证大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理想、坚定人生奋斗目标、明确个人努力方向、克服各种困难险阻、遵守良俗公序规范、躬身笃行励志实践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思想道德品质能够通过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显示出来,也能通过大学生日常的教育引导、行为影响、社会实践来规范。因此,思想道德品质也是代表和评判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5.1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联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概念,但从两者的要素构成来看,它们在价值观、职业观、道德观、生命观等方面具有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共同作用。各要素间在价值、功能、内容、方法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和关联的特征。

5.2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

“仁和精诚”所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要素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伦理规范和实践规律,绘制出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价值为终极目标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感知、认知、理性、对应、交流、转换的关系图谱,教会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对待生命、对待自身。同样,以专业技能、沟通合作、应变管理、创新创造、思想道德品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强调通过提高人的全面综合素质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其最终的价值目标同样指向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要素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目标。

5.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内容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要素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虽然组成不同、结构各异,但各要素间在育人内容上是相通的。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思想。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命运,不论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要素中突出的价值观和生命观,还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所强调的思想品德或沟通合作能力,都旨在塑造大学生的正确思想和人生态度,为个人成长进步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还要找准人生坐标。大学生能够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要素中的自然观、整体观和辩证法以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下的创新创造等能力中,客观认知世界,准确认识自己。最后,躬身笃行实践。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中的“精诚”思想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专业技术、应变管理等能力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5.4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要素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在育人功能上相近,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首先,能够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基石,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渗透着中国智慧和时代精神,能够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其次,能够塑造良好品质。德才兼备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医药核心价值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都突出了“德行”的份量,夯实了大学生成功的基石。最后,能够培养科学精神。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都秉承卓越的科学精神,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5.5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育人路径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在育人路径上的实施也呈现相互关联的特征。首先,明确要素育人内涵。充分挖掘和研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各要素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专业能力方面的内涵外延、功能作用,为丰富大学生人才培养内容和途径提供学科支撑和理论构建。其次,拓宽要素育人载体。通过开设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课程,拓宽课堂育人载体;通过开发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平台,拓宽基地育人载体;通过开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活动,拓宽实践育人载体。最后,形成要素育人机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育人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及师生个人共同参与,不断形成和完善要素育人的体制机制,真正发挥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育人效能。

6展望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中国独有、世界原创的中医药文化体系内核,千百年来不仅为国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也在情感上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确保了中华民族延绵数千年的繁衍生息,滋养着华夏儿女天下一家、命运与共的文化共同体。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所蕴含的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在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中仍然闪烁着时代光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既是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也是时展进步对各行各业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和进步方向。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元素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涵盖的“专业技术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应变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五大要素,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生命观、生态观方面具有目标相同、内容相同、功能相近、路径相联的耦合关系,两者要素之间在育人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统一性和同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日益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也是文化高度自信自强的时代,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有着强烈民族自信、树立正确“三观”、掌握先进科学文化、拥有精湛专业技术的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建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元素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在育人上的耦合关系,深入挖掘其价值、功能、作用对立足当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现状,着眼培养社会主义强国人才目标探索了理论研究范式。但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元素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在培育时代新人中如何耦合,耦合到什么程度,以及耦合后效果如何评价,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小方.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N].光明日报,2010-06-21(1).

[2]孙建中.论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J].中国中医药杂志,2013,28(9):2507-2507.

[3]郑晓红.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医杂志,2012,53(4):271-272.

[4]国华等.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1483-1485.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S].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

[6]张其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19-01-21(3).

[7]李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自我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36(22):60-62.

核心竞争力范文篇5

[关键词]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1990年,Hamel和Prahalad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论文首次正式论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后两人于1994年发表的合著则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理论替代MichaelPorter基于产业结构分析范式的竞争理论的里程碑。此后,一些学者尝试着把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到国家、地区及行业的层面,并产生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

一、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核心竞争力理论回答的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要素的问题,即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从整个企业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经由集体学习而积累起来的,有助于帮助企业为客户带来价值的能力和技术的总和”(Hamel和Prahalad,1990,1994)。核心竞争力是属于组织共有的学识,而不属于个人或业务单元专有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技能协调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即需要管理的介入,通过有计划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有效营销体系和方法,确保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技术性。

保险企业有着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征。由于保险商品无法申请专利,同时监管机关要求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要公开和透明,因此,竞争对手的模仿非常便利,从而,在保险业以新产品为手段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不可靠的。因此,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具体而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大的晶牌塑造能力;适应市场细分的、定价定位合适的产品开发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与能力;灵活的市场反映和风险防范、控制、处理能力;强大的资金运用和增值能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扩展应用潜力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也有一些文献对保险业内某些部门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和描述,例如,把人寿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寿险公司长期形成的,建立在先进的经营要素基础上的相互融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整体运作的能力”;把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为创新能力、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把保险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界定为“适应市场细分的战略定位、强大的技术运作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内部机制的适应能力、特色的客户服务体系和资金运用增值能力”。

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对于帮助企业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有着巨大的价值。西方学者的研究认为,就一般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1)学习能力与战略的灵活性;(2)技术管理能力;(3)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学习型企业能够快速地获取、创造和转移知识,并能针对新形势和新知识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战略。学习型企业不是一夜之间就创造出来的,它需要在企业内形成鼓励学习的环境,并消除一切影响思想交流的障碍。从长远来看,学习能力与战略灵活性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体现为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更迅速地通过学习调整自己。

技术是关乎企业增长和获取业绩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获取到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企业活动的技术,企业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成功的技术管理需要特殊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能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把个人动机与企业目标有效结合的管理能力、建立一个善于学习的员工团队的能力、维持一个能有效应变的管理团队的能力(Wisher,1994)。

具体到保险企业,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分为外部来源与内部来源。外部来源包括市场结构、产业竞争程度、产业政策和保险需求;内部来源则包括制度、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管理、技术、企业文化、信息化和保险产品等。由于外部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保险企业应主要从内部来源考虑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从经济学角度看,核心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企业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主要路径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更关注自身的根本优势,因为只有不易被他人模仿和学习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扩张起着战略指导作用,企业选择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与大小;三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动态成长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机制和创新机制(薛可,2001)。

对保险业来说,随着保险业人世保护期的全面结束,我国保险业将面临全面开放的新形势,核心竞争力对保险企业也将具备更为重要的功能。首先,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从市场分工的角度来看,分工将不断细化,最终将迫使保险企业修理“枝蔓”,强化“主干”,以主干的竞争力优势即核心竞争力强化或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第二,保险企业为了保持和巩固自身的市场定位,必须集中全力,调动所有的资本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强化自身最具优势的特色——核心竞争力;第三,核心竞争力将引导新的经营理念,即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过分关注市场份额,而是关注市场价值,不再强调垂直一体化,而是强调产品研发与保险服务提供的内部化、销售的外部化。因此,总体来看,后WTO时代,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呈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四、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内涵解析法、模糊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综合指数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分析,首先选取若干一级指标并赋予各指标一定的权重,然后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进一步选取若干二级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根据各指标的取值及权重计算所有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即为企业的竞争力总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自1990年起,使用300多项指标对2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10个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排名,并合作出版年度《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他们的研究在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我国,焦谨璞(2002)以WEF和IMD的评价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并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2004)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对2003年北京市的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外资银行竞争力强于内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竞争力强于国有银行的结论。

也有一些学者对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进行了研究。姚壬元(2004)从保险公司的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三个大类中选取了9个基本指标及40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一个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徐爱荣(2004)则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基础,从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及资本管理两个方面选取了15个具体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景丽英(2006)则从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三个方面,通过分别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五、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应是企业战略的重心,培育与提升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国内学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论述与研究,总体来看,研究的视角包括企业内部微观视角与外部宏观视角,其中以企业内部视角的文献居多。

从企业内部来看,对保险企业而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举措,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资金运用创新、销售渠道创新等方面。此外,保险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外部环境来看,完善市场环境、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也有助于保险企业构建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应从保险市场的进出制度、保险业税收政策、保险投资政策以及保险服务贸易政策四方面调整保险产业政策,为中资保险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王文祥和魏华林,2002);就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而言,发达的保险中介市场对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监管机构应从发展中介市场体系的角度出发,完善中介市场监管制度(姚庆海,2005)。

六、总结、评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数量不多,且研究重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目前,从一般企业管理层面介绍、引进和研究国外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需要把一般理论与行业特征相结合才能深入进行。许多学者在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来源、作用、识别与评价、培育与提升的文献并不多,系统性研究的文献更是少见。

(二)在已有的文献中,较为多见的是把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简单地应用到保险企业,而在保险企业的行业特征基础上研究其核心竞争力的文献较少。保险企业作为专业经营风险的企业,其产品形态主要表现为无形的产品,其与客户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可能长达数十年之久,其产品销售主要依靠中介机构与人进行,其利润来源包括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其稳健经营有赖于充足的偿付能力,作为中国的保险企业,还面临市场规模迅速发展、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分别占据了寿险和非寿险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市场体系有待完善等外部环境。上述保险业务的特性、保险企业经营的特征及保险市场的结构特征都会对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如何把这些特征与一般理论进行良好的结合,构建适合中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仍是一个需要解决与完善的问题。

(三)对保险企业竞争力的评价过多地依赖于财务指标。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终会体现到其财务指标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保险企业,其财务指标会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较好的流动性保持能力和充足的偿付能力。然而,财务指标更多的只是反映了过去或当前保险企业的经营业绩,它是过去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和反映,但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能完全通过财务指标得到评价。例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完善、公司创新体系的建设都属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但其成果在短期内未必会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另一方面,在中国保险市场规模迅速增加、未开发市场空间较大的情况下,从增长趋势来看,部分保险企业的销售规模、利润率等财务指标看上去可能比国际保险业巨头还要高,但实际这些数字并不能反映保险企业的真实竞争力水平。特别是在评价和比较来自不同国家的保险企业的竞争力时,过多地依赖财务指标,有时可能会得到不真实的结论。

(四)研究方法有待完善。总体来看,目前已有的研究尚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这一问题导致的结果之一,表现为不同的文献对相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对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也往往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

上述问题的存在实际也提示了未来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在此,作者主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核心竞争力范文篇6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权威性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标志性文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中特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ckinsey&Company中国公司首席代表欧高敦先生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一个公司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它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几个知识领域而成为最好的获得成功的公司。”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阐释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有可能有很多,但这些竞争优势并不能都算是核心竞争力。一项竞争优势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也是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而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专长对客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2)应具备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专长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那些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个别专利或某个出色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基础之上的专长,具有更好的独特性。(3)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来评估。

第一,市场层面。主要包括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两个方面。衡量核心业务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主要收益;主营业务是否具有稳定的市场前景;企业在主营业务中是否有稳固的市场地位。衡量核心产品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要产品;主要产品是否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强的差异性和品牌忠诚度;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主要产品延伸至其他市场领域的能力。

第二,技术层面。主要指核心技术或创造核心技术的能力。其指标主要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具有多大的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先进性;企业能否不断吸取新技术和信息,以巩固和发展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能否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优势技术和专长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业能否基于核心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

第三,管理层面。主要指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即企业的成长能力。其指标主要有:高层领导是否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如何;企业是否有充足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企业对技术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和有效;企业是否有追踪和处理新技术及相关信息的系统和网络;企业是否有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各层次培训体系;高层领导是否关注市场及其变化趋势;高层领导是否有不断学习与进取的精神;企业是否有明确的长远规划;企业是否有有效的运行控制系统。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将潜在的核心能力转化成现实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能量,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提供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开发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着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发展战略形式的拟定,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内涵,如何将核心竞争力实现为核心产品。其次,建立合理战略结构。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协调管理人员的工作,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设立相应的协作组织,平衡内部资源的分配,同时更有效吸收企业外部的可用资源。再次,实行战略实施。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结构,具体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对开发进行实时控制。

2.维护和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的丧失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通用、摩托罗拉公司从1970年至1980年间先后退出彩电行业,丧失了该部分的核心竞争力,则必然失去了企业在影像技术方面的优势。显然,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维护和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健康成长。(1)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通过本行业的专注和持续投入、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充分的根本战略任务,从时间角度看,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不断提炼升华才能形成。巨人集团起初所选择正确的战略模式,把软件技术这个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战略来构建,所以取得空前成功。后来,企业匆匆进入房地产和保健品产业,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削弱了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巨人”倒下。(2)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能力可能会演化为一般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安排专职管理队伍全面负责,加强各部门沟通。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定期召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3)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收到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企业更多、更早获取信息,并在组织内部准确、迅速地传递和处理,是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4)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要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永不削弱,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技能,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尤为重要。通过各渠道培训员工技能,积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凭借的优势之一。如长春一汽、北京开关厂等,能够以较少投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注意提高员工知识技能。

3.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1)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大效应:一是自我催化效应。随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也将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模式,能使企业在较长时期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低成本扩张与收益效应。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以同样的成本得到收益倍增效应,可以运用同一技术在不同产品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创新收益。三是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效应。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在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2)通过管理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管理理念创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占有率转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重视对环境的适应性,更重视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注重做好全面管理,更注重做好关键环节的管理;从垂直多元化发展转向对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把握;从横向多元化扩张转向业务核心化发展;从争取分散企业风险转向努力增强企业实力;从产品组合管理转向技术组合管理;既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又注重培育持续竞争优势。二是组织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三是控制工作创新。确立全新的控制标准,推进企业信息化,研究和使用新型控制原理与技术。四是战略创新。由竞争战略向合作竞争战略转化。五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如引入柔性管理等。(3)通过文化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在构建核心竞争力上的独特作用,主要是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企业内部活的因素是人。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最关键的是对人力资源的整合,对企业员工精神的塑造。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创新,可以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企业文化创新应从建设开放合作的文化、学习型文化、适应性和能动性叠加的文化等入手。

参考文献:

核心竞争力范文篇7

【关键词】医院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至今为止,对人类社会影响大的世界管理史里程碑理论有22种,其中核心竞争力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从《财富》300强和1999年评选的我国《上市公司》30强的经济可以看出,这些强势企业无一不是依靠其雄厚的核心竞争力而占据市场经济一席之地。核心竞争力是引导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样,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并得以持续发展,也必须构建、发展核心竞争力。以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甘瑞·哈默(GaryHamel)提出。其论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被要求重印最多的文章之一[1]。从那时起,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了企业战略管理最流行的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内部经过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竞争力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一所医院即使没有整体优势,它也可以通过一个或几个关键技术或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医院。即使不是全能冠军,但经过艰苦努力可以成为单项冠军。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大致定义可以这样表达: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使医院在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是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通过优秀的文化与医务实践融合而成的本医院独特的能力。

2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原则

核心竞争力理论要求医院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从短期眼光转向长期观念,因此,医院必须从有利于形成长期性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对医院现有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和提升。为此,医院在培养核心竞争力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2.1归核化原则

归核化原则是经归核化战略提炼和总结出来的,所谓归核化原则,就是要求医院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重点学科技术,把重点学科技术做大、做精、做强,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医院实施归核化并不是简单的反多元化,而是对过度多业务的修正和补充。归核化战略的实施将医院的能力和资源集中到核心主业上,将该项目做强的同时,发展核心技术,形成独特的医院核心竞争力。

从医院归核化战略实现的实施形式看,主要是以医院重组体现的,医院重组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资源的利用效率。综合性大医院由于卫生资源丰富,科室设置齐全,学科门类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构建优势学科群。优势学科群构建的方法是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打造优势学科群,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小医院由于床位编制少,卫生资源有限,可以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道路,集中有限的卫生资源发展医院所擅长的专科(核心主业),将其它不擅长的科室进行合并或取消,将闲置的卫生资源释放出来,投入到医院专长中去,形成核心竞争力,更有力的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

2.2特色原则

学者张维迎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具有独特性,必须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能力”[2]。也就是强调了核心竞争力要具有独特性,医院发展战略应有利于医院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支持的特色优势。所谓的特色优势是指差异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应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错位”。

2.3虚拟原则

虚拟原则就是要求医院进行虚拟经营,虚拟经营作为医院外部资源整合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构建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即医院为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突破传统医院的有形界限,对医院的结构及功能模块进行“剪辑”与“合成”,仅保留最关键、最具优势的功能,而把一般医院该有的其他要素“虚置”,并通过各种方式与外部的优势资源进行链接与整合,以最大限度发挥医院自有资源的效率。例如通过借助虚拟人员,邀请院外专家作为医院发展的指导者,帮助医院的制定和谋划发展战略;拓宽虚拟功能,是指医院借助外部力量来改善自己的弱势部门的功能,使其与其他部门相配合,避免因局部功能弱化而影响和阻碍医院的发展。

2.4动态原则

即医院既要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着眼于培育和捕捉未来新的核心竞争力,以确保医院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性。坚持动态原则,要求医院紧密结合医疗市场的发展变化,坚持不断创新,通过对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和定位,实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及时提升,以维持和扩大医院的竞争优势。

2.5协同原则

即医院在与其他医院进行合作、合并、兼并或建立战略联盟时,尤其是进行强强联合时,要强调医院合作伙伴之间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性和兼容性。

2.6匹配原则[3]

即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开展多元化经营时,要保证医院现有的核心竞争力与欲进入领域所要求的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匹配性。只有医院核心竞争力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多元化战略才有一定成功的把握。

3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本条件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信息、知识、资源的大胆投入,需要高新技术的推动。除此以外,医院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3.1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院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医院特有的知识凝结,而人才是这些知识应用的载体,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旨在保证医院的知识积累。因此,通过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医院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人员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为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3.2管理者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超前意识[4]

一个医院能否持续、良性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高低。形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医院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医院领导者不仅能适应、把握、预测眼前的市场变化,更重要的是能把握未来较长时期的市场变化趋势和规律。换言之,经营管理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又一前提条件。公务员之家

3.3加速资源的整合的各种有效的链接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资源的配置整合和各种有效的链接。医院应加强人员、技术、资本、信息和文化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一种互动的自我强化动力发展系统,使医院不断突破成长上限,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医院还要注意以下各种链接:①创造独特的医院价值链。它不仅包括如何创造价值,降低成本等因素,还包括树立医院鲜明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②完善医院信息链。建立出高效的信息支持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竞争信息;③培育忠诚的患者链。医院应有对本医院从技术、特色、质量认知到服务、环境、价格认同的患者群体,这种患者链越多、忠诚度越高,核心竞争力就越能经久不衰。

3.4医院应是一个善于学习的集体

医院核心竞争力是系统整合的结果,尤其在医疗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医院必须以全新的学习来全面适应社会的需要。什么时候医院停止了学习,什么时候医院核心竞争力就衰弱,而且这种学习必须是全体的、主动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

3.5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医院经营管理经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坚实基础,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完善、稳定的医院法人组织结构,降低了人事变动、人情关系对医院发展的负面影响,避免因对核心竞争力有重要关联的人事变动而造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衰退或流失。

【参考文献】

[1]鲁开垠,汪大海.核心竞争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85-87.

[2]张维迎.谈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农垦经济,2002,(2):47.

核心竞争力范文篇8

1.核心竞争力概念分析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起源于对企业竞争优势特别是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的分析。当然,核心竞争力不只是专属于企业的能力,而是一切组织在处于竞争环境和条件下实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实质是一种组织能力,因此竞争力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发展及其竞争具有理论上的可适用性。

引申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高职院校的文化,深深融合于高职院校内质之中,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高职院校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是竞争力各要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部分。规模的扩张、数量的增长只能是高职院校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

2.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对核心竞争力本质特征的剖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清晰明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更好地把握其基本特性,为构建核心竞争力分析体系提供依据。对核心竞争力特性的论述有很多,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①延展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支持企业延伸到更有生命力的新领域中去,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获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成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极大地促进自己的发展。

②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为企业单独拥有,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如果某种能力为整个行业普遍掌握,就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除非该企业的能力水平远远高出其他企业。

③价值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区别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之一是它给用户的好处是核心的还是非核心的。

④可变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可变的,若不加以培养和保护,今天的核心竞争力到明天就可能成为一般能力。

⑤不可交易性

凡是能够在市场上直接购买的资源以及其他资产都不是核心竞争力。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力的集成,是与企业的员工、组织文化及其特定的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被企业的员工、企业的顾客和企业的竞争对手所感知,但是无法进行市场交易。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1.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归根到底是学校内部发展能力的提高,内部发展能力的提高又取决于能力系统的健全与完善,目的是怎样从外部环境中猎取到学校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再经过内部的管理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断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潜力进行挖掘、繁殖,又持续产生出再生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资源矩阵,然后将这些资源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再通过内部转化成产品的产出[①]。

学校的资源由内部和外部资源两部分构成。内部资源是由学校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具有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土地、资金、房屋、设备、教师、学生和组织机构、制度等,无形资源包括文化、学识、技术、创新、品牌、声誉、内外关系等,其中因无形资产的不可视性、难以模仿性,对构建核心竞争力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外部资源就是学校在社会上的办学声誉、品牌效应以及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等。学校必须不断地并多样性、灵活性地从外部资源环境中吸收自己所需要的发展能量,能有效地将这种能量转化为内部资源,学校就是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调整、能力积累、竞争优势的创造和加强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获取成长的动力,不断创新和提高以实现永续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个经过长期历史形成的比较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内部各种能力因素的不断运动、健全完善、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正是这些能力因素才整体地支撑起并形成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描述为:以其资源和能力为基础,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组织管理、精神文化、人力和物质资源等竞争要素的既有优势和潜在优势进行战略整合,确定发展目标、核心价值、关键因素与优先领域,通过构建并实施行动体系而显现效用,通过阶段性评估不断完善和升级转换。

2.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要根据学校外部的需求,经历比较长期的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和有机整合过程,是对长时间办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形成过程一般有其独特的历史经历与条件,与社会文化、校园风气、价值观念、习俗传统、行业特点等紧密相关。概括起来讲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如下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判定哪些竞争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标准。

①用户价值性

价值性是指可以给用户带来长期的关键性的利益,即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它必须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当今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标准己由“产品合格”转变为“用户满意”。学校的用户就是社会各个阶层、家庭、学生。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追求就是应该尽力对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期望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与要求,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之所在,也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不断赢得整个社会的赞同与认同,提高办学声誉。高职院校的价值性不只是对最终用户(企事业单位),而且对其“上游产品”——学校的生源也有着重要影响。

②技能独特性及资源独特性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二的,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培育和沉淀形成的,深深地根植于学校内部,其教风学风、校园文化、学校定位、办学思想以及战略决策能力、科研与转换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独特之处没有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易被别的高职院校所模仿、借鉴和学习,即使被别的院校所借鉴,由于应用环境不同,也不会得到明显的使用效果的一种核心竞争力。资源独特主要是指无形资源的独享性。首先是与无伦比的社会声誉。二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校规校训、校园文化等精神财产,以及学校得以有效运行的各种先进的管理哲学、思想、技术与过程,各项科学工作的方式、方法与程序。三是学校领导层、管理层及广大教职员工高超的领导水平、管理技能、创新能力等整体才能,以及相互团结协作、凝聚向心的人文环境。这些无形资源都是长期奋斗、实践、总结、创新与积累的结果,是一种品牌效应,别人是无法享用和模仿的。

③能力延展性

核心竞争力可以使高职院校向核心专业以外的其它专业和学科领域拓展和渗透,它为高职院校外延式发展提供了一个扩展平台。核心竞争力强的高职院校,会不断研究社会需求和内部产品结构,在传统的产品基础上能不断开发衍生出一系列满足社会目前需求和潜在需求、受社会欢迎的新产品和新服务,通过几项核心技术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多个核心产品,再由核心产品衍生出多元化的最终产品形成强劲的竞争力。如果一个高职院校在产品的延展上差,则失去的不仅仅是某个专业所占有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机会。利用核心竞争力的延展作用,可以将其“能量”扩展到其它专业和领域,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新更实用的教育教学产品。

④发展性

虽然说核心竞争力是经过长期积累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总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人才市场变化、科技进步状态、产业发展动态以及自身资源特色、管理更新趋势等变量高度相关的。学校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需求无穷的外部社会环境,如果说学校没有战略应变能力,原来强劲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失去生命力。所以随着时间的延续,学校必须准确预测外部变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管理发展趋势,以及学校自身资源特色,适时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也就是说在学校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后,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地给予其创新、发展、培育、转换与提升,才能摆脱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生命周期率,具有经久不衰、持续不断的核心竞争力及竞争优势。

⑤难以替代性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难以被其它竞争力所替代的竞争能力,从战略上讲再也没有与其等价的其它竞争力,也就是说在实施同一战略的情况下,通常只有一个核心竞争力。

3.高职院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①因地制宜原则

高职院校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求高求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是以服务当地、社区或行业为主的,竞争也一般在区域或行业进行。打造核心竞争力,一要分析区域或行业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二要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拥有的教学资源、自己的办学实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与同行比较优势在哪里,差距在哪里,本校有什么潜在优势,在此基础上给本校一个符合实际的定位,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加强自身的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在区域内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足我优的独具特色的核心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②层次性原则

高等教育的分层次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必须考虑层次性。高职院校构建核心竞争能力关键在培育专科特色。所谓专科特色一是针对性强,要特别面向某个行业或某个区域的某个层次市场;二是实用性强,要致力于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出现的问题,直接满足市场需要。就一般高职院校而言,核心竞争能力应定位在拥有研发、推广、应用中小型应用技术和地区性适用技术以及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人才的资源优势。当然,每所高职院校情况有别,更具体的核心竞争能力定位和构建要依自身实力、市场情况变化和竞争对手的策略而定。

③有为有舍原则

就全国来说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办学经费紧张、基础薄弱的状况,在高职院校表现得尤其明显,在今后一段时期,各种类型的教育投资的主要投向也并不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教学总资源不足的矛盾状况无法改变。就高职院校内部来说,各地之间差别很大,同类院校之间的基础和条件各不相同。具体到每所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总量更是有限的。因此,无论是从总体还是从学校的内部看,非均衡发展是必然规律。各校应坚持保证重点、有为有舍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非均衡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有选择地重点建设若干核心专业,并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胜军,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1)

[2]何玲、柏淑红,高职教育特色探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

核心竞争力范文篇9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文化

序言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而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就是要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型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和实力,则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正推动着国家竞争力的飞升。在这个全球竞技场中,为了迎接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挑战,各个国家纷纷完善和加强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营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越来越白热化的竞争中,国内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发现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才能抢占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一、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国内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三)国内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核心竞争力范文篇10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4)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5)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3.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3.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