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十篇

时间:2023-07-21 17:40:19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篇1

一是经费支出是否合规合法,有无将救济、科研、农业、教育、基本建设等专项资金(基金)挪作他用的问题;债权债务和往来款项业务是否真实,有无通过应付款为其他单位办理不正当业务或截留应当上交国家收入、出借单位资金牟取私利等问题;预算外收入是否合法,有无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收入不入账或账外设账等问题;预算外支出是否符合规定范围,有无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乱发钱物和铺张浪费等行为。

二是固定资产是否人账建卡,安全完整;增减变动手续是否齐备,有无管理不善造成流失问题;有无未经批准擅自处置固定资产;或通过降低转让价格获取好处的问题;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是否全部入账、专款专用。

三是单位的对外投资活动是否严格遵循财务制度规定的对外投资的基本要求,有无对所创办实体占用单位的房屋、设备等有形资产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不进行有效评估计价、不收取占用费、无偿使用、所有权变相转移等造成国有资产在创办经济实体中流失的问题。

四是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在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部门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是否建立了现金出纳制度、报销制度、借款制度、一支笔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有无因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或领导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以及其他经济事故问题。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反映的财务成果去评价,不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和界定领导干部任期内的业绩和经济责任。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即:凡属本任的收支、债权债务,责任均归本任法人;前任超收或超支,负债或留下债权,在会计处理上即使在本任期内,也不作为本任的经济责任。

2.政绩量化原则。就是通过经济责任目标、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对比分析,考核评价领导干部业绩。因此,审计评价应尽可能做到量化分析,科学地计算出有关经济指标,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上级的相关考核指标、前任或历史实现的经济指标、其他类属单位实际水平等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从而准确地将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全貌反映出来,使被审计对象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客观性原则。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活动,就是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从全局出发,坚持以审计查证的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为准绳,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既要考虑其当时的政策、法规和经济运行环境,也要考虑其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注意划清前任与后任、集体决定与个人行为、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故意与过失、历史与现实等界限,实事求是地予以评价。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从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其执行情况、经济决策情况、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有资产及遵守廉政规定等五方面进行评价。

1.真实性评价。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其经济活动成果相符合的程度做出评价。

2.合规、合法性评价。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所做出的评价。

3.效益性评价。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综合评价。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益性评价,要充分运用与其相关的经济指标进行全面量化考核和综合分析比较,使审计评价具体翔实、有理有据、公正力强。一般来说,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运用的经济指标主要有:本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各项财政、财务指标。

4.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其执行情况评价。主要评价在正确组织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对赋予其管理权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是否在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部门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否符合财会制度和国家财经法规的要求;管理职能是否得到充分履行,并评价其有效性和执行情况。

5.经济决策评价。主要对有关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招商引资等经济决策的规范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重点抽查,评价其经济决策是否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是否兼顾长远与眼前、局部与全局利益,有无因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等情况。

四、建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是审计评价,审计评价之所以难,又是因为没有一套规范、科学、现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当前的情况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已成为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瓶颈”。不论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要求,还是审计理论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已非常急切。

为什么建立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如此之难?这从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可以发现: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审计客体由静态的会计资料,到动态审计对象(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从有形到无形,从客观反映到抽象分析。从某种角度理解,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有着本质联系,笔者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人的绩效审计,也就是说,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比较,经济责任审计的客体、对象、程序、报告等,都有一个质的变化,过去审计的重点强调真实性、合法性,现在必须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重。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是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影响到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责任和政治前途,不难理解,评价指标很难建立的症结所在了。

笔者认为,要能很好解决问题的症结,评价指标必须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直观,从经济责任审计受托责任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纪检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提供领导干部个人在其任职期间经济行为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及个人廉洁情况的信息。当然这里所说的“直观”不能简单理解成“好”或“坏”、“一般”等,而是一系列科学、规范、简明的定性、定量评价。换而言之,就是可具操作性。其次,是当事人心服,不言而喻,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会对领导干部个人政治前途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审计下达的结论,不是建立在充分、可信的资料基础上,客观、公正的评价,那不仅是没有履行好审计职责,而且存在很大的审计风险。再次,就是社会认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大而言之是反腐倡廉,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那就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传统的审计理论支持,更重要是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但是确定这些评价指标又需要一些基础性工作支持,还需要党委、政府的重视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是建立领导干部述职制度,根据这项制度,要求领导干部每年应对其应负主管或直接的经济责任进行报告,这既可以随时接受任期责任审计,又能使审计工作有的放矢。二是建立考核制度,县委、政府每年应对下级政府、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和职责范围下达有关经济考核指标,把这些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任期责任审计的一项必审内容。三是建立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制度,经济责任审计不是就帐论帐,它需要方方面面提供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查证,减少审计的盲目性。四是建立审计成果运用制度,通过审计成果运用,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健康发展。

【摘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审计结果是对被审计单位领导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客观评价,是对干部考察、综合评价、任用和奖励兑现的重要依据。本文拟结合贯彻实施审计署6号令——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对如何规范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审计评价原则、审计评价体系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通知》、《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的审计,核实其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在对需要审计的事项在充分审计核查和调查的基础上,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单位和本人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分清领导干部对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达到公正、公平、客观评价干部,为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提供服务。本文拟对如何规范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审计评价谈几点看法。

参考文献:

[1]陆云莺,张丽华.关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探讨,商业研究,2006,(12).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经济责任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通知》、《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的审计,核实其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在对需要审计的事项在充分审计核查和调查的基础上,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单位和本人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分清领导干部对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达到公正、公平、客观评价干部,为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提供服务。本文拟对如何规范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审计评价谈几点看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一是经费支出是否合规合法,有无将救济、科研、农业、教育、基本建设等专项资金(基金)挪作他用的问题;债权债务和往来款项业务是否真实,有无通过应付款为其他单位办理不正当业务或截留应当上交国家收入、出借单位资金牟取私利等问题;预算外收入是否合法,有无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收入不入账或账外设账等问题;预算外支出是否符合规定范围,有无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乱发钱物和铺张浪费等行为。

二是固定资产是否人账建卡,安全完整;增减变动手续是否齐备,有无管理不善造成流失问题;有无未经批准擅自处置固定资产;或通过降低转让价格获取好处的问题;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是否全部入账、专款专用。

三是单位的对外投资活动是否严格遵循财务制度规定的对外投资的基本要求,有无对所创办实体占用单位的房屋、设备等有形资产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不进行有效评估计价、不收取占用费、无偿使用、所有权变相转移等造成国有资产在创办经济实体中流失的问题。

四是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在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部门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是否建立了现金出纳制度、报销制度、借款制度、一支笔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有无因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或领导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以及其他经济事故问题。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反映的财务成果去评价,不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和界定领导干部任期内的业绩和经济责任。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即:凡属本任的收支、债权债务,责任均归本任法人;前任超收或超支,负债或留下债权,在会计处理上即使在本任期内,也不作为本任的经济责任。

2.政绩量化原则。就是通过经济责任目标、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对比分析,考核评价领导干部业绩。因此,审计评价应尽可能做到量化分析,科学地计算出有关经济指标,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上级的相关考核指标、前任或历史实现的经济指标、其他类属单位实际水平等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从而准确地将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全貌反映出来,使被审计对象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客观性原则。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活动,就是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从全局出发,坚持以审计查证的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为准绳,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既要考虑其当时的政策、法规和经济运行环境,也要考虑其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注意划清前任与后任、集体决定与个人行为、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故意与过失、历史与现实等界限,实事求是地予以评价。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从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其执行情况、经济决策情况、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有资产及遵守廉政规定等五方面进行评价。

1.真实性评价。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其经济活动成果相符合的程度做出评价。

2.合规、合法性评价。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所做出的评价。

3.效益性评价。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综合评价。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益性评价,要充分运用与其相关的经济指标进行全面量化考核和综合分析比较,使审计评价具体翔实、有理有据、公正力强。一般来说,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运用的经济指标主要有:本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各项财政、财务指标。

4.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其执行情况评价。主要评价在正确组织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对赋予其管理权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是否在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部门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否符合财会制度和国家财经法规的要求;管理职能是否得到充分履行,并评价其有效性和执行情况。

5.经济决策评价。主要对有关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招商引资等经济决策的规范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重点抽查,评价其经济决策是否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是否兼顾长远与眼前、局部与全局利益,有无因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等情况。

四、建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是审计评价,审计评价之所以难,又是因为没有一套规范、科学、现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当前的情况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已成为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瓶颈”。不论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要求,还是审计理论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已非常急切。

为什么建立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如此之难?这从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可以发现: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审计客体由静态的会计资料,到动态审计对象(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从有形到无形,从客观反映到抽象分析。从某种角度理解,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有着本质联系,笔者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人的绩效审计,也就是说,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比较,经济责任审计的客体、对象、程序、报告等,都有一个质的变化,过去审计的重点强调真实性、合法性,现在必须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重。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是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影响到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责任和政治前途,不难理解,评价指标很难建立的症结所在了。

笔者认为,要能很好解决问题的症结,评价指标必须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直观,从经济责任审计受托责任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纪检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提供领导干部个人在其任职期间经济行为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及个人廉洁情况的信息。当然这里所说的“直观”不能简单理解成“好”或“坏”、“一般”等,而是一系列科学、规范、简明的定性、定量评价。换而言之,就是可具操作性。其次,是当事人心服,不言而喻,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会对领导干部个人政治前途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审计下达的结论,不是建立在充分、可信的资料基础上,客观、公正的评价,那不仅是没有履行好审计职责,而且存在很大的审计风险。再次,就是社会认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大而言之是反腐倡廉,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那就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传统的审计理论支持,更重要是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但是确定这些评价指标又需要一些基础性工作支持,还需要党委、政府的重视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是建立领导干部述职制度,根据这项制度,要求领导干部每年应对其应负主管或直接的经济责任进行报告,这既可以随时接受任期责任审计,又能使审计工作有的放矢。二是建立考核制度,县委、政府每年应对下级政府、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和职责范围下达有关经济考核指标,把这些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任期责任审计的一项必审内容。三是建立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制度,经济责任审计不是就帐论帐,它需要方方面面提供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查证,减少审计的盲目性。四是建立审计成果运用制度,通过审计成果运用,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云莺,张丽华.关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探讨,商业研究,2006,(12).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

一、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所谓的审计主要就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委托方为能够对受委托方生产经营管理的履行情况进行掌握,然后对第三方进行委托实施检查评价的责任。从这一方面就能够得知经济责任审计是独立的专门机构以及专职人员接受补补管理部门委托根据法律规范对部门经济责任人和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的经济责任状况,按照程序和相关技术进行的审查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二、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1.客观因素

从现阶段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情况来看,还有诸多的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这些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能够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层面。从客观层面来说主要就是我国的审计法规个相关的制度没有得到完善,从而导致的审计风险的存在。尤其在经济责任方面的审计法规还相对较少,由于审计人员在技术以及操作上的理解偏差,不可避免的出现审计风险。

再者就是由于审计的范围较广以及社会期望高和难度大形成的审计风险,虚假会计信息导致审计的评价失真也会带来审计风险。在经济责任方面缺乏评价体系使得界定的难度加大,而审计的时限相对比较紧促,违反程序也会带来风险,被审计的单位在经济状况上相对较为复杂,对审计的责任不好界定,所以这就会在其中隐藏着很大的审计风险。

2.主观因素

除了以上所说的客观因素,还有就是主观因素带来的审计风险。在这一方面主要就是审计人员队伍从整体的知识结构来看还不够合理,在队伍专业上较为单调,审计人员的知识专业比较单薄。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不仅需要有着财务审计专业的知识,同时还要计算机以及金融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但是现状却是在知识结构上缺乏合理性,从而带来了审计风险。

再者就是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有限,这也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倘若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那么就会在审计的各个环节造成审计的风险。另外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上也比较缺乏,审计的文书表达没有达到规范的要求,在对一些法律法规条例进行引用过程中得不到妥善而对处理。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会带来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分析

1.审计部门控制措施

针对以上的相关问题,在实际的审计风险控制上可从多方面进行,在审计部门的风险控制层面上,首先要能够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以及支持。让大家了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非是万能的,所以要依法进行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开展。不仅要得到被审计单位和领导的全力配合,同时也要得到上级领导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够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克服审计当中无法可依或者是有法难依的困境。在法规制定的内容以及对责任的划分方面要进行明确化,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时要能够加强审计的独立性和对职业审慎性加以保持,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精髓所在,故此一方面要在形式上进行独立,在执行审计业务的同时将独立性得到充分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够理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管理体制,对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再者,要将内部的监督机制得到完善,准确性和客观的进行评价,合理确定审计的重点,对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加以改进优化。并建立部门联系制度,理清责任,能够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建立审计风险管理体制。恪守审计权限和严格的遵守审计程序,避免审计内容的随意性。

2.高层控制

针对高层的风险控制,主要就是对我国的领导干部管理机制进行大力改善。在领导干部的考核以及选拔和任免方面进一步的公开化,并要扩大范围实行领导竞聘的制度,这样能够使得各个环节在群众的监督下,对暗箱操作以及拉票行为根本性的解决。

再者就是要对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委派办法进行大力改革,审计部门将审计计划报请审计联席会议批准,有选择的委托方式更有效的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另外要建立分级决策以及分层财务审批的管理制度。

另外,建立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制度以及问责制度在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的主要内容就是查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的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目标的实现内容要进行明确化,避免随意性以及责任的缺失。针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还要能够建立各级领导干部的问责制,从而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控制,可通过群众组织的职工代表大会以及考评组等对领导未完成的目标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问责,查明具体的原因。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环境较为多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也将会面临严峻的困境。对此,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依法而行,以制而行,如此才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最大化的规避。

参考文献: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2-0157-0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需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因此,对事业单位党政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也由浅入深,需要审计人员认真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

1 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1.1 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经济责任是指法定代表人在任职期内对其所在部门、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该负有的责任。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接受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对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党政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深在思路中,化在结果上。

1.2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在于实践依法治国的方略;运用审计和干部监督管理的综合手段,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正确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且治事之官员,有功者置之进其爵,有过者废之退其位”;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约束其职务行为,惩治腐败;促进各部门、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1.3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完善了干部管理监督制度,给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了参考依据,在严肃财经法纪、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根据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管理的特点,对其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审查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重点审查事业单位综合预算执行及其结果是否达到规定的目标,具体考核指标有: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人员经费占全部经费比率;公务费占全部经费比率;社会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2.2 审查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完整、有效

重点审查财政补助收入是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并按预算级次反映;各项收费是否报经有批准权限的主管部门批准,并按核定标准执行;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经营服务性收入是否分账核算;应存“财政专户”的事业性收费收入是否按规定缴存;经营服务性收入是否依法缴纳各项税费;有特定用途的收费是否首先用于特定方面;有无利用事业性收费收入资金给职工违规建房、购车等问题;收入、支出、结余资金是否真实、完整、合法地进行反映。

2.3 审查资产、负债、净资产

重点审查任职初期和任职终结时的债权、债务;审查账表、账账、账证、账实是否相符;各项资产、负债、净资产是否真实、完整、

合法。

2.4 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重点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执行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堵塞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单位工作效率。

2.5 审查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情况

重点审查有无私设“账外账”、“小金库”;有无违反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擅自购置专控商品;有无乱摊派、乱收费行为;有无会议费、招待费超标、超支现象;事业性收费收入是否使用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是否存在公款私存、公款炒股、期货交易等行为。

2.6 审查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

重点审查被审人员的各项收入(工资、奖金、补贴)是否符合规定;使用单位的资产情况;有无在本级或下级报领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等。

3 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

审计机关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开始于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的接受,终止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意见书等法律文书的出具或送达。

3.1 接受委托

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按照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进行,并接受书面委

托书。

3.2 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

审计机关在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后,应当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要求编制工作方案,对审计的组织方式、分工、协作、汇总、处理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尤其注意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相结合,利用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结果,以提高审计效率。

3.3 进行审计前调查

要求被审单位提供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其他有关情况;职责范围或者业务经营范围;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的纸质和电子会计资料;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相关的会议记录和电子数据、文件。

3.4 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

根据委托部门的要求、审计工作方案和审前调查结果,依据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审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审计实施方案中有不适应实际需要的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规定进行修改和补充。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工作;监督作用;审计质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4-017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36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顺应时展的步伐,其实施程度也由浅入深,需要审计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了解。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涵和特点出发,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与范围以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措施提出了如下的分析与探讨。

1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涵及特点

1.1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涵

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从实际上来说是一种受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从具体上而言,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部门或组织受国家的监督管理机构的委托授权,根据我国所制定的宪法、法律以及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行政法规,做好对党政单位、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的领导干部所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财务收支情况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等内容进行详细规范的审计工作,从而进一步监督、管理以及评价这些党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领导者所做的经济行为的相关活动。

1.2 对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分析

1.2.1 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性较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所应面对的对象是各个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规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是对各个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执行以及政策监督等能力和各领导干部的经济收入与资金流动等方面进行专门的审计与评价。这一内容的制定,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性较强。

1.2.2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受委托性。经济责任审计与被动的审计活动相比较而言,最特别的一点是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审计行为是要得到国家干部管理机构的委托和授权才能够实施运行的,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受委托性的特点。

1.2.3 经济责任审计的跨时期限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并不是固定且简短的。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期间,其通常贯穿在领导干部的整个工作任职期间的始终,大约为3~5年,甚至更长。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期限的增长也使得审计工作的难度及风险性相应的提高。

1.2.4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性很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性除了由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跨度长以外,经济责任审计还要面对各个领导干部的廉政情况和个人收支状况等,这些工作必须要拥有真凭实据作为依据,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支持。若对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随意的假设、估计或凭空判断,那么审计工作人员将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2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及范围

2.1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2.1.1 审查事业单位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确认是否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第一,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要做到把资产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放在审计工作的优先位置。具体来说,首先,在审计过程中,要将被审计的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做到全面彻底的盘点查清,并核实它的真实价值。其次,要重点将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完整落实到位,并查清有无流失的情况以及损失浪费的情况。最后,要查清流动资产的表面数值与实际数值是否真实相符,并深入了解事业单位在发展中有无潜亏因素或领导干部隐瞒企业资产的现象。第二,要做好对投入资本的保值及增值情况的审查工作。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定,法定的资本金额是不能够随意地抽取使用的,它的数额是应该相当稳定的。若事业单位发生亏损时,企业将不存在盈余公积金及未分配利润,这时就会导致亏损的数额冲抵资本金额从而不能做到保值。若事业单位的情况是严重亏损,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这时只能宣告破产。因此,对加强投入资本的保值及增值情况的审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2.1.2 审核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确认任期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

第一,在经济责任审计时,要重点抓好对经营成果真实性的审计。审核时,要做好对事业单位资产、负债以及资产所有者的权益、收入、成本、利润及生产经营成果等方面的确认工作,要调整好数据差异,以保证经营成果真实可靠。除此之外,要做好对数据的突出比较分析,并作出详细说明,这就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第二,要做好对经济责任指标完成情况的核实工作。具体而言,可通过对上级领导干部所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进行核实验证,并对完成经济责任指标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鉴定。即对所审查的事业单位是否完成了上级所下达的经济指标,事业单位的发展、经济效益及管理水平是否已达到了计划的要求,在事业单位的人才开发、员工福利等方面是否又做到了下达的计划任务的要求等每一项做好审查、验证、分析、评价四部曲。

2.1.3 测试事业单位内控有效性,评价责任人的经营管理水平。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运营中,领导人的素质及能力通常决定着事业单位的兴衰成败。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重点考核负责领导人的决策能力与管理水平,从而审查到领导人是否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机制,并且根据责任权利相结合的发展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另外,审查领导人是否建立了自我约束机制以及自我激励机制,是否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在重大投资以及对外合作上能否做出科学的分析、正确的决策,进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2.1.4 核实遵纪守法情况,确认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在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认真遵守好国家的财经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做好对事业单位经营活动是否遵守着国家的法规制度的检查工作。并在审计时对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及合同、决策等进行审核,以确保事业单位的经营决策和规章制度是否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违背。同时,要做好对企业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的确认工作,以保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无误。若在这些信息中出现了虚假、隐瞒的情况,将会导致国家的财务信息以及社会经济的监控、管理出现混乱。

2.2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

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的审计监督活动不相同,它是通过审计被审计单位中,在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真实、可靠以及合法做出评价的同时,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从上可知,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是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干部。这一范围的制定是按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机构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等进行审计,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

3 提高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措施

3.1 加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若要有效地加强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就需要给予内部审计部门一定的权利。在审计中,审计机构应当只接受事业单位管理层的指挥,同时,管理层要积极配合审计工作人员工作的开展,以保证审计机构不会受到除管理层之外的人员工作的干扰,防止其影响到事业单位经济审计工作的效率,进而保证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加强。除此之外,在审计机构的工作中,要结合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所做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从而使得事业单位中的各部门配合审计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3.2 明确好审计范围与审计目标

在事业单位开展审计工作时,这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事业单位自身实际财务情况来展开,这是对事业单位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控的措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发展的经济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要具有前瞻性,要明确好自身的审计范围与审计目标,要做好市场以及经济建设项目的预测判断工作,并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

3.3 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壮大,单位内部要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并且招收专业的高质量的审计工作人员。同时,在审计人员的工作中,要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不断促进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做到更好地完成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4 结语

总之,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特点以及内容与范围的了解,能使得审计机构更加公正、公平、实事求是地评价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而充分地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不断强化审计监督的重要职能,进而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许向东.浅析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8).

[2] 黄家慧.如何做好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篇6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独立的审计机构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委托,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为依据,对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等领导人在任期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状况开展相关审计和调查。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改革深化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干部,其是以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单位的财务状况为审计基础,并对单位的经济指标完成状况、重要经营决策、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以及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情况等进行考核与审查。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能够对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与管理水平进行考核,还能客观评价其是否严格履行了各项经济责任,是否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的加强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2、经济责任审计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要求

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权力和责任重大,其是否具备足够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来带领单位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关系到单位各项职能的执行,关系到国家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关系到国家各项政策的执行和实施。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能够加强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查处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存在违法乱纪行为的个人,增强其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能力。经济责任审计能够避免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活动出现重大失误,及时清除腐败分子,从源头上对腐败进行预防和治理。

3、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有利于帮助被审计单位接任者了解单位的真实经济状况,明确自身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解除前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而划清前后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能够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客观的反映出领导干部执行经济管理活动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发现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便于其对症下药,完善和提升自我管理水平,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从而更好的履行相关经济责任。

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历史比较晚,目前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无法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规范性的指导。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具体操作规范仍然没有出台,相关审计机构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缺乏具体的指导依据,审计评价指标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在开展的时候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强,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受到了很大质疑,导致审计结果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尤其是在对领导干部的直接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较大的分歧。

2、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与方法存在缺陷

经济责任审计指标即指通过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对经济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考察。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即使对同一个审计对象,由于评价方法、内容以及标准的不同也可能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从而对经济责任结果的应用产生影响,甚至会引起行政诉讼。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不健全首先表现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例如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过于强调任期内的经济发展,而忽视了被审计文化建设、人本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其次,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上,目前仍然没有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系统评价与分类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对领导干部在职期间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离任之后所进行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有效的沟通机制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是否能够成功开展。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在开展过程中,沟通往往是在审计过程当中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往往没有事前与被审计单位的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审计开展时被审计单位员工会对审计工作存在戒心,不愿意向审计人员提供所有的信息,有的甚至故意隐瞒或者编造信息,这在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时非常普遍。其次,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开展过程中,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其他原因,往往不愿意到审计工作组配合审计工作,导致出现沟通上的障碍。沟通机制的缺乏是经济责任审计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阻碍因素,不利于对领导干部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

4、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用不充分

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之后,相关部门还需要对审计结果和信息进行充分的管理和应用,经济责任审计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目前我国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应用不充分,审计结果在上报相关部门后并没有得到系统的分析,也缺乏相关的建议和反馈机制。首先,对于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审计部门往往没有单独建立档案,审计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共享,不利于设计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束之后往往将结果抛之脑后,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的一些经济责任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也没有实施强制性的措施;另外,审计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相关资料的管理往往不够系统,没有将数据进行汇总处理;最后,目前审计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仍然形成动态化管理模式,没有从动态分析的视角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分析和预测,经济责任信息管理系统存在比较大的缺陷。

三、加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1、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

我国不断加强审计法制建设,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首先,我国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方法进行完善,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避免审计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规范的情况。其次,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追究机制,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权责进行明确,要对审计发现的相关领导干部责任进行追究,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到合理运用。另外,审计部门要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对各个部门的责任与任务进行分配和协调,并全面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程序。例如,组织人事部门要负责委托书的制定与发放;纪检部门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予以支持。

2、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首先,要为经济责任审计构建科学的定量指标评价体系。在制定定量指标时应该充分结合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例如,将财政收支、预算执行、单位重大经济决策的实施效果、依法行政等作为定量指标的内容。通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以数据等量化形式来对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其次,要适当运用定性指标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辅助评价,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指标的科学性。例如,在对党政机关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由于这些单位难以以数据等定量形式与企业单位进行横向比较,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最好能够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来对被审计对象进行评价和分析;另外,要经济责任审计开展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例如开展民主测评、召开职工会议、发放调查问卷等,尽量使得评价能够客观公正。

3、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沟通机制

要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沟通机制,实现审计方式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转变,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络员制度。通过联络员制度的建立能够事先将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予以了解,并为单位与审计机关之间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具体而言,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之前,审计单位应该安排专门的联络人员去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财政收支状况、人员岗位安排、重要经济活动执行完成情况等。另外,要组织联络人员定期召开会议,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通过联络员组织的建立,审计组能够加强与被审计单位、被审计领导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后续的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奠定基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篇7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以下简称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

(一)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二)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

第三条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第五条 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

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第六条 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依照干部管理权限确定。

地方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由本级党委与上一级审计机关协商后,由上一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

审计署审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报请国务院总理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干涉,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

第八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九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保证审计机关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所必需的机构、人员和经费。

第二章 组织协调

第十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与同级审计机关内设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合署办公,负责日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为同级审计机关的副职领导或者同职级领导。

第十一条 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和制度,监督检查、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二条 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研究起草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制度和文件,研究提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总结推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有关事项。

第十三条 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组织部门每年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经联席会议办公室研究后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由审计机关报请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纳入审计机关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 审计内容

第十四条 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

第十五条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地区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

第十六条 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部门(系统)、本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

第十七条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

第十八条 在审计以上主要内容时,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

第十九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由上级领导干部兼任,且实际履行经济责任的,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内容仅限于该领导干部所兼任职务应当履行的经济责任。

第四章 审计实施

第二十条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组成审计组并实施审计。

第二十一条 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以下简称所在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遇有特殊情况,经本级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第二十二条 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召开有审计组主要成员、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安排审计工作有关事项。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派人参加。

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当进行审计公示。

第二十三条 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当听取本级党委、政府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有关领导同志,以及本级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 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提供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下列资料:

(一)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资料;

(二)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经济合同、考核检查结果、业务档案等资料;

(三)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述职报告;

(四)其他有关资料。

第二十五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当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出书面承诺。

第二十六条 审计机关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时,可以依法提请有关部门和单位予以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七条 审计组实施审计后,应当将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征求本级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同志,以及本级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的意见。

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10日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第二十八条 审计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出具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

第三十条 审计机关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等结论性文书报送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必要时报送本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提交委托审计的组织部门;抄送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

第三十一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

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理的问题,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第三十二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机关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30日内向出具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申诉,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复查决定仍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复核决定和审计署的复查决定为审计机关的最终决定。

第五章 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

第三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以及责任制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

第三十四条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所称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一)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三)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四)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五)其他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所称主管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一)除直接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

(二)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领导责任,是指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十八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第三十九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相关要求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以适当方式将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审计机关。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职责、权限、法律责任等,本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审计机关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适用本规定。有关机构依法履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参照本规定组织实施。部门和单位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

第四十二条 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或者贯彻实施意见。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篇8

一、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基础和发展规律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传统审计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的基础和演变规律,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如此。要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研究其产生的基础和发展规律。 经济责任审计在萌芽时期,它是与宫廷、寺院、庄园、乃至企业财政审计或财务审计融为一体的。

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多,又集中在王朝统治者、奴隶主、庄园主、寺院以及大商人手中。当财产所有者不能直接管理或经营其拥有的财产物资的时候,就需要委任官吏、专家进行管理或经营的时候,就产生了委托和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了查明受托管理和经营者是否忠实地履行了其受托经济责任,有无侵欺奸弊行为和虚报账目现象,就需要委任官吏、委托专家通过审计对受托管理或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作为赏优罚劣的依据。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是审计产生的基础,已为中外审计界所共识。由于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多以部门或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为对象,然后落实到受托者的经济责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融于财政财务审计之中,没有单独作为审计项目提出。由于审计要评价受托经济责任者的业绩,有无弊端,所以必须独立于受托经济责任者及其有关活动之外,须要具有一定独立性、因而审计是具有独立性的客观、公正的经济监督。在《周礼》宰夫的职掌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掌治法以考有官、府群都县鄙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治家宰而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即对造成财产损失、账实不符、弄虚作假者应当受到刑罚;而管理有方,效果突出者,应当受到奖赏。筒言之,宰夫的职掌就是“考其出入,以定刑赏。”我国周代的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当时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为此受到中外会计、审计学家和历史学者的赞许。周代的会计、审计等制度对历代王朝有很大影响。我国历代审计,不仅以被审计单位为主体,查事,而且也对人。特别是对经营财物的官员离任时,都要进行离任审计。有时审计由监察御史实施。在明代的《明会典》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郎中等官,遇有升迁及吏役满日,一应经手钱粮等卷,本部委司务共同清查明白,方许离任起送。如有不明侵欺等项奸弊,听部参究。”(引自《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国用部》)

以上足以证明,我国传统审计,在查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同时,还要查明经营财物的负责人员工作中有无奸弊行为。因此,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一边倒,学苏联”口号的影响下,把审计与资本主义挂钩,延续了战争时期一些“战时共产主义”作法,党政部门和企业单位领导干部调动,仅凭一纸调令,既不检查评价其在任期间业绩的好坏,也不查明有无经济违法行为,结果造成“工厂搞垮,厂长提拔”的恶果,助长了和腐败作风,为继任者埋下很多隐患,长期积累,造成很大危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行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由于实行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原则,在建立责任制度,要求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清查财产时,对上述隐患有了深刻地认识。因此,一些省市审计机关在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的支持下于20世纪80年代试行的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取得了显着成绩,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可。

中办、国办的两个《暂行规定》,把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又推向了一个新的

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自1998年以来,我国开展了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的审查评价,共查出食污、受贿、挪用等个人经济犯罪问题,金额达5.9亿元,审查后被撤职200人,受党纪政纪处分的470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的1010人。各级干部管理部门参照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平调25500多人,提3300多人,免职、降职3800多人。由此可见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业绩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查鉴证,并不是“有罪推定”,而是评价受托经济责任所必须。它应当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的加不断发展,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这就是它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中国时代特征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一般来说环境是指事物的周围情况和条件,我国《易经》哲理认为:人和一切事物必须适应环境的要求,与相关事物协调发展;又要与其所处时点相适应。即世界是物质的,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与时间相一致的。要办成任何事,都不能离开天时、地利、人和,即“天人合一论”。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也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即周围情况和条件以及时代的要求。中办、国办的两个《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田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适应了审计环境要求,并具有时代特征。

(一)政治环境要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健全民主法治,推行廉政建设,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健全干部管理体制,加强对党政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就需从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任职过程和任期满离任进行监督评价。对于干部中的腐败行为,应当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促其廉洁勤政,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贯彻依法治国的方针。而“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审查考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政治素质和决策水平,也能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引自李金华审计长2000年10月26日《在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在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贯彻以法治国的方针,加强廉政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而逐步推行的。此项审计制度的实施,受到了中纪委、中组部、人事部、监察部和审计署领导的重视。经过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纪委、中组部、人事部、监察部和审计署,联合召开了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总结了近几年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把这项审计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一种审计制度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重视,由五部委进行组织领导,这是由当前的政治环境决定的,是古今中外没有的。我们应当把握时机把这项工作做好。

(二)经济环境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是以审查评价受托责任者业绩优劣为基础。过去由于经济不发达,管理和经营业务比较简单,经济责任审计也比较单纯。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层次增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权责明确,产权明晰,要求更为严格,市场竞争激烈,要求企业增强实力,不断发展,管理制度的加强,经营目标责任制的建立,都为实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项目的增多,事业费支出增大,教育和公用事业的发展,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责任的加重,应当具备的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责任指标的建立也为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创造了条件。

(三)法律环境的要求:社会主义经济是法制经济。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而由于管理制度不严,也为贪污盗窃,行贿受贿,走私贩私,经济诈骗等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发生不少大案要案,使国家财产,企业资产蒙受严重的损失。要求国家通过立法手段,严格执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国家和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对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办”制发的任期责任审计制度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制定的。因此,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的任期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是与当前我国法律环境要求密切相关的。它们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审计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较强的法制约束力,是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力依据。

(四)文化环境的要求:我国文化是在充分吸收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它要求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一切事物,认识“变异、简易、不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共同规律。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也要运用整体现、系统观,从其所处环境研究其发展变化规律,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当前领导干部管理要求相适应,与当前法律环境要求相适应,不能要求过高,否则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如果过于繁琐,脱离实际,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总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传统的离任审计,由于它能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要求相适应,所以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因此,研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健全和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注意其所处环境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把握适当分寸,与各方面协调共 事,群策群力,取得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三、经济责任审计构成要素具有多变性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新型审计制度,它所包括的审计委托者、审计执行者、被审计者和审查的内容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步健全和完善的。从目前来看此项审计的委托者,主要是干部管理部门;审计执行者主要指国家审计机关;被审计者指县级以下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人;审查的内容主要指被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从当前情况和今后发展要求来看,均可能不断发展变化,经济责任审计构成要素具有多变性,是客观必然的。

(一)审计委托者:随着干部管理体制的变化、干部管理部门不断有所调整,企业领导干部的选聘有人主张市场化,即由董事会来聘任。随着聘任制的实施,干部聘任和管理体制的变化,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审计的委托部门和单位也可能不断有所调整。总的原则是,谁管干部就由谁来委托。在委托书中明确审计目标,提出评价标准。在一些非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则应由其董事会委托,或由董事会和监事会共同委托。另外,企业领导人员任期责任审计的委托者还有下伸的情况,即对其分支机构的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指派内部审计机构或委托社会审计组织会计师事务所来担任。

(二)审计执行者(或称受托审计者):根据“两办”制发的两个《暂行规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者仅指国家审计机关。而由于离任、调动领导干部较多,特别是在成批任免干部的时候,审计机关由于人手不足,更是难以应付,要按委托部门要求确有实际困难。有时则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担当审计。当前主要问题中介单位是有偿服务,对如何解决审计费的负担,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这是一个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被审计者:根据两个《暂行规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仅指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人员。有些省市已开始对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非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乡镇企业领导人员试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从发展上来看,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将来有可能纳入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各部门、地区和股份制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所属企业领导干部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当然,审计是依法审计,目前还应按照“两办”的两个“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但这并不影响进行理论问题研究和对实际工作的探索。

(四)审查的内容:根据两个“暂行规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应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进行审查考核。这些内容比古代离任审计审查的内容丰富多了。由于过去官吏管理的钱粮不大多,故由其师爷协助管理就可以了。而现代政府官员管理的财物要多多了,往往要分设一些部门进行管理,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责任小了,而主管责任重了。当然个人涉嫌经济违法犯罪行为,还应由其承担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另外,对作出的重大决策失误也应承担经济责任。虽然经过数年试行,有些企业领导人的任期经营责任目标,已有了一些眉目,部分企业已总结出一些经验,但党政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制还未建立起来。任期责任目标,除两个“暂行规定”所规定的内容以外,尚未提出具体内容,还须经过一定时间,才能逐步总结出来。另外,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环境保护法规的出台,也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的任期责任增加了新的内容。总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审查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充实。

四、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的确定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以任期作为考核阶段,符合我国领导干部聘任制度规定的任职期限,比过去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更为科学。一般任期为4—5年。如果至第5年离任时审,有,些问题时过境迁,难以查找原因,使得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以,一些部门和单位实行了“一年一小审;三年一中审;五年一大审。三年任期满者,为一年一小审;二年一中审;三年一大审”。中审、小审一般与财政财务审计相结合,注重大决策失误、经济问题和违反法纪行为。大审时,再进行全面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党政机关主要是评价任职期间业绩优劣,而企业领导人员在实行年薪制、期权制和奖励制时,每年还有一个奖罚兑现问题。为了充分发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处理好前后任人员的关系,查明存在的问题,奖罚合理,许多审计人员主张“先审计,后离任”和“先审计,

后兑现“的原则,希望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给予支持。如果急须调任新岗位,应当按规定办理工作和经营财物交接,并写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报告。新岗位作为某项职务,审计后,再作正式任职。为此,要有关领导部门制发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制,提出经济责任目标,作为考核、评价任期责任业绩的依据。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需要三种审计组织密勿配合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风险程度高。根据“两办”的两个“暂行规定”,审计执行主体只能是国家审计机关。由于被审计单位和人员众多(党政领导干部换届时,更为集中),审计机关人手不足,难以承担。为此,可以考虑由审计机关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担当此项审计,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再由审计机关对原委托的组织部门、人事部门提出最终审计报告。至于中介机构的审计费,审计机关无力承担,应由财政部门拨专款,也可将专款拨付人事、组织部门,在审计机关提出的审计报告后支付。

地方党政机关、大型企业集团都有很多分支机构,如果都由审计机关按规定审查,困难很大,最好由党政机关、大型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各分支机构领导人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并提出审计报告,作为审计机关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党政领导机关,企业集团领导人员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的参考依据,以保证此项审计顺利进行,提高审计效率。三种审计组织密切配合是做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条件,需要得到各部门的支持和三种审计组织的协调。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吸收其他审计的成果

我国《审计法》规定的审计形式有,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财务审计、专项审计、专案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多种审计形式。这些审计审查、评价、鉴证的内容,多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密切相关,并有一定重复。为了避免重复审计,减少被审单位的负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尽量利用其他审计的成果。有条件时,还可以结合进行。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以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基础,一年一小审,就可以与年度财政、财务审计结合进行。根据审计目标和重点的不同,可以作一些补充审查。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可 以与经济效益审计、专项审计相结合,但绝不是简单取代。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对“人”的处理问题,因此对所查问题必须查清落实,不同于一般的审计鉴证,所以与财政财务审计结合时,不能忽视其特殊需要。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篇9

一、建立领导干部相关动态数据库,做好基础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与当地组织部门进行协商,请求其为审计部门适时提供纳入审计范围的各级领导干部信息。包括现任职单位、起始时限、职务等相关信息。在得到以上信息后。审计部门可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电子数据库,这样对哪些领导干部和单位已审、哪些多年未审,就能做到一目了然。二是审计部门可以对近年来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其他审计项目进行整理,建立起电子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并将两类电子数据库有机结合,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二、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做到管理有序、突出重点。为了科学安排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满足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需要,审计机关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权限及其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掌握财政资金量大小等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可将地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掌握各县(市、区)经济决策权、经济执行权和承担当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县(市、区)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派出机构;第二类为重要经济主管部门,经济活动总量较大、掌握财政资金较多、下属单位较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第三类为规模较大、资金总量较大的院校、医疗等事业单位;第四类为授权经营的资产经营公司、大企业集团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第五类为党委、人大政协、群众团体:属下无独立经济组织或资金总量和规模较小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未改制企业等;第六类为市管县属单位正职领导干部的所在单位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通过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采用不同的审计频率,对不同岗位的领导实行一届审两次或离任审一次等。按照党政部门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资金运作总量大、下属单位较多,且转移支付资金量大的重要党政部门领导干部,以预算执行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对资金运作总量一般、有一定的专项资金、也有一定下属单位的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则以财务收支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对一些单位较小、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人头经费和日常运转的部门、单位领导,以财务收支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对一些管理比较规范、资金量小的单位领导,以离任交接制度代替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不同类别的审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做到既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讲求效率,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三、与各成员单位沟通,做到争取主动、协商一致。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为干部任免提供依据,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只是一家部门的事,因此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部门必须改变过去经济责任审计是委托审计,不好作计划、不能作计划的观点和被动等任务上门的做法,把制定计划作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时,主动与组织、纪检等成员单位多进行一些沟通。了解年度内这些部门在干部监督和管理方面的重点及要求和干部调整动向,向他们说明年度内审计力量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然后将计划初稿分别送有关部门,或者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的意见,最后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正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执行。

四、科学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做到综合平衡、长短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同时审计部门任务量的来源很多,既有上级指令性任务和授权任务,又有地方政府交办的任务,还有部门之间的委托任务和协调任务。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审计期间任务量和审计资源的均衡配置,做到统筹兼顾,长短结合,年度计划与长期计划均衡。把当年计划与前几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未来几年审计工作规划一起统筹考虑,采用滚动式计划法,确定当年计划。既保证能对审计范围内的审计时象在一定的时间内轮审一遍,又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不至于集中在某一年度,确保审计资源的高效利用。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篇10

一、审计目标

通过对全市环保系统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履行职责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核实经济事项,划分经济责任,作出审计评价。加强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提高单位财务管理,严肃财经法纪。客观反映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完成目标任务、依法行政、廉洁自律、执行财经法纪、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等情况,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干部监督、管理服务,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奖惩、任免领导干部及加强宏观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审计范围

市、县(区)环保系统主要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职情况,必要时追溯其他年度和延伸至有关单位。

三、审计内容和重点

(一)履行部门职能职责,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责任情况

1.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依据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等相关资料,检查领导干部带领单位全体人员是否正确高效履行职能职责,圆满完成各项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促进部门相关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

2.领导干部任期内单位和个人获得了哪些奖励,取得了哪些成效。

(二)履行贯彻执行政策责任情况

主要审查主要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情况,重点检查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完善制度,积极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检查排污费、环境监测服务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情况;检查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政府采购、经费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情况。

(三)履行重大经济决策责任情况

通过座谈、查看会议记录、纪要等方式,主要审大经济决策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重点检查被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是否主持该局制定了局党组工作规则、局长办公会议事规则、重大决策程序规定等制度,检查基建项目和重大预算资金、专项资金开支等重大经济决策依据和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有无经过集体研究?决策是否科学、是否民主?是否存在因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等问题。

(四)履行财政财务责任情况

1.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检查环境保护、污染源综合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截留、挤占、挪用情况?对企业和项目单位使用的专项资金,要一查到底,跟踪检查项目建设情况和资金使用及效益情况。

2.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款情况。重点检查收费依据是否充分?是否有收费文件、收费许可证?收费标准、收费票据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是否及时足额上缴?

3.财政预算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部门年初预算与执行结果的主要差异和形成原因,预算变化依据是否充分?部门预(决)算编报口径是否规范?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是否相互混淆等问题?重大支出是否合规、合法、合理?应由政府采购的办公设备设施是否经过了政府采购?各项资金往来是否正常?

4.经费管理及“三公经费”开支情况。重点检查是否执行一支笔审批?审批手续是否齐全?依据是否充分?检查近三年的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公费出国出境等支出增减变化情况和占公业务费的比重情况,要重点延伸2013年1-3月“三公经费”与上年同期增减的变化情况;检查是否建立归口接待、接待费审批报销制度,检查是否进行汽车单车核算、是否建立市内定点加油和定点维修制度、新增车辆购置情况,接待费和车辆运行维护费支出在管理上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及超标购置小轿车、业务用车等问题。

(五)履行监督管理责任情况

1.主要领导干部在任期期间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制定和完善了内部重要经济管理制度,包括票据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以及这些内部重要经济管理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是否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采取科学方法、先进设施设备,努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服务水平等。

2.审查主要领导干部在任期期间对下属事业单位或企业是否认真履行兼管职责情况,是否促进下属事业单位或企业规范财政财务资金管理、提高效益。

(六)履行廉政规定责任情况

通过座谈、民主测评、公布举报电话和向纪检部门索取举报线索等方式,主要审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廉政规定情况。重点根据群众举报材料和纪检部门反映的情况,检查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有无经济问题和违反廉政纪律规定的问题。

四、审计工作组织安排

(一)环保系统经济责任审计是行业审计,由市局经济责任审计分局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协调。各审计组要按照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被审计单位特点与实际,搞好审计调查了解,本着有所侧重、有所区别地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各审计组组长由经责分局的局长担任,相关科(股)室的负责人任副组长,组织精干力量实施审计。市局由经济责任审计科具体负责业务指导、检查、汇总工作。

五、审计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各审计组要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加强质量控制;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善于“跳出账本搞审计,围绕职能搞审计”,紧密结合该单位职能职责的履行情况和业务活动资料,细心核查相关联的经济事项。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做好取证工作,确保事实清楚、评价恰当、定性准确,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

(二)按照“八统一”的要求组织实施,确保高效规范、上下联动、同步整体推进。要认真执行《省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程序规范要点》、《省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编写规范(试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

(三)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维护财经秩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要继续把揭露和查处严重违法违规问题摆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位置,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使用虚假发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转移或私存私放财政资金以及利用资金分配权、行政执法权为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或向所属单位转移财政资金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四)全面运用ao操作系统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oa管理系统加强审计实施管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