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发展研究十篇

时间:2023-06-22 09:50:49

县域发展研究

县域发展研究篇1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理论;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一个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通过对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发现:县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是发达地区经济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增长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50%以上,全国人口的80%以上都处于县域经济的系统中。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城市经济,更要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深入地研究县域经济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于指导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定义及特点

县域经济是以县为行政区划的区域内的所有经济类型。到目前为止,县域经济还没有一个固定和统一的界定,但是目前学者对县域经济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论述:一是县域经济是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强调的是复合性;二是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强调的是区划性;三是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主体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的特色性;四是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强调县域经济的系统性。李小三把县域经济定义为:“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这一区域内的经济,它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网络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具体地说,县域经济是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总而言之,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区域经济,它具有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县域经济拥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立体型的产业结构、梯度式的空间布局结构。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类型,是指一定范围的地表空间中的经济区域。国外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对区域经济的理论研究。

二、区域经济理论来源

区域经济理论在渊源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unen,1826)从区域地租出发探讨地价差异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础。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1909)提出了工业区位论。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之后,另一德国经济学家勒什(Losch,1940)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萨缪尔森(Samuelson,1952)的市场在空间上呈离散分布的空间市场均衡模式与柏克曼(Beckman,1968)的连续流模式从处于一定地域空间中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出发,为空间经济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艾萨尔德(Isard,1956,1975)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要求,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立区域的总体空间模型,研究了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

早期的区域均衡增长模型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认为只要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资本和劳动的双向运动最终将导致区域差异缩小,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1945)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其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缪尔达尔(Myadal,1957)提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这些区域就能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赫希曼(Hirschman,1958)提出了“发展是一连串不均衡的锁链”的命题,指出“发展确实是按照主导部门带动其他部门增长,由一个行业引发另一个行业增长的方式进行的。”弗里德曼(Friedman)考虑到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而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弗农(Vernon)等人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与梯度转移理论相类似的是日本学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们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国家列为不同的发展梯度,并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

由于生产要素和商品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不完全可分性的存在,使得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两个假设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随着外部性、规模经济等概念的引入,也随着建模技术的升级,一些原先被忽略的因素可以重新纳入到模型中,区域经济的研究逐渐转向新经济地理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力图把“空间”因素引入对区际贸易的分析,通过把运输成本作为“空间”因素纳入区际贸易模型,用以解释贸易量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价格、要素报酬和行业生产率在不同区域间差异等区际贸易问题。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生产技术变化,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需求结构和收益格局,从而影响相似要素条件下的贸易。最后,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的存在,为国家和区域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新经济地理理论则正是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将运输成本纳入到其理论分析框架,把因运输成本的减少而引起的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要素放在了企业区位选择、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与发散性等问题上。

三、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的不同之处

区域经济具有自然融合的经济的含义,它界限比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区的自然经济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联系;而中国国内行政区域间行政主导因素比较强,县域经济包含有浓厚的行政区划色彩,界限比较清楚,经济功能的发挥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功能作用,并且是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国内学者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县域经济问题。凌耀初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中小工商业、加快县域经济城镇化的角度探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王青云总结了我国比较成功的七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济源模式、晋城模式、义乌模式和农安模式);王强通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外贸发展、文化教育等25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做了系统的综合评价。根据湖北省各县的资源禀赋、开发状况和环境条件差异,选取了十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县域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和宁县社会科学院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探讨对县域经济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县域发展研究篇2

关键词:支柱产业;月饼产业;产业发展阶段

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推动县域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忻州市神池县的支柱产业是神池月饼产业,2012年神池月饼产业总产值为1.2亿元,而2012年神池县的年生产总值为4.8051亿元,月饼产业占神池县2012年全县总产值的24.97%,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可以得出神池月饼产业就是神池县支柱产业的结果。所以本文力图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以神池月饼产业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县域支柱产业快速成长的制约因素。

一、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1.产业发展阶段特征理论

产业发展阶段的特征具体如下 :产业发展形成期特征为企业数量少;产业规模小;市场结构完全竞争;产品工艺不稳定;产品质量差。产业发展初期特征为企业数量加速增长;产业规模加速扩大;市场结构近似完全竞争;产品技术创新极为活跃;产品质量加速提高。产业发展中期特征为企业数量缓慢增长;市场规模缓慢增长;市场结构垄断竞争;产品技术创新减慢;产品质量缓慢提高。产业发展后期特征为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产业规模趋于稳定;市场结构寡头垄断;产品技术创新进一步减缓以至于停滞;产品性能成熟。

2.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认清神池月饼产业目前的阶段性特征是判断该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下面将从多方面分析该产业目前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判断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

产业规模扩大。与神池月饼产业内企业数量变化类似,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着月饼产业规模扩大,产值额稳步升高。据当地年度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月饼业产值额为1.2亿元,2008年增为1.6亿,到现在直逼2亿。

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目前神池月饼产业内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由于大量投资者进入该产业大多携带着技术创新,而在位企业面对进入者的压力也技术创新,在双方争夺市场主流技术、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压力过程中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

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变动成本下降。由于神池月饼产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位企业为增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生产产量,无形中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在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人力之后,企业变动成本下降。

结合产业发展阶段特征理论和目前神池月饼业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得出神池月饼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目前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特征为产业规模在扩大;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变动成本下降。与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特征做比较基本吻合,由此可以判断该产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

二、神池月饼产业加速成长的制约因素

1.产业缺乏竞争力。虽然神池月饼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与国内其他知名品牌相比竞争力缺乏。首先,产业链虽然形成但是又短又弱,而且没有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其次,就整个神池月饼产业价值链而言,虽然企业的生产处于深度加工的下游区,但是龙头企业数目少且缺乏实力未形成规模经济。最后,就资源优势而言,所处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差、缺乏企业家队伍,难以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2.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不完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不完善是月饼产业的一个短板。其主要问题是品种选育与生产加工需要脱节。胡油是生产神池月饼的主要原料之一,胡麻作物的含油量直接关系到油的产出率和生产成本。但是神池县在品种选育和种植胡麻作物方面与生产加工脱节,满足不了月饼加工企业对优质胡油的需求。

3.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是神池月饼产业加速成长的一个棘手问题。虽然各方对神池月饼产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共识,县委、县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多数政策措施存在落实不理想的问题。

三、神池月饼产业加速成长的对策及建议

1.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神池月饼产业要想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不仅要完善现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而且要适时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神池月饼产业已形成原料供应、生产、包装、运输的产业链。推动月饼包装行业的发展能完善产业链,而月饼新品种的研发、胡麻生产基地的建设和连锁经营能延伸产业链。

2.加快产品差异化调整。产品差异化调整可以通过几种方法。首先,产品价格定位差异化。产品高、中、低档定位不同,消费群体就不同。其次,产品技术差异化。引进先进机器设备、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研发个性化、创造性产品。最后,产品文化差异化。了解销售对象的文化取向差异,产品销售不同的文化。

3.落实和调整政策。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高现有扶持政策的实际效果。根据政策执行情况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现行政策。现有政策中的龙头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企业技改优惠政策、龙头企业贷款优先、优惠政策要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甄建英:让神池月饼更飘香[J].2007,(1).

县域发展研究篇3

>> 湖南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实证研究 促进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及改革措施研究 基于金融支持下的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研究 后危机时期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与银行县支行发展策略 鄂东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推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 湖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对策探讨 顺应财政省直管县新形势 推进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海南县域旅游发展研究 苏南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二元结构下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衡南县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评价分析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加快政府类借款法人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以开发性金融理念服务湖南县域经济发展 陕南县域经济研究进展述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胡灿伟.“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6.

[3] 杨伟民,袁喜禄,张耕田,董煜,孙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总

报告[J].管理世界,2012,(10).

县域发展研究篇4

关键字:县域经济;经济差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至2010年底,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1425.4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840元,全国排名第四。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县域人均生产总值最大的昆山市(142185元)是最小的丰县(15414元)的9倍之多,可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江苏省突出的地区差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二是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收敛性研究,三是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描述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结构作用机制及变化状况。但是“十五”以来,关于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研究不足,而这对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借助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区域单元的划分与指标选取

本文以行政县(含县级市)作为基本研究单元。考虑到江苏省各县的地理位置关系、经济水平状况以及过去的划分惯例,将江苏省50个县(含县级市)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其中苏南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的14个县;苏中有扬州、南通、泰州的13个县;苏北有徐州、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的23个县。人均GDP可以综合全面的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本文选择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和年平均人口作为基础指标,以2000~2010年为研究时期,相关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本文参考以往的研究方法,选择泰尔系数法(TH)和基尼系数法(G)。Theil系数是通过把区域经济总差异划分为组内差异(TWR)和组间差异(TBR),进而比较不同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和影响,Theil系越小,表明区域差异越小;反之,表明区域差异越大。基尼系数是总体上衡量一国或地区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说明区域间的差异越大;反之说明区域间的差异越小。考虑误差最小原则,本文选择直接计算法,其公式为:G=Δ/2u=■∑■■∑■■|yj-yi|;其中:Δ=∑■■∑■■|yj-yi|/m(m-1)表示基尼平均差;yi、yj表示各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v表示平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m表示所计算区域内县的个数。为了进一步了解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空间布局变化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按照产业结构对其进行分解,基尼系数变化量分解为三部分:由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结构效应;由三次产业集中度变化引起的集中效应;由产业结构变化和集中程度变化共同作用引起的综合效应。

三、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截止2010年,江苏省50个县份的GDP总量达到21779.9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89%,占全省GDP的比重相比2001提高3.49个百分点,达到52.58%。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差异也逐渐突凸显。根据统计,2010年人均GDP大于10万元的县苏南有4个,苏中和苏北没有;人均GDP在5万元以上的县苏南有13个,苏中3个,苏北没有。可见苏南地区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间人均GDP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同时,江苏省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小且增量最少,第二、三产业产值均有大幅增加,并与第一产业的差距逐渐扩大。

四、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结构分解

(一)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结构分解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江苏省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的Theil系数并绘制图1,同时得Theil系数贡献率(见表1)。从Theil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江苏省县域经济总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在2001~2005年期间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2006略微缩小,2007年回升至最高值后逐年缩小;区域内部总差异以2008年为转折点,呈现先缓慢增加然后缓慢减小的变化过程。

对于三大区域内部的Theil系数,苏南地区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且整体上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苏南地区各县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区域经济发展最不平衡,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苏南地区内部各县的区位以及历史因素造成,像昆山市、张家港市等发展较快,而句容市、金坛市等发展缓慢。苏北地区Theil系数在2000~2005年期间整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在三大区域中苏北发展相对最为平衡,主要是由于苏北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导,虽然苏北5市各有独自工业企业,但是没有形成能够带动整个苏北地区发展的增长极,苏北各县经济始终没有拉开差距。苏中地区的Theil系数基本较为稳定,“十一五”以来,苏中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扬州、泰州、南通三市经济水平相当,且增长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区域内差异基本保持不变。

根据表1中地区Theil系数贡献率来看,2001~2010年期间,地区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远大于区域内部差异的贡献率,前者的贡献率一直在74%以上,表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差异主要由三大区域间的差异造成。对于区域内部差异;苏南地区贡献率最大,苏北次之,苏中最低,并且呈现增大的趋势。这表明虽然苏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但地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北和苏中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地区内部经济差异较小,发展相对较为平衡。

(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业结构分解

1.县域经济差异的产业构成分解

从表1可以看出,在考察期内总基尼系数在0.422~0.498范围内波动,且在2000~2007年期间基尼系数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2007~2010年间呈现下降的态势,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考察期内第一产业的基尼系数和贡献率均最小,2001~2006年期间基尼系数略微上升0.011,接着2006~2009年期间基尼系数下降了0.03;第一产业贡献率不足7%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相对集中系数小于1且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贡献率和相对集中系数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具有缩小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这主要由于目前江苏省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且产值规模较小,对基尼系数的贡献不大。第二产业基尼系数和贡献率均最大,基尼系数在0.5以上,贡献率在57%以上,且两者均以2005年为转折点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峰值分别为0.561和63.4%,原因在于随着“十一五”期间苏北地区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第二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使苏北地区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此外,第二产业的相对集中系数大于1,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说明相对集中系数对基尼系数虽然有促进作用,但是逐渐减弱。从贡献率和相对集中系数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差距是导致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第三产业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和总基尼系数保持一致,贡献率维持在30%~40%范围内,说明第三产业也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2.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产业效应分解

根据表1可以得出,2002~2007年总基尼系数变化量为正值,2008~2010年总基尼系数变化为负值,说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自2008年以来逐渐缩小。在三种效应构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综合效应作用很小。集中效应与总基尼系数变化轨迹基本一致,且集中效应的绝对值比结构效应大,说明集中效应是导致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除了2009年为负值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说明结构效应基本上起着扩大县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在2005年以前,集中效应具有扩大基尼系数的作用,2006年以来具有缩小基尼系数的作用;以2005年为分界点,集中效应经历了先大于后小于结构效应的变化过程。2005年、2006年、2009年、2010年综合效应为负值,其余年份为正值,但数值均较小,对基尼系数变化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在结构效应构成中,第一产业除了2009年外,其余年份一直起着缩小结构效应的作用,但影响不大。第二、三产业对结构效应起主要作用,第二产业除了2009年、2010年为负值具有缩小结构效应的作用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具有扩大县域经济差异的作用;第三产业对结构效应的贡献处于波动状态,且以2005年为界先负后正,对县域经济差异起到先缩小后扩大的作用。2002~2005年和2009~2010年时间段,第二、三产业对结构效应的作用相反;但2006~2008年二者均对结构效应具有促进作用。在2007年以前,第二产业对结构效应的贡献大于第三产业,2007年以后小于第三产业。总体上第二、三产业变化趋势相反,第二产业增加,则第三产业减少;第二产业减少,则第三产业增加。在集中效应构成中,第一产业除2009年为负值外,其余均为正值对集中效应具有促进作用,但第一产业对集中效应作用很小,第二、三产业在2005年前均为正值,促使集中效应扩大化;2006~2008年,第二产业为负,第三产业为正,二者对集中效应作用相反;2009年、2010年,第二、三产业均为负值,具有缩小集中效应作用。

根据基尼系数变化量可得各产业对基尼系数变化贡献率,其中第二产业对基尼系数变化贡献率最大;第一产业对基尼系数变化的贡献率在2007年以前为负值,2007年以后为正值;第三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除了2005年、2008年、2010年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对总基尼系数的变化具有促进作用。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结构角度上看,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上呈现扩大的趋势,主要体现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间的差异。苏南地区的差异相对较大且呈现扩大的趋势,苏中和苏北地区对全省经济差异的贡献均较小,但苏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差异对总差异的作用日益减弱。(2)从各分解效应上看,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形成主要是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的共同作用。第二、三产业差异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贡献最大,其中第二产业分布不均衡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江苏省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重要的是加快苏北地区的发展,促使苏北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苏南地区应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协调各县之间的投资分配;同时依托苏中为跳板,支持苏北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华.路正南.江苏省县域经济及产业结构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31).

[2]顾万炎,严忠.江苏省经济增长趋同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3).

[3]蒲英霞,马荣华等.江苏省区域经济趋同的空间特征与成因[J].现代经济探讨,2005(07).

[4]蒲英霞,葛莹等.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5(06).

[5]蔡芳芳,濮励杰等.基于ESDA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模式解析[J].经济地理,2012(03).

县域发展研究篇5

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以特色经济为主导、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县城经济为主角的优势产业,突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和与大中城市、工业园区配套衔接的产业,搞好产业分工协作。”不难看出,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国外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方面。介绍如下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刘易斯于1954年和1955年先后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两本著作中指出,在落后国家,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牧业部门并存形成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农牧业部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假如农牧业部门的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不仅为农牧业的隐蔽性失业人口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牧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中所需要的劳动力,对两个部门都有利。同时,由于工业的发展,农牧业中的这种剩余劳动力最终将被全部吸收。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一理论是将农村牧区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不存在失业,工资水平与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等假设作为分析基础的,而且它只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忽视了传统农牧业的发展,故既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也使理论的合理性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发展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们与刘易斯在主要观点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其强调现代工业与农牧业部门的平衡,以使农牧业部门所提供的农牧业剩余刚好能满足工业部门对于农牧产品的要求。不但如此,拉尼斯和费景汉还将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作为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必要条件,并且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技术进步与资本同样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根本途径。

(二)速水佑次郎的借用技术理论主要观点及评价

该理论认为发展机制潜在于表面落后之中,一旦这种机制被开发出来,发展中国家就有可能实现赶超目标。自然资源禀赋不是经济增长无法逾越的障碍,甚至不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关键是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但在自然资源禀赋构成实质性的制约阶段,要特别关注通过更多的劳动和资本来提高自然资源的生产力。一个国家开始工业化的时间越晚,所积累的可以供它借用的技术就越多,它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比先行国家更快。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沿着由发达国家积累的科学和工程知识扩展的创新可能性边界,采用适合它们资源禀赋的新技术,就能在成本节约方面获得巨大的收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的差距正是其加快增长的潜力。开发这种潜力的关键是在市场结构、产业组织、劳动管理和研究、教育、培训等领域进行制度创新,使其适应自身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避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发生灾难性的冲突。

(三)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以赫希曼和威廉姆森为代表。该理论认为:由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因此,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一处,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该增长点集中。这种增长极的出现,必然形成区域间的不平等,而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增长级一方面不断地吸引周围落后地区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从而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地区间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增长极向周边地区的购买力或投资增加,以及周边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移民,提高了落后地区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水平。长期,由于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发达地区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促进产业向周边扩散。因而,地域上的扩散效应将超过极化效应,逐步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区域经济成长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演变过程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在区域成长的初期,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拉大趋势;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为重要,集聚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缩小。

(四)梯度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的发展盛衰,主要决定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以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由于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和经济繁荣的阶段,无论在经济或技术上均属于高梯度地区。因此,新兴产业和高技术生产部门适宜于在较发达地区布局,而传统的产业部门适宜于在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素质受到限制的欠发达地区或低梯度地区布局。科技进步引致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管理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因此,产业结构的更新,促使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地区发展和集中。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经济发展的时间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秩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梯度推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区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逐步演变的过程。在初期,经济发展要素一定是向高梯度地区积聚,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阶段。在高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随着要素的边际报酬的逐步下降,高梯度地区的要素开始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阶段。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准确的概念,是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在其1981年出版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但他并没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外延做出明确的规定。1983年,在联合国主持下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它成立后,就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报告的关键概念使用,并明确地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国内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认为,县域科学发展一要统筹县域经济各领域的发展,做好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二要做好兴工促农,以城带乡等工作;三要突破县域经济概念,打破一般“县域经济=县域”的工作思维,统筹县域经济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生态、县域政治等“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发展;四要将科学发展基本理论与县情相结合,进行实践创新,走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县域科学发展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实践创新构成县域科学发展的方法论。

辜胜阻、李华认为,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扩权强县的关键环节。强县的关键在于建立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为纽带,立足于地方特色,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运输和贸易,推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要引导产业集中,强化特色产业支撑。基于市场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根据县情,选择农业服务牵引型、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农产品加工型等不同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技术水平比较高、发展基础比较好的现代加工型乡镇工业和服务面广的第三产业要向县城集中,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战略,真正实现强县的目的。

张晓山认为,当前,各地都在提倡如何适应城乡居民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展农业增收功能。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就要发展工业园区;农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农家乐、现代新村、民俗农庄等乡村休闲旅游,形成一产与三产的融合,这必然要改变耕地的用途,要害是土地变性,这必然与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发生矛盾。这是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困境,这个领域也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交汇点。

许经勇教授认为,壮大县域经济经济的新思路,要跳出“三农”与立足“三农”相结合,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王怀岳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近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的转变,远期内实现 三、二、一的战略目标。

迟福林 、夏锋认为, 扩权强县要有利于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我国7亿多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十分引人注目,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一个亮点。这个潜力的释放,将对我国新阶段扩大内需战略产生决定性影响。当前,推进农村改革需要把扩大内需作为重要的出发点。我国农村消费长期低迷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相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期缺失严重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为此,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要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个大战略来全盘考虑。未来几年,努力争取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件大事情做好,不仅可以在启动农村消费大市场上取得重要突破,还可以从整体上破解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的难题,把统筹城乡发展全盘搞活。

黄敏认为,全国的县域经济大体上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农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保障。在应对危机中,要立足资源、区位和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保障农产品销售市场。二是以基地建设为推动,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发展。三是产业化始终密切联系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宋亚平认为,县域经济发展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发展状态的相对封闭性,折射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性。随着市场的融合和扩展,县域经济最终还是要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态势。因此,县域经济的建设者决不能简单地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搞地方经济保护主义,而是要在政府的悉心照料下促进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县域发展研究篇6

【关键词】 陕西;县域金融;金融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对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并且这种良性影响在经济上的体现尤为突出。当然这种促进关系在县域金融发展中也是十分显著的。近年来,县域金融机构对地方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功能的服务与资金支持并且改善了县域人民的生产节奏与生活方式和质量,总的来说是大大推动了县域的发展。但是从县域金融发展现状来看也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如果这些不足得不到及时地改善与整治,必然会制约县域金融的发展,从而影响县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城固县县域金融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与对策建议,以希望更好地推动城固县县域金融发展,使其对县域各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发挥至最大化。

一、县域金融一般理论

1、县域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一词在金融资本家戈德史密斯的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涉及过,戈德史密斯对其做出了解,他认为一国的金融结构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组成,这些金融工具、机构的种类越多、分布越广、组合越复杂就促成了金融发展。在麦里金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到了“金融深化论”,又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对金融与经济发展问题做出了研究,丰富了金融发展的内涵。综合上述理论,县域金融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县域金融资产和机构数量的增长;二是金融体系的完善建立,制度的改进与创新;三是金融效率的提高。

2、县域金融发展的条件

(1)县域金融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县域金融体系的完整构建将会引领所有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与相互促进,顺畅的体系运行机制会促进各金融企业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增强信息沟通与资源互补,同时完善的产业运行规律和市场规则为规范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相关准则,也能防止恶性竞争,使其良性发展。

(2)民众的金融观念。民众的观念影响思维模块,作用于金融观念。由于县域信息传递与发展有限,并且大部分民众的文化程度不高,对于金融观念也是似是而非的,从而影响到了他们的金融行为,因此只有增强民众的金融观念即机会成本意识、金融风险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广,缓解金融产业的融资来源狭窄问题,同时也能为人民带来新的收益途径,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

(3)提高社会的信誉环境。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的投资者都清楚,信用评级越高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融资才能更顺畅,由此可见信誉会影响交易成本。如今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更是诚信的经济,只有诚信的市场经济才可能是高效的市场经济。如果融资主体能诚信的将应有的信息告知于金融机构、市场,贷款机构就能充分分析,从而做出理性判断,避免“逆向选择”,同时,如果在投融资方面双方都能诚信相待,实现信息的充分对称化,整个社会的诚信氛围会十分融洽,县域金融的高效发展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二、陕西省城固县县域金融发展的现状

1、城固县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其现状

(1)县域金融机构的构成类型。目前城固县县域金融机构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大致七类: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二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是城市合作银行:陕西信用合作社;五是国有以及股份制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六是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七是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及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机构。

(2)县域金融机构的作用。 ①促进了城固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各种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活跃的直接投资、贷款等方式广泛的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去,活跃了当地资金的流动,开发了很多项目,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资金投资项目,对城固县当地的工业企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更好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如表2-3列示城固县2010-2015年的地区生产总产值,其中金融业对当地GDP占比总体在逐步上升。可见金融的发展对于县域生产总值及其经济的推进作用。

资料来源:城固县统计年鉴

②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体系,通过对农户、个体户、小微企业等提供的小额贷款和政策性贷款,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资金短缺问题,使他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保障。保险公司推出的各种类型的保单也为企业、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有效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总的来说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城固县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县域金融机构构成不完善,缺乏部分金融机构

目前,根据城固县县域金融机构的构成现状,结合城固县在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各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经济指标的反映可知道,在金融机构构成方面还是很不完善的。

在工业企业方面,根据表3-1可知,工业、企业有内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这些企业都在根据城固县经济的发展状况在不同程度上逐年增加投资,并且也在扩充着企业数量,然而纵观县域金融机构的构成来看,城固县县域内的财务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的数量却十分有限并且发展的不够成熟,难以胜任企业的发展要求,不能为企业很好的规划财务资金、提出投融资计划。

资料来源:城固县统计年鉴

在民众投资理财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和民众理财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心于在证券市场做投资,证券公司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中介机构,然而在城固县县域金融的发展中并没有见到证券公司的身影,根据调查走访,大多数居民都是通过电话联系证券中介机构和网上操作等来投资,这样不仅会减缓金融资金的活跃程度,不利于县域金融的快速发展,而且更严重的还会让不法分子抓住机会,行使金融诈骗等,让民众蒙受损失,不利于社会安定与和谐。

2、县域各产业对金融资金的需求与县域金融机构资金的供给不平衡

(1)城固县县域金融资金的需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民、个体工商户、小型微利企业主、各工业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及机关组织。

①农民。城固县域内以农户居多,农民也成为了金融资金的最大需求者之一。虽然单一个体需求规模较小,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固县关于加强农业发展,改善并增强相关农产品产量政策的推行,农民创业基数在不断扩大,从而推动农业总产值也在逐年增加。如表3-2所示

表3-2 2010年-201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及其占比情况(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城固县统计年鉴

②个体工商户及微小型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及微小型企业主也是县域金融资金需求的主力军之一,其数量多、集中度低、涵盖的行业广,主要包括:小型工厂主、零售批发业主、餐饮业主等。

③各工业企业。县域内大型的工业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的运作和投资方面也是离不开对资金的需求,并且需求量是巨大的。

④国家有关组织。主要为县域政府的有关部门及机关组织。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县域范围内必然要进行大规模交通设施、电力设施、通信O施、教育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笔资金仅依靠国家财政是不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加注金融机构的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完成。

(2)金融机构资金的供给。城固县县域的金融资金共给主体主要是各大金融机构,通过城固县统计年鉴列示可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陕西信合等以及一些保险公司是城固县县域金融资金的供给主体。具体的借贷情况如表3-3所示。

表3-3 2010-2015年城固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额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在城固县县域内各个产业可以说都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然而结合几大金融机构的借贷情况来看,存入的多而真正贷出的少,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失衡,资金调节十分不合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根据城固县的具体状况调整并完善县域金融体系的构成

高效率的金融组织体系是支持县域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城固县县域金融机构体系中,县域金融机构虽然数量较多,但是实际上其分工体系并不完善,一些必须的金融机构有缺失,金融体系布局部分失衡。为了促进城固县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高效服务金融体系。具体如下:

(1)在工业企业方面。为了适应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城固县更好得投资与发展,城固县可以建立几家组织完善、制度成熟、技术过硬的财务公司,帮助企业分担财务工作,分析和调整财务风险,帮助企业避开财务困境的威胁。同时,城固县也可以在企业融资方面引进几家融资租赁公司,缓解众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

(2)在民众投资方面。随着城固县民众投资热潮的高涨和理财意识的增强,在县域金融体系中应该增加一些证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使人民可以亲身参与进来,更切实的接触到股票、债券、基金的投资活动中,更新他们的理财观念,改变县域落后的文化观念,活跃资金的流动性,让钱真正的“活”起来。

2、完善县域企业自身融资条件,提升各产业信贷环境,同时做大信贷总量以此来满足县域各个方面的资金需求

一方面县域内的中小企业要对自身加强合规管理,完善企业制度,规范项目风险评估,努力提高其信誉水平;另一方面,县域的企业发展要践诺持续稳步发展的原则,对每一个项目的资产结构、融资方式以及收益水平等指标进行分析、论证其适应性,减少盲目投资的损失。与此同时,县域政府在提升县域信贷环境方面,积极协助县域金融机构创立金融安全区,推进县域中介担保机构的建立,同时还要对相关的登记、公证等机构予以监督管理。

在解决了资金需求方的融资条件,改善了社会信贷环境后,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县域金融机构也应该适当的制定相关政策来扩大信贷总量,也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信贷产品等来满足信贷需求,使资金的需求与供给达到相应的平衡。

总之,建立健全城固县县域金融体系的难度十足,因为涉及两个复杂的因素,即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在解决时,应该协调好各个影响因素;在调节各行业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方面,应该充分调动县域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县域政府应该结合自身县域发展现状以此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与监管体系,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有利于县域金融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固县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良性互动,使县域各产业享受到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与支持,从而更好的推进城固县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东明、蔡为求.县域金融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N].金融时报,2007.7.15.

[2] 刘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J].价值工程,2010.29.29-31.

[3] 钟世和.西部地区县域金融支持城乡统筹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14.9.94-97.

[4] 蔡则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3.7.31-36.

[5]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 (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中文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 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 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97-101.

[9] 陈宏.我国农户借贷需求特点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中州学刊,2010.5.5-7.

[10] 尹龙.当前金融创新的发展与管理[J].中国金融,2008.8.43-51.

[11] 吴志.中国地方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2] 张永春.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探析-以青海省为例[J].生产研究,2010.2.23-26.

[13] 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课题报告[R].中国经济信息网.

县域发展研究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 城市定位 选择

一、概念界定

本文引入了城市定位和县域经济发展两大概念,国内外学者对此都有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同时也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定位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关于城市定位的内涵,国内诸多学者通过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形成了各自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

青岛行政学院的刘文俭教授认为,城市定位是制定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通过分析城市的主要职能,揭示某个城市别于其他城市本质的差别,创新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抓住最基本的特征,引领自身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和竞争的位置等。

姚贵库、王广斌(2005)在刘文俭教授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定位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生活消费习惯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等。

运迎霞、常玮(2005)则认为城市定位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统中综合地确定城市的坐标,并进行了坐标系确立。

张登国(2007)对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有着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城市定位就是指在分析和调查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方向及经济结构布局进行规划的一个过程,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差异性、权威性的原则对城市特色的升华,是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和核心价值的过程。通过城市定位,一个城市可以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充分表现城市的个性。

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城市定位是指城市规划决策机关根据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竞争优势等,全面深刻地分析事关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及相互作用基础上,科学地筛选城市定位的基本组成要素,合理地确定城市在一定区域内发展的基调、特色和战略的过程。

通过此概念可以得出城市定位有以下要素:(1)城市定位的主体是城市规划决策机关,属于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内容;(2)城市定位的先决条件要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现实发展条件及优势劣势;(3)城市定位不是将城市孤立于发展大坏境中,城市定位都是针对该城市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定位,可以是世界的,也可以是国内的,甚至是相对较小的一块区域内。(4)城市定位的目标是确定适合该城市发展的基调和战略,并推动城市发展。因此对于城市定位的了解不应只局限于城市应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定位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这个系统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因素。

(二)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领导,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发展”则具有更为丰富的含义,在此取“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的含义。在县域经济的评价中经济增长往往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指标,甚至将其等同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县域经济发展过程诸多矛盾的暴露,我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区别,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这一概念既包括县域经济增长,还包括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进步。美国当代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查尔斯・P曾经比喻: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如人的增长和发展,增长只包括身高和体重等外在量化指标的变换,而发展则还包括体质和协调能力的增加、个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个人向外界学习能力的提高等。

因此,综合来看,县域经济发展指的是县域范围内经济的整体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经济量的增长,或者说是通常意义上的GDP的增加,是县域经济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县域经济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县域内的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发展含义的更好层次是实现人的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的现代化,即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进步。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定位的选择所存在的问题

(一)脱离地区发展实际

正确地县级市城市定位取决于县级市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的软环境与硬环境、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条件的形成有一个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城市正确进行定位的前提。

(二)缺乏连贯性,造成严重资源浪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县域经济能力的提高,城市定位适时调整是合理地,但切忌随意变动,特别是根本性地变动。因为每一次城市定位的选择作为一次政策导向都会伴随着发展资源的大规模倾斜,频繁地更换经济发展重心会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更会动摇本地经济发展的根基。

(三)无自身特色,盲目模仿,反复无常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特色,都由该城市自身发展的软环境与硬环境和优势与劣势决定,因此城市定位必须凸显自身城市特色,不能因为周边城市发展较好就盲目学习从中和全盘借鉴经验,甚至模仿其发展模式,这样既会加剧在资源需求和供给上的区域竞争,也不利于本城市长远发展。

(四)经济开发区规划超前,重形象工程

成立经济开发区的本意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其规划建设要符合实际需要和发展现实。形象工程以突出塑造、经营、系统性为重点,具有积极意义。但过分形象工程将严重影响地方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对本地区发展实际认知的肤浅、对城市发展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

(五)主导产业不清晰,产业特色不明显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县域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明确主导产业对于集中优势发展本地经济具有指向性作用。但如果没有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特色。产业特色不明晰,那就不利于资源重点倾斜和投入力度倾斜,造成“面面抓,面面弱”的困境。

三、城市定位选择的原则与解决思路

1.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城市定位一定要客观分析和准确预测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据此提出同步的定位目标和发展目标,不根据城市发展的条件,定位目标过于超前将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在没有详细分析和科学预测自身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就会导致城市定位不切实际,过分强调县域经济发展的素质、环境和品质,丧失了发展机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最终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失败和边缘化。因此,城市定位应充分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发展重点,并一以贯之。

2.政府应转变观念,重视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

科学的城市定位是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定位的实质是确定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从战略上来说,正确进行城市定位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又可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从经济发展和城市定位的联系来说,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是本地经济脱颖而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的关键。所以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定位的重要性,把城市定位与本市经济发展战略放在重中之重,正确处理城市定位与各发展内容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从资源、产业、环境和区位优势出发,实现合理城市定位。

3.应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整体素质,既可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又可以带动一大批关联产业的发展最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4.统筹城乡发展,平衡发展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这就要求要把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县级政府应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特别不能因为经济开发区的选址位于某镇(街道)而忽视了其他乡镇(街道)的协调发展,这对当地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5.重视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生态建设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的高度,体现了加强生态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因此,一定要把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现实下,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而且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人与社会新的内涵。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必须进行投融资体制创新,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J].城市规划,2002(7):11―13.

[2]刘文俭.城市定位问题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城市发展战略,2010(4):34―37.

[3]梁兴辉.城市发展战略的理论与方法探讨[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城市经济,2005.

[4]姚贵库、王广斌.城市化进程中县城的发展定位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5(1).

[5]邹家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2007.

[6]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财经研究,2003(12):3―11.

[7]运迎霞、常玮.城市定位:城市和谐发展的关键[J].2005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总体规划,2005.

[8]黄美均.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定位问题[J].国土资源,2003(10):37―39.

[9]张登国.城市定位中的问题及规避机制[J].城市问题,2007(5):14―19.

[10]张复明.城市定位的理论思考[J].城市规划,2000(3):54―59.

[11]张显萍.城市定位问题浅谈[J].铜陵学院学报,2008(2):57―60.

县域发展研究篇8

关键词: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 金溪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60-04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将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前置词和引导词。

“郡县丰则天下富,郡县稳则天下安”,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全面小康、绿色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的多元融合所形成的特色产业对地方发展带来较大的示范效应。抚州市金溪县依托天然香料香精产业,探索出了一条既能做强农业、惠及农民,又能做强特色,做大产业、绿色发展的全面小康之路。

一、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秦朝建立郡县以来,县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以95%的国土面积、3/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一半以上的GDP、1/4的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空间核心区,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点。

2015年我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高,大约在56%左右,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稳中有升。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县域产业发展同质化较为严重,特色性不明显。产业链条短、产品深加工能力弱,能源消耗较大,附加值不高。企业创新能力弱,一直以来主要依靠简单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偏低,市场占有率高和科技含量高的优势品牌产品难以形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县域经济付出了很大的社会成本,很多县域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原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快速凸显,县域发展面临着既要修复过去的资源环境“欠账”,又要面临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2016年2月1日至3日,在江西调研考察,指出绿色生态是发展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式的大进大出发展模式已成为过去。

(二)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特色产业的内涵。提及特色产业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法国的葡萄酒产业、寿光的绿色蔬菜产业、婺源的旅游产业等,这些产业都是立足于当地乡村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目前,有关特色产业的内涵,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路富裕(2001)指出特色产业是指在一个县、一个市或更大的范围内,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技术等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所形成的生产经营群体。彭建文等(2001)学者认为特色产业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技术特色的产业部门或行业。王芳(2004)认为特色产业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范围内,以特有资源转化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产业群的建设为核心,具有市场适应性、效益性、开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续性的比较优势产业”。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产业的共性及特色产业的个性。特色就是特别出色之处,即与众不同之点。“特”往往表现在生产工艺上的独具匠心,产品表现上的独特文化。特色产业的形成需满足以下条件:

(1)是特色资源。经济发展和产业形成离不开资源,资源分布依附于特定的空间,在一些区域资源富集而在另一些区域资源贫乏。资源的附着性为县域内特色产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独具特色的资源是县域特色产业形成的基础。

(2)是特色资源通过普通的工艺流程生产出特色产品,或通过特殊工艺流程生产出特色产品,或者是一般资源通过特定工艺生产出特色产品。

(3)是特色产品通过了一定规模的企业或企业群生产出来的,当地的特色产业才算形成。否则,只能说是特色,不能说是产业。

总之, 特色产业就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工艺流程,生产出特色产品,以特色产品企业为依托,形成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在本县域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拥有专门的生产技术人员和专门化的生产技术设备、具备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因其特殊的集聚效应,己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增长极。

县域特色产业是由于县域内某种独特的资源而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关键在于以“特”制胜,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特色的工艺,以制造或提供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从而形成的本地区特色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2.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特色产业的相对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特色产业具有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可以是先天存在,也可以是后天形成。既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从有到无。随着时间的推移,特色产业会发生空间转移。1895年在美国佐治亚州的达尔顿,一个女孩手工制做了一件床罩,作为送给朋友结婚的礼品。这次偶然,达尔顿成为美国的地毯制造之都,该市和周边地区有2万人在地毯制造部门就业,全国最大生产地毯的20家公司中,6家位于达尔顿。相对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2)特色产业的优势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性是特色产业的经济特征,指在县域内的众多产业中具有的显著的比较优势。由于特有的资源和独特的生产技术是形成特色产业的基础和条件,特色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或显著的品质差异性,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因而特色产业具有竞争排他性和市场独占性,特色越突出,竞争排他性和市场独占性越强,比较优势越大。县域经济能够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壮大正是由于特色产业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

(3)特色产业的规模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特色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适度的规模。一定规模市场是以一定规模产业的形成为必要条件,如义乌的小商品、海宁的皮草、诸暨的袜子等等,同时品牌的建立也是以一定的产业规模为基础,如果产品数量少,就不可能有数量众多的消费者消费、认可、扩散,品牌的创立也就无从谈起。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具备一定规模后,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4)特色产业的可持续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理论能够产生一定的微观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已经为绝大多数地区和国家所认同,过去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导致了当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严重后果。新常态下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特色必须以效益为前提,以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优化系统整体效益为目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二、金溪县天然香料香精产业的“特”及其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将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艰巨任务。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保护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与做大做强产业,打造“金山银山”这两条路似乎难以重合,两股劲似乎难往一处使的困惑。事实上,这只是传统认识的局限以及认识误区作祟。经过20年的执着坚定,20年的摸爬滚打,金溪县探索出了一条既能做强农业、惠及农民,又能做大产业、绿色发展,加快同步小康之路。

(一)“无中生有”的特色产业

金溪县特色产业缘起一个普通农民李祥林的发现,上世纪90年代,浙江一位客商以低廉价格买下李祥林家门前一个已枯萎的樟树根,并请他帮助进行加工,这让李祥林看到了商机,之后他跟随这位客商到香料企业打工。经过3年的学习积累,李祥林回到金溪与徐国平、周振华一起共同投资创办了金溪县第一家香料企业――金溪漂润香料厂。在他们的带动引领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县目前有来自于海内外客商投资的香料香精生产企业42家,已投产企业36家。其中,生产以生产天然香料香精为主的企业23家,生产半合成或全合成香料香精企业10家,生产日化产品企业9家。目前,该县已形成天然香料、天然等同与合成香料三大系列,樟、茴、桉、松、杉、柏、山苍子、香茅草、澳洲茶树、无患子、水栀子等11个类别,樟脑粉、桉叶油、蓝桉油、松油醇等160多个产品的规模。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县目前已发展香料工业原料林60万亩,其中省外20万亩,原料林种植直接带动农民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元。2015年,金溪香料香精产业全年实现产值65亿元,增长15.5%,利润增长15.6%,税收增长14.8%,企业税收占全县工业税收的4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以上,企业利润增长15.6%。天然香料香精产业的“特”表现在:

1.天然香料香精是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环保产业。天然香料产业作为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产业,是一种可持续无污染的绿色环保产业。江西省具有丰富的天然香料原料,金溪县作为全国最大的天然香料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大力推广栽种矮化芳樟树、黄(水)栀子,无患子等,不仅净化、香化了当地空气,还使当地天然香料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真正做到了保护绿水青山与打造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2.天然香料香精是惠及农民,同步小康的脱贫产业。金溪香料香精、天然日化产业是一个“回归天然、富民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的产业。近年来,金溪县鼓励企业、农民大规模种植香料原料林,充分整合县内县外原料基地,在稳定产业规模发展所需的前端原料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根据目前的种植效果测算,农民种植芳樟每亩可收入3200元;每亩无患子可收入6000元;每亩水栀子可收入6500元;每亩澳洲茶树可收入3000元,与水稻种植相比,每亩每年大都可以增收1000元以上。金溪境内现有123万亩荒山,如发展60万亩天然香料原料林,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5000元。目前,该县正将产业与脱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推进同步小康。

3.天然香料香精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金溪香料香精、天然日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据统计,全球天然香料香精目前市场容量为1200亿元,据预测,全球香料香精市场年均增幅超过40%,天然日化年增长率更高,目前全球市场每年总容量超过600亿美元。随着回归自然、健康生活的潮流成为一种时尚,这种增长趋势将更加明显。

(二)天然香料香精产业的竞争优势

1.金溪天然香料香精产业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该县天然芳樟醇、天然樟脑粉产量占全球80%,居全球第一,拥有全球市场话语权;澳洲茶树种植面积国内最大,黄栀子和无患子种植面积均居全国第二位,杉木油产量占全国70%以上。正在洽谈引进全国最大的天然水栀子有机色素提炼企业,全国最大的澳洲茶树油、芳樟醇和杉木油生产企业,全国唯一生产无患子系列天然日化产品企业,天奕香料公司是全亚洲唯一生产食品乳化稳定剂的企业;黄岩香料的麝香-T为该产品全球最大的生产企业;该县蓝桉系列产品的加工快速发展,2年内可占据国内市场1/3以上份额的目标,将成为又一个具有全球话语权的天然香料品种。

2.金溪天然香料香精产业在全行业的影响力。2009年,第四届中国香精香料行业大会在金溪召开,这是该大会唯一一次在昆山以外的县级城市举办;2012年10月,“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企业走进金溪”活动成功举办,参会企业达135家,约占全国香料香精企业的60%。2013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全球香料香精产业年会上,共有40多家企业设立企业宣传馆,该县就有4家。世界十大香料生产企业都到金溪考察或采购过产品。该县开发的无患子系列天然洗涤、洗衣、洗发、洗浴、美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使用的无患子是联合国唯一推荐的环保洗涤原料。

3.金溪已经成为国内天然香料香精产业集聚地。在2012年美国召开的全球香料年会上,世界香料行业协会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第一次在一个县级城市聚集30多家香料香精、天然日化生产企业。同时,金溪县政府为专门承接香料香精产业转移,促进香料香精产业集聚,高起点、高标准专门规划了占地5000亩的香料香精产业园。2014年,又在县城西部,沿金抚高速公路两侧布局,其中科学规划了8000亩的高新产业园,专用于香料香精、天然日化产业项目的承接。按照2015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环保法》规定,所有化工类生产企业必须在化工园区,因此,金溪具有在全国范围内,发展香料香精和天然日化产业最强的竞争力。

三、金溪县天然香料香精产业发展的启示和面临的困境

金溪县作为全国最大的天然香料生产基地,通过大力推广栽种矮化芳樟树、无患子、黄(水)栀子,净化、香化空气,使得发展天然香料产业与护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凭借其内生的自然禀赋和外生的创新驱动,樟科香料制品占据了全球市场的2/3,具有国际市场“话语权”。

(一)该县发展香料香精产业的启示

1.资源挖掘。近年来,金溪县鼓励企业、农民大规模种植香料原料林,充分整合县内县外原料基地,在稳定产业规模发展所需的前端原料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县内香料香精原料基地达25.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香料生产基地之一,在县外还有近50万亩香料原料林。

2.创新引领。金溪县以技术项目和人才培训为纽带,与上海香料研究所、江西省林科院等省内外3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当地的华宇香料、华晨香料与上海香料研究所进行联合攻关,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酸性物质全部转化为固体酸催化剂,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使这两大香料公司具有竞争优势。

3.协会推动。搭建了企业与政府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构建会员企业间信息、技术交流的平台,规范企业市场行为,促进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4.政策筑底。通过实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扶持天然香料产业项目》,把香料作物种植纳入巩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扶贫开发、林业等项目之中,使得绿色发展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与政府有形之手推动结合起来。

(二)产业在绿色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融资成本高。香料企业原料来源于动、植物,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比例大约为1:1,在申请银行贷款时,担保不足,难以获得贷款。同时香料企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在原料采购季流动资金需求大,但往往受到授信规模限制,难以满足融资需求。另外,一些金融单位将香料企业划归为化工企业,贷款门槛高,利息成本高。该省开展“财园信贷通”虽有助于缓解该问题,但难以根本解决问题。

2.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香料企业大多是生产半成品,90%出口后,又成为商品进入国内市场,产业链条末端缺失,利润空间狭小,产品市场份额不大。虽然每年有若干新产品推出,但真正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终端产品少,香精和香水生产企业少。世界十大知名企业都到金溪采购原料,但金溪当地未能生产出世界级的产品。主要原因是企业无核心技术,产品和技术竞争力均不强。一些外地企业把金溪作为重要的原料基地来投资,产业集群以“堆”代“链”,没有发挥集群效应。

3.缺乏综合服务平台。产业配套服务在不断增强,但综合服务的水平不高,未能搭建一个集信息、物流、市场、检测、研发、生活等为一体的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影响产业培育。

4.原料林种植扶持有待增强。一直以来,金溪对原料种植基地高度重视,并争取到省林业厅的大力扶持,但由于政策的限制,部分原料林的种植难以纳入省林业厅的扶持范畴,需要更多支持。同时,对原料林的科技投入不足,难以按照做大做强产业要求,调整树种结构和提高林分质量。

5.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香料产业是全省20个“集群示范产业”之一,也是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没有像毛竹、油茶等产业一样,出台全省统一的扶持政策。一些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有待落实。在对产业的培育和扶持中,还未形成部门合力。

四、推动金溪县天然香料香精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高起点制定绿色发展规划,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制定绿色规划。制定全县香料香精产业绿色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产业生态发展的指导性或指令性目录。二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实施差异性政策,保护原料资源优势,最终达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目的。三是发挥财政支持作用。建议设立重点产业扶持资金,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扶持,特别是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四是创新金融政策。积极吸引商业银行入驻园区,协调鼓励商业银行设立支持园区企业发展的专项贷款。建议推出“香料香精贷”、“电商通”等精准信贷产品;加大企业过桥贷款,缓解企业短期季节性资金困难;探索成立“香料香精产业投资公司”,充分利用银行中期票据业务、私募股权融资;尝试“三权”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多方破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五是优化投资软环境。建议建立企业服务联席会议、重点企业县级领导分包等工作机制,把相关涉企服务的县职能部门一把手作为企业服务第一责任人,大大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以独特的投资软环境吸引众多香料香精企业总部和企业“闻香”而来。

(二)创新立体化服务平台,增强集聚的倍增效应

1.强化科技中介服务水平,为区域企业提供实体交流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是金溪香料香精产业发展的支撑。由县委、县政府投资1200万兴建的华夏香都香精研发中心,集香料香精产品研发、产品检测、产品展示、成果转让、技术服务为一体。由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金溪设立的华夏香都香精香料进出口检测中心,进一步推动了金溪香料香精企业快速“出海”。

2.加强产学研合作,为区域企业创新提供资信交流平台。当前金溪的香料企业在无患子、黄桅子、芳樟等原料作物上,优良品种资源较少,种植技术不规范,新技术开发不够,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对共性的技术难题以抱团的方式组建研发团队,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3.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为产业网链提供协同交流的平台。金溪县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产业链招商,破解聚群碎片化的现状,破解绿色产业体系发展的困局。建议主攻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产业链集群,促使产业基地的形成,围绕更加细分的产业链环节进行招商。

(三)改变产业堆积“散打”路数,加强集群内各主体间互动

1.以舵手型企业为抓手,培育出具有价值链控制力的产业集群。成功的产业生态系统往往都是由一个核心企业引领上游企业和下游开展,建议以日化和香精产品生产企业为舵手,上游延伸至香料文化的建设,下游延长至以科教、观光、技术推广示范为一体的香料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天然香料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价值链控制力。

2.加强集群内各主体间互动,实现共享共赢。引导和探索由银行与龙头企业牵头,组织以行业协会、商会为载体,建立“贷款过桥资金池”,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贷款到期、新贷款未及时获批前的“过桥资金”,以及短期急需的流动资金问题;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香料原料基地建设,鼓励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户”、“企业+基地”等多种方式,提高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把“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香料原料基地建设作为富民工程。

(四)以科技为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1.按需定训孵人才。根据该县香料香精产业发展规划,培养8~10名专家型技术人员,培养10~15名专家型管理干部的要求,建议分期举办培训班,邀请国内外香料、香精专家、教授为企业讲座,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科技推广站应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根据“技能型政府”建设要求,给乡(镇)干部和种植户传授香料香精产业的相关科技知识。

2.政策激励促成才。注重草根"工匠精神"的培养,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建议每两年开展一次“首席技师”评选,对获得“首席技师”称号的人员,政府给予奖金、休假、疗养、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奖励。

3.制度创新推转化。为了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议建立“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担保贴息+产权质押+股权融资+风险投资+保险”的科技金融体系,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对香料香精产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顶层设计,以企业需求为主导。鼓励建立中小微企业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技术撬动战略的江西工业升级路径和对策研究》(15YJ24);江西省委党校2015年专项课题《基于技术撬动战略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和政策优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尕藏才旦.试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途径[J].大学学报,2015(6)

[2] 刘鸿渊,柳秋红.欠发达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困境与策略探析[J].农村经济,2015(12)

[3] 刘遵峰等.对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探究[J].生态经济,2013(02)

[4] 郭景福,宇红.辽西北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例[J].新经济,2016(2)

[5] 张媛媛.发展特色产业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肥西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7)

[6] 路富裕.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J].探索与求是,2001(11)

[7] 彭建文.特色产业选择初探[J].经济体制改革,2001(3)

县域发展研究篇9

关键词:保定;县域;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初期,位于河北省中部的保定就形成了白沟箱包、蠡县皮毛、容城服装、雄县橡胶等一系列县域特色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保定人引以为傲的特色产业在进一步转型升级过程中却日渐衰退。2012年,保定县域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县域平均值的65.2%和74.2%。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聚集,而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集群的经济组织形式才能增强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把握住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保定县域产业集群的分布情况

多年来,县域经济始终占保定市总量的70%以上。保定产业集群内聚集企业2.4万家,占全市工业总数26.7%;吸纳从业人员56万人,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的38.9%。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885亿元、增加值487.2亿元、上缴税金35.9亿元,分别增长14.7 %、19.9%和21.3%,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8.4%。其中14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达到1227.4亿元,占全部产业集群收入的65%。作为龙头的高阳纺织、容城服装、白沟箱包等重点集群目前已经形成了分工合作、相互配套、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2012年龙头产业集群收入均接近200亿元,占区域经济的比重都达到80%以上,对财政的贡献率接近50%。形成了以安国药材、曲阳石雕、望都辣椒加工等传统产业;白沟箱包、高阳纺织、容城服装等特色产业;汽车制造及零部件、新能源及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三大类”共存并进的产业聚集格局。

目前,保定共有各类产业集群44个,其中省级产业集群14个(高阳纺织、容城服装、白沟箱包等);省级示范产业集群3个(高阳纺织、容城服装、白沟箱包)。根据统筹布局:徐水县工业基础雄厚将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同时加快吊装、石油物探装备等产业;安国市中药产业发挥传统优势,打造集种植、研发、生产、流通为一体的中药产业基地;区位条件好、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的涿州、高碑店、清苑、雄县、高阳5县(市)通过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清苑县以汽车及零部件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方向,重点培育中汽零、风帆等龙头企业;蠡县、涞源、定兴、满城、易县、安新6县工业园区多而散、小而弱,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容城、唐县、涞水、曲阳、顺平、望都、博野、阜平8县加大扶贫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二、保定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

保定县域产业集群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辉煌的过程,已经具备了初始资金、人力、社会资本的基本条件,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却出现滞后。因此,需要对保定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一)独特的区位特征

保定位于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河北省会石家庄125公里。保定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交通的高速和便捷,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如京广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等使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由京港澳高速、荣乌高速、京昆高速、保沧-保阜高速在保定周边互通连接,形成高速外环。京石客运专线和保津城际铁路的建设将实现到北京30分钟和到天津40分钟的公交化联系,进一步巩固区位地位,为保定的产业体系融入到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支撑。

(二)多样性的资源特征

保定的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如气候、土地、矿产、能源、动植物、水等。保定的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550毫米,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有雪,夏季炎热干燥,春秋季多风沙,多层次的气候条件使保定成为兼有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亚高山草甸的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保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条件,是直接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农业经济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发展起来的望都辣椒、安国中药材、留史皮毛、皮革及毛纺等产业集群就得益于县域自然资源分布的集中。从总体来看,保定的自然资源分布呈现出的特点是:农业资源集中在物产相对丰富的平原地区,而森林、矿产相对集中在西部山区地带。产业集群的分布也因此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呈现出分散的特点,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条块状分布。

(三)鲜明的地域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是建立在特有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独特的政治条件、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保定所辖县域众多,各个县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文化,但是总体看,由于历史上受农业文化的影响,工商业不够发达。虽然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但在政治条件的影响下,经济发展受到抑制,还缺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实力的动力和合力。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带来了保定县域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说明保定县域具有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的基础和意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传统产业,多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要生产方式,区域内有这种诚信产业文化的基础,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发展优势没能继续保持下去,也与保守、分散、封闭的商业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四)政府的推动作用

适宜当地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加强集群内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适宜当地产业发展的区域诚信为标志的商业文化环境,建立多元的融资渠道等都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的建立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保定县域产业集群的辉煌时期正是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时期。政府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引导、疏导、监督的作用,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政府培育产业集群的耐心、科学布局、协调统筹会成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保定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保定县域产业集群无论从硬件条件还是技术条件、人才条件、管理经验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为未来的发展打好了基础。同时,发展中的不成熟、没有形成高效的集群效应、生产多处于低端生产等问题仍然存在,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集群的功能发挥不充分

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得益于企业间、企业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与相关的中介机构等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保定现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彼此分工和合作较少,缺乏优势资源的整合,导致企业的运营成本的上升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其次,中介机构的作用形同虚设。顺畅的沟通是中介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律师事务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基本上是空白。因此,难以形成合力是保定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规模小、产业链条短,集群优势不突出

保定县域产业集群表现出的特点是规模小,产业链短,集群优势不突出。以下的数字可以说明这一点:44个产业集群20~50亿元以上的16个,50~100亿元以上的5个,100亿元以上的5个,20亿元以下的占41%,50亿元以下的占80%。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巨大,即使在河北省内也属层次较低的,而邢台、沧州经济总量与保定相近,仅300亿以上规模的产业集群有2-3个。规模小,就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群的优势就难以发挥出来。加上这些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壁垒重重,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阻力巨大。白沟箱包号称是中国第一箱包生产、交易市场,但没有“国字号”品牌,只有少数几个“省字号”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其他产业集群大多数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三)公共服务平台力量不足

保定市拥有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6个,公共服务机构的数量还不能够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公共服务机构的分布也不均衡,在经济落后的县域尚无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持和较成熟的平台辐射。公共服务平台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技术人才缺乏;三是资金支持不足。几年来、国家、省对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市级财政对技术平台的支持几乎为零,严重阻碍了产业集群间产业间的转化升级步伐,影响了集群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四)产业集群低碳发展存在重重障碍

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任务对于保定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说依然比较艰巨。以矿业发展为例,矿业已成为保定西部山区九县的重要经济支柱。多年来,大规模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甚至浪费,对矿山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部分矿山(区)引发的地质灾害比较突出。在产业集群形成初期,形成的传统粗放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得到有效遏制,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地方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不可避免,政府有效遏制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大力推进以能源节约、新型能源推广应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低碳发展模式才是现阶段产业集群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保定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路径

县域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需要时间、人才、物力、财力、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拔苗助长。所以,保定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应按照整体发展的思路,以科学发展为前提,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谋求持续发展。

(一)统筹优化县域经济生产力布局

县域经济是个综合的系统、复杂的系统,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势必离不开与县域经济密切相关的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商贸经济、生态经济等的协调发展,积极引导、协调各类生产要素,统筹安排,分阶段、分层次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助力。首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结合。充分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规划建设与产业带相配套的小城镇;其次是优化产业链。围绕核心产业,提高辐射力,带动上下游产业的联动,集中发展产业集群;第三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人才培养多层次化,引进来、留得住、走出去的培育模式有利于当地建成人才汇聚区。

(二)把工业园区整合为产业功能区

各县应在各自的辖区内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统筹内外资源,实现资源优化利用,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整合工业园区,做到一是规模化发展;二是市场化运作;三是集约化推进;四是突出产业空间集聚。园区建设始终围绕满足项目入驻、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增强产业园区承载力,增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增强园区经济活力。

(三)把产业链做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

产业集群的定位要符合县域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这就需要把产业链做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主脉。首先,选择适宜当地发展的项目,突出以产业为主要投向,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以增量投入带动产业布局的优化,整合产业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其次,依托大项目做成大产业,有针对性地布点,充分预留产业链伸展的空间,拉长产业价值链条;再次,变大企业规模拉动为产业带动,加强与产业价值链的中小企业的紧密联系,大企业要在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中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优化,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四是加强产业内部联系,整合地方生产网络,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和分工合作;五是完善产业发展体制,协调区域内招商引资的产业导向与项目运作及协调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利益冲突。

(四)创新产业集群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理顺体制,健全制度营造产业集中的氛围需要:一要塑造区域文化。采取俱乐部、联谊会和协会等形式,扩大企业交流,促进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二要建立区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中介机构,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出口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在投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产业损害预测预警和反倾销等方面发挥作用;三是建立专业化市场。统筹市场布点,引导流通。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建设零部件配套、成品批发等专业化市场和辐射全国的网上商城。重视建设生产要素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四是建立政府间会晤机制。

(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需要做到: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特别是要为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等;加大对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公共投入力度,培养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增加信息服务。如收集行业的市场与技术信息,制定行业标准,强化本地厂商的产品质量意识与管理,建立公共培训机构,组织联合技术攻关,建立与厂商之间的对话机制,共同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远景与战略规划等等;推动建立企业之间的协作网络,促使企业之间知识、信息和经验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外部经济要素的流入创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应增加政府直接投资、银行贷款和财政补助,采取发行建设债券、建立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王德弟.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2]刘翠娥.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县域发展研究篇10

关键词:农村电商;浙江;象山县

一、引言

目前,面对市场日益饱和的一二线城市,农村电子商务成为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新蓝海。浙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的所在地,且所辖县市多拥有丰富的农林渔业资源,其农村电商的发展一直走在中国的前列。因此研究浙江农村电商的发展对于发现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农村电商发展的模式,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象山县农村电商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象山县农村电商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构建象山县农村电商发展的模式,为促进浙江乃至全国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启示。

二、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与模式

课题组首先走访了象山农村电商的主管部门――象山县商务局,通过现场访谈的形式调查了解了象山县农村电商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对象山县农村电商重点个体和典型代表的实地调研,总结模式,发现问题。

1. 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

象山县地处长三角南缘,浙江中部沿海,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水产加工体系)。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象山农村电商发展初见成效。

从2014年起象山县政府相继了《关于推进“电商换市”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象山县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与此同时,为了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县政府以邮政局依托,发挥村邮站的优势,大力推进村级服务站建设,至2016年4月份共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150个。2015年7月起又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积极启动农村淘宝项目。目前,县运营中心已投入使用,新建村级农村淘宝23个,运营两个月来,已累计为村民代购26000多笔,成交额470余万,村站合伙人工资月收入普遍超5000元。

2. 象山r村电商发展的模式

农村淘宝项目是当前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途径。实践中形成了政府驱动和能人(创业者)驱动两种有效模式。

模式一:政府驱动型

政府是促进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除了提供政策平台的支持之外,象山县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致力于本地电商平台的建设。2015年县财政专项投入78万元扶持打造了淘宝“特色中国・象山馆”平台。该平台通过开展商家技能培训、网上包装促销、线下对接参展等途径,相继推出了以史家糕点、莫家码头、鲲记海鲜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店铺,并创下了5分钟卖出500公斤“红美人”柑橘的佳绩。作为象山县政府着力打造的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公益服务平台,象山馆在充分发挥本地农特产品突出优势的同时,有效拓宽了象山县生鲜、海干、海味零食等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农民增收致富开通了快车道。与此同时,此外政府还通过对入驻商家进行技能培训、开展线下资源对接会、线上流量支持等方式,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本地网商群体,使农村电商不断升温。

模式二:能人驱动型

创业者是实现这一路径的主力军。以创业者为核心的能人驱动是当前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另外一种典型模式。2015年8月27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招募宣讲会在象山文化活动中心召开。会后,在400余名参加宣讲会的青年中产生了30名首批“农村淘宝”合伙人。2015年10月以来,在象山县党委、政府和象山县商务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宣讲会、发放传单、悬挂横幅、海报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以及后期的层层选拔,象山县第二批农村淘宝服务站人才招募中有32人获得了农村淘宝合伙人资格。其中,高塘岛乡江北村农村淘宝服务站是五个创业青年共同开办的,自2015年9月底开业至今,已累计为村民代购货物数千件,货值逾50万元。目前,他们正在着手虾皮、紫菜、红美人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的网上销售。

综上所述,以政府为主导,以商家为主体,在政府和创业者双重力量的推动下,象山县网商规模不断扩大,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农村电商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三、象山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整体上来看,象山县农村电商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业基础薄弱。象山县农村电商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整体上基础还比较薄弱、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二是服务平台单一。目前,“特色中国・象山馆”是象山县唯一的本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公益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单一,限制了象山县特色产品知名度的扩大和推广。三是农产品及其消费特征的限制。目前,象山县的特色产品主要以农产品和海鲜为主,这对加工、冷藏、保鲜等相关技术有较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四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近年来象山县物流布点和网络发展步伐较快,但仍不完善。以象山县西周镇为例,部分物流点位置较偏僻,服务体系不完善,对电商发展存在一定制约。五是网络覆盖率低。目前,象山县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不高,网络信息相对还比较闭塞,直接导致农村人民信息素质缺乏,对网络的认知程度低、农村淘宝的使用范围小。六是电商人才匮乏。农村地区知识型人才的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数量,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启示与建议

1. 完善平台建设

平台是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有效解决目前平台建设的单一和不完善问题,应充分发挥政府为主导,统筹相关部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对电商平台建设的政策扶持。

2. 提升储运技术

物流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应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即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尽快健全农村电子商务三级配送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物流企业不断改进储运技术,提高储运效率,增强农村电商的市场竞争力。

3. 重视口碑效应

口碑是农村电商长期发展的基础。打造特色农村电商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口碑效应,即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督,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口味、包装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强网络平台的宣传、创新和维护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4. 解决人才瓶颈

目前,农民网络素质偏低,电商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积极出台有效措施,为农村基层吸引和留住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定期在农村开设电子商务课堂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网络素质。

5. 促进产业融合

象山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Y源,石浦古城、影视城、松兰山等都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点,因此将旅游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结合发展,在旅游中注入农产品的元素,以旅游带动农产品的销售为象山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喜才.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8).

[2]崔仁煜.繁荣农村电子商务 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J].农经管理,2016(06).

[3]吕晓昶.互联网+农业――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互联网+金融,2016(05).

[4]程丽丽.基于区域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构建――以台州为例[J].农业经济,2013(03).

[5]任鹏.江苏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研究[D].东南大学,2015.

[6]骆巧巧.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7]张振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创新路径[J].对外经贸商务,2015(05).

[8]蒋照鹏,朱永法.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5(05).

[9]方丽珍,区域经济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以松阳县为例[J].观察,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