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教学教程十篇

时间:2023-06-22 09:50:49

乐理教学教程

乐理教学教程篇1

关键词:高师乐理课程;框架构建;流程设计;实践与教学

基本乐理不仅仅是音乐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同时也是工具课和修养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学科,是该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重点学科。学习基本乐理的目的,在于完美准确地表达音乐和理解音乐。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学科与一般音乐表演专业的乐理学科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不同之处。乐理课程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教学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之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些会从事音乐教师职业,有些人会从事乐理课教学。所以,音乐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学习内容之一就是乐理教学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教学的研究,需要对乐理教学的整体框架的构建和教学流程的设计有系统的总结和探究。

高师乐理教学的整体框架构建是教学的横向支撑,可以理解为教学内容上的基础及延伸。高师乐理的教学流程设计,则是教学的纵向实施,可以理解为教学巩固与教学实践的过程实施。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整个研究过程分为“基础与扩展”、“掌握与巩固”、“实施与教学”三个阶段。

首先是“基础与延伸”。这是教学的横向支撑,即教学的整体框架构建,也是教学流程的第一部分。高师乐理教学的内容依然应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传统乐理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不可或缺的,包括:乐音体系、记谱法、节奏节拍、调及调的五度循环、音程、和弦、调式、调式中的音程和弦、调式变音与半音音阶、转调、移调、音乐术语、常用音乐记号……这些都是乐理课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任何一个音乐专业的人来说都是基础的工具性的知识。除此之外,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由于今后的工作需要,对乐理这门基础课的知识覆盖面可以大一些,有一些延伸和扩展——即基础乐理知识某一知识点的延伸。例如在学习“和弦”这一章节时,除了三和弦及其转位、七和弦及其转位、等和弦、调式中的和弦等必须掌握的内容以外,还可加入简单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四度和弦、附加音和弦、二度和弦、吉他和弦标记等内容。其中,吉他和弦标记不仅用于吉他,也用于键盘乐器的和弦及低音的标记。不仅在流行音乐的乐谱中被广泛采用,还易于国际间的交流。通过几年的尝试,笔者发现,这样实用的新增知识点,学生是非常乐意学习和接受的。另一方面,增加部分中国民族乐理知识。早在1924年,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学家、中国民族音乐学先驱王光祈先生就在他所写的《东西乐制之研究》中提倡学习中国乐理。中国乐理是具有“变化之道”的乐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每一个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也必须有所了解。由于乐理课程学制的关系,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内容进行教学。例如,讲到音律时,可讲讲十二律吕;讲到节奏时,讲讲板眼板式;讲到记谱法时,讲讲传统记谱法,如琴谱、燕乐半字谱、律吕字谱、锣鼓经……讲到民族调式时,讲讲同宫三阶、异宫三阶,讲讲之调式、为调式……另外,在学习基础的、传统的乐理知识的同时,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还可以略微了解一些近现代音乐的常识。例如在学习记谱法时,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些现代音乐记谱法的知识。例如:音高(包括音簇)、时值(包括比例记谱法)、力度记号、框型记谱法、图表谱、文字谱……虽然并非所有的20世纪音乐都要用新记谱法不可,但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现代音乐的创作或演奏技法。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增的部分只是锦上添花的内容,而之前提到的传统乐理课内容才是高师乐理教学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并熟练掌握这些内容,是高师乐理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今后讲授乐理的基础。

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即纵向实施的第二部分,是“掌握与巩固”阶段。这里的“巩固”指的是知识内容的加强和乐理教学法知识的学习。乐理教学法,不是广义上的教学方法,而是包括乐理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特别是一些课堂教学的各种具体例证,对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重大作用。

高师乐理教学,多年来存在一个困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一进校开始学习乐理,一年级末结业(书面考试,及格即可)。之后的几年不再系统学习,这是一个慢慢遗忘的过程。到了大学四年级,要求学生走上讲台讲授基本乐理的一些内容,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些基本概念已经有所混淆。这样导致的结果,常常是实习的音乐教育专业四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学、中专的音乐课堂上,把一些最基本的乐理知识讲混,甚至讲错!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以往,老师们总是指责学生,说乐理没学好,基础很糟糕。而事实上,是我们的高师乐理教学中缺少了“巩固所学知识,做好上课准备”这一关键环节。学生在一年级乐理的基本知识的学习结束以后,在四年级实习之前,应该有一个熟悉乐理内容、备课并试讲的过程。这就是之前谈到的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的纵向实施的第二部分——“掌握与巩固”阶段。在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2007级和2009级这两个年级,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大学一年级的乐理课,以老师讲授、学生做习题的方式学习乐理的基础知识,学年结束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二年级和三年级,以巩固学习内容、小组讨论备课、试讲的学习形式学习乐理,定期地进行“乐理小讲台”活动;四年级,正式走上实习的讲台。其中,经历了四年“乐理小讲台”全部过程的是2007级和2009级的学生们。二、三年级的“乐理小讲台”是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与教学相融合的关键所在。

延续两年的“乐理小讲台”可以分为5个步骤:

1.分组:我们把一个50人的班级分为10个小组。每5人一组。

2.选择课题:我们把二年级到三年级的两年中,分为四个阶段,每一学期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结束都进行一个阶段总结,并以“公开课”形式展示。在每个阶段一开始,老师都拟出20个左右乐理小课题,每个小组选择5-10个课题题目。课题均由乐理的基础概念构成,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同学们经验的增加递增,如“音符”、“休止符”、“音的分组”、“弱起小节”、“切分音”、“调号”、“基本音程”、“等音程”、“不协和音程的解决”……小题目对应小讲台,在题目的选择上,老师应选择基础性强的、短小、简洁的题目。一般来讲,一个题目的讲授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之内。题目太宽泛,对学生来讲,实在不易把握。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讲清楚每个最基础的乐理概念是尤其重要的。

3.分工与备课:当每个小组确定好这个阶段的题目之后,就开始集体备课和人员分工。由于《音乐教学法》课程是三年级开课,所以在二年级时“乐理小讲台”,我们并不要求同学们写出最标准的教案。但是,基本的“教学年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是必须完成的。这个备课的过程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的。同学们一般在一个月之后,经过讨论完成教案。最初的教案大多生涩,甚至有些不合理。但令人欣慰的是,教案中也常常出现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教案写出并确定每个题目的主讲人之后,同学们就开始分头准备课件(电子课件)、教具、图片等试讲需要的设备工具。其中,电子课件是指现代音乐教学设备,包括电脑、投影机(学院教室已有设备)、音响资料、视觉图像资料……这个步骤的工作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并且,学生们是饶有兴致又高效地完成准备工作。不管是完成教案还是准备资料,我们都要求同学们集体协作完成。这不仅让他们有讨论学习的过程,也增强了同学们集体协作的能力。

4.试讲:这是同学们在完成备课和准备教具的工作之后,第一次独自站在“乐理小讲台”的时刻。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并不完全具备一个教师的素质,有同学可以在台上演唱或演奏,但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一个乐理的基本概念,更不要说还需要举例说明、组织同学们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每个同学都要在试讲过程中经历从心理紧张到放松的过程。一个乐理题目的试讲时间为15-20分钟。一个50人的班分成10组,一组5人。每阶段每组由5-10个题目,每人有1-2个题目。四个阶段下来每人可以上讲台讲4-8个题目。也就是说,在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个阶段,每位同学可以拥有60-80分钟的试讲时间。每一位同学都在这4-8个乐理题目的教学试讲过程中慢慢找到了从“座位上”到“讲台上”的感觉。同学们纷纷表示:讲一个乐理题目很不容易。有一些乐理概念,如“切分音”,学习的时候觉得很容易,做题也没问题。但讲述的时候感觉概念都说不清楚,举例时也对切分音的分类拿不定主意。如果有学生问“切分音与切分节奏的关系”“切分节奏的第一个音强还是切分音强?”面对类似问题,更是一筹莫展。通过备课和试讲,相当于又仔细学习和研究了一个个乐理知识点。同学们感叹地说:“做老师必须要胸有成竹啊!”这正是我们“乐理小讲台”需要的效果。既加强复习了乐理的各个基本知识点,又锻炼了同学们走上讲台的能力。

5.教师评讲:教师在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阶段“掌握与巩固”过程中,有两个时间必须参与。第一是教案确定。教案的准备是这一部分中关键的一步,同学们写出之后通常希望得到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老师此时更多的关注应在教案整体的把控,是否有概念性的错误、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等方面。老师的建议在此刻总是不会过分具体,留更多的空间让同学们自己去实践。第二个时间每一个乐理题目试讲结束之后,这时是同学们最兴奋、记忆最深刻的时候。老师首先应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找出优缺点,之后老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关于乐理教学的总结。这样,在“乐理小讲台”上便会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乐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常态。

以上是二、三年级“乐理小讲台”的简要步骤。这是高师音教专业乐理课教学流程的第二部分的关键所在。在“乐理小讲台”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保证每位同学的试讲时间,也应要求每位同学参与试讲后的讨论。同时,试讲的时间应定期安排,从二年级到三年级延续两年。最后,还可鼓励同学们写出“乐理试讲心得”。

2009年6月,音乐教育学院2007级2班的同学在四川音乐学院教学楼进行了“乐理小讲台”的汇报公开课。音乐教育学院领导和理论教研室领导及教师观摩了公开课。课后,院领导和教研室各位老师对这种形式的乐理课给予了高度肯定。

“实施与教学”是高师音教专业乐理教学框架构建与教学流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同学,在本科四年级,有6周的教学实习时间,这是同学们走上真正的讲台讲授乐理知识的时候。这个讲台,包括实习的小学、中学、中专,职业高中等各种层次的教学场所。如果在普通小学、中学进行教学实习,乐理的基础教学存在于音乐课中的一部分;如果教学实习的课堂在中专、职业高中的幼儿师范专业以及艺术类型类的中小学(如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小学),乐理则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参与乐理小讲台的2007级和2009级的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班同学,专业教学实习时间分别为2010年9月-10月中旬及2012年的9月-10月中旬。在此期间,笔者对成都教学实习点的部分同学进行了“听课与评价”。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坚持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但在这里,我们谈到的是与乐理基础知识教学有关的内容。通过笔者观测与分析,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参与了“乐理小讲台”的同学,涉及到乐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出掌握了乐理基础知识的自信;2.教学中对乐理基础概念表达准确;3.乐理教案准备较成熟;4.对乐理教学方法运用灵活;5.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把传统乐理教学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或与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相融合)。当然,通过教学实习也能让我们教师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乐理小讲台”的题目选择范围可不可以更广泛一些,乐理概念的表达有没有办法让广大中小学生更易产生兴趣等。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这门课程教学框架和教学流程的研究应引起我们高师理论教学的关注。这几年笔者做了一些小小的探索和尝试,希望能有利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课程的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乐理教学教程篇2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也是教育的灵魂,创新的根本就是依靠教育和人才。音乐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科学的发现、艺术的创作,都需要具有创新求异的思维、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以及创造性的人格品质。而以“创新”为主题的音乐教育模式更应该是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主动去探索和创新。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各方面的变化,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我认为这些变化可以归结为三点,并据此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提出一些自己的理解。

1 从重视思想形成走向人格养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思想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因此我们的着眼点应是全体学生,要使每个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都得到发展,每个学生的情操都得到陶冶,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发展的,不再是过去的“育才”,而是今天的“育人”。

所以,我试着在教学中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首先,是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音乐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在课前5分钟我设计通过视唱、欣赏音乐、节奏练习,提高学生的视觉、听觉、及乐感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的音乐课堂上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还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其次,是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淡化音乐技能的同时,更为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诸方面。

要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教学中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知识的体会,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在发声练习、视唱中我让学生视谱歌唱、视奏,做到“ 一目几行”。要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

还有,是积极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我还特别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再有,是积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从重视音乐理解走向理解基础上的音乐“创作”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参与的较少,往往只是成为被动的听者和机械的模仿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趣。 在课堂实践中,我善于运用“以趣激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实践当中来,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最终实现对音乐的理解,创造出属于学生们自己的新的音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适当地设定一些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利用低年级学生的想像力,可以组织让学生回到当时的情景,试当角色,找出创作原因,尽情发挥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使学生的想象能在这种情景中自由发挥。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对高年级的学生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他们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学生能对音乐有自己独立的、不同于别人的见解和感受,应该是我们音乐教学所要追求的、希望达到的一种理想效果。所以在音乐学习中我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尊重、爱护他们对音乐的独立感受,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3 从学习民族音乐走向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多元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条块分割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习惯于一种线性、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得本应完整的经验在学生头脑中成为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极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音乐教学不应该把这门学科孤立起来单独教学,应该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我们倡导学科综合,音乐这门学科同样与各门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歌曲的文学因素,音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地域风情等都包含着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乐理教学教程篇3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乐理教学教程篇4

一、理论与音响相结合的课程教学

理论课程具有丰富的内容,但是很多教师重视理论而忽略音响,学生难以直接理解和感受音乐,视唱练耳课程会将这个缺憾进行弥补,运用音响教学能够直接阐述乐理的内容,将感性和理性结合在一起,增强音乐记忆,让学生用敏锐的音乐思维以及准确快速的视唱能力完成乐理以及视唱练耳课程的必修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敏锐、规范、全面的音乐思维。

乐理课和视唱练耳课程各有侧重点,理论的优势在于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逻辑性、理论性;劣势是传统教学以解题和理论为主,容易脱离事实,让课程枯燥缺少生命力,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视唱练耳强调音响的作用,学生比较容易忽视理论教育,将精力转移到音高方面,对培养音乐的分析、理解能力缺乏重视,难以达到课程设计的要求。另外在一些教学内容上,视唱练耳在律制、省略记号、演奏法、音乐板眼、现代音乐知识方面涉及的不全面或者不深入。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互补机制才能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音乐技能课与教学的相互渗透

乐理和视唱练耳是既能传播音乐理论知识,又能提高音乐知识技能的课程,它们能够和同步开设的包括声乐、钢琴在内的音乐技能性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演奏和唱歌的学习内容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的有效方式,用多学科综合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程层次和内容,能够提高和完善学生综合性音乐知识。这种将多门学科横向结合在一起的音乐课程,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技能课程和钢琴演奏教学的渗透

随着高校硬件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琴、钢琴等键盘乐器逐渐走进音乐课堂,要对这些资源予以充分利用,当讲到和弦实际应用的课程时,可以选择钢琴曲中较为简单的片段进行课堂上的了解和分析,分析键盘化所运用的手法以及和声的序进,然后让学生利用钢琴听辨和弹奏各种音色,进而对理论课程中的和弦在音乐中的灵活运用有进一步的理解。将弹奏音乐作品和理解乐理知识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风格、调式具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乐理教材中严谨、深奥的理论知识逐步渗入到钢琴弹奏课程的技法学习中去。让学生在技能练习时,从原来单纯照谱弹奏的技能学习,提高到能够分析和理解作品的更高层次上来。

(二)音乐理论课程和声乐教学的渗透

视唱课中的教材内容一直是优秀声乐作品,在进行视唱练耳学习中,应该和演唱进行紧密结合。按照乐谱中不同表情记号所提示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正确气息方式分析并借鉴名家演唱过程中的呼吸方式;通过唱歌,对作品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寻找到能够符合作曲家真实创作意图的分句,按照音型起伏变化对比旋律发生的变化;通过对音乐技能的运用表达出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反之又能够按照对音乐作品不同的理解,将声乐演绎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将发声技巧运用到唱谱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导他们正确、流畅、富有感情的进行读谱演唱。

三、多媒体教学与音乐史、音乐欣赏的结合

在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中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用动漫、图片、课件来对音乐教学进行辅助,对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予以刺激。例如多媒体教学中放入各种记号和音符、键盘图、五线谱等元素,将会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进而达到多角度、多途径传播信息的目标。许多现实中难以出现的事物,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搜集,将音像资料和图片相结合,制作成丰富多彩的课件,不但能够降低和避免理论讲解的空洞、乏味,还能让教学效果更加生动和饱满。

想将音乐的艺术性表现出来,要对音乐文化有一定了解,在学习视唱练耳课程时,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完全是对节奏、音准等技巧的掌握,还包括在乐句划分、速度变化、力度变化、情绪变化等方面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对音乐史和音乐欣赏等方面教学予以重视。学生在对节奏、和弦、音程等环节进行练习时,要接触各个时期音乐作品,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具有的音乐风格,将音乐风格欣赏和音乐史学习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视唱练耳时,不仅能够把握音节音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热爱音乐,改变为提高技术而学习技术的现状,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乐理教学教程篇5

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每个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本文通过高等师范类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们学习理论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论述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及提出了一些建议。音乐理论课程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等,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多数学生是声乐和器乐专业,所以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对松懈。但是,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的理解、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音乐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自学能力。通过各学科理论课程的交叉学习,提高自身音乐休养。因此,平时处理作品的时候,如果没有音乐理论知识的支撑,恐怕无法更好地处理和表达音乐。可见理论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一、课程设置

教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大多是按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分类设置的,例如声乐、钢琴、舞蹈、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这些课程看似非常丰富,学生们应学的知识都包含在内,但是“这些独立设置的课程注重的是各门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严谨的学科内部逻辑联系,但却忽略了专业和学科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及相互渗透,使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课程成为零散的学科与内容的拼盘,整体性的知识变得比较破碎。这在一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理论体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差、学术水平低,与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

教育部对于课程的设置要求如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也就是说注重学习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这表明当下教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还略有不足。在学术研究中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也就是学科“跨界”,声乐、器乐相互渗透,理论课程包含其中,从而达到知识的贯通和融合,使理论课程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些课程设置时间太短,比如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在大学期间基本上只开设一年,显然是不够的。就本人专业视唱练耳来说,其本身就具有理论性与技术性兼具的学科特点,其框架应在音乐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平台上构成。“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涵盖视唱、练耳及音乐基本理论等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是一个多学科结合交叉的、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基础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和声学知识、对位学的知识、曲式学的知识以及音乐史、作品鉴赏的知识。视唱练耳的学习有助于音乐鉴赏力的良好形成,促使音乐表达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音乐总和素质全面提高。”仅视唱练耳专业就是一个多学科结合交叉的、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教育基础学科,教授过程中,甚至有心理学知识介入,涵盖诸多方面。所以说专业独立性太强的课程设置方式不适合现今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探索。

二、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看法

关于学生们对于理论课程的看法,本人专门对所在学校音乐学院本科大一到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68%的学生喜欢学习理论课程;83%的学生认为视唱练耳是其最感兴趣的课程;96%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自己专业的提高;75%的学生希望老师运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93%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教授课程时进行延展。根据调查结果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喜欢理论课程,认为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自己的专业,对于自身的音乐素养的提高都有帮助。如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对于弦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助于音准方面的提高;和声曲式的学习对于音乐肢体的理解就会有进一步的看法,对作品的处理能达到更高的层面,结合自身对曲子的理解和曲子结构的分析进行演奏;音乐史的学习有助于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作曲家所处环境,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调查中发现喜欢学习视唱练耳课程的学生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是由于笔者所调查的学校有老师进行了翻转课堂式教学,(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展现学习成果,总结经验。)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得大家对视唱练耳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于理论课程中视唱练耳课程学习最感兴趣。这说明学生们比较喜欢这种授课方式,可以自主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另外,调查中发现学生们还希望老师在教授课程中能够进行课程的延展,通过延展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另外本人还针对某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学生们对于这些理论课程的困惑:17%的学生不清楚理论课程的用途;10%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无关紧要;42%的学生认为课程太难,听不懂;30%的学生认为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太少;37%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开设时间太短。通过此问题调查可以看出:不少同学存在听不懂,不清楚课程的用途,开设时间短等困惑。通过上述调查得出: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论课程是有认知的,了解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希望把理论课程学好。但是真正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不统一,意识到理论课程难懂,没有兴趣,进而不愿学习理论课程。一方面,老师在授课时应使学生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在上文中我提到的翻转课堂授课就是一个不错的授课方式,使学生们在学生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一些现代作品的完成也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不仅促进了他们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而且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所以,翻转课堂授课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可以运用到其它理论课程中进行实践,进而帮助学生们学习理论课程。另一方面,学生们应该加强自主学习能力,较难的知识点应及时解决,课下查阅相关书籍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上方面是经过调查后,分析得出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建议。

综上所述,理论课程是我们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专业技术的基础,对于专业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升音乐综合能力。目前,一些课程的设置还需要不断探索,寻求更加适合音乐专业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相关方法。经过不断努力,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学习兴趣高涨,进而推动学生的专业水平,切实提升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双慧.一项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的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J].艺术百家,2011(1).

乐理教学教程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三维目标;想象;激情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77-01

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过,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课可以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还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在乐律中尽情领略音乐艺术之“慧”,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一、设计三维目标,促进教学良性发展

新课改下,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提倡“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教师、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全新定位,并处理好三者间的全新关系,才能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例如,《江南好》是四年级下册的一首欣赏曲,乐曲细腻婉转、流畅优美,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需要,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以提高欣赏教学的有效性。一是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与江南相关的音乐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特点,初步感受体现江南音乐的《江南好》歌曲中欢快活泼的情绪和清澈秀丽的竹笛音乐。二是能力目标:完整欣赏歌曲,并能够分辨乐曲结构,知道乐曲分为两大部分。三是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多地感受江南,培养学生热爱江南的情感。紧扣新课程理念,设计清晰明了的教学目标,不仅能为音乐欣赏课指明方向,也能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使教师认真思考应该运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新欣赏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没有画面的直观,也没有文字的说明,声音是唯一的表现手段,需要学生用心去感受,而小学生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可将音乐欣赏课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的听觉理解过程”,在视觉与听觉相融合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例如,在欣赏歌曲《小青蛙》时,教师可根据歌曲内容制作课件,将乡间田野、活泼调皮的小青蛙及朝霞下啼叫的大公鸡等画面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体现出欢快、轻松的童年情趣。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现了视与听的完美结合,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到美的视听氛围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感受。

2. 运用体态律动

音乐是流动的。孤立的听觉训练,“正襟危坐”地呆板学习,不利于学生理解音乐,而在欣赏音乐过程中适当加入身体律动,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可以唤醒学生天生的音乐本能,增强学生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听、去感受。例如,在欣赏《百鸟朝凤》的唢呐独奏曲和《牧童短笛》的钢琴独奏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着音乐摇摆身体,也可随着乐律拍手或模仿唢呐的吹奏动作。欣赏《金蛇狂舞》时,在听A段音乐,可以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模仿龙舟鼓手的动作;在听B段音乐时,可以让学生整齐地模仿划桨手的动作;在听C段音乐时,可以让学生做啦啦队的动作。通过声音、动作的融合,促使学生全身心感受音乐。

三、放飞想象激情,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欣赏音乐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选择最适宜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激情,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表现作品内容、参与音乐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加者,这对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在欣赏交响童话曲《彼得与狼》时,可以片段的形式让学生仔细聆听,使学生知道这首交响童话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由乐队中的一种乐器来表现的。然后,分别介绍每一个角色,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模仿这些角色。很快,一个个精彩的创意呈现出来:有的学生用“快乐地走路”表现小彼得;有的学生用“弯着腰,驼着背”的形象表现老爷爷;有的学生用“龇着牙,咧着嘴”的形象表现凶恶的大野狼。此外,还有迈着轻巧步子的小猫咪、快乐飞舞的小鸟、嘎嘎的小鸭……这样的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的天堂,不知不觉中体验了创造的乐趣。边听边表演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最喜爱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对乐曲的独特理解而自主展开想象,进行自主创编,不仅能让学生随着乐律生动地再现歌曲内容,还能让学生从参与音乐的快乐中领略音乐的迷人魅力。

四、结束语

总之,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师应秉持生本教育理念,创新欣赏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真正以“音乐和旋律把灵魂引向奥妙”。

参考文献:

[1]钟华芳.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5(11).

乐理教学教程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突破;促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73-01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教学理念的更新,必将引起教学策略的变革。

一、突破传统唱歌教学模式

唱歌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发声练习――新歌导入――范唱――教唱歌谱――填入歌词――歌曲处理――完整演唱。让学生不断地学唱歌曲,唱不好的音就一遍遍地纠正,唱不好的节奏就一遍遍地练习。虽然这样也能让学生最终把歌唱完整,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势必没那么高,不能较好地表达歌曲的感情。因此,评价一堂课,就要看教学是否有突破,是否有创意。可以试用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用整体感受的方式学习歌曲。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先欣赏歌曲,整体感受歌曲,在聆听中熟悉歌曲。这也可以称之为感受的策略。如在“玩具音乐会”的教学中,学生先聆听歌曲《玩具进行曲》,用打击乐器参与伴奏,并多听几遍,使这首本来就简单的歌曲基本能听会。第二,先学歌词,再唱谱。这种与传统教学背道而驰的学习顺序,可降低歌曲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歌曲的艺术处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合作学习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者之间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二、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第一,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方式。在学唱歌曲时,要让学生多听,去感受、体验歌曲内涵。用直观法学习歌词,采用按节奏念、师生对答交错念、边拍节奏边念等。唱歌时,可采用跟琴哼唱、师生对唱、分组接龙唱、自选乐句唱等形式。还可通过乐段分析,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很大,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多样的、有趣的、富于探索性的。第二,这种开放式教学,学生会倾注极大的热情,提高他们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巨大的,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就要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例如,课堂中可分组进行“依谱唱词”的学习,每组自主学唱一句,再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互相学习而学会整首歌曲。这样,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每个人都自己学会了一句歌词,而且都当了一次老师,每个学生都有被信任、受鼓舞的感觉,他们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的潜能都展现出来。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素养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一个现代人的要求,更是对二十一世纪人民教师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实验将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可定期举行课件制作比赛,逐步提高音乐教师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当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也要从实际出发。制作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以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音乐课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主要目的,也是音乐课件的主要特色。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是能够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在课件中创设学生喜爱的“小精灵”“小动物”形象,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通过它们与学生的对话,把学习目的和任务、方法和要求等表现出来,学生更乐于接受,学习的过程也会变得轻松愉快。

四、课堂教学中合理进行评价的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应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应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并引起重视。评价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安排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小组评等,使评价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还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环节中,让学生说说这堂课有哪些收获,这既是评价的手段,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课堂教学评价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教师的即时评价要因人而异,采用多重标准,以鼓励为主,要尊重艺术体验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教师应用简短的即时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如歌曲演唱没有必要设定标准动作,只需强调表演时的情感投人和自由发挥就可以了。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有的学生羞于表达,因此,教师赞许的目光,拍拍肩膀、竖起大拇指等动作及表扬的话语,都是对他们的肯定和鼓励,是一种有效的即时评价。同时,音乐学习的特殊性要求课堂上有更多的通俗化、口语化、动作化的即时评价。

五、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时代的音乐课,应该内容充实,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要淡化音乐本身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用丰富的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手段,更好地完成这些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与技能,更能在“玩”中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孙伟,裴芳,宁佐良.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乐理教学教程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14-02

音乐的审美教育必须遵循美育规律,音乐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音的高低、节奏的变化、力度和速度的对比和丰富的音色等使人心灵产生共鸣,再通过联想、想象等间接地表现客观世界,这就是音乐能够直接触动听者心灵,而区别于绘画中的摹拟,语言中的描述,摄影中的再现。但音乐的教学和他们又是分不开的。

一、音乐与美术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乐中的do、re、mi、fa、so、la、si与美术中的红、橙、黄、绿、蓝、靛、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具有不确定性。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回厌倦,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主题。

二、音乐与表演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把传统的唱歌、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里,而最具“表现”特征的舞蹈,正是渗透活动来展示和表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舞蹈与音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光靠欣赏或者讲解,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律动,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伸屈、舞蹈动作等做出对应的反应,展示对音乐的理解。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把音乐与舞蹈、戏剧、律动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我在教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曲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首赞美我们家乡的歌曲,并用动作表演给大家看。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他们通过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又如,在欣赏《中国,中国向前进》时,我让学生们跟着音乐做动作,有些学生很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有的则挥起了大刀长枪,更有同学扮演起英雄英勇牺牲的场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了军歌的气势磅礴还对军人崇高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古人说得好:“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足情感体验,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感受与鉴赏是一种感知。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呈现出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涌动起无限的遐想,沉浸于美丽丰富的意境中,使我们由衷地赞叹祖国的广袤无垠、深邃内敛及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韵。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

音乐教育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松紧有度;其次,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引入入胜,让音乐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才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音乐与想象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乐理教学教程篇9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探索

音乐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小学音乐教学要有新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式,从音乐教育观念出发,改革并创新音乐教学体制。要实现音乐课程目标,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小学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使小学音乐教学得到新的发展。

一、激发音乐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应该说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应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陈旧的音乐课堂就要创新,要大胆改革。但我们不仅要“敢创新”还要“会创新”,不是说要创新,就把以前的基础教育全部,创新的音乐课被错误地理解为“玩”一样的课。通过让小学生欣赏这些欢快的歌曲,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表达和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魅力的展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生受年龄、认知水平等的限制,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对乐理的把握及上课的注意力集中情况都不如初高中生。因此,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如以《小螺号》这首歌为例,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上可以为学生播放CD、MP3等,让他们认真研究歌词,让他们了解大海的美妙,然后再让小学生想象一下在海边吹螺号的情景。

二、创新教学方法

每个班的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也有所不同,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加强音乐的基础知识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独立教授基础知识,或者是训练音乐的基本技能,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学习音乐失去热情和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如在教授《在葡萄架下》这首歌曲时,教师可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边唱《在葡萄架下》,一边通过“读歌词”、“跺脚”、“拍手”等方式感受其节奏,这样学生既感受到歌曲意境,又很好地掌握其节奏,让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实现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体育、音乐与文学等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及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四、体验创新乐趣

在音乐课堂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忽视。一年级的小朋友已经会在歌词的改变上进行创新,二年级就可以在节奏上进行创新,三年级就能在音乐作品的旋律上进行改变,甚至是创新,四至六年级就可以创出独立新意的作品。这种创新的能力,要不间断地实践,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创作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可能以专业音乐的标准去要求与衡量其音乐作品,要根据儿童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评价学生的作品:既要横向参照其他同学的作品,又要纵向参照本人先前的作品,鼓励学生深入即兴创作学习与实践,或更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创作出富有新意的成果。我认为,在音乐课堂的创作教育中,创新成果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稍微突破的。指的是在音乐曲调、歌词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同原型相比,有一定突破的创新成果;有一定程度的新意。曲调、内容、风格等某方面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有较为显著的创造。主要指音乐曲调、结构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或者扩展原曲的结构,或者通过简化,压缩结构。

五、拓宽音乐视野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和补充,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又对实施素质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开展音乐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育是活力、是激情、是创造、是不断地追求。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音乐课创新研究,在音乐教学中探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开拓型、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乐理教学教程篇10

关键词:音乐学;教师教育;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法初探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各类艺术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更是决定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满足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应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适应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需要,2007年国家教育部向全国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两个重要的政策性指导文件。

《方案》和《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其中明确规定将传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整合来优化课程结构,建构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同时探索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新的教学方法。

2007年6月笔者工作的学校黑河学院音乐系在厦门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呈报了“黑河学院关于设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学试点单位的申请》”,得到了教育部体艺司的认可。会后,我们制订了《黑河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方案》《黑河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课程方案》,并在2007级新生中开始实施。

做为试点院校,我将本人对整合课程的理解及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首先,我校根据“指导纲要”,制定了《乐理与视唱练耳课课程标准》,努力做到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化,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为了保证“课程标准”的实效性,使其知识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相兼容,目前在校的07、08、09级学生全部使用了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系列教材》这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条件。新教材的使用,应对了本世纪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同时,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就其课程性质来说,《乐理与视唱练耳》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传授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视唱、听音的基础知识,有效地发展了学生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为其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为音乐学科的基础科目和理论课中的主干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对整个音乐教学关系重大。通过三年试用教材发现,作为普通高校的学生,接受能力要远远低于音乐学院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和掌握教材的体系和重点,了解教材的知识框架结构,灵活地安排学习的章节和进度,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变通。

要上好该课程,使其真正适应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和要求,在教学中就要做到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相互贯通,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真正使该课程发挥其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的作用。

传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被赋予了太多的技术性色彩,教学内容技术性强,专业、单一,致使学生在相对枯燥的练习中失去了学习兴趣、信心及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际上,乐理和视唱练耳是息息相关的两门课程,只是一个侧重于音乐理性的知识,一个侧重于感性知识的掌握。“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如何理性地去听,去唱,去分析,就要求真正做到两门课程之间的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两门课程优化整合,就是以学生的视唱练耳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基点,立足于对乐音音响的感受,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其中,使其音响化。整合后的课程更注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视唱练耳基本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以音乐听觉发展为先导,体现音乐感受先于理论概念的原则。我们根据音乐综合基础课的学科特点,采取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互渗透、同步教学的方式,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相结合,提升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的相关性与互辅性,促使音乐认知过程产生创造性跳跃,优化音乐综合基础课的教学。

通过试点工作,促进了我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达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综合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为科教兴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我们全面落实了“工作方案”“课程方案”,坚持尊重专业办学的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坚持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依托“试点工作”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完善,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首先,改革和完善“学生成绩评定的方式和方法”。

第一,建立试题库,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第二,改革、完善了学生成绩评定的方式:学生成绩的评定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二是期末考试成绩。

其次,尝试让学生通过网络邮箱完成作业。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存在大量的手工批改作业困难,要知道五线谱记谱学生写的稍微有一点偏离,马上就会变协和为不协和,每个间线都要写的准确清晰。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在电脑上做作业,发到老师的邮箱里,老师批改后回复给学生。由于学生很喜欢网络。这样就把完成作业变的化被动为主动了,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同时也普及了encore软件的应用,为《MIDI音乐制作》等课程的开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要力求手段新颖、形式活泼、方法多样,使知识点、能力点与思想教育要点都跃然于课堂之上,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寓教于乐。

作为一名音乐基础理论课教师,深知责任重大,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和业务水平,才能对乐理与视唱练耳这门基础课程进行传承中的创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