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教学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6-16 17:38:33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1

小提琴教学 音乐理论 问题 重要性

学好音乐理论,是学好一门乐器的前提和基础。当今音乐教育出现了“重技能教育,轻理论教育”的现象,导致很多学生音乐基础不扎实,乐器练习时效率较低,学习乐器的兴趣大大受到影响;此外由于缺乏对音乐理论,尤其是音乐历史的学习使得艺术的传承和魅力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音乐理论的学习有其重要性。

一、音乐理论的内涵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是人类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广义上的音乐是指任何的以多种方式组合起来的,令人愉快的,具有艺术感的声音。一般意义上讲,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即为音乐。音乐的传播载体具有多样性, 即包括传统的现场表演,又包括了现代化的各种乐器及电脑合成音的混合,加工后通过电视,电影,电脑及收音机等载体进行传播。

音乐理论主要包括音乐的基本乐理及视唱练耳等,音乐理论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并且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部分理论的缺失都会影响其他部分的学习,如乐理的基础理论没学好,势必将会影响和弦基本理论的学习,甚至会出现完全学不会的现象,更不用说区分和音的基本机构单位,和弦在音阶上呈现的由C、E、G三音组成三和弦以及由G、B、D、F四音组成七和弦。想要学习好一门乐器,并成为这一乐器演奏的大师,培养艺术家的内在艺术修养,学习包括音,音色,共鸣,基音,泛音,音高,音名等在内的音乐理论及音乐史势在必行。此外,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演奏风格和自己偏爱的音乐艺术派系,学习古今中外的音乐发展史对于自身音乐演奏的风格的形成及音乐创作的特征和风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缺乏音乐理论学习所产生的问题

学习音乐理论是学习小提琴的前提,只有学好音乐理论,小提琴的基础训练、创作以及自身创作和演奏风格的形成才会有基可循,但是在近几年的小提琴教学中,许多小提琴老师及学生忽视音乐理论的学习,认为音乐理论是“纸上谈兵”,只要学会小提琴联系的技巧和方法即可掌握小提琴演奏和创作的技巧,成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艺术家,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阻碍了了学生自身音乐风格的形成,音乐创作以及音乐修养的提升。

首先,单一的小提琴技巧教学会使学生的演奏无自身的风格,形式单一,没有创新性,不利于小提琴这一艺术形式的可持续性和创造性。只有在音乐理论的熏陶下,学生才会逐渐的形成自身的演奏风格和艺术修养,具备成为一位艺术家的潜力和资格。

其次,单一的小提琴技巧学习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学习进度较慢,甚至会出现止步不前的状态。缺乏音乐理论,只注重技术学习使学生对小提琴及音乐理论了解甚少,理论基础的薄弱会导致技术上进步缓慢,出现了有的学生视谱能力较差,背谱非常困难等问题。缺乏音乐理论的指导,小提琴教学就如同船失去了掌舵手,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偏航或倒退。

最后,缺乏因与理论会导致小提琴学科的研究止步不前,阻碍小提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关于小提琴教学的研究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提琴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阻碍了小提琴专业教学的发展。

三、音乐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基于缺乏音乐理论学习,使学生在有关自身的艺术家的修养及自身艺术风格的形成、学习小提琴的效率以及小提琴教师在小提琴专业教学发展等几个方面所产生的问题可看出,在小提琴教学中学习音乐理论有其重要性。本文针对小提琴教学中音乐理论的重要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自身艺术修养及艺术风格方面

了解和学习音乐理论,特别是小提琴发展史,小提琴大师的生平创作事迹等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小提琴学习者的自身修养和自身风格的形成,使学生的创作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而非在单一的小提琴技巧下单一地发展。

2.技术方面

学习音乐理论,特别是小提琴的发展史,基本结构,发音原理等音乐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提琴并可以利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提琴基础练习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小提琴基础练习的技巧,使学习和练习的效果事半功倍。如在给学生详细的讲解小提琴的基本结构及构成材料:琴身(包括琴头、琴颈、指板和共鸣箱)、琴弦系统(包括弦轴、挂弦板、琴马和琴弦)和琴弓。琴身为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的音色最佳;琴弦为金属丝;琴弓由马尾制成。学生可以对小提琴有个大致的概念,对于小提琴的发音原理和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小提琴基础练习时关于小提琴的持琴方式和技巧等就可以很容易的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3.专业学科发展及学科理论研究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音乐理论的缺乏将会影响其在未来的学科理论研究。没有音乐理论作为学科研究的支撑,学科研究将会变成无基之楼宇,摇摇欲坠,很容易被;对于教师来说,在小提琴教学中音乐理论的缺乏将阻碍专业教学的理论建设,阻碍学科专业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理论源于音乐实践,对于音乐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音乐实践是在实践过程中对音乐理论的运用;同时在音乐实践的过程中将会对音乐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和补充,使音乐理论得以完善以更好的指导音乐实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就业压力的加大,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将小提琴与音乐理论相结合,符合将社会发展与教育相结合的要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有利于小提琴专业学科的发展,更好地发辉小提琴教学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盖甜.论音乐理论对艺术院校学生的重要性[J].青年文学家,2012,(11).

[2]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分析方法.2005,5.

[3]刘儒德.探究学习与班级课程授教.2005,7.

[4]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2004,1.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音乐理论 小提琴家教学 指导作用 重要性

音乐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一门乐器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具有很大影响。虽然“重技巧、轻理论”教学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显效的成就,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鉴赏力,还很难掌握小提琴的魅力。所以必须及时将音乐学习理论应用到小提琴教学中,避免因缺乏理论教学而出现识谱能力差、背谱难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小提琴学习技巧,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

一、概述

音乐理论是音乐知识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有的知识,是人类研究的一门学科内容。从广义上分析,音乐是通过多种方式形成的一种声音,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可以让人在学习中感到愉快,可以将音乐简单理解为,不同声调、旋律、节奏等组成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在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的形式,不仅可以利用现场多种乐器演奏产生音乐,还可以借助现代电脑等载体对音乐进行加工,如利用电脑、电视等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音乐。

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是音乐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各项内容独立存在且相互影响。例如,学生音乐理论知识不扎实,导致学习音调、音律等内容时学习效果较差,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无法掌握音乐相关理论和音乐内部的基本机构单位。例如学生很难掌握七和弦与三和弦是音阶的主要呈现方式。为了提高学生音乐乐器学习水平,让学生养成内在的艺术修养,必须给学生教育一些基本的音乐发展史知识。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了解不同音乐作曲家的特点和演奏风格,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感知。

二、音乐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理论研究的重视度是民族文化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经过分析发现,音乐理论对专业技能的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发展需要对音乐理论较成熟的人才

培养音乐技能专业化人才时,只有借助音乐理论才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特点针对性的开展情感教育。音乐是展现生活的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可以传递情感。然而情感教育与音乐理论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实施理论教育就是一种音乐情感的传递,陶冶了学生情操,可以让学生正确的表述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情感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进而演奏出更和谐动人的乐章。

(二)音乐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促进音乐教学的实施

音乐技能只是学生音乐所表达的一种手段,不能从音乐本质上了解、学习音乐知识的实质内涵,音乐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音乐技能的训练过程。理论学习具有较强的规范性、指导性、系统性和文化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深入了解了音乐教学的意义,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培养了学生综合全面的音乐能力。

(三)音乐理论教学是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前提

实施音乐教学中,只有利用歌、舞、乐等多种形式融合的方式实施教育,才能让学生形成音乐理论体系,制定出比较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音乐理论主要由视唱、练耳等内容组成,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学生音乐技能学习密切相关。如果不能深入的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就会影响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三、音乐理论学习中产生的问题

音乐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小提琴的基础,只有学好音乐理论知识,学生才能在音乐学习中掌握基础训练、演奏风格等规律,做到有章可循。但是从当前音乐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教师只注重小提琴技巧教学,学生学习时经常模仿教师的演奏风格,不能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导致音乐学习缺乏新意。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会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音乐创造力,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演奏风格产生的效果。在音乐理论知识教学匮乏的影响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第二,现阶段有关小提琴教学的研究进展较缓慢,影响了小提琴教学的发展,只有加快小提琴教学理论研究,才能促进小提琴教学的发展。

第三,教师过分重视小提请教学技巧联系,教学内容较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小提请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学习兴趣也会不断下降。在音乐理论知识缺乏的影响下,导致学生很难了解小提琴外部知识,学习目标定位不清,进步较缓慢。

四、音乐理论在小提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音乐理论是学生熟练学习并掌握一门乐器的基础,但是从当前教育发展形式来看,“重技巧、轻理论现象较严重,导致很多学习都没有形成扎实的音乐基础,学习效率非常低下。同时还不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音乐的发展历史,严重影响了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音乐理论对小提琴教学具有很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艺术修养和风格方面的作用。了解并学习有关音乐的发展历史或者国内外小提琴大师的创作,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小提琴学习者的自身风格和修养,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增加了创新性和艺术性,提高了学生的小提琴技巧。

第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时,适当的给学生讲解一些音乐理论知识,如发音原理、发展历史等知识,可以让学生综合全面的了解小提琴,同时,将此种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实现理论实施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小提琴的效果。例如,进行小提琴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小提琴的外部构造,让学生指导小提琴的琴弦系统主要由琴弓、琴弦、琴马、弦轴和挂弦板等组成;金属丝与马尾是小提琴的主要组成材料;为了提高音色质量,可以将云杉与槭木作为琴身材料;让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小提琴的构造及发音原理。

第三,在专业学科发展方面。学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必须让学生进行传承并发挥,在缺少音乐理论知识的影响下,导致学生音乐各学科学习停止不前。所以只有合理的将音乐理论渗透到各学科研究和学习中,才能促进各学科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结束语

音乐理论是指导音乐实践的基础,对音乐实践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进行音乐时,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技巧,同时,实践过程也是对音乐理论进行补充和检验的过程,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操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者,必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认识音乐理论对教学的作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理论,给小提琴教学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小提琴教学的发展,给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乙桐.浅析音乐理论对于小提琴教学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14(01).

[2]田媚娜.浅谈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5,(01).

[3]刘玉霞.以舞台演奏为导向,探索艺术教学的新途径――小提琴系列教学音乐会研究报[J]..齐鲁艺苑,2015,(01).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 统筹兼顾 国内外音乐思潮

经过十年音乐课改实践中,音乐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音乐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音乐教学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改变音乐教学中欧洲古典音乐一家独大的局面。音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课程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音乐教育精品课程显现出井喷式的蓬勃发展态势。教育部在总结十年音乐课改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完成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不同于以往国家历次颁布的试行版、试用版、实验版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它是第一个正式的指导国家音乐课程的文件版本。本文在解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性质的基础上,将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意蕴归纳为统筹兼顾国内外音乐思潮,并从音乐课程性质和音乐课程理念二个层面进行论述。

一、统筹兼顾国内外音乐思潮在音乐课程性质方面的重要体现

音乐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支撑,体现出与德育、智育截然不同的课程价值。2011版课标在保留“必修课”性质定位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性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表述: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宝贵的精神遗产。音乐作品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政治思潮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音乐课程的人文属性,内在要求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要求,能够帮助学生通过音乐来理解和认知世界各民族多元性的生活习俗、宗教伦理、地域特色。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开端时期着重强调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蔡元培提倡音乐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都贯彻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的指导思想。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审美教育是追求价值理性的重要途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音乐教育的审美性意味着音乐教育超越于功利性的工具价值,防止人们功利性进取导致的道德崩塌。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帮助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

实践性音乐教育理念是美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教育思潮。戴维・埃利奥特指出:“音乐是人类技能中一种至关重要的、最具能动性和实践性的追求,因而也是个人和集体全面发展的基础。” 音乐的鲜明特色是通过声音而存在,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体的具象性,因此更加需要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参与过程中,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产生多元的音乐形象,激发创造力。并且,如同学习游泳一般,无论掌握多少理论知识,总归需要在游泳池实践练习才能够掌握游泳技能。同样,音乐技能的掌握不可能通过纸上谈兵能够习得,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只有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才能够踏踏实实地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二、统筹兼顾国内外音乐思潮在音乐课程理念方面的重要体现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是音乐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标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原实验稿十条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五条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这五条课程理念内在蕴涵统筹兼顾国内外音乐思潮的重要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作用是辩证吸收中国传统乐教精髓和中国近百年的学校音乐教育经验,并且借鉴西方音乐审美教育的学术理论上,对我国音乐课程所赋予的课程基本定位。音乐素养、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都需要兴趣的重要支撑。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音乐教育的过程是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以激发学时的情境兴趣,在由外化逐渐跃迁至内化,转换为相对稳定持久的个体兴趣。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实践是美国当代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诉求。音乐学习要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坚决反对将音乐课演化为音乐基础理论课。音乐实践更多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投入,要求学生在音乐体验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音乐形象的多元化内在反对音乐审美的统一结论。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就是运用音乐课程对于创造力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学生在表演者、欣赏者、作曲者不同角色的榜样和互动,来激发音乐创造能力。

(三)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将我国各民族优秀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贯彻始终的价值主线。这一点是和世界著名柯达伊教学法相一致的。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应当牢固树立在本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上。使用母语进行音乐歌唱教学,通过充满生活情趣、简单纯朴的民间歌曲来吸引儿童热爱、继承民间音乐文化形式。通过母语文化教学,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财富。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这一点和美国通识课程的价值取向丝丝相扣。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的区别,都给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 面向全体学生是摒弃精英教育的传统思维,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培养。具体到音乐教育中来,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不是要培养专业性的音乐特长生,而是要普及音乐知识,培养音乐素养和音乐意识。雷默说到:“通识音乐课的目标,是促成所有的学生发展其自己对音乐在他们的文化中涵盖的角色的意识,以便可以欣赏、理解这些角色,并把他们看做对所有人开发的全部音乐可能性。”个性发展是为并且应试教育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取向的重要教育原则。在音乐课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即兴表演能力的重要保障。培养学生的音乐潜能,需要为学生提供能够充分进行自我鞭打、自我表现的重要环境。

基金项目:

本文为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XSYK065。

参考文献: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技工院校;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课程,在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施下,对技工院校的音乐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和当前的教学要求不能有效适应,注重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就显得比较重要。通过从理论层面对技工院校音乐教学的研究分析,对实际教学改革目标实现就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技工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改革重要性分析

1.1技工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的技工院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还有待加强。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当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音乐教学对人的精神丰富以及复制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对人的能力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老师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充分重视,在教学的科学性方案实施层面没有加强。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再者,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这也是对音乐教学发展有着诸多不利的。一些院校在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在音乐课程的地位上就比较低,老师在这一环境下处在比较尴尬的位置,造成了音乐教学不积极的现象出现。在师资力量上以及专业化程度上还有待加强提高。除此之外,就是在音乐教材的应用上存在着问题,一些音乐教材比较陈旧,在知识上没有及时性的更新和科学化的编辑,这对学生实际学习也有着不利影响。技工院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在音乐理论的教学方面没有加强重视。音乐理论教学需要采取新颖的方式进行实施,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在实际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对理论教学没有重视,只注重音乐技巧的教学,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不能有效形成完善音乐理论体系,对指导实践的学习就有着不足[2]。从实际技工院校的音乐理论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老师在理论教学方面参考的比较少,有的则是严格的按照顺序进行教学,没有对理论进行创新设计。

1.2技工院校音乐教学改革重要性分析:技工院校音乐教学模式需要及时更新转变,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就要和时展的要求相契合,重视改革的重要性。通过深化改革就能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得以加强,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音乐教学改革下对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提高比较有利。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的时展要求,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要求。在教育领域中的创造能力培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技工院校的音乐教学改革,要将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得以重视。而实现了素质化教学后,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由此而得到有效提高[3]。通过音乐教学改革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就比较有利,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技工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优化策略实施

加强技工院校音乐教学改革措施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实施措施。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音乐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下,对实际教学发展就能起到促进作用。第一,技工院校音乐教学改革要注重目标的明确。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技工院校的音乐教学是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课程,在这一教学中就要和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专业相结合,在音乐教学方面明确目标。老师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不只是要将音乐知识进行详细趣味性的讲解,自身的唱歌以及表演、创作等素质也要不断提高,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做好榜样。通过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就能按照目标展开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着明确思路。第二,及时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技工院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从思想观念层面及时性转变,学校的领导在音乐教学方面要能加强重视,通过先进的教学思想观念来武装自己,将音乐课程的设置科学合理化的呈现,能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音乐老师在实际音乐教学中额思想观念也要及时性的转变,和时展相契合,对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方法能和自身的音乐教学现状相结合,进行创新应用,注重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突出,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主动性。第三,加强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音乐教学的质量水平提高,需要师资队伍作为保障基础。要对技工院校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提高,老师要对学生的兴趣以及个性特征有充分的了解,针对性的设计音乐教学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从理论上和技术上进行紧密结合,在音乐理论的知识学习中,将新的音乐理论知识及时性的学习并向学生传输,通过音乐来对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在音乐技术层面的学习,就要注重教学设备的完善化,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以及电子影响设备的应用上能熟练化操作。只有从多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才能真正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水平。除此之外,加强音乐教学改革,还要注重教学内容讲解方法的转变。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的不同节奏类型加以熟悉化,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如果死记硬背,为学生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如钟摆摇(的嗒的嗒)、打机枪(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等,这不但对视唱有所帮助,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技工院校的教育中,音乐教学是比较重要的课程,是完善学生素质的课程。加强技工院校音乐教学改革,就能促进教学质量水平提高,希望此次研究对实际教学发展有所裨益。

作者:潘曰花 单位:昌乐县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余雯.趣味教学法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艺术品鉴.2016(11)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创新;高校;声乐教学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要求在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市场对声乐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及学生发展需求,所以创新高校声乐教学势在必行。

一、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一)声乐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声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对教学实效及教学成败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声乐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声乐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能力,但事实上,有些声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尚未达到专业要求,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

(二)教学模式较落后

在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今天,有些声乐教学依旧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与教师进行沟通,课堂氛围压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培养,所以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欠缺基本理论教学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不少教师过于注重声乐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基本理论教学,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基本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事实上,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教学模式,对高校学生而言,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专业知识都一样重要。

二、创新视角下高校声乐教学对策

(一)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束缚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创新教育形势下,高校应创新教育理念,树立既与教育发展形势相符又具有价值的良性理念,并将其落实到教育活动之中,促使人才培养目标最优化的实现。当然,教师是创新声乐教学的关键,高校应定期安排声乐教师参与培训,在丰富他们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讲解,提升声乐教学质量,促进创新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声乐教师的个人魅力也不可忽视,教师魅力是很多学生喜爱声乐学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种形势下,声乐教师应不断提升个人魅力,做好表率作用,多与学生交流互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得到他们的喜爱与认可。

(二)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地位地位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所以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依据学生实际条件与素质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适宜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潜在能力,以此展现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声乐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时,声乐教师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声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便是师生互相交流协作、实践的具体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契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学就好比一个作品,声乐技巧与作品分析、欣赏、表演都密切相连着学生主观能动性,此特征强调了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师除了注重作品讲解,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情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三)创新课程体系及内容,培养学生声乐学习能力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些特征决定了声乐课程需遵循合理性、特色性原则,强调实践教学的作用,设置课程时,高校可以将声乐设置成百分之八十,艺术是百分之二十,以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性,同时声乐教师要注重基本理论教学,制定与学生实际相符的课程体系及内容。另外,教师还应合理利用艺术指导,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能力,声乐钢琴指导是将艺术指导视作核心,钢琴伴奏视作主要手段的一项教学活动,这项教学活动和声乐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展现出声乐作品核心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丰富声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声乐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声乐素质。需要注意的是,声乐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需要将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视作目标,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声乐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4,03.

[2]静文佳.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6

[论文关键词]高师 声乐教学 教材改革

为音乐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师资人才,是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推动和加快音乐基础教育的变革和进程,在当代社会传媒技术高度发展和艺术形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学校情境中的音乐教师教育更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迟缓的声乐教学改革以及高师音教专业毕业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偏低的客观现象,使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建设问题作为与声乐教学息息相关的主要环节之一,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建设的现状

1.演唱教材的选择和运用。许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演唱教材比较混乱,大多都是声乐教师各自为政,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声乐曲目选择教材,系统性、科学性、适用性以及针对性等方面考虑得不够;内容缺乏新意,曲目选择保守,没有积极拓展;往往根据个人演唱特长选择曲目教学,没有全面贯彻多种唱法的实践教学原则;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利用率不高,实际教学内容仍然倾向于声乐表演专业。

2.重视演唱教材轻视基础理论教材。声乐基础理论教学是声乐整体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声乐演唱实践的基础。但如果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此类课程,势必造成学生不知道或不接受此类课程的学习,现已出版的声乐基础理论教材便形同虚设,这个空缺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发展。

3.声乐教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考核,学生能完整演唱1~3首中外曲目,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年来的考试形式惯例。这种考试形式很少被打破,它反映了高师声乐的教学缺乏全面性和开拓性,但更值得反思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是否得以明确。

二、高师声乐教学教材的建设

1.把声乐演唱课和教材紧密联系。声乐演唱课是高师技能技巧课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声乐课堂上按声乐教师的具体要求演唱好声乐作品,全面了解和掌握声乐作品的知识内涵和外延,是声乐演唱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上要具备多能的特点,学生在入学时大多数的声音演唱条件都不能和声乐表演专业的要求相提并论,因此,经常出现大多数条件一般的和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对待前者声乐教师缺乏教学耐心和激情,不愿继续探索和开拓,教材曲目的选择和运用多次重复,充满陈旧感,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和提升,教学效果不明显;对待后者声乐教师充满教学的欲望和热情,教材曲目多选择难度较大的中外曲目,往往把专业演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自己和学生教与学的成功与否。这两种情况都表现出声乐教材在选择和应用两极分化的不规范现象。要想认真地贯彻和执行教学大纲,顺利地教学,合理、妥善地选择制订声乐教材不可忽视。要建立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声乐教材体系,声乐教学不能只关注歌唱技巧的教学,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如《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曲库》基本囊括了所有形态的声乐作品,从民间歌曲到创作歌曲,从古代艺术歌曲到现、当代艺术歌曲,从戏曲声乐作品到曲艺声乐作品,从歌剧声乐作品都声乐名品佳作。这类教材,内容全面、丰富,教学性体现在入选作品的体裁、题材、时代背景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作品发表的年代及时代特征、词曲作者及作品的内容主题、角色情节及曲式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为我们文献知识的教学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演唱风格与难点的教学提示无形中又提升了鉴赏能力。因此,充分选择这类既有全方位的理论知识又结合演唱实践的声乐教材,有利于学生的歌唱表演,拓宽知识面。

2.重视声乐学科基础理论教材的选择。声乐基础理论课程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多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许多声乐基础理论教材都在陆续出版中,如《声乐艺术教育丛书》《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声乐基础教程》等。这类教材涵盖了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声乐艺术的语言和心理,声乐艺术的文化学和教育学,中外声乐艺术史,声乐美学和表演学、风格学等,使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得以构架,通过选择和学习,使声乐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清晰地认识到声乐学科的理论内容,明确声乐学科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层了解和掌握声乐的结构整体,即声乐的生理、语言、心理、表演和教学的理论。应以此类教材为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教材的依据,分阶段、分层次、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适应教学要求和需要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实现与现行的声乐技能课间的和谐统一发展,低年级学生应强调和重视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学习。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幼师;乐理;音乐教学;博客

《乐理》是幼儿师范院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大体系中的奠基性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基本乐理》又是学习《和声学》、《儿歌弹唱》、《钢琴》、《幼儿合唱》等后续课程的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系统的理解、掌握音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自学能力,懂得幼儿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由于幼师专业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经过专业音乐知识学习,部分学生学习乐理课程中调式、音程等知识点时学习、理解费力,感觉课程内容枯燥,容易产生畏学、厌学思想。因此针对乐理课程和幼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生乐理学习的兴趣,改进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幼师《基本乐理》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幼儿师范院校《乐理》课的任课教师多数毕业于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不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不能很好地把握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定位。《乐理》课课堂教学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侧重于专业性,忽视乐理课理论知识在幼儿音乐教学的应用,教学内容理论性偏重,应用性不强,最终导致《乐理》课堂教学与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脱节,学生课程学习知识难以学以致用,不能适应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需要。

1.2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许多幼儿师范院校《乐理》课程主要依赖教师课堂讲授。由于受学生入学前没有音乐知识基础、课堂教学学时有限、《乐理》课程内容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等因素的制约,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乐理知识短时间内很难被学生理解、掌握,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上传统课堂教学更侧重于对乐理知识的理解记忆,教学内容容易与幼儿音乐实践分离,导致学生感觉《乐理》课枯燥,理解困难,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复习阶段,学生仅能依靠通过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来实现课堂内容的简单复习与巩固。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渠道。许多学生课堂学习时理解困难,课下不能有效和教师沟通。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效果都不理想,《乐理》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1.3《乐理》课程缺乏同后续学科的关联

《乐理》为基础理论课,是学习《和声学》、《儿歌弹唱》、《钢琴》、《幼儿合唱》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本课程是幼儿师范专业学生入学后所开设的第一门音乐理论课,是系统地学习音乐理论和技能的重要基础。无论学习《声乐》、《器乐》还是《弹唱》,没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就无法透彻地达到学习的目的,也就不能进一步学习和声等更深一层的理论和技法,更不能深入地分析和理解乐曲。目前,多数幼儿师范院校《乐理》课程教学采取专人教授专课的形式,《乐理》课程同后续课程缺乏相应的关联,导致乐理理论知识与后续应用课程分离,例如:转调、音程、节奏等知识点在《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中均有,导致课程内容出现了相互重叠。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容易仅仅注重乐理课本身教学,缺乏同后续课程的整合,导致乐理课程没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做好铺垫,造成《乐理》课程同后续课程脱节的状态,使得乐理知识的基础作用不能在学生学习中充分发挥。

2改进幼师《乐理》教学的途径

2.1注重乐理理论知识同幼儿音乐实践的结合

针对《乐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在教学中,注意改进以往以概念为主导的作法,以大量的儿童歌曲经典作品为教学实例,通过谱例讲解和分析,实现乐理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幼儿音乐作品的赏析中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乐理》课的实践性环节,将以“音乐创作”为手段,以乐理知识应用为中心,以幼儿音乐作品为载体,以计算机辅助工具,以网络为平台,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2.2改进乐理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完成了由过去“告知式的教、接受式的学”的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向“拓展性讲练、互动式教学、趣味性学习”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着重采用理论讲授、谱例分析、课堂讨论、提问答疑等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的音乐理论学习,注重启发式教学。授课时注重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演唱与训练实践中掌握音乐的规律,在授课、讨论、作业、实践、考核等环节中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思想。利用启发式和导入式教学,增加讨论和演唱训练的分量与效果。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和精讲多练的原则,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演唱技能的训练。除必要的书写练习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演唱、演奏谱例时的音准、节奏、音乐表现,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相结合,形成了“理论学习谱例分析视唱训练习题巩固艺术实践”的教学模式。

2.3加强乐理课程同后续课程的联系

在《乐理》教学中注重乐理知识同后续课程的联系,讲练结合,与视唱练耳及声乐学习紧密配合,促进唱、奏能力提高。采用“活学活用”的授课形式,即将相关知识点与小型音乐作品(以钢琴作品为主)联系,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音程对位与和弦分布,从而在音乐分析的实践中掌握音程与和弦知识;让学生根据所学音程、和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和声编配,采用这种“创作型”教学方式,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同时,将复调、和声学等相关知识点提前介入,让学生对复调与和声学有初步的感性与理性的认知,为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使其不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通过乐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音乐学习与实践中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与技能,明确学习目的,努力学好相关知识和后续课程。

2.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乐理》教学

在《乐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制作生动形象的电子课件,通过动画、图片演示等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尽可能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建设乐理教学博客,构建乐理课程教学资源平台、课后学习社区、教研活动平台。利用博客进行幼师《乐理》课程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学习氛围,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1]。

参考文献: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并且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理想中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是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表现与创造等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知识与技能。通过音乐审美与表现,塑造真善美的心灵,养成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很好的解决,音乐教育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彰显。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观念、课堂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相对滞后,教学的思维方式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整个社会对音乐教育仍然不够重视,认为音乐课程可有可无,很多学校经常会出现挤占音乐课的现象,把应该上音乐课的时间拿来补习文化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音乐教师上课的积极性,这种忽视音乐教育而单纯去提高文化课,片面抓升学率的现象和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在毕业年级更为突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这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学校已俨然成了培养应试“机器”的地方,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特个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的理念自然也不能很好的贯彻和落实了,这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教育品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2、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

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设置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是: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平台,过程与方法是搭建这个平台的途径与策略,最终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然而在实践层面,在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与把握上却明显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最突出的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弱化,过程与方法的不注重,而更偏重于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唱歌、弹弹琴,忽略了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呈现出严重的教学缺失,整堂课甚至是敷衍了事。据调查,我国现在很多学生从小都参加了业余的音乐培训,小学毕业就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演奏功底。然而,学生对演奏作品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够将作品深层次的韵味和美感表达出来,少了情感的关怀与体验。也就是说,我们的音乐教育更多注重了技术技能层面,却严重忽略了审美体验层面,培养出了一大批刻板的学习音乐的“木头人”,音乐教育丧失了它的初衷,与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

3、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落实有待加强

我国应试教育已经根深蒂固,这对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战略要求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素质教育系统主要包括有思想道德、文化学科(包括艺术)、劳动技能、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音乐教育本身与这个系统中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分数。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音乐教育的偏见,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违背,也不利于人的科学发展观。

4、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包容性。目前音乐教育到高中就基本断层了,从幼儿园到普通的大学都应该建立起不中断的音乐教育体系。系统的课本教材是学习音乐的关键,翻阅中小学课本,不难看出音乐教材上会出现很多内容重复的现象,包括高中生的艺术考试的内容与大学学习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内容之间存在严重的重复现象,这样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文化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音乐教育的传播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社会团体、文化馆、青少年宫等社会力量和资源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包容性指的是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多引进外国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并切实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从这些方面看来,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科学的体系。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思想观念上要重视音乐教育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对精神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满足。音乐艺术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音乐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保障音乐课程的正常开设,定期组织音乐教师参与音乐课教学评比,鼓励音乐教师进行音乐类的教学研究,改善办学条件,为音乐实践活动良好的硬件支持。教师也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尊重自己的职业,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新课标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实践教学,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家长群体也应该改变传统的育儿观念,多了解音乐对于孩子们成长的好处,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和条件,多给孩子鼓励和陪伴,积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2、把握并理顺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把握并理顺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也是音乐教师基本素养的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是由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决定的,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才能有效地实施美育。知识与技能作为学习和欣赏音乐的基础,应该被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这是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及过程中采用的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孩子们的天性来看,音乐课本身是受孩子们喜爱的,设计愉快而轻松的音乐课堂,让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轻松地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如何能够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音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启发,不断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逐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让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更加开阔,音乐欣赏的水平、能力以及音乐表现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内心情感丰富,拥有良好审美情趣以及积极生活态度的和谐的人。

3、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是协调发展的,他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音乐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审美性,要求学生通过音乐投入情感去体验和感悟,思想素质教育要求通过学习道德教育来内化成自身的品质,从外在到内在的转化,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文化素养教育主要体现在智力教育和技能教育方面,学习音乐有助于大脑智力的开发,同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特个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将音乐与传统的文化课程相结合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情感教育贯穿着音乐教育的始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正确的处事态度等心理素质都离不开音乐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4、积极构建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

完善而系统的音乐教学体系是音乐教育得到更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是一条连贯的线条,不仅仅局限于幼儿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教育阶段,甚至于普通大学的教育都应该包含在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音乐教材是音乐教育体系的关键,在教材设计和编写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突出阶段性,根据地域特点突出灵活性,民族特点突出多元性,教学特点突出实践性。利用好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前景来看,艺术文化生活将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且日益重要。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教育更注重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应该将音乐学科的三维目标统一起来,立足于本国国情,恰当引用外国先进的教育体系来指导教学。

总之,虽然我国新一轮的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音乐教育面临不被重视的现实依然存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三维目标的关系和平衡性的把握不够科学,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落实不够深刻,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还有待建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深刻认识到音乐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改善音乐教学条件,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同时,音乐教师还要不断思考和总结,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从问题出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够促进音乐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雪.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5,(5).

[2] 陈少慧.音乐教学新课标改革对教师的要求[J]. 音乐大观. 2011,(5).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音乐教育 问题与对策

在音乐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之时,我国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我国音乐教育实行重大改革的序幕,在此后将是一场音乐教育“革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突出了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强调了音乐艺术在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的颁布与实施,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指导意义,对高师音乐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不能定位在小修小补上,要进行空前的“革命”。当然,这一“革命”的工程是十分艰巨的,不是靠简单地整合几门课程或改进一下教学手段所能奏效的,应引起教育管理、教育研究及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就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而言,其培养的人才目标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之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这个问题,教育界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予以实施。笔者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认真研读,就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相关的意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音乐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成了各国教育改革的亮点。1994美国颁布的《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以下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真正道出了音乐教育的实质。而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兴趣、爱好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大多数发达国家已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和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更加关注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不同的音乐教学体系也在逐渐走向融合。以上思路无疑是今后音乐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顺应世界性的音乐教育改革,我国也启动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结我国新时期音乐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创造性的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一系列新的教学规范和要求,是一个具有纲领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某些方面具有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的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针对基础音乐教育而言,但事实上高师音乐院校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成效如何,却与高师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也必须相应地行动起来,而且要走在前面,去思考这样一个最基本问题: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本文以为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当的教学能力。这两方面或许是将来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必备的条件。而当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从课程设置看,依照的仍然是20多年前

颁发的大纲,沿袭着专业音乐院校的一套教学模式,这很难培养出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相当的教学能力的学生。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高师音乐教育在具体操作上培养目标不明确。当前,从事高师音乐教育的许多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自身人文知识的缺乏制约了他们的全面教育能力,在技术领域或许有深度但没有广度,他们以培养所谓的“演奏家”或“演唱家”为其教育目的,这与高师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相悖的。无数的事实已证明,仅有专业技术的人是难以走向艺术颠峰的。在高等音乐教育之中,我们知道,其专业学科的划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融合体。因此,向多学科的跨越式学习,是高师音乐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明确高师音乐教育目标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这一条件的高等教育师资,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从而使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逐步迈向其真正意义的教育目标。

其二,高师音乐教育往往忽视了教育、心理学科课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常常忽视了教育学科课程,这些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从事教育行业的素质结构。有些在学校里的优秀学生,却很难胜任基础音乐教学任务,这或许并非他(她)的技术、知识水准不够,而是不知道该如何教书,这首先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匮乏使然。所以,将来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要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科课程的建设。

其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滞后。在信息时代,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这样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地冲击了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体系。教师若能自如地对高科技信息技术加以利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必然会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是,现今的许多高师音乐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效果当然很难奏效。所以,要真正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就要充实高师音乐教师的高科技技术应用知识,要想尽一切办法补这一课。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为要保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顺利实施,高师音乐教育就要重识以下六点:

第一,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学理念。高师的技能课和理论课都应该树立音乐的美学意识,注重音乐的美学属性,突出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克服“重技轻艺”的不良倾向。把声乐和钢琴等技能课变成艺术美的表现和创造的课程,使学生能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支配。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学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忽视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突出表现在声乐、器乐等技巧课的教学中。这种课带有较强的“口传心授”性,老师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怎么教,学生便怎么学。这种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同时,也丧失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美感意识。没有互动的高师音乐教育怎能培养出可以胜任《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合格基础音乐教育人才?

第二,要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课程体系,重视“母语”文化教育。近百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居于“欧洲中心”一隅,已成不争的事实。我们近百年一贯制的这种音乐教育模式,严重地忽视中国音乐——本土音乐教育。然而,包括55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内的多元一体之中华母语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所以,在有师资条件的高等艺术、师范院校,要尽可能早地将中国音乐理论课程体系构建起来。若条件不足,也可将此课程先列入专业选修课范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其它艺术学科的专业学科的构建经验看,大量的相关选修课程对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有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新能力影响极大。我们深信,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文化的重视,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大有裨益。

第三,要放眼世界各民族,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联合国于1996年4月在澳大利亚召开世界多元文化会议,讨论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问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则在制定的《世界各文化的音乐政策》中指出:“世界各文化的音乐,不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来看,都应该在广义的音乐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应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呈现出两种态势:发达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继续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识逐渐兴起。发达国家大都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所规定的九大音乐学习领域中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长期采用传统英国音乐教育模式的澳大利亚,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也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南非和阿根廷等国,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就我国而言,建设以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亦将成为必然。我们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作为全民音乐素质教育的母机的高师音乐艺术院校,这种多元音乐文化的课程建设非常必要。

第四,要加强综合性课程建设,鼓励开设选修课程。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分析,综合性课程建设将是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趋势,它可弥补分科过细造成的缺憾。综合性课程的特点是大量交叉学科的横向综合,整个学科体系将更加完善成熟。在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中应合并《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和《中外音乐欣赏》课,肢解这三门课的结果是——学生对中外音乐历史发展及相关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是零散的;合并《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初级和声》课,这对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之建设有益。另外,在作曲时《和声》、《复调》和《配器》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以,所谓的作曲“四大件”也没必要那样细分,细化的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不好,什么也不会用。要增设《音乐美学》和《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调整《民族民间音乐》课的教学内容:《音乐美学》对提高音乐理论水平、指导音乐实践等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学》是介于教育学、心理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从整体上阐明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的理论和方法,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增加一些世界音乐的教学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我们对相关国家、民族音乐之音响资料、文字资料收集得较少,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至今仍然是高师音乐教学的不足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此课将不会太困难。

第五,要重新认识音乐实践课程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工作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事业,这就要求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善于将音乐理论顺利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就目前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而言,“重技艺轻文化”的态势有增无减。就“技艺”来说,无论是偏重声乐还是器乐的学生,大都是入学后一首乐曲唱(弹)到底。走上社会之后,无法完成即兴伴奏和大众化的声乐作品的。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才能够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因而,把《艺术实践》(包括实习)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它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艺术锻炼和教育实践的机会,提高了音乐教学能力和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的不足,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篇10

一、当前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除了学科知识教学外,更需要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学科的教学也越来越受重视起来,而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重理论轻实践。音乐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本身对实践教学要求非常高,需要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掌握更多的音乐技巧和音乐能力。但是当前很多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在音乐教学中做好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将大多数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教学内容也以音乐符号知识、理论知识、乐理知识等为主,而这些知识大多数艰涩难懂,学生学习难度大,很多学生就会产生放弃心理,参与音乐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高。其次,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多有忽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通常会忽视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会将大多数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的情况则重视度不高,所以,也没有真正重视鉴赏教学,通常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欣赏课堂比较枯燥,不符合高中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视度不高,鉴赏音乐的效果也普遍不高。最后,教学方法单一。高中生大多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想要提升教学质量,更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创新,通过有效的创新,让课堂更生动、有趣,从而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抗拒心理,使学生更愿意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其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但是当前很多高中音乐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教学时也没有重视教学方式的选择,很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会下意识选择熟悉的“灌输式”教学,导致课堂吸引力不足,学生也很难真正高效学习和思考。

二、互动性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互动性音乐鉴赏属于新型教学模式的一种,为了更好地保证互动性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效果,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将互动性音乐鉴赏引入音乐课堂中的作用。首先,引入互动性音乐鉴赏可以为学生营造生动、积极的教学氛围。对高中生来说,课堂氛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教师还需要在引入互动性音乐鉴赏时,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从而结合学生的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地做好教学改革,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其次,引入互动性音乐鉴赏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重要的角色,想要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引入互动性音乐鉴赏后,教师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时,需要更加重视课堂的互动性,更加关注师生关系,从而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更好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最后,引入互动性音乐鉴赏可以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往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引入互动性音乐鉴赏后,课堂更加生动,学生自主性更强,课堂上参与性也会更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三、互动性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策略

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更需要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还需要引入互动性音乐鉴赏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重视基础知识讲解,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学习

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做好音乐鉴赏教学很关键。所以,高中音乐教师引入互动性音乐鉴赏时,需要更加重视鉴赏教学。想要更好地保证音乐鉴赏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很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学习,教师就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通过基础理论知识讲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乐理知识水平,学生在音乐鉴赏过程中,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同时在赏析音乐作品时,还可以结合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结构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音乐鉴赏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对高中生来说,大多数学生面临非常大的高考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需要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并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情感等引入情境中,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促进学生在音乐鉴赏中达到优质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月光》教学中,教师引入互动性音乐鉴赏教学时,可以从《月光》曲子旋律变化特点入手,引导学生结合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进行音乐鉴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学生在进行音乐鉴赏时,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尊重学生的看法和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情感,提升音乐鉴赏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

(三)适应师生角色身份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不高,大多时候,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会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教师想要更好地开展互动性音乐教学,就需要明确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适应教学改革的新政策,教师和学生之间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参与音乐鉴赏的学习效果更佳,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而想要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教师还需要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交流,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深入思考,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促使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例如,在鉴赏高亢的西北腔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陕北民歌《脚夫调》、山西民歌《刨洋芋》、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等开展音乐鉴赏教学,让学生将三首民歌放在一起进行鉴赏,了解其中的创作背景,感悟歌曲的表现手法以及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引入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升互动教学的趣味性

想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多样化教学模式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引入多样化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为学生音乐鉴赏教学创造优良条件,更好地提升音乐鉴赏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宗巴朗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民族风味,还可以将不同民族的歌曲放在一起进行鉴赏,更好地营造良好的音乐鉴赏氛围,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了解不同民族歌曲的风格与特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五)注重教学评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