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现状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5:47

我国农村现状

我国农村现状篇1

关键词:农村农田水利;供给现状;总体规模;地区分布;结构分布

1 前言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对“三农”问题具有至关重的影响,而且也关乎国家整体经济及环境的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的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尤其是供给的情形,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农田水利供给的现状进行概括,其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供给的总体规模;(2)供给的地区分布;(3)供给的结构分布。

2 我国农村农田水利供给的总体规模

我国是一个有着9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保障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已有40%的人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9748万农村人口、累计2.8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

我国加大农田的改造力度,开展了大规模的灌溉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国灌溉面积从2.4亿公顷发展到9亿多公顷,其中旱涝保收农田达到6.1亿公顷,全国70%的低洼易涝农田、70%的盐碱耕地和1/3以上的低产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农业抗灾能力的增强和生产条件的明显改善,使得占全国耕地面43%的受灌溉耕地提供了全国70%的粮食、80%的经济作物和90%的蔬菜。

实施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对92万平方米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了理,其中综合治理24万平方米,通过封山育林保护60万平方米,使水土流失区1200多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在牧区共灌溉饲草料地1100万公顷、灌溉人工改良草场510万公顷,为4亿公顷以上天然草原实施季节性休牧、轮牧和禁牧提供了条件。还初步建立了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呈现恢复性增长。

因此,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农村形势始终保持良好势头提供了重要支撑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不适应,与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差距更大。

其一,农业干早缺水情况日益严重。

其二,灌溉设施简陋。我国的灌溉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普遍存在着设施简陋、工程严重不配套且老化失修等问题,没有形成合理的灌溉体系。

目前,我国一半以上的耕地甚至没有灌溉设施,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早灾害,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三,农村饮水问题依然严重。目前,大约有30%的农村人口存在着高氟、高砷、苦咸等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达不到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约占25%,饮水困难的人群约占10%,全国4万个乡镇中有l/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农村的供水设施简陋,缺乏水质净化和饮水消毒的设施,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伤害。此外,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寻找饮用水源的经费短缺水源缺乏等也给解决农民饮水问题带来了诸多困难。

其四,水土流失问题、草场退化、水污染突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其五,防御水早灾害能力偏低。目前,全国还有3万多座病险水库不能正常发挥防洪、抗早、灌溉、供水等功能。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农村所面临的洪水威胁依然严峻。

3 我国农村农田水利供给的地区分布

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我国东部地势平坦、水资源充足,加之高速发展的经济的支持,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较快;中部地区平原居多,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所以农田灌溉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的工作也做得相对到位;而西部地区则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水利发展严重滞后,主要存在着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效率低、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差等问题。

从有效灌溉面积上来看,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下略有增加,但地区之间却存在较大的差距。2005年,中部地区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最大,达到3.39亿亩;东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为2.90亿亩和1.97亿亩,后者仅为中部地区的60%左右。从各省的情况来看,河南、山东、河北和江苏有效灌溉面积位于前四位。

从采取措施治理易涝耕地和盐碱耕地方面来看,地区差距更加明显。2005年东部和中部地区除涝面积分别达到1.46亿亩和1.62亿亩,而西部地区仅为0.12亿亩,分别占东部和中部地区除涝面积的8.1%和7.3%。由此可以看出,尽管西部地区地大人稀,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尤其青海、宁夏、甘肃等省,在治理耕地方面的成绩几乎为零。

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西部地区正在逐步向东、中部地区靠拢。2005年,东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3.22亿亩,中部地区为5.75亿亩,西部地区则达到5.22亿亩,水土流失治理的绝对成绩第一次超过了东部地区,其中,仅甘肃一省治理流失水土的面积就达到1.61亿亩。

4 我国农村农田水利供给的结构分布

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在各个层面的投入也不尽相同。‘一直以来,国家对防洪发电、江河治理、跨流域调水等大型防洪水利建设成绩斐然,近年来对水资源工程的投入也逐渐增多,对水土保持及生态工程、水电及其它专向工程的投入一直较少,投入力度有限。

此外,国家在农村水利建设内部的各个项目上的资金投入也差别很大。农村水利建设具体分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建设(包括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及牧区水利试点)及易涝耕地和盐碱耕地的治理,其中资金投入以灌区水利建设为重点,而其他方面的投资则远远不足。具体而言: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方面,2006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建投资规模254.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7.7亿元,当年解决了294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比2005年全年增加1148万人。

在灌区建设方面,1991~2006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呈持续增长趋势。以2006年为例,全国大型灌溉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及牧区水利试点在建规模764.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64.2亿元。并且当年完成68.8亿元,相较2005年全年增加1.8亿元。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2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39万亩。

在易涝耕地和盐碱耕地的治理方面,易涝耕地及盐碱耕地得到初步治理。全国现有易涝耕地3.67亿亩,到2001年底止,已初步治理面积3.15亿亩,占易涝面积的86%,其中,除涝标准达到五年一遇以上的有1.82亿亩。

5 结语

我国农村现状篇2

关键词:农村商品流通 农产品商品化 农村商品经济

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提上了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国事日程。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八部门于2005年8月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2月,商务部又《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国家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新政措施,是否能够改变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落后的基本现状,进而实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繁荣是本文的思考内容。为此,笔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普遍存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资供应不畅、生活消费低迷的现象,并且这些现象在传统流通体制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正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发展中不利的现实因素。

我国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理顺和建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与日用消费品供应等流通渠道的互动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我国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和市场机制。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繁荣相比,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却明显滞后,这种强烈的反差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缩影。

农产品商品化制约农民购买力提高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关键取决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这也是发展我国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根本基础。农产品商品化是实现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购买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没有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

按照国家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的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北京市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为7860元,而西部山西省柳林县和中部湖南省新化县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515元和1536元,全国一亿多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我国农民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之内。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相当程度在于我国农村农产品商品化水平严重低下的状况。

从我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当前农民收入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低下。在我国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不到总收入的50%,大部分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所得的非农性收入或其他经营收入;而在中、西部偏远地区,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民群体依然在从事着自给自足式的农业生产,他们除了因基本生存需求而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外,其他生活需求通过简单的农业生产实现自给,基本被排除在现代市场流通经济的循环体系之外;即使在粤、闽、浙、苏、鲁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同样有不少偏远农村的贫困区域,农民的收入结构大体相近,而“城乡两重天”的状况仍然存在。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而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只有通过城市实现,使得农村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显得更加突出。

从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现实水平来看,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简单的交换形式为主,农产品价格就市而不随行,这种商品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效率,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吃不饱饭的问题;而就建立现代农业商品经济而言,虽然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国家也多次通过市场调节方式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分步放开了对水产品、蔬菜、水果、生猪、麻类、糖料等多数农产品的价格控制,但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的个体生产、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严重地分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笔者在农村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过程的调研中发现,农户个体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之初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有效市场信息和专业技术的依托指导,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进入农产品销售阶段后,农民根本没有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全凭自己肩挑车拉运到附近集市出售。例如在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户在天亮前将蔬菜从地里刨出整好,然后挑着上百斤的担子走好几里甚至十几里山路,赶在清晨时上市销售,运气好一天就可卖完,能够收入几十元,否则晚上还得挑回去,自己吃不了或当地市场饱和买不出去时就只能喂猪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造成很多上好的成品蔬菜最后却成了不催肥的猪饲料。

农业生产手段的传统落后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分割经营,很难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规模生产、信息指导、组织水平、特色发展的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当前,除加快我国城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硬件规划建设外,逐步推进初级农产品的升级加工,着重提高农民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和维护好农民在农村商品流通交易中的应得利益,大力提高农村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这无疑是建立我国以农产品商品化为基础的农村商品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

农村日用品流通重在整肃市场环境

农村日用消费品的流通作为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职能,而理顺和建立适宜农村日用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政府监管有序”的三大关系问题,这也可以确立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中市场环境的整肃目标。通过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整肃,保证农村居民在其相应的购买能力范围内可以放心消费商品,商人在法律规定的许可范围内合法从事商品经营,政府主管部门在履行法定的职责范围内实施有效市场监管,从而促进我国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一个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然而从当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市场环境状况非常普遍,农村市场环境在受到买方和卖方的双重制约下大都处于原始或初级的市场阶段。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影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环境主要存在三大要素矛盾:

一是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和理性消费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廉价的生存需求是多数农民选择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村居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往往局限于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消费,唯一的原因和充足的理由就是价格低廉,“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成为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普遍消费心理。其实,在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依然处于温饱阶段、甚至有些地方还吃不上饭的情况下,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异常。如果没有相应购买力的支撑,就无法实现农村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和提高他们的理性消费意识。换言之,要满足农村居民逐步提高生活品质的现实生活需求和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必须建立在相应条件下的一定购买力水平基础上的。

二是商业经营的利润期待和市场条件与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期待。如果在基本利润期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随着我国以统购统销模式的原有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要特色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那就是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有的农家小卖店就是几百元钱的投入甚至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即便这样,许多农村小卖部也存在经营困扰,即村民邻里间的信用赊欠问题,有的甚至连初始资本金都赊欠出去了,归结原因,还是受制于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水平。这样一种市场条件,难免对商业资本的自然流入带来负面影响。

三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与政府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政府监管部门难以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在对各地的市场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当地农村商业网点的监管职能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农户个体经营的流程就是从周边县镇集市以较低价格批发回商品,带回乡后再出售给村民消费,从中赚取批零差价。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工商、税务、质监、卫生等主管部门由于农村市场的点多面广、地处偏远,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这种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农村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地,无疑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显然也对正规商业资本介入正规经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难度和障碍。

因此,我国在推进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面临一个对农村市场环境的整肃过程。一个良好的农村市场经营环境的培育形成,在于农村居民具有与其消费需求相适应的购买能力、商业资本规范的经营行为和政府连续有效的市场监管,并在消费需求、购买能力、商业经营和政府监管等要素间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市场机制。而在当前状况下,如果农村市场环境条件不能得到根本改观,而只是通过采用单纯的补助方式人为地推进农村商品流通网点的建设,也将难以带来农村市场的真正繁荣和市场体系的长续运营。

农资产品流通模式有待规范创新

农业生产资料作为专门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殊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水平,并关系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因而农资产品流通同样是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资产品流通领域大量存在着假冒伪劣、肆意涨价、服务性差、监管乏力等市场混乱现象,这种现象普遍涉及到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已经成为破坏我国农业生产和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严重祸害。因此,在我国现有农资产品流通模式中,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在供应来源、质保检测、销售渠道、技术指导、价格监督、售后服务和损害赔偿等环节,都有待于通过创新机制进行调整规范,在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规范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农资产品流通新秩序,这理当成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专项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农资产品的高效流通创造良好宽松的市场环境。相对其他行业的产品,农资产品是专门面向农业生产服务的特殊商品,其最终的消费使用者是农村居民这一社会经济的双重弱势群体,这就决定了农资产品政策需要实行有别于其他商品的低利低价调节政策,否则无异于对农民的间接盘剥,从而造成更深的社会不公,毕竟农民在通过繁重而廉价的劳动承担着解决全民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责。为此,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式,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扶持,以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的形式实现对农民的利益补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其次,应当突破现有对农资产品流通发展的体制障碍,调整放宽对农资经营主体的不合理限制,国家应将工作重点转向对市场主体资格和规范经营服务的管理监督,鼓励农资生产厂家直接面向农村开展销售经营和技术指导。国家通过制定对从事农资经营的准入条件,强化事前监督和培训制度,以保证农资经营主体应有的基本专业素质,并从进货渠道、运输储存、特品管理、技术指导、售后服务和责任追究等环节实行规范监管,鼓励农资生产企业进驻农村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同时,针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目前的经营状况及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制定单行的法规或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从生产和经营两方面确保农资产品市场的规范发展。

再次,应当积极培育和重点扶持专业性的农资经营企业,鼓励和帮助他们采取连锁经营的形式扩大经营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不同于其它普通商品的经营,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非最终消费功能、隐性化专业技术含量和滞后性风险后果,因而农资产品的经营主体应当具备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条件,在农资经营企业中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接受农耕育种、栽培、养护、农机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在规范市场秩序上,应当完善农资市场监管体系,继续加大对从事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较好地保护农民群体和正规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同时,鼓励和帮助专业农资经营企业在农资流通领域积极采用连锁经营等现代商业形式建立营销网络、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资经营企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合理地规划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模式,对于增加我国农作物产量、推广农作物改良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强化农资产品流通模式的规范创新,逐步使我国农资产品流通体系形成以经营企业为主体、专业服务为内容、农民利益为中心、政府监管为保障的特殊农村商品供应体系。

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探析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规划,重点在于解决农村居民的购物便捷和消费安全问题,从而满足农民群众对日渐增长的物质生活标准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所存在的客观差距,在规划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的市场流通体系中,应当采用实行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这是因为在区域面积和居住人口上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原本就是我国商品流通市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当采取二元结构模式分割处理城乡商品流通问题,否则只能分化和加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鸿沟;而采取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正确处理好农村商品流通问题,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城乡居民都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并且将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全国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根据城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向农村市场逐渐拓展和转移,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事实上,在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比例从1984年的1.84:1扩大到2005年3.22:1的情况下,如果期待在短期内消除这种长期发展失衡造成的收入与消费差距根本不可能,国家政策也只是抑制和缩小这种差距而已,这就决定了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基础差异性将长期存在。而实行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结构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我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实际状况,当城市高消费能力支撑下的高商业利润商品趋向饱和后,在商品生产工艺逐渐成熟和产品质量逐渐稳定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商品产能和市场有限需求所带来的行业竞争加剧,必然推动商品生产成本和流通利润的下降,经历市场竞争去除利润泡沫规模化生产商品,这应当成为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流通商品的基本构成。

实行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有利于国家对全国商品流通市场实施统一的政策和监管,可以通过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减少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投入,并有利于在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的不同时期实行有效的动态调整。对此,不应主张制定城乡两套政策标准专门针对农村市场研制生产所谓特殊的消费商品,反对以降低原料等级和原料成本等偷工减料方式为农村市场生产劣质低价的专属商品,防止人为地将大众商品区分为“城市商品”和“农村商品”;而应鼓励通过去除过度包装、降低流通费用的方式减少商品生产流通成本,简易包装的质优价廉商品不仅农村市场需要,而且同样会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同时,随着农村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在这种全国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可以适时动态地调整城乡商品流通市场的发展布局。

我国农村现状篇3

Abstrac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lve—Five" plan,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still the keynote in rural development—building. Taking Shunli Villege, Shuangcheng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nducted the comprehensive and concrete investigation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local villagers by the field visit method. Combining the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olicies of country, this paper referred to and integrated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and data, summarized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n China.

关键词:农村环境;农村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ew rural construction;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307—03

0 引言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与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相比,农村存在的各类生活环境问题还比较多。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

①深入剖析我国村民实体环境发现我国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帮助村民克服农村在生活环境方面所产生的瓶颈。②将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与农民生活环境状况的真实变化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③通过村民对生活环境情况的真实反映,综合当前农村生活环境形势,发现其劣势和不足,为日后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双城市隶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位于东北三省松嫩平原中部,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大县,全市总人口86万,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9.4%①。近年来,双城市委、市政府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使当地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依旧存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不当,城乡生活环境的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

1 顺利村垃圾处理现状

该村目前有垃圾回收点10个,大型垃圾处理点1个。在所有有效调查中,村民对该村垃圾处理现状较为满意。在所有有效160份数据中,近63%的村民对垃圾处理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部分村民仍表现出对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政策的淡漠。全村塑料垃圾的治理情况差,在全村77%的用户使用塑料制品中,69%的村民在处理塑料垃圾的方式欠缺科学性和可行性。

2 顺利村基本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

“闭塞”仍旧是该村发展滞后的硬伤。68%的村民认为本村的绿化和生活环境很好,道路畅通,市场及公厕较为完善。但该村与新农村建设标准相比大为落后,河道中随意丢放的塑料垃圾,随处可见的牲畜粪池,由于雨水而泥泞脏乱的道路。这些都是影响农村生活环境的污点。如何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质是解决生产生活环境发展缓慢的首要问题。

本次针对顺利村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的调查,主要从农村垃圾处理,农村生活环境,村民废物处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涉及。调查对象共180户,其中有效调查160户。

从各项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三方面问题:

①垃圾处理现状良好,基本形成较为科学的垃圾处理链。部分村民处理方式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差距。②绿化良好,水质较好。市场、公厕等公共场所及设施完善。大部分道路属于泥土路,雨水天气较为泥泞,排水系统差。③塑料制品和秸秆的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意识淡漠。随意丢放和燃烧塑料制品现象严重,已形成习惯。

通过对顺利村的实地调查。我总结出当下黑龙江省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存在问题和形成原因。一直以来,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和开发投入较多,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村规划建设滞后,无法适应城镇工业化基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规划建设在规划的整体性上存在明显不足。随着“十二五”计划的逐步推进,我国城镇工业化建设速度将逐步加快,而部分城市出现“城中村”现象,在增加农村管理增难度的同时,也使该省城镇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

我国农村现状篇4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原因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农村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水环境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涝起着调节作用,同时又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因此,保护好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1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大部分水源中重金属、氨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大肠杆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在农村大部分集镇周边河流均存在被污染的现象,不仅造成粮食减产[1],而且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据调查,我国患病人群的88%、死亡人数的33%都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2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2.1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使用

我国农村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和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化学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长,其结果导致氮磷钾使用不平衡、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水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2]。我国农药总量由1989年的20.62万t增加至1997年的39.45万t。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直接向水体施药;农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由农田向水体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漂移沉降进入水体;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并在灌水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2.2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乡镇企业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废水排放达30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300万t,固体废物排放量达3 000万t,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环境。许多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矿产、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实行对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后,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郊区或小城镇,一些电子、机械废旧垃圾性物品也转移到农村。目前,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20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2.3污水灌溉

由于大量未经处理污水直接用于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污水灌溉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安全。污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水处理跟不上,污灌水质超标,城市及工业废水排放量低,缺少必要的污水处理措施。二是污水灌溉面积盲目发展,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污水灌溉大都是农民自发的,农民在缺乏正常灌溉水的情况下,自发引用污水作为农业用水的水源。虽然颁布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但由于污灌水质无人监管,灌溉部门没有按标准把关,导致污水灌溉面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三是河道灌溉功能退化,在城市郊区大都变成污水排放的河道。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河道的管理未纳入城市的规划,致使有些污灌用水的河道变成城市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的河道,久而久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污水河。

2.4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消费需求增大,消费种类也从猪向牛、羊、禽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各地在城镇郊区附近建立了一大批养殖场,由原来农村的分散养殖变为集中养殖,由此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

2.5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

我国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存放,不仅占用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累积,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3-4]。

3参考文献

[1] 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2] 彭举威,汪诚文,付宏祥,等.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28(2):44-45.

我国农村现状篇5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对策

在我国,农村小学义务教育是教育大厦的基础,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教育系统出现二元结构对我国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影响仍然很大,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城乡差距过大。城市小学教育发展速度比较快,教育资源丰富。而在农村,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的山村,小学教育发展滞后严重,教育资源非常短缺。为此,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县城在实施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基础上,就当前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现状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现状

享受公平教育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权利。但是从我国当前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农村教育资源配备很不合理,与城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资源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同过去相比,尽管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在江西南丰县委政府开展的“教育向上集中”政策,使农村学生教育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政策的实施既体现县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更使的农村小学在办学条件上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否认,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现状仍然形势严峻。

(一)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比较差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硬件条件要远远落后于城镇学校。就拿江西南丰县农村小学来说,在校舍建设情况看,虽然目前教育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保证农村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仍然有部分村小学教室破旧简陋,学生上课的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从教学条件和办公场地看,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体育器械等,使得教师的教学内容上很难跟上城镇学校;从校园环境看,许多农村学校仍然还是开敞式的,导致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自如,校园环境也很难保持整洁、美观、舒适与漂亮,学生业余活动安全也受到影响。而在县城,标准化的教学楼及教学辅助设施一一俱全。在课余,各式的运动体育等设备,让学生享受到全身的锻炼。因此,相比之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农村学校的软件条件相对差

首先,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越发重视,每年国家统一招考部分大中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充实教育实力。但因农村工作生活环境差,教师待遇低的原因,许多大中院校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去教书,或者在农村呆一年半载就回乡镇中心小学或县城,由此导致农村小学专职教师比较缺乏严重。在农村,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不足,严重导致了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民办教师转正的占农村教师队伍较大比重。具统计,在南丰县,由代课老师转正的农村小学教师占小学教师总数的16.8%,占农村小学教师的78.1%,且多分布在边缘山区的村小学校。这些教师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有些甚至教师自己都是小学毕业或者小学未毕业,对于农村教育质量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当今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他们目前主要以传统老式授课方式为主,缺乏创新意识及创新手段,缺乏对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致使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教育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受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仍然是采取旧式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缺乏有针对的特色教育。如在教学内容上,还是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缺乏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去,因而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对于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在县城,新式的素质教学方式及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轻松自如。在农村,部分学生率逐年增高,也导致部分农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有所下降,读书无用论有所回潮。加上受教育成本及当前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传统愚昧思想作怪,有些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受教育认识不深,读书无用论又有所回潮。他们认为,当前孩子不读书照样可以去外面打工赚钱,而且越早出去越早能够赚到钱。具统计,在农村,因厌学而导致辍学率达5%。

(四)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

受该县“教育向上集中”政策及农村教师素质低等影响,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农村小学成班率低。具本文作者调查发现,该县农村小学班级数非常少,有些村小只有2个年级,而且班上学生人数也很多,有些班级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对于这种现象,许多乡下家长情愿花几个钱将子女送到县城小学读书,而不愿在这些学校读书。同时这也严重挫伤了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他们感觉到自己好像受冷落,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因不满现状而纷纷寻求改行或调离,以致学校的师资力量越来越薄弱,教学质量日益变差。

二、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的影响

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导致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滞后的最根本原因。自2006年国家大力实施城镇化建设以来,受其影响,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育在农民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针对农村小学教育出现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及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地位,加之学校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很难得到根本满足,这样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教育体制严重滞后,影响与制约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继续发展

一是应试教育仍然盛行,过分注重分数。这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社会放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之一。在我国,目前因为文化教育没有过多硬性的指标,衡量的标准不够明确,分数也就成为现阶段教育的最主要的标准。加上在农村,许多父母文化素质低,他们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多少,而对于孩子其它方面漠不关心。曾经有一位人大代表这样说:“我们现在是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切切实实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位。二是学校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培养。近二十多年来,学校只将品德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而未纳入主课程来教育,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学生思想发发展。三是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出现脱节。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而将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学校的教师。许多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好而不愿意专心读书,加上父母不在身边,不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致使学生出现问题出了学校校门而无人管的现象。同时出于有些教师无责任感的现实,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跟不上。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起关键性的作用。

(三)农村缺乏专职教师的影响

在农村小学,所以教师都是全能教师,既教语文数学,又教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因农村经济条件差及对及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足,许多刚毕业的专职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尽管党和政府一味地强调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要发扬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扎根农村,扎根边远、落后的山区,献身教育,但是治标更须治本,收入低是影响教师积极性一个重要因素。在许多农村地区,工作环境差且收入水平微薄,导致农村小学教师出现大面积的流失,这种流失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进而会导致农村生源流失。

三、推进农村小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事关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关键,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革不合理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有力推动农村小学快速发展。这是一项宏伟而系统工程,需要治标,更需要治本,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好。

(一)持续加大对教育资助的力度

持续增加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是改变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的治本之策。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离开经济的发展而奢谈教育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在一个很长的时期,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落后于城市,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引起的。在我国,东西部地区最大的差别就是经济发展问题。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发展问题的许多精辟论述,也说明了经济发展对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当前国家政策下,要真正将农村教育质量抓上去,就必需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着力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村教育发展积累物质基础。具调查,在南丰县,目前政府又投入大量的资金于农村教育事业,包括对许多乡村小学教学楼的重建及装修,学生食堂修缮及教师生活用房的改造,这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环境,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同时,对于在偏远小区学校的教师,每个月增加特殊补助,有效的缓解了农村小学教师心理不平衡情绪,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软硬条件

学校环境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首先要尽可能改善各小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就好比一名家庭主妇离不开柴米油盐,农村学校要在运动场建设、课余娱乐设施及必要的音乐设施方面完善;购置必要的教学实验用具与课余的图书资料等。其次应尽可能改善各个农村学校的办学软件条件。一个好的学生需要一个好的老师,老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与学习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可以通过将教师送到好的学校进修学习,汲取优秀的教学经验。最后教师也须加强自己学习,不断充电加压,努力变换教学方式。目前我国依然通过考试成绩的多少来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的学习能力,但是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面对社会对当代学生需要,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在提升学生的成绩同时,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学习成长,为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逐步调整、完善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与投入机制

2000年,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一是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政府部门要本着“一费制”的实际,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安排,确保经费全部使用,用于农村学校各项建设。二是要完善人事编制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县编制部门要根据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现实状况,及时合理调配好编制,为各校提供一个师资力量公正的平台。三是要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机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法规条例,强化和规范县乡两级教育督导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游河,刘小干.招生与就业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11).

[2] 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周宇.基于远程开放教育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设计[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12).

[4] 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03(4).

我国农村现状篇6

关键词 农村废弃物;废弃物处理;现状;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9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1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垃圾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许多城市积极加强了关于生活垃圾的管理,然而农村生活垃圾情况仍不容乐观。我国农村地区废弃物产量大、种类多,增长迅速,不仅对河流、地下水等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而且破坏农村空气环境,甚至威胁到村民的身体健康。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应实施有效措施坚决做好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工作,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废弃物处理模式,促进农村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1 我国农村废弃物处理的现状

1.1 农村废弃物量大且污染严重

据调查,目前我国仅农村垃圾产量就高达人均0.2 kg/d,为城市生活废弃物产量的7%~8%[1]。这些巨大数量的农村废弃物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不仅导致河流、地下水等水资源污染,而且燃烧产生的二英等物质造成空气的再次污染,乱丢弃的生活废弃物更会招致蚊虫、鼠疫等,成为诸多疾病传染源头,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

1.2 处理手段单一

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生活废弃物处理方式主要有焚烧、填埋和堆肥,这3种方式各有优劣[2](表1)。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很少使用燃烧和堆肥处理方式,大多都是进行简易的填埋处理,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会造成地下水污染。由于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基础环保设施落后等,因而无法提供专业的垃圾收集处理服务。生活垃圾直接丢弃或倒入沟渠,缺乏专门的定点收集站,垃圾处理基本处于无序化管理状态。

1.3 城市废弃物转移到农村处理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也为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带来困扰。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保护力度逐步加大,相关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市容市貌得到一定改善,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也有所缓解。但城市垃圾处理中,大量的垃圾被转入郊区或者一些农村地区填埋、堆放或者燃烧。据统计2012年我国每年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约为1.7亿t,无害化处理率占84.8%,其中垃圾填埋处理量为1.1亿t,而这些都被转移到农村生活地区,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3]。

2 我国农村废弃物处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废弃物处理意识薄弱

农村废弃物管理属于公共服务性质,村民无需付费即可享受环境资源,甚至破坏环境也无需承担后果,这种搭便车现象导致了人们过度地使用公共资源和随意丢弃垃圾污染环境,造成了垃圾无人管、环境治理难的局面。城乡二元制的经济发展思路使得政府更加重视城市发展,在农村废弃物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公共服务缺位,忽视农村环境的改善[4]。

2.2 政府对废弃物处理的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政府关于环保资金的投入近几年来已有所增长,然而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大部分资金仍偏向城市,对农村地区的环保投入数量仍处于低水平状态。此外,农村废物环境保护属于公益事业,回报率很低,对于社会资金的吸引力较弱。乡镇地方财政资金缺位,无法提供垃圾处理资金,直接导致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落后,环卫体系建立存在障碍[5]。

2.3 废弃物处理的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处理废弃物的物流手段相对比较滞后,缺乏明确的分类要求与规定,人们对于垃圾源头分类意识不强;收集环节也未进行专业的分工,没有专业的收集工具与人员,缺乏专门的垃圾收购站点等;处理环节一方面由于村民居住较分散,集中处理难度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投资限制而无法购买专业的垃圾收集处理设备,也难以建立垃圾处理厂。

3 我国农村废弃物处理模式

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不同地区的差异很大,因而对于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的人口、自然、经济等因素,采取相应的废弃物处理模式。

3.1 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居民居住集中,城镇化水平较高,生活垃圾产量大,可回收利用成分相对比较多,因而在进行废弃物处理时可借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图1)[6]。居民将平时的生活垃圾放置于指定的垃圾站点,再由专门的收集人员进行收集,分拣出有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则运往村集中站点,然后定期转运至附近的垃圾处理场,进行再次分拣回收,或者堆肥、卫生填埋等处理。在此过程中,若能加强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源头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则可避免收集时的分拣工作,可以直接将分类收集到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或者运往转运站点进行最终处理。在垃圾收集环节各村需要发放一定数量的垃圾收集容器,修建垃圾储存站点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门的垃圾收集人员和收集工具。垃圾转运点则应尽可能辐射到周围村,设置于乡镇附近便于垃圾的运输和转运。最终处理则应由几个县政府统一设置垃圾填埋场或堆肥场,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垃圾得到集中处理,并以此获得规模经济。

3.2 经济落后地区

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大都比较偏远,道路不通交通不便,造成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比较困难。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垃圾,任其随意堆放会导致农村环境的不断恶化,因而需根据偏远地区农村特点采取相应的废弃物处理模式(图2)[7]。落后地区居民大多都有主动回收垃圾的习惯,会主动将有用的垃圾进行废物再利用或直接卖到废品收购站,因此每户产生的生活垃圾就相对更少了。由于地区偏远,垃圾产量较少,因而可以不需要设置专门的垃圾站点和配备专门的保洁人员,只需安排专门的垃圾收集车定期在村里进行垃圾收集,每户村民只需将自家无用的垃圾送至垃圾车即可,这样既能达到垃圾收集的目的,也能减少一部分垃圾收集成本。收集后的垃圾进行简单分拣,将其中无用的废物(如煤渣等无机物)进行填埋或堆肥处理,有用的废物可以由垃圾收集车转运至县里的集中处理点进行再次分拣、回收利用或者堆肥处理。

4 我国农村废弃物处理的建议

4.1 增强村民环保意识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农村地区村民的环保意识仍不高,农村污染甚是严重,因此要加强农村废弃物管理的宣传教育。除了经常性的环保教育外,应每年设立“环保宣传月”进行环保教育,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应设立警示牌等,禁止村民乱丢弃垃圾。此外,也可考虑采用强制性措施限制村民乱倒垃圾,转变村民传统的价值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废弃物处理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8]。

4.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在农村废弃物的管理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带动民间资本参与共同解决我国农村废弃物问题。一方面国家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废弃物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从事农村废弃物处理企业的收益,从法律上支持和保护从事农村物流的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废弃物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构建信息平台等,为农村废弃物处理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9]。

4.3 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

发展第三方物流参与到农村废弃物物流中,既能实现废弃物处理的减量化和无害化,也能有效地解决危险废物分类及回收、运输、存储、交换、加工利用等。

4.4 确立农村废弃物处理模式

根据不同农村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不同,有必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废弃物处理模式。对于发达地区的基本策略可采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使废弃物的处理达到规模化、产业化,使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则可采取村民自觉收集,最后集中处理的模式,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10]。

5 结语

人们应关注废弃物的产生所带来的危害。相比城市生活废弃物,农村废弃物污染更为严重。其产生量大,处理方式简单,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而且危害人们身体健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迫切需要从农民、政府和企业等主体出发,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废弃物处理模式,采取相关的对策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提高农村废弃物的处理效率,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6 参考文献

[1] 杨莉,谢刚.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案的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336-337.

[2] 吴浩.四川省中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方案评估和优选[J].四川建筑,2004,24(3):13-14.

[3] 付素霞,田磊.农村垃圾处理的路径选择[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11):163.

[4] 李远.新农村应有新环境 改变四个“严重不足”[N].人民日报,2006-04-06.

[5] 刘红梅.刍议农村垃圾管理的探讨[J].经济管理,2011(6):275-276.

[6] 陕永杰,孙勤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模式应用进展[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4):81-84.

[7] 乔茂先.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农业,2010(9):80-81.

[8] 张秀金,张燕妮.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和优化对策[J].科技向导,2013(29):341.

我国农村现状篇7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原因

前言: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农村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水环境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涝起着调节作用,同时又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因此,保护好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1.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大部分水源中重金属、氨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大肠杆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在农村大部分集镇周边河流均存在被污染的现象,不仅造成粮食减产[1],而且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据调查,我国患病人群的88%、死亡人数的33%都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2.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2.1 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使用

我国农村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和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化学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长,其结果导致氮磷钾使用不平衡、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水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2]。我国农药总量由1989年的20.62万t增加至1997年的39.45万t。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直接向水体施药;农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由农田向水体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漂移沉降进入水体;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并在灌水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2.2 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乡镇企业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废水排放达30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300万t,固体废物排放量达3 000万t,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环境。许多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矿产、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实行对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后,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郊区或小城镇,一些电子、机械废旧垃圾性物品也转移到农村。目前,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20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2.3 污水灌溉

由于大量未经处理污水直接用于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污水灌溉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安全。污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水处理跟不上,污灌水质超标,城市及工业废水排放量低,缺少必要的污水处理措施。二是污水灌溉面积盲目发展,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污水灌溉大都是农民自发的,农民在缺乏正常灌溉水的情况下,自发引用污水作为农业用水的水源。虽然颁布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但由于污灌水质无人监管,灌溉部门没有按标准把关,导致污水灌溉面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三是河道灌溉功能退化,在城市郊区大都变成污水排放的河道。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河道的管理未纳入城市的规划,致使有些污灌用水的河道变成城市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的河道,久而久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污水河。

2.4 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消费需求增大,消费种类也从猪向牛、羊、禽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各地在城镇郊区附近建立了一大批养殖场,由原来农村的分散养殖变为集中养殖,由此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

我国农村现状篇8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从无到有,日趋完善与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体系以正轨金融为主导、非正规金融为补充。但是由于现今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等问题依然突出,使得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许多缺陷和固有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将推进农村金融发展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提出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前提,国家开始有步骤的逐步大力支持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非正规性金融为补充的体系结构,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互为补充,共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一)正规金融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1.中国农业银行:支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既经营商业性业务,又经营政策性业务,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商业化改革。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

3.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

4.农村邮政储蓄:吸收储蓄,再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开展存贷业务。

(二)民间金融形式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目前,我国的民间金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

2.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属于互助资金性质;

3.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

二、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但GDP 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大城镇的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其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造成了农村资金匮乏,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潜在优势。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金融机构匮乏

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已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驾马车”共存的局面。但是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经营范围十分单一,专门行使粮、棉、油收购贷款资金的封闭管理,业务空间日益狭小;本来“重农”的农业银行将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网点大量撤并,人员锐减,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投入相对较少。因此支持“三农”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身上,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为单一。

(二)农村信用社包袱沉重,力不从心

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又受到资金规模、硬件设施、业务品种、结算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欠佳和人员素质欠缺等问题,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

(三)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机构撤离加剧

农村政府指导下的政策银行,众多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保险,邮政储蓄等等机构更多的成为名义上支持农村建设的机构,这些机构更多的将农村资金流向上级城市,正式的金融机构实质上并未履行农村金融资金供给的责任。除此之外,大量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金融体系中撤离,据不完全统计,国有商业银行撤并机构达到4万个。农村金融机构中有限资金的外流加之国有商业银行的纷纷撤离给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四)农村贷款利率偏高,利息负担较重

目前,农村金融贷款利率偏高,加重了农民的贷款利息负担。尽管中央规定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区间,但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其贷款利率不但不可能下浮,而且也不愿意低浮,使农民贷款优而不惠。

(五)非正规性金融服务活跃但问题突出

与农村中正规性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相比,农村中非正规性金融服务非常活跃,主要是民间的、地下的借贷需求增加,规模不断增大。这些金融服务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易、补充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作用,但是,这些金融活动风险大、利率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影响了正常的金融只需,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六)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农业是高风险的产业,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当前我国农村保险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风险控制的需求。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特征,加上不可预测因素多,预期收益低,与保险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相左,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积极性低。

(七)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

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

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八)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 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尽可能地发展多层次的网点。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适当发展农村互金融组织和互担保组织,逐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 继续推动和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其合作金融功能

积极拓宽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渠道,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涉农产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和开发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提高盈利水平。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

(三) 加速推进农业担保和保险业务,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

适当降低担保机构设立门槛,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建立功能完备、分工合作、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四)建立农村利率定价机制,降低农民贷款成本

制定符合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特点的利率管理政策,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支农贷款要实行优惠利率,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益。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增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惠贷款利率,以降低农村居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融资成本。

(五)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利用政策扶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金融组织要执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减免等措施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实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经营。

四、总结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自身各方面的调整,农村金融体系一定会逐步完善与健全,将会为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贞,肖庆业.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老区建设,2008:19-20.

我国农村现状篇9

我国农村居民营养现状:2004年10月12日国家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最近1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成分的“西化”倾向明显,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在我国农村已迅速上升,城乡差别已不明显,中、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相近,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

膳食营养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或薄弱环节:①缺乏平衡膳食的营养科学概念,偏食和暴饮暴食现象比较普遍。②片面追求食品的色、香、味、形,从卫生和营养角度来评价都是不符合要求的,甚至对人是有害的。③饮食中过多使用人工食品添加剂。④食品的强化出现混乱现象:有些强化食品生产因缺乏营养科学指导而带来相反效果,如含蛋、奶的食品中强化赖氨酸,反而打乱了天然优质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平衡,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⑤膳食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摄入量增加过快,食物纤维摄入量偏低,不仅容易引起便秘症,同时会增加结肠癌、直肠癌和高血脂病的机会。增加过快的脂肪摄入量与超重、肥胖和慢性病的快速增长不无关系。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居民食盐摄入量偏高,钠摄入量过多,容易诱发水肿和高血压等疾病。

农村居民营养改善对策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应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将国民营养与健康改善工作纳入国家各级政府与地方各部门的发展规划,以快速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豆类、奶类、禽类及水产类生产:据专家预测,我国近期内粮食供应将应依照消费变化与营养改善的需要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开发食物与营养资源。豆类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钙等无机盐及微量元素,而且可能对某些慢性病的预防起有利作用。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优质食品,其蛋白质具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消化率高达98%~100%;奶的钙含量特别高(125mg/100g),是人体钙的最好来源,我国儿童生长迟缓、佝偻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都很高,钙摄入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富含维生素B2和维生素A。因此提倡增加鲜奶及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对改善人群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应鼓励人们调整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发展含脂肪少的禽类及水产类生产和消费,少吃含脂肪高的猪肉类制品。

营养教育:《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中国营养学会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的中国人的膳食指导原则,针对我国居民的营养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缺陷而制定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应广泛宣传。

农村居民营养改善措施

推动农村家庭菜园和果树的种植及小家禽家畜的养殖:这项措施需要多部门的协作,主要是政府在政策上引导和各技术部门的协助。如农业技术部门提供好的蔬菜和豆类等食物品种的种植和栽培技术,畜牧部门提供饲养家禽家畜的知识及优良品种和防病措施,商业部门要组织剩余产品的流通,使广大农村居民农靠自己的力量改善自己的营养状况。

我国农村现状篇10

[关键词]政府失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政府官员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103-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为解决日益凸显的“三农”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增加对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但是,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缺陷的存在,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农村地区公共产品总量供给不足、城乡差距显著、供给效率低下、经费使用不当等等问题,一直是农村经济建设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考虑也是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使用的非排他性的产品或者服务,农村公共产品就是指在农村地区,专门面向农村、农民消费和使用的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使用的非排他性的产品或者服务。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供给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之下,政府部门把大量资金投入城市社会建设,投入到农村地区的资金则很少。由于资金的缺乏,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总量远远不足以满足农村地区的需求。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写的《中国统计年鉴-2008》显示,2007年,城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17464.5亿元,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9859.5亿元;城市卫生机构床位数为255.1万张,县乡卫生机构床位数为115.0万张;城市卫生技术人员为331.6万人,县乡卫生技术人员为147.2万人;城镇人口数为59379万人,乡村人口数为72750万人。占总人口55.06%的乡村人口。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拥有量以及卫生医疗保健方面却都处于劣势。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

农村地区交通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缺乏。即使政府部门有资金投入,面对恶劣的形势,技术人员宁可选择城市也不到农村工作。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之后,不能确保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维护,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使用寿命缩短。资金、技术的缺乏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无法改善的一个瓶颈问题。同时,农村地区相对闭塞,信息收集相对困难,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许多突发事件会阻碍政策的正常实施,导致无法按照预先的计划完成工作。

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

“理性经济人”原本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政府官员就是典型的“理性经济人”。一些为了获得更多的选票以便获得某一职位,努力追求政府绩效,尤其是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绩效。因为他们的职位会有所变动,谁也不会预料到自己在何时会被调离现有职位。这就导致一些政府官员只重视一些在短期内能收到效果的项目,而忽视那些即使造福民生但是周期太长的项目。周期太长的项目一方面需要太大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成为下一任官员政绩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各种项目的取舍成为政府官员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有些不必要的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真正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项目却是无人问津,公共产品内部结构失衡成为必然。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原因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总量供给不足、效率低下、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是有其具体原因的。

1 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首先,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数目庞大且分布广泛、偏远,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城市分布相对集中,人口相对较少,需求量也相对小,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官员面临如此复杂的环境,在使用有限数量的资金时会首先选择城市。少量资金投入到大量需求的农村,产生的结果就是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城市分布相对集中,产生的绩效相对明显,上级部门在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时,会首先考核城市的绩效。因为考核人员也是理性的,他们不愿花费大量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到偏远山区考核官员绩效。这也是对重城轻乡现象的一种纵容。其次,“天高皇帝远”的客观现实也增加了基层政府官员、的可能性,即使有资金投入,基层政府官员总会千方百计追求个人福利的最大化,从而导致资金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首先,乡镇基层政府是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力量,作为我国政府部门的一部分,也存在自我扩张的现象,而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办公用地、办公设备、工作人员的薪金支出等等)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笔资金在国家没有支持的情况下,只能由农村地区自行解决。于是,国家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成为乡镇基层政府自我扩张的资金来源。事实上,国家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只有其中一部分落到实处,这必然导致资金使用效率的降低。其次,政府官员作为理性经济人,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会选择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很少有人问津。当大量资金都被用于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时,就会导致低水平项目的重复建设,真正造福民生却又周期过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始终在官员的考虑范围之外。最后,乡镇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也存在腐败现象,腐败现象导致资金使用效率的降低。2008年10月14日《重庆晚报》报导:重庆市沙区梨树湾村原总支书向大全涉嫌贪污受贿600余万。指控2007年,向大全从村里的土地补偿款中取出78万元,为包括自己在内的村委会5名成员购买商业保险,向大全个人购买保险20万元。该案件中,土地赔偿款是当地村民的救命钱,只能用于发展再生产,但向大全却用于5名村委会成员的商业保险的购买。

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首先,农村与城市相比,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相对匮乏,政府部门在农村提供一单位的公共产品所需要的成本远远大于在城市提供相同单位的公共产品。同时,在农村投入与城市相同的资金所产生的绩效明显小于城市。这对于追求政绩、追求选票的“理性经济人”――某些政府官员来说,选择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城市而不是农村就成为了必然。其次,农村地区大都位置偏远,通信相对落后,信息收集更加困难,将资金投入信息不充分的农村地区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信息不充分导致政府官员在安排资金的使用上偏向于城市。

三、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建议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从政府失败理论视角来看,是由政府部门内部缺陷所致。因此,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就要从源头上实施优化措施,对政府部门内部缺陷进行整治。

1 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

政府官员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杜绝腐败、廉洁奉公是农村公共产品机制顺利运行的保障。实施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目的就是要让干部接受群众监督,预防腐败。目前,我国实施该项政策的地区有两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勒泰地区和浙江省慈溪市。在2009年初,两地不约而地实施了相似的政策。慈溪地区的具体做法是:要求700名现职副局(科)级以上的市管干部完成廉政情况公示。公示内容涉及官员的房产、汽车等财产,官员廉洁自律和廉洁从政情况,配偶和子女工作求学、名下房产等情况共24项。其中包括领导拥有多少住房、私车,是否有因公、因私出国,有否借委托他人证券、股票或理财名义获得不正当利益等情况。通过将政府官员个人及家庭财产对外公开,使政府官员所有财产公开化、透明化,将灰色、黑色收入扼杀,杜绝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杜绝政府官员将拨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挪作他用,使政府官员专心投入工作,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顺利运行。

2 加大监督力度,实施全程监督

首先,从监督渠道上讲,加大来自各个渠道的监督,包括政府部门内部的上级监督、平级监督、下级监督,政府部门外部的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等。其次,从监督过程上讲,将事后监督转变为全程监督。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涉及县、乡二级政府部门,因此,监督也主要是针对该二级政府部门。一方面,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政府决策,真正发挥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改变以往群众对政府决策一无所知的状况,让群众自己监督关乎其切身利益的政策实施;另一方面,改变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事后监督的局面,将全程监督贯彻落实到实处。对于县、乡二级政府部门的监督,不论是政府部门内部或外部,都要对该政府部门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策的计划、实施、评析等全过程实施监督,从政策的计划伊始,就要避免不利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象的发生。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网络搬进农村

加强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可以改善乡镇基层政府部门信息不充分的现状。对于乡镇基层政府部门来说,良好的网络可以使其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为政府部门决策的制定以及执行提供尽可能完备的信息基础,从而避免有些不必要问题的发生,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工作正常有序运行。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网络将内部政务信息公开,便于群众获取政府部门政务信息,了解国家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规定,以此监督政府部门运行,确保供给机制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