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意见十篇

时间:2023-03-15 23:15:22

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篇1

一、坚持公开竞争原则,按岗聘用

1.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用人员,除因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宜竞聘的岗位外,都要根据岗位任职条件与要求,实行按岗聘用,竞聘上岗。

2.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上岗,贯彻以人为本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科学人才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与能力,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3.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上岗必须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为基础,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总量、类别、等级及其数量组织实施。

4.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应根据事业单位事业发展需求和人员队伍状况逐步聘用到位,首次组织聘用应留有一定数量的空缺岗位,用于培养、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

5.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般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和工作需要,个别确需在专业技术岗位兼职,并按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管理的,须按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关于转发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的通知》(济人字〔2012〕35号)精神,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批准后,依照本意见规定参加竞聘上岗。

二、实行综合评价,择优聘用

6.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上岗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进行综合评价,择优聘用。

7.竞聘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应具备《济南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济人字〔2012〕64号)规定的基本任职条件,并符合岗位的具体任职条件。

8.根据事业单位特点和岗位工作需要,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特别优秀人员,符合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条件要求的,经民主推荐程序,也可直接参加相应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9.竞聘上岗应充分听取专业技术人员意见。具体实施时,应成立7人以上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或聘任委员会(其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不少于二分之一),对应聘人员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进行综合评价。

三、严格竞聘程序,规范运作

10.事业单位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单位其他各类岗位的聘用,研究制定并公布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上岗实施方案。

11.竞聘上岗的基本程序如下:

(1)公布竞聘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任职条件、聘期和工资待遇等事项;

(2)个人报名;

(3)单位聘用工作组织进行任职资格审查,对符合岗位条件、参加竞争人员进行公示;

(4)采取答辩、测试、民主测评、量化赋分等方式进行竞争;

(5)专家委员会(或聘任委员会)对竞聘人员进行综合评价,聘用单位负责人员在推荐人选中集体研究确定岗位拟聘人员;

(6)对岗位拟聘人员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不少于5个工作日;

(7)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公布聘用结果。

指导意见篇2

各市、县粮食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江苏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苏政发〔2006〕52号)和《国家粮食局关于“***”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国粮展〔2007〕63号),增强我省粮食流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粮食流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贡献力量,现提出“***”粮食流通科技发展指导意见。

一、“十五”粮食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十五”期间,全省粮食流通科技工作以健全粮食安全体系为主线,以推动粮食产业发展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开展行业技术攻关,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行业技术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储粮新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应用。推进粮库建设和改善仓库功能,推广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全面应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计算机粮情检测、低温储粮等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全省仓储技术和管理水平。“十五”期末,全省科学保粮率达80%以上,处于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应用小型稻谷低温干燥机。应用农户储粮新技术(新型储粮仓),建立农户示范点,指导农村科学储粮,增加无形粮田,促进农户增收,受到农民欢迎。(二)粮油加工业装备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我省无锡布勒、苏州佐竹等外资企业生产的面粉、大米加工装备国际一流,我省牧羊、正昌两企业自主设计开发的饲料机械和饲料成套设备技术全国领先。粮油加工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提升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全省粮油工业生产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放心粮油”产品数量全国最多,粮油产品品牌影响力逐年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各种畜禽饲料逐步系列化,颗粒饲料比重逐年增加,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特种水产饲料生产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三)粮油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势头良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模式初步形成,已经开发出米乳饮料、米糠营养素、小麦胚芽、小麦膳食纤维、生物质等一批粮油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有效地推动了粮油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延长并加粗了产业链,提高了粮食增值转化能力,提升了粮食产业化水平。(四)科学规划并推进江苏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编制完成《2006~2015年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全省“两纵两横、四大枢纽、节点”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总体布局。各地积极培育和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整合和优化现有仓储、加工、运输、装卸、批发、信息等各种物流要素,发挥了资源集聚效应,提高了粮食流通效能。(五)粮油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省粮油质量监测所经过扩建改造,配置先进的粮油检测设备,通过了国家实验室验收。各地逐步加强质量监测机构建设,添置和更新仪器设备,调整运行管理机制,全省初步建立起粮食质量监测网络。粮食质量监测机构在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储备粮质量监管、市场准入、放心粮油工程、食品安全监督、防止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等方面发挥了职能作用。(六)粮食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积极探索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机关办公自动化、行业管理智能化、粮食政务公开化、粮食商务电子化。省粮食局和各市粮食局相继建成机关局域网并开通门户网站,发挥政务平台和服务窗口作用。不少粮食企业也建立网站信息,扩大了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一些工业企业采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试用省级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库存动态管理,增强了政府粮食应急预警和宏观调控的能力。

二、“***”粮食科技面临的环境和需求(一)面临的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全球性竞争的焦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粮食行业也置身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由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粮食供需紧平衡的状态将长期存在。江苏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全省粮食供需将长期紧平衡。为此我省制定了“全省口粮省内自给,工业、饲料用粮缺口市场调节”的粮食安全基本目标,倡导既要藏粮于地,又要藏粮于库,更要藏粮于科技。进入新世纪,我省率先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解除了影响竞争、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促进了粮食产业化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为粮食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江苏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方便、营养、健康的食品、饮品和保健品,逐渐成为生活消费的重要需求,为粮食科技发展确立了依据。江苏拥有一批具有很强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一批长期从事粮食和食品研究的技术专家、学者,为我省发展粮食科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面临的需求1、全面达小康的需求。江苏全面达小康,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对粮食品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绿色、营养、健康是人们的消费追求,市场的竞争重点由价格竞争逐步转向品牌竞争。“***”期间,应引导无公害和生态种植绿色粮食;实施绿色储粮技术保证品质;改进工艺和提高装备水平,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开发营养、健康、保健食品,培育名牌产品,满足人们对食品随时性、安全性、营养化、多样化的需求。2、建设新农村的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是我省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基本条件。依靠科技发展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粮食产后损失、减轻粮食二次污染,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期间,要引导种植优质高产品种,改变储粮方式。通过科技进步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粮食质量,促进农民优质优价增收;通过科学储粮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促进农民减损增收。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通过提高龙头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实施“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引导健康消费、安全消费,逐步改善农民生活。3、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目前小型粮油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差,加工质量低,粮食浪费多,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生产成本高,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阻碍了粮食流通产业高效增长。农村和基层企业存储粮食技术条件低劣,虫、霉、鼠害比较严重,在源头上影响粮食质量安全。“***”期间,在粮食储藏、加工、物流等环节,应积极采用环保、安全、节约、高效的新型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粮油的综合利用和增值转化,改善粮食流通设施条件,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以技术进步推动全行业粮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的需求。面对外来资本、产品、成熟技术和过剩生产能力不断涌入的国际竞争形势,“***”期间要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尽快引入粮食流通领域,尤其是对现有技术的组合、集成,不断带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拉长粮食产业链,充分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通过应用高新技术,降低消耗,降低粮食加工、储藏、流通环节的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竞争力。

三、“***”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我省粮食工作“安全、发展、法治”的总体思路,坚持“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基本要求,以支撑粮食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研发及应用安全、环保、节约和高效的粮食流通技术,加快粮食流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基本原则1、创新引领原则。按照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把创新作为促进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技术发展方向,保护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产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2、因地制宜原则。坚持科技发展与我省粮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相协调,坚持技术应用与企业发展的基础相适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结合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实际,突出装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发展粮油精深加工,突出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全面提高粮食流通科技现代化水平。3、优势互补原则。充分挖掘和整合我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及科技研发优势、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优势和政府支持“三农”的政策优势,推动产学研紧密协作,促进支撑单位和实验基地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发展目标2010年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为:粮食流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先进适用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科技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全省粮食流通科技整体实力国内领先。具体目标是: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开发、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形成较完善的粮食流通技术支撑体系,粮食流通科技总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力争在重大技术上有所突破,粮食绿色仓储技术达到先进水平,加工技术装备优化升级,粮油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取得更大进展,粮食质量标准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农村传统粮食流通方式得到改良,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获得较大进展,工业生产自动化得到应用,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持续研发能力强的粮食流通科研队伍,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四、“***”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优先方面和工作重点按照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优先方面和工作重点。(一)优先方面1、粮食仓储方面。以科学保粮为主要内容,在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保粮技术的同时,重点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通过试验、集成、推广,促进储粮技术由传统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推广应用符合农户储粮要求的新技术和设施,实现保质保量、减损增收。2、粮油加工方面。以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智能化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在粮油加工业应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研发一批粮油深加工新产品、主食工业化产品和营养保健食品,重视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适当发展生物质产品。3、粮食检测方面。以精确、快速检测为重点,促进粮油检测设备和仪器更新换代,积极实施国际国内领先的粮油质量检验标准,推广应用先进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质量检测的效率。4、粮食装备方面。以数字化、智能化、精密化和一体化为主攻方向,加强重要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开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粮食加工装备关键技术,提高粮食加工关键装备国产化率,积极应用粮食机械成套、集成、功能配套和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控制技术。5、信息技术方面。以行业管理智能化为目标,推进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粮食价格采集、粮食预报预警、粮库管理、粮情监测、储备粮管理、生产流程控制等业务上的全面应用,探索开展以粮食批发市场网上竞价交易为重点的粮食电子商务,加快“数字粮食流通”建设。6、现代物流方面。以现代物流技术为支撑,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着力培育和建设区域性的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加快粮食流通“四散化”进程,实现粮食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形成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二)工作重点1、着力推进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行产学研联动的协作机制。确立粮食龙头企业为粮食流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人才集聚和研发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人才和资金的主要投入者、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产业先导技术的引领者。选择省内外具有较强粮油产品及其机械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为全省粮食流通科技支撑单位,聘请从事粮油产品及其机械研发的知名专家学者成立全省粮食流通科技专家委员会,“***”期间要建成粮油机械实验基地2个,稻米加工实验基地1个,小麦粉加工实验基地1个,油脂加工实验基地1个,仓储实验基地1个。构建联合攻关团队的合作机制。汇集我省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粮食科技技术攻关和国家粮油及其粮食机械等产品标准化建设,建立联合攻关的合作机制,及时了解粮食高新技术最新发展方向,跟踪国内粮食流通科技发展前沿动向,组织和实施好一批粮食流通科技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积极组织和参与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攻关,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装备,提高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开发能力和水平。完善粮食流通科技管理的协调机制。粮食行政部门着力统筹、协调、管理行业科技资源,组织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向本行业配置,营造上下结合、左右协调的环境。加快建设科技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等中介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指导和市场服务。通过行政部门的协调指导、中介组织的服务引导、专家顾问的科技导向、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实验基地的中试承载,整合配置粮食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粮食流通科技创新。2、大力构筑科学保粮技术服务平台以科研院所、院校为技术支撑,大型骨干仓储企业为载体,通过技术与资源整合,建立江苏科学保粮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保粮新技术应用示范库和科学保粮实验基地,为保粮新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服务。加大对科学保粮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在骨干粮库建设和粮库维修改造中积极推广应用机械通风、粮情检测、环流熏蒸、低温干燥等储粮技术,推行粮库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科学保粮和仓储管理水平;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储粮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生态环保绿色储粮技术和低毒高效粮食熏蒸技术,促进储粮技术方式由传统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加强对粮食加工企业、农户安全储粮的技术指导,开展储粮技术咨询活动,推广适合农户需要的储粮技术和设施,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力争使农民储粮损失从5%降到0.5%,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3、全力搭建粮油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平台以科研院所、院校为依托,成立“江苏省粮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龙头企业联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开展粮油精深加工、生物工程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带动和促进粮食科技向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利用产业化经营推动主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开发具有营养、健康、保健品功能的精深加工技术、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以粮食或粮食作物废弃物如秸杆、稻壳为原料,生产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加大杂粮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功能性、营养型早餐类食品,拓宽产品的应用范围,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推广应用绿色、环保、无公害饲料生产技术,保证饲料安全和提高饲料的饲喂效能;大力开发秸杆饲料、棉菜籽饼、动物屠宰下脚料等非粮食饲料,鼓励支持蛋白质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加大我省特种水产饲料的开发研究,提升产业优势。4、努力完善粮油质量检测服务平台以省粮油质量监测所为龙头,以省辖市粮油质量检测机构为骨干,建立覆盖全省的粮油质量检测平台,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粮食质量卫生监管职能,切实执行好粮食收购、储存活动中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抽查与监测制度、储备粮质量与品质检测制度、政策性用粮批检制度、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制度,加强粮食品质检测和质量监管能力,推动粮食质量检测从流通领域向消费领域拓展。5、倾力打造粮食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根据江苏“两纵两横”物流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按照“通道网络化、过程四散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交易现代化”的要求,全面启动建设南京、南通、徐州、连云港4个省级粮食物流枢纽,并辐射带动全省8个(宿迁、淮安、盐城、泰州、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和镇江)物流节点建设,完善功能配套,使物流中心也成为粮食产业园区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按照散粮运输无缝化连接的要求,发展实用、高效、经济的散粮接收、计量、发放、运输设施和设备项目。根据国家建立的粮食物流各个环节的标准,推广和完善粮食仓储设施的标准化、运输工具的标准化、装卸设施的标准化、散装作业方式和检测设施及指标的标准化。进一步研究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电子数据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使粮食仓储、运输、加工转化、批发与配送、价格采集、预报预警、应急调控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实现粮食流通信息共享,形成集粮食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五、夯实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基础保障为确保“***”粮食流通科技较快发展,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粮食流通科技对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切实加强粮食流通科技的指导管理工作,为粮食流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一)强化科技投入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发展纲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对粮食流通科研和高技术项目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逐步增加粮食流通科研经费预算。积极争取粮食产后处理技术、设备享受同等农机的政策性补贴。对“***”粮食流通科技重大专项,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报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落实专项经费,推行项目管理,督促逐项实施。引导、鼓励科技型粮食龙头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研发费用按其当年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二)强化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强粮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保证一流人才、一流贡献获得一流回报。大力引进优秀年轻的科技人才,建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尤其要造就一批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组织科技培训、出国深造、学术交流、技术合作,跟踪前沿技术,提高粮食流通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建立岗位技能轮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建设高技能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组织广大粮食职工开展粮食流通技术专向攻关、技术大比武、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科技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指导意见篇3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积极稳妥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先行试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取得经验基础上逐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范围。

2.严格监管、规范运作的原则。严格准入标准,明确操作程序,规范公司运作。

3.明确职责、防范风险的原则。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试点企业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做好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

4.贷款“小额、分散”的原则。确保试点公司严格经营范围,坚持小额贷款的经营取向,切实为县域小型企业和县域经济服务。

5.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试点公司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市场化经营运作。

二、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为积极稳妥地开展试点工作,省政府决定成立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的区域布局,推动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有序开展;制定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相关管理办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市、县(市、涉农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处置工作。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省中小企业厅、省公安厅、省劳动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农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林业厅、省海洋渔业厅、省政府法制办、省动物卫生监管局、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辽宁银监局、大连银监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政府金融办。

领导小组下设资格审查委员会,负责对市、县(市、涉农区)试点申报方案进行审核,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资格审查并出具意见。

省政府金融办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宣传、指导、解释工作;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资格审查并负责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审核、变更、终止工作;对小额贷款公司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审查小额贷款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统计小额贷款公司数据、报表。

省工商局根据工商管理相关法律规定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管理,确保合规经营。

辽宁银监局、大连银监局负责指导、协助省、市金融办对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进行现场及非现场检查。

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并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信贷征信系统。

省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能,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并依法加强监管,防范小额贷款公司风险。

(二)各市政府负责本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宣传、协调指导、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对县(市、涉农区)政府试点申请方案出具审核意见。各市指定一个部门(金融办或相关机构)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工作,防范本地小额贷款公司风险。

(三)试点县(市、涉农区)政府负责组织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具体工作,对小额贷款公司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承担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并组织公安、工商、人民银行等部门跟踪监管资金流向,防范风险,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三、试点工作程序

各市、县(市、涉农区)政府要认真选择试点对象,有条件、分步骤地推进试点工作,并制定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措施,落实相应的处置责任。省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各地有序推进试点工作。未经批准,严禁擅自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试点县(市、涉农区)政府负责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组织工作,上报试点申报材料,经市政府审查同意后,报送省政府金融办。

(二)省政府金融办组织资格审查委员会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申请进行资格审查。经审查同意后,提交领导小组审议。审议通过后,由省政府金融办将票决意见报省政府,根据省政府意见,由省政府金融办出具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筹建的相关文件。

(三)省政府金融办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筹建情况及资本金落实、高管人员到位等情况,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进行审查。试点公司审查合格后,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正式开业,并持省政府金融办审批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并领取营业执照,正式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四、试点公司运作要求

(一)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要从管理规范、信用优良、实力雄厚、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法人中选择。发起人及其他股东应在诚信记录、经营管理上符合相应的资格。主发起人及其关联方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20%,其余单个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及其关联方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0%,不得低于注册资本总额的5‰,且只能出资一家小额贷款公司。

(二)选择合适的高管人员,确保小额贷款公司稳健经营。小额贷款公司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控机制,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明确贷款流程和操作规范。对试点公司的高管人员严格筛选,要求熟悉金融业务、有金融从业经历、具备较强的金融合规经营意识并没有不良记录。

(三)科学设置各项监管指标,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小额贷款公司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不得向内部或外部集资、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经发现,省政府金融办取消其经营资格,工商部门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坚持按照“小额、分散”的原则发放贷款,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户和中小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其股东发放贷款。

指导意见篇4

一、奖励项目

本意见所指行政表彰奖励包括:县政府奖励、部门奖励和公务员奖励。

(一)县政府奖励。是指县政府实施的,用于表彰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集体和个人的奖励。

(二)部门奖励。主要指县政府各部门按照规定的程序,在本系统内开展的,以本系统内集体和个人为奖励对象的综合性的行政奖励。

(三)公务员奖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组部、原国家人事部《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和省委组织部、原省人事厅《省公务员奖励办法(试行)》组织实施。

此外,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确需县政府表扬的,可予以通报表扬;对跨系统和阶段性、临时性工作,可以领导小组(或专业委员会、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名义开展表彰活动。县政府的通报表扬和以领导小组(或专业委员会、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名义开展的表彰活动,均不视为行政表彰奖励,不享受政府行政奖励相关待遇。

完成与县政府或县政府有关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按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实施奖励,不列入行政表彰奖励。

二、县政府奖励的条件

凡以县政府名义进行的行政表彰奖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省、市人民政府有明确规定,要求以县政府名义进行奖励的;

(二)省、市政府已经开展的奖励,需要县政府比照进行的;

(三)涉及民族团结、军政关系等,不便以政府部门或者其他名义进行奖励的;

(四)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依法行政等关系全局性重要工作、中心工作、重大事项或县重点工程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五)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等特殊工作中,事迹特别突出,有重大社会积极影响,确需以县政府名义进行奖励的。

三、奖励周期及数量

(一)对个人和集体的记功奖励。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应当给予奖励。给予嘉奖和记三等功,一般结合年度考核进行,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予以嘉奖,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第三年度不再嘉奖,直接记三等功。对在处理突发事件和承担专项重要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应当及时给予奖励。

(二)对个人和集体的命名奖励。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奖励表彰1年1次,奖励表彰按照年度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全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意见》执行;各部门以县政府名义奖励表彰的个人和集体,除特殊情况外,每个部门设置一项本系统综合性奖励,与县人社局联合开展表彰,表彰周期一般为3—5年。部门奖励一般冠以“全县××系统先进集体(个人)”称号。每项奖励表彰的个人原则上不超过20名,奖励表彰的集体原则上不超过10个。

四、奖励程序

(一)县政府奖励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由县业务主管部门提出奖励工作方案,按规定的批准权限报批;经批准后开展;将推荐人选在工作单位公示;逐级推荐上报;县业务主管部门会同县人社局组织评审;对拟奖对象按规定征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监察等部门的意见,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公示;审批机关批准后予以公布。

县政府认为确有必要开展行政表彰奖励的,可批转县人社局办理。

(二)申请开展部门奖励的,须经县人社局审核批准,并由申办部门与县人社局联合开展。

(三)以县政府名义表彰奖励和以县政府名义通报表扬的,由业务主管部门提出奖励申请,将有关材料报县人社局。县人社局提出初审意见,并牵头召开奖励项目审核联席会议,实行集中审核,按批次定期集中报县政府常务会议批准。今后县政府不直接研究各部门上报的表彰奖励项目申请。

(四)申请以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名义表彰的,须经县人社局审核,并报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准。

(五)因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等特殊工作需要即时奖励的,可采取一事一报办法审批。由相关部门提出方案,经县人社局审核,送县政府办公室复核后,报县政府批准。

五、奖励表彰的方式

(一)对给予嘉奖、记三等功个人或嘉奖的集体以及获得县政府命名奖励的个人和集体,由县政府表彰决定;对其它的获奖个人和集体,由审批机关表彰通报。

(二)对获奖的个人,颁发奖励证书、奖章;对获奖的集体,颁发奖牌。

(三)对获奖个人和集体的先进事迹,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报告会等形式,予以宣传和宣讲。

(四)对获奖的个人和集体,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

六、奖励表彰工作要求

(一)加强协调指导。县政府办公室、县监察局、县人社局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行政奖励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监督。县人社局是负责行政奖励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国家和省、市政府规定,及时拟定行政奖励的政策规定和实施办法,做好以县政府名义进行奖励的项目审核、对象审核,指导和协调县政府各部门开展表彰奖励工作,加强对行政表彰奖励活动的监管和督查,促进我县奖励表彰工作进一步精简、规范。

(二)严格标准条件。坚持按规定开展表彰奖励活动,严格标准和条件,严格评选和审批程序,严格控制行政表彰范围、对象和数量。县级单位、县级干部原则上不参加行政表彰奖励评选。确需参加的,须经县委组织部同意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单位负责人和所在单位不能同时作为推荐对象上报。凡受到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一票否决”和党纪、政纪等处理的单位和个人,当年度不得参加评选。对同一事迹的集体或个人,上级政府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已给予奖励的,下级机关不再重复奖励。伪造贡献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骗取表彰奖励的,由原批准机关撤销其表彰奖励。

指导意见篇5

一、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有序开发”的原则,统筹考虑村(居)民安置、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因素,兼顾各方利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作,努力实现市区村庄改造与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紧密互动,推进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促进人与城市、自然和谐统一,提升城市品位。

二、改造范围

(二)城市规划区内现河以西,以东,路以北,以南范围内村庄,以及、路、和现河主要景观段两侧有关村庄(详见附件1)。

三、基本原则

(三)政府主导,村庄主体。市政府主要抓好规划立项、招商引资、协调管理、建设监管和收益调控等宏观工作。合理安排村(居)民安置用地、商品房用地、商业设施用地,确定村庄改造功能分区。村庄改造项目由所在村(居)委会具体负责,最大限度地体现“群众得实惠、集体得利益、政府得环境”,逐步把改造村庄建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良好、服务规范的生活小区。改造范围内的村庄条件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稳步推进。

(四)集约用地,组团开发。市区村庄改造要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就地改造,就地安置。高起点编制市区村庄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倡导组团式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实施村庄整合、改造和建设。

(五)因村制宜,分类实施。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可以利用集体收入和部分银行信贷资金自主进行改造;对经济条件一般但发展前景良好的村庄,可以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启动改造;对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可以引入房地产企业或其他企业垫资改造。

(六)公开公平,维护集体、群众利益。市区村庄改造的每个环节、每项政策都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村(居)民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因村庄改造影响社会稳定。村(居)民安置区域内建设的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作为集体资产进行经营,不得出售,对外出租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村(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四、实施程序

(七)市区村庄改造实行计划管理,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改造范围内村庄的总体规划,并报市政府批准。

2、各街道办事处认真编制辖区内村庄改造的年度计划,每年11月底前报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统一汇总后上报审批。

3、改造村庄根据所在街道办事处村庄改造年度计划,编制具体的改造计划和拆迁补偿方案,经村(居)民会议研究同意后,向全体村(居)民公示。

4、改造计划和拆迁补偿方案公示结束后,改造村庄将有关材料提交所在街道办事处进行初审,街道办事处自收到材料之日起15日内提出初审意见并报市政府审批。

5、市政府收到街道办事处初审意见后,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集中研究,15日内予以批复。

6、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政府批准的改造方案和规划条件,编制市区村庄改造项目土地“招拍挂”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按照法定程序公开出让。

(八)改造范围内村庄进行改造,报批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1、项目实施方案,应包括村庄现状、土地权属性质、改造范围、改造方式、项目建设性质、项目建设规模、有关规划指标、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方式、拆迁改造成本测算等内容;

2、1/500的地形图(标注红线范围,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3、项目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对改造项目的意见书,95%以上村(居)民同意改造的记录资料;

4、联合改造协议书(合作改造须提供);

5、合作建设方的资质、资信证明;

6、项目投资及收益估算书面材料;

7、评审意见书;

8、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五、规划管理

(九)市区村庄改造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编制市区村庄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公告并征求公众意见后,报市政府批准实施。

(十)拟改造的村庄,要详细规划出村(居)民居住区和对外出售区,严格控制混合居住区。要适应城市化的要求,搞好环境建设和配套公用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新建居住区要符合城市规划各项指标要求。

(十一)本意见施行后,不再为列入改造范围的村庄办理新宅基地审批和住宅改扩建手续。

六、土地管理

(十二)经市政府批准的市区村庄改造项目,要区别不同的情况办理土地供应手续。

1、利用集体土地进行村庄改造的,对村(居)民居住区用地可以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也可以将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按照划拨方式供应土地。

对外出售区用地,应当将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以“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

2、利用国有土地进行市区村庄改造的(含已农转非的村庄),由市政府依法收回土地。对用于安置原村(居)民的用地,按照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其余用地以“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

七、拆迁补偿

(十三)市区村庄改造补偿以房屋补偿为主,以货币补偿为补充。

1、拆迁房屋土地性质为集体的,按照以下办法补偿:

被拆迁人申请采取房屋补偿的,房屋拆迁人以合法的宅基地面积为依据,最高按照“拆一补一”的标准,对原村(居)民进行房屋安置补偿。

被拆迁人申请采取货币补偿的,按照拆迁房屋的合法建筑面积和该区域周围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结算拆迁补偿金。该区域周围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由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确认。

2、拆迁房屋土地性质为国有的,拆迁补偿标准按照《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3、国有划拨土地上建设的村(居)民安置房屋按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管理。

八、优惠政策

(十四)土地公开出让后,土地出让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拆迁人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之日,市政府给予改造村庄土地出让收入的50%等额财政扶持资金;安置房建设工程开工之日,给予40%等额财政扶持资金;安置房建设工程配套完善,竣工验收合格,交付使用之日,给予10%等额财政扶持资金。

(十五)改造范围内涉及村办企业以及其他公益性集体存量土地的,市政府给予村庄土地出让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的50%等额财政扶持资金,给予所在街道办事处10%等额财政扶持资金。

(十六)凡市区村庄改造中建设的村(居)民拆迁安置楼,除供气、供热、给水外,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建设、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收取的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劳保费除外)按照最低标准减半收取(详见附件2)。

(十七)在市区村庄改造范围内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村(居)民拆迁安置楼,应当全部安置被拆迁户,不得对外销售。擅自对外销售的,不予办理房屋确权手续。

在市区村庄改造范围内国有土地上建设的村(居)民拆迁安置楼,可以按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采取划拨方式供应土地。

(十八)市区内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社会公益性重点项目和城建重点项目,涉及村庄拆迁改造的,相关优惠政策另行研究。

(十九)市区村庄改造项目自批准之日三年内完成改造任务的,享受本意见规定的优惠政策;三年内未完成改造任务的,不享受本意见规定的优惠政策。

九、组织管理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城乡建设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国土、财政、监察、审计、环保、发改、法制及城关、李园、同和、香店、开发区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市区村庄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详见附件3),负责协调、解决市区村庄改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街道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协调、解决和处理市区村庄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十一)明确责任分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根据各自职能,主动介入做好相关工作。街道(园区)是市区村庄改造的第一责任人,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靠上抓,同时要指定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负责本辖区内市区村庄改造工作,参与改造拆迁工作的全过程,及时处理各类纠纷,化解矛盾,切实维护村(居)民合法权益,确保市区村庄改造顺利进行。改造村庄是市区村庄改造的直接责任人,村(居)委会负责人要明确责任,强化措施,配合所在街道(园区)做好市区村庄改造工作,确保市区村庄改造积极稳妥地推进。

市城乡建设局负责审查市区村庄改造规划设计方案、拆迁安置办法、拆迁安置成本和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出具规划设计条件或规划选址意见书等;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出具建设项目土地预审意见,编制市区村庄改造项目“招拍挂”方案,报批供地方案等;市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市区村庄改造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提出市区村庄改造实施方案审签意见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审核村(居)民社会保障方案等;市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负责市区村庄改造项目全过程的监督等;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市区村庄改造相关文件的审核把关等。

十、其他规定

(二十二)本意见自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五年,《关于加快市区村庄改造的意见》同时废止。

指导意见篇6

    一、各校要确定一名教学尖子教师承担教育局下发的有效教学和教学管理创新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讲解任务,要在村校长的带领下深入细致地学习该标准,要把该标准做为今年课堂教学工作的指南。

    二、全体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逐条的进行对号入座,找寻差距,以利于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全体教师要围绕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上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二是注重活动设计是否有效,三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

    四、六个提倡:提倡学生多说,教师少说;提倡多鼓励,少批评;提倡多让学自学自悟,少一些教师的讲解分析;提倡即重结果,更重过程。提倡重学法指导;提倡节节清。

    五、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要关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要关注合作意识的培养。

    六、课堂教学即要重视学生的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的自我提升。

    七、要做好学案设计,备学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法指导。尤其要切合实际的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八、做好三本作业的管理,自主作业本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尽量不要搞一刀切,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要让学生自主选择作公文有约采编业,对于学困生要布置难度稍低一些的作业。改错本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要严加要求

    而对低年级的学生要偿试使用,使其养成良好习惯。积累本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尤其是积累本教师要经常在班内举行交流会,要让学生懂得不是只把好词佳句写下来就了事了,而是要会用。

    九、关于作业批改。质性为主,量性为辅。提倡使用互动式的作业批改方式。提倡使用人文性的批改方式,教师可以在这个方面加大探讨力度。

    十、教师要加强课后的反思,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意见,再课设想等。

指导意见篇7

增加投资

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2015年网络建设投资超过4300亿元,2016―2017年累计投资不低于7000亿元。推进光纤到户进程,2015年完成4.5万个铜缆接入小区的光纤化改造,新建光纤到户家庭超过8000万户。完善电信普遍服务,开展宽带乡村工程,加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力度,2015年新增1.4万个行政村通宽带,在1万个行政村实施光纤到村建设,着力缩小“数字鸿沟”。扩大移动通信覆盖范围,鼓励移动用户向4G迁移,提升移动宽带速率。

点评:提升网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持之以恒地予以推进。目前中国高速宽带网络整体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此条意见为运营商未来两年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网络建设速度,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扩容骨干网

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网间互通能力。适度超前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持续提升骨干传输网络容量。优化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2015年扩容600Gbps(吉比特每秒)。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扩容,全面提升国际互联带宽和流量转接能力。

点评:骨干网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大动脉,持续提升骨干传输网络容量才能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特别是在“宽带中国”战略持续深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之后。然而三家运营商的骨干传输网络间的互联带宽和国际出入口带宽增容幅度始终不能满足用户对互联网需求的增长,成为中国互联网速度提升的瓶颈,此条意见准确地抓住了问题所在,要求运营商优化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并且明确提出,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扩容,全面提升国际互联带宽和流量转接能力。

网络优化

加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内容分发网络向大容量、广覆盖、智能化演进,不断增强网络流量承载和分发能力。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升级。提升网站服务能力,增加主要业务应用带宽配置,实现互联网信源高速接入、网络流量高效疏通,促进应用基础设施与骨干网络协同发展,持续改善用户上网体验。

点评:“提网速”不能只靠扩容骨干传输网络,还需要互联网各个环节的参与。当前,网络接入、传输、承载、分发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速度的提升,本条指导意见正是从这个关键问题出发,要求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通力合作,解决数据传输网络各个环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提升网络速度,改善用户上网体验。

共建共享

深入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创新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式,加快推进集中统一建设和专业化运营,全力保障4G网络建设进度,促进铁塔等电信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提高效率和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2015年底前将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

点评: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优势在于节约高效,目前中国铁塔正在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新建和优化配置铁塔及其附属设施,但是铁塔仅仅是电信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此条指导意见的核心在于“深入”,意在推进电信基础设施的集中统一建设和专业化运营,为“三网融合”和运营商未来网业分离提供了政策依据。

全面开放

有序开放电信市场。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创新活力,推动形成多种主体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通过有序竞争持续促进提升宽带服务质量和降低资费水平。宽带接入业务开放试点企业2015年底前超过100家,带动民间资本投资超过100亿元,试点城市由16个增加到30个以上,2017年试点城市范围扩大到全国各地区。继续推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开放试点,2016年实现全面开放。充分发挥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整合,推动基础信息网络平等互联,尽快提升网络能力,为消费者提供高速优质服务。

点评:民资进入电信业近两年发展迅速,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相比宽带接入业务和移动转售业务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业界更渴望通过试点积极发现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民间资本的创新活力。

创新

提高电信企业运营效率。建立健全电信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广电企业、信息内容供应商等市场主体间的合作和公平竞争机制,促进专业化分工合作,探索产业链互利共赢发展模式。推动电信企业加大管理机制创新力度,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转型、增强活力,抓住“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发展机遇,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丰富业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点评:体制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困扰电信企业转型的桎梏。该条政策为转型发展深化改革指出了“互联网+”、云计算等具体方向。路在脚下,电信企业仍需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创新实践,再不转型真的老了。

测速标准

完善宽带网络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抓紧完善网络速率监测标准、电信服务质量标准等并抓好组织实施,加快建设“宽带中国”地图及网速监测平台,各地、各企业宽带速率权威信息,促进企业有序竞争,接受用户监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加大对光纤到户国家标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执行到位。

点评:网速到底提没提,运营商和用户说了都不算。此条政策对电信市场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宽带网络实际速率远远低于理论速率是导致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矛盾不可调解的主要原因,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到提速,让广大用户不花冤枉钱。

严格国标

规范通信建设行为。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新建住宅小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规划建设和验收备案等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光纤到户国家标准规范,落实小区红线内通信管道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现有住宅小区光纤改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无故阻碍通信设施建设或收取不合理费用,切实保障用户的公平选择权。对因征地拆迁、城乡建设等造成的宽带网络设施迁移或毁损,严格按照有关标准予以补偿。

点评:此条政策解决了“固网光纤入户难”问题。基础通信设施的建设需要协调多方的利益,其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为繁杂,也最为混乱,有效协调各方利益才能保证光纤顺利入户。

通行权

全面保障宽带网络建设通行。各地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等综合性和专项规划中,同步安排通信光缆、管道、基站、机房等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内容。市政设施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等所属公共设施,应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开放,并提供通行便利,保障公平进入,禁止巧立名目收取进场费、协调费、分摊费等不合理费用。积极探索通过推动地方性法规建设,进一步明确宽带网络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属性,切实保障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行权。

点评:国家战略、政策最终都要依靠地方积极落实,此条政策有针对性的解决了审批难、选址难、设施入场难的“三难”问题,要求各地政府为宽带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开了绿灯。

降低网费

推动电信企业降低网费。电信企业要增强服务能力,多措并举,实现网络资费合理下降。鼓励电信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网费明显偏高的城市开展宽带免费提速和降价活动,将具备网络条件的4Mbps以下铜缆用户接入速率免费提升到4Mbps―8Mbps,下调百兆光纤接入网费,更多让利于民。引导和推动电信企业通过定向流量优惠、闲时流量赠送等多种方式降低流量资费水平,提升性价比。鼓励电信企业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转赠、套餐匹配等服务,指导电信企业完善流量提醒服务,让广大用户用得安心、实惠。鼓励电信企业向社会网络提速降费方案计划,并进一步完善具体办法。

点评:该条政策给降网费提出了具体操作流程和相关目标。“流量不清零”的提出将鼓励电信运营商彻底打破固有的套餐模式,可能让一直饱受用户诟病的“流量清零”得到根本转变。

市场监管

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加强电信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维护好宽带市场竞争秩序。加强资费行为监管和宽带接入服务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以及虚假宣传、非法网站和应用程序窃取用户流量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互联网骨干网通信质量监管,保障网间互联畅通。加大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保护力度,加快网络信息安全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对木马和僵尸病毒、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的监测和处置等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安全管理机制,营造安全可靠的网络运行环境。

点评:该条政策明确了电信市场监管范畴和职责。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相比,营造安全可靠的网络运行环境更为急迫。近期,部分互联网公司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网络瘫痪现象,以及长期困扰用户的手机恶意软件问题得到更高的关注。电信监管已经迫在眉睫,不能让通信服务成为“建在沙滩上的大厦”。

优化考核

指导意见篇8

一、正确认识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重要性意义

环境是竞争力和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优化发展环境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好字当头、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为目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强化措施,求真务实,引导广大机关人员牢固树立“三种意识”,即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意识,树立“效能就是发展”意识,树立“权力就是责任”意识;以行政效能、办事效率的提高,促进环境改善和推动加快发展,为建设魅力、富裕、和谐的提供坚强保证。

二、明确重点,提高行政机关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强化软环境建设,为发展提供宽松环境。

一是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和为民服务水平。要按照提高工作效能的要求,全面推行首接责任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1、要建立和完善首接责任制。凡第一个接待外来接洽事宜的工作人员即为首接责任人,不论找的科室是否对口,均要做好办理和交接工作,不得对管理和服务相对人说推辞之类的话。对首接人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属承诺的,必须在承诺时限内办完;不属承诺的事情要认真受理,能办的要随到随办。服务相对人办理的事项涉及到两个以上科室的,要按顺序做好接待和办理工作,做到主动、热情、及时,每个科室和工作人员都要认真履行“首接人”的责任,保证服务环环相扣,不出现脱节、中断现象。

2、要建立和完善一次告知制。机关工作人员对管理和服务相对人的首次办事请求,应一次性告知所办事项的办理程序、办理依据、应具备的全部条件和注意事项;对手续齐全、符合办理规定的,应马上办理,不能马上办理的,应说明原因,并限时办理;对符合规定但手续不齐全的,应一次性告知所缺的手续;对不符合条件无法办理的,应告知其原因及依据。除单位主要负责人外,其他工作人员不允许对管理和服务相对人说“不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及其他规定禁止的除外。

3、要建立和完善限时办结制。工作人员,在办理各类事项中,凡法律、法规、规章及其规范性文件有时限要求的,必须在时限内办结,严格依照有关规定和《政务公开指南》办事。没有时限要求的,应本着简便快捷,有利于工作的原则,自行确定合理的时限,并予以公开,严格执行。

4、要建立和完善超时默认制。要向社会承诺的各类事项的办事时限,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对超时限仍未办结、又不履行告知义务的,视为默认。

5、要建立和完善AB角工作制度。对各项工作都要确定AB角,以A角为主、B角为辅,相互补充,使企业和群众到机关办事能够达到随到随办,不允许出现断档、脱节。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机关工作规范化建设。

1、要建立“一条龙”服务工作体系。对管理和服务相对人办理的事项涉及到两个以上科室,须经诸多环节才能办好的,要确定一个职能科室为龙头,其他机关科室协办。即由“一个窗口”为服务对象负责,由主办科室协调相关科室流水作业,“一条龙”服务到底。

2、要进一步强化“阳光政务”工程建设。要按照实施“阳光政务”工程的要求,对行政事务及时进行公开,特别是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通过电视网络和“政务公开栏”等“阳光政务”平台,及时对行政事务的有关事项进行公开。

三、强化监督,促进发展环境的优化

要采取多种方式、广开言路,加强监督检查,广泛听取企业和群众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要完善行政效能投诉机构的作用。对企业和群众的投诉要做到认真受理、严肃查处、及时反馈。投诉机构在接到企业和群众投诉后,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处结,特殊情况可延迟10个工作日,并在处结后的1个工作日内进行答复。并在受理投诉当日,报县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备案。

二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采取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和面对面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效能监督员意见等方式,定期听取企业和群众意见,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限期整改;对整改不认真、敷衍了事、群众反响强烈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通报批评。

三是强化考核。对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将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凡因发展环境问题被投诉举报的,一经查实,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处分,取消当年的评先树优资格;严重的上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给予严肃处理。

指导意见篇9

一、创建目标

提高标准,自加压力,按照“三年工作、两年达标”的序时进度要求,全面推进各项创建任务,着力打造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确保在2012—2013年底前全面达到“四城同创”的各项标准,完成创建目标。

第一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启动实施阶段。就“四城同创”,健全创建机构,分解创建任务,细化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各类创建项目。

第二阶段(2012年5月—2013年12月):深入推进阶段。坚持攻克难点与突破重点两手齐抓,确保2012年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达标,2013年底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达标。

第三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总结提升阶段。确保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全面通过验收、创建达标,转入长效管理阶段,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二、主要任务

以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测评标准体系为依据,立足全面达标和创新创优,以“四城同创”为总抓手,积极配合县相关部门推进各项创建工作。

1.打造精品城市,建设生态宜居之城。配合住建、城管等部门全力加快以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实施中心城市出入口美化工程、主次干道改造工程,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全面普及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推进户外小广告、占道经营、建筑垃圾处置和违章停车专项整治工作。

2.优化服务效能,建设商旅休闲之城。打造“阳光政务”品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网络问政”平台建设,构建群众诉求与公安服务零距离通道。推进行业服务规范化建设,加强窗口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开展行业文明服务指数测评和信息。

3.提升民生福祉,建设和谐幸福之城。注重倾听民意,关注民生,切实办好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让广大市民共享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平安、法治建设,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充分发挥“四城同创”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指导、协调、推进各项创建任务落实。各单位、各部门要组建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创建任务,确保具备“四个一”,即有一个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创建机构、有一份具体明确的创建计划、有一套完备整齐的创建档案、有一批特色鲜明的创建阵地和创建现场。

指导意见篇10

请参照本指导意见内容,积极开展网上交易活动,依法维护各方权益,创造和维护网上交易良好环境,不断总结经验,共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

特此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二七年三月六日

商务部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暂行)

网上交易是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的交易方式,是电子商务的一种重要模式。鼓励开展网上交易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拉动消费,促进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服务。

当前,网上交易正在我国城乡市场普及,发展速度快,社会潜力大。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维护网上交易参与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网上交易健康有序发展,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网上交易及其参与方

(一)网上交易

网上交易是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商品或服务交易。常见的网上交易主要有:企业间交易、企业和消费者间交易、个人间交易、企业和政府间交易等。

(二)网上交易参与方

网上交易参与方包括网上交易的交易方和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

1.网上交易的交易方,具体指:

(1)卖方,利用互联网出售商品或服务。

(2)买方,利用互联网购买或获得商品或服务。

现行法律制度规定从事商品和服务交易须具备相应资格的,交易方应当符合其规定。

2.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根据其服务内容可以分为:

(1)网上交易平台服务提供者,从事网上交易平台运营并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服务。网上交易平台是平台服务提供者为开展网上交易提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互联网、计算机、相关硬件和软件等。

(2)网上交易辅助服务提供者,为优化网上交易环境和促进网上交易,为买卖双方提供身份认证、信用评估、网络广告、网络营销、网上支付、物流配送、交易保险等辅助服务。

生产企业自主开发网上交易平台,开展采购和销售活动,也可视为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

网上交易平台服务提供者可以同时提供网上交易辅助服务。

二、网上交易的基本原则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网上交易具有特殊性,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订立合同和履行合同,但网上交易的参与各方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守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二)遵守互联网技术规范和安全规范

网上交易以互联网环境为基础。为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网上交易参与各方,特别是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必须遵守国家制定的互联网技术规范和安全规范。

(三)诚实守信,严格自律

网上交易各参与方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严格自律,健康有序地开展网上交易,不得利用网上交易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三、网上交易参与方规范行为

(一)网上交易的交易方

1.认识网上交易的特点

网上交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洽谈、签订合同乃至履行,效率高,成本低。但交易方在了解对方真实身份、信用情况、履约能力等方面有一定难度,存在一定的违约和欺诈风险。交易方应认识网上交易的特点,谨慎交易,积极防范风险。

2.了解交易相对方的真实身份

交易各方在交易前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信用状况、履约能力等交易信息,可以要求对方告知或向交易服务提供者询问,必要时也可以向有关管理、服务机构查询。

交易各方应在适当的时间将自身与交易有关的真实信息告知对方,如:营业执照和特殊业务许可证照的有关信息,实体经营地址和真实有效的联系方式。

如果一方拒绝提供基本身份信息,另一方要谨慎对待,慎重交易,警惕和防范利用网上交易进行欺诈的行为。

3.遵守合同订立的各项要求

交易各方采用电子邮件、网上交流等方式订立合同,应当遵守合同法、电子签名法的有关规定,注意下列事项:

(1)与数据电文确认收讫有关的事项;

(2)以数据电文形式发送的要约的撤回、撤销和失效以及承诺的撤回;

(3)自动交易系统形成的文件的法律效力;

(4)价款的支付,标的物和有关单据、凭证的交付;

(5)管辖法院或仲裁机构的选择,准据法的确定;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交易方采用格式合同的,制定合同的一方应遵守法律、法规关于格式合同的规定,并注意适应网络特点,相对方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谨慎操作。

4.依法使用电子签名

交易各方通过电子签名签订合同的,要遵守电子签名的法律规定,使用可靠的电子签名,选择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的认证服务。

5.注意支付安全

交易各方选择网上支付方式的,要通过安全可靠的支付平台进行,及时保存支付信息,增强网上支付的安全意识。交易各方进行网下支付的,要充分考虑货到付款、预付货款等方式的特点,注意资金的使用安全。

6.依法广告,防范违法广告

交易各方的网络广告要真实合法。浏览广告的一方要增强警惕性和鉴别能力,注意识别并防范以新闻或论坛讨论等形式出现的虚假违法广告。

7.注意保护知识产权

交易各方要尊重知识产权,依法交易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或服务,不得利用网上交易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8.保存网上交易记录

交易各方可以自行保存各类交易记录,以作为纠纷处理时的证据。大宗商品、贵重商品与重要服务的交易,可以生成必要的书面文件或采取其它合理措施留存交易记录。

(二)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

1.具备合法的主体资格

服务提供者提供网上交易相关服务,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相关审批和登记注册手续的,应依法办理;需要具备一定物质条件的,包括资金、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等,应符合要求的条件。

2.规范服务,完善制度

服务提供者应提供规范化的网上交易服务,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

(1)用户注册制度,

(2)平台交易规则,

(3)信息披露与审核制度,

(4)隐私权与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5)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6)广告审核制度,

(7)交易安全保障与数据备份制度,

(8)争议解决机制,

(9)不良信息及垃圾邮件举报处理机制,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制度。

3.信息披露

服务提供者应以合理方式向用户公示各项协议、规章制度和其他重要信息,提醒用户注意与其自身合法权益有密切关系的内容,从技术上保证用户能够便利、完整的阅读和保存。

4.维护交易秩序

服务提供者应采取合理措施,保证网上交易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和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服务,维护交易秩序,建立并完善网上交易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交易风险警示机制。

5.维护用户利益,保护消费者权益

服务提供者应采取合理措施保护用户的注册信息、隐私和商业秘密。交易各方发生争议时,应依照法律和约定协商解决或协助有关部门处理。

服务提供者应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尽可能为消费者提供必要的卖方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方便消费者选择可靠的卖方。

网上支付服务的提供者应根据网上交易的特点,采取合理措施保障交易资金的安全,保障使用人的身份信息和账号信息的安全。

6.保存交易记录,保证数据安全

服务提供者应特别注意保存网上交易的各类记录和资料,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保证上述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7.监督平台信息

服务提供者应注意监督用户的商品信息、公开论坛和用户反馈栏中的信息,依法删除违反国家规定的信息,减少垃圾邮件的传播。

8.维护系统安全

服务提供者应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建设、运行、维护网上交易平台系统和辅助服务系统,落实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提高网上交易的安全性。

四、网上交易促进

(一)加强网上交易的环境建设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建立范围广、层次高的电子商务工作体系,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促进机制。

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不断发展网上交易技术,构建有利于网上交易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鼓励行业协会、交易社区建设有利于网上交易的各类机制,包括预警、欺诈投诉、争议处理、信用评估、行业与交易社区联动机制等。

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等参与、协助相关主管部门研究、规范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行为,规范物流配送行为,促进电子签名应用,提高网上支付的安全性和物流配送的准确性。

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等参与制定网上交易的标准和规范,参与建设网上交易的安全认证体系、信用体系、网络仲裁和网络公证体系等。

(二)促进全国网上交易的协调发展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引导网上交易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合作,特别注意促进中西部地区网上交易的发展。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引导城市网上交易向农村扩展,提高农产品网上交易的比例。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扶持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引导中小企业通过网上交易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三)参与电子商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参加电子商务国际组织,参与电子商务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参与电子商务相关国际规则、条约和示范法的研究和制定。

(四)倡导网上交易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