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意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1:50:03

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范文篇1

一、明确目标,坚定信心,保持信贷平稳均衡增长

1、明确货币信贷工作目标。

按照州市政府提出的“三个不低于”工作目标,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年度兴国县货币信贷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保持信贷投入平稳均衡增长,维护辖区内金融体系稳定,促进兴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目标是:全县各金融机构新增各项存款160000万元,年末余额达到746000万元,较年初增长27.18%;新增各项贷款130000万元,力争170000万元,年末余额达到476900万元,较年初增长37.47%;当年新增存贷比不低于75%;不良贷款余额控制在18000万元以下,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

2、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原则。

各金融机构要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将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实体经济特别是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等领域,培育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延伸产业链和技术改造等项目,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3、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奖励制度,增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信心和积极性,对完成信贷工作目标较好、支持地方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大的给予重奖。

二、突出重点,把握节奏,满足经济发展信贷需求

1、满足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需求。

各金融机构要积极跟进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重点扶持氟化工、新型建材、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现代轻纺及体育运动用品等六大产业,大力支持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工业品牌,不断拓宽工业发展领域。

2、增加绿色信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各金融机构要以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绿色信贷业务,重点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投入,积极支持县域生态林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以及生态旅游建设等项目工程,努力满足项目的资金需求,确保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的实现。

3、加大对微小企业支持力度。

微小企业作为我县工业企业的半壁江山,融资难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各金融机构要通过建立微小企业信贷审批机制、风险定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满足其信贷需求,特别是对产品有市场、生产效益好的本土草根企业,要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确保用于微小企业的贷款增幅不低于全县贷款平均增幅。

4、抑制投机性房地产信贷,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按照国家对房地产业调控的要求,全县金融机构在房地产信贷投入上要抑制投机性需求,支持自住性、改善性等合理消费需求。一是要加大对自来水工程、电力能源以及城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强化金融服务,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二是要加大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农村集中居住地建设的信贷支持,改善低收入群体、农民的居住条件;三是适度把握房地产开发、土地储备等贷款,防止房价大起大落,推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三、立足“三农”,加快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1、加大对“三农”支持的力度。

一是要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乡村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信贷投入,增强农村的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要在今年信贷规划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三农”的发展,农行、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重点做大做强做优“惠农卡”、小额农贷品牌,其中农村信用社要确保新增贷款的60%以上用于支农,以确保各涉农金融机构用于“三农”的贷款增幅不低于全县贷款平均增幅。

2、加快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

涉农金融机构要大力开发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积极探索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有效方式,发展林果权抵押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推行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财政、担保公司等多方参与的信贷联保模式。

3、继续拓展农业保险品种。

在推广能繁母猪、林木果业火灾、水稻保险品种的基础上,借鉴外地农业保险先进经验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四、关注民生,支持创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各金融机构要结合我县创业服务年活动的相关要求,深入开展优化金融服务活动,配套地开展相关工作,大力发展适合个人创业特点的贷款品种。

1、大力对城镇失业人员、大学生提供创业信贷支持。

对有创业愿望、创业能力和创业项目的城镇失业人员、大学生自主创业人员,在自主创业期间,因自筹资金不足,可向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申请最高限额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已经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实现成功创业,且按时归还小额担保贷款的,其经营扩大和带动就业5人以上,可提供最高限额30万元的二次小额贷款扶持。

2、扩大对返乡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信贷支持。

随着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城市招工需求持续回升,如何留住本县农民工对内地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对返乡农民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和开发的,优先给予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和惠农卡授信。同时,对企业新增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可在贷款期限和金额上给予放宽条件。

五、推进改革,防化风险,维护金融业稳健运行

一是关注工、中、建三家已改制国有银行的后续发展情况,支持推动农行股改和农发行商业化转型工作,确保改革平稳顺利进行;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并鼓励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小金融机构;三是密切监测辖区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做好民间融资风险监测,严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稳健运行。

指导意见范文篇2

各市、县粮食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江苏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苏政发〔2006〕52号)和《国家粮食局关于“***”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国粮展〔2007〕63号),增强我省粮食流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粮食流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贡献力量,现提出“***”粮食流通科技发展指导意见。

一、“十五”粮食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十五”期间,全省粮食流通科技工作以健全粮食安全体系为主线,以推动粮食产业发展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开展行业技术攻关,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行业技术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储粮新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应用。推进粮库建设和改善仓库功能,推广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全面应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计算机粮情检测、低温储粮等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全省仓储技术和管理水平。“十五”期末,全省科学保粮率达80%以上,处于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应用小型稻谷低温干燥机。应用农户储粮新技术(新型储粮仓),建立农户示范点,指导农村科学储粮,增加无形粮田,促进农户增收,受到农民欢迎。(二)粮油加工业装备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我省无锡布勒、苏州佐竹等外资企业生产的面粉、大米加工装备国际一流,我省牧羊、正昌两企业自主设计开发的饲料机械和饲料成套设备技术全国领先。粮油加工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提升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全省粮油工业生产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放心粮油”产品数量全国最多,粮油产品品牌影响力逐年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各种畜禽饲料逐步系列化,颗粒饲料比重逐年增加,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特种水产饲料生产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三)粮油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势头良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模式初步形成,已经开发出米乳饮料、米糠营养素、小麦胚芽、小麦膳食纤维、生物质等一批粮油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有效地推动了粮油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延长并加粗了产业链,提高了粮食增值转化能力,提升了粮食产业化水平。(四)科学规划并推进江苏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编制完成《2006~2015年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全省“两纵两横、四大枢纽、八大节点”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总体布局。各地积极培育和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整合和优化现有仓储、加工、运输、装卸、批发、信息等各种物流要素,发挥了资源集聚效应,提高了粮食流通效能。(五)粮油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省粮油质量监测所经过扩建改造,配置先进的粮油检测设备,通过了国家实验室验收。各地逐步加强质量监测机构建设,添置和更新仪器设备,调整运行管理机制,全省初步建立起粮食质量监测网络。粮食质量监测机构在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储备粮质量监管、市场准入、放心粮油工程、食品安全监督、防止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等方面发挥了职能作用。(六)粮食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积极探索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机关办公自动化、行业管理智能化、粮食政务公开化、粮食商务电子化。省粮食局和各市粮食局相继建成机关局域网并开通门户网站,发挥政务平台和服务窗口作用。不少粮食企业也建立网站信息,扩大了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一些工业企业采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试用省级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库存动态管理,增强了政府粮食应急预警和宏观调控的能力。

二、“***”粮食科技面临的环境和需求(一)面临的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全球性竞争的焦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粮食行业也置身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由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粮食供需紧平衡的状态将长期存在。江苏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全省粮食供需将长期紧平衡。为此我省制定了“全省口粮省内自给,工业、饲料用粮缺口市场调节”的粮食安全基本目标,倡导既要藏粮于地,又要藏粮于库,更要藏粮于科技。进入新世纪,我省率先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解除了影响竞争、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促进了粮食产业化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为粮食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江苏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方便、营养、健康的食品、饮品和保健品,逐渐成为生活消费的重要需求,为粮食科技发展确立了依据。江苏拥有一批具有很强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一批长期从事粮食和食品研究的技术专家、学者,为我省发展粮食科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面临的需求1、全面达小康的需求。江苏全面达小康,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对粮食品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绿色、营养、健康是人们的消费追求,市场的竞争重点由价格竞争逐步转向品牌竞争。“***”期间,应引导无公害和生态种植绿色粮食;实施绿色储粮技术保证品质;改进工艺和提高装备水平,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开发营养、健康、保健食品,培育名牌产品,满足人们对食品随时性、安全性、营养化、多样化的需求。2、建设新农村的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是我省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基本条件。依靠科技发展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粮食产后损失、减轻粮食二次污染,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期间,要引导种植优质高产品种,改变储粮方式。通过科技进步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粮食质量,促进农民优质优价增收;通过科学储粮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促进农民减损增收。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通过提高龙头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实施“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引导健康消费、安全消费,逐步改善农民生活。3、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目前小型粮油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差,加工质量低,粮食浪费多,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生产成本高,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阻碍了粮食流通产业高效增长。农村和基层企业存储粮食技术条件低劣,虫、霉、鼠害比较严重,在源头上影响粮食质量安全。“***”期间,在粮食储藏、加工、物流等环节,应积极采用环保、安全、节约、高效的新型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粮油的综合利用和增值转化,改善粮食流通设施条件,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以技术进步推动全行业粮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的需求。面对外来资本、产品、成熟技术和过剩生产能力不断涌入的国际竞争形势,“***”期间要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尽快引入粮食流通领域,尤其是对现有技术的组合、集成,不断带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拉长粮食产业链,充分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通过应用高新技术,降低消耗,降低粮食加工、储藏、流通环节的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竞争力。

三、“***”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我省粮食工作“安全、发展、法治”的总体思路,坚持“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基本要求,以支撑粮食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研发及应用安全、环保、节约和高效的粮食流通技术,加快粮食流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基本原则1、创新引领原则。按照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把创新作为促进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技术发展方向,保护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产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2、因地制宜原则。坚持科技发展与我省粮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相协调,坚持技术应用与企业发展的基础相适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结合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实际,突出装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发展粮油精深加工,突出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全面提高粮食流通科技现代化水平。3、优势互补原则。充分挖掘和整合我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及科技研发优势、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优势和政府支持“三农”的政策优势,推动产学研紧密协作,促进支撑单位和实验基地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发展目标2010年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为:粮食流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先进适用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科技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全省粮食流通科技整体实力国内领先。具体目标是: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开发、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形成较完善的粮食流通技术支撑体系,粮食流通科技总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力争在重大技术上有所突破,粮食绿色仓储技术达到先进水平,加工技术装备优化升级,粮油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取得更大进展,粮食质量标准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农村传统粮食流通方式得到改良,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获得较大进展,工业生产自动化得到应用,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持续研发能力强的粮食流通科研队伍,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四、“***”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优先方面和工作重点按照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优先方面和工作重点。(一)优先方面1、粮食仓储方面。以科学保粮为主要内容,在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保粮技术的同时,重点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通过试验、集成、推广,促进储粮技术由传统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推广应用符合农户储粮要求的新技术和设施,实现保质保量、减损增收。2、粮油加工方面。以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智能化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在粮油加工业应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研发一批粮油深加工新产品、主食工业化产品和营养保健食品,重视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适当发展生物质产品。3、粮食检测方面。以精确、快速检测为重点,促进粮油检测设备和仪器更新换代,积极实施国际国内领先的粮油质量检验标准,推广应用先进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质量检测的效率。4、粮食装备方面。以数字化、智能化、精密化和一体化为主攻方向,加强重要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开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粮食加工装备关键技术,提高粮食加工关键装备国产化率,积极应用粮食机械成套、集成、功能配套和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控制技术。5、信息技术方面。以行业管理智能化为目标,推进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粮食价格采集、粮食预报预警、粮库管理、粮情监测、储备粮管理、生产流程控制等业务上的全面应用,探索开展以粮食批发市场网上竞价交易为重点的粮食电子商务,加快“数字粮食流通”建设。6、现代物流方面。以现代物流技术为支撑,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着力培育和建设区域性的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加快粮食流通“四散化”进程,实现粮食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形成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二)工作重点1、着力推进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行产学研联动的协作机制。确立粮食龙头企业为粮食流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人才集聚和研发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人才和资金的主要投入者、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产业先导技术的引领者。选择省内外具有较强粮油产品及其机械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为全省粮食流通科技支撑单位,聘请从事粮油产品及其机械研发的知名专家学者成立全省粮食流通科技专家委员会,“***”期间要建成粮油机械实验基地2个,稻米加工实验基地1个,小麦粉加工实验基地1个,油脂加工实验基地1个,仓储实验基地1个。构建联合攻关团队的合作机制。汇集我省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粮食科技技术攻关和国家粮油及其粮食机械等产品标准化建设,建立联合攻关的合作机制,及时了解粮食高新技术最新发展方向,跟踪国内粮食流通科技发展前沿动向,组织和实施好一批粮食流通科技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积极组织和参与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攻关,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装备,提高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开发能力和水平。完善粮食流通科技管理的协调机制。粮食行政部门着力统筹、协调、管理行业科技资源,组织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向本行业配置,营造上下结合、左右协调的环境。加快建设科技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等中介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指导和市场服务。通过行政部门的协调指导、中介组织的服务引导、专家顾问的科技导向、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实验基地的中试承载,整合配置粮食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粮食流通科技创新。2、大力构筑科学保粮技术服务平台以科研院所、院校为技术支撑,大型骨干仓储企业为载体,通过技术与资源整合,建立江苏科学保粮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保粮新技术应用示范库和科学保粮实验基地,为保粮新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服务。加大对科学保粮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在骨干粮库建设和粮库维修改造中积极推广应用机械通风、粮情检测、环流熏蒸、低温干燥等储粮技术,推行粮库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科学保粮和仓储管理水平;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储粮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生态环保绿色储粮技术和低毒高效粮食熏蒸技术,促进储粮技术方式由传统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加强对粮食加工企业、农户安全储粮的技术指导,开展储粮技术咨询活动,推广适合农户需要的储粮技术和设施,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力争使农民储粮损失从5%降到0.5%,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3、全力搭建粮油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平台以科研院所、院校为依托,成立“江苏省粮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龙头企业联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开展粮油精深加工、生物工程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带动和促进粮食科技向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利用产业化经营推动主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开发具有营养、健康、保健品功能的精深加工技术、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以粮食或粮食作物废弃物如秸杆、稻壳为原料,生产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加大杂粮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功能性、营养型早餐类食品,拓宽产品的应用范围,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推广应用绿色、环保、无公害饲料生产技术,保证饲料安全和提高饲料的饲喂效能;大力开发秸杆饲料、棉菜籽饼、动物屠宰下脚料等非粮食饲料,鼓励支持蛋白质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加大我省特种水产饲料的开发研究,提升产业优势。4、努力完善粮油质量检测服务平台以省粮油质量监测所为龙头,以省辖市粮油质量检测机构为骨干,建立覆盖全省的粮油质量检测平台,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粮食质量卫生监管职能,切实执行好粮食收购、储存活动中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抽查与监测制度、储备粮质量与品质检测制度、政策性用粮批检制度、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制度,加强粮食品质检测和质量监管能力,推动粮食质量检测从流通领域向消费领域拓展。5、倾力打造粮食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根据江苏“两纵两横”物流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按照“通道网络化、过程四散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交易现代化”的要求,全面启动建设南京、南通、徐州、连云港4个省级粮食物流枢纽,并辐射带动全省8个(宿迁、淮安、盐城、泰州、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和镇江)物流节点建设,完善功能配套,使物流中心也成为粮食产业园区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按照散粮运输无缝化连接的要求,发展实用、高效、经济的散粮接收、计量、发放、运输设施和设备项目。根据国家建立的粮食物流各个环节的标准,推广和完善粮食仓储设施的标准化、运输工具的标准化、装卸设施的标准化、散装作业方式和检测设施及指标的标准化。进一步研究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电子数据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使粮食仓储、运输、加工转化、批发与配送、价格采集、预报预警、应急调控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实现粮食流通信息共享,形成集粮食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五、夯实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基础保障为确保“***”粮食流通科技较快发展,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粮食流通科技对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切实加强粮食流通科技的指导管理工作,为粮食流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一)强化科技投入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发展纲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对粮食流通科研和高技术项目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逐步增加粮食流通科研经费预算。积极争取粮食产后处理技术、设备享受同等农机的政策性补贴。对“***”粮食流通科技重大专项,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报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落实专项经费,推行项目管理,督促逐项实施。引导、鼓励科技型粮食龙头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研发费用按其当年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二)强化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强粮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保证一流人才、一流贡献获得一流回报。大力引进优秀年轻的科技人才,建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尤其要造就一批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组织科技培训、出国深造、学术交流、技术合作,跟踪前沿技术,提高粮食流通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建立岗位技能轮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建设高技能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组织广大粮食职工开展粮食流通技术专向攻关、技术大比武、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科技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指导意见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切实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回归,实现平稳适度增长。更加注重调整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改善金融生态,创新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着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荆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二、工作目标

(一)全市贷款投放与地方经济发展合理匹配。通过向内挖潜和向上争取,力争全年各项存款增长13%-16%,各项贷款增长17%-20%。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新突破。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县域信贷服务进一步改善,力争全市全年60%的新增存款用于县域,县域贷款增幅不低于20%。

(三)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牵手培植工程。积极推动荆州金融服务网的建设,全年中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各项贷款增幅,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4000家,全年新增培植企业500家。

(四)支持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努力做大一行一策、一县一品,至少推出1-2个新的信贷品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有突破,涉农贷款比例高于各项贷款比例25%以上。

(五)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为重点,探索各类有利于“三农”发展的金融创新活动。全面推行以农村土地、房屋、林地、水域等经营权为抵押物的农村金融信贷产品,满足农村种养殖大户合理的信贷需求。

(六)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有新的突破。在文化产业、服务外包、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鄂西生态旅游圈项目、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业、容纳农民工就业等方面,争取每一个县市区、每一个行社有一个试点项目。

(七)金融扶弱功能进一步增强。积极承办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特别是要拓展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力争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余额突破4亿元,全力争取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有零的突破,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试点。

(八)金融监管与服务日趋完善。积极发放再贷款,全年再贷款不低于10亿元。加强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的管理,完善对金融机构贯彻信贷政策的评估机制,改善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强化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加大对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和打击非法集资方面的指导力度。严格房地产商业信贷管理,支持部门金融机构参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力争突破1000万。

(九)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力争A级信用企业新增100家(工行10家、农行25家、中行4家、建行6家、农发行30家、商业银行15家、农信社10家),信用社区新增50家,60%的县市(乡镇)达到信用县市(乡镇)标准。

(十)积极开展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力争10家企业进入试点名单,全年人民币结算余额突破5000万。

三、具体措施

(一)切实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平稳适度增长。要准确把握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按照“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资金运营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继续落实“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圈一带”的总体战略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目标,加大对县域经济、“三农”、中小企业、创业促就业、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物流、节能环保等产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两个大桥”、“两条铁路”、“两条公路”、“两个电厂”和“四个港区”等重点基础设施和“荆州三国文化园”等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信贷支持的“绿色信贷机制”,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从严控制对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贷款。同时,要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满足合理的信贷需求,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努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二)加大县域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各地要着力完善县域金融协作机制和金融监管体制,引导大中型金融机构延伸县域服务网络,积极引导城市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网点,鼓励到县域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各金融机构要从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下沉工作重心,找准县域经济发展与自身发展的有效结合点,进一步充实县域机构力量,适当扩大县域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优化贷款审批流程,为县域机构扩大县域信贷投放提供宽松的环境。要进一步拓展县域信贷资金来源渠道,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等方式获取资金。鼓励银行与各类担保公司合作,大力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村小额保险。努力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农户信用评级全覆盖和农户有效贷款需求全覆盖,全面推进金融服务均等化。

(三)创新信贷产品,最大限度地支持“三农”发展。要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开发农村信贷,推进信用共同体建设,支持有一定规模、信誉良好的种养殖大户。要大力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联保贷款”,积极推广“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行社联合+财政贴息”等信贷模式,进一步丰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产品,逐步完善“两社”合作机制。大力支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银行信贷积极介入“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联结方式,开办存货抵押贷款和仓单、应收账款、股权质押贷款品种,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支持重要的农业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探索培植金融支持农家乐、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建材下乡等新兴经济热点,拉动农村消费。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信贷支持力度,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积极发展银团贷款,支持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农发行要以业务领域扩展为契机,加大对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和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力度。农行要在推进“三农事业部制”改革的同时,积极做大做强做实县域分支机构,支农贷款不低于当年新增贷款总额50%,保证“三农”业务的稳步增长。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要继续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在发展小额农贷的同时,积极探索大额农贷,确保新增贷款的70%用于支持农业发展。邮储行要进一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力争在服务农户小额信贷和县域涉农企业上有大的突破,确保每年新增贷款2亿元,争取3亿元。

(四)强化信贷服务创新,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继续做好中小企业客户培植工作。市级金融机构要建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和服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植工作计划,并结合信贷营销工作机制,建立培植工作档案,认真落实培植工作的各项举措。积极提升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水平。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在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当下放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限,逐年扩大用于支持培植对象的信贷规模,积极开展专题营销活动,满足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积极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开展信贷签约活动,创办金融服务网,节约信贷成本。同时,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进行直接融资。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息咨询和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法律、审计、资信评估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协作配合,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咨询和上市辅导,支持组建产权明晰、运作规范的股份制或民营担保机构。人行荆州市中心支行要大力支持市创业担保公司发展,并与有关部门配合,组织社会中介信用评级与金融机构合作,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积极协助中小企业与有产、供、销联系的大企业和优势企业建立配套担保关系。

(五)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创业促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信贷扶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优惠利率总水平的基础上,继续贯彻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大对公共租赁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要抓住我市创建部级创业城市的契机,积极开办或创新针对创业人员的信贷产品,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活动。要切实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信贷扶持,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加大金融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支持力度,采取分类支持、各有侧重的方式,建立信贷对接平台,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潜能,发挥大学生“村官”普及农村金融知识的独特作用,带领农民创业致富。

指导意见范文篇4

指导思想: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板块建设为载体,以压缩冬闲田为突破口,强化科技支撑,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原则,促进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

其中夏粮130万亩(小麦90万亩,目标任务:全市秋播面积力争达到500万亩。马铃薯30万亩,豆类10万亩)总产5.5亿斤;油菜280万亩,总产6.5亿斤;蔬菜70万亩,新增桑园2万亩、茶叶2万亩、药材10万亩。

二、千方百计扩大秋播面积

确保种满种足500万亩。一是要大力发展油菜生产。油菜是市秋播生产最具比较优势和增收潜力、秋冬覆盖最广的作物,各地要压缩冬闲田。当前市场行情看涨,单位面积效益不断提高,为我市进一步做大做强油菜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特点,加强宣传引导,采取过硬措施,把油菜种植面积落实到乡镇、落实到村组、落实到农户和田块,确保全市种满种足280万亩。二是要突出发展马铃薯生产。马铃薯产量高、用途广。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冬闲田、冬闲时间发展马铃薯生产,对优化我市粮食种植结构,有效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要尽快规划,科学布局,科学调度,确保今年全市秋播马铃薯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三是要稳步发展蔬菜生产。要以建设蔬菜板块为载体,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发展露地蔬菜与大棚蔬菜,全面提高我市蔬菜的产量和品质,确保面积发展到70万亩。尤其是、、三个县(市、区)要立足武汉城市圈,做到特色菜与速生菜相结合,名优菜与大路菜相结合,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三、切实抓好油菜统一供种

全市都实行了油菜主推品种制度,近年来。但是油菜品种仍然过多过杂。年要重点推广武穴市政府由财政拿出专项资金补贴,实行统一供种的作法,认真做好工作,搞好服务,力争在统一供种上有新的突破。全市重点推广中双9号、中双10号、华双4号、华双5号、中油杂2号、华杂6号等优良品种,争取每个县主推35个品种,每个乡镇主推12个品种,通过推广良种提高单产、提升品质。

四、积极推动科技服务

秋播劳力不足的实际,针对当前我市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要大力推广六大技术:一是轻简栽培技术。油菜推广以播代育、免耕直播和免耕移栽,减轻劳动强度,小麦推广棉林套播,棉花茬口的油菜实行棉林移栽或直播,水稻推广机械留浅桩收割。二是油菜“一菜两用”技术。城郊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实行油菜早播早栽早管,积极发展油菜“一菜两用”力争面积达到20万亩,亩平增收400元以上。三是稻虾连作”技术。要充分利用低湖田、烂泥田,采取留高稻桩发展稻虾连作技术,力争面积达到20万亩,亩平增收1500元。四是芋稻芋”连作技术。市部分中稻在9月底前收割完毕,12月底播种冬马铃薯中间有3个月的间隙时间,有种植习惯的地方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种植一季秋马铃薯,力争面积突破5万亩,亩平增收1000元以上。五是中稻—双孢菇技术中稻套双孢菇经济效益可观。年各县(市、区)要办1个100亩以上连片的中稻套双孢菇示范片,以后逐年扩大,切实提高比较效益。六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实施好沟厢配套的基础上,要认真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减少损失,增加产量。

五、努力提高单产

多措并举,要围绕国家农业部提出的油料单产“123即芝麻100公斤/亩、油菜200公斤/亩、花生300公斤/亩)粮食单产“567即小麦500公斤/亩、玉米600公斤/亩、水稻700公斤/亩)高产创建目标。深挖潜力,全面提高我市粮油单产水平。首先要落实高产田块、核心区建设面积;其次要制定好多种高产技术操作规程;第三要实行严格的考核机制,奖惩分明;第四要切实加强指导,搞好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

六、突出加强板块连接

即在产品上,年主要抓好产品、产业两大连接。实行跨行政区域连接,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带;产业上,把链条延长、加粗、连紧,通过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广“基地+农户+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对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多赢格局。当前及今后几年要突出抓好三大板块的连接,即促进、罗田、英山和蕲春的蚕桑、茶叶和药材板块连接,打造100万亩桑茶药板块经济区;促进红安、、和孝感大悟的花生板块连接,打造鄂东北100万亩花生板块基地;蔬菜板块连接,打造200万亩蔬菜板块经济区。为此,要抓好四个落实。一是落实面积。要把面积落实到县、乡、村、组、基地,确保建设进度。二是落实示范点。各县(市、区)都要有自己的示范样板,示范样板要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生产、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施用配方肥、统一收购,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板块建设。三是落实技术培训。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技能。四是落实产业开发。要围绕优势产业搞好招商引资,引进增量、盘活成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订单生产,保证农民持续增收。

指导意见范文篇5

一、实行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建立追溯购销记录制度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规定,我县对高毒农药实行定点销售。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单位办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时应注明农药毒性类别,同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后方可经营。

(一)高毒农药名单。根据农业部第1586号公告,高毒农药名单为:苯线磷、地虫硫磷、甲基硫环磷、磷化钙、磷化镁、磷化锌、硫线磷、蝇毒磷、治螟磷、特丁硫磷、杀扑磷、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克百威、灭多威、灭线磷、涕灭威、磷化铝、氧乐果、水胺硫磷、溴甲烷、硫丹等22种。

(二)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单位名额。我县具有有限公司执照且有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农药批发单位6家,因此县级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单位(批发)不超过6家,镇乡级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单位(零售)43家,主要设在原43个镇乡建制时的集镇上。

(三)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单位选定条件。符合《农药管理条例》第十九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和第三十七条之规定;具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经营场所,储存危险化学品的,还应当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储存设施,从业人员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有健全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有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有与其经营的农药相适应的技术人员;有与其经营的农药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有与其经营的农药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单位选定办法。必须公开、公正、公平。首先由农药销售单位根据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单位所具备的条件,县级农药销售单位(批发)向县农委提出书面申请;镇乡级农药销售单位(零售)向当地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然后由县农委、安监、工商等有关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提出申请的单位进行审核,最后经审核通过的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单位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后确定,并报县农委备案。

(五)建立高毒农药购销记录制度。高毒农药定点销售的单位要设置高毒农药分隔存放专柜,并在专柜上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由专人负责销售。必须建立销售台帐,详细记录农药的生产单位、农药名称、生产日期等相关信息,同时要记录购买者姓名、地址、数量等。购买高毒农药的单位或个人须出示有效身份证明,销售高毒农药的单位必须向购买者详细介绍该农药限制使用的作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镇乡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单位所建立的台帐资料须每月向总公司汇报,县级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单位汇总后每月向县农委如实汇报,实行零报告制度。

二、强化农药连锁经营,建立市场监管机制

销售农药的有关公司,要以现有的农资零售网点为基础,搞好连锁经营。要改变现有有限连锁的形式为全面连锁的形式;建立农药配送或物流中心,从源头上保障农药质量;强化与农药技术推广服务有机结合,直接为农民提供农资商品消费服务,缩减流通环节,使农民真正用上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强化内部管理,实行分类管理和优胜劣汰制度,确保农药市场的健康发展。

指导意见范文篇6

以创新金融服务手段,以支持经济发展为目标,各金融机构要全面准确把握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内涵,坚持“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结构调整,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既要保持对实体经济足够的支持力度,又要保持合理的信贷投放节奏和结构。找准贯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找准贯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监管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其他政策的结合点,着力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切实推动自主创新,积极倡导“绿色信贷”,不断改善“民生金融”,并以此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实施。

2013年,全市信贷投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2013年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增速,贷款增加额达到300亿元;各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在全省系统内的份额不低于2009年的水平。

二、把握信贷投放重点,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要在保持信贷总量适度均衡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统筹配置信贷资源,加强和改进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相关金融服务,着重加强对工业及流通领域的融资力度,重点满足我市“四大千亿”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经营性流动资金的信贷需求;优先保证手续齐全、符合项目开工和建设条件的中央及省、市重点投资项目配套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二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经济综合部门的沟通协商。主动营销出击,增加项目储备,及时掌握项目运作和融资需求情况,统筹做好融资项目对接,高效、扎实做好信贷审查和信贷资金拨付工作,保证融资项目对接后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三要合理安排新、老项目贷款比例,优先支持在建、续建项目建设。法人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项目贷款额中用于新、老项目的比例按2/8至3/7开安排为宜。

三、加快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坚持“绿色、低碳、高效”的信贷原则。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人民银行牵头下发的做好相关金融服务的文件精神,在加大对地方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支持力度的同时,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对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一律不得发放新贷款,老贷款应逐步有序退出。

二要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和有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并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重点加强对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与服务外包及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优先满足新兴产业园区项目建设配套、企业自主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切实做好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申报工作;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途径,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互动、协同发展。

四、加强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工业化

一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各金融机构要结合“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年”的实施,积极组织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活动,拓展担保方式、创新融资载体,大力培育农村行业协会、信用协会或合作组织等信用共同体,鼓励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探索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小城镇住房抵押以及大型农用设备、林权、水域荒滩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楚的动产和不动产,都鼓励用来担保。

二要大力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各涉农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鼓励“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农户”发展;要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偿还的情况下,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的有效信贷投入,促进农村和农业社会化、现代化进程。

三要加大对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鼓励各商业银行创新支持城镇化的多元模式,加快推进县城镇和重点中心镇建设。要重点满足县区内省级以上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内企业融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劳动力就地转型;大力支持县区道路、桥梁、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审慎办理财政垫支性建设贷款;积极推出土地整理贷款等新产品支持城镇建设用地、农用地整理开发项目融资需求;不断探索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思路、新办法,激活土地要素新市场,加快区域城镇化步伐。

五、创新形式,全面改进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一要继续深化中小企业金融顾问制度。进一步健全金融顾问各项组织架构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金融顾问团,并在市区按市级银行机构设立工作组、县区以县(市)为单位设立工作组,组织协调金融顾问的日常工作;制定中小企业金融顾问制度实施考核评价办法,对各金融机构和各级金融顾问建立考核工作档案,量化指标、责任到人,按季通报、按年评议。各金融机构要破除“等客上门”经营观念,主动到包挂企业宣传金融政策信息、介绍产品和业务,从基本的结算、理财、等服务做起,不断提升企业的认同感和认知度;要不断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主动帮助包挂企业与相关企业间建立信用联合体,鼓励企业主以个人信用申请贷款。

二要深入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年”活动。系统总结辖内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组织开展交流、宣传、推广;会同市经信委等有关部门做好400家中小企业融资培育工作,2013年,重点培育企业新增融资额40亿元以上;继续举办中小企业融资专场对接活动和融资知识培训;加强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推动辖区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与担保机构合作的限制性条件,提升中小企业融资实力。

三要继续深化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创新贷款授信机制和操作流程,扩大基层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权限,探索实行“分层营销”和完善小企业授信事业部制(小企业中心),使基层机构集中精力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简化贷款程序,实行一次授信,循环贷款。创新贷款抵押担保方式,积极发展股权、仓单、应收账款、机器设备、商标权、专利权等各类抵押质押业务。积极发展信托融资、租赁融资、债券融资和以信托、租赁为基础的理财产品,发展并创新小企业贸易融资手段,探索非信用证项下贸易融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短期融资券等多渠道融资方式。

六、深入推动“民生金融”发展,促进民生改善

加快小额担保贷款向县域推广,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贯彻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主动开展与保险公司等合作,不断丰富助学贷款政策新内涵;有关金融机构要深入总结小额扶贫贷款工作经验,借鉴推广政策扶持与商业性金融相衔接的有效模式,支持农民工、妇女创业;积极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金融支持工作,构建良好政策支持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以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农机具补贴等政策为契机,努力扩展消费信贷领域,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严格落实房地产开发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管理,重点满足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和首套中小户型自住房信贷需求,自觉禁止假按揭、加按揭、转按揭等违规行为和变通做法;完善信贷支持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发展的实施办法,努力做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

七、辖内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强沟通协调和窗口指导,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

一要加强与地方党政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积极宣导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促使各方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上来;推动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环保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力促形成有效工作合力;配合地方政府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促进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构建。

指导意见范文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人发〔20**〕14号)精神,鼓励、支持、规范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共享,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现对我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兼职兼薪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不侵犯单位知识产权、不涉及单位的专业和技术发展方向、不泄露国家和单位机密、不冲击单位经济利益、不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情况下,可以遵从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到其他单位从事兼职工作,并获取兼职报酬。

二、兼职活动应是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成果转让、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法律、法规允许的工作内容。

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兼职兼薪活动必须由单位批准。事业单位既有专业技术职务又有管理职务的人员需到外单位兼职兼薪的,应按干部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从事兼职兼薪活动:

1、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或不积极承担本单位分配任务的;

2、担负的工作涉及国家机密,从事兼职活动可能泄漏国家机密的;

3、承担国家、省科技攻关重点工程、科研项目任务或本单位重要任务,在此期间兼职可能影响完成国家计划和本单位任务的;

4、因与兼职单位存在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办事的情形,应当回避的。

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兼职兼薪活动,必须与提供兼职岗位的一方签订符合法律规定的兼职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薪酬支付方式、工伤、保险责任、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式方法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事项。

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兼职活动需占用本职工作时间或需使用所在单位设备、专用技术以及需所在单位提供物力、财力支持的,经所在单位批准后,须签订有关补偿协议。

六、兼职工作的报酬,在与提供兼职岗位的一方协商一致后确定,可以采用项目工资、技术成果盈利分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等形式,也可以采用与兼职单位协议形成的其他报酬形式。兼职所得须依法纳税。

七、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兼职兼薪活动中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所在单位及兼职单位的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诚实守信。因兼职兼薪活动给所在单位或兼职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要赔偿损失;触犯法律的,要承担法律规定的全部责任。

八、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兼职兼薪活动中要维护本单位的技术权益,不得将通过工作关系从本单位获得的下列技术成果提供或转让给兼职单位:

1、本单位准备或者已经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

2、本单位准备或者已经申请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技成果;

3、本单位转让或者已经转让的技术;

4、本单位在研究开发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技术成果;

5、本单位职工或者本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技术条件所完成的职务技术成果;

6、本单位明确规定不向外单位提供或者转让的未公开的关键性技术。

九、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兼职兼薪活动中,也应当维护兼职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兼职关系从兼职单位套取技术成果,侵害兼职单位的技术权益。

指导意见范文篇8

一、评估考核范围

全区93个社区。

二、评估考核原则

(一)坚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二)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绩;

(三)坚持规范程序、便于操作;

(四)坚持创先争优、鼓励先进。

三、评估考核内容及标准

实行“10+X”考核体系,“10”指社区党建、社区规范化建设与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教育、社区计生、社区保障和社区文明十个单项考核指标,满分为100分。“X”指创新性工作考核和民主测评等内容,满分为30分。具体评估考核细则见附件三。

四、评估考核实施

成立区社区工作评估考核领导小组(见附件一),负责全区社区评估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评估考核工作在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主要采取责任部门考评与民主测评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半年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一)创新评定。各指导部门负责对社区创新性工作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于当年12月10日前反馈各街道,并报送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二)半年考核。由区社区工作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年负责协调组织一次入户民意调查,民意调查成绩作为各社区半年考核成绩,按权重计入年度考核成绩。

(三)年终考核。年底前,先由各责任部门根据社区单项工作评估考核细则,对各社区进行单项评估打分,将评估成绩反馈各街道并报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街道再根据指导意见,结合责任部门评估结果对各社区进行综合评定。最后,区社区工作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街道对各社区的综合评定结果,在征求区纪委、区信访局、区委610办、区计生局、区城管局、区安监局等职能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各社区最终评估考核等次。

五、评估考核等次及比例

(一)评估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其中,优秀、良好等次由各街道分别按照15%、20%的比例确定。

(二)单项工作评估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的、被有关部门“一票否决”的,均不能定为优秀、良好等次;年终评估考核综合得分在80分以下,或因工作不到位而出现影响我区在全市绩效考核成绩的,应定为不合格等次。

六、评估考核结果运用

指导意见范文篇9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

(一)重要意义。开放型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拓展对外开放深度广度的必然要求;更是支持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大举措。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对于保持经济率先突破发展,促进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总体要求。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统筹规划和改革创新。相关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必须认清形势,服从大局,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实现执行各项政策规定与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必须把握政策举措、融资平台、服务方式等重点,全力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

(三)发展目标。加快贸易投资便利化,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推动进出口企业较快发展,力争2015年进出口突破10亿美元,“十二五”期间进出口平均增速达到20%;突出外资大招商、招大商,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8亿美元,平均增速达到35%。不断缩小与关中地区的差距,使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

二、落实政策措施,形成发展合力

(四)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落实商务部、人民银行、外汇局等十部门联合的《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的各项工作,进一步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鼓励出口企业加快品牌建设,推动品牌、技术产品贸易;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利用进口信贷、进口担保,为企业扩大进口提供融资便利。

(五)加大旅游业金融支持力度。认真贯彻人民银行、商务部、外汇局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要求,加大旅游业金融支持力度,优化外汇业务流程,引进专业外币代兑机构,丰富旅游外汇兑换服务体系,简化旅游收付汇审核手续,完善旅游保险外汇政策,对旅游企业特殊用汇需求予以政策支持。

(六)促进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的意见》和省外汇局《关于加大外汇管理支持力度,促进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努力培育类似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锌业炼锌厂等龙头外贸企业,实现对外贸易规模化、效益化的新局面;加强对类似西部鑫兴钼业有限公司、必康制药有限公司等外商直接投资重点企业的引导,拓展优势产业利用外资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国内外行业知名企业。

三、推进各项改革,提供发展动力

(七)加快贸易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改革。取消银行为企业办理进口付汇业务的联网核查手续,对企业实行差别化管理,实现由逐笔核销向总量核查、现场核销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的监管。便利企业对外支付,减轻企业和银行负担,同时加大对新政策的宣传、推广力度,保证各项改革政策早日见效。

(八)认真筹备出口收汇核销制度改革。密切关注外汇形势及全国贸易外汇管理改革进展情况,切实做好出口收汇核销制度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及时准确的向银行和企业传达各项改革措施和政策法规,广泛开展政策宣传,优化业务办理程序,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九)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改革试点。选择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试点,允许其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用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经外汇局核准或登记的资本项下对外支付,便利企业合理配置外汇资金,切实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

(十)积极推动国际收支网上申报改革进程。全面推广外汇金宏系统国际收支网上申报子系统,强化国际收支申报主体自主申报意识,规范国际收支业务应用子系统的用户管理内部工作制度,鼓励企业在网上直接进行申报,实现外汇管理部门、银行和企业三方共赢。

(十一)探索贸易进口异地付汇备案改革。允许企业凭进口货物报关单办理货到付款项下进口付汇业务,不再逐笔提供进口合同和发票,便利企业就近办理外汇业务。放宽出口收汇远期备案条件。允许外汇指定银行为企业出具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款结汇收汇核销专用票据,企业凭此办理出口退税,方便企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四、改进管理方式,加快发展步伐

(十二)转变涉外经济管理理念。商务、工商、税务、外汇等有关职能部门,要以满足市场主体的便利化为出发点,加强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要进一步落实“五个转变”,即从重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从重事前监管转变为强调事后管理;从重行为管理转变为更加强调主体管理;从“有罪假设”转变到“无罪假设”;从“正面清单”转变到“负面清单”。

(十三)简化进出口业务办理流程。逐步对进出口收付汇实行总量核查和分类管理,使90%以上企业退出现场核销程序。加强对新设立企业和B、C类企业的辅导,使其尽快达到A类管理要求。简化申请比例结汇和临时额度的审批程序,适当提高企业出口预收汇和进口延期付汇比例,允许企业已登记小额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不受比例限制。

(十四)积极推进资本项下人民币业务。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以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借入人民币外债,允许境内企业以人民币资金进行对外投资。有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资本项下人民币业务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提高监管合力。

(十五)加快外汇市场准入。根据银行结售汇市场准入相关制度要求,以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为出发点,简化银行结售汇市场准入备案程序,支持更多金融机构开展结售汇业务。协调银监局等有关部门,为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提供便利。

(十六)便利外资企业外汇年检。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力度,积极尝试对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分类服务,促进公平竞争。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积极接通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上报验资询证流入资金数据,代外资企业上报外汇年检数据,提高办事效率,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年检率。

(十七)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利用人民币汇率调整时机,优化进口产品结构,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鼓励外汇指定银行为加工贸易企业的进口付汇提供便利和优惠。

(十八)缩短验资询证回函时间。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验资询证回函时间由五个工作日改为符合外汇管理规定的、按要求向外汇管理部门提交真实完整资料的当场办理,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损失。

(十九)鼓励大型企业集团集中使用外汇资金。允许企业集团使用同一账户对成员公司存放境外的出口收入实施集中收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通过主办银行,以委托贷款形式互相拆借外币资金,为大型企业集中运营外汇资金、开展内部结售汇业务、降低资金成本提供便利。

五、改善投资环境,把握发展重点

(二十)重点扶持地方特色涉外经济。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医药资源和绿色食品资源,为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交通逐步便利,区位优势逐渐优越的发展机遇下,重点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涉外企业,提供优厚、便利的服务,并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实现开放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在继续支持现有龙头涉外企业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奥科粉体硫酸钡矿粉精深加工;扩大以泰华药业为主的现代中药材保健品的出口;引导扶持商南中剑、五洲矿业的产品研发。

(二十一)优化涉外经济生态环境。宣传、商务、发改、工信、卫生、工商、税务、质检、药监、广电、旅游、外汇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合力开展诚信兴商活动,营造良好的涉外经济市场秩序。每半年对外汇指定银行业务合规性检查一次,确保各项外汇业务合规办理,加大对严重违反外汇管理政策行为的负面信息披露力度,为全市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二十二)改善企业贸易融资环境。鼓励金融机构采用境内发债、购汇等市场化手段筹集本外币资金,支持有竞争力的进出口企业进行贸易融资,提高贸易融资在银行资金运用中的比例。有序推动金融机构“走出去”,大力推进保理、福费廷、保单融资、融资租赁、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发展。

(二十三)规范涉外经济秩序。激励银行认真贯彻和实施各项管理规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规范涉外经济秩序,实现执行外汇管理政策与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对辖区银行执行外汇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将其支持地方开放型经济发展纳入考核及综合评价范畴。

(二十四)加大利用外资支持力度。对市内重大引资项目和重大境外投资项目采取“一企一策”特殊政策,协调处理遇到的外汇管理政策问题。探索产业集群纵向一体化供应链融资模式,促进产业聚集。鼓励外资企业将结算中心、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设在。

(二十五)帮助企业降低资金风险。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办出口信用保单质押融资业务,提升出口企业参保积极性。积极推广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外币人民币掉期等外汇避险产品,加大外汇避险产品宣传和营销力度,增强涉外企业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二十六)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资企业借用短期外债。向中资企业提供短期外债,符合条件的中资外贸企业可以直接以企业自身名义申请短期外债余额指标,为中资外贸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方便企业进行贸易融资。

(二十七)支持企业“走出去”投资。加强境外投资业务指导和政策服务,便利企业了解境外投资政策法规。扩大境外直接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允许境内机构使用“留存境外利润”作为出资来源。支持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后续融资,境内机构可以向其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商业贷款及融资性担保,对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后续融资提供支持。

(二十八)推动融资工具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贸易融资产品,开发和推广“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出口退税质押融资以及保理、福费廷等以出口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为出口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和融资便利。鼓励银行利用境外分支机构网点优势,为企业境外融资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利用离岸业务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本土化金融服务,缓解企业境外融资困难。

(二十九)加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金融业监管部门要加强配合、主动协调,支持更多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充分发挥人民币贸易融资在推动企业进出口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

六、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发展效果

(三十)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作。加强商务、税务、外汇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增强服务合力,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改善政策咨询服务,坚持定期深入银行和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帮助解决困难,搭建银、企服务信息平台,为银行和企业提供有效的支持与服务。

(三十一)认真执行涉外经济发展的行政许可。完善管理法规制度,清理近年来的规范性文件;搭建政策宣传网络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行政许可项目和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印制业务办理温馨提示,实行政务公开,方便银行和企业,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十二)提供绿色通道实现一站式服务。完善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服务制等服务方式,缩短行政许可项目的办理期间,提供绿色通道;在企业办理业务时,坚持做到材料一次给清,程序一次说清,问题一次讲清,实现一站式服务;在审查材料时,坚持做到耐心、细心、热心,宁可自己多辅导几次,也不让企业多跑一次。

(三十三)推进数据和系统整合。逐步实现银行端应用门户的整合与统一,建立涉外经济管理数据资源库,大力推进数据综合利用,建立以数据为中心,面向服务的应用支撑体系,实现数据集中采集和共享利用,为银行和企业提供更好的信息支持和服务。

指导意见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1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三大目标,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切实转变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年推广农作物、蔬菜、林业、畜牧、渔业、水利、农机(以下统称农业或农业各业)等适用新品种(新农具)、新技术各2项以上;每村至少有1处农业科技示范田、2个农业科技示范点、3-5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推广服务范围达到区域内农业各业生产规模的90%以上,力争主要农产品(农、林、牧、渔等)优质率达90%以上。

(二)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全面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关键农时季节到村集中开展农业各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累计5次以上,现场指导10次以上,发放农业各业技术明白纸6种以上。村级培训覆盖率100%,农户培训覆盖率85%以上。

(三)狠抓农业科技入户。通过采用“三直接”、“零距离”方式,实现区域内农、林、牧、水产、农机、蔬菜等各业全面科技入户。每个村10户示范户,技术指导员全年在村、组、户工作时间不少于200天,累计入户指导不少于100天。农业各业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四)落实好惠农项目。开展涉农政策宣传,按政策要求配合县主管部门落实好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阳光工程等各类支农惠农项目,确保农民受益。

(五)做好农业试验示范。按照县主管部门要求,配合或独立完成一项以上农业各业试验示范项目,并形成总结报告。

(六)做好信息搜集与传递。努力形成涵盖农、林、牧、渔、水、机、菜等农业各业生产、市场、政策及科技致富等高质量的综合信息。

每季度上报1份农业综合信息调查报告;每年向农民提供农业各业生产、市场、政策及科技致富等信息不少于4条。

(七)发展“绿色”农业。力争区域内新增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示范基地1个,新认证“三品”1个。

(八)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努力争取区域内新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以上。

(九)做好法律授权的或主管部门委托的行政执法工作,协助做好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十)完成县农委、县有关部门和乡镇下达的其它工作。

三、工作职责

(一)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农业方针政策。

(二)参与制定本区域内的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技术(农技、农机、农水、林业、畜牧等)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配合主管部门做好以下工作:①农业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②农业“三情”、动物疫情、林木病虫情、旱涝灾情等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③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④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市场和农机安全作业监督和管理。⑤农业资源、林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与监测,土壤肥力监测、改良、检测。⑥农村能源和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务和水利建设与管理,防汛与抗旱技术指导。

(四)配合县有关部门实施各类涉农项目,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如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测土配方施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高产攻关、农村户用沼气池、农机购置补贴、农村饮水安全、阳光工程等农、林、畜牧、水产、农机方面项目建设。

(五)开展农业科普活动。组织区域内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采集、筛选、整理、呈报、、提供农业公共信息服务。

(六)积极参与、配合、指导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区域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条延伸,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七)培育、指导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和扶持种、养、加、销等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社会服务向系列化方向发展。

(八)开展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情况调查,主动了解农民的需求,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并及时上报县农委和有关部门。

四、工作原则

(一)富民为本的原则。积极把先进实用技术、农业信息和致富理念引入村组,带进千家万户,通过科技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二)项目带动原则。按照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积极主动承担农业示范推广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典型示范原则。通过建立示范点、培育扶持示范户和实施示范项目,树立科技示范典型和培育农民身边的科技致富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四)零距离服务原则。把工作地点前移到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把广播、电话、资料等不见面的服务形式变为手把手、面对面现场指导。

(五)及时高效原则。培训、指导要抓住关键季节、关键环节、关键技术措施,不误农时农事;及时解答农民咨询,及时传递重要的、时效性强的农情信息。

五、工作要求

(一)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主持本站全面工作,每周要召开一次全站人员会议,总结上周工作,安排布署下周工作任务。每月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上月工作总结和下月工作计划。

(二)重大事项汇报制。对于动植物疫情、旱涝灾情、病虫害情和群众反映的农资质量问题及生产技术难题等重大事项,要立即向有关部门和领导请示汇报,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措施,积极处理。

(三)热情服务工作制。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接受咨询要做到热情服务,方便农民。

(四)工作责任追究制。凡工作不负责任,重大事项没有请示汇报,使农民不满意,甚至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五)规范工作行为制。各项工作必须遵守行为规范,提高工作效率,保质保量完成。

(六)主动当好政府参谋。准确掌握本乡镇农业各方面的动态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和提供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意见、建议。

六、运作方式与保障措施

(一)人员定岗定职,职责任务明确,全员上阵,人人有责。

(二)制定计划、扩大宣传、选准项目、抓好示范、培植亮点、突出重点、扶持倾斜(向示范户倾斜、向主导产业倾斜、向关键季节倾斜、向紧要工作倾斜)。

(三)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包村联户制度、工作日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值班制度、规范服务用语制度、服务投诉制度、资料信息库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