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青年教师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2 17:22:24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篇1

1. 要想做好“传、帮、带”工作,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很重要。在教学上,在师德上,在业务技能上都要做出表率作用。我将会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新教师,在年轻教师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关心与帮助,扶持他们走出困境。

2. 同研同备:上好课的关键是备好课,研究吃透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所以我准备和刘建平老师一起进行新课的同备同研。帮助她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梳理,以达到在课堂教学中的有的放矢,共同提高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3. 跟踪刘建平老师的教学过程,并作好讲评分析,帮助她逐步掌握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也要多利用空课的时间与刘建平老师进行即时教研,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刘建平老师的教学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篇2

关键词 青年教师 卓越工程师计划 工程实践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30

Exploration on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Plans

LU Qian, CUI Zhi, FENG Wei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that young teachers are generally lacking of engineering capability in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plans, the performances and reasons of result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lacking of engineering capability were both analyzed in detail. The means of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engineering cap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plans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All this work has a goo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young teacher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Key words young teachers; outstanding engineer program;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0 引言

为了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提出教育改革计划,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前卓越工程师计划已经实施了近五年,第一批卓越计划培养的大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并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盐城工学院作为国家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院校,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工程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全方位培养;但同时,在实施卓越培养计划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短缺。

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引进了很多青年博士。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近三年来也引进了超过100名青年博士。这些青年教师的引入,给教学队伍带来了活力,也给学术研究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是另一方面,这些青年教师尚未完全适应工程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自身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这不管是对于高校进一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还是对于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如何不断加强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了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本论文从实施卓越培养计划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青年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如何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对于提升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较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1 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表现

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青年教师普遍表现出了对工程素养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实验课程需要指导培训。很多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从事一定的教学工作,而很多专业课是有配套实验课程的。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很多青年教师对于一些专业课程的基本实验也不了解,基本的动手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老教师的指点、指导,才能够完成实验课程。这表明很多青年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是欠缺最基本的动手实验能力。

(2)专业生产知识亟待补充。很多学生在生产实习、定岗实习及工程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中,会对生产实习工艺过程或者一些生产环节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存在疑惑,而青年教师普遍不能给出满意的解答,这就表明青年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有所欠缺,对专业生产技术及工艺环节存在一定的知识脱节。

2 原因分析

青年教师大多具备很高的学历,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但是为什么其工程实践能力普遍欠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导向政策存在一定偏颇。很多地方高校往往一味重视科研成绩,如每年申请多少个部级项目,获得多少奖励等等;对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自然力不从心。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作用下,很多青年教师也着眼于科学研究,从而忽略了教学研究,也忽略了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青年教师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青年教师往往把学术研究看得很重要,但是对于本科教学,尤其是工程实践教学,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轻视。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存在晋升职称的压力,往往更加看重具有量化考核指标特点的科研,自然就再无精力用于教研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校工作量考核方式存在误区。很多本科院校的工作量考核方式存在一定误区,青年教师往往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科研成绩不是很突出,为了完成每个年度的工作量考核,只能通过教学和指导学生竞赛等方式来弥补工作量的欠缺。而这样的考核方式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青年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题教学和指导学生方面,而在科研领域,及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则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其最终结果就是影响到了整个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质量。

3 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1)高校应当为青年教师开设系统的工程实践培训课程。高校将青年教师引入之后,不能立即给青年教师布置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反,应当为其开设系统的工程实践培训课程,这对于青年教师日后自身的发展,以及提高整体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都是有益处的。通过系统的工程实践培训课程,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培养其工程素养,锻炼其动手能力,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

(2)青年教师自身应当不断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怕吃苦受累,很多人不愿因承担工程实践教学、实验课程教学等任务,因此而丧失了培养和锻炼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机会。实际上,一方面高校应当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给勇于承担实验课程和工程实践教学的青年教师更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自己也应当通过工程实践教学来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3)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计划。高校应当鼓励青年教师勇于走出去,到生产企业定岗实习。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发放适当的实习补贴,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集中生产实习,掌握生产技术与工艺环节,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定期将校外名企的技术专家、工人师傅等请到校内,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实地演示、上岗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耳濡目染的工程实践引导和能力培训,从而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引导青年教师多参与横向课题。青年教师在纵向课题的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普遍在横向课题方面表现较差,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因为横向课题是与企业签订的课题,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而对于工程实践能力有所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做好横向课题自然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为此,应当引导青年教师在横向课题方面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通过到企业实地考察,钻研生产技术,提出并解决设计方案,实施技术方案等环节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青年教师对专业技术的理解程度,在提升了自身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加强和提高青年教师在卓越计划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为青年教师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性人才因素。本论文简要探讨了当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和表现,并且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方法与措施,对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素养,提升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先军.增强教师工程素质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1(12):137-138.

[2] 李锋亮,李曼丽.对工程师教育收益率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0.18(5):37-43.

[3]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4] 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3-14.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篇3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要方面,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需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保障。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工程实践经历匮乏、工程能力较低的情况。文章拟从完善顶层设计、深入挖掘高校内部现有工程实践平台资源、构建立体化能力提升平台及多节点、多形式的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青年教师;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67-02

收稿日期:2014-12-24

作者简介:宋歌(1982—),女,吉林敦化人,燕山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实施以生产实践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时应必备的特有素质和能力的总称[1]。当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低是制约高校工程教育深度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低,专业实践经验匮乏,不能在各教学环节中适时、有效引入工程实践知识,直接影响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所以,增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高校深入开展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在短期内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水平。

一、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一)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现状

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普遍是具有较高学历的科研理论人才,高校对其工程实践经历及能力没有具体要求,加之高校普遍缺乏校级层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规划,造成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高。虽然部分教师具有工程背景,但其中大部分教师的工程背景为从事过工程设计或研究,真正具有企业或社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较低。

(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顶层设计不完善,教学管理文件缺位。从学校层面看,缺乏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规划,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具体要求,特别是对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无具体要求,这十分不利于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要求各异,考核不严格。部分学院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等相关管理文件,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各学院要求各异,培训开展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及培训开展的具体效果缺乏学校层面的监督和指导。

3.实践平台资源不丰富,现有资源利用不充分。由于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企业开展实践及挂职多以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未起到促进作用,使得部分企业怠于接纳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造成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平台资源不丰富。此外,高校现有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等平台在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利用率还有待挖掘。

4.“传帮带”作用未得到发挥。目前,部分高校有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传帮带”机制,但在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还是空白。应该重视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如何培养工程实践意识,如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工程实践案例如何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等方面的体会和经验,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二、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青年教师由于具有很好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以及处世能力,如果能够弥补其真实的工程训练以及工程体会的不足,就有可能解决其指导学生实践环节效果不佳的软肋[2]。我们必须将青年教师“学校—学校”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企业—学校”的三明治式的成长模式[3],使青年教师始终保持与生产实际不脱节,学生所学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拥有过硬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

1.制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管理办法(试行)》,并要求各工科学院按照文件精神,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办法。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必须以相关的政策为导向,从思想上逐步强化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教师完成必需的工程实践训练[4]。一方面,补充高校校级层面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对各工科学院制定相关实施办法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对实施办法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历考核方法等内容进行把关,保证顶层设计的完善、严密,保证各项实践、培训活动的开展有文件可依,有根据可循。

《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管理办法(试行)》可包括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和意义,工程实践的具体要求、开展方式、考核方法,工程实践经历与职称评定、业绩考评的关系,工程实践开展阶段的工资福利等内容。工科学院的实施办法应结合相关专业的具体特点,认真设计工程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注重工程能力考核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保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

2.将岗前培训、定期培训、专项活动、技能大赛相结合,努力在短期内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设计多阶段、多形式、立体化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框架,保证培养实效。

(1)岗前培训。由于青年教师多为博士毕业直接到高校参加工作,加之目前应试教育的特点,形成了青年教师由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工作轨迹,在入职前普遍没有工程实践经历。高校应要求所有没有工程背景的新引进教师,在正式上岗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前,必须到相关企业学习进修一段时间,或承担一定的实验准备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能力后方可独立承担教学任务。

(2)定期培训。由于工程实际及其发展趋势是在不断变化的,工程实践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需要青年教师对实际生产环境、工艺及新技术等保持持续的敏感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长线活动,应该定期、持续开展。高校应要求青年教师两年或三年内必须以某种形式开展一定的工程实践,保证及时获取最新的工程信息。

(3)专项活动。可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有关活动,调动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的积极性。如开展“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计划”等。还可结合特定的教学工作要求、行业技术发展等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专项活动。如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要求,组织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授课教师在课程讲授前,到企业调研、学习,在课程讲授中适时、适当地引入工程案例等。

(4)技能大赛。为形成重视并积极开展工程实践的良好氛围,高校可分学科、分专业组织工科学院青年教师开展工程能力相关技能大赛,如“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大赛”“金相技能大赛”“机器人控制系统大赛”等。具体开展形式可参照学生相关技能竞赛。同时,还应要求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工程能力竞赛的指导和组织工作,注意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能力。

3.加强工程实践培训考核。为杜绝个别教师以“走形式、走过场”的心态对待工程实践,高校应加强学校层面对教师工程实践的考核,具体措施可包括:实践前,青年教师应提交完善的实践计划,包括实践目的、实践安排、主要学习内容及开展实践的相关准备等。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对此进行备案,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此进行抽查。实践中,青年教师应按要求记录工程实践日记。学校应不定期检查各单位教师工程实践开展情况。实践后,青年教师须上报实践总结,由接收单位提出考核和评定意见,学院确定考核结果,记入青年教师个人档案。此外,相关学院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为细致的工程实践考核办法,学校对此进行宏观管理,对实践计划、实践日记、总结报告质量较高和实践管理工作开展较好的学院,给予一定奖励。

4.健全工程实践制度保障,增强培养计划执行力。为解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高校应积极与实践单位协调,安排好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包括为青年教师争取岗位补助、人身保险及较好的住宿生活条件等。同时,学校应照常发放青年教师工程实践锻炼期间的工资、基础津贴和其他福利,给予一定的交通补助和生活补助,保证青年教师能够安心从事企业工作。

5.充分利用现有工程实践平台资源,包括学生校外生产实习单位,校内工程实践平台等。鉴于目前高校工程实践平台资源不丰富,应深入挖掘现有平台的利用方法,提高其利用率。

(1)校外生产实习。可以利用学生实习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到生产实习单位学习。一方面,在实习单位了解生产环境、流程、工艺,掌握理论投入生产实际的衔接点,学习生产实际案例,参与生产技术攻关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和内容及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和注意事项,为日后承担生产实习指导任务打下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立是以学校和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前提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资源,组织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展培训学习,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校内工程实践平台。部分高校拥有设备完备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校内工程实践平台。这些资源在满足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在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加以利用,作为青年教师在企业开展工程实践的补充。相关学院和专业可根据这些平台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平台利用方案。校内工程实践平台的利用,各项成本均较企业实践低,而且,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开展工程实践训练。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利用校内平台开展工程实践的同时,积极参与相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

6.发挥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目前,部分高校有为青年教师安排助课导师的要求,但在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导方面还没有特别安排。为迅速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应充分发挥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安排实践能力导师。

实践能力导师的指导内容可包括实验教学、毕业设计、生产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指导、与工程实际相关科研工作的指导、工程实践案例介绍、工程意识培养等。青年教师不仅要完成理论教学环节助课任务,还要在实践能力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以上学习内容,以达到提高自身工程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仰森.计算机学科教师实践能力发展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0,(8).

[2]李炎锋,薛素铎,杜修力.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4).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篇4

1.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职业认同感与荣誉感青年教师教师大多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承受着大量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的方面的压力。同时,他们还承受着学历、职称晋升、家庭各方面的压力,而在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远远无法与普通院校相比较。这种现实生活的重压,使的青年教师难于安心教学,有的甚至把民办院校作为一块跳向公办院校、事业单位的跳板;有的甚至在外兼职,把本职工作作为兼职来作。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

2.科研能力薄弱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由于受其办学性质的影响,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学校的内涵建设,导致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薄弱;有部分民办本科院校更是为节约成本,一味增加教师课时,而导致青年教师无暇顾及科研。再者,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起步晚、学术气氛和科学研究氛围不浓、学术会议的平台和机会较少等条件的限制,青年教师鲜少有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能力薄弱及科研成果稀少,直接影响了教师职称的评定。许多青年教师更是因为做科研难,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情绪。

3.教学经验的缺乏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职称不合理的现象。为在短时间内改善这一局面,高校往往会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解决。而引进的这部分教师多以刚步入社会的博士、硕士为主。他们普遍具有高学历、思维活跃、理论基础扎实的特征。但他们大多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缺乏高校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课堂的驾驭能力及授课方式等都有待提高,同时缺乏高校教师教育管理经验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即便是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也总感觉教学“力不从心”,无法将所学知识尽数传授给学生,或者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学评教”这一环节中,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肯定,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影响了青年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自我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由于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找不到成就感,自我价值无法体现,而影响青年教师对教师岗位的坚守。

4.青年教师缺乏个人发展规划培训是青年教师自我提升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通过平台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及课程。但部分青年教师受教学任务重、家庭需要、时间、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选课过程中缺乏规划,只为拿到学分,完成听课任务,对自身业务发展需求不清晰,存在“盲修”的现象。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师发展中心针对在教师素质与能力培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认真探索如何化解青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负面认知,转化为教师真正产生“自主”培训的需求。通过实践努力构建一套适合该院校发展的培训体系。一、加强师德教育,职业归属感的培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在分析青年教师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强职业归属感的培养。一方面在青年教师入职培训中,加强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及学校发展规划、师德等方面的培训,使青年教师在进校时就能充分感受到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机制,如师德考评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进修、访学等,以此来引领青年教师安心本职工作,潜心教书育人。

二、加强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该院校修订并完善了《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的实施办法》。通过以文件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培养青年教师,明确青年教师参加助讲培养的任务是必须的,同时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就课堂教学、课内外辅导、学科科研、教学改革等各方面开展培养。培训期满后青年教师以示范课、汇报课等形式对参与培训的青年教师进行考核,各二级学院结合本部门的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特色,有的放矢地制定计划,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配备对应的指导教师,并对青年教师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工作,通过指导教师的“传、帮、带”示范作用,各位指导教师深入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环节,扎扎实实指导青年教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

三、从青年教师实际需求出发,设置培训课程

1.开发选课系统。该院校在教师发展中心网站上连接选课系统,为教师提供最新的培训信息。通过教师自主选课的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避免盲目性,被自主性。

2.在培训课程的选择上,除了在主题选择上做到更贴近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外,还采用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3.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小型的“教学沙龙”、“工作坊”“、午餐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方式。该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不定期的邀请校内外专家就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与指导,如“在课堂上如何更有效的提问”“、如何有效答疑”等主题,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四、健全培训管理体系

该高校以构建“三级三本”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为抓手,做好各级的培训,为青年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解决青年教师发展的外因问题。“三级三本”培训体系是指学校-二级学院-教师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分为上岗期、培育期、发展期、提升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定义及目标要求如下:(1)上岗期教师。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以取得教师资格证与教学常规培训额外抓手,使上岗期教师站稳讲台,逐渐掌握教学基本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2)培育期教师。任教不足三年以及初次职称评定前的教师。以助讲培养制为抓手,重点做好师德、教育理念培训ゆ教学技能培训工作,让培育期的教师站好讲台,逐渐掌握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3)发展期教师。初次职称评定后至副高职称评定前的教师。以优质课堂创建、课堂教学改革与科研意识能力培养为抓手,让发展期的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并进,教书育人齐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4)提升期教师。副高职称评定后的教师。以优质课堂创建与获得指导教师资格为抓手,帮助提升期教师取得正高职称,并成为一名教育行家。根据三个层面的不同要求,各级有相应的任务,每个层面设计不同的培训方案、内容、形式,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与提升。通过“三级三本”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的创建,有力促进全体教师政治思想素质与师德水平、业务水平、教学与管理能力以及学历与职称的全面提升。

五、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书”为指导,做好职前发展规划,避免职前倦怠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篇5

关键词: 青年教师;卫生职业学校;高素质、高技能型卫生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34-010引言

随着全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卫生事业的人才需求,卫生职业类学校紧跟形势,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卫生技术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几年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学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要让他们尽快适应卫生职业教育的需要,必须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使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队伍,巳成为卫生职业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对学校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如何帮助卫生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尽快成才,经过五年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1以情感人,职业教育和校史教育并举,让青年教师扎根卫生职业教育事业

1.1 以情感人,理性教育,抓好入门关学校从青年教师来学校投递简历开始,组织部门就十分重视接待有志投身卫生职业教育的他们:虚寒问暖,从家庭困难,个人问题,来去交通,来不及回去的同志,提供食宿信息,帮助联系安排,抽空带他们参观校园环境,看看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所,让哪些来我校应聘的年青教师有到家的感觉,倍感暖心暖肺,淮卫人可亲可敬,人文关怀给他们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青年教师来校应聘时,除了教师必备的基本要求外,学校特别注重他们的个人想法和专业扎根思想,并着力做好引导与说服教育,让其牢固树立为卫生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干出一翻成就来的思想。因我校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和较好的社会美誉度,职工福利不断提高,确实引起莘莘学子的关注,对一些思想浮燥,专业思想不稳定者,学校宁缺勿烂,几年来所有引起的新教师没有一人半路跳槽辞职不干。

1.2 校史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学校成立于一九五八年,经过五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几百人的招生到一千多人的规模,从简陋的设施到全省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和优质的教学管理内涵建设,无一不打上酸甜苦辣的烙印,艰苦的历程,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卫生技术人才,遍布大江南北,或成为行业的排头兵、领军者,或成为本部门的掌舵人,带领一批热衷于卫生事业的天使们,全心全意保健康,救人命,减疾苦,造福于人民大众。青年教师来我校的第一堂课就是参观校陈历室,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件件激感的实物,一段段沁人肺腑的文字,一个个杰出代表的业迹,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老教师的一言一行,磨短了的教鞭,简陋的教具创造出折人心肺的教学方法,令参观者流连忘返,闭目深思。青年教师座谈会上,纯朴的表达,铿锵有力的誓言,愿倾毕生精力,为卫生职业教育奋斗,感动了每一位在场的人,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显示出青年教师的豪迈热情和远大志向。

2青蓝工程,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成绩斐然

为了使青年教师能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胜任教学任务,开课前学校组织了相关培训。

2.1 学校集中组织学习几年来每批录用的青年教师学校严格按照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要求,由教务处牵头组织青年教师7-10天集中培训。从卫生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职业教育理念、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上课必备的文书材料,教师的仪表、教态,以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等方面全方位集中学习和讨论。学校针对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师特点,新教师与老教师配对要求:公共课教师除了本专业的结对教师外,另配一位专业课教师,使新教师在公共课程教学业务上有所提高,并能了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让公共课能更好的为医学专业课服务,在教学中较早的渗透医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专业课青年教师同样,既与专业课老教师结对,还配备一名医院一线的相对应专业医生或医护、医技人员,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让青年教师能及时了解医院发展的动态,掌握相应新知识新技能,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充实课堂教学。

2.2 实施青蓝工程,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进入系部后,结对的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结合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拟定好培养计划和相应要求。在理解熟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全程指导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A、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总结的书写;B、备课笔记及教案书写(第一年新任教师的教案,指导教师要审阅签署意见);C、作业批阅及学生学习评价;D、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E、习题选编及命题制卷;F、了解学情及教学辅导答疑;G、结合实际分层教学;H、学困生的转变等。

在系部新老教师经过师带徒的形式,一对一进行指导,演练,并让他们动手制定授课计划,准备相应的备课笔记和指定内容命题组卷,指导教师现场给予审阅批改,指定内容组织听课,提供老教师的优秀教案和备课笔记作为参考,通过经验传授,方法指导,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怎样与临床挂钩等,开课前青年教师基本上掌握了卫生职业学校的教学常规,多能适应教学需要。

3搭建平台,创优环境,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篇6

[论文关键词]继续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 访问学者

在通常意义上讲,继续教育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在终身教育战略思想直接影响和运用中所出现的一种教育职能活动。它属于学历教育后的一种多层追加型教育。继续教育是社会成员持续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内访问学者制度是继续教育的一种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教育形式。

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是通过将青年教师派往国内有优势学科的一流科研院所、教育机构进行专项培训或者短期深造的一种制度。它是高等院校强化学术、优化师资、提升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地域为标准可分为国内访问学者和国外访问学者,以规格为标准可分为一般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以经费来源为标准可分为国家、地方、行业或者单位资助的公派访问学者和邀请单位资助的自费访问学者。本文着眼于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自我成长,探讨的主要是国家资助的国内一般访问学者。

一、在继续教育理念下审视高校青年教师访学制度

高校青年教师的国内访学制度既有利于青年教师个人的快速成长与未来发展,也有利于派出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储备,还有利于接收访问学者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国内访学制度是青年教师实现继续教育的重要捷径

1.优化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幅度缩短,不少学科的“升级换代”已经真正实现了日新月异。传统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逐渐凸显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青年教师虽然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但往往囿于学科的狭窄视野,而且对自己毕业后本学科最新的前沿动态缺乏系统的了解。青年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阅历,有着较强的补缺意识,能够理性地把握自己的强弱优劣,有针对性地利用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快速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说,接受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必需的。

2.提升青年教师的工作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高校在管理、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变革与调整,对师资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学历与职称上,更多地随着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而转变为青年教师在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上。教学与科研是青年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体现教师职业价值的主要依据。参与学校建设与学生管理,是青年教师工作能力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逐步培养,其中,访学被认为是青年教师完成上述能力积累的“速成班”。

3.为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准备条件。做访问学者是青年教师人生历程中的一段特殊经历,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及管理能力上得到快速提升,也能够拓展青年教师的视野,搭建他们成长的宽广平台。一些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确定或者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些找到了自己进一步深造的专业或导师,有一些结识了在科研道路上志趣相投、能够相互砥砺的诤友,还有一些充分利用访学单位优越的学术资源整理收集了大量的科研基础资料。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青年教师的发展后劲,为他们快速成长为学校的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或后备干部准备了条件。

(二)国内访学制度是派出学校参与继续教育的基本渠道

派出访问学者并不仅仅有益于青年教师个人的成长,对于派出单位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高校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所必需的,也是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步骤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形式。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兴学科来说,派出青年教师去拥有强势学科的相关院所做访问学者,是快速高效地进行学科建设的不二法门。青年教师访学制度拓展了派出学校继续教育的渠道,使师资培养有了有力的平台与手段。

(三)国内访学制度是接收学校推动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

接收访问学者的学校往往是“211工程”或者“985工程”重点院校,在某些学科或专项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与强项。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接收院校不仅体现了自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还向社会传播了其办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尤其是北大等一流高校开展的继续教育,特别是面对社会精英的高端培训,无论是对增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访学制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青年教师国内访学计划已经在繁荣学术、促进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理性地审视当前的青年教师访学制度,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访问学者制度功能发挥的瓶颈。

(一)青年访问学者制度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调整访问学者制度的法律规范相对滞后,主要是各地方在1986年原国家教委的《高等学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的试行办法》的基础上自行制定的实施细则。上述办法规定得非常原则,缺乏实际的可执行性。而部分地方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从而使青年教师通过访学途径实现深造的模式缺乏制度保障,导致一些高校在实施青年教师访学计划时也相对随意化。一些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出台了实施细则来对访问学者制度进行规范,但不少内容没能够及时调整修订,时效性差。加之受地域因素影响,此类细则只能够调整派出学校与青年教师问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往往对外地的接收学校缺乏约束力,最终使访问学者制度的功效大打折扣。

(二)青年访问学者的接收单位疏于管理

《高等学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的试行办法》规定:“接受学校应按不低于博士研究生的标准提供学习条件、工作条件,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访问学者并不能直接为接收单位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接收方对这一制度缺乏足够的热情。个别接收单位为了其教学管理秩序甚至对访学者设置诸多限制,比如严禁访问学者跨院系听课,不解决访学者的食宿、图书借阅等问题,不允许访问学者参与特定的课题。指导访问学者的导师均为博导,他们自身教学科研任务重,社会活动多,一些导师长期在国内外游历讲学,师生间很难真正建立起紧密的学术关系和亲密的师生情谊。接收单位对导师的指导工作缺乏有效监督,使导师对访学者的指导与考核沦为了形式。即使个别访问学者参与导师的学术研究,大多也局限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或资料收集等的学术活动,青年教师从中获取的教益极小。

(三)青年访问学者的派出单位怠于支持

青年访问学者制度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理应鼓励并资助青年教师参与访学。但事实上,一些学校往往将青年教师的访学视为个人行为,没能够上升到学校发展、师资建设的高度来对待。学校常以师资紧张、经费有限为由阻止或变相阻止青年教师参与访学。尤其是时限为一年的访问学者很难通过所在院校的审批。另外,青年教师财力薄弱、访学期间开支巨大,他们无法获得学校相应的资助或补贴。相反,一些学校还以青年教师外出访学而未能完成工作量为由扣除其部分甚至全部津贴,致使青年教师不敢轻易参与访问学者的遴选,即使有幸成为访问学者也可能会在访学期间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 转贴于

(四)青年访问学者本身对访学认识上存在偏差

访学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深造机会和人生体验。但不少青年访问学者没能带着明确的目的出发,仅仅将访学视为短暂脱离工作苦海的避风港,或者盲目地跟风式访学。他们在访学期间既不按照访学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活动,也不致力于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样的访学历程完全被当成为了一次公费游玩,既虚掷了自己的大好时光,也浪费了宝贵的访学资源。

三、改进高校青年教师访学制度的探讨

笔者曾经有过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访学经历,对当前青年教师的访学问题有一些直观的感受与体会。笔者以为,要着力改进青年教师国内访学制度,真正体现这一制度的现实意义,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将青年教师国内访学计划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

鉴于目前规范访问学者制度的法律文件的不完备,有必要通过教育部门的行政规章来从源头上建立访问学者制度的长效机制。

1.强化接收单位的监管义务。可以在《高等学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的试行办法》的基础上出台一些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规范,来约束接收访问学者的科研院所。从而明确其在培养青年学者方面的义务与责任,以使国家重点投入的科研与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尤其要强调接收单位对青年访问学者的考核与管理义务,要完善对访问学者导师的遴选与监督制度,真正将导师指导青年访问学者的情况纳入到学校对导师及其学院的绩效考核标准之中。

2.细化派出单位与访问学者的法律关系。通过制定具体的访问学者制度与规范,明确划分派出学校与青年学者之间关于访学问题的责、权、利关系,甚至可以借鉴人事合同关系的模式处理访问期间的权利义务及纠纷。高校自身也要通过学校层面的人才制度的创新来推动访学计划的实施。比如说,在资助政策方面,鉴于青年教师的访学是一种带着研究性质的学习,所以可以将其访学计划作为一个校立课题给予立项,使其学习研究更有针对性,也便于以科研成果的方式考核验收其访学成效。

3.深化科技、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改革现行的人事与科研制度,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尤其是西部高校和二本、三本院校的青年教师)申报访问学者计划,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项目、计划向高校青年教师倾斜,为青年教师参与访问学者计划搭建平台。特别是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等,能够给予青年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机会。

(二)青年教师在参与访学过程中的着力点

1.访学的目标要明确。青年教师在申报访学计划前应当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此行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步骤。访学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人生经历的组成部分,所以应当将访学计划放置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框架下来安排设计。尤其要有强烈的补缺意识,要认真梳理自己的弱势与缺陷,确定自己在访学中最需要学习什么、最需要弥补什么、最需要提升什么。同时还要将自己所需与教研室所需、学科所需、学校所需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发展与派出学校的发展同步。

2.教学与科研是访学的重点“功课”。接受访问学者的大学通常都是“211工程”或“985工程”的重点发展名校,办学资源和学术氛围都有优势。指导访问学者的教师通常都是在该学科领域有着较高学术造诣与较好学术声誉的博士生导师,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宽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够言传声教地影响到青年教师的成长。访学中要特别强调对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其一,课堂观摩。大多导师同时在给本科、硕士、博士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访问学者旁听导师的课堂教学,学习课堂组织、传道授业的一些技巧与方法,再通过反思归纳,就能够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除了导师的课以外,所在学院相关课程也应当适当旁听观摩,甚至与自己专业关系较少但授课教师的评价度特别高的课程也应当去旁听取经,以便博采众家之长。另外,名校的讲座大都由社会名流主讲,其“含金量”较高,要更多地参与。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篇7

关键词: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作用

1、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它的实施重点是青少年儿童,实施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地,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担负着培养造就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培养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跨世纪工程实施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优势,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如何抓住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这一良好机遇来促进本专业的全面发展,均是高师体育院系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促进高师体育院系面向21世纪求发展,均有十分重意义。

2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

2.1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让国民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因此,建立全民健身的科学理论,研究全民健身的科学方法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首要任务。

2.2研究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高师体育院系日常科研工作的一项任务。高师体育院系在研究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学科队伍中聚集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各类专业人才,具有学科门类广,人才齐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对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2.3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促进青少年健身活动开展是高师体育院系的基本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责无旁贷地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他们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终身健康教育、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质的多重任务。青少年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他们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这部分人的体育活动质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讲,通过高师体育院系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能否胜此重任,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中的实施效果,是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宏伟工程中应起的作用。

2.4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社会群众体育活动与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全社会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需要一大批具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标准,必须进行培训。作为高师体育院系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与条件。充分利用教学人才优势与教学条件优势,培训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人才培训作用。

3把握机遇,利用优势促进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

3.1改变教学观念p加强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促进体质增强是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历史重任。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培养目标上要主动适应学校体育的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增设群众体育课程(不同人群的生理、生化、保健、体育健身方法等有关课程),加强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专业方面,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扩大高师体育院系的办学面,增强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体育院系虽是人才聚集,但因过去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对体育健身和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手段了解和研究并不多。因此,要改变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健身为目的教学观,教师除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外,教学中也应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体育教师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计划》亟需科研为先导。高师体育院系应将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民健身,积极开展健身功能研究,加强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生理特点、健身方法与手段以及体质测定标准的研究。这不但是高师体育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3.4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高师体育院系应发挥教学单位教学资源优势,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效计划,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出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懂技术、懂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4结束语

4.1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本专业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发展自己,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2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应作为当前高师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篇8

青年教师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分析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以期探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加强。

关键词: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能力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青年教师已承担了学院的主要教学任务,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应当是有益的探索。

一、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恩施职院每年都要招聘一批具有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大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近三年来引进了68名新教师,其中有65名都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广、专业理论功底扎实,有较高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但作为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于是职业院校,招聘的青年教师来自师范类的毕业生相对较少,大多数都是非师范生,他们没有系统修读过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课程,缺乏讲台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第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要与工作岗位实践能力相匹配,与工作岗位要求“零距离、无缝”对接,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合能力,具有“双师”素质。而新进的青年教师一直在学校接受的是正统的学科教育,没有近距离接触企业,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验,讲课时总是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空洞乏味。第三,职业教育理念缺乏,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青年教师很少去研究教学对象、研究教学,使青年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延长了他们角色转换的时间。第四,缺乏系统的教学指导体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仍处于一个自然适应的状态,教学仅靠个人的摸索,缺乏系统的教学指导体系。虽然有时领导也会去听一次课、了解一下青年教师的上课情况,但这样的指导没有形成常态和制度,十分不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五,岗前培训缺乏“量身定做”的内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应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相联,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其专业发展。学院层面的岗前培训多由人事处负责,与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结合不够。第六,由于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多数青年教师周教学工作量达28课时以上,很少有时间开展科研教研工作,导致青年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薄弱。

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做法

(一)制度设计到位。学院实施青年教师培养目标“13510”工程,即要求新进教师1年入门、3年过关、5年成熟、10年成才,为实现学院培养目标,制定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新进教师培养管理办法》《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社会实践手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指导管理办法》《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指导手册》等管理制度,做到岗、责、人相符。

(二)岗前培训落实到位。岗前培训注重实效,切实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岗前培训工作分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由省高校教育培训中心的岗前培训,主要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教育法规基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为教育教学获得理论指导;另一个层面是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主要集中就关于学院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素养、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加快生源结构转型,促进学院发展、守纪律讲规矩,做合格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规范、管教管导,育人为本、教师礼仪、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制、讲授课单元教学设计、实施与技巧(含板书与评价)、讲练课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开展教学互动、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内容进行培训,为教育教学获得实践性指导。通过培训,可以让他们了解学院的办学理念以及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升集体感,可以感受到学院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尽快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尽快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

(三)教学指导体系到位。为加快新进教师的成长步伐,尽快提升教学能力,应给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学院要求教学专家委员会成员、系(部)主任、总支书记、分管教学副主任、教务处正副处长必须与新进教师结对子,进行一帮一指导;其他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也应与青年教师结对子搞好“传、帮、带”。切实担当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职责。指导教师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开始,从教学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案的编写、课堂组织、语言表达能力、板书技巧等方面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并要求青年教师进行跟班听课,到不同的环境中观摩听课,结合不同教师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加深对不同课堂的体验。同时,指导教师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室、在实训室等不同环境中进行试讲,通过听课,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四)企业实践锻炼到位。学院全面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让所有专任教师到企业轮训一次,教师社会实践形成制度。学院对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的每一位教师提出明确的实践岗位,联系好与自己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企业(行业)生产第一线参加一个月的实践锻炼,并填写《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社会实践手册》,要将每天工作的岗位、任务、工作时间如实填写,企业指导教师签字确认,填写鉴定表,撰写实践报告,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手册统一报送教务处存档。由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及有关系(部、室)组成联合检查组,深入到各实践单位,抽查实践锻炼结果,相关资料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并与教师考核晋级挂钩,切实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五)校企合作到位。加强校企的深度融合,学院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程,组建由大师、知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企业家组成的百名客座教授团队,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及课程标准的制定,让教学内容更具指导性和实用性,青年教师与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中学习,更有利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六)教学竞赛活动到位。为促进青年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学院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说课比赛、微课比赛、教学基本功比赛、信息化教学大赛、教案编写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充分挖掘潜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还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类高水平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赛中学、学中赛,丰富教师的实战经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七)教研、科研活动到位。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研、科研项目,随老教师一同进行教科研活动,挖掘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潜力,使他们能在各自专业领域有所突破。学院规定每间周四下午政治学习时间,每间周二下午组织教育理论学习及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为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学院还开展“百名教师、百项技术进百家企业”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报务、技术开发、创新,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

(八)校内职称评聘制度到位。为激发青年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学院建立了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教师任职资格,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还须有相应行业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书”和“双素质”,把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评聘的重要指标,实行校内“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三年为期,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调动教师对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

三、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职业教育理念应与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与高职教育的改革思路、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先进教育观念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先进的高职理念会成为青年教师工作、学习的不尽动力,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将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培训和教育及时将高职教育的最新成果、最新理论融入到培训中去,使青年教师明确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既要符合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需要,又要能满足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的综合性评价,评价结果会影响学院人事聘任,教师是否能承担教学任务等,因此,学院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整个过程的管理,评价过程院级领导、系部、专业教研室负责人应全程参与,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有效性。对在评价中暂时出现的问题应给予理解和宽容,并帮助改正,对成绩突出的进行精神与物质的奖励,让教师切实体会到学校的关爱和教学效果的提升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可以激励青年教师自我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进一步引导青年教师追求自我专业发展。学院应引导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追求自我专业发展。帮助新进青年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规划路线。同时,树立专业发展的长远理想,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理论与实践体系,拓展知识渠道。

作者:叶红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快速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93-02

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比重日益加大,越来越多的硕士毕业生甚至是博士毕业生填充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刚进入职业院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是由于他们是从学校进入学校,实践经验较少,对企业的需求不是很了解,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无法快速适应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一所以铁路为背景的职业院校,办学特色鲜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加上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铁以及汽车城的优势,该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生达到了万人以上的规模,每年招聘青年教师30-60人,为了能使这些新教师快速成长,该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本文试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以为同类职业院校提供参考。具体说来,有效途径有如下几条。

一、入职培训

入职培训是青年教师认识学校的第一课,通常会由相关领导和有教学科研经验的老教师主讲,从师德师风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基本能力培养、人事政策、工会计生知识、校史与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引领新教师学习,迅速使青年教师对学院及教师这个职业有深刻的认识。

二、岗前培训

由于青年教师大多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的岗前培训,可以使青年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了解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熟悉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在心理上尽快融入教师这个角色。

三、导师带徒制

学院还会为每位青年教师选配一名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结对指导,并签订《“老带新”结对培养任务书》和《“老带新”结对培养确认书》,要求导师帮助新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大纲、制订授课计划、审阅全部教案,每学期听所指导的新教师上课至少10节以上,并对其上课效果做出具体评价与指导。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跟导师助教一门课程,听其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的课20节以上,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学习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技巧和师德风范。学院会抽出专家组进行中期检查和最后的验收。另外,导师还要在科研方面对新教师进指导,包括如何进行课题申报、论文撰写、专利申请等,并吸收新教师进入到自己的课题组,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逐步提高科研水平。

四、院内教学竞赛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院会定期不定期地举办针对青年教师参加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包括教案、授课进度计划评比、一手粉笔字、“我的拿手课程”和“青年教师课堂竞赛活动”等。其中最大的教学竞赛活动是“我的拿手课程”,该活动持续3年,覆盖几乎所有的青年教师,首先由教师本人挑选上过两轮以上的自认为比较拿手的课程来参赛,并在开学初提交该门课程所有的教案、大纲、授课进度计划和课件至教学督导室。资料一经提交即进入第一阶段日常检查阶段,教研室要组织听参赛教师的课不低于三次,二级学院组织听参赛教师的课至少一次,对参赛教师进行评课指导,专家组会不定期地进行听课检查并进行评分记为初评成绩。第二阶段为专家组集中验收阶段,专家组成员不低于5人,听取完整的两节课之后进行打分,从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是否合理、重难点是否突出、教态是否得体、语言是否流畅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定,然后让学生也对本次课进行打分。除听课外还要进行说课,说课以突出“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为核心,强调其在大纲计划、教案、课堂的体现、运用和落实。然后专家组进行评分。听课和说课全部完成后按比例综合评定成绩,综合成绩超过80分以上才能通过。本次活动学院和教师都非常重视,通过对本门课完整的评价和指导使青年教师从多个环节受益匪浅,教学水平提高很快。

在提高青年教师的技能方面,除了上述的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导师带徒制、院内教学竞赛几种学院内部的活动,还提供大量的机会参加市级、区级和部级的各种比赛和培训,进一步使青年教师扩大了视野,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五、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

近年来作为职业教育风向标的技能大赛每年都会举办,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参与市级、区级、部级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至2015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比赛中共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6项,是连续五年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最多、人数最多、成绩最好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创新和学习能力强,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的主力军,在指导比赛的过程中,会去查阅大量资料,并把这些知识传输给选手,自身也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篇10

关键词:校本培训 青年教师 专业化发展

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呼唤新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作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贴近学校和教师实际、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灵活性强等特点,已经被广大青年教师普遍认同和接受,已然成为了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

一、现阶段我区青年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高水平培训的受训面小,无法满足广大教师的高层次需求

现阶段,能够参加高级(如省市级)培训的一线教师寥若晨星,能够参加部级(如国培计划)培训的更是寥寥无几。青年教师作为学校的生力军及后续的发展力量,更是很难得到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凸显了目前依靠高水平培训受益的教师少,培训对全体教师的影响力不足的现状。

2.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对实际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目前,培训的专家学者所阐述的理论虽与教育教学相关,但内容往往理论性太强,忽视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训效果与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效率不高。提供给参培教师的观摩课往往是汇聚“集体智慧”的精品展示课,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准备,不适于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快速模仿上手。参培教师只能感叹其堪称完美的教学艺术形式,实际上这对他们自身的指导意义不大。

3.基层组织的培训水平偏低,部分培训流于形式

培训缺乏统一的研究指导部门,高级中学的培训工作一般是由教研室、教务处进行统一管理,而这些部门日常事务繁杂,在教师培训的研究和指导方面时间、精力投入有限,没有完整的培训计划,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时间有限。在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结果的评估等方面,都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培训工作中缺乏科学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4.青年教师对培训认识不准确,关注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他们还在一些低层次的教学问题上纠结、苦恼。例如,维持课堂纪律、调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处理学生个人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人际关系、获得充足的上课资料等,他们承受着巨大的教学压力和精神负担。另外,面对上级安排的培训任务,受训教师没有选择权,愿不愿意都必须参加,导致教师缺乏学习上的需求,容易形成抵触情绪,许多教师抱着应付的态度参与培训。

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一种在职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有利于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灵活地选择培训内容、形式、场所、方式等,让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尊重其自主性,个性化发展的培训方式,由本校、本班实际情况产生。校本培训是一种立足于本岗、本职的校内培训,是最经济的培训形式。它不仅培训覆盖面广,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学习需求,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工学矛盾,形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在动力,提高培训效益。

二、如何对青年教师有效实施校本培训

1.开展好校本培训的前期工作

(1)注重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掌握教师的实际需求是决定其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三个结合:教师的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确定培训内容;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其他业务素质相结合,精选培训内容。通过如此细致的调查研究,有的放矢,为下一步安排校本培训做好充分准备。

(2)精心制定计划,充分考虑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根据校本培训的特点,学校制定培训计划不仅要与学校的近期工作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相适应,还要与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相适应。因此,学校领导必须高瞻远瞩,要首先制定一个长期的培训计划,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其具体化,循序渐进地分解到每学期、每月乃至每周的培训活动之中。每次活动都能按计划实施,并做到三个到位:活动之前,安排布置到位;活动之中,讨论研究到位;活动之后,考核评估到位。另外,还要有专人负责,保证培训计划的落实。

(3)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拓宽校本培训的渠道。由于校本培训基本是在校内进行,教师互相之间较为熟悉,因而为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一般来说,我们将平时的教研活动内容均纳入校本培训的范畴,使教师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例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课堂教学研讨,进行教科研案例分析,组织经验交流以及平时的听课、评课、说课等。并根据实际情况或需要,将诸多形式交叉进行,使培训始终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拓宽了培训的渠道,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培训的实效。

(4)发挥教师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培训。正是由于校本培训基本是在校内进行,按照以人为本的培训观念,应当把教师作为培训的主体。本校的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或多或少的经验,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完全可以胜任培训者的角色,以自己的现身说法与其他教师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例如,我校每年组织的中高级职称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之间的汇报课,同层次教师之间的比赛课等,这种方式极易被教师所接受,成效十分显著。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每学期专题论文的交流,每学期拟定一个主题,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充当主讲,大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探求欲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校本培训形式

我校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占全体教师的65%左右,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一直是我校领导、教研室关注的重点。我校教研室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经过几年的探索,摸索出了一套在校本培训方面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形成了自己的培训特色,基本形式主要有:

(1)案例教学式培训。案例教学应作为校本培训的一种基本方式,它倡导发挥集体的力量,在友好民主的氛围中,不兜圈子,一针见血地围绕案例开展教研组活动,以期起到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的目的。本培训方式一般由教研室牵头,以备课组长为主导,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分学科、分类别、分层次抽查典型的青年教师教学案例、教学方案为研究标本,备课组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对教学案例进行研讨、评判、反思、感悟。这是一个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的过程。

(2)现场诊断式培训。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是青年教师在成长中的主要问题,现场诊断式培训有目的地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的理性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从中通过集体的智慧总结经验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现场诊断式培训法,以其面对面的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及时进行课堂剖析,避免了由于时间的原因而忽略细小问题的弊端与不足,出现问题马上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滞留,对青年教师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主题研讨式培训。每学期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选题(优质课、说课、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命题能力、解题能力、分析能力等),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设计系列活动,解决本学科热点、难点问题。这是我校主要采取的校本培训之一,在本讨论形式中,难点是确定讨论主题,重点是讨论的实效性。主题讨论式要确定讨论主持人,制定相关的制度,做好相关的督查工作,要营造民主和谐,畅所欲言的讨论氛围,鼓励青年教师要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与气度,要不怕说错话,勇于说实话,不能为长者讳、为尊者讳,才能搞好主题讨论法。

(4)校级连动式培训。我校教研室充分发挥我校自治区级示范校的作用,以我校“名校长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尝试组建校际联动的“教研活动共同体”,推动教师加强学习实践,加快兄弟学校教师队伍现代化调整、完善与成长的速度。活动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针对青年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邀请兄弟学校的相关教师来我校进行分析、点评。另外,“走出去”开展兄弟学校之间的教学联谊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以往教学片的惯例,有效制止了同校固步自封的培训现状,初步实现教师自我学习,主动参与。这样,青年教师问题研究针对性强,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通过来自第一线的问题,话题指向多元化,容易激发团队成员之间的思维,开阔解决问题的眼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培训方式还有许多其他的类型,在此不再赘叙。对于以上的培训方式,一定要注意研究教学案例、主题等研讨中心的原创性,以防个别教师或备课组由于某些原因而抄录互联网、优秀教案等资料,而没有自己的思考。针对此问题,首先,还是营造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树立正确的教研观,组里的教师,也要以问题说问题,不可“倚老卖老”,在案例分析的公开场合,以问题为依据,以缺陷为切入点,展开分析、点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自尊心,呵护他们的教学热情;其次,要成立专门的小组,在培训的前、中、后进行相应的督查,以防培训活动自欺欺人,流于形式。

三、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注意事项

1.增强实践性

根据教育规律,先进的教育理论必须与教师个体经验及其所具有的具体实践情境相结合,才能得到有效地运用,未经受训者自身消化、咀嚼、内化的理论,很难使教师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指导教师的行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因此,一方面,培训者应将培训理论内容尽可能结合青年教师的教学实际,以个案研究、现场诊断等方式引领教师分析、讨论;另一方面,应引导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鼓励和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

2.注意多样性

教师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培训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师由于地域性差异、学科性差异、因而发展需求亦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即使在大体相当的时空条件下,教师对自身的发展期望也因人而异。因此,教师教育处应在全面研究青年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教师培训,以便在实际培训中,注意到教师个体间的差异、学校间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只是指教师基础水平的不同,也包括客观条件对教师的需求的不同。

3.注重评估反思,不断拓展校本培训的新思路

每期培训结束后,学校都要组织专门考察委员会对教师培训的情况进行测评,组织教师进行座谈,或以问卷形式等,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方面的反馈消息。以便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更好地设计以后的培训思路。

以上就是我校在青年教师培训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思考。在新课改的滚滚潮流中,我们每一名教师都是这潮流中的弄潮儿,希望每一名教师都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献计献策,不断推进中学教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尚智.校本教研指导.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