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式大全十篇

时间:2023-03-30 02:14:24

化学式大全

化学式大全篇1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安全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承载的责任日益加重,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的隐患增多,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极大挑战。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人本化模式。

1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念解读

1.1 大学生安全教育

近年来,全国高校大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使我们不得不高度关注高校在自身高速发展壮大过程中所面临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如果一个大学生连基本的安全知识都不懂,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将很难面对成长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考验。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法律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步入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已涉及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为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实用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在校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的活动。

1.2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

大学生安全教育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使学生喜欢和乐于受教育。构建 “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模式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以师生为本,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增强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加强教师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强化其“导师”作用。同时,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安全教育中的独立性和参与性,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成他们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管理中,真正树立安全意识,形成系统合理的安全知识结构和技能,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

2 影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

随着当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震荡波的日益扩散,中国的经济也受到了不大不小的影响,导致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仍比较复杂严峻,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校园周边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广泛而深人地渗透到教育领域,大学生已成为中国网民的主体之一,自身网路安全意识匮乏,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或上网成瘾;或掉入网络陷阱,上当受骗,

2.2 学校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办学理念不断转变,高校的不断扩招,出现了多层次、多结构、多校区的办学模式,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安全资金投入不足,部分高校硬件设施跟不上,存在安全隐患。

2.3 大学生个人因素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生活相对安定富足,自我意识强,忧患意识较弱,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不足;独生子女较多,心理承受力弱,面对困难时缺乏必要的勇气和耐心,遇到挫折和失败易走极端。

3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都普遍制定了安全教育管理规定,每年都通过安全课讲座和宣传板报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但教育模式落后,效果不大。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真正调动起大学生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师,对学生缺乏深入性、系统性教育;第三,大学生法制和法治观念淡漠,对法律常识不甚了解,混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第四,教育手段陈旧、落后,停留于传统的说教和宣传方式,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4 “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模式的实施

4.1 安全教育系统化、常规化,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大学生安全事故,不仅仅是个别学生受到伤害的问题,还会牵动学生家长,波及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还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要切实建立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避免形式主义,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教授,包括法制教育、防火、防盗、防诈骗、防伤害、公共卫生、心理安全等方面的安全防范技能;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人身伤害时的应急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和救助能力。

4.2 全面提高安全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1)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辅导员队伍在安全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每学年应举办辅导员学习班.对辅导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管理技能培训。只有全面提高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安全素质,才能更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安全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教师队伍基础。

2)提高专业保卫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对现有保卫人员不断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保卫队伍人员的素质,使具体负责安全教育工作的保卫部门积极改变工作理念,变管理为服务,紧紧围绕学生的安全需要、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做工作。

4.3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1)吸纳大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践出真知,大学生主动配合保卫部门的工作,深入了解身边的安全隐患,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的宣传,主动提高自防自卫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安全防范大检查,进行自我安全教育。

4.4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防御的长效机制,维护学生的心理安全

第一,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调适的方法;第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三,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配备充足的专业咨询师,第四,要积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解决学生的一般心理困惑;又要对少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监护,经常了解其心理变化,有计划地开展心理疏导,预防由此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

4.5 创新安全教育的方式

为使安全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对安全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大胆创新,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更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广大学生的需求,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1)多方配合,密切协作。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单靠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及学校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

2)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等校内媒体资源和各类相关活动,以案说法,实施强化性、针对性的教育。

3)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活动。诸如安全知识竞赛、消防运动会、消防疏散演习、周末安全知识电影晚会、安全知识文艺晚会等,寓教于乐。(下转第330页)

(上接第120页)高校各部门都要将“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努力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创造有利环境,坚决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做在前面,积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化学式大全篇2

黄彦萍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现代大学制度视阈下的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时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42049。

摘要: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大多为选修课,覆盖面窄,难以贯穿大学四年。本文按照“多方位参与、重过程体验、促个性发展”的基本要求,不断丰富全程化的教学课程内容,形成了分层分级的课外活动体系,完善了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 教育教学 实践体系

近半个世纪以来,生涯发展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一种教育理念受到全世界教育界的关注。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的内容,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为必修或者选修课。笔者所在的重庆邮电大学从2009年开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我们对已学过这门课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逐步完善和改进,推动全程化、体验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一、调查结果

共计向2009级、2011级和2014级学生发放100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876份,有效率87.6%。

1.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80.5%)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太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仅有19.5%的学生认为课程能够满足需要。虽然课程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但是42.7%的学生认为课程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7.19%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并且有47.6%的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课后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

2.学生对课程效果的反馈。调查结果显示,课程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通过课程学习,28.7%的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30.8%的学生目标还不太明确;33.2%的学生比较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和特长,19.1的学生还不太了解;39.2%的学生了解了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仍然有18.1%的学生不了解;33.1%的学生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计划,23.3%的学生则不太清楚;36.9%的学生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20.8%的学生不太清楚自己职业方向的发展。而接近一半的受调查者对于以上问题,选择的是“一般”,显示出课程在对学生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作用还比较有限。本次调查中还了解了学生对该课程授课教师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26.9%的学生建议在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24.1%的学生建议在大二开设,39%的学生建议在大三开设。

3.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反馈。在“授课教师满意度”方面,11.9%的学生对授课教师非常满意,38%的学生满意,满意度为50%。在教学方法方面,学生最喜欢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实习见习”(57.9%),其次是“案例分析”(53%),第三位的是“角色扮演”(40%),而在教学中经常用的小组讨论、职业测评、课堂讲授等教学手段学生选择比例不高。同时,大部分学生(44.2%)希望在专业课程中加强职业规划的教育。

二、课程组织管理实施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堂活动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关系、理解教学内容等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职业世界的探索。调查显示,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讲授性、理论性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实习实践(57.9%)、案例分析(53%)等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有兴趣,这也显示出学生渴望对于职业世界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提示我们的教育者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多受众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教学目标。

2.课堂讲授的有限性与生涯规划的全程化。调查结果显示,26.9%的学生建议在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24.1%的学生建议在大二开设,39%的学生建议在大三开设。目前,重庆邮电大学在大一上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的在于希望学生从一进校开始就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做好大学四年的规划。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期间正是学生进入大学的适应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在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等,还没用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因此会导致学生产生“老师讲的东西离我太远”等印象,进而影响上课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二、三年级想思考职业发展道路的时候,相关的知识已经遗忘了。

3.西方职业生涯理论本土化。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越来越丰富,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许多教材更多的是照搬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偏重知识和概念的讲授,缺乏与学生实际的联系,难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富有针对性、实用性、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三、探索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体验式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体验式课程体系建设,旨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起来,既保证有足够的学分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达到专业培养规格要求,又将素质提升的课程设置和要求以学分形式加以固化和系统化,从制度上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把人才培养普遍要求与个性化发展内在需要统一起来,把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贯穿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1.以教研室为龙头完善教学课程内容。学校成立课程教研室,挂靠学生工作部(处),牵头设计生涯发展教育教学体系,以生涯发展为主线,将生命、生活、生涯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大学的发展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模块。

2.形成了分层分级的课外活动体系。除了课堂教学,还形成与理论教学配套的分层分级的生涯发展教育课外活动体系。该活动体系在研究学生生涯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整合学校、学院、班级资源,按照学校、学院、班级不同层次,不同年级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构建四年一贯制的体验计划。一年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体验活动和团体辅导,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寒假完成家庭生活体验活动,体验亲情、友情和关爱之情。二年级学生通过对孤儿院、养老院、戒毒所等机构的“义工”活动和爱心服务,感知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念,通过职业生涯人物访谈,了解职业的基本素养。三年级学生参与营利组织的体验与实践,提高组织管理、协调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四年级学生通过生产实习、模拟招聘和就业实践,进一步体验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提升求职核心竞争力。

3.完善了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在大学阶段生涯发展的需要,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计划内教学与计划外教学相结合。除纳入教学计划的学时外,增加可折算为22学时的计划外实践教学,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课程教学将课堂讲授与演练相结合,课后将知识体巩固与学习小组训练相结合,并通过生涯规划大赛、通用职业能力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检验评估学生内化为自身素质能力的效果,形成了“讲练赛”完整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实践体验教学为主,理论讲授为辅,在教学安排中实施“四六原则”,即40%的理论学时,60%的实践学时。用大块时间,花大力气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职业测评、行为训练等实践内容,向学生传授生涯发展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学业发展与职业的困惑,使生涯发展教育课程成为融知识性、互动性、体验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实用性很强的教育教学体系。据麦可思第三方调查:我校2011届毕业生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接受的辅导简历写作、辅导求职策略服务有效;对母校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总体满意度为92%,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83%)高9个百分点。

4.探索了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路径。通过加强授课师资建设,实行专业准入制。目前,学校共有GCDF(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30人、TTT(职业生涯授课讲师)讲师52人,国家心理咨询师51人、职业指导师4人、KAB讲师3人。针对授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工作效果,工作技能等等内容进行了调查反馈,促进师资队伍 “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逐步形成了全程化体验式教育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确实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实践活动等与人才培养相关的话题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成果对于深入理解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大报告的有关精神,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现实参考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付孝莉.重庆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调查[J ] .中国青年研究,2007(2)

[2]马小红.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5(4):133-135

化学式大全篇3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教学环节[1-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利用、沟通及总结能力,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设计环节尤为重要。以工学-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文献检索、数据调研、论文写作及严谨逻辑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化工生产和工艺设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向化工类工作岗位起到良好铺垫作用。

1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近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来自高校内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呼声和方案较多。我校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增设两类题目,一是以企业运行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题目,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以达到检验学生利用知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校科研项目子课题为题目,以学生参加项目组工作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可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形式,亦可同步检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目前来看改革效果较好,但也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以安全评价化工类毕业设计方向为例,分析2013-2017年化工安全评价毕业设计情况,反映出学生应用能力较好,但专业基础欠缺。具体见化工方向安全评价毕业设计内容框架体系(详见图1),学生在定性、定量安全评价、对策措施部分完成较好,说明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能够为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奠定必要基础;而系统情况简介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部分,则普遍反映出学生对化学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化工设备情况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依据掌握不足,这直接影响后面定性定量评价、对策措施完成质量,导致整体毕业设计完成欠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化工类基础课程开设数量少。目前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化工类方向只开设了一门化工安全工程,基础薄弱。该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方面主要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虽然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但也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此外,近年来听课效率低,课堂授课质量不好也是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少,课堂授课质量不好的情况下,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可想而知。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针对化工类毕业设计反映出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笔者建议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大体分为行业型培养模式和通用型培养模式[3-5]。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建议进行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将行业基础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直到专业选修课均强调行业性;例如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强调化工行业特色。既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普通化学,又在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开设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还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开设分析化学[3]、化工安全。该培养方案能很好地凸显行业特色。同时针对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基础学科知识面窄等问题[6],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同时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改革后培养方案既可满足学生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又能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达到行业专业基础能力强,学生就业适应面广,较快适应安全工作的目的[3]。

2.2教学模式改革

2.2.1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解决大学课堂听课率低问题[7],可依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用优质教材,思考教材符合哪些人用,达到什么样计划。提倡精英教育,学生适应课程;而非普及大众化教育,课程适应学生。考虑教材不仅是知识堆垒,还要考虑教与学,以前少数人上大学为了求知,现在人数众多上大学是为了工作。不要纠结学术、专业和应用职业,教育在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中徘徊,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定制,重视技能和能力,在知识不再垄断时代,技能和能力仍需通过学校培训才能获得。理论知识和直觉知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看你更强调谁,目前这种传输性教学+教师权威性占大学主导的学习模式应该改变,联合国教改组织目前提倡:①参与式学习,学生积极学习者,而不是旁观者,目前好多学生都是旁观者;②个性化制定学习,人文主义教育核心,教材应体现个性化;③项目/问题导向化学习,项目问题和课程目标相关,引领精神、学习地点应灵活,不局限课堂;④兴趣引导式学习;⑤友爱式教学(最高端的),正确的师生关系。教授对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培养转向技能+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技能和人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并非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应转化成技能才可以服务人民生活,培养后大学生具有以下能力:①批判性思维能力(审辩思维求真思维);②解决问题能力;③协作能力;④沟通领导能力;⑤创业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包括不依赖,惯性思考,敢于冒风险,创业心理,高阶思维能力);⑥高阶思维能力;⑦数字化公民;⑧多元文化。2.2.2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育多元化已成必然性,中国也将走入这一天,云课堂,无黑板教学,云终端、微课,慕课都终将走入大学课堂。以后的教学将实现教学综合平台,学术综合平台,学生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平台等多平台结合,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使更多大学生享受其他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可以避免个别优秀生学习能力强,全体学生授课情况下知识量吃不饱情况,满足他们学习主观性,成为精英教育途径。2.2.3《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课堂+课后+文献-论文提交-小组评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案例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网络在线式、微课式、翻转课堂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听课率。

2.3考试模式改革

近段时间常有网络微博讨论大学课堂考试成绩该严该松问题[8-9],似乎厌学弃学大学生居多,考试成绩分数低劣,关于应该继续要求还是放水通过的言论此起彼伏。笔者认为导致考试成绩低劣的原因之一还有考试模式问题,目前很多课程都在临近考试前画复习题,考试内容多是记忆名词解释、简答题多半为记忆内容。既然高校教育中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灵活应用,培养技能和能力,那么考试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事实已经证明人的记忆能力远远不如计算机,可目前还有好多教师强调学生背诵定义,这种做法只会事与愿违,学生在手机上、电脑上轻松搜到名词解释,他为何要听课,在教学模式改革重在培养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考试模式也应进行改革,重在考核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考试内容不再局限名词解释,而重在分析试题,计算试题,应用试题上,甚至可以效仿国外论文考试办法,使学生课下完成考试,在完成论文、完成课题的时候督促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考试内容由记忆类型向应用类型的转变,考试形式由课上考试向课下论文的转变可很好的配合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听课率,提高学习热情,促成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化。例如《化工安全》考试模式改革,考试为平时考试+期末考试+应用考试三部分之和。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日常测试;期末考试包括计算试题+应用试题;应用能力以近期发生事故(例2015.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调研分析报告作为考试题目。平时+期末+应用三部分成绩总和作为最终考试成绩,避免“一试成败”现象,重在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相互呼应。

3结语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调研及对一些高校常见的听课率低等问题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再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20-12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2012-3-16.

[3]牛金成,许放.我国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之比较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5):83-88.

[4]吴超,杨书宏.安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知识讲座第一讲: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上)[J].劳动保护,2011(1):116-117.

[5]徐锋,张国华,朱丽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59-161.

[6]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3(4):10-15.

[7]魏连江,唐俊,方宗武.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41-43.

[8]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化学式大全篇4

【关键词】企业“大学校” 管理模式 构建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78-03

一、企业“大学校”管理模式概述

企业“大学校”管理模式是指在企业内部为员工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氛围,以外聘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专业培训师为师资,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实效性教育手段,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大学校”的学习内容不仅针对技能,更重要的是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传递。

企业“大学校”是一个全企业平等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内部充分地互相学习和交流,企业的信息、知识和经验得到共享。企业“大学校”的教学可以集中企业高层和下级员工,使双方得到充分的交流,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融洽的氛围,增强彼此的协作。这个平台实操性非常强,能够共享贴近企业实际的信息、知识或者经验,迅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同时,在企业“大学校”的交流互动中,各部门、班组成员之间会形成良性的竞争,促使整个团队成员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最终实现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大学校”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有助于营造“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的文化氛围。本文拟以大唐岩滩水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岩滩公司)为例,对企业“大学校”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二、企业“大学校”管理模式的构建

岩滩公司建立了生产管理、生产保障、传播沟通、人机环境、考核评价的安全生产管理五大体系。五大体系的有效运作,关键因素是人,因此岩滩公司通过构建企业“大学校”,将五大体系作为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学校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理念,培育安全文化,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意识、规章制度等安全生产要素渗入员工的思想、植入员工的行为,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的逐级提升,使企业“大学校”成为安全生产管理的播种机和助推器。具体如图1、图2所示。

图1 企业“大学校”管理模式框架

图2 企业“大学校”的结构

三、企业“大学校”管理模式的实施

企业“大学校”以育人的理念,将五大体系内容与培育文化素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员工安全生产综合素质。近年来,岩滩公司共完成了41个项目的教学工作,经营管理类课程占20.5%,专业技术类课程占24%,生产技能类课程占45%,文化素养课程占10.5%;人员受训率达100%,合格率100%。具体来说,岩滩公司主要从如下方面实施企业“大学校”管理模式的。

(一)教学职责

企业“大学校”按照五大体系内容,明确教学责任部门,全程负责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时、教学评估等各项工作,教学档案归口人力资源部。具体如表1、表2所示。

表1 五大体系教学内容

五大体系 教学内容

生产管理体系 安全目标 标准化管理 技术管理 安全监察

生产保障体系 组织保障 安全防护 思想文化 技术创新

传播沟通体系 现代化工具 人性化沟通 立体化传播 评价与反馈

人机环境体系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指标 考核依据 考核激励

表2 教学职责分工表

教学模块 负 责 部 门

生产管理知识 设备管理部

技术管理知识 设备管理部、发电运行部、检修维护部、水工部

安全监察知识 安监部

信息技术 总经理工作部

评价考核知识 人力资源部

时事政治 思想政治工作部

标准化知识 标准化办公室

文化素养课程 工会

(二)教学方式

1.突出针对性。岩滩公司建立了贯穿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个性化的教学档案。档案包括员工所在岗位要求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培训需求有哪些、参加过什么样的培训、通过培训有哪些提高,让员工和单位随时明了目前的能力差距和培训动态。员工通过教育培训管理系统中的“电动发电机的结构”、“现代礼仪”等网络课件,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干什么会什么、干什么专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课程,达到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目的。

2.突出人性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员特点,逐步推行菜单式选学,弹性安排培训时间,采取岗位练兵、以师带徒、送教上门、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解决工学矛盾等问题。2012年,岩滩公司共举办了19项技能竞赛,涌现出一批技术能手,为公司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3.突出差异化。针对公司及部门领导,将教学重点落实在提高科学治企和带队能力上;对于职能部门的员工,则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现代管理能力和执行力上;对于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着力点在于技术攻关、创新能力的提升上;对于班组长、技能人员,则以实操型的教学为主,加大培训的力度,重点提升岗位应知应会能力;对于辅助人员,则注重不断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规范工作行为、提高业务水平。差异化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2年岩滩公司管理类员工获得全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专业技术类员工获得大唐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技能类员工获得大唐广西分公司自动控制专业技能竞赛第一名。

(三)教学实施

1.工会大课堂。通过工会大课堂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工作生活方式。如岩滩公司近年来举办了“安全生产知识”、“普法知识”、“美丽课堂瑜伽养身”、“商务礼仪及女工化妆技巧”、“新闻信息写作”“职业健康知识”、“新闻摄影”等专题讲座。

2.班组小课堂。通过班组小课堂安全事故、安全防范大家讲,促进安全文化入脑入心。公司利用班前会、班后会、安全活动日,结合“三讲一落实”开展“人人上讲台”活动。员工围绕身边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技术防范措施等内容相互学习技术,探讨业务,探讨生活,形成“小建议大家提,小经验大家学,小技能大家练”的学习氛围,从而大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3.技能培训。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模式,提升员工技能水平。通过开辟员工技术论坛、开展技术能手经验交流会、专业技术人才“一对一”结对子等,提高员工基础技能水平。二是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学术交流、研讨班、外出考察交流,多方吸收科技管理的新经验、新知识,开拓技术人员的科技视野。三是建立健全员工见习实训基地,提高员工动手能力。公司建立“员工学习培训室”、“五防模拟操作区”、“淘汰设备与备品配件试验室”等涵盖各专业、覆盖各岗位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为员工培训,“跨岗”充电提供便利,还购买大批专业书籍供员工免费查阅,提高员工的自主钻研意识。四是通过开展“人才评价”工作,以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为平台,选拔首席专业师1名和专业技术带头人6名,作为科技攻关的中坚力量,指导、带动各类群众性科技攻关活动的蓬勃开展。例如,2012年“主轴密封回装工艺的创新及运用”、“合成纤维吊装带替代钢丝绳吊装的研究与运用”等多项科技成果破解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和安全难题,有效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的系数。

(四)课外活动

1.安全宣传。首先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安全文化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全面组织工作。其次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开展安全文化理念的提炼、导入和宣传。最后落实责任,把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在每月的生产考评会上通报和考核完成情况,保证工作的有效落实。通过发起倡议书、收集征文、开展理论讲座、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以及政治学习等活动,积极进行以“同心文化”为主线的安全文化理念的宣讲。通过制作安全文化手册、灯箱、水晶牌、巨幅标语等,帮助员工理解安全文化的精神;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内部网站、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使安全文化扎根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使员工的行为同安全生产融为一体,焕发出主动参与建设安全文化的热情。

2.安全文化活动。以“亲情元素”为切入点,在员工及其家属中构建单位、家庭、个人三位一体的安全文化教育网络,打造亲情安全文化教育品牌。一是融之于情:把重点放在亲情与氛围的营造上。号召全体员工家属对亲人常关爱、常叮嘱、常提醒、常鼓励,不断唤起员工对自己、对家庭、对企业的责任感。二是动之于理: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安全法规宣传、安全文化宣教等活动,并鼓励家属参加,与员工家属共筑安全防线,营造责任共担氛围。近两年来,岩滩公司分别举办了安全演讲比赛、“青春杯”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及“交通安全法规”、“电力安全法规”等专题讲座。三是爱之于行:开展送温暖工程,营造团结互助氛围,尽力帮助员工解除后顾之忧,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岩滩公司多年来坚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坚持做好“三问”、“四到”工作,即问思想、问呼声、问困难,人到、钱到、物到、情到,全力打造温馨的员工之家。近年来,岩滩公司多次开展送温暖活动,组织慰问困难员工及离退休员工。

3.协会活动。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岩滩公司成立了足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气排球协会、摄影协会、深山老林乐队。此外,还建设、完善了“员工书屋”、“雕刻之家”和“乐队排练房”等“员工之家”硬件设施新项目,开展多场足球联赛、羽毛球赛、气排球赛和文艺汇演,并举办本土“深山老林”乐队演唱会,通过歌声表达员工爱企业、爱岗位、追求共同目标的热情,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四、企业“大学校”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岩滩公司通过实施企业“大学校”管理模式,促进了企业与员工和谐共进,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激情、营造了“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的文化氛围,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例如,2012年,岩滩公司共完成操作票2601式共150865项,合格率为100%,标准票使用率为100%;共办理工作票1702式,合格率为100%,标准票平均使用率为98.1%;安全生产星级考评六项指标均达到最高的五星级。

(二)安全生产实现标准化管理

岩滩公司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2012年,岩滩公司荣获“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一级企业”荣誉称号。

(三)设备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岩滩公司通过细化责任和设备缺陷管理,员工的自我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发现设备缺陷和安全隐患的能力有效增强,公司设备缺陷逐年下降,2008~2012年间缺陷总数由275个下降至46个,设备健康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为实现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员工的安全风险意识得到提高

通过安全防范知识的学习及安全活动的开展,岩滩公司员工个人差错、员工岗位风险和主要设备风险的管控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岩滩公司经过一个检修期的检验,没有发生员工违章和出现差错现象,安全生产总体平稳。

综上所述,企业“大学校”以五大体系为教学内容育人、育思想,促使员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的逐级提升。实践证明,企业“大学校”管理模式是夯实企业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化学式大全篇5

在以往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论从方法还是内容,都在全新的素质体育教学大环境下显现出很多弊端。其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属于认知教育的一种,通过体育教师以示范为目的的讲解,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能够深刻掌握一门体育项目的动作细节,而是以认知为目的,即大学生们能够对该项目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即可;其二,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都是通过教师的师范和讲解做到“依葫芦画瓢”,这样大学生在学习中对一个动作的认识不够深刻,不能说出所以然来;其三,这样的教育模式,学生轻松,而教师却不那么轻松,因为体育教师成为了教学中的主要主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算作一个“看客”,形成了教师“独奏”的场面,显然与现在的全面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引导大学生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其四,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封闭和固定的,过程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大学生的演练,之后再组织大学生进行系统联系来掌握和巩固学到的体育基本动作,而没有根据每个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针对性的教学。在21世纪创新式教学理念环境下,我们的多元化教学理念也开始变的越来越靠近自由和讲求主导性,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成为课堂上的主导,逐渐替换掉了在新时期下已经无法适用了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2素质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

2.1确立素质化高校教学模式为

体育教学的课堂指导思想学校在社会这个整体中承担着培养全面性人才的重大使命,而体育课程在这个系统中扮演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同时,体育课程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体育事业就是要早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身体素质是体育素质化教育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提高身体素质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而从素质教育的核心出发,更多培养大学生的主观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能够独立思考,有创新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大学生之间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平台,在经过教师的耐心指导对每个体育基础不一样的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的训练,才能让每个大学生都获得素质教育的机会。在素质化体育教学模式中,每个大学生都是体育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以发展学生为主的思想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而辅助培养出时代和社会都需要的人才。具体来说,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将每个大学生的健康放在体育教学事业的首位,在此基础上最大幅度地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我们还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来激发大学生们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是体育的“忠实粉丝”,也有不那么喜欢体育运动的同学,所以我们在提升他们对体育兴趣的同时还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在体育教学中以达到身体锻炼为基本的要求,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己任,这样才能体现新时期体育教学功能的多样性。

2.2注重建设素质化体育教学模式的要点

素质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与素质体育教学的几个要点方面,所以我们在应用素质化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体现这几方面的重要性。

2.2.1全面性

素质体育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一定要让每个大学生都参与进来,我们首要的目的就是体育教学的全面性,即能够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获得身体素质的提升。

2.2.2主动性

素质体育教学环节中,教师已经不是一个主动的个体,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教师为向导的,开放、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所以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表现出更多的主导性,学生可以提问题或表达自己的质疑,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在讨论中解决学生的疑惑或问题。

2.2.3个性

素质教育,目的就是在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出个性,不是培养出各方面都相同的人才。所以,素质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统一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大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以及心理需求。在素质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做出不同程度的自主选择,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而不需要去超越“标杆”,多样化地选择目标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个性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2.2.4高效性

随着社会对于知识全面性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大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所以素质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解决学生在时间方面的考虑。教师在结合了体育学最根本的目的——强身健体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自行选择不同爱好的体育项目以及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能够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不论从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获得了最大程度的锻炼。

2.3应用素质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方式

在了解了素质化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思想以及核心任务之后,要真正实现素质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并不是十分容易。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根据情况来确定应用的方式和方法。

2.3.1教师要确定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

素质化的体育教学同传统体育教学的目标一样,都是要让大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主动的学习,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化的体育教学更是要着力于让参与的每一个个体都有所收获,让每个大学生在自己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同时,还需要注重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在学习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强身健体意识下的爱国主义、集体和竞争进取的思想,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陶冶大学生情操的过程。所以,体育教师要把握好在应用素质化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

2.3.2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环节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一个亦师亦友的状态,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将自己看做是整个课堂的主体,才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为自己全面的思想和身体升华打下良好的基础。

2.3.3优化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还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设计开放的教学程序,改变过去封闭、定式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以强身而“育人”为目的,开始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让每个大学生以自己的目标作为体育活动向导,让后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来向自己的目标进发,在不断的挫折中成长起来,达到自我锻炼的目的。这一开放性的平台要求我们教师本着以上方法,加入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课堂内容的设定。

3结语

化学式大全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

一、基于定制化思想的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

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1993)年发表的文章《定制化理论和理论定制化》中将制造企业定制化战略连续体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文章中他将制造企业的价值链按生产过程分为设计、制造、组装和分销四个部分,并使定制化沿着价值链的下游向价值链上游逐渐过渡,从而形成一个定制化的战略连续体,即:完全标准化、部分标准化、定制标准化、量身定制和完全定制化五个不同的战略。明茨伯格还针对不同的战略举以案例,证实了不同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需采用的定制化战略不同,五种战略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文章的重要论断是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买方市场的加深,制造企业的战略变化趋势是从战略连续体的两极向中间过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其价值链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对本研究构建战略连续体造成了障碍。由于教育培养模式的过程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专业、课程、教学及其方法设计;2.基础课程的讲授;3.专业课程的讲授;4.实践实习的培训。我们仿照明茨伯格的做法,使教育培养模式过程从下至上逐渐实行定制化,因此得到教育培养模式定制化的战略连续体。由于该连续体同样是按照定制化程度的加深而过渡形成的,因此得到的连续体依然沿用明茨伯格对各战略的名称及定位。基于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被分为五类,依定制化程度的加深依次为:(1)完全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2)部分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3)定制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4)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模式。(5)完全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见下图。

图4-1 教育培养模式定制化战略连续体

资料来源:本研究设计

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的实施主体可包括按教育等级划分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可包括按社会需要划分的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等。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被包括在内,并可依据定制化程度的不同适用该战略连续体。

二、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内涵

本研究已讨论了基于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并总结出五种定制化程度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依据其定制化程度的加深亦存在该战略连续体,实施的教育范围缩小为高等职业教育。因此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具有普适性,高等职业教育只是适用该连续体的教育类型的一部分而已。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完全标准化、部分标准化、定制标准化、量身定制和完全定制化。而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主要是指蕴含定制化思想在内的后四种,不包括完全标准化在内。从实施主体的教育机构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主要包括职业培训机构、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职业大学,不包括普通的培养本科和研究生的大学研究性院校。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以一定程度定制化的方式,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学校和企业共同定制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

三、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各类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实行不同的定制化培养模式,这种定制化的程度可以高可低,因为定制化程度的高低并不是衡量教育模式优劣的标准,真正的标准是教育机构、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就业率。本研究将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主体的教育机构和院校进行归纳举例并搭建起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框架,如下表所示。框架左侧根据定制化程度加深列示出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四大类型,右侧则依据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排列出四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不包括不同本科院校),但院校和定制化培养模式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模式,甚至采取两模式中间的过渡模式,原因是定制化程度并不能进行定量的测算只能是定性分析。

本研究将用例证的方式说明各种模式的内涵和特点,但是不能直接推断该类院校均属于与该类定制化培养模式。

表4-1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框架图

高等

职业

教育

定制化

培养

模式 类型 院校类型 代表学校

部分标准化 非对应关系

高等职业

大学

天津职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苏州职业大学、九江职业大学、湖北鄂州职业大学、湖南女子职业大学、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等

定制标准化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天津职业大学、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

量身定制 高等职业专科学校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天津商学院宝德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

完全定制化 职业培训机构组织 上海荟艺美容化妆培训学校、合肥新视点培训学校、上海松江罗兰教育、上海易运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都波波时尚摄影化妆数码等

资料来源:本研究设计

(一)部分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天津职业大学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市属普通高校,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作为部分定制化教育培养模式的代表,其主要特征是:在学院和专业设置方面,学校设有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艺术工程学院、眼视光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会管理系、印刷工程系、社会科学部、基础课教学部共12个教学单位,51个专业。其中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眼视光技术、包装技术与设计、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5个专业获中央财政重点支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区管理与服务3个专业获天津市财政支持进行重点建设。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等专业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

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方面,学校依然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没有进行与企业之间的定制化模式。但学校的实践实习很好地做到了定制化,学校的办学紧贴市场需要,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与天津保税区、开发区、华苑高科技园区、北辰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新区,与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天津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日上免税行(中国)有限公司、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蓝星石化有限公司、天津市眼科医院等进行合作,为学生在学期间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并提出了实习要求和监督机制,提高学生实操作能力的同时也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施部分标准化教育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教育提供的最后阶段,即实习实践阶段。这种模式定制化程度较低,有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但由于其教育成本较为低廉,管理难度较低,具有其实际应用价值。高等职业大学因其师资规模和学生数量较多,而且在教育定位上偏向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多采用该类教育模式。同时,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也有采用该类模式的情况,在此就不赘述了。

(二)定制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商务管理类为主、农工商并举的省属公办大专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现有专兼聘教师500多人,高职称教师占30%,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占71%。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5%。2008年全日制在校生12000多人。学校的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开设过程是经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讨论,符合科学性、技术先进性和市场需求性。一些具有操作性专业课程学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中实际观摩、操作,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也促进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最终有助于学生就业。学院历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就业指导中心,每年举办一次毕业生专场供需见面会,开展一系列推荐就业活动;同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或继续升学深造。2005年、2006年、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5.17%、96.16%、98.13%。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施定制标准化教育培养模式从教育过程的最低端实践实习阶段延伸到专业课程的设计实施阶段。该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传授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而定,在设置之前进行需求分析和实用性分析。在整个教育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的实践实习和专业课程实行了定制化,而基础课程和设计阶段仍然采用的是标准化。采用此类模式的学校多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较之职业大学更为密切和深入,该类院校的毕业生在学位证书方面可能略逊一筹,但由于技能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往往拥有较好的就业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职业大学也跃跃欲试,尝试该类模式。可见,在教育的培养模式上同样验证了明茨伯格的理论:无论是制造业还是作为一种特殊服务的教育业,其趋势都将是从战略连续体的两端向中间过渡。

(三)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是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国融远景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是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新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学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紧跟当代科技、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趋势,突出特色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理念,成立了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常务理事单位,教育部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研究课题组成员,全国独立学院教材编写委员会发起人,办学经验被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收入《新机制・新模式・新探索--独立学院办学经验启示录》一书。学院下设软件工程学院、应用外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设置应用型专业,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数字媒体艺术、舞蹈学等30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学院充分依托首都师范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已建立一支优秀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1人,博士19人,硕士155人。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学院从各高校、各专业领域聘请优质教师和突出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使教学组织和内容更具活力。学生入学后,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学制四年。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教育部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的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学校办学的最大特色是不光重视专业课程和实践实习的定制化,即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将定制化深入到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基础理论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和依托,但是目前各个职业学院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大多与专业课程脱钩,不能很好的进行过渡,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学校的各科基础课程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教育,实践证明了这一做法的科学性,学生反映基础课程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英语、马克思,而是有助于他们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基础知识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施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模式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实习的设计教育环节皆融入定制化思想。基础课程的安排上采取标准化,在基础课程结束以后的专业课程的设计、配置和评价方面以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可以很好的满足关系企业的需求,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实际技能较为单一而不适合其对其他企业的应聘。这种培养方式适合校企联合类的学校。

(四)完全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职业培训机构上海力源职业技术培训中心(Shanghai P&S Vocational Training Center)是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的引进办学单位、上海市数据库用户协会培训中心,主要从事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培训。学校始终面向IT职业前沿,致力于培养中高级IT技术人才,为学员提供最先进的个性化实训课程和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课程及专业实施定制化设计,即定制化贯穿整个培养教育模式之中。作为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所具备的优良的教学质量和优越的学习环境,已成为上海市首屈一指的培训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施完全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在教育全过程中,即从设计和实施均将定制化贯穿始终。此类教育模式主要被培训机构所采纳,该模式脱离了基础课程的束缚,全程定制化,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但其工作面的狭窄和不稳定性,是其难以成为主流教育模式的根本。并非定制化程度越高越能适应教育机构要求,高职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成本和效率是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是学生的就业率。

此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完全标准化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被普通大学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多数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突出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结构和探究精神,而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这些主要体现在其专业、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重基本素质和能力。在基础课程是按照全学校的层面进行设置的,如英语、数学及思想政治课程。在专业课程上,大学会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制定几门必选课和选修课,这些课程的设定各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在某些学校可以看到十年不变的课程,教授课程的老师还是一个,知识结构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有时甚至已经过时的知识还在传授给学生。当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可以培育出很优秀的理论人才,在思维和战略等层面是其他类别高等教育所无法达到的。在实践实习方面,大学的一些学院或是专业会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有实践经验,但是多数学校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对于学生实践学校的质量和效果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总上所述,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以上的培养教育模式是完全标准化的,由于生源素质比较高,所以能培育出一批全方位的人才。

四、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模块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都已公认模块化是对定制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的最佳技术。在制造业中,模块化就是通过将产品中具有相似功能或相似结构的功能部分设计成具有同一标准的接口,就可以在产品的配置过程中,通过替换不同的模块来实现产品变量的功能及其性能的差异化,从而具有不同功能和性能的产品来满足个性化的客户需求。

模块化的在制造业实施策略之一就是构件模块化,它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一)“量体裁衣”式模块化 (cut-to-fit modularly)

一个或多个构件在预置或实际限制中是不断变化的。如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的网站,对一般浏览者提供共性的出版信息,但对注册用户则根据用户注册时的需求特征进行定制服务,其网页也是根据注册者的喜好程度进行调整的。

(二)总线模块化 (bus modularity)

该策略采用可以附加大量不同种构件的标准结构。这一术语来自使用总线或底版的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如一些杂志响应了这种总线模块化的定制模式。杂志的结构和出版过程提供了总线,从而可以针对个性化订阅者的要求配上不同数量的社论、广告和文章。

(三)可组合模块化 (sectional modularity)

它提供最大限度的多样化和定制化,允许任何数量的不同构件类型按任何方式进行配置,只要每一构件与另一构件以标准接口进行连接。如软件开发早已采用了面向对象的体系结构。在这个系统中,一段程序代码就是一个高度模块化的对象,根据对象类型简单而完整地定义模块之间的接口。对象可以在不同的程序中多次重用,形成可组合模块化,可以快速开发完全不同的应用程序。

在理论回顾部分,本文已经对教育实行定制化的方法进行的探讨,认为模块化的思想和方法同样适合教育培养模式的定制化中,并将取得很好的成果。教育培养模式中包含诸多的因素,如教材、课程、组织结构、教师、教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技术等都是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将教育培养模式的各个组成要素分为教材模块、课程结构模块、组织结构模块、教师模块和关键技术模块。本研究在模块的设计过程中,采取“量体裁衣”式的模块化形式,对每个子模块的设计和制定上遵循顾客导向型原则。各子模块设计好后进行总线排序,模块本身无必然的前后顺序,但是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作为一条总线便于理解和实施操作。最后是可组合模块化思想的应用,每个模块下都会有相互替代和相互依附关系的子模块,因此具体到某一特殊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组合。以下便是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模式框架下的五个基本模块及其组成部分及其子模块。

图4-2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基本模块

资料来源:本研究设计

(一)教材模块

教材模块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公共课教材、专业必修课教材、专业选修课教材和实训课教材。模块可以进行再细分成小模块和相互整合成模块组。模块再细分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分解,建立小的模块,如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成组工艺模块等。模块再整合即可将不同模块下相关联的教材内容有机集成起来,前后呼应,便于学生的选课,如计算机应用模块组、机械设计模块组等。在教材模块化的基础上,采用可组合模块化思想,将各种教材的模块根据学生的特点组成不同深度和不同内容的教材、教学片和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各种不同的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教育模式要求:公共课教材采用全国通用或是获省部级以上认证的教材,其内容应符合教科委的相关要求和学生实际学习要求,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以适应变化。专业必修课教材的选取和设计做到校企专三方合作制定。学生在专业选修课教材的选择上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就业方向进行自主选择。最后实训教材可由实践教师和实习单位共同编写或是选择参考教材。

(二)课程结构模块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是教育大规模定制的基础。

在教育领域,模块化的知识结构是教育模块化的重要方面,这里有不少的研究。模块化的课程及模块化的监督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英国的大多数大学每个学生在每学年里都要完成12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总学习时间为100小时,由于每个模块的学习量是相同的,因此每个学生只要每年所选的模块数相同,无论学生所选的模块各人之间有多大差异,学习负担和学习量都是相同的。对于学校而言,则是大大减少了所开的课程数目,简化了教学管理工作,从而降低了教学成本,简化了教学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另一个优点是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改革和更新。由于模块对外的接口是稳定的,模块内部的内容则可以比较自由地加以调整,以便及时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设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也有一些成果,如把课程分为基础平台模块和专业平台模块,前者是针对大一新生,统一学习教学内容,后者针对大二学生,分专业针对不同特点的学习。

郑确辉把商科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一是通识类基础课模块,包括人文科学基础、商学基础、工具课基础三类。二是专业方向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两大部分。三是综合实践技能课模块,包括工种技能训练课、企业生产实践课、教学实习课及综合实践课。四是选修课模块,包括专业性选修课和扩展性选修课两大部分。以上这四个模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不同的角度加强高等商学院校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构成了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1]陈国平把他们学校机电系的课程分成7个模块,前六个都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而第7个是专业方向课模块,有多少个专业就有多少个专业方向模块,加上选修课模块就构成了所有课程。只要修完某专业所需的模块课程,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拓宽了专业知识,解决了专业设置过宽或过窄的矛盾。

本研究的课程结构模块与教材模块相一致,分为四个子模块即: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训课程。课程模块的具体制定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见上述学者的模块分类方法,此处不赘述。

(三)组织结构模块

不同时期赋予高校不同时间组织结构模式:即“水平时间组织”、“垂直时间组织”、“零时间组织”和“负时间组织”模式。

水平时间组织是指人们在常规思维和运作模式下的时间概念。水平时间认为,运作是需要时间的,运作总是滞后于思维。一个按水平时间运作的高校,不能预测未来教育市场的需求,不能为满足这些需求而提前做好准备,不能满足客户(用人单位)的即时需求。他们注重争夺教育市场份额,不关注为教育对象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垂直时间组织是一种新的思维和工作模式下的时间概念。它不是按照线性的原则来思维和运作,不带任何偏见,也不受任何历史约束,可以随时打破传统教育做法赢得市场。在垂直时间中从事高教工作,能迅速获取必需的知识、教育资源等,为当前高校面临挑战寻找新的解决途径。

零时间组织是从垂直时间的视角审察问题,在如何对待未来教育客户(包括用人单位当前可预知未来的教育需求)上有全新的观点:他们懂得教育市场占有率不再是衡量高校成功的标准,因而不是去争夺已经存在的饱和市场,而是着眼于创造新的市场;他们把处在高校运作链上游的生源和下游各种教育需求的用人单位,看作自己的有机体而不是其他实体;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工作。这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称作零时间,按零时间模式工作的高校称之为零时间高校。

负时间组织是通过垂直时间看到尚未开拓的新兴教育市场,就立即着手发展和获取能够占领这个市场的实力,这个从看到“新兴市场”到进入这个市场的阶段称作负时间。负时间为零时间高校聚集一流的教师、学生、各种教育资源与知识,是零时间高校进入新兴教育市场的重要环节。

由此可知,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下的组织结构模块可由彼此互斥的四种组织结构形式构成,即:“水平时间组织”、“垂直时间组织”、“零时间组织”和“负时间组织”。不同程度的定制化培养模式所采用的组织机构形式不同,随着定制化程度的加深,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顺次采用水平时间、垂直时间、零时间和负时间的组织形式。并非完全定制化的教育模式一定要采用负时间组织形式,只是从匹配度上更为契合而已。如今高等教育处于可持续发展期,教育市场的瞬息万变,必须考虑未来的新兴教育市场,这就是为什么高校必须选择“零时间”、“负时间”工作模式,以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理由之所在,也是其发展之必然。为高校竞争的核心要素,高校如运作在零时间上,就能为教育对象提供即时满意服务,并且赢得他们永久的信任。

(四)教师模块

教师是学校的支柱资源,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就必须重视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个优良的师资队伍要适当规模的教师数量、合理科学的教师结构、全面系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公开透明的教师选聘制度。

教师模块中的教师应包括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及负责日常教学的行政性教师。专任教师是指拥有一定的理论教学基础和相应的技术职称,但相对于“双师型”教师而言没有其他社会职务和工作,仅为在校教书育人的全职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讲师以上职称,且具有其他专业技术职称。这就要求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授不仅应该具有雄厚的理论教学基础,更应具有扎实的实践功底;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更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素质和能力。因此,与其他学校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特色所在。

实行定制化培养教育模式的高职院校要合理控制教师数量和规模,定制化要求教师队伍要具有一定数量基础来应对不同学生和企业定制化的需求,同时教师队伍也不能因此而盲目扩张,由此带来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分配问题将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因此教师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培养和配置更新。

教师结构在构成上应做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统一,高职教育不仅教授符合企业和市场需要的技能知识还应做到尤其深度和宽度。宽度要求教师在自己授课范围内尽可能以发散思维模式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思想打破禁锢状态,为学生未来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深度则要求教师在一定宽度的基础上,还应“术业有专攻”,使学生的技术水平跟得上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培养和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走出去”,即学校应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应该利用一段时间到企业去锻炼、调查研究,通过实践学习操作技能,了解前沿知识、先进技术以及积累工作经验,以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请进来”,即引进人才,学校从企业聘请具有相当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会计师、审计师、工程师等作为兼职教师,进入课堂为学生授课,将积累的工作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训技能的培养锻炼。将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即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入相结合,才能使高职定制化教育培养模式得到很好的支撑。

最后是公开透明的选聘制度,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待遇优厚,因此成为无数人青睐的就业岗位,在学校招聘教师的首要环节就要把好关。选用德才兼备的教师是高职定制化教育的关键,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激励制度也是维持教师积极性的保证。

(五)关键技术模块

1.网络技术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网络技术的应用,全国统编教材、全国统一习题库、全国统一试题库、全国教学知识库及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等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目前宽带技术的发展已能较好地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定制的实现。

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显著提高教学片的质量。世界银行的调查表明,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改造传统教学方法,学生们学习1~8个月的收获便相当于传统教学中一年的收获。因此,要把科学技术知识以最生动、最科学、最符合教育心理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需要把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片的制作作为部级的重大项目来实施,需要组织各方面最好的教师和专家建立专门的研究小组,需要建立这方面的高水平的基地。

3.集中与分散统一的管理技术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可以应用到全国高职院校,需要该类院校一起参加,协同进行。参与的高校越多,定制化的效果就越好。因此,需要采用集中与分散统一的管理技术。这里涉及到许多管理方法和措施。例如,某高校教师将自己发明的优秀教学方法上网与大家共享,需要考虑如何进行奖励。又如,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如何进行监控,以确保质量。

化学式大全篇7

1、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谐校园主要表现为学校的管理、教学以及科研秩序呈现一种平稳、祥和的状态.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和保障,保障校园稳定与融洽。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办学模式逐渐社会化,学生结构的复杂化。使得校园以及周边地区安全问题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据中国高校保卫学会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6所高校统计,在2011年到2012年两年中发生各类案件9278起,非正常死亡164人1这类事情的发生,不仅仅给学生自身及家庭带来了伤害.同时也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说。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防范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学生所遇到的各类安全隐患。从而构建和谐校园,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和谐。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自我完善发展的需要

大学时光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却是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群体不同于高中生,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1)生理发育大致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落后。

(2)安全防范意识较差。自我防范保护能力相对较弱.这些特点尤其是在女大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她们缺少辨别事物的能力,容易上当受骗成为受害者。

(3)身体与心理发展部平衡.容易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做出过激行为,以至于伤害别人或者自己受害。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的增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对成熟的专业知识,但是法律知识和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导致大学生犯罪呈增长趋势。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够健康成长。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需要

在培养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品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课。这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现在,在走向社会后更是要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大学生自身,也意识到只有尽可能多的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从而适应El趋繁重的就业形势。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稳固,但是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就会相当匮乏。导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不平衡。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不仅仅是关系到他们自身也关系到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

二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理念落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弊病,部分高校把安全稳定工作摆在首位,但是只注重校园内的安全防范管理,忽视了对学生安全教育的整体规划,安全教育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也未能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流于表面,形式主义严重。部分高校强调素质教育,却忽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教育。很多高校只在节假日或重要活动时才考虑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安全教育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育的主要方式也仅限于下发通知,提醒告知学生安全注意事项。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模式倾向于政治教育、集体管理,工作方法偏重于规范式约束和灌输式教育。有的教育者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管理和约束学生的手段,这不仅使安全教育的育人功能难以真正实现,还严重背离了安全教育的目标。

2、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安全教育内容却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全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都需要进一步的扩充和加深,涉及安全问题的领域日益增多,已由军事和政治扩展到经济、科技、环境、文化等诸多领域,这就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有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应涉及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科学研究等多个层面。目前,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单一、不完善,主要集中在如何维护高校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防范、治安事故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等几个方面,安全教育理论性太强,缺乏对安全教育技能的实践教学,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也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大多数学生更希望安全教育课多讲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用内容,如自然灾害紧急逃生、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

心理安全等。此外,大多数学校安全教育内容并没有对学生性别、年龄、专业、生活环境的差异性进行区分,而是运用相同的内容对待所有的学生,既没有针对性,也不能满足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需求。

3、安全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有效性

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安全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互动,效果不明显。传统的安全教育以集体训导、一班式的课堂教学为主,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多样性、层次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缺乏针对大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的辅导和服务,无益于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部分高校只在新生入学时利用广播、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或将安全教育内容编印在《学生手册》中,通过学生自学、并以考试作为单一评价手段完成安全教育,这样的安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可见,在社会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面对千差万别的大学生个体,如果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介入方法,必然难以让学生融人教育体系之中。

4、安全教育师资不足,缺乏专业性和整合性

大多数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专业化不强的现象,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专职的安全教育老师,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通常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或重大节假日之前由辅导员、班主任等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进行,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广泛的“安全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他们缺乏一些系统性、专业性的安全教育知识,而其中很多人平时忙于应付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对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安全教育的投入也十分有限。没有从事安全教育的专任教师,当学生遇到突发问题时,普通专业教师或者学生工作老师很难全方位、多层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

三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路径分析

1、倡导“助人自助”,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

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尊重人的尊严、fir值和个性追求。“以人为本”也应成为安全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安全教育实现大学生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因此,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传统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关系,改变单向灌输且带有强制性的教学方法。此外,绝大多数大学生年龄层次、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已经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协调能力]。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更应体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即学校的安全教育更应注重规范和引导,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安全知识的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目标的实现。如对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个人及其所处环境的各类资源,增强其适应性,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

2、满足个体需求,细化安全教育教学内容

社会工作方法之一的个案工作,强调个别化原则,注重个体的独特性。与传统教育公式化、刻板化的方式不同,更强调以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式对待差异性极大的个体。在大学阶段,由于所学专业的不同,每个学生所掌握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可以将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小的模块,针对学生专业、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允许每个学生根据各自的需求,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如针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偏重法律法规等;针对女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偏重安全防范技能等;针对新生和毕业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偏重心理健康教育等。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引入社会工作个别化原则,即要正视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弥补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更好地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个别问题,这样安全教育才能真正收到效果。

3、理论实践并重,丰富安全教育教学方法

以集体辅导、课堂教学为主的安全教育模式符合经济原则,但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个别需要与生活指导容易被忽视。而且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丰富内容,也绝非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完成的。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传统课堂讲解教育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模拟教学、范例式教学、网络教育等多种模式。此外,还可以借鉴社会工作的方法,进一步丰富教学模式。如将学生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学,达到学习安全知识的目的;建立安全教育网站,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达到辅助学生完成安全教育的目的;可以利用学校内的各种社团,如大学生法律爱好者协会、大学生安全协会等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受益者、评估者的角色扮演中,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4、整合教育资源,“全员化参与”安全教育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对促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校园网、广播、电视、内部刊物等各种媒体以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针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此外,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全面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的同时,可以吸收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拓展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空间。这对于改善一些高校还未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和一些教师缺乏安全教育的能力的现状十分有益。因此可以通过借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之一的“社区学校模式”,有效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和联系,整合安全教育资源。如高校可以邀请社区内的消防官兵、民警、医疗卫生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结合“全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心理健康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纪念日进行主题宣传教育,可以结合一些典型安全事件或案例进行宣讲,还可以与社区内的相关部门共建安全教育基地,组织消防演练、模拟法庭、安全技能竞赛等,学生通过切身参与,强化自身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化学式大全篇8

关键词:互联网全媒体;美育通识;碎片化学习

1 互联网全媒体与美术通识公共教育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有权利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产生的福利。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早在先秦时期的乐教理论和实践就体现了优秀的艺术教育传统。时至近代,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闻名于世,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美术通识公共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部分,能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良好的美育教育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审美体验”。推动民众的“审美文明”的基本素养之培养,有赖以更丰富更系统的公众通识美育实践。互联网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拓展了美术公共美术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同时互联网全媒体自由多元的信息呈现方式,也势必改变着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的格局,影响和引领当前的学习文化。

2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学习资源需求的转变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既有联系有很大的区别,其联系表现在:公共通识美育往往是学校美术教育在社会中的衍生,其区别在于:社会及家庭教育受众的复杂性、时间的片段性与空间的不定性。所以学习时空的分割、学习者自身的各种因素,使得注意力稳定性变弱,人们需要微型学习资源以适应新的学习文化和学习方式。“碎片式”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认知盈余式的学习方式。

3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学习模式

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公共素|教育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美育通识教育在社会、成人教育中的开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可接受终身教育尚不够完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究其缘由,一方面面对普通公民的美育教育是熏陶式的长期实践,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行为,短期内难见成效。另一方面,公民教育受众的多样化和分层化,又不断分化成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的群体,客观上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

“碎片式”学习,意为通过一片一片、一点一滴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以及学习思考积累,达到了解情况,增加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无论是在上班乘车的空当,还是平常家务工作的同时,手机APP、有声读物等教育内容呈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知识、工作技能、提升自我等。更加符合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的特点。

“碎片化”学习形式灵活,资源多样,它在互联网上表现为“博客”、“微博”、“QQ空间”、信息搜索和浏览、新闻资讯,等等。这些东西看似“碎片”,其实有许多精华、许多思想、许多心情,以及诸多的历史和现实的记载,也是彰显个性和个人优势特点的东西,这就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吸引人的、快乐的东西,更加有利于形成美术通识学习氛围。学习受众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体验美术的精髓,提高对艺术的修养和欣赏能力,培养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也更能满足公民美术教育受众的多样化和长期性的需求。

“碎片式”学习的表现形式是发散的,与学校教育“系统性”学习方式有着鲜明的不同特点和区别。如果用一棵树来比喻的话,“系统性”学习是树根和主干,“碎片式”学习则是枝繁叶茂的树枝和花朵、果实。网络“碎片式”学习的传播速度快,复制性强,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叠加性都较强,这种自由的学习模式对于,“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都大有益处,显然是“学习型社会”的先进学习方式。

总的来说“碎片式”学习这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加细分的教育服务。它灵活而富于生命力,受众更容易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4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学习的关键点

4.1 “碎片化”模式与兴趣点的营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后的学习是没有时间和空间中心的,这极大地解放了学习者的主体性。良好的美育教育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审美体验”,而“碎片式”学习是一种具有丰富学习体验感受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兴趣。在美术教育领域里的丰富教学资源也会在与新媒介碰撞中,散发出更加丰富和迷人的色彩,开创出新的气象。

4.2 “碎片化”互动式的学习方式

灵活的推送,讨论、知识的积累,容易形成互动分享的氛围,让学习参与者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从自己的移动设备上获得信息。而信息交互可以引出创造话题性,在鲜活的美术通识学习氛围中,大众可以潜移默化的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例如视频类学习资源的兴起与广泛应用,在传播和共享课程知识方面,受到的高度重视,使得视频课程从学校教育走向社会,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再加之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动力”促进了 “微时代”的快速发展,“微”己置身应用于各领域。其中“微课”的开发更是非常典型的知识“碎片化”的教学形式,可以把一个系统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小单元,便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兴趣及学习情况进行选择。

4.3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的碎片化模式价值取向

“碎片化”自主翻转式认知学习,对于一个人自觉地完善、增强公民艺术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是国家提倡全民参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美育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模式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寓教于乐”和“技能主义”美术教育,面对中国文化现状,应从根本上变革自身形式。首先应建立新的人文精神,以学习受众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为依托,树立更高更长期的非功利性学习与引导目标。美术通识公共教育不应忽略综合全面开发的意识 ,不再单纯作为一种训练个体艺术技能和强调道德教化的规范性教育,从而自然的走向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塑造。

5 结语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部分,现阶段在社会、成人教育中的开展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可接受终身教育尚不够完善。基于互联网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碎片化”学习模式灵活多元的信息获取方式与互动性等特点,有利于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的构建与开展,从而在点滴的美育滋养中,培养公民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逐步走向人格完善,以美启真,以美储善。

参考文献:

[1] 金林祥.教育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61.

[3] 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103-110.

化学式大全篇9

【关键词】和谐管理 学生教育 模式构建

0.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战略目标和总任务,我国高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构建学生和谐管理模式,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提高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工作水平,不仅是高校在新时期加强管理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与国家深化改革同步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新型大学生建设人才的需要。

1.高校构建和谐学生管理模式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整个社会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高等学校教育,无论是教学形式和管理模式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高校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与新的教学体制改革不相适应,新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正在不断的探索中,和谐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我国高校学生和谐管理走出了一条适应时展的路径。

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采用新型的、和谐的、以人为本的模式管理,是对传统的高校原有模式的变革,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支配服从的、从上而下的僵化型的被动式管理,这种管理形式忽略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和心理特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被动的,固化的,不是互动的,在这种固化的被动的管理形式中,被管理者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都受到压抑和束缚,他们缺少自己的发挥余地,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条件都被局限在狭小的时空里,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需要,而新时期的和谐式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则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动的,空间和条件都极其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成长,是一种从下到上的新型的积极性管理,通过沟通和交流来进行共同协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培养新型的创新性大学生人才创造了条件。肖攀,苏静在《“人本化”理念与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性研究》一文中提出:“现代教育对于教育对象的终极关怀应该是帮助每个人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人们关注教育公平的焦点是让人人具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和谐学生管理模式,是高校在新时期时展中深化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对高等学校在新时期深化改革和高校建设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新时期在高校构建和谐学生管理模式的新课题

我国的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化交流平台的多样化,网络媒体信息的大量冲击,多样化、多元化的思想文化理念像是潮水般以极其广泛的形态对人们的理念进行冲击,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多元化理念强烈碰撞,高校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的学生思想状态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必然受到这些冲击的重要影响,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求知欲望强,但是他们的人生观又正处在成长阶段,思想不成熟,对社会或者个人遇到的问题理解比较简单,容易产生片面化倾向,他们有较强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他们无论在生活理念和思维方式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有理想,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向往成功和梦想,但他们又过多强调个人的得失;他们的思维极其敏锐,思维是多元的,善于接受新的事物,但是他们的思维理念又常常与传统碰撞;他们的价值观正在成长,却又总是在多元化文化冲击中摇摆;他们的发展愿望十分积极,但又往往太强调个性化张扬,他们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但是社会责任感逐渐弱化,导致有些学生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等等。

面对这些形形的思想冲击,如何因势利导,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既尊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使他们在高校和谐的校园里成长为一个能适应深化改革需要的新时期大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变革,高校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新探索,也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现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的重要发展时期,这对我国高校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和鼓励,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我们要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好形势下,进一步加快构建高校和谐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步伐,充分认识深化改革对高校构建和谐学生管理的指导意义,把深化改革作为动力,让高校的学生管理改革与全国的深化改革同步进行,进一步深化管理模式的变革,更加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

3.结束语

在深化改革中构建和谐学生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管理中,同时从各方面重新审视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寻找差距,落实各项深化改革管理的具体措施,充分运用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带动高校和谐化学生管理的构建,使高校发展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化学式大全篇10

在当下网络化远程开放大学两种模式中,单一的网络化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建立网络教学辅导中心,学习者使用网络化的通讯技术终端进行学习,教师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给予专业辅导,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虽然,单一的网络化远程开放大学的教育模式为美国人所创立和钟爱,却在高等教育中一直没有获得如英国开放大学般的地位。这里有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一是美国的远程开放大学都是商业化的运作,追求的是市场利润。举办者更看重的是网络化通讯技术带给他们的经济利益。二是由于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致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其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监控和保证。三是大学的学术地位和作用无法落实。四是大学教育中最根本的,也是对学生个性发展影响较大的校园文化或学校隐性课程无法在网络远程开放大学中建构并发挥作用,现实大学中应有的体现本学校个性及发展理想的教育生活和教学生活无法实现。英国远程开放大学从开始不被认可,到发展为人类在知识化社会,终身教育和网络化时代远程开放大学的杰出典范。首先是他继承了现代大学的基本特质,特别是英国大学发展的优秀成果,从知识化社会及其现代大学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要求出发,以终生教育思想和目标统帅远程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其次,始终把教育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为此,建立了宽进严出的基本教育制度,针对于远程开放大学的课程开发,评价和使用制度,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监控制度,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科研体系。在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优势,解决了普通高校无法满足个性化,灵活化的学习的缺陷的同时,又通过现代大学突出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面对面的生动的课堂教学和研讨弥补了网络教育缺乏教学交互,无法形成高等教育教学目标实现所必须的校园文化或隐性课程的弊端,实现了普通大学和远程网络教育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的混合教育模式。尽管信息技术革命不断的为网络化远程开放大学变革提供许多新的技术条件,但是英国开放大学的典范地位至今一直没有被超越。

二、以质量为本,建构我国远程开放大学的教育模式

面对全球化、知识化、终身教育的深入发展,面对国际知名大学组成的免费开放的课程联盟的不断扩张,在反思和借鉴的基础上,以保障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诉求,重构我国远程开放大学教育模式是办好开放大学必由之路。

(一)全面的把握远程开放大学的教育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在全球化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加深,在当下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网络远程开放大学的质量已经不能仅仅限制在中国社会之内,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在WTO协议中已经承诺成人教育向全球开放,而是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一个有机系统。在全球化进程中,远程开放大学的竟争就不仅仅是国内各院校之间,还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随着全球开放课程联盟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全球一流大学正在利用网络远程教育技术改变着全球的高等教育生态,我国的网络远程开放大学又当如何应对?当然,根本的措施还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学生规模和经济收入,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能靠招生规模和经济利益能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大学。当然“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所以,无论专业评价机构,还是社会组织以及公众,都是以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目标、学术水平、课程与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学校的文化、毕业生质量以及对社会服务的能力为基本指标来评价。核心是大学对人的培养质量以及大学对人类科学知识和文化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除了大学的一般之外,远程开放大学的教育质量,其特殊的方面是在多样化,多层次化的教育中,在于如何利用网络化的通讯技术建构大学教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课程及其教学生活,在虚拟和现实的二元世界中来满足和促进每个人成人自由自觉的个性化的高阶位的终身学习,表现在经过教育之后每个人自由自觉地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以及对社会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一个开放、公平竞争的社会,远程开放大学的质量不应成为大学的例外,更不应因为网络远程开放大学的入学,教育和教学方式、普通高等教育选拔之后的成人教育对象而成为低质量的借口。而只有当他的教育质量不低于普通高校时,他的个性特色得到展现时,他才能是一个让人们信服的成功的范例,英国开放大学的发展历史就是铁证。

(二)重构我国远程开放大学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