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原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5:46:15

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范文篇1

与时俱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时代产物

制定颁布党内监督条例,在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深刻理解《条例》制定的背景,是正确把握其指导原则及制度设计特点的前提。

其一,党长期执政尤其需要加强党内监督。195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应该怎样解决执政带来的新问题呢?出路就是民主和监督。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他指出:“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我们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长期执政,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党内的“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依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加强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苏联东欧共产党执政几十年之后丧失执政地位的沉痛教训表明,没有党内民主就没有党的活力,而没有活力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腐败的权力必然导致灭亡。正是从中外历史上政权更迭的教训中,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出发,同志、同志多次强调,要保持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地位,非加强对党的监督、特别是党内监督不可。

其二,在依法治国的条件下,党内监督必须实现制度化。坚持依法治国,关键是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律化、制度化。在依法治国的条件下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为了加强党内监督,我们党制定了不少制度,采取了不少措施。实践一再证明,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还是制度靠得住些。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难以真正解决。如果党内监督缺乏规范化、制度化,那么就不可能是有力的、有效的。实现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并使这些规范和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是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党内监督工作持续、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三,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中央反腐败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迫切需要一部管总的党内监督条例。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在党章和党内有关文件中作出过不少有关党内监督的规定,但是比较零散,不便于系统地掌握和解决问题。现在,根据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结合党内监督新的实践,把以往的有关规定和新的经验加以综合归纳,提炼加工,集中起来,制定出这样一部能够管总的党内监督条例,不但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把党内监督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且在实践中,必将有利于全面地、系统地解决党的建设方面的各种问题。《条例》的颁布施行,是党内监督工作实现制度化的一个重大步骤和突出标志。

从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要会同中央组织部拟定党内监督条例”以来,我们党对《条例》的制定工作始终抓得很紧,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条例》的制定作了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加强党内监督,健全党的防错纠错机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非常重视加强党内监督,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同志连续十次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都把党内监督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制定党内监督条例再次提到了重要工作日程。与此同时,我们党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各级党组织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加强党内监督的新鲜经验。所有这些,都为起草党内监督条例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条例》是党内监督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全党同志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与时俱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产物。

立党为公,一切着眼于坚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伟大任务

从制定《条例》的上述背景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颁布实施党内监督条例,就是为了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这一目的体现在《条例》所规定的监督职责、监督制度和监督保障等主体内容中,形成了若干具体的指导原则。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党内监督条例的精神实质,最主要的就是要坚决按照这些指导原则办事。

——发展党内民主的原则。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监督,才是有力量的监督;只有健全的监督制度,才能保证民主的有效实现。认真研读《条例》可以清楚地看到,《条例》从党的建设新的实践出发,既强调加强党的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监督,又规定了党员对党的组织、党员对党的干部、党的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的监督,体现了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以及同级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党内民主的精神和要求。党内民主的状况影响和制约着党内监督工作的水平。如果党内民主发扬不够,党内监督就不可能落到实处。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内民主的水平有多高,党内监督的水平就会有多高。因此,要贯彻好《条例》,就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民主意识,养成民主习惯,切实尊重和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大力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自觉按照党章、《条例》等党内法规办事,在党内努力形成积极倡导监督、大胆实施监督、支持保障监督的浓厚氛围。只有党内民主建设这个基础加强了,党内监督才能是健康的、有效的,《条例》的贯彻落实才会有根本的保证。

——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原则。对于党的建设来说,监督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加强党内监督,目的是促进党内民主,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中央政令畅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讲党内监督,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这一目的性原则,必须自觉地把它贯彻于监督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监督的基点放在维护党章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上,始终保持全党在行动上的一致性;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党员有权向各级组织反映自己的意见,但不得公开发表与党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必须把各项监督活动置于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严格按照组织原则和监督程序进行;必须坚持党内监督的正确方向,确保监督行为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突出制度建设的原则。《条例》共47条,监督制度部分就占28条。其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没有以制度为载体的监督是没有秩序的监督;没有以制度为保障的监督是软弱的监督。严格的制度规范是加强党内监督必不可少的条件,制度的可行性和约束力决定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条例》把制度建设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坚持制度建设、制度创新,是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根本途径,也是党内监督工作持续、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监督对象的原则。《条例》作为党内法规,对所有党员和党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在我们党内,没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但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是党内监督的重点。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说,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掌握着较多的决策权、用人权,如果对他们监督不力,就可能导致大的失误,给党的事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在实践中,也确实有少数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少数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严重背离党的性质、宗旨和路线,违纪国法,给党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给党的威信带来恶劣的影响。因此,只有牢牢抓住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才能抓住党内监督的关键,取得党内监督的最大成效。作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意义,自觉接受党内和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以“正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条例》的贯彻落实。

——监督与保护并重、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为了充分保护党员干部监督的权利,保护他们敢抓敢管、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条例》特别注意从三个方面处理好监督与保护、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是强调监督必须在制度的框架内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防止监督的无序化。二是强调监督者的监督权与被监督者的权利适度平衡。一方面,《条例》赋予了监督者的监督权,并规定谁侵犯监督者的这种权利,打击报复监督者,就要追究谁的责任,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另一方面,《条例》也赋予了被监督者不受他人侮辱、诽谤、陷害和组织上的错误处理的权利,谁侵犯了被监督者的这种权利,也要受到严肃处理。三是强调监督者行使权利与承担义务应当平衡,防止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条例》规定了监督主体在实体和程序方面的监督权,同时对监督者也有义务上的限制,如党员有权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但不得侮辱、诽谤、诬陷他人等。违反了这些义务,就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既要继承又要创新的原则。《条例》在坚持以党章为依据,充分吸收党内监督工作的好传统、好做法的同时,注意从新的实际出发,在遵循党章总体规定的前提下,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一方面,对一些已有的具体规定作了充实和完善,增强其可行性、有效性和监督功能,如“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等;另一方面,把近年来实践中探索出的新鲜经验和比较成熟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加以规定,写入《条例》,如“述职述廉”、“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等。《条例》还对“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作出了规定。因此,要做好党内监督工作,就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党的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及时研究解决《条例》贯彻实施中的问题,推动党内监督制度和党内监督工作不断创新。

从严治党,突出制度建设在党内监督中的核心作用

监督制度是《条例》的主体,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关于党内监督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必须突出制度建设在党内监督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要正确把握《条例》在制度设计中的基本特点。

主线突出。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指出,加强党内监督,既要发展党内民主,又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二者不可偏废,这是《条例》的主线。在《条例》的全部制度规定中,都清晰地体现了主线突出的特点。如《条例》规定:“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党的各级领导班子讨论决定事项,应当充分发表意见,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必须坚持“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对隐瞒不报、不如实报告、干扰和阻挠如实报告或不按时报告、请示的,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与此同时,还作出了“领导班子成员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维护和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等规定。所有这些规定,都充分体现了党内民主原则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学习贯彻《条例》,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这条主线,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在加强党内监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

体现规律。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人们的认识只有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党内监督也是这样。《条例》规定的“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这10项制度,是依据党章并总结党内监督的实践经验提炼、概括而成的,基本反映了党内监督的规律。例如,要想实现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首先就得让广大党员了解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的真实情况,如作出了什么样的决策,决策贯彻落实得怎么样等,这就需要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进行重要情况的通报和报告。不难理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就是党内监督规律的必然要求和充分体现。其他的制度也都如此。因此,必须善于从规律层面把握监督制度,从而深刻理解各项监督制度的精神实质,更好地贯彻落实。

指导原则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羊;饲料配方;科学饲养

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结合“西繁东育”工程推动农村畜牧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农村家庭养羊业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笔者在“西繁东育”工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对养羊户的调查和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农村家庭养羊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一、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

在农区、半农区,养羊户在选种时应选用适宜当地的健康良种公羊和母羊自繁自育,这样既可以提高羊的品质和生产性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又可防止因引入新的羊群带来病原体。

二、养羊规模要适宜

养羊规模应量力而行,可根据家庭现有耕地多少、草场大小、饲草饲料数量、劳动力多少及可投入的资金数量等条件决定。而养羊经验丰富的农户,在资金和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地扩大养殖规模,从而获更高的经济效益。一般的养殖户以饲养繁殖母羊20~35只的规模较为适宜。

三、合理放牧

3.1合理分群

根据羊的品种、性别、年龄、个体大小、生产用途及农牧区草场状况,合理分群,进行放牧。

3.2放牧时间

冬春季每天放牧5~7h为宜,夏秋季每天放牧10~12h为宜。秋季根据天气状况,适当延长放牧时间,必要时还可实行夜牧。

3.3选择草场

为了合理利用草场,减少牧草浪费和羊群寄生虫病的发病几率,应推行草场划区轮牧制度。夏秋季节放牧,草场应选择地势较高、冬春又无法利用的山腰草场,或草质优良的山沟里进行放牧。冬春季节,牧场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的地方放牧。

四、注意饮水和补充食盐

水是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饮水以清洁的河水、泉水、井水为宜,让羊自由饮水,每只羊每天需水2~5kg,每天1~2次。食盐是动物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矿物质饲料,单纯放牧从饲料中获取的矿物质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另外补充。食盐补充量:成年羊每天10~15g/只,育成羊7~10g/只,羔羊3~5g/只。

五、放牧与舍饲相结合

当冬春季节枯草期,牧草营养成分含量下降,仅靠放牧很难满足其营养需要,或放牧受到限制时,必须进行补饲。可利用氨化秸秆、青贮饲料、青干草、农副产品(如玉米、小麦、蚕豆、麸皮、菜籽饼、燕麦等),对羊群进行补饲,尤其是羔羊、种公羊和怀孕母羊,仅靠放牧很难满足其营养需要,因此一定要补充精料和饲草,特别要注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应。对于育肥的羊(羯羊或淘汰羊)必须补饲混合精料,加速育肥。①羯羊育肥饲料配方:按配50kg计算,需要菜籽粕13.5kg,麸皮10kg,青稞12.5kg,小麦12.5kg,食盐0.5kg,预混料1kg。每日采食量:精饲料0.8kg,粗饲料自由采食;预计增重效果为平均日增重0.15~0.18kg,推荐育肥100d均可增重12.5~15kg。②成年羊育肥饲料配方:按配50kg计,需要玉米20kg,菜籽粕15kg,麸皮14kg,食盐0.5kg,预混料1kg。每日采食量:精饲料0.75kg,粗饲料自由采食;预计增重效果为平均日增重0.13~0.16kg,推荐育肥100d均可增重13~16kg。

六、实行暖棚圈养

由于本地区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羊的生长发育,实行暖棚圈养技术,能较好地解决羊在冬季的生产环境问题,有利提高羔羊成活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七、定期驱虫和药浴

育肥羊在育肥前必须整群驱虫,羊在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体内外寄生虫,造成羊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严重者导致死亡。因此,根据寄生虫流行情况,每年进行定期驱虫和药浴。通常在春季进行第一次驱虫,常用药物有丙硫咪唑,用量10~15mg/kg,间隔10~15d后,再用虫克星驱虫1次,用量0.3mg/kg;秋季再进行1次,方法同上。药浴每年冬春季各进行1次,药物可用1%敌百虫溶液。

八、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羊舍、羊圈、场地及用具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打扫圈舍及场地卫生,定期用10%~20%石灰乳、10%漂白粉对圈舍及用具进行消毒。饲草料要清洁、干燥,不能用发霉、腐败的饲草料喂羊,饮水要清洁,不能饮用污水和冰冻水,避免饲喂寒露草和霜冬草,饲喂氨化草要掌握用量,防止氨中毒。

指导原则范文篇3

关键词:瓜菜;浸种催芽;温湿度控制;适宜密植

成武县是鲁西南最大的瓜菜生产基地。春大棚、拱棚瓜菜的定植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中下旬(因覆盖方式而定),而其育苗播种期多在11月至翌年2月。此期一般是一年中气温最低且变化无常的时期,也是光照时间最短且最弱的时期,气候条件非常不利于瓜菜的育苗工作,经常出现播后出苗少、出苗不整齐、戴帽出土、沤根、烧根、苗徒长、僵化且病害多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大棚、拱棚瓜菜的正常生产,造成严重的减产减收。壮苗抗逆性强、病害少、结果早,进入结果期后负载量大、产量高。可见,培育适龄壮苗是当前反季节瓜菜生产中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实践,现将瓜菜播种育苗的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一、做好精选、浸种、催芽工作,提高种子发芽率

(1)播种前,精心挑捡种子,去除秕籽,并在阳光下晒种(夏天不要在水泥地面上晒种,以防温度过高烫伤种子)进行消毒。然后用清水淘洗种子数次,进一步洗去种子表面的杂质和吸附在种子表面的病菌。最后要根据不同的种子进行不同时间的浸种工作。浸种时间一定要适宜,过长或过短均不利于种子发芽。西瓜种子浸种时间一般因种皮厚度、种子大小、水温的不同而不一样,一般在8~12h。薄皮西瓜种子、小粒种子如早抗2号、郑杂五号,在常温下浸种4~5h即可;豫艺15、黑龙无籽以浸种8h为宜;而种皮较硬的早抗三号、绿宝五号、花龙抗茬王则需10h的浸种才能吸足水分。番茄种子、辣椒种子、茄子种子一般在常温下浸种10~12h。具体浸种时间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番茄种子制种时进行脱毛处理的,其浸种时间可以比没有进行脱毛的少浸种1~2h。有些种子有休眠期,如新采的黄瓜种、芹菜种、南瓜种等,要多浸种几个小时,并多清洗几次,或用赤霉素等激素进行处理,以利发芽。不同的水温所要求的浸种时间也不一样。浸种后的种子一般要用清水冲洗干净,有的种子还要进行搓洗,以清除种子表面的粘液,如茄子种、黑籽南瓜种和西瓜种等。浸种后的种子最好在室内晾10~20min,使种子表面稍干,以利种皮透气。对于无籽西瓜种子及一些种皮较厚的西瓜种子、新采的黑籽南瓜种子、西瓜砧木90A、90B等种子,浸种后如进行嗑壳处理,能明显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

(2)充分满足种子发芽的3个基本条件,即水分、温度和空气。而有些菜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①浸种时间不够,造成种子吸水不足。特别是气温较低的冬天,因浸种不彻底而造成出芽慢、出芽迟、甚至烂种现象时有发生。②浸种时间过长,造成浸种过度而使种子在水中缺氧及种胚内营养物质外渗流失,影响发芽率或造成发芽势减弱。③催芽温度不适宜。种子胚内各种酶的活动有一个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种子发芽。番茄、茄子、辣椒种子的发芽适温在25~30℃,普通西瓜在25~30℃,无籽西瓜在30~33℃,低于l5℃则大多数品种不能正常发芽,超过40℃则有损伤胚根的危险,使露白的种子胚根不再伸长或根本不露白。而芹菜种子发芽适温在20℃左右,超过25℃处于半休眠状态,超过30℃则不发芽。多数菜农采用人体温度催芽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有时温度不稳定,忽高忽低,不能充分满足种子发芽的温度条件而影响正常发芽。④透气不足造成闷种。经过浸种的种子在催芽过程中,往往由于种子湿度过大、包布太湿、种子太多、堆积较厚而影响气体交换、透气不良而导致闷种和烂种,造成出芽慢或不出芽。因此,在催芽时对已充分浸种的种子要稍晾干种皮表面的水分,包布不能太湿且堆积不能太厚等,并要注意1d给种子透1次气。

二、创造幼芽出土和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和湿度

冬春季节影响幼芽出土和幼苗生长的关键是温度。一般瓜菜类种芽出土前白天应该保持27~30℃,夜间不低于20℃。在此温度下黄瓜3~4d齐苗,番茄、茄子、辣椒5~6d齐苗,西瓜2~3d齐苗。齐苗后应立刻降低温度,加强光照以防旺长,形成徒长苗,白天20~25℃,夜间13~15℃。心叶出现后幼苗进入正常生长期,白天保持25~28℃,夜间13~15℃,昼夜要有10℃以上的温差。夜间温度高,昼夜温差小,不利于花芽分化或花芽分化质量差,造成幼苗徒长、落花落果或开花期推迟、果实小、品质差。而苗期长期低温阴雨,也会造成瓜菜叶芽花芽不正常分化和生长,导致过早封顶、植株僵化以及所结果实畸形、裂果、不能正常膨大等现象。深冬或早春,温度低且不稳定,为了满足幼苗对温度的要求,建议改良育苗设施,在苗床内增添加温设施,如火道、地热线、火炕及增加掩盖物(如草苫)厚度等,根据天气状况灵活使用,做到有备无患。幼苗出土前的土壤湿度不能太大,否则不但透气性差,不利于出苗,同时出苗后病虫害也较为严重。

三、适宜密植,培育壮苗

利用营养钵或穴盘育苗,每钵(穴)播1~2粒已催出芽的种子,置于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促使出苗,稳健生长,既减少种子用量又能保证幼苗之间有适宜的生长空间,利于形成壮苗。茄果类蔬菜利用撒播法育苗时,2片叶后要及时按10cm×10cm间距分苗或直接移到营养钵中继续培育。营养钵一定要大。瓜菜育苗时用大的营养钵(10cm×10cm),有利于根系生长并使幼苗有较大的生长空间。

四、加强苗床管理

冬季土壤蒸发量小,幼苗蒸腾量也小,育苗床尽量减少浇水次数,少浇水、浇小水,忌大水漫灌。如果苗床土过湿,应控制浇水;如果短期内水分排不掉,可以用吸水力强的干燥草炭、炉灰渣、炭化稻壳或蛭石等撒在苗床表面,厚度0.5cm。同一苗床内,有的地方出苗多,有的地方出苗少,这主要与播种技术和苗床管理有关。①播种后覆土不匀是主要原因。盖土过厚的地方水分多,土温低,透气性差,幼苗出土过程中穿过土层所需的时间也长;盖土过薄,气温高时床土易干,不利于出苗。②苗床高低不平,低处水分多、土温低、盖土过厚,出苗慢,有时易烂种。③床土中有的地方有蝼蛄或蚯蚓等,也会使部分刚发芽的种子或刚出土的幼苗受到伤害而死亡。育苗时常发生幼苗出土后,种皮不脱落,夹住子叶,俗称“戴帽”。为防止“戴帽”出土,播种前要充分浇透底水,在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播种后覆土不能过厚也不能过薄。可在畦上覆盖薄膜,以便保持种皮柔软容易脱落。刚出土时若表土过干,应适当喷点水,或薄薄撒1层潮湿的细土。

五、育苗土中多施有机肥,不施或少施化肥

育苗土中要多施沤制好的牲畜类草粪为主的有机肥,土肥以6∶4为好,以增加土壤的疏松性、透气性,利干壮根。幼苗吸肥量少,尤其在营养钵或穴盘中育苗,不要添加化肥,尤其是氮素化肥,稍一过量就易造成肥害,轻者幼苗生长缓慢,根系发黄,不发新根;重者种芽难以出土。

指导原则范文篇4

关键词:英语口译;特点;教学方法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大学针对英语专业开设口译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精通汉英两种语言,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流利的进行英汉互译的涉外人才。因此,大学英语口译课程承担着培养这种人才的任务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各种对外交流活动的需要。目前,社会及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需求定位也越来越高。口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规格口译人才规范化培养已经迫在眉睫。而很多大学英语口译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英语口译的特点和原则,谈谈自己对口译课堂的一些教学方法的认识。

二、口译的特点

口译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说其特殊是因为口头翻译工作有以下突出特点。

1、即席压力性。口译是一种不可能预测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准备有限的情况下,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进行现时现场的口译操作。现场气氛压力大,特别是有的口译场面非常严肃庄重,如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正式场合的严肃气氛会给经验不足的译员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紧张的情绪会影响译员的自信。

2、立体综合性。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读、写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译员必须具有观察捕捉说话者的脸部表情、手势体姿、情绪变化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能够耳听会意各种带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语速的话语的能力;能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而达意地表达能力;在口译过程中能进行快速笔记、快速理解的能力。口译属一种立体式、交叉型的信息传播方式。

3、内容的繁杂性。译员的口译范围没有限界,内容可以上至天文,下及地理,无所不涉,无所不包,繁杂无限。口译的服务对象是各界人士,来自各个阶层、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在交际过程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所熟悉的专业知识表达出来,这是译员无法回避的现实。译员必须是一名通晓百事的杂家。

4、个体操作性。译员属单一的个体工作者,其劳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操作性。口译需要当场、即时完成,译员通常听到的是只讲一次、不再重复的话语,他在正确理解的同时必须立即独立地进行一次性的翻译。通常译员在整个口译过程中基本上是孤立无援的。译员必须随时独立处理可能碰到的任何问题。在口译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译员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有关参考资料,不能在现场向任何专家、学者请教,也不能频频打断说话者,要求对方重复自己所讲的内容,解释其中的难点。

5、跨文化交际性。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是从原旬到译旬的译码,而是接收原句后必须经过信息概念转化,才能以译语表达原语的意思。口译的模式由三大块组成,左边是原语输入,右边是译语输出,中间连接左右两边的是信息概念转换。

三、口译的原则和教学方法

口译教学目的为培养具有双语转换能力的合格的译员。鲍川运(2004)认为有四个标准可用来评判译员质量,即意思准确(Meaning)、条理清楚(clarity)、选词恰当(Diction)和表达得体(Presentatlon)。这就要求口译员不但要掌握相关的口译知识和口译技巧,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法国著名口译学家赛莱斯科维奇指出,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应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刘和平1994)。口译技巧和技能包括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即席反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梅德明(2003)认为一个人的口译能力不完垒等同于语言水平加翻译技巧,而是现代社会跨语言交际活动中译员的双语能力、翻译技巧和个人翻译素质的综合体现。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深谙跨文化交流时应遵守的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根据以上对口译特点的分析和口译原则的探讨,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针对口译教学方法分述如下。

1、心理承受和即席反应能力训练。

口译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口译的人员除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在通过各种多样化的授课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外,场景式的训练则不失为让学生体验在压力下训练口译能力的另一方“良药”,如此刺激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括跃、想象丰富,发挥出学生的智力和主观能动性,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切『练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很多学生在有足够笔记的情况下,句子却始终翻译不出来,间或有明显关键词搭配错误的情况,甚是遗憾。去除紧张和欠缺语法知识的因素以外,这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学员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基于这种考虑,在教学中要经常让学生做诸如:断词组句、语句转述的训练,以期转换学生固有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思想,鼓励学生一词多译,一句多译,同时让学生养成一种变通难句灵活搭配的习惯,不至于在关键时候“死机”。

2、听力理解和短时记忆能力训练。

由于口译在短时间内经历三个转换过程:从原语的语言符号到内容的转换一一即理解(Comprehension){从内容到记忆的转换——即记忆(Memorizmg)I从记忆到表达的转换一一即用译语表达原语意思(Reformulation),因而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视、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语言操作能力。口译的最初过程是从听开始,然后大脑进行解码。因而第一阶段的听力理解过程至关重要。心理学家研究人的短期记忆只能保持20-30秒,而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要翻译长达几秒到十几分钟的内容,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听力训练,苦练基本功。平时坚持收听收看英语广播、新闻、电影、电视等,注意收听不同英语口音的录音材料,同时课堂上进行短期记忆的训练包括对原语的复述、概括大意、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连锁记忆、描述等;还要训练学生会作笔记以帮助记忆。口译笔记切忌求全,用简单的字、词或符号将讲话的要点用极快的速度记录下来,达到提示翻译的目的;可以使用大量常见的省略语和简单的速记符号。笔记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是模拟临场训练。笔记的课堂教学应避免大段的理论讲解,而应强调模拟临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多做仿真练习。在仿真练习中,教师可穿插讲解并示范口译笔记基本方法,笔记常用的符号、略语和记录格式等。

3、表达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

语言能力是应用技能训练开展的前提,而对于口译来说,理解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一环节开展的得当与否也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技能训练。这一环节训练的侧重点在于对于学员在文章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上。可以通过多类型(如介绍言语类、演讲言语类、礼仪言语类等)材料的翻译及阅读理解和综合复述(如根据原文转述、定题自述等)来训练学员掌握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语言结构与词汇的特点。此环节笔者认为适宜在口译专业课程正式开始前的半个学期开始,在授课过程中,对必要的语言表达方式、结构、各种语言难点等进行操练都是适宜的,兼可帮助学生获得许多主题知识。

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许永梅2008)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应适时地融入称呼、介绍、寒暄、问候、访问、宴请、送礼、告别、聚会、交友等文化因素的讲解,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要重视语言运用的恰当性。以及熟悉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理解这种语言的高雅,注重运用俚语、诙谐、夸张、婉转等修饰方法,注重文化差异在不同语域中的表现。

在掌握一定的口译知识和口译技巧的基础上,应培养学生掌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学生要力求博览群书,拥有广博的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杂家”。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着重加强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的培养。口译员作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应该遵循国际间的规则,如保密、公正、按时、准确、尊重客户、公平交易等。

指导原则范文篇5

1、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2、坚持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原则;

3、坚持法治原则,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坚持实考试,大收集整理事求是原则;

4、坚持客观、辩证、全面、扬弃、一分为二原则;

5、坚持遇事沉着冷静、敢于表态原则;

6、坚持解决问题多用汇报、请示、沟通、交流方法原则;

7、坚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认真总结原则;

8、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原则,团结合作原则;

9、坚持轻重缓急原则;

10、坚持多做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原则;

指导原则范文篇6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但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薄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对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理性反思的基拙上,分析了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原则,并从创新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上对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迈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研究生数量的大规模增加。据统计,1999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为21.87万人,而到了2006年,仅当年招生人数就已达到37万人,培养单位现在也有800多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研究生就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就业问题开始成为研究生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大人生挑战,也引起了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百度上以“研究生就业”进行搜索,仅0.001秒就能找到相关网页311000篇,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受关注程度。更为严峻的现实是,据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透露,截止到2006年12月10日,广东省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4.37,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7.25,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57,广东省高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专科生。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向我们发出了研究生就业警报。应该说,研究生的就业出现困难,是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薄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对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性反思

(一)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在许多高校,制约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瓶颈就是负责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1.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思维和方法训练。这导致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过多停留在对研究生的简单的程序化服务上,而在就业环境的把握、就业敏感点的掌握等方面难以为研究生提供有效的帮助;2、缺乏足够的社会关系联系与发展能力。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一头连着校内的研究生,一头连着校外的用人单位。缺乏足够的社会关系联系与发展能力,就业指导人员想为研究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不高

在很多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中,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被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这可以从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的设置上“窥见一斑”。如有些高校仅设置了一个研究生就业指导科,挂在研究生管理处下,来负责全校甚至是数以万计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或是设立了研究生就业指导办公室,挂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下;或是成立了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与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合署办公,以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中心。这就充分说明了在一些高校中,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还远远没有被纳人学校的中心工作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限制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三)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不大

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些高校甚至还处于“自然发展”的阶段,缺乏有效的、有力的推动,工作的创新不大。主要体现在:1.缺乏推动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工作平台。如何结合本校研究生的就业实际,创新推动本校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平台,在很多高校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直接导致其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有限;2.缺乏推动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何在把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和实施一套有效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加大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原则

面对新的迅速变化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加强高校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为广大研究生提供充分、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增强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帮助研究生在社会上实现有效就业,就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高校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主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抓好三个着力点:1.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群体。高校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从业务上加大对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2.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群体。

研究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其长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与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对社会的认识与把握还不成熟。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认真分析、科学把握研究生群体就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对当前就业环境的把握,引导广大研究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引导广大研究生“正确分析自己、正确对待就业、正确思考未来”,从而为广大研究生在追求自我价值与满足社会需求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与实现平台,最终促进广大研究生人生价值的实现;3.要高度重视用人单位群体。要想用人单位之所想、急用人单位之所急,真正把用人单位作为学校的合作伙伴,千方百计、全心全意为用人单位服务。

(二)贴近市场的原则

研究生就业已经从曾经的“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研究生就业问题根本解决的最终突破口在市场。因此,要紧紧围绕市场这个中心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主要把握两个方面:1.要在对研究生整体供求形势、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研究生的知识、能力实际,制定就业指导工作预案;2.要加强与本校的传统用人单位的联系,并不断拓新的用人单位,不断充实、完善用人单位数据库;3.要建立研究生就业信息系统,为研究生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创造搭建信息平台。

(三)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在为广大研究生与“婆家”的亲密接触而积极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将创业培训纳人到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范畴。要不断加大对广大研究生在创业意识、创业方法、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同时还要注意将国家有关的鼓励创业的政策、法规纳人到学校的就业培训体系中,引导广大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激发广大研究生的创业热情,为广大研究生的创业实践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三、对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高校在成为国家就业政策、市场就业信息的“洼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高校在加强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笔者认为,高校除了在提升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提升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素质等方面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以外,更应该在创新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上加大力度,加快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创新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的份内事,但绝不是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一家的事,而应成为全学校各部门、全校师生共同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1234’’工作机制。

“1.”就是要充分发挥专职研究生就业指导机构的核心作用。在研究、建立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础上,研究生就业指导机构要注意在四个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要在市场信息搜集、分析与处理上切实发挥作用;要在用人单位的保持与拓展上切实发挥作用;要在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的建设上切实发挥作用;要在为学校统筹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当好参谋上切实发挥作用。公务员之家:

“2”就是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学校已毕业校友的积极性。研究生就业指导机构要注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向用人单位传递本校毕业研究生的信息;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与学校已毕业校友尤其是在社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的联系,借助于他们和母校之间的感情,充分调动他们在促进研究生就业方面的积极性。

“3”就是要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学院的主动性。研究生导师的社会地位高,社会联系广,对研究生比较了解,因此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主动性;研究生是就业的主体,研究生在丰富、完善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同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摒弃“等、挑、要”等错误思想,主动出击;研究生所在学院也要切实负起责任,要充分利用学院的各种资源,为研究生就业打造良好的环境。

“4”就是要充分发挥四个作用,即研究生就业信息网的作用、校内有关部门的联动作用、高校就业联盟的作用、学校与专业招聘机构(网站)互动的作用。充分发挥研究生就业信息网的作用。就是一方面要让就业信息网成为研究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成为研究生了解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的平台,另一方面就业信息网还应该成为用人单位和相关机构认识、了解研究生的重要途径;发挥校内有关部门联动的作用。尤其是注意发挥研究生就业指导机构与本科生就业指导机构的联动以及与学生处、研究生管理处、校友办、各地校友会的联动,以整合校内资源为研究生的就业提供服务;发挥高校就业联盟的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各高校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尽量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岗位选择;发挥与专业招聘机构(网站)互动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在这些机构(网站)进行专门的毕业生推介、设立专门展示板块等方法,为广大研究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

(二)创新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

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上要有新突破。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就业指导内容与研究生实际的结合上要取得新突破。就业指导课与研究生的实际需求“两张皮”的现象在很多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研究生就业指导机构在就业指导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突出科学性、层次性、可接受性,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研究生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尽量减少过多的理论灌输,增加实践性强的内容。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业内知名专家讲课、举办成功校友讲座等措施来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内容与市场实际的结合上要取得新突破。当前的就业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结构、需求重点是什么,对研究生在谋职过程中关注的敏感点是什么,研究生求职过程中最应注意什么等等问题都应该成为研究生就业指导内容关注的重点。

指导原则范文篇7

关键词:早大白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原则;方法

近年来,我们在早大白马铃薯生产上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收到了很好的节本增效的效果。现将北方早大白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介绍如下。

一、马铃薯需肥规律

马铃薯对三要素要求以钾最多,氮次之,磷较少。此外,马铃薯对硼素需求较高。在氮、磷、钾三要素中,缺钾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氮肥,磷肥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最小。偏施氮肥或偏施钾肥对马铃薯产量影响均较大,尤其偏施氮肥往往造成大幅度减产。因此,在马铃薯生产上应注重氮、磷、钾合理施用,体现中氮、低磷、高钾的配比。马铃薯种植土壤以含有机质1.2%~1.6%、碱解氮100~150mg/kg、速效磷40~70mg/kg、速效钾120~160mg/kg、

有效硼0.6~1.2mg/kg为宜。

二、施肥标准

马铃薯属高产薯钾作物,每生产1000kg马铃薯,施氮4.4~5.5kg、五氧化二磷1.8~2.2kg、氧化钾7.9~10.2kg,三者比例为1∶0.4∶2。除氮、磷、钾外,钙、硼、铜、镁等微量元素也是马铃薯生长发育所必需,尤其是对钙元素的需要相当于钾的1/4。

三、配方施肥指导原则

根据我地马铃薯产区土壤营养状况,我地马铃薯施肥须注重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采取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补施微肥的策略。在化肥施用上要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适当减少单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

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取样及土样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氮、磷、钾配比,同时配施适量的中微量元素,生产或配制成马铃薯专用配方肥,直接用于马铃薯生产,促进马铃薯增产增收。必须注意的是,马铃薯属忌氯作物,不能施用含氯的肥料如氯化钾、氯化铵及含氯离子的复合肥、复混肥等。

四、施肥方法

马铃薯的各个生育时期,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从发芽到幼苗期,由于块茎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所以吸收养分较少,约占全生育期的25%左右。块茎形成期到块茎膨大期,由于茎叶大量生长和块茎的迅速形成和膨大,所以吸收养分最多,约占全生育期的50%以上。淀粉积累期吸收养分减少,约占全生育期的25%左右。各生育期吸收氮、磷、钾的情况是苗期需氮较多,中期需钾较多,整个生长期需磷较少。结合马铃薯地上部、地下部生长特点和需肥特性,马铃薯施肥技术应遵循以施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适当追肥的原则。

4.1重施基肥

马铃薯是以地下块茎结薯为主要产品器官的作物,我市多以保护地栽培,田间进行追肥很不方便。因此,必须注重基肥和种肥的使用。要求土杂肥全部耕前撒施,商品有机肥、速效化肥、微量元素肥于播种期作为种肥穴施或在种子旁条施。如底肥不足,在发棵期补施速效肥料或叶面喷施。

基肥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2/3以上,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增施一定量化肥。具体施肥量为:在产量22.5t/hm2的地块,施有机肥22.5~37.5t/hm2、尿素300kg/hm2、普钙300~450kg/hm2、钾肥150~180kg/hm2,将化肥施于离薯块2~3cm处,避免与种薯直接接触,施肥后覆土;也可将化肥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可提高化肥利用率。

4.2及早追肥

幼苗期(齐苗后)追施氮肥,结合中耕培土用尿素75~120kg/hm2对水浇施。马铃薯开花后,一般不进行根际追肥,特别是不能在根际追施氮肥;否则施肥不当造成茎叶徒长,阻碍块茎的形成、延迟发育,易产生小薯和畸形薯,干物质含量降低,易感晚疫病和疮痂病。马铃薯开花后,主要以叶面喷施方式追施磷钾肥,每隔8~15d叶面喷施0.3%~9.5%磷酸二氢钾溶液750kg/hm2,连续2~3次,若出现缺氮现象,可增加尿素1.50~2.25kg/hm2喷施。通过根外追肥可明显提高块茎的产量,增进块茎的品质和耐贮性。公务员之家

4.3适当根外追肥

马铃薯对钙、镁、硫等中、微量元素需求较大,为了提高品质,可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根外追肥,用高乐叶面肥3kg/hm2400倍液喷施,前期用高氮型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后期距收获期40d,采用高钾型,每7~10d喷施1次,以防早衰,加速淀粉的累积。

参考文献:

[1]马鸿霞,吴志科,田学军,等.宁南山区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J].中国马铃薯,2008(1):47-49.

指导原则范文篇8

关键词:协同商务协同营销

协同理论强调协同,强调系统功能和整体协同效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协同管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配置思想和战略方法,它强调把相关的业务集成到协同网络上,共同运行,共享资源,从而达到1+1>2的效应。

协同商务的基本概念

(一)协同商务定义

协同商务最初被GartnerGroup于1999年提出,其定义为:“一种激励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的商业战略,其主要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因此,协同商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企业为了增强市场开拓、渗透和竞争能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目标、营销手段及营销资源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以达到扩大销售、增加利润及扩展品牌知名度的共赢局面,从而实现协同效应。协同商务更是一种允许企业内部、企业与其业务伙伴之间或者贸易社区(TradingCommunity)的参与者之间协同交互的新型商务模式。

协同商务以竞争-协同为基本指导原则,从社会经营大环境的视角看待企业商务活动,认为企业商务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互补者、中间商、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并利益共享的过程。协同商务既突破了传统商务活动孤立化的桎梏,又符合现代市场竞争的特点,充分整合相关企业资源,达到“双赢”或“共赢”的效果,是对传统商务模式的革命。

(二)企业运用协同商务理论需具备的条件

1.相同的品牌核心价值和企业理念。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能给目标消费者带来的核心利益。企业在进行协同商务时,首先要考虑合作各方的品牌内涵是否具有相同性或关联性,只有具备这种相同性或关联性,合作各方才能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展开协同,才能展开紧密的营销合作。

合作各方在品牌内涵定位相同的前提下,要想展开有效的协同商务活动,还需要各方在营销理念上首先进行协同,即合作各方要在开展什么样的协同营销活动,如何开展,对活动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提升等各方面形成共识。

2.共同的营销目标和目标市场。只有各方在营销目标上形成共同的意见,才会更加充分地利用营销资源,才不会出现“一方向东,另一方向西”的状况,从而保证协同营销活动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企业开展协同营销活动的目的是借助“协同”更加有效地达到自身的营销目标。而这一“协同”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合作各方的目标消费者是否具有相似性,只有面对相似的目标消费群体,各方进行协同的努力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3.相当的企业实力与企业形象。企业实力与形象的“门当户对”是开展协同营销的又一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大企业一般不会跟小企业联袂,因为这样的合作伙伴可能会出现许多麻烦,强大的一方可能会对另一方指手划脚,而弱小的一方就会过分依赖强大的合作伙伴。如此,双方便不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制定决策,其稳定性和发展前景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在一般情况下,协同双方的实力与形象都应该相当。

4.成本分担与利益分享。协同商务是一种合作联盟,参与协同的各企业要想维持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必须确定一个透明合理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分享模式,保证合作各方的合理投入与收益。即要在确定协同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搭建共赢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使所有合作成员在共同付出的同时都能获取合理收益,发挥其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促进合作成员的持续发展与业务创新。

此外,协同商务需要从企业内部开始,把企业内部部门级协同管理整合于一体化的企业级协同,进而发展到整个商务链上相关企业的协同,从而解决原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常有的“孤岛效应”等问题。

基于协同商务思想的采购问题解决案例

笔者对国内知名家具制造企业穗宝集团河北公司进行过细致研究。穗宝是一个在中国家具业有较大影响的品牌,是中国生产软家具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销售持久领先的企业。对于这个以生产家具原辅材料、弹簧床垫、椰棕床垫等产品为主的企业来说,产品的交货时间和补货速度是关键问题。不过,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物资供应不及时而导致的生产受到影响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司曾下大力气试图杜绝这类问题,并且采取过不少的办法,但总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在协同理论指导下,对该问题进行了全面解决。

(一)背景

该公司非常重视对下游客户和经销商的交货承诺。不过,由于原材料断档而造成生产计划受到影响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公司做了严格的规定。当生产一旦停止或停顿就要处罚相关人员,并且连他的上司也要负连带责任,按说相关人员理应会很重视生产的正常运转,各相关部门、相关环节理应会竭力去避免因为自己的工作责任而导致生产受阻现象的发生。问题是,当无论是生产计划部门、采购部门还是生产部门都努力尽职尽责,但还是避免不了物资供应不能及时到位,进而影响生产,这里面肯定有其更深层的原因。

(二)分析

协同的思想就是系统的思想。系统的观点告诉人们,要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从根本上解决它,首先要了解影响个别行动以及使得这些个别行动很相类似的背后“结构”。这里的系统结构所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行为结果的一些关键性的相互关系。正常生产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仓库断货;思考度;程序执行;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

1.缺货,是影响生产的直接原因。缺货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宏观市场出现了异常,物资供应短缺,造成价格上扬,供应难以到位。这种情况不是企业能左右的,出现这种情况以后,企业可以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缩短采购时间,尽量保证生产不受影响;生产计划突然增加。因为市场进入了旺季、或因为需求集中而至、或因为大客户突然进货、或因为集团批量进货、或因为其它什么原因,造成生产计划突然升高。面对这种情况,尽管立即采购是通行的解决办法,但延误生产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安全库存。日常必要的、关键性原辅材料要真正建立安全库存制度,否则,很容易影响生产;供应商的问题。有的经销商不能适应企业对产品质量、供货时间等方面的要求,造成供货不及时或因供应商的产品质量问题要求其退货、换货,从而造成生产受影响。

2.程序,是正常生产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没有程序或没有执行程序都会影响到物资的正常供应。规范的程序可以确保“供应——生产”忙而不乱。建立健全每一个环节的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3.机制,是影响生产的关键原因。请示机制、监督机制、纠正机制没有建立健全,使得问题发生失去机制保证。请示机制就是只要发生的情况非常规,跟平常的情况不一样,就要执行请示。监督机制就是通过岗位描述、绩效考核、监察检举等手段,促使各个岗位的工作严格按规定动作进行。

在企业,“局限思考”是普遍存在的习惯性错误,它使人们无法看到问题的解决是否还有其它变通的方法。在异常情况下,以往所习惯的思考方式依然具有惯性,大多数人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还是做些习惯的被动的反应。

(三)解决方案

1.内部部门之间的协同解决。成立物资采购供应部,强化其协调职能。采购供应部负责人参与新产品生产计划的制定,根据库存物质状况和采购中期提出生产计划进程建议。

生产计划部门在接单时就要把最迟交货时间核定好,并且在下单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平衡制定生产计划。对各车间的生产能力负荷预先进行分析并建立产品资料、产品工程资料;生产前期做好完整的生产排程和生产计划,提高备料准确率,提供顺畅生产的计划保证;计划部门根据季节的变化、节假日、促销活动情况、历史销售记录,做出销售态势的变化预测,适时提醒库管做好备货工作。

仓库管理员配合生产计划做到良好物料损耗控制和备料,做好事前增购申请。首先明确怎么知道事前增购?什么时候才叫做事前增购?第一,根据历史生产情况,即历史资料。可以根据前一个月的、去年同期的、过去三个月平均的量等来制定。这里的量是相对量,是一种历史资料。细分一下历史资料,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历,作为一名老库管,应该曾经经历这样的事件,根据经验,应能判断出现在是几月份、是淡季还是旺季、该不该申请定货等;另一种是评估,也就是根据历史库存原始记录来预测本月的情况。如果仓库管理人员很好地利用了这两种资源,在生产大幅度增长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会减少断档的机率。第二,根据存量。如果有安全库存量的话,当接近安全库存临界时即刻进行采购申请。如果仓管人员对以往经历、资料评估、安全库存采取积极的态度,断档就有可能被消灭。车间要对生产进度及物料进度及时跟进和沟通协调。

仓库库管建立原始资料记录制度并进行分析。库管根据月份建立原辅材料用料走势图;结合销售形式和生产记录,按月份做出需量测评。正常生产情况下每日所需要的原辅材料的数量乘以最小进货周期就是安全库存量。供应部门、生产部门、仓库管理一起挑选出必须建立安全库存机制的若干种材料,进行安全库存控制。总经理牵头,责成供应部、生产部、生产计划部、库管,结合采购周期、生产季节、库存容量,测评出安全库存水平。一旦进入安全库存临界点,就即刻启动采购程序。同时,供应部要用切实的措施提升准时交货的能力。

凡是造成或疑似造成生产受到影响的,都要应用思维树原理来做分析,查明原因。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缜密分析,发现事件本身还隐藏着哪些不易被发觉的诱因,从而形成严谨的管理机制。通过剖析,可以找到造成生产受到影响的原因,通过分析每一个原因,就会找到解决的办法。从根本上来说,处罚可能不是最佳的选择。要建立一套缜密的思维模式,通过事情的表象看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供应部、库管、计划部、车间主任、生产部长进行思维树理论的培训,建立系统思想,树立系统结构观念;同时,集中大家的意见,在上述思维树原理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进一步完善,增加实操性。借助思维树这种科学的思维和心智模式,掌握分析、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核心动因,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形成无缝溶合、自我监督、反馈约束、自我愈合的活体系统。

建立工作流程制度。公司部门多,人多,效率是非常低的,必须通过工作流程机制来解决。内部工作协同主要是通过工作流程。有了工作流程,一方面是共享和透明,大家都能看得到,一方面通过工作流程控制项目的进度。比如新产品上市,听起来好像挺简单,但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从市场调研到策划、相应广告怎么投放、市场促销政策怎么制定、技术部门的生产工艺什么时候出来、生产什么时候可以准备好、物流能否及时配送到,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协同。

岗位职责与考核。对生产、采购等进行考核,用考核从导向上引导各个部门,争取大环节的控制。比如生产传统以产量、质量、品种来考核,我们觉得这样考核不能迎合现在市场的需要,现在市场需要把有效产出作为主要的考核对象,为此我们设计了一整套考核体系,力图用有效产出来考核其工作业绩。

2.建立与供应商圆心型协同采购平台。企业的生产计划通常是这样的:首先采购部门根据客户需要结合市场预测制定物料采购计划,与此同时,生产计划部门做出主生产排程,接着从中细分出2-3天的主生产排程和具体生产计划,生产部门依此计划进行生产。过程本身很简单,复杂的是如何处理其中出现的差异,包括预测与接单的差异和采购的误差。对外部协同来讲,就是当市场变化的时候,生产和采购是否随之变化;当采购变化的时候,生产如何回复到市场的水平。

家具生产需要一定的生产周期,依据家具类型不同而长短不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市场做出反应?从根本上说,必须解决协同采购问题,为供应链提速。为此,笔者构建了圆心型协同采购平台。其实施要点包括:

采购中把货源管理与订货职能进行分离。建立企业内部的资讯整合,即做到生产、运营、销售、采购、财务等的内部协同。而这一点通过前面的解决方案的实施,是非常容易做到的。

所有供应商进行评估。从供应商的发展意识和经营理念、产品质量达标程度、与本公司的合作意愿、在同业中的信誉度、交货保证承诺、管理能力、物流管理水平、产品质量零缺陷状况、物资供应延迟与否等指标进行评估,建立供应商档案,那些信誉高质量好供货及时的供应商列为一级供应商。

选择三家以上的供应商作为供应同种产品的采购对象,并作为候补一级供应商。

与一级供应商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联盟成员享受一级资讯。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就做到了资讯的相对透明化,每个供应商都可以看到需要多少订单,需要多少零部件之类的资讯。

将供应商拉到这个平台上,建立内外协同。在企业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个协同平台,当销售的情况有变化时,快速的通知生产管理和采购人员,让其能够迅速进行调整和备料,作到企业内部的快速协同;同时将最新的物料需求信息在第一时间发送给供应商,让供应商也能够进行送货、生产、备料的调整,避免盲目生产导致的库存积压。

采购中心成为采购协调、资讯、信息反馈的圆点,变以往金字塔型的供应链管理机制转换为同心圆型的供应链协同机制。所有的原辅材料的供应商都围绕在这个供应链的周围形成一个圆。信息的传递不再是以往的垂直式的,而是变为放射状的沟通,从而消除了“长鞭效应”的影响。

建立定期与供应商的沟通协调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该解决方案实施以来,库存降低40%,订单周期降低60%,采购时间减少25%。协同采购的效益是很明显的,不但大大缩短了采购周期、减少了采购成本、降低了库存量和库存的损失、提升了库存的回报率,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了和供货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找到了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指导原则范文篇9

关键词:硬件;软件;计算机;要求;目的

一、引言

计算机机在商业和家用方面已经普及使用,有台式的、有手提便携带式的、有微型的、还有中型的和大型的等,对计算机维护和维修的基本要求就是利用软硬件知识去保证机器正常使用。在各行各业的使用场所,有不同层次的维护和维修要求,这是行业的基本要求,要求的维护和维修技术等级肯定要比家用普及型高。对计算机维护和维修需要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下面就以家用台式计算机为主体进行分析。

二、家用计算机的使用要求

现在,通常的家用计算机主要是青少年用于配合学校学习而购置的,硬件以单CPU台式机为主,配以微软系统软件、OFFICE软件和防病毒软件为主。实际上,青少年把计算机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多是用于上网浏览和打游戏。所以,他们使用的硬件往往是比较近代的产品,配置也比较高新;对应用技术软件则要求不多,至多在添加设备扫描仪的同时加上图形(例如PHOTOSHOP)软件。

三、家用计算机的维护要求和目的

3.1硬件的维护要求和目的

越高档的计算机,它的硬件就越要求好的运行环境,好的环境就需要好的维护措施,才能防止运行环境变坏,才能保证计算机运行良好。所以,提出下列要求:

(1)定期检查电源散热风扇是否运转正常,灰尘多时要拆开清洁。目的是防止电源风扇停止转动而影响电源部件的散热需要。

(2)定期清洁软盘和光盘驱动器的磁头与光头(如半年一次)。目的是防止磁头或光头因为灰尘或脏物造成读盘出错。

(3)定期检查CPU、显示卡等部件上的散热风扇是否运转正常。目的是防止风扇停止转动而影响CPU和显示卡等主要部件的散热需要。

(4)计算机要定期进行使用,避免长期放置不用。目的是防止计算机元件因为接触不良或电容失效而影响需要使用时无法工作。

(5)开机时应先给外部设备加电,后给主机加电;关机时应先关主机,后关各外部设备,开机后不能立即关机,关机后也不能立即开机,中间应间隔15秒以上。目的是防止电源电压对计算机元件的意外冲击而损害。

3.2软件的维护要求和目的

(1)开机后,系统软件没有完成进入正常使用时,不能立即关机。目的是防止不但容易损坏软件,也会容易导致硬件损坏。

(2)基本应用软件安装使用正常后,马上进行系统区域备份工作(可利用GHOST软件备份到另一硬盘区域或另一个硬盘,还可以刻录到光盘上或U盘上)。目的是为快速修复系统软件作好预备工作。

(3)必须安装有防病毒软件后才能复制非本机的文件进入本机和上网浏览,防病毒软件发出提示时,不能确认的不要允许通过,防病毒软件必须要定期升级更新。目的是防止病毒软件损害计算机内的软件甚至是硬件,病毒软件几乎每天都在更新,所以防病毒软件也要求能自动更新。

(4)随时或定期做好自编文档、自拍图片和录象等备份工作(方法参照第2条)。目的是防止因为计算机系统软件或硬件的损坏而导致自己的劳动果实丢失。

(5)不要随便删除系统盘上的软件。目的防止系统软件链被意外损害而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6)同类型的软件不要全部安装使用,只挑选一种。目的是避免软件冲突,例如把2个以上防病毒软件安装在同一主机,就可能因为双重工作甚至相互争先而导致软件运行速度下降,严重的会引起停机不工作。

(7)执行软件工作,没有必要的话,尽可能不要同时执行同类型的多任务工作。目的是防止CPU工作量大,耗能也大,速度也会降低,软件容易出错。例如同时进行多任务复制或下载工作,一个任务只需要30分钟,两个30分钟的任务,不等于在30分钟同时完成,而可能会变成需要60分钟才能完成,三个以上的任务就更加难以确定了,除非主机性能等各方面因素都良好会有例外。

(8)关机时按系统软件的要求进行操作,不要直接使用硬件按钮简单地进行关机。目的是避免系统软件出错或损坏,导致下次开机不能使用,或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启动软件自动进行扫描检查。

四、家用计算机的维修要求

今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变得更加密不可分,许多原先由硬件实现的功能改由软件实现。对计算机来说,软件成份占了相当部分。很多软件故障,客观上也表现为硬件的故障。有些故障是可以明显而容易地区分到底是硬件还是软件上的问题。有些则需要作一定的工作才可以判定到底是软件故障还是硬件故障。这就要求维修人员既要具备硬件知识,又要具备相当的软件知识。因此,提出下列要求:

(1)熟悉计算机硬件各部分功能,熟悉硬件自带软件的使用,熟悉组装过程。

(2)熟悉计算机通用系统软件的快速安装与使用,熟悉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例如office等软件)。

(3)会使用测试卡、万用表等工具检查硬件基本数据状态。

(4)会对比分析硬件的正常与否,用替代法判断硬件的好坏。

(5)会使用工具软件检测硬件的性能。

(6)会使用工具软件调整或修复可以进行修复的硬件,如BIOS数据,硬盘物理部分损坏等。

(7)会分析检测主机关联设备的正常与否,会检测常见设备的正常与否,如打印机。

(8)会分析主机故障的原因是属于硬件引起还是软件产生的。

(9)需要熟悉局域网有关硬件和软件的安装和应用,会分析网络故障的原因是由硬件还是软件引起的。

(10)对每次出现的故障和维修结果,要进行记录和总结,积累维修资料,多翻阅学习计算机软硬件书刊,以提高维修的效率。

五、非家用计算机的维护和维修要求

(1)必须具有家用计算机维护和维修技能。

(2)要了解和熟悉本单位或行业的计算机硬件构造,知道部件的性能。

(3)要了解和熟悉本单位或行业的软件的安装和使用,要设置软件的备份工作。

(4)要熟悉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例如针式打印机的个别断针应急维修,可以使用软件暂时修复使用。

(5)对24小时运行的机器,要定期在机器闲时阶段进行停机或不停机检查和维护。

(6)对配有的UPS电源,进行定期的放电和功率测试,防止UPS电源失效而无法起到备用电源的功用。

(7)设置运行维护记录表格,定时记录有关状况,以保证维护工作执行和完成。

参考文献:

[1]王佩珠.电工电子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5).

指导原则范文篇10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

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终身学习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连续性。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第二,多元整合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也是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是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及其它场合学习的统一,是立体的多元的整合。

第三,目的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有需求、有意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是个体有意安排的。

第四,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权利。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施。

第五,开放性。终身学习强调除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与时空范畴,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整合。

第六,主体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用技能,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观点分析,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指的是积极的适应能力。

第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处理、传递、应用的能力。

第五,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协调、合作、交往等多种能力。

第六,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

第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据表达能力等。

第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想,敢于提出新间题、设想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展的潮流,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善于把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确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第四,方法性原则。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地做到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一种“自充电”系统,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