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2:56:01

支点范文篇1

我演讲的题目是《把人生的支点放在党旗下》。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阿基米德没有找到这样的支点,他也没有撬起过地球。可是苦难的中国在八十三年前就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支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有志于振兴中华的先驱,也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支点,那就是共产主义信念。谁也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迎风搏浪,战胜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惊世宣言。谁也不会忘记,无数革命烈士,在共产主义信念的支持下,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鲜血和挚诚倾注在鲜红的党旗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面对屠刀高唱“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陈铁军、周文雍,用敌人枪声庆贺自己的婚礼,他们头可断,身可死,而共产主义信念永不丢。这就是中国的支点、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的表现。

中国建设,历尽艰辛。我们曾以为共产主义很快实现,而实践证明:欲速则不达。是邓小平告诉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是共产党这一支点,撑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风帆。看啊,一切反华反共的小丑的咀咒,改变不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一切敌视势力的封锁破坏,挡不住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看啊,香港、澳门回归了!看啊,新浦东的高楼傲视着黄浦江对岸标志着旧上海繁华的外滩;新王府井的繁华,宣告首都北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京春天的降临。“高峡出平湖”,三峡建设,让神女惊愕;西部大开发,等待腾飞的巨龙让世人侧目;神州五号冲向太空,飞天梦圆,让全球震惊!放眼世界,谁能不为我们的成就自豪!虽然也确有人在开放的大潮中被浊浪吞没,也确有人在迷离的现实中一度信念动摇,但实践在告诉人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我们翻身解放,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中国繁荣富强!

我不必走遍中华大地,身居渝北,就能感受到党的春光。我看到,不久前还是鱼塘菜地的城乡结合部,一座现代化的新城——空港开发区在崛起。我忘不了住进花园般美丽的新居的特困户激动的泪水。是代表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使人们安居乐业的梦想变成现实。我看到,科教兴区的英明决策,引来五所高校入住渝北,给渴求知识的渝北人带来的微笑;我看到,一个又一个高科技工业、农业园区欢腾的建设,让我们自豪——渝北人也能生产高科技产品、也能紧追世界潮流;谁还会怀疑有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中国共产党这支点支撑,实现富民兴渝,会是遥不可及?“创建平安区县、建设平安渝北”,加强公安正规化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横扫黄赌毒,揭批×××,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人民安全感,建设“诚信渝北”、“法制渝北”,挖掘古镇奇葩,弘扬改革开放主旋律,渝北人的精神面貌在奋发……这正是“三个代表”的思想在渝北生动的体现。

我们是党和人民的队伍,我们是党的儿女。我们的肩负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维护人民安居乐业的庄严使命。有了这样一份使命感,就为找准人生的支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卢震龙、甘在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没有辱没这庄严的誓言。任长霞走了,有人说,任长霞是幸运的,因为她“选择了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实现了自己从小立志当一名光荣警察的梦想。有人说,任长霞是幸福的,虽然她的生命短暂,但是她倒在了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上,用绚丽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成千上万人民群众自发送行的场面说明了什么,那一串串晶莹的眼泪又意味了什么,因为他们在除恶扬善,他们的生命在闪光,他们找准了人生的支点!

支点范文篇2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将人生的支点架在党旗下》。

人的一生不仅仅是衣、食、住、行,它更是需要渴望燃烧的激情;人的一生也不仅仅是一声声的赞美,它更是要用绚丽多姿来描绘;人的一生也不仅仅是一潭死水,它更是需要奋斗不息来作为力量的源泉。因此,人的一生要有一个支点来支撑。

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没有找到这样的支点,他当然也没有能够撬起地球。然而,84年前,多难的中华民族,终于找到挽救民族于危难的支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从而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有志于民族振兴的先驱,终于找到了推动中华民族迅速崛起的支点,那就是共产主义信仰,从而撬起了中华民族的腾飞!

谁也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惊涛骇浪,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谁也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开拓进取,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谁也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奋发图强的中国人民,创新体制,快速崛起于世界之林!

今天,我们年轻一代,沐浴着党的光辉,感受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经济大潮。在物欲横飞、争名夺利的驱使下,在追求潇洒的物质享受的刺激下,在灯红酒绿、花花世界的歌舞升平中,或许我们被乱花的溅入迷糊了双眼,看不清了眼前世界;或许我们被金钱侵蚀了灵魂,找不到出路和归宿;或许我们早已认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回......,这一切的一切,难道我们就这样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已吗?

支点范文篇3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将人生的支点架在党旗下》。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没有找到这样的支点,他当然也没有能够撬起地球。然而,83年前,多难的中国终于找到了挽救民族于危亡的支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有志于民族振兴的先驱,也终于找到了推动中华民族迅速崛起的支点,那就是共产主义信仰。

谁也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博击长天,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惊涛骇浪,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谁也不会忘记,无数革命烈士,在共产主义信念的支撑下,抛头颅,洒热血,用满腔炽热的鲜血和忠诚染红了猎猎飞扬的党旗。夏明翰面对屠刀高唱“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身陷牢狱,写出了使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的《可爱的中国》,倾注了共产党人炽烈的爱国情怀;陈铁军、周文雍将敌人的枪声作为婚礼的礼炮,相拥走向刑场从容就义……他们头可断,身可死,共产主义信仰永不丢。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们将人生的支点牢牢地架在了鲜红的党旗下。

83年上下求索,83年励精图治,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忠贞不渝地实践着在党旗下庄严的誓言,身先士卒,鞠躬尽瘁,涌现出了一大批焦裕禄、孔繁森似的好干部,甘洒热血,无怨无悔,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

南部县寒坡乡四房嘴村党支部书记雍宗满,拖着残疾之躯,历尽千辛万苦,带领群众调结构、兴产业,建新村、修学校,短短五年,使一个贫穷落后、愚昧封闭的僻远山村变成了“五通”、“六无”的文明新村;“支书妈妈”范琼花10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照料外出务工者子女,又把爱民深情转化为富民行动,带领群众修桥筑路调结构;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党支部书记许伦从“刁民书记”到“爱民书记”,再到千方百计带民奔富路的“富民书记”;顺庆区华凤镇张关垭村党支部书记陈君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带领群众念好“立、兴、引”三字经,同时马不停蹄地开展文明新村建设。刘华明、冯抗,这些蓬安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正是“雍宗满精神”的延续和传承,正是“三百工程”在蓬安大地开出的灿烂花朵……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呕心沥血,日夜奔波,真心爱民,一心富民,以坚强的党性为支点,以爱民的情怀为支点,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今天,当我站在这里,一一想起这些光辉的名字,我比任何一个时候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共产主义信仰的伟大力量,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骄傲和自豪,感受到了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光荣和神圣。是的,在奔赴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的途中,我还只是一个虔诚的朝圣者,我所从事的,也只是一份平凡而琐碎的工作,然而我坚信,真正的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平凡的我们一样能高高昂起头颅,因为平凡中,我们一样能够奉献!我们的事业,只有靠我们的辛勤工作,才会有更加灿烂的今天和明天;我们平凡的生命只有在奉献中才能得到升华和完善。是的,我们也许不能驰聘疆场,建功立业;我们也许无法纵横天下,轰轰烈烈烈;我们也许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我们可以像雍宗满,像任长霞,像李素丽,立足本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勤勤恳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草虽小,一样能染绿整个大地。我们的人生可以平凡,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就必须不会沦为平庸!就必须能够焕发应有的光彩!

清人郑板桥在一幅画竹中曾题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有如此爱民情怀,我们身为党的儿女,又怎能不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为他们的根本利益忘我工作,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呢?

支点范文篇4

第一大支点:“慎独”——如果说,腐败往往是在缺失监督的环境中滋生的,那么,廉洁自律赖以依托的则是我们的独处慎行。

“慎独”作为我国儒家的经典用语,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公务人员、领导干部单个工作和执行任务的情况增多了,有的事情因为监督不能及而确实能够做到无人知晓,权力是不是阳光运作、服务公众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觉悟以及由之决定的能否自我约束、独善其身。

廉洁自律,是我们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既非美化自我的“形象包装”,更非做给人看的“沽名钓誉”。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两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一是侥幸心理对“慎独”防线的冲击。有的人梦幻于腐败行为“隐蔽性”特征的绝对化,抱着“反正没人知道,不做白不做,不捞白不捞”的想法,侵入党纪国法禁区,掠取不当之利、不义之财。河北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副厅长兼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主任李友灿,不到两年受贿近5千万元,日均超5万元,成为2004年轰动全国的巨贪,最后被处以极刑。李友灿何以如此为钱疯狂?就是他心存侥幸,认为自己始终只与行贿者单线联系,“人不知、鬼不觉”。二是阳奉阴违对“慎独”防线的损毁。有的人在大庭广众、有人监督的时候,反腐倡廉能够高谈阔论且言行非常谨慎,而在离开集体、单人独处或暂时失去组织和群众监督的情况下,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干出一些有损于党的形象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来。黑龙江省原检察长徐发,人前、台上是一个曾多次向新闻媒体发表过独到的反腐见解、颇受国人称颂的“学习型”、“防腐型”检察长,然而就是他,人后、台下大肆收受他人钱财,扮演了一个蹩脚的“双面人”角色,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处分。

刘少奇同志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角度对共产党员的慎独修养作了新的解释和运用:“他也可能最诚恳、坦白和愉快。因为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事无不可对人言’,除开关心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外,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他的工作经得起检查,绝不害怕别人去检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慎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要看到任何监督都不可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总会有其不能及的一定方面,势必造成公务人员、领导干部独处行事而缺失监督的状况,从而廉洁自律需要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之上;又要看到所谓“独处”都是相对的,任何人在任何时空的行为过程都必然与一定的环境和事物相联系,干坏事、搞腐败或许能得逞于一时,却不能得逞于一世,终有一天会被人们揭露出来,不可能逃出法纪的天罗地网,“多行不义必自毙”才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李友灿、徐发等人贪污受贿、疯狂敛财,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结果不都“东窗事发”,落了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吗?因此,在反腐倡廉问题上,我们必须“吾日三省吾身”,无论何时何地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有无监督一个样,始终保持一个公务人员、领导干部应有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

第二大支点:“慎微”——如果说,腐败往往是在不拘小恶的基础上膨化的,那么,廉洁自律赖以依托的则是我们的防微杜渐。

慎微,就是要重视细微的或初始的事端。《后汉书.陈忠传》曰:“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见微知著,廉洁自律就应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正如同志所指出:每个党员干部都要“经常按照党章和党内的各项规定对照检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规范行为,严以律己。”

纵观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他们与党和人民离心离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都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蜕过程,小节不保,大节尽失。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政法委原书记郑德田,曾经也是一个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作出贡献、赢得称赞的干部,但后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原谅第一次越轨,在的路上越走越远,由看别人玩麻将,到自己试着玩、痴迷玩麻将;由带点“小水”的几元、几十元的赌,到几百元、成千上万元的赌;结果赌输50多万元,其中挪用公款7.9万元,最后负债累累,众叛亲离,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原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勇利用职务之便,于1996年至2004年间索贿受贿共计1113万余元,另有930多万元不能说明合法来源,2005年4月被公诉机关建议判处死刑。那一刻,这个生于1965年、31岁便成为副厅级、35岁升为正厅级且一度“星光闪耀”的他,走到了人生的最低谷。追寻这颗政坛“流星”滑落的轨迹,他从“初尝禁果”的忧心到敛财成瘾的放胆,其腐败的“过程性”同样显而易见。

民心如海,滥取一滴,就起狂澜;纵权如山,错施一分,就易崩塌。恶小亦为恶,它和大恶一样,从本质上都是损害和侵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腐败的一般过程总是从容忍和宽恕自己“第一次”违规开始的,继而染成恶习,在邪路上越走越远。“勿以恶小而为之”,廉洁自律必须牢记这千年古训,做到防微杜渐。为民书记郑培民身居高位,始终保持着慎微的公仆本色。有一次,他从长沙去湘潭开会,休假在家的儿子想搭便车去湘潭大学。谁知郑培民一上车,硬是毫不留情地把已坐在车里的儿子“轰”了下来。辽宁省原书记郭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2004年生病住院期间,他主动谢绝亲朋好友和领导干部探望,明确提出不收慰问金、保健品等“六不”要求。搭次便车、收点慰问品,事情的确“小”;但正是把这些“小”事看作不可破的例、不能越的坎,才造就出勤廉为民、受到群众衷心拥戴的郑培民、郭峰。社会学家胡星斗认为,中国社会转型已进入高风险期,权力监督尚未制度化,人们的道德、是非观念还存在误区,“贪渎文化”的遗毒,都是盛产“贪官”的主因。我们的公务人员、领导干部唯有象郑培民、郭峰那样,于细微处显精神,方能“拒腐蚀、永不沾”,树立起勤廉为民的光辉形象。

第三大支点:“慎欲”——如果说,腐败往往是在放纵私欲的背景下酿成的,那么,廉洁自律赖以依托的则是我们的理性制欲。

“慎欲”,是指人们能有效地以意识、意志等掌控自己的行为,防止人性中与社会相冲突的动物性、野蛮性的冲动发生。做到这一点,对于廉洁自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或贪权、跑官买官,或贪财、利令智昏,或贪色、放荡形骸,无一不是被个人欲火所焚、欲水所溺。

其实,人都是有欲望的,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其动力主要来自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但是,欲望是把双刃剑:积极向上、与社会和谐发展相一致的欲望,是个人、家庭、大众之福;消极低俗、与社会和谐发展相矛盾的欲望,则是个人、家庭、大众之祸。广州市工商系统系列违纪违法案中的主角之一、专业市场管理分局经济检查科原科长皮建清,在笔记本里抒发了他畸形的人生追求:一是票子,二是车子,三是房子,四是孩子。为此,他不择手段,成了金钱的奴隶。2005年3月,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受贿案在北京开审。马德视绥化为他的“自留地”,将权力私有化,把各种“官帽”当作商品买卖,先后收受贿赂、礼金、礼品折合人民币2385万元,涉及绥化市下辖10个县市众多处级以上干部,仅绥化市各部门的一把手就有50多人,酿成了这起建国以来查处的最大卖官案。透过马德“官帽”市场的繁荣,我们不仅看到了卖官者的钱欲泛滥,同时看到了买官者的权欲横流。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邪生于无禁”,“欲炽则身亡”,贪欲之门一旦打开,便会在邪恶的深渊里越陷越深。

支点范文篇5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生命的支点》。

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自信地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可惜的是,这位让人尊敬的学者并没有找到这样的支点,他当然也没有能够撬起地球,但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足以说明一个最朴素不过的道理:人的一生要有一个支点为支撑才能演绎出应有的意义与价值!那么,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支点又是什么呢?

讲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一说我们陆家嘴城管办的优秀职工方XX同志。一提起小方,上上下下对他的评价就是一个“实”字:实实在在的为人,实实在在的做事,实实在在的成绩。小方从事城市综合协调管理工作,事情杂,头绪多,任务急,难度大,许多让别人焦头烂额的事情却让他像钉子般地“攻下来”了。去年,在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下,最终落实无障碍住宅小区改造130个,宾馆、大卖场27家,500平方米以上餐饮饭店135家,落实资金2600万元,为浦东新区的无障碍改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年,在迎浦东开发开放15周年“一道三区”环境美化与整治工作中,他在各方的支持下,尽心协调,完成工地景观围墙改造5.4万平方米,其规模为历次改造之最。更值得称道的是,这次工地围墙改造所需的100多万资金,完全是由区域几十家企业共同出资的。当同事们不无敬佩地提起这些成绩,小方总是憨厚地一笑,略带羞赧地说到:“别那么夸张,其实没什么的。”

这正是大家熟悉的小方,总是忙忙碌碌,不辞辛劳;总是默默无闻,不善言谈;总是从从容容,不计得失。了解他的人都明白,小方有“六字真经”——这六字曾被他恭敬地写入《入党申请书》——那就是:做一个善良、有用、快乐的人。他正是以此为支点,开拓出施展才华、燃烧青春的大好舞台,为自己谱写了一曲生动的奉献之歌。

善良,是他作为一个党员品质修养的道德基石。因为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才能充分理解残疾人士的各种苦处,在工作中给予他们恰如其分贴心的关还。为切实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他和同志们一起奔走于各类残疾人的住所,认真听取残疾人士的意见,优先设计特殊群体住宅门栋的改造,在建筑入口三四级台阶加装了安全扶手,受到了普遍称赞。这样以心换心的理解,就像一剂可口的调料,可使原本机械的工作变得生动起来;就像一缕缕春风,可使疲倦满脸的同事变得轻松起来;就像一位高级美容师,可使略显疲惫的心重新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有用,是他作为一个党员奉献社会的价值所在。因为有了有用这个基准,他才有了勇于牺牲、全心投入的干劲与信心。深夜回家,当看见等不到爸爸回家的孩子已经熟睡眼里还噙着泪珠的时候,当为了改造计划陪伴着星星和月亮苦苦燃烧自己思维的时候,当由于加班忙而顾不上吃饭的时候,或许,那时候的小方也会想到很多,很多。工作本来也是一种生活,如果一种工作让人失去太多,那么,拥有这种工作的人就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这种精神就是:牺牲自己,全心为人。正是这种力量,他的奋斗有了更多的滋味与沉淀,他的人生变得更加富有与丰实。

快乐,是他作为党员精彩人生的风采展示。生命的真谛,在于微笑着面对生活。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参透,他能够以一份宽阔的胸怀去体验自己,关心别人。放下自己的名利,想着大家的利益,把自己的事业与大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心胸开阔,豁然开朗,觉得阳光原来这么温暖,空气原来这么清新,世界原来这么美好,人们原来这么可爱。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朋友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以此为镜,用年轻的生命和知识的精华去创造世界,以不变的信念融入新时代的强劲脉搏,青春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华。

支点范文篇6

一、我们的实践:

(一)题目:由“鸭子”故事引发的话题作文教学

(二)时间:2002年4月

(三)人物:钟世焯老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学校里人称“大钟”)、钟和军老师(信息技术教师,网名“蓉子”,学校里人称“小钟”)、高二(1)班学生、K12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网友。

(四)地点:高二(1)班教室、K12信息技术教育论坛(/forums/

list.php3?num=3)、湛江一中教研室、互联网。

(五)背景:

钟世焯老师担任高二(1)班的语文课。每节课上,他都要进行“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定的材料,然后由学生按学号顺序到台上演讲或辩论。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思维”和“思路”训练,并学会如何从“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向“借题发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钟和军老师在网上相当活跃,还主持了国内知名的“K12信息技术教育论坛”,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老师、教研员、教育工作者、报刊编辑等,聚集在论坛上一起交流和研讨各种教育话题或实践经验。

“两钟”同在教研室上班,相互之间也常常探讨语文教学、网络教学以及许多教育话题。大钟老师也时时谈论起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思路,偶尔也请小钟老师帮他做做电脑教学幻灯片。小钟老师也常常在前辈面前谈起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时常得到指点和鼓励,也时不时地向大钟老师讲述网上论坛的人物和故事,大钟老师连连称奇并羡慕不已。

(六)主要事件和过程:

1、引入故事(第一次讨论):

在课堂上,大钟老师给高二(1)班的同学讲述这样一则寓言式的故事:甲乙丙丁四人外出野游。甲发现一只野鸭,乙立即举枪射下野鸭,丙飞快地把野鸭捡回,丁主动把野鸭弄净并烧成美味佳肴。最后四人共享丰盛的晚餐。请问:若要重奖贡献最大者,重奖当属谁?理由何在?

(小插曲)故事讲完后,当即有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认为这四个人都该罚,因为他们不爱护动物。”大钟老师笑笑说:“这位同学学识过人,对环境也很关心,我很佩服!但今天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个话题,只是围绕‘重奖当属谁’这个问题,谈谈你们的看法。”

于是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并阐述理由,结果认为“重奖丁”的观点占了绝大多数,理由是:他的工作最有奉献精神和最有价值,如果不是他把鸭子拔光了毛并调味制作,大家就无法吃上烤鸭了!

2、观点分化(第二次讨论):

第一次讨论后,从交来的作文中大钟老师发现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心里嘀咕着:为什么就没有人认为应该重奖甲呢?“发现”才是最重要的啊!于是大钟老师又组织了第二次讨论。

课堂上,大钟老师说:“上次‘鸭子’故事的讨论,大家意见都统一了吗?再也没有别的看法了?”一位学生提出“重奖乙”,理由是:如果没有他那一枪,鸭子怎么也掉不到地下,所以说他的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坚持奖给“丁”的同学马上给予了反驳。于是争论又趋激烈,观点开始分化了!

3、“两钟”交谈:

办公室里,大钟老师向小钟老师简要讲述了前段学生讨论的情况和经过,然后问:“为什么学生不认为‘发现才是最重要的呢?”小钟老师思考了一会儿,说:“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把它搬到网上,让老师们也来争论一下吧!”于是,小钟老师把这则故事整理了一下,便在K12网站的几个论坛上贴了出去,其中在小钟老师主持的“K12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教师的讨论尤为激烈。

一位网友总结得很有意思:“应该感谢甲的眼——慧眼,感谢乙的手——枪法准,感谢丙的脚——跑得快,感谢丁的心——主动热情。若要说吃到这佳肴最少不了的还是乙哦,所以乙该重奖!”这个观点也很有代表性:“我选甲!甲是发现者,发现者是最应该受到尊敬的!”还有“发现是基础,打死是关键,捡到是必要的补充,煮熟是最终目的。你说谁贡献最大。”“他们是一个团队,最终的目的是吃到野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因此外部的激励是次要的。在这样的一个团队里,分工合作是他们的工作方式。”……

4、引入网上帖子(第三次讨论):

一天下午,小钟老师跟大钟老师说:“网上讨论很火爆,你要看看吗?”在办公室的电脑上,小钟老师一一展示了网上教师们的讨论帖子,看到精彩之处大钟老师不禁拍手称好:“我要把大家的讨论内容介绍给学生看!”小钟老师把所有帖子整理好并打印出来,交给了大钟老师。

大钟老师组织了第三次讨论。他说:“上两次的讨论大家表现得很好,各抒己见,理由也很充分。大家可能不知道吧,你们在这里讨论的时候在网上也有一场同样精彩的讨论!大家来看一看那些老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大钟老师读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讨论帖子,并指出了如何提炼观点和陈述理由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学生们被那些言简意赅的观点和用词深深地吸引住了,班上的辩论也就更加激烈和精彩了!这一次几乎所有观点的支持率平分秋色了!

5、“两钟”再研讨:

办公室里,大钟老师对小钟老师说:“学生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了,但支持‘发现’观点的学生还是不多!”小钟老师思索一下,喃喃地说:“你上的这班是理科奥赛班,就让他们从自然学科中去找‘事实说话’吧!”大钟老师问道:“什么事实才最有说服力呢?”小钟老师忽然喜形于色地说道:“钟主任,你不是一直坚持‘发现才是最重要的’吗?那么下一次就问问学生:‘诺贝尔奖’权威性怎样?”大钟老师“呵”了一声,高兴地说:“太好了,再说说看!”小钟老师接着说:“‘诺贝尔奖’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一定不陌生,他们一定承认‘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一旦他们承认这点,就让他们下课之后上网或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诺贝尔奖’的资料,过后再来讨论。我想他们会有新奇的发现!”

小钟老师在办公室的电脑上检索起“诺贝尔奖”的有关资料。“两钟”惊奇地发现:“诺贝尔奖”自创设以来都奖给了那些“由于发现或发明了……而使人类社会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或获得最大利益”的人们,连诺贝尔本人的遗嘱上也写着“发现或发明”(discoveryorinvention)的词语。至此“两钟”已经彻底踏实了,就让“事实”去给学生说话吧!

6、“用事实说话”到“借题发挥”(第四次讨论):

课堂上,大钟老师对学生们说:“上次鸭子故事的讨论,大家的观点都很不错,只是没有得到更多资料或事实的支持,有些显得空泛。我建议课后大家到网上或者图书馆查一查资料(例如‘诺贝尔奖’),然后我们再来重新讨论,大家要记住,可别忘记啦!”

课后大钟老师老在担心:“学生会真的去查阅资料吗?”上课了,大钟老师问道:“‘诺贝尔奖’的资料,大家查得怎样了?”边说边用眼神在教室里搜索起来。话音刚落,台下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大钟老师心中的大石顿时放了下来。只见那位学生拿着厚厚一叠打印文稿轻快地跑上了讲台,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发现才是最重要的!‘诺贝尔奖’……。所以我认为应该重奖甲,因为是他最先发现了鸭子。”

他演讲得实在太精彩了!有理有据,重要的是他“用事实说了话”。当他走下讲台的时候,学生们给予了他最热烈的掌声鼓励。大钟老师也高度评价了这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并结合作文要求对这次讨论进行了总结。他还建议学生在作文中要以某个观点作为立足点,做到“借题发挥”,达到写作的最佳境界。

7、活动总结:

鸭子故事的讨论,目的是为着有效地解决高考题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和“有创新”的问题的。按高考作文要求,“深刻”指“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有创新”指“见解新颖,材料新颖,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训练学生写出“深刻”而“有创新”的话题作文,“话题”既不能定得太死,也不能放得太开。经过认真深入的思考后,我们决定从“就事论事”开始,向“就事论理”发展,最后向“借题发挥”提高,于是便设计了“重奖当属谁”的鸭子故事。课堂上,第一、二次讨论都是十分宽松和自由的,认为重奖属甲或乙或丙或丁都有充足的理由,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但无论争论如何激烈,充其量也还只是处在“就事论事”、“就事论理”的层次上,尚未达到“借题发挥”的层面。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持各种观点的都有。认为重奖丁的人最多,理由是他有烹调技术,出力也最多,有“奉献”精神。认为应重奖乙的人也比较多,理由是他的枪法准,能抓住“机遇”。而对于发现野鸭的甲,有些同学却认为是不该重奖的,因为他“只是凭视觉,并没有付出实际的劳动”,甚至有人说“发现是最容易的,既不费事,也不费神”。

作文材料是虚拟的,重奖谁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对于“发现”的忽视,甚至漠视,却是令人忧虑的,因为在它背后,实际上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以出力的大小和辛劳程度作为评论表现优劣、功劳大小的标准,多少年来就是如此。如:学校里,重奖的年年都是最苦最累、贡献最大的高三老师;单位里,受表扬的常常都是早上班迟下班、带病坚持工作的同志。这似乎已是天经地仪的事。就材料中的甲乙丙丁来说,甲所付出的劳动是比不上其他三人的,在许多人眼里,重奖自然与他无缘。其实,没有了甲的发现,就算乙的枪法再准,丙跑得再快,丁烧菜技巧再好,也都是徒劳。甲的劳动是智能型的,需要敏锐的直觉,虽然没有射击、跑路、烹调这些具体的“实绩”,却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尊重发现,尊重精神劳动,虽然已讲了许多年,但并没有真正地普遍被接受。三尺之冰,看来也不是一时可以溶化得了的。

就在这篇文章无法再做下去的时候,小钟老师组织的网上讨论使得班上的讨论在“山重水复”的困境中拓宽了思路,找到了“支点”。网上各地老师的独到见解给我们以新鲜而有益的启示,大大鼓舞了我们继续争论下去的信心。而帮助最大的是小钟老师在网上提供的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资料和诺贝尔本人的遗嘱。这些权威性的资料,雄辩有力地证明了“发现”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班上同学在提取网上关于诺贝尔奖的资料并进行第四次讨论之后,思想、思维受到触动,观念开始转变。第二次交上来的作文,赞成重奖甲的同学多了起来,约占60%。有的同学说:“其实,发现是一种能力,一种机敏,一种飞跃。发现问题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生活需要发现,工作需要发现,科研需要发现,即使是学生学习也需要发现。发现促成发明,发现引发创新,发现可以使你逼近规律。即使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也会乐趣倍增,甚至能提高其生存的质量。”有的同学说:“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发现’就显得更重要了,人们往往羡慕那些最初提出问题的人,最初进行大胆尝试的人,最初产生了巧妙构想的人,最初研制新产品的人,其实他们的‘秘诀’就在于‘发现’二字。发现一只野鸭并不难,而要做到富有哲学意味的发现,则需要积累,需要激情,需要求异思维和质疑的勇气,需要新的角度和思路。”更多的同学则结合作文的体会来谈“发现”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有些同学写不好作文,总是从语言或技巧上找原因,其实往往是缺少发现。不会从寻常事物中发现美,从瞬间细节中发现永恒,从熟视无睹中发现问题,从事物的变化和联系中发现哲理。这次作文,佳作甚多,看来,学会“借题发挥”的目的已经达到。作文总结时,师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四次讨论和两次作文,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作文教学要突破传统模式,取得快速高效的成果,必须适时、有机地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思路;同时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观点与思考

(一)高层次的思维学习活动是怎样形成的?

这次作文教学活动,由一般的讨论发展到高层次的思维学习活动,师生的互动交流到达了一种崭新的境界。学生起初只能就故事本身“就事论事”,即“因为……所以……”(如“乙的贡献最大,所以该重奖乙”)。及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引入了网络教师的争论之后,学生已经能够从故事之中提炼出基本观点了,进入了“观点提炼”、“就事论理”的新层次。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充实并支持自己的观点,即达到了“事实说话”甚至是“借题发挥”的更高思维层次。在作文教学中由材料分析入手到提炼观点,然后再运用事实论证充实,这样的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这次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始终在一种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状态下进行,学习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不仅主动参与了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且也在积极交流和讨论当中共享了智慧和拓展了思路。该班曾经获得“2002年全国中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一等奖的招振业同学说:“这种学习相当有意思!很能激发大家的兴趣,大家都主动去寻找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与自己不同观点的同学。”活动过后,他仍然坚持要“重奖丁”,而且还列举了诸如科学家如何搞改进实验或创新理论的大量事实来加以论证。

(二)教师合作对学习活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这次学习活动,我们自觉与不自觉地进行了一次教学上的合作,师生对本次学习效果都相当满意。事实上,传统教学一般以学科教师为主,教师习惯于个体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开发学习资源和从事教学设计也受到了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当这次学习活动进行到第二轮讨论的时候,由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参与给语文老师适时地引入了“网络”的概念,特别是在网上也同步组织了教师的讨论活动,这对课堂上学生的再讨论活动提供了更加有价值的参考和开放式学习方式,把课堂学习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其次,语文教师也给信息技术教师一种崭新的启示,即如何组织和推进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从而始终围绕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展开活动。之后在“如何说服学生”的问题上,教师的再度合作,使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途径一下子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意识,培养了收集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信息能力。

然而,教师合作的前提是要有一种宽松而规范的环境,否则一切的教师合作都只能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作。学科之间教师要合作,同一科组的教师更要合作,这就是“教师合作纵横论”!当然,在目前如此封闭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之间的一些合作还是有的(比如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信息技术教师帮忙做课件等等)。我们认为,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多的应该是学科教师内部的合作,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为宗旨。同时我们还认为,教师要逐步提升自身进行“合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一旦教师具有了“合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他就会时时注意拓展教学内容和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事实上,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是知识面相对渊博的,然后才是专业知识的“精”“专”,他们往往可以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而一般教师只会把学科知识讲授得“干干巴巴”(即使有时也有趣),这就有必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此外,学科之间的教学明显存在着不同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在某些方面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交集的地方(即可以合作之处),但并不是所谓的学科间的“整体合作”,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特点决定了不同学科教师需要合作。事实上,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仅依赖于健康开放的环境,教师的共同志趣、洞察能力、对事物的敏感程度和准确把握以及豁达胸怀都是重要因素。一旦科组内教师的“纵深合作”和不同学科教师的“横向联合”能够真正结合起来的话,这种力量将石破天惊,从而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融合到一起,带到一个更加理想的境界。

对于教师合作问题,我们有这样一个观点,即“人力资源整合”!然而,在现实中为什么很多老师都不愿意采取合作的态度呢?台湾一位专家说:在学校绝大部分教师都采取一种相当冷漠的态度去处事,彼此之间相对孤立,不愿意去学习他人或新的东西,也不愿意别人来考察自己的做法,即你不关心我,我也不关心你,他认为这是“学校文化”使然。但目前教师仍然停留在个体作坊式的工作方式,远远没有到达工业时代的合作方式,更不用说信息时代的智慧共享了。其实,教师不愿意合作,我认为这是教师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现实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往往不会太持续和深入下去的。事实上,在学校一位教师很难找到支持或真心帮助自己的同行,但在遥远的他方(学校,或通过网络)却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师来进行合作,道理在哪里?或许在现实中同一区域中的人们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利益冲突,在这样复杂的传统学校环境中每个人都是有所顾虑的,而在遥远的地方自己与他人之间没有太多利益冲突可言,有的更多是志趣相投。

(三)网络能给传统教学带来什么?

网络可以提供资源。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教师在网上的讨论内容以及学生的网络检索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而且也推进了讨论活动的逐步展开。可见,网络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极大地扩充了课程资源和集结了众人的智慧。

网络拓宽了传统教学的发展空间。传统教学较多地倾向于接受式教学方式,在这次学习活动中网络的介入使得教学活动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转变和发展,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的方式自主活泼了。

网络可以变革传统教学。在此次教学过程中,网络关键在于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结构,使教学活动更加灵动起来了,从而促使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然而我们却发现,在这次作文教学过程中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两次介入及运用,确实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尤其对教师的观念转变以及学生积累资料、掌握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很有效。

事实上,当我们把这则故事贴到网上并展开热烈讨论的时候,一些触觉敏锐的老师把它发展成为一个课程计划(如北京丁香胡同小学武健老师的“鸭子与信息技术”,发表在《网络科技时代》杂志2002年第6期),该课例是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实施的。由于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环境的支持使得学生的讨论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据我们所知,许多网站也转发了我们在论坛上发表的“鸭子”故事和讨论帖子,更多老师在此基础上设计和组织了基于网络学习的讨论活动以及网络教学课例。

而我们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拓展教学活动,却始终能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活动的主线,而且在一轮轮的递进式教学当中师生面对面的互动讨论中学习活动出现了高层次思维水平,学生不仅开阔了学习视野,也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必要的技巧,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四)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之间缺的是什么?

目前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及信息技术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强调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坚持把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然而,正值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互交汇碰撞之际,有人认为传统教学要进行整体改革,也有人认为现代教学会不会由于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而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其实两者之间究竟要如何结合并衔接起来,从而有效地达到现代教学所要求的教育目标上来呢?这才是目前最值得探究和关注的问题!那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之间究竟缺的是什么?

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最缺乏的是对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共性理解。在教学中我们无法准确地把握两者的内涵与本质,事实上无论哪种教学活动都在强调学习者的知识获得和个体发展,不同的只是在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手段上有所差别而已。关键在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型的突破口在哪里?其次,就是对传统教学的“扬”与“弃”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传统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考察,我们要坚持的是继承与发展。我们认为,一切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都应当得到发展。再次,我们缺乏对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现代教学的理解和有效的实践。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不自觉地把传统教学斥责得一无是处,恰恰在这种“矫枉过正”的心态之中我们失掉了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也无法抓住问题的本质而加以解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沉不下气来,仔细寻找突破口,脚踏实地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质性改革呢?

支点范文篇7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把人生的支点放在党旗下,迎着“十六大”的朝阳,沐浴着“三个代表”的雨露,水务局党委带领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大力弘扬求实务实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一个以塑造新形象、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党员,工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迎接建党纪念日到来之际,我想了很多,也思考到很远。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阿基米德没有找到这样的支点,他也没有撬起过地球。可是苦难的中国在八十三年前就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支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谁也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历经磨难,战胜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谁能忘:从“九·一八”的战火,到卢沟桥事变,从南京大屠杀,到皖南千古奇冤,外强内患,村村遗骨,处处狼烟。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在这紧急关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千百万革命志士,赶走了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拯救了灾难深重的中华世族,唤醒了四百万中国的劳苦大众,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响彻了大江南北,震惊了整个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谁也不会忘记,无数革命志士,在共产主义信念的支持下,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鲜血和挚诚倾注在党旗下。“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先烈的英勇献身,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满怀豪情的迎来了83岁生日。83个春秋,弹指一挥间,83年的历程让世人刮目相看: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改革开放蓬勃发展。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三峡工程的改造,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升空,都预示着新中国又有一个全新的信念,那就是,信心满怀地迎接祖国更灿烂的明天!

我们不必走遍中华大地,身居乌兰浩特市,就能感受到党的春光。不久前还是一片菜地的城东,而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楼正在崛起。我看到,一落雨便泥泞不堪的破旧土道,现在己经焕然一新。我忘不了住进花园般新屠的居民那喜悦的笑脸。我更忘不了,在市里提出实施“奶牛富民,乳业兴市”的战略以后,养牛户那合不拢嘴的笑脸。笑脸是代表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使人们安居乐业的幻想变成现实。我看到,党的科教兴国的伟大设想使我市的新科技紧追世界潮流。互联网成了青少年学习新知识、放眼全球的新工具;曾是身份象征的手提电话,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固然,高科技工程才刚刚崛起,但谁还会怀疑有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中国共产党这支点支撑,赶上发达国家,己经不是遥不可及之事?横扫黄赌毒,破除封建迷信,宣传科学思想,挖掘小城奇葩弘扬改革开放主旋律,乌兰浩特市人的精神面貌在奋发……

这正是“三个代表”思想在乌兰浩特市的生动体现。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共产党员。他们是那样的平凡,没有激昂的豪言壮语,甚至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他们只是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当表率,做示范,也正是他们的实践深深启发了我。我终于明白到,那些伟大领袖人物所做的,固定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而那一大批像我的同行同事,我的领导那样的共产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释放着光和热,他们又何尝不是伟大的呢?其实,党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党就在我们广大人民的心里。正是有了这样一份使命感,我们就能像革命前辈一样,把人生的支点放在党旗下。也正是这份使命感,时刻鞭策着我们踏踏实实地迈好每一步。我们的理想,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蕴藏;我们的青春,在塑造乌市人新形象中闪光。

聆听21世纪大发展的响亮号角,伴随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要做“三个代表”的急先锋,坚决做到“两个务必”,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最高追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我们郑重的承诺,为实现乌兰浩特市的崛起而努力奋斗;我们坚信:有这一承诺相伴,乌兰浩特市场将更加开放,乌兰浩特人民将更加安康,乌兰浩特市的经济将会更加繁荣!

同志们,把人生的支点放在党旗下吧!我们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我们的一生就会无悔无憾!

最后我想用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你是东方升起的一轮朝霞,

晨曦中我们沐浴着你明媚的霞光。

鲜红是你不尽的追求,

金黄是你永远的新装。

铁锤伴你做一路先锋,

镰刀振起你高翔的翅膀。

世界在你面前展开无边的天地,

中华腾飞的宏愿使你豪情万丈。

当伟大复兴的钟声敲响,

当海陆空所有小康驿站向你投来欢迎的目光,

征途上,你同样是全方位导航的灯塔一一

支点范文篇8

一、伦理、道德与法律

研究环境刑法的伦理支点,首先有必要研究最基础的伦理。从西方的词源含义来讲,伦理一词,源于希腊语thos,意思是品性与气禀以及风俗与习惯。但从我国的词源学上讲,伦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关系,理即蕴涵事物本质的一种条理,伦理就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应有条理和顺序。所以,我们可以把伦理理解为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合理和基本的秩序。伦理与道德这两个概念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被不同领域的学者不同程度的界定过。从哲学的角度讲,道德是有层次的,伦理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道德的共识[1]。由于人们的语言习惯问题,道德经常用于个人和比较生活化的场合,伦理则具有团体和相对正式的色彩,但二者表达的意义相近¹。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中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二者之间存在着相通之处和必然的联系。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也是法律的归属,几乎每个法律条文背后都是由道德来支撑的。任何法律规范都需要道德的支持,需要伦理的铺垫,法律只有符合道德,体现伦理,才能称之为法律,否则该法律不仅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尊重与信仰,形同一纸空文,甚至会被世人所唾弃。

二、研究环境刑法之伦理支点的价值

(一)环境刑法与环境道德存在断层现象法律不应独立于道德,而是与当下的伦理和道德保持同步。环境刑法作为生态法制体系最后的也是最有力的保障,理应更应具有道德说服性,然而自从1997年5刑法6设立环境犯罪专章后,一直固守传统的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对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环境刑法难以实现其预防功能。这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犯罪对环境和社会的危害性是很不相称的,当然也不会符合当下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共识。虽然我们颁布了5环境保护法6,也实施了环境刑法,虽然我们热衷环境法治建设的目的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然而法律的实施并没有阻止环境的恶化。现代环境法治中所需道德因素的缺失与滞后是根本的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就是对人类环境权和环境利益的侵害,破坏环境已经不能被认为仅仅是-禁止之恶.,已俨然可以被称为-本质之恶.,因为它已然包含着道德责难的内容了[2]。我们立足于环境灾难的现状制定法律以期改善和保护环境,但是我们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中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我们人类传统利益的保护与弥补上。环境法律与环境道德的脱节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制定环境法律的目标与价值,不得不重新探寻符合现代环境法治的伦理与道德。

(二)环境伦理的建立意味着对自然的爱与尊重传统道德观把道德关怀的范围局限在了我们人类,造成人类与自然绝对对立的的假象,成为人类对自然肆意破坏和利用的原因之一。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敬畏自然,对它顶礼膜拜,随着生产经济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类就将自然和生态规律置之于不顾,自私的固恋着人定胜天的想法,开始对自然进行挑战,进行征服。大自然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垃圾场与原料库,自然生态环境逐渐失去了平衡,人与自然的冲突也日益尖锐。当自然以恶劣、狰狞的一面来与人类的破坏进行对抗时,当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时,人类才开始冷静,开始动摇。人们忘记了,人既要生活在社会中,也要生活在自然中,既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环境伦理突破了传统道德观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提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调整的要求。自然界孕育了人类,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同其他物种一样,是自然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人类与其他非人类存在成员要和谐共处,共同协调发展。我们必须珍视物种和生态系统自身,正如我们珍视人类个体与共同体一样。人类不仅不能离开自然界,还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我们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也应该爱护、保护自然。破坏自然环境已然应该被道德责难了。

(三)现代环境理念会促使绿色之法的实现环境刑法不管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部法律,都兼有刑法与环境法的双重色彩,所以环境法中的一些现代环境理念就会对环境刑法产生影响。首先,正义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而环境正义正是道德正义的体现。环境正义,从时空上看,包括代内正义、代际正义、种际正义,主要指两层含义:一是所有主体都应平等享有环境资源,清洁环境而不遭受资源限制和不利环境伤害的权利;二是指享有环境权利与承担环境保护义务的统一性,即环境利益上的社会公正[3]。环境正义不是将眼界局限于一代人,片面追求这一代人安逸舒适的生活而滥采资源破坏环境,也不是将自然资源占为人类所有,破坏其他物种基本的生存环境甚至对他们进行残害。环境刑法作为人定法,要体现法律正义,首先要体现基本的环境正义。其次,和谐不是只对社会而言,也是现代环境法治的目标。环境和谐要求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都要实现和谐,即整个环境大生态系统,各个子系统,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形成一种自然、合理的秩序。有学者主张,环境刑法的功能不止包括人权保障和社会保护,也包括维护生态安全与和谐,这与环境和谐的要求是一致的,环境刑法应以此为目标,力求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此外,安全、效益、公正等价值理念也是符合环境伦理观的现代环境理念。环境刑法作为生态环境法制的一环,要保证其生态性和科学性,离不开这些现代环境理念的指导。

三、当代中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反思

(一)天人和谐:我国传统环境思想的主流在全球环境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我国古代传统的环境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季羡林先生断言只有东方的伦理道德思想,只有东方的哲学思想能够拯救人类。从儒家的天人合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到道家的道法自然、与天为一、天人一体,到佛教的众生平等,到道教的尊重天地父母,天人和谐一直是我国古代环境思想的核心和主流。天人和谐观强调尊重自然,亲近自然,肯定自然和自然存在物的内在价值,把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的价值,爱护一切生命看做是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天人合德思想把伦理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宇宙,仁民爱物将仁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自然界,主张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界统一起来,尊重一切的自然存在物。同时,天人和谐观也充分肯定人的个体生命价值和精神自由,主张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天人兼顾[4]。所以天人和谐观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二者的整合。蒙培元教授强调:中国哲学是深层次的生态哲学。这样说并不过分。[5]然而这些环境思想是当时人们在处理社会和人生问题时提出的,并不是单纯为环境问题提供指导,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而且由于现在国内对此研究相对较少,天人和谐观作为我国辉煌传统文化的代表,一直以来都在扮演着空口号的角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

(二)西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之争从2世纪中叶至今,西方环境伦理学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局面,其划分的依据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及道德关怀的对象。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是目的,自然只有对于人类而言才具有价值,以人类自身的利益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人类是大自然中普通的一员,非人类的存在物同样具有价值和权利,同样应得到道德关怀[6]。随着人们对环境危害的反思以及学术的不断进步,焦点集中在了人类中心主义中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生态中心主义两者身上。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仍然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但开始关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基于此,人类对非人类存在物也负有道德责任。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突破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拓展了道德关怀的对象,但人与自然主客体二分的观点一直未变,最终的目的仍是人类的利益,这种人类功利主义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值得怀疑的。而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具有主体性,存在着内在价值和固有权利,应该得到人类的尊重。生态中心主义强调大环境生态系统的和谐,强调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的统一,是一种更为深刻的伦理。然而承认人以外的存在物也具有固有的权利和价值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会带来权利与价值的暧昧化,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与价值可能是一个虚构的理论依据[7]。究竟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之间如何取舍,西方环境伦理学界没有形成普遍共识,也没有建立一种更成熟、更完善的伦理体系。

四、我国环境刑法之伦理支点的重构

寻找我国环境刑法的伦理支点,就有必要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和环境刑法,不能一味地引进和借鉴。西方的环境伦理思想是针对西方国家的环境问题提出的,它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适用性还有待实践的考证。所以我们对于这些环境伦理思想应该有选择的走入,寻找出适合于我国的环境伦理体系。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和学界的交流,西方伦理学者开始从东方国家寻找灵感,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也有和西方现代伦理思想不谋而合的部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不仅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上坚持人类价值的本位性,强调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优越性地位和目的,而且还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坚持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融合了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东方的整体思想,是适合于我国环境刑法的伦理思想。

支点范文篇9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道德合理性,因为其深度追求的价值向度符合人类“善”的生活目的。市场经济的“善”性规定了市场经济道德“为己利他”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道德内含“基本道德”和“理想道德”两个层次;以“基本道德”为基础,以“理想道德”为指导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力量。

经济学研究起源于道德哲学,经济活动深度追求的价值向度符合人类“善”的生活目的,市场经济因而天然地具有内在的道德合理性。道德作为人类高尚追求的意义向度,内含着“完善的成就”的价值底蕴,这注定赋予经济合理发展的伦理可能。作为迄今为止得到公认的最有效的经济方式,市场经济为其自身的发展创设了可靠的伦理支撑,并在其道德生成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有赖于“基本道德”和“理想道德”的有机整合与良性互动。

“基本道德”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基于人的本性和本质的“利己型道德”。基本道德的实质是在满足自己需要、实现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不侵害别人的利益,而不提倡个体的“自我牺牲”。“基本道德”的基本特点是对主体的要求不高,主体能做到的往往不被视为“道德”,做不到的则被谴责为“不道德”。在这个意义上,基本道德所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能够“和平共处”的伦理要求的最低容忍界限。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由于“原罪”的存在,人类害怕上帝的惩罚,在人格深处萌生的敬畏意识与忏悔意识时刻警醒人们避恶从善。“基本道德”也存在于这种宗教道德之中,宗教道德首先是一种“罪感”道德,人们因为背负不起心灵的十字架而不敢亵渎基本的伦理规约的价值,否则就会恐惧并且有深深的负罪感。这种被逼无奈而不越轨的行为逐渐形成主体的道德意识:保全自己要做到自我“免而无耻”,即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完成“权利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但基督教道德对人的要求更强调的是“克己”而不是“利己”。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社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运动,即“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社会价值主导逐渐由等级共同体转向平等的个体——人的价值的普遍提高。在社会道德意义上,更为强调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这就意味着“基本道德”成为“主体性”道德,为了实现个人的生存权利、生活追求,人要对自我行为做某些必要的限制,因此形成了在人与人之间普遍发挥作用的道德规范。同理,人的经济生活是人类为达到一种合目的的价值生活的基本方式,不可能存在某种纯粹的经济行为。

“基本道德”的要素必然内蕴在经济生活中,如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不能靠欺骗、偷盗、抢劫随心所欲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完成交易。经济行为本身也不能脱离基本道德,假设没有普遍的道德规范的束缚,任何人的经济活动只是短期行为,就会造成社会的无序和经济的停滞不前。

作为目前得以公认的人的利益实现最合理、最有效的经济样态,市场经济是一种十分重视规则约束的经济。市场本身就是一个规则体系,它通过“看不见的手”指导市场主体在“可做”与“不可做”之间做出选择。作为市场主体的道德追求就蕴涵在市场规则体系之中。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合作的规则蕴涵着市场经济的“基本道德”。首先,虽然市场经济的人性基础是“经济人”,市场主体作为“利己”的存在,每个人都有权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市场规则在客观上对追求利益的行为是有约束的,即个人利益的实现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实现为前提的。否则,就会导致市场无序,正常的市场活动无法展开,个人利益也就无法实现。正如“囚徒博弈”给人们的重要启示:合作比不合作好。要彼此尊重、自由交易、平等互利,在“利己”时不能够妨碍他人“利己”,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在这一约束下实现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其次,“基本道德”是以“公正”为基本内容的。“基本道德”对市场主体的要求不高,只要行为的后果是“利己不损人”或“损己不损人”,那么,这个结果就是公正的,就是道德的。可见,“基本道德”在市场经济中是一种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的伦理支持。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基本道德”主要表现为一种“制度道德”。

“理想道德”指的是要求市场主体利己行为的价值目标不能锁定在“利己不损人”的底线伦理水准上,而是要以“利己利他”为其利益行为的价值目标。当市场主体之间或市场主体与经济体系整体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市场主体应当以“损己利人”的利他主义的道德自觉去努力地“克己”。在这个意义上说,“理想道德”是一种“律己型道德”。“理想道德”以“利他”为重要特征,主要是依靠主体的道德自觉而不是自利本能。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利益行为主体既承担谋取经济利益的全部成本支付,并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总收益,同时又增加了整个经济体系的经济总收益,这种利益行为就是高水准的“理想道德”行为。“理想道德”主体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更高尚的道德理想去奋斗。所以,这种道德要求不具有“强制的”普世性,做到了是“高尚的”,做不到一般不会被谴责为“不道德”。

现代市场经济所倡导的“理想道德”绝不仅仅是人们市场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也不仅仅是人的基本生存之需要,而是与人的经济生活的质量紧密相关。人的经济生活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能够生存,并在生存的同时,使自身的生活过得更好。所以,经济活动作为追求物质“善”的目的的基本方式,具有符合人类目的的价值意义。但是,人类不单纯如动物一样为了维持其肉体的存在而奔波,不但追求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实现“生活好”的基本目标;而且还有追求体现人生更高的价值,实现“好生活”、让生活更有“意义”的价值目标。由此看来,“理想道德”不再仅仅是外在于人的消极的规范,而是人们希冀“好生活”的一种内在的要求,有道德地活着才是人生意义的根本内容之一。人类对于这种更高境界的人生意义的追求从根本上讲是“超越”性的,而人类的经济行为也是在“超越”一个又一个目标,促使人类的物质财富不断增长,同时不断实现并提升着人类自身的道德价值和意义。所以,“理想道德”不是悬空无着的精神幻觉,本身体现和扎根于人类正当的经济生活之中;作为经济生活中较高的价值层次,同时也是主体“在路上”尽可能完善地“超越”自我的表达。

“基本道德”和“理想道德”在市场经济的生成、完善和发展中同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主体不仅要遵守自利行走于社会中不伤害他者的规则,还要在经济发展中道德地为他者的发展设置合作的可能。“基本道德”和“理想道德”之间的区分统一和互动,对于充分、正确地发挥社会主义道德作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将市场经济道德区分为“基本道德”和“理想道德”,既有利于区别传统道德和计划经济道德,又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道德和计划经济道德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否定个人利益的道德合理性,否定人性中自利的一面,进而否定了人的独立性、平等性,自然也谈不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把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把尊重人、关心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的根本目的。从而人格的独立和平等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人格基础,恢复了人的独立、平等和尊严以应有的地位。人们通过遵纪守法、诚实劳动的自利行为及其劳动成果,得到法律保护与道德上的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文明之花,已经结出也必将结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文明之果。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市场经济道德中的“基本道德”与“理想道德”的统一,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经济主体道德人格的完善。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提供价值支持。承认人的自利性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人性基础,同时它也拒斥极端利己主义,拒斥那种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因为,市场等价交换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交换双方有一定的互信度,也就是每一方在想自己获利的同时必须顾及到对方的利益,至少要做到“利己不损人”,最好做到“利己又利人”。从而通过市场交换行为实现“基本道德”与“理想道德”的统一,以确保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既符合经济必然性又具有道德合理性。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是经济主体道德人格养成的价值保证。

“经济人”和“道德人”反映的是健全人格的两个方面,从市场经济道德的两个层次来看,“基本道德”反映市场主体的自利属性,“理想道德”则主要揭示市场主体的利他属性。因此,“基本道德”与“理想道德”的统一是健全人格的伦理表达。正如马克思所说:“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2〕“基本道德”与“理想道德”在经济主体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呈现为“底线”和“目标”的价值视域。

3.“基本道德”与“理想道德”的互动是社会主义经济道德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着“基本道德”和“理想道德”统一与互动的价值意蕴,内涵着“经济人”(利己)与“道德人”(利他)的有机整合。“基本道德”与“理想道德”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人性的内在矛盾的反映。正如人在利己与利他的矛盾运动中走向完善和崇高一样,“基本道德”与“理想道德”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不断进步。总之,市场经济道德体现为人性价值的外在化。遵从市场经济道德可以使人们在“双赢”或“共赢”的合作中,获得在激励中前进的力量,并在诚信的价值追求中靠近经济活动的更高目的和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为己利他”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永恒的“发动机”,它不断地推动“经济人”获得实现自我的价值源泉。“经济人”的“善行”说明,人类不论怎样都要完成有利于自身的幸福的实现,而这种幸福本身就是与永恒的“善”密切相关的人生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为己利他”即把市场中的合作者看成是具有平等价值的主体。“利他”为“利己”指明了道德的方向,在关注自我发展的同时,为他者提供发展的契机和可能,理应成为市场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的道德准则。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道德的生成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仅就二者的根源关系而言,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道德的制度之源,市场经济道德依附于、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道德的进步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的深度发展总是以人的幸福的获得为价值依托;道德的形上提升也必然在“完善的成就”获得中得以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道德”和“理想道德”的互动与进步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空间,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要以“理想道德”为指导,以“基本道德”为基础,使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支点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氧作文教学;课堂实践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学生作文水平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据,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作文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棘手问题。有“氧”作文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大量阅读及练笔实现写作个性发展,达成写作目标的作文教学方式。从本质上说,它属于一种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和写作练习,实现语用能力的突破。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写作形式,轻写作能力。作文教学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写什么”,一个是“怎么写”。当前,教师往往容易忽视第一点,而只重视第二点。作文课上,教师习惯于向学生灌输写作技巧,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有些教师甚至让学生将这些写作技巧抄写下来背诵,但套用这些所谓的写作技巧,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第三语言”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宋运来老师认为,“媒介语言”已然成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后的“第三语言”。儿童漫画作文顺应了人们运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趋势,具有将“读图”和“阅读文字”融为一体的“第三语言”的特点,因此,将这一部分内容融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三)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觉醒。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它唤醒了很多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赋予他们足够的信心和权利去挖掘新的教学资源。可以说,儿童漫画作文的教学为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支点

创作的灵感来自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而这些都离不开后天的引导和训练。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悉心指导,用心栽培。小学生虽然在写作方面能力欠缺,但其可塑性却非常强,就像一块璞玉,只要细加雕琢,必可成器。教师作为雕刻师,必须以百倍的精力为作文课堂注入灵魂,为学生的创作注入灵感,以作文教学为支点,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的策略

(一)为写作思维加入“氧气”。1.思维导图,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思维导图通过图象与思维的联系形成最终的思维框架,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工具。在具体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变得可视,帮助学生整理思维,组织语言。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绘本甚至是口头提示来锻炼学生思维。在教写“过年”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在投影仪上展示一些过年的情景图片,如放鞭炮、包饺子、吃团圆饭等,通过这些生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然后再将一幅幅图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思图。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比如教师问:“同学们过年都会干些什么呢?会不会穿新衣服?串亲戚?请大家展开想象,回忆一下过年的情景。”学生通过自主想象,就能在思维中勾勒出一个具体的片段,这就是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指引,学生将思维转化为文字,再用适当的词语去修饰和润色,最终就能形成完整的作文。2.随文练笔,培养学生作文能力。随文练笔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注重对学生的读写启迪,通过增加课外阅读量来培养学生的练笔兴趣,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能逐渐形成重组阅读文本的能力,并能对读写规律生成新的认识。例如,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学期刊,比如《散文》《读者》《意林》等,让学生在优美文章的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增加词汇量。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教师也可以随时布置写作任务,比如学习某篇文章时,教师可让学生将其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理解内化,并尽量运用这些词汇快速写出一篇短文。此举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其对文字的敏感度。(二)为作文教学加入“乐趣”。1.情景促写,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情景促写”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写作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感受,让生活与写作紧紧联系在一起。“情景促写”努力体现以“境”激趣、以“趣”促写、以“写”入境、以“情”贯穿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营造相应的“情境”,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分析,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作文水平。例如,指导学生写《感动我的人》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歌词、音频、视频等为学生营造适切的作文氛围,也可带领学生观看《感动中国》《我是雷锋》等传递正能量的视频,让这些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写作灵感。有的学生或许对相关故事的情感体验不足,此时教师当另寻突破点,比如播放《时间都去哪儿了》《我的老父亲》《烛光里的妈妈》等歌曲,这些歌曲极具感染力,能够瞬间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有了情感的共鸣,学生自然就有了作文的欲望和灵感,写作就会变得简单许多。2.童漫作文,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童漫作文是指教师在作文课上,借助与教材相符的漫画、卡通图片、幽默小故事等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其作文能力的一种教学尝试,旨在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思维更活跃,作文情绪更饱满。(1)看图写话教师组织学生看图写话,目的在于利用绘本故事或卡通漫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逐渐形成写作自觉。比如在写关于“中秋”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利用“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绘本,让学生充分了解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同时借助绘本故事或卡通漫画展开想象,为作文增添神话色彩。(2)漫画留白漫画留白,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漫画的中间或后半部分留出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将漫画补充完整。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想象的画面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语言整合能力。比如,教师可将“白雪公主”的漫画分解开来,只保留前半部分,让学生发挥想象,重新构思,补充后半部分的内容,以此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若能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定会使课堂更具魅力,定会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释放想象力。比如教师可利用“我来编童话”这一板块内容,引导学生击鼓传花,花到谁的手上,谁就要根据之前的情节续编故事。学生们你一言接我,我一语接他,不知不觉就将故事演绎得越来越精彩。4.歌曲渗透,营造学生写作氛围。耳熟能详的歌曲是心灵的按摩师,能够激发学生的作文灵感,教师将悦耳动听的歌曲融入作文教学中,既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比如,教师可利用《爱我中华》这首歌为学生营造“爱国、爱民族”的作文氛围,要求学生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的歌词中寻找创作灵感,发挥想象,写一篇关于“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的作文。(三)为作文教学加入“意境”。1.创设情境,享受初创乐趣。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借多媒体技术,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视频感知情境等方式拓宽古诗文情境教学之路;也可以借助想象,通过拓展内容描绘情境、开展活动融入情境等方式实施古诗文情境教学;还可以创设美读情境,注重韵味教学,营造对话情境,凸显情感教学。如结合“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一板块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春晓》《咏鹅》等优美的古诗词,并通过多媒体音画展示诗中所咏之物,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披画入境,在情景的感召下享受初创的乐趣。2.摹写借鉴,激发再创灵感。对诗词进行二次创写,首先要准确把握诗词的内容、情感,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词中充实丰盈、极具表现力的语言,然后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灵感,对诗词中的意境进行再加工。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摹写再创时,必须透过诗词的语言强化学生对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这儿真美”这一板块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古诗词《山行》,带领学生重点品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的妙处,体会诗人的写景角度与手法,然后再配以适宜的图片、音乐,为学生创造适切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带着饱满的写作情绪,根据原文进行创写。

综上所述,无论是“思维导图”“随文练笔”,还是“情景促写”“童漫作文”,招招式式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情景的创设、潜能的训练、思维的培养以及言语的积淀,我们有信心成功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沈董美.思维导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