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规章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20 23:56:31

完善规章制度

完善规章制度篇1

【关键词】教育法制;程序文明;规章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是指高校制定规章制度应遵循的步骤和方法等。合法正当的制定程序是制定合法有效的高校规章制度的基础和前提。从程序法治视角审视我国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探究其程序缺失和疏漏,提出完善我国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的设想和建议,以期制定高校管理的“良法”,促进依法治校。

一、我国高校规章制度的定位

依法治校既意味着依国家法律活动,也意味着依合法的校园规章进行活动。规范的系统的校园规章,是高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从而也是法治化的重要表现。[1]高等学校规章制度是高校为了实现国家的高等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理念,按照一定程序依法自主制定的、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对学校各项工作和各类人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章程、条例、规定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2]要制定良好的高校规章,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对高校规章制度进行正确定位,明确其在我国的教育法律规范体系中的地位。首先面临的问题它是不是法的范畴,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严格意义上说,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属于我国法的范畴,我国高校规章制度不属于上述范围,不属于法的范畴。在现行的立法体制下,高校规章制度是内部规则,不属于我国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在合法前提下可以将其看做是法律法规的延伸和补充,是对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有益拓展。高校制定规章制度的权力可以理解为高校按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力和办学自的一项自然延伸权。[3]

根据法治原则,我国高校的规章制度不得与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应当属于它们的下位规范。当与上位规范不冲突,不违背法律保留原则的情况下,高校规章制度是高校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的具体制度依据和行为准则。

从一般法理分析,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属于国家授予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教育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具有教育行政的性质,同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校内具有普适性,是以后管理的依据,属抽象性教育行政行为。在一定意义上说,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具有准行政立法的性质,与我国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因而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程序,可以作为完善我国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的参照和借鉴。

二、我国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的现状分析

法治即“良法”之治,依法治校应是“良法”治校。“良法”的确立必须以严格的制定程序为保障。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定程序已做了规定,但对于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还缺乏明确的规定。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规范是影响规章制度质量提高的“瓶颈”。目前许多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时,一般是职能部门认为工作需要了,就提出并组织人员起草相应的规章制度,在一定范围内讨论和征求意见并修改,经主管学校领导同意或有关会议审议后由该职能部门颁布实施。[4]可见我国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逐步采取一些规范化的程序,开始注重制定程序的民主性,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尚存有一些缺失和疏漏。

1.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的规划程序有待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对规章制度的制定缺乏统一的规划,即缺乏整体规划,也缺乏年度制定计划,遇到问题临时制定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了规章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易出现重复规定和冲突规定,影响了高校规章制度的质量,制约了高校规章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2.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的调研和起草程序不够完善

一些高校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的调研程序不够充分严密。有的高校在制定某一项规章制度时,在未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未能广泛地听取有关人员对相关问题的意见,没能充分地掌握有关情况和全面地把握问题的本质情况下,就草率地制定规章制度。目前高校规章制度的起草一般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经验进行起草,未能成立正式的规章制度起草小组,法律专业人士的参与程度不够,起草的规章制度难免存在片面性,合法性和规范性也令人质疑,从而很难保证规章制度的质量。

3.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的民主参与程序有待加强

高校规章制度与高校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具有密切的关系,甚至涉及到他们的重大利益。但在我国高校制定规章制度的活动中,真正的参与者实际上局限于高校的内部管理阶层,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组织的职能得不到发挥,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参与权得不到尊重,参与积极性受打击。[5]在很多高校的规章制度制定中,一般由职能部门起草草案,学校行政会议通过,主管校领导签发就算完成了。在这过程中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内部的民主管理机构等都未能真正参与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在高校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民主程序的不完善,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高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并诉诸司法,这是学校面临的重大的现实问题。

4.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的公布程序不够规范

我国一些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的草案不进行正式公布,影响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限制了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机会;同时规章制度通过后的公布程序也不完善,一般只是在规章制度通过之后,和抄送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导,普通教师和学生很难及时全面获悉规章制度的内容,学生管理制度也只是体现学生手册中,缺乏广泛的宣传和详细的解读。待到要处理和处分教师、学生等有关人员时,才现身说法进行告知并予以处理或处分,这与民主法制原则相悖。

三、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完善的参考和借鉴

我国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在有关的教育法律文件中缺乏明确的规定。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行政立法行为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属于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属行政立法行为,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具有准行政立法性。梳理和研究行政法规和规章等行政立法程序,对于完善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于2001年11月16日通过了《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并均已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正式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分别对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程序进行系统明确的规定。并且《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依法不具有规章制定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参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执行。虽然这里只是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要求。但是享有行政权的行政主体制定针对不特定对象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定等都应当参照执行。我国高校规章制度涉及到的问题尽管远远不及行政立法涉及的事项重大,但是很多是也涉及教师、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的重大利益的,是高校进行管理的具体制度依据,因而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也应采取严格程序,在我国尚未有出台《大学法》的前提下,高等学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主体制定规章制度应当参照上述行政立法程序的规定。

我国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都须经严格的程序,才能合法有效。根据上述两个条例的规定,行政立法须经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和备案等程序。具有行政立法权的机关每年年初编制本年度的立法工作计划,下属的有关部门和机构认为需要进行行政立法的,应在每年年初编制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前报请立项,并应当说明立法项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依据的方针政策和拟确立的主要制度,由行政立法机关的法制机构对立项申请进行汇总,制定本年度的立法计划,报行政立法机关批准。在起草阶段,须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在审查阶段由法制机构根据有关的要求和原则进行严格审查,还应当将送审稿或者送审稿涉及的主要问题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还应当对送审稿涉及的主要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地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对送审稿涉及重大问题的,法制机构还应当召开由有关单位、专家参加的座谈会、论证会,听取意见,研究论证,必要时也可举行听证会。行政立法程序是一种公民参与程序,不是行政主体内部程序,而是一种开放式的法律程序,公民只要认为行政立法内容与其有利害关系,就可以亲自参与或者通过自己的代表参与行政立法程序发表意见,使行政立法内容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决定程序由有权机关进行会议通过或审批。然后还须以政府公报和行政立法空间效力范围内公开发行的报纸予以公布。最后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备案。上述程序规定是我国基本的行政立法程序,对于完善我国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行政立法程序对于我国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的完善也具有借鉴意义。美国在规章制定程序上有正式程序和非正式程序之分,正式程序须采取正式的听证程序,程序严格要求口头陈述意见和提出证据,进行言辞辩论,遵循案卷排他原则,制定法规的唯一根据是听证中的记录材料。正式听证成本较高,不宜普遍施行。还有一种非正式程序:“通知―评议”程序。“通知―评议”程序要求行政机关:(1)在《联邦登记》上公告通知,告知公众某一规章正在起草,对该规章的内容作一个一般描述;(2)邀请利害关系人对该规章草案提意见,行政机关考虑这些意见并制定最终的规章。然后,行政机关在公布规章的《联邦登记》上简要说明采纳某些意见和不采纳某些意见的理由。[7]这种程序既保证了听取大众的意见,又在程序上较为简洁,有利于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降低经济成本,促进公共利益。在美国,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的过程中,必须经过两道公布程序(草案的公布和正式公布),这是美国行政立法程序的鲜明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行政程序注重公众参与、注重倾听民众意见的民主参与理念。[8]在国外法制健全的国家一般都建立了包括行政立法公开在内的行政公开制度。从各国的立法实践来看,行政立法公开主要有立法文档的公开和立法文本的公开。前者是指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各种草案、说明及为立法而搜集的背景资料、立法讨论中的会议记录、备忘录等的公开;后者是指对已经成文的正式立法文本的公开。[9]上述行政立法程序充分体现了民主、参与和公开等原则,对我国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我国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的完善

高校规章制度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具体制度依据,要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法治化,必须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是“良法”。为了保证高校规章制度的质量,对其制定程序依照程序法治原则进行完善十分必要。现参考我国行政立法的程序规定和借鉴国外的行政立法程序规定,对我国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进行完善。

1.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的规划程序的完善

规划程序有利于促进高校规章制度制定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克服制定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规章制度的质量。为了统筹规划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实现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的统一有序,高校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章程制定本校须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的总体规划,架构规章制度的合理框架,以形成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同时高校要制定年度规章制度制定规划。高校各职能部门在年度伊始须将需要制定规章制度的事项向学校报请立项,并对立项书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论证,说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提出的主要制度,由学校专门的法制机构或校办进行汇总,向主管校领导汇报,经学校的校务会议讨论决定,根据情况缓急、制定条件成熟与否以及其他有关情况,讨论通过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

2.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的调研和起草程序的完善

高校规章制度草案若仅由提请立项的高校职能机关单独起草,会囿于部门视角考虑问题,制定的规章制度难免有失偏颇。为了有效地发挥规章制度的调整作用,对于高校规章制度的起草,应成立正式的起草小组,既有提起立项的职能部门的代表参加,又有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代表参加,同时还要有法律专门人士参与,以保证规章制度起草小组的民主性和专业性。我国《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十三条第四款明确规定:起草规章可以邀请有关专家、组织参加,也可以委托有关专家、组织起草。对于高校规章制定程序可以参考《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中的委托立法规定,将高校规章制度草案的起草,委托给高等教育法制研究机构等专门机构进行起草,从而提高规章制度的科学性。

在高校规章制度起草前,起草小组要认真梳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同时借鉴其他高校规章制度建设的经验,深入实际开展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广泛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明确需要规范的问题以及各方争议的焦点所在,按照国家教育法律和政策,对各方面利益进行合理调整,对规章制度的内容进行合法架构,对一些难以把握的条款应向有关方面专家咨询,做到有的放矢,考虑周详,使制定的规章制度草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于规章制度草案应附上制定背景、理由和说明,便于广大教职员工的参与和监督。

3.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的民主参与程序的完善

民主参与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规章制度制定中落实民主参与程序,具有重要的价值。根据一般的行政程序理论,行政程序作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作出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行政决定的活动,是在相对人的参与下完成的,不是由行政机关自行实施的。这是民主行政与专制的区别。相对人对行政程序的参与是行政程序是否公正的首要判断标准。[10]高校作为行政主体行使教育行政权,应当遵循参与原则。

高校在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当广泛地发动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在草案起草前,广大师生员工可以主动提出对该校规章制度制定的看法和意见;在起草过程中,与该项规章制度有利害关系的人员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参与规章制度的起草工作;在草案公布后,仍可以针对草案的具体条款,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以保证利害关系人的观点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的表达。对关系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要举行听证会,更好地保障教职员工的参与权。涉及学生重大权益事项的规定,法制工作机构应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甚至学生代表大会、团员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听取意见,也可在校刊或校园网公布草案征求学生意见,以论证学生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11]

完善的民主参与程序是制定合法正当的高校规章制度的重要保证。民主参与可以增加沟通渠道,集思广益,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提高规章制度的质量,增强师生员工对规章制度的信赖和认可,理解和认同,进而促进高校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但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也要考虑经济成本,既发展民主,也兼顾效率。

4.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的公布程序的完善

“法律未经法定形式公布不能产生效力”已成为一项法治原则。行政机关如将事先未公开的行政法规、规章作为对公民不利决定的依据更是没有公正可言。[12]高校规章制度公布与否,是评价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民主抑或专制的标志之一。高校管理制度的公布程序一般应包括规章制度草案的公布和规章制度正式文本的公布,草案的公布为广大的师生员工创造了参与的现实条件,若不知草案的内容就不能有效的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是民主的体现。规章制度正式文本的公布,是规章制度生效的重要的条件,若不正式公布,管理相对人就不可能知悉规章制度的内容,无法以规章制度为依据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规章制度正式文本的公布是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体现,否则与专制无异。规章制度只有公布才能充分发挥引导和教育作用,才能真正实现规章制度的规范价值。

关于高校规章制度的公布程序建设,高校应当结合教育部2010年3月30通过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简称《办法》)进行构建和完善。《办法》第七条第二项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主动公开学校章程以及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第十二条规定:对依照本办法规定需要公开的信息,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等校内媒体和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校外媒体以及新闻会、年鉴、会议纪要或者简报等方式予以公开;并根据需要设置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或者电子屏幕等场所、设施。因此,高校规章制度草案和正式文本应当结合《办法》的有关规定采取多种形式在校内外公布,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使参与权创造条件,同时接受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大众的监督;必要时,还要举行听证会和政策解读会对规章制度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使规章制度的相关利害关系人充分知悉和领悟,真正落实高校信息公开制度。高校在公布规章制度的正式文本时,同时也要公布立法说明以及师生员工的意见采纳和不采纳情况,否则易挫伤师生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对规章制度制定的民主化的监督。

高校规章制度作为高校管理的具体制度依据,参考我国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和借鉴国外的行政立法程序经验,以完善我国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提高高校规章制度的质量,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法制基础,从而促进我国高校依法管理,建设和谐、文明、有序的法治校园。

参考文献

[1]李红勃.高校管理规章的法律思考[J].行政与法,2004(10):55.

[2][5]李晓衡,刘均匀.论高校规章制度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9(3):70.

[3]刘标.高校规章制度的行政法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22.

[4]李功强,孙宏芳.高校规章制度:问题、分析与建议[J].清华大教育研究,2005(5):59.

[6][12]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72,286-287.

[7][8]刘莘.行政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29,162.

[9]刘广登.论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7.

[10]王万华.行政程序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187.

[11]谢华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学生权利保障[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9.

本文是第三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陕教 高[2005]47号)“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程序正当研究与实践”的子成果之一,是蚌埠医学院院级课题“普通高校学生管理程序法治化研究”的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完善规章制度篇2

那么,如何强化纪检监察工作的监督职能呢?接下来,笔者就此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把好教育调控导向,并对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实施监督,使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

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建设的主动权,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筑牢思想政治防线。当前要着重搞好“三项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廉洁勤政意识。一是大张旗鼓地做好正面典型的示范教育。要在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学习英雄模范先进事迹活动,形成一种立党为公、勤政为民、团结拼搏、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浓厚氛围。二是利用典型案例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充分利用全国特别是各地发生的典型案例,采取观看电教片、组织干部到监狱参观、听犯罪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广泛开展警示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和拒腐防变能力。三是进一步抓好党纪政纪条规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近几年出台的党纪政纪条规,并进行党纪条规考试,促进遵纪守法良好风尚的形成。

在组织开展上述“三项教育”活动的同时,要避免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使之收到良好效果,有必要对各系统、各单位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监督工作可以介入活动过程,也可以考察教育效果。考察教育效果的形式,可以要求参加教育的党员干部撰写学习感想、心得体会,也可以就相关内容组织进行考试。监督工作的开展,关键是纪检监察部门必须把工作做扎实,要切实制定出操作性强的监督标准,实施监督时要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务求实效。

二、坚持制度优先原则,要注重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更要注重监督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就制度和人这两个因素来说,制度比人更可靠,制度对人的约束有巨大的制约作用。以法治国,强调的是法制,弱化的是人治。因此,要重视建立完善党风廉政规章制度,促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向法制化发展。要建立和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制度关系,并且向社会公开,增强透明度,接受广泛的群众监督。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加强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管理。当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搞好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等一系列限制和约束党政机关干部的行为制度,倡导清正廉洁、务实诚信的职业道德。二是建立苗头预防制度,针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中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订立严格的制度加以预防和约束。三是完善廉政监督制度,重点要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审计制度、新任职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和初任公务员廉政谈话制度等。四是群众参与制度,要适应法制社会的要求,运用现代化手段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为民主监督、社会监督提供条件。

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之后,各级纪检监察部门更重要的工作,是抓紧抓好各项监督制度的落实。这是强化监督职能的关键。落实工作主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是督促各自职权范围内被监督单位,要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各项制度的规定,切实制定出本部门、本单位、本职岗位的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实行严格自律。二是对职权范围内各部门、各单位的执行党中央和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制定的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执行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和廉洁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监督中要客观公正,不讲情面,确保各项制度的彻底落实和认真执行。

三、抓住监督的重点,关口前移,及早防范和纠正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最近,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了《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立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条例》确立“一把手成为党内监督重点”,这是党中央根据客观形势作出的高瞻远瞩的决定,是对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当正确领会其精神实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点也要随之改变。笔者认为,当前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工作的重点,是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必须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对“一把手”的监督,既要坚决查办其、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又要关口前移,着眼防范。在处理“惩”与“防”的关系中,要以“防”为重点;在“防”的时候,既要注重防止“一把手”的个人行为,又要注重防范“一把手”为片面追求政绩而在重大决策上侵害群众利益的集体行为。“防”的重点,在于纪检监察“关口前移”;做好了“关口前移”工作,对于及早防范和及时纠正重大案件的发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比如今年发生在湖南省嘉禾县的违法违规拆迁事件。为开发建设嘉禾县珠泉商贸城,嘉禾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强行拆迁居民房屋,并在拆迁中实行“株连”政策,弄得整个县城群情激奋,怨声载道,严重破坏了政府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嘉禾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人及相关责任人因此受到了严肃查处。导致这起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县委、县政府“一把手”,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开发建设珠泉商贸城的决策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地方经济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没有拈量清楚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发展好、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因此导致了决策错误,严重侵害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如果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提前听取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决策情况汇报,对其招商引资方案中涉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群众利益的措施和优惠条件进行检查监督,相信嘉禾县委、县政府的这一重大错误以及由此招致的不良后果都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建立和完善对“一把手”的教育防范机制。要针对“一把手”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权力观、群众观和法纪观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不断增强“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虚心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接受监督;要对“一把手”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提醒,做到早打招呼,早防范;要加强对“一把手”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准他们打着领导干部的旗号牟取私利,如果他们利用领导干部的影响严重违纪违法,要按有关规定追究该领导干部的责任;对于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领导干部条件、经教育仍不转变的“一把手”,必须依据和其他党内法规坚决开除出党。

完善规章制度篇3

海南万宁查处15名“不干事不担事”干部。(新华网 10月26日)

今年以来,海南全省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启动整治庸懒散奢贪“不干事、不担事”突出问题专项监督检查以来,陆续查处系列案件,其中万宁市15名“不干事、不担事”公职人员日前被立案查处。

国家公职人员的工作形象代表着国家机关的形象,公职人员“不干事、不担事”,在其位不履其职,不仅损害国家政府的形象和信誉。而且严重影响党群干部关系,在中央大抓干部作风建设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些有干部漠视纪律红线,践踏规章尊严。所以治理国家公职人员“慵懒散”势必在行,但要达到标本兼治,还需制度跟上。

当前,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庸庸碌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工不出力,败坏了政府形象,老百姓已对此非常不满。所以加大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教育力度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项急需解决的任务。

要想治理“庸懒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要在制度建设上做文章,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常态化约束机制,要以责任严格落实和制度真正执行,破解治理“庸懒散”难题。同时,要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作用,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行为的监督,定期不定期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巡查,督促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还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鼓励人民群众积极举报官员不作为、乱作为,使官员的一举一行都置于群众的严密监督之下。只有给那些“在岗不敬业、履职不尽责”的人当头一棒,才能有效遏制“慵懒散”现象发生,才能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守岗位职责,做好人民的勤务员。

完善规章制度篇4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章程;重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4-0020-05

构建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对大学的内部管理而言,是为了使大学教学、科研、管理有规可循,建立起符合大学发展规律的自主办学、自我约束、高效有序的管理机制;对大学的外部环境而言,是要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甚至是大学与家长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为大学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只有大学内外部环境达成了和谐有序的相互依存关系。才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纠纷与牵制,激发出大学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初衷和目的。理性的大学制度的构建能够为大学搭建起平衡的秩序,使大学的办学传统、先进的理念得到历史的沉淀与升华。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成长的普遍规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提出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为加强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而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大学办学和管理的“宪法”,是大学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纲领”与“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以大学章程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大学实现依法办学的基本要求

依法办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首要内涵,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办教育的头等要求,大学要在法律的框架和要求下合法合理办学,更进一步讲,作为法人,是要在自己的章程规范下依法办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就对学校章程的建设工作开始重视起来,在多部重要的教育法律和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中作出了专门规定。1995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6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组织机构和章程等基本条件”,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章程自主管理”。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27条规定“申请设立高等学校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章程等材料”,第28条明确了章程应当具体规定的事项。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这些法律和文件中,对大学设立的合法性以及大学章程建设的必要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制定自身的章程,使人对其办学的合法性、管理水平和办学的自主性不得不进行重新考量。只有制定和完善自身的章程,大学办学才称得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否则,作为法人来讲,其约束自身行为的机制都没有建立起来,何谈依法办学。所以说,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大学依法办学的基本要求。

(二)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大学实现自主管理的规范路径

大学要真正实现自主管理,必须建立一套自主管理的成熟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否则就会陷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怪圈,其办学自不可能真正落实。大学章程规范学校外部与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包括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学校与校外相关主体(校友、家长等)等多层面重大关系,它是学校办学与自主管理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是连接外部教育法律与校内具体规章制度的桥梁。教育法律对学校办学的指导是宏观的、框架性的,而校内具体的规章制度则是微观的、局部的,必须存在大学章程这一“宪法”把学校重大的基本的问题固定下来,按章办学,才会使学校的管理有章可循。国外大学章程一般都对学校的管理体制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哥本哈根大学章程规定,“评议会根据校长的建议,讨论并批准学校的组织机构、收支预算,决定学校章程的通过及修订以及批准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大学实现自主管理的规范路径。

同时,大学章程的制定能够进一步理顺大学的办学思路,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自主发展。在实地调研中,一所985的名校就是在制定章程的时候将学校的使命及人才培养理念予以明确,学校的一名行政人员对大学章程的意义这样解释“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到底是什么,一直没有很明确的说法,原来说法很多,换一个校长、换一个领导就换一种说法。自从我们写进章程之后,它就成为一个学校规范的共识,这个很重要。改革是需要的,但是多变对于学校的稳定我觉得非常的不好。”学校的办学使命及人才培养理念可谓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一所大学的特色与精华所在,如果学校经常跟着领导的更迭变换办学使命与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的办学传统如何才能积淀,学校的办学特色又何在。理念是制度的灵魂,有了理念,制度才有生命。大学章程正是一所大学办学的理念、总的纲领,没有它,其他规章制度就像没有生命一样,缺乏色彩和灵魂,其作用就会像分股了的麻绳少了合力,学校管理也会缺乏纲领,缺乏特色,缺乏历史传承。

(三)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大学加强民主监督的有力支撑

民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所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必须体现民主监督,才能充分发挥现代大学制度的积极作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有权力行使的地方就应该有充分的民主监督,否则权力的行使势必会失去了界限,像脱缰的野马失去控制与约束。大学章程是大学办学与管理的“根本大法”,是一切规章制度的总纲,在大学章程中明确对学校权力主体权力行使的民主监督是校内民主建设的关键环节,民主监督有了其固定的形式与程序,能够帮助校内各层次主体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进而充分行使自身的监督权利,使学校的管理进行得有理、有据、有效。得到校内各层次主体的广泛认可,营造充分的民主治校氛围。如上海交通大学章程第15条规定“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与监督的组织形式,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责有:审议通过学校工作报告、发展规划、学校章程、重大改革方案等事项:讨论决定住房、医保等有关教职工集体福利和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民主评议和监督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参与推荐学校行政领导等”。在调研中,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行政管理人员反映说

“教职工代表大会一直以来是校内重要的监督机构,但是监督什么、做什么没有明确规定,在章程中第一次明确审议什么、讨论什么、决策什么,教代会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通过章程把教代会的职责定下来了,其实给我们自己下套。比如说如果我们这里面没有写教代会要审议规划的时候,他们不可能跑到规划处来问我你的规划写完了没有,工作计划怎么样,不会来问我这件事情,现在他知道这是他的职责,这样也容易形成校内的相互监督。”因此可以说,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加强校内民主监督的有力支撑。

(四)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大学增强社会参与的重要保障

社会广泛地参与到大学办学的事务中来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涵,只有社会充分地参与到大学的办学中,大学才能够清楚了解社会对大学的需求并不断按照社会的需求调整自身的办学行为,为社会与国家谋福利。大学章程能够把社会参与的方式与人员种类以及数目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便于社会经常性地参与到大学的办学过程中,大学能够及时接收社会对大学办学的需求与建议,更好地面向社会办学。如巴黎第四大学章程规定了参与大学各委员会的外部人员的条件与名额。例如,规定校务委员会有16名外部人士,其中12名为:1名巴黎地区政府代表;1名巴黎市政府代表;5名全国工薪者工会组织代表:5名全国雇主工会组织代表。东京大学章程第8条规定,“东京大学将保持其组织的灵活性以应对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它将与校外的知识分子合作并不断地开发与国外的联系。它意图在促进网络式研究中运用全球化的视角发挥动态的作用”。湘潭大学章程第50条规定“学校设立校友会。学校以多种方式联系和服务校友,凝聚校友力量,为校友的继续教育提供便利和条件。同时,通过加强董事会建设,促进学校和董事单位共同发展。”大学章程能够明晰地规定社会参与大学的方式与渠道,并且将这种渠道固定化,使社会相关利益主体能够有保障地经常性地参与大学事务,因此,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有助于增强社会参与大学事务,促进大学发展。

二、以大学章程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大学章程是大学办学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校内各项规章制度的“领头羊”,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国外的大学基本上都具备完善的大学章程,大学章程使大学获得了合法地位与自治权利,规范了大学组织的基本管理体制与治理结构,明确了外界主体如政府与社会等参与大学事务的渠道与方式,彰显了大学办学的使命与特色。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大学章程的建设要彰显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突出大学的学术本位精神,注重创设大学管理的民主法制氛围。因此,大学章程的建设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晰规范大学的基本治理结构

大学章程是大学治校的总纲,其最基本的职能是规范厘清大学的基本治理结构,使大学的管理有据、有“法”可依。在章程中明确大学的基本治理结构是世界大学章程建设的通行惯例,如规定董事会的组成及职责、学术评议会与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组成及职责、校长及校务委员会的职权、学院及系等组织结构的权限与治理等。如英国大学的皇家特许状就对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进行了框架性的规定,其中主要包括大学治理机关、大学治理所遵照的法律文件及程序以及大学主要管理职位等。国内大学章程的制定要注意理顺大学的基本治理结构,明确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如何在校内更好地发挥作用,职权分明,形成合力;学校的决策机构及程序;各级学术组织(院系等)的权责分配及运行管理;校内各主体如学生与教师的责权利等,这些都是章程要重点规范的问题。如吉林大学章程就明晰了党委与行政的关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界定了党委与行政的不同职权范围,从制度上更加理顺了党委与行政的工作关系,促进学校形成高效有序、合理合法的治理结构。

(二)体现学术本位的现代大学精神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理念》一书的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大学是一个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组织;知识与学’术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精神。现代大学制度中的“现代”不仅是个时间概念,更是指向大学制度要体现大学的学术本位精神。作为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大学章程更是要站在保卫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的风口浪尖上,充分体现学术本位的现代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的学术自由发展。如哥本哈根大学在其章程中对学校的目标与任务规定“进行研究并提供最高学术水平的高等教育。学校必须确保学术自由并为传播知识和学术成果作出贡献”。东京大学章程规定“东京大学的目标以学术自由为基础,不断追求真理、创新知识,使其教育和研究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国外的大学章程同时注重吸收学术人员管理学术事务和参与学校的管理,彰显了大学学术组织管理的特性,充分发挥了学术人员的主人翁作用。如耶鲁大学章程规定“每个学院的终身教授同时是行政人员,他们和校长、教务长、院长一起组成终身职员理事会。该理事会是学院的管理机构,处理有关教育政策、学院管理的事情”。哥本哈根大学章程规定“评议会由校长和14名成员组成。其中2名为任命的校外人员,还有5名院长,2名研究人员和其他教师的代表”。大学章程保卫学术自由,保障学术人员的主人地位和话语权的使命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章程的制定需要学校各层面主体参加,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给其充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机会,不能是行政人员闭门造车制定章程,否则制定出来的章程行政意味太浓,学术气息太弱,不能彰显学术本位的现代大学精神。

(三)定位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个性追求

大学章程是大学发展的定位器与指南针。是大学办学与管理的缩略图,一所大学的章程不能体现其办学特色与个性追求,那么大学的办学与管理也不可能富有个性与特色,出现大学千校一面的“怪像”也就不为怪了。看到一份大学章程文本的时候,应该是一所栩栩如生的学校景象出现在眼前,而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具,缺乏个性特征。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的过程,同时是进一步理顺办学思路,定位办学特色与个性追求的过程。对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从国外情况看,如康奈尔大学章程规定学校主要任务是“为了推动学校工业课程的自由及实践教育,学校主要教授与农业、机械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军事战略等。”密歇根州立大学在其章程的序言中指出“作为政府赠与地的学校。其职责是提供农业、工业及其他课程的自由性及实践性教育,为学生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做准备。”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办学使命与培养目标,章程犹如学校办学的一面镜子,从章程的文本中可以看到学校办学的特色与个性

追求;更重要的是,章程是学校发展的旗帜,指导并引领学校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制定章程的过程中,大学要注重总结提炼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文字凝练在章程中,促进大学个性化发展。

(四)创设大学管理的民主参与氛围

民主是科学管理的第一要义,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涵。民主参与关乎大学制度的和谐,关乎大学内部各主体权益的平衡与顺利实现。大学章程是大学治理的“宪法”,大学章程有义务积极创设学校管理的民主参与氛围,以制度的方式充分保障大学内部各层次主体对权力行使的民主监督,开放多种渠道便利社会参与大学事务,使大学的办学与管理更加民主、更加开放。尽快形成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机制。

1.充分保障大学内部民主监督

大学章程对学校内部的民主监督主体与内容以文本的形式进行明确严格地规范有利于提高大学内部民主监督的力度与效果,充分保障各主体权益,实现大学的良性管理与和谐。如东京大学章程规定“东京大学的所有学院(系)、研究院及附属机构等,作为自治管理的基本组织单位,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整个学校的管理”。目前国内的大学章程对于校内民主监督的有关规定明显不足,大部分大学章程只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为校内民主监督机构,具体的监督内容没有给出充分说明。上海交通大学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其章程不仅规定了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的组织形式,还规定了其监督负责的主要事项,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积极履行其职责的热情,促进了学校民主监督建设。我国大学要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教师与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民主监督,创设多种形式使他们能够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对学校管理与建设的意见,并且将监督主体以及内容具体明确地写进学校的章程中。形成制度规范。

2.开放多种渠道便利社会参与

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大学不是孤立的象牙塔,它要为社会与国家建设服务,满足社会对人才与知识的需求。大学章程是架起社会与大学的桥梁,它可以明确社会参与大学事务的方式与渠道,使大学与社会之间沟通无阻。大学要充分利用大学章程的制度优势,把社会参与大学事务的方式与渠道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保障大学与社会的联通,提高社会对大学事务的参与度,增强社会与大学之间的默契配合。如耶鲁大学章程规定法人机构的19名成员中有3名当然委员,他们是“耶鲁大学校长、康涅狄格州州长和副州长”。波鸿一鲁尔大学章程规定“波鸿一鲁尔大学管理委员会对行政管理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尤其在大学发展规划方面提出建议,并且促进大学的地区融合。波鸿市市长和鲁尔大学友好企业的董事长为管理委员会成员”。而目前国内的大学章程对社会参与大学事务的规定不足,对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规定得比较笼统,如某大学章程规定“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学术进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大学章程明确社会参与大学事务的内容、方式、程序,这样有利于提高社会参与大学事务的效果,加强社会与大学之间的沟通。

(五)规范校内具体规章制度建设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在法律框架下,建设一个以章程为统领以学术为本位的协调统一的规章制度体系来引领大学发展。因此,依据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在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的前提下,以章程为指引,规范建设校内各项具体制度,使其围绕大学章程发挥合力共同服务大学的管理。

“徒法不得以自行”。大学章程的作用发挥需要更具体的规章制度来配合,共同构成大学的制度体系。章程制定后,学校要根据章程的规定,及时制订、完善具体的规章制度,清理、废除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章程的规定得到充分落实与实施。学校章程是学校办学的基础文件和根本纲领,是制定各项具体规章制度的基本依据,在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中处于“母法”层次。因此,各项具体规章制度不仅要与章程的规定相吻合,更要彰显章程的本质精神并细化章程的有关规定,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实地调研中,一些大学在制定章程后未及时制定完善学校的具体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不能形成协调统一的系统,甚至有的规章制度都是过时不用的,这极不利于学校的办学与管理。科学的制度建设能够使大学形成一种长久的竞争力,引领大学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与进步。

总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大学章程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和抓手,各高校要通过大学章程,清晰规范大学的基本管理体制。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个性追求,注重民主监督与社会参与,贯彻大学的学术本位精神,引领学校持续向前发展。制度沉淀文化,制度传承精神,制度创造未来,期待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科学民主的现代大学制度带给大学一种核心竞争力,让大学的管理焕发光彩,让大学持续长久发展!

注释:

①⑦⑨陈立鹏,陶智,国外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I].中国高等教育,2007,(10):60.61.61.

②⑥马陆亭,范文曜,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9.200.

③⑧陈立鹏,梁莹莹,日本的大学章程建设[U].中国高等教育,2010,(17):62.62.

④孙贵聪,英国大学特许状及其治理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3.

⑤张文显,周其凤,大学章程:现代大学制度的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

完善规章制度篇5

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要想实行规范化的管理,首先就要有一套可以遵循的规章,来对企业内的员工行为做出规范。而且并不是所有先进的规章制度和经验理念都可以吸收,规章可以不是最好的,但一定要是最合适的,要适应企业单位的实际工作。而且物业企业本来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的存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人民的生活出现问题,也给企业带来经济和名声的双重损失。政府在这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物业企业需要遵循的规范进行了规定,使物业企业能够提供合理的服务,并重点在收费这方面进行了标准制定,不允许存在乱收费的情况。企业在进行本单位规章制度的制定时,要以政府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基础和模版来进行完善和提升,对每个部门的工作进行规范,这项工作要细致到部门进行活动的每个环节,甚至精确到什么样的员工应该做什么工作并负起什么责任。而企业的员工也要熟记企业制度和了解企业的情况,依照规章办事,为百姓办实事,为避免出现因为员工舞弊或者疏忽而造成的损失,对每项工作和每个员工都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对员工所进行工作的每项环节进行校核,确保办实事。而制度的制定原则是删繁就简、适用易行,抓紧对于企业中繁重、错误的制度的改、废、立工作,确立实用的工作标准、业务流程并完善基础资料。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建立以班为单位的执行队伍,并选择熟知企业制度、表现良好的员工作为班级的班长来带领班级进行工作,同时班长也要对所进行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负责。除了人员管理外,还要对现场管理进行关注,完善现场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使现场管理进退有致、细致分明,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二、吸收先进的服务理念

在企业管理规范的制定中,企业可以对其他企业或者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进行借鉴吸收,选取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部分进行消化。对于企业来说,虽然最终确立的规章制度必然是条例一大堆,但总的来说都是以一条原则或者思想进行扩展的,它是以让企业盈利和让用户满意为标准的。或者可以说它是企业的一种文化和氛围,在这之下企业的员工都能够以这条思想为中心进行工作。而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企业规章中没有明确规定的,这时候就要以企业的中心思想作为参考来进行办事,保证办事效率和企业口碑。对于物业企业来说,主要是要在服务这方面下功夫,将服务人民和企业发展作为规章的中心。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进行完善细致的制度的扩展,也可以依托这条思想来开展各种活动,如深入社区开展零距离服务、努力保证小区的绿化和清洁、创建文明服务榜样岗位等,通过这些活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完善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

虽然合理规范的制度能够最大化地规范员工的行为,但是最终的工作效果还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一定按照预期而进行。所以除了规章制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对各个员工和部门所进行的工作进行考核,查看其工作完成程度和群众满意程度并调查人民意见。在考核完成完成要与预期的工作效果做对比,分析工作进行的好还是不好,并在此基础上用奖惩制度,对于工作完整完成或者超额完成的予以奖励,对于工作不认真、态度消极的个人和部门进行惩罚,做到赏罚分明。如果企业工作的进行不管完成的好坏最后结果都一样,那么企业就成为一潭死水,人们没有工作的动力,也会不遵守所制定的制度。所以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是必要的,做到赏罚分明才能让员工信服、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约束力,也会增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完善规章制度篇6

[关键词] 企业物资采购;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采购是企业从外部获取起源的最重要方式,也是企业所有运营业务的起点,只有做好采购业务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采购业务所占用资金占到整体资金占用量的60%以上,特别是制造企业物资采购的成本占到企业总体运行成本的80%以上。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总体运行成本的高低以及企业最终利润额的高低,企业采购物资的效率及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生产产品的效率和质量,企业的采购活动日益成为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与企业其他业务相比,企业的采购业务不仅仅需要涉及到内部的财务、采购、制造等各部门,还涉及到外部的银行、供应商等,只有建立起严格的采购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企业采购活动的高效性和廉洁性,有效的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和整体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作者将分析在当前竞争形势下我国企业完善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作者多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和研究的经验为我国企业完善采购内部控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对策。

二、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一)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规避采购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日益复杂,企业的采购活动将会面临着更多的外部风险。完善企业的采购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企业采购活动每一环节的监督和控制,有效地规避企业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采购风险。

(二)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止采购腐败

企业的采购活动是企业资金占用量最大的业务,也是企业管理最敏感最容易出现腐败的环节,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完善企业的采购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加强对采购各环节的审批,加强采购信息的透明程度,最大限度的预防采购腐败现象的产生。

(三)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采购效率

从近几年权威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采购成本占到企业总体运行成本的60%以上,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和采购效率的提升对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完善企业的采购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的采购行为,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保证企业物资供应的及时性,降低企业整体运行成本。

三、当前部分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部门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是企业完成内部控制业务的前提和基础,要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企业的采购从业人员必须时刻牢记企业内部控制的理念。但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采购人才队伍多是由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或者是市场营销等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采购部门很少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或者专业的内部控制人员,员工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大多和市场变化及商务谈判等有关,企业很少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和教育,这就会直接导致企业采购人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不能主动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配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就破坏了企业采购内部控制的完整性。

(二)规章制度建立不完整,职权分配不合理

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科学合理的职权分配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的采购管理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很多企业尚未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仅仅是依据不同采购业务管理的需要制定了不同的采购制度,不能有效地形成管理体系,也就不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很好的支撑。另外,科学的职权分配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采购业务的流程以及职权分配不合理,没有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将不相容的岗位进行有效地分离,导致部分采购人员拥有过高的职权,破坏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完整性。

(三)内部监督不严格,采购绩效考评不合理

严格的内部监督以及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是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我国大部分企业都能够意识到采购监督以及采购绩效考评对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强化内部监督和完善采购绩效考评工作。但也有部分企业对于采购的内部监督不严格,没有对采购工作执行严格的审批流程,部分企业为了工作的便利,甚至简化签字审批流程,让企业的采购监督流于形式。另外,部分企业采购绩效考评工作过于简单,仅仅考虑采购价格、采购成本、货物质量以及供应及时性等指标,没有将内部控制的各项指标加入到绩效考评之中。

(四)采购预算控制不严格,供应商管理不合理

采购价格和供应商管理直接决定了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执行相对较为严格的采购预算控制制度,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供应商管理机制。但仍有部分企业采购预算控制不严格,对采购价格和数量的控制不力。另外,部分企业的供应商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供应商管理机制,也没有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制度,这就会给企业的采购带来一系列的风险,不能有效地形成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也不利于企业的采购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四、完善我国企业采购内部控制的建议与对策

(一)强化对采购内部控制的认识

采购管理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很新的管理理念,很少有高校开设专门的课程培养采购管理的相关人才,大部分的采购从业人员都是物流、贸易以及销售等专业背景,企业的采购部门也缺乏专业的内部控制人员,这就会直接导致我国企业的采购人员较为缺乏内部控制意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国采购部门的管理者首先需要意识到内部控制对采购管理的重要作用,积极带头执行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另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让现有的采购人才队伍能够及时的补充内部控制相关知识,能够理解内部控制的理念。我国的部分高校也需要在开设的采购管理相关课程之中加入内部控制等方面内容,为企业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采购管理人才,提高我国企业整体采购队伍的水平,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体系。

(二)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分配采购职权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采购内部控制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意识到了规章制度对企业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也能够依据实际的采购工作经验总结制定一些科学的规章制度。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规章制度大多是对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很少有企业能够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采购规章制度。因此,我国企业在强化采购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从更高的角度系统的制定一整套采购规章制度,用来引导和规范采购行为,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另外,合理的职权分配可以有效的实现采购管理权的制约平衡,企业必须将不同采购岗位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合理的确立采购职权分配,保证各岗位的职权制约和权责对等。

(三)强化采购内部监督,完善采购绩效考评体制

严格的内部监督和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是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采购内部控制而言,只有强化内部监督才能有效的制约采购权力,规范企业的采购行为,防止采购腐败的产生,保证企业的所有采购活动都是依据国家法律和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同时,企业还应该完善采购绩效考评体系,在对企业采购活动进行绩效考评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设立质量、成本、交货期等与采购活动紧密相关的考评指标,还需要设立采购活动操作规范性、是否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等并与企业内部控制紧密相关的考评指标,利用绩效考评过程及时发现企业采购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强化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引导员工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防止违规操作行为的出现。

(四)严格执行采购预算,科学管理企业供应商

严格的预算控制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采购成本,预防企业采购腐败事件的发生。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的采购预算编制过于粗糙,预算的执行也不太严格,整个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都流于形式。要改变这一现状,企业必须在每年采购活动开始之前组织生产、财务以及采购等各部门人员编制科学合理的采购预算方案,并在实际的采购工作中严格执行采购预算。另外,企业还需要强化供应商管理,每年都需要对所有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考评,淘汰一批不合格的供应商,并通过严格的供应商准入体系为企业的采购工作选取最合适的供应商,防止因供应商管理不当所发生的采购腐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完善规章制度篇7

然而,在国有企业规章制度效率的跟踪调研中,笔者发现,因规章制度执行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较为巨大,且有递增趋势,因此采取有力措施提升规章制度的执行效率,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变得十分紧迫,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规章制度在执行和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探寻了一种提高规章制度执行力的有效途径,实现了规章制度“可视化”管理,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以国有某企业为例,经过问卷、考试、数理统计、分析和比对等方法后,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在制度执行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制度分类查找烦琐。因国有企业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企业规章制度繁多,种类多样,涉及面广,如某国有企业规章制度近500件(套),涉及战略管理、安全生产、质量、技术研究、财务会计、人力资源、党建及综合管理等单位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制度文字数80万以上,这么多信息量分类查找比较麻烦,要精确找出及使用规定条文耗时费力,即便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系统,在文件柜中查找翻阅也是效率低下的。

信息量大难于掌握。规章制度制定出来,首先要进行制度内容宣贯和学习,充分掌握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使员工尽快将制度的各项内容和工作流程熟悉和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员工参与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怎么让员工掌握,企业中进入单位久一些的员工,可能掌握规章制度会多一点,培训学习制度相对容易,但也很难对每一条规章制度都了解清楚,尤其是新入职的员工仅通过简单的培训,短期内很难掌握,不能很好地掌握制度的内容要求,对制度的执行力度就大打折扣。

检查监督易出现疏漏。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企业要做好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主管业务部门对制定的制度做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有一定的麻烦,首先检查人员要对规章制度内容非常了解,明白要检查哪些内容,如果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有疏漏,督促效果就会减弱;另一方面,诸多的管理条文,哪些执行到位,哪些没有执行到位,很难迅速知晓并做出管理决策。

提升规章制度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升制度的执行力,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创新采用一种新办法――制作规章制度流程卡,提升规章制度管理的可视化,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规章制度的执行效率。根据运行正常有效的规章制度,结合企业本身实际,制订出涉及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方面的业务流程,明确流程管理责任,并用Microsoft Visio软件统一表达出来,浓缩在名片大小的卡片上。

这里所说的流程是从企业战略出发,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从业务出发,进行流程规划与建设,具体做法与过程如下:

明确流程 明晰权责。首先,确定业务流程卡的组织机构和管理部门,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具体工作计划和任务;其次,引导组织业务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和修订规章制度,确保制度符合单位实际,并现行有效;再次,组织各梳理规章制度中的关键流程,遵照原则是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指引项目要求,选出涉及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方面的业务流程,制订流程计划并由组织评审组进行评审,确保流程计划覆盖单位重要方面;接下来,再由各部门按照流程计划,根据上级要求和规章制度,按照Visio的统一格式编写流程图,经过部门和单位二级评审和审定,以此确保业务流程图符合单位实际且科学合理;最后,从方便携带和使用的角度出发,我们将完成的业务流程图缩印在只有名片大小的流程图卡中,用可以拆卸的铆钉连接在一起。这样做的好处是易于员工拆卸下来单独使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企业会根据未来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业务流程,方便我们及时更新业务流程卡,保持业务流程卡的流程信息与企业规章制度要求一致。

完成的业务流程卡

图表直观 方便使用。我们选取流程中《对外学术交流管理流程图》,员工通过查阅流程图,可以获得以下信息:熟悉和了解该业务流程的整个处理过程;该业务涉及主管部门(科技委)、保密部、财务部及所级领导;该业务流程包括征文布置、论文审查、论文复审等的五个阶段;流程进行过程中所形成一些中间见证材料等。

清晰明了 提升效率。业务流程卡的编制和使用,对国有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流程卡上的流程信息是简单以图表的方式展示了关键的业务流程,无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很容易明白该业务是哪个部门归口管理,整个工作流程需要怎么做,审核审批需要找哪些部门和单位领导,这要比查阅规章制度要更方便快捷,也能尽快掌握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大大提升单位经营管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业务归口管理部门通过查阅流程中关键流程,较为容易地确定流程中关键控制点,对参与该业务工作的各个部门进行监控,对未按照流程要求的人员依照制度处罚依据进行处罚,进而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更为有效的监督。

实行规章制度可视化的效果

通过制作业务流程卡,使得企业规章制度中的关键内容跃然纸上,实现了管理的可视化效果。目前,我们将业务流程卡发放给每一位管理人员,通过查阅业务流程卡,员工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用更短的时间查询到需要的业务流程,高效掌握单位的重要业务程序。

实行规章制度可视化的后续建议

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项制度是完美的,业务流程卡虽然经过两年的时间编写和审定,但也不是很完善的,业务流程要根据企业内外部情况的客观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今后我们在制订新的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梳理出关键的业务流程,充实到企业的业务流程卡当中,完善这本流程卡。通过梳理业务流程,运行业务流程,不断发现业务流程中的不足,不断优化业务流程,使之运行更顺畅、更有效,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出正确的指导作用。

完善规章制度篇8

1、个别职工安全意识不强。三起事故都是个人违章造成,反映出职工安全意识淡薄,疏忽大意,思想麻痹,自我保护和防范事故意识不够,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相关方单位在职工未熟知安全操作规程的情况下安排作业。责任单位没有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导致职工安全意识得不到有效强化。

2、相关规章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责任单位没有严格执行港口《维修作业控制程序》、《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现场施工作业前没有规范履行相关手续,在作业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工作不到位,没有将安全承诺落到实处。现场检查隐患排查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完善本单位的安全检查标准,没有细化检查方案,突出重点、做到全覆盖,留下了盲区和死角。

(二)避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对策

1、夯实基础管理,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每一项生产作业活动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出现盲目蛮干、违章操作;完善安全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做到奖惩分明,促进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同时,要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合规性评价,保证各项规章制度与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相符合,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2、秦皇岛港应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对照工贸企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积极构建公司级、队级、班组级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平台,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活动,采取对标自查、组织专业人员“会诊”方式,不断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推进安全管理、设备设施、教育培训、绩效考核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发生。

3、精细化管理,加大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力度。要制定细致的安全检查计划,建立“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现场监督检查模式,加强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管控;完善安全检查方案和安全检查标准,提高安全检查工作效率和效果;重点抓好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强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落实,消除同类事故隐患,完善现场安全隐患及问题整改、验证、反馈,加大经济考核力度;加强事故隐患统计分析,建立健全各类隐患台账,定期分析研究,评估现状,监视趋势变化,寻求事物规律,制定和采取防范措施,提高安全风险预控能力;对事故隐患处理坚持“不放过”原则,追责惩处,堵塞漏洞,落实整改措施,做好安全生产的监管和预防工作。

4、加强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强化维修作业过程控制。设备设施维修作业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涉电作业、复合(交叉)作业、高处作业的安全风险较大,要落实施工许可制度,重点做好维修过程中停送电、停机挂牌等环节的管控,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予以追责惩处,确保维修工作中的人身和设备安全。

完善规章制度篇9

    “格”即规矩,章法。就是应建立事事有章可循,人人有章可依的制度体系,就是责任到人,制度到岗的管理方格。其实,学校的管理体制、制度建设、管理方法等等,都存在两条线:一是经线,一是纬线,这两条线同时作用,纵横交织成管理网格。

    一、建立管理中的序列,形成切合学校实际的格

    1、行政管理的格。现在学校较多沿用条条块块的管理办法,但其带有很大程度的模糊性,尤其是造成中层管理权力的对撞,引起力量抵销。我认为,学校行政管理应该改条为线,变块为格,职能清晰,职责分明,以使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校长室—级部—班级组成学校行政管理的纬线,校长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组成学校管理的经线,网织成学校行政管理的格。

    2.学校制度的格。建立科学合理、运转有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在学校管理中体现法治精神,遵守教育法律,在学校内形成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依法治校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标志。在制订完善管理制度时也应重视格的建立,致力于细化、优化学校在行政、教育、教师、学生、后勤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一整套促进学校健康运行的制度体系,形成学校规章制度的格。

    二、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至少应该形成四大系列

    依法治校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校长管理学校的基本方略。一个管理有格的学校,必须建立健全严格而又规范的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学校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其次还要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

    我认为,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至少应该形成四大系列:一是章程,它是学校的“母法”,包含总则、办学宗旨、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环境管理等内容;二是章法,如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学校理事会章程等;三是规矩,如行风建设规定、教师师德规范、教学“五认真”基本要求、学生考试规则、学生实验规则等;四是机制,包括竞争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反馈机制等,如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教学成果奖励方法、教科研奖励方法、奖学金实施细则等。

    三、如何建立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

    曾经有人说过:“好的制度能使不好人向善,不好的制度能使好人滋生坏的习惯”。制定并执行规章制度对完成学校各项任务,建立学校正常秩序,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有重要意义。

    1、管理制度的建立。管理制度的制订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制度的建立要遵循目的性的原则。这些规章制度应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制定规章制度的一个目的是使学校教职员工受到教育,另一个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第二、制度的建立要遵循可行性的原则。学校规章制度是要具体执行的,必须强调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使制度提出的要求和措施符合教师及学校管理的需要且切实可行。制度中所提出的要求不但要适度,而且要有分寸,更要让所有教职员工都能接受;第三、制度的建立要遵循民主性的原则。学校的发展主要靠教师,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要靠教师,这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采取从教职工中来到教职工中去的做法,做到决策有群众基础,行政有群众支持,管理有群众参与;第四、制度的建立要遵循激励性的原则。制度管理不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要把制度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动,要激励师生共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和谐校园。通过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制度,激发教师从教的积极性,把成绩创造于岗位,让一些优秀的骨干教师迅速地成长;第五、制度的建立要遵循稳定性的原则。学校教育的周期长,要求教育秩序相对稳定,不能一个校长一套制度,应保持学校规章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以体现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综观现代管理的成果,无不重视格的建立与强化。学校管理既要有条不紊,又要严谨缜密,关键是学校领导的综合思考,纵横兼顾。由于客观实际中存在“格”,这就要求校长要有格的观念,有意识地建立管理中的序列,形成切合学校实际的格。这既是校长管理的思考方法,也是校长管理的重要手段。

    2、管理制度的执行。制度的制定或许比较容易,但是关键是落实。如若学校中无章无序、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职不司、有责不行,那一切活动就无法展开。第一、明确执行流程。要加强过程管理,要注重四个基本环节的落实,即制定方案、组织执行、督促检查、总结提高;第二、领导者要严于律己。一项制度出台,在其适用范围内必须是人人遵守,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以身作则。因此,一个领导者能否做到严于律己,不分亲疏,既是对自己是否具备领导者素质的检验,又是维护制度权威性的关键;第三、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力。一项制度出台,中层干部是主要的执行者,必须谨防中层干部失职,否则,所订制度就不可能贯彻到底;第四、有效运用规章制度。由于各项管理制度是约束学校内部所有人员,包括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行为规范,因而具有平等性,具有权威性,在执行过程中带有强制性。

    3、管理制度的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有动态性,因此管理制度具有时效性,在一定时段内它是有效的,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学校的不断发展,有时候会相对滞后,甚至会阻碍学校的发展。为此,学校应做好管理制度的废、改、立工作。

    “废”是指同一项制度已有新版本施行,旧版本要作废,或并校后同一项制度各校区有多个版本施行,不用的版本要作废,或一项制度的由于现行实施的环境改变,旧制度已无存在的必要。“改”是指制度整体上适用,局部需作修改。“立”是指现行制度整体上已不适用,已重新制定,或由于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填补制度空白。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制度内容超越部门权限甚至与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现象。

    要管理好一所学校,我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和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只有这样,学校才有可能稳步的、可持续的发展,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学校是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

完善规章制度篇10

[关键词]农村公路;预算;策略

中图分类号:F5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097-01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使企业资源取得最佳配置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集成式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单位预算是否合理到位,直接影响到下一年度利润目标的实现、投资项目的安排、资金的运行、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等诸多方面。它可使决策者比较清晰地预见未来的经营情况,对各项业务作出预见性的安排和调整,将决策目标和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结合自身管理的需要,是解决“如何最好做正确的事”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要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其次,是要认识到预算管理不是财务部门的独角戏而必须全员参与才能做好。

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提高公路管理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加强法律、法规与《预算法》之间的协调统一。在修订《预算法》的同时,各项法规都不宜过多的规定财政支出的问题,凡是涉及到财政预算规定的都应该符合《预算法》的要求,与《预算法》发生冲突的,应一律从法规中删除。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制度,全面编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基金预算,并逐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试行范围,推动地方国有资本的预算工作。努力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工作,不断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进一步规范和充实政府预算的编制内容,从而有效的确保政府预算的完整性以及科学性,其中对预算收支科目进行改革,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对政府预算管理的透明度进行提高。在其科目设置上要尽量的把复式预算和部门预算的要求进行体现,不但要把财政预算内收支包括在其中,还要把预算外收支包括。可以采用按照部门对大类科目进行设置,然后下设明细项目,就是在大类科目之下再依照实际情况对支出项目的款、项以及目级明细预算进行编制。

三、加强农村公路全面预算管理

1、正确的预算观念

全面预算贯穿于单位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全面预算执行的必须得到领导的支持,但也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在单位经营管理中,应鼓励员工多参与编制、控制预算工作,更好为预算管理贡献力量。这不仅可以加大信息交流的力度,更能实现全面预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单位内部网站等方面,可以加大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的宣传,树立正确的预算观念,为单位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依据。单位经营管理的最大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全面预算管理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树立正确的预算观念,可以对单位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在提升员工自身能力的同时,还能将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单位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2、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前提。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包括完善的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在机构设置方面,要设置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管理机构一般设置在级别较高的运营管理单位,负责组织预算的编制、审定、协调、调整、信息反馈以及业绩考核,具体可包括预算工作领导小组、预算工作小组和常设管理机构等。而执行结构则主要是各职能处室或者科室,具体负责本处室或科室所涉及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考核等工作。在规章制度方面,要对各个部门预算管理的职能、权责、主体等作出详细合理的规定,让预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农村公路建设的特点,按照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原则,制定全面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定操作性强的计划管理、招投标管理、资金管理、审计监督、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将各项经济活动划分到具体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人员设置要做到能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用制度规范农村公路建设,使农村公路建设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完善内部监督和检查机制。加强对现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患于未然,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监察部门以及审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进行跟踪检查,并对现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达到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第三,强化建设资金监管,确保工程专项资金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农村公路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资金,因此,建设单位必须合理安排和使用建设资金,建立有效的资金运行机制,强化建设资金使用的控制和约束。

4、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完善资金渠道,集约使用资金

公路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发改部门、财政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对一些不影响农村公路整体规划的路面养护、道路设施修整、应急抢修进行简化,对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批进行简化,以利于提高养护工作的效率。完善计划结算制度,加强对执行计划结果的监督检查,严格管理节余资金,避免被占用或挪作他用;对已占用的养护资金要尽快归还,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要严格按规定进行财务核算、严格进行科目核算,正确规范项目资金,规范项目资金的核算分类和列支。

5、规范会计核算,加强资金管理

为保证核算效率,要严格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准则和交通专项资金管理规定,采用单独设立会计科目方式核算支出,避免会计项目核算混淆;对项目费用支出管理单应附有相关责任人签字和印章,对于相关结算单或项目考查表等相关资料,确保手续齐全。此外公路单位的会计核算既要与财政改革相衔接,与相关管理制度规定相吻合,又要保证行业管理的要求。

6、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在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全面预算管理要求相配套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与之对应的财务、资金、技术、费用、供应、销售等业务系统,在技术方面解决好企业信息传递、信息共享、系统集成等工作。解决了预算准确性差、控制不力、分析困难等难点。实现企业集中管控、流程固化、业务协同、风险预警、实时控制、及时分析。在信息化模式下,体系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调整、预算考核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多维度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运用预算分析结果制定配套考核制度,从而达到精细化目标,最终实现从预算管理信息化到信息化预算管理模式的转变。

四、结语

综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确保预算编制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全面、系统地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审核,从加强预算计划管理、专款专用、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改善当前农村公路预算问题,使农村公路资金管理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