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途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4:28:59

完善途径

完善途径范文篇1

关键词:政策评估;评估现状;完善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公共政策评估已经成为当前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终结以及政策结果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对当前政策所达成的目标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政策评估体系如何按照特定的方法、科学有效的可行性进行效益和效果认定分析是当前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理论

政府作为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组织者和决策者,其在公共评估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主体,有效地发挥出政府的职能将是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方向。其基本理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是政府职能决定论,另一方面是行政效能决定论。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也是行政管理的最根本体现,从行政评估职能可以体现出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政府职能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基本政策统治的基本内容,其覆盖了经济职能、文化职能,是确保经济稳定、文化生活的基本。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完成行政活动以及功能的重要体现,这种体现是效益和效率的综合表现。其评估的基本制度是公共政策评估体制运行的基本框架,对公共政策评估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

1.评估主体过于单一。当前我国公共政策评估主要以政府机构为主,评估主体过于单一,缺乏以社会性质和社会公众组织为主导的组织的参与,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只会注重于自身的评价,从而忽略相对人群和社会组织评价的重要性,这对公共政策的长期发展很不利,最终将导致政策意愿偏离。例如,国企和政府机构的改革等,需要多方调查和论证、评估方可出台,缺乏社会组织的参与,在地方政府素质参差不齐的影响下,会影响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2.评估体系和方法不完善。政府机构作为公共政策评估的主导者,在评估中由于多数人员并非内行人士,其在评估过程中只会将评估意向偏向价值。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已经偏离传统的是非观念,这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将会直接影响着评估体系的公正性,也会导致公共政策的评价更加偏向于价值,更有甚者会导致腐败

3.缺乏有效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好很大的改变,在实施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会侧面引向政策的产出、侧向追求经济增长、侧向定性评估,我国当前政策的评估和国外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源于政策评估内容对政策没有影响,缺乏实际力度。

三、完善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有效方法

1.完善公共政策评估体系。由于公共政策评估主体过于单一,造成公共政策的评估结果过于片面,只有多元化发展公共政策评估系统才能有效更善于评估不同的政策。通过规范政府和党的政策评估组织、设置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性才能有效地完善公共政策评估体系。当然在完善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整合因素以及创新创意等。此外,公共政策的目标标准、效率标准以及公平公正性等都是完善公共政策评估体系的重要环节。

2.综合应用多重评估方法。在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有效的策略才能事半功倍的完成评估,引入评估方法是弥补评估方法单一的有效途径。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成本-收益与成本-效能相结合、社会经验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等评估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评估的效益与效率,同时也让评估结果更加令人满意。综上所述,我国公共政策的评估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不足和隐患,多参照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案例,才能大幅度提高评估经验,有利于公共政策评估的发展。

作者:孙达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子森,朱友梅.对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现状分析及完善途径的几点思考[J].和谐社会.2013(12):129,131

[2]尹娜娜.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完善途径范文篇2

关键词:政治民主人民民主治理民主法治

中国政治发展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条件下进行的,但仍遵循着人类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政治民主的内涵及目前我国政治民主现状

现代民主政治应体现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人民主权原则,另一个是法治原则。[1]根据这两个原则,政治民主应包括社会民主和国家民主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民主即人民民主,体现的是人民主权原则,核心是扩大和改善公民的政治参与,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等;国家民主即治理民主,体现的是法治原则,核心是政治统治和政治治理的民主,包括管理者之间的民主和治理方式的民主。

(一)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的核心是扩大和改善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公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或)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2]政治参与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目标指向是影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本质是公民对国家的权利、义务、责任的一种履行机制。内容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等。

目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仍不广泛,表现在:

1、民主选举机制尚处于初级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直接选举仍仅限于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而国家层面的民意代表(除乡一级)和官员的选举仍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仍都是间接选举。在认识上理论上仍存在误区,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害怕失控,不敢尝试推行进一步的民主措施。机制上也没有进行认真探索,各类选举竞争的机制仍不健全,变相操纵选举的现象依然存在。

2、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畅通,参与的方式少。这主要体现为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我国在公民政治参与上建立了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对于我国公民扩大参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制度化的参与渠道便于公民利益表达,但是在实践中,这些制度的某些具体措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某些具体制度本身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选举制度尚不够完善,如投票机制、选举与被选举人选的挑选、选举程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面,在具体实践中,派和无党派人士对国家的建设有许多有益的建议并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是在某些地区,他们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其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方面,在实践中未能充分体现“民主自治”的原则,有时会出现党政组织代替自治组织的现象等。

3、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民主监督是人民运用民主权力对党和政府的监督。民主监督主要由人民政协、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和群众监督来实现。民主监督的主体是派。几十年来,我党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差距,一是民主监督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二是民主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监督缺少规范,严密,配套,运作切实可行的制度。三是民主监督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司法监督没有形成一个协调配合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四是地方党组织、政府有些部门主动通报情况,提供情况,和在决策之前,决策运作之中接受民主监督不够,随意性大。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活动开展得不够活跃。

(二)治理民主

治理民主是指政治统治和政治治理要依据法治和程序化的原则,依照法定程序、法定原则和法定职责运行权力。法治是当今实现治理民主的最优选择。因为一个法治国家,就是追求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追求权力的运作依法进行。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对“法治”的理解不同,但都是针对“人治”而提出来的。我国在党的十五大中提出“依法治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依法治国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但仍存在不足。表现在:1、传统的“人治”思维与办事作风仍然残留,民主决策不足,民主管理较差,各领导集团内部的民主不够。2、执法力度不够。虽然我国在立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执行上力度却不够,法律在实施和执行的过程当中,在某些地区、某些部门和单位甚至是某些执法人员那里或多或少地被打了折扣。

二、完善和发展我国政治民主的途径

1、继续完善基层民主选举

我国农村实行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是我们党保证农村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伟大创造,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进程。实践证明,这种民主选举对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推行村民自治、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表现在农村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以及原有体制的弊端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排除干扰,如妥善处理原有干部、排除宗教势力和上级队选举的干扰等,推动现在选举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村民自治选举的各种形式。同时处理好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关系,探索基层民主与较高层次政治参与的结合点。

2、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首先,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政治制度,把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方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制度化、法律化。目前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公民参与政治中的作用。二是处理好共产党与各派的关系,派要广泛了解民意特别是了解并表达自己所代表的社会利益群体、阶层成员的利益要求和建议,充分发挥好自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制度。同时选择乡一级进行直接选举的试点,突破原有的国家和社会的界线。其次,建立健全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机构,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更多机会。再次,健全和完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种专业性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3、提高各级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

提高各级人民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应从发展和完善当前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入手。首先,在代表的构成上,应减少目前的4种类型的代表,一是劳模型代表,二是名人型代表,三是安排型代表,四是现任干部做代表。其次,在对代表的评价上,应把参政议政能力放在衡量和选举代表的首位。再次,代表的工作机制上,代表特别是常委不能搞终身制,探索和逐渐完善专任常委制度。进一步完善代表自由考察调研制度;建立代表向选区汇报工作的制度。

4、加强民主监督

首先,健全立法机关的监督功能。当前,人民代表大会应着重加强四大监督功能,一是决策监督功能,二是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功能,三是督办、监察功能,四是弹劾功能。

其次,改革法律监督体系。改革法律监督机制的重点,就是排除横向干扰,强化纵向领导。为此,应探索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的保证机制。一是理顺权力关系,二是处理好实际利益关系,三是强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领导、支持和监督。宪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再次,完善舆论监督机制。传媒可以最直接、最迅捷地向上传递信息;传媒可以发挥曝光"威力;传媒可以跨地区、跨行业,冲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发挥监督作用。对传媒的监督功能既要有法律保护、制度保障,又要有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制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进行,实现法制化、普遍化、经常化,不受人为干扰,不因各地区、各部门态度的差别、好恶而进退。这就使得完善舆论监督机制,正确引导、利用传媒对权力的监督变得越来越重要。

5、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发展

首先,增强依法治国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明确:第一,法律具有极大权威,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遵从;第二,法大于权,任何权力都要依法行使并受法律的约束,任何人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第三,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权利平等、义务平等、违法犯罪受追究平等。

其次,巩固和扩大依法治国的民主基础。一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要切实保证人民通过法定的程序和途径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三要保护人民权利。四要把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立法结合起来。五要扩大基层民主。

再次,完善依法治国的制度保障。一要改革立法制度,二要改革行政执法制度,三要改革司法制度,四要改革普法教育制度。

最后,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共产党领导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还要改善党的领导。

参考文献:

[1]常桂祥.民主政治建设: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载齐鲁学刊.2001.2

[2]李景治.制度创新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载教学与研究.1999.6

[3]李雪卿.试论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载南京师大学报.1998.3

[4]李永超.当前推进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决策探索.2002.7

[5]王家福.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求是.1997年24期

[6]张衍前.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6

注释:

完善途径范文篇3

[关键词]司法文明问题途径政治文明

一、司法文明的涵义

所谓司法文明就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长期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法律文化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司法文明不只是静态的一种文明,也是动态的文明,例如司法实施、建构等。司法文明的水平可以说是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司法领域中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司法活动中所创造积累的精神成果、物质成果和政治成果的总和。从范围上讲,司法文明是法治文明,进而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上讲,司法文明包括先进的司法理念、完备健全的司法制度、充备的司法条件以及文明的司法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就司法文明的实质而言,其本质就是实现司法公正。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人类对正义的追求早在有法律和司法以来,便已经开始了。在现代社会,由于司法不仅具有解决各种冲突和纠纷的权威地位,而且司法裁决是解决纠纷的终极手段,法律的公平正义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需要靠司法的公正裁决具体体现。因此,司法公正既是司法机关存在的原因和追求的目的,也是建立司法文明的关键。

二、我国司法文明现状

1.司法审判不够公开透明。公开审判,既便于社会监督,又便于群众参与,使司法民主的观念和意识逐步深入民心,从而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维权思想,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就目前我国的司法公开审判来看,并未能做到真正的公开与透明。陪审员制度也是流于形式,陪审员往往是陪而不审,法律上没有做硬性规定,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在实践中也很少采用。

2.司法缺乏统一性。司法统一是实现法治社会司法公平和正义的基本条件,缺少司法统一也就失去了司法公正,而没有司法公正更谈不上司法文明。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是司法文明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这要求必须有统一的司法尺度。我国目前实现司法尺度的统一还存在许多障碍:首先,司法解释相互冲突、越权进行司法解释甚至司法解释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较为严重;其次,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当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相冲突时,往往置法律于不顾;最后,司法人员在司法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肆意曲解法律和歪曲事实、滥用司法裁量权、枉法裁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司法尺度的统一。这些障碍都必须在司法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克服,要坚决杜绝为谋求私利破坏国家法律统一实施的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全社会的司法文明。

3.司法缺乏独立性。司法的独立尤其是独立于行政权的行使正是司法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但在我国目前体制下还存在司法权地方化和行政化的问题。这一问题立法界和司法界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司法机关的整体运作由于人事权、财政权受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的控制,而不具备强有力的持久且不受外界牵制的支撑条件。目前,牵涉人大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司法机关与同级政府的关系、司法机关与司法人员的关系、司法人员与审判组织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反映的司法体制问题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4.司法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司法活动的专业性和人们对司法的期望都对司法人员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化、职业化、高层次化的司法队伍,严格的司法人员准入制度早已成为司法文明发达国家的标志。而目前,我国的司法人员所受教育并不是系统的、正规的和高层次的,我国现有几十万名法官中真正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可他们却掌握着公民的财产分配权,甚至生命权。司法文明的水平不高是显而易见的。

三、完善我国司法文明的途径

一是促进司法观念的转变,实现司法理念的文明。我们一直坚持的司法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在司法活动中推动司法文明的建设,使司法文明与时俱进,在前进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而培育文明的司法理念是建设司法文明的关键。文明的司法理念必然促进文明的实践,文明的司法理念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障基本人权、维护司法独立,坚持公正司法、坚持严格执法等,这些理念的树立是实现司法文明的前提。公务员之家

二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体制的文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司法文明的核心,它能否实现关系到司法文明的最终实现与否。按照这一目标,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应首先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独立制度。同时,这种独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另一方面是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对于掌握国家立法权的人大之于司法权的职能,应该是监督的职能,而不是干预具体案件审理的职能,这种监督职能也应该主要是对案件的事后监督。而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是司法制度文明的根本要求。法院的经费由中央财政专项确定,解决基层法院的经费保障问题,从而开始打破司法经费由地方保障的格局,逐步化解司法的地方化难题。这些措施对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文明是不无裨益的。

三是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促进司法主体的文明。司法人员的形象、行为本身就是司法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司法人员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常常就是法律的形象,司法人员正直、无私与否,往往影响着人们对社会法律制度和法治建设的评价。只有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实践司法文明,司法人员是司法文明中最具能动性的主体,如果主体的素质不提高,司法文明只能是流于形式的纸上谈兵,因此,司法主体文明的实现,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十六大对司法队伍的要求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这就成为我们提升司法主体文明参照的尺度。司法队伍文明还应包括司法行为的文明。司法人员要增强人权保护观念,尊重人权,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强化程序意识,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司法文明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波.论司法文明[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2.

完善途径范文篇4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执行;主体

公共体育政策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部门对公共体育资源和体育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方案。作为政府对公众体育权利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的公共体育政策能否得以有效执行,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共体育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而政策执行本质上是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的一种利益博弈过程,因此,其有效性又从根本上取决于相关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对公共体育政策是认知程度。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说,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以相关政策执行主体对所推行政策的认同和接收为前提的,而这种认同和接受又是以其对政策的准确认知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对于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来讲,必须以对公共体育政策的准确认知为前提,否则,既谈不上对公共体育政策的认同,更谈不上对政策的接受和执行。因此,对妨碍公共体育政策有效执行的主体认知缺陷及完善途径进行探讨,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1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认知缺陷

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以政策执行主体对所推行政策的认同和接受为前提条件的,而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的认同和接受又是以对政策的准确认知为基础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的首要环节就是对政策内容的认知。政策执行主体只有对政策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有清楚的把握,并对政策所蕴含的潜在价值和利益有了正确的认知和了解,才能正确理解政策制定者的意图,也才可能形成正确的政策态度,从而产生积极的行为动力和合理的政策目标,保证政策能够获得预期的执行效果。否则,如果政策执行主体缺乏对所推行政策的正确认知,则很难对推行政策产生内心的认同,更谈不上心悦诚服地去接受和执行政策。在我国现阶段,有许多公共体育政策之所以推行效果不好甚至背离了既定的政策目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对所推行的公共体育政策在认知上存在缺陷。

1.1对所执行的公共体育政策价值和作用缺乏政策认知,特别是对具有长远利益的体育政策价值没有充分认识

公共体育政策的价值和作用是通过他们给目标群体的广大群众所能够带来的体育利益而体现出来的。相对于竞技体育政策而言,公共体育政策更多的体现为长远利益。由于这些体育利益一般要经过一定的时间,通过公共体育政策作用的发挥才能呈现出来,且短期内很难被人们直接观察到,体现不出政府的“绩效”和“作为”。所以,对于急功近利的体育政策执行主体来说,有时为了追求眼前利益甚至会牺牲公共体育政策所带来的长远利益。我国各级政府在具体执行作为公共体育政策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作为竞技体育政策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两项政策时所呈现的执行态度上不难体现出来,各级执行主体都把金牌数量的多少作为考量体育开展的好坏,而有意或无意避开很难用数量指标予以衡量的公共体育政策。正是因为“全民健身”效果在短期内难以观测,于是各级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缺乏对公共体育政策价值和作用的正确认知,导致公共体育政策执行效果偏差。

1.2对所执行的公共体育政策的内容和精神实质缺乏正确认知,特别是对公共体育政策目标、公共体育政策原则和公共体育政策措施缺乏正确的理解

公共体育政策目标是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通过公共体育政策的制定期望公共体育政策执行客体(即广大群众)所达到的期望状态,是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制定政策意图的具体表现。公共体育政策原则是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中必须坚持的方向。公共体育政策措施是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为实现公共体育政策目标而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法,是公共体育政策原则的进一步具体化。公共体育政策目标、公共体育政策原则和公共体育政策措施共同构成了公共体育政策的实质性内容。如果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公共体育政策过程开始不能准确地把握公共体育政策目标、公共体育政策原则和公共体育政策措施,那么就会在公共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造成政策的变形,背离公共体育政策目标,违反公共体育政策原则以及误用甚至滥用公共体育政策措施的情形。在“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学者对南京市大中小学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4.2%的阳光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学校领导和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持反对态度”。从学校层面来看,长期以来,学校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对学校体育而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即便是像“阳光体育运动政策”这样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特殊时期的一种强势手段,也未能引起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深刻认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高压之下将“升学率第一”取代“健康第一”,当然更无从去认识体会“阳光体育运动”的初衷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吸引广大青少年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正是因为政策执行主体缺乏对“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正确认知,才导致阳光体育运动“昙花一现”,短暂的热浪后并没有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兴趣有多大的改善。

1.3对所执行的公共体育政策与相关体育政策的关系缺乏正确认知,公共体育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都是相互关联的

公共体育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都是为了实现总政策的目标而制定和颁行的,是相互关联的。正确认知所执行的公共体育政策在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及与其他相关公共体育政策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该政策重要性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正确处理该政策与其他相关公共体育政策的关系,有利于采取恰当的执行策略,为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如果我们不能从政策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去科学地把握政策,不明白一项公共体育政策是为了实现哪个总目标,相关配套政策有哪些,那我们在公共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指导思想上的混乱,造成公共体育政策难以落实。在我国公共体育政策中,《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央7号文件》、《阳光体育运动文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等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公共体育政策体系,共同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总目标发挥重要作用。而在这一系列的政策中,又以保障青少年的体质增强、体育习惯养成为目标,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总政策下,分别针对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颁行了相应的政策。然而,在现实的青少年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作为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很好地对整个青少年公共体育政策体系的相互关系进行认知和分析,才导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因过度突出某一政策(“阳光体育运动”)的时期性而搞形式化、走过场,而应该始终坚持和贯彻的政策却被忽略和搁置(体育课时的保证)。因此,由于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对相关公共体育政策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认知,是导致公共体育政策不能得到很好执行的原因之一。

2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认知缺陷的产生根源

2.1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信息的选择性

认知是政策认知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政策认知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对政策信息的认知是将政策观念内化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要通过思维的加工和逻辑的整合将公共体育政策信息输入自己的主体意识结构之中。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活动是主体认知图式对政策信息的吸收、改造并完善自身认知图式的过程。所谓认知图式,就是人脑对传入大脑的信息的选择、整合和理解的模式。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对公共体育政策信息的认知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认知图式与政策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而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认知图式中已有的体育观念系统决定了在对认知图式的操作过程中具有选择性和方向性。也就是说,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认知图式是在原有的体育政策概念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输入的新政策信息,并决定是否将其纳入认知过程。因此,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认知图式决定了他们只能对能够感受到的公共体育政策信息的某些方面的刺激作出反映,而对不能够感受到的公共体育政策信息的某些方面的刺激没有反映。同时,由于人的认知活动具有主体性,所以,政策执行主体在公共体育政策认知过程中就不仅仅是对公共体育政策信息的刺激作出原本的反映,还可能会作出创造性的理解,而这种创造性的理解往往会导致政策信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变异。由于公共体育政策本身是对体育资源和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方案,因此,往往与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在对公共体育政策信息进行认知时也会有意识地带着利益和价值倾向性来控制和操作认知图式,致使原本客观的公共体育政策信息往往以变形或歪曲的形象反映在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大脑中而产生偏差。

2.2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综合素质偏低是妨碍政策执行主体不能正确认知政策的重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事物的追求常常依赖于他们对该事物功能的发挥能否满足自身的需要。也就是人们对该事物所蕴含利益的认知程度,而这种认识程度又必须以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为前提。知识是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思维中的存在形式。是人们掌握的事物之间有逻辑结构的系统化的信息组合。知识既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又是人们运用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果。因此,人们只有在掌握相应理论的基础上,并具备一定的知识时才会自觉地去追求特定的事物,以满足自身需要,实现利益追求。对公共体育政策的认知同样如此,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知识水平决定着其对公共体育政策的认知程度。在我国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基层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往往知识水平较低,缺乏对公共体育政策长远利益的全面认识,不能正确认识到公共体育政策中所蕴含的体育价值以及将会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发达地区尚且有22%的学校执行不了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课程,更何况在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农村中小学。作为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之所以发生违反公共体育政策的行为,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对体育价值、功能方面的全面认识,不懂得学生的身体健康、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本人、体育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和重要意义。

2.3语言符号指代关系的不确定性是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认知缺陷的可能条件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政策信息都必须通过语言符号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而语言符号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结合。一般而言,语言符号的基本指代对象是确定的,而由于语言符号不仅有内涵和外延、狭义和广义、本义和喻义、显义和隐义、字面义和隐身义、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等的区别,而且还有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像语言、声音语言和体态语言等的差异,所以,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的指代关系会因认知主体知识、经验和价值观的不同以及语境不同而表现出不确定性。因此,语言符号指代关系的不确定性在与认知活动的主体性发生相互作用时便很可能对认知对象的意义产生误解。这种情况不仅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普遍存在,而且在公共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也时有发生。如国务院于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以及配套的《全民健身计划》中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当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然而,正是由于某些地方的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在对“应当”、“鼓励”等语言符号的指代关系上缺乏准确认知,并由于认知活动本身的主体性和利益选择,便出现了许多地方政府为完成检查需要,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加上“体育”二字,而对公共体育政策的执行没有任何作为,致使公共体育政策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3消除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认知缺陷的基本途径

3.1以科学的理论武装政策执行主体的头脑

众所周知,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存量是形成对该事物正确认知的前提,完善的科学理论是每个人认知体系的基础。对于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来说,由于公共体育政策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如果仅仅具备某一方面的体育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准确认知的需要,所以更需要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的体育理论素养。一方面,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要通过培训和自学等途径广泛掌握公共体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广泛涉猎政策科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在内的各种有助于公共体育政策认知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当加大公共体育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从整体上提高广大民众的体育文化水平,提高人们对公共体育政策的认知能力,为广大民众正确认知,进而认同政府的公共体育政策创造必要条件。

3.2以明确的宗旨指导公共体育政策执行

明确的宗旨是公共体育政策执行活动的首要内容。任何一项公共体育政策都有它特定的目标、价值、功能、内容、适用范围以及实施条件。当一项公共体育政策制定和颁布之后,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只有通过对公共体育政策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了解该项公共体育政策的功能和价值,领会政策的精神实质,弄清政策产生的来龙去脉、掌握政策执行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明确政策的适用对象和界限。只有对公共体育政策的各个方面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认真理清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与公共体育政策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在政策认知方面为公共体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中的准确无误。

3.3以正确的舆论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公共体育政策的执行离不开对公共体育政策信息的宣传。一般而言,公共体育政策条文都比较笼统和简练,尤其是在对某一项具体政策的依据和意义的表述中,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出来,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公共体育政策宣传才可以更大范围地使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充分认识到公共体育政策与自身利益间的密切关系,使公共体育政策执行主体自觉地接受和执行公共体育政策,从而也为公共体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我国公共体育状况的宣传,利用网络、广播台、橱窗、宣传栏、电视、知识竞赛等方式营造重视公共体育服务的舆论环境,形成鼓励全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利用舆论手段消除人们“读书第一、重文轻体”的错误思想,举行有关体育科学知识、健身方法的报告会,让广大群众在休闲时间接受体育的熏陶,让他们真正地体会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促使他们从自身需要出发,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并使他们的体育行为长期化、固定化。同时,宣传要走出框架内,加强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的合作,促使更多的公共体育机构和设施向广大群众优惠开放,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民众的健康创造条件,唤起全社会对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全民健身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骚.公共政策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2]朴贞子,金炯烈,等.政策执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冯国有.利益博弈与公共体育政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7(7).

[4]李益群.政府与公共与体育的公共政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5]刘玉,田雨普,等.转型期我国社会体育政策执行偏差的主体因素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

完善途径范文篇5

本文基于修正的“钻石模型”视角讨论服务贸易关键性要素的优化路径相关问题,以期为此问题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该理论通过研究一国的经济环境、组织、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一个国家可以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认为国家和国家环境是支撑企业和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一个国家在某一行业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基本要素包括: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及行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两个辅助要素是指机遇与政府。据此波特提出了“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

波特是在反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就是“钻石模型”。在波特看来,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以下四项: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因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这四个因素也是本文所基于的一个立脚点。

关于“钻石模型”修正的理论综述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是在归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虽然其重视分析国内要素的培育,但是并没有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有许多专家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得“钻石模型”具有更强、更广泛的解释力,如能更好地解释小国、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

Cartwright构建了多因素钻石模型,在保留波特钻石模型中6大要素的基础上,增添了5个新的海外变量:海外要素创造能力、与在海外环境中的相关的和支持性产业的联系、满足海外顾客需求的途径、海外市场的竞争以及该产业在多大程度上有面向国际的目标和结构。他认为这一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小国经济、出口依赖工业国和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Dunning等引入了“跨国经营”这一要素。认为跨国公司在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可以获得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等,带动本国产业的发展,对本国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本国企业要注重从跨国公司中学习技术、注重通过技术的积累来促进本国企业的发展。

RugmanandMoon等构建了一般化“双钻石模型”,这一模型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不仅来源于国内钻石,也来源于国际钻石。

AnilNail和Zeller等将政府作为第5个关键因素引入,发现土耳其重点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政府发挥了核心作用,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

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学者乔东逊也提出,“人力要素”是推动韩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我国服务贸易实际的“钻石模型”修正

通过对上述“钻石模型”修正的研究成果的回顾很容易发现,不同的专家在考虑一国产业竞争力时考虑的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能结合一国的具体国情与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特定的因素引入模型,则能更好地指导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培育。通过多年的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正视竞争力提升所面临的特定制约因素: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技术与高层次人才,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但需求层次低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在运用“钻石模型”研究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重视技术创新,重视高层次人才与政府的作用等。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了跨国公司、国际环境两个要素,并将专业人才从要素禀赋中提出,作为一个专门的重要要素列出,将政府从辅助要素调整到基本要素中,从而形成了由两个关键要素、五个基本要素与两个辅助要素相结合的新的多要素模型。专业人才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发动机,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得以维持的基本保障,因此,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构成了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服务贸易关键性要素质量优化路径

在现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服务贸易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影响服务贸易的各项要素质量,尤其是要做好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这两个关键要素的优化。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服务业发展的智力资源支持

现代服务业以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为显著特征,其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拥有普通技能的人才,更加需要高素质、高技能、有先进理念、敢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建设人才队伍,就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引进与留住相结合。

1.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贸易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基地,鼓励职业培训机构业务开展,加强企业内部培训,通过学校、社会与企业多层次、全方位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人才培养中,重点要做好人才的结构性需求调查,突出解决当前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各类各层次培训跟踪调查,确保培训的知识与技能是服务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避免形式主义。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完善的留学人员回国鼓励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留学人才,尤其是金融、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以带动服务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高层次外国专家,聘请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讲学任教及工作任职等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国创业、发展,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服务业人才出国留学、进修,接受国外系统服务理论与技能的培训,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拓宽与海外交流合作渠道。外国语在服务贸易中非常重要,尤其是服务外包中的语音服务、咨询服务等,加强基础外语教育,让更多外国人来我国旅游、度假、工作,让更多人能“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多语言应用国家,这将对于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紧完善与人事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知识产权、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确立高层次人才的核心与主体地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增强对人才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做到“人才培养得出,引得进,留得住”,彻底解决服务贸易人才短缺问题。

(二)促进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与服务贸易良性循环

汪琦(2006)对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演变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美国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获取和维持其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而贸易竞争优势的获得又对进一步技术创新形成动力和压力机制,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市场条件,形成互动性良性循环。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制定服务贸易创新体系时,将服务贸易技术创新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

其次,加大对服务贸易技术研发的投入,优化投资比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科技投入增长率应同步于或略高于服务贸易增长率。投入方向上,既要重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投入,又要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同时攻关若干重大专项,既确保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又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人才的引进、管理与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

第四,强化微观主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机制,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制,激励创新,并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激励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一个激励自主创新的微观机制。

第五,促进外商投资向更高技术领域发展,吸引世界跨国公司总部与研发机构进入,引导服务业产业集聚,鼓励内资服务企业嵌入其产业链,鼓励员工流动,充分扩大外商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国内服务贸易技术进步。

完善途径范文篇6

关键词:新形势;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现状

当前我国税收体系正在构建与完善过程当中,其中财政税收管理就属于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它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并且促进社会的收入分配更加具有科学性。在新形势下财政税收制度正处于改革之中,医院的财政税收也要进行相对应的改革措施来适应新的发展。所以加强医院财政税收体制方面问题的了解,从而帮助医院建立较为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促进在新形势之下医院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财政税收体制不完善

根据当前实际状况,我国医院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从而造成制度层面的缺陷。具体而言,首先,在分配函数之中医院的财政收入较为集中,经常会发生分配不均匀的状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也直接影响到财政分税制的执行,从而造成财政力量不均衡。其次,当前我国财政税收所运用的税种具有多样性,部分与资源有关的税收项目不能够及时融入财政税收体系之中,不能将税收的作用充分发挥,财政分配的效果也直接受到相关影响。最后,在具体工作当中许多税收并不存在于财政收入的管理范围之内,特别是部分国有资产与资源。这种非收入的税收也会给税收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直接的影响。

(二)医院财政税收工作不科学

当前许多医院的财政税收工作内容以及流程较为混乱,造成许多税收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当中并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频繁出现失误。例如,许多税收工作人员会出现记错账、漏账现象、税收支出与收纳不清晰等状况。这完全达不到税收管理制度的标准,除此之外,薪酬管理制度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有部分医院在进行税收管理过程当中,将考核重点放在定性考核上,缺乏对工作人员的定量考核。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税务工作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医院的税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将医院的总体战略目标进行细化,坚决不能出现与税收工作目的、医院工作方向过度偏差。缺乏相关的工作反馈制度,造成医院管理人员并不能够对于管理工作进行及时的调整以及工作内容的细化。

(三)税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过硬

当医院在进行征收税收的过程中,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核算结果出现偏差。但是出现偏差的根本性原因是税务工作人员缺乏较强的专业素质。当前医院的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更多地投入到了经济建设之中,这样就造成了部门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单纯认为税收工作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对于上级部门进行相应的经济指标汇报过程当中会出现欺骗或隐瞒的状况,这样片面性的数据不利于我国对于财政税收进行正确判断。

(四)财政税收工作监督力度不够

医院在进行财政税收工作执行时需要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够减少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甚至部分医院采用虚假财务信息来开展逃税工作,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对于财政税收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医院财政税收工作并没有展开系统化的监督与管理。

二、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价值与意义

(一)顺应我国经济改革

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十分重要,在改革推动之下加强对我国财政部门合理的调整,能有效解决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实现我国经济的全方位发展。首先,需要坚定改革的信心,严格遵守我国经济改革的科学理念。其次,在改革进行中要严格按照总的规划,循序渐进推进相关政策。政府需要加强职能转变,严格落实“分配服务”,充分发挥“分配服务”的价值所在。采用灵活的制度机制来降低医院的社会成本,加强对于医院经济的关心,实现我国医院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二)实现预算管理体系的改善

当前在面对中央政府与地方财政间的关系处理过程中,预算管理体系是较为重要的制度。当前需要对于预算体系进行改善与优化,加强对预算的监督。财政预算管理体系的不断改善,能够帮助政府树立廉洁的公众形象,加强政府的公信力,不断优化政府支付流程,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将预算管理更加合理的对财政支出进行调整,从而确保政府在支出方面具有科学性。

三、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系的原则

新形势下,医院财政税收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传统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因此许多地方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了逐步完善,且医院在开展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有效解决各种类型的问题,促进医院竞争力的大幅度提高。首先,结合自身因素设计具体方案。医院在财政税收工作初期,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状况,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财政税收计算模式与具体的税收方法。例如,严格制定部门的硬性规定等。并且所制定的相关设计方案需要进行严格落实,这样不仅能够推进工作的有效开展,而且能够有效改善过去存在的弊端,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其次,坚持循序渐进的完善原则。医院财政税收管理制度的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长期的角度来不断探讨,密切关注不同工作任务的执行,与不同工作阶段的衔接,积极了解国家发展动态,根据国家的需要与要求,对医院的财政管理体制展开灵活调整,针对医院所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有针对性的把控,进行及时处理,从而实现工作水平的最优化,这对于医院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新形势下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完善途径

(一)建立完善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想要顺应新形势需要医院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科学的设计,并且搭建科学化的权利与责任之间的联系。首先,需要充分了解税收对于医院的发展与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追求社会公平、正能量的发展、调整税收与支出不平衡等状况的出现。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合理的税收管理工作之下。从全局的角度来说,我国进行税收制度的改革就是想要使权利与责任变得更加的清晰。只有当权利与责任得到确认之后,才能够将工作传递给各级政府,再由各级政府传递给不同的企业。在确定全责之后,还需要加强对于界限的明确,保证财政税收体制能够覆盖较为广的范围。充分结合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行业的发展需要,来制定相关的税收策略。

(二)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税收管理方式

每个医院的税收制度、管理能力与资源都存在着许多的差异。这样就直接影响到医疗机构税务部门不能够直接的依照其他医院的税收制度模式,或者是对于医院的税收制度进行简单的修改直接拿来使用。因此,需要医院对于本院当前的税收制度以及执行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展开相应的研究调查工作。针对调查来开展相应的税收制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再进行逐步的实践。在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引入到税收制度管理之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从而促进税收制度管理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税收制度管理工作需要拥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人员进行担任。因此,需要医院对于税收岗位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养工作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严格要求税收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制度有着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避免相关工作失误的出现。对于医院税收制度管理人员来说,也需要自己对制度有着充分的了解,并且将制度与网络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制定出较为优质的制度管理方案。要引导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医院税务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工作中需要与同事进行积极沟通,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财政税收改革结构优化

在新形势下,医院需要严格依照改革体系来做好相关的改进工作,在符合规定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对财政税收改革结构优化,从而确保医院在资金方面能够得到充足的保障。医院实行财政税收体系改革根本原因是想要促进医院的更好发展,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维持经济与地方财政收入的联系

从非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医院财政税收工作需要深刻明确各类关系尤为重要。从市场经济与地方财政税收的关系而言,需要从客观层面进行系统的确定,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误差状况的出现,从而提高相关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水平。政府财政发挥的作用不能与市场能力范围进行相互的重叠。当市场没有能力实现,都可以通过政府财政实现。这样才能够确保资源的合理优化、收入分配能够朝着公平化进行发展。

(五)加强对财政税收工作监督

财政税收工作开展是对国家与社会负责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医院在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着偷税漏税等行为,那么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税收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医院需要加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并制定严格的监督方案与计划,减少财政税收问题的出现。财政税收监督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医院可以在当前监督的基础上加强对税收监督制度的完善,确保财政税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受到有效监督,确保每一个财政税收行为都有章可循。除此之外,医院可以建立专门的监督团队,有效的对医院财政税收工作展开全面化、系统化的监督,在保证医院税收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减少财政税收不良行为的出现,针对医院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假账与混账现象,医院可以积极构建专业的财政税收监督信息平台,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及时将财政税收信息进行上传,全面降低医院财政税收管理工作问题的出现,保证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展开,维护国家的利益。

(六)努力提高工作人员财政税收意识

医院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完善,不仅能够促进医院财政税收工作在实践层面获得良好的效果,而且能为医院未来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方向作为指导。因此,要求医院在开展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优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财政税收意识,改变过去被动消极的工作方式,采用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来不断推动医院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展开。首先,医院在进行财政税收工作展开时,需要对所有的员工开展专业的培训与指导,指导员工运用正确科学的方式来处理工作任务,坚决杜绝出现不当行为。并且针对医院财政税收管理工作需要展开定期的会议,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依据自身工作提出自己相应的看法与意见,面对工作中存在疑惑的层面需要给予及时的明确,从而实现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不断促进医院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完善。其次,引导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财政税收意识,医院可以开展相关的普法教育活动。

(七)动态化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文件

当医院出台了新的财政税收相关政策文件时,会对医院的建设与实际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想要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充分结合自身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水平状况,有效灵活的针对医院的财政税收政策文件展开调整,适当的对贫困地区医院建设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倾斜,帮助贫困地区加强医院的建设,减少居民因为看病问题而出现返贫的状况,帮助居民减少看病压力。医院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有效帮助贫困地区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八)构建完善的财政税收体系权责

想要不断完善医院财政税收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的财政税收体系下的权责制度,充分结合新形式的时代下社会发展的背景,激发税收工作在医院行业内的优势所在,尤其是在保持社会公平公正,调节支出不平衡的状况时,更加要求这些工作需要与税收工作保持一致,从而促进医院的平稳发展。从宏观层面而言,在开展政策税收,体系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基本权责的明确,对于权责划分具体而又清晰的界限,进而促进医院财政税收工作不断的规范化。与此同时,需要加强中央政府对下级的分配力度,在保证分配和管理收入正常的基础之上,确保财政收入具有稳定性,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完善途径范文篇7

1树立不断创新的设备管理观念

首先,要对设备从“计划、购置……直至报废”的整个过程,树立合理的、规范化的综合管理理念,在传统设备管理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摒弃一些无法顺应发展的设备管理理念。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理念,建立信息网络概念,强化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才能使设备管理更加现代化,更好地为高速公路的运输管理目标服务,不断的提高设备的综合经济效益。

2设备管理体制规范化和细化

设备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所以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所有设备管理过程的质量,坚持“以防为主”,并且不断的改进工作方法,广泛听取工作人员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把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高化作为持之以恒的目标。由于设备管理的技术含量比较高,这就需要在控制所有设备管理过程中,明确设备管理的各个岗位职责,严格规范设备管理的操作流程,尽可能的将其细化。例如设备的技术档案管理,故障维修,设备仓库与设备条件的管理,工具仪表与备品备件的等级备案以及编号等。以下是对设备的维修方式和技术档案管理这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设备技术档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系统设备在建设、管理以及维护维修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故障进行分析处理,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与保存,为进行下一步的设备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机电系统设备管理的特征,可以将技术档案管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建设档案、管理档案、维修档案、库房档案:建设档案是管理人员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资料,比如说招标文件、设计资料等,管理人员一旦掌握了这些资料就能够比较容易的对施工遇到的突发情况进程调控,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档案包含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的设备的编号、帐表等,几乎还涵盖了同行业其他先进的动态技术资料。维修档案一般是指工作人员需要掌握根据每个系统的工作计划、维修报告、维修记录所归纳整理出的维护手册,一旦掌握了这些资料,即使在工作人员需要变动的情况下也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库房档案主要的日常工作是统计分析备件耗材,依据统计分析出的资料,合理的购买备件,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资金的调配,也为整个工程节省了成本。设备的维修方式分为设备的维护和设备的维修两个方面,这二者间是互相结合、相互补充。设备的维护需要单位的每个工作人员明确的自己的工作职责,制定设备使用和维护的考核评分细则,把正确地使用设备、设备的保管、日常清洁和保养、及时准确地报告故障等工作落实到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故障大致分为初期故障期、偶发故障期、寿命故障期,如果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故障,那么设备的维修首先要对设备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就需要自行维修或是送外包以及维修。

3设备管理程序化和目标现代化

设备管理程序化,就是要实行完全“文件化”的程序,从设备选型购置开始直到报废的整个过程都要严格控制管理,使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现代设备管理主要利用计算机数据库与网络技术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利用电子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进行早期的安全技术诊断,秉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管理方针,不断向着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前进。

结论

完善途径范文篇8

摘要: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内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货币资金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利。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货币开支的合理、合法和货币回收的安全可靠,货币资金失去有效控制是现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常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而造成货币资金管理发生失误甚至被贪污或挪用的现象,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关键词: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一、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1.货币资金,通俗地说,就是钱,就是单位所拥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钱之所以重要,于个人而言,它是社会化分工情况下一切个人基本物质条件的保证。钱于单位,尤其是生产制造型单位,更是至关重要。没有钱,就不能组织、扩大再生产;没有钱,就发不出工资、福利。行政、事业单位的钱,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而财政收入是纳税人的贡献;企业的钱,那是职工们用血汗赚取、积累的。不言而喻,不论是什么样的单位,管好自己的钱既是保“命”、保生存、保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货币资金作为标准的支付手段,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可接受性和最强的流动性,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立刻用于购买物资、支付有关费用、偿还债务。由于货币资金是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是唯一能够转化成其他任何类型资产的资产,所以极易被盗窃、挪用、短缺或发生其他舞弊行为。货币资金的流动是否合理和恰当,对单位的资金周转和经营成败影响极大。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核算,对于保护单位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完整,稳定金融市场秩序,维护财经纪律,促使单位管好、用好货币资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要点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较强、控制难度较高的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货币资金既是资本运动的起点,又是资本运动的终点。由于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加之货币资金也是最容易被贪污、偷窃或挪用的资产。那么,在哪些环节、哪些方面,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控制才能保证单位货币资金的安全和完整呢?

虽说我国有关部门对单位使用货币资金早有明确规定,但从会计控制角度看,为进一步保证单位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仍可总结出如下要点:

1.把好货币资金支出关

常言道,节流等于开源。因此,控制非法和不合理的资金流出,等于为单位带来了等量资金流入。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在每天若干笔资金的支付中,如何判定哪笔支出合法、合理,而哪笔支出有问题、有“猫腻”呢?关键的一点,是看支出程序是否合法、合理。说具体一点,就是要搞清楚这笔钱为什么要出去,又是怎么出去的。为此,要做到“四审四看”。即:一是审支付申请,看是否有理有据;二是审支付程序,看审批程序、权限是否正确,审批手续是否完备;三是审支付复核,看复核工作是否到位;四是审支付办理,看是否按审批意见和规定程序、途径办理,出纳人员是否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2.管住货币资金的流入点

简单地说,就是要搞清楚钱是从哪儿来的,以什么形式来的,来了多少,还缺多少,没来的钱怎么办。同时,对已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

3.管住银行开户点

对银行账户的开立、管理等要有具体规定。这里需要特别提示的是,一些单位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以各种理由在同一银行的不同营业网点开立账户,或者同时跨行开户、多头开户、随意开户。更有甚者,近年来,将单位公款以职工个人名义私存银行现象也较普遍。究其原因,不外乎一是为了防止银行扣款而“改头换面”、“狡兔三窟”,二是搞“小金库”,方便支出。因此,按照有关规定,应及时、定期对银行开户点进行认真清理和检查。

4.管住现金盘存点

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由于它使用方便,也一直是犯罪分子最“青睐”的对象。在现阶段,很多单位的日常现金盘点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现金出纳人员自行完成的,这项制度需要改进,至少应增加其他第三者参与盘点或监盘的内容,保证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不出纰漏。

5.管住银行、客户对账点

一切贪赃枉法行为都喜欢秘密、黑暗,都怕见阳光,怕公开。对账就是公开,就是使双方或多方经济交易事项明朗化。一般而言,单位与银行之间的对账较有规律,按照有关规定,每月至少要核对一次。相比之下,单位与客户之间的对账难度要大得多。一是因为社会信用危机的普遍存在,使得逃债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客户分布天南地北,相隔遥远,比较复杂,客观上也增加了对账的实际困难。因此,加强与异地和同城单位之间往来款项的核对,确保货币资金支付合理,回收及时、足额,实在不可忽视。

三、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方法

1.职能分离控制

它是指将某些职务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工作人员担任,以避免或减少发生差错和弊端而进行的控制。企业应建立严格的组织分工和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即在制定组织机构方案和向工作人员分配工作时,都应考虑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应当分离的职务内容较多,一般包括:

(1)经济业务的授权者与执行者应当分离。

(2)经济业务的审核者与执行者应当分离。

(3)经济业务的记录者与执行者应当分离。

(4)财产、物资、现金、有价证券等资产的保管者与同一资产的或有关交易的记录者和报告者应当分离。

(5)资产的保管者与相关交易的批准者应当分离。

(6)交易的批准者与同一交易或相关资产的记录者和报告者应当分离。

(7)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及日记账的记录者应当分离。

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和监督,实行钱、账、印鉴分管责任制。

2.程序、手续控制

完善途径范文篇9

会计管理制度制定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会计管理中领导体制的明确,会计管理工作是企业中一项非常严谨而又重要的工作,会计管理工作要由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下属的各个部门也要做到分工明确;在全国统一的制度下来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准则和制度;还有就是对于从事相关的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会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遵循国家相关的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在许多的大企业中纷纷意识到了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大企业的规模比较大,资金方面也比较的充足,所以大企业一直在积极不断的对会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而在我国的很多的中小型的企业当中,管理者们虽然也已经意识到了会计管理制度在企业整体发展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于大企业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使得企业不具备及时的对会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的能力。

(二)会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中小企业的运营体系比较的灵活,可以很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规模小也会有一些弊端,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不是很容易吸引到一些高水准、高素质的人才,资金的缺乏也不能够让员工进行各种会计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管理技术的培训,所以导致了中小企业中的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不是很高,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会计核算方法简单

大企业的资金雄厚,会计管理制度也相对的比较完善。而在中小企业中,会计核算工作一般就是极其简单的记账、核对,忽视了中间的审核、监督等等非常必不可少的步骤。所以在中小企业中常常会出现账面不准确的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坏账和死账。会计工作的不严谨,直接就导致了账目的混乱,账面数据的失真。

三、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的特点是具有双面性的,就是说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不足的地方就是对于管理制度的完善方面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会计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克服规模小,资金不足的困难来完善我们的会计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够不断的前进。

(二)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提高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整理水平,应该对企业中的会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及时的掌握最新的管理方面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其次是要培养多方面的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不是单单一个方面的骨干,而是要能够独当一面、知识系统全面,能够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最后就是对企业中的会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这种考核不但能够激发会计管理人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同时之间形成良行的竞争,还能够定期的发现企业在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问题能够得到最快的解决。

(三)完善会计核算方法,加强会计监督职能

完善会计核算方法要从中小企业的最基本的会计工作开始着手进行改变,各个环节都应该具有严密的规定,形成一套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坚决杜绝坏账和死账的发生。而且在怎个的核算过程中都应该进行同步的监督工作,从而帮助会计核算工作更好的完成,也能够有效的避免账面失真状况的发生。

(四)运用现代化手段,为会计工作服务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中小企业也要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规,首先我们就应该安装电脑,实现会计管理工作的网络化。然后应该与计算机专业人才一起研究出更加适合自己企业的相关的会计管理制度的软件。最后就是要对会计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网络的覆盖,使得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工作起来能够更加的方便。

完善途径范文篇10

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关键在于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根本在于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科研一体化,就是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简言之即“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近年来,辽宁省*市委党校在实践中认真探索基层党校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途径,提高了干部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

一、教学出题目

注重从实践中了解学员需求是基层党校“教学出题目”的重心所在。*市委党校非常重视围绕教学需求设计专题或研究课题,首先把《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关于党校教学布局规定的五方面要求和*市的中心工作以及*市干部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进行选题设计。其次,党校的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及时抓住学员所关注和急需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经过梳理后形成科研课题,进而深入研究。

“出什么题目”是教学出题目的重点。“题目”必须要围绕“需求”来出,即围绕干部对基本理论需求,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了解把握的市场经济知识、领导科学知识、文化素养知识和法律政策知识出题目。

二、科研做文章

围绕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的现实问题开展科研活动是确定教学专题的两个重要方面。开展好科研活动,基层党校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科研课题的确定。课题形成以后有四种运行模式:一是省、市、校立项的课题,由学校统一组织科研课题攻关小组来完成。二是自行选择和论证的课题,可以会同相关学科的其他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来完成。三是个人自选课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科研任务。四是会同相关调研单位的同志共同完成。

全面的调研准备。调研前的准备包括:调研方案的设计,其基本要求是符合实际、全面具体、便于操作;调研问题的拟订,其基本要求是围绕课题设计的问题要全面、准确、科学;调研对象的选择,包括被调研单位、被调研人员的选择。

科学的调研方法。实践中,通常是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不同的调研方法。基层党校要坚持三个结合:点面结合。充分发挥党校理论性强的优势,合理组织和优化调研力量。上下结合。专题调研既要听取相关主管部门介绍的情况,把握全局和大方向,也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应注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确保调研工作听实话、察实情、求真知、见实效。课前、课中和课后调研相结合。课前调研是深入实际了解需求,包括干部的理论需求、素质需求、岗位需求、工作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需求;了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实践需求等基本情况。课中调研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研讨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在答疑解惑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在深入学员小组讨论和大会研讨中发现新的需求,在全面分析学员的工作建议中发现可借鉴的新思路。课后调研是重新回到实践中对新的问题、新的需求、新思路再深入调查研究。

三、成果进课堂

教学专题设置与科研立项相结合。目前*市委党校结合*市干部需求实际,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开设了六个教学板块,要求一方面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课题要紧紧围绕这六个教学板块来设计,引导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已经完成的符合六个教学板块要求的科研课题,教学管理部门要优先考虑将其设计成为教学专题;另一方面教师在专题课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可以经过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研究优先立项为校级研究课题。

成果进课堂中的“成果”的基本标准。进课堂的科研成果一是指我们自身主持、参与研究得到一定形式认可的科研成果,一般分为省级课题、市级课题、校级课题。二是教师自己开发的科研课题形成课题报告后,相关的重要内容和数据经过课题的调研单位认可,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确定,并经集体备课和新课试讲后,可以转化为教学专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