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建议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1:39:11

完善建议

完善建议范文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扶贫;小额信贷

一、引言

中共报告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就指明了中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方向。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决战决胜阶段。扶贫小额信贷是我国推出的金融扶贫产品,是专门为低收入农户量身打造的特色产品,是实现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是实现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举措。自制度实行以来,农商行加大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力度,通过集中授信、上门服务、专门发放的“一站式”服务等方式,为低收入户发展生产、创业就业提供资金支持。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可以有效解决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资金困难,对于落实好精准扶贫,加快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步伐,具有重大意义。扶贫信贷为农户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扶贫贷款的优势在于可以精准投放到农户手中,通过调查国务院扶贫开发系统等农户档案数据,以此精准识别低收入农户的金融需求,确保扶贫贷款的真实有效利用,解决扶贫财政资金大水漫灌的问题。扶贫贷款以银行信贷的形式支持农村精准扶贫,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扶贫小额信贷在设立时就与传统的小额贷款的发展目标完全不同,传统银行小额信贷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扶贫小额信贷着重点在扶贫,产生的背景是在特殊的制度和政策指导下,把政府作为主导,主体是金融机构,服务对象是低收入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性贷款,以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从而实现最终脱贫目的的一种特殊信贷方式;是一种将政府行政主导下的扶贫政治任务转为政府和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开发式扶贫战略的重要表现。

二、扶贫小额信贷现状分析

中牟县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隶属河南省会郑州,古称圃田、牟州,汉朝设县,是历史上最早的奴隶起义萑苻泽起义、著名的官渡之战发生地,是道家名师列子、美男子潘安、民族英雄史可法等历史名士的故乡。中牟县土地总面积9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辖12个乡镇、8个街道。扶贫小额信贷发放对象为有劳动能力、有增收项目、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具体贷款额度和期限由放款金融机构根据贷款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的项目资金需求、还款能力等情况,在风险可控范围内自主审查、自主确定。贷款贴息和对放款金融机构的补助。贷款贴息:执行基准利率放贷政策。放款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必须按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执不得上浮或变相提高贷款利率。财政贴息政策。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能够如期归还扶贫小额贷款的享受全额贴息,由发款的金融机构先挂账垫付,再定期与政府财政结算。一些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不能够按期归还,或者逾期归还全部贷款本息的,其正常贷款期限内的贷款享受贴息政策,逾期归还的那部分贷款将不再享受贴息政策。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制度。取消扶贫小额贷款担保金,相关县、区财政局在县级金融机构开设的小额贷款扶贫担保资金专户,已更名为小额贷款扶贫风险补偿专户。风险补偿费按一年期固定存款利率结算,利息收入应使用作为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费的补充。风险补偿的规模和分担方式:各地按照上一年度平均贷款余额的10∶1建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专项准备金,封闭式运作。风险补偿由省、县财政共同出资。贷款损失和还款政策、贷款损失风险分担以及每年发放小额扶贫信贷造成的损失,由县级小额扶贫信贷风险补偿机构和贷款金融机构共同承担。建立小额信贷扶贫统计报告和评估制度。各地扶贫小额信贷发放回收业务须纳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三、扶贫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小额信贷覆盖面较窄。通过对中牟县扶贫小额贷款的现状进行了解之后,发现农商行在最近几年的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开展的还算比较顺利,但是仔细分析之后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扶贫小额贷款发放的覆盖面来讲,依旧还是比较狭窄的。虽然中牟县农商行和中牟县扶贫办不断地进行宣传引导,已经非常努力地推广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但是从整个效果来看,相对于目前中牟县存在的低收入农户而言,整个覆盖面还是比较狭窄的。需要通过市场的开拓等渠道来拓宽扶贫小额信贷的范围。(二)扶贫小额贷款的逾期率上升问题严重。中牟县农商行扶贫小额贷款最近几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逾期贷款率的上升,这种现象是直接阻碍农商行扶贫小额贷款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逾期率表明银行所发放贷款有没有按期收回。根据最近几年中牟县农商行的逾期贷款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19年这4年间,赣榆农商行扶贫小额贷款的逾期贷款余额在不断增加,逾期率0.32%。这种趋势对于赣榆区扶贫小额贷款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农商行的扶贫小额贷款要追求的是稳定可持续性的发展,但是目前这种不断上升的趋势不利于农商行扶贫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一旦发放出去的贷款不能够完全按时收回,就使得银行不能保证足够的资金流通,影响其他贷款的发放,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三)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较高,贷款后续问题难以管理。扶贫小额信贷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政府贴息的方式为低收入户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个人信用贷款,逐步推动农民致富、乡村脱贫。从预期来看,扶贫小额信贷有效实现资金的流动,无论是对金融机构而言还是对低收入农户的发展而言都有积极意义,可是理想化预期忽略了扶贫信贷业务中存在的各种变量,如家庭收入、资产不明晰、界定有困难等。在实践当中,由于农户本身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把控能力差等现象,所以往往即便是获取到了扶贫小额信贷的资金,也无法将之运用到合适的地方。甚至农户将这部分资金贷款出来之后将之存起收仅有的利息,或者就是贷款收到之后确实没有更多的用处就让之去做其他的事情。这样投放出去的扶贫小额贷款就发挥不了最充分的作用,当然也就达不到最初的扶贫效果。(四)扶贫小额贷款制度不健全。我国扶贫小额贷款是由政府设计制定并产生的,其中牵扯到扶贫办、金融机构、财政部门等众多政府机构,很多信贷扶贫机构的工作人员更是临时从地方单位抽调,并不具备专门从事小额信贷相关工作的能力。另外,扶贫信贷机构的工作包括评级、审核、放款等众多程序,工作量巨大,但相关信贷人员数量少,导致放贷工作容易出现纰漏,增加资金风险。扶贫小额信贷贷款周期一般为一年,贷款总额为5万元以下,而农户投资的种养殖项目周期较长,很多农户不得不留出一部分贷款用于首期还款,剩下的资金也只能投资于一些周期短、获利快的小项目,农户的经济行为受到限制。

四、扶贫小额信贷完善建议

(一)创新完善金融产品。因地制宜为不同层次的农民设计不同贷款方案,不局限于某一类型和某一个地区,研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贷款周期。可以把过去传统的一些金融产品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鼓励农民尝试线上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更多农民群体的需求,而且间接的也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使资金得到合理运用。(二)完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健全信用制度。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法律观念淡薄,因此在还贷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违约的现象,有的甚至采用一些过激的方式去对抗金融机构。农民违约现象的增多究其根源是农村的信用制度不够健全,农民的信用意识也是欠缺的。因此可以创新农村信用评价模式。第二,健全信贷担保的体系。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公司与农户绑定的方式进行担保;其次可以成立农户信用担保基金,农户信用担保基金专门从事为农户信贷担保。(三)完善政府金融服务机制。要想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工作的服务职能,需要上下级之间、各个部门之间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针对不同的扶贫工作,划分到不同的部门,做到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四)调整工作考核机制。中牟县扶贫小额信贷的迅速发展,对村镇干部产生了积极影响,也给继续开展工作带来了困难和压力。目前的评估方法侧重于向贫困家庭提供的贷款利率,这是城市和城镇管理人员面临压力的主要原因。有必要改革评价机制,注重结果,以真正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具体评估中,应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目前存款利率的优化,加上基本的耐心服务,从而有效地为低收入者提供小额信贷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牟秋菊.扶贫小额信贷在贵州农村精准产业扶贫实践中的困境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8.463(10).

[2]王琳,李珂珂.我国金融扶贫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0(02).

[3]黄琴飞.小额贷款公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金融经济,2018(06).

[4]管妮娜.小额贷款公司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武汉市试点十年的调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5]何兴.海南州小额贷款公司行业风险与防范[J].青海金融,2018(09).

[6]崔扬.浅谈小额贷款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中国储运,2018(10).

[7]邵宏伟.易县扶贫社小额信贷扶贫创新与实践研究[D].保定:河北金融学院,2018.

[8]谢洪军.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1.

[9]赵理.新型小额信贷扶贫的收入效应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7.

[10]张勇.小额信贷扶贫的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11]胡欢玉.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

[12]毕瑞婷.西部地区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的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8.

完善建议范文篇2

1.农村金融组织难以满足三农要求?

近年来,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量撤并。另一方面,随着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些乡镇实施撤并,设在这些乡镇的信用社及农业银行营业所也发生同方向变动,从而使有限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分散性的金融需求。而且,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过分强调风险防范,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严重挫伤了信贷员的放贷积极性。他们为减轻责任追究,实行严格审批程序和审批条件,人为设置贷款障碍,拉长信贷决策链条,制约了三农对资金的要求。

2.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定位不明确,缺乏分工协作?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虽然比较健全,但服务面窄,其职能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仍有许多盲点。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逐步退出了农村服务领域,政策性金融机构仅仅围绕粮棉油收购做文章,没有体现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农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也没有体现出政府对弱势产业的重视,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少有金融机构问津,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人口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支持。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因历史包袱沉重,甚至相当一部分社已资不抵债,加之结算手段落后,吸储能力不足,很难真正发挥好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

3.农村金融组织产权不清,内部治理结构残缺不全

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治理结构粗糙,“社员代表大会、监事会、理事会”形同虚设,经理人控制现象严重,三会成员也主要由农信社主任与上级部门任命,或由他们提名,再经过社员代表大会选举这一程序。而农业银行虽为国有独资产权模式,但所有者缺位问题严重,缺乏真正对国有资产负责的持股主体,并且单一产权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容易造成政企不分,政府过多干预,责权利不明,董事会、监事会难以发挥作用,同样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

4.农村金融组织缺乏良好的经营环境

农村经济落后,再加上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许多地区农民生活贫困,乡镇企业不景气,破产倒闭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组织的正常业务开展。而地方政府为出政绩,支持不该支持的行业或企业,当贷款难以收回时,政府甚至鼓励企业逃废债务。对于民间金融机构,政府也没有进行引导、监管,而是不允许其存在,丧失合法地位的民间金融机构只能转为“地下金融”方式,资金紧张的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又依赖于这种“地下金融”,导致高利贷盛行,一方面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严重扰乱了农村金融秩序。

此外,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的金融需求已经突破了“传统农业”和“自给自足”的局限,农村金融的需求层次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与此相应的对金融机构、金融机制、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显然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加入WTO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不能依靠单一主体(信用社)的垄断供给,农村金融不能被排除在市场主体多元化的进程之外。

二、明确和加强政府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但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益,很难引进商业银行资金的支持,所以,迫切需要政府的介入。从各国的经验看,农村金融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各国政府一般都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农业保护政策等软公共产品。农业是天然的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因此,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很重视对农业的保护,制定了许多农业保护政策,如政府补贴、农业保险制度等。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产品,包括交通运输、电力设施、水利工程、治理农业污染等。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也是农业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需要物资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和服务的各种设施,如贮存技术和设施。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公共产品,包括农业信息、中介服务、农业气象预测预报等。此外,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也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完善农产品市场加工、储藏、保鲜、监测、检验等配套设施,建立起信息系统、质量检测检验系统、电子结算系统等,完善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网和供求信息网,完善市场信息收集与制度,提高农产品市场设施水平,强化服务功能并消除农产品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加强这些公共产品的建设是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加入WTO之后对农业保护的可行选择。针对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匮乏、农户生产规模较小、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特点,我国政府更应把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重点。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继续抓好大型水利工程、农村能源、电力、生态环境改善等建设;加强农村通讯、信息、市场、城镇化建设,构建农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对于可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国家应采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优惠。

2006年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允许并鼓励私有资本、外资参股乡村社区金融机构;文件还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十余项重要举措。这意味着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将出现重大突破,鉴于此,笔者提出完善农村金融的几点政策建议。

三、完善农村金融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政策性金融是世界各国普遍运用的基本符合世贸组织协议要求的重要支持手段。农业发展银行应该重新定位,真正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国家应整合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区分国家必须的财政投入和国家予以补偿的财政投入。对农村的公共道路、重大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农业的基础科学研究建设等可以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无偿投入,除此之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列出一部分预算用于补偿性财政支出,即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农业发展银行要突破单纯依靠央行再贷款支持的路径,通过发行债券,逐步转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二)培养和提高农民的信用观念,完善农户自身的贷款条件

农户的信用观念差是影响农户贷款取得的重要原因。当然改变农户信用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金融部门、法律部门、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通过对农产贷款进行商业化管理,逐步培养农户的信用意识。此外,农业产业风险大、农户收益水平低,也是限制农户取得贷款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对农业的税收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农产品流通体制等多方面进行配套改革,使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提高,使农业经营者可以获得平均利润,使土地所有者能够获得地租收入。

(三)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形式应多元化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只要坚持了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形式可以因地制宜地多样化。首先,贫困地区的农信社可暂时转为政策性银行,作为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等待时机成熟,再采取合作金融方式;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广大农村地区,取消县乡两级法人制,实行县级统一法人,减少管理层次,划清责权,提高抗风险能力;再次,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参照江苏江阴、常熟、张家港的做法,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同时,加强信用社的内部管理,主要是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资扩股,充实资本金,发挥“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有效职能。重视社员代表大会行使其职权的独立性;分设理事长与信用社主任,杜绝内部人控制现象;监事会不能流于形式,帮助完善贷款审查、财务审计、管理层及员工行为监察、风险防范等内控制度。第二,加强职工素质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定期开展在岗培训。干部选拔上,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并且对外广纳贤才,改善内部人才结构。

(四)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组织

目前农村正规的金融机构,从组织形式上看,由于政策性银行在乡镇普遍未设分支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又从县域经济中大幅度撤退,使农村信用社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事实上的垄断者。农村金融市场缺乏适度的竞争,没有竞争的市场必然是一个没有活力、低效率的市场,这也是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又一重要原因。各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存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需要,强行取缔将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因此,应承认这些体制外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使其从地下转为公开,并为之发展创造条件,由于民间金融组织无国家信用保证,在与正式金融组织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可考虑给予民间金融机构一定的利率浮动权,允许在一定限度内上浮存款利率,吸收资金。同时加强监管,杜绝任何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及高利贷行为,走规范发展道路。此外,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支持农民自发建立合作金融组织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中小型农村商业银行,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

完善建议范文篇3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制度。方法采用分析、比较和论述的方法,从我国社会保障政策角度,分析探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结果阐明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和医疗现状,提出了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深层思考和建议。结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保护社会成员的生命、财产、权利等不受侵犯和破坏的社会政策。医疗保障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就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农村的情况,依法制定的有关疾病的预防、治疗等保护农民生命和权利不受侵犯的各项政策的总和,它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医疗设施、医护人才、医保资金、疫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等方面。在抗击sars期间,人们尤其担心疫情向农村地区蔓延,因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极其脆弱,基础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很差,医疗水平低,农民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如果sars病毒向中国广大的农村蔓延,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经历了那样一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1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1.1有利于我国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党的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国的农民数量非常庞大,到,农民占我国人口的60.91%[1]。农民不富裕,整个国家就不可能富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我们整个社会的小康。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村的现代化,而农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则是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对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都有积极的意义。

1.2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水平投资于健康,就等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评估,我国卫生状况远远排在发达国家的后面,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总是无法享受充足的医疗保障。因而,还有不少农民有了病只能是“小病养,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久而久之,我国经济发展了,公民的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以致于包括健康素质在内的人口整体素质难以提高,而人口素质又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达程度。可见建立完善的农民医疗保障体系意义重大。

1.3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宪法第4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2]

。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应当作为一种全体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从世界范围看,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了生存权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有关政策的不协调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公共产品在供给上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许多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产品。在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视,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2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状况分析

2.1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左右,公共卫生事业费用约占总卫生事业费用的15%[3]。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使用的份额不到25%。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2.2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差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是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用基层的话说就是“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但做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却是生存困难,导致了“枢纽不灵,网底不牢”的严重现象,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修护,整个农村卫生服务网络都有可能瘫痪。再是由于重医轻防的现象突出,卫生院缺少运营需要的基本经费,为了生存只能走以药养医的路,而村卫生所的状况就更加糟糕,无基础医疗设施,要么承包给了个人,要么名存实亡。相当一部分村卫生所无房屋,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老三样”来诊病,这对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诊断都很困难,更何况要应付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2.3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中专毕业生占多数,无学历的卫生人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不愿意来。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人才来了也留不住。加上多数卫生院的资金不足,条件差,工资低,就更加吸引不了医疗卫生人才。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卫生人才。对于素质不高的农村卫生人员来说,诊断常见病、多发病都成问题,难以开展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更何况要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2.4医疗费用的增长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由于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表现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医生为捞取回扣乱开处方,医疗用品质量令人担忧。而最严重的问题是医疗费用的大幅提高,这令多数农民望而却步,不少卫生院走的是以药养医的道路。以致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4]。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以保证最基本的卫生健康。

3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3.1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农村医疗保障资金可以分为医疗救助资金和大病医疗统筹资金。政府社会救助职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医疗救济,医疗救助资金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予以扶持,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实行多渠道的原则,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包括接受社会捐助来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3.2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增强防病意识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农村卫生院和乡卫生所是“防病大堤”的“堤脚”,要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防止许多地区已被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出现,甚至流行;否则,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安排部分国债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筑起健康保护的屏障,下决心使农村医疗摆脱举步维艰的恶性循环。

3.3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较低,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不高,预防保健工作薄弱。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应调整农村医学教育方式,要有为农村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制教育,比如建立相应的本科或专科,要设置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班,也可以采取定点培训进修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适合农村的、在农村能留得住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同时应该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将现在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通过考试进入成人或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毕业后再回乡镇卫生院工作。还应建立、健全在岗培训制度,提高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定期和经常组织医学专家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乡及乡以下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工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

3.4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卫生扶贫工作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药品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过多的销售环节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发生。对于医疗器械的购买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为捞取回扣而使其价格上涨。政府部门要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药品价格低廉,可以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向医疗机构配送,并免收费,逐步形成药品供销的一条龙,净化农村药品市场,使农民吃上放心药。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结合起来,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的问题,并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

完善建议范文篇4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内容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电力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市政府化大力气改善城乡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但从统筹城乡的角度看,我市广大农村地区电网建设仍然明显地滞后于中心城区,主要体现在:

一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以为例,共有电力用户4.28万户,拥有11万伏和3.5万伏变电所各一座,10KV供电线路24条计197公里,用电容量18.4万KV,年电网供电缺口1-2万KV。虽然我们采取了新增企业用电需求审批关停,有序用电管理等措施,但居民生活用电仍十分紧张。

二是村级基层组织电力费用负担沉重。按照当前电力政策,城区路灯电费及日常维护费用基本由市级负担,而除中心城区之外的广大农村地区,除部分市级道路外,镇级以下道路的路灯电费和日常维护费用则全部由镇村两级自行负担,这给基层组织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特别是使一些经济薄弱村不堪重负,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电力应是重要基础条件和要素保障。因此,建议市政府进一步统筹城乡电力发展,从项目、政策、资金上为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力网络升级改造提供保障,确保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早日建成。同时,统筹城乡电力运行系统,将农村道路的路灯电费列入统筹范围由市级统一负担。

完善建议范文篇5

关键词: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完善

一、引言

新行政诉讼法的修订,令司法建议的运用范围更加明确,第66条和第96条分别规定了拒不执行法院判决和行政首长拒不出庭应诉时,法院可以发送司法建议。这使得法院的司法建议权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之下,我们有必要去进一步探讨司法建议在实践中的发展现状。

二、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一)司法建议发送范围过于狭窄。目前行政诉讼中群体性纠纷越发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行为引起的,失去土地的农民、拆迁户为了自己的财产利益与政府进行激烈对抗,这往往会导致大量非理性诉讼和滥诉行为的出现,不利于司法秩序的维护。为解决这一难题有必要增加司法建议的发送对象,引入第三方建议。(二)司法建议的质量有待提高。各地法院发出的司法建议书的格式和内容都不统一,在格式上,有些法院的标题详细注明“某省某市某区(县)司法建议书”,在结尾写明发送时间,要求回复的期限,法院接受回复人员的姓名、电话等。而有的法院的标题仅为“司法建议书”,结尾仅标注“以上建议请研究处理”①,这样的司法建议工作将沦为一纸空谈,不能及时监督行政机关改正工作。在内容上,由于各级法院的法官业务素质和工作态度的差异,在制作司法建议书时有些法官在对个案逐一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能够形成对这一类行政行为的合理建议,不仅提高司法建议工作的效率,而且这样高水平的司法建议对行政机关更具说服力,对改进相应的行政工作也大有帮助。而有些法官受自身业务能力的限制,不认真对待司法建议工作,这导致他们制作的司法建议书内容空洞,仅从个案出发提一些抽象、宏观且缺乏操作性的建议。(三)行政机关对司法建议的反馈不认真、不及时。行政机关司法建议反馈率低的原因是来自多个方面的,一是法院虽然有司法建议的权力,但这项权力却没强制力的保障,且缺少法律支撑,这导致行政机关对法院司法建议的价值产生质疑。二是有些法官制作的司法建议书可操作性不强,建议书的内容不足以说服行政机关。三是虽然行政机关对司法建议书进行了回复,但却未将司法建议的内容落到实处。

三、对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完善的思考

(一)增加司法建议的发送对象,引入第三方建议。行政诉讼司法建议的发送对象仅指被诉的行政机关,这一范围过于狭窄,为有效缓解官民矛盾,及时解决行政纠纷,应将原告增加为司法建议的对象。上面提到的群体性纠纷,有些农民和拆迁户借着征地和拆迁想从政府手中获取更多的财产利益,这类群体在行政诉讼中往往会成为“偏执型”原告,他们非理性的维权方式已超过必要限度,不仅影响自身的生产生活,还会妨碍司法工作。因此,法院可以向这样的原告发送司法建议,将判案理由加以详细阐释,分析原告的败诉原因,以期达到胜败皆服的目的。②此外,可以引入第三方人员,比如律师,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村委会、居委会等根据法官作出的司法建议和案件基本事实,为原告提供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帮助,进而引导原告理性维权,合理合法地解决与政府间的纠纷。(二)调动法官工作热情,引入奖励机制。为了端正法官对司法建议工作的态度,提高法官开展司法建议工作的热情,可引入奖励机制。首先,应根据司法建议书制作的水平高低、被行政机关采纳和反馈的情况作为奖励的参考标准,对于所在地区行政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司法建议书的制作法官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法院内部也可定期开展司法建议书质量评选活动,激发法官工作热情。③(三)增强司法建议公信力,加强法院与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要解决司法建议反馈率低的问题,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可通过专门司法解释和相关指导意见规定行政诉讼司法建议的效力,增强司法建议的公信力,让行政机关认识到司法建议的价值所在。其次,法院内部应当完善司法建议书的制作程序,增强法官的业务素养,提高司法建议书的制作水准,用高质量的司法建议书说服行政机关。最后,法院与行政机关之间应该及时沟通,可通过联动会议、走访、座谈等形式,就建议的内容进行交流,一方面法院可以通过这些形式了解行政机关对司法建议的重视程度,督促行政机关及时改进工作,另一方面,行政机关也可就司法建议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法院进行讨论,促进司法建议的真正落实。

四、结语

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是贯彻“能动司法”观念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该项制度,不断增强司法建议的公信力,引入对法官的奖励机制,加强法院与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李花.行政诉讼中的司法建议制度研究.市场周刊,2017(8).

[2]黄志勇,张萌萌.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的困境与扩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7(6).

完善建议范文篇6

关键词:认罪认罚重罪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正式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纳入到我国刑事诉讼中,并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2019年两高三部共同《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当事人的权益保障问题等一系列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202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12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率超过80%,各地区法院关于检察机关提出的量刑建议采纳率接近80%;在所有刑事案件审理中,一审服判率高达96%以上,相比较同期刑事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一审服判率高出将近11个百分点,该程序的适用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一、问题提出

(一)重罪案件概念界定

重罪案件是刑事案件分类的一种。本文所讨论的“重罪”主要指关于量刑方面的重罪,即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可能被刑法判处三年以上有期、无期甚至可能是死刑的案件。我国目前在立法上,并不存在区分重罪与轻罪的界定和分析,但在刑法总则中,大多数社会危险性较大的案件,对于量刑的基准刑都为3年以上,可以说将3年作为一个基准点。而且在刑法分则中,关于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等类型的犯罪,对于影响恶劣的刑事犯罪的量刑起点大多为3年。在刑事诉讼法层面上,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速裁程序和简易程序,以及简易程序中能否由法官独任审判作为界分点的恰好以被追诉人被判处三年有期,以此来作为必要因素考虑。综合上述思考,本文将重罪界定为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界定为重罪案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轻罪案件中适用效果较为良好。归结于以下三点:第一,轻罪案件存在过失犯罪较多,被追诉人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成本较低,面对检察机关的指控被追诉人比较配合,易于悔过。第二,轻罪案件的事实认定简单。检察机关对案件情况一般有清晰了解,提起量刑建议符合合理性,易得到被追诉人认可;第三,轻罪案件量刑情节好掌握。轻罪案件中量刑情节单一,法官考量量刑情节较为容易。相较于轻罪案件,重罪案件存在案件情况复杂,被追诉人主观恶性较大,检察机关提起确定量刑较困难等特点,目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未发挥其制度优势。

二、原因分析

(一)缺乏制度规范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指导意见》明确了该制度的适用贯穿所有刑事案件,未对其进行限制,但目前,该制度的设计和操作还是无异与以往试点工作发展以来的思路创新,并未将其区分案件类型及其案件特点作为重点加以审视。重罪案件以造成重大社会危害、社会影响恶劣为特点,量刑较重。如故意杀人,情节恶劣一般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此时即使被追诉人认罪,但由于其自身社会危险性较高,加之舆论影响,法官酌定从宽的幅度微乎甚微,被追诉人感受不到对等的从宽处理。由于当前法律只规定了认罪认罚可以从宽,但是却未给出具体从宽标准和幅度,司法机关也应当按照量刑指导规范中相关量刑幅度来提出量刑建议,这无异于正常审理程序,并不能突出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优势。

(二)被追诉人难以获得“强制措施从缓”的待遇

关于逮捕措施适用条件的规定,并未被合理引入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中。对重罪案件的被追诉人处理,公安机关依照现行诉讼法关于逮捕的情形加以适用和操作,但是对于主动投案自首,积极配合适用认罪认罚的被追诉人能否对其采取相应较缓和的强制措施,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得不到体现,从而导致公安机关的权利行使相较以往并无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做到“程序从简”应有之意。

(三)量刑情节适用标准不一

我国刑事实体法中,存在法定的从宽量刑事由,分别是自首、坦白、当庭认罪三种规定在实体法中的法定从宽事由。除去法定从宽事由必须由实体法规定,其余的酌定从宽情节则由法官自由裁量。认罪认罚制度体现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法中,但并无实体法上的法定从宽规定,因此欠缺与实体法的合理衔接。实践中,对于量刑事由出现了重复评价的嫌疑和现象。法官在评价量刑时,出现要么将自首单独作为量刑事由考量,要么将自首情节合并到认罪认罚情节中考量,出现适用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基于此种情况下,不同地区法官在处理同类案件时,会出现不同适用标准,在很大层面上引起被追诉人的不满。

三、完善建议

(一)坚决贯彻“从宽”的立法初衷《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了自首、坦白的从宽事由。此原则是在程序法的层面上对实体法所做出的回应。宽严相济是贯穿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基本政策,适用于所有案件,即使是对于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等重大案件,也可以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而只是应当慎重把握从宽。在此也体现出,如若认罪认罚案件在量刑方面的从宽没有达到必要的“宽”,则可能出现违背该制度的立法原意及目的,更是曲解了从宽的文义解释。目前学界对于认罪认罚与自首、坦白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认为,认罪与认罚、认罪但不认罚在责任刑方面没有影响,将其独立出去有违罪责刑相统一原则。另一种观点认为,认罪认罚应当成为独立的量刑事由。笔者比较倾向于后者,当提起“认罪认罚”时,会自然将“认罚”和“认罪”结合在一起讨论,虽然“认罪”作为“认罚”的前提,但是我们也不可以忽略“认罚”的独立价值。只有强调“认罚”的独立价值,才能打破以往总是围绕“悔罪”来衡量从宽的考量。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最大的就是兼具程序效果,这是已有量刑事由涵盖不了的,将认罚设定为独立的量刑事由,不仅是对认罪认罚制度的现实可行性添砖加瓦,而且在适用重罪案件时,给予被追认人相对合理的从宽情节,也更能激发其认罪认罚的积极性。

(二)重罪案件采取幅度量刑的建议方式

确定的量刑建议具有其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确定的量刑建议可大大提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心理预期性,增加了适用认罪认罚的稳定性。第二,司法实践中,对轻罪案件一般适用认罪认罚有明确的量刑指导意见为依据和指引,可依据我国目前提出的基本常见案件量刑意见对被追诉人提出相对确定的量刑建议难度不大,由此法院采纳率也会升高,更加有效节约司法资源。第三,采取确定刑的模式符合了制度设计之“程序从简”之义,节约司法成本,为司法机关减负。但是,基于重罪案件的现实特点和难点,对其适用此种确定的量刑建议是有失偏颇的。首先,与轻罪案件相比,重罪案件案件更为复杂多变,重罪案件还伴随着法官可采用的刑种偏多,被追诉人的刑期跨度也是轻罪所不能体现的,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需要考量的客观事实较为复杂,符合刑罚规定的酌定量刑情节存在的因素较多,以至于法官自由裁量空间大,检察机关提出相对确定的量刑建议难度高。纵观我国《刑法》相关罪名中,重罪案件的量刑跨度较大。例如,故意杀人罪刑期跨度由三年跨度到十年,差距非常大;盗窃罪刑期跨度与故意杀人罪相似,也是三年到十年,并且存在罚金刑;绑架罪“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重罪案件在量刑考量因素上所涉及的情形较多,根据客观事实的行为个数和当事人自身主观要素、客观表现情形的存在,同时存在多个量刑情节,这些情节的考量有的出现在犯罪时,有的出现在诉讼过程中。轻罪案件中多存在法定的几种量刑考量情节,如自首、立功等,但着眼于重罪案件的量刑考量,情节是否恶劣,社会影响是否较大等现实判断因素较之与法定概念的范围来说,判断具有主观性,由此酌定情节的认定给法官考量情节时留下了相当程度的裁量空间。由此得出,检察机关提起相对量刑幅度是更有益于被追诉人适用认罪认罚制度积极性的,而且也更符合现实可能性。此外,依据我国目前的诉讼阶段论,目前我国实行“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程序,注重庭审重要性,所有证据和信息都应在法庭出示质证。相较于此,在审查阶段,检察机关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及证据掌握缺乏完善性,对于一些只有在审判过程中才会出现的量刑情节不可能事先掌握,类如被追诉人退赃、退赔等情节。若一味以提出确定量刑建议为准,将在重刑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效果上大打折扣,不仅不能节约司法成本,反而增加了司法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进而导致出现怠于行使权力的情况出现。综上所述,重罪案件采用检察机关提出幅度量刑为主,法院行使裁判权就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四、结语

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具有其必要性,从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来说都有益于增加司法公信力,达到稳定社会的效果。立足于不同种类的案件采取不同的变通方式,以类案治类案,以个案治个案是制度发展之必要,切勿一刀切。合理适用认罪认罚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新社会防卫论在中国刑事制度上的体现,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是发展之必要。

参考文献:

[1]王文华.论刑法中重罪与轻罪的划分[J].法学评论,2010(2).

[2]托马斯·霍纳尔.检验台上的德国协商模式:在鼠疫和霍乱之间[G]//刘昶,译.陈光中.公正审判与认罪协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3]樊崇义.关于认罪认罚中量刑建议的几个问题[N].检察日报,2019-07-15.

[4]刘卉.基层连线创新机制确保确定刑量刑建议高适用率和采纳率[N].检察日报,2019-7-29.

[5]段明学,宋能军.重罪案件如何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N].检察日报,2020-1-9.

完善建议范文篇7

一、事业单位薪酬福利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薪酬福利管理制度,但是总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1)现有的薪酬福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针对性不强。目前事业单位主要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垂直管理,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相关的基础工作,所以在薪酬福利管理等方面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实施,往往是被动地按照相关的政策要求开展工作,薪酬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岗位之间的差距和设置标准等有待进一步优化。(2)薪酬管理制度内部公平性不够,没有进行有效统筹平衡。事业单位薪酬待遇往往是按照相关的政策执行,不同的岗位,工作性质、劳动强度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进行科学设计,如何建立技术类、管理类不同岗位多样化薪酬管理模式,体现相对公平性,目前这方面深入研究探索不够。此外事业单位薪酬福利管理体系中,不同的绩效福利和事业单位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和资金来源渠道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将会打击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影响队伍的稳定。(3)薪酬福利管理制度缺乏有效激励。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项目,薪酬管理政策的制定,需要结合组织内部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建立配套的关联机制。但是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的经费来源、工作性质等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于职工薪酬福利方面的待遇确定也主要是依靠相关的政策,按照职称、职务、工龄等进行统筹分配和管理,在绩效考核方面事业单位没有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相对灵活的薪酬管理制度体系,导致绩效考核部分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薪酬管理制度应有的功能和价值,不利于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可持续管理效能。

二、完善事业单位薪酬福利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薪酬福利管理水平,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事业单位薪酬福利管理体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1)深入研究政策形势,并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构建完善科学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对国家相关的政策等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要求,加快制定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构建适合事业单位自身实际的薪酬管理制度体系,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特点、市场竞争情况、单位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员工的需求和相关风险,以此为基础形成相关的薪酬管理制度,经过专家论证和职工研究后执行。(2)充分考虑岗位特点,不断提升薪酬福利管理制度的激励性。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其他单位在薪酬福利管理体系构建方面的经验,结合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情况,提炼关键要素,将岗位劳动工作量、工作性质、责任风险系数以及劳动强度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建立技术、管理等不同岗位各自的薪酬管理制度,体现内部公平性,同时要缩小岗位不同工种以及行业内部薪酬福利待遇之间的差距,适当向基层倾斜,探索流动性的管理机制,将薪酬体系设定成基础部分和动态绩效部分,切实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激励员工不断成长,创造更大价值。(3)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薪酬福利激励形式的多元性。一方面要将事业单位薪酬福利管理和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有效融合,加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并动态调整,确保绩效考核工作有效发挥其功能,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建立与个人业绩相挂钩的薪酬机制,另一方面要丰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形式,在基础奖励的基础上,设定更多的集体荣誉、个人荣誉,或者通过和培训、职称竞聘、职务晋升等工作结合起来,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创新,结合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创先争优,在自身的岗位努力作为,积极贡献,提高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为获得更多的奖励,提升价值等奠定基础。此外还应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倡导员工爱岗敬业、努力奉献,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建立和组织目标一致的工作目标,提高目标导向性,文化的引导性,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员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总之,加强事业单位薪酬福利管理,需要在政策的指导下,针对性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管理制度体系,同时也应当加强绩效考核,细化薪酬福利具体的分配实施办法,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战略动态调整奖惩方案,才能更好地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提升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绩效,为推动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胡丰.完善事业单位薪酬福利管理的建议[J].中国市场,2017(4).

[2]钟文新.事业单位薪酬福利管理问题的相关思考[J].时代金融,2017(7).

[3]柴湘蓉.关于事业单位薪酬福利管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4(5).

完善建议范文篇8

[关键词]组织保障;政策服务;增强投保意识

疫情以及天灾的出现,农村经济受到冲击,挫败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增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响应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高密市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构建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长效机制,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农业保险惠农政策,保障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的意义

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涉及面广,受益人多。单一的政策支持或者独立商业保险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只有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财政资金投入,有效调动农民参保态度,再加保险公司承保几方面有机结合,有效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保护农民利益,完善了农村保障体系。这些政策的扶持,促进了全县种、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农业保险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在运行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政府与经办机构在开展农业保险中的责任、配套制度以及与其他惠农政策的衔接等尚不明确。只有快出台农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事,包括农业保险的性质、费率水平、保障范围、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保险公司责任、财政补贴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实际工作中,通过到社区发放政策宣传调查表、到农户走访等形式,广泛收集一手材料、分析整理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依据。一是农民认识不足,缺乏投保的积极性。农民多年的种植经验,根据地理、气候的历史变化情况,一是存在侥幸心理,二是把保险当投资。三是认为无所谓。目前,全市农民对这种分散风险的管理形式还没有接受,使得这样的好政策没能更好的开展。二是险种设计单一,与农民对农业险的要求差距较大。现在农业保险一是参保品种少。局限在水稻、能繁母猪和奶牛,其他农作物不在保险范围内,将油料作物、水产养殖业等更多的品种纳入保险范围。

3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提升措施及建议

3.1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部门责任,做好政策“领路人”。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召开年度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领导小组在市农业农村局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成立核损理赔工作小组,加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灾后核损力度;各镇(街区)确定1名领导干部专抓专靠,确定1—2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保险公司成立三农保险部,分管经理任经理负责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推进落实。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市农业农村局为种植业保险牵头部门,负责种植业保险组织实施工作;市畜牧发展中心为养殖业保险牵头部门,负责养殖业保险组织实施工作;镇(街区)配合保险牵头部门做好农户入保、理赔等工作;市财政局负责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的筹集拨付工作;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负责农业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各农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农户入保、理赔等手续的具体办理。3.2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做好政策“服务者”。进一步协同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基础工作。相关部门指导监督保险经办公司严格依法规范经营,保险凭证、理赔款项落实到户,保险凭证载明投保详细坐落地点、保单号、投保数量、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险费、保险期间等信息,保障参保户的知情权;简化理赔手续,按保险合同约定支付赔款到投保农户;将农业保险服务机构延伸到乡镇和村,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和优质高效的承保理赔服务,发挥网络、人才、管理、服务等方面优势。进一步做好农业保险补贴使用管理工作。通过规定程序选取经济实力和业务能力强的保险公司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农业保险业务,采取的办法可以按照保险费的一定比例,财政上为投保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提供保险费补贴;及时下达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协调保险公司对投保农户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加大对理赔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理赔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受灾农民手中,严禁挪用和截留赔付款,最大限度地降低受灾农民的损失,尽快恢复农业生产。3.3进一步加强宣传、增强投保意识,做好政策“通讯员”。农业保险牵头单位和承保保险公司联合组成宣传、推动工作组,与各镇(街区)政府一一对接,并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等媒体,采取进村宣传、印发明白纸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进行深入广泛地宣传,进一步拓宽农业保险工作的覆盖面。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克服侥幸心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投保的积极性,做到应保尽保。

【参考文献】

[1]黄凤金.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几点建议[J].学习月刊,2018(18).

完善建议范文篇9

一、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职称评审标准差异大

高校分为不同类型,如应用型高校、学术型高校,因此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但如果差异太大,甚至大到削弱职称的功能与作用,则是不正常的,将违背职称评审的宗旨和本意,且差异大将衍生出很多问题,小则影响职称的意义,影响教师和学校发展、国家师资队伍建设,大则阻碍人才交流、影响人才强国战略从而制约国家发展。

(二)职称评审标准不稳定

高校职称评审标准不稳定有多种现实原因,如学校自身发展或急需突破困境。高校职称评审下放的初衷是给予学校较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问题的关键在于某些学校只考虑了现实需要,忽略了教师职称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根本,导致职称评审结果与职称本质的割裂。再如某些学校将与科研无关的内容认定为高校教师职称的业绩,其本质也是职称评审与职称本质的割裂。综上,高校职称评审标准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高校忽略了职称的本质,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意识薄弱。

(三)职称评审标准实施不严

高校职称评审标准涉及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理应广泛征询教职工的意见。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产生,普遍有一到两轮面向教职工征询意见,但一些高校并未落到实处。一是征询意见环节形而上,虽有征求意见但并不重视意见,意见采纳与否是另一回事,也不会有反馈意见。二是一些高校职称评审标准未经多数教职工表决通过,职称评审制度普遍由教代会表决通过,而非广大教职工。如果教师代表品德高尚无私、具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则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否则将影响教代会的作用。

二、高校职称评审标准的完善建议

(一)建立职称评审底线标准

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并非放任不管,这条原则同样适用于评审标准,主管部门不能因权力下放而由各高校毫无约束地制定评审标准。高校类型有别,标准不同是自然,但无论何种学校,职称都具有共同的性质、使命和特征。因此,主管部门对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应有底线思维。针对高校职称标准存在不科学、差异大等特点,建议制订“全国(地区)通用的底线标准+差异化的个体标准相结合”的方案。底线标准是指国家和地区的统一标准,是各校必须遵守的最低标准,带有强制性;个体标准是指各校在底线标准基础上根据各校情况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标准,此标准仅适用于某个或某些高校,对其他学校无约束力。在统一的底线标准下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可维护职称的权威性、通用性和公认性,否则职称不具可比性,不利于在不同单位、区域间互认,更无从谈国际互认和区域发展一体化。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全国(或地区)通用的底线标准和局部适用的个体标准,既充分发挥职称的作用,又维护各校自主办学权力,更好地实现“放管服”改革。

(二)突出职称评审标准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导向

职称是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评审标准应突出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地位和重要性,而非工作业绩和贡献的数量,即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应强调“质”而非“量”。虽然业绩和贡献的数量与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有关,但两者不能等同。职称评审不是选劳模,主要考察的不应是工作业绩或贡献在数量上的堆砌,而是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高低,职称评审标准应以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为导向。尤其高校,作为从事科研与教学的单位,其创新能力与水平、创新绩效及教学成效,主要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密切相关,决定创新水平和能力高低的并非业绩的数量,而是业绩的质量。高校职称标准不稳定在于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为导向的意识薄弱,因而高校职称评审应更加突出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标准,重视业绩质量。

(三)完善职称评审标准产生程序

为维护职称评审公正性、公平性,应完善高校职称评审标准产生的程序。首先,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应始终按合理程序产生,无论是标准的制定还是修订,尤其是修订,都应严格按程序征求意见,经正常的机制产生,不应由修订者直接决定。其次,严格落实高校职称评审标准产生程序。高校均有职称评审标准产生程序,问题在于未完全落实程序。需重视各环节教职工的反馈意见,不应忽视教职工的声音,不应让程序流于形式、走过场。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应获得多数教职工的认可。评审标准应真正征询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减少对提意见的限制,对提出的意见应反馈结果,制度制定者应与当事人充分沟通,使标准更加合理。最后,完善高校职称评审标准通过机制。职称评审标准应由多数教职工表决通过,涉及全体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审影响面大,仅由教代会少数代表表决通过的做法有失偏颇,学校的职称评审制度产生应采取更有效的方式。

(四)加强对职称评审标准的监管

1.完善主管部门对高校职称评审标准监管模式。人社部门或教育部门应完善高校职称评审标准的监管模式,改变单一的事后监管模式,建立对高校职称评审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模式,提升政府部门的监管成效,从制度上保证高校职称评审标准科学性。事前监管模式,可以结合其他政府监管手段,如结合高校职称评审标准第三方评估机制、备案制等实施,以提高政府对职称评审标准的监管效果。2.完善高校职称监管机制。建立政府对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管机制。完善专项巡查、随机抽查、复查、倒查及申诉机制。建立事前审查、事中检查、事后复查的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管机制,包括事前对高等学校职称评审标准进行审查,事中对职称评审标准执行过程随机抽查、巡查,事后对职称评审标准实施情况复查,受理申诉等。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形成政府对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完备监管机制。

三、结语

完善建议范文篇10

关键词:关联交易内幕交易利润操纵

一、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主要指构成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资源或义务的转移是关联交易的主要特征。关联交易的关联方往往是能够控制公司或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的大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大股东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成为企业的内部人和中小股东的人,它们可以利用操纵交易价格的非公允关联交易等内部交易方式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剥夺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可能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

内幕信息是指为内幕人员所知悉的,尚未公开并可能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重大信息。内幕人员是指由于持有发行人的证券,或者在发行人、与发行人有密切联系的公司中担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由于其会员地位、管理地位、监管地位和职业地位,或者作为发行人雇员、专业顾问履行职务,能够接触或者获得内幕信息的人员。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和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的其它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泄露内幕信息,根据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者向他人提出买卖证券建议的行为。

很多时候内幕人员都是关联方,他们为了各自的获利或避损的目的,利用其特殊地位或机会获取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内幕交易虽然在操作程序上往往与正常的操作程序相同,也是在市场上公开买卖证券,但由于一部分人利用内幕信息,先行一步对市场做出反应,因而内幕交易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利益,侵犯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秩序,违反了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操纵利润从而产生虚假的利润信息

关联交易下的利润操纵是指利用关联方关系进行交易,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和控制利润,以达到操纵者不正当的目的的行为。关联交易下的利润操纵往往利用了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往往存在于控制或被控制、共同控制或被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各方,即建立控制、共同控制和施加重大影响是关系方关系存在的主要特征。关联交易下的利润操纵一般出于配股、保牌或逃税的目的,其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它既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形象,也扰乱了证券市场的秩序,更侵犯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必将受到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的严厉制裁。

3.操纵市场从而制造虚假的证券市场信息

操纵市场主要以获取利益或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资金、信息等优势或滥用职权,利用虚买虚卖、连续交易、散布谣言、提供不实资料等手段,制造繁荣交易假象,以抬高或压低证券市场价格,故意使公众投资者对证券价格走势产生错误判断,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导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证券投资决定,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自己趁机获取利益或避免损失。

三、完善关联交易的几点建议

1.建立严格的监督和处罚体制

公司内部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内部控制要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建立全方位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同时鉴于我国上市公司在关联交易方面的混乱状态,以及因管理不善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加快改进和完善有关信息披露即交易管理的法规、法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一旦发现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通过关联交易制造了虚假或显失公允的利润,立即取消其配股资格,打入“ST”黑名单,同时对其管理层以及中介机构进行严格处罚。这样既是对上市公司的警告,又是对众多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2.强化关联交易的披露

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关联方交易信息,以使社会公众能够对该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作出合理评价。在财务报告附注中不仅要披露关联方、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内容、结算金额等及对公司损益的影响,还应披露以下内容: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或经营发展存在重大影响的关联交易,不仅应对这些交易予以披露,而且应该披露其影响程度。要求企业加大表外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量,如关联交易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的影响以及注册会计师、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定价方面的意见等,帮助非关联方对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做出判断。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