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27 11:54:44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1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要

该项目由×市×区财政局申报,×区×镇×村组织实施,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座落在×镇×村,新扩建2,460亩,建设时间从XX年9月开始,于XX年9月结束,时限3年。

主要建设内容:

1、鲜果采摘区扩建1500亩;

2、鲜花温室基地建设花卉日光温室70栋,到XX年末达到180栋,占地500亩;

3、开发历史遗迹区-日本碑和俄国坟,占地200亩;

4、鲜花观赏基地建设花卉日光温室40栋,新奇花卉品种达到20余种;

5、建设占地160亩的水上娱乐垂釣区,开发水面50亩;

6、建设占地110亩的森林浴场一处;

7、农事实践基地建设日光温室50栋;

8、建设200亩葡萄园,建日光温室50栋;规划100亩,作为新品种水果实验基地;

9、别墅渡假区建设别墅30栋;

10、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是园区建柏油路、水泥路、田间作业道、整治田间排水沟、引水上山及治河、水电配套、绿化美化等工作;

1

1、水产、花卉、果树、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1

2、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室的建设。

该项目总投入资金7,473万元,其中农民投入2,535万元,招商引资2,774.3万元,村集体投入563.7万元,市区财政自筹480万元,申请国家财政投入960万元。

二、背景分析

该园区位于×市东北部,距市中心12公里,邻近机场、港口、火车站及丹大、沈丹高速公路起点,三维交通十分便利。园区距鸭绿江断桥12公里,距虎山长城10公里,距河口度假区50公里,能增加丹东沿江旅游的景点,园区内青山绿水,山水相映,既有日俄战争遗址——日本碑和俄国坟,又有远销俄罗斯、黑龙江等国家和地区的无公害水果——燕红桃和寒富苹果;可以说,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迅猛的无公害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奠定了坚定基础。

×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虎山长城、鸭绿江,已成为丹东的代名词;燕红桃、寒富苹果已走出国门;×杜鹃花誉满全球;以鸭绿江公鱼为代表的水产品畅销全国。

园区扩建后,在向世人展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重点展示园艺型农业、示范性农业、观光型农业。成立×市生态农业旅游协会,负责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开发,把园区与鸭绿江断桥、虎山长城、河口渡假区连接起来,扩大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丹东旅游业内容更加丰富。

三、需求分析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2

1 欧盟农业生态补贴政策

WTO规则把农业补贴政策划分为三种类型:绿色补贴政策、蓝色补贴政策和黄色补贴政策。绿色补贴政策是指农业补贴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不产生扭曲作用,包括对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补贴。蓝色补贴政策是指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给予的不与其生产经营相挂钩的直接补贴,这种补贴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产生扭曲作用不大。黄色补贴政策是指农业补贴,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产生较大的扭曲作用,它包括价格支持和农产品出口补贴。由于绿色补贴政策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不产生扭曲作用可享受豁免权,蓝色补贴和黄色补贴政策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产生扭曲作用需逐步削减甚至取消。欧盟原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政策属黄色补贴,需要削减和禁止,为了既适应 WTO规则的要求又不削弱对农业的支持,欧盟对原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政策进行制度创新,抛弃过去价格支持体系,而把环境保护作为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了从价格补贴转向环保补贴。2003年6月,欧盟确定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完全相挂钩,形成了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农业补贴的环境保护功能改造最终完成。欧盟的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包括:

1.1 制订农业生态环境标准指标体系

2003年,欧盟出台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指导欧盟成员国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补贴的纲领性文件。欧盟各成员国依据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

1.2 构建激励监督机制

首先,设置奖励机制。补贴标准是以农民为农业生态建设的投入额度为参照系,农民为农业生态建设投入越多,其获得的补贴也就越多。其次,设立惩罚措施。农业生产经营者申请农业生态补贴项目时必须承诺预期成果和保证措施,若不能达到最低标准要求则不能获得全额的农业补贴甚至不能获得农业补贴。最后,设置评估监督机制。成员国每年对本国农业生态建设进行绩效评价并向欧盟监测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欧盟监测委员会综合各成员国的评估报告形成欧盟农业生态建设绩效评估报告,通过农业生态建设绩效评估报告对欧盟农业生态建设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

2 政策产生的效应

2.1 培育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农产品质量意识

由于农民获得农业生态补贴的量与其对环境保护投入呈正相关,在利益驱动下农民自觉地把环保理念牢记在心,并贯穿于农业生产中,力图做到环保生产和清洁经营,力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

2.2 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

在环保生产和清洁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农民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转而更多地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机械除草,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对环境污染和在农产品的残留;在畜牧养殖业上,养殖户只有对禽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达到规定标准后才能获得足额补贴,从而消除禽畜粪便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2.3 增强了农业发展潜力

农民进行环保生产和清洁经营使过去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起来,增加生态系统对气候的调节能力,食物链得到延伸,食物网密集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优化。另外,以有机肥料替代无机化肥、用生物农药和机械除草替代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成分,土地肥力增加,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3 对我国的启示

1998年以前,农产品供给不足是当时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增加农产品供给是农业补贴的主要目标,1998年我国出现农产品卖难现象,这使农业补贴政策增产功能的迫切程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暴露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程度,它显示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增加环境保护功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随后,政府出台政策加大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投入力度,并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草工程,农业补贴政策的生态功能开始显现。

3.1 我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存在的不足

农资补贴与农业补贴政策环境保护功能相背离。一方面,国家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重要农资实行价格(低价)管制,降低农民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重要农资的使用成本,对生产农资的厂商进行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另一方面,政府对种田农民给予农资补贴,提高农民购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重要农资的能力。这大大提高农民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重要农资的可获得性,同时,也给农业生产造成生态破坏埋下祸根。第二,为鼓励开荒种田,政府对农民开荒田免收三年农业税,这在征收农业税时代相当于给予农民开荒补贴,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专家按2000年的数据分析认为,水土流失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25%。

3.2 优化我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

第一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中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法制化进程,确保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持续性。

第二 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制订出与国情相吻合的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最低标准指标体系,提高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3

钦州市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

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发〔2021〕9号)精神,做好2021年钦州市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工作,确保规范实施和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根本目的,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扎实做好粮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动态监控,为指导生产和技术推广以及准确研判粮食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搞好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目标任务

(一)续建水稻监测点1个。

(二)续建马铃薯监测点1个。

(三)实行动态监控,形成监测报告。对水稻、马铃薯开展从种到收的全程动态观测、监控,结合面上生产调研和气象资料分析以及主要病虫害、自然灾害发生为害情况,形成覆盖全市不同生态区域的农作物生态监测报告并及时和上报,为各级领导和行业主管部门准确研判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和搞好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四)科学研判单产,形成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及时梳理汇总分析监测点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的观测数据,做好产量预评估,重点对早稻、晚稻的单产情况作出预判(与上年单产对比增减),并结合面上生产的实际情况,形成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三、建设内容

(一)选好监测点。水稻监测点设在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马铃薯监测点设在浦北县江城街道六桥村。监测用地面积:水稻监测点20亩,马铃薯监测点10亩。

(二)观测数据记载。通过种植我市主推的3~5个品种(种植品种及种植时间尽量与上一年度保持一致,便于数据分析有对比性),从播种至收获,对其主要生育时期和个体及群体性状定点定期定时观察记载。

1.水稻。早、晚稻主要开展育秧、秧苗素质、主茎叶龄及分蘖消长、生育期和积温、幼穗发育进度、叶绿素含量、冠层植被指数、叶层氮含量、叶面积指数、经济性状(如穗粒数、千粒重)等生长发育观测、考察,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和照片存档,结合面上调查和测产验收,形成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

2.马铃薯。主要开展播种期、出苗期、出苗率、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期、生育期等物候期观测,植株形态特征、结薯情况、经济性状、病害调查及霜冻发生、为害等情况观测、考察,结合面上调查和测产验收,形成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

(三)新技术、新品种试验观测。通过对每个监测点开展1~3项新技术的对比试验,观测了解不同种植方式、不同栽培措施,水稻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动态,分析研究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特征、特点,探索总结出符合我市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指导我市农业生产,并形成对比试验报告。

1.水稻监测点。早、晚稻都选择广粮香2号进行观测,开展抛秧、机插秧、手插秧三种移植方式对比试验。

2.马铃薯监测点。选择荷兰15号进行观测,开展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对比试验。

(四)灾害性天气调查。结合定点观测,调查了解本区域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包括低温寒害、高温热害、干旱、洪涝、暴雨、台风等灾害,调查灾害发生时期、程度,作物受害面积、程度、所处生育期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五)气象资料收集。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沟通、合作,及时了解、掌握当地农作物生育期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日照时数、降雨量,积温(包括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等气象信息,并与常年比较,分析气象条件动态变化对不同时期、不同年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产量结构的影响。

(六)数据分析上报。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调查数据,结合气象、农情、病虫害和面上调查数据,与上年、常年同期比较分析,得出当地观测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面上生产发展动态,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生产建议,形成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上报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等相关媒体苗情简报。

四、进度安排

(一)实施方案制定。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在2021年2月2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经报局领导审定后,报送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备案,并同时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二)数据报送。

1.监测数据报送。作物生长期间,在调查当日或次日,将填写原始调查数据的调查表、分析对比情况及有关影像资料一并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2.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报送。在早、晚稻返青期、够苗期和收获前15~20天,分别编发1期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块茎快速膨大期,分别编发1期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每造作物第三期苗情简报,需对当季平均亩产量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预报。在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完成当天,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等信息网上,并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同时打印纸质材料报送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

3.粮食单产研判结果上报。提前做好预测产工作,结合面上生产情况,对本区域(本市)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作出预判(本年度单产结果及与上年度单产对比增减情况),形成单产预测结果报告,并填写附件9(根据预测产调查,主要填写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四要素)。早稻、晚稻单产预测报告及附件9,分别于6月25日前、9月30日前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三)项目田间查定。项目实施期间,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组织3名中级职称以上专家(承担、实施单位以外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到监测地点进行项目查定(每造作物一次),可以结合田间测产一并进行,并形成查定报告(经专家签字确认)。其中,马铃薯监测点查定工作应在2022年3月20日前完成。

(四)项目结题验收。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组织专家对农作物监测项目进行验收,对全年项目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出具结题验收意见。水稻监测点项目在2021年12月15日前完成结题验收,马铃薯监测点项目在2022年4月20日前完成结题验收。

(五)及时报送项目总结材料

2021年7月30日前,水稻监测点报送上半年项目查定报告及上半年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2021年12月10日前,水稻监测点报送下半年项目查定报告及全年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2022年3月底前,马铃薯监测点报送项目查定报告及我市马铃薯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六)严格报送项目年度绩效考评台帐资料。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应在2021年12月25日报送水稻监测项目绩效考评台帐材料纸质版和电子版到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在2022年在5月中旬前报送2021/2022年度马铃薯监测项目绩效考台帐资料。项目台帐包括绩效考核自评表、实施方案、原始观测数据、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试验小结、工作总结、查定意见、结题验收意见、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影像资料和其他相关材料。

五、规范经费使用

(一)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自治区农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桂整合〔2020〕52号)规定执行,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

(二)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严格按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桂农业发〔2017〕112号)精神,加强资金使用监督。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确保资金按工作方案及时使用;安排专人对项目资金进行管理;建立资金使用台账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严禁挪用和超范围支出,做到专款专用,防范和降低廉政风险。项目结题时要出具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三)明确资金使用方向。本项目计划总投资14万元,其中水稻监测点7万元、马铃薯监测点7元,主要开支方向:

1.水稻监测点开支方向:

(1)监测基地购种、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物资,计划投入31000元。

(2)监测基地机耕费用,计划投入3000元。

(3)支付人工劳务费,计划投入30000元。

(4)监测基地设置标牌和宣传,计划投入1000元。

(5)监测旅差费5000元。

2.马铃薯监测点开支方向:

(1)监测基地马铃薯脱毒种薯、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补助36500元。

(2)监测基地机耕费用,计划投入1500元。

(3)支付苗情监测劳务费,计划投入26000元。

(4)监测基地设置标牌和宣传,计划投入1000元。

(5)监测旅差费5000元。

六、按规定完成考核指标

严格按照《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发〔2021〕9号)要求执行,按时完成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绩效考评指标。

(一)2021年完善续建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点2个(水稻、马铃薯)。

(二)每个监测点在每个作物生产周期各形成3期以上本区域苗情和生产动态监测报告,报送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并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上,同时报送自治区农技推广站。

(三)项目管理规范,措施落实到位,资金使用合理合法,有专人负责,监测报告达90%以上,漏检漏测次数少于规定次数和应检应测项的10%以内,并形成全年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数据台账。

七、实施管理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钦州市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石崇华  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成  员:凌启昌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

米世光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

梁菊秀   市农业农村局计财科科长

韦东胜   钦北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陆和远   浦北县农业发展中心主任

胡成武   钦北区那蒙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黄有胜   浦北县江城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小组,项目实施小组设在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由米世光同志任组长,成员有梁玉祥、农振平、施春婷、蒙 清。项目负责人是米世光,项目实施负责人是梁玉祥,水稻监测点负责人是胡成武,马铃薯监测点负责人是黄有胜。

(二)制定试验方案。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结合监测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试验方案,方案包括监测作物的计划面积、监测品种、品种布局、播种期,观测布点所在乡镇村屯名称、土壤类型、气候特点以及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具体负责人、联系方式等,并按时间要求及时上报实施方案。

(三)科学严谨搞好观测。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安排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科学、规范、严谨做好苗情动态监测工作,按时上报监测数据,并整理、归档形成全年监测数据台账。同时及时整理分析当地农作物动态监测数据,结合面上生产调研,形成动态监测分析报告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四)及时上报监测材料。水稻生长动态监测工作从春季播种开始,至秋季收获结束,为两个生产周期;马铃薯生长动态监测从秋季播种开始,至第二年春季收获结束,为一个生产周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按时按质按量上报材料。严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特殊情况须实时上报。

(五)强化考核验收。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要加强督促检查,计财科要加强资金管理,钦北区农业农村局和浦北县农业农村局要密切配合,确保按照自治区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项目结题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要组织专家进行结题验收,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将验收材料上报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附件:1.钦州市2021年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2.钦州市2021年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附件1

 

钦州市2021年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为顺利完成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下达的2021年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确保实施工作、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如期目标任务,为我市准确研判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特制定本试验方案。

一、监测点基本情况

钦州市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面积20亩,实施地点位于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委那桩村,该村地处钦州市西部,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22℃,雨量充足,常年平均降雨量2080mm,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1801小时,太阳辐射强,日光充足。监测点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潴育性水稻土,土壤肥力上等,地势开阔向阳,田块大小1~3亩/块,排灌方便,是栽培水稻的高产区域。

二、试验内容

(一)新品种试验。选用我市主推超级稻、优质杂交稻、优质常规稻品种各一个进行试验,早稻品种为:特优7571、野香优莉丝、广粮香2号;晚稻品种拟为:中浙优9号、野香优莉丝、广粮香2号。移植时采用机插栽培方式,水肥管理一致,试验采用简比法,每个品种为一处理小区,小区间留工作沟,每亩用种量2.0kg。

(二)水稻不同种植方式技术对比试验。早、晚造均选择野香优莉丝进行观测,试验设抛秧、机插秧、手插秧三种移植方式,水肥管理一致。试验采用简比法,田块面积约3亩,每个处理为一小区,小区间留工作沟,亩用种量2.0kg。

三、技术措施

(一)培育壮秧

试验育秧采用集中育秧方式,经浸种催芽后,将种子播于机插秧盘中,每亩用秧盘22个,选用优质育秧基质,播种后适时喷水,保持基质湿润,保证秧苗生长水分。根据秧苗生长情况,可适当喷施水液肥,促进壮苗。移植前3-5天喷送嫁药,看情况施送嫁肥。

(二)大田栽培管理

1.提高办田质量,施足基肥。移栽前1天,结合犁耙田每亩施用基肥:商品有机肥250kg、复合肥25公斤(氮磷钾含量15-15-15%)、钙镁磷肥25公斤。犁耙田时要开好四周田边沟以及十字沟(工作沟),整平田面,田面保持泥皮水为宜,水层过深或缺水都不利于禾苗生长。

2.合理密植,确保基本苗数。亩移栽密度:手插秧规格为20cm×16.7cm,抛秧规格为每亩22个秧盘秧苗,机插秧按30cm×12cm,亩基本苗数控制在6~8万苗。

3.水肥管理。追肥:移栽后5-7天秧苗返青时,追分蘖肥,亩施尿素15kg、氯化钾8kg。穗肥在晒田复水后,大约在5月上旬(倒2叶长出时),亩施尿素5kg、氯化钾8kg。齐穗期后依植株长势情况决定是否喷施叶面肥,每亩可用磷酸二氢钾100g加尿素250g兑水50kg喷施。水分管理:按水气平衡原则进行管理,插后至分蘖期够苗前保持浅水层,在亩苗数16万时排水晒田,晒田以晒至田面开裂,叶色转淡黄,茎叶硬直为止。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收割前1周,排干田中水。

4.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按常规方法进行,全面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适时做好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及福寿螺、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瘿蚊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虫害防治推广应用频振式诱虫灯进行物理防治。并注意鼠害、草害防治。

5.适时收获。采用机械收割方式进行收割,机械粉碎稻桩回田。

四、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职责到人

项目由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实施,项目负责人是米世光,实施负责人是梁玉祥,联系电话0777-2835441,监测点负责人是胡成武,联系电话13977793085。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其他成员配合开展相关工作,钦北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钦北区那蒙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参与实施。各相关单位必须加强沟通和密切配合,认真领会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做好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各司其职,早计划,早行动,早实施,将各项任务及时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圆满完成。

(二)明确任务,按时完成

1.定时观测上报。从播种至收获,对上述试验处理的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和个体及群体性状进行定点观察记载,做到每5天观测调查一次,并在当天或者次日上报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2.及时分析报告。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调查数据,结合气象、农情、病虫害和面上调查数据,与上年、常年同期比较分析,得出当地观测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面上生产发展动态,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生产建议,形成钦州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上报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等相关媒体苗情简报。

(三)加强检查,确保到位

在项目实施期间,经常深入监测点检查指导,监督责任人工作,了解项目开展情况,工作措施和技术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及时总结好的工作措施和经验,纠正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附件2

 

钦州市2021年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为顺利完成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下达的2021年冬种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确保实施工作、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如期目标任务,为我市准确研判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特制定本试验方案。

一、监测点基本情况

钦州市冬种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点,设在钦州市浦北县江城街道办六桥村,面积10亩。项目监测点地处浦北县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冬短夏长,四季如春,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800小时,年平均气温21~23℃,无霜期限350天,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并且雨热同季,集中于6~8月份。监测点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潴育性水稻土,土壤肥力上等,田块大小1~3亩/块,排灌方便,是浦北县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基地之一。

二、试验内容

(一)新品种试验。选用我市主推马铃薯品种三个进行简比试验,品种为:荷兰15号、希森6号、雪川红。田块面积约5亩,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肥水管理一致。

(二)不同种植技术对比试验。田块面积约5亩,选择荷兰15号马铃薯品种,主要开展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三种种植方式进行对比试验。

三、技术措施

(一)切种消毒催芽

选用脱毒马铃薯种,用小刀在种薯底部小切一刀,以打破马铃薯休眠期,然后将切好的种薯用消毒液浸一下消毒,捞出风干后,放在阴凉的地方催芽,当芽长出1cm左右,即可按出芽点用刀切成合适薯块,稍凉干切口,便可种植。

(二)大田栽培管理

1.整地和施肥。在晴朗天气,田块水分适宜时,用旋耕机打田整地,整地前每亩全田均匀撒施50kg石灰,再利用大中型旋耕机翻耕2次,尽量做到地面平整、土壤细碎。基肥亩施商品有机肥300kg,硫酸钾复合肥100kg,中微量元素肥10kg,施肥方法:商品有机肥全田撒施,其他肥料全部条施。施基肥时配合使用一定量的佳尔康复合微生物菌剂,促进提高肥料利用率、预防病虫害、改善土质等。

2.种植。

(1)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双行种植,规格为行距20cm、株距25cm,按“品”字形摆种(种薯不接触肥料),每亩种植密度为约5500-6000株,种后用起垄机进行机械覆土、起高垄(包沟畦宽90cm,畦高30cm)作畦,要求畦面、沟底平直。最后再用机械盖膜、覆土。

(2)露地栽培。除了不用覆盖地膜外,起畦种植措施与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种植方法一致。

(3)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除了不用覆盖地膜、改用稻草替代地膜覆盖外,起畦种植措施与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方法一致。

3.水分管理。播种后保持田间土壤湿润。如遇久睛无雨,要及时适量灌水,水层深以畦高的1/3为宜,并且在第二天排干水,以保证早出苗和苗齐苗壮。在生长期间遇大雨时,及时清沟排积水,防渍沤损坏种薯,影响马铃薯生长。

4.病虫害防治。重点做好早、晚疫病预防,早疫病防治在发病初期,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嘧菌酯(阿米西达)、百菌清、恶霜灵锰锌(杀毒矾)、氢氧化铜(可杀得)等药剂800~1000倍液连续喷施2~3次,每隔7~10天再喷一次。晚疫病可用银法利、福帅得、杜邦“g露”等农药喷防治。同时,根据田间调查,若发现其它病虫害发生,要及时选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避免马铃薯受到损失。

5.做好防寒抗冻工作。霜冻和冰冻灾害对马铃薯影响很大,在霜冻和冰冻的易发天气要根据天气预报,采取对应有效措施,提前将预防工作落实到位,防止灾害天气对马铃薯的伤害,保证马铃薯安全,获得丰收。

6.适时收获。根据马铃薯生长情况及市场情况,适时收获。

四、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责任到人

项目由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实施,实施负责人是梁玉祥,联系电话0777-2835441,监测点负责人是黄有胜,联系电话13977756968。浦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浦北县江城街道办农业技术推广站、浦北县顺丰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参与实施。各相关单位必须加强沟通和密切配合,认真领会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做好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各司其职,早计划,早行动,早实施,将各项任务及时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圆满完成。

(二)明确任务,按时完成

严格执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办〔2021〕9号)规定,在项目工作中,实施责任人和监测点负责人要认真开展田间观测调查记载等工作,按时报送数据材料,做好项目田间查定和结题验收,结合面上生产和气象情况,科学分析,整理拟写出监测报告和冬种马铃薯生产形势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和指导生产提供可行参考依据。

(三)加强检查,确保到位

在项目实施期间,经常深入监测点检查指导,监督责任人工作,了解项目开展情况,工作措施和技术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及时总结好的工作措施和经验,纠正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4

调研报告

可行性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三年级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修建旱冰场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青春交际舞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之外联篇

高校调研报告之人力资源部

赴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辛庄村调研报告

甘肃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对宿迁医改调研报告“十点质疑”之回应

锣鼓书目前的传承机制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下乡期间调研报告

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德钦县奔子栏之行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车调研报告之调查方案

大学生食品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劳尔的故事之劳尔的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图书市场调研报告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

安阳师范美术学习实习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火眼晶睛的调研报告

关于二十岁之前废掉处男的可行性报告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评介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少儿读经解经点评录》可行性报告

“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5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保障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动,依照《条例》规定需要进行安全评价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条例》规定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

(一)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

(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

(三)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

(四)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份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第四条本办法评价的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的风险。安全评价工作按照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个类别,以科学为依据,以个案审查为原则,实行分级分阶段管理。

第五条根据《条例》第九条的规定设立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每届任期三年。

农业部设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工作。

第六条凡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单位,应当成立由单位法人代表负责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小组,负责本单位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及安全评价申报的审查工作。

第七条农业部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工作的需要,委托具备检测条件和能力的技术检测机构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检测,为安全评价和管理提供依据。

第八条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种苗,利用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的或者含有农业转基因生物成份的种子、种畜禽、水产种苗、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定、登记或者评价、审批前,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第二章安全等级和安全评价

第九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评价管理

按照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安全等级I:尚不存在危险;

安全等级II:具有低度危险;

安全等级III:具有中度危险;

安全等级IV:具有高度危险。

第十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安全等级的确定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确定受体生物的安全等级;

(二)确定基因操作对受体生物安全等级影响的类型;

(三)确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等级;

(四)确定生产、加工活动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修响;

(五)确定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等级。

第十一条受体生物安全等级的确定

受体生物分为四个安全等级: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受体生物应当确定为安全等级I;

1、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未曾发生过不利影响;

2.演化成有害生物的可能性极小;

3.用于特殊研究的短存活期受体生物,实验结束后在自然环境中存活的可能性极小。

(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低度危险,但是通过采取安全控制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其危险的受体生物,应当确定为安全等级II。

(三)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中等危险,但是通过采取安全控制措施,基本上可以避免其危险的受体生物,应当确定为安全等级III。

(四)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产生高度危险,而且在封闭设施之外尚无适当的安全控制措施避免其发生危险的受体生物,应当确定为安全等级III。包括:

1.可能与其它生物发生高频率遗传物质交换的有害生物;

2.尚无有效技术防止其本身或其产物逃逸、扩散的有害生物;

3.尚无有效技术保证其逃逸后,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之前,将其捕获或消灭的有害生物。

第十二条基因操作对受体生物安全等级影响类型的确定

基因操作对受体生物安全等级的影响分为三种类型,即:增加受体生物的安全性;不影响受体生物的安全性;降低受体生物的安全性。

类型1增加受体生物安全性的基因操作

包括:去除某个(些)已知具有危险的基因或抑制某个(些)已知具有危险的基因表达的基因操作。

类型2不影响受体生物安全性的基因操作

包括:

1.改变受体生物的表型或基因型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没有影响的基因操作;

2.改变受体生物的表型或基因型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没有不利影响的基因操作。

类型3降低受体生物安全性的基因操作

包括:

1、改变受体生物的表型或基因型,并可能对人类健康或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基因操作;

2.改变受体生物的表型或基因型。但不能确定对人类健康或生态环境影响的基因操作。

第十三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级的确定

根据受体生物的安全等级和基因操作对其安全等级的影响类型及影响程度,确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等级。

(一)受体生物安全等级为I的转基因生物

1、安全等级为I的受体生物,经类型1或类型2的基因操作而得到的转基因生物,其安全等级仍为I。

2、安全等级为I的受体生物,经类型3的基因操作而得到的转基因生物,如果安全性降低很小,且不需要采取任何安全控制措施的,则其安全等级仍为I;如果安全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可以通过适当的安全控制措施完全避免其潜在危险的,则其安全等级为II;如果安全性严重降低,但是可以通过严格的安全措施避免其潜在危险的,则其安全等级为III;如果安全性严重降低,而且无法通过安全措施完全避免其危险的,则安全等级为IV。

(二)、受体生物安全等级为II的转基因生物

1、安全等级为II的受体生物,经类型I的基因操作而得到的转基因生物,如果安全性增加到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不再产生不利影响的,则其安全等级为I;如果安全性虽有增加,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会产生危险的,则安全等级仍为II。

(三)受体生物安全等级为III的转基因生物

1、安全等级为III的受体生物,经类型1的基因操作而得到的转基因生物,根据安全性增加的程度不同,其安全等级可为I、II或III,分级标准与受体生物的分级标准相同。

2.安全等级为III的受体生物,经类型2的基因操作而得到的转基因生物,其安全等级仍为III。

3.安全等级为III的受体生物,经类型3的基因操作得到的转基因生物,根据安全性降低的程度不同,其安全等级可为III或IV,分级标准与受体生物的分级标准相同。

(四)受体生物安全等级为IV的转基因生物

1.安全等级为IV的受体生物,经类型1的基因操作而得到的转基因生物,根据安全性增加的程度不同,其安全等级可为I、II、Ill或IV,分级标准与受体生物的分级标准相同。

2.安全等级为IV的受体生物,经类型2或类型3的基因操作而得到的转基因生物,其安全等级仍为IV。

第十四条农业转基因产品安全等级的确定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等级和产品的生产、加工活动对其安全等级的影响类型和影响程度,确定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等级。

(一)农业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加工活动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级的影响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1增加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类型2不影响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类型3降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二)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级为I的转基因产品

1.安全等级为I的转基因生物,经类型1或类型2的生产、加工活动而形成的转基因产品,其安全等级仍为I。

2.安全等级为I的转基因生物,经类型3的生产、加工活动而形成的转基因产品,根据安全性降低的程度不同,其安全等级可为I、II、III或IV,分级标准与受体生物的分级标准相同。

(三)基因生物安全等级为II的转基因产品

1.安全等级为II的转基因生物,经类型1的生产、加工活动而形成的转基因产品,如果安全性增加到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不再产生不利影响的,其安全等级为I;如果安全性虽然有增加,但是对人类健康或生态环境仍有低度危险的,其安全等级仍为II。

2.安全等级为II的转基因生物,经类型2的生产、加工活动而形成的转基因产品,其安全等级仍为II。

3.安全等级为II的转基因生物,经类型3的生产、加工活动而形成的转基因产品,根据安全性降低的程度不同,其安全等几可分为II、III或IV,分级标准与受体生物的分级标准相同。

(四)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级为III的转基因产品

1、安全等级为III的转基因生物,经类型1的生产、加工活动而形成的转基因产品,根据安全性增加的程度不同,其安全等级可为I、II或III,分级标准与受体生物的分级标准相同。

2、安全等级为III的转基因生物,经类型2的生产、加工活动而形成的转基因产品,其安全等级仍为III。

3.安全等级为III的转基因生物,经类型3的生产加工活动而形成转基因产品,根据安全性降低的程度不同,其安全等级可为III或IV,分级标准与受体生物的分级标准相同。

(五)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级为IV的转基因产品

1.安全等级为IV的转基因生物,经类型1的生产、加工活动而得到的转基因产品,根据安全性增加的程度不同,其安全等级可为I、II、III或IV,分级标准与受体生物的分级标准相同。

2.安全等级为IV的转基因生物,经类型2或类型3的生产、加工活动而得到的转基因产品,其安全等级仍为IV。

第三章申报和审批

第十五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级为III和IV的研究以及所有安全等级的试验和进口的单位以及生产和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类别和安全等级,分阶段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或者提出申请。

第十六条农业部每年组织两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审。第一次受理申请的截止日期为每年的3月31日,第二次受理申请的截止日期为每年的9月30日。农业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答复;在受理截止日期后三个月内作出批复。

第十七条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和进口的单位以及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和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在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安全评价报告或申请前应当完成下列手续:

(一)报告或申请单位和报告或申请人对所从事的转基因生物工作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填写报告书或申报书(见附录v);

(二)组织本单位转基因生物安全小组对申报材料进行技术审查;

(三)取得开展试验和安全证书使用所在省(市、自治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

(四)提供有关技术资料。

第十八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实验研究与试验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专门的机构;

(二)有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实验研究与试验的专职技术人员;

(三)具备与实验研究和试验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和设施条件;

(四)成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第十九条报告农业转基因生物实验研究和中间试验以及申请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安全证书的单位应当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农业转基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安全评价各阶段的报告或申报要求、安全评价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办理报告或申请手续(见附录I、II、III、IV、V)。

第二十条从事安全等级为I和II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实验研究,由本单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小组批准;从事安全等级为III和IV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实验研究,应当在研究开始前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

研究单位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实验研究报告书(见附录V);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等级和确定安全等级的依据;

(三)相应的实验室安全设施、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

第二十一条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级I、II、III、IV)实验研究结束后拟转入中间试验的,试验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

试验单位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中间试验报告书(见附录V);

(二)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三)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等级和确定安全等级的依据;

(四)相应的安全研究内容、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

第二十二条在农业转基因生物中间试验结束后拟转入环境释放的,或者在环境释放结束后拟转入生产性试验的,试验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安全评价合格并由农业部批准后,方可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审批书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试验。

试验单位提出前款申请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安全评价申报书(见附录v);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等级和确定安全等级的依据;

(三)农业部委托的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

(四)相应的安全研究内容、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

(五)上一实验阶段的实验总结报告.

第二十三条在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性试验结束后拟申请安全证书的,试验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安全评价合格并由农业部批准后,方可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实验单位提出前款申请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安全评价申报书(见附录v);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等级和确定安全等级的依据;

(三)农业部委托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

(四)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阶段的实验总结报告;

(五)其他有关材料。

第二十四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应当明确转基因生物名称(编号)、规模、范围、时限及有关责任人、安全控制措施等内容。

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和加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进口的单位,应当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要求开展工作并履行安全证书规定的相关义务。

第二十五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或者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应当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提供相应的安全评价材料。

第二十六条申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应当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的有关规定交纳审查费和必要的检测费。

第二十七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受理审批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参与审查的专家,应当为申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与本人及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四章技术检测管理

第二十八条农业部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及其管理工作的需要,委托具备检测条件和能力的技术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第二十九条技术检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设有相对独立的机构和专职人员;

(二)具备与检测任务相适应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手段;

(三)严格执行检测技术规范,出具的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四)有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第三十条技术检测机构的职责任务:

(一)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评价提供技术服务;

(二)承担农业部或申请人委托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定性定量检验、鉴定和复查任务;

(三)出具检测报告,做出科学判断;

(四)研究检测技术与方法,承担或参与评价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制修订工作;

(五)检测结束后,对用于检测的样品应当安全销毁,不得保留。

(六)为委托人和申请人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五章监督管理与安全监控

第三十一条农业部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指导不同生态类型区域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控和监测工作,建立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条例》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三条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配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十四条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与生产的单位,在工作进行期间和工作结束后,应当向农业和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与生产应用所在的行政区域内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试验总结和生产计划与执行情况总结报告。每年3月31日以前提交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的年度生产计划,每年12月31日以前提交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年度试验总结报告。

第三十五条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和生产的单位,应当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确定安全控制措施和预防事故的紧急措施,做好安全监督纪录,以备核查。

安全控制措施包括物理控制、化学控制、生物控制、环境控制和规模控制等(见附录IV)。

第三十六条安全等级II、III、IV的转基因生物,在废弃物处理和排放之前应当采取可靠措施将其销毁、灭活,以防止扩扩散和污染环境。发现基因生物扩散、残留或者造成危害的,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消除,并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七条农业转基因生物在贮存、转移、运输和销毁、灭活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具备特定的设备或场所,指定专人管理并记录。

第三十八条发现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存在危险时,农业部有权宣布禁止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收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由货主销毁有关存在危险的农业转基因生物。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规定,从事安全等级III、IV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实验研究或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中间试验,未向农业部报告的,按照《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从事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的,或已获批准但未按照规定采取安全管理防范措施的,或者超过批准范围和期限进行试验的,按照《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生产性试验结束后,未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擅自将农业转基因生物投入生产和应用的,按照《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二条假冒、伪造、转让或者买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审批书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按照《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核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审批书、安全证书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或者核发后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按照《条例》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本办法所用术语及含义如下:

一、基因,系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主要指具有遗传信息的DN段。

二、基因工程技本,包括利用载体系统的重组DNA技术以及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把重组DNA分子导入有机体的技术。

三、基因组,系指特定生物的染色体和染色体外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

四、DNA系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名词缩写,是贮存生物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

五、农业转基因生物,系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六、目的基因,系指以修饰受体细胞遗传组成并表达其遗传效应为目的的基因。

七、受体生物,系指被导入重组DNA分子的生物。

八、种子,系指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

九、实验研究,系指在实验室控制系统内进行的基因操作和转基因生物研究工作。

十、中间试验,系指在控制系统内或者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小规模试验。

十一、环境释放,系指在自然条件下采取相应安全措施所进行的中规模的试验。

十二、生产性试验,系指在生产和应用前进行的较大规模的试验。

十三、控制系统,系指通过物理控制、化学控制和生物控制建立的封闭或半封闭操作体系。

十四、物理控制措施,系指利用物理方法限制转基因生物及其产物在实验区外的生存及扩散,如设置栅栏,防止转基因生物及其产物从实验区逃逸或被人或动物携带至实验区外等。

十五、化学控制措施,系指利用化学方法限制转基因生物及其产物的生存、扩散或残留,如生物材料、工具和设施的消毒。

十六、生物控制措施,系指利用生物措施限制转基因生物及其产物的生存、扩散或残留,以及限制遗传物质由转基因生物向其它生物的转移,如设置有效的隔离区及监控区、清除试验区附近可与转基因生物杂交的物种、阻止转基因生物开花或去除繁殖器官或采用花期不遇等措施,以防止目的基因向相关生物的转移。

十七、环境控制措施,系指利用环境条件限制转基因生物及其产物的生存、繁殖、扩散或残留,如控制温度、水份、光周期等。

十八、规模控制措施,系指尽可能地减少用于试验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物的数量或减小试验区的面积,以降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物广泛扩散的可能性,在出现预想不到的后果时能比较彻底地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物消除。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6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

2.2日常办事机构

2.3应急专家组(技术咨询委员会)

2.4应急处置机构

2.5县(区)农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

2.6农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组织体系示意图

3灾害分级

3.1农业灾害分级

3.2林业灾害分级

4预警和预防机制

4.1监测与报告

4.2灾害诊断

4.3风险评估

4.4预警预报

4.5预防控制

4.6农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

5应急响应

5.1先期处置

5.2Ⅰ、Ⅱ级(农业)和Ⅰ、Ⅱ、Ⅲ级(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5.3Ⅲ级(农业)、Ⅳ级(农业)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6保障措施

6.1组织保障

6.2物资保障

6.3财力保障

6.4人力保障

6.5宣传演练

6.6技术保障

7后期处置

7.1善后处理

7.2社会救助

8奖励与责任追究

9附则

9.1管理与更新

9.2解释部门

9.3实施时间

1总则

1.1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控制农林作物生物灾害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农林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避免或最大限度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和农林业生产损失,保护农林生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危害农业(包括林业)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的大面积暴发和流行;危害农林作物的检疫性病、虫、植物及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省政府公布的农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暴发和流行;其它突发性病虫的暴发和流行,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业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及应急处置行动。

1.4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立足预防,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做到抓早抓实,争取主动,防于未然,把灾害化解在萌芽状态。

(2)分级负责。以属地管理为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根据职责分工组织有关部门团结协作、共同处置。

(3)果断处置。一旦发生农业生物灾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迅速反应,果断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林业生产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规范有序。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范程序,讲究工作方法,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努力提高工作效能。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市农业生物灾害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应急专家机构组成。

2.1应急指挥机构

发生Ⅰ、Ⅱ级农业或Ⅰ、Ⅱ、Ⅲ级林业生物灾害时,根据应急处置行动需要,在全市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指挥部基础上,成立市农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指挥部),负责领导指挥农林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

2.1.1市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

副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农林局局长

成员:市农林局、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委、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市供销社、市气象局、市邮政局、市民航局、**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和部门负责人。

2.1.2市指挥部职责

(1)负责启动Ⅱ农业、Ⅲ林业预案,组织力量对省级、省级以上启动的农业生物灾害的应急响应和Ⅱ级(农业)、Ⅲ级(林业)生物灾害进行应急处置。

(2)向市政府和省农业厅、林业厅报告有关农业生物灾害事件和应急处置情况。

(3)负责对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制定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行动方案、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经费保障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对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在农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协调新闻媒体采访,开展正面舆论宣传等有关事宜。

(6)对农业生物灾害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完善本预案。

2.1.3市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1)市农林局:负责制订农业生物灾害预警、预防、控制和处置的技术方案,组织并检查、督导农业生物灾害封锁、扑灭和预防控制的实施;依法提出对有关区域植物(森林)检疫疫情实施封锁和解除封锁等建议;按规定确认植物(森林)检疫疫情,并向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省林业厅报告,经授权后植物(森林)检疫疫情信息;提出灾害应急控制措施和建议;组织对农业生物灾害防控、补偿等费用和灾情损失的评估;负责农药、化肥、种子、药械等储备品种、数量配置标准的制订;负责救灾备荒种子的储备;负责上述储备物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2)市委宣传部:负责制订宣传报道口径,正面引导舆论;组织协调农业生物灾害及应急处置情况的新闻报道;协助开展农业生物灾害防控知识宣传;组织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和网上引导。

(3)市发改委: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负责农业生物灾害防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计划管理。

(4)市经贸委: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物资能源应急保障行动方案》,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物资能源应急保障综合协调工作。

(5)市科技局:立项并组织开展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科技攻关。

(6)市公安局: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置与疫情相关的突发治安事件,密切注视与疫情有关的社会动态,负责与疫情相关的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做好重大植物(森林)检疫疫区封锁、以及配合临时检查站开展相关工作。

(7)市监察局:负责监督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突发农业生物灾害处置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对工作失职、渎职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8)市民政局:负责对因农业生物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救济。

(9)市财政局:负责协调落实农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所需药剂、器械、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资金和预防、控制、扑灭等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协调监管应急处置经费的使用。

(10)市交通委:负责应急防治物资的运输保障;协助做好临时植物(森林)检疫检查等工作。

(11)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疫区内的卫生防护、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工作。

(12)市工商局:负责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非法经营活动。

(13)市质量技监局:负责生产领域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依法查处非法生产的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14)市供销社:负责农药、化肥、药械等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防治物资的储备、供应及调剂工作。

(15)市气象局:负责提供短期和中长期天气等气象预报信息,灾害性天气监测服务,提供农作物病虫气象预测。

(16)市邮政局:协助应施检疫植物及其产品运递的检疫检查,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履行协管职责。

(17)市民航局:协助应施检疫植物及其产品运递的检疫检查,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履行协管职责。

(18)**检验检疫局:负责做好出入境植物及植物产品的口岸检疫工作,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国外重大植物疫情信息,及时向市指挥部通报有关情况。

2.2日常办事机构

2.2.1市指挥部办公室组成

市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市农林局,办公室主任由农林局分管局长兼任,具体负责市指挥部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事务。必要时成立协调督查组、物资保障组、控制处置组、宣传信息组等处置机构。

2.2.2市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制定农业生物灾害预警、预防、控制和处置工作计划,组建和完善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2)收集、汇总和通报灾害相关信息,掌握动态,指导县(区)、乡镇(街道)农业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处置工作。

(3)向成员单位传达上级有关部门和指挥部的工作指示,通报工作动态。

(4)组织开展农业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负责农业生物灾害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

2.3应急专家组(技术咨询委员会)

指挥部设立应急专家组,由市农林局负责组建。专家组成员由农林科研、推广、检验检疫、气象等方面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为:

(1)向市指挥部提出农业生物灾害的风险评估意见和预警,为启动预案提供技术咨询。

(2)提供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处置的技术决策咨询和参谋。

(3)提出并实施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处置技术的攻关研究。

(4)研究分析成灾原因,提出恢复农林业生产的建议意见。

2.4应急处置机构

在响应省级预案和市级预案启动时,设立协调督查组、物资保障组、控制处置组等应急处置机构。

2.4.1协调督查组

由指挥部牵头,农林、宣传、公安、监察、财政、卫生、工商、质监等部门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为:

(1)督促检查成员单位及下级领导小组对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

(2)提请指挥部和有关部门通报、查办相关失职、渎职行为。

(3)审核新闻宣传报道,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稳定。

(4)督查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处置经费、物资储备的到位和使用情况。

2.4.2物资保障组

由供销部门牵头,发改、民政、财政、交通、农林等有关部门组成,其主要职责为:

(1)筹措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和经费。

(2)负责紧急处置物资的调运。

(3)协调监管紧急物资的发放和紧急处置经费的使用。

(4)负责对因生物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救济。

2.4.3控制处置组

由农林部门牵头,公安、交通、卫生、工商、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灾情监测、灾害防治、扑灭、无害化处理等组织工作。

(2)受指挥部调遣,负责制订灾害控制和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指导并协助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相关单位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3)紧急处置灾害发生时的有关和其他涉及公共安全等事件。

2.5县(区)农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

县(区)政府依照本预案组织指挥体系的构成,成立县(区)农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在市指挥部的领导下,分级负责,指挥本地区农业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处置行动。在县(区)农林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办公室,负责本级农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结合本地实际,设立协调督查组、物资保障组、控制处置组、应急专家组等机构。

2.6农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组织体系示意图(附后)

3灾害分级

3.1农业灾害分级

根据农业生物灾害发生的性质、种类、涉及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将灾害分为Ⅰ级(特别重大农业生物灾害)、Ⅱ级(重大农业生物灾害)、Ⅲ级(较大农业生物灾害)。

3.1.1Ⅰ级(特别重大农业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产生危害,成灾面积为省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2)发现从国外、省外、市外传入我市局部已发生的有害生物,经风险性分析综合评价风险极大、特别危险的;(3)其它特殊情况需要划分为Ⅰ级(特别重大农业生物灾害)的。

3.1.2Ⅱ级(重大农业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产生危害,成灾面积为市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2)市内虽有零星发生或偶然传入但发生范围不广的有害生物,经风险性分析综合评价风险较大、高度危险的;(3)其它特殊情况需要划分为Ⅱ级(重大农业生物灾害)。

3.1.3Ⅲ级(较大农业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产生危害,成灾面积为一个县(区)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2)市内有一定发生范围的有害生物,经风险性分析综合评价风险较小、中等危险的;(3)其它特殊情况需要划分为Ⅲ级(较大农业生物灾害)的。

3.2林业灾害分级

根据突发性林业病虫生物灾害的性质、种类、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将灾害划分为四级。

3.2.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Ⅰ、Ⅱ级林业生物灾害

从国(境)外新传入有害生物事件,或者新发生的部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重大事件。其它需要划为Ⅰ、Ⅱ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

3.2.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Ⅲ级林业生物灾害

灾害面积在15000亩以上,造成较大损失的常发性本土有害生物发生事件,或者连片成灾面积在7500亩以上的偶发性本土森林病虫害、省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新发生事件。

3.2.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Ⅳ级林业生物灾害

灾害面积在10000亩以上,造成较大损失的常发性本土有害生物发生事件,或者连片成灾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偶发性本土森林病虫害、省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新发生事件。

4预警和预防机制

4.1监测与报告

4.1.1信息收集

收集国内外、市外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和外来有害生物的情况,农林产品和植物废弃物进口、调入情况,植物物种引进情况和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等。

4.1.2日常监测

(1)监测机构与网络。以各级植物保护(病虫测报)站,森林病虫防治站、植物检疫机构等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市、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农林作物重大病虫害和危险检疫性病虫监测预警网络。各级农林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机构,在农林主管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组织开展农林作物重大病虫害、危险检疫性病虫的系统监测,分析发生发展态势,重大病虫中、长期预报和预警。

(2)监测内容。全市监测网络对各地农林作物重大病虫害、危险检疫性病虫及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基数、消长、迁移、蔓延、扩散等进行实时监测,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对国内外、市外检疫性病虫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动态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4.1.3信息报告

(1)报告程序。各级农林主管部门负责农业生物灾害紧急情况的报告和管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农林病虫草害大面积暴发流行、非本地常见植物迅速扩大、以及不明原因发生农林作物大面积受害等异常情况时,应当立即向当地农林部门报告。有关机构在作出诊断后2小时内应将结果报告同级农林部门,并在6小时内逐级报告到省农业厅、林业厅,特殊情况时可直接报告。

(2)报告内容。农业生物灾害紧急情况报告,必须以书面形式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灾害类型;发生时间与地点;发生数量、面积、范围、症状、危害程度和初步诊断结果;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有效程度;报告的单位及其负责人、报告人和联系方式。

4.2灾害诊断

县级以上农林部门依照下列规定负责组织农业生物灾害诊断。

(1)国家法定检疫范围内的病虫草害,由当地植物(森林)检疫机构按有关的植物检疫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确认。对怀疑是检疫性有害生物且当地植物(森林)检疫机构不能确诊的,按规定送样到省农业、林业“省区域性检疫实验室”检验诊断。

(2)国家法定检疫范围外的病虫草害、外来有害生物等产生的灾害,由当地农林部门确认。

(3)对疑为国内新发生的农业生物灾害,按程序逐级上报省农业厅、林业厅,由省农业厅或林业厅邀请国家权威机构和专家会诊并确认。

(4)国家或省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3风险评估

通过对农林作物病虫害监测,结合消长动态和气候条件,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发生的范围及程度。检疫性病虫与外来有害生物按照有关规定,结合疫情可能性、检疫检测难度、控制措施等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监测重点和控制措施。

4.4预警预报

4.4.1农林作物病虫预警预报

各级植物保护(病虫测报)站、森林病虫防治站,对监测的农林作物病虫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预测,经风险评估有可能造成重大农业生物灾害的,由各级农林部门及时长中短期和动态预报、预警,为启动和结束预案提供决策依据。

4.4.2植物疫情预警

各级植物(森林)检疫机构对收集、监测的植物疫情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信息等,结合风险评估,作出预警预报。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授权的机构,统一向社会公众和媒体信息。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均无权以任何形式向社会相关信息。

4.5预防控制

根据各级农林行政主管部门的预警、预报,对有可能造成为重大农业生物灾害的,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和控制措施,正确指导农户开展防灾、减灾,把农林作物产量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4.6农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附后)

5应急响应

5.1先期处置

农业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按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当农业生物灾害发生或可能发生时,有关县(区)政府的农林行政主管部门,及时、主动、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并将灾情和先期处置情况立即逐级上报省农业厅或林业厅。

5.2Ⅰ、Ⅱ级(农业)和Ⅰ、Ⅱ、Ⅲ级(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5.2.1Ⅰ级(农业)和Ⅰ、Ⅱ级(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Ⅰ级(农业)和Ⅰ、Ⅱ级(林业)生物灾害由省农业厅、省林业厅会同市、县农林部门共同确认,省指挥部启动预案。实施Ⅰ级(农业)或Ⅰ、Ⅱ级(林业)应急响应行动后,市及灾害发生地县(区)相应启动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市级有关部门的应急行动方案立即启动。

5.2.2Ⅱ级(农业)、Ⅲ级(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1)Ⅱ级(农业)、Ⅲ级(林业)生物灾害由市农林部门会同县(区)共同确认,由市农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启动本预案,实施相应的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市指挥部负责部署灾害发生地的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农业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行动,并将灾害情况和应急处置情况报市政府和省农业厅或林业厅。

(2)灾害发生地县(区)农业生物灾害应急必须启动,市级有关部门的应急行动方案立即启动。

(3)超出市政府处置能力的,由市政府报请省政府,市农林局报请省农业厅或林业厅,请求省政府、省农业厅、省林业厅应急指挥部在技术、物资等方面给予支援。

5.2.3Ⅰ、Ⅱ级(农业)或Ⅰ、Ⅱ、Ⅲ级(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响应实施后,根据不同的灾害种类,实施相应的处置程序。

(1)重大农林作物病虫草害的应急处置程序

①调查灾情,分析灾情发生原因。在灾区进行灾情调查,认真分析农林作物苗情、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结合其发生规律、流行学、当地地理、作物布局、气候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发生原因。

②划定灾情发生区域。根据农林作物灾情发生程度和危害情况,按照防治侧重点和措施的不同,将发生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和监控防治区。

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灾害重发区、菌源区和流行蔓延区。

一般防治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作物、地理、气象等条件分析确定的病虫草害将要重发的区域。

监控防治区:可能偏重发生的区域和偶发区。

③制定防治措施。受灾县(区)指挥部在省、市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开展生产自救。

重点防治区采用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在防治关键时期,对流行蔓延区的田块实施全面化学防治;对重大病虫草害发生区实施统一防治;对严重危害的田块实行翻耕改种;加强田间水源管理,禁止菌源区的水流到其他田块,减少菌源向无病区的蔓延扩散;切断病虫发生流行的传播途径等等。

一般防治区采取可持续控害技术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应急措施。

防治监控区采取以可持续控害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2)检疫性病虫害及外来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程序

①划定疫区、保护区和疫情发生区。

疫区:指某一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发生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其向未发生区传播扩散,经报省政府批准划定,并采取封锁、控制、扑灭措施的区域。

保护区:指某一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其他地区已较普遍发生的情况下,对尚无此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的地区,经省政府批准划定,并采取保护措施的区域。

疫情发生区:指有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的区域。

②疫区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加强检疫,强制封锁。由市指挥部报请省政府封锁令,向全社会公告,在出入疫区交通路口批准设立植物(森林)检疫检查站,对疫区采取封锁措施。

疫情铲除和控制。对确认发生疫情的植物进行彻底销毁处理。疫区内所有染疫种子、种苗和农林产品按规定处理后,在当地植物(森林)检疫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彻底消毒。对染疫的铺垫物、田地、水源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铺垫物等应予以销毁。

疫区通过连续2年监控未发现新的疫情,经专家现场考查验收,认为可以解除封锁时,由县(区)农林部门向县(区)政府提出可解除封锁的报告,县(区)政府向省政府提出解除封锁申请报告,并由省政府解除令。疫区解除封锁后,继续对该区域进行疫情监控,1年后未发现新的疫情,宣布疫情扑灭。

③保护区内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实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发生动态,禁止到疫区调运种子、种苗和相关农林产品,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扩散蔓延。对疑似检疫性有害生物予以跟踪调查并建立档案。

④疫情发生区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严格检疫,防止疫情扩散。对种子、种苗及相关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全面实施产地检疫,指导种子种苗繁育单位或个人按检疫要求建立无疫种子种苗和农林产品基地,生产无疫种子种苗和农林产品,加强源头检疫管理,严禁染疫而又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种苗和农林产品调运。

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每年组织开展疫情普查,建立疫情数据库,掌握疫情发生动态。

落实防疫控制措施,开展有效防控。强化对种子、种苗的消毒处理,在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的关键时期,组织、指导群众开展防控工作,落实各项检疫防控措施。

5.2.4Ⅰ、Ⅱ级(农业)和Ⅰ、Ⅱ、Ⅲ级(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终止

农业生物灾害经过应急处置后,灾情得到有效控制,经过评估和专家咨询后,Ⅰ级(农业)和Ⅰ、Ⅱ级(林业)由省指挥部办公室报请指挥部批准后终止应急响应,并报省政府、农业部、国家林业局。Ⅱ级(农业)、Ⅲ级(林业)由市指挥部办公室报请市指挥部批准后终止应急响应,并报市政府、省农业厅、省林业厅。

5.3Ⅲ级(农业)、Ⅳ级(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Ⅲ级(农业)、Ⅳ级(林业)生物灾害由县(区)农林部门负责确认,县(区)农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启动本级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实施相应的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县(区)农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灾害发生地的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农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并将灾害情况和应急响应情况逐级上报至省农业厅、省林业厅。超出县(区)政府处置能力的,由县(区)政府、县(区)农林部门分别报请市政府、市农林行政主管部门,请求在技术、物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6保障措施

6.1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负责农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体系、预防控制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整合和充实各级各部门力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6.2物资保障

建立市、县(区)二级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预防、控制和处置物资的储备,各级农林、供销部门分别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药、化肥、种子、机具等物资储备和调剂,由同级指挥部办公室统一调度使用。应急处置物资储备要相对充足。储备库应设在交通便利、具有储运条件、安全保险的区域。

6.3财力保障

各级财政应当将预防、控制、处置、物资储备所需的各项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为应急处置提供资金保障。具体按照《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专项预案》组织实施。

6.4人力保障

各级农林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农业生物灾害的识别、防治、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农业灾害应急处置人才、专家资源库,当灾害发生时,统一调配使用。

6.5宣传演练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农业生物灾害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生物灾害的防范意识。农业生物灾害的信息报道,在市指挥部的领导下进行,具体按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农林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参与农业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人员的防护知识教育,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实战演练,提高生物灾害的处置能力。

6.6技术保障

开展农林有害生物的生态学、流行性学等技术研究,加强技术攻关,不断完善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

7后期处置

7.1善后处理

对于突发性事件造成农业减产、绝收的,各级农林部门应制定出灾后生产计划,帮助受灾地区的农户尽快生产自救,减少因灾害造成的损失。经贸、旅游、出入境检验检疫、外经贸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配套预案,应对区域性农业生物灾害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农产品市场供应、旅游业、出口贸易等方面的影响,确保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7.2社会救助

受灾地人民政府,应建立社会救助机制,切实解决好受灾人员的生活。对在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中因公致病、致残或牺牲的,按有关政策由民政部门优先给予抚恤。对从事一线工作的人员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和津贴。

8奖励与责任追究

各级政府对在预防、控制和处置农业生物灾害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精神和物资奖励;对工作失职、渎职的,要责成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调查,并提请有关部门按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9附则

9.1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市农林局负责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县(区)政府和市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本预案,制订本地区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本部门应急行动方案。

随着农业生物灾害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应急机构的调整,市农林局会同市指挥部成员单位定期对本预案进行修订。

9.2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7

品牌传播涉及的面非常广,传播方式也有很多,有活动传播、包装传播、广告传播等,但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新闻传播。下面,我将结合“丽水山耕”品牌打造过程中所做的新闻传播,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从媒体角度看,可以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现在大家接触的最多是手机,即移动互联媒体,其次是电脑,即PC。今天也确实有很多品牌,通过这些新的网络媒体来打造,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如褚橙、柳桃、潘苹果等。

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传播已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首先是传播受众正逐渐形成“圈子力量”。大家以兴趣为圆点,寻找共同话语,并以圈子的形式聚集在一起进行活动。

第二是媒体的变化。社交媒体正呈现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是平民化视角。我们去看品牌传播的时候,发现不再像过去那么高大上,相反,经常采用一种普通老百姓能够接受的视角,进行平民化表达。

第四是碎片化信息。每天,我们都在接触大量的信息,它们来自各种各样不同的媒体,这些信息往往很难梳理,也很难形成比较完善的系统,进行信息集聚。

我认为,用四个字可以概括传播的这种巨变,那就是“去中心化”。以央视为例,以前中国有10亿受众,在收看同一个新闻联播。但现在完全不是如此,随着新媒体兴起,受众在分散,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碎片化。

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对品牌传播还有没有作用?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又怎么样来发挥作用?今天,我以“丽水山耕”作为案例,说明新闻传播在区域品牌创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丽水山耕”是浙江丽水的一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农业最大的优势是绿水青山,它的生态无与伦比,90%都是山区,生态县全覆盖,有“天然氧吧”、“浙南林海”、“长寿之乡”等众多美誉,是长三角最后一块没有污染的宝地。

但跟其他山区农业一样,丽水农业最大的弱势或者劣势在于产业的“多、小、散”。“多”指品类多、生产主体多;“小”指生产规模小、企业实力弱小,“散”指产业分散、地块分散、主体分散。

那么,山区农业如何发展?丽水提出了“生态精品农业”战略,具体设计思路是:“生态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电商化营销,农旅化发展”。

实际上,这四个部分恰好解决的就是山区农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山区,丽水农业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农产品,但由于山多地少,品种分散,产量不高,丽水农产品销售无法进入农批市场,也难以进入超市。因此,丽水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并且通过电商化营销、农旅化发展的营销模式,为丽水农产品打开销路。

丽水农业发展的路子,就是中国广大山区农业发展可以借鉴的路子。因此,丽水农业的做法和思路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我们将其概括提炼为“丽耕模式”。这种模式,正是丽水农业发展的密码所在,也是解决全国广大山区的农业发展的答案所在。因此,我在2014年就丽水农业品牌战略和“丽耕模式”所进行的报道,不仅引起农民日报社高度重视,在头版头条予以刊发,而且刊发以后引起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夏宝龙书记批示:抓得准!

丽水的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省委书记没有就丽水农业做过批示,这次,丽水农业进入了省委书记的视野。

2015年,我们继续为“丽水山耕”摇旗呐喊。这次报道,主要从“丽水山耕”品牌蝶变的角度进行解析。试图解答:“丽水山耕”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到底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要创建区域公用品牌?我认为,山区农业面临着“低小散”的困难,这时候,生产主体如果离开了政府的背书,离开区域公用品牌的背书,将很难走向市场。而“丽水山耕”品牌的创建,就是为中国农业,尤其是山区农业品牌的打造,树立了一个标杆。我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农业品牌道路!

从这个角度来讲,“丽水山耕”这个品牌非常有价值。所以当我们报道了以后,省里有关领导都非常重视,省委书记夏宝龙、副书记王辉忠、宣传部长葛慧君、副省长黄旭明先后做出批示。在我们的策划推动下,省里还召开浙江农业品牌大会。会上,“丽水山耕”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分管省长黄旭明全程提及“丽水山耕”20多次。省领导的高度肯定,为“丽水山耕”再一次做出背书。

2016年,我们致力于解决“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这一宏大的主题。在丽水指导工作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其如此。但是,绿水青山是不可能自动变成金山银山的,那么,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中间的桥梁在哪里?我们认为,除了农村综合改革,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政策创造的是环境,而品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工具。

这一报道的刊发,也引起了省里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夏宝龙、副书记王辉忠、宣传部长葛慧君、副省长黄旭明等一应领导再一次做出重要批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的传播在整个传播板块中的优势在于:

1.因为具有新闻性,所以容易引起社会关注,成为热点;

2.因为具有隐蔽性,所以更易被受众接受,利于品牌传播;

3.因为具有系统性、计划性,所以效果可控,容易操作;

4.因为具有边缘性,所以不需要费用;

5.因为具有便捷性,所以传播起来速度更快。

而从新闻媒体的视角来说,对区域公用品牌的报道,新闻传播再多也不为过。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当媒体给企业品牌做报道时,都会面临灰色地带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变成“软广”。但区域公用品牌是一个公益性品牌,有政府做背书,因此媒体记者做再多报道也不为过。

“丽水山耕”的新闻传播告诉我们,区域品牌传播有五大策略:

1.站在天安门上看实践。要进行一个新闻策划,必须有高度。这个高度,是要站在天安门的高度。只有了解了这篇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为读者带来什么样的思考,记者所实施的品牌策划,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有深度,才会有可借鉴性,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2.提炼“模式”可供复制。要把这种实践和探索,包装、策划成一种模式,它才有可传播性。当然,这个模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具有普遍借鉴性。

3.领导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我们做新闻策划,一定要想到如何调动领导资源,让他们出力为品牌做背书,为品牌的传播做贡献。可以说,在现行体制下,在中国这片土壤上,领导具有“话语权”,是非常重要的“资源”。重要到什么程度?省委书记夏宝龙直接指示,让浙江卫视专门拿出《浙江新闻联播》与央视《新闻联播》之间的20秒钟,为“丽水山耕”免费打广告。据测算,这个广告半年时间,大概需要2000多万到3000万的投入。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8

13个主题:

1、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5、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6、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7、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8、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9、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10、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1、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考研政治报考划重点:

加大脱贫

报告原文: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继续反腐

报告原文: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深化改革

报告原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报告原文: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重视文化发展

报告原文: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重视文化产业发展

报告原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优先发展教育

报告原文: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提高就业质量

报告原文: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调剂收入差距

报告原文: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新思想”

报告原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新时代”

进入了新时代报告原文: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报告原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的矛盾.

基本国情不变

报告原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报告原文: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

报告原文: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重视加强依法治国

报告原文: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省级以下赋权

报告原文: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土地承包制度不变

报告原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报告原文: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重视加强国际交流

报告原文: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加大重视国际自由贸易

报告原文: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坚决执行“一国两制”

报告原文: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9

据一名联合国专家称,实践证明,现有的食物体系收效甚微,需要立即进行改革。他强调改革需将重点放在提高粮食产量和修改贸易政策方面,因为目前贸易政策导致富裕国家粮食产量过剩,以农业为主的贫穷国家粮食产量却供不应求,还要依赖进口。

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员德舒特在总结报告中对农业产业体系进行了细致的评论,过去的五十年全球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但全球有8.42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12%,仍处于饥饿状态。他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说:?20世纪那套粮食系统虽然对食物权的实现具有一定贡献,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但却没能有效减少全球饥饿人口。?

德舒特是比利时鲁汶大学的法学教授,于2008年担任特别报告员,在全球粮食价格急剧上涨期间,他致力于研究粮食体系的症结所在。他认为罪魁祸首就是所谓的?绿色革命?,

这一体系广泛使用高产作物品种、灌溉、机械化、补贴化肥以及杀虫剂等技术手段,虽然农作物产量有所提高,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扩大了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单一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大降低了农业生物多样性,而且由于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不仅加速了土壤侵蚀也使淡水资源遭到污染。

他还警告称,工业化农业生产还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占人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5%。反过来,气候变化也会对未来农业生产力造成不利影响。肉类需求增加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为满足2050年肉类需求量,肉年产量需达到4.7亿吨,比2005年多出2亿吨。德舒特说:?这完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牲畜谷物饲料需求量的增加会加剧贫穷和环境恶化。?

德舒特提出的生态农业体系,提倡用粪便和食物残渣做肥料,并且通过植树造林和其他生态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这种模式不仅环保,而且有助于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均衡。尽管该模式在小型农场更易实现,但大型农场也可适用。改革现有农业体系还可采用其他方式,比如减少使用生物燃料,减少发达国家食物浪费和发展中国家收获后作物损失等。

德舒特说:?由于拥有实现规模经济的能力和各种网络效应,大型农业公司开始主宰全球市场。凭借他们的主导地位甚至能够影响到政治体制。但我并不是希望摆脱农业综合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效率高,还能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很多需要只能通过他们来满足。但是我们也需要通过不同的体制来满足不同的需要。现在的体制并不平衡,多种体制共存才是更符合实际情况的。?

德舒特认为现行体系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可以重建本地食物体系,将其分散开来使其更加灵活,还可以加强城市和农村腹地的联系。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10

我国西北欠发达地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村土地面积占了绝大部分,农业人口比例也很高,但专以农村受众为传播对象的农民报的阵容既不庞大也不齐整。改革开放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直没有创办面向全区的农民报,现有的两份农民报都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纸,覆盖范围很有限;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农民报则始终是一片空白;青海省直到2004年10月才由青海日报社在中共海东地委机关报《海东报》的基础上创办了全省的第一份农民报―――《西海农民报》。

与全国农民报的发展趋势大体相同,西北欠发达地区部分农民报在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红火过几年,之后便在市场化发展道路上日益衰落,至今仍深陷困境,举步维艰。鉴于农民报在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中的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考虑其市场化发展的种种客观制约,本文认为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的出路在于弱化市场调节手段,加强对其行政扶持的力度。

一、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的兴衰轨迹

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甘肃农民报》和《陕西农民报》①作为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的出色代表,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两报作为省级党报的延伸和补充,注意紧随农村、农业和农民实际,用大量篇幅刊登农业科技致富信息,在报道风格上力求通俗易懂,因而广受基层农村读者的欢迎。《陕西农民报》1981年复刊一年后就发行14万份,1983年的发行量超过《陕西日报》升至30.85万份,1984年创下了48.5万份的历史最高发行纪录。《甘肃农民报》的发行量1981年是4.1万份,1987年接近20万份。

《甘肃农民报》和《陕西农民报》在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之所以影响广泛,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受全国大形势推动,农村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甘肃省和陕西省经济体制改革的首选领域异常活跃,农民们致富欲望强烈,农业科技信息需求旺盛。其二,由于电视尚处于萌芽阶段,广大农村受众所能接触的新闻媒体主要是广播和各级党报及农民报。而相对于呈现弱势的广播和针对性不强的各级党报,提供实用致富信息、生动活泼的农民报,较好地满足了农村受众的迫切需求,因而被较为广泛地接受。其三,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报业不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诉求目标,农民报没有发行和广告的困扰,不存在生计问题,所以能够专心于把报纸办活办好。

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在全国报业改革大潮的推动下,西北欠发达地区报业也不断加大市场化步伐,越来越重视经济效益。在此情况下,农民报也被主办单位推入了市场。《甘肃农民报》1986年就开始独立核算,自收自支。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整体情况和传媒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导致农民报的发展严重受阻。这些变化表现在:首先,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向城市和发达地区严重倾斜,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大批能够识字看报的青壮年也放弃对土地的热情,纷纷外出打工。再加上电视普及后带来的强力冲击,农民报以前构筑的读者基础几乎被摧毁殆尽。其次,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广人稀,多为山地、高原等起伏地貌,交通不便利,农民报自办发行成本太高而只能依靠邮局发行。

但受市场经济影响,20世纪90年代邮政部门与电信分家后,为降低成本,减少亏损,邮局从西北欠发达地区基层农村大量撤点,导致农民报很难准确、及时地入村入户。读报很不方便甚至无法接触到报纸,成为农民疏远农民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最后,随着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受众对外交流的频繁、视野的开阔,其信息需求渐趋丰富而多元化,而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仍固守于原有的办报模式,信息总量小,品种单一,所以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受众的新需求。

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下,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发行量的大幅度下跌就在所难免了。《陕西农民报》1992年以后的发行量很少能超过10万份;《甘肃农民报》1994年以后的发行量也徘徊在10万份以下。由于发行量严重萎缩,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不仅发行收入锐减,广告经营也受到负面影响。而实际上,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极度落后,农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都很低,根本不为广告商所关注,极少有人愿意在农民报上投放广告。这样,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的广告收入也就微乎其微,大都是寥寥数十万。在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都很有限、办报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西北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民报不可避免地陷入亏损状态。正因为不具备盈利能力,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也逐渐被看重经济效益的主办单位所冷落,在人力、物力、财力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上往往得不到必要的支持,绝大部分只能靠财政补贴勉强维持生计。

二、农民报在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不可或缺

尽管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的发展目前困难重重,被农村受众冷落,被市场冷落,被主办单位冷落,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报在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已经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农民报对于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因此不可或缺。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背景下,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落后和贫困在一定意义上可归结为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所谓知识贫困、信息贫困是指那些被剥夺了获得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和机会的人们,不能够参与创造和分享以知识为基础社会的文明成果的状态,其本质就是与现代化隔离,与对外开放无缘,与经济全球化无关,形成知识社会与信息社会的‘落伍者’或‘边缘化’人群或地区。”②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既是经济贫困的结果,也是其原因。消除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有助于欠发达地区直接分享各种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收益,实现跨跃式发展,大步追赶发达地区。而作为现代社会中信息和知识的主要传播载体之一,大众传媒无疑在消除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方面作用非凡。所以,加快大众传媒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对于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报纸在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普及率和影响力目前虽然远不能与电视同日而语,但作为一种纸质印刷媒介,报纸先天具有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使其在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大众传媒格局中理应占据一定位置,发挥独特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由于运用了不同的传播符号,作用于受众的方式和效果均有差别,电子媒体和印刷媒体的主导功能不尽相同,相互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性。因此在一个良性的媒介生态系统中,电子媒体和印刷媒体都能够充分地扬长避短,互为弥补,合力发挥大众传媒的多种功能。电视的易受性特点使其必然成为农村受众的首选媒体,但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电视独步天下、报纸极度萎缩的局面,显然不是最佳的媒介分布,不利于整个媒介生态系统的有机运转。随着电视的娱乐诉求越来越强烈,当前大众传媒在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实际上主要发挥着娱乐功能,而不是农村受众最需要的信息传播功能。由此,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畸形的传媒格局已经造成了大众传媒功能的不健全。这就应当壮大包括报纸在内的各种传媒的力量,弥补电视留下的功能空缺,构建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良性的媒介生态系统。

2.电子媒介传输的信息转瞬即逝,而报纸的内容则具有可保存性、可研读性和可记忆性,所以在传播那些农村受众密切关注、需要保存下来反复研读的农业科技致富信息和深度信息,如中央和地方“三农”政策的解读、各种“三农”热点问题的剖析、农村不良现象的批评监督等时,效果明显比电子媒体好。在此情况下,农村受众一般也倾向于把报纸作为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新疆大学2002年的调查中,受访的新疆蒙古族受众以电视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报纸次之,“但是由于报纸的内容相对比较完整和文字的特殊记忆效果使他们觉得自己主要是通过报纸来获取信息的。”③

3.报纸上的文字是一种抽象的传播符号,能够激发受众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受众在读报过程中锻炼、提升自身的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电视和广播的传播符号虽然通俗易懂,但因为直接而快速地刺激受众的感官,给受众几乎没留下思考的空间,所以容易使受众养成思维惰性,疏于判断,弱化其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若要完成现代化,首先应培养农村受众的现代意识和思维,而这需要促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主体意识,提升认知和判断能力。如果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受众长期沉溺于电视广播之中,满足于感官刺激,其原本不高的思维和认知判断能力只会进一步衰退。所以,让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有一定文字阅读能力的受众培养看报的习惯,激发其思维的活力,对其现代化素养的积累,意义重大。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认为,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受众是“需要”看报的,尽管这种“需要”可能是潜在的,并没有被他们意识到。但正是存在这种“需要”,农民报才有理由也有责任长期活跃于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传媒舞台上。

二、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的出路:

弱化市场调节手段,加强行政支持力度

受外部自然地理、经济、文化教育等不利因素的严重制约,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无法像发达地区一些农民报,如北京市的《京郊日报》、广东省的《南方农村报》等那样,拥有充裕的盈利空间,大都不具备独立走市场的能力和条件。但由于其特殊意义和作用,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毫无疑问也不应该在单一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遭受市场法则的左右而被淘汰出局。

参照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机制虽然是调配社会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对一些社会公益性很强的公共物品,并不能实现最优配置。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可以为社会公众共同享用的物品,一般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市场机制在面对公共物品时,无法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准确的价格定位,从而难以有效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农民报传递的新闻信息、实用技术和其他知识,是可以被广大农村受众共享的;农村受众阅读农民报,接受信息和知识,不仅自身受益,也对整个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都有益处。因此,农民报是一种具有很强社会公益性的公共物品,其意义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上,以经济利益为核心诉求目标的市场机制也就不宜作为农民报的主要调控力量。如果让市场机制主导农民报的发展,市场机制只能因农民报经济效益差而将其冷落甚至彻底抛弃,却无法权衡农民报丰厚的社会效益而为其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从而严重失灵,引发舍本逐末、主次颠倒的不良后果。

纠正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所以,弱化市场调节手段,加大行政扶持力度,将是振兴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的必由之路。从另一个角度讲,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因为长期在困境中徘徊,已经一定程度地陷入“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之中。在此情况下,单靠自身力量实在难以脱困,因而必须依赖某种强大外力的助推,行政扶持就是最好的外力。有鉴于此,中央和西北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应当认清农民报的现实意义和作用,重视农民报的发展,及时在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的扶持力度。具体措施可以包括:1.确保西北欠发达地区每个省(区)都有一份面向全省(区)农村的农民报,新疆和青海可在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创办少数民族文字农民报;2.改革农民报的管理体制,让农民报成为独立事业单位,可以不从属于党报报社或集团,最好与涉农部门形成稳定、密切的联系。3.既扩大农民报人员队伍规模,充实其采编力量;又支持农民报增加版面,缩短出版周期,扩大办报规模。4.加大对农民报的各项投资,国家财政要按照“发展”而不是“存活”的标准,给予农民报充足的财力和物力支持,解决其办报、发行等方面的问题。为减缓财政压力,西北欠发达地区各省(区)可以建立省(区)政府直接管理,农业厅、文化厅、民政厅、扶贫办、农业银行或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参办的农民报发展基金会,招揽、吸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公益性捐助,全部资金都用于农民报的发展。5.首先在人口较为集中、文盲率较低的农村地区建阅报栏,开展免费赠送农民报活动,然后逐步向偏远农村地区普及这种做法。6.借助各种“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和“文化扶贫”等活动,协助农民报在基层农村开展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他们的读报习惯,提高其利用农民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