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点评十篇

时间:2023-03-17 23:03:33

时事点评

时事点评篇1

人类飞天继续前行

2月1日是农历中国新年,但却是人类航天史上黑色的一天。这一天,已在太空中遨游了16天的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返航途中坠毁,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一噩耗传来,无数人流下悲痛的泪水。人们为不幸遇难的宇航员哭泣,也为人类的飞天梦再一次遭受深重打击而流泪。对于航天飞机失事原因的调查目前还在进行,但至今还没有得出结论。然而,不管遭遇到多大的挫折,全世界的航天工作者都坚定地表示决不会退缩,人类航天的计划将继续进行下去。正如事发后的第二天,中国国家主席在给布什总统的慰问电中所言:“相信人类探索宇宙科学的努力不会因此挫折而受影响,一定会继续取得进展。”

(由于编辑工作失误,上期漏登了对“哥伦比亚”号失事事件的点评。本期补登于此,并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为朝核、为倒萨

鲍卿呼号走东亚

2月21至25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对日、中、韩东亚三国进行了访问。除了参加韩国新总统卢武铉的就职典礼外,鲍威尔此行主要肩负有两大使命。一是在朝鲜核问题上与东亚三国协调立场,特别是进一步敦促美国认为对朝鲜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向朝鲜施压,来迫使朝鲜放弃核计划。另一方面,美国也想借机争取中国对其伊拉克问题立场的支持。鲍氏东亚之行是美国为其与英国联合提交的伊拉克问题新决议“拉票”的一系列外交努力的一部分。同时,鲍威尔此行也旨在显示美并未因伊拉克局势吃紧而无暇顾及朝核危机,提醒朝鲜千万不要以为美已分身乏术而为所欲为。然而,朝鲜人似乎不给鲍威尔面子,不仅在鲍威尔抵韩前一天发射了地对舰导弹,还于几天后启动了核反应堆。

受命于多事之秋

卢武铉走马上任

2月25日,美、中、日等各国政要齐聚汉城,出席韩国第16任总统卢武铉的就职典礼。卢武铉发表题为《迎接和平、繁荣、飞跃的新时代》的就职演说,以“和平与繁荣政策”作为金大中“阳光政策”的延续,让人们看到了韩国继续以“对话”代替“对抗”,缓解朝鲜半岛局势的政策走向。然而,卢武铉在内政和外交上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邱市地铁纵火案暴露出的安全问题使当局饱受非议;如何解决朝核危机,如何平衡韩、美、朝三角关系,如何应对国内日渐高涨的反美情绪,这一切都将成为卢武铉新政府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安理会大国角力

萨达姆水尽山穷

2月下旬,美、英、西与法、德、俄两大阵营围绕伊拉克问题在安理会的外交角力日趋激烈:24日,法、德、俄三国抢在美英之前,向安理会提交了一份由法国起草的关于伊拉克问题的备忘录;随后,英国向安理会提出了酝酿已久的关于伊拉克问题的第二份决议草案,美国、西班牙两国联署。法国此举主要是要表明自己与美国不同的对立姿态,树立世界大国和欧盟领袖的地位。而由于对伊拉克动武的敏感性,也由于伊拉克战后重建和改造任务的艰巨性,美国希望通过联合国框架为动武赋予合法性。回头看看当事国吧。28日,也就是联合国监核会主席要求伊拉克销毁萨姆德II型导弹期限的最后一天,伊拉克又一次作出了让步(到3月3日为止,伊共销毁18枚导弹),但也没有放慢备战的步伐。目前,各方面的情况对伊都很严峻:就在28日,联合国监核会第三份报告面世。报告并未对伊拉克有着更为积极的评价。而且安理会外交斗争美英的赢面较大,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倒萨”现在就是为了面子而战,萨达姆的机会也许真的已经过去了。

沙龙又任以总理

巴以和谈成泡影

经过近半个月艰苦的组阁谈判,赢得以色列大选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终于在2月28日宣誓就任总理。同时,一个由右翼利库德集团、中间派革新党和两个极右翼党派组成的右翼政府走马上任。以色列新内阁的组成明确地显示出,新一届沙龙政府将继续在巴勒斯坦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果然,沙龙在其就职演说中就提出了与巴勒斯坦进行和谈的苛刻条件,要求巴方更换领导人,并放弃耶路撒冷和难民回归的要求。这无疑关上了和谈的大门,2001年的巴以和谈就是因双方在这两个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而破裂的。以色列新内阁的上台使人们对中东和平进程的看法更加悲观,短期内重启和谈的希望再次成为泡影。

朝鲜频频探虚实

老美两手巧算计

2月下旬的朝鲜半岛波澜不断:朝鲜威胁要退出《朝鲜半岛停战协议》、“米格-19”战机20年来首次“入侵韩国领空”、朝鲜向日本海试射反舰导弹,月底又有情报称朝鲜已经重新启动了位于宁边的核反应堆。与此同时,美国也针锋相对地采取了一系列软硬兼施的措施,一方面强调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朝核危机,并部分恢复对朝粮食援助;另一方面频繁进行军事调动,提高驻韩美军的戒备状态,多次派遣侦察机进入朝鲜领空。朝、美的举动表明,两国在围绕核问题展开对峙的同时,又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寻求着解决朝核问题的途径。所以说,双方目前所作的都是些“试探性”或“威慑性”的小动作,还不至于使局势恶化。

不结盟喜开盛会

时事点评篇2

10月19日,爱尔兰就有关欧盟扩大问题的《尼斯条约》举行第二次全民公决,结果显示62.89%的选民赞成爱尔兰批准《尼斯条约》,这一结果为欧盟扩大进程扫清了一道关键的障碍,使欧盟和亟待入盟的中东欧候选国都松了一口气。爱尔兰是欧盟成员国中最后一个批准该条约的国家。根据条约规定,如果此次公决中《尼斯条约》再遭否决,则该条约将自动失效,从而使欧盟其他诸国的努力付之东流,因此,爱尔兰此次公决备受关注。随着爱尔兰批准《尼斯条约》,接纳新成员国将正式被提上欧盟的议事日程,可以说,小小的爱尔兰成全了欧洲的“大欧盟”之梦。

中国:成功美洲行

10月25日,世人瞩目的中美峰会在美国总统布什位于德克萨斯州的克劳福德牧场举行。这次峰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为未来的两国关系奠定了基调。布什在牧场设家宴招待并亲自驾车带参观,这一切都表明了中美关系的密切程度。这一变化首先与9.11以后中美在反恐领域共同利益的扩大有关,但也与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必不可分。中美两国只有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在结束访美之后又于26日出席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此次APEC会议发表了要求通过合作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导人宣言》。另外,在恐怖主义越来越成为严重的国际问题的今天,此次会议还延续了去年上海APEC会议反恐的主题,发表了《反恐声明》,表达了各成员国要求通过合作推动国际反恐斗争的决心。

俄罗斯:车臣绑匪震惊世界

10月23日晚,由车臣非法武装指挥官巴拉耶夫领导的几十名武装分子突然闯进莫斯科轴承厂剧院,将现场人员劫为人质。事件发生后,普京总统随即取消了出席墨西哥APEC会议的计划,全力处置危机。与绑匪紧张对峙58小时后,俄特种部队“阿尔法”于26日上午6时向绑匪发动突然攻击,击毙全部50名匪徒,750多名无辜平民重见蓝天,整个俄罗斯都松了一口气。虽然有119名人质在行动中不幸丧生,但人们不能不承认,在维护了俄罗斯尊严的前提下,这已是最好的结果了。该事件的发生与车臣战争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次车臣战争已持续三年多,虽然俄政府军也曾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但已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特别是9.11事件后,在国际反恐的大气候下,俄联邦加速清剿残余的车臣非法武装,车臣武装已经无力与联邦军队对抗,但又不愿束手就擒。因此,他们孤注一掷,选择了绑架人质,企图以此向联邦政府施压,迫使政府同意与他们进行“对等”谈判。这一事件也表明,国际反恐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反恐斗争任重道远。

美国:打伊倒萨等不及

到10月25日,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同时收到了来自美、俄、法的三份不同版本的对伊草案,这使得安理会在对伊问题上遭遇到巨大分歧。在广受批评之后,美、英在其此次提交的新草案中,以“事实违抗”取代了“自动授权”,但俄法依然认为美英新草案“换汤不换药”,给美国在关键时刻对伊动武留下了充裕的空间。再看看美国近期一系列的财政、军事和外交行动,包括通过540亿美元的巨额国防预算、频繁向海湾地区增兵、与中东国家开展联合军演等等,即便是联合国不能达成对伊协议,美英对伊动武怕也在所难免。布什总统在APEC会议上更是公开表示,美国已经做好了独立领导“倒萨联盟”的准备。

利比亚:退出阿盟意已决

10月26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拒绝了阿盟秘书长穆萨的劝告,执意退出阿拉伯联盟,由此成为这一国际组织成立57年来第一个主动要求退出的成员国。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利比亚对阿盟的不满可谓由来已久。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利比亚在中东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多不被由温和派主导的阿盟采纳,日久渐感“失意”。更重要的是,面对政治问题,阿拉伯国家无法做到像欧盟一样用一个声音说话;面对经济问题,“泛阿拉伯经济一体化”始终停留在光说不练的状态,这就大大影响到阿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权威性,并危及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阿盟章程规定,成员国的退盟要求在正式提出一年后才能生效。但外界普遍认为,此举并非利比亚的本意,其真正目的是为了表达对阿盟现状的不满和激发阿拉伯国家的民族忧患意识,所以也不是没有出现转机的可能。

时事点评篇3

8月20日至24日,朝鲜最高领导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了访问,并于23日在海参崴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这是作为朝鲜最高领导人第二次访问俄罗斯。金此次访俄的主要目的是重温两国传统友谊、开拓双方合作的新领域,特别是在经贸领域。但友谊掩盖不了现实:俄罗斯已经不再是当年曾对朝鲜慷慨解囊的前苏联。如何从友好关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已经成为两国关系的新基础。拉近与俄罗斯的关系,有利于朝鲜寻求摆脱美国和日本所施加的政治和安全压力,增加恢复朝美会谈的谈判筹码,在外交上也是打击美国所谓“邪恶轴心说”的重要武器。俄罗斯也借机向世人表明,俄并未因美国将朝鲜列入“邪恶轴心”而不同平壤发展合作关系,再一次显示了俄在外交上的独立性。当然,俄朝接近,美国肯定不安。然而,普京同的会晤不仅巩固了双边关系,而且有利于朝鲜半岛局势的稳定。

美为“东突”定性,好事

26日,正在访华的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宣布,美国在经过仔细调查之后,断定“东突伊斯兰运动”是一个恐怖组织。稍后美国务院发言人理查德・鲍彻也证实,华盛顿已经决定冻结“东突伊斯兰运动”分裂组织的资产。美国承认“东突伊斯兰运动”是恐怖主义组织,这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的得分,也表明中美在反恐方面的合作又迈出重要一步。其实,在中方列举的大量事实和数据面前,美方对“东突”组织是一个什么样组织是“瞎子吃汤圆,心中有数”的,但美在此时承认“东突”为恐怖组织,跟布什目前急于向各国推销的“倒萨行动”不无关系。美国将“倒萨行动”作为其第二阶段反恐战争的重点,其理由就是萨达姆政府是支持恐怖主义的政权。如果此时仍在对恐怖组织的定性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美必将招致更大的反对声。因此,美为“东突”定性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与中国在反恐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也是为美对伊动武争取国际支持。

日承认发动细菌战,本该如此

27日,日本政府所在的东京地方法院就中国受害者提出的“侵华日军细菌战诉讼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国家的责任而造成的所有损害都不负赔偿责任”、“违法行为超过20年的诉讼年限”等为由驳回了原告方提出的18亿日元的赔偿要求。但判决也有“闪光之处”:该法院在判决中首次承认了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曾实施过细菌战的事实!这是一个令人遗憾却也令人激动的消息。这一判决,给真相本身留下印记,给维护人类尊严的历史留下记录,也使日本某些人对侵略事实的抵赖变得虚弱和不值一驳。同时,这一判决也为正义的人们对抗日本某些人一贯地掩盖历史真相的做派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诉讼把侵略真相固定为无可抵赖和掩盖的法律事实。

格俄再起风波,咋办

23日,格鲁吉亚外交部发表声明称,格边境地区的两个村庄和潘基西山谷无人地带遭到空袭,造成三名当地平民死亡,另有七人受伤。格舆论一致认定此事乃俄罗斯所为。格议会甚至通过决议,要求中断同俄的外交关系并威胁退出独联体。然而,俄罗斯坚决否认同所谓的“轰炸事件”有任何联系。其实,俄格这对冤家的矛盾由来已久,车臣问题则是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对立。自上个月以来,车臣非法武装更加频繁地从格境内的潘基西山谷向俄境内渗透。然而,俄罗斯目前难以得到格的支持,这固然是因为俄格两国之间存在着过多的宿怨,但也与9.11以后格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关系不断亲密不无关系。其实,俄担心是有道理的。19日,俄一架军用直升机在车臣境内被叛军击落,造成114人丧生。31日,又一架俄战斗直升机在车臣境内被导弹击落。看来,俄解决车臣问题任重道远。

俄要听美国,凭哈!

17日,伊拉克驻俄罗斯大使哈拉夫向外界透露:俄伊即将于9月初签订一份内容涵盖石油、能源、电子、道路建设等领域的“世纪合同”。这一消息后来得到俄政府与外交部证实。在美国四处为对伊动武寻求国际支持之际,俄伊此举意义非同寻常。从中也可清楚地看出俄总统普京推行的一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外交新战略。尽管普京上台以来,在导弹防御、《反导条约》等问题上向美国作出了一定让步,但普京此举无疑是向世人表明,俄在关系到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决不会盲目跟着美国走,而是有自己的选择。自然,伊拉克也想将这份合同当作“救命草”来制止美国对伊动武。

时事点评篇4

【关键词】报纸时评 舆论监督 缺陷 规避

评论是媒体传播信息、表达观点的一种重要传播形式,评论表达的自由程度和媒介观点的繁荣状况在很大层面上体现着媒介成熟程度。各方观点在相对公开的“观点市场”弈,以一股多角度、多层次的合力疏导着社会主流价值观,舆论监督也在媒介“探照灯”下日益透明化和规范化。2007年山西黑煤窑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等都在媒体聚焦下曝光,社会舆论在媒体多层次评价中生成、发展和转变。时评因其快捷、简短、通俗而有力为各大报纸采用,在舆论监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大报纸也在倾力打造着各自的时评专栏,如人民时评、冰点时评、文汇时评,羊城晚报时评、河北日报纵横谈等。然而,在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时评自身传播形式的缺陷和评论过程的一些错误倾向也凸显出来。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旧闻”新论式的评论导致报纸时评在舆论监督时效上的普遍滞后

报纸时评,一般是借已刊登的新闻作品为由头,尽管评论者可以从不同角度阐发见解,借势引导舆论,扩大事件的关注度,进而纳入公众舆论监督的视域,促使被监督事件迅速解决。但是,时评这种旧闻新论式的评论方式自身缺少引发舆论的潜动力,必须借助合适的由头才能进行舆论监督,规定动作大多在媒体议程设置指导下完成。2008年9月18日《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采写的《甘肃14名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刊发后,有关三鹿奶粉的揭露报道和时评才如雨后春笋般一发不可收。而此前,有关奶业添加三氯氰氨的新闻报道寥若辰星,因为缺乏有出处的由头,时评自身又无法引发议论,所以面对如此重大食品安全隐患,一开始时评只能缄默无语。等到事件揭露后,时评又表现出极大关注。事前事后极大的反差,反映出时评普遍滞后的先天缺陷,针对社会热点、焦点的时评更多表现为事后舆论调控。哪怕时评作者在事前已经掌握了事件的部分事实,因缺乏足够确凿的证据和担心新闻侵权,也断不会选择首先刊发评论来监督对象,如果没有相关的新闻报道的话,时评也就因为缺乏有根据的由头而错失事前监督,调控舆论,减少造成重大损失的机会。评论的滞后使时评在舆论监督中处于相对被动状态,批评性报道和时评在舆论监督的先后次序上也就经常表现为“二踢脚”式的双响现象,先有批评性报道,进行舆论监督的时评才会出现。

第二,报纸时评缺乏独立理性判断,对负面信息借势跟风

报纸时评对当前热点和焦点事件,尤其是对于媒体已经曝光的负面新闻表现出异常的“青睐”,负面信息一出现,众多时评就开始围捕的现象此起彼伏。时评因热衷负面新闻而演变成“时事批评”。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负面新闻已刊登,时评就事论事面对压力较小,牵涉新闻侵权官司的可能性较低;第二、受众更易于接受批评性评论,报纸在舆论监督功能和受众关注中找到了相对适宜的交汇点。但是,缺乏理性分析,盲目跟风式的批评言路一味迎合受众需求,对媒体已披露的负面信息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负面信息的认知视角,容易激发受众产生群体性“愤青”情绪,而此种情绪是缺乏理性支持的。

第三,时评对舆论监督对象的施压过度、缺乏必要的媒介宽容

媒介进行舆论监督,应该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舆论,给监督对象强大的舆论压力,继而引发政府和社会等各层压力共振式作用,达到监督的目的,其本质是建设。时评形式灵活、短小精悍,如匕首投枪,嬉笑怒骂个性化的话语,清晰地表达立场、观点,因而广受公众喜爱。特别是对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的评论上,观点随着连续报道而跟进,扮演着船头望哨的角色,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如2007年华南虎事件,人民时评自2007年11月21日――2008年1月4日共刊发《“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等7篇评论,《中青报》、 《广州日报》、《河北日报》等也刊发了相关时评。对三鹿事件的时评,各大报纸更是迅猛。在媒体聚光灯下,事件好像在显微镜下被放大一样,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在时评的推动下得到了发挥,由此产生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一方面,三鹿事件曝光,坚定和强化了政府处理三鹿事件,整治奶业问题的决心和力度,使三鹿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另一方面,事件处理延续甚至放大了事件本身的破坏程度,超出事件本身所能承受度。在三鹿事件上,各媒体时评在舆论监督上存在施压过度的倾向,破坏“三鹿”的自我良性恢复功能,终于在一片批评和怒骂声后,五十年的全国名牌轰然倒下,数万名员工面对再就业压力,就此引发的社会恐慌和行业破坏更无法估量。时评是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但舆论监督不应该因为施压而抛弃应有的宽容态度和客观精神。“媒体从本质定义上说,它是社会的‘观察者’和‘反映者’,需要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它能以一个比较客观超然的态度和以一种比较清醒的眼光来审视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观察到事物本质,并以一个旁观者的清醒态度提醒和引导社会大众。”①我们不能否认时评在舆论监督中的力量,更不能忽视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但当媒体展现一股强势姿态,居高临下地批评时,对正确的舆论引导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第四,报纸时评观点看似“百家争鸣”,实则陷入了模式化怪圈

报纸时评的繁荣,拓展了公众表达观点的渠道,推动了平民舆论场的形成,报纸言论版呈现出一种立体的话语空间,在引发舆论和舆论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各大媒体积极推出时评:《新华时评》――《职业病鉴定谁监管》、《工人日报》――《“开胸验肺”事件显露职业病防治软肋》、《人民日报》――《开胸验肺需要的不只是卫生部督导》、《冰点时评》――《惩罚“开胸验肺”的医院是自取其辱》等等,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为切入点,揭示了农民工维权困难、职业病鉴定制度弊端等问题,讽刺了“开胸验肺”事件的医院行为,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各报纸时评在意见市场中以“坦言抒怀”的形式起到效果叠加的作用。舆论一经触发,时评焦点背后所隐藏的一系列问题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随着舆论的发展而逐步呈现在受众面前,接受公众、媒体、政府等社会各个层面的监督。因此,报纸时评的观点争鸣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报纸时评看似观点争鸣,背后却逐步陷入模式化怪圈。中国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在《搭建“意见平台”――我国报纸言论版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指出,“与报纸言论对评论需求大量攀升极不协调的,是大量选题相同、角度雷同、观点趋同、议论空泛、语言枯燥的评论文章比比皆是”,而且“在专门设置的‘公共空间’里,公众的参与度、意见的代表性与影响的到达率都难尽如人意。”②而且,因为在报纸上发表言论远比在网络论坛、个人博客乃至新闻跟帖中发表言论的要求要高、要严,这就决定了时评在文风上要更加成熟稳重,在语言运用上要更加娴熟,在对评论由头的选择上把握性更强,时评作品也更趋于相对稳定的时评套路。涂光晋同时还指出,尽管这部分人更能代表公众舆论,但他们无论在数量、范围及水平等方面,距离形成广泛而稳定的作者队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他们所代表的也仅是部分公众舆论。有限而不稳定的时评队伍,面对巨大的媒介市场,一稿多投,变脸刊登等现象也就经常出现,模式化怪圈也很大程度削弱了时评在舆论监督中的积极作用。

对时评舆论监督中缺陷规避的思考

尽管当下的时评在繁荣之后开始暴露出种种缺陷,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时评在舆论监督中的优势和作用。直面缺陷、有意识地调整时评发展思路,与时俱进地找寻增强时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措施,是当下时评人应该理性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时评在当前舆论监督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可以从以下思路入手:

第一、不断丰富报纸时评的评论形式,降低时评刊登版面的限制性门槛,拓宽公众表达观点的渠道,增强言论版公众的参与程度,及时、准确地反应公众的心声。对于暂时不能刊登但刊发后有重大引导意义的时评稿件应认真处理,对于证据确凿的舆论监督事件可以联合报社的新闻部门予以采访,以内参的形式反映给上级党委和政府,通过增强时效性来强化时评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第二、报纸应该平衡社论、评论员文章、时评和述评等评论文体的关系,面对舆论监督对象要做充分的理性分析,不能盲目跟风,对于重大舆论监督事件宜采用评论员文章加时评的形式,对于相对普遍的舆论监督事件,宜采用批评性报道或者批评性报道加快评(短评)的形式,对于社会上普遍存在,已经形成或有可能形成的错误倾向应该刊发社论予以警示或引导。报纸评论形式间的平衡,应更多体现在舆论引导效果上,不能因为时评形式的相对自由而忽视媒体应有的客观精神和宽容的态度,不能一味迎合受众需求抢发批评性言论,误导受众价值判断和社会认知,报纸时评要在舆论引导中把握好“度”。

第三、要进一步明确时评舆论监督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建设”的核心理念。各大媒体要教育和引导时评作者多提供建设性意见,少发表情绪性文字,一切立足于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具体的时评栏目建设中适当调整时评评论风格,转“愤青”式盲目批评为有建设作用的意见共享;转对舆论监督事件就事论事和事件类比制度、机制归因为多角度理性分析;转不留情面的怒斥为带有关怀的建议等。

第四、培养广泛而稳定的报纸时评队伍。通过稿费、奖励等方式吸引队伍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时评作者与编辑间有效沟通,在对舆论监督事件的评论上尽可能做到公正、及时、客观而有建设性。同时,报纸本身也应有意识地发展时评队伍,在读者、学生以及媒体退休人员中培养时评力量,丰富时评的内涵,扩大时评的影响力。时评专栏和专版应鼓励、欢迎新角度、新形式、新风格的舆论监督稿件,尽可能规避时评模式化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①戴晓蓉,《媒体角色功能性错位――看愈演愈烈的“媒体审判”现象》,《新闻知识》,2005(11)

②涂光晋,《搭建“意见平台”――我国报纸言论版的回顾与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7)

时事点评篇5

寄宿制学校因它的特殊性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全寄宿制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想在有限的空间里释放自己的压力,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最大的自由,这本身就是两难的事情,于是大家都在探索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方法。我校在十几年的实践中发现,学会点评,善用点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点评的内涵

点评的基本内涵是对别人的行为加以评价,说出自己的看法、建议等。这仅仅是个体行为,在一个组织中可以理解为主管对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或现象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方法。其实,好多单位每天都在运用点评:车间主管在员工上班的时候总要集合他们把昨天生产中流程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及造成不良产品的原因分析一下,提出今天我们要注意什么;酒店领班在员工上班时也把他们集合起来把昨天服务的情况点评一下,并把今天的任务分配一下。他们都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积攒,不拖延,因而组织的效率也提高了,学校要想提高管理的效率为什么不能借鉴呢?

二、点评的形式和内容

寄宿制学校因为师生在校的时间长,产生的问题就比一般学校要多。我们如果一星期召开一次会议去解决这些问题,就容易造成新老问题都处理得不生不熟;如果每天都把教职工召集起来开会,就会把大家搞得筋疲力尽,反而更没有效果,但是当我们学会了点评后就发现学校每天都会有效地运转。怎样点评?

1.点评时间。我们好多人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发现每天都在忙着,总觉得没时间点评,其实都是时间的利用效率不高。寄宿制学校的时间占有较长,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地利用,可以在一日三操之后,可以在一日三操之前,可以在每晚的点评课上,可以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可以在教师例会上,可以在升旗仪式后,可以在每月的开学时,可以在每月的放假时。时间可长可短,长则十几分钟,短则三两分钟,但每次都要控制好时间,不宜过长。

2.谁来点评?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指导员、生活班长、炊事班长都可以出来点评。一般在升旗后由校长对上一周的工作进行点评,三操之后由各年级负责人对本年级的工作进行点评,晚上的点评必须由班主任或指导员进行。学生上课时由生活班长集合生活老师点评,做饭事由炊事班长点评。

3.点评什么?学校无小事,件件是大事,无论是教学常规还是生活常规每天都在具体的小事中体现。这件小事是发生在领导身上,员工身上,还是学生身上,是普遍行为还是个别行为?我们要善于把这些小事集中归类,要善于把存在问题分解到各个部门及时点评化解。然后再落实,再检查,再点评。看到问题不说,星期一发生的事到下个星期一再说,这和老师布置作业不及时批改没有什么区别。

4.点评地点。点评不同于一般的会议,没必要把大家召集到会议室里,然后很正经地开会。余世维在《打造高效团队》文章里就指出,“团队就是一个变动型组织,各部门负责人有事召集大家尽量站着说话”。寄宿制学校又不是大学,没有那么大的校园,领导也不是很多,各年级也不是那么庞大,打一个招呼过来说说,解决问题就这么简单,也不耽误大家的时间。

三、点评的原则

1.及时性。任何问题只要锁进抽屉里和电脑里,永远都是问题,因此这是点评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不要让问题过夜。这就要求校领导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等着下属向你反映问题,那肯定已经是问题了。为什么好多学校解决问题的成本很大,不及时解决,不及时调整,结果花了很大的代价去解决很小的问题,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尤其是在民办学校更是损失。

2.有效性。点评不是天天集合,有事就说,没事各干各的事,一旦点评就要抓住问题的实质。什么现象,什么问题,涉及哪些人,哪个年级,哪些班级,怎么解决,谁负责。找准点评对象,三言两语击中要害,不要没事集合大家乱说一通,结果大家还没听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

3.思想性。点评是做思想工作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需要思想上的跟进。世上最难做的事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思想的改变不是开一次会,做一次报告就有效的,而是天天讲年年讲才有效果的。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其实就是对学生思想工作的渗透。好多学校对教师培训也花了不少精力,但从业务培训的角度多一些,对教师思想的培训似乎少了一些。这些年我们在点评时就做到了对师生思想的洗礼,每次在点评时对师生思想上的误区进行了及时的纠偏,时间长了学校的团队精神也形成了。

4.指导性。点评也是一名管理者对师生明确要做什么,在哪里做,何时做以及如何去做的行为。当我们点评之后就要密切关注他们的表现,是否落实,是否改变。如果没有落实、改变就要找到相关的负责人沟通,我们的工作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进一步地改善,这样下一次的点评就会更有明确的指导性。

四、点评的好处

1.点评是改变学校会议管理的有效手段

开会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但总结一下会发现我们有些会议常常是既没有目的也没有任何结果的,且占用了所有老师很大一部分课余时间。因为每次的大会都是集合全体教师,有的是集合全体教职员工,这样一次大型的会议会耗费很大的成本,这么多人参会,谁需要信息,谁负责执行,谁有效执行,可能是少部分人知道就行。

因此,点评是一种学校管理的快捷方式,七年级主任发现需要说一个事情,立即在早操之后把七年级班主任或指导员召集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惊动八年级的;数学教研组长在听课中发现一个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案,立即在听课之后召集本组数学教师说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惊动其他组;校长发现某一个问题,立即在校园的操场上,走廊里,餐厅里就可以和年级主任说了,没必要都到办公室开会。

2.点评是促使师生养咸正确的工作习惯的有效方式

我们都知道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的管理中缺少一个有效的监督手段。我们是说了,我们是检查了,但说的频率和纠偏的频率有多少呢?

时事点评篇6

关键词:工作点评 行政事业单位 工作效能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38-02

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单位已经实行了绩效工资和员工的聘任制,有力地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本文通过阐述工作点评这一工作方法,旨在提高工作效能,改进工作作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机制的欠缺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其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或与之相关的专业技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人员队伍相对稳定的特点,但是一些管理机制上的欠缺也随之产生。

1.“铁饭碗”思想仍然存在。多年来的行政事业单位岗位编制制度,不利于人员流动,导致人员进难出难。现在虽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人们对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认识仍有偏差。有的同志对新《劳动合同法》一些条款的曲解,误认为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打破的“铁饭碗”又回来了, 在工作当中保守求稳、思想僵化,缺乏创新意识,懒散的思想有所抬头。

2.“大锅饭”认识依然残留。依附于层级制的奖金补贴等货币激励机制,以职务职称作为评定工资和分配资源的标准,一评定终身,并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工作成效。现行的绩效工资发放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对员工乃至领导的考核很大程度上受到大家对被测评者的印象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做到准确、科学、全面。导致许多人存在人人有份的大锅饭思想:责任意识不强,服务观念淡薄;工作作风漂浮,工作效率低下;纪律松懈,办事拖拉等。严重地影响了工作效能,增大了人力资源成本。

二、工作点评机制

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和评选表彰是我国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四种基本方式,其中领导点评是重要环节。201O年11月11日,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专门印发了《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认真做好领导点评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各级党委在领导点评中的责任,并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工作点评参照领导点评进行,是领导点评工作方法的延伸。将点评主体、点评内容、点评方式、点评载体和点评程序等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形成了工作的长效机制。

1.工作点评主体。工作点评主体可以是各级领导,也可以是全体人员。笔者认为实行全员点评是最科学的点评方式,层层点评、人人点评,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单位点评主体大致分为三层,即: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一般人员,他们既是点评的主体又是被点评对象。一般根据领导分工,单位“一把手”对其他班子成员的工作进行点评,各处(科)室负责人对副职的工作进行点评,领导班子对处(科)室负责人的工作进行点评,中层干部对一般人员的工作进行点评,中层干部和一般人员共同对领导班子的工作进行点评。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负责任,逐层抓落实的点评责任体系。

2.工作点评内容。工作点评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单位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不断扩大点评范围,拓宽点评思路。具体分为:本单位重点工作的开展情况,部门工作与单位重点工作的有机结合情况,解决基层困难问题情况,加强班子建设情况,创建“五好”党支部建设情况,本人履职履责情况,开展工作调研情况,工作作风情况,廉洁自律情况,分管工作成效情况,学习和提升个人能力素质情况。点评工作还可以与年度考核、政风行风评议等工作相结合,点评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交流好的经验做法,实事求是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努力的方向,共同研究探讨改进的措施,切实帮助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3.工作点评方式。在工作点评实践中,应该注意不断转换点评角度,注重分析解剖,由个性推及共性,由正面推及反面等两分法、重点论、辩证法哲学思维的运用,增强点评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探索点评方式。目前的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着定期点评、专题点评、即时点评等点评方式。

对日常工作可以分周、月、季进行定期点评,适时通报日常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对阶段性重点工作、重点督查事项、上级交办事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专题点评;对临时性、突发性事项进行即时点评。

在工作点评中,注意激励与鞭策相结合。积极塑造宣传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对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甚至消极应付的人和事进行通报问责、公开批评,促进全体干部职工切实有效地转变工作作风,扎实有力地推动工作落实。注意交流与赶超并举。在充分交流点评结果的基础上,汲取长处,克服不足,个人与个人比,部门与部门赛,争当学习提高典范,争做清正廉洁职工,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4.工作点评载体。在工作点评实践中,主要依靠以下载体进行点评。一是会议点评。通过适时召开点评会议,学习交流先进经验,发现克服困难和不足,找出改进方向,及时查漏补缺。二是媒体点评。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结合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对各类点评会活动进行高密度、全方位的报道,对单位的工作实时点评。三是工作现场点评。即点评人深入工作现场进行点评,第一时间指导工作开展,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实行会议点评、媒体点评和工作现场点评相结合,有利于增强点评实效,切实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进展;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实现以点评促推进的目的。

5.工作点评程序。工作点评一般按照“汇报情况—实施点评—落实整改”三个基本环节进行点评。首先,在进行充分调研和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作好汇报。工作点评中的三层被点评者,按照点评内容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客观总结成绩、找出不足,并提出下步工作打算,做好总结回顾。其次,实施点评。点评主体根据被点评者的总结和平时表现,对被点评者进行评议。肯定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将点评意见向干部职工和社会通报,推广先进经验,改正缺点错误,接受大众监督。再次,落实整改。根据点评意见,个人进行认真分析研究,针对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分别制定整改计划,有措施、有时限、分步骤地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在下次点评中汇报。

三、实施工作点评的意义

工作点评以实效验实绩,以实绩促工作,不断发挥指导作用,不断放大“鲶鱼效应”,点出了问题、评出了干劲、推动了发展。

1.有利于推动工作落实。工作点评从推动工作的角度出发,站在帮助人、提醒人和促进工作的立场上,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推广,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事求是查找原因,帮助各单位找准薄弱点和着力点,进一步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2.有利于完善工作机制。工作点评结合工作开展现状,实事求是地帮助同志们改正问题、攻克难题、取得进步,作为一项科学的工作机制,使单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确保了干部职工全心全意干工作,齐心聚力谋发展。

3.有利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点评通过评价工作、分析问题,对干部职工自身及所在集体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成效进行评判,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作风漂浮、工作懒散的干部失去了“市场”,形成了奖勤罚懒、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

4.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工作点评制度,点评主体的全员覆盖,畅通了单位领导和干部职工间沟通联系的渠道,增进了领导干部和一般人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点评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及早发现矛盾,迅速化解矛盾,促进单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央创先争优领导组关于印发《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认真做好领导点评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创先发[2010]25号).2010

2.冯志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科技经济出版社,2009

时事点评篇7

一、考评对象

考评对象:各工商所、直属单位、机关各股(室)。

二、组织领导

县局成立目标责任制考评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何卫东任组长,副局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办公室、人事股、法规股、监察室、机关党办、商广股、财务股、督察队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督察队,负责考评日常工作。

三、考评内容

对市局和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全年重点职能工作和自身建设目标任务进行逐条量化、细化,制定《2012年度全县工商系统重点工作目标及评分办法》为考评内容。同时,对奖分事项、罚分事项、一票否决事项和督察暗访等作出规定。

四、分值设定

2012年度全县工商系统重点工作目标,实行百分制考核评分。其中:重点职能工作目标64分、自身建设目标36分。另外,设立:奖分事项,以15分为限;罚分事项,扣分不封顶;县局党委评分,以5分为限;县局督察暗访评分,以5分为限。

五、考评方式

11月上旬,由相关责任单位提供日常考评汇总情况,同时,对“奖分事项、罚分事项、一票否决事项”作出说明,并附相关材料,一并报县局目标责任制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查。

县局采取“日常考评与年底考评、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奖分评分与罚分扣分、县局党委评分与督察暗访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具体考评方式如下:

(一)日常考评评分。由相关责任单位对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进行日常管理和考评,对照《2012年度全县工商系统重点工作目标及评分办法》中设定的相关指标项目,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和有关数据(截至2012年10月底),据实评分。各直属单位和机关股室对每项工作的评分,应提供与之相应的证明材料。

(二)年底实地检查评分。对《2012年度全县工商系统重点工作目标及评分办法》中设定的相关指标项目,需要进行现场检查和核实有关情况的,由县局组织实地考评小组于11月中旬到各被考评单位进行实地检查评分。

(三)奖分事项评分。按照奖分事项规定的条件,符合相关奖分条件的,相应得分。

(四)罚分事项扣分。按照罚分事项规定的条件,有相关罚分事项的,相应扣分。

(五)县局党委评价。由县局党委成员对各被考评单位年度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评分,分值以5分为限。

(六)督察暗访评分。根据省、市、县局对全县工商系统督察暗访情况进行评分,好的加分,对有突出问题的扣分,以5分为限(加分与扣分相抵后不超过5分)。

按照上述考评方式,2012年度系统各单位目标责任制考评得分计算公式为:年度重点职能工作和自身建设评分(相关责任单位日常考评评分+实地检查评分)+奖分事项得分-罚分事项扣分+县局党委评分+督察暗访评分。

六、等次设定及奖励

2012年度全县工商系统目标责任制考评设三个等次,即“先进”、“合格”、“不合格”。凡出现“一票否决事项”直接被列为“不合格”等次。

时事点评篇8

批判的对象

在时评写作中,批判对象和评论对象的范围是等同的。每个新闻事件中的人或机构,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都没有批判的“豁免权”,只要涉及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都应当接受人们的合理质疑,都是时评人批判的锋芒所向。下面以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典型言论为例,探讨批判思维不足的种种表现:

中国足球队又输球了,时评人想批评。有人说,有本事你们上场试试。

点评:错误,批评应不问资格。如果批评要讲资格,无人可以批评开国元勋。

一位大学教授批评郭德纲相声“三俗”。郭回应,教授多研究些事关国计民生的东西吧,和艺人过不去干吗?

点评:郭德纲的回应是错误的。郭德纲相声公开演出,对社会文化影响力相当大,学者或时评人当然可以批评。

为什么央视、《人民日报》批评苹果公司?是何居心?是不是对美国公司的报复行为?

点评:批评应不问动机。除非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批评者确实有此动机,否则并不影响其批评的内容。

现行高考制度虽然有问题,可是现实国情决定了只能先采取这种相对公平的制度。人们很难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来改革,所以就不要批评了。

点评:即使暂时找不到更好的方案,批评仍有价值。它可能使我们对现行制度中的问题认识更深,以便在将来能找到更完美的解决方案。

强大的政府公权力需要批评,但一些社会势力如民营企业,还太弱小,需要社会的帮扶,我们就不要吹毛求疵了。

点评:错误。只要这些社会势力影响社会多数人,涉及公共利益,都是媒体批评的对象。

西方民主国家的各项制度比较完善,大部分事情都比中国做得好。我们批评他们是自不量力。

点评:同样,批评不问资格。只要他们的制度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就存在批评的空间。

批评总是指向他人的,批评者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自打耳光。

点评:批判不只是一个外向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向反省的过程。自我批评是批评的重要向度,不做自我批评的评论者是不值得信赖的。

可以说,时评写作中所有的评论对象,都是潜在的批判对象。通过批判,可以对社会及其运行系统、各种组织、制度、人性进行更深的思索和追问。通过批判,可以使更多人看到原有事物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使它们有一种改进的动力和可能,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即使我们目前还无法想出更好的对策,也可以通过批判来警示人们现存的问题,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可能得到改善。从这种意义上说,时评中的批判总是有价值的。

批判的特点

时评是对最新的新闻事实及社会现象发表意见的文体,因此相比其他文体的批判来说,它的批判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评论者需要把握意见市场发展和变化的脉络,发现新问题,拓展新思维,努力求新求变。时评人在批判的过程中,应以时代的而非陈旧的视角和观念去把握新闻事件的内涵。

时评人盛大林是这样论述如何在时评中找到“批判点”的:批判一种现象,关键就在于找到其中的问题所在。比如,有没有虚伪的问题?有没有矛盾的地方?逻辑上能否说得通?“评论者的头脑就应该像是‘杀毒软件’一样,把上述这些问题的判断标准植入程序中,并对准备评论的新闻信息进行逐一‘扫描’……只要发现了,也就有了批判的靶子。”①

本文还想在这个比喻上有所发展:时评人头脑里的“杀毒软件”需要时时更新“升级”,对事物的批判要随着时展有所演进。评论者需要深入理解时代背景和社会弊病所在,在快速变动的语境中剖析社会的“病灶”,分析其“病理”,绝不能让批判的锐利锋芒消逝在一大堆陈陈相因、拾人牙慧的陈词滥调之中。如关于性骚扰问题,时评的批判显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先是大量的时评批评性骚扰问题属于立法空白,呼吁应该立法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200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作出修正,专门增加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的内容。然而,该法给出的只是一个禁止性的态度,如何落实仍然有待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随后,时评批判的锋芒开始指向反性骚扰的落实难问题。如2009年9月26日,《新京报》社论《反性骚扰,从辨明权利到落实权利》批评了“单位责任落实难”问题。时评在反性骚扰的必要性已成为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强调落实权利的重要性,把人们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一步。

随着情况的发展变化,其他问题开始浮出水面。2012年6月,面对多起地铁猥亵事件,上海地铁二运的官方微博提出“乘坐地铁穿成这样不被骚扰才怪”,引来激烈抗议。6月24日,两个姑娘在上海地铁某站手拿标牌,上书“要清凉不要色狼”,“我可以骚,你不能扰”,迅速吸引了社会关注。6月26日腾讯网《今日话题》以《我可以骚,你不能扰?》为题,既严厉批评了地铁部门的说法,斥之为强盗逻辑,也对一些女性的行为提出了善意批评,即问题的实质在于搞清“群己权界”。同日搜狐网《点击今日》以《不许“骚扰”女人,只准女人骚扰?》为题,通过对受众的调查和对国外立法的借鉴,批评了现行性骚扰立法中的缺失,即男性也可能成为被性骚扰的对象,法律应一视同仁,女性着装也应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通过这样的批判,时评借助社会热点新闻或话题,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做出新解读,找到新对策,使社会对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入,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和观念的拓展,形成了批判的深度和思想演进的开放性。

批判的原则

时评写作中的批判既是自由的,也需要有序,即把握好批判的原则。

第一,批判要把握好“度”。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或现象,时评人不宜简单否定、横扫一切。如《工人日报》评论员刘家伟所说,批判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②批判体现为自由和责任的结合。时评的批判通常并不意味着要对原有的组织、制度或人性进行彻底颠覆,而是以“扬弃”的态度,留下精髓,去除糟粕,实现变革。全盘否定的思维方式,往往也是被批判的对象之一。

第二,批判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学者易中天所说,批评的规则包括“证据确凿,立场公正,保护隐私,尊重人格”。其中,证据确凿和立场公正,是“真的原则”;保护隐私和尊重人格,是“善的原则”。③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追求真实和人文关怀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时评人必须尊重事实,公正思考,同时对批判对象不能使用人身攻击语言,不能侮辱其人格甚至实施现实中的伤害。

第三,应承认批判对象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时评人应具备宽容心态和容忍异见的气度,容许他人对批判的反馈或驳斥,公正地对待对立面的意见。批评者在提出批评和质疑时,也应当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批评质疑。

注释:

①盛大林:《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②刘家伟:《建立起对理性的“强烈信赖”》[J],《新闻战线》,2005年第3期

时事点评篇9

关键词:通航环境 通航安全 估计

中图分类号:U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215-01

随着我国水路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网络的逐步成型,水路运输量占社会运输总量的比重将逐步增大,船舶运行可靠性、通航环境安全、船舶运输安全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长江黄金水道运量不断提升已连多年续蝉联世界货运量最大的内河航道,同时也是我国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内河航道。长江干线通航航道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因此对其通航安全评估的研究迫在眉睫。

1 评估目标及分析

长江黄金水道通航安全评估框架是以宏观的角度针对一定数量的重点航段的横向安全性评估,该评估框架用于指导对长江干线范围重点航段的通航安全风险评估及分类方法的研究。风险评估及分类结果可以对行业内各级管理部门针对解决水运工程规划、航道整治等问题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2 安全评估框架

本安全评估框架是建立在对历史交通事故统计和目前航道通航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针对重点航段中船舶交通安全情况进行定量的估计及评级。其设计核心理念是计算各重点航段的事故发生统计概率,并评估事故发生的后果,以两者乘积的方式获取事故风险评估值;最终以各重点航段事故风险评估值的累积和为评判依据,进行重点航段安全风险的评级。

在该种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设计理念下,重点航段安全风险评估主要由事故发生统计概率、事故发生的后果评估和航段安全风险分级几部分组成,框架如图1所示。

3 风险系数(Pr)评估

本通航安全评估方法的框架中风险系数评估主要根据船舶事故统计数据及航段船舶流量进行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的评估及预测。

其中船舶事故数据按国家相关规定分为五个等级,并按照其等级进行了加权处理,从而增加事故大小的区分度。[1]

考虑到仅依靠频率预测概率进行评估的不完善性,本评估框架引入客观上对航道航行有影响的风、流、能见度、障碍物等9类危险因素的各自危害程度评级,并将之综合作用计算得出各航段环境危险影响度,根据环境危险度的变化调和统计概率,使之更符合现状情况。同时加入主观评估值进一步调整事故发生概率,使之更加完善。[2]

4 事故后果(Cs)评估

重点航段事故的后果评估是建立在水上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中对事故数据后果值描述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社会影响四项指标的后果值评估上的统计数据评估算法。

5 风险评估(Ri)计算及分级

单次水上交通事故风险评估值(Ri)可视为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Pr)与事故后果评估分值(Cs)的乘积,即:

Ri=Pr×Cs

计算所得的Ri值即为评定单一长江干线水上交通事故对某一重点航段固定风险的评估值。该值越大,说明事故对事故所在重点航段的风险评估值贡献越大。某航段历年事故风险评估的累计值即为航段风险评估值。

安全风险分级是根据所得事故发生频率、事故后果评估值计算所得的各待评航段的风险评估值进行聚类分析,并最终归入四类风险等级。

6 研究结论

长江黄金水道通航安全评估框架是建立在对于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上,因此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是评估的基础。其次,评估时航段的划分影响着航段内事故数量,因此也对评估结果有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时事点评篇10

各位领导:

今天参加市人事局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座谈会,刚才听了其它区县领导的发言,我很受启发。市人事局开展的民主评议行风工作,行动早、动作快、效果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开展行评工作,规范了人事部门的执法行为和服务工作,树立了人事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对区县人事局的行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示范带动作用。从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市局的行评工作体现出了“四个与时俱进”,达到了“四个明显效果”。

市局开展的行评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工作指导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在整个行风评议工作中,突出了优化发展环境这个主题,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主要内容,着力解决了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工作指导的每个环节和步骤都紧紧围绕和体现这个主题。

二是在评议的内容、解决问题的重点上做到了与时俱进。今年市局将评议内容主要放在领导班子勤政廉政、贪污行政,干部职工工作态度、办事效率、机关制度建设以及人事考试中的考风考纪等方面,这与党的十六大和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市纪委四次全会精神是一致的,体现出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了民主评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在评议方式方法上做到了与时俱进。为了搞好行评,市局除发放调查表、征求有关人大代表、管理服务对象意见外,聘请了行风评议监督员,并发挥他们听民声、访民意、代民言、促整改的作用。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落实了行风评议责任制,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这为进一步搞好行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与其他工作的结合上做到了与时俱进。针对人事工作的新情况,市局提出将行风评议与全市人事系统创建学习型部门、服务型机关、诚信型单位活动结合起来,与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服务态度的改善、工作质量的优化和服务效率的提高,推动人事部门行业作风建设。同时,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出增强人事部门三种能力和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这些都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进一步增强了民主评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更好地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住了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取得了以下四方面的明显成效:

(一)行业风气明显好转。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群众对人事部门的整改情况和行风状况的评价较高。

(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通过行评,干部职工牢固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服务经济建设的大局观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文明、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执法行为明显规范。做到有严格的执法行为规范,有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有便于接受社会监督的措施,有赏罚分明的考核奖惩制度。

(四)纪律作风明显改善。干部职工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杜绝了各种违纪行为的发生。

总的来说,我认为,今年市局的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抓住了廉政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民主评议行风着力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促进了职能转变,改进了行业作风,优化了发展环境,带动和促进了全市人事系统行评工作的开展和行业作风建设,提升了人事部门形象,推动人事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以上是我对市局今年行评工作的一点看法。借这个机会,我想谈一下与行评工作无关的题外话:一是欢迎市局的领导和同志们多到我们区县来检查、指导工作。新形势、新情况给人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人事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而我们区县人事局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往往有患得患失、力不从心的感觉,需要市局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济上予以扶持,更希望市局的领导和同志们到我们区县实地检查、指导工作,以更好的促进我们工作的开展。二是希望市局在经济上对我们区县予以扶持,尤其是在各种收费的分成上予以扶持。我们都是人事系统的,关起门来都是一家人,所以说点实话。现在区县人事局的收费项目减少、收费标准降低,除财政下拨部份外,各种公招考试、职称考试报名费以及各种评审费、手续费、工本费就成了我们基本的收入,希望市局体谅我们的难处,在分成比例上有所倾斜,尤其是像垫江这样的小县。同时,在公务员公招报名费的返成上,我建议适当提高不设考点区县的返成。现在设与不设相差20元,差距大了点。

以上是我对市局今年行评工作和我自己一点想法,不对的地方,请市人事局的领导和各区县的领导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