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十篇

时间:2023-04-04 12:14:36

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

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篇1

社区创建“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

共创邻里和谐,构建温馨社区

该社区党委以“保民生、保稳定”为总体工作目标,围绕地区办事处提出的“保障安民,文化育民,管理塑民”的具体要求,贯穿“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关注民生,为民服务”两条工作主线,解决居民生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广大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方位的服务,为创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各项工作在社区内的全面落实。全年出色完成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注重党建工作,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成果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转化为居民服务的原动力和创造力。

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该社区党委结合实际情况将党员分成五种类型:高龄多病党员;身体健康,能够参与社区活动的党员;人户分离和继续工作的党员;“四就近”党员;返程知青党员进行分类管理,由社区党委牵头,开展了2次课题调研,先后召开了4个座谈会,定向发放100余份征求意见表,发动干部群众为社区科学发展献计献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共征集到意见和建议38条。

该社区党委要求落实“五送(送党徽、送、送学习用具、送材料、送关爱)、三认(认岗、认人、认门)、四关心(关心社区建设、关心楼宇文化、关心楼门变化、关心社区环境变化)”的学习方式,结合社区现有高龄多病党员137人,党委要求各支部定期入户慰问、送学习材料,把党委和上级政府的关怀落实到人,召开组织生活会期间,上门征求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党员对社区环境、卫生和治安提出了很多的宝贵建议;对于身体健康,能够参与社区活动的113名党员,党委集中召开组织生活会,集中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对于人户分离和继续工作的59名党员,社区采取电话联系,定期见面交流的方式,在此基础上社区党委还给每个党员发放了“建议卡”,并积极发动党员开展各项活动。社区有四就近党员10名,社区为这些人员成立了专门的党小组,针对他们的需求进行特色服务,结成帮扶对子;对于社区中的48名支青、老三届党员,党委充分利用联席会的沟通渠道定期组织这些党员参与社区各类活动,积极促使他们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为社区发展发挥余热,把知青精神和当年的支边热情继续发扬在社区。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期间,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人数明显有所增加,在的运动会80人的方阵中有80%的都是党员,以前平时很少出门的党员,现在都能主动参与楼宇自治会的创建,丰富了楼宇文化,并带领楼内党员和居民到扫楼内楼外卫生,通过楼宇自治会的各种活动,给居民搭建了相识、相知的平台,党员每月定期召开楼宇自治会工作汇报会,充分发挥了楼宇文明宣传员,治安管理员,卫生监督员,矛盾调解员,社区信息员的作用。

在社区广泛宣传与广大党员的鼎力配合下,上半年历时五个月顺利开展了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投票率分别达到100%,得票率99%以上,两委班子高票当选,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任务。

二.整合社区资源,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完善居家养老工作,落实大民政工作理念。

为了更好的落实大民政工作,该社区制订了以‘关注民生,服务居民’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一方面掌握好政策性工作,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政策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掌握好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拓展为社区服务的渠道,和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有效的衔接,进行有效的服务,推进居家养老,带动社区就业和社区服务,整合社区资源达到共驻共建。

今年该社区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观与更加深入的开展居家养老活动相结合,把40名高龄老人的日常志愿服务工作挂钩到七个党支部,各支部书记根据自己支部情况和老人的特点来统一安排志愿活动,采取支部包楼,党员包人,支部之间互援互助的形式保证了社区内每一名高龄老人都有专人守护,日常志愿服务有计划有保障,遇到突况24小时随叫随到。通过入户核实,走访慰问等形式全面落实民政部居家养老政策,全年为88名老人办理了居家养老服务,为6名90岁以上老人办理了高龄津贴;与社区阿才理发店合作,坚持长期开展‘剪出一片天,爱心永相连’免费为社区60岁以上老人理发的慈善活动,平均每月免费服务达60人次以上。

三.抓稳定,保安全,加强综治安保工作,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圆满完成国庆安保工作。

该社区8月份成立了国庆安保工作小组,以社区两委班子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党员为执行骨干,以18栋居民楼的32名楼门长为主要联系人,以社区244名志愿者为主要力量,从而形成了一个指令、信息畅通的“金字塔”形的国庆安保指挥系统。组织调动各方力量深入开展国庆安保大排查,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查工作、对重点户、重点人进行集中调查排摸、对重点场所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狠抓严控“三个方面”,确保维稳工作顺利开展。国庆前后共计解决家庭财产纠纷上诉,养老纠纷上诉,物业管理费纠纷 、有线电视费等纠纷28起,全部解决在基层。

国庆前该社区先后召开十二次辖区单位治安维稳工作会议20余次,将小区划分出物业公司责任区,商户责任区,与物业公司联手维持社区日常生活秩序,对物业所属的地下人防进行入户排查,空房封户,物业值班人员负责重点看守煤气、水电设施,杜绝安全隐患,各负其责。同时与社区内各类经营性商户20余家全部签订了《国庆安保责任书》,做到责任落实到人,餐馆类经营场所的煤气罐等设施看护到位,严防爆炸和火灾的发生;对社区的4处地下人防,3家地上旅馆,采取了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集中排查与自我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层层管理,责任到人。逐一进行地毯式排查,每天两次核查当天住宿登记和来访登记,定期和突击检查加热棒、电褥子等物品的规范使用情况,共突击夜查16次。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杜绝不安全因素的产生,该社区流管站建立了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档案和电子数据库,做到一楼一册、一户一档、一人一表,摸清底数夯实基础,国庆前期检查出未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102名,全部即使补办了暂住证。全年共办理暂住证1075人。

该社区将244名志愿者分成内6外6共计12个固定岗、3组流动岗,早中晚三个班次,同时在社区各个主要路口、四个大门24小时轮换值班,点面结合,完成社区全面布控。同时构建由党员信息员,楼门信息员,电梯信息员,报刊亭信息员组成的信息监控网络,保证了信息传递无障碍沟通,通过这些得力措施和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在国庆前夕社区安保巡防队以实际行动震慑了犯罪分子,极大的维护了社区稳定,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国庆安保工作在十月国庆大典胜利召开之后圆满结束。

四.抓宣传、聚民心、促和谐,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活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该社区的宣传工作全年以“粉红、橙红、火红,金红”四个宣传季为面、以寓教于乐为主要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第一季度“志愿者宣传季——粉红之季”。在两节前后和雷锋月期间,社区“美丽人生志愿者之家”和“左邻右里居民之家”先后组织在校学生和退休党员为社区残疾人,困难家庭,高龄老人定点入户服务,并在社区内举办图片展览宣传志愿者服务理念,宣传社区“六助工程”帮扶项目。季度宣传重点是第一、第二件国事“两会胜利召开及党委换届选举”,在两会期间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促和谐保稳定”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党委换届选举期间组织志愿者散发宣传材料,举办公开党史课,义务为居民讲述党史,为两会和选举烘托气氛,壮大声势,确保社区安定和谐。

第二季度“青少年教育宣传季——橙红之季。”在植树日,母亲节,青年节,儿童节四个节日里社区青少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我们的节日”特色宣传活动,植树日开展“一抹春色带回家:盆栽种植比赛”活动;母亲节开展“温馨的记忆——为母亲做一本电子相册”的软件培训讲座;青年节在社区举办“历史回眸——五四文化运动图片展”;儿童节举办“小鬼当家——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小手册”发放活动。季度宣传重点是今年第三件国事“居委会换届选举”。在居委会选举期间,社区紧密围绕“选举准备,全面实施,正式投票这三个阶段”,一方面利用橱窗,黑板报,座谈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选举的意义和目的,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及时公告选举进程,主动追踪整个选举期间发生的好人好事,做好即时报道与信息,做好新社区班子的形象宣传,进一步保持和提升社区干部在居民中的良好形象。

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篇2

关键词 全民阅读 提升品位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08-02

1995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许多国家都借此引导国民读书。这充分体现了整个世界对阅读的重视。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通过学习提高公民思想、

文化、道德素质,十分重视全民阅读,唤起人们渴求知识的热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全民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快餐”文化、电子信息的兴起,使得公民深度阅读的时间不足,书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出版物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社会上的一些浮躁情绪的蔓延也在影响良好读书环境的培育。

文明传承和演进的历史证明,全民阅读率与阅读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阅读使人进步,使人文明;阅读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全民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读书风尚,也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充分认识推动全民阅读的必要性

倡导全民阅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阅读则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教育并不等于阅读,但系统的教育离不开阅读。教育既需要通过直观和实践去感知客观世界,更需要通过阅读去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知识理性世界。

倡导全民阅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阅读可为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基础、知识基础和科学技术。我们的前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以书刊的形式保存下来,是我们进行新的实践的宝贵财富,必须珍惜,必须学习,必须继承。继承无法离开阅读,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在继承前人经验和了解最新科学技术资料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倡导全民阅读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读书风尚,也是建设和谐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最近中央17个部委发出了《关于开展以“同享知识,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向全国的广大读者发出了积极参与阅读的号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这是落实中央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谐社会的灵魂是和谐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倡导阅读将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长期稳固的文化基础和核心价值观。

二、做好全民阅读的指导工作

1.选书的指导

俄国目录学家鲁巴金说:“挑选图书供自己和他人阅读,这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可见指导阅读选择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指导阅读选择的关键在于把握“原则”和“标准”。指导阅读选择的原则是,既要符合阅读者的阅读目的,又能使之在较少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效果。指导选书的标准是,好的、有意义的书籍。俄国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

2.阅读材料内容的指导

阅读材料内容的指导是指对阅读材料的主旨、特点、得失等作出分析、评价,以指导阅读者取得共识。这实际上是引导读者理解、把握阅读材料中的知识和培养、发展其智能的过程,因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它要求指导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能真正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国外全民阅读活动

新加坡2005年首次举办“读吧!新加坡”(Read!Singapore)活动,旨在动员全民参与阅读,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活动一开始的定位与走向就与众不同,偏重于提高国人的华文程度,培育个人文化素养。认为只有通过培养个人的文化素养,才能将文本的精髓表现出来,导读时才会对别人有益,不会浪费人家的时间。要深化自己,才能优化别人。

美国“一城一书”活动,主题鲜明,贴近生活,促进交流。其主旨就是促进同一社区、地区、城市或者国家的关系和谐,活动的主题鲜明,选用一本书作为社区活动的基点,并发展相关的活动在促进阅读的同时,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一城一书活动所选择的书籍通常是与社区紧密相关,或者是与社区的发展相关,或者作者是本社区的居民,或者书籍所讲述的内容是本社区的历史等等。

英国1995年出现了“读者发展”团体,其宗旨是以读者为中心,促进读者自身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英国图书学会开展了一系列的业务活动。

四、我国的成功案例

“深圳读书月”秉承营造书香社会、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宗旨,着力于提升市民素质。六年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700多项,包括读书、换书、赠书、征文、绘画、书法、摄影、设计、辩论、话剧、讲座、朗诵、研讨、调查、展览等多种形式,参与读者800万人次,向希望小学捐赠爱心图书1000多万元。创出了“深圳读书论坛”“藏书与阅读推荐书目”“经典诗文朗诵”“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赠书献爱心”“学习在社区”等品牌活动。作为由政府推动的一项公众文化节庆,“深圳读书月”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市民生活,影响遍及全国和港澳地区,已经成为深圳市民的文化庆典、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重要载体。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举办全民阅读活动中,在保证阅读活动主题鲜明的同时,还应该把阅读活动的主题更贴近居民的生活;在提高全民阅读率的同时,还应该提供各种机会促进居民相互了解与感情交流。 只要添加更多的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活动元素,在促进居民关系的同时,提高居民阅读的乐趣,寓阅读于生活中,更能提高全民阅读的兴趣。例如举办与居民息息相关的生活信息讲座,如疾病防护讲座、生活健康讲座、烹饪饮食讲座、老年人健康锻炼讲座、儿童智力发展讲座、举办主妇烹饪比赛、老年人舞蹈比赛等等。全民阅读活动在继承活动形式多样、阅读对象广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实际的阅读时间,通过活动的灵活安排提高活动实际效果。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就是知识、学识和创意的竞争,就是文化与科技的竞争。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倡导阅读,科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倡导阅读,文明理念的传播必须倡导阅读。阅读可以使我们走向更加文明,从容应对一个快速变化时代的挑战,阅读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焕发创造的活力,实现人生的价值。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使公众在阅读中提升品质与素质。

参考文献

[1]曾松林. 也说全民阅读的重要性[J]. 文学教育. 2007, (10).

[2]朱惠萍. 推动全民阅读增进社会和谐[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3]曾小敏. “全民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图书馆论坛. 2006, (5).

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篇3

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抓住市委、市政府“东部大转型,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香洲“服务、环境、和谐”三大品牌的重大机遇,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区争当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战略部署,结合的实际,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配合推进西部格力工业城的建设,提升工业发展水平;通过壮大和提升建材、装饰材料集散经营、仓储物流的特色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大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推进“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通过加快旧村改造进程,强化城市管理,培育和发展特色文化,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和工作水平,树立基层政府廉洁高效、勤奋创业、善于发展的良好形象,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魅力新。年将着重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按照区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科学发展。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第一批试点单位活动的做法和经验,认真总结当前工作的经验教训,提早部署,主动对接,严格按照市、区两级党委的要求,切实转变观念、转变方式、转变体制、转变作风,落实措施,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特色“三中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贯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落实书记提出的要求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精心打造特色“三中心”一是大力实施园街互动工程,打造香洲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二是大力实施特色强街工程,打造珠江口西岸建材、家居装饰材料集散交易中心。三是大力实施优化环境工程,打造珠海区域性宜居中心。年度各项经济指标,计划力争在年的基础上实现15﹪以上的增长。

3落实民生保障,强化社会管理,推动“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全面达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区安全文明和无毒小区建设,提高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类不安定因素,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多渠道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建立欠薪隐患企业登记报告制度解决劳资纠纷。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制度,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防止民间纠纷激化,将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全方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监督和管理力度,把重点企业和人员密集场所、三小”场所、家居安全作为重点单位来抓,力争将伤亡事故降到控制指标内。加快旧村改造进程,强化城市管理,认真实施好边远社区的路灯安装和自来水改造等民心工程,加大投入解决民生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支持和帮助发展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开展多种公益事业活动。创新社区服务手段,探索服务居民群众的长效机制。

4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和改进各级组织作风建设,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以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为目标,加强街道和社区领导班子建设,形成干事创业风气,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按照“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不出事”要求,加强街道和社区队伍建设,加大培训、考核、管理的力度,建设一支保持廉洁自律、勤奋、干事创业的队伍,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魅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篇4

关键词:产品设计;“技”;“艺”;和谐美

设计这一具备文化品质复合性的造物行为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特殊效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由设计产生的正面效应十分巨大,而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亦不容忽视。简言之,产品设计“技”与“艺”的失衡除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外,还会对人们的生活与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当代设计者的思考。“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现代人受到机器、仪表、汽车、高楼的重重挤压……审美体验成为了人的不可缺少的、高层次的需求。”①因此,“技”“艺”和谐的产品设计是构建良好生态环境,满足人们身心需要的必然要求。

一、现代产品设计“技”“艺”和谐理念概述

和谐理念在中西方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西方,“和谐”一词源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理理论,该学派将“和谐”视为核心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比例与构成构建了万物的和谐秩序,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美是和谐”的理念。毕达哥拉斯首次发现音乐是建立在数的比例与关系上的艺术,之后他又将这种和谐理论应用于建筑、雕塑与绘画艺术之中,从数理角度探究艺术中的和谐关系。而在中国,带有浓厚哲学与美学意味的“和谐”概念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讲求宇宙万物的秩序,社会法则与自然法则相济相通,因此,自然的和谐秩序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中国文化中的“和”有别于西方从数理角度阐释的“和”,它是从主观感性的视角来理解万物有序协调的状态。关于现代产品设计,其本质是协调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力争达到和谐状态。中国现代产品设计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在某种程度上亦秉持着西方艺术中的数理精神。因此,现代产品设计不仅要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和谐观,还要从科学的数理视角出发,在功能与审美、内容与形式、材质与工艺等诸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即产品设计“技”与“艺”的和谐。将这种设计理念最早付诸实践的是包豪斯。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理念的开拓者,更是推动现代工业设计的主流力量,对世界文明与现代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其所建立的“实用、经济与美观”的设计审美标准一直以来都被奉为非常重要的设计准则。包豪斯设计理论基本观点中的第二条明确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②可见,包豪斯学派有着明确的人本思想,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是包豪斯学派由理想向现实的过渡,也是产品设计实用与审美理念的最早结合,即“技”与“艺”的圆融,标志着现代设计理念的转型。相较过去的产品设计,当今生活中出现的许多产品已经突破实用层面,而更加关注情感、体验和感知的审美层面,即关注产品的人文情怀。不可否认,这是人们审美境界提升的一种最好反映。总之,现代设计的核心语境是构建人、物、境三者的和谐,而现代设计的和谐之美也由这三大要素构成。那么,产品设计“技”与“艺”的和谐之美都有哪些视知觉层面上的表现?这值得深入研究。关于产品设计,“技”与“艺”的和谐构建乃是完成人、物、境和谐共处,实现和谐之美的关键。

二、现代产品设计形式与内容的细节和谐统一

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技”与“艺”其实就是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即“形”与“用”的关系。产品的“形”是为满足特定之“用”的需求,反过来,“用”的方式也影响着外在“形”的设计。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形”与“用”关联统一、相互依存。(一)外部形式构建产品造型之美。作为设计的基本构成元素,点、线、面、肌理及色彩共同制约并影响着产品的功能、结构与材质等。因此,当通过点、线、面等基本设计构成元素来构建产品的形式美感时,还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工艺、功能和材质等现实问题。设计与造型密不可分。设计以造型作为基本任务,而“形”则是基本语言。设计之“形”既指产品自身的结构,又包含其表面的“饰”。李砚祖曾指出:“形的建构是美的建构,设计师的造型之所以不同于工程师的结构造型,区别的关键就在于前者是美的造型,艺术的造型。这种造型既包括表面装饰性的形如纹样、符号、表面色彩等,也包括依据合理的功能结构而设计的外形。”③比如珠宝设计大师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于1900年设计的“洋葱花瓶”,整个设计就基于洋葱的造型而具有抒情美感,材质和色泽增添了它的唯美气质,作为花瓶又不失插花装饰的实用价值。由此可见,建构产品设计外部之“形”,需做到外部形式与表面装饰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既具有外在的造型美、装饰美、又不会影响其实用功能。(二)细节内容营构产品实用之道。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对产品设计,人们一般关注其使用层面的和谐,换言之,即产品设计中所包含的人与产品之间的和谐。既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那么产品设计在营构和谐的人与物关系时,还应考虑人在使用产品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审美感受。一般而言,生理感受是指视、听、嗅、味、触等感官刺激,心理感受是指设计情感,而审美感受则是指使用者对产品艺术表现形式的把握。当下设计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皆可归为设计中人与产品的和谐问题。徐恒醇在《设计美学》中就曾指出:“产品是供人使用的,因此造型尺度的选择必须以人为依据。”④例如某些鞋子的设计就以人为尺度,按照人体要求、活动特征以及审美感知等在细微层面精心营构产品形态,从而使其成为人们的喜爱之物。

三、现代产品设计材质与工艺的料工和谐统一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除取材各种物质材料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工艺手段。某种程度而言,产品设计“技”与“艺”的和谐构建其实就由材质与工艺相互交织而成。(一)物质材料建构产品实际效用。历史上,人类为解决衣食住行,从大自然中取材制成各种器物以满足生活之需,陶器就是人类成功改变物质材料性质而制成的生活器物。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基础就是物质材料,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目前,人类可用的材料种类繁多,既包括自然界的石头、木材、动物皮毛等,也包括通过人工技术合成的陶瓷、金属、玻璃、纤维、塑胶等。但无论是自然材质,还是合成之物,创作中全部的物质材料都受限于设计形态。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需充分考虑不同物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保设计构成要素相互关联,共同发挥作用。就产品设计而言,和谐美并非强调材料的单一或缩减,而是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并调动感官实现创意,这是从材质方面对产品设计和谐美的另一种诠释。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的徐冰设计作品《凤凰》就是集多种奇异材质于一体的装置艺术:电钻制成的头部,层层叠放的铲子构成的翅膀,身体则由建筑残骸如钳子、螺丝刀、电锯、软管等制成。从鸟喙至尾羽,每一处设计都有着精心的考量。该作品由一堆废弃的建筑材料构成“凤凰”形象,独具特色,利用材质的关联性创造冲突,打破传统表现形式,从而使艺术作品充满活力。(二)工艺技术体现产品艺术效用。对产品设计而言,有绝佳的材质而无适宜的工艺技术,也难以创造出理想之物。由此可知,造物活动除所需物质材料外,还需与之匹配的工艺手段。技术与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两者互相依存,构成现代文明的特殊标志。就艺术而言,技术的进步可促进粗放工艺向精细化方向迈进,进而使产品偏向艺术化。比如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就利用失蜡法使器物变得更加晶莹透亮。由此可知,自人类造物以来,技术始终贯穿其中,并针对设计之物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当今,科技发展空前繁荣,在设计领域表现为:“工业设计是从技术的设计到艺术的设计,为其塑造完美的形象。”⑤当下,工艺技术通常依据产品功能为其实现艺术效用,因为适宜的工艺技术可以为产品的审美设计作最完美的诠释。古人曾将“合此四者”作为造物的准则,“四者”即天时、地利、材美、工巧,既包含了自然条件,又囊括了人工技艺,还强调了物质材料的选择与工艺技巧的发挥。今天,“材美工巧”“因材制艺”的造物规律在现代产品设计“技”与“艺”和谐构建中依然具有实际意义。

四、现代产品设计认知与情感的审美和谐统一

所谓审美经验,即审美主体对形象语言产生的直观感受与体验,其以形象语言和情感作为媒介,以想象力作为体验结果。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使用者(人)与使用物(产品)之间也有这种审美关系。事实上,产品设计“技”与“艺”的和谐建构乃是人们在使用产品时认知与审美交互体验的过程。(一)语言符号表现产品现实作用。产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形象语言,用来向人们表述其现实作用与审美价值,此类语言就是以造型为手段表现出来的符号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人们一眼就能通过其造型语言而获知其现实功能,正是因为产品的造型语言已明确表明它的种类、现实价值和使用方法等,使人了然于心,甚至对该产品的价值、品质、性能及安全度等都有一定的认知。人们对产品的认知是通过其造型语言而获得的,产品设计将其材料、结构、形态及功能转化为人们易于认知的信息,于是便能传达出其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意义。(二)审美情感凸显产品功能价值。“设计审美情感是人们在对产品的观照与使用活动中的情感,是设计作品在人们心理所产生的情感体验。”⑥由此可知,设计审美情感是使用者对设计产品的一种直觉感受。甚至有观点认为,设计中的情感成分远远比实用成分更能吸引消费者。从生活中可知,情感体验与情感内容稀薄的产品难以被人们接受,而具有深厚情感内涵并可调动人们审美体验的产品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而且也可以在乐趣体验中加强对产品功能的认知。比如设计大师乔治•尼尔森专为孩童设计的动物造型钟,其独具魅力之处就是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了人文关怀,使之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并契合儿童对产品设计的心理诉求。正是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此类情感互动,才使产品具备了与人交流的品质,在彰显产品审美情感价值的同时,也凸显出其现实功能。设计物与普通物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蕴含情感且供人们使用的产品。如果将设计物当成一种语言符号,那么它不仅承载着特殊的语言,而且还具有无法取代的情感功能。现代产品设计既包含着对设计语言的认知,又蕴藉着丰富的审美情感,通过“技”与“艺”的和谐构建,使语言符号与审美情感处于协调状态,才能凸显产品的现实功能。

作者:徐楠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注释:

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孔德明:《形象设计艺术导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208页。

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徐恒醇:《设计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材料

一、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阶段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

(二)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幼儿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开展游戏,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三)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不断丰富,想象变得更加活跃。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着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材料本身就能够增强幼儿游戏的欲望。

二、游戏材料应具有动态性

(一)材料的流动性

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电话,一家有篮子,一家有茶杯。这样,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寻找代替物;自己制作;到别家去“借”;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二)材料的可变性

如,废旧的笔管可做“理发店”的烫发卷筒,“商店”将其和油泥结合制成许多飞机、帆船等当玩具卖,“饮食店”则当做吸管给客人使用。材料具有可变化性,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幼儿园区角游戏的创设原则

(一)尊重幼儿的个性,利用丰富的物质材料

1.及时更换陈旧材料,激发幼儿操作材料的兴趣。

游戏材料玩久了,幼儿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幼儿活动效率。因此我们常常观察幼儿的活动,发现哪种材料幼儿已经失去兴趣,就及时更换。有时也会给它换个位置,或采取过一段时间再提供的方式培养孩子操作兴趣。采用这一方式效果很好,幼儿又会产生新的兴趣。

2.资源共享,引导幼儿共同分享材料

每个孩子在家里都拥有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材料,如:拼图、图书、智力魔方、棋类玩具等,可能有些玩具已经放置太久而不再关注,于是我们发动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带来和大家分享,大大丰富了游戏材料。如,有的小朋友带来的拼图、图书成了热门玩具。

(二)尊重幼儿的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是一种隐性环境,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情绪情感、社会性、个性品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游戏活动中,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入手,为幼儿营造宽松、安全、融洽、和谐、没有压力的精神环境,使幼儿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动力。教师做幼儿的大朋友,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通过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采用有效的手段。如:鼓励的目光、关切的问候、轻柔的抚摸、不厌其烦的启发引导,与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鼓励幼儿坚持活动。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幼儿的自尊,接纳幼儿的个性。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时,给予支持与鼓励,使其坚持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助其完成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奋发向上,有自豪感,精神上获得愉悦,才能形成“独立、自信、合作、创新”的个性。

2.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

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篇6

关键词:群众舞蹈;社区文化;意义;改进措施

群众舞蹈是由非职业舞者创作和表演的舞蹈,大多以群舞的体裁出现,是一种直接反映群众日常生活的舞蹈形式。在群众参与的过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审美需求,可以丰富社区群众的生活。现在群众舞蹈广泛存在于社区公共文化当中,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资源信息,所以我国应该大力扩大群众舞蹈影响,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文化。文章就在社区内开展群众舞蹈的意义和作用展开分析,探讨如何改进社区群众舞蹈。

一、在社区内开展群众舞蹈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重要的强身健体的锻炼方式

现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人们缺乏必要的锻炼,群众舞蹈成为满足人们锻炼需求的重要的形式。例如,舞蹈对肌肉的刺激则是全面性、综合性的,它的动作兼顾到头、颈、胸、腿、髋等部位。舞蹈还具备有氧运动的效果,使练习者在提高主肺功能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二)有利于增进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现在城市居民之间缺乏交流,通过积极参与群众舞蹈,促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最大程度的改善现代城市居民之间缺乏交流的状态,对和谐社区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修养

群众舞蹈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形式,在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标准。在推动社区文化建O的同时,可以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修养,将群众培养成有社会意识和社会公德的社会公民。

二、社区群众舞蹈开展的现状

我国城市社区在开展群众舞蹈活动的时候,普遍以广场舞的形式展开,已经具备一定的团体规模,但是参与的人员以女性和老年人居多,其他年龄结构的参与者较少,导致群众舞蹈的丰富性发展趋势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我国群众舞蹈展开的最初目的是群众的自娱自乐,对质量上没有严格的要求,缺乏专业的舞蹈指导人员,导致群众舞蹈活动展开的质量不高。最后,社区公共活动场地、设施不足,并且舞蹈活动主要在本社区内部展开,缺乏与相邻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导致舞蹈形式存在单一性的问题。

三、社区群众舞蹈的改进

(一)加大宣传,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群众舞蹈活动中

当地政府应该注意到群众舞蹈的重要性,制定全民运动的计划,并且对本地区居民进行锻炼运动重要性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对群众舞蹈有较高的思想认识。并且积极组织创立舞蹈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群众舞蹈活动中来,打破群众舞蹈性别和年龄的局限性,让更多的居民加入群众舞蹈行列,体验群众舞蹈带来的快乐。

(二)引进具有丰舞蹈经验的指导员

现在社区中缺乏舞蹈指导员的主要原因是,待遇较低。所以社区应该提高指导员的待遇,引进具有丰富舞蹈经验的指导员,例如,退休的舞蹈教师、周边学校舞蹈专业的学生等。指导社区居民展开舞蹈活动,丰富群众舞蹈的形式。

(三)改善活动环境,完善器材配备

社区应该积极吸纳社区资源,改善现有的社区活动场所环境,完善活动器材设备。例如,与社区周边企业展开合作,企业提供社区活动场所的建设,提供舞蹈活动的器材设备,同时社区为企业的产品做好广告宣传,实现双赢。

(四)实现社区联盟,加强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

城市社区之间的群众舞蹈交流,可以实现舞蹈形式多样化,促进不同社区居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例如,社区之前经常举办交谊舞大赛,利用舞蹈比赛,实现居民舞蹈质量的提高,并且通过舞蹈比赛树立“友谊第一”的原则,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不仅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措施,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舞蹈是一种直接反映群众的日常生活的舞蹈形式。在群众参与的过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审美需求,可以丰富社区群众的生活。也是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丰富社区文化娱乐生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社区应该加大宣传,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群众舞蹈活动中;引进具有丰舞蹈经验的指导员;改善活动环境,完善器材配备;实现社区联盟,加强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颜晓双.中国现代社区新文化景观-群众舞蹈--论群众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2]胡梦颖.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4.

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篇7

关键词:风景园林 人与自然 和谐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滨水区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

后工业时代的滨水带更新建设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游憩功能是滨水带还原市民生活的一项重要的特征。解决了防洪与亲水游憩问题,规划设计出滨水的公共连续的步行系统以及多元的滨水体验空间,能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1]。

1.1 解决防洪与亲水游憩问题与对策

1.1.1 老防洪堤的改造利用

将过去的防洪墙进行改造利用成为层层叠叠的波状防洪堤,在不同高程的滨水开放空间分别采用台阶入水式、坡地与台阶逐层亲水式、滨江步道等,构筑不同层次的多样的亲水空间,解决了防洪与亲水游憩问题,满足人们对不同亲水空间的需求。

1.1.2 设立自然生态驳岸

设立自然生态驳岸可以在防洪的同时为游人创造宜人的亲水环境。局部地段通过内挖形成湿地小岛,有利于扩大过水断面积和调蓄库容、防洪除涝、减少河道流速以及丰富河道水体形态;部分护岸还运用了生物工程方法,在护岸植被形成之前运用自然可降解的材料来保护岸坡,形成自然生态驳岸。

1.2 滨水公共连续的步行系统

结合滨水空间设置可达性强、亲水性强的滨水步行道,连接各个重要景观节点,形成一个顺畅多样的步行系统,为游人与自然接触创造良好的交通基础。

1.3 多元的滨水体验空间

活力的滨水区需要多元的滨水体验单元,如工业码头置换成的多功能亲水广场、船坞改造成的跌水生物净化展示区、更新保留塔吊后形成的观景台、隐匿在绿坡中的滨江茶室和咖啡吧等。

2 城乡一体的园林绿化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

在自然山水园林城区的规划中,应尊重和保护自然山水环境,从城乡一体融合的更宽的视野来规划城区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内容,塑造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山水园林城区新形象。

2.1 处理好生态关系

2.1.1 城区与乡村的生态关系

城乡生态关系是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力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个体成长机制的积累和城乡间要素的流动、交换等各方面[2]。

(1)教育方面

城市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乡村生态文明的典范和基础,要把城市先进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方法向乡村推广和渗透,全面实现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和氛围;

(2)生态方面

应将乡村的生态优势引入城市,通过生态绿色廊道布局的生态规划设计手段,将乡村优良的生态与城市的生态体系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乡一体的生态面貌;

(3)土地利用方面

要全面统筹城乡各自的土地利用需求,避免城市扩张对于乡村土地资源的侵蚀和占用,以限制城区的无限制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4)环境保护方面

要充分利用城市先进的环境保护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从城乡融合的大环境营造角度开展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建设,为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提供环境生态上的保障。

2.1.2 城乡结合部的生态关系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个过渡区带。要把城乡结合部的生态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走开发建设和生态建设相统一与协调的城乡一体化道路。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全面提高城乡结合部乃至整个城乡的生态环境质量。

2.2 适宜的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架构

在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架构方面,以昆明市官渡区城乡一体绿化为例。

2.2.1 功能分区

规划功能分区宏观上与官渡区“两周三片”的经济发展布局保持一致,两条景观廊道轴和三个绿色开敞空间片区,达到经济发展与绿化生态建设同步,人类活动与自然山水和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城乡一体的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规划功能区划。

2.2.2 空间结构架构

在“两轴三片”的功能分区基础上,依托“山、水、城、乡”渗透融合的景观空间格局,形成“网、点、块面”结合的“五纵六横四片十二点”景观生态绿地空间布局模式[3]。

“网”———公路、铁路、高压线、河流等绿色景观廊道所形成的“五纵六横”。

网状结构,系统的将物流、能流源源不断地在城市、乡村、各生态系统之间传递,达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目的。

“点”———公园绿地、绿色开敞空间、小区绿地空间等大型绿色斑块结构,点缀在网状结构体系中,形成了12 个主要绿点即“十二点”。“块面”———大面积的森林、自然保护区、湿地、水面、林地等植被绿化环境较好或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形成4 个生态绿色块面即“四片”。

3 以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塑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

近年来,废弃地的合理利用成为时兴的课题。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对废弃地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整治和改造,更多要求通过优秀的景观设计让场地重获新生[4]。

3.1 保留与调整场地肌理

合理调整场地,人工疏导和整理,改变不良现状,使其趋于自然化、景观化和生态化。

3.2 有效改善水质

调整水系的布局形式,营造生境丰富的水体景观,控制水位、水体流动的方向,确保水系的自我循环;运用水生、湿生植物净化水质,并集中展示,在生态净化的同时进行科普教育。

3.3 营造生态驳岸和自然地形

河岸处理采用人工景观与自然形态相结合的方式,对老河道的水系仅做清淤深挖的处理。选择性保留植物,不破坏原有植物景观,去除长势快的芦苇。其他护岸也主要采用自然缓坡式的柔性护岸,在大草坪和人群聚集处创造高度亲和力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

3.4 形成生态稳定的地域性植物群落景观

突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的基本定位,以迁地保护和生态恢复设计为主要手段进行绿化改造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模拟各种特色的自然植物群落,并利用其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注重乔灌草互相搭配,营造密林、疏林、草坡、缀花草坪等多种植物配置形式结合的景观结构;着力保护和利用基地原有乔木、灌木,适度调整岸边植物群落,赋予其新的景观功能。

3.5 创造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

根据景点分布,游人游览深度的不同设置多级园路,并保证重要活动区不受机动车的影响,以体现生态化和人性化的特点。景观小品多用木、石、竹、茅草等自然、环保材料,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建筑材料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等原则,体现自然、大气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24(9):19- 22.

[2]李宇.浅析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2009,35(5):344- 345.

[3]刘扬,樊国盛等.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新思维———城乡一体的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J].第十一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论文

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指南 幼儿园 环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65-0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意味着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阶段。站在《指南》的高度审视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种种误区:如普遍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教师设想计划多、幼儿设想计划少,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等问题。我们大胆尝试从注重环境的“序、美、趣、意”入手,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优化幼儿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创设的潜在教育价值。

一、创设让幼儿直接感知的物质环境

营造活动室内参与感知的区角环境。创设各种区角,如植物角、饲养角、趣味角、探索角、操作角、成果角、表演角等,添置了大量可供幼儿观察、动手的物体,幼儿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根据季节的不同,种植一些粮食作物、蔬菜、花卉、小草,如:大豆、高梁、土豆、葵花、夜来香、韭莲等;饲养一些小动物,如:泥鳅、蜗牛、蝌蚪、蚕宝宝、金鱼等。幼儿在观察中获得了种植和饲养的感性经验,积累了有关和知识。通过饲养蚕宝宝,幼儿能清楚地观察到蚕宝宝的整个成长过程:长大、吐丝、做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幼儿园开辟小型养殖园,定期带领他们去基地进行观察、劳动。如:带领幼儿去田野挖菜、采野花、拔杂草。这样鲜活的环境中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

二、创设让幼儿主动参与的体育运动环境

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我们应创设使幼儿主动参与的运动环境,自制大量丰富多彩的运动器材。生活中有许多可利用的自然材料,平时多为幼儿收集、设计和制作活动器材,如:彩色塑料袋做成彩带,柳条变成套圈等,做《运粮食》、《摘果子》、《打草人》等游戏活动,用碎布缝制沙包、沙袋、做投掷、抛接、击打、踢夹的游戏。添置一些体育活动器材,如:跳绳、皮球、平衡木、球篮、滑梯、攀登架、吊环等。同时,老师要布置好活动场地。如:沙地、游泳场、体操场等。在这样充满动感的环境中,幼儿会情不自禁的与这些器械互动,主动游戏,无形中会增加运动量,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三、创设让幼儿自由交谈的语言发展环境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是语言发展的源泉。幼儿语言的丰富依赖于周围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多提问,激发幼儿进行语言活动的动机。我们带领幼儿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幼儿观察事物,捕捉其变化。教师及时提一些幼儿既熟悉,又感兴趣的问题,如: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捉小虫的等等。教师还不失时机的丰富幼儿的词汇,并让幼儿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其次,积累语言素材,让幼儿多观察,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丰富幼儿的语言内容,幼儿说起话来就会“言之有物”。如:幼儿在参观饲养场时,看到小猪崽围着猪妈妈吃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看到小猪在亲妈妈。”“它们好像在说悄悄话。”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说得兴致很浓。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幼儿与环境对话,与同伴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在环境的引领下逐步提高。

四、创设让幼儿有自然体验的情景环境

自然环境的感染是幼儿身临其境中潜移默化的愉悦熏陶,所以自然环境的魅力无穷。经常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活动室,例如:走进大自然,幼儿会抱着棵棵树干,不停地问:“树皮为什么这么粗糙?树干这么粗长了几年?”望着远方的树林,孩子们又问:“这些树是谁栽的?这些树的名字叫什么?”——指导他们细心地观察,幼儿在自然界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增加知识、发展创造力的目的。园内的环境积极创设,真正做到让草木言情,让环境说话。例如,我们在幼儿园里开辟了花园、草地上设上梅花鹿、山羊、仙鹤雕塑,路两边种上了法国梧桐、毛白杨、柏树等。幼儿天天观察并保护管理它们,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能力体验。

五、创设让幼儿身心愉悦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对幼儿有更多的社会熏陶,墙壁环境设计形式多样,可以是一个主题,也可以是多个主题。例如,以节日为主题设计环境,通过新年、元宵节、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中秋节等节日,进行爱家乡、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从而引发深层次的热爱祖国的情感。从不同季节的多个主题设计墙壁环境。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如,母子、姐妹,朋友式的师幼关系,平等关爱的师长关系,和睦互助的同事关系,互敬互爱的干群等。良好的人文环境创设让幼儿交往环境、生活环境轻松愉悦。同们间友好相处,师生间亲情至爱,亲子互敬互爱,使他们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成长。

总之,在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背景下,不断优化幼儿园环境,多层面、多角度挖掘环境的教育因素,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尽量满足孩子运动、交往、探索、启迪和情感表达的需要,使幼儿在优化的环境中健康和谐发展,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3-6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篇9

一、树立关注科技、社会、生活的意识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新型能源、金属材料、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最新的化学科学知识、科研成果,充分展示化学在科技、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介绍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特性及其主要功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剖析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人类生存造成的严重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深入思考如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重视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重视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础。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富有知识的地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处在待加工的地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立性;教学要充满热情、激情,学会欣赏、倾听,育人要倾注真情、友善,学会宽容、期待,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构建流畅自然、精彩纷呈的生活化课堂打好基础。

三、拓宽智能结构,开放课堂内容

拓宽智能结构,开放课堂内容,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源泉。教材内容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要拓宽智能结构,具备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数、理、生学科知识,丰富的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性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适时引入与人们衣、食、住、行和科技、社会等相关的知识,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使生活化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例如:在学习“乙醇”知识时,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究“酒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了解乙醇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饮酒的利弊;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乙醇在催化剂存在下被氧化成乙醛、乙酸的过程、特点,从而解释过度饮酒对人的危害;通过资料检索,认识酒文化的发展历史、乙醇燃料在新能源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这样,将生活经验升华为化学知识体系,以化学视角审视乙醇在解决能源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既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又拉近了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四、优化教学方法。突出知识应用

优化教学方法,突出知识应用,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保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讲授教材,而应看作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摒弃唯书是教、照本宣科、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做法,突出知识应用、思维引导、方法点拨、能力培养,保证生活化课堂的实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寻找化学实验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探索进行“并进实验”教学。例如:学习“卤素”,在并进实验中增设“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测定”的生活科学实验;进行“葡萄糖”教学,在并进实验中增设“糖尿病人尿糖的检测方法”的病理检验实验;进行“蛋白质”教学,增设“纯棉纤维、纯羊毛纤维、合成纤维的检验方法的比较”等与生活相关的实验。这样可将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实验原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其探究化学的兴趣,较好地落实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拓展课堂时空,抓好评价反思

拓展课堂时空,抓好评价反思,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补充。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化学教学的目标、维度、功能都在发生变化。构建生活化课堂,要拓展教学时空,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教师要养成关注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通过文献资料、报刊书籍、网络媒体等了解化学科技动态;引导学生深入科研单位、实验基地、厂矿企业、生活社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以调查报告、小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呈现学习活动;把对教学的评价反思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评价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否更多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是否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篇10

现在,我们就以《好大一个“家”》为例,一起去评价新课程下的品德课堂。

《好大一个“家”》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活动主题“我们的大中国”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初步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查找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能对祖国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热爱国土的情感。

一、立足于品德课的主题内容

评价依据:能正确理解品德课程内容标准;课程资源意识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贴近儿童生活;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和做人。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并且能够善于发现、积累、挖掘课程资源。

在《好大一个“家”》这一主题活动课例中,教师紧扣主题目标。准确地解读教材,把文本中的每一个导语巧妙地贯穿于活动之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中的图例,巧用文本提升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她把教材当作一个蓝本,并对教材的几个版块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整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共享资源”,建构学生需要的活动教材,盘活了课程资源,使主题活动内容更具有实效性。教师还充分利用了校本课程资源,借助校园地图网,引导孩子们了解祖国的自然概况,知道祖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提供了快捷方式。

二、着眼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学习方式

评价依据:能用探究、体验等方式学习,学习有自觉性;积极开动脑筋。勇于质疑;能联系自己的品德行为思考、辨别道德问题;能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提供一个开放式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好大一个“家”》一课,在豪迈抒情的背景音乐中,学生通过“看地图,说发现”,“玩拼中国政区图”以及类似“开心辞典”中“猜猜我是谁”等学生乐于接受、适于接受的生动有效的活动形式,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体现了课标中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和创造的过程”的理念。

三、关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的和谐氛围

评价依据:教师热爱学生,亲和力强;基本功扎实;积极鼓励学生,善于组织、引导学生主动、扎实地学习。学生喜欢上品德课,品行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能纠正不良行为,并将良好行为扩展到家庭、社区;能实现道德知识的迁移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学生自主参与,有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积极参与道德思辨,体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观念;有兴趣讨论、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现象,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面大,师生、生生交流与沟通多;学生合作意识、能力强。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指导调控评价能力是上好品德课的两大素质。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形式的安排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而学生活动的交流讨论、成果共享,师生互动评价、生生互动评价则可以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与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