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11 04:20:18

生态文明教案

生态文明教案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模式;示范作用

1引言

案例教学法最初于1870年由美国波士顿法学院开创应用,随后在全世界范围内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引入我国并得到了广泛认可[1]。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由教师根据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筛选并设计出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展开讨论,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和路径。然后由教师对这些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导入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生态学作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引入到生态环境问题的全面思考和解决过程中,为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新的学科视野和方法论。

2环境生态学教学与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

环境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2]。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战略目标。以来“生态文明”写入宪法,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科自信和专业自信具有重要意义[3]。环境生态学是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的学科特点。目前,我校环境生态学共计54学时,通过十章内容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生态学的方法论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案例并引入课堂教学活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为重要。

3环境生态学教学案例

本课程依托Blackborad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避免了线下教学“满堂灌”学生容易产生倦怠的弊端[4],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以国家基金项目为依托,基于渭河流域生态调查、西部干旱区河谷型城市生态调查以及陕北采煤塌陷区生态调查本课程中积累的图片、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相关报道及研究论文等资料穿插于全部课程教学环节,并在课后设计思考题、扩展阅读材料,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阅读相关文献,撰写研究报告,并在课堂进行汇报和进行小组讨论[5]。目前,本课程已积累渭河流域野外考察图片400余张;环境土壤采样图片200余张、地貌、人工生态修复区先锋植被100余张,均以JPG格式全部归类保存,便于丰富教学内容。课程案例资源包括典型生态单元关键生态环境问题图片、推荐阅读核心文献、视频及课件资源、思考题以及历届学生优秀报告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至第十章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中,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导入插入形式多样的案例,深入浅出、聚焦关键问题、凝聚课堂教学关键知识点,信息量大,既能关注热点问题、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态文明教案篇2

关键词:生态水文学;教学策略;案例研究;问题导向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81-03

生态水文学是水文学中一个相对年轻但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是研究水循环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于1992年的都柏林国际水与环境大会上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和人与生物圈计划(UNESCO's International Hydrology Program and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的实施而迅速得以发展,成为当前水文学的研究热点。目前,生态水文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①陆地表面气候、土壤、植被、地下水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服务于土地利用、粮食生产和气候变化调控;②河流廊道内径流的动态变化、水生生物的响应以及污染物在河岸带内迁移转化等,主要服务于水资源开发、水质保护与改善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③河水和地下水对湖泊、河口和海岸带的水量和物质输入,主要服务于水质保护与改善(特别是富营养化)以及渔业生产。可以看出,生态水文学与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等一系列的国际焦点和国家重大需求密切相关。正因如此,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生态水文学已成为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英国、德国、荷兰、阿根廷等国的许多大学不仅很早就开设了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课程,部分大学还专门设立了生态水文学专业。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也都将生态水文学作为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

一、生态水文学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需求

自诞生之时起,生态水文学就致力于生态环境与水环境问题的解决和为流域尺度上土地与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指导,具有极强的实践和应用色彩。因此,在生态水文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和决策、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批判性思考等能力,缩短真实世界与书本世界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显然,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无法单独承担这一重任。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推行和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盛行。该教育理念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很大关注,注重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等方面的要求,在理解和关注学生兴趣与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满堂灌”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主要起创造学习环境、引导学习活动、提供相关资源的作用,以使学生能主动地接收知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这一教育理论与生态水文学的教学目标非常一致。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教师应在生态水文学课程教学中大胆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键是教学策略的选择。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研究性学习、案例研究、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式学习、自主学习等。这些策略在适用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对象上存在明显差异。这里重点探讨适用于工程教育的案例研究法和问题导向学习两类策略。

二、案例研究在生态水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的案例研究(case studies)教学,是指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研究活动,从而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学生可以逐渐熟悉生产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技能。事实上,作为一种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案例研究既可用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也可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当案例界定清晰,且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时,案例研究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当没有给出或只给出部分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信息搜寻、数据分析、转换和创新时,案例研究通常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工程教育中,基于案例的学习相当普遍。不少研究证明,基于案例的学习能够增进学生的代入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

在生态水文学课程中,案例研究教学的开展遵循如下步骤。

1.介绍。教师给学生介绍案例研究教学的基本概念,并对生态水文学课程中拟采用的案例研究教学进行概括性介绍,以使学生理解案例研究教学的优势,克服从常规课堂到案例研究课堂转变中的不适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心理准备。

2.案例选择。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师提前准备好与拟讨论的主题密切相关的案例。选择的案例应符合以下标准:取自于真实生活情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专业探讨价值;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进行创新性和批判性思考;不能过于简单,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例如,可以选用历史上的富营养化事件、国际知名的试验流域的相关成果、当前的水资源管理问题等,也可选用本专业学术杂志上的研究性论文。

3.案例感知。引导学生阅读案例材料,使其熟悉案例情境,掌握案例涉及到的主要事实和数据,识别案例情境中包含的关键问题,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案例感知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自主探究。基于案例信息,应用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个体的自主探究。对于已有解决方案的案例,按“问题提出、现象观察、假说形成、试验设计、结果分析、假说验证、结论形成”的流程对案例进行分析,重新演绎解决方案的形成过程,评价与判断这些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尝试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于没有提供或只提供部分解决方案的案例,围绕已识别出的关键问题和案例中的重要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探讨实施的具体计划,并按“准备、执行、评估、调整”的行动调节理论进行执行。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管理和决策、批判性思考等能力。

5.交流与讨论。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的独立见解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在生态水文学教学过程中,将交流讨论又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进行分组合作,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就自己的自主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下阶段课堂陈述与讨论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准备、幻灯片的制作等;第二阶段是课堂陈述,即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其案例分析过程与成果进行正式陈述;第三阶段是小组间讨论,在每个小组汇报完毕后,引导其他小组对其进行提问、评价、补充等,开展小组间的交流。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领导力。

6.总结评价。在案例研究教学的最后,教师对整个案例研究过程做出总结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得到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总结评价的内容包括:①学生在前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要突出其优点,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进行合理的评价,评价的重点应该集中在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和决策、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批判性思考等能力上,而不是知识或学术观点上;②对案例本身所蕴含的知识或问题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集中在知识点的提炼、与已有知识的联系、需要补充的知识等上面,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找到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三、问题导向学习在生态水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基于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它旨在让学生试着解决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进行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最初起源于医学院和专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活动,目前已开始应用于工程教育中。众所周知,问题解决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认知活动,而问题导向学习则通过模拟人类自然的问题解决过程来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和灵活的问题解决技能提供大量机会,保证在新情境中可以迁移技能与应用知识。此外,问题导向学习还被证明可以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代入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生态水文学课程中,问题导向学习的开展遵循如下步骤。

1.介绍。教师对生态水文学课程中拟采用的问题导向学习进行简要介绍,以使学生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心理准备。此外,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讲解,对接下来的问题导向学习可能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性介绍。

2.问题提出。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教师提前精心准备好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只给出主题,介绍相关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在问题导向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一个开放性的现实世界的问题。比较理想的问题应该复杂性适中、结构简单且可能具有多个解决途径或解决方案,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如降雨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如何影响城市水安全?大坝修建或拆除的影响有哪些(安全、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为什么全球范围内陆地径流在减小?为什么某河流的出山径流量在减少?

3.分组研究。通过教师指定或自由组合的方式将学生分组,小组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首先通过内部讨论确定总体的工作规划;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还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通过各种方法来获取这些必要的知识;再次进行小组讨论,初步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开展信息收集、实验设计、数据统计、模型构建、综合分析等工作,按照“准备―执行―评估―调整”的行动调节理论执行计划,从而解决问题;最后,基于上述成果,编写研究报告,制作下阶段汇报所用的幻灯片。在该阶段,老师主要起引导者、辅助者和资源提供者的作用,要避免控制学生的思维。该阶段最能体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问题导向学习的核心所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和决策、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批判性思考等能力,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假设提出和检验、数据收集、实验操作、统计分析、模型模拟、学术写作等专业技能,还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终生学习的态度。

4.陈述与讨论。通过课堂陈述的方式,各小组对其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思路与过程以及最终的问题答案或解决方案进行介绍。陈述时鼓励学生使用多媒体演示,鼓励所有成员都参与到陈述中(可采用分段分工陈述方式)。陈述后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判,教师也可参与到提问中去。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技能。

5.评估与反思。教师对各学习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中要注意用语,以肯定为主,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以建设性意见的形式进行合理点评。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小组成员之间和小组之间也进行平行评估。这些评估,促进学生反思自己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的欠缺,为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的制订奠定基础。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水文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将“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截然对立。生态水文学兼具理、工科的特点,涉及的部分理论知识或基础知识在案例选择或问题设计上存在着较大困难,可能需要传统的课堂讲解;无论是案例研究还是问题导向学习,在开展之前都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介绍,对关键知识点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概略式讲解,这都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范畴;在案例研究教学过程中,如果选择的案例是本专业中较为艰深或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学术论文,可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更为合适;两类教学策略最后阶段的教师总结与评价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属于必不可少的内容。

2.无论是案例研究中的案例,还是问题导向学习中的问题,都必须选择真实世界中的实际情景,在注重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3.在讨论阶段,教师不能完全“隐退”或只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要成为讨论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提示学生进行对比、反思和举一反三,使得讨论得以深入发展,同时防止学生离题或者提出不当的问题影响讨论,防止一个学生或者少数学生垄断讨论。

4.在分组研究阶段,教师应起到监督作用,督促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不能出现一个学生为主,其他人袖手旁观的现象。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不能简单地重复事实,或者在案例研究中重复和无条件认同前人的结论和观点。

5.教师应营造开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探索和发言,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或意见也要以鼓励为主,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勇于冒险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韧性和对失败与挫折的无所畏惧。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珍惜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灵活性。

参考文献:

[1]nce,M.J.and R.M.Felder.Indu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Definitions,comparisons and research bas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6,(95):123,138.

[2]av,A.,G.M.Shaver,and P.Meckl.Lessons learned:Implementing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urs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0,(99):55-69.

生态文明教案篇3

一、绪论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则需要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高端培养。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采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分析会计类专业学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动态评价考试的效果,是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急需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能满足专业的实习实训与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近五年,我校先后组织人员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十余家省内外高校、深圳中联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大型公司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和走访调查,邀请邵阳市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以及部分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召开两次考试评价方案专家座谈会,针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优化动态考试评价方式的改进途径,达到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含了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仍主要采用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期末成绩70%,实质上是将期末卷面总分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分情况,评分结果过于静态和片面。然而,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运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若仍采取过往的静态评价方式,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上课,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过程和随时的认知变化,进行适当干预和互动,推动学生进步。Lantolf&Poehner认为,动态评价模式可分为干预式模式和互动式模式(2004)。动态评价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高等外语教育等领域研究硕果累累,彭湃,周兰兰(2016)发现学生反馈和自我评价是研究最多的主题,其次是评价方法以及教育测量等主题,而且更多聚焦于微观教学过程中。在经济管理类教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实验教学中。张夏(2016)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达到经管类实验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而对于微观会计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并不多。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对该课程过程性动态评价设计方案、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和应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建构

本经济学博士论文针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会计类学生的特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通过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运用按照预先准备的案例教学设计的干预式模式,同时课程设计和答辩的互动式模式,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的三位评价的全方位评价,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课程学习档案记录的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该课程的每次课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评价,以及这门课的课程评价、自我反思。另外一方面,也记录着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干预和课程反思等。

(二)干预式模式———案例教学设计

干预式教学模式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一般操作程序是:“教师课前选编典型案例→学生自主解读案例→师生就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理论提升→学生交流推广”的思路展开研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教学全过程师生应该是全程参与的。案例教学的优点是一箭双雕的,不仅满足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但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课堂大纲共同决定的,需要将这三个因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学案例置于为教学目的服务作用,若应用不当,案例教学就会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三)互动式模式———课程设计和答辩

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强调学习是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有意图的安排和设计相关知识点,适度放开教学范围,唤起学习者的求真意识和追求知识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指导,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能力,拥有人文、科学和专业素质。

(四)全方位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干预式模式时,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在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在线测试的形式或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方式,了解该课程的运用情况和学习效果。运用互动式模式评价时候,适度给学生设置积分奖励,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2)学生互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将一个班分成若干3人左右的小组,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学习是以学习任务为主题开展的。以PPT或WORD的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答辩。在这些课前讨论和课堂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学生,更是合作伙伴。学生在伙伴式互动学习中内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进行打分。学生合作撰写课程论文或PPT答辩是打分的主要依据,学生在与其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各类专业知识的积累、专注相关知识,同时培养自己团队合作的精神。(3)学生自评。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制度建设、学习内容及课程收获等多个因素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培养学生反思学习的能力和自学的意识。学生自评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师生的重视。(4)教师的三位评价。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规章制度基础上,学校坚持“评教”、“评学”与“评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学校每年公布评教结果,加强课程主讲教师的被评价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用

(一)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作者选取了本校会计学院17级会计1班和会计2班共计99人,运用了动态评价法作为动态评估的推行对象。17级会计3班和4班作为参照组,仍采取过往的考试评价方法。本校教师让实验班学生登记好课程学习档案的基础资料,并让学委统一汇总。在参照组仍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果表明,建立了课程学习档案组的班级学习效果更佳,师生互动效果更好。

(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加强干预式模式

由于本校是武陵山片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质量以及学校品牌效应较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高校较低,学生理解力不强,干预式模式的应用要注重不要设置的太复杂深奥,因此,在讲授第三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和应用这一节时,课前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通的“请客吃饭”案例教学,让干预式评价更接“地气”,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要求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衍生和拓展,上课时该小节的内容是由一名学生讲授,5名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使得学生明白了效用的不同计量方式和方法,若讲课学生讲的不够好,则要求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和解释。最后,教师对学生自己讲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打分,明确学生的不足和优点,并将学生自评的部分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

(三)采用课程设计和答辩加强互动式模式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在讲授第二章供应和需求理论时,课前在社交平台上组织学生明白该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因为该章节比较特殊,属于学生过往已经学过的内容和知识,因此,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时,就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讲授第九章市场失灵的时候,该章节的内容从未讲过的陌生章节,有些学生由于理解力较差或个人原因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太明白,因此就会针对性的先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表现一般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感兴趣的微观经济学的专题,主动查阅资料和搜索信息撰写课程论文和进行答辩。答辩的时候,每个人就自己各自所作的工作和内容进行阐述,教师将根据答辩内容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评分准则现在调整为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课程设计40%,期末考试30%。

(四)扎实推进全过程评价,教学评价全覆盖

在学校质量监控处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建立学校督导、二级学院督导、教研室三级教学督查制度。会计学院建立了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务秘书、学管秘书、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小组,对教学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会计学院对教案、教学文件、课程PPT、学生课程档案进行检查。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会计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作者讲授的微观经济学公布评教结果时,评教等级达到优秀,学生对动态评价方式反应较好。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彭湃,周兰兰.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进展与热点追踪———对AEHE期刊2011-2015年发文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8):60-69.

生态文明教案篇4

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使语文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功能最大化。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导学案应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青春的舞台;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展示思考、体现合作的平台;从而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实现自我价值、走向成功的跳台。这样的语文高效课堂才能让学生尽享成功的喜悦。

一、语文导学案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青春的舞台

语文导学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这些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合作学习、探讨研究等方式把语文导学案中的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完整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要提的问题以及研究的重点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研究,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我们在复习“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内容时,明确了我们的学习目标为“掌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学习重难点为“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和分析诗歌蕴蓄的思想感情。”由此,我们通过导学案让学生自己解读考纲并明白:诗歌的情感类别有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情感载体为:杨柳――离别、――清高、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抒情方法为: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的诗歌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理解分析深透,一课一得。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习小组展示、学生相互质疑研究、教师适时点拨,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活动的课堂,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学生青春的风采。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轻松,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受到学生的热烈拥护和赞成。

二、语文导学案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显示思考、体现合作的平台

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还运用了相关材料引读、现代教学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境,充分指导学生阅读并完成本节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接着安排学生根据导学案中提示的学习方法,对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合作完成学习内容。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后,我们语文教师都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通过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教师积极巡视,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参与其中,适时点拨。通过这一环节,就真正做到了“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学生积极思考,引经据典,合作研究,真正达到了语文导学案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显示思考、体现合作的平台。

我们在复习“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内容时,学生就提出了不同类别、不同题材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具体体现,小组内分成了不同类别、不同题材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研究,由小组扩大到全班,每位同学、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课题。这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正好解决了这一知识点学习中的难点。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重点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我们教师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一语道破天机。同时,以这些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三、语文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走向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跳台

语文导学案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结构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反馈。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了课堂教学环节四步骤:考纲解读-真题体验-规律总结-能力提升,以能力提升为抓手,当堂达标,并拓展迁移。同时,我们还提供材料,让学生针对考纲、考点进行自我命题训练,对此,学生乐此不疲。

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并非学生自己独行其事,而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前认真完成导学案,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合作探究;课后能够及时查漏补缺。这么做,我们就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就是最好的老师,自己才是学习的主动者和管理者,切实可行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实现人生自我价值,走向人生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我们在复习“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内容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质疑研究,学生对鉴赏诗歌兴趣浓厚。不仅积累了大量诗歌,还模仿高考题型进行命题,拟定分值并给出答案;部分学生还进行了古诗创作,在年级和学校的读书笔记展示中,我们学生创作的作品受到一致好评。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我们体会到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操作平台,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要求。所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语文导学案,我们关注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自主探究,主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主动获取新知识,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也对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习惯;二是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具备合作学习的品质,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探究任务;三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是进行知识的讲述,而是设计并利用导学案,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努力建构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或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的这一点探索,必将使我们的语文导学案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收到预期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生态文明教案篇5

[关键词]中国梦;生态教育;大学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梦”必要措施之一。生态教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明确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王玉庆指出教育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2]。

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深入认识,生态教育逐渐走出生态学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生态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是人价值取向问题,生态教育不仅仅能使人们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而且更具有突破“知识本位”,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生态情感的功能。因为只有热爱大自然,才能自觉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3]。”因此说,生态教育是“防范胜于救灾”的最有效且最持久的生态保护手段。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较,在大学生中进行生态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基于目前少数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生态意识薄弱现象,如“宅男型”学生,“马加爵型”学生,复旦大学投毒案,以及学习方向和目标不明确而导致休学或留级等案例,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生态教育势在必行。在国家生态教育的大背景下,本课题组在高校大学生中(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为例)进行了生态教育研究。该课题研究始于2014年5月,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大学生的“绿领”意识教育、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及社会情绪能力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的。

1为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培养大学生的“绿领”意识

首先,我们在大学生中进行“绿领”意识调查。95%被调查的学生不知道绿领概念,在他们的意识中,职业有“蓝领”、“白领”和“金领”之分,而鲜有“绿领”之说。“绿领”定义为:有一些事业,但不放弃生活;有一些金钱,但不被金钱统治;追求品位生活,但不附庸风雅和装腔作势;接近自然,但不远离社会离群索居;享乐人生,也对那些不幸的人心存同情和救助之心;在品味自己生活的同时,还不忘走出去看一看这广阔的世界[4-5]。“绿领”则更倾向于一种内在的品质特征:热爱生活,崇尚健康时尚,酷爱户外运动,支持公益事业,善待自己的同时也善待环境。在生态教育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将“绿领”引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消费意识中,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无论我的职业是什么“领”,首先要应该做一个“绿领”。

在培养学生的“绿领”意识时,我们立意将生物圈变为学习环境,让学生重新融入自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生物圈的一份子,并以此为基础去学、思、行。培养学生的生物圈保护意识,亲近自然将传统的竞赛性学习变为“互相教育合作、充满关爱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将“学习自我”发展成“生态自我”。

2建立和谐社会环境,在大学生中进行“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人类发展,也包括个人发展。联合国大会开展名为《发展的目标、过程和指标》研究项目中指出: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个生活阶段上的发展,以及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某种和谐关系的构成,保证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或破坏[6]。生态教育强调人的发展是可持续的,由此我们联合学生科老师开展相关讲座,在大学生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让学生了解“学业——毕业——就业——职业——事业”关系,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校学习期间不要只局限于学习书本,更要为毕业后的就业和生活考虑,多看多学,掌握更多的技能,为毕业后走出校门成就一番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讲座中开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乐观;引导学生注意世界观的改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同时引导学生做好人生策划,制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最终成就自己的事业打下基础。

3实现生态教育的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情绪控制能力

生态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生态人,生态人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社会情绪控制能力。社会情绪控制能力培养能让学生与人相处时能够相互理解、互相合作,走上社会时具有较强的自我感知能力、社会感知能力、自我驾驭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做出正确决策等能力[7-8]。通过近几年高校发生的个案以及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出现的某些意外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未来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提高IQ,而是培养社会情绪控制能力,未来教育培养的人才必然是要适应社会需要。我们通过生态教育讲座和心理工作室等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指导他们掌握情绪管理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通过适当的方式将负面情绪进行宣泄、转移、升华。通过开展社会情绪控制方法的讲座,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的目的。让他们理性思考生活、学习、感情等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加以发泄,从而避免“马加爵式”“药家鑫式”案件、复旦大学投毒案件的发生,甚至避免“富士康式”十二连跳案件发生。与此同时,学校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氛围以及丰富的社团活动,稳定大学生的情绪。

总之,生态教育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要措施,在大学生日常生活或教学中将生态意识进行宣传,培养他们生态文明习惯和生态文明的意识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为自己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础,也为真正实现美丽“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傅榕赓 彭彩云 盛文兵 黄绍国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2012-11-8.

[2]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2013-11-12.

[3]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新华网,2004-4-4.

[4]尚军.“绿领”——后危机时代的弄潮儿[N].新华网,2010-3-1.

[5]张滢.教育:为“美丽中国”增绿添彩[N].中国教育报,2013-3-14.

[6]李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

生态文明教案篇6

关键词:编写学案 贴近学生

一、导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前行,与其理念相一致的学案教学也实行的如火如荼。学案教学要想取得理想成绩,依赖于很多方面,其中学案编写的质量占很大比重。《初中生物学案设计》、《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导学案究竟导了什么》、《近年来我国导学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及《近十年来我国关于“学案教学”的研究综述》等文章,都关于学案的编写做了相关的阐释,不断改进并完善学案的编写。但是,关于学案的编写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如何编写贴近学生的学案的论述也很少。研究如何编写贴近学生的学案,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

二、学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案的编写中仍存在这一些问题比如:姚瑞勇[1]在《立足学生发展 提升学案编写水平》中认为“1.学案问题设置质量不高、创新性不强2.训练题针对性不强、层次性不强3.学案中学法指导不到位;”殷东平[2]在《如 何 提 高 导 学 案 编 写 的 实 效 性》中认为“学案形式简单化,不分课型一个模式;编写知识点化,有些导学案变成了知识点的罗列;讲授练习化,有些导学案堆砌了大量的练习,上课变成了讲练习;使用低效化。”。安桂清[3]在《学案教学:何去何从》中指出当前的学案文本,多数仍是以知识逻辑为线索的学习提纲,并非对学生探究和体验活动的设计”。张彬福【4】在《“学案导学法”的问题出在哪里》中指出在学案中,教师设计了若干问题,但是“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全部来自教师,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完成作业,即被动学习的地位。叶慧【5】指出“导学案不等于填空题、教学案、习题库、万灵丹”。

还有很多学者对学案的编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方面:

1.试题化倾向十分严重,问题设置有待加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案"成为了 "题海战术"的翻版;学案中问题的设置由老师单方面完成,而且大部分没有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只是生搬教材知识。学案上的问题大多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做这样的学案时大多会机械的照抄书本,没有自己思考和再加工的过程。

2.强调知识点的学习,三维目标实施困难。

多数学案主要是以知识点的展开编写的,涉及到探究和体验活动的学案很少,即使有时有探究活动,也是老师让学生根据学案的提纲在书上找答案,几乎不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看似锻炼能力的探究活动,实质也是知识点的学习。同时,多数学案设计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很少。师生都变成了学案"的奴隶,"学生围绕学案学,教师围绕学案教",课堂教学变成了"习题课"、"复习课",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三维目标很少在学案这种载体上完全实现。

3.个性差异不受重视,面向全体学生不易达到。

根据现有文献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学案的编写大多是集体备课,任课教师二次备课的很少,也就是说不管老师擅长什么样的讲解方式、学生的基础如何,同一年级用的都是一样的学案。很容易出现编写的学案较难,学困生失去学习兴趣;较易,学优生得不到提高。

三、编写贴近学生学案的方法

1.根据编写依据,提高学案中问题设置的质量

学案的编写主要有3方面的依据:

⑴课标是方向。课标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课标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应以课标为方向,只有紧随课标这盏指路明灯,教学中才不容易迷失方向。

⑵教材是依托。现在使用的教材,尽管版本各不相同,但是整体都体现了新课标理念,都是该领域的专家们竭尽所能编制的。在编写学案前,教师首先应该通读教材,参悟知识的前后铺垫关系及其它联系。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理解知识的本质,区分重难点,在编写学案时做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可以用举一反三、多次提及和模型直观等方法来进行

⑶学情是基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所在在很大程度会影响对新知的吸收。分析学生已有的“前概念 ”,根据教学经验和其它参考书确定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脚手架”。“脚手架”可以是习题、背景资料,也可以是实验、参观等。而且要依据不同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脚手架”。

比如生态系统的知识,课标【6】要求: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列举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位于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学生是刚开始正式接触生物的初一学生。如果改变以往的教学常态,在学期初就发放本节的学案,安排每组学生做一个缩小的海洋生态系统,每组间的变量不同。根据学案的问题引导及观察记录表,每天记录生态系统里的情况。这样通过观察一种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以及有害物质的积累等,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推理不同的生态系统。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重视三维目标的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2001年 6月 8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提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马贵龙【8】(《如何提升学习导航(即学案)的编写水平》)在论述如何编制一份理想的学案时强调“一份好的学案的具体方式虽然可以多样化,但是其原则一定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下工夫,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通过学习提升能力的作用。比如在编写“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学案时,部分学案内容如下:

A.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金鱼,思考:

1.鱼有几种鳍?

2.鱼靠什么部位产生前进的动力 ?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靠哪种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3.各种鳍的作用能够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

B.如果你对鱼的各种鳍的作用还不能完全确信,以小组为单位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探究你自己最想知道的某些鳍的作用。可以参考课本第4―6页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鱼是最常见的水生动物,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鱼的游泳有了表面的了解,已有的图示对同化新知有很大的作用。有人说“在生物教学中,有动的不要用静的,有活的不要用死的。”用活鱼引入探究活动,会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兴趣。这部分主要是要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等方式来提取信息,不仅知道了各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还提高了观察能力、动手探究能力,和别人合作互相学习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由于直接用鱼探究各种鱼鳍的作用可能会对鱼造成损伤,学生进行的是模拟实验,这样就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都得到了体现,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分层设置学案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导学案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学习的一根“拐杖”。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学习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教师在编写使用学案时,就要求“好、中、差”兼顾,设计出可供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基础的学生明确自己应达到的目标。

比如在编写“空中飞行的动物的第一课时“昆虫”时,部分学案的内容如下:

学习任务一:昆虫

1. 昆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动物,你能说出多少种昆虫的名字?把它们记录下来

2.昆虫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3.昆虫在分类上属于哪种动物,这种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说出昆虫的名字对初二学生来说属于简单知识,这道题的主要目的是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出下面的昆虫的主要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见过很多昆虫,可以由学困生来回答。关于昆虫的共同特点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提取总结信息的能力,可由学习中等的学生回答。而昆虫在分类上属于哪种动物及其特征,属于更高一级的知识,需要学生有很深的知识积累,可由学优生回答。这样,不同层次的题分发给不同级别的学生,不仅让学困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中等生和学优生也会有提高。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互帮互助,讨论研究,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自然会更浓。

四、结论

学案的编写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编写贴近学生的学案,首先,教师需掌握课标,通读教材,认识学生,在此基础上提高学案中问题设置的质量。其次,在编写学习目标时,不能只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要意识到三维目标的重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再次,学案的内容分层设置,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为编写理念。

总之,对一个教师来说能编制好一份导学案需要做充分而精心的准备,要更加充分地了解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精心准确地设置学习目标;学案的问题设置分层等,这几个方面能把握恰当,必然能编制优质的贴近学生的学案。

参考文献:

[1]姚瑞勇.立足学生发展 提升学案编写水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33(5):5-7

[2]殷东平.如何提高导学案编写的实效性[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3(8):142

[3]安桂清.学案教学:何去何从[J].基础教育课程,2012-04

[4]张彬福.“学案导学法”的问题出在哪里[J].基础教育课程,2012,(4)

[5]叶慧.浅谈导学案使用的误区与矫正[J]。地理教育,2013,(1-2):92-93

[6]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8]马贵龙.如何提升学习导航(即学案)的编写水平[J]

[9]步进.语文学案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生态文明教案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以课题“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实施学案教学的设计研究”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数据论证了该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教案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沦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学案则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能力、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完成学习任务所使用的学习方案。

体育教学是以各个体育项目作为其基本内容和载体的,教师在上课时逐步地把教学内容及其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但是由于受体育课所处室外环境的干扰、学生个体之问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无法很快地领会到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在实际练习阶段时往往浮于形式而没有切中要领,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效果。学案的参与和实施,实际上是在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者之间架起了双向沟通的桥梁,其指导思想也符合新课标和新细要的目标指向。从教案到学案的没汁变革,必须把重心由考虑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上来,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洛阳师范学院2005级物理系、数学系、中文系、外语系8个班级的学生,总共342人,其中男生192人,以篮球为教学内容;女生150人,以太极拳为教学内容。将上述8个班按I然班分成实验组(172人)和对照组(170人)。实验前对二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身高、智力、身体素质等)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调查与测试。结果表明,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符合实验研究工作的要求。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实验法实验组4个班采用学案教学的方式授课,对照组4个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并尽可能保证两组的授课时数、场地器材、测试标准、任课教师等条件相同。在实验进程中,进行一系列追踪调查、对比统计,并做出综述性分析,同时收集实验学生和教师等各方面的意见,及时修正操作程序中不完善的地方。

1.2.2问卷调查法在学期末进行。以林克特态度量表(LindertScale)的形式,没计在体育课学案教学与传统体育课教学两种方式中,大学生的上课兴趣、学习效果、受欢迎程度等问题的问卷,其信度检验结果为R=0.85,问卷具有较高可靠性。共发放问卷342份,回收有效问卷329份,回收率96.2%。

1.2.3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根据需要参阅了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等专业书籍。

2结果与分析

2.1身体素质与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通过测试和统计学分析,从表1中我们看到,实验组的各项成绩都明显好于对照组,其差异程度部很显著(p<0.01).学案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这一教学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在课前预先对学案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或练习,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有较强的目的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较高,练习的密度、运动量和强度加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2.2其它方面的综合分析

除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之外,我们同时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两组学生在教学方式等全部七项指标(表2)中的态度或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和百分比显著多于对照组学生。如:对体育“非常爱好”的学生,实验组有123人,占71.8%,对照组只有54人,占31.5%;运动能力“明显提高”的,实验组有32人,占l8.5%,对照组有8人,占4.6%。

为什么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儿个原因:

2.2.1学案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其心理需求 实验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练习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调查表明:实验组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积极的有151人,占87.5%,而对照组只有92人,占54.4%。实验组学生过去的“要你学”到“我要学”,“要你练”到“我要练”这样体育课就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自觉的追求,进而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发生转变,逐渐成为体育爱好者。在对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中,实验组学生表示非常爱好和比较爱好的有178人,占86.4%,而对照组只有88人,占51.4%对照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同的学习内容,而他们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参差不齐,对学习的期望值不同,兴趣不同,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很难解决。课堂上管得太死,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山此使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抱有应付考试、应付考勤的心态,从而成为一种负担,造成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学习目的产生偏差,甚至许多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实验组学生体育课以增进健康和娱乐为目的的有146人,占85.1%,对照组有48人,占27.9%。体育课为应付考试、应付考勤的学生,实验组有8人,占4.5%,对照组有106人,占48.3%,差异非常明显。

2.2.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真正体现其主体性。而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不管喜欢与否,围绕教师转,成为承纳课程知识的容器。在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组织练习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从教师指导中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更好地进行练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多方法、多途经地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二,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第四,充分考虑安全因素,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2.2.3学案教学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案教学是以学生个人的实际需求为主,学习目标的指向非常明确。体育教师是以平等的人格与学生交流,从教学过程的命令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对话,分析并确定学生的体育技能需求,为其提供助和指导。这样,师生交流更加融洽.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向教师请教问题。同时,学案教学的课堂管理更具弹性,没有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更没有军事化的队列队形、组织教法,学生可以尽情释放体育运动的激情。因此,学案教学明显受到了学生的喜欢。调查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方式的态度比较,实验组有157人表示喜欢,占91.3%,对照组只有34人喜欢,占19.9%。实验组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技术、技能水平提高一步,“比、学、赶、帮、超”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2.2.4学案教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对照组采用)以考试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单一,偏重于对学生体能、技术、技能的考核,用统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想道德、意志品质关注很少。这种评价方法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案教学评价体系(实验组采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想品质、运动技能等的综合评价。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学案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他们可以通过出勤与表现,对体育的参与和理论考试方面的良好表现,弥补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足。同时,运动技能提高的幅度也作为评价指标之一。而对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学案教学无疑放松了他们的手脚,可以按照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进行学习,有利于其向更高层次发展。调查表明:实验组学生有153人喜欢新的评价体系.占89.2%,而对照组对传统浮价体系表示喜欢的为49人,占28.7%,说明学案教学的评价体系更趋于合理和人性化。

3结语

(1)学案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上进行了更新,该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学案教学有效地把握住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动因,满足了学生的需求,通过学生的内化反应转变成主体内心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潜能,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良好课堂气氛。

生态文明教案篇8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讨论和交流,学习掌握知识,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源于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它以案例为线索,以师、生、文三者之间的交往为基础,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专应用文写作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

1.教师的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目标为中心,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把每次课的教学目标详细确定下来。例如,在《动态消息标题、导语》的案例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目标可制定为:了解动态消息准、快、新、短的特点;通过案例掌握动态消息标题和导语的写作要求;练习写作动态消息的标题和导语。

(2)选择、组织案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准备案例。搜集的教学案例要尽量贴合学生的专业和生活实际。比如搜集新闻、通讯或广告词的案例可以借助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资源。如果搜集说明书的案例材料,可以把生活中使用的电子产品或药品的说明书拿来作案例素材。甚至学生的实训材料、作文都可以用来当作案例帮助教学。

(3)设计教案。教案应包括案例的类型和案例的大概内容;课堂上需要学生通过案例获得哪些知识;以及案例引出的时机、问题的提出方式等内容。教案中还应该准备好在案例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并注意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协调。

2.学生的准备

(1)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这主要包括对教材上知识的预习,提前了解和熟悉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时教师会提前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这样学生还应在课前阅读和思考教学案例。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流程学生们也应该提前了解,了解在案例教学中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为课堂上的讨论和独立思考做好准备。

(2)组建学习小组。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来参与活动的。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间不同的语文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别以及个性特点,尽量让组间实力平衡。

(二)课堂实施阶段(流程图如下)

1.教学案例的呈现。这个环节是由老师来完成的。案例呈现方式可以有口头描述、图表展示、分发书面材料、多媒体演示、学生表演案例场景等手段。教师需要运用引导、暗示等手段把案例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案例材料中提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活动。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接受了案例材料之后,则需要进入问题情境,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和参与小组讨论。教师在设立问题时,应注意提出的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具体,要能够限制学生思考的大体范围,不会导致学生讨论时出现“跑题”。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宜过难。再次,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话可说,有理可辩。最后,提出问题的方式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有情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讲解“求职信”时,可以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选取不同单位的招聘启事来作为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招聘启事的具体要求和自己的真实情况来给用人单位写求职信。中专生是直接面向就业的,因此择业是学生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求职信”的写作也是学生们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学生很容易进入问题情境,去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才算是成功的求职信,才能够把自己“推销”出去。

3.案例的讨论。教师将案例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指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最终解决问题。而不同的案例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分析,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有的案例只是为了引出某个小的知识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起相应引导作用,要把握住课堂的气氛以及讨论的时间,绝对不能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不能放任自流。教师也应当参与进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有难度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3.总结评价

总结和评价是案例教学的关键, 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承担。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特别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遗漏或共性问题进行详细讲解甚至回顾,对小组意见的独特或创新部分要给予肯定。为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同时也为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最后每个同学必须结合讨论和教师的总结重写文稿。

例如,上文提到的“求职信”案例,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案例中各则招聘启事的特点,并指出写作求职信时相应的着重点,进而回顾相关知识,强调求职信写作的要点,巩固理论上的认识。当然由于“求职信”的主观较强,只要大框架没有问题,构思表达可以灵活多样,如果教师能认真审阅各个学生的文稿并给出相应意见,指导性会更强。

生态文明教案篇9

关键词:高效课堂;动态生成;预案设计;策略措施

近些年来,我们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如互动生成、合作探究、民主和谐、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等,这一切看起来与教师无关,但其本质特征却无一不与教师在教学中的课堂动态生成预案的设计密切相关。为此,每个教师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中,都必须要对课堂动态生成预案的设计和实施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策略。

一、通过激活学生的期待视野来奠定课堂生成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会读文章、读懂文章、会写文章是师生共同的期望。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有创意地去阅读,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批判,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阅读的期待视野,是指学生在对文本阅读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心理期待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在阅读作品时就越能进入情境,就越能够被故事情节所感动,对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也会更加准确。其次,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实践表明,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差异,对文本的理解就不相同。例如,在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想办法查找有关徐悲鸿的资料,了解徐悲鸿的绘画创作经历。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有的介绍徐悲鸿的生平,有的介绍徐悲鸿的画作,有的介绍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新课之前,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和搜集相关资料,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阅读体验,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从而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奠定基础。

二、利用课堂设置教学模块,预留弹性生成空间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预设,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学生不同,课堂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情况就会存在不确定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块时,就要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空间,这种富有弹性的空间是课堂生成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假如没有富有弹性的预案设计,就没有精彩的课堂生成。近年来,各地推行了“六模块3+X”教学模式,其中的X是一个不定项,非常富有弹性,在模块上留有余地就给学生留下了探究的极大空间。教学中教师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和共同探究,创建了预习先行、问题导学、合作探究、意义构建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共同合作,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进行脑力劳动,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者一个解释,那么知识的获得就不是消极被动地掌握,而是去获取的。”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互动合作、自主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有许多动态生成,教师要抓住各种生成要素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以进一步调动、引导学生。

三、仔细研读作品的文本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现在的语文教材,不论哪种版本,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美文,内容丰富,语言精美。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些例子?利用这些例子教给学生什么?课文设计了怎样的语文能力训练?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教师细心研读教材和深究文本的内涵来解决。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在理解文本语言内容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了文本的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所谓吃透教材就是要细读作品的文本内涵。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有丰厚的收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自然地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深究其内涵,产生思想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语文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本身就预示着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很多动态生成,教师对学生的生成必须要有所预设,在精彩段落处学生会有疑问,教师应当提前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如《三峡之秋》一文语言优美,顺序明晰,结构合理。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三峡一天之内的美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早上、中午、下午、夜晚”几个关键词语领悟文章顺序,抓住“明丽、热烈、透明、宁静”几个中心词语感悟不同时段的美景描写。师生通过感受文本中所描绘的美景,来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进而内容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

四、努力创设教学的和谐氛围,联通课堂对话通道

生成性课堂的前提条件是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师生的倾听和分享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师生在平等交流中能够获得学习成果的分享,在分享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要融为一体,只有这三方面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地对话,学生对文本才会有多重理解,才能获得独到的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堂才能精彩纷呈,从而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五、及时捕捉课堂的生动细节,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生态文明教案篇10

【关键词】导学案 初中英语 运用

导学案是一种学生使用的引导性学习材料,教师利用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意识,在逐步的引导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重难点。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学案重在帮助学生梳理英语知识的架构,使学生的英语思维形成一个整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后,导学案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和学生都很认可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这就说明导学案的出现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

一、改变课堂模式,变被动为主动

导学案的使用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原本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主动式的体验式教学,例如在牛津版七年级英语教材Unit One 中,主要的知识点即为让学生掌握类似于以下几个与人交流打招呼的语句:

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Hobo.

I’m Amy.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Good night.

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仅仅让学生对这几句话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导学案的引导,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置1.基础词汇掌握;2.句式理解与变换;3.场景应用三个部分。首先让学生掌握知识点里的基本单词,包括单词的变形使用等等,可以在第一部分结束的时候设置几道简单的单词填空,让学生区分系动词is am are的区别,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对于准备教授给学生学习的句式,教师要在导学案中掌握好学习深度,可以有适当变形,但不能脱离教材大纲;最后,关于场景应用这一部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去,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的对话语句编排一个小场景,在课堂的剩余时间进行展示,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二、开放思维,主动思考

导学案的设计不是要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将要学的知识全部搞懂弄明白,而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要学的东西有一个印象,让他们的思维提前进入上课状态。那么,导学案的引导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牛津版八年级上册英语教材中Unit One 关于球类运动的学习为例,导学案中如果不能对所要掌握的单词做深入挖掘,那绝对达不到导学案用来启发引导的目的,可以在导学案中设置单词延伸模块,让学生在上课时主动的对这一单词进行延伸,还可以让会这门运动的同学进行简单的演示;或者在导学案中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查资料了解常见体育项目的起源,发展等,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分配一个运动项目,在课堂上分别进行介绍,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看来,导学案的使用不单单能让学生多学几个单词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动的去沿着主线深入挖掘,触类旁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个成块的知识体系,这是导学案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设立的最根本的目的。

三、因材施教,层次分明

导学案的另一大特点是可以让教师因材施教,通过在导学案中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引导题目,可以使得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导学案中有所收获。例如在牛津版九年级下册英语时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导学案的设计就要注意对于知识的总结,时态的学习贯穿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课程,程度也是由浅入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已经不会像当初学习时那么清晰,这个时候教师导学案的制作就要由浅入深,要注重对于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的总结,让学生主动的去回忆复习学过的知识,接着对要学习的新的时态语法进行阐述,要注意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发现前后知识点的不同,在差别中找规律,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让知识点的总结看起来更明了清晰,如下图所示:

这是总结过后的时态表格,教师可以根据授课情况适当的进行修改,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自己来填这个表格。在习题的设置方面,一部分习题要作为针对练习,这也是基础练习,为英语学习底子较薄弱的学生准备的,另一部分为提升练习,建议将多个时态进行结合考察,设置一或两个重难点,这是为英语学习较好的学生准备的,通过设置不同等级的习题,让学生既能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进行提高训练。

总的来说,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大壮举,它是更适应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授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导学案这种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完善,更好的健全导学案的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