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15 07:04:09

女娲造人教案

女娲造人教案篇1

要找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有三个原点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小学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为谁教?为此,我们围绕左荣老师执教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展开了三次教学诊断,进行了三次教学改进。

一、“教什么”――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走向“本体性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结构

左荣:《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1课。我确定《女娲补天》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 复习词句,积累语言,运用重点词句练习复述故事;

2. 重点品读“找石补天”部分,想象“找石”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想象“补天”的神奇,感受女娲的了不起;

3. 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特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三类,分别出示三组词句,在复习词句的基础上,练习复述故事;

2. 走进故事起因,品读重点词句“围困、挣扎”,感受灾难深重;

3. 概括故事经过,想象“找石补天”的不易与神奇,对女娲“找石”的细节展开想象并进行小练笔;

4. 由女娲补天的结果,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其他神话故事。

李学伟:有专家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正确而言的。语文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的熏陶、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聚焦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来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神话最大的特点是“口耳相传”――传故事内容、传人物形象、传精神象征。复述故事的过程,既是加深感知故事形象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学会复述,是这一课的重点;感受女娲的了不起,是这一课的难点。你围绕“感受灾难的严重、想象找石补天的不易与神奇、引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阅读兴趣”,进行“初读――精读――总结”,主要还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复述、品读、写话”等本体性教学内容都是依据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需要而随机添加的,呈碎片化的点缀。

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展开教学,一般按照“认知――实践――迁移”组织教学,凸显的是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女娲补天》应以“学会复述神话故事”为教学主线,教学目标要体现本体性教学内容:

1. 从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结果”中,发现各自的表达顺序,积累生动的词句,学习积累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2.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女娲为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而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形象以及神话的神奇魅力。

为此,我们可以对课文进行语言的“类结构化”处理:

1. 把“原因部分”处理成学习复述、感受神奇的样板,学会“找到顺序、运用词句、展开想象”的复述方法,复述“天哪,太可怕了”的场景;

2. 在“经过部分”,尝试运用“找到顺序、运用词句、展开想象”的复述方法,复述女娲找石的经过、补天的过程,感受女娲的了不起;

3. 在“结果部分”独立运用找到顺序、运用词句、展开想象”的复述方法,对“天补好后的情景”进行创造性复述。

三个板块,每个板块的结构虽然一样,但功能不同,依次体现了“认知、实践、迁移”的过程,是从“学结构”到“用结构”的过程,是举一反三的过程。

二、“怎么教”――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改善教学关系

左荣:通过试教,我有两个发现。一是课文看似一读就懂,其实学生未必真懂。开课问“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所有孩子都认为是“天塌了一个大窟窿”,“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孩子认为是“天补好了”。后来,通过学习,孩子们自己找到了正确答案:原因是“女娲为了拯救人类”,结果是“女娲拯救了人类”。二是全班孩子表现都很积极,每个问题抛出去,基本都有90%以上的孩子举手,但是我抽问学生的范围却较窄,不少孩子没有表达的机会。

李学伟:虽然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并不等于说“怎么教”不重要。要培养学生熟练的语文能力,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自己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习得语文能力。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流程要充分满足学生“学”的需要,要增加交流、讨论、展示的时间,要加大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在课堂时间安排中的比例。就《女娲补天》来说,我们需要再梳理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方式,看看哪些适合独学(自主学习)、哪些适合对学(同桌讨论)、哪些适合群学(小组合作)。

左荣:由复述练习,我想到一个游戏,名字叫“滚雪球”,前一个同学说一句,后一个同学重复前一个同学的话再自己说一句……我会把一个小组的孩子编号(1个小组的4个同学分别是1、2、3、4号),教学环节的教学方式作如下改进。

1.小组游戏:用滚雪球游戏的方式,说说《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为了游戏成功,每人尽量简短,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

2. 哪些地点可怕?重点品味“围困”“挣扎”两词,发现“找到顺序、运用词语、展开想象”的复述方法,滚雪球式复述“起因”。

3. 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做了哪几件事?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女娲“了不起”?小组分工合作,按事情发展顺序,复述女娲补天“了不起”的细节。

4.以“天哪,太美好了!”为中心句,迁移“天哪,太可怕了!”的段式,创造性复述女娲补天的“结果”。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完整复述《女娲补天》。

三、“为谁教”――从“发现儿童”走向“发展儿童”,深化教学意义

左荣:再次施教,我发现小组合作有了明确任务和分工后,学生兴趣浓厚了,气氛活跃了,学习投入了。但是,有的听课老师提出了两点质疑:一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活动展开了,“语文味”“神话味”却淡了;二是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是否每个孩子都学会了复述。

李学伟: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这个“为什么而教”,可以指向教学目标,也可以指向教学主体。老师们认为的“语文味和神话味”,应该是“对文本解读的演绎”。我们是教“教师的文本解读”,还是教“儿童的学会发展”?我们“为谁教”?答案是肯定的――为儿童发展而教,以“人本”为基石建构全新的课堂规则和课堂形态,使学生形成能力、发展思想、培养精神。

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的作用也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点燃、激励、发现。只有发现儿童才能发展儿童。不知你在课堂上是否发现:4人小组成员水平不一、动力不一、机会不一、成功体验不一;各小组进行展示的机会不一。所以,你还要制定公平的规则、搭建展示的平台、欣赏不一的学生,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女娲造人教案篇2

一、承认课堂生成的合理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积极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交流与探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灵活应对突发事件,植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种子。

以下是《我不是弱小的》(苏教版第八册)的课文的教学实录。

师:萨沙听懂妈妈的话了吗?你们从哪里知道?

生1:“情急之下,萨沙朝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师:在萨沙的眼里,蔷薇花为什么是弱小的呢?

生2“滂沱的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师: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3:蔷薇花此时很弱小,毫无抵抗力。

生4:此时的雨下得很大。

生5:蔷薇花很无助,很弱小,非常需要别人的帮助。

师:你们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

生6:我从“低垂着头”“娇嫩纤弱”中读出来。

师:滂沱大雨来临之时,萨沙掀起雨衣盖在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上,保护了比他更弱小的野蔷薇,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萨沙又对妈妈说了什么?

生7:“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8:萨沙现在不是最弱小的,因为他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

师:萨沙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9:他很高兴。

生10:他很激动。

生11:他很有成就感。

在此过程中,教师善于因势利导,敏锐捕捉与课堂教学情境有关的课程资源,激发想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生成”是沟通课堂生活与现实生活,沟通生活的世界与符号的世界的一座桥梁。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符号的世界就不再抽象了。

师:你们甘心做弱小者吗?生活中,你们又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呢?好好回忆一下,把你们保护弱小的真实故事写下来。

生1:一天,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我就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奶奶,老奶奶连声向我道谢。

生2:有一次我在小区的花园玩,看见一个小男孩跌倒了,刚开始我不想扶,后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走过去把他扶了起来。

生3:(说得很坚定)我不愿做弱小者,我要变得勇敢强大。

课堂教学要从“问导”走向“导问”。目前的语文教学,重视教师的“问导”,对学生的“导问”重视不够;关注教师如何提问,很少关注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在这种“生从师问”的情况下形成的学习心理是消极的、被动的。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情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教师面对“生成”,以宽容的心态调整教学,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能使课堂变得有张力,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收到意外的惊喜。

二、精心引入“生成”,延伸课堂“触角”

教学《女娲补天》(人教版第六册)时,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我先让学生读题质疑,然后带着问题读书。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想汇报一下读书成果?

生1:女娲是传说中造人的人。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人是猿猴变的,不是女娲造的。

生1:书上说是女娲造的,难道你能说书上错了吗?

生2:书上的不一定全对。

生3: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上看到,人是猿猴在长期劳动中转变来的。

生4:我看过《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上面说人是女娲造的。

女娲造人教案篇3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 创新教育 学校教育 课堂教学

千年更替,物换星移,人们的脚步早已迈进21世纪。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又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身处其中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打造创新性语文课堂呢?

一、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和谐即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平时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权威至上,现在双方应注意和谐。也就是课堂中师生应互相协调,以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为课堂主旋律,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情境,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尊自信、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如要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打破如今以教师教为主的被动教学方式,而应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岳阳楼记》的过程中,我布置了十道题目,而后以四个人的小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一节课的准备时间,让他们相互讨论、相互质疑,信任他们的能力;我参与其中作简单的提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第二节课上课后,以小组抢答的形式抽查这十个问题,答案不求统一,即使回答错了也只是鼓励他们再想一下,要理解他们,应该允许他们回答出现偏差。课后同学们对这一节课,印象很深,很多同学还写了“课堂随想”送来给我看,他们认为在这节课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知道了民主平等,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了竞争的激烈……其实,只有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高,挖掘他们的潜能,才能使他们掌握方法,学到知识,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二、注重启发讨论,不急于认同

无论是从做中学,还是从学中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育方法不断改变。改革教育方法,首先要改变教师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不应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问题的解决,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满足一定的标准答案,而是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依据,发展他们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就跟学生强调:“语文创新答题本身,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正确答案。”再次,关于学生答题,教师不要急于认同,得出结论,而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再想想看”,找到更多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多一种思路多一种答案。最后,要不断启发学生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更能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我在教《女娲造人》这一课时,就利用了启发讨论法。里面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这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先四人小组讨论,合理即可。老师参与到多个小组的讨论中,随时做好启发工作。同学们通过讨论,综合小组成员的观点,得出了许多新奇的想法。如对女娲造人的动机作出思考时,有小组回答:女娲是出于找助手或佣人帮助自己管理天地;是希望有人给自己过生日;是希望陪自己做游戏……有同学回答:人是女娲煮饭时煮出来的,煮过头的是黑种人,感觉不好吃又加水后,由于加水太多煮糊了成了白种人,而后放在一起煮,成了黄种人,所以人是煮出来的;有同学认为人是由于地上太干了,女娲下了一场雨,水滴的大小多少不同,落下之后溅起的黄泥点形成的人也胖瘦高矮不同,因此人是溅出来的;有小组认为人是女娲跑步跑累了,她喝干了长江水,由于把泥土都喝了进去,肚子不舒服,上吐下泻,吐出来的成了富人,泻下来的成了穷人,因此人是吐和泻出来的……如此种种,尤其需要老师做好引导,不要急于下结论,应鼓励学生多讲,才会擦出智慧的火花。

三、创建与生活连接的课堂

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课余时间可以督促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势。明白只有自己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抓住所观察事物的特征,才能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

女娲造人教案篇4

这里属太行山脉的一处胜景,。是一处典型的北方山水风光,以"雄、险、奇、绝"著称,而且人文景观也多姿多彩,有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云阳寨,有体现佛道合流的云阳寺和清静宫,有建在绝顶之上的三大天门等等。

现在我们就要进入景区,映入我们眼帘的这座雄伟高大的青石寨门,便是云阳寨。云阳寨始建于隋唐时期,历代多有整修。云阳寨因地处沟通豫、晋两省交通的雄关险隘,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大书法家王锋在《怀州吊古》中赞道:"北面峰峦拱孟门,野王形胜沁河混"。其中的"孟门"指的就是云阳寨门。

自古名山出名刹,神农坛也不例外。现在我们将要参观的就是云阳寺。云阳寺始建于唐代,依山傍水,左峰右谷,只可惜多处已毁于战火。不过从遗址上仍能看出当时规模的宏大,香火的鼎盛。清静宫与云阳寺仅一墙之隔,建于清乾隆年间,内有玉皇阁、三皇阁、王母殿等。清静宫在建筑风格上打破了中轴线对称的佛寺道观建筑格局,把窑洞和楼阁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用材全部为石料,堪称中原古建筑一绝。

眼前大家看到的这条布局美观的步道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步道"的神农步道。神农步道全长3000米,总台阶4321个,入口处为99级。走走神农步道入口,在云阳河东南山坡,去阳寨门右上方,八座错落有致的山峰蓦然回转,呈叩拜状面向东北,其山势独特,令人遐想不已。

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叫锣鼓亭,是听锣鼓之声的最佳所在。现在,我们从这儿往东山崖下看去,所看到的两个山洞就是锣鼓洞,锣鼓声就是从那两个山洞里传出来的。两个山洞,左为锣洞,右为鼓洞。本来是两个平淡无奇的天然洞穴,为什么被称作锣鼓洞呢?原来,这两个洞一个呈锣形,一个呈鼓状。并且从锣形洞里的石壁击打出来的声音是锣音,从鼓状洞里的石壁击打出来的声音是鼓声;只是我们无法亲临其境,亲自敲鼓打锣。不过,相传每年除夕之夜,随着鞭炮声声,从这里过往的人们就可以听到从洞中传出锣鼓的声音,于是人们就把这两个洞称为锣鼓洞。

东山之下,那座似人非人、似仙非仙的孤峰,就是"老君峰"。八仙蜂的南侧,云阳寨的右上方,一块巨石酷似一只半蹲姿势的考虎,威风凛凛,虎视眈眈,当地人们把它叫做"虎头山"。

在云阳河拐弯处的河道里,有一块"合婚石",它有一段离奇的传说故事。相传在上古时期,世间洪荒遍野,万户灭绝,天地之间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为繁衍后代,缔造人类,伏羲提出要和女娟成亲,女娲刚开始不同意,并说只有合天意、顺地理才可结婚。可怎样才算上合天意呢?女娟提出在东西山头上各点燃两堆山火,若冒起的青烟能结合在一起,就算合了天意。于是,伏羲上了西山顶,女娲上了东山顶,各自捡了一堆柴火点了起来,只见两股青烟,袅袅升起,突然刮来了一股旋风把两股烟搅到了一起,天意已明,该轮到下顺地理了。女娲又提出了从山顶往山下滚石头,若滚下的石能结合在一起,就算下顺地理了。两人又登上山顶,同时将两块大石往山下推。山石在河底相撞,并牢牢地合在一起,于是伏羲对女娲说:"这次顺了地理,咱们该结合了吧?"伏羲、女娲便就此结合为夫妻。为纪念这件事,、人们就把他们滚下山谷的那块巨石称为"合婚石"。这块石头至今仍保存在云阳河谷底,中间有一道青纹,一边是龙纹,一边是蛇纹,分别代表伏羲和女娲。继续前行,大家可以看到一巨大的山峰,这便是传说中的伏羲峰。伏羲峰伟岸壮硕,阳刚威武,展现出一种雄性之美。无独有偶,伏羲峰旁边有阴柔秀美的女娲洞相偎相伴。女娲洞是女娲峰半山腰的一个天然洞穴,洞体为蛇形,从外到里,越来越小,蜿蜒深入山体,深不可测。

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是三级平台,在平台下面,有一块长、宽、高约l米见方的石头,表面光滑平整,却又纵横分布着无数道条状裂纹,就像是用刀剁过的痕迹,当地人叫它"分身石"。相传伏羲和女娲好不容易成婚之后,满指望生儿育女,繁衍人类,可女蜗十月怀胎,却生下一个肉蛋。女娲伤心至极,把肉蛋扔到这块石头上,抡起石刀就把它剁成了碎沫沫,随后把刀一撂,跑回山洞里大哭起来。这时候,突然从天上飞来两只金凤凰,把那些肉沫沫叼走,到处播撒。过了九九八十一天,这些肉沫沫聚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一下子都变成了人。自此,天下人丁兴旺,处处充满了生机。那只雄凤凰撒下的肉沫沫都变成了男人,个个长得高大、健壮,顶天立地;那只雌凤凰散下的肉沫沫都变成了女人,个个长得美丽、温柔,心灵手巧。后来,人们就把女蜗剁肉蛋用的这块石头,取名叫分身石。

眼前的这座平台即是造人场,也就是女娲造人的地方。

伏羲峰下的这座殿宇叫做"伏羲殿"它建造于元朝,内设有两个石龛,分别供奉伏羲和女娲的石像。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伏羲殿已经毁于山洪,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伏羲殿是近年当地山民仿建的。

在女娲洞的旁边有三间廊台,相传女娲曾在此放声高歌,故名叫清歌台。

在太行山脉的榛莽危峦之间,生长着9个猕猴群,就像是大山里的9个原始部落。它们在断崖石壁间腾挪跳跃,在树林里采摘野果,过着悠然自乐的生活。

;站在桃花溪旁的石阶上向南面望去,有一个窄窄的山崖把一块巨石和山峰从中分开,像是一只独角兽正在吻别它的峦人,所以,人们就把这块石头叫做"吻兽石"。在吻兽石的前面,有一形似苍鹰的巨石,人们把它叫做"神雕蜂"。在神雕峰的身旁,屹立着一形似猿人的山峰,凝目远方,好像在回想什么,形象逼真,人们都叫它"猿人峰"。

"天狗望月"是一孤立的山峰,形似二郎神的啸天犬,由于它张着大嘴,双目直望西天,于是人们把它叫做天狗望月,又叫"吠天石"。神母峰是西贝涧南侧一座神奇的山峰,似人非人,似仙非仙,呈卧姿,头朝东北,面部轮廓隐约可见,最为醒目的是突兀的乳峰。于是这里的人们就把它叫做"神母峰"。

神农峰像一尊站立的古人雕塑,高大伟岸,笔直挺立,髻发长须,神态泰然,据说这便是传说中的神农形象。相传神农在此采药,不小心误服了断肠草,从此化为山峰,留在了人间。

尾箕峰是一座孤立的山峰。相传尾箕是一位龙头鸟身的山神。唐代诗人姚合在《紫金坛》诗中写道:"壁立三千仞,坛高接尾箕",这里的"尾箕"指的就是尾箕峰。

"天门"指的是通往天宫之门。天门最多只能有一、中、南三重。这里的三重天门分别是明代万历皇帝和清代乾隆皇帝等敕建的。可见早在明清时期,神农坛就已名扬天下了。一天门位于99盘之巅,是登临紫金顶的咽喉要道。此门建造于明亮靖42年,比泰山的一天门还要早154年。中天门位于一天门之上,全部采用石材建造,共有250级石阶,势如通天云梯,中天门这一段道路最险,故又称为"鬼路口"。登山时候,须手脚并用,攀爬而行,这一段道路是对香客心地是否诚灵的一个测试和考验。南天门位于紫金顶的最高位置。南天门下,时常云雾缭绕,置身于此,如临灵霄宝殿。站在这里,极目远眺,前方是俗称"牛角川"的黄河冲积平原,太行山到此戛然而止,山前的怀川大地用它丰厚的乳汁,孕育出了韩愈、李商隐、朱载堉等历史文化名人。背后是连绵起伏、逶迤不绝的八百里太行。清代诗人张用达曾用"置身云路觉天低"来形容南天门的雄伟壮观。

卧虎山是紫金顶东南方向半山腰中两条河谷之间的一道山岭,山岭西高东低,最前方为一断崖,状如从紫金顶上扑下的一只猛虎,头、耳、爪依稀可辨,所以名叫卧虎山。

百草坡也称百草洼。坡上生长着800多种中草药,其中有名贵中草药近百种,因此得名百草坡。当地特产的牛膝、地黄、山药、"四大怀药"在此处均有生长,现在人工种植的"四大怀药"皆采种于此。

紫金顶是神农坛的主峰,海拔1028米,做立群山之巅,号称"中天玉柱"。紫金顶上悬崖间生长着的一颗千年古松,为我国珍稀树种白皮松。还有一个长、宽、深约1米的石坑,相传是伏羲氏卧听风声、悟画八封之处,叫做"八卦坑"。

站在紫金顶上俯视东南方向,山下群峰参拱,谷壑纵横,"山中有谷、谷中有山"的奇特景观在此博览无余,太行山脉的蔚然大气尽收眼底。再向西方极目远眺,群山连绵起伏,云雾霭霭;特别是傍晚时分,红霞满天,夕阳当歌,让人疑是海外仙山。

祖师殿是为祭祀道教鼻祖老子而建,太极殿为祭祀开山祖师张道陵而建,三清殿为祭祀三清老君而建。据载,三座庙宇始建于元代,后历代有整修,现在我们所见的这三个大殿都是当地山民重建的。

舍身台是一座笔直独立的山峰,又叫悬坛、舍身坛。峰顶平坦处有5米见方,一条石造小径将其与紫金顶连通。相传伏羲坐于悬坛之上,听八方来风之气,画出八封之形。舍身台三面皆为悬崖,台下是几十丈高的深渊,令人心悸腿软。上舍身台,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现在增设了护栏,所有的人都可以登台观景了。

自古以来,来往游人以登紫金顶不上舍身台为憾事,并且当地还留有"没做亏心事,敢上舍身台"的俗话,来说明它的险。

舍身台上,有一块巨石,长2米,宽0.8米,重达吨余,看似人工放置其上,实为造山运动的杰作。游人置身石上,山风吹来,即感巨石晃动,摇摇欲坠,故名"风动石"。

紫金顶北望,一道峻峭挺拔的山岭像一条巨龙婉蜒起伏,这道山岭就是"白松岭"。有人称紫金顶为"太行雄峰",白松岭为"中华绝岭",那么白松岭绝在什么地方呢?一为岭绝。白松岭的磅碍形势、地质结构、峻峭险隘、物种丰富,在全国的名山大川和各个景区绝无仅有。二为松绝。白松岭上的白皮松与东北长白山上的白皮松同出一科,又形态各异,可谓珍稀名贵。三为石绝。白松岭的形成来自一次山崩地裂的造山运动,整道山岭上都是一块块的危岩累石。四为路绝。白松岭上本无路,所谓的路径只是山岭之巅的危岩,顺岭而行,两边是刀劈斧削的悬崖绝壁和深不可测的幽谷险望,原来只是飞禽走兽才可以出没的地方,景区开发时才开壁路径并增设了护栏,可谓"山本无路岩作径,人若有胆崖上行"。五为景绝。走在白松岭上,险象环生,险景选出,乃神农坛风光绝佳之处。

白皮松又称白鹤松,是我国的珍稀树种,目前只在白松岭和东北长白山才有生长。两处的白皮松虽同系一族,但这里的白皮松除了兼有长白山白皮松的挺拔、俊俏之处,更有其绝妙之处。白松岭上共有白皮松16000多株,它们无一不是生在岩缝中,长在悬崖上,盘根错节,姿态各异,在绝岭雄蜂之上展现着万种风情,宛如大山的精灵。

白皮松是白松岭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多少游人对这里白皮松观之动情,赞叹不己,总结出了白皮松的许多外在美和内在美。这里的白皮松之所以能够让人触景生情,主要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状态和展示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存方式,很容易在游人的思想中产生了沟通和共鸣。

女娲造人教案篇5

一、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抓住课文题目提问,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文本,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时,引导学生首先针对课题用“看到这个题目,我想知道……”“……怎样……”“……为什么……”这样的句式进行质疑。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题目中的‘她’是谁?‘我’是谁?”为什么要用《她是我的朋友》为题?又如: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什么是生命桥?”“为什么会有生命桥?”“生命桥怎么能跨越茫茫的海峡呢?”再如:学习《女娲补天》一文,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女娲补天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最后补好天了吗?”“女娲是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抓住了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了,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二、借助“对比”,进行质疑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创作手法,目的是强调对比对象意义上的相对,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若能抓住文本中鲜明的对比提问,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理解文章内容,挖掘文本的主题,品味文本蕴含的深沉意蕴。

如: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大屏幕欣赏小村庄昔日的美丽,到最后的消失。再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读“甜润”“湛蓝深远”“清澈见底”……等词语来体会它的美丽,到文末的“什么都没有了”。读到此时,学生心头一种难过、愤恨、疑惑之情油然而生。看着他们写在脸上的表情,我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提问,通过对比,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要问呢?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说“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也有的说“什么都没有了?指哪些没有呢?”孩子们的这些问题非常有价值,一下子抓住了文章重点。又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学生通过了解黄河今昔对比后,头脑中出现了许多问题:①黄河为什么会从“摇篮”变成“祸河”呢?②黄河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③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④我们应该怎样治理黄河呢?一连串的问题,点燃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愿望,开启了他们智慧的大门,很快明白: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母亲河,势在必行。

三、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教学时,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了。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如:学习《七月的天山》一文,在学习雪峰这段时,我出示了一个句子“天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呢?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①作者为什么用“飞泻”而不用“流”呢?②面对从高悬的山涧,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雪水,你想说点什么呢?③这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雪水写具体的?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这些问题正是体现了学生已深入理解了课文。又如:学习《珍珠鸟》时,我强调学习课文最后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个学生读完后说:“我知道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了?从中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使小鸟如此接近他。”这些问题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寻找疑难,进行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如果能在文本的疑难处提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兴趣。一旦问题被解决了,他们会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莫大的满足,同时对文本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更进一步地理解。

如:教学《自然之道》中,其中一句“向导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孩子们对向导的冷淡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向导为什么会这样冷淡呢?他真的见死不救吗?在这些疑点处学生成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趁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同桌或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学生经历对课本的体验和感悟,对生成的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事与愿违。

五、针对拓展,进行质疑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女娲造人教案篇6

[论文内容提要]“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它是基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下产生和发展下来的民间泥塑形式。因其古朴的造型,特殊的装饰风格被称做民间美术的“活化石”。通过对“泥泥狗”题材、造型、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民间美术形式中蕴涵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由于它造型古朴,色彩厚重神秘,被称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统称,在淮阳民间的泥玩具的造型种类非常丰富,绝大多数是以奇禽异兽为题材的,但却不是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神怪形象。这可能是原始崇拜的神物造型所延续下来的产物,而难能可贵的是“泥泥狗”至今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为我们研究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审美方面提供了生动实物资源。

一、“泥泥狗”的来源传说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泥泥狗是民间百姓根据节令礼俗和自身娱乐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而民间艺人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关于泥泥狗的产生来源,大致有几种说法:

1.伏羲与泥泥狗

“伏”字与“陵狗”

“泥泥狗”只有在太昊陵庙会期间才有售卖,而“泥泥狗”又叫“灵狗”或“陵狗”,这是对狗的尊称,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是与伏羲陵是有一定关系的。另外伏羲的“伏”字,是半人半犬,而“泥泥狗”中有一种“猴骑狗”的造型则暗合了这种含义,猴在泥泥狗中称“人面猴”和“人祖猴”,因此这中造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猴骑狗即人骑狗,也就是伏字的组合。出土的汉代陶塑中有许多狗的造型,这说明狗与远古时代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而,“泥泥狗”也可以看作是后人对伏羲纪念的一种精神的化身。

2.女娲与泥泥狗

抟土造人与“人面猴”

女娲是上古传说中与人类产生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传说的“三皇”即伏羲、神农、女娲。女娲炼石补天、止淫水,拯救万物生灵,使世界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开天辟地的先祖。《风俗通义》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万物生于土,人类以土地得以繁衍生息,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夫妻,有人把“泥泥狗”的“泥泥”的意思解释为:一是动词“制造”,二为材料“黄土”,以泥土为原料的“泥泥狗”,自然与女娲造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征

1.象征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中、象征性是最重要的特点,特别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象征意义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存在的最根本基础,如中国的年画和剪纸题材多是蕴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升官发财、富贵连绵等吉祥含义的。

“泥泥狗”的造型形式很多,有单体的如“草帽老虎”、“人面猴”、“雁”、“龙”等,也有连体的如“双头虎”、“双头鸟”“猫拉猴”等,还有共生体的如“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淮阳泥玩具的多是以生殖崇拜为主体的象征方式。例如“猫拉猴”、“猴骑兽”等是以动物交配或人兽交媾为基础的造型,主要反映交合、生育、繁衍的主体;“人面猴”则使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多头鸟”、“多头羊”、“多头虎”等多头系列则是表现人丁兴旺、生育哺育的主题。在这些造型的创造中,它们既表现的是动物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创造性的、意念化、主观化的怪兽的形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想像力,同时又反映出劳动大众对生活追求的愿望,应该说是一种意匠之美。

2.实用性特征

“泥泥狗”既是祭祀之物同时也是民间泥玩具,它兼有二者功能。从“陵狗”,这样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祭祀的功用,以前还有人相信用它冲水喝可以治病,可以作为消灾解难的器物。每个“泥泥狗”的上面都有可以吹的笛孔能发出声音,又可以作为儿童的娱乐玩具。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其又一重要特征,虽然它具有象征意味和审美意味,但是又要具有实用性,这是它能够长久发展和广为流传的动力,民间艺人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可能没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造型的结构和功能总能够很好的把握,使它能够深深的扎根在深厚民间的土壤,即使历史的变迁也经久不衰。

3.原始性特征

“泥泥狗”的造型基础是《山海经》中的故事为起源的,以古朴著称,历经千年延承不变。这也是泥泥狗被称做“活文物”、“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泥泥狗”的艺人主要在县城北面的白楼乡的几个村庄,当我曾经问到老艺人许述章先生“泥泥狗”的历史时他说:“我只是跟前辈们样子学着作的,也没有更多的理论,世世代代就是这个样子”。可能正是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使得淮阳的泥玩具古朴的造型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而没有过多的变化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泥泥狗的装饰特征

1.独特的黑色基调

无论是山西凤翔的老虎挂面、无锡的惠山泥人还是天津的泥人张,这些民间泥塑基本都是以白色为基调再辅助其它色彩的着色方式。而淮阳的泥玩具造型有将近500余种则全部使用黑色作为底色,在上面再绘出其它色彩,这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

以黑为底色的装饰方法是具有传统历史的。距今250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就是以黑色为底色的。汉代的漆器也是在黑色底纹上进行装饰的。在传统文化中,四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的玄武为龟蛇合体,颜色为黑,居于北方,北为正,所以“真龙天子”要正座北位。

2.绚丽的彩绘线条处理

“泥泥狗”在色彩装饰处理上,基本采用红、白、黄、绿、粉红五色,近来也有增加湖兰色的。由于黑色最为基色处理,所以上层采用各种鲜艳的色彩装饰,整体图案安排的很饱满,既有强烈的对比又能使整体感觉协调一致。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喜欢用鲜艳的色彩,不论是年画、刺绣、还是泥塑等。这是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念,正好与宫廷士大夫追求的闲适典雅相反。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主要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接触购买这些艺术品多是在节日喜庆的日子,需要通过这些色彩明快艳丽的装饰来提高愉悦的心情,表达质朴豪爽的情感,因此他们通常喜欢以满的形式装饰的作品。

3.粗犷的手绘风格

“泥泥狗”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玩具,价格十分低廉,这也与它本身的特点相适应。农民在赶会的时候购买商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价格太高势必会影响销售数量。因此艺人们在制作的时候也都速度很快,自然形成了粗犷的装饰风格。作为劳动者来说,购买这些泥玩具主要是出于它的象征意义,把它当作是满足特定功能的一种象征符号,而本身的制作质量并不十分看重,这是形成“泥泥狗”粗犷风格的一个原因。制作工具的限制:“泥泥狗”的颜色多是用高粱杆削尖之后,蘸着颜色画上去的。一是过去的艺人一般都很穷,买不起毛笔,1934出版的《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曾记载:“余经北关十字街直趋正北,至无人家处,转至西,此处有造泥娃娃者九家,衣类乞丐,全家男女老幼均从事制作,在此停立甚久,谈亦甚详。此区余命名曰‘太昊陵庙会之艺术区’。中国真正民间艺术,大概都寄托在最贫穷之一般人身上,因富裕者不肯操此业,贫穷得以此糊口之资。训至今日,高尚艺术业绩贵族化,民众莫能得睹,真正流于民间者,仍此乞丐作品也”。二是自己泡制的颜料都很黏稠,用毛笔画不开,所以都用这种自制的画笔来上色,因此效果比较粗糙,这也是一个原因。

4.女性符号的大量应用

“泥泥狗”最常见的装饰花纹是腹部枣核形状的花纹,一圈套一圈,用红、白、黄、绿画在黑底色上,绘有毛状的线条,很容易让人想到女人的阴部。身体主要的装饰就是突出这个图案。这种直接表现的装饰图案是淮阳泥玩具的重要特点。人类原始艺术的实用性是先于审美性的,装饰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纹饰与色彩,是在人类造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复合体,是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相统一的。伏羲观天地、类万物,一画开天,创造了八卦,开拓了中华文明的天地,将人们从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人类始知道天地、方位、阴阳,“制嫁娶以修人道”,是华夏民族启蒙的祖先。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生殖崇拜文化,尤其是以“求子”为目的的习俗特别盛行,因此“泥泥狗”成了这种习俗的物化表现。

四、“泥泥狗”透射出的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

1.借物移情观念

“泥泥狗”造型众多,虽然表达的是人类的渴望交合、繁衍的主题,但几乎全部都是动物的形象,这种以物寄情的表现方式是民间美术中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可以看出这种移情手段的大量使用。比如祁福的主题运用“蝙蝠”和“鹿”来体现“福”“禄”;“莲花”和“桂花”意喻“连生贵子”;其它的还有“三阳开泰”、“连升三级”等等。民间美术常见的这些图形,虽然在造型上与指代的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形象在民间美术中实际上已经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识与契约,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符号,在民间形成了喜闻乐见通俗概念。

2.娱乐教化功能

传统民间文化是立足于广大劳动者的生活与劳动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间美术在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并通过娱乐的功能达到传承文化了解历史的作用。例如在朱仙镇年画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如“罗拿四虎”、“哪吒闹海”、“三娘教子”等等。民间美术作品主要在春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里使用和流传,能给节日带来欢庆的气氛,、得到娱乐与满足的心理体验的双重功能。同时在对作品把玩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历史知识,民间传说,审美观念等有着传承与教化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行为模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读书识字的机会很少,因此民间美术形式则成了人们接受教育、了解文化知识的“课本”,口头相传与实物寄情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民间美术形式能得到大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

五、结语

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与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继承下来的,它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生活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泥泥狗”简单的造型,粗犷的装饰下蕴涵着强烈的审美因素与巨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女娲造人教案篇7

[论文内容提要]“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它是基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下产生和发展下来的民间泥塑形式。因其古朴的造型,特殊的装饰风格被称做民间美术的“活化石”。通过对“泥泥狗”题材、造型、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民间美术形式中蕴涵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由于它造型古朴,色彩厚重神秘,被称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统称,在淮阳民间的泥玩具的造型种类非常丰富,绝大多数是以奇禽异兽为题材的,但却不是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神怪形象。这可能是原始崇拜的神物造型所延续下来的产物,而难能可贵的是“泥泥狗”至今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为我们研究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审美方面提供了生动实物资源。

一、“泥泥狗”的来源传说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泥泥狗是民间百姓根据节令礼俗和自身娱乐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而民间艺人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关于泥泥狗的产生来源,大致有几种说法:

1.伏羲与泥泥狗

“伏”字与“陵狗”

“泥泥狗”只有在太昊陵庙会期间才有售卖,而“泥泥狗”又叫“灵狗”或“陵狗”,这是对狗的尊称,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是与伏羲陵是有一定关系的。另外伏羲的“伏”字,是半人半犬,而“泥泥狗”中有一种“猴骑狗”的造型则暗合了这种含义,猴在泥泥狗中称“人面猴”和“人祖猴”,因此这中造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猴骑狗即人骑狗,也就是伏字的组合。出土的汉代陶塑中有许多狗的造型,这说明狗与远古时代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而,“泥泥狗”也可以看作是后人对伏羲纪念的一种精神的化身。

2.女娲与泥泥狗

抟土造人与“人面猴”

女娲是上古传说中与人类产生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传说的“三皇”即伏羲、神农、女娲。女娲炼石补天、止,拯救万物生灵,使世界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开天辟地的先祖。《风俗通义》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万物生于土,人类以土地得以繁衍生息,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夫妻,有人把“泥泥狗”的“泥泥”的意思解释为:一是动词“制造”,二为材料“黄土”,以泥土为原料的“泥泥狗”,自然与女娲造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征

1.象征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中、象征性是最重要的特点,特别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象征意义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存在的最根本基础,如中国的年画和剪纸题材多是蕴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升官发财、富贵连绵等吉祥含义的。

“泥泥狗”的造型形式很多,有单体的如“草帽老虎”、“人面猴”、“雁”、“龙”等,也有连体的如“双头虎”、“双头鸟”“猫拉猴”等,还有共生体的如“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淮阳泥玩具的多是以生殖崇拜为主体的象征方式。例如“猫拉猴”、“猴骑兽”等是以动物或交媾为基础的造型,主要反映交合、生育、繁衍的主体;“人面猴”则使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多头鸟”、“多头羊”、“多头虎”等多头系列则是表现人丁兴旺、生育哺育的主题。在这些造型的创造中,它们既表现的是动物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创造性的、意念化、主观化的怪兽的形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想像力,同时又反映出劳动大众对生活追求的愿望,应该说是一种意匠之美。

2.实用性特征

“泥泥狗”既是祭祀之物同时也是民间泥玩具,它兼有二者功能。从“陵狗”,这样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祭祀的功用,以前还有人相信用它冲水喝可以治病,可以作为消灾解难的器物。每个“泥泥狗”的上面都有可以吹的笛孔能发出声音,又可以作为儿童的娱乐玩具。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其又一重要特征,虽然它具有象征意味和审美意味,但是又要具有实用性,这是它能够长久发展和广为流传的动力,民间艺人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可能没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造型的结构和功能总能够很好的把握,使它能够深深的扎根在深厚民间的土壤,即使历史的变迁也经久不衰。

3.原始性特征

“泥泥狗”的造型基础是《山海经》中的故事为起源的,以古朴著称,历经千年延承不变。这也是泥泥狗被称做“活文物”、“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泥泥狗”的艺人主要在县城北面的白楼乡的几个村庄,当我曾经问到老艺人许述章先生“泥泥狗”的历史时他说:“我只是跟前辈们样子学着作的,也没有更多的理论,世世代代就是这个样子”。可能正是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使得淮阳的泥玩具古朴的造型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而没有过多的变化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泥泥狗的装饰特征

1.独特的黑色基调

无论是山西凤翔的老虎挂面、无锡的惠山泥人还是天津的泥人张,这些民间泥塑基本都是以白色为基调再辅助其它色彩的着色方式。而淮阳的泥玩具造型有将近500余种则全部使用黑色作为底色,在上面再绘出其它色彩,这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

以黑为底色的装饰方法是具有传统历史的。距今250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就是以黑色为底色的。汉代的漆器也是在黑色底纹上进行装饰的。在传统文化中,四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的玄武为龟蛇合体,颜色为黑,居于北方,北为正,所以“真龙天子”要正座北位。

2.绚丽的彩绘线条处理

“泥泥狗”在色彩装饰处理上,基本采用红、白、黄、绿、粉红五色,近来也有增加湖兰色的。由于黑色最为基色处理,所以上层采用各种鲜艳的色彩装饰,整体图案安排的很饱满,既有强烈的对比又能使整体感觉协调一致。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喜欢用鲜艳的色彩,不论是年画、刺绣、还是泥塑等。这是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念,正好与宫廷士大夫追求的闲适典雅相反。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主要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接触购买这些艺术品多是在节日喜庆的日子,需要通过这些色彩明快艳丽的装饰来提高愉悦的心情,表达质朴豪爽的情感,因此他们通常喜欢以满的形式装饰的作品。3.粗犷的手绘风格

“泥泥狗”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玩具,价格十分低廉,这也与它本身的特点相适应。农民在赶会的时候购买商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价格太高势必会影响销售数量。因此艺人们在制作的时候也都速度很快,自然形成了粗犷的装饰风格。作为劳动者来说,购买这些泥玩具主要是出于它的象征意义,把它当作是满足特定功能的一种象征符号,而本身的制作质量并不十分看重,这是形成“泥泥狗”粗犷风格的一个原因。制作工具的限制:“泥泥狗”的颜色多是用高粱杆削尖之后,蘸着颜色画上去的。一是过去的艺人一般都很穷,买不起毛笔,1934出版的《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曾记载:“余经北关十字街直趋正北,至无人家处,转至西,此处有造泥娃娃者九家,衣类乞丐,全家男女老幼均从事制作,在此停立甚久,谈亦甚详。此区余命名曰‘太昊陵庙会之艺术区’。中国真正民间艺术,大概都寄托在最贫穷之一般人身上,因富裕者不肯操此业,贫穷得以此糊口之资。训至今日,高尚艺术业绩贵族化,民众莫能得睹,真正流于民间者,仍此乞丐作品也”。二是自己泡制的颜料都很黏稠,用毛笔画不开,所以都用这种自制的画笔来上色,因此效果比较粗糙,这也是一个原因。

4.女性符号的大量应用

“泥泥狗”最常见的装饰花纹是腹部枣核形状的花纹,一圈套一圈,用红、白、黄、绿画在黑底色上,绘有毛状的线条,很容易让人想到女人的。身体主要的装饰就是突出这个图案。这种直接表现的装饰图案是淮阳泥玩具的重要特点。人类原始艺术的实用性是先于审美性的,装饰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纹饰与色彩,是在人类造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复合体,是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相统一的。伏羲观天地、类万物,一画开天,创造了八卦,开拓了中华文明的天地,将人们从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人类始知道天地、方位、阴阳,“制嫁娶以修人道”,是华夏民族启蒙的祖先。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生殖崇拜文化,尤其是以“求子”为目的的习俗特别盛行,因此“泥泥狗”成了这种习俗的物化表现。

四、“泥泥狗”透射出的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

1.借物移情观念

“泥泥狗”造型众多,虽然表达的是人类的渴望交合、繁衍的主题,但几乎全部都是动物的形象,这种以物寄情的表现方式是民间美术中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可以看出这种移情手段的大量使用。比如祁福的主题运用“蝙蝠”和“鹿”来体现“福”“禄”;“莲花”和“桂花”意喻“连生贵子”;其它的还有“三阳开泰”、“连升三级”等等。民间美术常见的这些图形,虽然在造型上与指代的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形象在民间美术中实际上已经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识与契约,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符号,在民间形成了喜闻乐见通俗概念。

2.娱乐教化功能

传统民间文化是立足于广大劳动者的生活与劳动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间美术在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并通过娱乐的功能达到传承文化了解历史的作用。例如在朱仙镇年画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如“罗拿四虎”、“哪吒闹海”、“三娘教子”等等。民间美术作品主要在春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里使用和流传,能给节日带来欢庆的气氛,、得到娱乐与满足的心理体验的双重功能。同时在对作品把玩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历史知识,民间传说,审美观念等有着传承与教化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人们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行为模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读书识字的机会很少,因此民间美术形式则成了人们接受教育、了解文化知识的“课本”,口头相传与实物寄情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民间美术形式能得到大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

五、结语

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与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继承下来的,它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生活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泥泥狗”简单的造型,粗犷的装饰下蕴涵着强烈的审美因素与巨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女娲造人教案篇8

关键词: 天水 夹板舞 起源

伏羲、神农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发明了采集、保存天然火的方法,并开始制陶,变烘烤为煮食;订婚嫁。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2005年天水将伏羲祭祀典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报。2006年天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伏羲祭祀典礼规模日益恢弘,其中刚劲的夹板舞以板声清脆洪亮、气势浩大,成为天水伏羲祭祀庆典活动中具有标志性的传统表演。

1.夹板舞的表演

1.1道具。夹板舞主要的表演道具是夹板,为长条的木板。夹板一般是用两条坚质而轻的红椿木、槐木或桐木制成,长约75厘米,宽6厘米,厚2.5厘米,板面用彩漆绘有兰彩带图案,上端系以筋绳连接缠穗挽彩,下端可开可合,用于手执击打。夹板有成年人使用的,尺寸如前述,也有长99厘米,宽9厘米的,还有孩童使用的,夹板的结构一致,尺寸略小。

1.2舞步。表演时,表演者手持夹板,排成整齐的队伍,边行进边表演。舞者双手握住夹板的下部,首先将夹板举至胸前合紧,叫做“行香步”,然后进行基本动作的表演,即右脚向前一步,同时右手拉开夹板,左手握板收回至胸前,接着左脚向前,右手翻腕打板一下,并且很快拉开夹板,右脚再次向前,左手翻腕再打夹板一下,共四步,击板三下,打出清脆而洪亮的声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2.有关天水夹板起源的观点

2.1认为是从甘肃天水玉泉观道教醮祭科仪中衍化出来的。

2.2认为是清代初期天水民众为免除城区水患,祈祷神灵保佑,冀求五谷丰收的仪式。

2.3有的研究者认为:天水夹板的起源,上溯至唐代的“拍板”,而“拍板”源于上古时的“击壤”。晋皇甫谧《帝王纪事》载:“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于世。”[1]其佐证是:1985年,在天水市麦积区南集宋墓出土的画像砖中,就有《男伎击拍板图》;1992年出土于陕西彬县的五代冯晖墓中有彩绘砖雕男、女“打板图”,与今天的天水夹板舞极为相似。

3.关于天水夹板起源的讨论

3.1伏羲庙每年原有春秋二祭,后来只保留下正月十六日的春祭。从古至今,伏羲庙会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敬祖、娱乐式,天水人的“朝人宗庙”(民间习惯将伏羲称“人宗爷”)和“上九朝观”等大型群众庙会,成为天水城乡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动。除此以外,伏羲庙和玉泉观庙会一样,依例有东关特有的三家夹板队专程来庙表演,在庙前、院内放铁炮三声以助其威,并伴之以悠扬入耳的民间音乐曲牌,深入庙堂,传入巷里[2]。在这里夹板是一种祭奠的礼器,着眼于其功能性,或者说夹板的功能性是从所崇拜的祖先那里借鉴过来的。通过这种祭奠的礼器的祭奠或朝拜,可以实现民众追求五谷丰登、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3.2新疆出土的伏羲女娲交尾彩图(唐代,公元618―907年),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以红彩勾勒或涂绘衣服,衣袖飞扬,伏羲手持矩,女娲手持规,代表天地方圆,下身蛇尾相交,交合七段,为同类绢画中交合最长的一幅,尾部粗长内勾,蛇尾以红、黑线勾边点线,内涂白彩。画幅上下以墨线勾绘日月星辰,象征整个天体在宇宙中不断运行。伏羲手里的尺子,称“矩”,作用是丈量。女娲手的规,是“巫”沟通天地的器具,作用是研究天象。如果把矩和规的构造简化,就会出现与夹板一致的构造。

3.3王大有等学者认为,甘肃天水民间祭伏羲夹板舞就是勾股矩天(三重华盖)。[3]勾股是观察和计算臬(古代测日影的木杆)表天齐线上正午时日影的长度,在北纬34°23′―24′之间为勾三股四弦五,弦为太阳光通过股顶到臬表木影远端之间的长度。

3.4《抱朴子内篇・内药》中关于“禹步”的记载:“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4]《史记・夏本纪》载:“禹……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指出,大禹的声音合乎音乐旋律,大禹的步伐很有规律,合乎章法,今巫犹称“禹步”。杨雄在《法言・重黎》中谓:“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步。”实指夏禹治水,好祀神占卜,而多跳禹步。这种步伐既“灵验”,又有艺术性,还有法术,所以巫觋(男巫师)多效之并传承。[5]这足以说明,每一种文化总是有独特的传承方式和方法。夹板舞表演中的“行香步”,同样使用了八卦模式。它以阴阳为纲纪,五行定位,八卦的方位作为夹板舞步伐运动的向标。

3.5“敬天法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悠久传统,也是一种固有文化背景的传承。敬天指的是敬畏大自然;法祖是效法和沿袭祖宗之法。例如效法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造八卦等的创造力。因此,从功能层面上看,夹板舞道具效法了伏羲的矩,女娲的规,夹板舞舞步模拟了八卦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津梁主编.秦州风情[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12.

[2]雍际春等.陇右文化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

[3]王大有等.太极辩证法[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5.

女娲造人教案篇9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87分)

1.

(6分)组词。

①淌________

倘________

②翘

qiào________

qiáo________

zhuǎn________

zhuàn________

2.

(3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拉弦________

(lā

xián)

(lā

xuán)

(lā

gōng)

②半晌________

(bàn

xiáng)

(bàn

shǎng)

(bàn

xiàng)

③教诲________

(jiào

huì)

(jiāo

huì)

(jiào

huǐ)

3.

(6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舒展________

健壮________

沉醉________

天穹________

伫立________

不由自主________

4.

(2分)画龙点睛。(选择最恰当的动词填入句中,体会它们的意思。)

①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枴,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________着风筝。

②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________入云霄。

5.

(1分)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________​

6.

(2分)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理想的风筝》作者是________深情地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________。

7.

(1分)“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

刘老师呀,思念您________

8.

(4分)根据要求写句子。

①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缩句) ________

②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用划线的关联词造句) ________

③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

④奶酪全被它吃光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

9.

(5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当老师的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时,作者是怎样想的?你又是怎样想的?

10.

(5分)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笑过之后,同学们心里泛起了酸涩的感情。

11.

(5分)缩句。

①温暖的春风吹绿了大地。

②他的风筝各式各样。

12.

(8分)火眼金睛(我能分辨它们的不同,然后组词)。

哽________

陪________

筝________

尊________

硬________

倍________

挣________

蹲________

13.

(4分)写出反义词。

健壮—________

急速—________

粗壮—________

旋转—________

14.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

②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

15.

(5分)请写出两句关于正确面对逆境的名言:

16.

(5分)读课文《理想的风筝》,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笑过之后,同学们心里泛起了酸涩的感情。

17.

(5分)扩句。

①风筝戏耍。

②冬季漫长而枯燥。

18.

(5分)缩句

①春风吹绿了大地。

②他的风筝各式各样。

19.

(5分)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

20.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我的心绷紧紧的,这怎么能忍受呢?

②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二、阅读题

(共3题;共24分)

21.

(5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文中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联系?

22.

(5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选文开头说:“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3.

(1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霞光染成了红色,它比天空的景色更壮观。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闪烁着,滚动着,使人赞叹。

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浅红,当一切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便出现了夜明星。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的珍珠。

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1)这篇短文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表示顺序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壮观”造句。

(3)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87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9-2、

10-1、

10-2、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24分)

21-1、

22-1、

23-1、

女娲造人教案篇10

文化积淀:画像石应运而生

山东汉画像石的分布密度大,题材内容丰富,绝非偶然,是山东文化积淀深厚的结果。

首先,汉代齐鲁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为汉画像的发达提供了物质基础。齐鲁地区是汉代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土地大量开垦,人口迅速增殖,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齐鲁地区还出现了像曹邴氏和刁问等因盐铁致富的大商,出现了诸如临淄这样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时人主父偃曾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些拥有巨额财富的豪强地主和富商大贾。随着豪强势力的发展,奢侈之风盛行,画像石墓应运而生。

其次,齐鲁地区是汉代儒家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儒家“孝”文化成为汉画像石形成规模的推动力。汉代“以孝治天下”,推崇儒家的孝道,“举孝廉”成为选官的重要方式。因此一些人为了博取孝行的名声,更多地获取社会名望,便在父母葬礼和埋葬方式上相互标榜和攀比,不仅丧葬的仪礼繁余,参加丧葬的人员众多,建造的祠堂、阙观越来越宏大,修建的墓室也越来越豪华,形成了“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社会风气。加之同时,汉代灵魂不灭、事死如生观念的存在,推动了厚葬之风。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建造坟墓时往往仿照生人居住的建筑,不仅选用坚固耐用的石材,而且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刻画在石材上,希望在阴间也过着和人间一样美的生活。

再次,齐鲁地区的自然条件和雕刻技术为画像石的出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山东地形多为平原山地丘陵相间,特别是鲁中与鲁南一带,有丰富的易于开采和雕刻的石灰岩石料。从画像石的分布看,临沂、枣庄、济宁、泰安等出土的画像石较多,这与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诸如枣庄南常画像石墓、平阴新屯画像石墓、嘉祥纸坊画像石墓、邹城车路口画像石墓等,都是就地取材,依山而建。

山东地区的雕刻和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秦始皇东巡时,在山东的峄山、泰山、芝罘山、琅邪台等地都留有刻石,这是这一地区刻石技术发达的具体体现。到汉代雕刻技法日趋成熟。诸如西汉中晚期的画像石,不仅图像内容丰富,出现了车骑出行、渔猎、历史故事、西王母等内容,雕刻技法也从原来的阴线刻发展到凹面线刻,画像上的边饰花纹也由原来的简单的几何纹变得更加复杂,出现了二重或三重纹饰的复合边饰花纹带。嘉祥武氏祠的雕刻技法在以浅浮雕和减地平面线刻为主,并兼用阴线刻和凹面线刻外,还使用了高浮雕和透雕,各种雕刻技法明显成熟。

祭礼与祠堂:缅怀先人的场景

墓祭是缅怀祭祀先人的主要形式,相当于现在的扫墓。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要到墓地祭祀先人。但是,按照汉代的习俗,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祭祀活动的,如犯法受刑的人以及毁伤发肤者,不得上墓。

1954年在山东沂南北寨汉墓中发现了三幅祭祀图,从中可以看到汉代祭祀的些场景,参加祭祀的亲友带着各式各样的祭品,乘车子远道而来。祭礼隆重,气氛肃穆,祭祀者神情庄严,或恭立,或躬辑,或跪拜。侍者忙碌着布置祭品,或侍立一旁,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祠堂是祭祀地下死者的地面建筑,也是家庭或家族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祠堂内的画像内容具有教育后代的功能,因此画像的布局比较规范固定,以便于观瞻。如长清孝堂山石祠,北壁画像分作上下两层,上层为王者出巡,下层为王侯受礼。东壁画像自上而下则为神仙传说、车骑出行、乐舞狩猎等。西壁画像自上而下为神话传说、车骑出行、胡汉战争等。层次分明,场面宏大,是汉画像石中的杰作。嘉祥武氏祠画像,除古代帝王画像外,还有众多的名人故事。如曾母投杼、闵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丁兰刻木等。这些故事都是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汉画像石中的祭祀场面和历史故事,既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缅怀,同时也具有教育后人的功能。

庖厨与宴饮:饮食习俗的写照

汉代饮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山东汉画像石中的许多庖厨图和宴饮图,生动直观地表现了汉代庖厨场面和饮食风俗。

从山东画像石中的庖厨图看,内容丰富,鼎、釜、甑、炉、灶样样具备,家畜野味高挂成行,厨夫们切肉、剖鱼、杀鸡、椎牛、杀猪、宰羊、剥狗、酿酒,忙碌不停。庖厨图中一般没有厨房,厨事在露天举行。但也有例外,如临沂白庄汉墓的庖厨图中就有两间厨房,一间是炊事问,两名厨师在烹饪;一间为储藏室,内置鸡、鱼、猪等肉类食品。汉画像石庖厨图中的庖厨人员所从事的活动,包括屠宰、汲水、炊煮、劈柴、杵臼、洗涤、切菜等。这些厨者大多头戴巾帻按分工各司其事。如诸城前凉台庖厨图中烤肉的画面,有_人手持便面扇火。该庖厨图下部有酿酒的场面,左边一人卷袖,双手压木架上的口袋,右边一人用手支撑一小袋,袋下有一缸,这是挤压酒汁的场面。这些庖厨图基本反映了汉代贵族和豪富家庭的厨事情况。

宴饮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地区宴饮之风盛行。《后汉书・东夷传》,“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汉代画像石中的宴饮图,生动反映了这一状况。

宴饮图中常见的酒器有壶、樽、盈、勺等盛酒器,饮酒器以耳杯具多。宴饮时,常有一些娱乐活动助兴,当时流行的有投壶、猜拳、下棋、弹琴、歌舞等。如曲阜“东安汉里”石椁画像石;一女挥袖起舞,一女拍掌作和,地上置一樽,左边两女跪坐观赏,上有樽、勺。右边亦有两女跪坐观赏,左上置有杯盘。滕州马王林画像石,为二人对饮,身后各一侍者,另有四人躬身站立。

六博是古代一种雅俗共赏、各种宴会中常见的酒令之游戏。嘉祥宋山画像石,右方二人饮酒交谈,中间放一酒樽,樽中有勺,樽旁放置两个耳杯。中部二人正在走六博棋,面前置六案和六博盘。邹城出土的六博画像石上,对弈者表情紧张,观看者神情肃然。临沂金雀山汉墓也曾出土六博棋盘。这与《战国策・齐策》中所言齐国民众无不“六博”相对应,反映了当时的宴饮状况。

游艺与舞蹈:栩栩如生的社会风貌

山东汉画像石中有许多乐舞百戏图,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反映了山东地区的游艺活动和社会风貌。从内容上看,画像石上的乐器主要有击打、弹弦、吹奏三种类型。诸城前凉台画像石上有一乐队图案,各种乐器应有尽有。击打乐器以钟、磬、铙、铎为主。沂南北塞汉墓乐舞图中有撞钟图,架上悬挂两个大钟,乐人手握长棒撞钟。弹弦乐器主要有琴、瑟,沂南画像石乐舞图中有一把三弦琴,沂水县韩家曲抚琴图上的琴则有七弦,济南洛庄汉墓乐器坑中出土有七架瑟。吹奏乐器主要有笙、竽、埙、箫、笛等。

在画像石中,舞蹈的场面很多,以长袖舞为最。嘉祥武氏祠、平邑皇圣卿阙、曲阜东安汉里石椁、诸城前凉台、临沂白庄、郯城黄山镇等地的画像石中都有以长袖舞为题材的内容。从画像石的图案看,有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舞姿舒展飘逸,明快优美。

汉代,山东地区还流行一种七盘舞。将盘、鼓置于地上做舞具,舞者在其上环绕起舞,以七盘为多,故称“七盘舞”。舞姿矫健,动作奔放,给人以刚健之美。山东画像石中还有一种一边敲击建鼓一边舞蹈的画面,且鼓且舞,体态多变。安丘汉墓和诸城前凉台还出土有巾舞画像石。舞者手持长巾,转环飞舞,身段优美,姿态生动,显出了舞蹈的韵律感。

汉画像石反映的游艺活动,还有飞剑跳丸、倒立、吐火、马戏等杂技表演活动,属高难度动作,由专业演技人员表演。还有蹴鞠、狩猎、角抵等群体性的游艺活动,生动记录了山东各地的游艺风俗。

神灵与信仰:汉人的精神世界

山东汉画像中有许多鬼神图和祥瑞图,包含神话故事、驱鬼辟邪仪式、神灵画像等,这类画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汉人的精神世界。

汉画像石中的神灵,以自然神为多。包括日神、月神、星神、织女星等。嘉祥武氏祠隔梁底面画像石,南段刻日轮,日中有金乌,北段刻月轮,轮中有玉兔和蟾蜍。安丘董家庄汉墓画像石刻有日轮和月轮,日轮内有三足乌、九尾狐,月轮内有玉兔和蟾蜍捣药。藤县曹王墓则有伏羲捧日、女娲捧月的形象。

汉代关于织女、牵牛的记载较多,在画像石上也有织女星与牵牛星。长清孝堂山石祠的天象图,把日、月、星辰集中在一起,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日月星辰的认识。天象图从左到右依次雕刻有北斗七星、月轮、三公三星星座、牵牛星、织女星、月轮,南斗六星等。其中织女星处于显著的位置。这幅图为人们提供了反映日月星辰信仰的图像资料。

汉画像石中的人格神,以扁鹊、伏羲、女娲、西王母为多。曲阜孔庙所藏微山西城乡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有一个人面鸟身的神,一手持针砭,一手诊脉行医。这个人面鸟身的神就是传说中的神医扁鹊。扁鹊行医图在山东画像石中出现,绝非偶然,说明东汉时期在山东地区存在崇拜神医扁鹊的风俗。

伏羲、女娲合称“二皇”,其事迹在画像石中也有表现。“二皇”画像大多为伏羲携日、女娲携月。伏羲女娲蛇尾相交,反映了伏羲女娲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想象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