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传奇十篇

时间:2023-04-10 01:04:39

女娲传奇篇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二实验小学   侯新颖

教材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夸父追日》 

教材分析

这是两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学习这两篇课文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夸父不断追求、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题目拓展法”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2. 读文找出神奇之处,体会神话特点,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3.感受女娲一心拯救人类的高尚品格和夸父不断追求、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

4.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

教学设想

学生非常喜欢神话故事,在生活中也接触过部分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嫦娥奔月》等,对神话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故事浅显易懂,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并不难,难的是体会到女娲的精神和神话语言夸张、富有想象力的特点以及故事的神奇色彩。

通过以文带文的形式,学习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感受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看图画猜故事。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

2.读故事名字,发现其特点。总结,题目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题目就是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揭示《女娲补天》的课题。

4.用“题目拓展法”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5.从题目中感受神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品读故事  感受神奇

1.故事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神奇?学生默读课文标画相关语句。

2.小组内交流故事的神奇之处。

3.全班交流。

预设:(1)交流天塌地陷、水深火热的相关语句。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神奇、可怕。从女娲造船救人、求神灭火的行为中感受女娲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2)交流炼石补天的相关语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女娲动作的字词体会神奇,感受女娲不畏艰险、一心为人类的品质。

4. 女娲虽然是天神,但在补天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女娲寻石的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么做的呢?

5.品读寻石的相关语句,感受女娲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的精神。

6.方法总结。标画体现神奇的语句,抓住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形象。

三、以文带文  学法迁移

1. 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夸父追日》。

(1)用题目拓展法说说故事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标画体现神奇的语句,可以在旁边记下自己的想法。

(3)从故事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夸父。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四、对比阅读  感悟特点

1.刚才我们一起读了《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这两篇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预设: 

(1)都很神奇——这是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

(2)美好的愿望——这就是人们要通过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都是英雄——每个神话故事中都会有一个让我们敬佩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都有神奇的力量。

2.总结神话特点。

四、拓展阅读  走进神话

女娲传奇篇2

辽宁牛河梁遗址多处遗迹与神话传说惊人吻合。

在华夏子孙中,很多人都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但多少年来,关于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一直是个谜。

红山女神像:与女娲有关?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是一处原始社会末期的红山文化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辽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女神庙,并在庙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泥塑女神头像,和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群像。

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艺术概括可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人骨。

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它使亿万中华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模拟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那么,牛河梁女神像是否与传说中的“女娲氏”有关?古籍记载中,女娲的第一大功劳就是“搏黄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带有肢骨的塑件,与古籍记载有惊人的相似。

“金字塔”顶:炼“女娲石”之处?

在距离牛河梁女神庙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经初步发掘证实,这座土山竟全部是用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直径为60米,外石圈直径约为100米。

小土山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上面是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的,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山下面亦有3圈石头围砌起来。围绕小土山周围的山头上,还发现有30多座积石冢群址,整个积石冢群都是圆锥形,大抹顶,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样的。据朱达讲,当初发现“金字塔”时,山上到处散布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之”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铜坩埚片。而“金字塔”顶部是炼铜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埚,每一坩埚约有1尺多高,锅口约有30厘米,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

那么,这座“金字塔”式建筑物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据古籍记载,女娲氏乃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无所不能的女神,是在大地上创造人类、化育万物的母亲。古时出现天崩地裂,“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由于这个神话传说,后人因此把彩色异常的石头叫“女娲石”。

牛河梁大金字塔顶炼红铜(是否就是五色石)的遗址,与此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极相吻合。

无足玉龟:女娲“断龟足”的佐证?

考古工作者又对围绕大金字塔周围的小金字塔群进行了部分发掘,其中出土大批玉器。

一座积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头部两侧有两个大玉环,胸中佩戴着双龙相交的勾云形班次佩,头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死者双手各握一玉龟,一雌一雄,相配成对。

女娲传奇篇3

神农山还素有“天然植物园”的美称,有珍稀植物1912种 、中草药300余种、名贵中草药近百种之多,神农谷里至今还留传着“神农谷里走一遭,有病不治自己消”的俗语;有动物216种,其中仅部级保护动物太行猕猴就3000余只,它们在这方乐土攀枝登崖,嬉戏逗玩,平添无限野趣。神农山景区是休闲渡假、探险揽胜、科学考察、回归自然的绝好去处。

神农山景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焦克公路、焦柳铁路横贯其下,晋洛公路纵行其间,餐饮游乐服务舒适周到,民风淳朴,民俗特浓,我们热情地欢迎四海宾朋光临景区,一览太行大观——神农山,壮游天下一绝——白松岭!

第一景段:云阳寨—锣鼓亭

观光游览车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开始今天的登山旅程了,为了减轻您的登山强度,景区为您准备了环保型电动观光游览车,您可以选择乘坐游览车直达神农步道。在此,我提醒大家在登山途中要注意三件事:一要注意安全,要按照景区规定线路游览,而且景区内是特级防火区,请将随身携带火种留下;二要注意环保,请您将废弃物丢到垃圾箱内;三要注意保护动植物。谢谢大家合作。

云阳寨

各位游客,进入景区首先要经过的就是云阳寨,它始建于隋唐时期,历代多有整修。寨门用青石砌成,顶端有石垛和了望孔。古时云阳寨是沟通豫晋两省的雄关险隘,因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明皇李隆基在游览神农山的时候,留下了《早登太行山言志》的名篇,他在诗中写道:“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这句诗的意境,给人以“白云”和“朝阳”之恋的无限遐想,于是后人就把这里命名为“云阳寨”。大书法家王铎在《怀州吊古》中赞道:“北面峰峦拱孟门,野王形胜沁河混”。这两句诗的含义是:北面起伏的山峦与巍峨的云阳寨门参拱相向,远眺怀川大地,就象是沁河水一样处在一片混沌迷蒙之中。其中“孟门”指的就是云阳寨门。

炎黄子孙祭祖坛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炎黄子孙祭祖坛,端座在中央的高大塑像是我们人类的始祖——炎帝神农。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树木葱茏,云阳河象一条玉带从祭祖坛左侧穿过,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整个祭祖坛共分三层,寓意天、地、人三界,主坛有4个登坛步道,寓意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登坛步道之间分置三块浮雕,寓意每季有三个月,12块浮雕寓意一年有12个月。祭坛底层的环坛路共24圈,寓意24节气,每圈由365块青石铺成,寓意一年有365天。登坛步道设九级台阶,“九”为至数,代表神农氏至尊至上的始祖地位。炎帝神农同伏羲、女娲一起被尊为三皇,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受到历代人民的祭祀、朝拜。下面,我们通过浮雕形象地去了解一下炎帝神农的生平事迹。

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神农塑像,高9.9米,重29吨,为青铜铸造,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青铜铸造的神农塑像,堪称中华第一神农塑像。是由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春生先生指导设计,北京希象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承揽制作。这尊塑像展现了炎帝神农头生双角,手捧五谷,表情庄重、威严慈祥,稳如泰山,顶天立地的帝王之相。

常言道:摸摸神农脚,一辈不吃药;抱抱神农腿,一生不怕鬼,有兴趣的朋友不防试一试……

站在炎帝神农面前,让我们一同上柱香吧:一来是对炎帝神农表示崇敬,二来是对我们华夏民族子孙后代的祝福,同时也祝愿大家工作顺利,生活安康,心想事成。

各位朋友,在炎黄子孙祭祖坛祭拜了先祖之后,我们景区极顶还有神农祭天坛,在那里你看到的将不是浮雕艺术,而是活灵活现的神农祭天表演。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块进行我们的登山之旅吧

云阳寺

各位游客,经过云阳寨,我们现在来到了体现佛道合流的云阳寺和清静宫了。为什么说它体现佛道合流呢,因为云阳寺(佛教)和清静宫(道教)仅一墙之隔,这在我国宗教建筑中相当罕见。自古名山出名刹,神农山也不例外。云阳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叫寿圣寺,元中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增建了圣果寺。云阳寺依山傍水,借助山势逐层而上,四组建筑群依次排列在高差5米的四级平台上,在鼎盛时期总建筑面积达到了20000多平方米。可惜的是古老的云阳寺多处已毁于战火,只留下一些颓垣残壁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不过从遗址上仍能看出当时规模的庞大,香火的鼎盛。

清静宫 大家看,在云阳寺东临就是清静宫了,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内有玉皇阁、三皇阁、王母殿等。其最特别的地方是在建筑风格上打破了轴线对称的佛寺道观建筑格局,把窑洞和楼阁结合在一起,且取材全部为石材,堪称中原古建筑一绝。最珍贵的是,在目前我国保留下来3处无梁建筑群中,清静宫是唯一一处清代保留下来的无梁建筑群。

神农步道 各位游客,眼前这条全部用青石铺就的步道就是神农步道,神农步道从云阳寺过西贝涧达紫金顶,是专门供游客登山的步道。该步道全长3000米,总台阶4321个。入口处台阶为99级,这是因为相传炎帝神农是通过99盘山路来往于天地之间,中华民族自古又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九是最为吉祥的数字。

神农步道从2000年5月开始修建,计划工期为1年时间,由于沁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通过大力投资和全民动员,整条步道仅用了5个月时间便已经全部竣工了。神农步道总共用去了16万块青石,为了不破坏神农山的自然风貌,全部石料都从外地购买。由于神农山地势比较陡峭,所用的石块等原材料不能直接用机械设备运输,全部靠人工背扛,所以仅运输费就比原材料费高出3倍,总投资达800万元人民币。因此,神农步道不是一条普通的青石道,而是一条由沁阳市44万人民的希望和汗水铺成的“黄金道”。走在神农步道上面,每走一级,您都会感受到沁阳人民对你的美好祝愿,那就是高兴而来,平安而归。来吧,朋友们,加把油,我们开始新的征程了!

八仙峰 各位游客,在这个位置上,大家向我手指的方向看,在云阳河东南山坡,云阳寨门右上方,有八座错落有致的山峰在暮然回转,呈叩拜状面向东北、其山势独特,令人遐想不已,它就是“八仙峰”。相传这八座山峰就是传说中的“八仙”所化。传说“八仙”曾在紫金顶寻访太上老君李耳,因李耳云游未归不能相见,当他们就要离开云阳河的时候,发现东山之巅有老君的仙踪,旋即折身回拜,所以这八座山峰就形成了“八仙拜祖”的景观。尤其日出前后,东山云雾缭绕,紫气升滕,八仙峰更显道气仙风,活灵活现。那么,八仙们叩拜的太上老君又在哪里呢?不要着急,让我们再往前行,锣鼓亭下再见分晓。

锣鼓亭 俗话说:锣鼓亭下听锣鼓,理所当然。这里就是听锣鼓之声的最佳所在。现在,我们从这儿往东山崖下看,所看到的山洞就是锣鼓洞,锣鼓声就是从那个山洞里传出来的。相传每年除夕之夜,随着鞭炮声声,从这里过往的人们就可以听到从洞中传出锣鼓的声音,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山洞称为锣鼓洞。

老君峰 刚才我们看了“八仙峰”,听了一段“八仙拜祖”的故事,现在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老君峰了。东山之下,那座似人非人、似仙非仙的孤峰, 就是“老君峰”。

虎头山 各位游客,八仙峰的南侧,云阳寨的右上方,一块巨石酷似一只半蹲姿势的老虎,威风凛凛,虎视耽耽,好象是云阳寨的天然“守门神”,又好象一只威猛的“镇山 虎”, 日夜守护着山口道路和云阳寨门,当地人们把它叫做“虎头山”。

第二景段:锣鼓亭——伏羲殿

合婚石

在云阳河拐弯处的河道里,有块特别的石头,当地的人们叫它“合婚石”。本是一块看似平淡无奇的石头,却有一段离奇的传说故事:相传在上古时期,世间洪荒遍野,万户灭绝,天地之间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为繁衍后代,缔造人类,伏羲提出要和女娲成亲,女娲说什么也不同意:“哪有兄妹成婚的道理”,但仔细想想,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说道 “只要上合天意,下顺地理,咱们就结婚”。可怎样才算上合天意呢?女娲提出在东西山头上各点燃两堆山火,若冒起的青烟能结合在一起,就算合了天意。于是,伏羲上了西山顶,女娲上了东山顶,各自捡了一堆山柴点了起来,只见两股青烟,袅袅升起,突然刮来一股旋风把两股烟搅到了一起,在云阳河谷上方互相缠绕,直冲云霄。天意已明,该轮到下顺地理了。女娲又提出了从山顶往山下滚石头,若滚下的石头能结合在一起,就算下顺地理。两人又登上山顶,同时将两块大石往山下推。山石踏坡飞岩,在河底相撞,发出轰隆隆的巨响,牢牢地合在一起,于是,伏羲对女娲说: “这次顺了地理,咱们该结合了吧?”伏羲、女娲便就此结合,拜为夫妻。为纪念这件事,人们就把他们滚下山谷的那块巨石称为“合婚石”。据当地老人讲,未婚的男女只要手拉手,肩并肩地登上那块石头,并从上面走过,那么将来俩人一定会婚姻美满、白头到老。这块石头至今仍保存在云阳河谷底,中间有一道青纹,一边是龙纹,一边是蛇纹,分别代表伏羲和女娲。

伏羲峰

走过锣鼓亭之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就是伏羲峰。朋友们看,这伏羲峰既象一块巨石,又是一座山峰,平地拔起,巍然屹立,伟岸壮硕,挺拔威武,展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相传伏羲是人类的始祖,因此又称为始祖峰。据史书记载,玄宗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帝王和李商隐、韩愈、何塘等名人雅士都曾经来这里拜谒过我们的祖先,并留下诸多千古绝句。

女娲洞

俗话说:无独有偶,在阳刚威武的伏羲峰旁边果真有一个阴柔秀美的女娲洞相依相伴。女娲洞是女娲峰半山腰的一个天然洞穴,洞体为蛇形,从外到里,越来越小,越来越细,婉蜒深入山体,其洞深无人可测。如果说伏羲峰展现的是一种男性之美,那么女娲洞展现给人们的恰似一种女性之美。阴阳之形,天然成趣,象征着人类的生命之源,激起人们无限遐想。女娲洞还有一个传说,据说神话中人首蛇身的女娲就是诞生和居住在这里。源于人们对生命延续的崇敬和怀想,当地一些多年不孕男女常来这里求拜起子,心诚则灵、多有应验。

分身石

平台下面这块长、宽、高约1米见方的石头,表面上比较光滑平整,却又纵横分布着无数道条状裂纹,就象是用刀剁过的痕迹,当地人叫它“分身石”。相传伏羲和女娲好不容易成婚之后,满指望生儿育女,繁衍人类,可曾想女娲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竟生下一个肉蛋。女娲伤心至极,把肉蛋扔到这块石头上,抡起石刀将其剁成了肉沫,随后,把刀一撂转身回洞大哭起来。这时候,从远处突然飞来了两只金凤凰,把那些肉沫一一叨走。这两只金凤凰飞到东,将肉沫丢下一些,然后在飞到西再丢下一些……就这样,过了整整九九八十一天,这些肉沫聚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一下子都变成了人。自此,天下人丁兴旺,处处充满了生机。原来,这一凤一凰是老天爷派下来的,那只雄凤凰撒下的肉沫都变成了男人,个个长的高大健壮,顶天立地;那只雌凤凰撒下的肉沫都变成了女人,个个长得美丽、秀美,心灵手巧。女娲看后非常高兴。后来,人们就把女娲剁肉蛋的用的这块石头取名叫“分身石”。

娃娃场

朋友们,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娃娃场”。关于它的来历,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传说伏羲和女娲成婚后一心想让人类成为万物的主宰,可光凭女娲一个人能生多少孩子呢?俩人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忽然,有一天夜里,女娲做了个梦,梦见老天爷对她说:“你不用发愁,你可以挖些黄土,用云阳河水和成泥,捏土造人。”第二天,女娲就叫伏羲在山前整了一块平地,挖了些黄土,舀了些云阳河水和成泥,动手捏泥人。女娲按照自己和伏羲的样子捏了许多泥人,她把捏好的泥人放到伏羲整好的土地上晾晒。过了七七四十九,所有的泥人居然都活了,于是,女娲将男女分开,还按照各自的模样,俏丽配英俊,高个配高个,为他们配双结对。老天爷得知女娲将人按俊丑配对,急派风雨雷电诸神下凡找女娲论理,没想到他们把“论理”听成“淋雨”,就一路电闪雷鸣,带着狂风暴雨一路奔来。女娲见天气骤变,就赶紧往洞里收泥人,慌乱中把俊丑、高矮、胖瘦不一的泥人混到了一起,还有的泥人被碰断了胳膊,跌坏了腿,弄歪了鼻,自此世上便有了先天残疾之人,世上的婚姻也从此改变了以貌结缘的习惯。为纪念女娲捏土造人之功,于是人们便把这里称为娃娃场。

中华母亲石

大家看,伏羲峰下的平台上有一块五彩斑澜的巨石,上面形成的图案是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怀抱着中国区域图,因此人们都称它为中华母亲石。关于它的来历,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女蜗造人后,人类慢慢地繁衍开来,他们采摘野果,追猎猛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一道晴天霹雳闪过,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天空突然裂开一道大口子,大雨倾盆而下、淹没了田野和村庄,转眼间地上变成了一片。女娲看到人们哭喊着四处逃命,就决心要把天空的裂缝补起来。女蜗背着砍山斧,从东山采来红砂石,从西山采来白玉石,又从南山、北山,中山采来其他三种颜色的石头,把他们一起放进熔炉里。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炼成了与天空颜色一模一样的五彩石,女蜗就用这些五彩石补住了天空的裂缝。大雨停歇,洪水消退,人们又过上了自在的生活。相传这块色彩奇异的巨石就是当年女娲补天后剩下的一块五彩石。

伏羲殿

伏羲峰下的这座殿宇是专门供奉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的,叫做“伏羲殿”。原伏羲殿始建于元朝,为全石材构造。2002年,景区投资100余万元建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规模宏大的伏羲大殿,将原来的伏羲殿包容在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殿中殿。关于这伏羲殿的来历,这里还有一段故事。传说伏羲峰下原有伏羲洞,伏羲和女娲在洞中结合,才有了人类息息相传。据说没有子嗣的夫妻,只要到伏羲洞里住上一段时间,就会感地气而怀孕。元朝至正年间,有一对夫妇结婚二十多年还没有子女,就从老家河阳搬到伏羲洞旁居住,一年之后他们真的生了一个胖小子。为感恩还愿,他们就凿岩开洞,建造了全石材结构的伏羲殿,以表纪念。

女娲传奇篇4

于是,女娲突然想起她当年补天时还剩下一块灵石未用,于是飞奔青埂峰下,找到了那块灵石,那是,女娲把灵石捧在手心里,突然发现石头上有字,原来是《石头记》啊!女娲细细回想祖先说过的话:在我们仙界和人间之外,还有另一片地方,那就是虚幻世界,我们仙界和凡人都不能进去,进去的东西出来后会被刻上字,你们一定要谨记,不能硬闯虚幻世界啊!原来,祖先们早就知道了会有“人”的出现啊!不过,这“人”要怎样造呢?

女娲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想起仙界紫巫女魔拉拉的紫云书架上有一本名叫《幻术》的书中记载过:造人,将灵石于大熔炉中熬七七四十九日……不过,后面的被撕掉了。女娲想,不妨试试吧!于是,她找来仙界唯一的大熔炉,加入紫巫女花园中魔力池的紫晶水,再将灵石放入。待到七七四十九日之后,女娲来到大熔炉边,灵石已熔化,只有一炉紫色的水。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

女娲拿勺子舀了一勺准备观察,突然,送信鸽子飞来,不小心撞到了女娲,女娲手中勺子里的水就溅落在旁边的含羞草上。奇怪了,那水遇到含羞草就慢地,慢慢地变成了人,女娲高兴极了,又照这个方法造了许多的人。

女娲传奇篇5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1说教材 2说学情 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过程6说板书。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浓郁的传统文化”,民间神话传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女娲和人》是中国有名的神话故事,课文共三个自然段,内容精炼,结构紧凑,语言简单生动,易于理解。本文重点讲述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和过程。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富于想象的特点并且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和朗读能力。孩子们喜欢读神话故事,有着强烈的阅读欲望,所以本课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和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多音字“和”

3、 学习课文知道女娲造人原因和过程。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多种形式认读掌握本课生字。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神话传说中所营造出的美好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兴趣,感受神话故事所营造的美好情境。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洛塔格曾经说过“头脑不应该是被填满的容器,而应该是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通过多种有效方法,让学生不仅于而在于懂。具体方法如下

(1) 情景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点拨法—拓展学生思路

(3) 提问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四、说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2) 小组合作法—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3) 自主探究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实际,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五)拓展延伸,综合积累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这节课我采用的是动画导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你们想看吗?

播放《女娲造人》。

好的孩子们,看完动画谁来说一说动画里的人是谁,-女娲。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故事中的一位女神,传说是她创造的人。

她在做什么呢?-造人。好的那么今天来学习30课女娲和人。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我重视学生的读和认,让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30课,边读边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在读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盘古开天辟地鸟兽虫鱼生气勃勃掺和仿照

捏成生灵泥浆溅落死亡延续生儿育女繁衍

由于本课生字词较多,对于低年级学习有一定难度,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多种形式认读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学们,老师把这些生字宝宝请过来了,看看你们认识他们吗?

(大屏幕出示词语)

由于本课生字较多,且之间没有关联,所以我采取了齐读、指名读、摘苹果和开火车的方式认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繁衍:繁殖衍生,使生物逐渐增加或增多。

同学们这个红色的字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它的几种读音呢?

之后教师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概括课文,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会回答,本文讲了女娲造人的故事。

(3)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中。在精读课文中,我主张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读文。所以这一环节,我们扣问展开。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她是怎么造人的?

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找到答案画下来,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女娲为什么造人?谁来回答?你们说的真好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大地上有了些生气。女娲想,应该再添点什么让这个世界更加生气勃勃。

那她是怎么造出第一个人的?

请用上句式“先…然后…最后…”

她先挖了些黄土然后掺和了水,最后仿照自己的样子捏成了一个人。

(。板书:捏一起来做一做捏的动作)

这样捏累不累啊?那她想了一个好办法?

她捏累了,就找来了一根绳子,蘸上泥浆向地面上挥舞,溅落的泥点居然也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对啦,文中的重点就是蘸、挥,大家一起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

你们觉得神奇不神奇,那么带着这种感受体会再读一读。

那人总会死亡的,那怎么办呢?

女娲又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她们结合在一起,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板书代代相传)

(4) 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能带着收获走出课堂比什么都重要。同学们读了这篇神话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她们会说神话真有意思,女娲真善良。女娲是一个聪明的女神等等。同学们说的真好。

我们感受了女娲造人的神奇和神话故事的魅力。那我们带着收获再把课文读一遍吧。

(5) 拓展延伸综合积累

本环节在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愿望。

我国历史悠久,还有许多神话故事。比如“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愚公移山”

女娲传奇篇6

汉族也和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创世纪历史。汉族先民是将自己关于世界起源、始祖活动和民族形成等,传说时代的历史历经久远地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的历代文人,记载并保留在有关汉文古籍中的。在汉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中,流传甚广的伏羲和女娲的传说,就是反映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在创世纪之时孕育后代、开启黄土地上农耕文明的历史踪迹。

本文透过汉文古籍中一些零星记述,试图解读具有东方色彩的,古代华夏先民创世神话传说之一斑。希冀窥视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在黄土地上繁衍后代、开启农耕文明的早期历史。文章标题和论述所用的“始祖夫妇”之称,是借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一书,对“亚当和夏娃”释文的提法[1] 。目的是在陈述粗浅陋识之时,稍具不成熟的简略比较之意。鉴于学力和见识所限,谬误浅显,在所难免,恳请大家不吝赐教。

伏羲和女娲是孕育华夏先民的“神人”

汉文古籍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述,大多是经历华夏先民长期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历代文人加工载录的。所以在有些内容上,存在不少怪谲、重复和难解之处;还有一些内容则有着明显的虚构、梦幻和错谬的地方。但是,这些古代华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绝非是全然的荒诞和虚幻性的骗言。事实上,正是这些神话和传说,蕴含着华夏先民对自己创世纪历史的深邃认识和浅近质朴的表述。

关于伏羲和女娲传说的记述,在汉文古籍中显得比较凌乱。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华夏先民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而在汉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记作大昊、大?、太?;伏羲也可记作包羲、庖羲、疱牺、伏牺、宓牺、炮牺和伏戏等。

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迹有许多是和女娲的事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录异记》卷八便记载了:“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根据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约是在唐末之时,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传说,就已经在华夏民间广泛流传着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民族学的解释,实际上这正反映出传说时代华夏先民,所经历的氏族内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

1?伏羲是“神”和女人所生的“神人”

在华夏先民的神话传说中,举凡建奇功、创伟业,被后代敬奉为神明的伟人,一般多是其母亲与神结合后所生的。而这样的妇女与神结合的方式,通常就表现为妇女践踏了神的大足迹,或者是妇女吞食神鸟所生的大蛋,感孕而育。按《太平御览》卷78引《诗含神雾》所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则明确地指出了,伏羲正是由其母华胥,践踏了神的大脚印,从而怀孕育生的。

《山海经·海内东经》又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华夏先民历来以传说中的“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因此,汉族和古代华夏也被称作“龙”的传人。在华夏先民心目中,雷神是一位有着巨大力量的神祗。于是,他们便将自己的始祖伏羲,描述是龙身人头、有着巨大力量的雷神,与世间的妇女结合后所生的,有着神奇力量的“神人”。

在这里我们有趣地看到了,华夏先民在自己的创世神话和传说中,不仅创造出了为后人累世敬仰的始祖。而且还创造出了“龙身而人头”,以“大迹”与华胥氏结合,从而生下始祖伏羲的的“神”。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华夏先民,源远流长的“造神”之渊。

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伏羲是和女娲一起,还是一个代表着依附“神力”,孕育华夏先民,肇启农耕文明的时代。成书较早、被华夏先民奉为“六经”之首的《周易·系辞下》,就有这样的记述:“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禹作。”这实际上向我们指出了,注重人文传承的华夏先民,早就已明确无误地,将至高无上的伏羲始祖,位列于炎帝神农氏,以及开创人文的黄帝始祖之前。

2?伏羲是华夏先民脱离神界的始祖

在华夏先民的早期神话和传说中,神是不同与人的。神是有着巨大力量,并与人分界而居的。神都是生活在天庭的,神能够下到人间;而人是不能上达天庭的。传说众神是在一个名叫,都广山的地方上天下地的。这就是《淮南子·??形训》所记的:“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因为伏羲是神和女人交合后所生的神人,所以伏羲也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经·海内经》记述说:“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大?爰过。”这里所说的“建木”,是众神用来登天专用的。所以“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而“大?爰过”说的就是始祖伏羲,也能像神一样,攀缘建木、上下往返于天地与神人之间。”

然而,也正是伏羲能攀缘上下,反映在华夏先民心目中伏羲,只是一位“绝地天通”时代,与神有着区别的人。伏羲是一位脱离神界、有着神力进行发明创造,带领人民开创农耕文明、实行社会变革的始祖。所以,始祖伏羲才能被华夏先民推崇为传说时代的神人,并以其所获得的空前伟业,历经久远地铭记在华夏文明殿堂上。

3?女娲是用黄土孕育华夏先民的女始祖

女娲造人传说对华夏先民影响深远。《淮南子·说林训》对此的记述颇具神化色彩:“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按汉末学者高诱所说:“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所以,《淮南子·说林训》是说明“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2] 这不仅较客观地折射出了,女娲是在“众神”的襄助下,才能完成“造人”这一社会进化大业的。同时,也科学地反映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华夏先民,正处于母亲氏族社会的历史实体。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所载的女娲造人传说,是这样记的:“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于泥中,举以为人。”这个记载虽然较晚,但其起源或许更早于《淮南子》所说。它最浪漫和最有意义的地方是,女娲“抟黄土”造人。女娲用“黄土”孕育了华夏先民,既浪漫而生动地揭示了女始祖,孕育华夏先民的社会发展踪迹;也科学而经典地反映了华夏先民,与滋养他们和农耕文化的黄土地,有着生俱来的、不可分离关系的历史根基。

《风俗通》还记有一个传说:“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这个传说所反映的内涵,既耐人寻味,又令人发思。它一方面固然是女娲造人后,社会进化的继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则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华夏先民,正在发生着的婚姻,以及由婚姻而引起的,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那就是,处在由女始祖率领“祷神祠”的母系社会,正在逐步向“为女媒,因置昏姻”的父系社会过渡。

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母系农耕文明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伏羲和女娲时代的华夏先民,正好处于母亲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华夏先民,基本上是按母亲的世系进行传承的,所以就在汉文古籍中便说他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是当时华夏先民,也正在逐步向父系社会过渡。于是他们才会推举出像伏羲那样,被后世敬奉的男性始祖来,并且将这位男姓始祖描绘成,是“神”和女性结合后降生的,具有神奇力量的“神人”。

按《云芨七?》卷100辑《轩辕本纪》所云:“黄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注“伏羲生于此国。”可见,传说中的华胥,不仅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而且还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的一个国名,或者说是一个氏族、部族名。所以,诞生伏羲的华胥国,实际上就是现在民族学家们说的,实行氏族(部族)内通婚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

在这样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里,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内,辈份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因此,我们就看到了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彼此既是兄妹、又是连为一体的夫妇。当时的华夏先民,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华胥氏;同时也由于社会的发展,促使他们能够推测,或者说杜撰出其父系始祖之父,乃是留下“大迹”,却又无可追溯的“神”。

1?伏羲和女娲是自相婚配的兄妹

《楚辞·天问》称:“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汉代学者王逸对这段的注文是:“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又据《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所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就是华夏先民所描绘的,伏羲和女娲作为夫妇的,两位一体的形象。近代在南方一些地方发现的,伏羲和女娲双头连体蛇身的图像,也是对夫妇两位一体形象的印证。

唐代李冗《独异志》卷下又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这就是对兄妹议为夫妇的较详尽的记述。

无独有偶,清代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也说:“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由此可见,华夏先民关于伏羲和女娲是“同母”所生兄妹,以及他们自相婚配、繁衍后代的传说,乃是流传广泛、确凿有据的。从而也就反映出,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确曾经历过,氏族内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

2?女娲补天折射出母系农耕时的早期治水

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补天。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淮南子览·览冥训》是这样记载的:“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f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鹰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然而,从这则文字记载来看,女娲补天的最后目的,主要乃是“积芦灰,”“止。”

在这则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女娲所断杀的巨鳌和黑龙,其实都是被华夏先民认定为兴风作浪、为害人民的水怪。女娲断鳌足和杀黑龙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灾。所以说,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息水灾和治理水患。

女娲为补天所炼的五色石,与其说是为了补天,还不如说是为了治水。对于从事农耕华夏先民来说,水患和水利是历来是首要关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芦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娲补天的传说所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母系氏(部)族社会时的华夏先民,在自己女性首领带领下,进行较大规模的“止”的治水历史。同时,这样大规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娲时代的华夏先民,母系氏(部)族社会农耕文明的繁荣情景。

3?伏羲发明创造反映了父系农耕文明出现

事实上,伏羲和女娲时代,也正是华夏先民从母系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的过渡时代。因而,华夏先民也就认为,自己跨入文明门槛的脚步,应始于父系始祖伏羲。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所说伏羲:“师蜘蛛而结网。”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皇王世纪》也指出:伏羲:“取牺牲以充疱厨。”这些记述反映了伏羲之时的华夏先民,由于发明结网罟“以教佃渔,”不仅使攫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及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明显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

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明显改变的基础上,于是就有了罗泌《路史·后妃一》注引《古史考》所说的,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为标志的,婚姻礼仪上的变革。这就说明了伏羲时代的华夏先民,业已完成了由母系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的过渡。所以,就要在两性关系和社会家庭生活上,出现以父系为主导的,男婚女嫁的迎娶礼仪。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巨大的社会变革。

较早的汉文古籍《楚辞·大招》说伏羲:“作瑟,造〈驾辩〉之曲。”这是反映华夏先民在农耕生产和农耕文化,获得了安定发展的基础上,伴随着农耕文明程度的提高,所必然产生的音乐和乐器的出现。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还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学者们历来认为,八卦反映了华夏先民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最初认识,华夏的文字、占卜和许多文化源流,都和八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伏羲“画八卦”,实际上是说明伏羲时的父系农耕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值此略微说明,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太昊伏羲的活动地域十分广泛。《淮南子·时则训》记:“东方之极……太?、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不仅这样的记述比比皆有。而在华夏先民传说中的五帝,伏羲乃是居于东方天帝。然而,现今在华夏的东部,还有中原的河南淮阳,留存有“伏羲陵”;位于西部的甘肃天水,也保存着“羲皇故里”。这种许多地方分布着伏羲的遗址,广泛流传着伏羲踪迹和业绩的事实,真好说明了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父系农耕文明起源上的多元。

维系华夏人文传承的始祖伏羲和女娲

应该指出,在东方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伏羲和女娲既是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同时还是历史上的中国的巴人、越人和南蛮后裔苗人等,许多少数民族所认同的先祖。[3]在较早成书的《山海经·海内经》中,曾明确地指出了:“西南有巴国。大?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是伏羲为古代巴人先世的明证。

而伏羲和女娲所具的,人首蛇身的蛇形象,正好是与古代越人图腾崇拜中的,蛇的形象是互相一致的。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也记有:“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由此可见,这些生活在东南和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伏羲和女娲崇敬和尊奉。

不仅如此,活跃在历史上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诸如匈奴、鲜卑等古代民族,往往也都将自己的先祖,追溯到华夏人文始祖黄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伏羲和女娲,应当是包括汉族和有些少数民族先民在内的,中华共奉的始祖夫妇。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应该看到,汉族古代的华夏先民先民,不仅有着自己的创世纪,而且还无可置疑地,将自己优美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世代流传并保留下来。只是,华夏先民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是依照东方农耕民族的独特方式,来流传、保存和表述的;而不像西方民族那样,将创世视为神的行为,仅仅存见于宗教经典之中。

同样,我们还可以看出,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妻,伏羲和女娲的传说,与西方民族在宗教经典中,载录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相比,明显地展现和突出了,华夏先民不惧鬼神的人文传承。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轻鬼神、重人文,遂使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妻传说,洋溢着华夏独有的人文色彩。于是才在一些中外学者中,造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汉族,没有创世纪神话传说,这样一个不该有的误解出现。

1?华夏先民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始祖夫妇

中国历史上的华夏先民,向来是个注重人文精神的民族。很早以来,华夏先民就提出并主张人和人的价值,是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的。因此,反映在华夏先民的创世神话和传说中,始祖夫妇伏羲和女娲兄妹,都是人们按照“人”的形象,被描述和创造出来的。他们是经由女人的怀孕和生育,才来到我们这个人世间的。

伏羲作为创世神话和传说中的主角,不但是一位女人和神交合后所生的,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神力”,做出包括兄妹成婚、繁衍后代在内的伟业,而且还充满浪漫地被描写成,有着异乎常人的形貌特征的“神人”。然而,他最根本的还是华夏先民的第一位男性始祖。

而在西方,我们看到流行的经典则是《圣经》提出的:“上帝照着自己的样子造人”的说法。我们很容易地在《圣经·旧约》第一卷《创世记》中,可以看到载录完整的:上帝以七日创造世界,并且于第六日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始祖夫妇亚当和夏娃。对《圣经》所载录的创世神话,与其说是照着上帝的样子、被上帝造出来的始祖夫妇,在创世纪的繁衍后代和开启文明,不如说是一个向后人传颂上帝力量的宗教神话。

2?华夏先民由妇女“造人”开启了创世纪传说

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最的人是由女娲抟黄土造出来的。这个浪漫传说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女娲用“黄土”孕育了华夏先民,而且还揭示了女娲是在母系社会,率领华夏先民在黄土地上开辟农耕的女性始祖。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类社会发展之初,由妇女在采集过程中发明农业的历史实体。于是,女娲的传说就生动而清晰地说明了,女性始祖时代的华夏先民,就与生俱来地和黄土地上的农耕生产,产生了孕育于斯、依附于斯的不可分离关系。同时,女娲“积芦灰,”“止”所反映的,母亲社会时进行较大规模的治水,也正是华夏先民,对防治洪水和水利灌溉的重视

而西方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则在《圣经·旧约》第一卷《创世记》中,记录了上帝以七日创造世界,并且于第六日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始祖夫妇亚当和夏娃。然后,再由这对始祖夫妇亚当和夏娃,繁衍了人类。这一西方经典的“神”造“人”的创世传说,更加充满了宗教的神力色彩。

汉族先民是在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的历代文人加工记录,才把诸如“开天地”“女娲造人”等,反映世界之初、包括男女始祖滋育人类在内的创世纪传说,零乱而分散地记录在有关的汉文古籍中。

3?保留在汉文典籍中的华夏先民创世纪传说

注重人文传统的华夏先民,是将自己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之后,再把诸如“开天地”“女娲造人”等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由后世的历代文人整理记录,分散保留在各种不同的汉文典籍中的。从而,构成了东方农耕民族,对于世界起源、男女始祖和华夏先民早期生活的创世纪时代,一种独特的表述方式。

而在西方,不少民族则是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旧约》第一卷《创世记》内,集中地完整的载录了,上帝以七日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神话传说。[4]

所以,相对于以《圣经·旧约》的《创世记》,集中而完整地描述出世界起源、始祖活动,以及先民早期迁徙活动等,清晰可寻的创世历史的西方民族来说。我们这个以传说中的“龙”,作为祖先崇拜图腾的炎黄子孙,正好是在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创世传说上,确实犹如堕入疑云迷团似的,让人们感到疑惑难解。

现在我们也许可以说,华夏先民将有关世界形成、始祖活动和民族起源的创世传说,散记在不同的汉文古籍中,才使这一产生于“凭想象创造形象”时代的、有声有色的华夏先民的创世传说,竟在不意之中成为诸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是“众盲摸象”式的,学术上的疑难问题。

[参 考 文 献]

[1[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亚当和夏娃[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8)773.

[2[2]高诱.淮南子[m] .北京:中华书局,1988,(7):292.

女娲传奇篇7

旁白:伏羲和女娲始终面对面坐在一口宽大的井中,这口井使观众看不到他们的下身,他们之间有一张小桌,供二人扶乩(ji 发音同机)今天的通俗形式是请笔仙。

伏羲:后世后世,我是你的前世,如果你想续缘,请在纸上画个圈。

女娲:后世后世,我是你的前世,如果你想续缘,请在纸上画个圈。

先生:(击掌)要有光!

旁白:(从怀中掏出《山海经》,一本正经地打开,朗声半吟半唱,摇头晃脑)

先生: 嗡嗡嗡嗡

哼哼哼哼

嘴上说着嗡嗡

心里想要哼哼

我说你看

要有光

光线下面乱哄哄

……

女娲:(惊呼)动了,笔动了!

伏羲:后世后世,我是你的前世,如果你想续缘,请在纸上画个圈。

女娲:它在画圈!——只可惜不太圆。

伏羲:后世后世,我是你的前世,请你告诉我,你是我哪一朝的后世?

旁白:笔走如飞,满纸乱点。

伏羲:(辨认纸上墨迹)言辞慌张,语无伦次。

女娲:看来是位性情中人,肆意儿郎。

伏羲:后世后世,我是你的前世,今天请你出来,实有一事相求。

旁白:笔直不动。

女娲:有话就直说呗。

伏羲:后世后世,请你直言相告,八卦是否传到了你的手上?

旁白:笔直不动

女娲:哥,好不容易把后世请了出来,你却问这么扫兴的问题。 我看是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八卦。

伏羲:不知道?——这怎么可能。自从我发明了八卦,整个乾坤已经为之颠倒。试看那后世的寰宇,必将是八卦推演的世界!

女娲:我再替你问一遍——后世后世,我是你的前世,请告诉我,你可否听说过八卦?

旁白: 笔仍然直而不动。。

伏羲:难道——我的八卦,竟然在后世失传啦?!可是根据我的八卦推演,这种可能性的数量值只能为零。

女娲:别把自己的小发明太当回事。我就觉得八卦毫无用处。如果什么事都在一个小小八卦的掌握之中、预测之内,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呢。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你发明的那盒胭脂,把漂亮装进了盒子里,什么时候想用,就借出来一点。对了,还有嗡嗡,那才是最好的发明,每天绕着我飞来飞去,给我解闷,比你强多了。

伏羲:(不耐烦)行了行了,那些都是雕虫小技,八卦才是我毕生的心血,大手笔。八卦包孕了世间的一切奥秘。为了称颂它,我又发明了一个新词,你认真听着,这个词是——(一字一顿)科、学!

女娲:拗口,不好听。八卦已经很拗口了。还是嗡嗡这样的名字琅琅上口。

伏羲:(讽刺)儿歌最琅琅上口。你知不知道,我通过八卦,为世间发明了一切规则。

女娲:知道知道,你每天早上都要唠叨个几百遍,好像得了强迫症。不过,哥,你可别弄错了,你并不是上帝,你连人都算不上,甚至有的家伙说你是条蛇。

伏羲:(面有愠色)我知道自己不是人,人只是我的发明计划之一。

女娲:哥,我没别的意思。我只是想你能开心一点,别瞎操那么多心,别总是皱着眉头,也别整天往实验室里钻。你最近照镜子了吗,知不知道自己的额头上有多少皱纹?而且自从你号称发明了八卦,你的做派就越来越像楼上那个自称上帝的家伙了。

伏羲:胡说,楼上从来就没人住过。

女娲:那个蒙着脸进进出出的怪老头不就住在楼上嘛。

伏羲:我怎么从来就没见到过那么一个人?

女娲:我常常在楼梯口碰到他,他跟我打招呼的时候总是粘粘乎乎的,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模仿上帝的腔调)这件事,你知我知,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就是上帝。

伏羲:怪哉,楼上居然一直住着上帝,我在怎么就不知道?

女娲:你整天忙着推演八卦,心里当然装不下邻居家的事。

伏羲:怪哉,怪哉。改天我得去拜访拜访上帝他老人家,好好求教求教。

女娲:没什么好拜访的,我看他是狂想症患者。你还记得以前住在隔壁的那个吗——有事没事地跑过来扯淡,硬说咱们是他的创造物——最后怎么样,还不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伏羲:不能这么说,没准他就是一位世外高人。就算他真是精神有问题,至少也说明他是个绝顶聪明之人。我不也是受了的启发,才大胆设想,用请笔仙的形式来召唤未来嘛。

女娲:哥,别扯远了,咱们现在正请着笔仙呢。

伏羲:差点把他给忘了。还是把他送走吧,今天请来的这个后生见识太浅。

女娲:别,我还没问问题呢。

伏羲:换一位再问吧。

女娲:不嘛,我就要问他。

伏羲:(无可奈何)好,问吧问吧,我看你能问出什么来。

女娲:后世后世,我是你的前世,如果你愿意,请给我一份后世的菜谱。

伏羲:这算什么问题?——纯粹是拿我的发明开玩笑。

女娲:哥,咱们吃的东西太单调了,我早就想换换口味了。

旁白:笔走如飞。

女娲:(念)青椒土豆丝、小葱拌豆腐、辣椒萝卜柳、酸菜川粉条……

伏羲:后生小子吃的东西也没好到哪里去。

女娲:不念了,不念了,一点儿荤也见不着,没食欲。

伏羲:哪怕有一只红烧土拨鼠呢。

女娲:我早吃腻了,每天除了红烧土拨鼠就是糖醋田鼠,最多加一道生拌灰鼠。怪不得人家捕风捉影地说咱们是蛇。

伏羲:不许胡说!咱们怎么也算得上是人的先祖。

女娲:我可没胡说,发明人的事还八字没一撇呢。不信,问问后生小子,看看他说咱们是什么。

伏羲:(略有紧张)他连八卦都不知道。别去问他。

女娲:我问——后世后世,我是你的前世,请你告诉我,你知不知道伏羲和女娲?

旁白:笔动,状若点头。女娲得意地冲伏羲一笑。

女娲:他们——是——什么?

旁白:此时笔走龙蛇。

伏羲:(转怒为喜)神仙!他说咱们是神仙!我喜欢这个美好的词!

女娲:看来上帝没骗我。

伏羲:上帝?你刚才说的楼上的那个家伙?他也这么说?

女娲:昨天我碰到他,他神秘兮兮地把我堵在楼梯拐角,说是要告诉我一个秘密。 他说——(模仿上帝的声音)我早就看出来了,你和你的哥哥都是神仙。

伏羲:真是慧眼独具,我得尽早去拜访他老人家。

女娲:他还一本正经地告诫我——(模仿上帝的声音)你们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神仙,这很重要。

伏羲:什么意思?

女娲:不知道。

伏羲:别着急,让我用八卦来给你算上一算。

女娲:得了,回头再算吧,我才不相信你的那套小把戏呢,根本就没有请笔仙好玩。我还有个问题要问后生小子。

伏羲:难怪八卦要失传,连你都不给我机会。

女娲:后世后世,我是你的前世,如果你愿意,请你即刻现身!

伏羲:不!你不能提出这种要求。

女娲:如果可以现身,就在纸上画个圈。

旁白:笔在纸上画圈。

女娲:他同意啦!

伏羲:可是人类还没被我真正发明出来!

旁白:刑天从观众之间站了起来,手中拿着日记本。

刑天:(作揖)二位好!

伏羲:(顺口就说)你好——你好,(猛醒)你是谁呀?

刑天:二位千方百计请出来的人啊。

女娲:(对伏羲)他就是人?

伏羲:不会吧,跟我设想的出入也太大啦。

女娲:你设想的什么样?

伏羲:根本就不应该是这种质地——应该是全金属的,脸上有一个大屏幕,随时随地运行着八卦,每一举手一投足都严格按照八卦的推演,不说一句废话。

女娲:你真是越来越没有想象力啦。 对刑天)你是人吗?

伏羲:我看你不是人。

刑天:说句难听的,你们才不是人呢!

女娲:(对伏羲)听见了吧。他有人的自尊。

伏羲:你真的是人?

刑天:(不耐烦)神仙就是这个样子——婆婆妈妈,唠唠叨叨?比人还不如。我可是冲着你们是神仙才露面的,从小就听说“神仙放屁——不同凡响”,还以为你们的语言表达能有多么超凡脱俗,值得学习,没想到你们就会说车轱辘话,比语文课本还陈词滥调。你们要没什么正事我就回去了,我的日记还没写完呢!

女娲:(好奇)日记——那是什么东西?谁发明的,(调侃伏羲)是你吗?

刑天:别装糊涂!刚才在我正写着日记呢,突然钻出两个看不见的家伙,牵着我的笔在日记本上乱写乱划,那不就是你们俩嘛。要不是你们捣乱,我的日记早写完了,现在我的思路全乱了。

伏羲:(极感兴趣)日记是人的生活必需品吗?

刑天:日记又当不得饭吃,也就我把它当回事。

伏羲:能让我看看你的日记吗?

刑天:(把日记背到身后)你以为你是谁,谁也没这个特权,包括你们两个非人类。日记是我的隐私,受到法律保护神圣不可侵犯。你们懂吗?

伏羲:你手里的就是日记吗?

旁白:上层突然传来先生的声音,但看不到先生的人影。

先生的声音:(朗诵)2000年1月1日星期六天气晴。今天上午,我又一次出神了,那是我醒过来后的第七分钟。我努力想让自己的另一半回来,可是我做不到,我既害怕又兴奋。我的另一半已经陷入了一片虚幻的草丛。那些并不存在的草叶时而枯萎,时而生机盎然,仿佛在一分钟之内就能生生死死,数度枯荣。它们目光坚定、腰肢敏捷,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刺痛我,暗示我虚幻到尽头也可能就是现实。我知道这一切只是个骗局,或者说至少只有骗局才是对这一切最合理的解释。但这个骗局又是谁安排的呢?谁让我时时出神?为什么要煞费苦心,把我带到如此真实的虚幻状态之中呢?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惧,因为我已经暗暗迷恋上了这个骗局。我出神的时候,我的另一半越来越不愿意回到这个真实的世界。尽管那些虚幻的草叶、枝条、死水、瘴气不停地刺痛我、鞭打我、腐蚀我,使地底的阴郁之气在我身体中弥漫,但我的另一半却无比快活、乐不思返……

刑天:(异常惶恐)你们使了什么法术,为什么偷看我的日记,还要把朗诵出来?!

伏羲:(莫名其妙)跟我没有关系。

先生的声音:(朗诵)我知道,那一天已经近在眼前了:我必将被我出神时虚构的世界所淹没。我现在惟一能做的,不是逃跑,而是参与虚构,记录虚构……

刑天:卑鄙!你们假意用跨越时空之笔与我交谈,醉翁之意却全在我的日记!

先生的声音:(朗诵)我为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刑天!这个名字隐隐有杀气,我把这份杀气指向那个遗传来的,罪恶的真实世界。

刑天:(将日记紧紧抱在胸前)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想得到我的日记?!此地不可久留。是个圈套!你们别想抢走我的日记!(夺路而逃)

女娲:你在这个人的身上看到谁的影子没有?

伏羲:?

女娲:没错!一样的狂想症。

伏羲:我倒真想看看他的日记,他越不让我看我越好奇。

女娲:楼上的家伙一开口,他就又蹦又跳,你觉不觉得……

伏羲:楼上的家伙念的真是他的日记?

先生:(正色,朗声吟颂)话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极长。

壮汉:(坐在观众中,拼命鼓掌)好!好!家传的段子俺最爱听。

先生:好?——好景不常!斗转星移,花开花落,不知不觉到了伏羲和女娲的时代。话说忽有一日,天地大冲撞,天柱折断,大地塌陷,天上齐生生地崩出了一个裂口!

壮汉:俺知道,俺知道,女娲补天显身手,黎民百姓乐陶陶。

先生:(对壮汉)你知道的只是个哄小孩的段子,我要说的却是你不知道的秘密。(恢复说书人的姿态,收起《山海经》,从文言过渡到口语)话说天漏了,有一样东西落到了人间……

壮汉:俺知道,俺知道,天外冰雹如卵石,黎民百姓怨声道。

先生:那是你奶奶的说法。其实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冰雹,而是一口井。

壮汉:井?!什么井?

先生:(一脸小道消息传播者的诡秘与自得)就是你奶奶后来投井自尽的那口井。

壮汉:你怎么知道俺奶奶……谁说俺奶奶投井自尽了!

先生:你奶奶的确没能自尽。她从这一头投井,又从那一头出去了——天上掉下来的那口井是个无底洞。话说当年那口井掉到地上,地就漏了,直通大地背面的另一个世界。有两条蛇从井里爬了上来,它们带来了——它们带来了苹果,它们带来了苹果……(语调由悲哀转为愤怒)它们居然带来了苹果!它们对路过井口的饥饿的人说—— 嗟,来食!饥饿的人吃了苹果,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就在他们心里滋生。他们知道了一种可怕的东西——羞耻。

伏羲:吃了这个盒子的人,冲满了互相组合的冲动,他们互相之间,要么繁殖,要么分裂,要么复制……总而言之,他们将以各种方式生产出更多更多的人,而每一个被生产出来的人的心里都装着我的八卦。

女娲:太可怕了,越来越多的人带着越来越多的八卦来到这个世间,越来越多的推演着八卦的像你一样偏执的人!

伏羲:越来越多的能够通过运算、推演,避免痛苦的人。他们应该替代我们这些混沌中的生灵。

先生:羞耻改变了这个世界。

壮汉:大红苹果俺自小吃,从没听说是。

先生:苹果的文化原型就是,你想想白雪公主。

壮汉:说书不能乱批判。想一想,看一看,家传的段子谁给咱?咱们饮水要思源。

先生:家传的段子已经让咱们找不着水源了。——这些日子我一直在考证,我发现女娲补天的段子根本就是个骗局。

壮汉:骗局?——根据?

先生:你一定不知道——从那口井里爬上来的两条蛇中的一条就是女娲,另一条呢?正是伏羲。

先生:它们是两条蛇,它们带来了苹果。家传的段子里说它们是人类的先祖,纯属以讹传讹。它们是蛇,怎么造得出人呢?在它们钻出井口之前,这个世界上的人已经存在了。那为什么你奶奶会在家传的段子里告诉你是它们造出了人呢?那是因为它们带来了苹果。

先生:它们给人类带来了第一颗羞耻之心!(凑近壮汉)它们改变了人心的自由。后世的人变成了你我这样——拘谨、迟钝、懦弱、龌鹾,羞愧满怀而又喜欢窥视。所谓伏羲和女娲造人,只是造出了第一批人类的废物。

伏羲:(怒不可扼)你是何人,为何在此血口喷人?!

先生:(微微一笑,并未理会)天漏了,其实谁也没补过。那两条小蛇根本就没想过这回事。

女娲:哥,什么时候天漏了?

伏羲:信口雌黄你也信他。快快报上名来,你是我哪个朝代的后世!

女娲:哥,他好像不是咱们请出来的。

伏羲:凡是人模样的肯定是咱们的后世,管他是不是不请自到。快快报上名来!

先生:天上崩出的大裂口直到现在还破着;真正补得严严实实的,不过是咱们那些家传的段子,专门哄骗不动脑子的人。

壮汉:胡言乱语,当心抽筋剥皮;女娲补天谁不知,你的考证算老几?

先生:(含笑击掌)要有光

旁白:在一角落的刑天和嫦娥,他们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的两侧,与伏羲和女娲的姿势酷肖。嫦娥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黑暗中伏羲和女娲端坐的地方。刑天在日记本上匆匆记录。

嫦娥:如果你和一个人结了婚,但是你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那个人跟你不是一个姓,长得也一点都不像,但你就是觉得不对劲。

刑天:这种感觉是不是从认识他的那一天就有?

嫦娥:应该说,我一生下来就有这种感觉——我觉得有一个我非常熟悉的人一直在暗中盯着我,他想亲近我,但是我不能跟他亲近。这种感觉一直跟着我。后来,我不得不找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结婚——我第一天跟他认识,第二天就结婚了——因为我对所有熟悉的人都感到恐惧,我只能这样。从小到大,我始终躲避着那些我熟悉的人——其实,也没有几个——可是我还是要小心翼翼地避开他们,我害怕他们侵犯我,我要压住那种感觉,我要闷死它。可是那一天终于来了,结婚的那天晚上,对,第一次的时候,那种感觉突然跳了起来,它爆炸了。

刑天:你能不能说得清楚一点,“第一次”是什么意思?

嫦娥:你是什么意思?

刑天:人生中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高处去、第一次不想下来……我只是想听得明白一点。

嫦娥:(羞涩)第一次……(转而自厌)那种感觉爆炸了,我被炸成了碎片,一切都毁了。

刑天:(记录)第一次不太顺利?

嫦娥:我早就说过,你不明白,谁都不明白,世上没人明白。

刑天:我也说过,也许我明白。

嫦娥:你?我为什么要相信你?不过我还是有点相信你。这就是我的感觉,没有原因。你明白吗?

刑天:明白。

嫦娥:我觉得他那张陌生的皮下面藏着一个熟悉的身体。我从来也没见过,但我知道是他,藏在那张陌生的皮下面,用那张皮做掩护,轻而易举地压在了我的身上。我知道是他,虽然那身体的气味、那舌头的滋味、那皮肤的触感都是陌生的,但我知道是他,他来了!

刑天:谁?

嫦娥:(出奇地镇静)我的哥哥。

刑天:(愤怒)你的哥哥!居然干出这种事!

嫦娥:可是我没有哥哥!

刑天:(迷惑)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嫦娥:跟我结婚的是个陌生人,可是我就是觉得他是我的哥哥。我常常盯着他看,他的脸上没有一点我熟悉的地方,我知道他不是我的哥哥,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哥哥!可是我的心里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我就是觉得他是我的哥哥。你能容忍那种感觉吗,如果你天天跟我的哥哥上床!这就是我的感觉!你明白吗?!

刑天:可事实是你并没有哥哥。

嫦娥:对!但是我受不了了,我不能天天跟哥哥上床!我要离开!离开!

刑天:(放下笔,冷静地)离开?你去哪儿呢?除非你离开地球。 哪儿方便去哪儿。太阳太热,火星上不去,听说月亮上倒是开始受理民航业务,就是太贵。

嫦娥:登月?

刑天:不,不是登月,而是——奔月。多有诗意举动!只有我们的老祖宗才有这样的想象力。

嫦娥:(受惊)奔月!(掩饰地)那,那,那一定很贵吧?

刑天:好像也就是50万美圆。这价钱对我来说贵了点,对有的人来说也不算贵,至少是物有所值。

嫦娥:值什么?

刑天:第一次。

嫦娥:(被咬了一口似的跳了起来)第一次!

刑天:(胸有成竹地一笑)别紧张,我可是个陌生人,你不该紧张。

嫦娥:你是警察!

刑天:我只是个医生。

嫦娥:医生?

刑天:医生。一个正在实习的心理医生。

嫦娥:你能治好我的病,驱赶走那个陌生人身上的哥哥,把我那种该死的感觉掐死吗?要是那样,我就用不着去奔月了。

刑天:不,你还是去奔月吧。我治不好你的病。我已经会见过无数个有你这种感觉的病人。我无能为力,这好像是一种遗传病。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的案例写进我的私人日记。

嫦娥:写进你的私人日记?那有什么用?

刑天:没有用,但我只能做这些,我知道我记下的每一个案例都是现实,但我强迫自己把它们当成虚构。我不仅接触过无数个你这样的病人,而且我自己也体验过你的这种感觉,那是在我出神的时候,我会陷入另外一种境地。我的另一半仿佛改变了性别,你的这种感觉笼罩在我的另一半身上,深深地刺痛着她。我的另一半居然觉得我的这一半是她的哥哥,随时随地的亲近给她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羞辱。我的另一半千方百计地逃跑,出神就是她的逃跑!我在日记里记下了这种难堪的感觉。但我无能为力。后来我发现这种病的根源不在我们身上,而是在人类的源头,我们只是遗传的受害者。

嫦娥:没救了吗?

刑天:(摇头)所以,对你来说,奔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没什么做不到的。(朗诵)“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千万别后悔,奔月的旅程足以消耗掉你的余生,换个环境,那将胜过任何灵药。

嫦娥:可你是医生,你应该帮助我!如果你能让我忘记那个并不存在的哥哥,我就没有必要离开这儿了。

刑天:我说过了,没有用!我无法在人类遗传的河流中逆流而上。我能做的只是把你的故事记下来,使我的日记看上去充满虚构的力量。扔掉你的幻想吧,快去奔月,时不我待。

嫦娥:(惊恐地尖叫)哥哥!哥哥!(夺路而逃)

先生:看清楚了吗,——前面一幕,两条蛇开始密谋用苹果引诱人类;后面一幕,羞耻已经流淌在了人类的血液中,人类无法自拔。这些证据全都记录在了那个人的日记里。

人 物:旁白1人

伏羲:人首蛇身的英俊少年;

女娲:人首蛇身的可人少女;

先生:一袭长衫的文弱中年男子;

壮汉:一身短打的中年男子,满嘴顺口溜,状似弱智。

刑天:在记录中生活的青年。

女娲传奇篇8

关键词:圣母形象神话原型男权意识

涉猎文学创作、影视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王朔一向是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王朔曾宣称“我的‘五四’即是和所有传统文化决裂,把所有天经地义都拿来重新审视一遍,越是众口一词的集体信以为真的越要怀疑、批判”①。然而通过对王朔所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中的女性形象的原型探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女性形象蕴涵着丰富的神话原型,这些女性形象是作者主体心灵中潜存的神话原型作用的结果,是在人类由来已久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心理积淀上的一种阐发。

女娲原型及演变

各民族都曾有过最早崇拜的伟大母亲,这一点已被世界各地普遍的出土发掘――石器时代的大量女裸雕像所证实。母亲概念是一个超文化的自然概念,在文化尚未系统形成时,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自然事实就已经存在。即是说母亲是一个原始而根本的观念和意象。传说中的女娲,这位造人的女神便是中华民族祖先中的一位始祖母。

女娲是中国原始神话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女娲神话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楚辞•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到了后世,女娲神话古籍记载颇繁:《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二处。”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更中,举义为人。”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堪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女娲是创造万物的神圣女神,是女始祖,女先妣,是著名的英雄人物。李小玲在《从神话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娲原型》②一文中把她的业绩归结为以下几点:创造万物,抟土造人,孕育人类。总之,女娲是我国神话系统中一位智能高强的神性女英雄。

作为神性女英雄,女娲身上鲜明地反映出英雄的特质:救助灾难、造福于人。但“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并不仅仅意味着悲壮,有时也意味着悲苦,抑或还带有较为浓厚的悲剧色彩。这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宇宙开辟时的孤寂悲苦,造人补天的劳累艰辛,兄妹成婚时的无奈,悲壮的献身精神。

女娲的英雄行为代表着人类群体的共同利益,行为的动机源于对人类群体境遇的关注,行为的结果是使人类得救,脱离苦海,自身悲剧性的结局又使她的英雄人格得到最终的完善。总之,女娲女神集中体现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女性所具有的神奇创造力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尽管,女娲时代已经结束,但是,女娲原型已化作巨大的心理潜能沉积于人们的心中,让人感到亲切、崇高,给人以雄伟壮丽的精神美,不断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一些艺术家甚至直接以女娲的神话故事来进行再创造。

随着母系文化的衰落与男权社会父系观念的强化,整个女性便进入了被歧视、被扭曲的历史,随之而来的母亲的文学形象是黯淡的。长期的儒化统治所形成的“妇德”准则,迫使历代女子都作出同样的人格选择:温柔敦厚、夫唱妇随。久而久之,“贤妻良母”便成为女性追求的理想典范和行为准则,最终内化到多数女性的无意识中,在她们的内心积淀下来,形成源远流长的“集体无意识”。这些女性人物大多具有这种长期以来被逼成的妻性:乐于自我牺牲,无偿奉献,善于当家理财,对丈夫或情人忠贞、温柔、体贴,勤劳、坚强、俭朴。这正如鲁迅所说:“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③

鲁迅对女娲还进行了再造。在鲁迅看来,女娲创造的人类是卑微的、猥琐的,是些“小东西”,而“小东西”与女娲的对立又说明女娲并没有得到她所创造的人类,进一步来说,也就是对女性创造人类和为人类牺牲的价值提出了疑惑。这是隐含在文本背后的另一层更深的意蕴,也是典籍记载中的女娲神话所不具有的意旨。

女娲创造了人类,却没有得到她所创造的人类。由此,我不由得想到了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几句话,甚至可以说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世上最可爱的是女人!还有比女人更重要的!女人永远得不到她所创造的男人!

如果说鲁迅是在无意识下,对女性的创造与牺牲的价值提出了质疑,那么张贤亮则是直露地发表了男性主义宣言,体现了男权中心意识。张贤亮笔下的女性善良温顺,是作为男主人公的陪衬而出现的,女性的牺牲意识被极度放大。为了男性的事业或为了拯救落难的男人,女性便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感情。而女性的价值,也就仅仅体现在为男性所做的牺牲上。电视连续剧《渴望》中的刘慧芳无疑也是这样一位典型。

女娲原型在王朔作品中的表现及变化

电视连续剧《渴望》中的刘慧芳是一个女娲式的形象,具有女娲原型创造、奉献、克制、牺牲的特点。王朔选择这样一类女性,正是因为她们身上所蕴涵的母性的牺牲意识和奉献精神。

她善良、宽厚,具有奉献精神和伟大的母爱。当“革命”的浪潮将王沪生一家卷入社会最底层时,她对王沪生的不幸际遇表示同情;她收养弃婴小芳,无私地对她付出十几载母亲般的抚爱,这一方面表现在她在抱养的小芳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东东之间,不但没有表现出亲疏的不同,而且对于小芳的不幸给予特殊的爱;另一方面,当她面对着小芳的命运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幸的时候,她以崇高、伟大、无私的母爱选择了小芳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她为了照顾家庭,毅然离职,回到家庭小天地。给予别人,却不向任何人索取。她只坚毅地走自己认定的道路。她在沪生家境好转时,不失人格地和他离婚;她坦然地对待自己的清贫,她在自己不幸伤残后,既坚决地拒绝了沪生的忏悔,也绝不去依赖爱慕她的罗冈老师。

刘慧芳身上也存在着过多的封建性的人格因素,她是一个具有深厚封建观念的女性形象。为了婚姻的稳定而牺牲自己的爱情。电视剧中的刘慧芳深深爱上了宋大成,然而始终处于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小说中刘慧芳爱上了救火专家夏顺开,当她决定与夏顺开恋爱时,弥留之际的夏顺开坚决拒绝了她的爱情。在电视剧《渴望》中,刘慧芳与王沪生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他们的差距既有个性的,也有文化的,其实刘慧芳也早已心仪宋大成,然而她为了宋大成的家庭幸福也只能把这段感情掩埋在心底。在嫁给王沪生之后,刘慧芳忍受着家庭的差异,忍受着个性的不和,唯恐自己尽不到妻子的责任,克尽职守,孝敬家人。她为了照顾家庭,毅然离职,回到家庭小天地,然而也似乎得不到王沪生的爱。此外,“恶”大姑子王亚茹也不能见容于她,竭尽刁难之能事。刘慧芳是一个受难者和牺牲者的形象。

从以上分析看出,刘慧芳既要对付来自王亚茹的压力,还要应付抚养孤儿的艰辛;既要面对王沪生的不满,又要抑制自身的痛苦;而最终受益的不仅是小芳,还有刘慧芳身边的一群人,包括她的敌手王亚茹,唯独不包括她自己。刘慧芳具有贤妻良母的传统美德,是典型的有着浓郁的母性色彩的东方女性。她渗透着浓郁的母爱色彩的给予处于困境中的王沪生以极大的精神抚慰。作者对刘慧芳的描写,显然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母,她甚至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刘慧芳无疑是“母亲”原型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她们对男主人公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母性的牺牲、俯就式的宽容和夹带着怜爱的姑息。

荣格认为母亲原型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属性。一方面她伟大神奇。她体现着母亲的关爱和理解,女性不可抗拒的权威、理性难以企及的睿智和精神的升华,一切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本能和冲动。她慈祥、仁爱,赋予我们成长、结出硕果。她主宰冥界和那儿的一切幽灵,而那是个变化神奇,能令人死而复生的地方。另一方面她极为可怕。荣格说:“在负面上,母亲原型代表着一切阴暗、隐秘,不可告人的事物。她是深渊,她是死界。她吞噬、引诱、毒杀,既使人万分恐惧又像命运一般无可逃避。”④

很显然刘慧芳身上具有善良的特征,而王亚茹、徐月娟等女性则是作为刘慧芳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她们在作者的笔下则属于黑暗母亲的原型。王亚茹有过家庭,生过孩子,但她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和刘慧芳的温柔、贤慧相比,王亚茹身上则几乎表现了整个知识分子的弱点,同时也集中了一个女人的弱点。王亚茹刻薄、挑剔,甚至缺乏女性的温柔,她到处鼓捣是非,凡事自作主张,连弟弟的婚事也百般干涉,对刘慧芳竭尽刁难之能事。

不可否认,王亚茹具有上面提到的缺点,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王亚茹看做一个男人笔下的“黑暗母亲”,因为她本身就是个悲剧人物。王亚茹可以说是时代的牺牲品。她曾经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人,她善良、真诚、有修养,但是她在一夜之间失去了未婚夫和亲生女儿,父亲出了事,母亲又死了,剩下一个弟弟也没有着落,从而使她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古怪、尖刻、多疑和仇恨一切的不正常的人。她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规定情境中的特殊人物”。⑤

王亚茹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时代造成的,她的悲惨遭遇本应受到作者、读者和观众的同情,然而她得到的却是他们的批评、厌烦和憎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这首先来自于作者的反知识分子倾向。王朔毫不讳言他对“文化人的发难”,带有“偏见和嫉恨”,“我没念过大学,成了作家后谁要提对一个作家来说受高等教育是多么重要,我就认为这人是骂我、贬低我”,“咱走上革命的漫漫长路……受够了知识分子的气”。⑥王朔在作品中总是不失时机地痛斥知识分子,王亚茹等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成了被“贬”的对象。

女娲是人类的始祖母,她对她所创造的人类充满怜爱之情,为了让人类免遭厄运,她甘愿牺牲自己。所以,牺牲与奉献往往与博大的母爱紧密相连,母性成了女人的天性。女性的创造和牺牲精神的写照,体现了女性文化中的生命价值。女性创造生命、热爱生命直到生命作出牺牲,处处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文化内涵。女娲原型已化为“种族记忆”而沉积在中华民族儿女的内心深层,在社会发展中留下潜在的轨迹,她身上所积淀的女性文化的生命的价值内涵一以贯之,并将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不断。这种集体记忆使得中国文化重人伦,重生育,母亲因为生育而在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母亲”在传统的话语中具有明确的含义,夫权制社会中的妇女也仅仅在母亲的意义上,才能得到家庭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母亲”是被社会承认的妇女,是有德的妇女,林语堂在《理想的女性》中明白地表达了他的女性观:“由中国人看来,西洋社会最大罪恶为充斥着众多独身女子,许多这一类的女子,倒是大人物……但她们倘作了母亲,她们的人格更伟大。……可是妇女有时也可以受造物的赏赐而获得一卷发秀美的婴孩,那是她的胜利、她的快乐,比之她写了最伟大的著作又不可思议;她所蒙受的幸福,比她在舞台上获得隆重的荣誉尤为真实。”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女”之较之于“母”的不足,林语堂借造物主对比了“女”幸福之有限于“母”幸福之绝对。“母亲”是被社会承认的妇女,是有德的妇女,是贤妻良母。而脱离了“贤妻良母”的女人则是孤立的,不确定的,不完整的。“圣母”形象是我们对于女性的期待。

王亚茹是母亲,她有过家庭,生过孩子,但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而脱离了“贤妻良母”的女人则是孤立的,不确定的,不完整的。王朔对“女人”王亚茹是贬抑的,而对“母亲”是赞扬的,尤其对刘慧芳式的“贤妻良母”是极尽所能的。但是“贤妻良母”就其本质来说是女性物品化的表现,是辅助男人功成名就的工具。正如一位学者所提到的:“她们就其社会身份来看是男性的妻子,但实质上已变成男性的精神之母,给予落难男性的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拯救”。⑧这正是王朔作品最能掩盖一些男性话语的地方,我们常常因为他对刘慧芳的赞美而觉得“女性”在社会上的受尊重程度的提高,事实上,女性从来没有进入到男性作家的赞美视野之中,刘慧芳因为是母亲能够得到舆论与作者的褒扬,而王亚茹、徐月娟收获的却是厌弃,甚至是观众、读者的憎恨。

女人,你命该受难:圣母形象批判

王朔的文学创作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影视文学创作,另一类是小说创作。王朔在其部分小说中塑造出了一系列的“痞子”形象,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痞子”文化,其典型特征便是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反叛与颠覆,反文化、反英雄、颠覆主流话语成为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指导思想。然而,王朔和他的“文化边缘人”对传统的态度却不是单一的。他们匮乏传统。但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在现代中国的影响力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在口号上竭力反传统而实质上却包含许多传统封建因素的“”时期,旧传统思想和被扭曲的“五四”新传统思想奇怪地共存着。在深受“”影响的王朔一代的思想深处,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不少的传统思想观念。这决定他们对于传统思想的反叛必然是相对的和盲目的。在历经反抗的绝望和疯狂之后,他们仍然要落到现实的地面上来。这时候,具有强大渗透力和潜在生活力,并在他们身上留有深刻印迹的传统思想显示了它的巨大融合力,匮乏真正力量的王朔自觉不自觉地走到了向传统依靠的道路上来。

在王朔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由激烈反传统到向传统回归的痕迹。他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作品对传统的反叛是广泛的,反叛传统的冲击力也颇为强劲,90年代之后,除了在一些作品中继续强化对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批判之外,王朔很少再对传统文化作激烈的否定性批判,在后期的一些作品中王朔更一改初衷,对一些他以往不屑的传统思想作了赞赏性的展示,最典型的有电视剧作品《渴望》、《爱你没商量》。对于《渴望》的创作,王朔曾谈道:“最初在构思时并没有确定人物形象,甚至连姓名都没有想好,而是依照所谓‘东方女性’的理念演绎出来的,最善良最软弱的女子,偏偏命运多舛,未婚就收养了别人的孩子,又遇上懦弱的丈夫和“恶”大姑子,后来自己又身患重病,生活也没着落……总之,一切可以想象的苦难,都往她身上倾泻,以表现她忍辱负重的美德,赢得观众的同情和眼泪。”⑨《渴望》的主题则是“扬善抑恶,站在道德立场评判每一个人,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好人一生平安,坏人现世现报”。⑩《渴望》集中地体现出了这种传统道德思想,刘慧芳便是这种传统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者。

作者正是借用她温顺、善良的行为来表现她行为的传统性以及她的美好品德,以将这种传统性的张力引向读者,以增强观众对她的同情程度。但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到,作者的意旨在强调“家务事”、“儿女情”,同时通过这个故事重复了中国文学的原型情节因素――女人的“三从四德”。这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的:“文本中,刘慧芳作为类型化的女性表象,不具有作为主体的独立思维,是一个在场的缺席者。她的完整形象的成型,是通过男性头脑中的无意识心理积淀对女性表象的预设筑成的典范。一部文本,如电视剧、电影等与其说倾诉的是剧中人物内心情感世界,不如说表露的是叙事者先在的个性特征和文化价值观念。”(11)而且《渴望》的剧作者曾如是说:“主人公一定是个女人,一个老爷儿们在电视上演几十集恐怕没人爱看。我们一定要写一个让中国男人人见人爱的女性。”???由是观之,该剧的男性作家既是刘慧芳形象的缔造者,也是实际上的行为主体,足见其创作初衷是依据传统的男性视点和心理来设定的。因此可以说,《渴望》这部作品的形式可能是现代的,甚至采用了后现代的形式,但他的文本的隐性结构却是反现代的视野,或者说是一种具有封建传统的男权视野。若干年后,抛却刘慧芳身上这个人物形象的时代依托,我们会看到她身上所承受的男权文化的烙痕。

注 释:

①⑩王朔:《无知者无畏》,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②李小玲:《从神话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娲原型》,《北方论丛》,2002,(2)。

③朱常柏:《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④杨瑞:《聊斋志异》中的母亲原型,文史哲,1991(1)。

⑤???杨文勇、解玺璋:《渴望冲击波》,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⑥王朔:《王朔自白》,《文艺争鸣》,1993(1)。

⑦林语堂:《林语堂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⑧郭培筠:《男性权威话语情境下的女性被述――论谢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⑨张志忠:《王朔现象:路标与天平――〈1993:众语喧哗〉选二》,《文艺评论》,1997(5)。

(11)雷莉:《〈渴望〉与〈女人三十〉的女性形象比较》,《当代电视》,1998(11)。

女娲传奇篇9

关键词:女娲;人面蛇身;人首蛇身;拟人化;社会矛盾调和

“设计”一词,虽然在近代才被明确提出,但自人类文明开始,类似与“设计”的工作就伴随着社会的成熟而不断发展。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外,人们也要求它同时能兼顾精神的需求。一谈到“道观”,一般人都会想到“月到松庭鹤未眠,玄都羽士诵灵篇”的场景。但是,前几日去位于浙江金华的黄大仙道观游玩,走进大厅,再到后院,突然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在院子里有一个方形的小水池,两边的两座小拱桥,池子中间是一个低矮的四角顶的亭子。有趣的事就在这亭子那微微翘起的四檐上。以往我们看见的,都是古代的神兽、神仙等,这里每只檐角都坐着一只“小怪兽”,长得就跟电视上出现的恐龙,《奥特曼》中的“哥斯拉”差不多。更有意思的,我问问边上同游的人,大多数都觉得这个搭配“蛮有趣的”,没有特别大的问题。

回来以后,我就在想这个问题:明明是一个不符合我们文化传统的“混搭”,旁人也就算了,在我这样一个非常喜欢中华文化的设计师的眼里,却也没有觉得这样的造型有什么罪大恶极,只是有些啼笑皆非罢了。追究原因,我想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搭配,出现在一个被地方旅游业商业化了的道观里,到让它看起来有了些叛逆的味道。现在很难找到一个清净的道观。为了保护修行的人,游客们都要严格遵循道观开放的时间。到了普通人能进去了,又是唧唧喳喳一堆人,指手画脚,拍照留念。道观,更像一个展览馆。所以,道观中的“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方便游客,设了很多指示牌——道观没了他的神秘,观内也可以随意拍照,甚至还有名人来此的留念照——大仙没了威严,里面的道长与人的交流也少了,就像个工作人员一样,接待四面八方来的游客。

面对这样的改变,设计师又能做什么呢?设计,不是一层不变。从古到今,作为设计师,我们该传承什么,创新什么?女娲,中国在原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崇拜对象,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俗神之一。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女娲的形象从产生到成熟,逐步被确定下来,又在后来的社会影响下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或许对我们的疑问会有所解答。

关于女娲的传说,早就流传与民间。女娲补天,黏土造人,这两则民间传说讲的就是天地初期,华夏民族起源的故事。但最早有文字记载则是出现于《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关于女娲形象就描述,基本认定最早出现于汉代,王逸注《楚辞﹒天问》:“女娲人头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也有女娲神力的描述,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此外,《艺文类聚》卷十一《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由此可见,在汉代,女娲形象已经趋于成熟,以“人首蛇身”为标志。

在上古神话中,蛇,是常出现的一个动物图腾。蛇行踪诡秘,有独特的“脱鞘”的生长方式,环境适应性强,同时又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尤其是后两点,是当时人们所十分向往的。通过人们对生活的长时间体验,人们将“人首”作为思考、创造、统治的载体,而“蛇身”承担了生存、生殖的功能。通过这两部分的结合,创造了“人首蛇身”的大神形象,以协调人们社会愿望与自然现实之间的矛盾。根据早期的文字描述,后人绘制的女娲像基本保持“人首蛇身”的形象,但此时,女娲没有四肢,也没有明显的服饰,性别特征,场景也显得简单。如明代蒋应镐绘制的《山海经绘图本》,清代的《神异典》中的女娲插图。汉,是“女娲”崇拜的鼎盛时期,从大量的画像砖,墓室笔画,织物上看,此时的女娲造型有了明显的变化——人的部分加重了,由“人首蛇身”变成了“人身蛇尾”。并且根据地域不同,演变出了多个版本,有些女娲有类似于蜥蜴的足,有些上身着汉服,有些则仙袖飘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作为更有能力改变自然的种群,在民间崇拜的过程中,份量在逐渐加强。

同时,女娲有了一个新的形式——与伏羲成为“对偶神”。关于女娲的神话也出现了新的版本。在汉代文献中,首次将女娲、伏羲列为对偶神的,出现于《淮南子﹒览冥训》:“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唐代,关于女娲、伏羲兄妹成婚而繁衍人类的故事已经广泛流传。在汉代画像砖中,女娲与伏羲对偶出现的频率很高,通常四对称的,或联袂,或交尾,发饰,服装,姿势也通常是对应的。手持之物往往也呈对照:伏羲捧太阳,则女娲捧月亮;伏羲执规,女娲执矩。随着道家成仙观念的深入,此时,也有出现羽化、灵芝等新元素。众多学者研究这种对偶神形式出现的原因,大致有这三点:一、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女娲作为女性,不适合再独自担当创世大神,而将为伏羲的妻子。二、汉民族不喜欢独立,所以喜欢给神仙配对。这点在道家的神仙系统中也能看出来。三、也有认为两者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功能,都是创世的大神,都是华夏民族的祖先。

到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女娲形象在中原地区逐渐弱化,被更成熟的西王母、东王公、玉皇大帝等仙界大神渐渐取代。同时,由于佛教的传入,女娲形象在内地与边远地区形成不同的发展趋势。传说顾恺之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图》中的女娲“气若幽兰,华容婀娜”。梁朝画家张僧繇的《伏羲﹒神农》中,所画的伏羲面貌虽奇特,但身形已于世人无异。但此时,汉代繁荣的伏羲、女娲崇拜,在偏远的新疆地区依旧一片盛行。

女娲还曾出现过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形象,部分地区民间有着“娲埋绣鞋战地”的传说,故事中女娲穿着与人一样,善良可爱。民间还有很多女娲庙,有的“女娲”像一民民间女子一样梳妆打扮,有的则像仙界神仙一般有五帝,有侍卫等等。“女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越来越靠近人间,“蛇”的形象逐渐减弱,而“人”的形象一步步丰满起来。

总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女娲形象并非一成不变,从有文字记载的“人面蛇身”,到壁画中的“人身蛇尾”,再到后来的完全的拟人化。期间经历的很大的变化。我们也看出,这种变化并非由某些人掌控的,而是根据社会、生产、文化的发展而慢慢改变的。她的改变,不会偏离历史的轨迹,也就是社会和谐的需求。同理,设计也是一样。就像黄大仙道观中的“小怪兽”一样,处于这样一个环境,又有多少人会去在意这种不和谐的搭配。在看当下,张冠李戴的设计频频出现,在房间换个木窗格就是中国风情,立个雕像开个旅游节就说是文化传播。中华民族“技以栽道,文质彬彬”的设计思想却没了踪影。

设计,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视觉里,更多的是在我们的口头、行为、情感中。例如,最近中国式的婚礼又时髦起来,这样不仅因为看惯了西式婚礼的人们谋求新鲜感,还因为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会有一种仪式的归属感。像情感化设计也有这样一种考虑,所以有具有仪式感的包装设计,具有文化气息的礼品设计,具民族特色的家居设计,都是让人产生亲切的设计。日本设计师坂井直树有篇博客上面写过,他之所以能区分哪些椅子是欧美设计师的作品,哪些确实出自日本设计师之手,是由于一种感觉。因为欧美人设计的椅子,一开始就是作为立体物来考虑的,而日本设计则是通过平面组合构成立体的,正如日本的和服,摆放的时候是一个平面,而穿在身上有可以很贴身地表现人体的立体感。正式由于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这才是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别的文化最大的不同点。

当代设计其实就像上古时期的神话一样,调和了社会的矛盾。当代人文化缺失,对历史缺乏思考,但心里又希望能够追源寻根,寻求民族特色。这样的矛盾,正是需要设计师们,更多地思考文化、人的行为方式、观念等在设计中的影响,从而唤起大众对历史的回忆与感受。

参考文献

[1] 周明初 . 校注 山海经[K] .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马昌仪 . 古本山海经图说[K]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春生 . 山海经研究[K] .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女娲传奇篇10

早在几个周前,年级组就为去女娲山秋游向学校递交了申请。直到昨天才批复,我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生于斯,长于斯,我却无缘识得她的真面目。能不激动吗?在一个秋日的早晨,我和我的同学出发了。

大雾依然如织,宛如一位羞涩的少女,沿途的村庄都被她用粉白的丝巾给裹住。同学们却异常兴奋,可能是他们第一次出游吧。像出笼的小鸟儿,充分享受着自由的快乐。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我们穿过热闹的街市,信步来到了女娲山的脚下。施洋小学就坐落在这里,依山傍水。今天是周五,学校在上课,我们没有惊扰,只是在校门外驻足了一会儿。桂花树依然是那样苍郁,花圃依然是那样秀丽。烈士的铜像在鲜花丛中熠熠生辉。

绕过学校,跨过石桥,沉寂了几千万年的古山就矗立在眼前。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天上给戳了个大窟窿,暴雨肆虐,洪灾泛滥。为了拯救人类,女娲娘娘在此架起大锅,炼石补天。天终于被她给补好了,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座山叫女娲山。好高的山啊,顶端直插云霄,我不由的吸了口凉气。

我们沿着一条便道登山,山脚下的茶农就是从这条小路上山采茶的。山势陡峭,道路曲折。队伍像一条长龙蜿蜒前行。向上望,前面的人踩着后边人的头顶,向下看,人头攒动。近处红旗猎猎作响,远处云雾沉沉不知是何去处。更有学生前呼后应,应和之声不绝于耳。

快到半山腰的时候,天突然放晴了,眼前豁然开朗。成畦成畦的梯田茶树油绿如墨,微风轻送,空气里弥漫着山茶花的淡淡香味。径直向上走,就是从林深处。古木参天,可能是我们的到来惊扰了林间的小鸟,我没能去体味“鸟鸣山更幽”的绝妙。然而,我却有新的发现。松树枝头,蛛网结满了水珠,晶莹剔透,远远望去,宛如盛开的雪莲。千朵,万朵,简直是花的海洋。雾啊,竟织出这般美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