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0:09:33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范文篇1

一、形势与现状

1.面临的形势

(1)安全生产是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的重要保证,安全生产越来越突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煤炭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60%左右,2020年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20*年全国煤炭总量为9.9亿t,20*年11.0亿t,20*年煤炭产量尽管达到了13.9亿t,仍不能满足需求。当前,快速增长的经济,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我国煤矿主要是井工开采,生产环境条件复杂,与其它行业相比,煤矿安全尤为重要。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安全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保证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能源供给问题。

(2)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煤矿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对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安全生产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正确道路上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煤矿灾害事故的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煤矿安全生产的监察技术水平。

(3)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世界上主要采煤国家死亡总人数的4倍,百万吨煤死亡率是美国的近200倍(20*年)、印度的12倍。煤矿灾害事故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每发生一起事故,都会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使煤矿企业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企业市场亲和力受到削弱,严重的影响了煤炭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问题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严重的环境危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对煤矿灾害事故进行深入的报道,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另外,我国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形象和对外贸易。

(4)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科学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系列高技术成果,推动了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促进了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加速了传统工业的高技术化,形成了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各类产业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科技和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中,取得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技术优势和高额经济回报。进入新的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从经济竞争、资源竞争和科技应用竞争向科技原始性创新竞争演变发展,原始性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煤矿的安全生产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煤矿的安全生产愈来愈影响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国际贸易。面临良好的国内外形势,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2.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

(1)煤矿自然条件差,灾害多

我国大多数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导致自然灾害多,容易引发重大事故,给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

煤矿瓦斯大,煤与瓦斯突出越来越严重,危险性增加。我国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在10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609处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占26.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7.6%,低瓦斯矿井占55.6%。国有地方和乡镇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5%左右。部分局矿的情况更为严重,如淮南煤业集团公司所属11对矿井均为突出矿井,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所属的13对矿井也全部为高瓦斯或突出矿井。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瓦斯涌出量不断加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也不断增加,高瓦斯突出矿井数量也在增加。

自然发火危险性严重,比例大、覆盖面广。据20*年的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中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51.3%。自然发火危险矿井几乎在所有矿区都存在,因自燃而造成煤炭资源的破坏,每年达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个别煤矿十分严重。据统计,1999年17处大中型煤矿就发生1377次冲击地压,最大强度达到里氏4级。辽宁省抚顺矿务局老虎台煤矿,20*年发生各类冲击地压6127次,其中大于3级21次,平均每天发生冲击地压17次,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城市的公共安全。

煤尘爆炸危险普遍存在,危害严重。我国煤矿爆炸危险普遍存在。20*年原国有重点煤矿有532处矿井煤尘有爆炸危险,占87.4%。小煤矿中91.35%煤矿的煤尘具有爆炸危险,其中高达57.71%的具有强爆炸性。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制约安全生产。我国大中型煤矿中,水文地质条件属于复杂或极复杂类型的煤矿占25.*%。20*年,全国煤矿共发生水灾事故146起,死亡463人,占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的比例仅次于瓦斯事故。

煤矿热害已成为矿井新的灾害。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围岩温度提高,矿井热害问题越来越突出。1999年,70处大中型生产井工煤矿的采掘工作面最高气温超过《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其中26处超过30℃,最高达到37℃。

(3)煤矿数量多,大、中、小并存,差异大

我国煤矿数量多,超过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国家的煤矿总数。截止2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煤矿26395处,国有重点和国有地方煤矿27*处,乡镇煤矿23691处。按矿井能力划分,大中型煤矿532处,占煤矿总数的2.*%,小型煤矿25863处,占97.99%。

我国煤矿的生产能力分散。根据1999年统计分析资料,全国煤矿平均每处生产能力5.85万t/a。其中,大中型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7.25亿t/a,占全国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的41.43%,平均每处109.66万t/a;中型煤矿342处,能力2.18亿t/a,占16.6%,平均每处63.7万t/a。这些数据充分反映出我国煤炭生产分散,生产集中度过低,大多数小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下、抗灾能力差,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困难。

(4)煤矿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20*年,原国有重点煤矿的采煤机械化程度75.43%,综采机械化程度59.42%,综掘机械化程度15.*%。而原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全国平均采煤机械化水平还不到40%。

20*年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有35处高瓦斯突出矿井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配备瓦斯抽放装备,47处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没有装备瓦斯监控系统,占高瓦斯突出矿井总数的17%。现有煤矿多数矿的监控系统装备不全,尚未实现网络化管理,部分设备功能落后。44处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尚未建立防灭火系统。66处矿井尚未建立防尘供水系统,占矿井总数13%的煤矿需要更换防尘供水管路。不少的矿井没有安设防隔爆设施,既使配备了隔爆设施的矿井,设置的数量少,没有达到安全规程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原国有重点煤矿的甲烷传感器、便携式甲烷检测仪、光学甲烷检测仪、甲烷断电仪等必备的安全仪器仪表配备不足。有164处矿井50%以上的电气设备超期服役。数量众多的小煤矿安全装备水平更低,有的根本不具备防御灾害的能力,多数小煤矿仍旧沿用落后淘汰的电气设备,电气防爆性能差,失爆率高。

(5)煤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差,管理落后

我国煤矿用人过多,农民轮换工等从业人员构成煤炭生产一线主体,整体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许多企业又不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违章作业现象严重。许多小煤矿经营者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知识,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顾安全。据2000年的调查,30万t以上大中型煤矿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2.67%,大专以上只占5.44%,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占0.3%。30万t以下小型煤矿中,中专以上职工平均每矿不到3人。另有资料表明,在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职工总数的2.93%。20*年国有重点煤矿原煤生产人员效率为2.78t。

目前,我国煤矿的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受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的限制,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这也是煤矿灾害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3.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重大问题

(1)煤矿重特大事故多

当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呈现稳定好转的态势,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煤矿是工矿企业中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行业。20*年全国工矿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13960起,死亡14924人,其中煤矿企业共发生死亡事故4344起,死亡6995人,占工矿事故总数31.1%,死亡人数的46.9%。在煤矿事故当中,重特大事故多,并呈上升趋势。20*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12起,煤矿占了9起,分别占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75%和66.9%。据统计,乡镇煤矿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64%以上,事故次数占全国煤矿事故起数的60%以上。20*年乡镇煤矿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72.5%。

我国煤矿事故类型当中,瓦斯和顶板事故最为严重,在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中,瓦斯和顶板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74%以上,事故次数也占全国煤矿事故次数的70%。20*年,全国共发生瓦斯事故743起,共死亡2407人,分别占全国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17.1%和34.4%。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中,由于瓦斯(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引起事故7起,死亡357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重特大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的77.8%和85.6%。从事故起数统计,顶板事故是最严重的,顶板事故发生的频率较高,死亡总人数较多,20*年,全国共发生顶板事故2364起,共死亡2766人,分别占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的50.71%和34.69%。

由于煤矿事故多,死亡人数多,造成了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与先进采煤国家的差距很大。1999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6.08,2000年为6,20*年为5.85,20*年为5,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1.25,国有地方煤矿为3.83,乡镇煤矿为12.1。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非常低。2000年,南非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0.13,印度为0.42,波兰为0.26,俄罗斯为0.46。20*年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只有0.*5。由此可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与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解决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2)职业危害严重

我国原国有重点煤矿现患尘肺病人数约17.5万人,而且每年还在增长,每年因尘肺死亡2500~3000人。这些数字还不包括职业危害更严重的原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煤矿的其它职业危害,如噪声、震动等也相当严重。

(3)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大量存在

由于煤矿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开采条件的多变性,而且存在着瓦斯、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往往可能存在于一个矿井,增加了矿井的不安全度。加上煤矿作业空间十分狭小,照明条件差,大量隐患存在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和井下各个场所,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因此,煤矿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苛刻的作业条件,形成了大量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

(4)安全技术和装备尚不能保障安全生产

由于对煤矿主要灾害的致因缺乏深入研究,使得采取的技术措施针对性、可靠性和配套性不强,只治标,难治本,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煤矿灾害的发生。如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研究仍停留在假说阶段,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来指导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致使突出事故时有发生。随着煤矿向深部延伸,诸如延期突出、矿震、热害、高地应力等灾害更为严重,对这些灾害缺乏必要的研究,还不能找到完全有效的治理措施。

煤矿安全装备是防治煤矿事故的重要手段,在防治灾害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有许多装备存在适应性不强、可靠性差的问题。另外,面对新出现的灾害,缺乏必要的控制灾害的专用装备。煤矿安全的监测仪器仪表也存在着寿命短、精度低、稳定性差,满足不了安全的需求。设备短缺仍是煤矿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5)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

安全科研投入对煤矿安全生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国家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直接投入不足,影响了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由于煤炭工业部和国家煤炭工业局的撤销,行业性科技攻关和原煤炭基金随之取消,使得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明显下降。由于我国煤矿企业长期以来执行的是低价位运营,企业效益差,无力对安全科技进行投入。据1999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大中型煤矿中只有191处有安全科研投入,仅占大中型煤矿的总数的36.77%,安全科研投入总计5878万元,平均每矿不足10万元。安全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对煤矿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6)安全监察技术手段缺乏

煤矿安全监察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检测设备及仪表等技术装备的支持,以保证监察工作的科学、准确。煤矿灾害事故的勘测与分析,事故模拟验证、责任认定也都需要借助于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手段。但是,目前还未针对煤矿安全监察所需的技术和装备进行研究与开发。比如在处理事故时缺少取证的技术分析手段;抢险救灾时,缺乏救灾通讯设备和快速救灾装备。因此,急需对监察急需的技术、仪表现装备进行开发研究。

(7)行业技术基础亟待加强

安全技术标准是指导、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煤矿安全监察的重要依据,现行的数百个煤矿安全技术标准急需修订以满足当前安全生产的要求。近年煤矿因采用的新生产工艺技术而出现的安全问题,也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标准。

煤矿安全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安全标志的准入制度对确保进入煤矿的产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承担产品安全性能检验的各质检中心的检验装备存在着设备老化、测试技术水平降低等突出问题,急需更新和提高。

4.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需求

(1)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适合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这是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

(2)加强煤矿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摸清灾害的致灾机理、发生演化过程,如煤与瓦斯的突出机理、瓦斯与煤尘爆炸机理等。攻克主要灾害防灾抗灾和救灾的重大理论问题及重大技术难题。

(3)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性应用技术进行攻关研究,为控制矿山重特大事故提供有效的技术;发展煤矿安全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并促进其产业化。

(4)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市场机制,建立主要灾害治理的示范工程。

(5)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基础性工作。健全和完善煤矿安全标准化体系,改善重大技术与装备研发的实验条件,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能力,为煤矿安全形势的全面好转提供技术基础。

(6)解决安全监察工作的技术难题。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矿安全监察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监察能力和水平。

(7)加强对生产技术进步所出现的新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8)加强煤矿安全科技的评估工作。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1.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科技进步对安全与健康事业的促进作用,紧密结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抓好“三件大事”,建设“六个支撑体系”,推进“五项创新”的工作思路,贯彻“科技兴安”的战略思想,与实施国家科技发展纲要相协调,促进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2.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思路

整合全国煤矿安全科技资源,创立国家煤炭安全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煤矿安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在国家资金引导下以企业投入为主,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建立示范工程。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提供技术支撑,为煤矿企业改造升级、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3.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目标

以煤矿主要灾害为对象,提高煤矿防灾抗灾能力和煤矿安全监察水平为重点,扭转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为目的,在煤矿安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攻克30项关键技术,推广35项先进适用技术,建设5个灾害治理示范工程,煤矿安全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建新形势下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和企业相结合的煤矿安全科技投入机制。为煤矿灾害治理长效机制的基本形成、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职业危害显著降低、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保证。

三、重点任务

1.基础理论研究

煤矿安全科技的基础理论研究是灾害防治工作的源泉和根本。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揭示煤矿事故的致因和灾害发生机理,摸清事故发生发展及演化过程,探索灾害预测预报的敏感性指标或参数,寻找防止事故发生的途径和方法。以煤矿事故因素——瓦斯、火害、水灾、顶板和机电等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15项基础理论的研究。

(1)瓦斯、煤尘爆炸机理及传播规律

(2)承压瓦斯在孔隙介质、松散介质中的渗流特性

(3)煤与瓦斯延期突出及预测的基础研究

(4)煤自然发火热物理特性及火源点探测基础理论的研究

(5)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和优化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

(6)突出煤层高产高效开采的安全基础理论研究

(7)突出煤层放顶煤开采与突出危险性之间的关系

(8)深部开采条件下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

(9)矿井顶板灾害发生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10)矿用隔爆箱体防爆性能的评价方法和专家系统

(11)新的采矿方式和采矿环境下,煤矿水害突发机理、条件及关键控制因素的研究

(12)煤矿呼吸性粉尘和悬浮颗粒物的扩散特性

(13)煤炭中硅酸盐粉尘的产生和稀土元素特性

(14)煤矿安全经济理论研究

(15)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理论研究

2.重点科技攻关研究

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技术问题,加强科技攻关,提高对煤矿主要灾害的识别能力、监测预警能力、防治与控制能力;提高矿井的防灾抗灾水平、事故的抢险救灾水平、安全生产管理的科技水平、事故的鉴定分析水平等。以危险源辨识、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科学管理等6方面为主线,开展30项重点科技攻关。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

以煤矿作业活动场所、巷道峒室及采矿影响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因素、机电设备为对象,对可能存在的危险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危险性分析,对事故隐患进行诊断、鉴别和分级。

(1)煤矿重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估及分级标准的研究

煤矿灾害的监测预警

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是防治事故发生的关键,加强对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的监测预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监测监控、预测预报和预警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前提和保障。

(2)瓦斯煤尘爆炸动态监测、预警技术

(3)煤矿突发性动力灾害(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矿震等)的预测技术

(4)煤矿采掘工作面、采空区自然火灾连续监测与控制技术

(5)煤矿主要灾害的预警技术的研究

(6)呼吸性粉尘浓度和沉积煤尘强度监测传感器的研究

灾害事故的防治

根据煤矿灾害存在和发生的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和准确的技术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还不能满足防灾抗灾的迫切要求,还需要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

(7)瓦斯灾害易发区判识系统和防爆脉冲雷达的研究

(8)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

(9)高瓦斯煤层强化抽排技术及规模开发利用技术

(10)区域性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及控制技术

(11)电磁辐射法预测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的研究

(12)井下隐蔽火源的探测技术

(13)防治井下自燃和外因火灾的新材料、抑制剂和新工艺的研究

(14)瓦斯煤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的研究

(15)综采工作面实时跟踪降尘成套技术的研究

(16)原位动态地质及诱发水害相关信息的适时监测、快速处理与灾害预报技术与装备

(17)非拆卸式安全矿灯的研发

(18)防范和控制灾害性突水事故的导水通道高效精细探查技术

(19)采区高压安全供电集中控制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与分析处理

我国煤矿主要是井工开采,一旦发生诸如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等重特大事故,先进的救灾技术和装备是挽救生命、减少人民财产损失的保障。当前,井下无线救灾通讯、井下人员的跟踪管理、遇难人员定位等技术装备是急需开展攻关研究并产业化的。事故的分析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灾害发生的过程的智能仿真,勘察和技术分析都必须借助于必要的技术手段。

(20)煤矿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及救灾辅助决策系统

(21)煤矿重大灾害的救灾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

(22)煤矿主要灾害的智能诊断和仿真模拟技术研究

煤矿安全管理科学技术

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依靠管理人员的主观意志和经验来进行的。这种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矿井管理工作的需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矿山灾害事故数据库、知识库和专家系统,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

(23)我国煤矿防灾抗灾的地理信息网络(GIS)

(24)以矿井通风和预防瓦斯灾害为主线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25)重大灾害现场勘察技术研究

(26)建立矿山灾害事故动态数据库、知识库和专家系统

(27)矿井安全生产评价方法与动态评价系统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技术保障

煤矿安全监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煤矿安全装备的监督检验、事故的责任认定等都必须强化技术的作用。

(28)为制订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标准体系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29)重大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及其鉴定技术与装备

(30)煤矿事故预防、工伤保险与安全监察机制的研究

3.重点推广项目

我国煤矿大、中、小并存,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煤矿安全科技经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取得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为了认真贯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的“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方针,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本着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科研成果,及时淘汰技术落后、安全生产程度低的技术与装备的精神,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遴选出了7类35项煤矿安全技术与装备重点推广,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煤矿防治灾害事故的能力。

矿井通风技术

推广通风系统优化技术,提高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和抗灾能力;推广高效节能的通风设备,提高矿井和掘进工作面的风量供给,以及处理瓦斯积聚的能力。

(1)高效节能小矿井主要通风机

(2)高效低噪声对旋局部通风机

(3)局部瓦斯积聚处理技术与装备

(4)矿井通风参数测定技术与装备

(5)通风系统优化技术

瓦斯抽放与防止瓦斯煤尘爆炸技术

推广“九五”以来科技攻关的系列成果,提高低透气性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的瓦斯抽放率,使矿井的瓦斯抽放率和抽放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推广自动抑爆装置,为采掘工作面大型装备提供安全保障技术和小煤矿防止瓦斯爆炸及传播爆炸技术,提升小煤矿的安全保障能力。

(6)突出煤层定向长钻孔预抽本煤层瓦斯技术与装备

(7)定向水平长钻孔抽放瓦斯工艺技术与装备

(8)采空区瓦斯自动抽放技术与装置

(9)本煤层长钻孔超前预抽瓦斯技术

(10)煤矿瓦斯抽放管道多参数监控系统及安全保护装置

(11)移动抽放泵站

(12)瓦斯、风、电闭锁装置

(13)爆炸危险性监控和自动抑爆技术与装备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

推广区域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技术和日常预测技术,降低防突成本,提高突出矿井生产效率。推广电磁辐射法,无线电波透视法等探测突出构造新技术,提高突出预测的准确性、推广严重突出矿井综合防突技术,减小突出灾害次数,保障安全生产。

(14)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

(15)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确定技术

(16)长钻孔控制爆破防止突出技术

(17)机掘、机采工作面防突措施及配套装备

(18)煤与瓦斯突出监测技术与装备

(19)突出危险预报仪等便携预测仪器

(20)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预测技术与装备

安全监测监控技术

推广总线式实时监控制技术,促进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中的应用,提高监测监控技术水平,为安全管理和安全监察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1)全矿井综合监控系统

(22)乡镇小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23)各类便携式安全测定仪

煤矿火灾防治技术

推广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监控技术、监控采空区等火灾易发场所的火灾隐患,减小矿井火灾发生的次数和频率,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24)自然火灾束管监测系统

(25)胶带输送机监控技术

(26)井下移动式制氮装置及氮气防灭火技术

(27)三相固态泡沫防灭火新材料

(28)自然火灾的综合防灭火技术与装备

煤矿粉尘防治技术

推广以降低呼吸性粉尘产生量为中心的防尘技术,改善作业环境,保护工人健康

(29)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30)通风除尘技术

(31)高压喷雾技术

(32)煤层注水技术与装备

应急救援技术

推广一批新技术,提高对危险场院所作业人员的保护和救灾人员自我保护能力和救灾能力。煤为事故勘查提供技术手段,实现科学取证。

(33)氧呼吸器

(34)防爆摄录系统

(35)救灾无线通信系统

4.示范工程

目前我国在防治瓦斯煤尘爆炸、内外因火灾、水害和围岩破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逐步形成了我国煤矿灾害治理的成套技术。针对我国煤矿主要灾害的特点和主要灾害类型,采用既有关键技术突破又有系统集成的成套技术与装备,通过建立5个示范工程,每项示范工程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矿井或矿区应用。

(1)煤矿瓦斯高效抽放技术示范工程

(2)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工程

(3)瓦斯监测监控技术示范工程

(4)煤矿自燃火灾综合治理技术示范工程

(5)水害防治示范工程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

1.搭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安全科技创新是实现煤矿生产安全状况不断好转的原动力。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挖掘和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科技的原始创新力,促进煤矿安全科技工作蓬勃发展。煤矿安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坚持面向煤矿安全生产、坚持煤矿安全监察,整合我国的煤矿安全科技资源,构建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推广、技术标准和法规、技术与产品监督检验的科技平台。

建设我国完善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的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与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在这个体系中既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能根据国家战略和煤炭安全科技发展的迫切要求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创新资源;既能够激发各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煤矿安全创新体系。形成我国煤矿安全科技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和成果推广及示范的科研体系和队伍。以市场为导向和重点,深化研究机构的改革,建立科研内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良好机制。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三层科研机构网,确立煤矿安全科技的骨干研究机构,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组织的主体。建立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科技评价体系。减少和简化科研项目评估程序,完善评估的监督机制。

2.创建煤矿安全科技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

煤矿安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灾害的治理由于灾害因素多、治理难度大,因此尤其需要有良好的政策来支持和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主要就是要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发展和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完全适应的体制和政策的保障体系,建立煤矿安全科技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外部条件。煤矿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由于煤矿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国家应给与足够的重视,把煤矿安全科技发展作为安全科技的重点来对待,把煤矿安全科技工作作为煤炭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对待。在条件成熟时,应制定独立的煤矿安全科技发展计划。

3.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增加煤矿安全科技投入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煤矿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复杂性给煤矿灾害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难题,加强煤矿安全科技工作是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重要保证。资金投入是保证安全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的措施,国家应当重视并加强对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并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一方面,国家应设立稳定的煤矿安全科技投入渠道;另一方面,企业要增加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吨煤提取1元作为煤矿安全科技的科发基金,专款专用,并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指导资金的投向。

4.加强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支撑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运行机制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事情。煤矿安全科技的体系建设应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统一进行规划、建设和实施管理。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各项工作由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归口部门进行管理:进行煤矿安全的科技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订,管理煤矿安全科技基金项目的立项、审批、管理和鉴定验收,组织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会议,煤矿安全科技普及、教育培训等。

加大对高校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科技投入;重点支持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促进煤炭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技术革新。形成三层科技发展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煤矿安全产品检测检验体系。以安全检测检验机构为主休,加强安全检测检验技术的研究和检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检测检验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健全和完善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善煤矿安全量值传递体系。以技术标准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加强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实施标准战略,跟踪国际标准现状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5.注重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建立和完善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教育与培养体系,加强对安全科技人员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的锻炼、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中的骨干作用,并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在稳定科研队伍的基础上,加强对优秀安全科技人才的支持,注重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6.建立有利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文化环境

广泛宣传和贯彻“科技兴安”战略思想,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传播灾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知识,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加强安全科技文化的建设,出版安全科技的论著、专著和科普读物,制作发行有关的音像制品,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真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

7.建立符合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特征的激励机制

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科技的作用主要为社会效益。同时,鼓励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和取得相应的回报。鼓励原始创新,对获得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议设立煤矿安全科技奖励基金。

研究报告范文篇2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少先队员“快乐生活”的自身需要。

“快乐生活”是当今少先队员身心所迫切需求的,“快乐生活”会给少先队员带来幸福童年的回忆,生活的信心、学习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和对美好的向往。“快乐生活”是通向勤奋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桥梁,非常重要。我校开展的中队经营就是围绕“一切为了队员、为了队员的一切、为了一切队员”的宗旨,通过中队经营,让队员自己来创造快乐和感受快乐,就是要队员自己共同创建快乐的中队集体,在快乐的集体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发展。

2、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和谐发展少先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更有效地发挥少先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合力,一个学校只有将少先队文化和校园文化和谐发展,才能使两个文化的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民族文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进而便可加速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目前,我校正致力于“生成教育”的研究,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了这样一种教育观,那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智慧和人格的不断生成。学生的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生成的。生成的关键是教师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我想,从这样的定义中大家不难发现,“关注人格,师生和生生互动以及自我教育”都是明显带有我们少先队工作作风特质的关键词,因此,我校的中队经营是统整于生成教育之下的一种快乐队建形式。我们认为,只有寻找出少先队文化与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结合点,才能创造出新经验,取得新成功。

3、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少先队自身建设的需要。

少先队有着光荣的传统,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表明,自身建设是我们做好全部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在“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的工作要求下,我们以“中队经营”创建为平台,从抓理念、抓项目、抓标准、抓培训、抓评价等方面整体推进我校“中队经营”的开展。我们将中队经营建设与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相整合,吸引更多的中队辅导员自觉地加入到少先队理论研究中来,通过深入各中队调查、子课题跟踪指导、每月的经营者论坛、阶段成果展示和评选优秀等形式,全面增强我校各中小队的活力。

“中队经营”的界定: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营”一词不再仅仅局限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营一词的定义:1、筹划并管理(企业等)2、泛指计划和组织。

在我们的字典里我们是这样诠释“中队经营”一词的:中队经营是以每一位队员为主体,把中队作为队员在校生活的基本单位,通过小队自主创立、维护、管理中队事务,并在交往、合作,感受服务与被服务的不同角色体验过程中,习品德、学做人、练本领、增才干、促发展。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我们通过上网、专家咨询了解到,目前,台湾在班级经营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许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我校早在2005年年初,就已经把班队经营作为生成性德育研究的方向,我校德育处在班队经营方面已经开始了尝试,并积累了许多案例。我校的创新之举,是要将班级经营转化为少先队的中队经营。少先队的基础是中队组织:中队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建立。队的教育不是可被代替的活动教育,而是儿童群体性组织教育:即自主性集体的教育。发挥队的组织教育作用,就要加强建立在组织的中队集体建设,使班队集体建设一体化。我校的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就是立足于“以队促班”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我们把经营的目标定位于“快乐”二字,通过快乐经营,我们要实践爷爷对我们少年儿童的期望——快乐生活。在区快乐队建及我校生成德育的引领下,我们一中心小学的队员们将“以队促班建集体”,开展少先队的“中队经营”。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形成一套少先队快乐队建构建的新模式;使队员增强自主意识、形成快乐体验。同时,促进辅导员提升辅导力,以活力小队推进快乐中队的创建,凸显少先队组织的魅力。

2、探索开展中队经营的原则、途径、方法,形成并总结一套有效的经验。

3、探索实施中队经营的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方法、评价内容(项目)、评价指标、评价手段等一系列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有关理论的研究:

(1)“中队经营”的概念界定。

(2)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基本特征。

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如下图)

制订中队精神表达共同愿景

共谋经营策略锻炼你我才干

快乐我型我秀扬个性展才华

创立

服务功能

保障功能

激励功能

管理

维护

经营主体

经营后援

(3)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开展“中队经营”的意义。

2、调查研究:

(1)目前“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领域的发展情况。

(2)当前“中队经营”在我校中队建设中的实施现状。

3、“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应用的研究。

(1)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明确此队建模式的框架结构、内容上的构成要素以及模式内部经营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2)探索“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运用的基本条件、运用手段及运用途径。

(3)研究的初步成果在快乐中队创建中的实效和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措施。

(4)探索、建构评价的方案,明确评价方案的要素、方式、手段、项目和指标。

(5)“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对队员增强自主意识、形成快乐体验及辅导员辅导力地提升的培养实效。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1)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文章,借鉴企业经营、班级经营的内涵、发展情况和目前的研究成果等信息。

(2)依托我校是华师大普教实验基地的便利条件,聆听相关的讲座。

2、调查法

(1)调查分析对当前中队经营在我校快乐中队创建运用中的各类看法。

(2)调查了解目前中队经营在快乐中队创建中的发展情况、实施原则、系统结构。

(3)进行阶段性的队员问卷、辅导员座谈,了解队员与辅导员在快乐中队创建中开展“中队经营”的看法、建议等。

3、行动研究法

(1)层层推进,展示成果

1)以自主报名的形式确定试点中队,制定中队经营方案,重点研究如何吸引全体队员自主积极地参与到中队经营中来。

2)不断组织研究试点中队和辅导员开展中队经营的实施情况。①试点中队方案设计②教育札记选③试点中队辅导员经验交流

3)其他中队辅导员在观摩和学习试点中队经营的基础上制定各自计划并推行富有个性化的中队经营。

(2)阶段反思,强化推进

1)参与中队经营的辅导员,以教育札记的形式记录在中队经营过程中的体会,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中队经营的经验。

2)组织中队辅导员针对自己的反思和总结,进行有目的的有专题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中队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3)组织市区有关专家对中队辅导员在中队经营中的反思总结进行有目的有专题的指导和交流。

研究“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对队员增强自主意识、形成快乐体验及辅导员辅导力地提升的培养实效。

4、经验总结法

按研究的实施步骤分四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总结、撰写报告。

第一阶段: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撰写资料综述

第三阶段:撰写实验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4)

1、调查分析:

分析目前中队经营在快乐中队创建过程中亟待改进的地方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2、理论研究:

学习有关企业经营、班级经营的理念在中队经营中加以运用的理论,并加以归纳整理,找出基本方法和途径。

3、资料研究:

收集、查阅目前对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应用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有关的进一步完善的设想。

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5——、8)

1、资料汇总、撰写调查报告。

2、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明确此队建模式的框架结构、内容上的构成要素以及模式内部经营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3、撰写资料综述。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9——2007、9)

1、层层推进,展示成果。以自主报名的形式确定试点中队,制定中队经营方案,引导队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在小队中学会与人相处、交往和合作。大队部密切关注、深入了解试点中队和辅导员开展中队经营的实施情况。

2、阶段反思,强化推进。参与中队经营的辅导员,以教育札记的形式记录在中队经营过程中的体会,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中队经营的经验。同时,大队部组织中队辅导员针对自己的反思和总结,进行有目的的有专题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中队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3、探索“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运用的基本条件、运用手段及运用途径。建构评价的方案,明确评价方案的要素、方式、手段、项目和指标。

4、撰写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7、10——2007、12)

1、通过对前一阶段中队经营研究实践的阶段性小结,进行取舍、调整、补充,明确进一步研究方向,并再次进行实践研究。

2、总结经验、专家论证,撰写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

阶段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1——、4)

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

基础研究阶段(、5——、8)

撰写资料综述:《少先队中队经营》

第三阶段

实验研究阶段(、9——2007、9)

撰写中期报告:《创立、维护、管理——少先队中队经营操作流程的研究》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2007、10——2007、12)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

2、最终完成时间:2007、12

最终成果形式:论文《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本课题立项之前,学校已经进行了一年的中队经营地探索,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立项夯实了基础。

本课题的负责人诸晓燕老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曾参与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及多项市级课题的研究,是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各级各类书刊杂志发表;学校聘请的张声远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目前,正致力于我校开展生成教育的研究;梅元钧老师多年从事少先队管理与研究工作,积累了少先队研究的宝贵经验,掌握了少先队研究动态及情报资料;严薇副校长是一位专家型、科研型的领导,自己本身又有多年的大队辅导员经验,不仅对我校开展的少先队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自身领衔的多项科研课题获市级等第奖;德育教导周琦老师目前正在着力于生成德育的研究,也为我校开展的中队经营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黄红燕、顾迎来、沈健、徐春娟老师都是第一线的中队辅导员,她们各个优秀,所带领的中队先后获市区级红旗中队、快乐中队的荣誉,沈健老师个人是市的优秀中队辅导员。她们可以搜集中队经营过程中第一手的信息与资料。总之,研究队伍专业结构完整,年龄结构科学,在研究过程中任务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对本课题的研究充满了信心与热情,积极投入研究工作。

课题组所在学校是区的科研先进集体,科研氛围浓厚,学校领导重视少先队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极大的支持。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和保障机制:

资料设备方面,学校具有各种现代化的网络、电子设备,并订阅了《教育科研》、《教育参考》、《少先队科研》等多本教科研专业杂志,也可通过区教师进修学院信息中心、区科研室查阅电子期刊,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对课题经费估算(包括研究所需的出差、调查、试验、资料、上机和小型会议等)

图书资料费:1000元

专家咨询费:1000元

小型研讨会:2000元

外出学习费:1000元

成果结集印刷:5000元

研究报告范文篇3

主要格式为:标题、署名、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等方面的规定要求,关于在细节上的要求事项,以下这些都是小编对于这些方面的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标题。

在气象课题研究中一定要将课题的标题进行全面的检查,如:标题都会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使用2号宋体字等等,具体的细节要点大家可以来咨询搜发表知识网在线编辑人员。

二、课题署名。

在气象课题研究中也是有作者署名的,而作者署名的前后位置也代表你的课题研究陈国的加分事项。一般的来说课题标题下空一行,注明“××单位课题组”。加脚注在首页下方标明课题的归属、级别、课题标号、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等。署名使用3号楷体字。

三、气象课题内容摘要。

地域气象类课题的内容摘要一定是准确、精练概括全文内容,以100—300字为宜。使用5号宋体字。其中“内容摘要”4个字用中括号,字体加粗等等,在摘要的技巧原则上的问题,大家也要注意到位。

四、正文

当然了在课题研究中最关键的部分还是课题的研究正文了。而研究报告正文应包括引言(或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及其分析、讨论(或小结)、结论、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思路等。

(一)引言(或问题的提出)。内容包括:1.研究的问题及背景;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3.关键概念界定及研究假设。

研究报告范文篇4

一、项目评级公务员之家

1.项目评级指对单用户、多用户市场研究项目级别的评定。

2.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递交公司总裁。总裁或总裁指定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进行评级。公务员之家

3.总裁或总裁指定领导对项目级别进行最后审定。

4.项目级别实行五级制,由高到低依次是:优、良、中、合格、差。

5.项目级别的确定包括两大方面:

(1)研究报告级别的确定。包括报告的实用或学术价值、结构框架、词句组织等。

(2)项目组织实施进程级别的确定。包括项目可行性方案的质量、项目实施的效率、项目实施效果、项目经济效益等。

6.对不同级别的项目实行相应的奖惩。公务员之家

二、研究报告评级

1.研究报告评级包括单用户报告、多用户报告(含半年度/年度报告)、媒体刊登文章的评级。

2.研究报告定稿以后,总裁或总裁指定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对报告评级。

3.研究报告级别实行五级制,由高到低依次是:优、良、中、合格、差。

4.研究报告级别的确定包括以下方面:

(1)报告的实用或学术价值;

(2)报告的结构框架;

(3)报告的语辞组织;

(4)报告的反馈效果,主要指客户反馈效果或社会反馈效果。

研究报告范文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地区对建立和实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进行了研究、探索和实践,天津市一些地区和系统也在推进干部制度改革进程中进行了有益尝试。在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在我国普遍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的时机和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实行此项制度,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一、建立和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建立和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全面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范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内涵、行为主体、适用情形和操作程序,完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建立和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从严治党原则。从严治党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方针,尤其要贯穿于党的制度建设的始终。从严治党原则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中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出适用情形的相对从严,即使不构成党纪、政纪处分的过错,一旦适用此项制度也要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二是体现出以组织上的强制性作保证,逐步由柔性到刚性、由自责到惩戒过渡,引导和督促领导干部主动承担责任。三是体现出责任归属的认定上从严,不仅包括直接责任者,而且有可能涉及间接责任者,有关领导干部即使不承担直接责任,由于失职、失察也要负有连带责任。四是体现出监督领域的延伸,不仅涉及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内的表现,而且涉及“八小时”以外的表现,促使领导干部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和言行。因此,建立和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必须自始至终体现严格掌握标准,严格履行程序,严格抓好落实,切实做到有咎必引、有错必究、有责必追,体现党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使广大党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2.有限责任承担原则。在建立和实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过程中,领导干部由于过错应承担哪方面的责任以及如何认定责任的归属,都应掌握在一定的范围内。一方面,此项制度仅适用于领导干部由于过错而承担相应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其目的是把过错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而不涉及领导干部由于各种过错应受到的党纪、政纪以及法律上的责任追究,更不能代替党纪、政纪、法律及其他方面的制裁。另一方面,在认定责任归属上,必须同时满足有确凿的事实依据和确实属于本人职责范围两个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首先认定产生过错的直接责任人应承担直接责任,然后根据直接责任人的主管领导在其中的责任大小来认定间接责任的归属,即责任追究从直接责任人开始,向上追究一级。这样,既可以防止出现“出了事情找不到责任人”的现象,又可以避免人人受“株连”,层层受追究,各级领导干部无限承担责任的情况。3.依法办事原则。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是党对领导干部实行的一项管理制度,不能超越国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同时,制定和实行此项制度是对现行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制度的补充完善,既不能与现行党政领导干部责任追究的有关制度规定相抵触,又要与之搞好配套衔接,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形成既有个人主动自责,又有组织强制处理的责任追究双管齐下、相互呼应的制度体系,也有利于防范个别人利用辞职来逃避党纪、政纪等其他责任追究。4.尊重个人权利与体现组织手段相结合原则。在干部工作中,切实保障领导干部的正当合法权益,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此项制度的一个重要立法思想。因此,在制定和履行操作程序上,应充分保证领导干部个人对引咎辞职这一行为的选择权、决定权,对被责令辞职的申辩权,在组织调查认定中的发言权、解释权,以及在辞职后安置上的意愿表达权,切实将干部的政治权利落到实处。同时,还要与行使组织手段结合起来,一旦出现该引咎辞职而不主动辞职的情况,为追究其责任,减少影响,组织人事部门要实施组织手段,强迫其承担责任,主动提出辞职。对于符合引咎辞职情形、本人拒不提出申请,最后启动责令辞职程序的,要更多地体现组织上的强制性和惩戒性,安置上应低于主动引咎辞职的干部。

二、合理确定适用对象,科学界定认定标准和适用情形1.适用对象。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必须合理确定适用对象。此项制度是细化和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的适用对象即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的行为主体,应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适用范围相对应。2.认定标准。通过对大量案例和各地有关规定进行分析归纳,我们认为,党政领导干部的过错一般可分为履行职责过程中出现的过错、违反道德规范方面的过错、违纪政纪方面的过错三种类型。第一种过错主要适用于引咎辞职,后两种过错主要适用于责令辞职。无论哪一方面的过错,只要够得上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都会给党和政府在政治上和社会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党政领导干部这一特殊职业群体本身所决定的。因此,应该把领导干部的“咎”对社会和在群众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作为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的认定标准,即界定在“给党和政府在政治和社会上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上。采用这一认定标准,通过实施引咎辞职、责令辞职,让有过错的领导干部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有利于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而对因自身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差等原因,被认定为“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可通过调整现职的方式解决。

3.适用情形。考虑到党政领导干部岗位不同,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及要求标准各异,规定适用情形时,应当采用定量与定性、具体与原则相结合的办法,尽可能做到既涵盖全面,有普遍的适用性,又体现一定的量化数据,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一般情况下,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引咎辞职:因盲目决策或违反决策程序,给人民群众、国家和集体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因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在其职权范围内发生重大事故或恶性事件,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对管辖范围内的突发事件、重大事项处置不及时或处置不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下属出现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本人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由于其他情况,本人认为应当承担责任而提出引咎辞职的。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辞职: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集体利益安危时刻畏缩不前,漠然置之,甚至临阵脱逃的;个人道德品行不端,言行与其领导干部身分极不相符,在社会上和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的;不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以及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的;配偶或直系亲属犯有重大刑事案件或受到刑罚,本人对此负有责任的;应当引咎辞职而不主动辞职的;由于其他原因,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

三、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应严格规范操作程序科学、严谨、规范的操作程序是任何一项法规或制度正确、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而作为党内重要法规,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在操作上,还要充分体现党管干部原则,必须在各个环节自始至终充分发挥党委(党组)及其组织部门的主导作用,体现出党的政策引导能力、宏观把握能力和运作控制能力,才能保证此项制度健康有序地得到落实。1.引咎辞职的操作程序。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的程序一般要经过个人申请、调查认定、组织审批和对外等四个必经程序。“个人申请”是启动引咎辞职程序的前提。党政领导干部本人按照规定,向干部主管部门提出引咎辞职的书面申请。辞职申请的格式要规范,应包括辞职请求、辞职原因、个人思想认识和辞职后的打算及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党政领导干部提出书面辞职申请后,在干部主管部门审批期限内不得擅自离职,要坚守岗位,继续做好工作。对擅自离职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酌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十四章第七十一条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党政领导干部个人不得提出辞职:未满最低服务年限的;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任职且不满解密期限的;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有其他特殊原因的。“调查认定”是实施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度的核心环节。干部主管部门接到干部辞职申请后,应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部门组成考察组,或者由组织部门牵头、纪检、监察、审计、信访等部门配合组成考察组进行调查。调查的重点内容包括辞职原因、事实真相、本人过错行为大小、造成的损失及影响程度、主客观之间的因果关系,并界定责任,提出是否同意本人辞职的建议。对有经济管理职能或重大经济利益关系的党政领导干部,还要进行离任审计。“组织审批”是领导干部最终能否引咎辞职的决定性环节。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的审批机关应为有干部任免权限的党委(党组)。调查组在充分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材料,由干部主管部门提交党委(党组)集体研究,做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为确保决定的民主性,党委(党组)可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干部主管部门应当在三个月内,履行有关手续,以书面形式通知干部本人。“对外”是消除和减轻政治上、社会上负面影响的必要环节。党委(党组)做出批准干部辞职决定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以批复的形式及时送达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和干部本人。收到干部辞职申请超过三个月未予答复的,可视为同意辞职,干部主管部门应当给予办理辞职手续。同时还应通过适当方式将这一决定向外界。2.责令辞职的操作程序。责令辞职的操作程序要经过考察认定、下达通知、个人申辩、申请辞职、组织审批和对外等六个必经程序。其中,特别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组织上的考察认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部门组成考察组,或由组织部门牵头组成考察组,进行调查了解,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经党委(党组)讨论研究后,责令当事人辞去现职,由干部主管部门以书面形式通知党政领导干部本人,责令其在一定期限内提交书面辞职申请报告。期限一般从党政领导干部收到责令其辞职的书面通知起10天为宜。二是领导干部的个人申辩。为充分尊重领导干部的权利,体现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同时减少失察现象,防止和纠正出于个人因素对领导干部打击报复,被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若不服组织决定,可以提出申诉,使领导干部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申诉部门应为上一级组织部门。因为同一级部门既进行辞职的审查、批准,又受理申诉、复查,与民主法治的制衡原则相悖。上级组织部门在对实体和程序进行审查的基础上,做出复议决定,下达下一级组织部门和申诉人本人。三是组织审批。为了体现党管干部与依法办事相结合的原则,无论是引咎辞职还是责令辞职,任命制产生的干部要由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部门决定;选任制产生的干部,党委(党组)要在讨论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基础上,按照干部选任程序,向有任免权的选举机关提出建议,提请选举机关表决;聘任制产生的干部,由党委(党组)及其组织部门协同聘任主管单位具体实施。四、完善配套措施,切实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1.加强民主监督,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一是要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制度,改进干部考核考察工作,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要疏通群众监督的渠道,公开监督电话,坚持和完善群众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制度,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的全过程中来,保障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二是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内容,使党政领导干部做到廉洁高效,权力运行干净透明。三是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特别是新闻监督。要通过听证、质询等方式,多为新闻单位提供机会,支持和鼓励新闻媒体通过正常渠道“关注”领导干部,督促相关领导主动承担责任。2.强化道德教育,增强干部的道德自律意识。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水准高低,是引咎辞职制度能否落实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特别是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的宗旨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把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贯穿到干部学习培训的各个环节,认真抓好抓实,成为干部教育培训部门的常规工作,切实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努力履行各自职责。3.合情合理地运用政策,妥善做好辞职者的安置工作。对辞职后的干部能否妥善安置,是关系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环节。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不是一种处分,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干部要根据“适其岗、尽其才”的原则进行妥善安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损失或影响大小、承担责任的轻重、思想认识的好坏、个人综合素质及累积工作实绩的优劣等情形,本着宽严适度的原则,采取改任非领导职务、平级转岗、降职任用、降级不任用、离岗培训、改任专业技术职务、到企事业单位任职、待岗、自主择业或提前退休等方式进行安置。对于应该引咎辞职而本人不提出,被迫由组织上责令辞职的干部,安置上不能优于或等同于主动引咎辞职的干部。对于应当责令辞职,本人拒不接受的,任免机关可予以就地免职,不再安排任用。无论是引咎辞职还是责令辞职的干部,原则上一年内不得提拔任用。只有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后,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才可以重新担任或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同时,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把安置和鞭策教育结合起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与辞职的干部谈心谈话,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正确对待辞职,在新的岗位上做好工作。4.加大宣传力度,增进群众和社会对制度的了解,增强贯彻落实制度的自觉性。一是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对此项制度的学习和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党组)是干部任免的决策机构,是组织干部工作各项制度的执行主体,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班子的主要领导人,要带头抓好对制度的学习掌握,并认真加以落实。二是组织部门要深入学习宣传,推动制度落实。要熟悉和掌握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标准,严格遵照执行。同时还要作好宣传工作,让管辖范围内的党政领导干部充分了解和熟悉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形成正确认识,推动制度的落实。三是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贯彻落实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不仅是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全社会每个人的事情。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这一制度,引导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工作中来,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研究报告范文篇6

冬季来临,尽管外面气候寒冷严峻,许多人都不愿出门,窝在家里。但是书店里人潮涌动,人气的火爆与外面的冷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么多购书的人员当中就有不少的“泡泡族”。因为现在的书价不便宜,而人们看书的主要目的是丰富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大部分读者会选择“泡”在书店里把它看完,作为爱书一族而又囊中羞涩的我们自然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成为浩瀚“泡泡族”中的一员。每逢节假日,我们都会邀上几个伙伴到灵溪镇几个大书店逛逛,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那刻苦铭心的爱情故事,那惊险曲折的探险故事,那豪迈奔放的侠义故事,那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都那么引人入胜,那么扣人心弦。对于泡泡一族,大家持一种什么态度呢?笔者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

【调查过程】

一、网上查找资料

活动时间:2010年2月3日

活动地点:家中

活动成员:

资料汇总:

百度知道

泡泡族——这是指一天到晚泡在书店里读书的不同年龄层的人,他们当中的大多部分人总的来说都是看多买少,甚至只看不买。但有些人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泡在书店,对此,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泡泡族注意卫生和环境,不破坏书籍,这种行为可以接受。

(百度搜索)

88.7%的书店“泡泡族”:读者还是顾客?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9年7月通过搜狐网新闻社区,对248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8.7%的人表示自己就是“泡泡族”,其中20.5%的人“经常”泡书店。

调查显示,43.3%的人认为真正的“泡泡族”会从书店买书,36.6%的觉得“泡泡族”是理性购书者,41.9%的人认为泡书店源于读书习惯。

调查中,19.8%的人表示“泡泡族”只是在书店看书的内容,选好后去网上买;16.0%的人觉得“泡泡族”里一些人是去纳凉的;11.4%的人认为一些人看中书店文化氛围,预备来交流的。

公众阅读的主要来源是自己购书,56.7%的人选择此项;49.8%的人在网上阅读;20.0%的人从图书馆借书看;16.0%的人在书店看书;10.5%的人选择向他人借阅。

二、实地考察探访

第一次活动

活动时间:2010年2月5日

活动成员:

活动地点:灵溪镇新华书店、仁记书店。

活动内容:

(一)目的:了解书店里的“泡泡族”情况

(二)形式:实地考察

(三)活动过程:

2010年2月4日,笔者一行人来到位于灵溪镇玉苍路得新华书店: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人群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书店的“泡泡族”们或席地而坐,或倚墙而立,或以阶为凳,有的人身边还放着好几本书,连平时那些顽皮捣蛋的儿童们也埋着头认真地阅读。

来到仁记书店,发现那安静的气氛与外面街道上那喧嚣吵闹的人流有着天壤之别。在漫画区前有小学生模样的席地而坐,更有甚者直接趴在地上看书;在学习资料区有不少中学生在专心挑选书籍,其中不乏有携带孩子的大人;其中一些上班族和学生模样的在专心阅读,据了解其中也有许多从外地归来的大学生。

据了解,这种利用空闲时间一头扎进书店充当“泡泡族”的另类休闲方式,在大人和青少年群体中已成为最时尚的潮流。

第二次活动

活动时间:2010年2月9日

活动成员:

活动地点:灵溪镇新华书店、仁记书店、读者书店。

活动内容:

(一)目的:了解人们对书店的泡泡族的看法

(二)形式:调查访问

(三)活动过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到“泡泡族”当中,“泡泡族”大部分人只是单纯的读者还是顾客呢?笔者来到三个常去的书店,随机采访了几个人,问题是:请问,您每次来书店都有购书吗?

采访结果如下:

书店名

态度

新华书店(13人)

仁记书店(18人)

读者(7人)

只读不买

8人

11人

4人

会买

2人

3人

2人

偶尔买

3人

4人

1人

经以上调查表明:约有60.5%的人只读不买,约有18.4%的人会买,约有21.1%的人偶尔会买。

由以上调查报告结果可看出:“泡泡族”中的大多数人只选择去书店看书的内容,而不愿花钱去买。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也采访了部分书店里的店员。现将主要的观点罗列如下:

一位资深店员对“泡泡族”举起反对的旗帜,她认为家长会带幼儿去看书,到书店之后,家长让幼儿自己去看书,不加以看护,导致自己看得津津有味,孩子却在到处破坏,会把一些新书的包装纸撕下,损坏了图书,然而家长却以小孩子不懂事为由拒绝赔偿,造成了书店一定的损失和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就算是一些已懂事的青少年朋友偶尔也会不小心弄坏了书籍却不诚实地把弄坏的书本丢在一旁,置之不理,影响了书店的名誉和图示的精致程度。

然而有一位较年轻的店员则赞成“泡泡族”,她说:“现在的小孩子课业压力重,他们心理和身体上所承受的担子比一般的大人还要重。每逢节假日,都有一群规模尤为庞大的群体来舒缓学习或工作上的压力,而损坏图书只是少数,并且是书店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大部分“泡泡族”的成员还是很爱惜书本,在书店也并不吵闹,没影响书店的营业,书店以卖书为主,来的儿童、青少年、大人多了,从而也可以提高书店的销售率。”

还有一名男店员则对“泡泡族”持以不反对也不赞同的态度,他觉得,只要是不奔跑、不吵闹的“泡泡族”成员,也欢迎他们前来阅读。

【我们的思考】

根据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在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今天,书店里的“泡泡族”,已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泡泡族”现象的出现,说明灵溪镇人民需要一种较为浓郁的人文空间,那么如何让“泡”书店也成为一种休闲方式,使人们在休闲,舒缓压力的同时,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笔者觉得书店方面与“泡泡族”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书店方面

如何为读者营造良好阅读的环境?

其一,书店要持有宽容的心态,理解“泡泡族”的生活方式,尽量满足“泡泡族”的文化需求。因为人文氛围浓郁是书店的内质,“泡泡族”是需要土壤的。

其二,书店需要有着稳固的顾客群,“泡泡族”的出现,有时也会给书店带来惊喜,他们的背后也存在着潜在的商机。毕竟看到实在喜欢或有用的,他们还是会选择购买。

其三,书店能为读者“泡”书店提供了一些方便与服务。比如可以设置沙发、桌椅等,供读者坐下来看书。在一些大城市里的书店提不仅供足够的场地供读者“泡”,在炎热的夏天甚至会提供菊花茶为读者服务,给予“泡泡族”最大的方便。

其四,书店在以赢利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更换书本,当然书店毕竟也是一赢利为目的地的一种小型企业,他们觉得在书店可以办一张阅读卡,以适当的价钱卖给大部分只看不买的读者,这样书店既可以获取利润,又可以丰富读者们的认知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泡泡族”方面

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泡泡族”成员?

其一,在书店里读书最好不要带食物进去,因为书店里会开空调,因个人的原因会影响到他人的读书情绪,并且在食用中会掉一些碎渣,会破坏书店的读书环境,会是下一位“泡泡族”成员没有更好的阅读环境。

其二,看书的朋友不可以太深入书中的情节而忘记自己所呆的环境,这样的状况会使在书店其他的读者感到困扰。

其三,书店里的书是书店所有,还未决定要买那本书之前,并不是个人所有,你没有权利去破坏它,反而更有义务去爱护它。

研究报告范文篇7

一、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基本情况

**县现有14个乡镇,141个村民委员会,设有140个村党总支和1个村党支部。**年4月通过换届选举产生了第二届村党总支委员会,在现任141名党总支(支部)书记中:35岁以下干部18名,36-49岁的79名,50-59岁的40,60岁以上的4名;妇女干部2名;少数民族干部67名;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有10名,高中、中专的40名,初中的73名,小学的18名。

二、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在农村党总支部书记的成长过程中,村党总支书记本人的努力是内因,起主导作用。各级党组织的选拔、培养和教育管理是外因,是催生优秀农村党总支部书记的土壤,同样至关重要。通过认真分析我县近年来农村党总支书记的成长,我们从完善选拔任用,加大教育培训,强化考核激励,健全监督管理等几方面入手,注重给他们提供展示其能力的舞台,并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造就了一批能适应时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带头人。

1、注重培养后备人选,夯实选拔基础

近年来,我们把发展党员和培养村干部后备人选工作放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来认识,把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更新党员发展理念,强化村干部后备人选培养,把发展党员和培养村干部后备人选工作由原来的“等进来”变为“领进来”。认真实施“三个培养”工作,注重把那些思想觉悟高、致富能力强、甘愿奉献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同时,建立村后备干部人才库,注意从普通党员中和“两委”委员中发现、挑选德才兼备、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年轻党员进行重点培养、超前培训,对他们进行跟踪考察,在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评议,督促其总结提高,在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中,有目的地让他们进行锻炼,提供参政机会,增强其综合能力,使他们随时能接任并胜任党总支书记工作。通过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拓宽了选才范围,为选拔村总支书记夯实了基础。

2、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配好带头人

“选对一个人,振兴一个村”。一是转变用人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在全县营造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正确用人导向。二是破除“求稳求全”的陈旧观念,明确了“四有”的选人用人标准,即有政治头脑、会经营管理的人;有群众观念,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有奉献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受大多数群众拥护的人。三是拓宽选拔渠道,打破地域、身份等限制,从致富能人、科技能手、复退军人、个体工商户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三是在村党总支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了“两推一选”,把一大批靠得住、有本事、群众信任的好党员选拔进了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发展了党内民主,增强了队伍的活力,得到群众的称赞和拥护。

3、强化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县认真实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并在开展“云岭先锋工程”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四包”制度,切实抓好农村党总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工作。在组织、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搞好学习外,县委组织部、各乡镇党委每年都要集中一段时间,以专题培训班、经验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围绕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找准经济发展路子等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培训活动。同时,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实用技术培训和村干部学历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党总支书记的政治素养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4、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职责

在抓好培训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村总支书记的监督管理。一是建立健全了村党总支有关的工作制度,**年县委组织部从县级留成党费中拿出20多万元,为全县各村党总支统一制作了工作制度,使村党总支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制度,乡镇党委每年都与村党总支书记签订经济、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等责任书,并定期检查落实,做到奖优罚懒。三是进一步完善了民主议事制度以及民主监督制度,抓好党员群众关心的村级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工作,使党总支的各项工作始终处在组织的管理和群众的监督之中,增强了农村党总支部书记的民主意识和“依章理事”的自觉性。

三、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和平时工作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县的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总体情况是好的,大多数党总支书记都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带领群众致富,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但是,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新愿望,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整体结构还不够优化

一是文化结构偏低。从文化上看,全县141个村级党组织书记中高中以上文化的50人,仅占总数的35.5%,而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91人,占到总数的64.5%;二是年龄结构偏大。从年龄上看,49岁及以下的97人,占总数的68.8%,但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仅18人,占总数12.8%,而50岁及以上的44人,占到总数的31.2%。三是女性结构严重偏少。目前全县村级党组织书记中仅有2名女书记,占总数1.4%。年龄文化性别不够优化,势必会影响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2、后备人选还较缺乏

一是由于大部分村受自然条件制约,村中多数有文化、头脑灵活、能力较强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经商,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致使部分村要选拔个优秀的干部都很困难。二是少数村党总支部书记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保位置”思想严重,将优秀人才拒于党的大门之外,挫伤了部分优秀人才政治上的进取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的工资报酬低,村党总支书记的岗位缺乏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后备干部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原因。

3、部分村党总支书记缺乏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从我县情况看,具有一批作风正派、工作能力较强、基本素质过硬的农村党总支部书记。但也有一部分农村党总支部书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开拓创新精神不足。有的村总支书记观念陈旧,求稳怕乱,守摊吃饭,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对本村的优势和困难认识不清,找不准本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有的村本来底子很好,但几年下来仍在原地徘徊甚至倒退。对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不具备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经济头脑,缺乏危机感,极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宗旨观念淡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有的村总支书记抱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不主动考虑村里的事情,对待上级布置的工作能拖则拖,能躲则躲,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辞富的思想动力,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在群众中形象不好,威信不高。三是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有的村总支书记,特别是一些新上任的村总支书记,缺乏驾驭全局、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群众普遍反映和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处理,办法不多,甚至工作不得要领。四是民主管村的能力不强。一方面有的村总支书记民主意识不强,搞“家长制”、“一言堂”,影响了党员积极性和班子团结,另一方面由于村改委后,部分村委会主任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片面理解《组织法》中的村民自治,辟开村党总支自搞一套,加之村总支书记自身能力素质的问题,导致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不出来。五是“双带”能力不强。有的村总支书记致富技术缺乏、经济意识不强、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导致自己不能带头致富,而对如何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更是无从下手,力不从心。

4、待遇低,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村工作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往往要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头绪多,而且难度大,而大量工作都是要靠村级的干部去落实。从我县的情况来看,除极少数的几个村外,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大部分村总支书记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任职时报酬低,退职后几乎没有什么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四、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已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花大力气认真解决,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确保村党总支书记队伍之源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促进新陈代谢,才能保证我党长盛不衰。一是要认真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计划,按照“十六字”方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同时加强对新党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新党员的高素质。二是要拓宽发展党员工作视野,注意从各类优秀人员中发展党员。三是要扫除发展党员工作中的障碍,对那些私心严重,嫉贤妒能,故意阻挠优秀青年农民入党和长期不发展党员的党组织负责人要批评教育,直至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确保有优秀的党员队伍,保证党总支书记队伍有可选人才。

2、拓宽选人视野,增强村党总支书记队伍活力

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选任方式,走宽领域、大范围、不拘一格选人的路子,充分发挥村党总支书记“领头雁”、“带头人”的作用。一是要坚持和完善“两推一选”制度,扩大群众基础和党内民主,增强村党总支书记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二是要注意从乡土拔尖人才、致富能手、复转军人、大中专返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建立村党总支书记后备人才队伍。三是对于没有合适的书记人选的村,可以从乡镇干部中选派,或者从邻村的党员干部中选调。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村党总支书记队伍综合素质

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是保证村书记队伍素质的关键,因此要进一步抓紧抓好村党总支书记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为基层讲党课、科技特派员“四包”制度。二是要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实际,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心选择教育培训内容,增强教育培训效果。三是要突出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在坚持集中办班、分散自学、学历教育等培训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培训效率。另外,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扩大视野,解放思想,开拓思路。

4、强化监督机制,促进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健康成长

坚持多管齐下,建立健全对村党总支书记的监督约束机制。一是要坚持上级组织监督。建立乡镇党委与村党总支书记定期谈话制度,针对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及时、经常地提出要求,做到防微杜渐;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问题严重的,认真对待,严肃处理。同时建立任期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二是要坚持班子内部监督。坚持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理顺关系,明确工作职责,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坚持规范村党组织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使村级事务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实现对农村党总支的规范化管理。三是要坚持群众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务大事村民决策制度和村民质询会议制度,使广大党员、群众有效地参政议政,真正做到事前让群众参与决策,事中让群众参与实施,事后让群众参与监督,强化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工作。继续抓好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工作,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研究报告范文篇8

一、实行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必要性

1、实行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是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需要。同志曾经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历史经验表明:没有党内民主,就没有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只有党内民主坚持和发扬得好,党的事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即使出现了什么偏差也能得到及时纠正。一旦党内民主受到削弱,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发展党内民主,最终要靠制度来体现、来保证。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保证了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及其产生的委员会在闭会期间,党员和党员代表都能够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可以使基层党组织选举产生的党员代表在届期内较长时间能够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

2、实行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是完善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的有效途径。党的提出:“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党员代表大会是党的权利机构,但是实际上党代会的权威并未得到尊重,党员代表的作用发挥不够。主要体现在:一是代表作用的“一次性”,几年开一次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只是“听听报告,填填选票”,大会闭幕后,代表任务也就完成,形成了“代表代表,会完拉倒”的现象。二是代表权利的“局限性”。由于闭会期间,党代表没有任何权利和义务,党代表的权利仅限于代表大会期间,束缚了代表活动的空间,导致代表闭会期间无所作为。三是代表作用缺乏“权威性”。闭会期间,党员代表难以参与决策、监督,平时党员代表提出的批评、建议和意见不能像人大代表那样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实行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员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制度之一,是党代表发挥作用的基本制度和根本保证。

3、实行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保障和维护党员权利的新渠道。党章不仅规定了党员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也规定了党员应享有的基本民主权利。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是党员民主权利最基本、最直接、最主要的体现。客观地看,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方式、渠道还不通畅,对于党内重大决策活动,一般党员还没有参与机会。试行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党委可以将一些重大问题让党员代表早知道,并以党员代表为中转站,可以将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扩大到党内进行讨论,由党员代表及时将党员的意愿和呼声收集上来,有助于促进党委决策的科学性。这一制度也开辟了党员参与重大决策的新渠道,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尊重,有助于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实行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实行党代会常任制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加强对党委的监督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常任的党员代表架通了党委经常联系广大党员和广泛联系各方面群众的桥梁,有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二是有利于提高党委各项决策的权威性和可行性,维护党组织的团结统一,保证全体党员步调一致地为实现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而共同奋斗。实行常任制,重大决策提交党员代表会议讨论,促进了科学决策,容易在党内形成统一认识、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进党的事业。三是有利于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推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员代表大会的每一名代表都是党内的监督员,通过他们联系广大党员和群众,可以形成一张覆盖广泛的监督网。实行常任制,可以使代表的监督作用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从而形成切实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清除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维护党的形象。

二、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基本内容

1、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基本内涵

“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是保障经过选举产生并获得代表资格的党员代表,在届期内参与活动、发挥作用、行使权利和履行职责的党内政治制度。

2、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基本职责

乡镇党的代表大会主体是党员代表,核心是发挥党员代表的作用,据此可界定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基本职责为:听取和审议镇党委、镇纪委的工作报告;参与本镇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收集、了解本选举单位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情况和党员的意见、要求,及时向党员代表大会或党的有关组织反映,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受党员代表大会、例(年)会或单位党组织委托,对有关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或检查;对镇党委、镇纪委及其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评议,对党委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向本选举单位内党员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有关精神,并向本选举单位内党员汇报履行代表职责情况,接受单位党员的监督。

3、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基本制度

①党员代表例会制度,镇党委每年必须至少召开一次党员代表会议。②党员代表小组活动制度,一般每10—15人要建立一个党员代表小组,党员代表小组每半年至少活动一次。③党委委员联系代表和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每个镇党委委员要结合自己的分工,联系1—2个党员代表小组;每个党代表联系所在支部3—5名党员和群众。④党员代表评议党委班子成员制度,每年利用例会,安排镇党委委员向党员述职,组织党员代表进行民主评议。⑤党员代表视察工作制度,镇党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党员代表视察本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⑥党员代表议事制度,明确党员代表不仅有权在预定的议事议题内议事,而且还有权根据有序的规定提出新的议题,有权要求把他们认为是重要的事项列入会议议程,可以在会上就列入议程的问题充分发表不同意见,行使自己的权利,包括赞同权、否决权、选举权、要求修改权、质询权等。⑦党员代表提交建议制度,党员代表每年至少要向党委提出一项建设性的意见和可行性方案。⑧回复党员代表质询制度,对党员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反映的问题,镇党委或相关单位要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采取个别反馈或公开答复的形式,如实向党员代表回复相关情况,直至其满意为止。⑨党内听证会制度,党内在酝酿、讨论、研究、决定重大问题时,可以适时、适当地召开有党员代表参加的听证会,认真听取代表意见。

4、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基本活动方式

①通报政情活动。各镇党委必须经常向党员代表报告政情,在时间上,至少保证每年要向党员代表报告一次工作,遇有重大事项要及时报告。同时,还要采取走访党员代表、召开代表座谈会、政务公开情况通报会和提供资料等方式,及时将党委出台的文件、决策等传达给党员代表。

②专题调研活动。镇党委在重大问题决策前,组织党员代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由党员代表及时将基层的意见和呼声向党委报告,以促进党委的科学决策。

③检查视察活动。定期组织党员代表围绕党员代表大会决议的落实情况到相关单位进行检查视察,全面客观了解党委工作实绩。同时,结合召开代表座谈会、基层单位党员群众座谈会、下发代表提案表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的评价和呼声。对党员代表的提案,镇党委必须认真研究,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④联系联络活动。按照党委委员联系代表和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的具体要求,确定联系对象,建立联系台账,明确联系的内容和任务。在联系的对象上要有广泛性,注重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网络在内。在联系的内容上注重全面性,包含征求意见、政策咨询、帮扶帮带等多方面。

⑤民主评议活动。组织党员代表对党委班子每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活动。测评时被测评对象先向党员代表述职,然后由党员代表对被测评对象进行量化打分,或是投优秀、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票,同时提出建议和意见。测评结束后,及时将结果和代表们的建议、意见,如实向被测评对象进行反馈。对于量化评分较低或是被代表评为“不满意”的测评对象要进行教育,必要时采取一定的组织手段,进行相应处理。

三、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的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更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领导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放弃党的领导的原则和党的政治纪律,不仅不能保证党内民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甚至会走向反面,导致出现极端民主化的错误倾向,出现偏离党的领导的行为。因此,县、镇两级党组织必须始终注意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党员代表的教育引导,正确理解和坚持党内民主,坚持一切活动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使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2、依法办事的原则。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任何一项工作制度,都必须以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各种活动都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

3、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做一切工作应牢牢坚持的基本原则。推进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坚持从基层的实际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管理能力的现状出发,着眼于服务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以是否符合“三个代表”要求为根本取舍标准,切合实际,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在管用中不断创新丰富,使这一制度实用、好用、管用。

4、循序渐进的原则。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曾指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我们相信这种改革,必然可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制度还未能坚持下来,只是在全国范围内11个市、县区进行了试点工作。在乡镇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也有一些地方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总体来讲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必须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先通过试点总结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开,确保这项工作健康发展,防止出现急于求成、形式主义等现象。

四、实行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

1、要正确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党代表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决定着党代会常任制的生命力,提高党代表素质,改善党代表结构,加强对党代表的教育和管理,引导党代表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这是顺利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基础工作。实行党代会常任制必将给党员代表更多的权利,提供了党代表发挥更大作用的平台,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代表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理直气壮地支持和保护党代表的权利不受侵犯;另一方面,更要教育党代表积极主动学习,不断提高素质,增强参政议政能力,发挥好在群众中的带头示范作用,遵守各项规定,认真履行义务。在实践中,可探索建立党员评议党员代表制度,让党代表向支部全体党员报告自己履行职责的情况,发动全体党员评议其代表职责履行得如何,以此促进党代表更好地发挥作用。

2、要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其核心是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二者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没有集中就不能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形成全党统一的意志。因此,实行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既要防止民主权利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又要防止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极端民主化,坚决维护党委权威,保持党的集中统一。

研究报告范文篇9

省档案局于1996年工作会议上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省内各个档案馆广泛开展并完成民国档案的鉴定研究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任务,内江市档案馆成立了以局长姚世全同志为组长、编研科三位同志为成员的课题组,在对馆藏民国档案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鉴定和存毁提出了意见和看法。

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开展对民国档案鉴定研究工作是适时和有意义的。正如美国档案学家詹姆斯·b·罗兹指出的那样:“对那些不再有用的文件进行销毁,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行动。它腾出了办公空间为人们所使用,还腾出了在现行事务处理中所需要的存贮文件的设备。如果这项工作不间断地进行的话,能经常地腾出一些文件存贮空间和归档设备,从而减少和避免这方面的开支。”但是,另一方面,应当强调,民国档案的鉴定研究工作也应持慎重态度。因为一旦作出了允许某些民国档案实体(多数为孤本)销毁的决定,其后果是无法挽回的,包含在这些民国档案中的信息将无法从其他任何材料资源中获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如何进行民国档案鉴定这项工作,或许是整个档案工作中责任最为重大,同时也是最为困难的专业活动之一。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对于促进与帮助制定民国档案鉴定的有关法规和本馆民国档案的优化有所助益。

一、档案调查

参加民国档案调查的成员为:杨修武、叶自明、连莉。

内江市档案馆现存的民国档案,主要是民国元年门911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期间四川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部分资中县、内江县行政、党团、军警、法院、银行、税务、厂矿、学校和曾设在内江境内的川康区食糖专卖局、四川省高等法院十分院、四川酒精厂等单位所形成的以及部分其它地区流散在内江的档案。这批档案卷帙浩繁,数额较大,据1995年统计,计有全宗37个,案卷38541卷,排列总长度为645.05米。

民国档案调查工作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

(一)我们把摸清馆藏民国档案整体情况及其构成作为第一个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较为全面的核实与统计,并列项分别进行了计算,以达到获取有用数据的目的。

(二)第二个层次,以案卷级为计算单位,选点对资中专署全宗共计4480卷档案进行了列项统计,重点了解了该全宗的档案构成。同时,对其中的部分档案进行了较为详细调查,特别是各县的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的选民名册和涉叭耸路矫娴娜康蛋福随后,还从文件来源这一角度,对部分档案进行了选点抽查?/span>

(三)第三个层次,以文件级为计算单位,选点对广汉酒精厂全宗进行了列项统计,较为详细地调查和研究了该全宗的文件构成。该全宗原无卷内目录,我们在编制卷内目录的同时,对文件逐份逐页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此外,为了弄清文件的份数与页数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分别列表作了统计。

在调查过程中,根据现行的有关规定,以历史的态度,结合民国档案的实际,拟制了“民国档案价值鉴定表”。在此基础上,选点分别对资中专署的部分档案和广汉酒精厂的全部档案进行了鉴定模拟实验,并形成了“广汉酒精厂全宗鉴定模拟实验报告”。

尽管在档案调查中做了上述工作,但由于时间和人力方面的原因,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选点中偶然因素极大。因此,此调查结果不一定全面和准确,仅供参考。

二、分析结果

我们对调查的情况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馆藏民国档案的整体结构:

如表1所示,内江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中,司法档案所占的比例极大,达到44.67%,而这批司法档案中,诉讼档案竟占99.09%,据了解,这一状况在其他档案馆也都普遍存在。四川联合大学陈贤华教授曾在荣县档案馆做过调查,该馆保存的三万多卷民国档案中,诉讼档案就有1.8万多卷,约占60%。这在民国档案的整体结构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全宗内档案的构成——资中专署

可以说,资中专署全宗内档案的结构基本上是合理的,比较完整。但就其保存价值而言,“选举”一项(均为各县造具的国大代表、立法委员选民名册)似乎无必要全部保存。从表2中可以看出,这部分档案所占的比例较大。单就卷数而言,即将近占去总数的五分之一;若以其排列长度推算,因其多为厚卷,估计所占的比例将更大。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全宗内文件的构成——广汉酒精厂

通过表3和表4,反映出这么一个基本事实,即民国时期对文件的选留以至最终形成档案是有所侧重的,并非某些人云亦云一概贬之为“有文必档”。从广汉酒精厂这个全宗来看,作为一个工厂,反映其生产、销售的文件无论从件数还是页数上看均是最多的,分别占56.77%和35.91%;其次是反映人事、劳工方面的,分别占24.86%和34.36%;第三是反映基建、设备方面的,分别占7.78%和15.41%;最后是机构及其他。从总体上看,这些文件的选留应当是合理的。

(四)档案中文件来源的比例

从表5中可知:民国档案中自身形成的文件依然是主要的,所占的比例最重,达58.30%;其次是来自上级机关的文件,约占22.12%;而来自下级机关的文件居末席,只占18.58%。

(五)档案存毁率:

表6和表7反映出,所调查的两个不同全宗的部分民国档案,经初步鉴定,不需要保存的所占比例不大,分别只有10.25%和11.57%。

另据有人对某馆馆藏的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县警察局及部分区乡等11个全宗(单位)统计,可剔除的约占15%。

三、讨论意见

下列意见是我们对内江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认真讨论研究而产生的。

(一)对于数量较大而确无保存价值的某一类型的民国档案,可采用“选样保留”,以达到优化的目的。

属于这一类型的民国档案,至少应包括这么两个部分:一是诉讼档案。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部分档案反映的多为一般性的民事纠纷(如、斗殴、赖债、毁约、侵利、盗窃、吸毒等等)。其利用价值十分有限。二是各县的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的选民名册,从利用情况和研究价值这两个方面来看,均无继续保存下去的必要。而这两部分档案数量巨大,前者占整个馆藏民国档案的44.67%;后者虽然只占馆藏的2.25%,但在该全宗中却占去了五分之一。这两部分档案若处理掉,可减轻将近一半的库存压力。

而这一类型的民国档案是否还有(如学籍档案等)?可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究加以确定。

(二)对于数量较小的民国档案,无论其价值大小,除少量剔出外,原则上不宜作大的变动。

我们认为,对于民国档案的鉴定和取舍,不应囿于现行文书档案的鉴定模式。如先制定一个详尽的《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然后逐件逐页地去鉴定、剔除,此举且不说需耗费大量人力,实际上在为数众多的基层档案、尤其是县级馆是很难把握的。弄不好,就会造成玉石俱焚的恶果。

在对民国档案的调查和分析中,我们曾对两个不同全宗的档案进行了模拟鉴定,实际上应当剔除的不过分别为10.25%和11.57%,所占比例并不很大。若为这些微瑕而去大动干戈,甚至承担某种风险,实在意义不大。

更何况,我们通过分别从案卷级、文件级两个方面的调查和分析,事实上其构成也基本上是合理的。

研究报告范文篇10

一、建立和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建立和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全面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范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内涵、行为主体、适用情形和操作程序,完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建立和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从严治党原则。从严治党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方针,尤其要贯穿于党的制度建设的始终。从严治党原则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中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出适用情形的相对从严,即使不构成党纪、政纪处分的过错,一旦适用此项制度也要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二是体现出以组织上的强制性作保证,逐步由柔性到刚性、由自责到惩戒过渡,引导和督促领导干部主动承担责任。三是体现出责任归属的认定上从严,不仅包括直接责任者,而且有可能涉及间接责任者,有关领导干部即使不承担直接责任,由于失职、失察也要负有连带责任。四是体现出监督领域的延伸,不仅涉及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内的表现,而且涉及“八小时”以外的表现,促使领导干部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和言行。因此,建立和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必须自始至终体现严格掌握标准,严格履行程序,严格抓好落实,切实做到有咎必引、有错必究、有责必追,体现党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使广大党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2.有限责任承担原则。在建立和实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过程中,领导干部由于过错应承担哪方面的责任以及如何认定责任的归属,都应掌握在一定的范围内。一方面,此项制度仅适用于领导干部由于过错而承担相应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其目的是把过错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而不涉及领导干部由于各种过错应受到的党纪、政纪以及法律上的责任追究,更不能代替党纪、政纪、法律及其他方面的制裁。另一方面,在认定责任归属上,必须同时满足有确凿的事实依据和确实属于本人职责范围两个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首先认定产生过错的直接责任人应承担直接责任,然后根据直接责任人的主管领导在其中的责任大小来认定间接责任的归属,即责任追究从直接责任人开始,向上追究一级。这样,既可以防止出现“出了事情找不到责任人”的现象,又可以避免人人受“株连”,层层受追究,各级领导干部无限承担责任的情况。

3.依法办事原则。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是党对领导干部实行的一项管理制度,不能超越国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同时,制定和实行此项制度是对现行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制度的补充完善,既不能与现行党政领导干部责任追究的有关制度规定相抵触,又要与之搞好配套衔接,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形成既有个人主动自责,又有组织强制处理的责任追究双管齐下、相互呼应的制度体系,也有利于防范个别人利用辞职来逃避党纪、政纪等其他责任追究。

4.尊重个人权利与体现组织手段相结合原则。在干部工作中,切实保障领导干部的正当合法权益,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此项制度的一个重要立法思想。因此,在制定和履行操作程序上,应充分保证领导干部个人对引咎辞职这一行为的选择权、决定权,对被责令辞职的申辩权,在组织调查认定中的发言权、解释权,以及在辞职后安置上的意愿表达权,切实将干部的政治权利落到实处。同时,还要与行使组织手段结合起来,一旦出现该引咎辞职而不主动辞职的情况,为追究其责任,减少影响,组织人事部门要实施组织手段,强迫其承担责任,主动提出辞职。对于符合引咎辞职情形、本人拒不提出申请,最后启动责令辞职程序的,要更多地体现组织上的强制性和惩戒性,安置上应低于主动引咎辞职的干部。

二、合理确定适用对象,科学界定认定标准和适用情形

1.适用对象。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必须合理确定适用对象。此项制度是细化和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的适用对象即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的行为主体,应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适用范围相对应。

2.认定标准。通过对大量案例和各地有关规定进行分析归纳,我们认为,党政领导干部的过错一般可分为履行职责过程中出现的过错、违反道德规范方面的过错、违纪政纪方面的过错三种类型。第一种过错主要适用于引咎辞职,后两种过错主要适用于责令辞职。无论哪一方面的过错,只要够得上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都会给党和政府在政治上和社会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党政领导干部这一特殊职业群体本身所决定的。因此,应该把领导干部的“咎”对社会和在群众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作为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的认定标准,即界定在“给党和政府在政治和社会上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上。采用这一认定标准,通过实施引咎辞职、责令辞职,让有过错的领导干部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有利于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而对因自身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差等原因,被认定为“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可通过调整现职的方式解决。

3.适用情形。考虑到党政领导干部岗位不同,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及要求标准各异,规定适用情形时,应当采用定量与定性、具体与原则相结合的办法,尽可能做到既涵盖全面,有普遍的适用性,又体现一定的量化数据,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一般情况下,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引咎辞职:因盲目决策或违反决策程序,给人民群众、国家和集体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因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在其职权范围内发生重大事故或恶性事件,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对管辖范围内的突发事件、重大事项处置不及时或处置不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下属出现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本人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由于其他情况,本人认为应当承担责任而提出引咎辞职的。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辞职: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集体利益安危时刻畏缩不前,漠然置之,甚至临阵脱逃的;个人道德品行不端,言行与其领导干部身分极不相符,在社会上和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的;不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以及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的;配偶或直系亲属犯有重大刑事案件或受到刑罚,本人对此负有责任的;应当引咎辞职而不主动辞职的;由于其他原因,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

三、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应严格规范操作程序

科学、严谨、规范的操作程序是任何一项法规或制度正确、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而作为党内重要法规,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在操作上,还要充分体现党管干部原则,必须在各个环节自始至终充分发挥党委(党组)及其组织部门的主导作用,体现出党的政策引导能力、宏观把握能力和运作控制能力,才能保证此项制度健康有序地得到落实。

1.引咎辞职的操作程序。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的程序一般要经过个人申请、调查认定、组织审批和对外等四个必经程序。

“个人申请”是启动引咎辞职程序的前提。党政领导干部本人按照规定,向干部主管部门提出引咎辞职的书面申请。辞职申请的格式要规范,应包括辞职请求、辞职原因、个人思想认识和辞职后的打算及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党政领导干部提出书面辞职申请后,在干部主管部门审批期限内不得擅自离职,要坚守岗位,继续做好工作。对擅自离职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酌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十四章第七十一条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党政领导干部个人不得提出辞职:未满最低服务年限的;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任职且不满解密期限的;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调查认定”是实施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度的核心环节。干部主管部门接到干部辞职申请后,应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部门组成考察组,或者由组织部门牵头、纪检、监察、审计、信访等部门配合组成考察组进行调查。调查的重点内容包括辞职原因、事实真相、本人过错行为大小、造成的损失及影响程度、主客观之间的因果关系,并界定责任,提出是否同意本人辞职的建议。对有经济管理职能或重大经济利益关系的党政领导干部,还要进行离任审计。

“组织审批”是领导干部最终能否引咎辞职的决定性环节。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的审批机关应为有干部任免权限的党委(党组)。调查组在充分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材料,由干部主管部门提交党委(党组)集体研究,做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为确保决定的民主性,党委(党组)可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干部主管部门应当在三个月内,履行有关手续,以书面形式通知干部本人。

“对外”是消除和减轻政治上、社会上负面影响的必要环节。党委(党组)做出批准干部辞职决定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以批复的形式及时送达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和干部本人。收到干部辞职申请超过三个月未予答复的,可视为同意辞职,干部主管部门应当给予办理辞职手续。同时还应通过适当方式将这一决定向外界。

2.责令辞职的操作程序。责令辞职的操作程序要经过考察认定、下达通知、个人申辩、申请辞职、组织审批和对外等六个必经程序。其中,特别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组织上的考察认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部门组成考察组,或由组织部门牵头组成考察组,进行调查了解,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经党委(党组)讨论研究后,责令当事人辞去现职,由干部主管部门以书面形式通知党政领导干部本人,责令其在一定期限内提交书面辞职申请报告。期限一般从党政领导干部收到责令其辞职的书面通知起10天为宜。二是领导干部的个人申辩。为充分尊重领导干部的权利,体现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同时减少失察现象,防止和纠正出于个人因素对领导干部打击报复,被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若不服组织决定,可以提出申诉,使领导干部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申诉部门应为上一级组织部门。因为同一级部门既进行辞职的审查、批准,又受理申诉、复查,与民主法治的制衡原则相悖。上级组织部门在对实体和程序进行审查的基础上,做出复议决定,下达下一级组织部门和申诉人本人。三是组织审批。为了体现党管干部与依法办事相结合的原则,无论是引咎辞职还是责令辞职,任命制产生的干部要由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部门决定;选任制产生的干部,党委(党组)要在讨论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基础上,按照干部选任程序,向有任免权的选举机关提出建议,提请选举机关表决;聘任制产生的干部,由党委(党组)及其组织部门协同聘任主管单位具体实施。

四、完善配套措施,切实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

1.加强民主监督,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一是要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制度,改进干部考核考察工作,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要疏通群众监督的渠道,公开监督电话,坚持和完善群众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制度,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的全过程中来,保障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二是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内容,使党政领导干部做到廉洁高效,权力运行干净透明。三是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特别是新闻监督。要通过听证、质询等方式,多为新闻单位提供机会,支持和鼓励新闻媒体通过正常渠道“关注”领导干部,督促相关领导主动承担责任。

2.强化道德教育,增强干部的道德自律意识。

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水准高低,是引咎辞职制度能否落实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特别是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的宗旨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把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贯穿到干部学习培训的各个环节,认真抓好抓实,成为干部教育培训部门的常规工作,切实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努力履行各自职责。

3.合情合理地运用政策,妥善做好辞职者的安置工作。

对辞职后的干部能否妥善安置,是关系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环节。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不是一种处分,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干部要根据“适其岗、尽其才”的原则进行妥善安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损失或影响大小、承担责任的轻重、思想认识的好坏、个人综合素质及累积工作实绩的优劣等情形,本着宽严适度的原则,采取改任非领导职务、平级转岗、降职任用、降级不任用、离岗培训、改任专业技术职务、到企事业单位任职、待岗、自主择业或提前退休等方式进行安置。对于应该引咎辞职而本人不提出,被迫由组织上责令辞职的干部,安置上不能优于或等同于主动引咎辞职的干部。对于应当责令辞职,本人拒不接受的,任免机关可予以就地免职,不再安排任用。无论是引咎辞职还是责令辞职的干部,原则上一年内不得提拔任用。只有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后,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才可以重新担任或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同时,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把安置和鞭策教育结合起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与辞职的干部谈心谈话,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正确对待辞职,在新的岗位上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