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主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6:11:45

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范文篇1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期刊传递的信息具有快、新、全的优势,有助于我们了解最新、最近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其中《小学德育》是全国唯一一份全面反映小学德育工作的权威性杂志,《教育研究》则是一份声誉卓著的综合性的教育类核心期刊,该刊专设德育栏目刊登有关德育方面的文章。前者应用性较强,为广大教师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后者更多是反映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国内学者欲了解德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最权威、最精准的信息,恐怕绕不过这两份期刊。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搜集和整理了《小学德育》和《教育研究》两份期刊2005年至2010年六年间刊登的所有与德育相关的文章,并根据我们不成熟的见解对这些文章进行分类、统计和简要的评析。尽管是一孔之见,但仍期盼能通过对德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对比与分析,发现个中尚存的缺陷和问题,找到其未来有待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推进德育研究。

在当代中国德育理论界,我们比较了中西方若干较有教育影响的工具书和德育学专著,如胡森(HusenT.)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90)、《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檀传宝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等。尽管表述和呈现形式有所不同,我们仍能发现其中关于德育本质、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课程、德育方法等基本课题及共同关注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愈发重视和加强公民道德的建设,出现了许多过去未曾涉足的,却又是当前热点问题的研究,如针对德育主体、德育的社会环境、德育范畴等问题展开论述。故我们认为,主题分类有十,分别是:德育范畴;德育本质;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德育的社会环境。

二、德育研究主题之简析

诚然,十项主题在两份期刊中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强求其平均分布,应做的是要深究如此分布背后的原因,以及隐含着的问题,这将会对我们了解当前德育研究的动态和日后德育研究的导向有着较大的启示作用。下面我们按主题所占比例之大小分别对各项主题进行评析:

1.德育课程(占25.77%)

新课标对德育课程作了较大的修改,从而激发了人们对德育课程的研究兴趣。“德育的学科课程”(包括专门的德育学科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中包含的道德内容)、“德育的活动课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约而同都被两份期刊大量收录,而且篇目逐年递增。其中《小学德育》期刊中应用性研究居多,占了“德育课程”类的96.59%。诸如“品德与生活”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的学科渗透”等内容的研究刊登得较多,分别有27篇、22篇和28篇,占293篇“德育课程”类文章的9.21%、7.50%和9.55%。此类研究为新课标下德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关于德育课程这一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例如:在基础研究方面,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去开设?如果可以,它的主要内容与方式是什么?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点何在?从应用研究来看,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活动化教学与情感教育,如何处理隐性课程与德育课程的关系,如何处理教材内容稳定性等。

2.德育过程(占17.85%)

一般来讲,可将德育过程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体验过程、意志过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的总和。其基本要素是由教育、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实施的步骤构成的。“德育过程模式”、“德育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解决德育过程的矛盾”等问题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对德育过程的计划性、多端性、引导性、整合性的认识逐步清晰。但具体到“德育活动的评价”、“德育过程的管理”问题,如评价的科学化、民主化,德育资源的分析、德育经营的投入、德育效益的追求等方面仍需要德育工作者继续积极地研究、实践和思考。

3.德育内容(占14.78%)

由于历史与文化条件的不同,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德育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和《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规定,我们可以总结出四个层次的德育内容:一是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三是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四是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在我们的统计中也发现,“德育内容”此主题下的研究与这四个层次的德育内容息息相关,且“团体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法律法制意识”、“心理素质教育”等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德育内容研究尤为丰富。这或多或少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德育概念的泛化”的现实有关。因此,关于“德育内容的决定性因素”的研究,即德育内容与德育目的、德育过程的关系问题,还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这样才不至于使德育的内容过于宽泛和无序,最终削弱德育的效果。

4.德育的社会环境(占13.10%)

影响德育的社会环境既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环境,又含大众传媒、社区、学校、家庭等,以学校自身环境最为专门和规范。我们发现关于德育的社会环境的研究较为丰富,而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上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新课改对德育课程的改进。德育的社会环境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内容如“社会环境与个体道德发展”、“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影响”、“青少年亚文化与学校德育”、“社区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方面可以在我们的统计中得到印证。其中又以微观系统建设问题的研究居多,“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的文章有31篇,约占“德育的社会环境”此项主题的22.46%。但关于“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影响”的文章却只占了其中的5.07%,可见网络传媒的新时代构建和优化还应得到更多学者和教师的关注。另外,正如一些学者所说,从宏观环境的角度看,如何使全社会建立起较为充分的对于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自觉也应该是日后德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5.德育方法(占9.76%)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目标达成的中介。如何正确运用德育方法也就对德育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关于德育方法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在我们收集到的此类文章中也证明了各类德育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等,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试验、改进和完善。但是“如何选择德育方法及其组合”的问题仍是我们今后探究“德育方法”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6.德育主体(占5.81%)

对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德育理论不断研讨的一个命题。但经过我们对两份期刊的分析,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主体性的建立仅仅着眼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实践中有害无益,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不是已经提得太高,而是远远不够,因此研究人员逐渐把视线放在了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主体性作用与作用的发挥”、“主体素养结构与素养提升”等上面。

7.德育本质(占4.49%)、德育目的(占3.87%)、德育范畴(占2.55%)、德育对象(占2.02%)

研究主题范文篇2

【关键词】主题酒店;DIY(自己动手做)体验;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从单一满足温饱逐步发展升级为追求高质量和精神满足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随之而来的旅游酒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酒店业的发展也呈现多元化、多类型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由市场主动细分为特定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主题酒店”便出现了。对于当今我国新出现的酒店形式:“主题酒店”,很多的酒店管理者和一些研究学者盲目跟风求快,不结合我国国情,生搬硬套,追求快速发展,使大大小小的主题酒店发展良莠不齐,存在诸多问题,如主题定位不准、价格混乱、文化环境氛围设计不合理,营销策略单一和过时等。因此,探讨主题酒店的营销策略十分必要。

一、主题酒店与DIY概述

1、主题酒店的定义

魏小安教授认为,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主题酒店多半用文化作为主题内容,在环境之中融入了文化的要素,用酒店来作为主题,用客户的体验作为精华内容。同时也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以此构成主题酒店的基本定义。酒店的主题是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功能上的,文化内涵和主题的精神实质是包含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主题酒店,以让客户得到不同的体验为目的,以本地最有影响力的自然特色、历史和文化等,融合设计、建造、旅馆装饰、生产和供应的产品、服务和活动,向客户销售体验。主题在酒店之内的最大特征是给酒店赋予主体性的内容,环绕主题深化了酒店的文化和精神实质,开展全方位的差异性建设,从细节文化魅力来吸引客户,从而创造出独特的魅力和个性特征。我们认为,主题酒店不仅是一个住的地方,它还是一个具有自己鲜明的主题文化和内涵的酒店,它应该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情感诉求和寄托或者说能满足消费者心理感情的场所。主题酒店的一切行为应该以某个对象(故事、人物、历史、神话等)为主旨而进行建筑和经营,主题酒店的主题、文化、建筑物、内外部环境氛围、服务和人员等都是它的产品。

2、DIY的特点和功用

DIY(一种新潮设计理念)的设计理念给人们更多的个性上的需求满足,也是因为来自于设计师从内心感受进行的产品设计和创造。在创作的过程之内,还要充分的使用自身的想象力与智慧,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情感因素在这些产品中充分体现和表达了设计者自己的需要。在DIY所包含的系列之内,从观察一直到思考,再到认识和创作,一直到实际的创造过程中,提升了自我的发展能力和作用。DIY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中个人的重要性,体现了“自我价值”,让人们的活动可以成为更有内涵的活动,也包含了更为实际的作用,还被赋予了人们的感情、发展、创新和自主见解性思维,并能增强工作能力。精湛的创意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专业化的技能也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掌握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追求更个性和更有创造力。在如今的社会,人们体验到了动手操作的快乐,而这类的活动也可以让人们忘记烦恼,倡导更慢的生活,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也能恢复心理的创伤。

二、武汉堂舍主题酒店现状介绍

1、武汉堂舍主题酒店的基本情况

武汉堂舍旅馆位于武昌区解放路338号(麦当劳司门口餐厅旁),位于繁华的商业圈,到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黄鹤楼、户部巷,步行即可到达。酒店的客房和咖啡厅使用的是三十年以上的古董,包括地板,都是老板花心思到全国各地去收集的。即使是一个相框一个花瓶感觉就像一个故事。这是一个让你怀念过去,有一种时光错觉的地方,复古的美感动你受到生活压力的心灵。慢下来,慢下来,慢下来,慢下来,让所有的一切都慢下来。钱钟书说:城外人想进来,城里人想出来。然而在堂舍里,他们不走,就留在这里,在这里感受生活。旅馆重新开业时间是2013年7月,全部装修,主楼高7层,客房总数53间(套)。

2、堂舍酒店的营销现状

入住主题酒店的主要人群,是重要企业人士与商务人士。还给学生与自驾人士提供了热情的服务。而对于这类的消费者而言,酒店的档次不是十分的重要。并且,通过对房屋的纵向分割,使这部分人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主要考虑到的是环境的舒适程度,以及健康与安全,在价格上要尽可能便宜,在交通上还要便利,在办理入住与退房的手续上更加快速和简单。更关注消费者的权益,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也给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附加品和服务,在产品的质量与服务上进行改进,使客户能够觉得超出了价值,更愿意入住和消费。在这方面,堂舍主题酒店始终以“客户至上”的理念,锁定核心消费者,并提供了最好的服务。堂舍主题酒店在关注营销上下功夫,实现了客户和酒店的双赢。他们紧抓客户的核心需要,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水准,也要让客户获取到实际的收益,使得双方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更为协调的发展。

(1)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第一,免押金免查房和下午两点退房。堂舍主题酒店为金卡以上会员提供免押金、免查房和下午两点退房这三项服务。允许中午十二点以后退房,是目前酒店业的经典改革,随着竞争的逐步升级,越来越多的酒店都将下午一点作为最晚退房时限,而堂舍将退房时限又拖后了一个小时,设为下午两点,这给了住客更充裕的休息、用餐和打包行李的时间。同时又可以将入住高峰和退房高峰错开,增加了前台与客房部的工作效率。在退房时间延长的基础上,堂舍还额外增加了两项其他酒店不具备的服务项目,免押金和免查房,免押金服务再次降低了住客的入住成本。这三大“特别服务”不仅使堂舍具备超高的工作效率,还大大的增加了会员的粘性。虽然操作起来难度大,但却实实在在的体现了堂舍的高度人性化。第二,注入环保理念。酒店提供洁净毛巾的包装服务,给洁净毛巾穿上了认证环保材料的外衣,而这一包装不仅仅解决了在运输的过程之中可能会出现的第二次污染,也打消了客户的顾虑,同时也解决了未使用的毛巾反复冲洗,减少洗涤厂每天使用的化学品。这一举措充分体现出堂舍主题酒店长期高度关注顾客感受,在提供“更经济、更高品质”产品的同时,全方位倡导环保理念。第三,创建一个快乐的气氛。堂舍酒店服务人员数量并不多,但年龄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充满活力,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无论是接待处,或电话咨询给人以热情大方的感觉,有效降低了客户的陌生感觉,也能帮助客户更好的放松心情,营造出更为轻松的气氛。

(2)有效控制客户成本。非核心的需求有效减弱,而一次性酒店用品从酒店彻底的分开,在2010年底,彻底的取消了六小件的一次性用品,而房价下调了十块钱。节约了成本,更吻合当今时代的环保需要。也让旅客得到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使得房间之内的家具得到了进一步的简化。桌板替代了抽屉,而衣柜则由墙壁进行替代,减少没有必要的装饰品,比如小的浴室等等,而吹风机则摆放在了走廊,这样可以减少没有必要的费用和支出。以经济为中心,控制好客户的成本。为了满足客户更加实惠的要求,也为了可以控制好预算,在硬件的配置时就要好好考虑,在传统酒店所使用的衣柜和较大的书桌等物品,占据的空间较大,但是使用的频率较低,不便于清洗,而改成使用桌板,或者弧形的衣架,更加方便和简单,能够让家具与房间融为一体。增强房间的实用感和温馨感。采取低价策略,以比其他的主题酒店更低的价格来进行控制,而控制成本是核心的竞争力,然而压缩成本是十分严格的,用低廉的价格使成本得到节约,可以返回给客户和会员。

(3)给顾客提供便利。选择更为便利的交通,来满足客户的出行需要。成功的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互联网和短信预约、微信道预约、WAP、移动应用,并提供存储管理集成系统,客户可以在家里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和手机客户端等资源,来进行实时的查询,也可以进行预约确认和查询。节约了时间与精力,也符合现代消费者的“网络”生活特点。提供信息共享。堂舍在其主页上提供了详细信息,包括总体情况,电子地图,设施,客房价格,会员评价,预订,旅游线路,餐饮娱乐,让客户能够做出有效的选择,在做出决定之前,提前熟悉周围的环境。

(4)现代化的沟通方式。堂舍主题酒店更加强调双向的沟通,以坦诚相待为宗旨,可以实现沟通方式的多样化,提供更为丰富实用的网络消息。堂舍主题酒店成立了“会员共享”板块,提供了一个免费平台,与非会员客户分享经验。同时,二十四小时的维修秘书也及时解答了最新的活动和积分管理,入住的宝典等等业务问题,运用网络与宿舍零距离接触。良性互动的信息反馈。对在线预定而且本人入住的客户,酒店也设计了问卷,还制定了积分政策。在用户亲身体验之后,再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填写反馈信息,除此之外,还通过定期举办的会员主题论坛,旅馆赛季杂志,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倾听客户的声音,这也成为了堂舍可以不断的改进和更新的主要参照。堂舍也通过推陈出新来完成更为精彩的活动,使得客户可以更热情的参与。全员销售也是另外一个特色,除了销售员之外,销售也作为前台接待,客房服务员的事,所以堂舍主题酒店的每个员工,都对自己店的房价和优惠的信息更加了如指掌,来增进员工之间的凝聚能力,也可以为了分店的业绩出力。

(5)DIY消费。在酒店的餐饮服务方面,也可以使得客户能够体验到当地美食的独特魅力,加强了与当地风情的接近程度。通过不同类型的DIY活动,轻松获得了客户的利益,摆脱了客户餐厅的中低品位传统晚餐,提升了客户满意度。这是一种根据自我、创造和发现的三大体系发展的餐饮服务。其中,该系统可以让客户亲身参与食品生产的创新,可以使游客在创造的各个环节学到知识,培养感情,发现自我。主题酒店最大的特点是给予酒店某种主体的体现,从而可以经营出没有办法进行模仿和复制的魅力和特点,也可以提升酒店的质量和品位。除了精致、个性、舒适的服务外,适当增加符合酒店主题的DIY饮食服务产品或活动,满足消费者对时尚流行的体验,不失为新的市场策略。

三、智慧旅游下的主题酒店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在智慧旅游的酒店产品上需要考虑的是市场范围、服务的质量和水准。同时还要注意到酒店的品牌保障等。(1)品牌营销,主题经营。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具有一定的个性,也是酒店进行竞争的主要工具。而如今管理学界的通俗观点则认为,第一流的企业注重品牌,次流的企业则注重营销,而末流的则注重产品。其实,这种认识片面强调了科学化的管理,有失公平。比如酒店的主体不是加盟品牌酒店,也无意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只需要这个概念的主题可以用来赚钱,这显然是错误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急躁冒进,只对酒店的主题进行了简单的复制是不会获得长久发展的。(2)注重产品质量,简约而不简单。在质量上没有终点,把质量作为企业的旅程。作为酒店的品牌成功也不是一时的,而是依赖于长期的战略计划与优良的品质体系和保障实施。在质量的管理上要更加个性化。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上应尽可能考虑客户的需求。一是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智慧旅游”是对整个旅游行业提出的智能旅游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由旅客、企业和管理服务构成。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基于数据中心“服务器”,担任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的角色,如:旅游资源信息,旅游住宿信息,旅游餐饮信息等。主题酒店通常是一种体验产品消费的最前沿,它主要是为年轻人,高学历人才,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服务。二是形象的识别。目前,部分省市开展了“智慧旅游”建设工作,“智能旅游”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云端数据,物联网和终端等。酒店需要选择和提炼形象。酒店通常设置了文化的识别系统,还包括了主体的标志、文字等等。在其中,符号所代表的内容还应该贯穿在酒店的各个功能区域,特别是要充分反映在大厅里。三是表现戏剧化和商业化。除了识别功能和图像,国外大酒店的设计通常也有舞台剧的特点,企业的表现主题也应该成为酒店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设计不是一时能够解决所有需求,产品的开发应逐步演变。既要满足那些参与产品变化的基本框架的需要,也要满足用户的改善需求。

2、定价策略

(1)主动竞争,占领市场。主题酒店的目标是为了加大市场的份额,价格则作为客人入住酒店最为主要和敏感的因素。在价格有所上涨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客人会选择投诉,或者换一个地方。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客人的紧张预算。比如,某个企业的销售人员出差费用具有较为严格的标准,在超额的时候要进行自我填补,因此,在主题酒店的设置方面,要让不同的客户有所区分。在酒店的整体产品标准化前提之下,通过楼层的设置,使得不同的客户可以区分开,来进行适当的差异性配置。比如在商务放假的时候,提供互联网的接入和传真等等的办公条件,来满足客户的不一致需求。在价格上还可以有所区分,可以满足不同客人的消费需要。(2)控制成本,物超所值。在现实的条件之下,酒店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而主题酒店主要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必须要有价格上的优势,特别是产品的价格,而确定价格的关键要素是成本的控制,只有对运营成本进行控制,在产品的价格上更低,才能让客户感受到价值,酒店才可以持续发展。

3、拓宽营销渠道策略

在智慧旅游背景下,主题酒店拓宽营销渠道应注重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上的营销,不同于传统的营销方法。一方面,客户可以通过丰富的信息,在线预览之后,确定自己的活动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扩大酒店的信息处理和传输能力,可以减少销售与推广的费用。因此,主题酒店要通过建设自己的网站,并且和国内的知名网站进行合作,在多个环节进行创新,以降低销售和推广费用,并更有效地开展营销活动。此外,营销的战略实施也可以利用微博通道直接产品信息,或者进行广告推广,这也是营销的新境界。主题酒店的营销活动必须是持续性的,因此决定了微博营销不是一时兴起,而应遵循科学,合理规划,根据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微博营销策略。(2)完善信息系统及预订网络。主题酒店的变化发展,在本质上所反映的是客流、物流等等在分店之间的动态运行,以及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取得在交易效率上的优势。因此,在电子商务时代,无论是品牌延伸还是获得了特许营业的酒店,在设计上,先要是一个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充分的使用好系统的网络特色,而且形成了一个主题酒店的中心,在企业的系统内部形成了信息资源,比如客户资料和信息的交流等。实现了客源上的物流和资金上的最佳配置,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更为现代化的客源和预定的服务网络,实现资源上的共享。(3)合理利用专业化组织。部分特殊的营销组织,比如国际上的青年旅社组织,拥有大量的客源,而这部分年轻的背包旅客,对于卫生和住宿要求更加简单,而且主题酒店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只要价格合适,部分游客可以成为主题酒店的主要消费者。所以,要利用更专业化的组织,给更多的客户提供信息,拓宽渠道,增加客源。(4)开发DIY饮食服务项目。体验经济的到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目前,人们还需要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消费来完成自我的转变,而消费的方式也要从大众化向着简单的标准来转变,这样,人们就能获得更为全面的个性化的消费。

4、促销策略

(1)人员推销策略。拥有了充足的人才,主题酒店就要进行有效的整合、配置,发挥他们最大的作用。对此,主题酒店就应在规模得到扩张之后,实现营销化的分工。(2)公共关系策略。善意的对待酒店所在地区的政府与居民,和大众媒体保持更加友善亲密的关系,通过更多的公益性活动和突发的事件,来传播酒店的正面形象。一方面可以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在酒店一旦发生危机事件时,良好的公共关系可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四、结语

体验经济时代将成为未来的主题。但目前国内外对主题酒店营销策略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的大都是单个营销策略,研究方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没能对主题酒店营销策略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和阐述。因此,本文以武汉堂舍酒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营销策略和主题设计的调查和研究,整合相关理论资源和实践资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营销策略体系,希望能为国内的主题酒店设计和营销策略的运用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原.主题酒店的定义及基本规定性[N].中国旅游报,2004.12.8.

[2]魏小安.主题酒店:时代的需要!市场的呼唤[J].饭店现代化,2005(9).

[3]李原.主题酒店与特色酒店[J].饭店现代化,2005(2).

[4]王学滨.主题酒店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战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5]李芳.我国主题酒店营销探析[D].青岛大学,2011.

[6]胡亮.上海主题酒店地域性室内设计探要[D].南京艺术学院,2010.

[7]赵卉.中国主题酒店的创新发展路径[J].文教资料,2006(22).

[8]白琳.我国主题酒店发展之探微[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03).

[9]梁心见.对四川主题酒店主题定位的思考——以四川主题酒店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09.

[10]郭梅雨.多样化DIY与企业营销策略[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1.11.35-37.

[11]曾宪奎.模块化、DIY与市场结构[J].山东社会科学,2006.11.108-111.

[12]从霞.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转变——以DIY彩蜡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4.26.141.

研究主题范文篇3

1人机结合的过度消费社会

消费是一种社会经济秩序和意识形态,鼓励人们获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在安德森描绘的未来美国社会中,信息科技公司(TheFeedTechCorps),包括信息数据公司、芯片连接公司、信息交流公司和美国信息网公司,研发并出售一种人机结合的芯片,试图创造一个“消费乌托邦”。其主要目的是利用高科技芯片传播消费思想,刺激消费欲望。在人机结合的背景下,商品被赋予了代表身份和地位的符号价值,高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消费快感的同时又把消费文化推向社会主导地位。在小说中,信息科技公司生产的芯片是一种传递信息和广告的接口,能让人们接触最新时尚以及各种娱乐广告信息、芯片在植入广告的同时也强调商品的符号价值。小说中73%的美国人愿意花费巨资在身体内植入芯片来体现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优越感”。“消费主义要求人们把消费不仅看做日常生活的一个必要环节,而且是我们满足精神和自我满足的根本所在。”(卢风,2002)小说中拥有芯片的学生不用在学校学习知识都绝顶聪明,这种电子记忆功能也让人们更加坚定地宣扬消费文化。消费思想的复现和消费文化的主宰加速了过度消费社会的形成,这种消费乌托邦最终会使整个社会走向堕落,而人们在这种高科技背景下所养成的消费欲望无疑加速了这个过程。正如乌尔希里•贝克所描述的风险社会一样,过度消费社会是“一种系统的方法来处理由现代化本身引起和引入的危险和不安全感”(Beck,1992)。虽然过度消费给美国未来社会带来了“消费乌托邦”的幻影,但也给社会造成了许多危害。

2过度消费的危害

《信息流》中大多数人为了物质享受而成为了高科技和消费主义的忠实追随者。江艳华(2013)表达了对未来高科技社会的一种忧虑:人要在未来高科技社会中生存,不仅要受到科技的统治,还要以牺牲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为代价。大多数年轻人和成人都拥有一个芯片,在消费文化的渗透下,人们逐渐异化自己的身份,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面临着丧失家园的风险。其一,未来消费社会造成了环境灾难。为积累资本,人们大量砍树建造空气工厂。海洋也被污染了,五颜六色的海水实际上是人工制造的剧毒液体。人们只能穿着隔离服站在沙滩上,不能触摸海水,甚至不能闻海水的味道。其二,未来消费社会造成了政治腐败。未来美国社会已不再民主,人们被分为了不同的阶级,只有73%的美国人安装了芯片。人们开始丧失他们的身份,被“异化”为商品。“‘unit’这个词被用做是性别称谓的一个单位(男孩是“units”,女孩是“unittes”),这就标志着信息科技公司是如何将个人视为全球经济中产生收入的组成部分”(Bradford,2010),而政府却始终站在资本那边。其三,未来消费社会使人的思维、语言和道德都退化了。学校不传授知识,只教授学生怎么操作信息流芯片来购买商品,威胁着人脑功能的正常发展。成年人为凸显他们高贵的身份,也像年轻人一样用俚语交流,以至于最后语言都退化到了无逻辑的电子语言状态。小说中的一些父母通过消费高科技僭越社会道德底线,不惜花费巨额克隆基因优良的后代。过度消费已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它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势必会引起部分人的反抗。

3反抗过度消费社会

安德森鼓励年轻读者理性对待消费,“他认为理性的思维和同情心才能让人们有更好的生活,让世界更美好”(Prince,2009)。在小说中,有人不满消费社会造成的不公正待遇,比如说主人公薇奥莱特和她的父亲;有人反抗过度消费对社会带来的摧毁性,如月球上的黑客;也有人抗议信息流公司为推行消费对人们身体造成的损害,如“欧洲享乐主义者”。尽管这些反抗者没有获得成功,但他们的行为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提图斯的女朋友薇奥莱特是一个勇敢的反抗者。她与小说中其他年轻人不同,7岁才植入信息流,所以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她知道信息流已经控制了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甚至是记忆。当她知道信息流在吞噬自己的记忆时,她并未屈服,反而通过创造“个性化”的消费记录来反抗信息流。一些被称为“享乐主义”的孩子同样反抗消费主义。他们经常站在广场中央散播反抗标语——“在我的脑袋里面植入芯片?还不如死了算了!”(Anderson,2002:37)这些孩子对社会现状的担忧迫使他们用抗议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黑客也是激进的反抗者。月球上的黑客入侵到青年们的芯片中,还有黑客入侵到人们梦中,向人们呈现一幅正在毁灭的未来梦境。他们想通过破坏别人芯片的方式给大家传递一个消息“我们进入了毁灭时代!”(An-derson,2002:45)然而,他们的行为最终也受到了消费社会的镇压。薇奥莱特的父亲是一个潜在的反抗者,是教古老语言(商业语言和基本语法)的教授。他坚持在家给女儿教阅读、写作和文学评论,而不是学习怎么消费。当薇奥莱特濒临死亡时,他讽刺了消费社会的无情。他说:“我们美国人,感兴趣的只是商品的消费。我们对于人类的出生和死亡丝毫不感兴趣。”(Anderson,2002:399)在追求资本的消费社会中,人不是独立个体而是商品。所以,安德森给了读者空间来思考美国消费文化下的人性和正义,并鼓励读者来反抗这种文化,并去创造一种正确的文化观。

4结语

研究主题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德育;具身德育;任务驱动;主题活动;ETDTA理念

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与希望,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这凸显了小学德育的作用。小学德育存在形式倾向于知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内容不符合小学生具身认知规律等问题。[1-3]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德育工作,让小学生在德育课程中有所得、有所获,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小学德育题活动的设计,在任务驱动下,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主题活动,构建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框架,在突出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德育变得鲜活、有趣。

一、设计理念指导

(一)小学德育主题活动

但武刚认为,德育主题活动是教师根据德育的要求,将德育内容落到实际中,让小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并转化为行动的一种德育方式,它对小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大有裨益。[4]基于德育主题活动的特点,黄扬钦阐释了德育主题活动的作用,如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等。[5]虽然研究角度不同,定义有所差异,但核心是一致的:德育主题活动的目标指向是实现德育要求,内容围绕焦点,过程强调小学生的主体参与。

(二)任务驱动教学理念

任务驱动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郭绍青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定义为教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的教学任务,让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取新知识与新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教学任务为中心点,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及潜在学习欲望。[6]任务驱动教学的核心在于以任务为主线,强调让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设计任务的教师在实施阶段成为活动引导者,而非主导者。

(三)具身德育理念

具身德育强调身体的意义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强调身体经验同道德认知与判断等心理过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能应用于个体和群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塑造和养成中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体系。[7-9]具身德育注重实践途径,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要考虑小学生个人身体与其他要素的互动,设计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方案。

二、设计原则分析

为了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地以任务驱动为抓手,以具身德育为落脚点,充分开展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师还需要在设计中遵循如下原则。

(一)以任务为切入点,聚焦活动主题

主题性是德育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影响德育主题活动的重要因素。以任务为索引,突出德育活动的主题,是设计的重要环节。首先,主题要清晰且可以被感知,能够落到实践层面进而检验活动效果。为此,教师不能选择过于宏观、空洞的主题,如感恩父母,而是将主题细化为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主题,如在母亲节感谢母亲给予自己生命。其次,主题要关注小学生需要,高于小学生生活。身边的案例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生活感,让小学生深切感受到德育在生活中真实存在。最后,主题不能仅停留在实践的层面,还应引导小学生将实践案例上升为知识,促使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比如,通过“不能随手扔垃圾”主题活动,教师应升华“慎独”“严格要求自己”等方面的情感认知。

(二)强调可实施性,彰显年级差异

小学阶段是个体快速发展的阶段之一,每个学段的小学生都有独特的生理发展条件。例如,低年级小学生虽然注意力集中的时长较短,但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积累,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长会逐渐延长。因此,在主题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个体的差异性等影响因素。针对活动对象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主题活动任务,既凸显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又不至于浪费设计者的时间和精力,还能确保主题活动效果。例如,针对“感恩父母”这一主题,低年级小学生可以通过反背书包的形式,模仿母亲怀孕时的一些动作,体会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中高年级小学生则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形式,与父母亲进行角色互换和角色扮演,深入了解父母亲的责任和辛劳。

(三)以具身互动为方式,提升主题活动参与度

互动是提高主题活动参与度的有效方式,也是检验互动设计效果的手段。具身德育理念强调通过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开展对个体的道德教育。[7]在主题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忽略环境的作用,又不能夸大环境的影响。例如,在设计“爱护环境”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单纯引导小学生认识到环卫工在保护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作用和他们工作辛苦程度等,是很难让小学生形成爱护环境这一理念的。根据具身德育理念的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当一天的清洁工,让小学生通过自身与环境的互动,了解活动的设计意图,能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任务,获得成长。

(四)突显趣味性与探究性,引领小学生主动参与

德育主题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均是促进小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促使小学生朝着更优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主题活动的趣味性,引领小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活动,避免让活动流于形式。例如,针对“爱国”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照的对比、爷爷奶奶的老故事等形式,让小学生体会到国家的变化,了解到动人的事迹,清晰地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激发爱国热情。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三、设计框架探究

(一)ETDTA理念框架

ETDTA理念是具身德育(Embodiedmoraleducation)、任务驱动(Task-Driven)、主题活动(ThemeActivitie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其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具身德育、任务驱动、主题活动三者之间相互结合,能够组成四种不同的德育理念,分别是TDTA理念、ETA理念、ETD理念及ETDTA理念。[6-9]TDTA理念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以任务驱动开展主题活动。教师通过有效设计主题活动,将任务作为主题活动中的主线索开展德育工作。TDTA理念忽略了小学生的主体参与、主体体验,导致德育主题活动容易出现仅为了完成主题活动中的任务这一问题。ETA理念综合了主题活动和具身德育两个因素,在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时以小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关注点。ETA理念设计的主题活动虽然有主题,但是缺乏有效的目的指引,导致小学生在主题活动过程中有体验、有互动,却不知道为什么完成活动,最终影响主题活动的教育效果。ETD理念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以任务驱动为牵引,结合具身德育的方式开展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互动的形式,引导小学生完成任务,实现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然而,ETD理念设计的主题活动没有主线的引领,各活动彼此独立存在,相关性不强,容易导致小学生孤立地看待德育活动。ETDTA理念兼具了具身德育、任务驱动、主题活动三个要素,通过任务驱动、具身德育的方式,在主题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ETDTA理念有效地调节了三个元素,综合考虑主题活动、任务驱动、具身德育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避免了三个因素在两两组合时的不足与问题,从而促使德育活动真正地走进小学生的生活,进而为小学生培育良好的品德素养。

(二)设计过程框架

在ETDTA理念的指导下,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的具体逻辑如图2所示。1.以小学生为中心我国学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10],认为活动应更加凸显小学生的中心地位,活动的实践效果、目标达成度等都有赖于小学生的参与。因此,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整个过程,构建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模式。2.设计考虑因素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小学生所处的教育背景。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成为个人发展的起点。教育是一个可变化的过程,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效果有突出的影响。教育还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能成为下一次主题活动设计的参考和借鉴。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教育背景,发挥小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环境,包括小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主题活动是在一定场域下开展的,力求让小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知识的增长。教师要重视物理环境的创设,包括桌椅的摆放、道具的使用等,以此确保主题活动效果。此外,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德育的影响不容忽视,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发挥社会文化环境的宏观作用。三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先进辅助设备越来越多,教育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帮助小学生“回”到白垩纪时代,智能环境控制技术能够帮助师生构建舒适的物理环境。然而,技术的滥用有可能会喧宾夺主,让小学生沉溺于技术而忽视了活动的主题。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地使用技术。四是内容。内容展现了活动的核心,呈现出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检验活动效果的维度之一。在设计主题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主题选择合适内容。例如,针对“如何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这一设计,教师可以选择端午节的爱国、忧国情怀作为主要内容,延伸补充划龙舟过程中的团队精神等辅助内容。五是形式。活动是突出个人感悟还是彰显集体智慧,教师对这一目的要有综合的考虑。活动目的不同,活动的形式也不同。根据活动目的,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例如,针对“母亲节感恩母亲怀胎十月”这一主题活动,教师的活动设计应倾向于个人活动;针对“通过废物利用引导小学生爱护环境”这一主题活动,教师的活动设计应偏向于集体活动。六是方法。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小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为彰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思考如何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

(三)设计案例分析

德育的基本要素可划归为儿童对母亲的爱,这是儿童能够爱他人、爱人类的情感基础。在小学德育中,教师要把“儿童对母亲的爱”这一理念贯穿整个德育活动。根据每个年级小学生的差异、发展特点等,教师应开展一系列“感恩母亲”的活动,将这一主题活动贯穿小学生的整个小学生涯。在小学低年段,为了帮助小学生切身感受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教师设计了反背书包的主题任务,定于五月第二个星期五开展。五月第二个星期五这一天,从第一节课开始,小学生将书包反背在前,模仿母亲怀孕。下午最后一节课,教师组织小学生对当天的主题活动进行探讨和反思。有小学生问道:“老师,好辛苦,能不能不背了呢?书包这样背在前面很不方便。”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反馈,教师要做好开导和引导工作,如“我们反背书包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想,如果妈妈在怀你们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结果会怎么样的呢”。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理解母亲的养育之恩,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综上所述,根据ETDTA理念,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可以以任务为切入点,以具身互动为方式,聚焦活动主题,强调可实施性,突显趣味性与探究性,引领小学生主动参与,提升主题活动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檀传宝.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J].教书育人,2009(35):34-36.

[2]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18.

[3]陈达明.有效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9,131.

[4]但武刚.学校德育活动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123-127.

研究主题范文篇5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我们都关注着如何为新世纪的政治学定位,思索着面向21世纪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为此我们首先需要问:政治学是怎样一门学科?它能够做什么?

政治学是一门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关联的学科。它不是书斋中的智慧游戏,也不是纯粹的求知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学研究就是政治的一部分。所以美国政治学说史专家乔治·萨拜因正确地把政治理论家称为“超级政治家”。①从历史上看,政治学的主题总是时代要求的产物。当一个政治文化辉煌的时代即将逝去时,政治学家总结了这个时代,为后世留下不朽的理论遗产。在新旧时代转换的变革关头,政治学家们把握着时代的主旋律,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以他们的理论指导了一个时代。当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时,政治学家们体察到时代的深层脉动,以其理论准备着一个时代。政治学随时代的要求而转换着主题,政治学的研究因为和入政治生活的主旋律才显示出其价值和生命力。

在上个世纪的转折点上,以康粱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派清醒地认识到了世界历史的潮流,把握住了中国政治变革的趋向。中国传统政治学向现代政治学的根本转变是从他们开始的。今天,世纪的转折点与时代的转折点又不期而遇,我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在我们这一代政治学者的心头,需要有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光荣的历史使命感。我们需要严肃地思考,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什么?我们如何把握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从而开创政治学发展的全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基本驱动力,以对外开放为催化剂,带来我国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的解构与变迁。九届人大又开始迈出了重要一步,改革与计划经济相耦合的政府体制,建立与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模式。我国经济改革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它将指向成熟的市场经济。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与民主化有着正相关的联系。大体上,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3000美元,就初步具备了向民主政治体制过渡的条件,公民文化开始生成。②人均收入在3000—6000美元间,就具备了建立法治社会和民主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公民文化也趋于发育成熟。瞩望21世纪初到中叶,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这个时期。也就是说,构建健全的民主制度,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是今后数十年我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它要求我们用全球化的新思维来把握时代的脉动。应该看到,亨廷顿所称的当代世界“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1974年起,这股民主化浪潮从欧洲南端涌起,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这三个资本主义欧洲最后的权威主义政权垮台。70年代末,民主化浪潮漫延到拉丁美洲,一个接一个的军人政权还政于民。到80年代末,这片大陆已经基本实现了民主化。80年代中期,民主化浪潮涌入亚洲,菲律宾、韩国等权威主义国家实现了向民主的过渡。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又迅速席卷了前苏联和东欧地区,使这些国家相继走上了西方式的议会民主道路。与此同时,敌视西方文化的“中东—伊斯兰教”世界也开始受到民主化浪潮的强劲冲击,多数国家进行了自由化或半民主化改革。进入90年代,多党民主风潮登陆黑非洲,一党制政体或军人政权兵败如山倒,仅在二、三年间,绝大多数黑非洲国家转向了多党民主。除了由权威主义向民主政体的转变外,还有许多权威主义政权实行了民主化的改革,或松动了权威主义的统治。有的国家处于强大的民主运动与权威主义政权的紧张对峙之中。

这股强劲的民主化浪潮的影响遍及全球。从文化类型上看,它涵盖了各种文化:基督教文化、儒教文化、伊比利亚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黑非洲文化等无一例外;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它既包括了作为超级大国的前苏联,实现了经济腾飞的韩国,也将一系列最不发达国家裹挟其中。经过它的冲击,世界的政治版图已经大大改观,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已经形成。环顾今日之世界,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都已经成了民主的大陆。在非洲,权威主义政权成了民主化浪潮中的孤岛。在亚洲,它也只剩得残破的半壁河山。这意味着,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民主政治占统治地位的世界里。时代潮流和世界大趋势已经把建设公民文化的任务紧迫地摆在我们这一代政治学工作者面前.

中国改革的发展趋向和世界政治变革的潮流告诉我们,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历史使命就是为构建健全的民主制度做理论上的准备和为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提供理论支持。我们知道,公民文化是民主制度的隐结构,只有公民文化发育到一定程度,民主制度才能建立,也只有得到公民文化的支持,民主制度才能得到巩固和健康运作。与制度上的成功设计相比,推动公民文化形成的任务更为重要,也需要政治学界予以更多的关注。

诚然,政治学界仍然需要关注改革过程中的政治稳定、秩序和效率等问题,但是从整体上说,现代国家权力制度化的阶段已经过去,我们需要在构建公民广泛参与的政治结构的大目标下来解决上述问题。在当代社会,政治权威要获得合法性和有效性,必须使社会上具有政治参与要求和能力的部分参与到政治体系和决策过程中来;政治稳定的实现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有赖于社会各种利益得到制度化的代表和表达,社会的多元势力能够进行公平合法的竞争;提高政治效率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机制,保障公民能够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有效的选择和监督。总之,在当代社会,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健全民主的政治结构。政治学的研究只有立足于此,才能有高屋建瓴的眼光,才能跳出以往过于单纯执着地追求稳定、秩序和效率等目标,结果却难以奏效甚至产生负面效应的被动循环。

政治学研究能够为公民文化的发育成熟做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现代公民文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基本要素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自然发育的过程。政治学界不能过高估计自己的作为和影响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是西方政治文化冲击的结果,现代公民文化并不能由本土文化自然生成,它需要移植、嫁接和融汇外来文化,所以它又是衍生型的,是一种人为的建构。这决定了现代中国式公民文化的诞生和成熟要经历传统政治文化的断裂和创造性地转型、中西政治文化的冲撞与融汇的复杂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文化工程。这使政治学的研究对公民文化的成长发育具有特殊的引发和启动作用、催化作用、助生作用、杠杆作用、指引和模塑作用。它需要政治学家以创造性的工作来积极参与重构现代中国式公民文化的理论设计。

市场经济及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是公民文化形成的基本驱动力,发达的市民社会是公民文化孕生的摇篮。但是,适宜的社会经济条件只能孕生公民意识的某些潜在要素。没有理论的先导,其它一些因素难以生成;没有理论的提炼和升华,这些潜在要素也只是处于自在状态,不能获得自觉的理性形式。公民文化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建构首先在政治思想家或政治学家的头脑中形成,他们对粗糙、零散、模糊的和具有一定盲目性的公民的自我意识、欲求、期望、态度,以及直观的感觉和自然的情感予以提炼和升华,作出系统的阐释和解说。通过理论的环节,公民意识才能上升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定型为政治制度和法律。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法律以及在这种制度和法律规范下的经常性的公民生活,都会成为公民教育的有效手段,反转来塑造公民的政治态度,内化为公民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结构。经过公民理论的中介,成熟的公民文化才能真正形成。

可见,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学家在中国当代公民文化的形成中具有特殊地位。所谓政治思想家,我们这里指的是哈耶克所说的“原创型思想家”。他们是人类政治思想和政治智慧的活水源头。政治发展的转型时代呼唤着具有宏观视野和深刻洞察力的政治思想家来把握政治发展的路向,创建中国式现代公民文化的巨大文化工程也需要具有贯通古今的政治知识和融汇中西的政治智慧的政治思想家,为现代中国式公民文化奠定根本原则和理论框架。

在政治思想家周围是政治学研究者群体。他们为社会提供政治学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各个具体领域里丰富公民理论。作为政治领域的专业工作者,他们通过收集和鉴别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对政治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因果分析,对政治问题的价值评判或选择。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使其在社会公众中享有天然权威,其理论具有理性和逻辑的力量。特别对深层政治问题和宏观政治现象的认识,社会依赖专家,公众也能够服膺专家的意见。借助这个地位,政治学工作者制造和引导舆论,创造文化氛围和环境,指导和矫正公民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影响公民的政治情感和态度。也就是说,政治学家所创造和阐述的民主理论会内化或积淀为公民文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经历告诉我们,衍生型公民文化的形成依赖两种重要的公民教育手段。其一是民主政治结构及民主政治生活;其二是民主理论。有的韩国学者认为,韩国实现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长期的公民教育促进了公民文化的形成。由于韩国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民主宪法,民主价值获得了合法性。即使在权威主义统治之下,民主理论仍然是合法的,学校里一直在灌输民主价值。随着民主观念的广泛传播,权威主义政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厌弃。③

在由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转型时期,具有先导性的理论发挥着启蒙作用,塑造着时代精神。一种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是由公民的政治态度来量度的,而其合理性则取决于知识界对它的描述、分析和判断。合法性要得到合理性的支持才能巩固,而合理性也会转变为合法性,或加强合法性。一种制度如果不能从理论上说明其合理性,失去知识界的支持,它很容易失去合法性。而一种获得了合理性的价值体系很容易在公民的态度中获得合法性。

18世纪启蒙运动为我们提供了政治学家对政治秩序合理性的解说影响公众关于政治秩序合法性的态度的生动例证。启蒙思想家们以理性论为武器,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合理性作出评判,并对新秩序作出描述,他们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公民的政治态度,从而也改变了政治秩序的合法性。通过启蒙运动,整整一代人改变了思想观念,由臣民转变为公民,从而形成法国政治文化上的断裂。正是启蒙思想哺育的一代公民创建了公民社会。启蒙理论对于推动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型起到了有力的杠杆作用。

为了创建现代公民文化,政治学应该强调发展政治哲学,重视规范理论的研究,关注价值问题的探讨。

我国政治学恢复以来,一方面,由于在基本的规范理论领域一时还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政治学者在这个领域里还难有大的作为;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着战后西方政治学发展起来的令人眩目的大量新理论和新方法。这样,政治学界特别是青年一代以极大的热情介绍和研究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成果。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一些不适合改革开放时代要求的理论没有得到清理,政治学在基本理论方面很少创新;另一方面,却引进大量西方最时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来装点陈旧的政治学理论体系。结果是两者杂揉并蓄,政治学成为一种奇特的理论与概念的拼盘。

应该看到,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主题与我国当代政治学的主题完全不同。战后的西方社会已经确立了民主制度,公民文化发育成熟。西方有的学者在50年代甚至认为,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已经终结。在这个大背景下,政治学弱化了它的文化职能而强化了其科学职能,其重心由政治哲学转向政治科学,其关注的焦点由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转向政治行为。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进入公民文化的创生时期,我们正在进入的这个阶段是西方人早已越过的阶段。所以我们在引进西方政治学理论时,必须记住中西政治发展的“时差”,不能冲淡或模糊了我国政治学的主题。

西方近代公民文化生成的历史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臣民文化。15—17世纪中叶,随着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臣民文化开始转向近代型的“臣民—公民”文化。在这个时期,国家权力实现了制度化(世俗化、统一集权、职能分化等),臣民仍然没有政治权利,国家权力对臣民的控制甚至超过了中世纪,但是,臣民对国家权力的义务和忠诚不再指向君主私人,而是指向抽象的公共权力和制度化的权力。权威主义政权只是作为一种必要性而得到认同,由于公民尚没有足够的参与能力而享有暂时的合法性。这时期的西方人在社会经济领域里已经获得了独立和自由,但在政治领域里,他们只满足于得到法律上的安全与保障,要求部分地影响和参与政治决策。

17—18世纪是西方臣民文化向近代公民文化转型时期,也就是公民文化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市场经济已初步形成,以市民资产阶级为主力的第三等级成长起来,萌发了强烈的参政意识,全面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也就是说,公民意识出现了。专制主义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开始丧失其合法性。

这个时期政治学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公民文化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持。重新定义国家和国家权力,重新审视个人与国家和政府的关系,确认公民的政治权利,阐述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规划出公民参与制度的基本轮廓。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由民主主义思想家自觉地承担了这一使命,创建了近代公民文化的理论建构。在他们的理论中,理性论和自然法理论为政治生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终极标准;契约论确认了公民的独立、自由和平等,将国家和政府权力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上;民主理论将公共权力交给公民集体,授予公民平等的参政权;人权理论则规定了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界限,等等。

可见,公民文化的理论建构有它特定的主题和内容:它需要将公民的自我意识升华为一般理论,按公民社会的标准重新定义国家和公共权力及其与个人的关系。总之,它应该是表达公民的意识、欲求和期望的新的价值体系。

西方公民文化创生时期,古典时代公民文化丰厚的理论遗产是他们现成有效的文化资源。近代公民文化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表现为古典时代公民文化的发现、复兴和再生。是西方人站在近代的基点上对古典文化的再创造。我们的政治传统中没有这样直接可用的资源,所以就需要借用西方的思想成果,包括古典时代、近代和当代的思想成果。其中近代的思想成果更为贴近我国当代的现实。当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成果对我们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掌握了更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大大深化了我们对政治问题的认识。但是,我们需要记住,当代西方政治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认识手段和理论工具,而不是改变了我们面临的主题。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成果只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国公民文化的理论建构需要清理两种政治文化和理论遗产,即传统的臣民文化和现代由“革命理论”所代表的“群众文化”。所谓政治文化的“转型”,就是实现这两种文化向公民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臣民文化是我国古代社会留下的遗产。近代以来,它在理论层面已经基本被抛弃,但它仍然是民族心理特征,并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顽固地存留和体现在现存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理论中。

在从整体上谈到传统的臣民文化时,人们往往强调它与现代公民文化的不适应性和不可兼容性。但问题还有它的另一面。

我们知道,当代中国的公民文化不是以西方公民文化替代中国传统的臣民文化,而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不可能被连根拔除的。现代公民文化只能通过在传统文化主干上嫁接西方公民文化而形成,而不是完全另起炉灶。所以,我们需要分析新旧文化的可融性因素和不可融性因素,据此制定我们的政治文化战略。

传统臣民文化中的某些要素有可能与当代公民文化相融合,从而使中国式的公民文化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征。比如,它可能不像西方人那样过份突出个人的独立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对立,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寻求偏向集体主义的平衡点;它可能会相对淡化社会利益的分化、对立、冲突和多元竞争,强调社会整体利益,以及社会合作与和谐的价值;它虽然肯定积极参与的价值,但不大可能有西方人那样的参与热情,在某些领域宁愿满足于对政治权力的消极监督;它更可能在对权威实现控制监督的同时,多几分对权威的尊重服从,等等。传统的臣民美德的酵素融入当代的公民文化,有可能使我国建成和谐的而不是冲突的现代民主。

“革命理论”在我国理论界数十年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从理论层面上替代了传统理论,至今仍然是我国政治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同时,经过数十年的岁月,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为公众的心理结构。

“革命理论”的主题是在传统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丧失之后,摧毁传统秩序,重新整合社会和国家,在新的合法性基础上实现政治权威的高度组织化和制度化。所以,在这一理论中,国家被解释为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而不是公民分享权利义务的共同体;国家权力不是公共权力而是阶级权力;政治的主体不是公民个人而是阶级;政治关系不是利益和权利的合法竞争,而是阶级间水火不容的斗争,等等。

我们可以把“革命理论”与西方近代公民理论和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逻辑结构进行比较:

西方近代公民理论的逻辑结构是:自然状态——社会契约——公民社会(civilsociety,国家)。公民社会是其归宿。

而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典型逻辑结构是:乱世——圣人出(设立政长)——君臣秩序。其归宿是臣民社会。

“革命理论”的逻辑结构是: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专政(半国家)——无国家社会。缺失了公民社会这一环节。

所以不难理解,许多作为公民文化基本心理要素的价值不能从“革命理论”那里得到理论支持。诸如对理性、宽容和妥协的政治态度的支持,对个人和个人权利的肯定,以及对和平合法的利益竞争手段和讨价还价的政治竞争方式的承认等。所以当我们进行公民教育时,它就会显露出其贫乏和不适应。

“革命理论”属于“群众文化”的理论建构。“群众文化”是介于传统的臣民文化与当代的公民文化之间的一种过渡型的政治文化,它兼具两者的特征。因而也可以称之为“臣民—公民文化”。

“革命理论”以具有现代性的“群众”概念取代了传统的臣民概念,这是一大进步。④但它同时也以“群众”概念模糊和部分地替换了“公民”概念,这又使它不能适应公民社会的需要。在“革命理论”范式里,“群众”已经不像臣民那样属于君主私人,它具有公的身份,但其中每个分子还没有获得独立人格,他在共同体中的地位还没有明晰化。个人和个人权利是公民社会的基石,但在"群众"概念中个人还不能凸显出来。在人们的观念中,“群众”是一个外延模糊而内涵笼统的整体,个人被淹没和虚化于其中。“群众”(或“人民”)被笼统地承认为国家的主人,但由于具体的政治参与权利没有得到落实,所以,虽然在理论上它是政治权力的主体,政治参与的主体,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它仍是权力的客体,处于政治生活的边缘,成为政治动员的对象,沦为消极被动的一群。所以,不可避免地,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群众"的角色总是隐于背后,作为陪衬,处于前台的总是他们的代表.

作为承载丰富的政治文化意蕴的符号,“群众”不等于公民,也不等于公民共同体。在我们的日常政治生活中,“公民”一词很少使用,即使偶而使用时,也显得勉强和生硬。至于“公民”的另一代名词“选民”则只有在谈到选举的场合才使用。当选的公职人员的脑海里难以浮现“选民”概念,他们经常想到的是“群众”。想到"群众"时,总是产生居高临下的感觉和联想。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代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的差距,也可以发现“革命理论”与公民文化的理论建构间的不同。可以说,“群众文化”属于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过渡环节,它承袭了传统臣民文化的许多特征,也涵蕴着公民文化的要素。从整体上说,它还不是公民文化。而作为“群众文化”理论建构的“革命理论”对建设公民文化也有严重的不适应性。

总之,建设公民文化是今后数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迈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只有自觉地服务于公民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才能充分展现它的社会价值,其学术发展才能步入光明之境。

注释:

①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页。

②SeeSamuelP.Huntington,TheThirdWave,DemocratizationintheLateTwentiethCentury,UniversityofOklahomaPress,1991.p.63.

③Kyong-Dongkim,TheMixedRoleofIntellectualsandHigherEducationinBuildingDemocraticPoliticalCultureintheRepublicofKorea,inLarryDiamond(eds.),PoliticalCultureandDemocracyinDevelopingCountries,LynneRiennerPublishers,1993.p.211.

研究主题范文篇6

一、发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

鹤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殷商文化遗址、中华第一古军校、华北第一古庙会等资源是先人留下的瑰宝。我们将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融入美术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触摸地域文化脉络,汲取本土文化精华,还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美术主题单元设计策略

我们对本地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创编,形成以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为主要特征的主题单元设计,既符合课标,又贴近学生生活。如九年级上册《土和火的艺术》一课,我们以“鹤壁窑”为主题进行单元教学,形成贴合课程设计,突出陶艺人才培养、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具有厚重地域特色的美术主题单元。我们邀请非遗传承人张卫国先生指导学生揉泥、拉坯、修坯、施彩上釉,最后烧制成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鹤壁窑”的艺术特色,实践并创造作品。我们还结合社团课程进行主题单元设计。我校美术社团精心设计了《古建筑》特色课程,让学生通过看、读、画、品当地的李家大院古民居建筑群,形成了对古建筑艺术的基本审美鉴赏能力和保护意识,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美术主题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我们坚持“五育”并举,多渠道进行美术主题式教学探索。一是以美术课堂为主阵地进行主题单元教学。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总结了“查、品、探、创、评”五步教学法。二是依托各种活动设计主题单元教学。如鬼谷文化主题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走进云梦山感受鬼谷文化,绘制云梦山旅游路线图,写生鬼谷子石像,画孙膑、庞涓、毛遂等名人故事绘本的方式,来深入了解和学习鬼谷文化。三是进行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学生通过搜集淇河古诗,体味作者情感,然后自己创作古诗,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同时进行诗配画活动。四是结合课后拓展性作业进行主题单元教学。我们设计趣味性主题作业,让学生课后分组自主探究学习,形成研究报告或研究成果,在课堂上相互分享。

四、美术主题单元教学成效

研究主题范文篇7

【关键词】德育研究主题分析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我国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困境与危机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为德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艰苦探索,不断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本文选择2005年至2010年为时间段,试图针对德育研究的主题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对过去六年我国有关德育的研究作一回顾与分析,并作简略的评述。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期刊传递的信息具有快、新、全的优势,有助于我们了解最新、最近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其中《小学德育》是全国唯一一份全面反映小学德育工作的权威性杂志,《教育研究》则是一份声誉卓著的综合性的教育类核心期刊,该刊专设德育栏目刊登有关德育方面的文章。前者应用性较强,为广大教师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后者更多是反映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国内学者欲了解德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最权威、最精准的信息,恐怕绕不过这两份期刊。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搜集和整理了《小学德育》和《教育研究》两份期刊2005年至2010年六年间刊登的所有与德育相关的文章,并根据我们不成熟的见解对这些文章进行分类、统计和简要的评析。尽管是一孔之见,但仍期盼能通过对德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对比与分析,发现个中尚存的缺陷和问题,找到其未来有待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推进德育研究。

在当代中国德育理论界,我们比较了中西方若干较有教育影响的工具书和德育学专著,如胡森(HusenT.)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90)、《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檀传宝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等。尽管表述和呈现形式有所不同,我们仍能发现其中关于德育本质、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课程、德育方法等基本课题及共同关注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愈发重视和加强公民道德的建设,出现了许多过去未曾涉足的,却又是当前热点问题的研究,如针对德育主体、德育的社会环境、德育范畴等问题展开论述。故我们认为,主题分类有十,分别是:德育范畴;德育本质;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德育的社会环境。

二德育研究主题之简析

诚然,十项主题在两份期刊中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强求其平均分布,应做的是要深究如此分布背后的原因,以及隐含着的问题,这将会对我们了解当前德育研究的动态和日后德育研究的导向有着较大的启示作用。下面我们按主题所占比例之大小分别对各项主题进行评析:

1.德育课程(占25.77%)

新课标对德育课程作了较大的修改,从而激发了人们对德育课程的研究兴趣。“德育的学科课程”(包括专门的德育学科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中包含的道德内容)、“德育的活动课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约而同都被两份期刊大量收录,而且篇目逐年递增。其中《小学德育》期刊中应用性研究居多,占了“德育课程”类的96.59%。诸如“品德与生活”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的学科渗透”等内容的研究刊登得较多,分别有27篇、22篇和28篇,占293篇“德育课程”类文章的9.21%、7.50%和9.55%。此类研究为新课标下德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关于德育课程这一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例如:在基础研究方面,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去开设?如果可以,它的主要内容与方式是什么?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点何在?从应用研究来看,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活动化教学与情感教育,如何处理隐性课程与德育课程的关系,如何处理教材内容稳定性等。

2.德育过程(占17.85%)

一般来讲,可将德育过程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体验过程、意志过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的总和。其基本要素是由教育、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实施的步骤构成的。“德育过程模式”、“德育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解决德育过程的矛盾”等问题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对德育过程的计划性、多端性、引导性、整合性的认识逐步清晰。但具体到“德育活动的评价”、“德育过程的管理”问题,如评价的科学化、民主化,德育资源的分析、德育经营的投入、德育效益的追求等方面仍需要德育工作者继续积极地研究、实践和思考。

3.德育内容(占14.78%)

由于历史与文化条件的不同,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德育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和《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规定,我们可以总结出四个层次的德育内容:一是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三是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四是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在我们的统计中也发现,“德育内容”此主题下的研究与这四个层次的德育内容息息相关,且“团体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法律法制意识”、“心理素质教育”等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德育内容研究尤为丰富。这或多或少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德育概念的泛化”的现实有关。因此,关于“德育内容的决定性因素”的研究,即德育内容与德育目的、德育过程的关系问题,还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这样才不至于使德育的内容过于宽泛和无序,最终削弱德育的效果。

4.德育的社会环境(占13.10%)

影响德育的社会环境既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环境,又含大众传媒、社区、学校、家庭等,以学校自身环境最为专门和规范。我们发现关于德育的社会环境的研究较为丰富,而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上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新课改对德育课程的改进。德育的社会环境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内容如“社会环境与个体道德发展”、“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影响”、“青少年亚文化与学校德育”、“社区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方面可以在我们的统计中得到印证。其中又以微观系统建设问题的研究居多,“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的文章有31篇,约占“德育的社会环境”此项主题的22.46%。但关于“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影响”的文章却只占了其中的5.07%,可见网络传媒的新时代构建和优化还应得到更多学者和教师的关注。另外,正如一些学者所说,从宏观环境的角度看,如何使全社会建立起较为充分的对于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自觉也应该是日后德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5.德育方法(占9.76%)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目标达成的中介。如何正确运用德育方法也就对德育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关于德育方法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在我们收集到的此类文章中也证明了各类德育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等,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试验、改进和完善。但是“如何选择德育方法及其组合”的问题仍是我们今后探究“德育方法”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6.德育主体(占5.81%)

对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德育理论不断研讨的一个命题。但经过我们对两份期刊的分析,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主体性的建立仅仅着眼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实践中有害无益,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不是已经提得太高,而是远远不够,因此研究人员逐渐把视线放在了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主体性作用与作用的发挥”、“主体素养结构与素养提升”等上面。

7.德育本质(占4.49%)、德育目的(占3.87%)、德育范畴(占2.55%)、德育对象(占2.02%)

研究主题范文篇8

[关键词]主题酒店;文化;发展

1文化型主题酒店的独特性分析

1.1主题酒店起到弘扬文化的作用。主题酒店在以文化为主体和设计理念的同时,不仅吸引消费者为酒店带来收益,也起到了为文化传播和弘扬的目的。主题酒店通过文化定位将文化通过特定的场景或某种形式表现出来,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了解文化、追求文化、享受文化,将文化以贴近大众生活的方式展现出来,将沉淀的历史文化以鲜活的形态展示,为消费者带来全新而真实的体验,向顾客传递文化信息。1.2文化提高了主题酒店的品牌与价值。文化的定位使主题酒店形成了独有的品牌,鲜明的文化主题酒店具有鲜明的特色,在设施设备、服务水平、建筑装饰上都有别于一般性主题酒店,鲜明的文化主题更符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具有时代特色,有利于顾客加深印象、加强选择。1.3文化与主题酒店的融合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体验酒店所提供的产品,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带来的心理需求,追求舒适的前提又需要高层次的创新,而文化的注入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文化与现代经营理念相结合使顾客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加人生阅历放松身心。

2济南新区书香世家主题酒店实证分析

2.1优势分析。2.1.1主题选择。济南书香世家主题酒店就是以典型的苏州文化为主题的酒店,酒店以2500年历史的吴越文化为底蕴,以江南书香门第及苏州古园林为主,追求文化特色,注重顾客需求体验。苏州以“精致城市”著称,小桥、流水、人家都是井井有条、细致入微,苏州园林是苏式建筑的代表,在酒店建筑装饰中可以体现到这一点,同时巧妙地与苏州环境结合,充分展示了苏州文化的魅力,将不同的苏州风情全方位多层次地向顾客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加强了体验感受。2.1.2风格定位。书香世家主题酒店在建筑装饰上采用了中式园林的借景与对景,布局错落有致精巧玲珑,室内以浓厚的文化布艺和古典家具设施为主,大堂陈设古石喷泉、青花瓷台、雕花栏柱设计元素与现代时尚结合的水晶吊灯,形成别样风味,优雅大方的酒店大堂,中国式的地板,古香古色的雕花床,精品中式茶具,这些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可以供顾客欣赏,既展现了酒店文化魅力,又烘托文化氛围。2.1.3营销理念。书香世家主题酒店作为酒店业的新型发展业态,在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丰富菜品的同时,还为顾客提供了茶社书吧,酒店茶艺师为顾客提供茶艺表演,同时为顾客提供免费下午茶服务。酒店以书香文人之礼,采取独特的会员体系,将会员等级分为四类:书粉、尚容会籍、儒林会籍、尊容会籍,采用积分会员制为顾客带来不同的产品优惠,抓住顾客消费心理。酒店环境与氛围整体给人以安逸、静谧、舒适的感觉,正是根据人们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状态设定的,符合消费者的内心需要与追求,为酒店营销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顾客辨识度,为酒店增加顾客消费机会。2.1.4服务方式。酒店在个性化服务上做得十分到位与贴心,为顾客提供会议厅、商务中心、外币兑换、鲜花、洗衣服务、接机服务、专职行李员、叫醒服务、前台贵重物品保险柜等服务。在对顾客服务上,一线员工做到了细致入微,对工作时间和工作节奏做到了准确、迅速、及时。仪容仪表上体现了大方得体,反映了酒店对客的接待能力与水平;加之设施设备完善,良好的性能及舒适度为顾客体验提升了新层次。2.2劣势分析。2.2.1文化整体性不强。酒店文化品牌不仅要体现在酒店装饰、室内设计、设施设备上,在员工身上也应该有所体现。在进入酒店后感受到酒店设施设备的苏式文化气息,但当看到酒店员工身着现代化服饰时显得有所突兀,服饰在视觉上没有传达酒店的文化气息,这也说明员工对于酒店的主题文化内涵了解不够透彻,应加强注重对员工进行文化培训。2.2.2酒店主题文化与区域环境不协调。作为文化型主题酒店具有与区域环境强烈依赖的特点,虽然书香世家主题酒店以文化为酒店主题,但它却是典型的苏式文化,没有考虑到所处城市的文化和整体愿景,当主题文化与区域不适应时,在营销上就会出现困难。

3济南新区书香世家主题酒店对文化型主题酒店持续发展启示

3.1定位主题文化。文化主题作为酒店发展方向的新兴经济体,最终是为了实现盈利和高投资回报,其确定的主题内容要符合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景观及城市文化,才能为企业实现客观利润,更能使顾客群体接受。在文化元素的注入上要遵循市场需求,以文化为主题也定离不开其实用性及商用价值,同时在市场细分上准确找到酒店的独特优势,定位明确后再与顾客的实际需求结合,满足顾客的消费心理需求,才能吸引顾客注意力,加深对酒店的整体印象。3.2满足消费者需求并提高酒店品牌。人们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下,对于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更加倾向于满足自身所需的体验,所以酒店应当重视顾客对于酒店产品的需求倾向和产品为顾客带来的需求体验,所以酒店在创建和产品研发时,要注重客人的情怀和产品在形象及品位上是否符合顾客所需,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加强与顾客的沟通,了解客人需求,强化体验,将主题文化深层挖掘后深入人心,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提高酒店竞争力。3.3加强企业与员工文化建设。强化酒店文化建设,丰富酒店文化内涵,加强企业的文化内涵,是保持酒店文化主题的整体优势的持续动力。济南书香文化酒店应调整或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及发展劣势,制定新的战略目标,加强企业文化宣传,用自身的影响带动员工。一线员工是顾客最先接触的人员,员工的服务态度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着顾客对酒店的满意度,所以加强员工的自身素质规范标准化服务也尤为重要。3.4生态与环保相结合。文化型主题酒店作为主题酒店发展的新趋势,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高品质的现代化设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体验,将生态与环保制定成可行计划,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垃圾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将更多环保计划应用到酒店具体事物,符合生态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

4总结

文化型主题酒店相对于传统酒店更能得到顾客的青睐,不仅是提供饮食和住宿最基本的需求,其文化性和体验性也是不可比拟的,主题酒店在文化特色构建上应当深入挖掘并进行提炼后融入到酒店的各个方面。作为主题酒店要融入文化元素不仅要考虑酒店自身条件,同时也要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需求,深入挖掘文化主题的内涵,结合市场定位目标发展文化主题特色,提高酒店品牌形象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型主题酒店凭借鲜明的文化特色必将成为主题酒店的新卖点,但是作为酒店发展者也应避免同质化现象,切勿模仿,应当借鉴成功主题酒店的文化特点吸取失败主题酒店的教训,根据所在环境发展的独特文化元素,创造出具备文化性的主题酒店,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推动主题酒店在行业内稳定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沙岩.主题酒店的发展研究——以云南民族文化为例[D].云南大学,2012.

[2]王淑华.主题酒店设计中的文化特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3]谢蓓.主题酒店的地域文化性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周旋.民俗视野下的主题酒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5]韩春雨.试析秦皇岛度假酒店设计的地域文化性[D].河北科技大学,2016.

[6]王蕾.主题酒店中国本土化发展——以洛阳克里斯汀酒店为例[D].河南科技大学,2014.

研究主题范文篇9

关键词:冰雪主题公园;冰雪景观;情感需求模式;情感化设计;反思层面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1]游客对冰雪主题公园景观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从视觉体验诉求逐步转向情感体验诉求。游客更加注重游览时的操作趣味性、激发回忆的叙事性以及传承地域文化等多元情感体验。[2]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中反思层面的设计可以为冰雪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提供崭新的设计思路,满足游客多元情感体验诉求,提升冰雪景观品质,传承地域文化,打造冰雪旅游品牌。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情感化设计的相关概念: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教授在《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了情感化设计概念和设计的三个层面:本能、行为、反思。[3]反思层面的设计是有高级思维活动参与的设计,它能反映出产品的合理性和智能性,激起一段回忆,体现产品含义。[3]反思层面设计的表达方式有四点:操作新乐趣、叙事性表达、文化传递、符号和象征。[4](二)冰雪主题公园:冰雪主题公园是以冰雪文化或某些特殊内容为主题,以冰雪为主要造景材料,运用现代综合科技手段,结合冰雪艺术的塑造手法,集冰雪自然景观、冰雪人工景观、冰雪娱乐项目等为一体的,具有地域性、季相性、审美性、体验性的游乐空间。[2]

二、冰雪主题公园景观的情感需求分析

(一)情感需求调研:通过了解游客对冰雪主题公园景观的情感需求,构建反思层面的游客情感需求模式,为制订反思层面的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原则和策略提供支撑。调研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内容为游客对冰雪主题公园景观的情感需求现状,调研对象年龄在20以下至60岁以上不等,如表1。问卷不计发放总数,一共作答问卷457份,全部作答有效。根据调研结果得知,从景观类型的需求看,有377人喜欢情感互动性的冰雪景观,80人喜欢观赏性的冰雪景观,如表2。从景观主题内容的需求看,366人喜欢体现趣味性的内容,287人喜欢体现叙事性的内容,392人喜欢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如表3。从景观功能的需求看,游客更看重具备娱乐、教育、回忆等多元化功能的景观,如表4。从游客与景观互动方式的需求看,选择观赏的375人,参与文化活动的357人,喜欢拍照的347人,而喜欢参与游戏、情感沟通、触摸及参与雕塑等互动方式的分别为315人、237人、225人和174人,如表5。综上所述,游客对冰雪主题公园景观的情感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景观类型、景观主题内容、景观功能、游客与景观互动方式。游客对景观类型的需求从仅供观赏的冰雪景观转变为情感互动性的冰雪景观。景观主题内容的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趣味性、叙事性和地域文化特色,游客更喜欢体现趣味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内容。在景观功能的需求上,游客追求多元感官体验和集教育、娱乐、回忆等于一体的多元功能体验。在游客与景观互动方式需求上,观赏、参与文化活动、拍照,这三种需求占前三位,参与游戏、情感沟通、触摸等互动方式也较受欢迎。(二)反思层面的情感需求模式构建:文章以调研结果为依据,结合反思层面的表达方式,构建出反思层面的情感需求模式,如图1。

三、反思层面的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原则

根据反思层面的情感需求模式,制定如下原则。(一)趣味性原则:注重游客与冰雪主题公园景观互动过程中的趣味性表达,强化游客反思层面的情感体验乐趣。[5]巧妙利用多种感官元素,打造多元化的感官体验趣味,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乐趣。[6]还可以丰富游客与冰雪景观及游乐设施的互动方式,为游客创造多样性的、个性化的互动体验乐趣,使游客从呆板的、单一的互动方式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冰雪景观的情感沟通过程中,感受冰雪主题公园带给他们的魅力和趣味。[7](二)叙事性原则:注重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过程中的叙事性表达,以冰雪为设计语言,融入一段特殊的情境,比如:电影、动画片、电脑游戏等题材,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体现游客的个人经历或回忆,最终产生持久的、强烈的情感。还可以通过游客与冰雪景观的互动,诉说一个游客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故事,在游客的脑海中形成一段独特的记忆,从而带给游客积极的情感体验。[8](三)文化性原则:注重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过程中的文化情感表达。冰雪主题公园地处寒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寒冷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9]反思层面的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必须要抓住地域文化这一设计灵魂,传达冰雪景观带给游客的文化情感,呈现地域文化气质,抒发文化内涵,使游客对地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四)象征性原则:象征是表达反思层面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类似于文学修辞手法当中的“隐喻”。[10]利用简单的、具象的符号等特殊媒介来表达抽象的、晦涩难懂的事物,使它被大多数人理解和认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11]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可以利用冰雪为符号,来表达冰雪景观主题背后的抽象含义,使游客产生联想和思考,并在联想和思考后回味体验的乐趣。

四、反思层面的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策略

根据反思层面的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原则,制订反思层面的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策略。(一)创造多样化的体验乐趣。1.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感官体验:满足游客在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多元化感官体验,实现景观对游客的情感代入,使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打造浸入式的情感体验,增添游览过程中的趣味性,加深游客对冰雪主题公园景观的印象,强化对景观整体形象的认知,进而增强游客反思层面的情感体验。(1)保持坚实与柔软相结合的触觉体验:根据调研结果和反思层面情感需求模式得知,触摸是游客喜欢的互动方式之一。所以,反思层面的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可以将情感体验的趣味性建立在游客对冰雪本能的触觉感受上。冰,冷凝坚实;雪,纤巧柔软,这是冰雪带给人们的触觉体验。[12]游客通过打雪仗、堆雪人、参与冰雪雕塑制作等方式来感受冰雪材质带给他们独特的触觉体验。因此,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感官体验、丰富游客体验乐趣就要从发挥冰雪材质的价值和吸引力入手,保持冰雪坚实和柔软相结合的触觉体验,使游客在与冰雪零距离接触时产生愉悦感、新奇感和满足感,增强游客对冰雪洁白无瑕、雄浑绮丽、瑰丽万状等特点的情感认同。(2)融入灯光与色彩相结合的视觉体验:冰雪材质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对光线有着极强的反射能力。[13]灯光与冰雪材质的结合会呈现“梦幻般的效果”,丰富游客的视觉体验乐趣。重视灯光氛围的营造,利用色彩心理学的知识,满足游客对不同灯光色彩的本能感受。游客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更多追求的是温馨的景观空间,因此灯光的色彩设计以黄色、洋红等暖色调为主,使游客与灯光氛围产生情感共鸣。还可以运用联想的设计方法,利用灯光和色彩营造寒冷和温暖的视觉氛围,使游客从心理上感受到“冬夜里的温暖”。(3)塑造场景与声效相结合的听觉体验:塑造场景与声效相结合的听觉体验,可以把游客的情感代入到冰雪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激发游客的猎奇心。场景与声效相结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声音来营造场景,冰雪景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利用狂风呼啸、雪崩时的巨大声响来模拟“自然灾害”为主题的震撼场景,为游客创造沉浸式的体验乐趣。另一种是以冰雪景观为主要载体,营造一个具体场景,还原声音特效。例如利用冰雪景观营造电子游戏中的作战场景,还原游戏人物的作战台词、爆炸、枪击等声音特效,留给游客一段特殊的回忆。2.丰富游客与景观的互动方式:游客与冰雪主题公园景观之间常见的互动方式有七种:观赏、拍照、触摸、参与雕塑、情感沟通、参与游戏、文化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观赏、拍照和文化活动。所以,在保留以上七种互动方式的基础上,着重丰富观赏、拍照和文化活动这三种互动方式。从观赏的角度,塑造冰雪景观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形式感,打造冰雪与灯光、色彩结合的视觉体验,丰富游客观赏乐趣。从拍照的角度,通过当今流行的摆拍形式,近距离接触冰雪景观,使游客产生愉悦感。从文化活动的角度,让游客参与各种以冰雪景观为载体的地域文化活动,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二)增强冰雪景观主题内容的叙事性:增强冰雪景观主题内容的叙事性的主要方法是将冰雪景观主题与具体情境、故事情节相结合。1.冰雪景观主题与具体情境相结合:文章强调的具体情境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场景、某个特殊的历史背景、游戏中的情景、战争的环境等,将这种特定的情境以冰雪为载体复刻出来,使游客产生一段特殊的回忆,这个回忆可以是美好的,也可能是难忘的,但不管怎样都加深了游客对冰雪主题公园景观的整体印象。2.冰雪景观主题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冰雪景观主题与故事情节相结合,以冰雪为主体,融入部分或完整的故事情节,包含人物、地点、时间和事件,按照时间、地点和事件顺序来组织冰雪主题公园景观空间的布局,打造富有秩序感的叙事性景观空间,实现游客的情感代入。(三)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1.营造景观空间的归属感:注重冰雪主题公园景观空间的氛围营造,以期传承地域文化,塑造场所精神,提升游客的情感归属,加强反思层面的情感体验。(1)提取能够体现地域文化基本特征的元素:尽量提取可辨别性强的地域文化元素,例如鲜明的色彩、特殊的材质肌理以及识别性强的形态,这样才能有效地传承地域文化,传递文化情感,激发良好的反思层面情感体验。[9]将元素运用到景观空间设计中有四种方法,分别是:原型呈现、元素组构、元素重构、维度转型。原型呈现是指提取的地域文化元素不做任何处理,直接运用到冰雪主题公园景观空间的形态营造上,要去繁化简,保证以最清晰的形态展现在游客面前,这样才能激发良好的情感体验。元素组构是将提取的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利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组合方式,以期游客对地域文化有连续的情感体验。元素重构法是将地域文化元素拆解再拼接或重组,打造抽象的情感体验,这种设计方法非常适合运用到冰雪主题公园景观小品、设施的设计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游客进行思考,并在头脑中脑补拼接和重组后的地域文化元素整体形态,产生情感共鸣。维度转型法是指将元素进行空间维度的转换,可以使二维的图像转化为三维的冰雪雕塑,或将三维立体的地域文化元素转变为二维的扁平化图示。空间维度的转变可以塑造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态,这样会带给游客不同的心理感受,进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2)塑造景观空间的整体形态:景观空间的整体形态是指冰雪主题公园内各种景观空间类型的整体规划布局。例如,在冰雪主题公园的公共交通空间中,其整体规划布局不仅要满足基本设计规范,还要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利用元素组构法和元素重构法将地域文化元素与交通空间的整体形态相结合,塑造具有特殊气质的景观空间,使游客感知景观空间所传递的地域文化精神。(3)设计景观空间界面:利用地域文化元素完善冰雪主题公园各个景观空间的界面设计,包括平面、立面和剖面。地域文化元素运用在空间界面上不可过于琐碎,应保持完整、连续的形态才能增强游客对景观空间的情感归属。在平面设计上,利用元素组构和重构的方法使地域文化元素充斥整个空间界面,让游客沉浸于地域文化的氛围中。立面和剖面设计上,尽量保证地域文化元素的视觉连续性和完整性,让游客能够持续对景观空间的场所精神进行感知。例如,利用冰雪材质设计的地域文化背景墙,就要保证其地域文化形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尽量采用抽象的形态,激发游客对地域文化的思考,给游客留出想象的空间,结合灯光与色彩、声效与场景的手法,创造多元的感官体验,使游客陶醉其中,并对景观空间界面所呈现的地域文化气氛产生情感归属。(4)设计景观空间内部节点、小品与设施:将地域文化元素淋漓尽致地运用在冰雪主题公园的景观节点、小品、公共设施设计中。利用元素组构法和维度转型法,注重视觉体验的连续性,再辅以听觉、触觉的感官设计,以期带给游客不同的心理感受,让游客对景观空间内部节点、小品与设施传递的地域文化情感表示认同。2.打造地域文脉的延续感:打造地域文脉的延续感,注重对地域文化的延续和保护。可以按照“回顾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的时间顺序,将景观空间秩序化地排列在一起,梳理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呼吁游客保护并延续地域文脉,进而形成完整的叙事性表达,既让游客回忆地域文化的变迁,又让游客意识到保护地域文化、延续地域文脉的重要性,还可以将游客的情感代入到景观的规划布局中,形成一段连续性的回忆。(四)体现设计语言的象征性:注重冰雪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语言的象征性表达,利用符号和象征这一特殊的媒介或信息载体,传递可以被大多数游客理解的事物,让游客理解主题背后的抽象含义,具体方法如下:1.充分利用知觉符号:文章中阐述的知觉符号是指充分利用视知觉的表达方式,挖掘设计语言背后的抽象含义。[11]反思层面的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以冰雪为设计语言,通过“图底关系”、“错视”、“无意或有意注意”等视知觉的表达方式,留给游客充足的想象空间,激发游客联想和思考,理解设计语言背后的抽象含义。2.巧妙运用隐喻符号:隐喻符号是用容易被大众理解的具象事物代替抽象、晦涩难懂的事物,这种方法类似于文学修辞手法中的“隐喻”。比如将“温度计”比作“爱的温度”,这里的“温度计”既是设计语言又是隐喻符号,虽然游客很难理解“爱的温度”,但可以理解“温度计”的含义,游客通过“温度计”联想到爱是有温度的,进而产生情感共鸣。[8]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设计师找到创意点,充分体现设计语言的象征含义,还能引领游客对主题进行思考,游客在思考后顿悟其设计意图,最终产生情感共鸣。

文章以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中反思层面的设计为理论指导,通过问卷调查法来调研游客对冰雪主题公园景观的情感需求现状,构建出反思层面的情感需求模式,根据模式制定了反思层面的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原则,根据原则制定了反思层面的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策略,分别是:满足游客触觉、视觉、听觉等多元化的感官体验,创造多样化的体验乐趣,并利用观赏、拍照和文化活动的互动形式,丰富游客与景观的互动方式。增强冰雪主题公园景观主题内容的叙事性表达,吸引游客对冰雪景观产生一段特殊的回忆,实现游客的情感代入。体现地域文化基本特征元素的充分利用,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使游客对冰雪景观的整体形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设计语言的象征性表达,引领游客对冰雪景观进行思考、顿悟,最终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毕崇毅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3-10.

[2]朱柏葳.体验性冰雪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设计学系.2013:13-15.

[3][美]唐纳德•A•诺曼.何笑梅译.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66-70.

[4]唐嘉薇,王润森.基于情感化设计中反思层面的产品设计研究[J].电动工具,2020(2):26-28.

[5]袁天棋.基于情感化设计反思水平的产品设计价值思考[J].文化创意,2020(6):19-21.

[6]王松华,王查理,孔繁文.基于黑龙江传统文化的冰雪居住型体验空间室内环境设计研究[J].设计,2018(9):18-20.

[7]张简一,陶禹辛,杨从晶.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冰雪运动产品研究[J].设计,2018(2):136-137.

[8]刘学,李萌.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加载页面设计研究[J].设计,2020(7):30-32.

[9]王松华,王利亚,梁潇.构建哈尔滨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冰雪景观[J].设计,2016(19):154-155.

[10],杨前,王家民.感性信息“转嫁-映射”下的产品形态情感化设计[J].设计,2020(2):91-93.

[11]EdgarCabanas.Experiencingdesignsanddesigningexperiences:Emotionsandthemeparksfromasymbolicinteractionistperspective[J].JournalofDestinationMarketing&Management,2020(16):1-9.

[12]王景富.世界五千年冰雪文化大观[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7:1-3.

研究主题范文篇10

【关键词】主题公园旅游文化盈利模式

一、研究背景

我国主题公园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不低,成功的典型不少;它们已经在我们这个旅游资源大国里大放异彩,成为丰富我国旅游产品、满足海内外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的一支生力军。

自从1989年深圳华侨城投资创建的“锦锈中华”景区建成开业,到十多年来陆续建设开业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一期等大型文化主题公园,都相继取得成功。大型主题公园在中国开创了新局面,北京的“世界公园”、江苏苏州的“苏州乐园”、浙江杭州的“宋城”和“杭州乐园”、云南昆明的“云南民族村”和“世界园艺博览园”、海南三亚的“南山文化旅游区”、广西桂林的“乐满地”等大型主题公园,都已达到较高水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这几年冰雪节期间创建的“松花江冰雪大世界”,也可称为特定时间段内的大型主题公园,其策划和经营管理水平也已大体与国际接轨。

二、问题的提出

十多年前,伴随着理论界一场旅游资源能否移动(复制)的学术讨论,上百个旅游主题公园(包括各种影视城)走到游客面前。遗憾的是,中国的游客还没有见到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很多以影视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已经开始衰落,大量的固定资产闲置,主题公园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产业发展问题。

在盈利模式方面,目前国内的主题公园存在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有很多主题公园几乎只有门票收益一种盈利方式来架构其盈利模式。由于经济效益不佳,主题公园产业正走向衰退。

当前,中国的主题公园群落正在面临一个艰巨的转型期,拥有大量的存量资产和土地资源是主题公园转型的物质基础,通过对主题公园的再认识,重新制定主题公园的发展战略是实现主题公园转型的基础。

三、主题公园发展机制

我们可以将主题公园理解为以经济盈利为目的,根据选定的文化背景,主要依托人造景观和设施使游客获得体验的封闭性景点和景区。

1、主题公园分类

根据主题公园所能提供的旅游体验类型(产品形态)对其进行分类,我国目前的主题公园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情景模拟型:各种影视城类型的主题公园,比如三国影视城(无锡)。

②游乐型:比如苏州乐园、锦江乐园(华东)、梦幻水城(珠海)。

③观光型: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深圳)等。

④主题型:基辅号航空母舰(天津)、明斯克航空母舰(深圳)、各种水族馆。

⑤风情体验型:各种民族村、民俗村,比如中国民俗文化村(深圳)。

以上分类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分析,如果从严格意义上的主题公园分类来说,主题公园的“主题”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关于文化的命题,可以衍生出许多类型的主题公园。

2、主题公园盈利模式

一般来说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而其盈利模式就是这几种盈利方式的混合。

①提供初级体验(经历)的机会出让,比如:出售门票。

②提供有助于丰富体验(经历)的相关服务以及相应的服务体验本身,比如:提供餐饮,住宿服务。

③出让围绕旅游者(潜在旅游者)的消费能力所带来的可能的收益机会,比如:旅游区内的招商、景区节庆活动商业赞助。

④获取资本投入后在旅游项目所在地溢价收益的其它商业开发,比如景区,旅游目的地的房地产开发。

⑤出让、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商品,比如:玩具,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

⑥提供保证旅游景点景区内居民可以市场化的公共服务,比如:供水,供电等。

以上六种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建立在游客到来这一基本事实之上的,即便是建立在景区本地居民的消费能力基础之上的盈利方式也需要通过游客的到来实现相对的规模经济。

首先,从收益的角度看,用以上六种盈利方式来分析主题公园的盈利模式,不难发现,目前国内的主题公园存在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有很多主题公园几乎只有门票收益一种盈利方式来架构其盈利模式。这样来看主题公园产业的衰退就并不奇怪了。

其次,从投资的角度看,单一的盈利模式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这使得主题公园管理者很难获得有效的融资成果,而设立在主题公园内部的各种固定资产,在没有客流的情况下几乎一文不值。因而有必要重新认识主题公园。

3、主题公园文化特色探析

主题公园是文化企业。从国内外主题公园成功的运作经验可以得出:独特的旅游文化是主题公园成功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迪斯尼乐园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我们也看到迪斯尼乐园在法国一度遭到失败,这正好应证了主题公园是以旅游方式经营文化产业的判断。美国式的快餐文化与法兰西文明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导致游客对主题公园产品的选择差异。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认同风险所导致的运作失败。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题公园首先是一种文化企业,其次才是旅游企业,主题公园所提供的产品是一种以旅游方式被消费的文化产品。

如果把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或体验的制造商来分析,我们会发现主题公园应该,或者能够提供给游客的产品或体验大致有以下几种功能:

(1)教育传播功能(比如向游客宣传民族文化和光辉历史)。

(2)娱乐或者游戏功能(尤其是游客可以参与其中的活动,比如竞技体育活动)。

(3)审美或者情绪满足功能(体验一种氛围或者说与游客特定心理需求相吻合的环境,如:投身影视剧环境)。

(4)文化活动展示功能(关于人的独特的价值观念所表达出来的行为,比如观看表演)。

按照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以上功能可以归结为:爱、自我认知、自我实现三个层面的心理需求,而各种文化对如何满足这三种需求的形式乃至相应的文化行为是在一个共性基础上的极端差异化。比如教育:可以是课堂教学,也可以是试验,甚至是通过行为本身来表现的。所以,主题公园应该是一个提供文化产品的组织,或者以旅游为表现形式的文化产品和特殊体验制造商。

现在以著名的迪斯尼乐园为例来说明这一推论:迪斯尼乐园的投资者是世界知名的迪斯尼公司,迪斯尼公司本身就是一家文化企业,它以提供文化产品(即美国风格的动画片)而闻名,而游客来到迪斯尼乐园所体验到的正是游客认为自己进入迪斯尼动画(卡通)世界所应该体验到的东西,这是迪斯尼乐园所提供产品的核心,其余关于游乐、购物等辅助服务都是为了完成或者加强这一核心体验。迪斯尼乐园的盈利方式有:门票、餐饮、旅游商铺租金、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旅游纪念品销售,以及其它收费的服务构成。整个盈利模式的架构是:以不断提升的品牌知名度吸引游客,在获得门票收入的同时,通过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旅游纪念品获得二次盈利,又由于旅游纪念品的发售进一步扩大迪斯尼品牌的影响力,这一盈利模式使迪斯尼乐园具备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基于主题公园是一种特殊的以旅游为经营形式的文化产品制造商,反观我国主题公园的经营模式,没有文化或者通过文化来设计、提供游客愿意购买的旅游产品(体验)从而实现盈利的方式和手段不足正是其致命缺陷。其次,关于文化的滥用是又一国内主题公园设计和经营的硬伤。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文化产品应该具有鲜明特色,而且这种特色应该具有可以被欣赏的群众基础,从投资收益的角度看就是:文化影响力以及对应的文化消费人群是决定主题公园“文化主题”的关键因素,也是架构盈利模式的经济基础。

四、结论

主题公园所提供的产品可规定为一系列可以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核心功能的组合,以此为基础,产品能够满足游客个性化要求的能力(机会),将是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游客需要从主题公园中获得知识接受教育,他可以通过听讲解、看展板,或者自己找资料的方式来满足这一需求,但游客最喜欢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游戏来达到被教育的目的。因此,主题公园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在于此:将所有可能满足游客需求的方式排列组合为主题公园的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这种满足程度将决定游客愿意支付的门票价格,或者购买哪几种(产品)服务,尤其是游客愿意在购买主题公园门票之后,购买相关服务产品(体验)的需求正是主题公园产品的溢价能力。当然在现实中,经营者完全可以通过门票将这些内容打包出售。

综上所述,主题公园是一个以旅游方式提供文化产品(体验)的文化企业。从旅游经营的角度看,主题公园的盈利方式大致有:出售门票,提供有助于丰富游客体验的服务(包括基本服务和特殊服务)、出让面对游客的盈利机会(商铺出租)以及出让游客的注意力本身(商业赞助)、设计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纪念品。

主题公园应将旅游业与文化紧密揉合在一起,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时也要将文化作为旅游业来经营,通过发掘和宣扬文化来综合性地发展旅游;以经营旅游地方式多方位地展示文化,赋予旅游产品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

不少主题公园顺应新世纪旅游业发展需要,以其高超的策划、精致的建筑、丰富的内涵和一流的管理服务水平,很快轰动海内外。他们的成功给人们提出启示:一个成功的主题公园,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投入产出效益和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建设主题公园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是对资源、产品的重要补充,在旅游资源不太丰富的地区则是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建设好主题公园,关键在于搞好市场调研和项目策划,选准主题、创出精品;经营好主题公园,关键在于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涵、推陈出新,使其吸引力长存。

参考文献:

[1]何建伟.深圳华侨城旅游文化特色探析【J】.旅游学刊,1999,(5).

[2]王新民.主题公园的高效益奇迹和价值导向【J】.旅游学刊,1994,9(6).

[3]保继刚.珠江三角洲主题公园发展回顾【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