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幼儿园百日集中规范整顿方案

时间:2022-03-29 03:45:00

民办幼儿园百日集中规范整顿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民办幼儿园管理,促进民办幼儿园依法依规办学,推动我市学前教育事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按照省、襄阳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教体局决定近期在全市开展对民办幼儿园“百日集中规范整顿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维护托幼园所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幼儿健康成长。

二、目标任务

在市政府领导下,教体、公安、工商、卫生、城管、房管、民政、物价、交通、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成立整治工作专班,对全市民办幼儿园进行“拉网式”排查清理及综合整治。

三、清理整顿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民办幼儿园。重点是检查“四证”,即办学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和收费许可证,同时还要注重检查办园条件、卫生、校车安全等方面工作。

四、清理整顿时间及步骤

本次集中清理整顿时间为2012年5月1日至8月10日。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㈠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5月1日至5月31日)。市教体局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发放宣传手册、公告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使学生家长和民办幼儿园举办者了解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清理整顿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㈡清理排查阶段(2012年6月1日至6月15日)。市区从相关职能部门和鄢城办事处抽调人员组建2个工作专班,其余镇(办、区)分别组建1个工作专班。工作专班组建成立后,由市教体局组织专班人员集中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让专班人员了解政策,明确要求,掌握方法。集中学习结束后,组织专班人员深入到街道、社区(居委会)和村组实地排查,认真填写调查表格,确保调查情况真实,数据准确。排查工作结束后,市区以调查专班为单位、乡镇以镇(办、区)为单位统一汇总调查表册,写出调查报告,交市教体局汇总。

㈢整顿验收阶段(2012年6月16日至8月10日)。根据清理排查情况,对不具备办园条件、卫生条件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未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注册的幼儿园,下达书面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坚决依法吊销办学许可证并责令停办,对拒不停办的幼儿园,依照有关法律程序予以强制停止办学;对符合或接近基本办园要求,但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按照有关规定,根据申报程序予以补办。

五、相关要求

㈠明确部门管理职责。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密切配合,采取强有力措施,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行为。教育部门作为民办幼儿园的审批机关,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相关规定严把审批关,对条件完备、手续齐全的单位按要求及时发放办学许可证;建设部门要按照学前教育机构设计、建造标准对民办幼儿园的园舍、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进行安全监督和管理;卫生部门要制订措施,健全民办幼儿园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卫生防疫制度,确保民办幼儿园学生有一个健康、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公安部门要合理规划和设置民办幼儿园周边交通信号灯、指示牌等交通安全设施,强化交通安全管理,维护良好交通秩序,及时排查各种治安隐患,加强对民办幼儿园周边地区巡逻,切实做好重点时段、重点路段和重点部位的治安巡查,在治安情况复杂的民办幼儿园周边地区设置治安岗亭和报警点;交通部门要紧密配合公安部门,严格按照客运要求,坚持年审制度,严查超载车辆,加强对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监管;消防部门负责民办幼儿园校舍的建筑消防安全审核和验收,指导民办幼儿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和管理,依法对民办幼儿园遵守消防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镇(办、区)要切实加强对本辖区内新设民办幼儿园的监管,掌握民办幼儿园发展动态,及时制止非法办园行为;其他部门也要按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㈡依法规范管理。一是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根据排查清理情况,对符合或接近当地基本办园(所)要求,但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幼儿园,限期补办办学许可证;对不具备基本办园条件,存在安全隐患且未经许可的民办幼儿园,限期整改,经市教体局评估合格后予以审批,不能整改的做好停办告知,拒不停办的,由部门联合执法,采取强制措施勒令其停止办学。二是完善民办幼儿园年检制度。市教体局负责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年检,并将年检结果在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幼儿园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建立健全房屋、设备、消防、交通等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规范食品、药物管理制度和幼儿接送等制度,开展教职工安全知识培训,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和措施,坚决防止各种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幼教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