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工作意见

时间:2022-11-01 10:39:00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出意见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也是国内各省、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主攻方向。近年来,我市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新兴产业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更是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核心要务。国际国内竞争态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并做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目标,抓住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难得机遇,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较强产业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发展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化、产业化,壮大新兴产业。同时,要加强宏观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创造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

2.坚持重点突破与协调发展相结合。要突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采取有力措施,选择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同时,要统筹规划,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安排,选择有潜在市场、有后发优势的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3.坚持自主创新与积极引进外部创新资源相结合。要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注重引进科技型企业、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以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4.坚持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按照成长性、创新性、带动性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重要新兴产业领域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6%以上。重点建设铁西、浑南、沈北3个新兴产业聚集区和30个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园区,实施100个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大项目,培育5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建立100个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创新服务平台,突破100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布局合理、牵动性大、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发展态势,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成为国家重要经济发展区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充分发挥沈阳产业基础优势、人才集聚优势、技术装备优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技术、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新兴产业规模。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

依托沈阳机床集团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以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重点发展重大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IC装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轨道交通装备、物流技术装备。重点建设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基地、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基地、IC装备产业基地、物流技术装备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4000亿元。

1.重大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大型煤矿采掘及洗选成套设备、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特(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级乙烯装置成套设备、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设备、煤气化燃气-蒸气联合循环机组关键设备等。

2.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高速加工中心——大型镗铣加工中心等,以及高档数控系统等关键功能部件。

3.IC装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重点发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设备、干泵与系列真空阀门产品、凸点封装涂胶显影及单片湿法刻蚀设备、IC装备机械手及硅片传输系统系列产品、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和成套设备、汽车电子、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等。

4.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大轴重高品质单元制动货车转向架、高速客车接触线和承力索、信号系统等高速铁路装备,地铁车辆组装、通风环控系统、AFC自动售检票系统、BAS设备监控系统等城市轨道交通装备。

5.物流技术装备。重点发展AGV物流自动装卸设备、智能化物流仓储设备、智能物流配送系统、物流智能交通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等。

(二)信息产业。

依托东软集团、沈阳先锋计算机工程公司、沈阳同方科技公司、沈阳昂立信息技术公司、沈阳晨讯科技有限公司、沈阳新邮通有限公司、沈阳奥维通信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把握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水平,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推进三网融合。重点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通信、数字视听、物联网技术及设备、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重点建设数字视听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创意文化产业基地、通信产业基地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2000亿元。

1.软件和服务外包。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承接国际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创意设计外包等。

2.通信。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产品,增强通信专用电路、模块等核心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建立从终端到系统的完整产业链。

3.数字视听。适应数字化技术发展和三网融合的行业新趋势,加快高清数字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重点发展大屏幕数字高清平板电视、激光电视、网络智能多媒体终端、汽车视听娱乐系统、地面数字电视系统、高清编解码设备等。

4.物联网技术及设备。重点发展RFID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物联网所需关联器件与设备,下一带互联网技术设备,超级计算和信息处理技术设备等。

5.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原创动漫和游戏研发设计,高水平动漫加工代工,原创动漫衍生品生产和推广,广播电影电视及音像制作,艺术创意设计,文化艺术品创意创作等。

(三)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辽宁诺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沈阳东软数字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制药集团、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骨干企业和高校,促进医疗设备和新医药项目研发、中试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现代中药、化学新药、生物新药、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重点建设浑南医疗设备产业园、棋盘山眼科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民市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1000亿元。

1.生物医学工程。加快发展生物医学设备、生物人工器官、生物医学材料等,重点发展多层CT扫描设备、MRI、PET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参数心电监控仪、高强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新型医用内窥镜、生物分子核医学显像等设备,新型骨关节、血管支架等。

2.现代中药。重点发展用于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的中成药,药理清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等。

3.化学新药。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结核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控释、靶向、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等。

4.生物新药。重点发展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及单基因遗传病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生物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眼科生物药品,微生态制剂,诊断试剂,新型酶制剂,核酸类药物等。

5.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依托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研究机构,积极开展涵盖新药研发各个阶段的外包服务,鼓励医药企业开展生产流程外包服务,引进著名医药外包企业,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点和创新发展模式。

(四)航空产业。

以沈阳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基础,依托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606)、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626)、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发展支线飞机及部件、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飞机维修及服务。重点建设浑南航空产业基地和北部通用飞机产业园。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650亿元。

1.支线飞机及部件。重点发展波音和空客飞机大部件转包、冲8-Q400总装及大部件转包、C系列飞机转包、直升机及航空结构件、ARJ21国产支线飞机配套部件、C919国产飞机配套部件。

2.航空发动机。重点发展大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CF34-10A发动机总装和维修、大机匣及短轴等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转包,R0110系列重型燃气轮机等航空发动机技术衍生产品。

3.通用飞机。重点发展塞斯纳L-162轻型飞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SAC-10商务飞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

4.飞机维修及服务。重点建设南航A320系列飞机维修基地、中一太客商务航空有限公司商务航空总部基地、通用飞机飞行员培训基地。

(五)新材料产业。

依托沈阳东大冶金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沈阳化工集团公司、沈阳中北通磁科技有限公司、沈阳中恒新材料公司、中科三耐新材料有限公司、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化工学院等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围绕重点行业需求,大力开发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材料。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建设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基地、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现代建筑产业园和现代陶瓷产业园。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450亿元。

1.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服务于机械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材料、多金属复合材料,高技术新型金属结构材料、功能性特种合金材料。

2.有机高分子新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橡胶、合成纤维、环境友好型专用涂料等精细化工材料,新型酶制剂、高性能水处理剂、蛋白酶催化合成等生物化工材料,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有机硅、有机氟、白炭黑等化工新材料,高性能、新型催化剂及助剂材料。

3.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服务于建筑业、冶金、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的现代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高效环保添加剂,高性能陶瓷制品及产品性能改良剂等。

4.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发展碳纤维原丝、聚丙烯腈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电缆芯、碳纤维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等。

(六)新能源产业。

依托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沈阳盛世高中压阀门有限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公司、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沈阳华创风能有限公司、沈阳中科天道公司、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开展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推进康平、法库等风电场建设,加快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发展风电装备、核电装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450亿元。

1.风电装备。重点发展1.5MW-3MW单机大容量风电机组,掌握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叶片、齿轮箱、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完成设备总装及零部件制造布局。

2.核电装备。重点研制核电用泵、阀,突破关键瓶颈,形成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全面掌握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主泵、阀设计制造技术,建设百万千瓦级核泵、核阀研制和试验检测基地。

3.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新型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电池、电机、电控等配套零部件,建设中国北方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公务员之家

4.太阳能。重点研制太阳能电池及相关配套产品,建立从原材料加工、设备制造、产品应用、系统设计及安装为一体的产业链。

5.半导体照明。重点发展LED背光源、显示屏、大功率芯片及其他半导体照明产品,开发城市现代照明控制管理系统。

(七)节能环保产业。

依托沈阳隆达环保节能集团有限公司、沈阳禹华环保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把加强环境保护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垃圾处理余热发电、秸秆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余热供热、区域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工程。重点发展节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重点建设沈阳市静脉产业示范基地。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400亿元。

1.节能关键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燃煤催化燃烧节能、工业废水沼气发电、变频器调速节能、干熄焦、热泵节能等技术和装备。

2.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成套设备、大气污染治理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置成套设备、环境监测和环保监控仪器设备等。

四、加强新兴产业载体建设

(一)加强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

突出铁西、浑南、沈北产业聚集区特色,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产业集聚优势。预留产业发展空间,规划发展新的产业集聚区域,促进新兴产业园区发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要素集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企业外部发展环境。

(二)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支持已形成产业基础优势的企业发展,鼓励企业收购国内外关联企业,购买专利技术,进一步向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大对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快速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项目信息平台,围绕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潜在的市场,采取点对点、产业链招商的方式,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大力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大型企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三)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条。

要围绕核心产业和核心区域,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专门化发展,形成产业链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多元化发展、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大力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集聚和关联产业释放效能,促进关联企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系统集成和成套总包能力,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强力推进自主创新平台建设。

加大对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原创成果。加强前瞻性工作,围绕重点培育的产业,大力引进、发展新的研发机构,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提高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研发水平,加快产业进程。

五、创造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推动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开展开发专利、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等自主创新活动,着力提升新兴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激发创新活力,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新兴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核心企业,整合资源,建设公共技术共享平台、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专业数据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技术开发成本和产品检验测试成本,提高对新兴产业的服务水平,增强集聚产业的能力。

(三)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开发战略。

加强新兴产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工作,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改善人才创业环境,激励人才发展。出台特殊政策,加快领军型人才引进速度,邀请两院院士担当新兴产业领军人物,大力引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高端人才;在重点行业、重点学科和重点技术领域,积极引进一批带项目、带技术、能够创办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人才资源合力,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围绕重大产业关键性技术开发,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开发国外、省外人才资源利用渠道。推行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科技奖励力度,调动新兴产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积极推进产业联盟建设。

建立产学研结合工作推进协调机制,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由政府部门牵头,产业领军人才领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行业学会、协会建设,组建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企业与科技对接,产业与人才对接,为企业提供直接实用的技术服务,增强科研工作的应用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五)加强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

进一步加大财政性资金支持力度,各类财政性资金向新兴产业倾斜。在市本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加大对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重点项目的支持。通过贴息、补助,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租赁等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上市、发债、增加银行授信额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多种途径,多方筹集资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改善初创企业融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新兴产业,增强初创企业生存发展能力。

六、完善发展新兴产业工作体系

(一)成立沈阳市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调全市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根据各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成立若干重点产业发展推进组,落实工作责任部门,全方位、全过程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进产业发展。各地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将各项工作任务和政策落到实处。

(二)加强新兴产业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国家重大专项等重要规划的衔接,加快全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确定产业重点,规划空间布局,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制定发展措施,争取更多的项目、企业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获得国家和省的支持,使规划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建立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加强新兴产业的统计工作,建立能够准确反映新兴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加强统计基础工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四)建立新兴产业发展考核机制。

将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体系,并列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通报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形成发展新兴产业的工作氛围。

(五)出台《沈阳市新兴产业指导目录》。

根据国家、省对新兴产业的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出台《沈阳市新兴产业指导目录》,每2年对《目录》进行一次修订,作为确认新兴产业和企业享受政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