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数字课程出版的创新与发展

时间:2022-06-15 09:10:49

新媒体时代数字课程出版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新媒体时代,课程出版迎来数字化变革。面对传统课程出版同质化问题突出的现状,数字课程出版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突破创新。数字课程作为特殊的数字创意产品,具有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强、资源形态多样化等特点,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互动的多维平台。出版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互联网+教育”新业态,使数字课程在功能、架构、艺术性等方面再上一个台阶,持续做深“互联网+教育+出版”。

[关键词]数字课程;教育教学;知识服务;出版

新媒体时代,课程出版迎来数字化变革。面对传统课程出版同质化问题突出的现状,数字课程出版紧跟时代潮流,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突破创新,打造了课程出版新业态。本文所指的数字课程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下,一门学科(教学科目)的数字教学内容,以及在数字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平台基础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1]。其既包含教育图书上的内容,也包括相应的知识服务、网络教学平台及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增值服务(一般指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支持活动)。

一、出版数字课程的必要性

数字课程作为特殊的数字创意产品,既体现了教育价值,也体现了出版和文化传播的数字化,在不同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指出,要开展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的研发、试点和推广。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着手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的有力抓手。出版数字课程,既是践行教育实践精神,也是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出版企业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做出、做好数字课程,助力推动教育改革。

(二)教育出版知识服务模式的革新

基于技术的发展,教育出版的介质、形态、方式等不断升级,由最初的纸质图书发展到多维知识产品,由单一的知识内容发展为多元化的智能平台。这是出版企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只有顺应行业发展规律,不断融合最新的技术理念、方法,其才能在数字化的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内容的出版。目前,我国出版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各出版单位借助科学技术积极开发多形态、多元素、多内容的创新型数字产品,分层次、分群体地运用多样内容,优化用户体验[2]。

(三)高质量教学的需求,牵引文化产品迭代升级

传统课程的载体形态单一,以纸质媒介为主,且课程内容以静态的文字、图片呈现,无法动态地呈现全部知识逻辑。最重要的是,对儿童来说,其缺乏立体化的情景设置,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场景体验感,趣味性明显不足。且因传播媒介的固定性,传统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儿童全方位获取知识的需求;教学的过程也大都是教师教、儿童学的模式,缺乏互动性,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持续的探究行为和学习的稳定性。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大多是教师在原有教学资源上的主观发挥,其弊端在于受教师能力水平的影响,引导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当前,高质量的教学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迫在眉睫。数字课程具有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强、资源形态多样化等特点,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互动的多维平台,尤其在教学活动科学实施层面,其实现了课程内容全面化、学习形式交互化、资源平台共享化。

二、数字课程的主要特点

数字课程既保留了传统课程的内容优势,又与传统课程有较大区别,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加智能、多元,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场景等教育教学元素都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发生变化,真正促进教育行为质的转变,促进教育教学的灵活高效。具体来说,数字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以学科系统知识内容为核心的课程数字化

无论何种课程,始终要发挥传播优秀文化、育人的功能。课程的数字化,不仅能丰富知识呈现形式,如由图像转为视频,由平面转为立体,由抽象变成具象,由无声变成有声,还能创新学习形式,如从单一的观看变成视听同步,从简单的欣赏变成在思考中探索,从读者被动接收信息变成在交互中及时获得反馈等。不管外在形式如何改变,其始终都要遵循学科原有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以保证数字课程的权威性、科学性、严谨性。任何一门课程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理论支持、核心理念,都是建立在大量的调研、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的成果,所有技术的加持必须以服务于更好地传播内容为原则,以确保学科知识内容的科学性为前提。

(二)以新技术为手段的功能多样化

通过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数字课程的载体、形式、传播方式等极其丰富。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数字课程的图、文、声、像立体形象化,能为儿童提供声、影、像三位一体的学习环境。通过应用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其能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丰富儿童的场景体验;应用语音和图像识别技术等,使儿童和课程实现动态互动,并在人机交互中极大地提升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借助互联网,数字化内容得到共享,轻松实现一键获得,教师教研交流、经验分享更高效便捷。数字课程的实施,为儿童的学习提供了个性化、针对性的支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活动实施的工具和参考,打通了线上、线下教学全通道。

(三)以聚合大量信息数据为优势的资源平台化

数字课程是课程的数字化,但也不仅仅是课程的数字化,其应秉持“内容+”的定位,将优质教育内容视为核心驱动,连接外部的泛教育内容资源,实现深度融合的内容供给态势[3]。数字课程不仅要将课程本身的内容数字化,还要以课程内容为核心做横向和纵向延伸,如课程配套内容数字化、课程拓展资料数字化、知识点分析内容数字化、教研资源数字化、实时共享内容数字化等,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字化教学全体系。数字课程通过智能设备及网络,使儿童和平台建立联系,及时获取儿童的学习状态和记录测评数据,通过对儿童使用数据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掌握教学的难点,这有助于教师针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也为未来数字课程的升级优化积累数据,以更好地完善数字课程。

(四)以解决教学需求为目的的线上线下场景化

一是学习场景化,数字课程依据儿童的思维方式,设置动态化、递进式的引导内容,使儿童的学习路径更加清晰,有效地解决了儿童在学习初期面对平面、静态图书上的内容时感到无从下手的困扰。二是游戏场景化,数字课程的特征之一是具有交互性,其应用原理之一是游戏化的操作体验,因为游戏能够改善文学作品缺乏温度的问题,游戏可以通过背景设定和剧情演绎承载海量信息,能够在一定的规则下实现社交互动、知识传递[4]。儿童在和数字课程进行交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游戏规则,使其在游戏体验中达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从另一维度来讲,场景化是指儿童和教师在一定的主题情景中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反馈、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数字课程内容引导儿童主动探究的行为过程,教师与儿童在线交流解决问题的行为过程等。

三、数字课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数字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虽然数字课程具有诸多优势,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功能板块使用率不高,造成资源闲置、开发成本的浪费

数字化时代,一切都可数字化。在数字课程中,课程内容数字化、课程资源数字化、评价测试数字化、沟通交流数字化,围绕儿童、教师全方位的教学生态闭环形成,整合了线上线下多场景的资源,承载了以课程内容为核心的全部知识服务,可以说一套数字课程“包罗万象”,功能板块极其丰富。但实际上,在数字课程中并非所有功能板块都能发挥最大效能,有些功能板块甚至成为“摆设”。笔者认为,数字课程的功能板块应发挥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即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功能多又全,增设不必要的功能板块。因数字课程面向群体广、使用双主体的特性,数字课程的设置首先应以满足大部分用户(儿童和教师)的共性需求为主,再针对个性需求选择性满足。也就是针对数字课程中决定用户需要的必备属性必须满足,影响用户满意度的期望属性及时满足,不会降低用户满意度但会提升满意度的魅力属性适当满足,反之毫不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反向属性则无须满足。另外,在分析是否属于用户需求的属性时,出版企业要结合学科属性和各种外部因素来分析,不同的学科所需配备的技术功能大不相同,不同受众群体所关注的教育痛点也大不相同。数字课程的基础是共性属性,而个性化的课程版本则体现了差异化的竞争力。数字课程要在数字化时代体现灵活、多样、个性化的特征,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做个性化的变通,而不是一套数字课程被运用于所有用户场景。

(二)用户过度依赖数字课程,造成创新精神的缺乏

教育启迪智慧,教育促进创新。重视教育的创新,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在数字课程中,大量的数字资源和“人性化”的设置,虽然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知识内容,但是也导致儿童认为“知识内容极易获得”,从而降低儿童对事物理解的程度和体验的深度,使其知识迁移、创新能力随之降低。儿童在网络平台、虚拟世界里的交流,虽然也是互动的一种形式,但是这种互动毕竟不属于完全真实的社会环境,因而儿童探索学习的过程也趋于表面化。学界通过研究发现,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和社交情感的发展,破坏儿童社会适应性[5]。另外,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数字化内容确实大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但也拉远了教师与儿童之间的距离,冲淡了教研团队教研的氛围,教师过于依赖数字课程的资源,也导致其教育教学创新能力不足。数字课程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而不是对教育教学造成阻碍,因此教师要用好数字课程,真正发挥其助力增效的作用。

(三)出版企业对数字课程的投入力度有待加强

大部分出版企业出版的传统课程以纸质图书为主,或将授课视频刻录在光盘上进行销售,对拥有系统知识内容、严谨编校体系、成熟发行体系的传统出版企业来说,这种形式的出版活动轻车熟路,也更容易做出高质量的出版物。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内容的载体、形式、传播方式都以更加智能的方式实现,技术支持需要更新、介质形态需要丰富、知识呈现需要创新、传播渠道需要开拓等,无疑增加了出版企业在拓展新型出版业务时的人工成本、研发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试错成本。这也成为制约传统出版企业开发数字课程的一大因素。从另一角度来说,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数字出版时代对出版人的要求更高,其既要具备行业技能,又要具有数字化头脑,出版人仅用传统的思维和已有的经验很难快速完成数字课程的开发。因此,出版企业需要引进新型专业人才,合理搭建人才队伍,新型专业人才亟须扩充也是进行优质数字课程出版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四、对出版企业数字课程开发的建议

作为区别于传统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依托信息化技术支持的数字课程,从内容、技术等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出版企业也需要获得各方力量的支持,使开发的数字课程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一)出版企业加大对数字课程开发的力度

数字课程的发展离不开出版企业的助推。一方面,出版企业要充分掌握数字课程需求的趋势,大力挖掘优质的传统课程,并借助客观调研数据,对传统课程进行二次策划、升级转化,将其发展为数字课程,使传统课程的优势得以延续,以及数字课程的用户支持来源得以保证。另一方面,出版企业还要加大对全新数字课程的开发力度,针对不同的用户对象,系统分析用户场景、用户行为、用户需求,分析相应选题的价值,策划选题方案,做到数字课程的主题人无我有、数字课程的内容人有我优、数字课程的形式出其不意。另外,出版企业要关注行业政策,依势而行、顺势而为。

(二)加大对研发数字课程流程的管理和支持

与传统课程出版所涉及的角色不同,在整个数字课程出版的环节中,行为主体除了课程作者、出版社,还有网络运营商、技术服务商、终端提供服务商,出版环节也包含平台定制、界面设计、编辑集成、技术测试、应用评价、维护优化等环节,这改变了传统出版业务流程、出版经营管理、服务读者的方式等。因此,出版企业要根据数字课程出版流程、用户使用群体及传播特点,在流程协作、环节标准、质量评价等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要按需设岗、因岗用人、依岗定责,实现全方位统筹、流程化管理。另外,出版企业要加大对传统出版人才的培训力度,使其全面掌握数字出版的业务流程、实施方式,并逐步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出版企业可采用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人才队伍搭建的合理性,打造一支集编、校、研、发为一体的业务扎实、积极奋进的创新型队伍。

(三)探索多元化的数字课程出版模式

目前,大部分数字课程出版都是在出版企业内部运作完成,从选题策划、内容整合、平台创设、板块搭建到市场运营,几乎全部由出版企业承担,只是在涉及相关业务板块时才与外部技术公司合作。由于数字课程的功能板块的设计具有科技感、数字课程前期的投入成本巨大、数字课程的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因此出版企业可以调整出版模式,如与外部技术公司合作,采用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机制,共同开发、合作运营,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出版企业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合作方发挥技术支持优势或运营渠道优势,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前期成本投入的风险,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数字课程的广泛传播,达到协作共赢的效果。另外,出版企业还可与学校合作,共同搭建数字课程教育共享平台,以学校的需求为切入点,让学校既是用户,也是内容的提供者和推广者,形成问题提出即解决、课程出版即落地的利好局面。

五、结语

数字课程的发展空间广阔,其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数字时代,用户内容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对内容供给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驱动信息内容范式不断升级更迭[6]。出版企业必须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数字课程,使其在功能、架构、艺术性等方面再上一个台阶,持续做深“互联网+教育+出版”。

作者:李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