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9:07:09

媒体

媒体范文篇1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自媒体具有平民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和交互强、传播快三个特点。其一,自媒体借助互联网这个广泛、深入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平台,使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接收者、传播者甚至创造者。其二,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专业性要求不高,也不需要很多人力、财力支撑以及相关测评要求限制。其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能够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等接收新闻信息,并进行实时互动。

2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

2.1自媒体新闻传播特点。如前所述,自媒体具有较强的平民化特征与低门槛易操作特征,这两个特征背后的条件,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了成为新闻创造者的可能性。但其要成为真正的自媒体,还需要自身有强烈意愿来支撑实际行动。从这个层面来讲,自媒体新闻传播具有传播主体主动性较强这一特点。另外,自媒体所依托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传播价值也使其新闻传播在传播路径上具有双向性特点、在传播过程上则具有高效性特点。另外,考虑到人通常只愿意接收那些自己感兴趣、有需要的信息,自媒体新闻传播在传播价值上,就具有较强的同向性特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意味着所传播新闻更加多元化的同时,也意味着传播信息碎片化、传播内容的可行程度较低和传播把关难度过大。总的来说,自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媒介、内容、受众、机制等方面,更进一步影响到了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定位。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也给我国新闻传播生态带来了负面影响。2.2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特点。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前者在新闻传播上的优点和缺点正好是后者的缺点和优点。传统媒体发展已久,其具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运作机制,相关工作人员也都比较专业,且在社会大众中有较强的威望。因此,其新闻制作具有专业性、新闻信息具有权威性、新闻引导具有有效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正是因为传统媒体的专业化和精英化,使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在信息更新上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另外,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机制多为单向型,缺乏新闻受众能够针对新闻向传统媒体进行反馈的机制。

3自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

3.1自媒体对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角色定位的影响。如前所述,自媒体环境中,人人都可能是新闻传播的主体、受众,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在整个新闻传播中具有绝对主体地位的传统媒体就受到了很大影响。虽不致于彻底冲击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地位,但也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与此相应,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也逐渐变弱。然而,传统媒体受限于自身客观条件,很难直接引入自媒体的角色定位,二者不同的产生条件也不允许传统媒体如此。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讲,传统媒体要紧紧围绕传播主体这一中心点,进一步挖掘自身角色定位的可能性。当前,我国大部分自媒体对自身定位都比较娱乐化,更有甚者利用人性弱点玩弄文字,刻意煽动社会大众的负面情绪。针对这一问题,传统媒体可以将自身定位为理性的、有深刻思维的观念表达者和舆论、大众思维的引领者。3.2自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内容的影响。当前,一部分自媒体所传播的新闻内容具有很强的娱乐化、轻化倾向。同时,部分自媒体出于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所传播的新闻内容具有较强的同质化特征。自媒体的这些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媒体选择新闻传播内容带来了影响。部分传统媒体由于各种各样复杂因素的影响,选择了多元化和更关注社会大众生活的策略,从我国社会近年来的社会新闻传播来看,这种策略不一定是传统媒体的最好应对方式,但也不是最差的应对方式。而部分传统媒体,虽然也做出了相应改变,但其没有详细深刻分析过自媒体的特点,而是一味照搬自媒体用来传播新闻的模式,最终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既没有担负起作为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更无法制作出有效、高质的新闻传播内容。另外,部分传统媒体也在尝试引入自媒体,一方面学习自媒体的立体化行为内容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将自媒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重要来源。3.3自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媒介的影响。我国传统媒体的传播媒介,多为报纸、电视,其对新闻信息的承载量、表现力、时效性等都有所限制。而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自媒体在这些方面所受的限制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当前我国的传统媒体也在逐渐网络化,一方面,开设自身专门的网站,发表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在微信、微博等各大网络平台上,开设专门账号。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媒介,但同时又存在网站访问量过低、受众黏度不高、网络平台过多等问题。而且,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传统媒体的传统新闻传播媒介将会进一步衰落,互联网媒介将会逐渐成为传统媒体的主流新闻传播媒介。3.4自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受众的影响。一方面,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媒体的拓宽,增加了传统媒体的受众数量,优化了其受众结构。另一方面,自媒体与新受众导致传统媒体内容的改变,也会使部分传统媒体原本的受众流失。另外,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传统媒体也能与受众进行更深刻广泛的互动和交流,并能通过采纳意见、应用新闻材料等方式提高受众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参与度。但同时也应看到,新闻传播的受众们,无论是文化程度、思维方式,还是在新闻阅读积累及相关知识储备,都与过往的受众有很大不同。长久以来,在其脑海中形成的传统媒体认知和其新时代的思维方式,使其对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真实性既保持着信任的态度,又比较怀疑。其对传统媒体的引导性则多持反感态度。另外,其对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3.5自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机制的影响。自媒体的传播机制是网络化的,有较好的反馈机制。但如前所述,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多是“传统媒体→新闻受众”,缺乏反馈机制。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当前的传统媒体就开始逐渐接入互联网,借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具体来说,传统媒体在新闻信息,受众在互联网上发表看法、意见,或到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下留言,传统媒体回复受众的看法、意见或留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受众之间也可以进行充分、深刻的交流和互动。综上,自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比较深入。其不但表现在媒介、内容、受众、机制等方面,更进一步影响到了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付静.自媒体《罗辑思维》的传播效果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2]李玲丽.论自媒体对新闻建构机制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

媒体范文篇2

流式传输的功能是对连续的声音和图像信息进行打包处理,然后传到网站服务器,供用户进行下载,其中用户可在多媒体文件下载结束前,进行播放多媒体文件。其主要原理是开始下载的部分内容会被缓冲在某一存储区域中,如果网络传输速度跟不上客户机播放时所需要的转换速度,此时音视频播放器会自动的将存储区域中的缓存部分文件进行调配,保证用户播放多媒体文件的连续性,也可保持良好的播放效果。流媒体不仅改进了互联网只表现静态文字和图片的缺点,还可以展示直观、灵活的视频课堂,以及可对大量的并发点播请求作做式处理,这一优势可在大规模点播环境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本系统中建立了流媒体教学视频播放系统。其中,流媒体资源配置系统主要由流媒体服务器、媒体编码压缩工具包、客户端播放器、传输网和流媒体传输协议这六部分构成。其中媒体编码压缩工具包主要是在创建、捕捉和编辑多媒体数据时进行启用,以获取流媒体数据格式;客户端播放器,主要是对流媒体文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播放和浏览,以实现学习的目的;传输协议包括RTP、RSVP等。采用流媒体技术之后,系统达到了以下目的:

1)数据压缩比高。流媒体所利用的压缩方式,将流信息添加到文件,这一处理不但可以提高数据压缩比,还可以把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文件打包成若干个压缩包,以便客户端能够实时连续地接收来自服务器的压缩包。

2)可节省客户端的缓存及硬盘空间。流媒体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在多媒体文件下载的同时,在客户端计算机进行多媒体的播放和观看,其中下载的内容只是暂存在缓存区,播放后即可进行释放,这样可以节省客户端的缓存及硬盘空间。

3)缩短了延时等待的时间。大大的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减少了视频缓冲时间,使得网络视频教学播放的更为流畅。

4)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传输。流媒体技术应用一种实时传输协议,这一协议较好的解决流媒体数据传输问题,可以使媒体数据在网上快速有效的传输。针对.rm,.avi,.flv,.swf等格式的动画视频提供在线播放功能,能自动识别视频格式,选择对应的网页播放器,在带宽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同时在线的人数控制。相对于传统的下载后播放大幅度,流式传输减少了启动延时,且由于所有内容都被下载到缓存中,使得所需空间大大减少。目前,流式传输主要依靠以下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实时流式传输(RealtimeStreaming),二是顺序流式传输(ProgressiveStreaming)。如视频为实时广播,可以使用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或者使用RTSP这样的专门设计的实时协议,如果使用HTTP传输,文件则是顺序流传输。

1)顺序流式传输顺序流式传输指的是顺序下载媒体文件,用户只能观看已下载部分却不能跳至未下载部分,由于HTTP协议本身存在限制,该传输方式亦不能根据带宽情况在传输期间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HTTP服务器可发送此类文件形式,所以该方式也称作HTTP流传输。

2)实时流式传输实时流式传输不同于顺序流式传输,它采用专门的流媒体服务器及传输协议,实时流媒体支持随机访问,可对观看内容快进和后退。特定流媒体服务器在实时流式传输中是必要的,如DarwinStreamingServer、HelixServer与WindowsMediaServer。这些服务器允许更多级别的控制媒体发送。特殊网络协议在实时流式传输中也是必要的,如:RTSP(RealtimeStreamingProtocol)或MMS。

2结语

媒体范文篇3

一、融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业新业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科技水平带动了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环境与传播语境日新月异。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再次体现在全新的媒介新业态中。生产力的发展推进网络数字化、信息化的演进革新,加之融媒体理念的普及运用,从传播主体到受众地位转变,从内容制作到新媒体手段,从媒体平台到资金注入,都在重新构建新的传播格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市场化大潮中,新媒体以其成熟的媒体技术与媒体手段运用、先进的媒体理念、活泼的传播语境、多元的资金来源、积极深入的受众互动,快速适应市场化进程,网络新媒体与当代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结束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时代。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的必要性

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已超过10亿,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接收的主要形式,一个庞大的数字社会已然成形。网络传播构成中新媒体与受众占比逐渐提升,形成强大的传播影响力,传统媒体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市场覆盖率与受众群受到挤占。在资本投入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新生媒体力量日渐强大、信息产业的格局明显丰富化、促进传统媒体业态改变、加速其市场化进程。传统媒体应积极摸索转型升级的路线,借此方式捕获更多的发展机遇,拓展市场空间。[1]传统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塔,信息的监测者与先进技术的普及者,必须在继续发扬自身本有的专业度、公信力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融合与升级转型,保障不被全新的信息环境边缘化,走可持续发展的媒体道路。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新闻从业者培训、吸纳新媒体理念人才、媒体手段与技术、内容制作等各方面的更新升级,探索提升竞争力与传播效果的新路径。

三、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传播竞争力

新媒体与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传统媒体处在一个相对被动的传播形势中,但传统媒体凭借其长久以来积淀的新闻专业性、新闻理论、成熟的业务模式技巧、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受众信任度,仍旧具备厚实的媒体基础,在新闻传播领域起业界标杆作用,拥有很强的媒体竞争力。

(一)传统媒体从业者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

互联网普及之前,传统媒体掌握着传播权与话语权,同时肩负着传播国家政策纲领、坚定国家政治立场的职责,在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等领域有着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对于新闻传播导向与内容的把控很严谨,对从业人员的新闻职业素养要求很高。

(二)传统媒体从业者专业能力强,内容质量高

传统媒体从业者在入行前,多经过单位的严格考核与甄选,有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同时,严谨的内容发表审查与编辑校对流程,以及针对性的能力培训实践,培养了传统媒体从业者扎实的采、写、编、评能力,在新闻主题的确立与热点捕捉上有较强的功力,在社会问题的见解与评论方面有其独到性,内容质量很高。

(三)传统媒体新闻专业性与专业度更高

除较强的专业能力外,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制作流程分工安排明确,记者负责采访写作与资料收集取证、新闻图片视频的拍摄,编辑进行版面时段的合理布局与内容审核校对,同时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贯穿于新闻制作的整个过程,呈现出严谨性与专业性。

(四)传统媒体在社会重要领域的信息报道上更具权威性

新媒体有着多元的信息渠道,内容角度新颖符合大众口味,传播手段多样,但在重大突发事件与重要的信息获知方面,受众更倾向于从传统媒体与主流媒体渠道了解情况,因为传统媒体长久以来积蓄的专业影响力与品牌影响力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内容上仍保持严肃、客观的报道方向,同时在时事新闻与重要信息上掌握主导,因此更具权威性。

四、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一)放低姿态适应市场化节奏,与受众及时深入互动

市场化媒体运营环境下,传统媒体不仅需要更新媒体技术手段,开拓受众互动手段与渠道,同时也需要在传播思维上进行转变,放下优越感,了解受众信息需求、互动需求,重视受众关系链接,即时深入地与受众互动。

(二)适应碎片化阅读,兼顾内容优质与新媒体技术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开始逐渐适应并依赖新媒体平台与社交软件的使用,在信息需求上多以娱乐化、新鲜事物、精简提炼过的内容为主,受众群体也呈现出年轻化、多元化特点,这势必伴随着部分受众的转移甚至流失。因此,传统媒体不仅要在市场化进程中搭建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学习并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优质的内容高度精练后进行传播,抓住受众注意力,培养受众的传统媒体信息需求。

(三)运营理念滞后,亟须新型复合型人才

相对新媒体而言,很多传统媒体从业者的媒体思维偏向守旧僵化,对于新媒体技术与思维处在片面理解的状态,对于新媒体手段与平台的运营也是流于表面,缺乏突破旧有新闻制作惯有思维模式的勇气。传统媒体在拥抱新媒体新技术的同时,也要以开放的态度广泛吸纳新型复合型人才。在保证具有基础技能的基础上,新媒体需要吸纳年轻化、具备新媒体思维、能够熟练操作新媒体技术、开发新媒体功能的人才,给予新型媒体人才研究资金与发展平台,在转型的基础上寻求属于自己的媒体特点与优势。

五、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转型误区

(一)偏重热度与迎合受众口味,舆论引导影响力削弱

市场化进程中,传统媒体纷纷搭建起新媒体平台,践行融媒体理念。为了留住原有的受众群,开辟新的受众群,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开始偏向轻松化、网络化的话题与表达方式,也有簇拥热门话题的趋势。传统媒体的短视频制作、背景音乐、特效、新媒体功能的运用也偏重视觉冲击性、年轻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严肃刻板的形象,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但传统媒体需要把握好媒体转型的度,在轻松的传播语境下也要注入社会思考与判断,在注重流量的同时深入了解舆情、受众表达,全面客观还原事实的基础上引导舆论方向的良性健康。

(二)传播流于形式,需建立融媒体思维合理配置媒体资源

鉴于人们对短视频传播手段的极高接受程度与依赖,大部分传统媒体也开辟了相关的短视频账号、微信微博客户端,将媒体内容进行融合,但并没有进行各种媒体手段技术合理配置,而是仅以媒体平台与传播手段的简单叠加为主,造成了内容上的重复性,造成受众审美疲劳,反而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传统媒体应合理配置媒体资源,从多角度、多平台寻求目标受众,优化内容、推广内容,以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六、传统媒体进行融媒体转型升级的策略

(一)调整内部机制、平台融合构建

融媒体时代,媒体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认识到受众的用户属性与网络传播的经营平台属性、社交属性。互联网思维中用户为传播中心,进行个性化、定制化的内容推送,对于媒体的资源共享、行业合作、跨界合作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媒体要想走融媒体道路,需要有彻底打破旧有媒体架构、冲破机制体制束缚的实际行动,在内容制作、媒体机制重组、多媒体平台搭建、行业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立体的融合模式,注重内容覆盖面的同时提升内容的互动性、原创性、即时性、针对性,从荧幕到手机,从24小时滚动到深度加工,从内容的制作生产到受众效果调研都要贯以新的媒体观念与思维,体现全媒体优势。

(二)重视受众关系建设,增强媒体用户黏性

如今,受众开始参与到信息生产制作分发的各个环节,逐渐成为信息舆论的主导者、全新的议程设置者、第一信息的掌握者、多元内容的生产者传递者等。很多媒体网站也开始重视公民记者对于最新资讯的掌握,建立公民记者平台,运用受众信息优势与第一视角补充丰满新闻现场感与时效性。在重视受众信息主体地位的同时,传统媒体也要同步注重用户关系的建设以及用户黏性的聚合,利用搭建好的全媒体平台资源建立联通的受众关系网,通过受众的网络社交扩散、网络群体传播激活传播内容,获得可观的流量,用户在参与互动中加深与媒体的联系,提升媒体的用户黏性。

(三)制作创新融媒体内容,培养受众新媒体审美

受众的多元信息需求被满足的同时,媒体体验要求也在逐渐提升,媒体需要不断升级传播内容质量与融媒体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如何在同质化的信息内容中找到新鲜的题材与报道角度,如何挖掘更新颖的网络资源,如何将社会话题流行趋势与新闻价值联系在一起,如何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保证内容的高质量,都是需要细致调研与策划的重要问题。传统媒体需要在转型过程中认识到用户的重要性,将忠诚度较高的用户群体作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柱,树立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核心发展追求目标,以现代化发展的技术力量作为转型驱动力。[2]在适应现代化传播模式的进程中,传统媒体应该发挥自身内容优势,结合现代化传播手段与新媒体合作共同迸发新的创作思维,在文风写作上跟上时代步伐,创新视角,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融合,将历史素材与当代现象融合,将数字化内容与数据库资料融合,培养受众更高的信息审美,以此促进媒体内容制作的优质化。

(四)进行市场化专业化转型,形成媒体品牌效应

当下国内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理解传统媒体转型的内涵,实践中仅是把传媒和与新媒体简单叠加、聚集,和媒体深度融合相差甚远。需要结合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构建现代化传播体系,以此为基础促进新旧媒体两者深度融合、善于采用互联网思维理念与运作模式,参照用户群体的个体化需求,革新运营模式。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个性营利方式主动朝向市场化方向转型。[3]传统媒体在时政公共服务等领域占有信息资源优势,可以以此为入口,将文娱、公共服务、文化发展、国际关系、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内容运用融媒体平台与新媒体运营理念手段进行推广,建设多元分发渠道吸引不同的用户群体,形成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

(五)积极探索用户分析,拓展媒体业务空间

传统媒体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可以在网络用户构成与用户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空间,可以与新媒体战略合作创造新的媒介产品内容,也可以在业内比对分析后生产差异化内容而后开发移动客户端、数字媒体相关产业链条,也可开拓全新的媒体内容板块,以新的媒体内容积极寻求更广阔的用户市场。

(六)招募新媒体与数据化人才,适应融合发展趋势

为了创建新的栏目、培育新媒体平台、洞察并顺应互联网热点,进一步满足受众全新的媒体接触体验,传统媒体也需要引进数据化人才,在大数据的收集、分析、数据可视化等领域进行数据化内容制作,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要求,建立起属于媒体自身的数据资料库,使市场化的传统媒体报道也体现出更高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在吸纳人才的问题上,要加大管理机制的创新力度,在新机制的协助下去盘活内部的人力资源,建设健全岗位体系和绩效考评方案,构建公平性与竞争性特征共存的薪酬体系,努力汇聚出社会上各路精英才俊。[4]

(七)坚守传统媒体的职业道德,继续守望服务群众意识

传统媒体的市场化、专业化固然重要,在思维观念与业务转型升级的同时,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与服务人民群众意识务必继续保持坚守。在新的舆论格局成形的当下,传统媒体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以及舆情调查了解人民群众诉求、舆情解决要求,坚持客观中立多方验证,第一时间与受众利益紧密相关的内容要点,在融媒体环境下仍葆有创造力、独立性以及公信力。

七、结语

通过学习、合作、探索、机制改革的系列方案,能够有助于传统媒体更快适应融媒体传播环境,新媒体技术、数字化、互联网思维的革新使传统媒体的必经之路,在现代化信息环境中,要以充分的决心与准备面对全新的受众,通过优质多元的媒体产品重塑媒体影响力,提升受众的新媒体体验与审美,以求在舆论引导与传播影响力上掌握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陈虹.重构基于智能生产力的媒介新场景:地方媒体融合转型的技术创新策略[J].城市党报研究,2020(10):35-37+48.

[2]张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出路[J].传播力研究,2018,2(10):85+87.

[3]魏玉.媒介融合背景下移动新闻直播的优化路径:以财新传媒为例[J].传媒论坛,2020,3(21):34-35.

媒体范文篇4

关键词:媒体监督;媒体报道;司法公正;司法独立

一、舆论监督下司法过程中的各方主体心态

(一)当事人

案件的当事人无疑是最需要借助舆论的一方。在司法程序中,他们拥有最直接的利益和诉求,他们是最迫切的司法公正追求者。在实际的社会冲突中,公民个人面临国家的司法权力,难免处于弱势地位。公民需要表达对司法机构的不满时参与法治必然会吸引其他公共方式加强自己的力量。在传统模式中,公民将诉诸政治权威,例如使用信件和上访作为他们自己表达的渠道;现在,互联网和许多媒体为个体公民社会化的表达提供了另一条可行的现实途径。

(二)媒体

时至今日,媒体对司法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与司法的抗衡,日益发展的自媒体诸如各种关于法律的微信平台、微博俨然成为人们了解司法审判信息等的主要工具。相较于报刊杂志等的传统媒体报道,自媒体是一个几乎让人人都可以发声,自己亲身投入新闻创作成为撰稿人的新兴新闻传播方式。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新闻制作人很少或几乎独立于编辑监督或正式的新闻制作过程。因此,在媒体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中,只要允许公开审判并允许人们参加,知道案件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并通过媒体发表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媒体或传统媒体的声音,使用不当或缺乏限制都可能成为舆论干涉司法制度甚至影响司法公正和独立的诱因。媒体本身对于商业利益的追求使其在一个案件中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关注到其行业利益以此选定最惹人注目的焦点,然后找寻切入的角度从而追求轰动效应。

(三)司法机关

行使司法权是国家实现主权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一个拥有国家权力的部门,司法机构显然是从职能设置角度追求的最高价值取向之一。首先,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追溯司法独立概念的根源,这本身就是基于类似的知识背景。由相同的培训方法和具有一致专业兴趣的专业团体发起,因此,司法独立和司法技能的专业化以及司法的专业化是相互因果关系。其次,在一个复杂的案例中,司法必须注意合法性而不是理性。每个案件都需要在回顾性证明的前提下完成。它不受威胁,诱惑,欺骗等的影响,必须通过交叉询问得以确定。在审判前和审判期间,司法工作本能地反对媒体的任何易感性报道,因为这些报道常常使法官先发制人。形成偏见或让法官必须考虑舆论的声音,形成判断的案件越公开,越是关注被告人的权力保护的尴尬局面。法官作为个体,他同样是社会人,他会受到整个社会传媒的舆论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法官个体难以忠实于法律,他同样也不能因为对法律保持忠诚,而个人支付制度不健全所带来的后果成本。

二、以立法推动媒体与司法的协调

伴随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直播庭审现场,微信推送案件热点分析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社会重大案件走向的主要方式之一,以媒体监督为核心的舆论监督也被称为继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后的“第四种权利”。用舆论监督推进社会事件的解决,以网络等新媒体的力量来寻求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已经成为重大司法案件中的常态化事务。如何缓和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协调司法独立与民意表达之间的关系,推进媒体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无疑成为现今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在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关于国家综合司法的论述摘录》中提出:“我们必须维护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到公平公正。同时,新闻媒体应加强对执法司法工作的监督,但必须支持执法和司法部门的正确行动。加强疑惑和疑虑的解决,并进行理性指导。”在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时期,媒体与司法自然会走向互相开放的状态,然而这种状态应该是良性的。也就是说,通过立法,对媒体信息披露的必要限制,以及对媒体使用个人意见的必要限制。并通过对司法人员意见的必要限制,规范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推进“舆论监督”立法,实现监管主体与法律关系监督主体的框架平衡,是未来发展立法工作的重点。社会转型期,公共舆论的崛起是一道重要景观,然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敬畏真相,敬畏良心;需要的是让法律的归法律,舆论的归舆论;需要的是让“有声者有力”,“让无声者有声”。

[参考文献]

[1]孙笑侠.司法的政治力学[J].中国法学,2010(3).

媒体范文篇5

超媒体课件与常用的多媒体课件相比,整个视听元素更庞大且丰富,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场景画面。场景画面是吸引注意力的有效工具,而且相比文本,画面更丰富且形象,因此可以使用画面增强超媒体课件使用者的学习动机,以增加使用者学习的兴趣。其二,色调与色彩。色彩是超媒体设计中重要的视觉元素。合理地运用色彩可以丰富使用者的视觉感受,从而促进其认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色彩可以从色彩的明度、饱和度、色相三个方面去分析。其三,听觉元素。声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将适合的声音融入合适的场景,可以让人感受到“真实的虚幻”。

2.超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中的交互

超媒体交互的过程就是用户与电脑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要实现用户、计算机、任务三者的互动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交互系统的设计。交互系统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各种符号和动作的双向信息交换的媒介。

3结语

媒体范文篇6

(一)、手机媒体传播的运行特性:我们知道,大众传播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运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综合起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社会各利益团体;三是受众监督。在新闻媒介逐步市场化运营的今天,社会各利益团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广告商的影响。因为广告收入是新闻媒介运行发展的“粮草”。所以,无论是传统的三大媒介,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介,都得腾出大量的版面与空间为广告商摇旗呐喊。而手机媒体传播在这方面可能要成为完全的另例。手机报、手机电视的运行中,不可能像报纸、电视那样大量刊登广告,甚至广告将在手机媒体中消失。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1、手机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广告的传播。手机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与有效性。然而,正是这些优点决定了它的物理缺陷——显示屏固定偏小。这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初衷。另外,手机的基础功能依然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

2、手机媒体传播的“微妙身份”不容许广告出现:我们知道手机传播(手机报、手机电视)是新闻媒介和通讯运营商合作的结果。虽然,手机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但我们更为清楚的看到:手机报或手机电视实际上是通讯运营商开辟的新业务。只有手机用户选择了次业务,才能建立新闻媒介与受众之间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而通讯商与手机用户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纯属商业行为。两者的行动都要受到事先签定合同的制约。如果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出现了广告,都属违反合同的举动,不会被受众接受。

(二)、手机媒体播内容、传播媒介甚至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所以,了解与研究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对于手机媒体的运行与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在受众确立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传播的受众特性: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他们决定传受众区域;二是受众职业和身份;三是受众的年龄;四是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手机媒体传播而言,主要是后三者。通过手机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是手机在新形势的附带功能。而且与其他媒介相比,画面不及电视,声音不及广播,报道深度不及报纸,综合性、丰富性不及网络。这种情况下,使用手机媒体就是“迫不得已”的结果,是非常手段。我们也就不难总结出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来:生活节奏快、文化教育程度高、年龄基本上趋于中青年的高收入者。二、对手机媒体传播两个特性的认识:手机媒体传播没有广告,以及受众的窄化。引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机媒体传播将靠什么来维持生计?这可能是许多人的疑问。但如果我们把手机媒体传播的两个特性联系起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别有洞天:

1、手机媒体它不是独立的媒介,是报纸等传统媒介在新情况下的延伸。它将以内生性收入为主,即靠自己的新闻产品的出售为主。我们知道,与内生性收入相对的是外生性收入。这会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大幅度动荡。最为关键的是,内生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去的比例越大,媒介的经营自主权就越大。所以,手机媒体一方面开拓了本媒介的经营范围,另一方面对于媒介收入内外平衡和提高媒介自主经营有积极意义。

2、受众明确,对新闻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前面提到手机媒体的运行中不会出现广告,以及分析了受众集中,窄化等特点,再加之手机本身传播的有效性,从而对手机媒体传播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做到以手众为本位,向他们提供真新闻好新闻。

三、手机媒体的实际操作要求:

上面分析了手机媒体传播的特性及对特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手机媒体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

(一)、手机媒体对新闻选择的需求:新闻选择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对传播媒是普遍适用的。而这里我们所说的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衍生物,适用新闻选择自不必说。我们要做的是,根据手机媒体的特性,在新闻选择四大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的基础上,总结出适用手机媒体新闻选择的标准:

1、强调新闻真实性,新鲜性,真实性新鲜性是显示的生命,手机媒体要传播新闻,必须这一原则,强调向受众提供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

2、突出新闻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服务性,趣味性

时新性:即时间性,内容新;

重要性:即势必引起人们关心的事实;

接近性:这里强调和受众心理的接近;

服务性:手机媒体的受众集中、相近、提供服务性信息势在必然;

趣味性:富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

3、符合新闻法规:即选择新闻法规允许的新闻想受众提供。

(二)手机媒体传播对新闻体裁的要求

新闻体裁是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的报道样式的统称。有消息和通讯两种体裁。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来报道新闻,既取决于新闻本身,也取决于不同媒介的特征。就是同一体裁、同一新闻在不同媒介下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分析适与手机传播的新闻体裁,对于手机传播也至关重要。前面提到手机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传播新闻只是手机在新形式下的附加功能,而且受众集中、窄化,这些也就决定了手机传播中所提供的新闻信息要新鲜、明了、简练。消息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间接的方式、最凝练的语言向受众传播最大信息量的一种常用体裁。可见手机传播的要求与消息的特征是吻合的。而通讯要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议论、抒情等,则不适合手机传播。

(三)手机传播对新闻写作的要求:

1动态消息:“迅速简洁的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既是它的定义,也是它的写作要求——要迅速、简洁。手机报、手机电视中更需要强调这一点。

2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当然,这里的综合有别于报纸、电视等。在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的综合要强调围绕新闻点去综合。即根据受众关心的核心综合。比如,对于西甲的报道,你的受众市是皇马的球迷,那么这个消息的综合就得围绕皇马展开;再比如报道一场比赛,手机媒体中不能按照比赛的进程报道,而应围绕比赛结果进行。当然现场直播除外,另外这样的综合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受众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四、手机媒体传媒带来的其他问题

1、手机本身的问题:伴随着手机报、手机电视的推出,在手机行业必然要掀起一股风暴。什么样的手机既能够完成通讯的基本功能,又能适合手机传播新闻消息,将是风暴的核心。这也就必然带来一次手机换代的浪潮。

2、新闻媒介内部的问题:手机媒体要发展下去,与通讯公司的合作势在必行。虽然两者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办好了将是双赢的结果。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理念融合、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也将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新闻媒介研究。

参考文献:《新闻学导论》李良荣1999年10月高教版

媒体范文篇7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统媒体;转型路径;数字化;多元化格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现如今,各种新媒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这一情况对各种传统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1]但是,传统媒体当前并不是没有任何优势,新媒体也不是说没有任何缺点。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都与时展背景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一情况下,也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共生提供了可能。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社会各界都予以了诸多关注度。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很多方针政策,来积极鼓励、指导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例如,在 2014 年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 2020 年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均明确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为媒体融合指明了方向。因此,对传统媒体而言,也应积极地审时度势,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地进行转型,谋求更大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正呈现出不断融合发展的情况。但是,在传统媒体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路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难题。针对遇到的问题和困境,还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以更好地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发展。

1.2.2 研究意义

新媒体的大量出现和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对众多传统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媒体融合背景下,也给众多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2]本文立足媒体融合大背景,分析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地解决途径。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具体的对策,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以更好地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促使其逐步构建起全媒体传播体系,获得更大的发展。

1.2.3 文献综述

随着网络以及各种新型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多种传统媒体都受到极大的冲击,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问题。关于两者的相互融合等问题,以往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例如,以往巴尼雅森(2017)以阿联酋为例,分析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媒体平台融合情况,并指出,媒体融合范式涉及多个不同的维度,包括产业维度和文化维度以及技术维度和社会维度。纳格卫齐亚等学者(2017)在研究区域性媒体融合问题的时候,以鞑靼斯坦共和国的大众传媒为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创新新闻活动的时候,可以积极地对各种多媒体技术进行应用。阿尔乌(2017)在研究中对 477 名受访者进行调查,了解推特在新闻传播方面的情况,并发现,其独特结构可以更好地实现新闻分享,并为用户提供一定的社交机会。近年来,媒体融合背景对我国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黄猛猛等立足数据背景,对传统媒体在传播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方面的内在联合和可能,并提出具体的融合发展对策。耿立新在研究中指出,传统的广播行业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面临这一挑战,为了应对冲击,还需要积极地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明确自身的发展优势与不足之处。同时,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进行积极融合的必要性,不断转变思路,寻求新的发展。

2. 媒体融合发展概述

2.1 媒体融合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媒体融合主要指的是借助一定的新介质,让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体能够发生汇聚、融合,之后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这一新型的媒介形态具有更优化的新闻生产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可以说,媒体融合是一场技术引领的深刻变革,也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舆论竞争,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历史机遇。媒体融合背景下,各种新型的技术手段和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并对众多行业和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各种传统媒体而言,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媒体融合背景下,各种新媒体的出现给人们提供多种不同的信息接收和传播途径,媒体传播的形式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传播成本也显著下降。对于各种不同的资讯,通过新媒体进行采集和传播,相应的效率极大地提高,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传统媒体也开始逐步认识到新媒体的特点与应用优势和价值,并积极地寻找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可行途径,以及进行转型的有效路径。

2.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媒体开启了改革与转型之路,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不断加深。在当下媒体融合的语境中,媒介融合正由趋势变为现实,从微观的传播符号与报道形态,到宏观的营运模式与产业生态。全媒体传播是社会经济文化随时展的产物,其形态和特征会不断变化。同时,很多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也在思想观念上也慢慢地认可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发展机会。这一过程中,大量新型的媒体类型被应用到传统媒体的发展过程之中,一些新型的技术手段,例如 5G 技术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传统媒体开始积极地打造融媒体平台,在相应的平台中,立足自身原有的传播方式,将一些新型的新媒体手段融合其中,打造出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模式。例如,在一些传统媒体的发展过程中,选择构建了融媒体中心运营模式。此模式下,借助分布式、KVM 坐席、数字会议、专业扩声、同声传译等系统打造面向融媒体中心核心需求的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以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拓展全媒体宣传矩阵,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3]

3.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困境

3.1 互联网背景下受众分流严重

互联网背景下,人们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多。新的媒体技术下,各种新型的传播渠道不断出现,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产生了诸多影响。这一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受众分流问题,进而影响到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习惯性地收看电视节目。但是,在媒体融合的情况下,群体对其关注度明显下滑。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边收看电视节目边刷微博、微信等情况。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十分喜欢在网络上与其他一些网友针对各种热点问题进行互动。因此,很多年轻人都十分热衷于在大小屏幕之间进行自由的选择和切换,并借助一定的新媒体,积极地参与到各种网络互动活动之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新媒体环境下,也导致电视台的各种广告量急剧减少。在形势的逼迫下,传统媒体也开始逐步参与到诸多新媒体平台建设领域中,例如微信、App 客户端等。但是,受到技术水平和人才资源方面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影响,转型的效果还不够理想,没有能够很好地吸引受众,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受众。例如,央视春晚曾经是备受全国观众喜爱、收视率极高的电视节目。但是,受到新媒体快速普及和应用的影响,在春节期间,人们的娱乐方式和收看节目、获取资讯的方式和途径也十分多样化。因此,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显著减少,导致春晚节目收视率的明显下降。

3.2 互联网发展思维不足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在进行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立足现实,转变思想,寻求更为理想的发展道路。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传统媒体在进行转型发展的时候,还存在思想不够创新,缺乏完善的互联网发展思维等问题。在运营以及发展的时候,缺少互联网思维,创新意识不足,把新媒体看成是承载有关内容的平台。对各种新型的互联网发展思路和途径,也缺少深入全面的应用。例如,在新闻传播方面,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下,使用的是从上至下、点对面、单项式的形式。但是,现在的很多公众在收看新闻节目的时候,有着较强的参与需求和表达欲。尤其是年轻的观众,有着更强的表达欲,在收看电视新闻以外,还十分迫切地想要及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到一定的互动之中。[4]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在对各种新闻资讯进行传播的时候,存在十分鲜明的特色,并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连续性强、互动性强、可超越时空等特点。但是,传统媒体的融合新闻传播过程中,对一些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够全面,挖掘还不够深入。以致暂时未能形成个体化特色与竞争优越性,无法获得理想的新闻传播效果。

3.3 复合型、专业化人才缺乏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必由之路。新形势下,对传统主流媒体而言,还需要逐步实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路线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媒体融合环境下,对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为了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还需要积极地进行人才建设。在新媒体时代,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接触、学习各种新型的知识和技术。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复合型、专业化人才的支撑。但是,目前传统媒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配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在复合型、专业化人才方面还存在相对缺乏的问题。在具体的运作阶段,对人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未形成完善的用工机制与奖惩体制。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缺少一些具备较强综合技能水平的新型人才。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对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尤其是一些新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够,学习意识不强。[5]

4.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发展路径

4.1 以用户为导向,增强服务意识

媒体融合背景下,不同用户的需求与特点各不相同。而不同媒体的经营与发展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参考。因此,对传统媒体而言,在现实运作阶段,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特点,分析其实际需求,以用户为导向,增强服务意识。考虑到传统媒体在了解用户需求、与用户进行互动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还需要积极地借助一定的新媒体来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及时掌握用户的需求及其需求的变化情况。以往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产品的规划和生产方式仍从自身既有的内容出发,缺乏用户思维、用户意识,对用户痛点的准确把握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创新表达方式。对传统的新闻媒体来说,需要积极地转变传统的生产理念,以用户为中心,构建良好的生产模式,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把融合理念贯穿于节目制播全过程,发挥统筹谋划一体化机制作用,整合频道、频率和各新媒体平台资源。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注意对不同用户进行全面、科学分析,掌握用户群体的现实需求。之后,针对用户的具体需求,合理应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打造快速、有效传播各种信息的模式。例如,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依靠微信、微博等平台,快速、准确、全面地将各种新闻报道内容推送给不同的用户,以提升媒体的新闻传播能力。其次,持续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对传统媒体的自身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精确定位。同时,注意分析用户群体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积极寻找媒体与用户之间交流与活动的有效途径。并注意强化服务意识,尽可能地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媒体服务。

4.2 扭转传统观念,向市场化方向转型

媒体融合早已从宏观战略和热门概念,变成可以具象化、可操作的流程。在市场化竞争的压力和政策的推动下,广电媒体的融合转型在未来几年之内势必仍然是大趋势。当下国内很多传统媒体并没有真正理解传统媒体转型的内涵,实践中仅是把传统媒体和与新媒体简单叠加、聚集,和媒体深度融合相差甚远。这一情况下,对广大传统媒体而言,还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呈现出一种融合共生的关系。在促进传统媒体转型的过程中,还需要广大传统媒体积极地扭转传统观念,向着市场化方向进行转型发展。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传统媒体结合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构建现代化传播体系,以此为基础促进新、旧媒体深度融合。传统媒体想要获得改革与创新,顺利地实现转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积极地树立新型的发展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从新媒体发展现状角度出发,对原有的运营思想和发展理念予以完善和革新,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个性盈利方式主动朝向市场化方向转型。市场化、公司化的运作是媒体融合的主要方式和基本方式,而不是补充方式。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营思路,令当下的广电机构不得不追求用户思维,探索视频化运营模式。后者也许是传统广电机构的固有优势,但前者就需要广电机构进行体质机制活化。传统媒体可以积极地构建起全媒体业务流程,合理地进行业务安排,有机整合新媒体快速信息的技术优势和传媒内容,为采集、加工以及编辑传媒相关信息奠定基础。[6]

4.3 立足现实,拓展新闻媒体发展空间

媒体融合大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行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立足现实,做到审时度势,在拓展与发展新兴市场领域阶段,注意不断的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首先,在新闻媒体内容的生产过程中,注意依托网络和各种新型的媒体技术,充分掌握现实情况,了解公众在新闻方面的现实需求。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发。对原有的各种业务类型,传统媒体也需要积极地进行拓展。整合自有平台矩阵,打造核心平台集群,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对传统新闻媒体而言,还要注意对自身业务进行不断的拓展,以扩大自身的发展空间。传统媒体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并打造出一定的媒体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对自身业务进行开拓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可以结合自身原有的品牌效应,发挥自身优势业务,并对现有业务进行持续的挖掘与开发,扩大媒体的业务范围,加深各种业务的深度。[7]另外,传统媒体的新闻媒体业务内容繁多。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在对各种业务内容进行部署的时候,也要注意打造新型、立体化的发展空间,以促进新闻媒体规模扩大向影响力增强方向转型。因此,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来说,可以立足自身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业务内容特点,从互联网运营角度出发,对各种媒体资源进行整合。科学应用不同的新媒体和相关技术,对媒体结构进行科学的优化与重组,积极打造出完善、立体的新媒体矩阵,初步构建完善、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4.4 强化人才培养,打造全媒体队伍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考虑到媒体融合背景的特点,还需要做好相应的人才培养和支持工作。分析现实情况,发现传统媒体在复合型、专业化人才方面十分缺乏,进而严重影响到传统媒体各项工作的开展效果。新形势下,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对广大传统媒体而言,强化人才培养,努力打造综合水平较高的工作队伍至关重要。科学评估传统媒体现有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以及各种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尤其是各种新媒体技术等的掌握情况。之后,结合日常工作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时候,传统媒体需要立足自身人力资源情况,构建出完善的培训计划。对在职员工,引导并鼓励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学习之中。在培训中,还应注意有意识地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认识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引导其充分掌握媒体融合的重要性和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督促其主动地改变工作观念,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媒体融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之中。在吸纳人才的问题上,要加大管理机制的创新力度,在新机制的协助下去盘活内部的人力资源,建设健全岗位体系和绩效考评方案,构建公平性与竞争性特征共存的薪酬体系。[8]另外,传统媒体还可以积极地建立一定的媒体融合技术与传播重点实验室,提供开放的基础研究平台、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在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以更好地促进自身媒体融合水平的提升。

5. 总结

媒体范文篇8

中国传统媒体集团发展新媒体的环境分析

1.传统媒体集团在新媒体环境中面临的挑战从政策环境来说,中国的媒介产业在管理体制方面仍处于分业种管理的框架下,这一框架,严重制约着传统媒体集团的跨媒体经营;在新媒体的技术平台上,由于宏观管理体制的原因,“三网融合”在推进过程中遭遇困境,渠道运营商无法全面进入所有数据传输业务领域,更不能涉足内容生产的主要领域。从技术环境来说,信息数字化和移动通讯终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在规模上呈现海量化,在性质上呈现个人化,在形态上呈现即时互动化,在渠道上呈现共享化。在这一技术环境中,传统媒体集团作为传统的内容供应商和媒体运营商,在技术上不再具有对渠道的控制能力,也不具备终端的制造能力,只能借助高度共享的渠道和终端传输信息,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同时,传统媒体集团相对单一和低下的信息生产和聚合能力与社会多元而海量的信息需求形成矛盾。从市场环境来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企业的营销活动及其信息传播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营销和精确传播,经由传统媒体的传统广告业务正在萎缩,传统媒体以广告服务作为最终产品的商业模式开始动摇。对现代企业主和广告商而言,媒体的用户规模和媒体对用户的影响深度(用户粘性)决定着媒体所提供的商业传播服务的价值。相对而言,新媒体机构和渠道运营商掌控着用户及用户行为的第一手资料,其为客户提供快速、精准的商业传播服务的能力远高于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由于整体上固守传统业务模式,无法满足客户的精确营销和整合营销需要,其市场影响力和营销能力日益降低,导致其市场份额和营业收入规模呈现下降趋势。2.传统媒体集团在新媒体发展中具备的优势尽管挑战重重,传统媒体集团在以下四个方面,仍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一,依托社会影响和社会联系打通各个数据库的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是新媒体环境中的核心竞争资源,这些资源的构建一方面取决于媒体机构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搜索技术、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另一方面取决于媒体机构打通各个数据库的能力。显然,传统媒体集团在社会影响和社会联系方面具有优势,借助传统媒体集团的权威地位和信誉,通过云计算技术与各信息资源单位合作,能够形成大规模信息整合能力。除此之外,传统媒体集团历史上大都保存有大量的信息资料,可以成为其构建数据库的一个重要基础。其二,建立大型用户数据库的能力。传统媒体集团既拥有大量的机构用户数据,也借助旗下的都市类媒体拥有大量的城市消费者用户数据,都可以成为其用户数据库的基础。当然,这些用户数据还有待整理、挖掘和扩充。其三,以新闻为主体的信息产品生产能力和品牌力。传统媒体集团拥有作为龙头产品的新闻服务产品,且有较大规模的专业生产队伍,在信息服务领域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品牌力。传统媒体集团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专业队伍,依托人才资源的相关能力开发新型信息服务产品,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综合信息服务市场。其四,以专有渠道开展数据库营销的能力。传统媒体集团的报业集团通常都拥有一份在当地新闻信息服务和广告服务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的平面媒体,同时拥有可以改造为直复营销渠道的发行网络。未来,这些网络可以升级转型为社会化的第三方入户配送网络,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和扩展用户数据库后,转型后的发行网络将成为强有力的专有的复合型营销传播渠道。

传统媒体集团发展新媒体的策略

媒体范文篇9

1.新媒体

当下的媒体环境其实就是新媒体,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对立面,而在新媒体当中几乎包含了全部数字化的媒体形式,譬如说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具体来说,新媒体指的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之上的传媒形式,因此新媒体不仅能够完成对图像、文字等静态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样也能够对语音、视频等动态信息进行处理。另外在新媒体中使用现代化、电子化的仪器设备是其一大特色,自动化的处理技术将逐渐取代传统的人工处理。由新媒体技术催生形成的如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将成为社会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

2.自媒体

自媒体又被人们称之为个人媒体或是公民媒体,简单来说,就是将人们通常意义上的传播者进行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以及普遍化处理。自媒体是一种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传媒手段,也是能够向特定或是不特定的个人或者群体,传递具有规范性或是不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总称。现阶段人们所熟知的自媒体主要有微博、微信、贴吧、论坛以及其他虚拟网络社区。人们可以在虚拟网络社区中上传、讨论、共享自己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事件新闻,从而自主完成新闻事件信息的传播和分享。而自媒体的出现也意味着我国传媒行业的一大新突破。

二、新媒体在信息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1.信息搜集

在网络时代下,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同时人们对信息搜集的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需要通过他人爆料、指令等获取信息线索,需要判断信息线索的实际价值,最后才能完成信息。在新媒体下,人们不再使用信件、电话等方式获取信息线索,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譬如说微博、电子邮件等拓宽信息搜集渠道,大大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作为信息管理创新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在采集信息数据时,使用网络爬虫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从互联网、各大论坛、微博微信等众多媒体中深入挖掘信息数据,同时通过在互联网安置众多动态监控工具,及时进行搜集整理,而从各媒体当中采集得到的信息数据可能是静态的图片文字,也可能是动态的语音视频,大大丰富了信息内容。

2.信息加工

加工信息同样也是信息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将原始的信息形式进行变化和处理,使得其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进而进一步提升信息的传播效果。在网络时代下信息加工也需要得到创新,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用于阅读和处理信息的时间也逐渐零碎化。人们习惯用简短的时间完成对信息的浏览,不对其进行深层次阅读。因此,面对海量的信息需要对其进行碎片化加工,同时还需要尽可能配上图片、音频等,使信息更加生动、具有说服力,从而有效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比方说,在新媒体中不仅支持手动记载和上传等方式加工处理信息,还能够根据信息的关键字、主题等核心内容对其进行重新排列整理,过滤掉多余的重复或无用内容,除此之外人们也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对信息数据的修改、删除和上传。

3.信息传播

在信息管理当中信息传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只有将信息顺利传播出去,前期的信息搜集、信息加工等才具有现实意义,信息管理也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而信息管理要求对信息传播方式进行创新,新媒体的出现则是对创新信息传播渠道提供了重要帮助。在过去的信息传播中,用户为传播的重点,也就是说一旦用户接收信息,即代表整个信息管理活动已完成,信息传播也到此为止。但在新媒体当中,人们虽然仍是需要接收信息的用户,但信息传播并未就此终止,人们又增加了一重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及若人们对信息表示感兴趣可以在信息下方的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同时还可以将其转发给其他人,从而使得更多的用户能够参与到信息传播当中。

三、自媒体在信息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1.信息搜集

与新媒体搜集信息的方式基本相同,自媒体在信息管理创新中同样也完成了对信息搜集方式的创新,但与新媒体利用大数据等专业技术不同的是,人们在自媒体当中主要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虚拟网络平台,通过手动输入关键字、检索词以及类似信息等,从而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搜集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与此同时,自媒体用户本身就是信息的来源,通过拍照、录像、录音等方式用户自身便可完成信息的搜集整理甚至传播。虽然自媒体的发展空间和参与途径更加自由,但区别于其他媒体,自媒体主要以个体为主,因此在搜集信息的过程当中也主要依靠广大提供和分享信息的用户,同样也是由用户自行完成对搜集信息的筛选工作。

2.信息加工

将自媒体运用在信息加工当中大大增加了处理加工信息的自由程度。人们在自媒体环境下更像是信息的搬运工,在搜集信息之后结合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人们可以任意将外部的信息变为自己的信息内容,甚至信息内容本身可以没有实质性意义,人们在此当中可以随意自由地发表想法与观念,无需顾虑太多,此种极大的自由性也是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媒体当中文字信息的字数一般不会超过千字,例如在微博当中文字限制为140字,也就是说人们在5到10分钟之内即可完成信息的浏览,这也非常符合当下的快节奏生活。但此种极大的自由性使得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受到很大影响,与其他媒体经过专业人士精挑细选、认真编辑的信息内容不同的是,自媒体中绝大多数用户并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传媒训练,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和推测完成对信息内容的加工与判断,因此也使得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3.信息传播

在自媒体当中对信息传播的创新可谓是空前绝后,在以往的传播形式乃至新媒体当中也主要以点到面的形式完成信息传播,而在自媒体下整个信息传播活动由普通大众主导,传播形式也转变为点到点。比如说在自媒体当中最常见的信息传播方式便是利用微信、微博、直播等以及视频网站上传文字或视频及时传播信息,其他人也随时可以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当中,比如说转发、评论等。但正是由于信息的传播途径被大大拓宽且几乎没有任何门槛限制,因此也导致某些人为了赚取点击量或吸引他人注意传播各类不良信息,加之当前我国法律对自媒体的规范存在漏洞与不足,因此也使得“网络暴力”现象比较猖獗,为此我国还需要从法律与道德上同时对自媒体进行规范与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应有的重大优势作用,为信息管理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自媒体和新媒体的诞生下,我国距离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国家又近了一步。而信息管理的方式方法等也将焕然一新,以自媒体和新媒体技术作为最重要的技术支撑,构建起多功能、多业务的数据平台,同时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完成海量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工和深入分析工作,从而全面提升信息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并进一步推动信息管理的创新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作者:王晓荣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方兴东,胡智锋,潘可武.媒介融合与网络强国:互联网改变媒体形式——2015《现代传播》年度对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1).

张朋,谢天勇.新媒体在我国信息管理创新当中的具体应用分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媒体范文篇10

数字媒体技术的核心在于“以科技为媒,以文化为体”,这项新兴技术不仅要求其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技能,更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质,不仅要熟悉软硬件的应用和开发平台的使用,更要对于媒体艺术本身的内涵有深刻认识。在数字媒体技术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承载着高科技与人类智慧创意融合的新兴文化内核,已涵盖在线教育、电玩娱乐、通信服务、广播广告等多个领域。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还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很多方面有待规范,但市场潜力巨大。在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传统行业举步维艰,而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却逆势而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我国数字媒体产业产值达9,000亿人民币,2010年更是达到15,000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在这种突飞猛进的态势之下,数字媒体技术如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突破现有的瓶颈——渠道和网络。不仅要在互联网状态下保持不断地深化延展,更要融入电信服务商和电视媒体。

2电视媒体中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未来的媒体传播将要依赖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网速的提高,网络访问速度的提高更是决定于三网融合的拟合度和兼容性。从目前来看,我国三网融合还处在探索阶段,技术壁垒已经不是决定性的问题,政策导向和推动将是今后发展的动力,这也将是三网融合技术的起始点。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即终端、内容、交互应用将进一步改变三网融合的格局,最终演化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

2.1增强现实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

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跨界于虚拟与现实世界,将两个世界的信息一体化的新技术。其通过技术手段模拟仿真后,将虚拟的信息放置在现实,实现了一种超现实的感官。未来媒体发展的两个趋势是信息平台一体化和虚拟现实视界融合。而作为传统电视媒体要想跟上时代的节奏,不能只通过政策来防止终端的流失,而应通过改革来应对被互联网蚕食的市场份额。现如今,网络机顶盒风靡全国,它不仅拥有传统电视所具有的内容,更是实现了网络资源和交互式功能的集成。因此,很多的广电用户转而变相投奔了互联网资源。而作为电视媒体也正在积极发展高清机顶盒业务,这一技术既丰富了传播内容,也提高了画面质量。从电视内容上看,视觉增强技术有利于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在直播一些重大体育赛事时,可以通过视觉增强技术,实现多空间、多内容的交互叠加,以提高画面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由此不仅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回归电视媒体,同时对于电视广告的推广也具有重要意义。

2.2建立以需求为生产驱动的电视媒体系统

建立一个全方位交互式的电视媒体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现有的电视网络突破地域和政策上的限制,更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差异化需求。以需求带动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快捷、完备的新闻资讯,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权威的指导。但这对于电视媒体来讲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用户为中心的节目制作,其中必要的审查和监督机制的建立是系统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内容上得到保证,为用户过滤掉垃圾内容,才能保障用户享受到最方便、最周到的服务,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

2.3电视媒体传播载体的发展

从最初的单向电视节目的传播,到现如今交互式高清节目的出现,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成为人类不断突破想象力极限的原动力。最初人们获得信息只能依靠电视和广播,而后就发展成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是可穿戴设备。可以说这些终端设备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推动了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试想,若干年后,当你需要获得第一手的信息资讯时,可能带上眼镜,电视媒体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同时将触觉、嗅觉等不同的感官信息集合到智能可穿戴设备上,这将彻底颠覆原有的呈现模式。简言之,电视媒体下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使媒体内容和传播途径发生巨大改变,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与人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紧密。

3电视媒体需要改进的问题

3.1需借鉴数字媒体的尖端技术

如借鉴数字媒体的服务与互动元素,改变以往的制作播出模式,增加互动点播模式,从终端点播的数据中分析其规律和偏好,将对今后节目制作的方法和广告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应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移动终端平台,增加观众互动环节,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3.2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和行业洞察力

这就要求电视从业人员无论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是节目的采编和采访渠道的手段等方面都应该有所提高。以热点话题的敏感性为切入点,不断延伸节目主题的深度和宽度,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揣摩其心理好奇点,进行内容最大限度的延展,增加观众的粘性。

3.3建立健全、完善的数字媒体与电视媒体的相关政策制度

随着数字媒体爆炸似发展,应尽快建立业内标准,这样既可以保证媒体发展的脚步,又可以保证其在一个合理合法的环境中公平竞争。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