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时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5:41:06

媒体时代

媒体时代范文篇1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传播;文化传播

“农历标准的说法应该是‘农历12月26’,说‘腊月二十六’是错的。”这句话来自围绕一档新闻节目进行的讨论。众所周知,农历各个月份都有约定俗成的别称,包含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把握和源自生产生活的审美追求,说它不符合“标准”是无稽之谈。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的语用学研究发现,政治语汇生产中核心语汇的取舍最终会影响话语权的归属①。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核心语汇对认知框架的影响。关于新闻节目中能否使用“腊月”之类语汇的讨论,反映的是新闻媒体对文化传播问题的认识,事关新闻传播领域话语权的归属,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融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造就了全新的媒体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如何进行文化传播成为新闻媒体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打破新闻媒体文化传播的传统格局

文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和产物,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存在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全过程。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一种类型的文化由其发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就是文化传播。新闻指的是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是服务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这是一个文化过程,其成果也将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本质上就是文化传播。报刊的有机运动理论认为,媒体通过报道某一具体事件的全过程,表现为整个媒体的有机运动,就能使事件的真相逐步清晰地表现出来。每一个事件都具有文化属性,经由新闻媒体报道与未经新闻媒体报道的所有事件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类文化的整体。由于传播主体必然存在的主观意识,使得经由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影响着人们对未经媒体报道的事件的认知,进而影响文化的发展走向。因此,新闻媒体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做好文化传播工作。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概念不同,但在实践中却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正是因为如此,在传播学发展史上,无论是经验学派的魔弹论、涵化理论、知沟理论,还是批判学派的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都明确指向了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都需要具备文化自觉,并“基于深入理解自身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逐渐明确自身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位置,主动取长补短,与其他文化携手共建一个得到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国内角度看,兴文化是时代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任务,用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进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从国际角度看,把新闻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可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众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架设起不同文明融合发展的桥梁,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媒介技术不断为新闻媒体文化传播赋能。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逐步消解了传统媒体的层级划分和区域界限,促进了万物互联互通,全新的媒介技术将所有新闻媒体都推上了面向整个世界进行文化传播的第一线,文化传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发展着。在现代媒介技术的支持下,人作为一个整体永远“在场”,任何一个个体随手拍下的一段视频、写下的一段文字都可能瞬间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和共鸣,引发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基于现代媒介技术赋能的人类文化新景观,启示各级各类、各种规模的新闻媒体都要增强文化传播的历史自觉和责任自觉,担负起传播优秀文化的职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能量。综上,文化传播与新闻传播统一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传播文化是新闻媒体的天然职责。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媒体格局被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边界日益模糊,如何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使命成为新闻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把握“三个坚持”,做好文化传播

新闻传播须在综合考虑内容、媒介、效果三个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容易偏离方向。这就决定了新闻媒体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条件下开展文化传播,也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

(一)坚持客观公正,保证文化传播的真实性

在中国乡村,农民依循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指导生产。例如,北方农村的“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等民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指令,千百年来深深影响着农民的日常生活③。人们还把依照节气进行的农业生产与人体的四季变化对应起来,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观。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逐步融入审美因素,赋予农历的十二月份各种别称。腊月的“腊”字,本义是“干肉”,由于这个月份最适合制作腊肉而得名。腊月与腊梅联系在一起便具有了诗情画意,与年终进行的“腊祭”联系在一起又有了慎终追远、血脉相承的厚重文化感。因此,“腊月”这个词在古人生产生活中逐步融入鲜花、美食、礼仪等诸多文化意涵,在新闻节目中善加运用能使新闻更有文化味道,获得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中国新闻话语的建构就是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革命文化、活力四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种文化资源的全力中推进的④。文化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是一个纵向传承发展与横向交流互鉴的过程,只有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才有生命活力。这就决定了,文化传播必须以来自社会生产生活的事实材料展示文化合乎规律性的“真”,而不是进行冰冷空洞的说教,甚至通过说谎、欺骗、强迫来让受众接受某种文化。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产品必须由来自人类生产生活的事实材料加工而成。只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新闻传播,才能引导受众科学认知客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对于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当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不再真实、客观、全面的时候,产生的后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近年来,在媒体的加持下,商业炒作使得“过洋节”之风愈演愈烈。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少媒体一定程度地宣扬西方文化,易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疏离中国优秀文化。这警示我们,身处文化传播第一线的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闻媒体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和中华文化传统发展的中介,就是要通过媒体的“有机运动”,全面、准确、真实、立体地反映社会生产生活,帮助国内外受众把握文化之“真”,进而明辨是非、合理取舍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而不是对某种文化必欲除之而后快,造成人类文化基因缺失的遗憾,应共同维护好人类文化基因的宝库。

(二)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文化传播的动力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本质力量定义为主体能力,强调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成果的总和。受众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是一种精神交往,是文化生产、文化交往、文化消费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在传播文化,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传播本身就离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开门办媒体是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新闻媒体是人们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的中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对所有人开放是新闻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正是基于对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开门办报”,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对促进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推动主流媒体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主流媒体做好新时代文化传播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传统技术条件下,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接收受众反馈是开门办报(台)的主要途径。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反馈速度相对比较慢,对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要求相对较高,影响了受众参与的能力和意愿,导致受众对媒体传播过程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反过来使得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能力受到了限制。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已经变成现实。信息革命导致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媒体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使得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与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日益加深。新闻媒体必须顺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加强对新的媒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努力打造一个开放的新闻产品加工传播平台,让受众够得着、用得上、好发声,更好地参与信息生产传播。在新闻媒体平台上集结成军的媒体用户,有助于生产传播更加贴近受众、更接地气的新闻产品,更加充分地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从而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提高文化传播力、扩展文化传播途径、整合文化传播系统等方面的优势⑤,用开门办媒体的务实举措提升文化传播质效。同时,要履行好新闻媒体的“把关人”职责,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消除舆论杂音,保证文化传播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为人民大众服务。

(三)坚持内容创新,提升文化传播的审美性

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出现以后,旧媒介就会成为新媒介的内容。纵观人类传播史,随着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不断被创造出来,传播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表现在新闻传播中就是在新旧媒介迭代创新、融合发展的同时,各种艺术性的审美元素也不断融入新闻产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将“乐”纳入“六艺”内容,开创了中国文化传播重视艺术审美的传统。不仅要博闻强记,熟读诗词文章,还要精通琴棋书画,从而更好地教化百姓、以文化人,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进入21世纪,全媒体不断发展,“四全媒体”使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新闻媒体在客观公正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将音乐、戏剧、曲艺、动漫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应用到新闻产品中,通过融合创新,提高新闻的趣味性、烟火味,生产出更多受众爱听爱看的产品。《新闻联播》中,各地华灯璀璨的夜景配上轻松优美的音乐,无需播音员解说,就成为报道新春佳节国泰民安的长消息、短消息;微信公众号上,央视主持人朱广权机智幽默的“小段子”就是精彩的新闻评论;抖音上,现代化军事装备镜头,加上简洁的字幕和激昂雄壮的音乐,就是震撼人心的军事新闻……这些在表达方式上成功创新的新闻作品是新闻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全新实践,给进一步进行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借鉴。新闻产品完全可以在保证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的前提下,通过融入文学、音乐、小品等艺术元素,兼具审美享受功能,使新闻语言更加易于受众理解,新闻传播方式更能为受众所接受。在融入艺术元素、让新闻更具审美价值的同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生产的文物品鉴、文学欣赏等内容产品,也是新闻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经典咏流传》节目,通过选取中华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融入流行音乐、舞美等艺术要素,加上高水平的表演演绎和康震、廖昌永等名人大家的精彩点评,让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绽放出绚烂的现代光华。再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的广泛传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热潮,成为文化传播的又一成功案例。近年来,新闻媒体上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优节目越来越多,各种古代的艺术作品、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通过新闻媒体呈现给受众,再加上文化名人现身说法加以点评介绍,充分彰显文化传播所必需的价值导向,提升受众的审美能力和品位,成为新闻媒体文化传播版图的重要地标,越来越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

三、结语

媒体时代范文篇2

【关键词】融媒体;报纸编辑;综合素养

互联网的出现、新媒体的发展都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丰富性还是灵活性,新媒体都远胜于传统媒体。但这并不能代表传统媒体毫无竞争力,例如纸质的阅读体验是现今电子技术仍无法取代的。融媒体的发展对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报业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现代技术实现转型。因此,要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和理论基础,提升政治素养,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增强创新能力。

一、融媒体时代的变化形势

融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媒介具有多元性,例如,人们可以在任意一台联网设备上完成信息的搜索与获取,同时也能上传信息分享给他人。信息传播方式也变得多元化,例如人们可以随时传播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信息。相应地,报纸编辑人员也能利用计算机等设备来完成信息搜索、整理、编辑及。现代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范围,同时也让报纸编辑人员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报纸编辑人员也面临着如何在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有用信息的困难。因此,报纸编辑人员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这是时展给报纸编辑人员提出的要求。此外,报纸编辑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编辑工作。例如设计版面等是报纸编辑人员的强项,同时也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报纸编辑人员要在融媒体时代下,清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不断创新,提升报纸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融媒体时代下报纸编辑工作的特点分析

1.对内容描述和概括应全面在报道新闻时,不仅要讲述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等,还要将这些内容以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不能过于复杂,导致读者看不明白,也不能过于冗杂,导致读者缺乏耐心难以读完。此外,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同质化严重,很多读者可能已经通过其他媒体了解了这则新闻,因此,读者更希望看到报纸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以让他们更加全面地看待该新闻,这也是提升报纸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手段。2.将信息技术与编辑紧密结合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人员在收集新闻时,大多需要深入现场,这就比新媒体效率低了许多,同时也增加了报纸编辑人员的工作量,无形之间加大了报纸编辑人员的工作压力。因此,报纸编辑人员应当紧跟时展步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与自身工作内容紧密结合,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微信、搜索引擎等快速获取信息资源。将信息技术与编辑工作紧密结合也是未来报业转型的大趋势。

三、提升报纸编辑综合素养的方法

1.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夯实理论基础报纸编辑人员承担着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因此,报纸编辑人员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与读者分享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融媒体时代下,报纸编辑人员还需具备极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在报道新闻时,能有丰富的理论进行支撑,确保新闻客观真实。因此,媒体集团要加大对报纸编辑人员基本素质的培养力度,定期安排培训,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为媒体企业带来更强的竞争力。2.提升政治素养报纸编辑人员还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使命,在政治立场上,报纸编辑人员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尤其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获取新闻的渠道更加多元,但同时也存在新闻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因此,报纸编辑人员更应担负起责任,向受众传播高质量、真实的新闻,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新闻人作为群众的代言人,也肩负着为百姓发声的责任,要关注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想群众之所想。3.提高创新能力融媒体时代下,报业的转型需要依靠报纸编辑人员的创新能力。其一,报纸编辑人员要在报纸内容上有所创新,尤其是融媒体时代下,不仅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多了,媒体信息的同质化也非常严重。因此,报纸编辑人员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多做有深度的报道,即使不是自家媒体第一手的新闻,也可以在转载、整合上下功夫,对新闻事件进行剖析,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事件本质。其二,报纸编辑人员要在报纸版面上有所创新,版面编辑得合理,不仅能让读者眼前一亮,同时也能帮助其快速抓住重点内容,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例如,将文字、图片、图表等内容有机结合,让版面更具视觉冲击力、吸引力。4.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报纸编辑是一份神圣的工作,编辑人员作为“幕后工作者”,通常不被人们所了解。报纸编辑人员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搞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坚持实事求是,做到有一说一,客观、公正、公平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原貌。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下,互联网的冲击对报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报纸业务不断缩水的情况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顺利完成转型,加强核心竞争力是必然,这离不开报纸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金花.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新闻编辑素养提升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12):228-229.

[2]赵静.试分析新时期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措施[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0):166+169.

媒体时代范文篇3

(一)针对新闻新受众,积极普及全新的媒介消费模式。1.扩大新闻阅读渠道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进入到人们生活中,微信、微博、知乎等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这些新媒体取代了原有的新闻商业门户,成为大众阅读新闻的第一入口[1],大众只需要在智能手机上下载APP,便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但这些创新举措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新闻媒体需要充分认识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新闻传播渠道的创新,为受众提供更为丰富的阅读渠道。2.突破新闻传播时间的限制在融媒体时代,新闻真正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传统新闻传播时代,人们需要购买报纸或者定时观看或收听新闻,随着智能设备以及移动网络的普及,新闻传播时间越来越充裕,人们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新闻,突破了新闻传播时间的限制。3.受众在接受新闻的同时还会广泛传播新闻新时代,在微博、微信这种新媒介的帮助下,大众可以将接受到的新闻进行转发,让更多的人阅读到新闻消息。(二)针对新闻旧受众,创新新闻理念以及操作模式。1.积极感知未来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传统媒体在转型上需要创新观念,这就需要明确发展理念,积极感知新技术发展方向以及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媒介理念进行创新。例如传统的纸质媒体在创新时,可以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创建数字化终端,从传统媒体竞争转移到新媒体竞争中来。2.制定多方位的生产流程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期间,需要重点考虑手机、网络等多种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就对新闻生产流程提出了新要求,要一改传统的单向流程模式,实现多维联动。以某新闻媒体为例,该媒体在从传统纸媒向新媒体过渡时,组织发行团队推销报纸及在线产品,其广告团队在点击率、电子商务等活动中获取了大量的广告投放,采编团队不间断的为用户提供新闻素材,从而全面实现了传统媒体的转型。

二、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的创新

(一)主题化新闻与突发性新闻。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正在逐渐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尤其是媒介产品的数字化创新,需要通过分层储存的方式对其进行整合利用。[2]当前社会,对于主题化新闻报道的需求逐渐增加,媒体资产管理以及数字版权管理制度建设势在必行,针对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建立内容管理计划,使用现代化数据管理技术,建立一个自己的内容管理平台。新媒体时代,媒介想要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上获取先机,就需要重点关注日常素质内容管理系统。比如专业新闻人士怎样报道突发性事件、怎么体现报道水平等,并融合现代化技术,实现新闻机构突发性事件报道模式的转型。(二)内容生产人员。融媒体时代,媒体内容生产人员包含媒体专业人员和技术专业人员。媒体专业人员除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之外,还要通过新媒体平台提高个人或者所在媒体的声望。[3]而技术专业人员,要将媒体专业人员视为能力来源渠道,.1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媒体融合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开辟一条新渠道,以此推动所在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生产者要接受来自用户的支持,一般是利用社交网络系统建立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例如某卫视举办了专门针对粉丝的“粉丝节”,将媒体平台的粉丝作为活动主体,了解粉丝需求,并建立一个密切的交流渠道,为平台发展增加人气,也为用户贡献更多有质量的内容。(三)用户。要达到媒体之间的融合,最为主要的便是区分观众、听众、网民、读者之间的概念。在实现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媒体面对的是需求多样化的用户,而非传统角度的观众、听众,因为当前环境下的互联网竞争已经不只停留在观众层面,而是逐渐向技术方向靠近,而一些新技术的成本越来越低,这就加剧了互联网中各媒介间的竞争,各个媒体竞赛的核心逐渐回归于关系这一本质,即建立、维持、运营关系,并通过关系实现媒体价值最大化。媒体管理用户时,需要注重系统性以及回路的设计。其一,要让用户积极参与至媒介活动中。例如,在很多事件中,往往是事件周边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最先通过微信等渠道快速传播,其传播速度往往先于媒体。通讯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单一个体的新闻素材质量得到提高,怎样在保障技术、舆论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单一个体实现新闻的爆炸性和快速传播,是当前新闻报道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其二,要能够通过回路设计体现用户体验,使听众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产品,而是融合全新的媒介内容,并以此和用户建立紧密的联系。(四)舆论引导。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还体现为舆论指导方面。未来一段时间内,媒介生态要体现出微特质,通过新媒体将碎片式信息做再次紧密结合,以此实现舆论导向的转型,传统媒体若想在新时期实现自身发展,就需要在微链中积极掌握新闻传播机会,为舆论制造热点。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媒体发展,一方面需要掌握正确的竞争信息解释权,另一方面要在繁杂的微链环境下梳理思路,将舆论信息充分发送至相关平台,使其作为关键节点的传播方,在这一时代,媒体把关突破了以前“一刀切”的模式,而是疏导众多中心节点。疏导转型与创新重点,体现为媒体依靠记者、用户建立的微链,以此对矩阵进行传播,并在关键节点中设置发展战略,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

三、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的转型

(一)拓展媒介渠道。在未来传统媒体的转型过程中,会大量应用媒体OTO思维,将线上和线下视为统一的整体去考虑,由此也为媒介线下渠道赋予了多元化的特点,媒介渠道不再只是停留在传统形式的广播、电视、网站几个小范围内,而是任何个体都可以作为媒介,正所谓“媒介为人体延伸”、媒介包罗万象,任何媒介都可以和人体的某一器官产生关系,任何一个可以使双方建立联系且可以承载文化以及信息的介质,均可以视为媒介,这种介质必将会成为今后融媒体时代下的新兴媒介,到那时即是传统媒介,也是满足时展需求的现下辅媒。(二)丰富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其实就是媒体在服务平台中、在产品的帮助下,以用户即消费者为核心创造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有形态的产品提供独特的体验。[4]例如,在一些综艺节目中,经常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装修、厨艺的比拼,这一类综艺节目便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使用手机扫描产品二维码、了解该产品是否含有一些有害物质,这种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将媒介产品体验链延长,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体验。(三)拓展媒介衍生品的销售渠道。在融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体现价值的模式都可以被称为双赢模式,借助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媒体为用户提供丰富体验的同时,用户也会有所回报,成为媒体的忠实观众,还会自愿购买媒体相关产品。例如,可以推出一些以活动为主题的周边产品,在明信片上印上某次演唱会的盛况,在衣服或者帽子上绣上活动标志,让用户通过产品回忆那次活动,这些周边产品可以延伸到多个类型节目中。如旅游类、娱乐类、体育类节目中,媒介衍生产品将线上媒介内容在线下进行延伸,将传统衍生品销售渠道进行拓展,在现如今这个粉丝经济时代下,媒介衍生品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需要面向新时代进行转型,这需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突破传统媒体的限制,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为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道路。

参考文献:

[1]何莹莹.媒介融合时代提升期刊编辑媒介素养的路径探索[J].新媒体研究,2016,(22):101-102.

[2]王卉蕾.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多样化及其影响初探[J].科技传播,2014,24:48-49.

[3]乔宾娟.网络媒介对多样化新闻传播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3,10:17-18.

媒体时代范文篇4

关键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途径;研究

传统的媒体时代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其无法彰显自己的个性化,所以慢慢的会失去很多受众。新全媒体的出现,让用户对其更加依赖,并且更加感兴趣,用户可以在里面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从而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下文就对全媒体时代进行详细说明。

1全媒时代新闻传播的现状

在二十一世纪,我国相关学者对全媒新闻进行分析和研究。在2000年时,在浙江学报上登出了第一篇全媒体科技新闻,这是该概念在大陆上第一次出现。在2001年浙江大学的相关学者发表一则关于全媒体的论文,并对全媒体进行全面的研究。此论文对全媒体的理解仅存在于互联网的基本发展,不同媒体的进入,提供相关的一体服务等。虽然此论文所涉及到的内容并不是传媒类和新闻,可是这种思路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参考意见。现如今,我国相关学者对全媒体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针对全媒体的概念,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想法,比如罗教授在相关书籍中曾经提过全媒体,其认为,对比国外的全媒体和我国的现状分析,对其概念进行分析,教授认为全媒体是多样化所结合的结果,其是全新的传播形式。全媒体建立在图形、文字的平面上,传达声音上的听觉和展现动画图像的表现。全媒体和移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等不同媒体的结合所出现的传播形式。

2全媒时代新闻传播的变化

2.1传播方式从单向变成双向。这种转变属于可以说是大众传播,其方式是将信息直接传递给广大群众,这种情况就属于单向传播。传统的传播有很高的传播能力,并且群众基础也比较多,因为点会出现单向传播,让传统传播无法准确找到传播对象,不能对受众的喜爱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受众的感受,只是从收视率中找到受众的需求,然后由传播领导选择内容,这样就无法体现受众者的个性化。基于此,单向传播已经无法适应传播的需求,所以要改变这种传播方式。广电里面的全媒体使用的是双向互动传播,该种传播方式是说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在整个传播过程可以进行互换,让传统的受众这开始有主动权和话语权,这样能够实现传统受众的需求,还可以满足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受传者和传播者的关系慢慢开始出现模糊的情况,受众在生活里收到的信息,可是使非常专业的传递出来,也可以是受众者之间的交流,将传授的两方看成比较平等的个体。全媒体可以供不同意见的交流平台,在该平台里面,受众者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和其他受众者进行交流和分享,广电媒体也可以参与到其中,这样能够了解其需求。因为是双方之间进行传播,受众可以和媒体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媒体就能知道受众的想法,根据受众对其的观众,了解其感兴趣的地方,这样能够帮助受众者提出更加精彩的信息。2.2传播秩序从线性变成新秩序。线性秩序可以说是通过时间的排序为主要的传播顺序,就是指传统媒体所播放的内容没有办法再次收回,也无法进行回放,同时该线性秩序是通过传播者做决定。在整个过程中,受众只可以根据传播者的排序进行查看和收听,没有办法自己做决定,所以也就无法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受众者只能每天等着固定的时间短收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个过程会花费很多的经历和时间来观看一些受众者不喜欢的信息,或是如果受众者错过了喜欢的信息,就只可以收看重播,这种情况受众者是被动的状态。全媒体可以说是网络化的技术和数字化的技术,两者之间的结合形成了新的传播方式。新的传播方法有以下几种特点:首先,非线性,受众可以不需要在固定的时间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可以在自己有空的情况下收看想看的节目。其次,相关性,受众可以搜索到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观看,平台也会依照客户每次查看节目的特点帮助客户推送相近的内容。最后,比较容易检索。在全媒体所建立的资源中,受众可以在里面输入关键词语找到喜欢的节目进行观看。2.3生产内容变成。PGC和UGC传统的全媒体上的内容是非常专业人员所制作的,可以说是专业用户所生产出的PGC模式。传统的全媒体想要改变这种模式,形成专业PGC和用户UGC的方式。用户可是参与到电视内容里面,从而能够生产出替换全媒体提供的生产内容。新的全媒体有很多个分享的平台,比如微信、论坛等,同时也帮助用户分享自己所制作的内容,并且帮助进行传播,也可以根据用户之间的相互交交流和分享,提升制作的水准。(备注:PGC(全称: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互联网术语。UGC(UserGener-ated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2.4服务对象从受众变成用户。在全新的全媒体下,服务对象也发生了转变,从对受众进行服务,变成服务用户,两者的区别是:首先,受众没有主动权,而用户有一定的主动权。传媒决定内容的排列是通过时间为主要排列顺序,并且传播所涉及的内容也只能是传播者决定,传媒不管播什么,受众都得接受,没有选择的权利。而新全媒体,用户能够自己选择想要拍摄的画面并且自己对画面进行制作,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对节目进行收看。其次,受众创造的是比较间接的价值,而用户能够直接创造价值。传统的传媒方式是根据第二次售卖从而获取价值,就是利用比较好的内容吸引受众,然后在把资源卖给广告商从而有相应的利益。新全媒体可以使用数字资源,能够对用户的需求进行了解,并且能给用户提供比较个性化的服务,这些服务和内容需要花费一些费用,这样就可以有直接价值。

3新闻的发展趋势

品牌是在竞争中的重要产物,也是消费者根据对企业的了解从而对其的评价和认知。伴随着商品的不断延伸,品牌开始出现在各个传媒中,甚至电视台也参与到该竞争中。在全媒体中,媒介的相关职能在不断调整,其是传统媒体里面非常重要的节目,如果节目的选择不多,就会在竞争中淘汰。人们对节目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内容,而是节目的口碑,也就是品牌,所以想要节目越来越好,首先要将品牌建立起来,这样才能够让节目有更好的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出现,让人们更加个性化,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这种改变深深的吸引着用户,让用户不断的增加,从而给全媒体创造更多的利益。全媒体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所以相关部门还要对其进行不断研究,让全媒体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邬晶晶.全媒体时代的高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3(01):96~99.

[2]王帆,姚瑶,顾琪静.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研究路向何方?———第十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综述[J].新闻大学,2010(04):33~36.

媒体时代范文篇5

1.信息的迅速收集与选择

信息量巨大、信息传播迅速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期刊编辑持续关注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保持敏感度。同时,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编辑要认真加以甄别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真实的、有意义的信息提取出来。全媒体时代,人们往往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期刊编辑作为专业传播者,重要任务就是汇聚各类信息并进行有组织、有意义的提取加工,为社会大众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

2.新媒体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全媒体时代是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到业务层面,除了传统的编辑、校对、印刷和发行之外,编辑职责还扩展到互联网上,比如数据库的建设、期刊网站的维护、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的推广等,这些新业务都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因此,期刊编辑不仅需要学会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规软件,还要利用Photoshop、H5、3Dmax等软件提高图片处理能力。同时,全媒体时代期刊网站也需要视频音频展示,这就需要编辑掌握视音频编辑技术和影视剪辑技术。

3.利用新媒体实现编辑发行流程再造

传统期刊出版发行流程较为繁杂,出版过程环节多、成本高、速度慢、读者有限。当前,大多数期刊都借助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形式来拓展传播平台和受众范围。信息化办公已经成为期刊的主要运作方式,传统编辑平台也逐渐网络化。为了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获得生存发展,期刊编辑开始将内容优先推送到网络平台上,从而大大缩短出版周期,增强时效性。这需要编辑不断学习,打破原有工作方式,以创新精神实现突破。注重与作者读者的交流,拓展新技术营销能力交往能力是期刊编辑的重要素养,保持与作者、读者的互通交流,可以获得优秀稿源,及时了解读者反馈意见。在全媒体时代,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多种新媒体平台为编辑和读者交流提供了更多渠道,编辑与读者的交流从传统的封闭式、单向交流变为双向多向交流。期刊网站是重要的传播窗口,编辑可以利用网站的时效性,将最新的刊物内容推送给读者;同时可以进行网络调查、网络留言来收集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刊物优化与改版。微信公众号是当前最为流行的新媒体形式,使用量大,传播迅捷,不仅可以一对多传播,还可以一对一传播,不仅可以使用文字、图片,还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所以,微信公众号能拓展编辑与读者的交流空间,能为读者推送个性化、精准化的内容,提高工作效率。在使用微信公众号时,可以多用“分类导航+消息推送”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大多数读者喜欢在固定的时间查看所关注的公众号信息,因此固定时间段推送有助于读者养成阅读习惯,增强读者的黏性,让读者更有阅读欲望。手机APP是期刊出版的重要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纸质期刊的特质,同时还兼具新媒体的功能,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同时兼具实用性和时效性。一般来说,下载APP客户端的用户都是忠实读者,编辑要加强与这部分读者互动,建立读者群数据库,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是巩固和发展读者的重要手段,也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长远大计。强调编辑基本功,坚持内容为王无论传媒技术如何发展,期刊编辑的专业基本功都不应被忽视。现在一些期刊编辑忙于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维护,陷入各类碎片化信息的推送和营销,确实促进了期刊的传播,但内容质量与品位,才是期刊长远发展的立足之本。期刊编辑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强化文字功底,扩大阅读面,避免各种误读和表达错误,将明确清晰的优质内容呈现给读者。同时,编辑还要有过硬的稿件加工能力,这也是编辑的核心工作。对文章进行加工是出版的中心环节,主要包括完善框架内容、厘清逻辑关系、修正观点、对各种错误进行修改,使文章符合出版规范。期刊编辑要夯实基本功,熟谙编辑规范标准,掌握相关行业知识与动态,不断提升编辑加工能力,提高文章内容质量。编辑还要有前瞻的眼光,把握期刊所涉及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栏目、创新选题,不仅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还要在期刊内容上多下功夫,坚持内容为王。

媒体时代范文篇6

关键词:融媒体;气象科普工作;传播策略

气象服务关系到社会发展,要提高重视程度,发挥出有效作用。在极端恶劣天气环境下,对生产生活会产生不利影响,相关活动很难有效开展。为了解决面临问题,要做好气象科普工作,传播出准确的天气信息,更好地去应对,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一、融媒体

融媒体是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综合,是一种新的媒介,对人力、内容、宣传方面进行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目标。融媒体最显著的特点是综合性,不是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将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技术整合,通过优势互补具有强大功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气象科普工作要顺应时展潮流,和融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气象服务工作者要考虑到群众的需求、偏好、习惯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现出先进技术的优势。由此可见,将融媒体技术运用到气象科普工作中是正确选择,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

二、融媒体时代的特点

(一)融合。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相关产品被应用到工作、学习、生活中,为人们带来便利。最常见的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在先进技术支持下,不断更新换代,自身具有多样化功能,对传统信息接收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凭借先进技术设备,人们可以全方位、多感官地了解事情,具有多元化特征,满足人们更高的需求。信息形式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逐渐向VR全景、网络视频直播转变,有着更好的视觉体验。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影响范围会不断扩大。同时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创建出开放、包容的环境,满足个性化需求。对多项技术进行应用,通过优势互补可以发挥出更大作用,不断改善效果,获得更好发展。(二)融入。在实际生活中,普通成为了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不再局限在狭小范围之内,人们有话语权,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虽然提高了民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但是也存在问题,在缺乏网络监管下,个人为了谋取私利会对信息内容进行改变,例如网络谣言,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发展。因此要对新闻深入调查,包括线索、地点、说法等,朝着正确舆论方向发展,实现信息的准确传播,让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情况。当某个地区遭受台风的时候,媒体要对过程密切关注。真实性是新闻最基本原则,在对信息传播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分析,保证具有正确性。融入是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实现信息的传递、共享,为决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2]。(三)融洽。在融媒体时代,受众和媒体之间关系发生了改变,受众掌握主动选择的权利,有着更好的体验。相互之间要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关系,拉近彼此距离,才能让信息传播保持活力。为了确保信息传播效果,要对受众使用媒体条件进行分析,包括外部环境、生活习惯、社交氛围等。气象信息传播者要具备较强专业素养,了解受众的实际情况,增加相互之间交流,关系会更加和谐。在融媒体时代,要将受众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改善工作效果,让他们成为重要参与者,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完善,改善传播效果。媒体和受众融洽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方法、形式进行改变,具有鲜明时代性,有助于提高气象科普工作的质量。

三、融媒体时代气象科普工作的传播策略

(一)贴近群众生活。在传统模式下,信息传播具有格式化特点,严重脱离群众日常生活,导致实际效果并不好。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要站在群众角度上去考虑,语言表达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符合人民的需求。例如我国北方小麦种植面积大,夏天是收获的季节,要和传播内容和具体情况结合在一起,了解到准确天气信息,便于做出合理安排。生活化特色会让受众感觉到很亲切,提高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同时加入交通出行、民俗文化等主题,清明时节雨纷纷,提醒人们在祭祖的时候要注意天气变化,选择最佳的路线以及做好自身保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在大力的宣传下,气象服务会在人们心中留下良好印象。(二)丰富内容形式。在气象科普工作传播中,吸引度和视觉感知力是重要的途径。在新时期内,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扩大气象科普服务和咨询传播范围上,才能提升整体水平。内容要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改变以往的单一模式,提高受众的体验,通过不同形式了解气象咨询,体现做好防范。内容要遵循精确、新颖、全面的原则,对相关气象信息高度概括,人们在阅读时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内容要和社会热点结合在一起,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意识到气象咨询的重要性。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个性化需求,所以内容形式要尽可能细化,这样才能满足不同需求,增强传播效果。内容是科普工作传播的重点,所以要认真审核,经过确定之后,具有高尚职业操守,对人民群众负责。(三)形成规模效应。网路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渠道多、互动性强的特点,其中包含很多错误信息,所以气象科普工作者要及时做出回应,对群众进行正确引导,减少不必要经济损失。在传播方式上,要发挥出自媒体和社会媒体的作用,汇聚成一股强大凝聚力,促进规模效应的形成。对于谣言大部分人都抱有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导致产生恐慌、害怕的心理,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气象虚假信息。为了减少不利影响,保证社会稳定发展,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提高气象咨询的真实性。气象科普工作除了工作者之外,还要挖掘出社会力量,才能制定出更好的发展措施[3]。(四)注重关系维护。媒体要增加和群众的互动,建立起和谐关系。例如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我给台风起起名字”的活动,在网上受到人们的热烈讨论,人们纷纷建言献策,这是关系维护的一种很好方式。建立起开放的公共宣传平台,学习在应对不同天气环境时采用的方法,增强群众防范意识,达到宣传的效果。微博、微信等都是很好的交流平台,媒体要听取相关意见,对于有价值的内容要给予奖励,可以调动起网民参与气象科普活动的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宣传一定要做到深入人心,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安排好生活中的各项事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刍议融媒体时代气象科普工作的传播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改善实际效果。要发挥出先进技术的优势,和实际工作有效融合,不断提升气象科普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董青.融媒体时代气象信息传播思考[J].科技传播,2018,10(08):173-174.

[2]张娟.浅析融媒体环境下气象科普的传播策略[J].科技风,2018(33):118.

媒体时代范文篇7

在行业规模稳中有增的同时,期刊的市场份额与出版物数量占比却呈现出进一步减少的态势,由新媒体平台主导的电子出版模式逐渐成为主流,电子出版物数量与营收增速均占据有利地位,给期刊带来了较大冲击[1]。笔者针对新媒体时代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后发现,一方面,“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出版行业整体实力要进一步增长。下游产业交易规模扩张提供资本利好环境,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与ERP、OA等平台系统的应用为行业效率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期刊转型目标的实现创设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平台主导的数字化发行模式下,期刊日渐暴露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盈利点薄弱、内容同质化、生产周期长、不符合市场需求等现实问题,推动整个行业进入洗牌期[2]。

2新媒体时代期刊面临的困境

2.1广告宣传受到冲击

期刊主要依靠广告、发行两种模式盈利,而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数字阅读模式兴起,受众阅读习惯、信息浏览方式逐步由纸质文本向屏幕端转移,其以电子期刊、网络出版模式取代原有纸质、印刷流程,并且在节约纸张成本、免除运输费用、便捷查询资料、缩短出刊周期等方面呈现出显著优势,导致期刊的发行量与覆盖范围明显变小,主营业务的盈利空间被新媒体挤压,加之投放广告的性价比较低,进一步加剧了期刊的生存压力与资金风险。

2.2市场需求逐渐下降

信息爆炸时代,新媒体平台的崛起重塑了信息传播形式与流程,出版行业依托互联网平台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环节的时空局限,经由多种分发渠道将原有纸质媒介上的信息借助静态或动态图文的方式进行直观呈现,并以较低准入门槛促使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3]。在此背景下,大量传统媒体从业者开始转战自媒体平台,依托网络平台完成优质内容的创作与发表,同时数字化阅读模式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导致原有纸媒用户进一步分流,其对纸质期刊的需求量下降,影响了期刊的发行量,使期刊进入生存危机。

2.3出版平台建设不足

以往,期刊以报刊亭、交通站点、书店作为零售终端。然而,当前在媒体业态变革与城市建设的共同影响下,纸质出版物市场份额被瓜分,多个城市报刊亭陆续关停,加之新平台、销售终端未能及时跟进,导致期刊产品的销售端与需求端无法实现有效对接,期刊出版业的传播平台有限,进一步制约了其市场销量的提升。

2.4内容缺乏新意

面对传统期刊市场严峻的发展形势与竞争环境,部分期刊社为赢得读者支持,就利用增加期刊页数与缩短出版周期等方式,增加刊物销量[4]。但在此模式下,期刊收录文章数量大幅度增加,增加了编审人员的工作量,现有人员有限工作能力与产能无限扩大之间不对等,进而影响到了期刊质量,加剧了读者流失,不利于期刊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部分从业人员为追求利益,迎合市场,就盲目跟风,简单模仿成功范本,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销量增长,但缺乏中长期规划与战略模式部署,仍难以从根源遏制读者流失现象,扭转经营危机局面。

2.5人才储备不足

期刊社的编辑队伍建设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到期刊质量,受制于外部竞争环境与内部业绩指标的限制,现有编辑队伍在专业素养、工作经验、创新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职业培训、在职学习等机制与运行机制不完善,加之工作量与时效性要求的提升,进一步影响到了编辑队伍的建设质量,无法满足新时期期刊出版的需要[5]。从编辑自身职业发展角度来看,诸如晋升渠道不畅、绩效考核落实不到位、激励机制缺失等因素均易使编辑人员产生职业倦怠感,加之在新媒体行业冲击下原有期刊出版形式逐渐偏离主流趋势,不利于编辑人员形成职业认同,增强工作积极性,致使其普遍陷入职业困境。

3新媒体时代期刊突破困境的对策

3.1拓展宣传途径

在具体宣传策略制定上,出版行业要对期刊分发机制进行细化,在整合线上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线下读书会、学术沙龙等活动,利用不同渠道资源进行广告价值的挖掘与开发,建立以官方网站为主要平台、以应用程序为下沉端、以小程序为配套支持的全新产销体系。在期刊社品牌定位上,注重以知识升级作为核心战略目标,整合现有业务领域、研究方向,并从中提炼出品牌标识,依照介质属性、市场需求组织开展内容产品的生产与出版,借此在拓宽期刊产品宣传渠道的基础上,引导期刊社自觉朝着知识服务商转型,满足不同读者的知识内容获取需求,提升刊物的内涵与价值。例如,出版行业可以借鉴商业运营模式中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读者对于期刊阅读、订阅、支付等方面的想法与建议,根据受众碎片化阅读模式与信息获取习惯进行期刊篇幅的压缩与微调。并且,在订阅模式上突出便捷化特征,将原有邮局征订与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微信小程序等订阅路径相结合,为读者快速订阅及获取内容产品提供便捷渠道,实现盈利目标。另外,期刊社还应积极探索合作共赢路线,通过与期刊作者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获取电子版权的基础上,将刊物分发至新媒体平台进行页面展示及销售,并且与商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获取电子刊物的转授权,依靠端口对接方式进行数字化刊物的获取与传播,实现宣传渠道的联动。

3.2丰富出版方式

在当前互联网平台与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期刊以纸媒为载体的内容出版模式已变为数字化出版与纸质出版并存的模式,可以依托大数据等技术完成电子刊物的制作与出版,其刊物出版方式既包含自建网站出版,也涉及与知网、维普等第三方平台合作完成数字产品的出版。与此同时,在原有以“作者—期刊社—经销商—读者”为链条的出版模式的基础上,改变出版流程及其运作方向,充分利用大数据、算法引擎等工具收集和整合用户需求,构建用户画像,以此为基准在前端环节进行内容产品的设计,借此实现出版方式的重构,以知识服务模式实现期刊出版方式的创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3.3建设出版平台

基于期刊出版一体化运作原则建立出版平台,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以传统的期刊出版平台为切入点,保持刊物内容的原创性、知识性与专业性,依靠专业编辑团队、规范化采编体系、出版刊发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保证内容生产价值。其次,以读者为核心进行期刊出版数字化平台建设,根据读者需求、价值观念为平台建设提供明确导向,通过分析读者基本身份信息、个性喜好、在线浏览数据等情况,完成符合读者需要的个性化内容编制,在符合出版要求的基础上,有效吸引读者,保证出版平台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再次,以服务为导向进行平台资源的优化设计,使用数据共享、开放存取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端口建构,既要整合现有版权刊物及学术资讯,也应收集外部数据,便于用户登录平台实现相关资源的一站式获取,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料获取服务,丰富平台功能。最后,以智能化、专业性为宗旨进行平台互动体系的建构,围绕期刊选题、采编、投稿、审核、出版等环节为读者提供在线答疑服务,利用智能技术捕捉关键词进行大体方向定位,回答读者的简单问题,借助后台专家智库为读者解答学术研究问题,建立与读者良性互动的机制,培养忠实用户群。

3.4注重内容研发

新媒体时代,期刊出版由以往单向传递模式转变为交互模式,在编辑、用户、出版社之间建立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因此,期刊社需牢固树立以用户为核心的运营策略,规避现有同质化模式引发的用户需求减少情况,以内容研发为主旨,面向新媒体传播生态进行期刊内容的创新设计。在内容研发机制设计上,可围绕以下3个环节入手:首先,引入蜂巢结构进行内容产品的开发,基于数字化刊物、内容、资源购买与分享模式形成基本运营结构,在原有以期刊文章为核心的基础上,丰富数字化服务内容,为用户提供多元知识服务。其次,基于内容为王原则进行知识付费模式的推广,借鉴以往期刊订阅模式进行电子期刊出版模式的创新,以第三方平台为载体搭建知识付费平台,充分运用第三方平台的渠道资源服务于期刊内容的数字化传播,并通过获取其他刊物作品的电子版权形成期刊产业价值链条,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优质的内容服务。再次,加强精品内容机制的建构,保持主流期刊的专业性、权威性优势,依托“中央厨房”平台进行主题策划、专题组稿、采编、素材搜集、舆情分析、信息加工、深度报告等流程的制定,保证获取优质稿源,提升内容品质。

3.5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期刊质量是期刊社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期刊编辑队伍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期刊质量的提升效果,因此期刊社需要根据时展要求,完善编辑队伍的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体系,综合运用政府人才引进政策、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员工薪资福利保障等手段,吸引优秀人才入驻团队。同时,编委会作为期刊运作的核心组织机构,应做好重点栏目、专题版块、舆情热点课题、特色内容等,完善编辑队伍业务培训与进修学习机制,围绕材料整合能力、公关能力、信息整合筛选能力、新媒体技术水平等层面确立编辑团队建设标准,构建考核激励与晋升机制,引导青年编辑主动参与到岗位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中,完善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为新时期编辑队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3.6结合政策争取投资

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被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为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前提。在此背景下,财税部门对机关期刊、少年儿童期刊、盲文期刊等执行增值税先征后退优惠,对科技性、学术性期刊实施择优奖补计划,并创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期刊社、出版社经营发展提供政策方面的有力支持,便于期刊打造优秀品牌,提升影响力,更好地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形成自身竞争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3.7进行出版产业变革

新媒体时代,期刊社应构建立体化内容出版模式,在满足特定用户群体需求的基础上,将战略布局迁移至网络平台端,通过引入自主研发技术完成应用程序的设计,并根据读者需求、刊物内容及自身定位等进行服务模块的精细化设计,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8K传输等先进技术,以全新样态服务于内容生产及刊物出版,拓宽期刊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要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期刊出版产业进行深度变革,聚焦刊物产品架构组成、内容设计、质量管控与运营销售4个环节进行出版刊物运营模式的创新,构建数字化期刊出版产品体系,面向知识消费进行产业链的重构,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发展。

3.8打造著名品牌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期刊社应基于融合出版理念拓宽现有渠道,改变原有以广告、发行为主的盈利模式,聚焦品牌价值维度,拓展自身宣传途径,重塑编辑出版业务流程与营销机制,找准用户痛点,提供电子刊类增值服务,引入品牌化模式,提升品牌综合价值,配合电商渠道策略的设计实现粉丝经济变现目标,从而塑造知名品牌形象,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媒体时代范文篇8

[关键词]4C营销理论;全媒体时代;出版营销策略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出版行业亟须转型发展。从营销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出版行业在宏观上仍遵循工业化时代的4P营销理论。该理论立足于企业立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根本目的,已无法解决出版行业所面临的行业内竞争压力和来自其他领域的挑战。

一、4C营销理论

作为出版过程的重要环节,出版营销必须依托合适的营销理论,该营销理论不仅要与时俱进,而且要充分贴合出版行业的基本特点[1]。美国学者(RobertLauterborn)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精准定位市场期望和需求的4C营销理论,并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要素:消费者(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第一,消费者。该要素主要指顾客及其提出的购买需求,企业应充分调研和了解顾客,并按照顾客的实际需求提供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除了要为客户提供服务和产品,还要明确客户的潜在价值。第二,成本。成本要素并非单指企业的生产成本,其还包括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其意味在理想状态下产品的定价情况—“在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低于顾客的心理价格”。此外,这一过程的消费者购买成本,除了广义上的货币支出,还包括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耗的体力、时间、精力等要素,以及伴随购买活动所产生的购买风险。第三,便利。消费者在进行商品购买时,除了消耗资金,自身也会付出精力、体力、时间等成本,这些因素构成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总成本。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会希望时间、货币、体力等成本减少到最低值。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基础,尽可能地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通过提供便利的方式来降低消费者体力、精力等方面的成本消耗。例如,企业通过降低市场营销费用来降低商品费用,从而降低消费者的货币成本;通过提升工作效率来降低消费者的时间成本等。第四,沟通。在营销活动中,企业应与顾客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并以共同利益为首要原则,构建密切、协调的企业-消费者关系,打破传统的企业单向性营销形式的局限,通过双方沟通来满足各自需求,谋求共赢。虽然4R、4V等理论也被学者提出,但是经过实践,4C营销理论对出版行业具有更加实用的指导意义。

二、消费者需求满足策略

在全媒体时代,时空的局限性被打破,消费者获得图书资源的难度大幅降低,这对消费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全媒体时代信息渠道的丰富性,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来了解出版信息,这也大大降低了消费过程的盲目性。首先,从消费时间来看,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再受书店营业时间的限制[2]。只要产生购买欲望,消费者就可迅速实施消费行为。一旦出版商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降低消费者的消费动力。其次,从空间来看,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再拘泥于固有的线下场所,其可以依托线上平台,挑选全球范围内的书籍。因此,如果出版商缺少线上或线下渠道,都可能在无形中失去消费者。最后,从出版信息来看,在特定图书出版后,出版商需要立刻该图书的相关推送信息,否则消费者有可能率先接收到同一种类其他图书的信息,并转化为后者的顾客[3]。对消费者而言,在全媒体时代,消费路径更加便捷化、多样化,在消费过程中,其更重视体力、时间等成本的消耗。因此,出版商在营销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消费者持续升级的消费要求。

三、隐形成本降低策略

(一)消费者隐形成本的提高

4C营销理论除了企业生产成本,还包含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要素[4]。购买成本既涉及货币,又包括体力、时间等隐形成本。在出版营销阶段,出版商最为重视图书的生产成本,而易忽视消费者成本要素的隐形成本。当前,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占据了较为明显的主体地位,其隐形的消费成本也成为出版营销环节需要重点考虑的要素。近年来,图书出版的定价随着物价的变化而变化,一直呈现直线上涨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如果出版商在营销环节忽略消费者购买成本要素,就会深陷价格战,致使图书利润率下降。同时,随着图书成本的上涨,印刷等费用会使出版商有限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从客观来说,一方面图书作为商品,自身的核心特征受到忽略,其思想、知识无法用价格来衡量;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图书消费是围绕图书所代表的精神价值来展开的。因此,如果出版商想要图书获利,仅靠价格战来获胜是狭隘的[5]。在营销过程中,出版商应充分注意消费者成本要素的变化,不应简单地提高营销成本,应依托针对性的营销手段,降低消费者成本要素,实现出色的营销效果。对消费者来说,在所有消费成本要素中,降低体力、精力等要素是非常急迫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如果消费者挑选图书还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则证明图书出版商的营销策略是失败的,而如果消费者利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精力就能完成图书的选择,则证明出版商的图书营销达到出色的营销效果。现阶段,网络渠道的图书销售数量呈现直线上涨趋势,但线下实体店的销售额却不理想,甚至部分实体店的图书销售呈负增长。这除了线上折扣等因素,消费者线上消费的隐形成本优势也同样不可小觑。

(二)依托社群营销、精准营销降低隐形成本

出版商在构建营销策略时应从满足消费者持续升级的需求和减少消费者的隐形成本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同时,在营销过程中,出版商可以依托全媒体传播体系开展社群营销和精准营销。当前,融媒体在人类社会中逐渐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引导社会重新走向“部落化”[6]。简单来说,其改变了传统以生产环节为基础的链式沟通模式,并逐渐将原有模式演化为以社群作为纽带的多维化沟通模式。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出版商可以获取消费者的真实需要,展开社群、精准营销,为消费者提供精准化服务,降低经营成本、消费者的隐形成本,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四、营销渠道的便利性策略

(一)“线上+线下”立体化营销渠道

如今,我国的图书种类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读者的阅读品位也各有特色[7]。在图书营销过程中,出版商应当全面重视营销渠道的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确保图书的营销渠道优化,能够提供差异化的副属性价值。这也意味着不同渠道之间并无较为具象化的优先顺序,出版商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渠道。一是在线下渠道方面,市场出现了如西西弗连锁书店、钟书阁等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实体书店[8]。二是在线上渠道方面,除了当当、亚马逊等各类网络渠道,抖音直播、微信公众号等新兴的销售渠道也相继出现。渠道的多样化发展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消费途径选择,使消费者逐渐获得由多样化渠道所带来的专属附加价值,而且为出版商带来了更多的营销途径。因此,在全媒体时代,出版营销应通过什么方式开展,营销渠道怎么选择,才是出版商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营销渠道升级

4C营销理论的便利要素更多指企业依托全面化的总体销售流程,为消费者带来优质化的购物便利。文章提到的关于成本、沟通等内容的有关策略,都是以非直接的方式来为图书的正式销售环节服务的[9]。而便利策略则是较为具象化地将便利要素应用于消费体验环节。因此,出版商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和构建营销渠道,有针对性地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消费者对出版图书品牌以及有关消费行为的认知。在出版营销过程中,出版商将便利性作为主要考量因素,是为了帮助消费者降低成本,并达到最终的营销目的。例如,现阶段,出版商或通过互联网较为知名的主播利用抖音直播平台来面向消费者开展图书推荐活动;或利用微信订阅号、微博等定时发送推送消息,为消费者推荐图书。同时,出版商在线下书店采用支付宝、微信等移动化的支付形式,提升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并通过广告牌营销向消费者推荐书店的互联网销售渠道。出版商还通过科技平台,持续进行营销渠道升级,便利性渠道的构建降低了消费者的隐形消费成本,为新时代的消费者提供了便捷化的消费体验。

五、产品视角的沟通策略

(一)图书产品的风险和风口

图书内容才是其价值的体现,这与其他类型的商品有着本质的区别[10]。例如,通过模仿款式来获得销量的时装、依托核心技术升级来击败其他产品的科技产品,相比较而言,图书的畅销是无法模仿的,尤其是在信息飞速流通的时代。当前,图书出版同质化现象严重,但通过单纯模仿畅销图书来进一步获得成功的概率是十分微小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目前的出版市场供大于求,无论是“盲目跟随”,还是“闭门造车”,都存在极大的出版风险。在全媒体时代,出版行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风口。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新媒体等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形式融入图书出版营销活动,其依托全媒体传播体系,能够进一步获取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信息,促进出版商、经销者、作者和消费者等多方沟通,为后续出版营销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并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二)构建全方位沟通

全方位沟通主要围绕4C营销理论的又一核心“沟通策略”展开。全方位沟通要求图书出版商与消费者进行密切、有效的沟通,转变传统意义的单方面促销,保障两者之间构建互利互惠的联系。在全媒体时代,出版营销并非仅重视图书的销售环节,更要全面把控图书出版的总体流程。在图书营销过程中,出版商更多地关注图书盈利,消费者则以图书内容为主要消费目的。图书出版是连接出版商的图书销售、消费者的图书购买之间的桥梁,如果出版商与消费者未建立密切沟通,则图书本身的桥梁作用就会消失,出版商与消费者两个主体的目的也就很难得到实现。同时,图书作为出版商与消费者相互联系的中介,其内容具备充分的“可沟通性”。也就是说,其以内容为核心本质,经由作者展开创作,由出版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编辑和加工,通过正式销售流程,消费者购买图书并完成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具备较强的沟通性。需要注意的是,出版商贯穿图书营销过程的沟通是为了将潜在消费者转变为实际消费者。通过沟通措施的实行,出版商不仅能够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消费者对相关图书品牌的忠实度。

(三)建立主动式沟通

以4C营销理论的沟通策略为基础,出版商与消费者之间构建的全方位沟通模式,有助于图书品牌开展营销。当前,虽然信息的快速传播十分普遍,但是更深层次的信息沟通仍然不足,信息爆炸、信息茧房等问题在客观上反映了信息价值的匮乏。特别是对出版行业而言,其图书的出版量远大于市场的需求量,不同出版商出版的图书也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同时,消费者购买渠道的多样化使出版商及其图书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难度加大。因此,出版商应将有效沟通落实于营销环节,以达到预期的图书销售效果。不可否认,部分行业内人士错误地将图书营销沟通看作广告。而理想的图书营销沟通应具备长期系统性,出版商可通过品牌营销,充分应用口碑式传播,精准地把图书信息传递给对应的消费者群体,进一步让图书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

六、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出版行业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消费者主体性的增强及其消费需求的升级使线上与线下营销渠道不断融合,并变得更为立体化。基于4C营销理论,出版营销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重视消费者的隐性消费成本,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利化的消费体验,把有效沟通贯穿于整个出版营销过程,最终达成出色的图书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军.大数据环境下出版企业的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3):68-69.

[2]李娜娜,李爽,李姗霓,等.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出版营销新模式[J].天津科技,2021(09):49-51,54.

[3]李冶陶,张笑语.会员计划:出版营销网络社群化研究:以“未读”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1(18):25-28,31.

[4]戚浩男.新媒体时代出版机构的图书营销策略探究:以抖音平台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18):67-70.

[5]宁嘉宁.媒体融合背景下教材出版营销策略探究[J].今传媒,2021(09):90-92.

[6]李晶.平台经济视角下出版直播营销关系研究[J].出版科学,2021(04):63-69.

[7]贺嫁姿,周华清.媒体变革下行业期刊的市场经营模式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21(06):81-87.

[8]孙竟译.“互联网+”时代出版营销模式探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1(01):32-36.

[9]杨鹏岳.4C理论下全媒体时代的出版营销研究[J].科技传播,2021(04):51-53.

媒体时代范文篇9

1新媒体时代专业期刊的转型需求

只有对市场进行细分和深入探究,才能为专业期刊的品牌建设和转型升级规划出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实际的经营发展道路。相反,倘若市场模糊不清,产品发展、品牌建设自然也将陷入混沌之境。所以,在专业期刊品牌的建设道路中,首先要对期刊产品面对的市场进行系统且深入地剖析,对竞争品牌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总结和认识自身优点和缺点,基于此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路线,为专业期刊谋取更为理想的发展空间。然而现实中,仍有部分专业期刊产品缺乏对市场的精准分析,未能认清市场形势,导致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路愈来愈艰辛。品牌定位不仅是市场营销管理学的重点环节,同样也是专业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突破瓶颈、实现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良好的品牌定位是有效保证产品持续发展内力,也是维持产品长期畅销的有力支撑。对于专业期刊而言,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转型,品牌定位不仅包括对期刊品牌的认同和价值主张,还包括期刊能够保障自身与其他产品有效区分,具有显著性,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新媒体时代专业期刊转型路径应充分考虑精确的品牌定位策略,通过对市场的深度、综合分析,打造精准化、特色化的期刊品牌,进而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创造出优秀的专业期刊。

2新媒体时代专业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

专业期刊肩负着推动社会文化进步,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荣使命,能够引导社会群体进行正确的文化消费,丰富其精神世界,是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之一。新媒体时代编辑门类迅速扩张,不仅是传统媒介,比如图书编辑、报纸编辑、刊物编辑等,还包括互联网编辑、论坛版面编辑、影视作品编辑等多种类型,在不同领域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传承华夏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为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展要求,专业期刊编辑应与时俱进,进一步坚定文化使命感,积极践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备与专业期刊业务相匹配的信息技术能力。职业荣誉感是敬业爱岗的具体表现,是从事出版行业的专业期刊编辑应当具备的道德情感之一。新媒体时代对专业期刊编辑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积极的职业情感,对出版行业怀抱着强烈的热情和自豪感,能够从内心深处全身心投入工作实践,还要求专业期刊编辑能够正视、重视职业光荣感的重要性,借助由职业光荣感焕发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进一步强化工作自律性,在工作中倾注情感,不断优化自我。编辑是决定专业期刊发展方向的引路人,因而素质要求中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尤其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激烈竞争的当下,专业期刊要想突破重围,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突破有悖于时展要求和市场规律的思维局限。因此,专业期刊编辑要善于将现有的丰富经验与时展要求相结合,要深度分析文化市场、科研学术方向,要提高洞悉信息的敏感性、认知鉴赏的敏锐性,通过反复的论证和思考,摸索适合专业期刊发展且能够提高专业期刊品牌知名度的系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专业期刊质量,凸显专业期刊优势,使专业期刊能够适应不断创新和变化的新媒体时代。

3对新媒体时代专业期刊编辑的建议

媒体时代范文篇10

关键词:数据新闻、H5新闻、短视频新闻、VR新闻

一、“守正”是根基

“守正”是根基所在。无论世事如何变换,一个时代终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终有一代人的担当。“坚守正道,弘扬正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永远的灯塔和制胜法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播真善美,揭露假恶丑;引导舆论方向,担当正义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这是新闻记者的根本,也是新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形式如何改变,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纸质传播还是小屏传播,记者应该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坚守责任与担当,坚守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张首映接受央视《寻访初心》栏目记者专访时说,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也就是“不忘初心”,这个初心就是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所说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的笔、我们的镜头、我们的屏幕,我们的一切载体,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把我们的共和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忘记这个初心,就可以牢记使命,就可以扛起责任,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二、“融思维”是核心

什么是“融媒体”?融媒体就是要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融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这种理念,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理念影响着思维,思维决定着导向和行为。所以,思维模式就是撬动能力建设的有力杠杆,同理,树立“融思维”则是新旧媒体融合的核心。传统媒体思维是线性的,呈现出单一、固化的路径与模式;“融思维”则是立体性的,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多角度的融合性的系统思维模式。曾有人形象地比喻,传统媒体思维是“你是你、我是我”;而“融思维”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于“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只有清楚地了解“融思维”,树立“融思维”意识,才能在价值理念层面达到充分融合。传统媒体记者应该在“融思维”的模式下,改革自身传播理念,在关注新闻信息内容及质量的基础上,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内容策划和介质分发,努力提升自身对多媒体信息的整合能力、策划能力以及传播能力。

三、“融本领”是关键

融媒体记者不仅要拥有十八般兵器,还应有十八般武艺。“融本领”要求新闻记者在灵活掌控新闻时效的同时,集多种本领于一体。技术融合、内容融合、渠道融合、组织融合……融媒体时代,只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新环境、新挑战、新机遇给记者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媒体记者要转型,就要做到多元化,要学习新思维、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要深入生活实际,参与其中,对所报道的每一个新闻事实都在现场耳闻目睹,同时要打破传统的各种限制,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让主流价值“破圈”,这就需要我们主动适应全媒体的表达形式和语态,让广大老百姓愿意听、喜欢听,从而引起共鸣,形成共识,这就达到了主流价值引领多元舆论的具体目标。

四、“肯拼搏”是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