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功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6:55:08

媒体功能

媒体功能范文篇1

关键词:公共危机;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功能

一、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和特征

“危机”从字面上理解即危险和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和恶化的分水岭。危机通常指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需要做出决策的事件。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和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四大特征:第一,突发性和紧急性。即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难以预测,常常超出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第二,后果难以预料性。由于信息时代事物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且呈多元化趋势,易引起事物间的连锁反应而把危机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三,广泛的社会性。危机事件所涉及的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对广大民众有着越来越多的互动影响。第四,具有可控制性。危机是可以控制的,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甚至在危机爆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人员都可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的传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2001年的9?l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媒体团结一致,及时、准确地信息,在积极引导公众的同时也塑造了政府形象。而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初,我国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对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隐瞒事实真相,媒体也未能及时、准确的报道,最终在社会上造成恐慌,以致出现了抢购抗非物品的狂潮。信息传播与政府和民众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只有政府、媒体和民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有利于及时消除危机,维护社会稳定。

二、公共危机中媒体应具有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因其迅速、准确地报道而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在为社会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而赢得公众的认同和赞誉。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控制中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一)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实现群众知情权的功能

人民群众既是灾害的受体,也是抗御灾害的主体。灾害发生后,要及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让群众了解灾害发生的实情,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这是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抗灾救灾的重要前提。

(二)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输导群众情绪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舆论功能,正面引导危机事件所影响的区域之内的广大群众的情绪,使之趋利避害并朝着有利于抗灾救灾的方向发展,为政府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政府、传媒和公众是大众传播系统的三个角色,传媒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信息畅通的桥梁。政府是社会公民权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代表人民利益对发生的灾害进行应急处置。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舆论焦点塑造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良好形象,并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总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焦点,影响人们的观念。新闻媒体在不知不觉中传达政府的声誉,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三、公共危机中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一)媒体要做“安全阀”不做“助燃剂”

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最关心的是有关危机信息的内容、者和传递的方式。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大众媒体在信息传递、知识介绍、信心鼓励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众传媒的危机信息传播需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问题:信息失真、报道失衡,重复传播、急功近利,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受众趋向不稳定的局面。同时,也需注意受众面对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缺乏理性判断各种传播渠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接触公共信息源,如何判断大众传媒报道的真伪,对得到的危机信息缺乏科学判断和理性分析,导致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

由此可见,在传播危机事件时,新闻是柄“双刃剑”,媒体既可能是“安全阀”也可能是“助燃剂”。媒体作为舆论的工具,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及时、真实、准确地传播危机事件信息,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大众传播就是“安全阀”。如果瞒报谎报危机事件信息,大众传播就可能是“助燃剂”。

因此,对公共危机,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廓清谣言,稳定人心。其次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而如果引导不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

(二)媒体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信息的取舍

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媒体就要积极面对,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如何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媒体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共同促进危机的解决。

公共危机是对媒体的一场大考验,既是新闻敏感性的考验,也是政治敏感性的考验,更是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2008地震灾害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始终有一个聚焦点——抗震救灾,包括受灾状况、救人和重建工作。紧盯聚焦点是媒体的本能。但怎么盯、盯什么,却反映了媒体自身的素质。每一场公共危机,对媒体来说,都是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不仅仅说要“在场”,在场只是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打好责任牌,是最大程度地为化解危机出力。在报道中不渲染灾情,以稳定人心,维护稳定,减少些对民众产生恐慌心理的信息传播。这是责任媒体在报道中大局意识的体现。公务员之家

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

在此次地震灾害面前,各媒体积极介入,纷纷派出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为读者带来了各地第一手材料,但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复杂因素,只要稍一处置不当,就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危机。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信息的取舍上。

面对这么多信息,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就对媒体造成了考验。如果不加判断,有什么就披露什么,哪怕信息是真实的,也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这样的公共危机面前,传媒责任不仅是派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更关键的是需要有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帮忙而不添乱。

结束语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要充分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媒体政策,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参考文献

媒体功能范文篇2

关键词:公共危机;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功能

一、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和特征

“危机”从字面上理解即危险和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和恶化的分水岭。危机通常指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需要做出决策的事件。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和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四大特征:第一,突发性和紧急性。即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难以预测,常常超出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第二,后果难以预料性。由于信息时代事物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且呈多元化趋势,易引起事物间的连锁反应而把危机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三,广泛的社会性。危机事件所涉及的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对广大民众有着越来越多的互动影响。第四,具有可控制性。危机是可以控制的,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甚至在危机爆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人员都可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的传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2001年的9?l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媒体团结一致,及时、准确地信息,在积极引导公众的同时也塑造了政府形象。而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初,我国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对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隐瞒事实真相,媒体也未能及时、准确的报道,最终在社会上造成恐慌,以致出现了抢购抗非物品的狂潮。信息传播与政府和民众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只有政府、媒体和民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有利于及时消除危机,维护社会稳定。

二、公共危机中媒体应具有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因其迅速、准确地报道而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在为社会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而赢得公众的认同和赞誉。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控制中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一)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实现群众知情权的功能。人民群众既是灾害的受体,也是抗御灾害的主体。灾害发生后,要及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让群众了解灾害发生的实情,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这是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抗灾救灾的重要前提。

(二)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输导群众情绪的功能。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舆论功能,正面引导危机事件所影响的区域之内的广大群众的情绪,使之趋利避害并朝着有利于抗灾救灾的方向发展,为政府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政府、传媒和公众是大众传播系统的三个角色,传媒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信息畅通的桥梁。政府是社会公民权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代表人民利益对发生的灾害进行应急处置。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舆论焦点塑造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良好形象,并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总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焦点,影响人们的观念。

三、新闻媒体在不知不觉中传达政府的声誉,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一)媒体要做“安全阀”不做“助燃剂”。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最关心的是有关危机信息的内容、者和传递的方式。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大众媒体在信息传递、知识介绍、信心鼓励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众传媒的危机信息传播需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问题:信息失真、报道失衡,重复传播、急功近利,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受众趋向不稳定的局面。同时,也需注意受众面对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缺乏理性判断各种传播渠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接触公共信息源,如何判断大众传媒报道的真伪,对得到的危机信息缺乏科学判断和理性分析,导致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

由此可见,在传播危机事件时,新闻是柄“双刃剑”,媒体既可能是“安全阀”也可能是“助燃剂”。媒体作为舆论的工具,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及时、真实、准确地传播危机事件信息,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大众传播就是“安全阀”。如果瞒报谎报危机事件信息,大众传播就可能是“助燃剂”。

因此,对公共危机,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廓清谣言,稳定人心。其次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而如果引导不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

(二)媒体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信息的取舍。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媒体就要积极面对,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如何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媒体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共同促进危机的解决。

公共危机是对媒体的一场大考验,既是新闻敏感性的考验,也是政治敏感性的考验,更是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2008地震灾害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始终有一个聚焦点——抗震救灾,包括受灾状况、救人和重建工作。紧盯聚焦点是媒体的本能。但怎么盯、盯什么,却反映了媒体自身的素质。每一场公共危机,对媒体来说,都是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不仅仅说要“在场”,在场只是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打好责任牌,是最大程度地为化解危机出力。在报道中不渲染灾情,以稳定人心,维护稳定,减少些对民众产生恐慌心理的信息传播。这是责任媒体在报道中大局意识的体现。

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

在此次地震灾害面前,各媒体积极介入,纷纷派出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为读者带来了各地第一手材料,但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复杂因素,只要稍一处置不当,就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危机。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信息的取舍上。

面对这么多信息,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就对媒体造成了考验。如果不加判断,有什么就披露什么,哪怕信息是真实的,也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这样的公共危机面前,传媒责任不仅是派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更关键的是需要有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帮忙而不添乱。

结束语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要充分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媒体政策,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参考文献

[1]赵路平.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公众研究[DB/OL].

媒体功能范文篇3

一、校园新媒体应用过程中的德育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通常意义上是指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多媒体终端,以固定或移动为形式,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态。校园媒体则是指在校园范围内,由各级官方的组织和部门、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或其他组织和个人主管或运营的,用于向校园范围内的师生及其他人员传播信息的载体或传播媒介。区别社会媒体和校园媒体的关键即于其传播空间通常定位于校园内,传播对象主要针对高校大学生,传播内容经过整合和编辑,集中传播校内的新闻、资讯、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校园新媒体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以微博、QQ、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为代表,其特点是传播信息快捷、操作使用方便。因此,它们能够在广大师生中较快地获得被接受、认可和使用。校园新媒体在实际的运用中往往呈现出极强的两面性,这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一定挑战的同时,也给予了高校德育创新与和谐校园建设巨大机遇。一方面,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在监管上存在的漏洞,导致一些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健康思想借助校园新媒体这一平台得以迅速蔓延。相对而言,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自由度更高,信息容易、信息使用自由、信息传播几乎无障碍。这非常容易就导致了“无时间屏障、无空间屏障和无资讯屏障”的不良信息传播“三无”状态。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发挥舆论导向过程中陷入被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更大、环境更复杂。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校园新媒体完全可以作为宣传校园内先进人物和其典型事迹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从而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并及时发挥影响力,迅速地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还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思想素养进行提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此外,校园新媒体的监督职能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它能使校内违背国家法律、校纪校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正之风无立锥之地。这不仅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空间,还可以使德育工作更接地气,更能够源于高校学生的生活又在经过加工后更好地融入高校学生的思想。

二、校园新媒体的德育功能探讨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小信鸽”自设立以来,就一直在校园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高校教育中的许多重要的德育功能。

(一)弘扬正确价值理念,矢志德育立德树人

弘扬和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在信息社会的影响下,自身的智力和视野得到了一定的拓展,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了提升。但个性化思维不可控性会使之蔓延和扩大,这极易滋生了功利主义、自私和偏执等诸多不正思潮和不良观念。“小信鸽”具备传播信息丰富多彩、传播内容生动形象、传播语态平易近人等易于被广大师生接受和认可的特点,以线下活动和线上资讯实时联动为机制,通过“我心目中的十大好老师”、“校园十大青春人物”等人物专访宣传典型,依托校内讲座、座谈、辩论和丰富的专题讨论等多种活动,在线上线下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各领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格局,努力使学生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在无形中强化,帮助树立广大学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培养出具备较高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子。校园新媒体是高校重要的舆论教育阵地,高校要有远见、有智慧、有方法地通过营造主流舆论氛围来制约和引导舆论。校园中的舆论导向可以通过校园新媒体的使用以创造有利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优势条件,一方面,我们必须把校园新媒体运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手里,从而使之具备一定程度的可控性。另一方面,我们要使校园新媒体大力弘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净化校园精神文明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主流价值观始终处于校园舆论的绝对优势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主流价值观的顺利传播,最终在校园中形成广泛深入的影响,是高校德育工作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引领校园良好风尚

营造优秀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润物无声春有功”,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培育大学生优秀品德、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和效果。在优秀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纳入校园新媒体,加强延伸校园文化功能,将虚拟和现实有效结合的原则严格地加以遵循,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努力地促进,最终认真协调高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新媒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使校园文化更为生动健康。“小信鸽”这一校园新媒体平台积极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师生参与度高的活动作为资讯的重要来源和宣传的主体内容,综合形成积极传播校园文化的新潮流,散发正能量,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德育资源优化中展开。得益于校园新媒体与线下活动的有效融合和不断优化,“小信鸽”持续推送的“校园十大歌手”、“校园一站到底”等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立信“小信鸽”的关注量超过8000起到了重要作用。“小信鸽”还构建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对话平台和便捷高效的咨询平台。在其主页中,关注者不仅可以评论各类资讯,还可以在界面栏目中查询考务安排、考试成绩、图书馆信息等诸多与同学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学校在“小信鸽”上的开放态度,主动使学生了解到了学校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这使学校管理层和学生形成了有效互动。“小信鸽”还会定期征集同学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同学们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向学校加以反映,并且把学校对这些意见、问题的解决措施、解释说明简明、便捷地传达给广大同学,这缩短了学生与各部门的距离,成为搭建学校和学生、老师和学生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沟通之桥。

(三)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小信鸽”为代表的校园新媒体事实上对传统德育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深刻地变革。传统高校德育因循守旧,模式化、教条化和过分依赖课堂的现象一直存在,这使得高校德育不仅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还引起一些学生一定程度的反感。而以交互性为主要特点的校园新媒体,为大学生自主参与德育活动、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意见提供了更宽的平台和更大的空间,这将有效激发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互助性。大学生的生活因为校园新媒体而超越了现实空间的局限,延伸到了广大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校园新媒体帮助大学生拓展了社会关系范围。另一方面,校园新媒体使校园范围内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这无疑为现实社会中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技巧的培养、社会角色的定位提供了有利机会,这将极大促进大学生社会关系健康发展。这些特点无疑都提升了德育工作的水平。校园新媒体“小信鸽”还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建功立业。“小信鸽”的使用帮助大学生知识技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作为校园新媒体的代表,“小信鸽”信息传播量大和信息更新快的特点,使其具有了传播新知识和新技术条件与优势,尤其是学生运营团队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同学走进新技术、了解新技术最终使一部分同学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学生通过“小信鸽”能够获取新知识,使知识结构更为全面。同时,在“小信鸽”平台上的信息判断、信息选择和信息交流中,客观上也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校园新媒体“小信鸽”还具有开放、共享、兼容的特点,它在不违背基本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汇聚了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开放包容、独立自主观念的形成。“小信鸽”帮助大学生的培养了自身的公民意识,它在许多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发表的评论和观点,有效激发着大学生爱国荣校意识、责任意识和崇尚平等、维护人权等公民意识。

三、校园新媒体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的问题和思考

从根本上看,新媒体平台所推送的信息大多源于校园生活,对线下活动、实际生活中所反映的信息等依赖度较高。“立信小信鸽”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较早的新媒体宣传平台之一。它打破了传统宣传模式,在提高内容质量的同时,整合其他组织、部分和多个传播平台,集中提供了广大师生关注的重要信息,集中反映了广大师生的利益诉求,为服务广大师生,打造和谐校园文化,是确立校园新媒体平台的重要性和树立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的先驱者之一。这些特点集中表现在许多成功的信息传达中。但在新媒体平台的运行中,我们也发现其存在着一些问题,新媒体平台很多时候仅仅只是现实信息的集中、宣传者,这使得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在思路和实际操作上都有非常多的掣肘。从内容上看,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和原创内容的缺少对比非常鲜明,新媒体平台需要持续地推陈出新来变革自我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校园生活,当前,包括立信小信鸽在内的许多校园新媒体平台都还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即使新媒体平台满目琳琅,从许多方面上看仍旧是同质化,这不仅使信息的重复性提升、新闻的独创性减弱、整体内容的新颖性不足,还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甚至造成关注者流失。校园新媒体建设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进一步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全面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仍旧大有可为。从运营上看,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校园新媒体团队是校园新媒体建设的重点。当前,校园新媒体的优秀人才仍旧没有得到集约化的利用,一些校园新媒体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没有很好地出台和落实,校园新媒体团队本身的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创新新媒体平台中德育理念的表达方式和德育内容的表现方式,使德育内容更喜闻乐见,德育理念更深入人心,德育工作更顺畅无庾。进一步规范新媒体平台的组织建设,更重视提升运营团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有效整合和合理规划高校的德育工作资源,其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立体化的领导组织机制,使新媒体平台建设拥有组织制度保障;其次要强化新媒体运营团队的建设,努力提升运营团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重视新媒体平台策划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努力提升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水平。此外,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认识和能力,有效鼓励高校思政团队对新媒体平台团队进行工作指导,可以使新媒体平台的德育工作更加专业化,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总体的德育工作水平。总体上来看,当前校园新媒体的运用,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有利于高校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一支顺应时展的德育工作队伍、培养一批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校园新媒体在运用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合理、有效地使用校园新媒体必将使高校德育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作者:魏康婧 欧阳照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媒体功能范文篇4

关键词:影视媒体;教育;功能

影视媒体虽然是新兴产业,但发展迅猛,正以强大的生命力、辐射力和渗透力,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单纯是一种传播信息、知识以及娱乐消遣的手段和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引导者,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创新思维、生活方式、艺术修养等,是道德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其教育功能毋庸置疑,在提高全民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影视媒体的功能和特征

按照影视媒体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主要可分为六大类别: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杂志、手机,它们承担着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和信息服务的功能,通过连续、定期的传播活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1]。通过解析影视媒体的文化内涵,可将其定义为以多媒体方式进行的文化教育,并概括出以下特征:

1、直观的视听感受

影视媒体集绘画、摄影、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多媒体功能,为人们呈现直观、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真实、立体的音响效果,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记录和讲述某一事态的发展和结果。通过直观的视听感受,人们更易于接受影视媒体所带来的信息和知识,从中汲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内容,不断提高综合素养[2]。

2、快速的传播速度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诞生打破了传统影视播放中的时空限制,使得大量的影视作品可以通过网络被迅速传播,各种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也变得更加快捷。影视媒体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3、便捷的传播方式影视媒体的传播方式多样化,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人们不再局限于在电影院、图书馆等固定场所才能欣赏影视作品或查阅资料,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让人们随时可以观赏到喜欢的影视作品和获取需要的信息。便捷的传播方式为影视媒体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4、全方位的教育空间

影视媒体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它包含了音乐、绘画、语言、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科学的处理手段,使这些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故事情节、有内涵的影视作品,带给人们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影响。

二、影视媒体在学生教育上的重要意义

1、提高政治思想素养

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和枯燥,老师授课时也大多是空洞的说教,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不大,甚至反感,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而把影视作品应用于政治思想教学中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影视作品以唯美的画面、动感的韵律、深刻的内涵,向学生诠释做人的道理,宣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情感上的认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上的教育,提高政治思想素质[3]。

2、改变人生价值取向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改变人的一生,这正是影视媒体在教育上的独特魅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讲解,吸取其中的精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教育意义重大。

3、培养创新思维

影视媒体是一种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工具,它具有其它传播工具不可比拟的优势,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形式多样化,以书籍、报刊、影视等多种形式渗透在不阶层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在教学中,能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递不同领域的大量知识和信息,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影视媒体的负面影响

如今,影视媒体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方便人们的生活和提高生活情趣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影视作品内容低俗

影视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一些影视作品充满色情暴力镜头,内容低俗,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扭曲了他们对伦理道德的正确理解,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2、观念导向偏离

一些影视作品为追求高收视率,内容市场化,极力宣扬高档、奢华的物质生活,误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助长了私欲和不良习气,使更多的人迷失方向,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

3、倾向快餐文化的传播

人们通过影视媒体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这些信息通常是简单通俗的、表面化的,还需要慢慢挖掘,深入体会。快餐文化容易导致人们想问题过于简单化和思维定势,逐渐养成消极的学习态度。

四、提高影视媒体正面教育的对策

影视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何汲取精华,去除糟粕,是提高影视媒体正面教育功能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可采取有效对策,充分发挥影视媒体教育的正面效应:一是多传播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信息和文化,宣扬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主旋律,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反响,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并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网络管理,开发功能强大的杀毒软件,对有负面影响的、不健康的内容进行屏蔽,不让其传播,杜绝内容低俗的影视作品和不健康的信息出现在网络上,净化影视媒体传播内容;三是严格影视文化作品的审查、审批程序,加大审查力度,禁止宣扬消极的、不健康思想的影视作品进入市场。

五、结语

影视媒体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迅速,生命力强大,以快捷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提升思想认识,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面对影视媒体带来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应正确判断,吸取有益于健康发展的内容,并采取有效对策,打击低俗、不健康的传播内容,充分发挥影视媒体的正面教育功能。

作者:张笑晨 单位: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赵付州.多媒体影视资料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12,(1):I0012-I0012.

媒体功能范文篇5

关键词:公共危机;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功能

一、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和特征

“危机”从字面上理解即危险和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和恶化的分水岭。危机通常指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需要做出决策的事件。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和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四大特征:第一,突发性和紧急性。即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难以预测,常常超出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第二,后果难以预料性。由于信息时代事物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且呈多元化趋势,易引起事物间的连锁反应而把危机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三,广泛的社会性。危机事件所涉及的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对广大民众有着越来越多的互动影响。第四,具有可控制性。危机是可以控制的,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甚至在危机爆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人员都可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的传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2001年的9?l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媒体团结一致,及时、准确地信息,在积极引导公众的同时也塑造了政府形象。而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初,我国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对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隐瞒事实真相,媒体也未能及时、准确的报道,最终在社会上造成恐慌,以致出现了抢购抗非物品的狂潮。信息传播与政府和民众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只有政府、媒体和民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有利于及时消除危机,维护社会稳定。

二、公共危机中媒体应具有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因其迅速、准确地报道而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在为社会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而赢得公众的认同和赞誉。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控制中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一)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实现群众知情权的功能。人民群众既是灾害的受体,也是抗御灾害的主体。灾害发生后,要及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让群众了解灾害发生的实情,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这是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抗灾救灾的重要前提。

(二)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输导群众情绪的功能。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舆论功能,正面引导危机事件所影响的区域之内的广大群众的情绪,使之趋利避害并朝着有利于抗灾救灾的方向发展,为政府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政府、传媒和公众是大众传播系统的三个角色,传媒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信息畅通的桥梁。政府是社会公民权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代表人民利益对发生的灾害进行应急处置。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舆论焦点塑造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良好形象,并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总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焦点,影响人们的观念。新闻媒体在不知不觉中传达政府的声誉,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三、公共危机中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一)媒体要做“安全阀”不做“助燃剂”。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最关心的是有关危机信息的内容、者和传递的方式。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大众媒体在信息传递、知识介绍、信心鼓励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众传媒的危机信息传播需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问题:信息失真、报道失衡,重复传播、急功近利,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受众趋向不稳定的局面。同时,也需注意受众面对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缺乏理性判断各种传播渠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接触公共信息源,如何判断大众传媒报道的真伪,对得到的危机信息缺乏科学判断和理性分析,导致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

由此可见,在传播危机事件时,新闻是柄“双刃剑”,媒体既可能是“安全阀”也可能是“助燃剂”。媒体作为舆论的工具,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及时、真实、准确地传播危机事件信息,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大众传播就是“安全阀”。如果瞒报谎报危机事件信息,大众传播就可能是“助燃剂”。

因此,对公共危机,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廓清谣言,稳定人心。其次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而如果引导不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公务员之家:

(二)媒体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信息的取舍。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媒体就要积极面对,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如何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媒体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共同促进危机的解决。

公共危机是对媒体的一场大考验,既是新闻敏感性的考验,也是政治敏感性的考验,更是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2008地震灾害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始终有一个聚焦点——抗震救灾,包括受灾状况、救人和重建工作。紧盯聚焦点是媒体的本能。但怎么盯、盯什么,却反映了媒体自身的素质。每一场公共危机,对媒体来说,都是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不仅仅说要“在场”,在场只是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打好责任牌,是最大程度地为化解危机出力。在报道中不渲染灾情,以稳定人心,维护稳定,减少些对民众产生恐慌心理的信息传播。这是责任媒体在报道中大局意识的体现。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在此次地震灾害面前,各媒体积极介入,纷纷派出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为读者带来了各地第一手材料,但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复杂因素,只要稍一处置不当,就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危机。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信息的取舍上。面对这么多信息,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就对媒体造成了考验。如果不加判断,有什么就披露什么,哪怕信息是真实的,也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这样的公共危机面前,传媒责任不仅是派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更关键的是需要有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帮忙而不添乱。

结束语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要充分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媒体政策,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参考文献

媒体功能范文篇6

关键词:公共危机;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功能

一、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和特征

“危机”从字面上理解即危险和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和恶化的分水岭。危机通常指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需要做出决策的事件。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和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四大特征:第一,突发性和紧急性。即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难以预测,常常超出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第二,后果难以预料性。由于信息时代事物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且呈多元化趋势,易引起事物间的连锁反应而把危机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三,广泛的社会性。危机事件所涉及的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对广大民众有着越来越多的互动影响。第四,具有可控制性。危机是可以控制的,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甚至在危机爆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人员都可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的传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2001年的9?l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媒体团结一致,及时、准确地信息,在积极引导公众的同时也塑造了政府形象。而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初,我国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对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隐瞒事实真相,媒体也未能及时、准确的报道,最终在社会上造成恐慌,以致出现了抢购抗非物品的狂潮。信息传播与政府和民众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只有政府、媒体和民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有利于及时消除危机,维护社会稳定。

二、公共危机中媒体应具有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因其迅速、准确地报道而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在为社会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而赢得公众的认同和赞誉。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控制中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一)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实现群众知情权的功能

人民群众既是灾害的受体,也是抗御灾害的主体。灾害发生后,要及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让群众了解灾害发生的实情,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这是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抗灾救灾的重要前提。

(二)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输导群众情绪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舆论功能,正面引导危机事件所影响的区域之内的广大群众的情绪,使之趋利避害并朝着有利于抗灾救灾的方向发展,为政府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政府、传媒和公众是大众传播系统的三个角色,传媒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信息畅通的桥梁。政府是社会公民权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代表人民利益对发生的灾害进行应急处置。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舆论焦点塑造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良好形象,并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总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焦点,影响人们的观念。新闻媒体在不知不觉中传达政府的声誉,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三、公共危机中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一)媒体要做“安全阀”不做“助燃剂”

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最关心的是有关危机信息的内容、者和传递的方式。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大众媒体在信息传递、知识介绍、信心鼓励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众传媒的危机信息传播需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问题:信息失真、报道失衡,重复传播、急功近利,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受众趋向不稳定的局面。同时,也需注意受众面对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缺乏理性判断各种传播渠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接触公共信息源,如何判断大众传媒报道的真伪,对得到的危机信息缺乏科学判断和理性分析,导致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

由此可见,在传播危机事件时,新闻是柄“双刃剑”,媒体既可能是“安全阀”也可能是“助燃剂”。媒体作为舆论的工具,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及时、真实、准确地传播危机事件信息,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大众传播就是“安全阀”。如果瞒报谎报危机事件信息,大众传播就可能是“助燃剂”。

因此,对公共危机,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廓清谣言,稳定人心。其次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而如果引导不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

(二)媒体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信息的取舍

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媒体就要积极面对,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如何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媒体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共同促进危机的解决。

公共危机是对媒体的一场大考验,既是新闻敏感性的考验,也是政治敏感性的考验,更是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2008地震灾害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始终有一个聚焦点——抗震救灾,包括受灾状况、救人和重建工作。紧盯聚焦点是媒体的本能。但怎么盯、盯什么,却反映了媒体自身的素质。每一场公共危机,对媒体来说,都是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不仅仅说要“在场”,在场只是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打好责任牌,是最大程度地为化解危机出力。在报道中不渲染灾情,以稳定人心,维护稳定,减少些对民众产生恐慌心理的信息传播。这是责任媒体在报道中大局意识的体现。

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

在此次地震灾害面前,各媒体积极介入,纷纷派出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为读者带来了各地第一手材料,但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复杂因素,只要稍一处置不当,就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危机。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信息的取舍上。

面对这么多信息,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就对媒体造成了考验。如果不加判断,有什么就披露什么,哪怕信息是真实的,也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这样的公共危机面前,传媒责任不仅是派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更关键的是需要有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帮忙而不添乱。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要充分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媒体政策,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参考文献:

[1]赵路平.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公众研究.

媒体功能范文篇7

【关键词】传统电教媒体;教学功能;实践路径;思考

电教媒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相应的教学效率,通过利用电教媒体教学的功能,可以将书本中抽象的知识和难以理解的事物进行主观上的传达,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传统的电教媒体和现代的电教媒体都有着不同的功能,文章中主要针对传统的电教媒体功能的挖掘进行了论述。

一、传统电教媒体教学在当今时

代中的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电教媒体的教学面向了全国的各项教育当中,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电教媒体的教学造成了全面的冲击。现代化的电教媒体逐渐的被课堂教学所应用,人们对于传统的电教媒体教学有着不同的见解,很多人认为现代的电教媒体教学是当今时展的主题,是对传统电教媒体的更新换代,很多校园都将之前花高价投资的传统电教设备和器材进行了封存,并购置了更多的现代化媒体资源。这种做法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需要我们每个人进行深思,挖掘传统的电教媒体教学的功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传统电教媒体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1.幻灯片的电教媒体。幻灯片的电教媒体主要就是通过颜色、画面、文字等内容实现相关教学的目标,通过幻灯片将教学资料展示出来,可以将在教学中无法描述或表达的抽象事物以幻灯片来体现,不但方便了教师的教学,还能够让学生们通过视觉上的感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幻灯片的电教媒体主要特点就是在操作上非常便利,价格低,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老师还能根据学生们学习知识的状况,随时的播放、调整、突出重点,完全不受时间的制约,但是幻灯片的电教媒体只能针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存在着内容和资源的局限性,对于教学内容和资料也只是静止画面的体现,教学空间范围比较小。2.电视类及投影类的电教媒体。电视类的电教种类可以通过多种载体进行实现,比如录像机、录像带、电视机、DVD等,通过这些载体能够将声音、画面进行动态的展示,这种电教媒体可以将知识的资料或内容进行全面的体现,让学生们通过眼睛看到某项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耳朵还能听到声音,让学生们处于真实并且生动的教学环境中。投影类的电教媒体和电视类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原理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声音、画面进行动态的体现,唯一不同的就是投影类的电教媒体能根据课堂中的需要,进行相关的制作,具有着一定的实际应用性。3.声音类电教媒体。声音类的电教媒体主要就是通过声音来传递知识的信息,主要媒介包括收音机、唱片、录音机等,通过声音的传递,能够将学生们带到声音的世界中,让他们感受到实际的背景和环境,通过声音还能给学生们渲染出一个真实的环境,有效的将学生带到语言讲述所体会不到的境遇中,对于那些声音类知识或描述进行了生动的主观体现,增强了学生们对于此类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为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助力效果。声音类的电教媒体主要表现的特点就是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不受时间和场地的制约,并且还能针对学生们较难理解或者重点教学的地方,进行调整,并可多次重复使用,不足之处就是失去了画面和动态的感官。

三、挖掘传统电教媒体教学功能的路径

1.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电教媒体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知识的传达进行抉择,由于各科知识、内容、种类和体现形式都是不同的,老师们要根据知识的体现形式进行电教媒体的选择。对于财力比较充裕的学校来说,相关的教师可以将现代的电教媒体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播媒介,利用传统的媒体进行辅助,减少资源的浪费程度。2.政府及相关单位的介入,加强对电教媒体教学功能的挖掘。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时代的背景,我国的电教媒体教学虽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深入,但是由于我国普遍地区的经济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有很多偏远的地区和学校没有足够的经济及能力来实现电教媒体的教学,政府可以针对这个问题采取带动的作用,加强对偏远地区电教媒体的建设,提倡对电教设备的捐助和赞助的活动,可以先从传统电教媒体资源入手,让更多有资金能力和资源的学校和单位进行资助,不但解决了资源浪费的问题,还能促进全国电教媒体教学的深入。3.加深对电教媒体教学的认识。学校的领导应该主动的认识到意识的盲区,传统的电教媒体虽然在使用中显得过于传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领导应该鼓励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利用传统的电教媒体进行教学,让传统的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辅助,体现出传统电教媒体的功能和重要。

总之,现代化的电教媒体给传统的电教媒体教学带来了全面的冲击,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技术和应用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不要过于的浪费,传统的电教媒体作为国家现有的资源来说,应该用于更加广泛的范围中,实现全国范围上的电教媒体教学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作者:陈添明 单位:福建省建瓯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1]党保生.关于进一步挖掘传统电教媒体教学功能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5(14):190-191.

媒体功能范文篇8

关键词:公共危机;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功能

一、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和特征

“危机”从字面上理解即危险和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和恶化的分水岭。危机通常指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需要做出决策的事件。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和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四大特征:第一,突发性和紧急性。即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难以预测,常常超出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第二,后果难以预料性。由于信息时代事物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且呈多元化趋势,易引起事物间的连锁反应而把危机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三,广泛的社会性。危机事件所涉及的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对广大民众有着越来越多的互动影响。第四,具有可控制性。危机是可以控制的,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甚至在危机爆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人员都可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的传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2001年的9?l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媒体团结一致,及时、准确地信息,在积极引导公众的同时也塑造了政府形象。而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初,我国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对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隐瞒事实真相,媒体也未能及时、准确的报道,最终在社会上造成恐慌,以致出现了抢购抗非物品的狂潮。信息传播与政府和民众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只有政府、媒体和民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有利于及时消除危机,维护社会稳定。

二、公共危机中媒体应具有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因其迅速、准确地报道而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在为社会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而赢得公众的认同和赞誉。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控制中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一)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实现群众知情权的功能

人民群众既是灾害的受体,也是抗御灾害的主体。灾害发生后,要及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让群众了解灾害发生的实情,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这是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抗灾救灾的重要前提。

(二)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输导群众情绪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舆论功能,正面引导危机事件所影响的区域之内的广大群众的情绪,使之趋利避害并朝着有利于抗灾救灾的方向发展,为政府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政府、传媒和公众是大众传播系统的三个角色,传媒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信息畅通的桥梁。政府是社会公民权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代表人民利益对发生的灾害进行应急处置。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舆论焦点塑造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良好形象,并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总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焦点,影响人们的观念。新闻媒体在不知不觉中传达政府的声誉,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三、公共危机中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一)媒体要做“安全阀”不做“助燃剂”

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最关心的是有关危机信息的内容、者和传递的方式。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大众媒体在信息传递、知识介绍、信心鼓励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众传媒的危机信息传播需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问题:信息失真、报道失衡,重复传播、急功近利,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受众趋向不稳定的局面。同时,也需注意受众面对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缺乏理性判断各种传播渠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接触公共信息源,如何判断大众传媒报道的真伪,对得到的危机信息缺乏科学判断和理性分析,导致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

由此可见,在传播危机事件时,新闻是柄“双刃剑”,媒体既可能是“安全阀”也可能是“助燃剂”。媒体作为舆论的工具,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及时、真实、准确地传播危机事件信息,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大众传播就是“安全阀”。如果瞒报谎报危机事件信息,大众传播就可能是“助燃剂”。

因此,对公共危机,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廓清谣言,稳定人心。其次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而如果引导不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

(二)媒体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信息的取舍

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媒体就要积极面对,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如何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媒体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共同促进危机的解决。

公共危机是对媒体的一场大考验,既是新闻敏感性的考验,也是政治敏感性的考验,更是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2008地震灾害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始终有一个聚焦点——抗震救灾,包括受灾状况、救人和重建工作。紧盯聚焦点是媒体的本能。但怎么盯、盯什么,却反映了媒体自身的素质。每一场公共危机,对媒体来说,都是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不仅仅说要“在场”,在场只是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打好责任牌,是最大程度地为化解危机出力。在报道中不渲染灾情,以稳定人心,维护稳定,减少些对民众产生恐慌心理的信息传播。这是责任媒体在报道中大局意识的体现。

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公务员之家:

在此次地震灾害面前,各媒体积极介入,纷纷派出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为读者带来了各地第一手材料,但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复杂因素,只要稍一处置不当,就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危机。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信息的取舍上。

面对这么多信息,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就对媒体造成了考验。如果不加判断,有什么就披露什么,哪怕信息是真实的,也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这样的公共危机面前,传媒责任不仅是派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更关键的是需要有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帮忙而不添乱。

结束语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要充分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媒体政策,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参考文献

赵路平.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公众研究[DB/OL].

媒体功能范文篇9

可如今,泛娱乐化正成为不少媒体经营者运作媒体的“必杀技”——他们将媒体功能的综合化转向片面的单一娱乐化,认为严肃、权威的新闻,不再需要,一些人甚至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娱乐可以带动一切,媒体就是娱乐。

于是,无论在报纸、广播电视还是在网络媒体中,娱乐新闻的比例加大,富有人情味、纯知识性、纯趣味性的、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的软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大行其道,关系到国计民生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硬新闻大大减少;严肃的新闻被娱乐的手法加以软化而包装成"娱乐信息",强化新闻事件的戏剧性悬念或煽情性刺激,新闻越来越故事化、文学化。

表面上看,这种泛娱乐化行为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后果是: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被忽视,严肃的新闻原则遭到了商业逻辑的损害,公众利益也受到市场取向的威胁。

去年在全国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杨丽娟追星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兰州《西部商报》在2006年4月披露,杨丽娟苦苦追求刘德华12年,杨父为其不惜变卖房产甚至卖肾。从杨丽娟接受采访所说的话中,可以明显地感到她语无伦次,逻辑混乱。从常识判断,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不工作、不学习,生活被追星所主宰,是不是有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如果这时我们的媒体能够用引导的态度报道这件事情,并帮杨丽娟进行心理救助,她就有可能走出追星的荒诞光圈。可是,媒体在做什么?在某些媒体的描写下,杨丽娟是可笑的、病态的,她的家人是不可思议的。没有人帮助他们,媒体甚至在诱导受众去欣赏一场闹剧。

在某些媒体的促成下,2007年3月杨丽娟一家来到香港,去和她的至尊偶像刘德华亲密接触了。果然,在刘德华没有满足杨丽娟进一步要求时,杨父跳海了!媒体又一次沸腾了,杨丽娟事件达到高潮。在媒体上,来自社会各界对于杨丽娟的指责纷至沓来。众多媒体将这个事作为主打新闻来包装,来策划,抢专访、抢头条、抢独家……我们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某知名主持人貌似悲痛地对这一惨剧发表评论时,眼角流露的分明是不屑。杨丽娟这样一个精神几乎崩溃的女孩,在几十个麦克风前一时大哭、一时大笑、一时抱头、一时掩面,痛苦地重复着:“我好乱、我好乱,我该怎么办?”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体为了提高发行量、收视(听)率、点击率,为了满足读者和受众的猎奇心理,杨丽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善良的受众都能明白,这个时候,杨丽娟需要的是心理治疗,而不是成为媒体上的“明星”、“主角”。可以说,杨丽娟追星悲剧酝酿发生的整个过程,是媒体推波助澜的结果。

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笔者注意到《新快报》2007年4月10日的深度报道《谁在导演刘德华粉丝门悲剧》,这篇文章从媒体操作的角度叙述了杨丽娟事件的动因,由此反映出当代大众传媒新闻策划的过分行为。无论是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质出发,还是从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出发,以某些积极参与的媒体作为幕后推手的杨丽娟事件,显然是借人文关怀的感性外观来扩散“娱乐至死”的极端逻辑。当把一个家庭的非理性悲剧不断加以导演并重新包装上阵时,并不可能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积累积极价值,恰好说明某些媒体在追逐商业价值时失落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价值。

事实上,在一些媒体不厌其烦、连篇累牍地报道“杨丽娟追星”事件的同时,还有很多社会问题值得媒体去关注,还有很多人群需要媒体去关爱。可我们的一些媒体并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也并没有为他们所面临的困难鼓与呼,而是把那么多的时间和版面耗费在一个荒唐的个案上,大肆炒作以满足某些人的猎奇心理。作为媒体,确实该反思一下自己的社会责任。

我们再来看一看“茶水发炎”事件。去年3月初,某媒体记者对杭州的医院做了一次暗访。记者用一个崭新的玻璃杯泡了一杯绿茶,并将茶水当作尿样,分别送往10家医院做尿常规检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两家民营医院和两家省级医院没有从茶水中检出问题,另外6家医院则不同程度从茶水中检测出白细胞和红细胞,其中两家医院的化验单显示,用显微镜就能看到白细胞。5家医院给记者配了消炎药,总计药费1300元。

针对“茶水发炎”事件,北京协和医院等全国92家三级甲等医院做了同样的实验,用茶水做尿常规化验,结果显示:136份化验单中,检查出带阳性的有127份之多,占93.4%。有关专家指出,茶水中所含物质极其复杂,只要存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物质,就能够影响尿液潜血分析试纸的指示剂,产生假阳性反应。这个鉴定结果,在纠正了“茶水发炎”说的同时,无疑也显示出,我们的个别媒体确实是“玩疯了”!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卫生部新闻会上正面回应:让医院的尿检程序去检验茶水,无异于打乱了有具体运行环境设定的电脑程序。卫生部组织专家研究认为,这则报道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是误导公众,不利于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看来这次媒体记者别出心裁的报道设计,产生的社会效果却是极其恶劣的。这件事的出现无疑给媒体记者敲响了警钟,实事求是才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科学严谨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作任何报道前提应该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而不是异想天开,以至丧失职业道德的底线,给社会及公众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

新闻报道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这是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建设性的,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然而,少数媒体为追求“眼球经济”,走入了“新闻娱乐化”的误区。个别记者热衷主动“策划”各种新闻,只求“轰动”不顾后果,并不关注科学常识和客观实际。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茶水验尿”都是值得媒体反思的一个事件。它不仅可能恶化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而且使更多的媒体和群众受到误导,给社会制造了不和谐音符,媒体也将丧失公信力。

造成当前媒体功能缺失和异化的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不正确的竞争观导致。现在,报刊发行数量、广播电视收听(视)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媒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为了抓住受众,吸引住更多眼球,一些媒体把爆料八卦、隐私、情感纠纷等娱乐性内容当作了制胜法宝,认为这样的报道是受众所需要的,而短时间内的高发行数、高收听(视)率调查指数让他们更加乐此不疲。

然而,根据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论,娱乐所带来的生理愉悦、生理满足,只是低层次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才是高层次的需求,而当人的低层次需求饱和以后,必然会转向高层次需求。在新闻业界竞争日趋理性、日趋规范的今天,以满足人的低层次需求来搏取市场,是媒体发展的倒退,只能是昙花一现。

因此,著名学者雷颐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泛娱乐化掩盖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延误了新闻媒体追随时代的步伐,延误了新闻媒体的现代化。”

其次是“利润原理”驱使。有了高的发行数、收视率,才会有大量的广告,才可能赚取巨额的利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为了争取最大多数的受众,媒体就在满足最广泛的普遍兴趣上做文章。传媒作为大众媒介,其功能之一就是为受众提供消遣和娱乐,缓解或释放人们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于是在利润的驱动下,娱乐这种“显而易见”的功能被媒体广泛、不厌其烦的使用,其作用甚至被放大、滥用。

我们不反对“娱乐”,我们反对的是无节制、无品质的娱乐。媒体不是单纯的“说教工具”,但在社会发展中也不该扮演“娱人小丑”。媒体作为公共资源的使用者,作为拥有话语权的团体,媒体的巨大威力尽人皆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媒体应该以自己敏锐的嗅觉和较高的认识起点,担当起纯洁社会空气的责任,而非一味地在娱乐的浪潮中迷失。

只有勇于担当责任的媒体,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记录历史、参与历史、改变历史,我们期盼有更多的媒体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而不只是娱人娱己。

媒体功能范文篇10

关键词:网络电视网络游戏网络文学手机媒体

新媒体,是指最近十多年因为传播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采用不同传播方式的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两大类,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信息与娱乐两种重要的功能,网络催生出了日益流行的新的娱乐形式和娱乐浪潮,改变着人们的娱乐习惯,塑造出新的娱乐文化形态,娱乐文化开始进入“数字化生存”和“自由化传播”的新时代。与此相对应,娱乐文化促进了新媒体走进了千家万户,它是新媒体成为颠覆传统媒体统治地位的最有力的文化武器,甚至可以说是新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显然,就这一新型的媒体文化传播形态而言,娱乐游戏甚至比信息传播更显得突出和重要。

一、网络电视,互动的电视狂欢

在传统的电视娱乐中,狂欢是单向性的,观众只能接受“狂欢提供者”提供的“狂欢形式”和“狂欢内容”,没有选择更没有互动。但随着网络电视(IPTV)的出现,传统的电视娱乐方式将逐步被改变,观众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娱乐主人”,电视娱乐变得“随心所欲”。

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数字化宽带网络传播信息和节目,以家用电视机或电脑为接收器,给人们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形式,它集合了传统电视传输节目的优势,又克服了传统电视单向传输的缺点,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IPTV不仅变革原来电视用户的收看模式,还极大地推进网络用户的发展,IPTV是互联网与电视这两种新旧媒体的最佳融合。”在中国,IPTV虽然刚刚起步,但势头看好,“根据易观国际数据分析,中国网络用户今年预计可达1.2亿,其中宽带用户3400万,手机用户今年可达4.02亿,到2008年,中国IPTV用户将达到855万,其市场规模可达200亿元至400亿元。”“中国电视观众的互动性、个性化消费需求在逐年增强,据麦肯锡提供的数据,年轻人在互动媒体上的消费时间是成年人的5倍。”IPTV的互动特性正好契合了年轻观众的个性需求。IPTV可以提供时移功能、视频点播、信息浏览查询等互动服务,使电视观众随时收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让大众的电视成为“我的电视”。“现在很多人把IPTV称为TV2.0,它代表着下一代电视的发展方向。”

在娱乐节目的播出中,互动性是网络电视最主要的特征,也被人们称为“视频点播”。网络电视的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显然,网络电视颠覆了传统电视观众的“受者”定位和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使传播者和接受者不断地发生位置的互换和移动。目前,从各大城市已经开通的网络电视提供的节目单来看,应该说,电视频道和用户需求都大大集中在娱乐节目的选择上,音乐、电影、电视娱乐节目和娱乐资讯的互动点播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播出和收视份额,网络电视所呈现的是家庭娱乐的新平台与新世界。

网络电视多少有点令人激动和向往的娱乐世界,与传统电视娱乐节目相比,网络电视的每一个用户既是使用者又是生产者,他们可以对选择的节目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第二次加工、编辑,并进入与其他传播者、收看者互动的状态。所以,网络电视将促使传统电视节目从“大众化”向“小众化”转变,并且人人都变成了电视工作者和娱乐传播者。

二、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狂欢

人类的游戏活动开始于原始时期,游戏是人类克服自身所处的各种困境和放松身心甚至逃避现实的最好方式,也是娱乐文化的核心。如今,世界虽然发展到了网络时代,人类的游戏也由原始时期的实在工具游戏发展到了虚拟的网络游戏,但人类对游戏的心理需求不仅没变,而且紧张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来获得快感,网络已经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超级游戏场”,娱乐的“另一个迷人世界”。

所谓网络游戏,就是“玩家”们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图像性的传播与接收优势,让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兼容,进而通过数字化对图像与故事重新构造,形成新的以自我“随心所欲”安排为中心的虚拟世界的游戏,具有对人“心理抚平”和“自我幻想”的娱乐功能。玩游戏是大众娱乐中最令人“心醉神迷”的“狂欢节”,也是自我快乐的“乌托邦”,它消除了人类现实生活中的“苦海”而带给人类幻想生活中的“快乐”。“游戏是亲密而安全的——我们分享着自己最深层的幻想,但却没有人知道我们究竟是谁。总之,这种使人产生幻想的驱动力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驱动力。互动游戏允许我们做的就是分享我们自己的幻想(匿名而且安全),在它们上面构造幻想并且实施它们。”同时,由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产生的文化与心理上的压力和控制也在虚拟世界的游戏中被颠覆和解构。“在电子游戏中心,正常的权力关系——在其中,现实/社会控制支配快乐/自我控制(从字面上说是被自我控制,而非控制自我)——是暂时的,但重要的是它是被逆转的。”“玩游戏时的那种身体的紧张状态产生了享乐的时刻,这也是规避意识形态控制的时刻。”

从游戏特点上来说,网络游戏具有超时空、开放性、隐蔽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正好是娱乐活动“无强制性、自由性”的集中表现,正符合人们追求文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网络游戏具有对现实进行一种可以乱真的虚拟现实功能和虚拟社区功能,比如作为网络游戏重要形式的MUD网络游戏(俗称“泥巴”)就是如此。“MUD指的是多用户网络地牢(游戏)(Multi―UserDungeon)或多用户域(Multi―UserDomain)。在地牢游戏中,游戏者选择一个名字和一个角色,然后行走于模拟世界的虚拟空间之中,并且在此可以与其他的游戏者进行实时交流。这些游戏可以使一些人深陷其中。它们可以让人感觉好像经历了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包括性别转换。”⑥玩家在这种游戏中就可以虚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社会,扮演多种角色,故事进程虽在玩家的“控制”之中,情节发展却又极其不可预料,由此能够满足玩家“控制”与“猎奇”的双重心理需求,达到一种虚幻的心理快感。

网络游戏的种类繁多,诸如智力游戏、动作游戏、体育游戏、冒险游戏、模拟游戏、游戏、计谋游戏等等。但网络游戏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它既可以使人健康、欢乐、放松,而且能培养玩家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造精神,充斥其中的又有大量的传播暴力、色情、邪魔等有害文化,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许多人非常担忧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血腥和暴力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大。据统计,目前网络游戏用户仍以青少年为主,16岁至30岁的用户占总网络游戏用户的87.4%,“网游猛于虎”是一些人形容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毒害的程度,而且沉溺于网络游戏会让人成瘾而难以自拔,“网瘾”已经成为一种大面积流行的心理疾病,更可怕的是,青少年对网络游戏内容的模仿而导致的失足和犯罪。

三、网络文学,文学中的“卡拉OK”

网络文学的出现几乎“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传统文学作品被发表时的“过三关斩六将”的审查“退场”,典型的“你方唱罢我登台”的自由的文学“演唱会”“登场”。

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开放性的特点,不管是从BBS的“灌水”还是到利用传统文学形式的“一唱三叹”,或者是网络聊天室的“神侃”,网络短信“博得一笑”的“言子”,想说就说的“博客”等,都改变了文学的传统特质,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表达方式,这种方式用“文学演唱会”或者文学中的“卡拉OK”来描述应该是比较贴切的。这个方式的关键之处就是文学创作由“青灯下的独影”变成了“演艺场上的喧哗”,也是一种游戏作乐的“蒙面舞会”,文学的“跳舞者们”不知道另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和真实情感。简言之,在网络文学中,文学的自我抒情功能被削弱,而游戏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娱乐狂欢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心理依据,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输入与声音、图像、卡通动画、流行歌曲等结合起来,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限制地自由自在地发送到你想要发送的地方去,与其说是在寻求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不如说是沉浸在游戏的、虚拟的、叫人猜自己是谁、性别和年龄、真情还是假话的“放纵”快感之中。在网络文学的传播中,不管是网络文学的传播者还是所谓的接受者,所有这些“网民”的心态几乎都趋于一致,即以游戏的、好玩的心态参与其中,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心灵的启示”和“审美的感受”。有论者就指出:“网络文学创作有以‘游戏冲动’替代审美冲动的迹象。因为从技术的角度说,电子传播更适于艺术中的‘游戏’倾向,其追求瞬间性的感官效果,画面的迅速切换消解了人们心中对于永恒性的崇拜。于是有声有色的高强度感官刺激则在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欲望的同时,使原先向往纯美与崇高的理性思维麻木了。”即使从网络文学中那些海量的从写作手法上带有传统文学印痕的小说、散文中,我们通常也只会感受到网上阅读的快感和轻松,感到一种大家争唱“卡拉OK”的拥挤、散漫、嘈杂和自由。这样,网络文学就具有了表达上的“随意”、“戏仿”、“谐谑”和“拼贴”的游戏化特点,带来了许多不合传统汉语语法,颠覆传统言说规范的“新词语”或者新的“表达法”。

实际上,网络文学不需要真正地阅读,只需要感官去感受,它并不强调阅读思考,而通常只会给人娱乐快感,它并不强调文学性,而追求点击率,何况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人机共同体”式的电子界面的文本,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符号,而实际上是一种图形符号,本身也无法令“读者”深入其中,电子界面的光与色的变化、闪烁,各种图形和动画穿插其中,都只能让“读者”眼花缭乱地“观看”而很难深文隐蔚地“品味”。比如,网络媒介所带来的网络文学特有的超文本性,就使网络文学具有多种叙事方式、多种情节进程、多种故事结局,人人可以参与其中甚至可以按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喜好,“卡拉OK”式地多声部游戏和喧哗。超文本式的“链接小说”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固定的情节发展性和人物关系及阅读确定性,强调了读者对原作者的小说文本和人物关系随心所欲的“分割”、“跳跃”、“粘贴”、“改写”和“逆转”。“数字化文本易于导致文本的多重作者性。文件可以有多种方式在人们之间交换,每个人都在文本上操作,其结果便是无论在屏幕上还是打印到纸上,每个人都在文本的空间构型中隐藏了签名的一切痕迹。再者,超文本程序鼓励读者把文本视为他或她可以在其中创立自己的链接的符号域或符号网,这些链接可能会变成文本的一部分,而其他读者也可以尾追或随意更改。这些程序使人们能在全文或一组文本中查找单词或短语,并添加进文本或保存。结果产生一个新文本,把作者原来不想放在一起的词语放在一起。读者以自己的词语层序代替了作者的词语层序。”

非常明显,与传统线性文本理性的、有秩序的重‘阅读’、‘思考’,追求阅读意境和审美欣赏相比,超文本是娱乐的、游戏的,重技术“操作”、“狂欢”,拒绝思想深度,是非常平面化的文本。所以,网络文学提供给人们的或者人们参与的是娱乐而不是阅读,是玩耍而不是思考。它就是一个网上的“卡拉OK”厅,或者是一个网上的“蒙面舞会”,人们尽情地游戏和喧哗,且捉弄那些严肃而传统的影子,拆毁社会人际关系和等级制度的高墙,但却又很难建设起新的文学写作和阅读的境界和秩序。网络文学就是一种狂欢化的娱乐体验,或者说是一种随意性非常大的“浅阅读”,光标的闪烁和图像的变幻使它不可能达到传统文学所特有的创作、阅读和审美的“理想境界”。

四、手机媒体,天下娱乐一掌间

今天,手机正在成为一种强势的信息传播和个人娱乐手段,被称为“带着体温的媒体”。

手机短信:手机短信自2000年以来就成为“拇指一族”传播信息和娱乐的工具。如果说在2003年以前,手机短信的主要功能还在于单纯地传递信息,那么,自2003年以来,手机短信的娱乐功能则大大地发展,变大众化娱乐为小众化娱乐。在手机短信中,更多地传递的是生活娱乐类信息和人们对于娱乐的追求,手机短信成为人们进行文字游戏的时尚舞台,还有随之而产生的手机短信文学,例如幽默笑话、节日祝福、和所谓的“黄段子”的海量般出现和流行,其新颖别致,机智有趣,大大地张扬了文学写作的通俗性、娱乐性、口头性和民间性,既幽默地表达和宣泄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各种情绪,又松驰了人们紧绷的神经,还形成了一种文学写作的“70字文体”。有调查显示,人们在使用手机时,“平常人际交流是不会成为主流的幽默笑话的比例就高达51.2%,这充分体现了手机媒体的娱乐功能“。“短信文化的实质在于娱乐,是透着骨子的娱乐。幽默短信正是这种娱乐精神的体现。虽然并没有多少实质的信息传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却依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幽默短信。幽默短信是短信文本中最受欢迎的,他们所追求的是娱乐、娱乐、还是娱乐。”

手机电视:美国手机开发商戴维·波斯特在概括当今最流行的媒体和预言今后最流行的媒体时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最流行:电视和手机。我们看重的是手机电视的未来。”11手机电视将成为世界公民的全民“娱乐运动”。在经济发达国家,手机电视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普及着。在美国,手机用户可以使用手机观看300种定期更新的电视节目,其中包括儿童节目。至2005年,美国手机电视用户达到130万户之多,2006年突破了千万。在中国,手机电视刚刚开始起步,如今并未成为普遍的娱乐形式,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普及和流行。中国最早建立手机电视娱乐平台是从2004年初开始的。2004年3月,中国手机娱乐第一门户——空中网就对78届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进行了全程手机电视直播。自那以后,国内的通信公司和电视媒体开始大力把手机电视推到公众面前。2006年以来,各大电视台和移动通信公司加快了开发手机电视的步伐,上海文广把已开通的手机电视的包月资费从300元降至10元,让手机电视迅速进入寻常百姓中,且可提供东方卫视、广东卫视等16套电视节目,直播、点播类的SMG精品栏目以及体育比赛、影视剧、综艺(如“舞林大会”、“创智赢家”)等节目。12月,中央电视台的手机电视频道开通,可提供多达400多个电视栏目,平均每年170余场大型活动的丰富新闻与娱乐节目,提供用户直播、点播和下载等服务。同时,为规范手机电视的行业标准,2006年10月25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了手机电视的第一部分国家标准,为手机电视的大发展明确了方向。与手机电视发展同步,手机电影也出现了,据称,中国首部手机电影取材自戛纳电影节的获奖作品《青红》,这部手机电影共推出6个3分钟的系列电影片断。如果说这部手机电影还带有实验色彩,接下来的手机电影就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2005年,北京电影学院主办了“未来移动影像发展计划——首部征集式手机电影活动”,从1500个网友作品中选出了前10位作品,并将由李少红、徐静蕾等导演拍成手机电影。2006年10月15日,中国首届手机电影节颁奖典礼举行,评出了《黑白》、《钢丝》、《父亲》、《案板江湖之烈火金钢》等最佳导演、故事和创作大奖。

手机游戏:2006年底,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2006年度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在成都落下帷幕。在这次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手机游戏的发展成为了一大亮点。2006年是手机游戏娱乐发展极为迅猛的一年,据会议公布的材料,2006年国内手机游戏市场规模达到14.8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同比增长高达50.2%,而2007年手机游戏的市场规模也将达到40亿元人民币。目前,手机游戏正在成为传媒娱乐业的主要品种之一,手机游戏用户正迅速地增长,已经成为青年时尚一族的热门娱乐活动。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