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6:46:20

媒体化

媒体化范文篇1

一、地方科研院所农业期刊新媒体化的现状

首先,部分地方科研院所农业期刊在传统发展上已经进入瓶颈期,其需要及时转变思维,顺应时展要求,以更好地为科研工作者服务。《贵州农业科学》依据“三农”发展需求,重点刊载农业类学科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的成果、方法和动态,为传播和积累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的科技成果,促进农业科技交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贡献力量。《贵州农业科学》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数据库等收录,期刊在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年审评比中居贵州省自然科学类一级期刊首位。《贵州农业科学》多年来一直注重内容输出的精准性,但由于期刊长期专注内容而忽略了新媒体的助力之势,近两年进入瓶颈期。其次,地方科研院所农业期刊已经注意到了行业发展趋势,并开始挣脱传统媒体的限制,尝试踏上新媒体化的道路。新媒体是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发挥互动传播特点,跨越地理性局限的创新性媒体态势。近几年,《贵州农业科学》一直处在探索求新的路上,尝试追赶国内外期刊出版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解决传统出版模式现存的出版周期长、传播手段单一、文章数据落后等痛点,并建设期刊在线一体化融合数字出版平台,推动出版全流程数字一体化,提升期刊整体出版能力和期刊影响力。

二、《贵州农业科学》的新媒体化方式

1.维护期刊宣传工作的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是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的设立可以使出版形态更加灵活,传播方式更加快捷,读者与期刊的互动性更强。微信公众号是学术期刊使用最广泛的新媒体平台,公众号的及时更新可以为读者提供特色化、精准化的信息内容,也可以为期刊创造精细的发展模式[4]。《贵州农业科学》公众号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其特色是可以链接期刊的网络主页,查询编辑部的动态以及稿件进程等。此外,微信公众号有一定标识性,可以避免用户找错网站。如用户在百度搜索《贵州农业科学》,会看到很多网站链接,难以识别真假,但《贵州农业科学》目前仅有一个官方公众号,用户可以通过该公众号的链接进入期刊的官方网站进行投稿、查询等工作。2.期刊文章线上线下的重要信息传播媒介—二维码地方科研院所农业期刊是地方农科院所主办或协办的、展示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是地方甚至学术界展示科技进步、交流和检验进步的平台[5]。二维码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能让读者更加方便、简单和快捷地获取知识,优化读者的体验感受。将其运用到新媒体融合中,能使地方科技快速传播和流通,同时呈现一线科研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贵州农业科学》从2021年第1期开始,每一篇文章都启用二维码,即编辑将二维码放置在文章的右上角,读者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可以多视角、全方位地查看文章内容。期刊以此为广大读者提供便捷、真实、立体的阅读体验,建立读者、作者和编辑部的纽带,拓宽文章的传播途径。3.数字资源的永恒性标识符—DOIDO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6]。地方科研院所农业期刊最大的弊端是其传播力和影响力相对较弱,而DOI可以快速扩大出版物的传播范围,提高出版物的传播效率,便于读者检索和引用刊文,增强出版物的影响力。《贵州农业科学》从2021年第1期开始采用DOI,定位了文章的唯一性和国际通用性,对《贵州农业科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助于《贵州农业科学》的文章更易被检索和利用,扩大了期刊的传播范围,提高期刊的出版效率。4.及时跟进国家政策—内容层次化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鼓励中文学术期刊提供论文英文长摘要、外文书学术期刊提供论文中英文长摘要,加强期刊外文或双语学术网站建设”。期刊主要是为了展示和传播国家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其紧跟国家政策的指挥棒,能更好地服务科研,这就需要期刊从各方面改进,以顺应时代浪潮[7]。优化期刊出版结构、彰显刊物特色、定位差异化发展路径,是实现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分步走的关键。《贵州农业科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让《贵州农业科学》走向世界成为可能。首先,实现长摘要格式化。从2021年第1期开始,《贵州农业科学》对摘要进行了“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层次的改进,增加了摘要的清晰性和递进性,并且适当增加了摘要的详细程度,让国内读者和国外读者都能通过相应的中英文摘要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构架和内容,解决外文文献只收录中文刊摘要导致读者不能了解全文的弊端。其次,实现前言层次化。对前言的书写,《贵州农业科学》按部就班,多年未创新,但期刊自2021年第1期开始从“研究意义、前人研究进展、研究切入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四个方面书写前言,将文章的背景、目的、缘起和研究要求立体化地向读者呈现,让读者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最后,实现参考文献中英文化。《贵州农业科学》对参考文献是否中英文化进行过两年的论证,在充分了解国家政策,期刊发展趋势并参照兄弟期刊的基础上,其将参考文献改为中英文对照。本着尊重原著的想法,《贵州农业科学》对原文中文,需要翻译成英文的参考文献,将原文章的题目直接翻译,并及时修改存在错误或与新政策相违背的内容。对原文英文,需要翻译成中文的参考文献,《贵州农业科学》执行3个英文编辑进行3个校次校对的原则,保证译文的恰当、完整。

媒体化范文篇2

摘要:多媒体教学技能已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通过对临沂市部分高中多媒体教学的调查发现,高中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并不乐观,存在着课件质量差等问题,可通过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等方法逐步有效地实现多媒体教学。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作为山东省东部欠发达地区的临沂市积极进行了教学改革,包括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改革。为了解高中多媒体教学情况,笔者走访了临沂三中、临沂四中、临沂四中分校(乡镇高中)、临沂师院附属中学等几所高中,对各学校多媒体教室的设备情况、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观”、“多媒体教学技能”、“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临沂市高中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意识较淡薄

虽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规定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8年暑假山东省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远程教育技术培训,但目前临沂市高中“经验型教师”还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表现出了抵触情绪。他们认为,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可以让他们的思路清晰、讲述条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有时反而讲不明白重难点;年轻教师虽然对课件制作技术掌握得稍好,但由于教学负担重、压力较大、缺少充足的时间,制作出的课件质量也不能保证,根本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2.教学课件的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参差不齐,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教材、教案、图片简单地搬到电脑上,重形式而轻内容,使多媒体课件看上去像一块美观漂亮却内容匮乏的黑板报。计算机课件的优势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但许多课件都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三大功能。而且由于课件的开发技术还不成熟,整个教学都是按事先设计好的模式和流程进行的。因此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不能组织课堂活动,不能像教师一样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节奏,觉察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回答,结果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看屏幕、记笔记,学生淹没在大量的语言材料中,学习变得既枯燥又使人疲劳。

3.学生的多媒体“排斥心理”

现在的高中生还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枷锁,相对于多媒体教学,学生更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他们早已习惯了“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填鸭式”教学。相比之下,当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时,他们反而不适应。在调查中,有一半的学生还认为教师这是在“偷工减料”(因为应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省去大量的书写板书的时间),或不负责任。

二、高中课堂有效实施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1.加强硬件资源建设,建立软件资源库

现在计算机装备还没有普及到每个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更少,而拥有校园网的仅有市区的几所学校。还有一些学校的装备很落后,已不能适应多媒体教学,因此增加硬件设备或将现有计算机升级,是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前提。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临沂市区有些学校(临沂三中、四中)硬件建设还比较好,但是软件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学课件却极其缺乏,教师为应付教学需要制作出的教学课件质量不过关,而且每个教师都要为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堂课的教学制作课件,这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如果学校可以购买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或者找既懂教学又有技术的教学者开发教学资源,制作一些质量上乘的教学课件,逐渐建立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以便随时拿来使用,那将大大保证多媒体教学的顺利开展。在软件开发中要特别注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与单一媒体教学的不提供,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媒体的协调作用。

2.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

(1)根据不同科目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课件类型

应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航,做到因材施教,达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根据教学任务或活动主要将课件分为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题库型、教学游戏型等。

课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一般是为了解决某一学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而开发的,它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提示,反映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主要用于课堂演示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型的课件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反映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提供相应的形成性练习供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并设计许多友好的界面让学习者进行人机交互活动。利用该类型的课件,学生可以在个别化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模拟实验型的课件借助计算机防真技术,提供可更改参数的指标项,当学生输入不同的参数时,能随时真实地模拟对象的状态和特征,供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或探究发现学习使用。题库型的课件主要是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游戏型的多媒体课件与一般的游戏软件不同,它是基于学科的知识内容,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形式,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于不同的科目,要根据学科特性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课件类型。

(2)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体现课件的实用价值

应用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多媒体有效地辅助教师的教学,辅助学生的学习,因此,既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又注重课件的实用性就显得尤其重要。高中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较强,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成熟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既不能把课件变成教材的翻版,将需要讲授的内容一字不落地搬到课件中,提供也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美观,加入过多的图片、动画与声音效果。

3.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角色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及研究者”转变,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保证多媒体教学的顺利进行,除了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外,还要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否则,再先进的设施也只是一种摆设,一种渲染现代化教学气息的道具。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山东省于2008年暑假开始了面对全体中小学教师的远程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临沂市的所有中小学教师也都参加了,并进行了技能测试。这次远程培训对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一次培训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全国或全省范围内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也不是一件易事。对学校而言,也可以通过系统地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硬件的能力。只有这样,把多媒体技术有效整合于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等多种目的才成为可能。公务员之家

三、结束语

高中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提供是新课程提高教学的必然途径,是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手段。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如何扬长避短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的目的,仍然是值得关心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不会违背教学的初衷,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4-198.

[2]刘毓敏,杨晓宏.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3.

媒体化范文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作用激发配置有效开拓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此,笔者就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参加西宁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时,选定《小石潭记》一文作为参赛篇目后,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比赛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媒体化范文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11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三幅图案: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架飞机、人民大会堂,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亲身感受这一类图形的性质。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思维、去理解、去记忆,最大程度地唤起了学生的“内驱力”。

二、突出重点,呈现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生如何画角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学生走神,教师画时部分学生不注意看;教师作图时,身体遮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等等。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深刻。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画角方法清楚明了,教学效果好。

三、人机交互,发展能力

多媒体不光可以显示信息,使学生获得知识,它还能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发展智力、才能。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承认与尊重个别差异是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适应个别化的教学。在教学软件编排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各种思路和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作出决定的能力。这样人机交互,迅速反馈,视听合一。学生由教师单一的讲、书本枯燥的练习,上升到上机操作,与计算机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在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说一说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很难说清其中的道理。这时,我又说:如果做成三角形的,正方形的,椭圆形的车轮行吗?当小猴坐在这几种形状的车轮的汽车里,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在学生欲说不明、欲罢不能的时候,多媒体先展示了三组画面,学生看到小猴分别坐在装着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上下跳跃、颠波的情形时捧腹大笑;紧接着又出现了第四组画面,小猴坐在装在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又平又稳。为了更好地揭示问题的实质,最后屏幕上出现四辆汽车同时开动的画面,以及车轮行驶中留下的车轴的运动轨迹分别是:折线,波浪线和直线。几组不同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地明白了车轴装在何处的道理。在多媒体这样的交互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也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公务员之家

媒体化范文篇5

[论文内容提要]体育媒体化现象是媒体与体育关系的极端表现形态,是体育新闻传播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历史必然,体现了媒体商业化和竞技体育商业化的共同利益。文章以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等,对当下媒体体育传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解析,旨在为改进和完善我国媒体体育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一、引言

没有大众媒体参与下的体育,满足不了大众体育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得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其影响充其量是“部落化”的水平。而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诞生,“萍水相逢”的媒体与体育,因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参与性、娱乐性、观赏性、悬念性、刺激性等特点,引起了媒体的主动“施爱”,二者极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媒体和体育之间,从早期的报纸体育新闻报道到广播、电视、网站等体育传播的广泛出现,经历了从偶尔邂逅到难舍难分、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入、从业余到专业、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中的“体育园地”不断巩固和扩大,以及传媒影响功效及传媒技术、方式的不断丰富与创新,接受体育文化传播对于现代人已慢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在商业文化畅行的现代社会,媒体开始对体育百般“挑剔”起来,使得当下通过媒体而传播的大众体育文化“精彩纷呈”的同时,亦带来了诸多现实疑难问题。

二、从体育新闻传播到体育媒体化

1、体育媒体化的内涵

在全球化经济大背景下,由于利益的驱使,媒体为吸引更多的受众、揽进更多的广告收入而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利用和支配体育——选择媒体人认可的体育信息及形象,使之符合媒体自身的逻辑及其传播的准则,并经过某种过滤、放大、修饰等过程使之更具有生动性、娱乐性、观赏性、冲突性和悬念性。这种将体育现象中经选择过的信息及形象等内容制作为媒体体育作品再呈现给大众的过程就是体育媒体化。简言之,体育媒体化即把体育的部分形象及信息转化为媒体文本的过程。它体现在体育通过媒体这一中介传播时,对媒体特性的依赖、妥协,以及表现出来的深刻的媒体印记,成为引导和影响受众对体育思考、领会和参与的媒体文本。

2、体育新闻传播与体育媒体化的关系

体育新闻传播与体育媒体化是两个既密切相关而又大相径庭的概念。尽管体育媒体化和体育新闻传播都涉及体育和大众媒体的关系,都着眼于大众媒体对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选择与呈现等,但体育媒体化不等于体育新闻传播。体育媒体化是体育新闻传播,尤其是电视体育新闻传播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背景下,媒体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而呈现出的与现实体育别若天壤的媒体体育文化倾向。

从本质上看,体育媒体化和体育新闻传播都是以媒体文本形式而存在,且都属于媒体文化范畴,但两者在概念上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体育新闻传播,是指媒体对新近、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其中,体育事实应包含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里的所有具有新闻价值——能够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的信息,具体应包括体育领域里新的事情、事物、人物、信息、现象以及所有能引起人们普遍兴趣的东西等,而不应像当前所谓的媒体体育传播仅局限于竞技体育领域的人、事、技术、战术、娱乐及其负面产品如暴力、性、兴奋剂等。

体育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提供体育信息、宣传体育精神、监督不良行为、传播体育知识、提供娱乐和赢得利润等。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满足着社会大众的多样化需要的同时关注社会效益。然而,在体育媒体化景况下,媒体的功能开始变化,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娱乐和赢利上,且娱乐大众的直接目的就是追求“眼球经济”。在这样的功利追求下,经济效益大于社会效益,导致体育文化传播的失衡、人们体育观的改变以及大众的人格分离等消极效果。

3、体育媒体化是体育新闻传播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与意义的讯息。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_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20世纪30年代,随着电视的问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卫星电视直播技术在体育报道中的运用,是现代体育新闻报道兴起的里程碑,也是其与传统体育报道的分水岭。其标志为1964年在东京举行的第18届夏季奥运会的现场直播。现场直播在第一时间里向电视机前的受众逼真地呈现了体育竞赛的魅力与优秀运动员的风采。无疑,电视是表现对抗冲突和展示明星魅力的专家,其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放大“体育”形象的同时,引领体育新闻发展的方向,并培育了受众新的体育欣赏口味,使得接收媒体体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美国著名体育作家伦纳德。科佩特就曾说:“体育新闻的一个目标是‘生产越来越多的无关紧要的娱乐材料”’。大众传播时代,随着人们以及体育传播对大众媒体的依赖,主流媒体在商业化背景下,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实现对体育的主导,是其本质属性。其将体育裹胁其中,并把自身的价值逻辑强加给体育。一方面媒体要寻找具有轰动效果的体育选题,另一方面,媒体又必须在编辑技巧、报道角度和形象设计上对体育精心包装。商业体育中的优秀运动员、高水平运动队、单项俱乐部、精彩赛事等,因其能够经常提供新鲜、刺激、极具亲和力的形象和事件而备受媒体关注,成为媒体竟相报道的对象和体育传播的内容。同时,这些形象和事件也是传媒获得大众市场,并获得市场回报的非常重要的内容的支撑。这样,体育新闻传播就必然会赋予体育以媒体的基本形态,即体育媒体化。

三、当前媒体化体育传播的问题解读

媒体在体育与大众之间建立了一座关于体育信息流通的桥梁,它扩展了体育信息及其文化传播的范围,并改变和丰富了大众接收和认知体育的方式……应该肯定的是,当下媒体体育传播无论在其深度、广度和力度上,还是在传播方式、报道风格、新闻样式、文化传播、全民健身以及体育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在商业化的深刻社会背景下,媒体化了的体育传播已深深陷入到了自身难以解脱的现实困境之中。

1、传播失衡,体育分化。

处于信息时代的大众接收体育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他们接触到的体育主要是媒体体育。所以,那些适合于大众媒介传播的体育项目必然会对大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并在受众中赢得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使得该类项目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对另外一些体育项目来说,会因为媒体的“冷遇”,逐渐被大众所忘却而边缘化。体育机构也已认识到:传媒的关注程度决定了各个项目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了体育机构与体育组织之间的贫富差距。

媒体在给人们带来精彩的赛事的同时,也深深地介入、影响并干预体育本身。对于当下体育的发展,媒体尤其是电视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几乎到了体育项目先要有观赏性,且适合于电视转播,才能有机会彰显个性魅力,拥抱大众。美国人洛伊认为:“电视实际上控制了职业运动的命运,既表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经济基础上。”而萨马兰奇的预言——“将来的体育运动会简单地归为两类:一类是适合,电视的口味,另一类则不适合,体育项目只有在属于第一类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发展,否则要么衰落,要么踏步不前。”可见,媒体并没有对体育文化大家庭里的所有成员都有帮助,而恰恰加剧了非媒体化体育(如:民族传统体育、大众体育等)的进一步边缘化。

体育作为一种精彩纷呈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为适应生产劳动和自我发展等需要,而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是一种以体力出成果而以智力为灵魂的文化活动。从古到今在人类纷繁复杂的各类体育现象中,同一的、普遍的、稳定的,且又是与其他的社会活动根本区别的,体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地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体育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也必定还是一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当下媒体将体育片面或单纯理解为娱乐、运动、对抗、游戏或者是脱离人的身心发展的其他教育和活动等的做法,违背了体育本质,导致了体育价值目标的偏离与异化。

2、受众式微,人格分裂。

从传播的意义上看,当下体育传播系统可分解为两部分:一是体育精英“领袖”与媒体建立了一种直接的“刺激——反映”模式;二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生产——消费”模式。在这种分解中,体育传播的主要对象成了媒体而不是大众,大众的意见和要求已渐渐处于边缘化地位。因为在社会大众的面前有一个巨大的媒体系统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所以,面对媒体化体育,受众只能是“被邀请来参加一种仪式、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表演”的客人而已。尽管现代生活、体育及体育产业日益发展,但社会大众却更多地趋向于随着媒体的指引,而把注意力投向体育精英们的表演,把媒体精选后的“体育”当作单纯的娱乐来消遣。在商业化背景下,受众已成为特殊的体育消费者,他们更多的是去消费精英化、戏剧化、仪式化、娱乐化和可视化的媒体体育产品,而不愿去参与体育。因此,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体育传播中因受众的式微而造成了他们的人格分裂。

3、男性至上,暴力追求。

全球化的媒体体育,总体说来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尽管媒体没有明确强调对于运动而言男性在本质上优于女性,但媒体对男性体育有着特殊偏爱。即使女性运动中能引起媒体兴趣的,也是那些与传统女性形象一致的强调文雅、平衡和审美的少数运动。而媒体中的男性运动往往是那些强调体形、高度、力量及其使用与恫吓,并在身体与技能上可支配对手的运动。媒体总是把更多的版面、时段、优美的文字及其煽情的评论留给男性及其运动。

当下媒体体育充满着暴力和战争的语言。它常将粗鲁、有侵略性的竞争描述为信仰和技巧的标志,如将篮球中的严重侵入的犯规描述为对对手的警告,甚至体育新闻报道的比赛结果也充满了暴力形象,如“姚明两手力压奥尼尔火箭季前赛挑落卫冕冠军”,“湖人痛宰公牛”,“ITF北京挑战赛晏紫杀进8强”等,如此描述,听起来更像战争的结果。媒体化的体育绝大多数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有时甚至是放大成“敌意”的宣传。

4、娱乐至死,低俗过度。

当前体育媒体化过程中,不少媒体过分追求“眼球”,盲目模仿西方媒体的不良做法:虚张声势,夸大其词;“无事搅三分,得事乱发挥”;热衷于明星包情,快感于一时盈利。动辄就拿“星”、“性”、“腥”说事,如《新周刊》就曾专门把肩部以下腹部以上的女性部位图片作为封面,让指向“性”的赤裸文字兴奋受众神经的同时,麻痹他们的心智。

在体育新闻传播中,追求新闻的趣味性、生动性、娱乐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对娱乐的“效果”盲目崇拜,把体育事件本身的“成色”无限放大,而想当然地一味追求某些受众内心那隐蔽的“快感”脉动,而全然不顾新闻传播所应有的客观追求、知识弘扬、文化批判以及人文关怀等。其做法最终只能使有良知的人们抛弃这种低俗化的“新闻体育”,远离那妖魔化的“体育”运动。

5、成败说事,人文欠缺。

在强调和崇尚成功和胜利的媒体化体育中,冠军成为克服各种艰难而取得成功的英雄,在欢呼、拥簇、聚焦于金牌获得者的胜利时刻,“银牌仅仅是一种安慰奖,而铜牌则几乎不被议论”,其他运动员早已被遗忘。如十运会期间,上海某报在其短评《冠军落马》中写道:“十运会主项大项尚未开始,奥运冠军已连续纷纷落马,着实令人兴奋。随着赛事进入高潮,估计会有更多的奧运冠军、一流名将落马。我们相信也希望如此。因为这是中国体育后继有人的象征,这是08年奥运辉煌的预示。奥运冠军落马,真好!”透过这句话,笔者很难体会到作者高兴的理由。因为体育运动竞赛的结果取决于技术、战术、生理、心理、对手状态、自我发挥,有时甚至涉及到时间、地点等多种主客观因素。冠军也好,运动员也罢,他们首先是人,常年的训练和比赛,已使他们伤痕累累,心力交瘁,怎能奢望他们永葆冠军。

冠军难能可贵,金牌固然重要。但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那种锲而不舍、不畏强手、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才是展示于人的真谛与启示。我们现在大力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入的生存、发展和未来。我们更要强调和传播一种健康的、以人为本的“体育竞赛观”与体育价值观,追求体育新闻的人文关怀。

6、恶性竞争,虚假成灾。

一些媒体、体育记者或在两者的合谋下,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一味追求独家新闻、内幕新闻、爆炸性新闻,或采取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空穴来风、合理想象等手段挖掘“新闻”,故作惊人之语,导致各种虚假体育新闻层出不穷。《新周刊》曾出专题《病态传媒》,评出2001年“假新闻最字榜”,其中涉及体育新闻的竟有数条。另据2002年第7期《新闻记者》杂志统计,韩日世界杯期间中国媒体水准大失,失实新闻竟达8条之多。还有,在《新闻记者》评出的“2(104年十大假新闻”中,体育新闻竟占了3条。可以说,近年来的体育新闻界是虚假新闻泛滥的重灾区之一。这些虚假体育新闻的危害性很大,有的因新闻侵权而惹了新闻官司。

媒体化范文篇6

[论文内容提要]体育媒体化现象是媒体与体育关系的极端表现形态,是体育新闻传播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历史必然,体现了媒体商业化和竞技体育商业化的共同利益。文章以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等,对当下媒体体育传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解析,旨在为改进和完善我国媒体体育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一、引言

没有大众媒体参与下的体育,满足不了大众体育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得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其影响充其量是“部落化”的水平。而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诞生,“萍水相逢”的媒体与体育,因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参与性、娱乐性、观赏性、悬念性、刺激性等特点,引起了媒体的主动“施爱”,二者极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媒体和体育之间,从早期的报纸体育新闻报道到广播、电视、网站等体育传播的广泛出现,经历了从偶尔邂逅到难舍难分、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入、从业余到专业、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中的“体育园地”不断巩固和扩大,以及传媒影响功效及传媒技术、方式的不断丰富与创新,接受体育文化传播对于现代人已慢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在商业文化畅行的现代社会,媒体开始对体育百般“挑剔”起来,使得当下通过媒体而传播的大众体育文化“精彩纷呈”的同时,亦带来了诸多现实疑难问题。

二、从体育新闻传播到体育媒体化

1、体育媒体化的内涵

在全球化经济大背景下,由于利益的驱使,媒体为吸引更多的受众、揽进更多的广告收入而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利用和支配体育——选择媒体人认可的体育信息及形象,使之符合媒体自身的逻辑及其传播的准则,并经过某种过滤、放大、修饰等过程使之更具有生动性、娱乐性、观赏性、冲突性和悬念性。这种将体育现象中经选择过的信息及形象等内容制作为媒体体育作品再呈现给大众的过程就是体育媒体化。简言之,体育媒体化即把体育的部分形象及信息转化为媒体文本的过程。它体现在体育通过媒体这一中介传播时,对媒体特性的依赖、妥协,以及表现出来的深刻的媒体印记,成为引导和影响受众对体育思考、领会和参与的媒体文本。

2、体育新闻传播与体育媒体化的关系

体育新闻传播与体育媒体化是两个既密切相关而又大相径庭的概念。尽管体育媒体化和体育新闻传播都涉及体育和大众媒体的关系,都着眼于大众媒体对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选择与呈现等,但体育媒体化不等于体育新闻传播。体育媒体化是体育新闻传播,尤其是电视体育新闻传播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背景下,媒体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而呈现出的与现实体育别若天壤的媒体体育文化倾向。

从本质上看,体育媒体化和体育新闻传播都是以媒体文本形式而存在,且都属于媒体文化范畴,但两者在概念上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体育新闻传播,是指媒体对新近、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其中,体育事实应包含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里的所有具有新闻价值——能够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的信息,具体应包括体育领域里新的事情、事物、人物、信息、现象以及所有能引起人们普遍兴趣的东西等,而不应像当前所谓的媒体体育传播仅局限于竞技体育领域的人、事、技术、战术、娱乐及其负面产品如暴力、性、兴奋剂等。

体育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提供体育信息、宣传体育精神、监督不良行为、传播体育知识、提供娱乐和赢得利润等。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满足着社会大众的多样化需要的同时关注社会效益。然而,在体育媒体化景况下,媒体的功能开始变化,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娱乐和赢利上,且娱乐大众的直接目的就是追求“眼球经济”。在这样的功利追求下,经济效益大于社会效益,导致体育文化传播的失衡、人们体育观的改变以及大众的人格分离等消极效果。

3、体育媒体化是体育新闻传播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与意义的讯息。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_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20世纪30年代,随着电视的问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卫星电视直播技术在体育报道中的运用,是现代体育新闻报道兴起的里程碑,也是其与传统体育报道的分水岭。其标志为1964年在东京举行的第18届夏季奥运会的现场直播。现场直播在第一时间里向电视机前的受众逼真地呈现了体育竞赛的魅力与优秀运动员的风采。无疑,电视是表现对抗冲突和展示明星魅力的专家,其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放大“体育”形象的同时,引领体育新闻发展的方向,并培育了受众新的体育欣赏口味,使得接收媒体体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美国著名体育作家伦纳德。科佩特就曾说:“体育新闻的一个目标是‘生产越来越多的无关紧要的娱乐材料”’。大众传播时代,随着人们以及体育传播对大众媒体的依赖,主流媒体在商业化背景下,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实现对体育的主导,是其本质属性。其将体育裹胁其中,并把自身的价值逻辑强加给体育。一方面媒体要寻找具有轰动效果的体育选题,另一方面,媒体又必须在编辑技巧、报道角度和形象设计上对体育精心包装。商业体育中的优秀运动员、高水平运动队、单项俱乐部、精彩赛事等,因其能够经常提供新鲜、刺激、极具亲和力的形象和事件而备受媒体关注,成为媒体竟相报道的对象和体育传播的内容。同时,这些形象和事件也是传媒获得大众市场,并获得市场回报的非常重要的内容的支撑。这样,体育新闻传播就必然会赋予体育以媒体的基本形态,即体育媒体化。

三、当前媒体化体育传播的问题解读

媒体在体育与大众之间建立了一座关于体育信息流通的桥梁,它扩展了体育信息及其文化传播的范围,并改变和丰富了大众接收和认知体育的方式……应该肯定的是,当下媒体体育传播无论在其深度、广度和力度上,还是在传播方式、报道风格、新闻样式、文化传播、全民健身以及体育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在商业化的深刻社会背景下,媒体化了的体育传播已深深陷入到了自身难以解脱的现实困境之中。

1、传播失衡,体育分化。

处于信息时代的大众接收体育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他们接触到的体育主要是媒体体育。所以,那些适合于大众媒介传播的体育项目必然会对大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并在受众中赢得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使得该类项目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对另外一些体育项目来说,会因为媒体的“冷遇”,逐渐被大众所忘却而边缘化。体育机构也已认识到:传媒的关注程度决定了各个项目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了体育机构与体育组织之间的贫富差距。

媒体在给人们带来精彩的赛事的同时,也深深地介入、影响并干预体育本身。对于当下体育的发展,媒体尤其是电视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几乎到了体育项目先要有观赏性,且适合于电视转播,才能有机会彰显个性魅力,拥抱大众。美国人洛伊认为:“电视实际上控制了职业运动的命运,既表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经济基础上。”而萨马兰奇的预言——“将来的体育运动会简单地归为两类:一类是适合,电视的口味,另一类则不适合,体育项目只有在属于第一类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发展,否则要么衰落,要么踏步不前。”可见,媒体并没有对体育文化大家庭里的所有成员都有帮助,而恰恰加剧了非媒体化体育(如:民族传统体育、大众体育等)的进一步边缘化。

体育作为一种精彩纷呈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为适应生产劳动和自我发展等需要,而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是一种以体力出成果而以智力为灵魂的文化活动。从古到今在人类纷繁复杂的各类体育现象中,同一的、普遍的、稳定的,且又是与其他的社会活动根本区别的,体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地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体育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也必定还是一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当下媒体将体育片面或单纯理解为娱乐、运动、对抗、游戏或者是脱离人的身心发展的其他教育和活动等的做法,违背了体育本质,导致了体育价值目标的偏离与异化。

2、受众式微,人格分裂。

从传播的意义上看,当下体育传播系统可分解为两部分:一是体育精英“领袖”与媒体建立了一种直接的“刺激——反映”模式;二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生产——消费”模式。在这种分解中,体育传播的主要对象成了媒体而不是大众,大众的意见和要求已渐渐处于边缘化地位。因为在社会大众的面前有一个巨大的媒体系统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所以,面对媒体化体育,受众只能是“被邀请来参加一种仪式、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表演”的客人而已。尽管现代生活、体育及体育产业日益发展,但社会大众却更多地趋向于随着媒体的指引,而把注意力投向体育精英们的表演,把媒体精选后的“体育”当作单纯的娱乐来消遣。在商业化背景下,受众已成为特殊的体育消费者,他们更多的是去消费精英化、戏剧化、仪式化、娱乐化和可视化的媒体体育产品,而不愿去参与体育。因此,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体育传播中因受众的式微而造成了他们的人格分裂。

3、男性至上,暴力追求。

全球化的媒体体育,总体说来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尽管媒体没有明确强调对于运动而言男性在本质上优于女性,但媒体对男性体育有着特殊偏爱。即使女性运动中能引起媒体兴趣的,也是那些与传统女性形象一致的强调文雅、平衡和审美的少数运动。而媒体中的男性运动往往是那些强调体形、高度、力量及其使用与恫吓,并在身体与技能上可支配对手的运动。媒体总是把更多的版面、时段、优美的文字及其煽情的评论留给男性及其运动。

当下媒体体育充满着暴力和战争的语言。它常将粗鲁、有侵略性的竞争描述为信仰和技巧的标志,如将篮球中的严重侵入的犯规描述为对对手的警告,甚至体育新闻报道的比赛结果也充满了暴力形象,如“姚明两手力压奥尼尔火箭季前赛挑落卫冕冠军”,“湖人痛宰公牛”,“ITF北京挑战赛晏紫杀进8强”等,如此描述,听起来更像战争的结果。媒体化的体育绝大多数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有时甚至是放大成“敌意”的宣传。

4、娱乐至死,低俗过度。

当前体育媒体化过程中,不少媒体过分追求“眼球”,盲目模仿西方媒体的不良做法:虚张声势,夸大其词;“无事搅三分,得事乱发挥”;热衷于明星包情,快感于一时盈利。动辄就拿“星”、“性”、“腥”说事,如《新周刊》就曾专门把肩部以下腹部以上的女性部位图片作为封面,让指向“性”的赤裸文字兴奋受众神经的同时,麻痹他们的心智。

在体育新闻传播中,追求新闻的趣味性、生动性、娱乐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对娱乐的“效果”盲目崇拜,把体育事件本身的“成色”无限放大,而想当然地一味追求某些受众内心那隐蔽的“快感”脉动,而全然不顾新闻传播所应有的客观追求、知识弘扬、文化批判以及人文关怀等。其做法最终只能使有良知的人们抛弃这种低俗化的“新闻体育”,远离那妖魔化的“体育”运动。

5、成败说事,人文欠缺。

在强调和崇尚成功和胜利的媒体化体育中,冠军成为克服各种艰难而取得成功的英雄,在欢呼、拥簇、聚焦于金牌获得者的胜利时刻,“银牌仅仅是一种安慰奖,而铜牌则几乎不被议论”,其他运动员早已被遗忘。如十运会期间,上海某报在其短评《冠军落马》中写道:“十运会主项大项尚未开始,奥运冠军已连续纷纷落马,着实令人兴奋。随着赛事进入高潮,估计会有更多的奧运冠军、一流名将落马。我们相信也希望如此。因为这是中国体育后继有人的象征,这是08年奥运辉煌的预示。奥运冠军落马,真好!”透过这句话,笔者很难体会到作者高兴的理由。因为体育运动竞赛的结果取决于技术、战术、生理、心理、对手状态、自我发挥,有时甚至涉及到时间、地点等多种主客观因素。冠军也好,运动员也罢,他们首先是人,常年的训练和比赛,已使他们伤痕累累,心力交瘁,怎能奢望他们永葆冠军。

冠军难能可贵,金牌固然重要。但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那种锲而不舍、不畏强手、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才是展示于人的真谛与启示。我们现在大力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入的生存、发展和未来。我们更要强调和传播一种健康的、以人为本的“体育竞赛观”与体育价值观,追求体育新闻的人文关怀。

6、恶性竞争,虚假成灾。

一些媒体、体育记者或在两者的合谋下,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一味追求独家新闻、内幕新闻、爆炸性新闻,或采取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空穴来风、合理想象等手段挖掘“新闻”,故作惊人之语,导致各种虚假体育新闻层出不穷。《新周刊》曾出专题《病态传媒》,评出2001年“假新闻最字榜”,其中涉及体育新闻的竟有数条。另据2002年第7期《新闻记者》杂志统计,韩日世界杯期间中国媒体水准大失,失实新闻竟达8条之多。还有,在《新闻记者》评出的“2(104年十大假新闻”中,体育新闻竟占了3条。可以说,近年来的体育新闻界是虚假新闻泛滥的重灾区之一。这些虚假体育新闻的危害性很大,有的因新闻侵权而惹了新闻官司。

媒体化范文篇7

1.电视新媒体化的产业链战略"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提出了挑战,不仅抢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且对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造成极大威胁"因此,电视新媒体化生存的优势整合,有必要实施产业链的战略"(l)电视媒体想要发展新媒体,有必要在适应市场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一条能够实现上下游电视产业相互支撑的产业链"除了需要挖掘新媒体的渠道,进行形式的整合,还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新媒体的产业链战略,从而增强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价值和核心竞争水平"(2)随着人们对电视信息需求量的上升,很多信息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而人们生活的改变,对电视终端提出了便利性和灵活性的需求,因此就出现应运而生的移动电视和手机电视等"这是传统媒体以新媒体的形态进行产业链的合作"这一合作,调动各种资源和优势,挖掘新媒体的价值,改变以往传统媒体单向和封闭的格局,完成各项电视业务的目标"(3)产业链的整合,需要兼顾电视内容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移动运营商、广告服务商、电视终端显示制造商等的利益"电视媒体需要发挥特有的优势,加强与这些商家之间的合作,争取与更多质优的产业供应商合作,提高新媒体的资源优势水平"2.电视新媒体化的多媒体融合战略"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多媒体融合,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基于新技术发展基础之上,适应电视受众主体的信息多样化需求和信息使用习惯转变要求,将以往电视、电信、互联网分散的局面整合,形成新的媒体平台"(l)互联网和电视的融合"互联网的终端显示是机顶盒电视、台式电脑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互联网和电视的结合,为网络视频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譬如CCT丫的网络电视台、SMG、凤凰卫视等网络宽频媒体"(2)手机和电视的融合"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用户利用手机终端成为电视媒体发展新媒体的新机遇,并随着通讯网络、无限网络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收视手段技术的改善,手机电视媒体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3.电视新媒体化的内容开发战略"电视媒体新媒体化,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创新性的开发"电视内容资源的提供商和运营商,是支撑电视内容开发战略的主体"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电视内容单项传播的局面,但随之产生更多的低俗和版权侵权内容,特别是在网络媒体方面,给电视媒体的内容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l)电视媒体通过自身的行业优势资源积累,具有一定根基的媒体地位和节目生产能力,可与民营内容提供商进行合作,彼此之间互补优势,为电视媒体的新媒体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2)电视媒体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在内容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从社会受众主体的角度出发,尤其是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用户的特定内容需求,建立平台终端用户的内容数据库,以便电视媒体对内容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在产业链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3)电视媒体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对新媒体现成的内容资源进行加工,推行制播分离的模式,提高节目内容的价值水平,发挥资源方面的优势,并以多维度和多渠道的方式,将内容传播出去"4.电视新媒体化的品牌战略"电视的新媒体化,需要进一步树立品牌的形象"在市场竞争中,电视媒体只有打造品牌栏目,才能在同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带来更多的广告收人和收视率"电视媒体的品牌战略是在原有电视媒体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平台,发挥品牌的效益,实现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业务之间品牌渗透,实现两种资源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新媒体业务的推出,旨在赢得受众主体的认同感,这样方可赢得市场,而品牌影响力可以在帮助拓展新媒体的市场,将品牌的影响力渗透到各项新媒体业务当中,提高电视媒体的品牌价值"综上所述,电视媒体发展新媒体,是目前电视生存的新课题之一"新媒体更新了电视媒体的观念和战略,克服以往的时空限制"目前的电视媒体新媒体化模式有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电视媒体必须针对产业链、多媒体融合、内容开发、品牌等,对新媒体化生存发展的优势进行整合,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本文作者:蔡海东工作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

媒体化范文篇8

1物理教学设备智能化

在各大高校中看到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物理教育教学模式的智能化,教学设备的革新与变化,多媒体展示的系智能化进程的使用,为学生和教师之间创造了良好便利的学习环境。当教师在讲述物理知识时,学生不用像传统模式下的死记笔记来进行学习,只需要抬头认真听教师讲知识,这大大节省了记笔记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2],除了这些影响,在课后期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与教师、学生进行互动,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另外,教师也不用因为板书无奈接受粉笔末的危害,只需要用手操作好键盘鼠标,在课前做好多媒体预习工作。这种智能化的教学模式合理划分了时间利用率,全面有效改变了高校物理教育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网络化

在当今社会中,电脑网络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它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新媒体的运用在很大程度改变了高校物理教育教学程网络化的模式变化。在网络化过程的渗透中,高校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具有网络化的新媒体查询相关物理性上课所使用的材料和学习过程中用到的,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新媒体在高校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公开课、学生在网上进行物理知识预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化新媒体手段进行修改作业与完善工作,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3]。新媒体对于高校物理教学教育模式的渗透,在教学工作的许多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学过程的网络化是对传统物理教学教育模式的一种推翻和打破,新媒体网络化使得整个物理的高校教学活动更加简单化,并对教育手段进行了极大的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高校物理传统教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我们拿网上物理教学公开课来做参照,学生在互联网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中就像真正在接受教师面对面的教学一样真实,可以自由寻找世界上任何一所高等学府或者物理相关领域的最好的课程,来感受知识的熏陶和魅力。物理公开课大部分都存在准确、专业的翻译字幕,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远程学习物理方面一系列课程,当然在其没有听懂或者没有听清的情况下还能够循环播放学习,最终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新媒体对于高校物理教育教学模式还影响到了它教学过程网络化的趋向,但这是一个好的方向,丰富了学生物理学习资源,促进了多种手段在物理教学的运用。

3教学模式多媒体化

传统的高校物理教学是教师黑板板书与学生笔记相结合,再加上老师口头上的知识输入。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弊端,我们按照物理这个学科的基本属性来进行简要分析。物理是一门特别抽象的学科,它多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来分析研究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构成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这些实验性研究如果只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很难在学生心里产生直观的感受。这是传统教学所欠缺的,而新媒体多媒体化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4]。因为教师的肢体描述和口头描述都很难把事物运动过程展现出来。比如学生在学习“阻力学”这一节物理知识时,很多高校物理教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化手段,把学生日常可以看到“阻力”生动表现出来,学生更容易理解,直观感受到阻力运动,如推车、骑车顺风而行等,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阻力这个物理名词有感官上的深刻印象。在物理这门学科中存在很大一部分抽象的概念、规律,这些是我们生活中没有办法用肉眼看到的物质运动,而眼睛、耳朵的结合效果更加明显。教师通过文字和视频的穿插交融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感观上的激进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打开学生思路,发散思维[5]。除了这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手段比较单一化,缺少画面感,给学生抽象的感觉,学生如果觉得物理知识抽象难懂,这样就容易产生厌倦感,丧失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高校物理教师的板书如果没有达到简明清晰的水平标准,学生就会对此不理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除了这些方面的对比,有些高校物理教师由于自身的一些素质和水平会出现普通话不标准、板书错误等情况,这些确实是传统教育上的弊端。当然,新媒体促进了高校物理教学模式的多媒体化,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失误的发生。从而对高校物理教学起到一个有力的影响。

4教学模式动态模拟化

动态模拟化是新媒体技术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新媒体动态模拟化将庞大的信息转变为大量的数据和字数,并根据这门技术的应用建立恰当的的数字化模型,在高校物理教学模式的运用中,教学模式动态模拟化将物理实验动态灵活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在很大一方面促进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灵活化、自由化[6]。动态模拟化将物理知识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从而实现统一管理规划,这对于现代物理教育的运用起到很好借鉴作用。模拟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操作更为简单、性能更加可靠,并且标准统一。高校物理知识抽象性较强,当然除了这一点,它包含的实验性较强。在高中物理课本中,实验占了很大一部分,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很难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媒体化手段,将整个实验所包含的内容全部表现,这很大程度上处理了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让学生能够清晰了解实验[7]。

5结束语

对新媒体对高校物理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行分析,从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动态模拟化四个角度的影响入手,并根据传统模式与新媒体现代模式的对比数据分析实现本文设计。通过新媒体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的举例表明,本文设计的方法具备极高的实用性。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物理教育教学模式开创出新的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新.浅谈新媒体对高校物理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J].科教文汇,2013(1):61~62.

[2]陈伟山.新时期背景下新媒体对高校物理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9):261~262.

[3]吴威,陈桂云,李石.新媒体在大学物理实验新形式教学构建中的应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6(1):13~14.

[4]张琴,周晓红,陈杰,等.新媒体环境下转型高校大学物理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8(5):49~50.

[5]张雷.浅谈新媒体对高校物理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J].知识文库,2016(11).

[6]孙旸.新媒体对高校物理教学的影响研究[J].知音励志,2016(17).

媒体化范文篇9

随着现代手机技术地迅猛发展,对手机媒体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手机短信的传播效果,有人将手机短信认定为“第五媒体"。2000年前后,随着短信、彩信的推六手机开始成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融合的媒介。后来,手机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实现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功能。随着的商业化进程在我国逐步推广,三网融合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手机媒体化的特征将更为明显。。此后不久研究者们就认识到手机本身对新闻传播活动和我们思想的重要影响,开始分析手机这一媒体。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分析手机对新闻实践的影响,如《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挑战》、《聪明的移动者:手机与新闻摄影》。还有以手机等媒体为例子探讨媒介融合趋势和手机融合其他媒介的发展前景的。如《手机电视:面对四亿手机用户》、《传统纸媒的新媒体空间》。也有探讨新媒体(融媒)对人的影响,如《论媒介融合的功能》,也有从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三者融合的层面探讨手机的作用和影响的文章。匡文波和保罗•莱文森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手机媒体。匡文波的《手机媒体概论》从新闻传播媒体的角度介绍了手机的历史、手机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以及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负效应等多个方面。保罗•莱文森的《手机》在介绍手机对新闻传播活动影响的同时也涉及了手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童晓渝等人的《第五媒体原理》以手机为例,分析了第五媒体的结构、服务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种种影响。朱海松的《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阐述了无线广告在第五媒体上的运用思路,探讨了第五媒体的定义、第五媒体为基础的无线广告的形式、应用标准和广告效果等时至今日,3G技术促使手机的发展更进一步,人们对手机媒体的认识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趋势:手机媒体传承了移动通信“移动性、个人性、实时性、安全性”的特点,加上手机媒体集合传统媒体优势于一身,从1987年我国第一个手机用户诞生,到2008年4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3月底,全国手机用户数超过5.74亿,普及率高达43.4%,并有预测称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将近7.4亿。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如此广阔的潜在发展空间,为手机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发展趋势:

1、技术的3G化:在北京举办的2005无线通信应用(国际)峰会为我们揭开了3G的神秘面纱:手机不再只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移动音乐等多媒体娱乐功能将引领着新一代通信业的巨大变革。3G凭借其自身优势,弥补了窄带所引发的应用缺陷。

2009年1月7日,中国移动获得了中国自有知识产权TD-SCDMA的运营牌照,中国电信获得了CDMA2000的运营牌照,中国联通获得了WCDMA的运营牌照。经过重组和3G牌照的发放,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实力差距逐步缩小,纷纷开始全业务运营下的媒体布局。

目前,在国际上由大唐移动主导开发的TD.SCDMA技术与欧洲的WCDMA和美国的CDMA2000一起成为第三代数字手机(3G)技术的三大国际标准。TD.SCDMA作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不仅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也得到了许多企业的支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2006年将是中国TD—SCDMA技术的成熟年,也是中国颁发3G牌照之年。因此,可以认为2006年是中国基于3G技术的手机媒体元年。随着3G即将在我国启动,个人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也日益临近。专家预言,我国3G业务的开通,将带动1.5万亿元的市场需求,其中移动终端——3G手机占据2/3,达到l万亿元。所以说,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3G化。

2、内容的娱乐化和形式的多媒体化:受众成员的媒介接触活动是一种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的活动,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心态的变化,使大众越发崇尚娱乐化。所以为了满足手机用户的需求,手机媒体必然向着内容的娱乐化,形式的多媒体化方向发展。有调查显示,手机短信中发送幽默笑话的比例高达51.2%,这充分体现了手机媒体的娱乐功能。有调查显示,基础语音业务仍然是手机用户最基本的需求,而娱乐需求是移动用户普遍存在的需求。手机用户的娱乐需求有如下几种:自我展示需求:自我个体娱乐;个性表达需要。而3G时代的网络带宽可以充分保证手机承担更多的娱乐功能和多种的媒体形式。3G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手机范畴,而是上升到了一种平台、甚至一种文化的高度,它代表的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有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深远影响。而随着3G的越来越深入,必将有越来越多你意想不到的功能被开发出来。届时,我们与3G的关系就像与水、电、煤的关系一样,终日都不可分离。公务员之家

3、应用的社会化:社会环境的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越高,手机媒体的用处就越大。当3G手机在全社会普及,成为时代宠儿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所以手机媒体在社会中的应用也就范围越来越广。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无线技术正在向更高的宽带,更大的容量,更好的服务质量方向发展。到时候手机用户可以直接在手机上登陆图书馆。图书馆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了,而是会跟着你走的移动图书馆。手机用户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就对图书馆的图书进行在线检索,咨询、下载、阅读等。而且还能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实行精准的一对一服务。

(二)手机媒体的发展劣势

手机媒体是数字化的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就现阶段而言,在延续网络媒体优势的同时也延续了其不足的地方。第一,虚假与不良信息的传播、侵犯隐私、信息垃圾等,使得手机媒体缺乏一种公信力。从目前来看,新兴媒体可信度远远落后于传统媒体。第二,病毒的爆发和黑客的入侵都有可能造成毁灭性后果,致使信息安全度降低。第三,由于手机媒体传播的交互性以及当前管理机制尚未成熟,使得手机传播中的个人行为很难组织化,使得手机媒体很难形成一种整合力量。第四,由于技术的因素,手机辐射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吴长伟,万智炯.传统纸媒的新媒体空间[J].中国记者,2006.10:56-58

[2]吴长伟,万智炯.手机电视:面对四亿手机用户[J].中国记者,2006.05:61-62

[3]陈绚.论媒介融合的功能[J].国际新闻界,2006.12:72—76

[4]林振辉.手机媒体化对媒体影响力格局的影响[J].中国记者,2007.6

[5]黄文.聪明的移动者:手机与新闻摄影[J].国际新闻界,2007.2:11-15

[6]盛希贵.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7.2:5-9

[7]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

媒体化范文篇10

关键词:搜索引擎;信息检索;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搜索引擎的定义

搜索引擎(SearchEngines)是指在WWW中能够主动搜索信息、组织信息并能提供查询服务的一种信息服务系统。搜索引擎主要通过网络搜索软件或网站登录方式将WWW上大量网站的页面信息收集到本地,经过加工处理后建成数据库,从而能够对用户提出的各种查询请求作出响应,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地址。搜索引擎提供的导航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上非常重要的网络服务,因此搜索引擎也被称为“网络门户”。

2搜索引擎的发展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鼻祖是1990年由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学生AlanEmtage、PeterDeutsch、BillWheelan发明的Archie。随着Ieternet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检索信息的Robot程序,该程序能自动地不断重复地在网络上检索信息,这种行为很像一只蜘蛛在Ieternet上爬来爬去,所以又称为Spider程序。

1994年7月,世界上出现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Lycos。同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博士生DavidFilo和美籍华人杨致远共同创建了Yahoo!,并成功地使搜索引擎的概念深入人心,从此搜索引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自1998年开始,出现了一个搜索引擎空前繁荣的时期。随着Google的出现,第二代搜索引擎诞生。它们不仅拓展了搜索引擎的生存空间,而且还极大的提高了搜索的质量和效率。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市场“历练”之后,全球第三代搜索引擎呈现出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以Google为主的“技术驱动型”理念;一个是以Jwmguagua(精武门呱呱为主的“服务驱动型”理念。第三代搜索引擎是智能搜索引擎,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向。

3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

3.1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化是网络信息检索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网络用户对检索精确度和效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搜索引擎重视自身在检索功能和检索服务上的智能化程度,将涌现出智能搜索引擎。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与用户交互,最大限度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它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真正智能化的、个性化的信息过滤和推送服务。因此,智能搜索引擎成为今后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

3.2向个性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个性化是指各网络检索工具注重内容的特色化和服务的个性化。个性化的核心是跟踪与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来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并为用户提供全程帮助和服务,使得个性化搜索更符合每个用户的需求。搜索引擎的个性化还体现在提供特色的服务和功能。公务员之家

3.3向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未来的搜索引擎将在技术上更加成熟,在搜索内容上向多媒体化发展。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的检索数据量高速增长,多媒体搜索引擎的发展迫在眉睫。同时,搜索引擎在向用户提供检索结果时仍可以向多媒体方向发展,使得检索结果形式多样化、生动化,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向多媒体化方向发展是搜索引擎发展的又一个新趋势。

3.4向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

首先表现在可以检索的信息形态多样化,如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其次表现在搜索引擎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检索工具,正在向其他服务范畴扩展,提供站点评论、天气预报、新闻报道、股票点评、各种黄页(如电话号码、航班和列车时刻表、地图等)、免费电子信箱,以多种形式满足读者的需要。

3.5向商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互联网上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用户基数的不断增长,为电子信息的增值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里汇集了最新的思想、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大的潜在市场。搜索引擎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门服务形态,而且成为一项产业,它的商业利益成为推动系统完善和扩展的主要动力,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由公用性转向商业化。

3.6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由于用户千差万别,对信息搜索往往有不同的要求。综合性的搜索引擎收录的范围太广、太大、无法满足某一特定的需求。而垂直性专业搜索引擎则可解决这一难题。垂直性专业搜索引擎只面向某一特定的领域,专注于自己的特长和核心技术,能保证对该领域的信息的收录齐全与更新迅速。

3.7向可视化方向发展

可视化信息检索是把文献信息、用户提问、各类检索模型以及利用检索模型进行信息检索的过程,展示在一个可视化空间中,并向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可视化搜索避免繁琐的操作过程,使用户更直接、方便、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和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XML、RDF、GRID在信息中的应用,可视化检索将成为搜索引擎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桂华.谈谈网络搜索引擎的发展及使用技巧[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