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12 11:32:32

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研究论文

国内科技创新研究刊物发文统计表

2是针对“科技创新”的1009篇发文在各大刊物中的分布情况,由于篇幅限制,仅选取发文量在前14位的刊物,可以发现7大专业科技类刊物发文总量为427篇,占总数的一半左右,《科技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等半月刊由于总发文量大,其在“科技创新”上的发文均占总量的10%,而《中国科技论坛》、《科学管理研究》因单期发文量少和出刊周期长原因,尽管属于专业科技研究期刊,但发文量仍然相对较低。可见专业类刊物是我国科技研究发文的主体,而一些经济类、社科综合和教育类期刊也具备一定的发文量,科技与经济社会在各方面存在紧密联系,随着联系性的增加和这种内在规律的表3是1009篇中一些主要作者的姓名和发表文章篇数,排名比较靠前的有陈东明、梁燕、翁伯琦、朱学新等,发文量都在3篇以上。由于绝大多数CSSCI期刊都有在一定期限内同一作者不能在同一刊物多次发文的要求,而其他作者发文量仅在2篇及以下,还有未被本表统计的其他作者均以1篇的数量发表,这些人员绝大多数为高校、社科院及有关科研机构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这种研究的分散化不利于科技研究专题的形成和知识研究的连续性,应当积极关注科研研究的团队性和集群性,以体现科技创新领域研究的规模经济。

国内科技创新研究被引情况分析

根据2000~2012年10月所有关于“科技创新”的文章被引排名前10位,钱平凡在2004年发表的《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被引频次最高,达到了16次,其次是西南财经大学刘诗白教授撰写的《论科技创新劳动》一文被引同样为16次,方旋、周叔莲、肖元真、周静、王章豹、唐炎钊、刘凤朝、冯长根等发表在《管理世界》、《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科技论坛》、《科学学研究》上的多篇论文被引率高达10次以上,特别是距今最近在2007年发表的《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一文能够达到12次的被引非常难得。从被引率情况看,有4篇与科技创新的评价有关,集中在高校、区域的范围上,这体现了目前随着科技活动的逐步开展,社会对科技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情况和影响效率因素有着定量测度的需要,对于一个对象而言,是什么影响着它的科技创新效率和如何进行测量,以及由此引发的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这是当前学术界对科技创新研究的重点。在宏观层面上,如何根据产业集群的需要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资源合理的匹配也是热点问题,科技创新并非一个狭隘的概念,而是随着地区产业的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具体情况而运动,这也使得社会对科技创新未来的趋势走向非常的关注。罗友和(2004)认为科学技术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是一种公共品。它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共享性,几乎所有使用科学技术的人或机构都能普遍受益,从而形成溢出效应;二是科学技术创造成本十分昂贵,但是复制它却很廉价,使得此类创新具有很高的风险性。〔2〕所以从“经济人”假设看,绝大多数经济主体都会选择搭便车,享受科技成果却谨慎付出,所以科技工作只能由“公共组织”政府来进行主导,但对政府主导科技创新的研究成果却没有需要的那么多和深入,这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研究的一个弊端。从被引期刊来看,呈现出了经济、管理、科技期刊的分化现象,一些发文量大的专业科技期刊,如《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管理研究》的文章被引次数并不高,普遍为2左右,而《管理世界》、《编辑学报》、《经济地理》、《中国高等教育》等众多期刊单篇科技创新文章被引超过5次的现象,这充分体现了当前一部分专业科技类期刊在科技创新研究领域领导力的弱化。除了专业期刊外,一些领导人和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的论著也被广泛引用。主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党的文献》、《新华日报》、《论科学技术》、《科技与法律》等媒介上发表的“科技”专著被引高达47次。吴敬琏和熊彼特等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的《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和《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等一些专著也成为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研究的根本理论基础。这充分说明我国广大的科技研究工作者在进行独立创新上取得的成就不足,还没有脱离上述论著的讨论框架和根据实际构建出新型的科技研究范式及理论,并且值得关注的是数理方法被大量引入并不代表科技创新研究的评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因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改进,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基于前人的理论基础搭建分析模式,然后采取多种多样的规范和实证分析方法去讨论现象和原因,但有理有据的改进建议却表现出“虎头蛇尾”,这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研究工作的重大不足。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科技创新研究领域的回顾和总结,有以下结论:①我国科技创新研究在CSSCI层面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效率评价、战略发展等宏观层面,在操作的基本面上缺乏针对科技创新的实践研究,严格来说科技研究的正常路径是先实现围观操作层面的科技创新分析,得出大量资料后才能够实现大方向上制度分析和宏观层面的评价及政策调整,但目前通过研究范围看对宏观层面的论述过多,在微观上也主要集中于高校、企业等群体,对热点问题结合的问题探讨非常的少,即使有也大部分属于一笔带过,缺少深入细致的分析;②发文的刊物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几大专业科技类刊物,而在综合社科、经济管理、教育等其他期刊上发文比较分散,在研究的方向上也不具有趋同性,很难形成科技研究的规模性。当前从事科技研究的主要为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有关研究人员,而具体到科技经济组成部分的企业却很少在发表科技研究成果,这体现了“产学研”链条存在脱节,企业中的知识管理转化机制不顺畅,使得众多的成果不能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表现。说明当前在企业中知识管理普遍受到弱化,给予有关的科技研究人员激励不足,应通过加大科技创新考评权重,使得广大科技研究人员的积极性爆发出来;③从被引情况来看,目前科技研究过于注重宏观层面的效率评价,而缺乏对已有成果的比较和总结,对于科技创新一线的实时动态和成果没有紧密的联系,而是仅停留在一些比较大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一些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博弈论的方法进行规范分析,一些比较主流的创新思想占据着当前研究的主要部分,虽然目前研究成果非常多,但基本没有脱离这个框架,即使有创新也大多是采用了国外的先进经验,自出创新分析范式和理论模型的能力非常薄弱。应当对一些比较新颖的科技创新新方法进行研究,如李伊力(2009)解决了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阐述了科技创新一种新方法:TRIZ的核心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流程。〔3〕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需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也需要研究范式的创新化和实用化,继承优秀理论基础、实事求是的创新分析方法、坚持以实用性为导向是未来我国科技创新研究的重要原则。

本文作者:王娟工作单位: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