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6 16:35:11

中学课堂

中学课堂范文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学校体育;课堂教学

2014年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就提出了有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要求各级学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特点,在各科目的教学中能够落实好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体育是我国中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科目之一,能够帮助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发育,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培育,能够让学生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渗透核心素质培养。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培育概念和内涵

自从新课程改革提出以来,其中虽然提出了相关教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但是没有给出相关的具体概念界定,我国学术界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把学生的核心素养概括成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还有情感态度的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纵深学习、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培养需要落实到实际的中学课堂教学当中去,核心素养培养一旦离开了课堂教学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相应的教育功能,因此一定要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性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不同的核心素养培养模式,让核心素养能够在不同的学科中展现出不同的性质。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培育工作,能够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体育情感、体育品格和运动能力,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具备完善的健康知识。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分类

(一)健康意识。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指的是以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为重要基础,根据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能力的培养,逐渐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关于体育行为和能力的综合素质修养。首先需要以健康锻炼为主题指导思想,在中学生体育教学和技能教育过程中贯穿健康锻炼思想,让学生能够以提升身体素质为目标让学生能够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二)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教学中一般都是针对于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方面的教学,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人体生理卫生常识和相关的锻炼基本知识,而体育技能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体育运动的技巧,通过二者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相关人文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文化知识。(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培养两个方面,健康素质包括有中学生身体的健康状态、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等,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健康素质,才能够提升运动素质,可以说健康素质是运动素质的重要基础,健康素质水平高能够推动运动素质更好地发展。(四)体育意识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体育意识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体育意识能够让学生形成身体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五)体育品德培养。体育品德反映出了一个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变化,是体育运动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积极、有效和健康的体育运动行为。

三、中学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在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系统中,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和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育不够重视,认为体育教学是其他课堂的辅助内容,更多是为了能够放松学生的学习压力而存在的,认为过于关注体育教学的发展会浪费智育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自身就缺乏了体育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和在体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质培养不够重视,学生自身的生理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基本常识内容掌握不完善,没有形成自主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体育习惯。较长时间缺乏相关的体育素质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即使是身体素质良好,但是在体育活动中亦容易表现出质量不佳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学生上体育课只是为了能够娱乐玩耍,并没有真正的以自身素质提升为目标进行锻炼,无法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跟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渐行渐远背道而驰。

四、核心素养培养下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的培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现出来的体育情感主要是通过体育学习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和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方面,就是说中学生是否喜欢体育运动,是否热爱参加体育活动等。体育情感是基于体育兴趣发展起来的,想要发展学生的体育情感,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为了能够帮助发展学生的体育情感,因此二者相辅相成。体育情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体育品格跟体育情感相比较来说,更加趋向于精神方面的教学,例如说在体育运动中该学生变现出来的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团结协作和拼搏的运动精神等。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的培养,需要注意根据当前课堂教学实际进行针对性培养。例如说想要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娱乐性比较强的体育教学活动,想要提升学生的挑战精神,则可以举办竞技类运动项目,想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则可以举行集体合作体育运动,利用不同的体育活动类型和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二)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培养。中学生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需要重视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主要是运动习惯培养、专项运动能力培养还有基本运动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在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运动能力培养,利用教学目标引导教学课堂。在教学中跟家庭教育建立联合教学机制,让学生能够在离开课堂回到家庭之后同样能够重视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跟家长建立微信互动群,提醒家长注意学生的身体锻炼,定期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监督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锻炼。(三)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培养。通过教学需要让学生详细地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和运动行为,避免由于健康知识的缺失而对学生身体素质造成损伤。例如说在进行篮球传球、接球教学时,教师要详细地向学生介绍在运动中容易造成手指挫伤的原因和防护措施,确保学生能够有效避免出现手指挫伤问题,教师有义务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能够导致出现运动伤害的,而哪些伤害又是可以有效地避免的,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掌握全面的健康知识。中学生正处于关键的成长发育阶段,需要有健康的身体来保障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中学体育教学需要积极响应素质教育思想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加强中学生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培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魏亚楠.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07):71~72.

中学课堂范文篇2

【关键词】心理学;学习环境;语文;教学

课堂氛围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有反作用与教学效果的一种综合状态,由于当前学校教学是一对多的形式,课堂氛围对教学效果有广泛性、深入性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其承载的教学目标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对课堂氛围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课堂氛围的内涵与作用

1.课堂氛围的内涵。课堂氛围实质上是一种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集体性心理气氛,是集体中某些情感与态度占据优势后形成的一种综合状态。具体来说是师生双方共同具有的情感、知觉、意志及思维等,其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及教学场所的客观环境共同组成,环境因素的影响体现在课堂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方面。一般情况下,课堂氛围的衡量指标可以依据秩序性、参与度、交流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划分为积极、消极、对抗三种氛围类型。积极氛围一般具有严肃认真、宽严相济、张弛有度的特征,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活跃的思维。消极的氛围中,学生发言不主动、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而对抗的氛围则表现为混乱的教学秩序与紧张的师生关系。2.课堂氛围的作用。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前置条件之一。良好氛围的作用是双向的,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使双方具备更好的默契,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消极与对抗性的氛围必然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起学生破坏课堂纪律、制造混乱。所以课堂氛围以整体性的特点发挥作用,对整个班级的学生产生无差别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二、中学语文课堂氛围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角色的定位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管理者的角色出现,根据教学大纲的计划进行教学,教师大多在主导学习进程,学生则大部分以被管理者的角色顺从于教师的安排。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主动思考的习惯,创造力得不到提升,课堂氛围逐渐转为消极。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偏差。当教师以权威性的管理手段掌控课堂后,课堂氛围不可避免地走向消极,而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民主、活跃的氛围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创设良好课堂氛围时,应当首先改变自身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采取更加合理的方式从精神环境的角度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2.教育方式缺乏自主性。激发兴趣是提高课堂氛围的重要方式,而兴趣的培养需要以主动探究的教育方式实现。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参与程度低、交流方式缺失等问题。参与程度低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单一,语文教学中仍然采用讲授式的教学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如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认为背诵是主要的学习目标,并未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与时代思想,也就无从培养其情感与观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方式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教学方式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固化为一定的流程,教研组更加注重成绩的提升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同时,在课内或课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产生隔阂,当成绩成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后,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与生活交流自然性的减少。3.教育技术落后于实际需求。伴随近年来语文教学中新思想与新方式的推广,对教育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尤其是语文教学中,采取的通读、分段朗读、重点讲解等方式始终未离开课本。对中学生来说依托课本展开的教学较为枯燥,难以用积极地态度配合,因此影响了学生在塑造良好课堂氛围中的参与程度。面对语文教学中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当前教育技术的应用明显滞后。如互联网的使用方面,教师在备课阶段仅以搜索引擎补充相关知识的方式略显不足。造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来自学校与教师两方面,学校方面主要体现在资金分配不合理、设施设备不完善,教师方面则主要来自消极的学习态度。因此,需要以合理的方式加强新技术的利用效果,以提升课堂氛围。

三、创设中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建议

1.以开放的思想观念培养民主氛围。虽然教师不应当过分强调自身管理者的角色,但不可否认其在教学中仍需处于主导地位。为确保教师在主导教学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塑造积极氛围,应当提升教师的观念、性格、能力。第一,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观念、心理,因此课堂氛围中应当将具备开放包容的姿态。所以教师需要不断调整落后观念,改变过去管理者的角色,放下指挥命令、包办一切的心态,转而采取民主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已达到全面塑造学生品质与能力的目标。第二,开朗的性格是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的前提,乐观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到位的表情、充满朝气的姿态影响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例如,在古诗文的学习中,由于中学生人生阅历与历史知识的限制,往往不能很快的理解作品的内涵。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理解以深情地吟唱为学生建立其直观的感性认知。第三,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活跃课堂氛围。2.以学生为舞台主体发挥个性特长。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往往是教学舞台的主体,这要求教师将讲授型为主的授课方法逐步改变为多样化的方式。现代教学中常用的谈论教学法,能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逐渐成长为舞台的主角。如人教版教材中八年级的课文《醉翁亭记》,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根据春夏秋冬及朝暮分为六组,自行绘制所属景色的画面并配文解说。小组可以发挥集体讨论的作用,在学生的相互交流外,也应当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主题不必拘泥于课程内容,可以扩展到思想感悟、生活经验等多方面,从而培养师生的感情。教师应当摒弃以成绩论成败的评价方式,从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与闪光点,应当学习叶圣陶先生著名的“四块糖故事”,以鼓励的态度完成批评与教育。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教师与学校的人文情怀,从而敢于不断尝试与挑战,在自由的舞台上充分发挥个性与特长。3.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增强积极性。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具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感受、扩建教学信息量等作用,是改善课堂氛围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应当更多的利用新技术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如北方学生在学习课文《苏州园林》时,如果没有实地浏览过江南水乡的景色很难对其中的艺术美感产生共鸣。此时教师可以播放与园林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丰富的图片详细的讲解“以窗框景”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另外也可以将江南历史文化的纪录片作为课外扩展知识供学生观看,同时布置自主探寻性的写作任务,逐渐培养出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习惯,从而带动课堂氛围的改善。总之,先进技术的应用应当把握趣味性、探索性的原则,将其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集合起来,不断利用正向引导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课题氛围。

四、结语

良好课堂氛围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家长的参与。由于课堂氛围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状态,学生健康心理与积极心态的培养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完成。因此在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中,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配合,共同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鲁一鸣.中学语文校本教材编写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7.

[2]薛小敬.中学语文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学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

中学课堂范文篇3

1课堂中的互动和灵动

笔者认为,互动就是以社会学理论中的互动理论为基础的,就是将课堂做为一个舞台,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语言构成这种特定的交往情境,强调这种交往中突出一种双方的主主关系,也就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互动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交往、沟通,在动态的教学中中形成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此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可以调节师生关系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现象,在此过程中可以强化师生与环境的教师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灵动是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注意师生中这种主体间性的关系,要设法把学生带入自己的教学中来,让他们能身临其境,和教师平等对话,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所讲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也学到了知识,课堂也因为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有了活力与灵性。

2课堂中互动和灵动的关系

笔者认为二者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互动是灵动的前提,灵动是互动要达到的积极效果。只有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才可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灵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解剖自己,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走出误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课堂产生灵动的效果。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互动是必须的,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哪里要设疑,哪里需要举例,哪里应该小组讨论,哪里可以分开辩论,总之,想方设法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让学生主动参加进课堂教学中来,也即完成互动环节,而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有灵动课堂的出现。

例如“笔者曾在一所学校和几位老师同课异构,执教陈从周先生的《开屏》,几堂课迥然不同。在备课时笔者将其定位于一篇情趣盎然的小品文。在教学时,笔者将语言的赏析、作品的价值乃至作者的人格魅力作为重点来品读。就这一点而言,倒是有一位年轻老师和笔者所见相似。但是最后课堂的呈现,以及学生的反应却又不一样了。为什么?在评课时发现,差异在于,同样的话,前者学生说出来的,后者是老师说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位年轻老师没能想办法让学生去自己思考。比如赏析语言时,笔者有这么一问:既为‘说屏’已经说清了什么是屏、屏的作用、屏的各类、屏的设置,那么就将这些文字组合在一起,不就是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吗?行吗?学生纷纷摇头,说‘不行!’顺水推舟,追问:为什么?学生急切地说,那么多有味的文字,怎么能删?再追问,有味?何以有味?这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找一字或一词,并用一个字来评价它的味。学生在思维打开之后,极为精到的评价为‘雅’‘趣’‘妙’等等。而那位年轻老师,自己对语言进行了赏析,虽也是类似的这几个字,但听来就截然不同了。”

可见同为课堂互动,但取得的结果却不一样。从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在互动中达到课堂的灵动,教师的教学方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能主动去思考的方法,才能在最后把教师想说的话让学生自己讲出来,从而让课堂富有了活力,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灵动。

中学课堂范文篇4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中学数学;课堂效益;高效课堂;信息技术

2017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发展智能教育[1]。数据驱动的智能革命已经广泛渗透进了教育领域,使得教育的管理面临着智能化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带来的是科技的浪潮和行业的颠覆[2]。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方向,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呢?如何把智能与我们的教育融合在一起,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温度、更加丰富多彩,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1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施,但数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使用的是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现不出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实际情况的教育路线?2020年12月19日-20日在珠海举行了“智能时代的中小学数学教育变革研讨会”,会上,汤涛校长认为目前的数学教育培养了好胜心,但没有带来激发兴趣的好奇心。对于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来说,要培养有后劲的学生,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葛军校长认为,随着新课程新高考进程的推进,数学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用“生长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

2“人工智能+教育”时代对课堂的影响

2019年教育部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里提出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在新一轮变革推动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前沿科技正加速应用于教育领域。主要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或者与同伴合作,互相探讨。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优势,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设计科学的、合适的学习方案。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还可以作为教师的有力助手。人工智能教育需要教师在探索与实践中,联合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各方面力量,深耕细作,实现从0到1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3]。人工智能实现了人机交互,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学生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或图片就能获得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大数据了解学习者学习的发生过程,智能测评学习者的真实学习水平,智慧教育平台的构建,不仅能够实现在线答疑、作业自动批改、智能化个性学习,还能通过智能设备有效预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依据精准的个性分析,向学习者智能推送学习资源,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推进未来教育的变革创新。通过智慧的方式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智慧的魅力,调动学生“智慧”热情,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创新,特别是在数学解题中,鼓励学生开展一题多解、变式训练等活动,全面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4]。

3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阶段,课堂教学仍然是重中之重,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带来强烈的冲击与挑战。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主要通过课堂的师生活动,实现课堂的生活化、情感化以及个性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切实进行课前预习,开启学习的知识前奏。《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教师明确提出预习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通读教材,画出要点,适当做笔记,理解主要知识点,慢慢地学会举例理解,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大胆提出疑问,与教师交流,参与智能教学平台相关的主题讨论,在平台反馈预习过程中的学习困难,尝试完成平台的预习作业。大数据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预习效果,根据这个结果,任课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首先,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教育教学中会存在个性差异。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用同一标准要求学生,允许学生个体的不同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可以做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授课,课前预习任务,课中基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数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着重讲解了学生预习当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并且通过大量案例、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基于案例的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另外,课堂上结合所授知识点,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完成情况,感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人工智能化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忙起来,通过完成任务、参与课堂活动获得知识。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因此要学会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加强巩固。大数据的结果也能让我们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督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息以及情感鼓励。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边讲边练、生讲生练,学生通过扮演小教师,体验成就感,体现个性差异。(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教师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有了兴趣,接受新知识也就更容易一些。教师要学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在§2.12等式的性质(《数学》七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学习中,通过VR技术,展示天平称物体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平衡。也可以用虚拟仿真实验室,让学生切身体会这一过程。这时再引入新课,学生顿时对等式的知识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通过Geogebra或者几何画板软件制作圆移动的动态过程,这样学生就看清圆和另一个圆从相离,到相切,到相交,到内含的动态过程,也可以借助展示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月球和地球一个月内的位置关系,平常生活中学生可能知道月球和地球的大概位置移动,但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情况,因此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看清月食的形成过程,不仅学习了天文知识,也清楚了数学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来创设具有趣、异、疑特征的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难度的生活化情境,把学生带入数学学科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熟悉智能教学系统,营造自主高效课堂。在教育变革中,必须要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进行全面融合,才能进一步通过智能软件、机器学习等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智能服务[5]。“驾驭式自主高效课堂”[6]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建立的学生自主高效学习发展的课堂。把每节课的内容分为许多小任务,大致按照“学、教、练、展、评”的流程,教师分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生为本,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使每位学生得到最优化发展。在课堂上应有一种读秒意识,把每个环节做到最佳,真正体现“驾驭式自主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益,努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极致化发展。有效落实“驾驭式自主高效课堂”五个微环节,即“学、教、练、展、评”+巩固诊断,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另外,通过智能教学系统的统计功能可以分析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解题习惯等,这样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教学,布置针对性题目,采用分层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5)借助智能软件,使数学知识可视化。我们常说数学比较抽象,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定理和概念等形成的过程上,因此可以借助一些智能软件,如几何画板、Geogebra、Mathmatica等软件,使数学知识可视化,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产生的过程,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由于概念定理等的讲解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师除了通过向学生展示生活实例外,借助思维可视化技术辅助学生理解,结合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让学生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如,在学次函数的性质时,可利用Geogebra软件画出二次函数形成的过程,通过图像学生就能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性质。这样既节省了画图的时间,又很直观,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6)拓展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高效的课堂学习后,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章节过后布置任务,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删繁去简,学会提取有用的信息,通过应用数学,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能力,培养自我认同感,提高对科技及其他类型模型的兴趣和探求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人工智能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教育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智能也是依赖于“人工”。教师应该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的长处,推动向“素质教育”的深刻转型。

参考文献

[1]江丰光,熊博龙,张超.我国人工智能如何实现战略突破———基于中美4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的比较与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1):3-11.

[2]罗玥汐.论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的结合[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1):27-28.

[3]陈海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0(20):18.

[4]朱文琼.初中数学智慧教育策略及案例分析[J].数学大世界,2020(23):12.

[5]高红.信息科技环境下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变革路径[J].数码世界,2019(10):162.

中学课堂范文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

在我国现阶段中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程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特别是其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弊端,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不乐观的局面。

一、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艺术的表现概念以及相关意义

通过我国相关专家领域对思想政治教学艺术的相关探究成果的研究,来对其中的教学艺术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对其中有待完善的部分进行相应的探索、改善。

(一)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艺术相应的表现概念

1.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的表现涵义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目的和相应任务进行最大程度的实现,同时借助对教育对象所具备的思想理念以及政治看法、道德素养等具备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性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把握,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得到更加灵活化的改革创新,则是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相应的表现涵义。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艺术得以表现的主要内容则在于其方法艺术中的基础性,例如,语言的方法形式以及疏通性的方法艺术,还有其艺术中的职能性也显得尤为重要,能对相应的决策进行最为高效的判断,并且可以准确的把握住合适的良机,能够增强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以及活跃性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相对的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能对教学时间进行充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存在对效果进行全面的强化。另一方面要对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艺术表现的内涵进行全面的掌握,其中有两方面必须具备的要素。第一,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方式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教学方式以及艺术的前提条件下,中学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则相应的缺失较为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从而使得其科学中的方式及艺术性都不能得到相应精确化;因而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相应开拓和艺术性都能够将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进行全面的呈现。所以要求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模式来对艺术教学的模式进行有效的集合,从而进一步的将教学的成效性进一步的提升。第二,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艺术性与文学创作性质下的艺术性有着本质意义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艺术性质将抽象的理论全面的具象化,使受教育的人员能够对其产生深刻的理解认知;其中理论性的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性内容,在对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对艺术性教学进行应用要要针对相应的原则进行全面的贯彻遵循,要将其中的科学意义和价值意义进行高效的整合,能充分满足人们相应的需求,能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有着积极意义的引导,具备一定程度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一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可以最高效的将人们对于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进一步的加强;在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新课堂中,教师要对理论中的科学意义进行全面的展现,从而将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性质进行表达;从其实质意义方面来看,在中学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技巧性的将其中的创新意义和活跃度进行淋漓尽致的体现,实际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教育模式相应的提升至艺术的高度,使得其教学的成效性能够得到全面整体的提高。

2.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的呈现特征

首先是其表现方面的审美特征。和其他方面的艺术模式有着同样的特性,具备着过于生动形象化的语言,都能使读者产生感情方面的心理共鸣,并深陷其中将相应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进一步的提升;在另一方面也是内在美以及外在美这两者最为高效的整合,全面的将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进行最完美的呈现。其次在于将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利用最为灵活的方式来进行展现,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主体思想加以掌握,对其中的情感美加以体会,其中渗透性是展现思想政治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通常表现在现代的生活中以及现代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将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革创新,将人们的创新意识以及主体意识、自由倾向进一步的最大化拓展,将我国相应的社会意识发展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化的呈现。另一方面还在于其中所存在的复杂特征,由于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因而有着相应的复杂特征;虽然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能将其内容进一步的具象化,将其成效性最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尽管如此,对某一部分的个体来说,并不一定是有效的,所以在中学思想政治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个体审美能力以及鉴赏水平的不同,使得其教学进程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因素。

(二)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得以呈现的意义

首先是中学思想政治其课程性质的主要要求。在《课程标准》中曾经明确的强调在中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必然的途径,因此思想政治的教学课堂有一定性的关键地位以及意义。是人文社会学科以及德育课程以及其他很多因素的有效集合,其核心部分的价值意义在于能够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基础性的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特性和特殊性质都能得到全面化的展现,将中学思想政治的教学实效性以及高效性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其次在中学生的思想特性以及接受程度方面,对于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艺术的呈现有着必然性的意义存在。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针对思想政治教学这一门课程,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则是强烈的渴望更深刻的对思想政治展开学习,第二则是采取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第一因素的学生普遍都坚持认为在自身的成长、学习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学习者本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社会因素的辨识水平进行培养提升;但是第二因素的学生普遍都对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保持着敬而远之的心情,认为其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太过于枯燥乏味,不能对自身有过高的帮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普遍都是采取应付且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中学生普遍思维运转都过于灵活,且其思想动态化并且都充斥着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现阶段中科学技术手段都日趋先进发达,使其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学生都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以及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将教学方法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革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应的教学艺术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在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成效性方面能够充分的展现其教学艺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方式以及生活水平都得以提高,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的价值理念以及道德意识等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在这种背景因素下,教师要加强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能够使得价值取向在发展过程中能在正确的轨道下发展,将教师本身的教学价值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都能得到全面整体的展现。

二、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现状提出的相应发展战略措施

(一)将课堂的有效性渠道进一步加强

在中学生的价值理念以及道德意识得以加强培养的实效性渠道主要就在于将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新课程加强,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渠道中,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有着核心意义。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努力才将教学课堂进一步的打造,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本身的主体位置,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将学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的发挥出来,无论是从教学模式或者是教学方式方面、教学理念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模式等都加以重视,使得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的教学有效性以及教学实效性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提升。

(二)将课堂中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的改革创新

通过对教学途径长期不断的探索研究发现,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之处,过于将教学过程中的严谨性以及系统性、逻辑性思维注重强调,失去了对学生本身性格特点的探讨以及对时代性特征的研究。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有着一定程度的实践性意义以及开放性意义,在当前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难免会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因而很容易导致知识的教学和时代的发展轨道有所偏离。在这一背景因素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全面的提高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视程度,充分意识到知识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践,因而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准则进行全面的贯彻落实,注重学习中的技巧方式。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趣味性,使得学生可以全面的摆脱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增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意识。同时教师还有注重对课堂稳定因素的有效控制,使学生能身处于稳定的课堂下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将学生的视野以及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拓展,来增强教学课堂中的高效率以及高质量。

(三)针对教学方式的改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有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引导性的作用,同时还有着营造活跃性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这一课程内容中,虽然有着相应的严谨性以及逻辑思维的理论知识,但是活跃积极的内容转换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要充分的改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枯燥乏味的负面教学氛围,将课本的讲解性相应的减弱,使中学生能拥有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以及自主能力,使学生的社会人文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意识都能够得到加强。教师应该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的丰富多元化意义,坚持对每一种教学方式进行灵活的转换应用。首先要善于对教学的课堂情境进行构建,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并且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其积极性;其次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学习准则进行贯彻落实,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时代特征的影响作用,使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以产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于当下发生的时事政治,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都能得到加强;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将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意义提高,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都能够进一步的具象化,使得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应的加强,将思想政治的主要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完美的完成,推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三、结语

中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意义,尽管在现阶段中部分的教学成效依然差强人意,但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以及相关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增添了现实意义,在为我国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大维.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探讨[J].考试周刊,2012(66).

[2]皮芬.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J].新课程导学,2013(24).

中学课堂范文篇6

第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使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实施教学,还应该是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态教学过程。语文课程的实施需要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设计和开发教育教学资源。

第二,教师要强化教育教学创新能力。通过初中语文课堂,学生可以感悟人生、体会人生。因此,课堂气氛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能积极探索语文知识。初中语文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第三,要优化课堂结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优化课堂结构,将课堂艺术充分体现出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课堂结构,完善教学活动,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第四,注重课堂导入的艺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新旧知识更好地衔接起来。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恰如其分的导入。好的课堂导入具有抢占先机的艺术效果,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堂导入语,并将其合理地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情感导入、情境导入等。第五,板书设计艺术。板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教学构思很好地体现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同时,板书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良好的板书能够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更好地体现出来,将复杂、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语言美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出好的板书。《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一书就是用技术和艺术浇灌而成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兵法”。全书共分为六大章节:第一章以讲述别出心裁研读课文为主;第二章讲述的是教学创意的美妙角度等内容;第三章讲述的是教材处理的生动手法;第四章以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为主;第五章对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讲述了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中学语文属于一个系统性学科,其中包含教学创意、阅读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仅仅凭借一本书的内容是难以全部涵盖的。该书主要从别出心裁研读课文、教学创意的美妙角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等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探索。

中学课堂范文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翻转课堂概述

1.翻转课堂概念。翻转课堂,即翻转教学结构。将传统的“教师白天讲授新知识,学生晚上在家消化巩固新知识”这种教学结构进行颠倒,变成“学生晚上在家学习新知识,白天在课堂消化新知识”。翻转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好相反,把吸收消化的过程,转移到课堂中,在教师的协同帮助下完成。虽然翻转课堂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新鲜,但是并没有涉及到高新科技,只是把原有的流程进行了颠倒重组。

2.翻转内容概念。

1)教育目的翻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目的的一项转变。翻转课堂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自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2)教育理念翻转: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自主探索为中心。

3)教学方式翻转:把新知识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前学习,把教师唱独角戏转变为师生讨论,把教师从传授者转变为协助者。

(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1.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这一理论由布鲁纳提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对认知结构的主动形成,而不是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学习者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并能够把获得的新知识,和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从而把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来。所以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对本学科的基本架构有一定的了解。发现法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自主地去获得知识。

2.互动理论。互动理论属于传播学概念;一方面,指信息的沟通、交换、创造和分享;另一方面,指信息传播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过程,师生与环境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提倡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责任,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为他们提供各种实用的学习资源,创造便利地获取知识的平台。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平等的互动过程,师生间应当建立起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新型关系。人本主义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爱护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制作视频。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好相关的素材,录制视频,并在视频中将主要知识点和重难点讲解透彻。

2.课前深入学习。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是对知识点的深入学习,不能和传统模式的课前预习混为一谈。但是,基于学科特点,语文教学点涉及范围广、教学方式多样,因此,也可以把课前学习放入到课堂中。

3.课堂交流与引导。在学生们经过课前深入学习之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可以对特定的知识点展开讨论。教师对讨论的主题、讨论的方向进行引导与点拨,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

4.课后总结提炼。翻转课堂的最后环节,对学生表现,进行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总结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后,找出解决的方法并统一整理,上传到校园网供师生参考巩固。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构建及其应用

(一)教学流程

1.课前四环节。1)制作导学案。将教材内容深入研究之后,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出发点,中学语文教师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制作好供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以及PPT,提前发放给学生并及时收回,作出评估与反馈。

2)制作教学视频。在研究教材的课标之后,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视频的呈现方式。在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视频的时长不宜超过15分钟,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3)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下载或由教师拷贝导学案和教学视频,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后进行自测练习并找出疑难点,做好记录后反馈给教师。

4)教师接受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制定针对性的辅导计划,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课中五步骤。

1)合作探究。自己或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来,集思广益,合作解决。

2)释疑拓展。对于学生们讨论之后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在课堂中解决,并根据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

3)练习巩固。由教师布置作业任务,学生在课内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反思。在课堂的末尾,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3.课后二要素。

1)知识的补救。整理学生们在学习中反馈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分析,并将这些资源提供给学生分享。

2)课堂评价。对教学的全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检阅教师的教学成果,为下一步的修改提供指导。

(二)开发原则

1.教学视频的设计原则。录制教学视频时,因为没有学生参与,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讲解进度,因此对录制的视频需要反复检查,找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教学视频的内容,不仅要涵盖主要的知识点,还要做到便于学生理解,语速要适中,同时在重点之处要有区分度。在视频的画面中,不能有干扰学生注意力的多余事物,对于重难点知识,则可以恰当使用一些特殊标志或图片,来引起学生注意。

2.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流程的时间、空间,进行了颠倒。因此教学流程的重新组织也至关重要。有学者建议将自主探究的组织形式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帮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让学生以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加深对新学知识点的掌握。

3.因材施教原则。翻转课堂,强调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有高低,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有偏差,需要教师的个别指导和帮助。因此课堂上应该留出至少五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化辅导可以安排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避免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遇到额外的困难;也可以安排在一节课的最后阶段,针对学生还未掌握的内容,进行个别辅导查漏补缺。

三、结语

中学课堂范文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民运动和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攀岩作为一种新型趣味的高效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攀岩从运动角度上来说,它是一种综合了健身、运动、体育竞技以及智慧教育等多种功能的高效运动项目,在现代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起到帮助中学学生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增添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趣味性,以及锻炼中学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困难解决能力的多重效果。因此,现代中学体育教师应当深刻的认识到攀岩运动的教育作用,并且积极在现代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推动攀岩运动的尝试,从而有效地优化现代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攀岩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攀岩运动即人为攀登峭壁岩石的一种运动,在现代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攀岩运动更倾向于模拟攀岩这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安全性,它是一种刚柔并济,能够锻炼中学学生多种方面和精神层次上面的运动,因此,总的来说,攀岩运动在现代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应用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锻炼和提高中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中学学生开展日常学习的资本,也是中学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基本条件,因此,作为中学体育课程的训练项目,其本身应当具备的就是要能够有锻炼和提高中学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能力。而攀岩运动的应用正好可以满足其中这一需求,攀岩运动在运动的锻炼角度上来说,它对于中学学生的肱二头肌、背阔肌以及心肺等身体器官和机能,都有着明显的锻炼和强化效果,长期坚持攀岩运动,中学学生可以有效地强化自身的身体各方面素质,并且拥有极其健康的体魄。第二,激发中学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现代社会这一高速发展的阶段,传统的中学体育课程训练项目,比如说“往返跑”、“踮脚跳”等,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中学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了,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需要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和空气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吸引中学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而攀岩运动的应用正好可以满足其这一需求。攀岩运动对于中学学生而言,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征服欲和顽强的探索欲望,使得中学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当中渐渐地喜欢上甚至爱上攀岩这一体育课程运动,进而有效地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2.攀岩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步骤

攀岩运动是一项非常严谨,并且技术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应当严格遵循以下几个教学步骤来开展攀岩运动的教学:第一步,注重基础理论讲解,帮助中学学生建立系统的攀岩运动概念。在让中学学生进行世纪的攀岩操作之前,中学体育教师应当先详细的向中学学生进行攀岩相关的各部分理论知识和技巧讲解,帮助中学学生建立系统的攀岩运动概念,从而有效地让中学学生知识攀岩运动需要那些技巧才可以正确的进行,同时也能够及时注意哪些操作是不当的,会危害他其自身的生命安全,这样中学体育教师就可以有小弟提前在中学学生心中打下预防针,保证攀岩运动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当中能够顺利的展开。第二步,体育教师做好演示示范。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攀岩运动作为一项实际的运动项目,中学体育教师不光要教学学生基础的理论和技巧知识,同时,中学体育教师还要更加重点做好示范演示,让中学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和了解攀岩的实际操作规律。第三,学生攀岩练习。学生攀岩练习是中学体育课程攀岩运动教学当中最为关键一步,为了有效地保证学生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中学体育教师应当严格的保证好的学生的操作准确性和技巧性,比如说时刻观察学生“换手法”、“换脚法”、“交叉手技术”等技术操作是否正确,错误及时纠正。

3.攀岩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措施

攀岩运动即是一项综合了健身、运动、体育竞技以及智慧教育等多种功能的高效运动项目,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但是,它同时也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危险运动,如果中学学生在攀岩当中出现操作不当等问题,其很容易对中学学生造成伤害的,因此,为了有效地保证攀岩运动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安全的运行,相关中学体育教室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种措施,来有效地强化攀岩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当中应用的安全性:第一,充分地保证攀岩道具的安全性。攀岩运动在实际操作当中需要一定的道具辅助,比如说“绳索”、“手套”、“抓地鞋”等,这些辅助道具是保证中学学生在进行攀岩运动当中安全性能的重要道具,因此,为例有效地保证其安全性,中学体育教师再将其交到学生手里之前,应当提前做好这些安全道具的安全性能检查工作,从而有效地保证学生攀岩运动当中道具的安全性。第二,强化中学学生肌肉力量的训练。攀岩运动对于攀岩者的肌肉力量要求非常高,运动量也比较大,因此,为了有效地保证中学学生攀岩的安全性,中学体育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攀岩操作之前,应当提前对学生进行好肌肉力量的训练,从而有效地让中学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攀岩运动的要求。综上所述,攀岩作为一种结合健身、运动、体育竞技以及智慧教育等多种功能的高效运动项目,能帮助中学学生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增加教学趣味性,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教师应当且积极应用攀岩运动来辅助教学,从而有效地优化现代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余晓东 单位:曹杨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安雷.攀岩运动在学校开展趋势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11期

[2]王安雷.浅谈攀岩运动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12期

[3]张晓艳,路明晶.攀岩运动安全防范措施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第二篇:中学体育课程衔接性研究

摘要:本文对重庆市部分中学体育课程内容整体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体育课程衔接的问题是近期备受关注的课题。通过对重庆市部分中学体育课进行分析,发现初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完全脱离,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提出体育课程内容衔接的相关建议,为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重庆市;中学;体育课;衔接性

当前,对于部分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已成为社会关注课题。由于初中、高中阶段学生身心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的衔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结合自身从事多年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分析部分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探索高中体育与初中的衔接,希望能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课程特点及选定规律分析

1.初中体育课程分析。初中生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11岁-15岁),身体各器官和组织趋向成熟,尤其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强。这个阶段的学生正是速度、力量和耐力发展的敏感期,体能也迅速增强,为学生学习运动项目技术和技能提供了基础。应当注重的是尽管学生身体处于急速发展期,心智及某些素质并没有同步跟上,尤其男女区别较大,如: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性情比较急躁,思想叛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区别对待,科学引导。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定型,许多项目都是刚接触,处于初步了解的阶段,因此,初中体育多为普及开展各项目,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运动项目。然而,现目前重庆市初中体育课程内容完全被中考内容固定,初中学生每天的体育课基本都是跳绳、实心球、立定跳远及体能练习,完全背离了教本教材的要求,也不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要求,没有完全体现体育人文的特点。初中体育教本教材内容是以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田径等基础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根据地区差异还可以将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目的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心,在获得基础的技术技能的同时,也为形成体育生活习惯。

2.高中体育课程分析。初中阶段学生接触了大部分基础的运动项目,对大部分运动项目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也能从这些项目中体验到快乐,这就为学生形成项目爱好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许多高中学校根据项目和学生的特点都实施了选项教学,许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专项学习。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仍然还处于发育的后阶段,尤其是心智成熟趋于接近成人,能够理解终身体育的意义,这对于学生参与体育的习惯、能力的培养是有正面促进作用的。但是,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繁重的文化学习任务,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

(二)课程内容分析

1.初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差异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与高中体育教学相比,最显著的差异除教材内容的增多和深化外,就是初中涉及到中考的问题,对学生来讲,高中在体育基本知识、理论学习方面的要求更高。在课程性质方而,初中与高中体育课程都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课程目标上看,初中主要针对中考项目比较深化和重视,高中体育课程在划分上更加具体。

2.初中体育课程内容到高中固定必修内容和选项教学相结合。随着新课标的要求,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要从必修向选项过渡。初中体育课程内容中考必修的固定项目和内容,学生对一些项目的学习并无兴趣,但还是要学习,造成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却没有深入掌握这些项目的技能内涵。到了高中阶段,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变化,有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项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项目的学习中,真正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人的思想理念。

(三)影响重庆市中学体育课程衔接性的因素分析

调研发现,部分学校高中已经开展了选项课程教学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开设的项目多以三大球为主,在其他项目方面开设的并不理想,然而初中还是多以中考项目为主,然而在教学课程安排方面初高中还是存在脱节的现象。其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田径作为主要课程内容。初中体育教学由于受到中考的牵制,在课程安排方面难免会背离教本教材内容,还是有大多数完全中学初中部开设了其他项目教学内容,结合中考项目进行教学,也有一定的成果,虽然间接性的影响到了中考成绩的效果,但是更完善了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一旦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后,主体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高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到达了比较高的层次,取决于他们的主观认知。他们在理性上的价值参与意识起到了主导作用,在这个阶段合理的安排教本教材,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衔接,因为学校体育教育衔接中最主要、最积极、最关键的主观因素取决于这个阶段。本阶段的学生对体育教育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体参与行为已经基本结合,这是学校体育教育衔接过程中具有发展潜力的内在驱动力。在分析过程中不能忽视的还有少部分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这也是初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体育教育衔接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这部分学生由于初中阶段为了能够考入理想中的高中,导致他们负担过重,从而讨厌体育锻炼,必然影响今后对体育锻炼的厌倦。高中体育教师有义务帮助这部分学生从培养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爱好着手增强他们的非理性情感参与意识,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选择、内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对竞技性的球类项目比较感兴趣,由于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导致的结果,比如现目前的足球热、篮球热等分不开的。在体育教育衔接中,在开课项目教学内容的衔接上提供了参考依据。而学生对田径类的跑、跳、投等及体操中的单、双杠项目的选择少,是很值得重视的,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于初高中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这是应该引起体育教师加倍注意扭转的一种倾向,在完全中学体育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水平是各校普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在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方针的正确导向下,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教育在理性上的价值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体育的参与行为比较自觉,这是学校体育衔接中的积极因素、主导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少部分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这应当是体育教育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学校体育教育衔接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2.目前在初高中体育教育的衔接上,影响其顺利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中考项目对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的影响,使初中体育课程脱离教本教材,其次,学生文化学习的负担过重和场地器材的不完善。

3.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主观意识表现突出,在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反映出较强的主观性,球类项目、竞技性项目等体育活动是男同学的主要选择取向,这对教学内容的改革、选项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二)建议

1.对中学体育教育的衔接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应该得到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的法律保证。建议在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的同时,应加强对体育衔接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对初中课程内容提出实践教学要求,在完成教本教材内容的同时,强化中考规定项目,强调高中体育教学不能脱离教本教材内容,在教本教材的基础上实现选项课程教学,强化提高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实现合理衔接。

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社会环境与时代风尚,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体育是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观念,自我健康投资的观念和科学健身的观念。真正把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更好的衔接起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初高中阶段的教本教材是循序渐进的,从初中初级球类、武术、体操、健美操等教学内容到高中阶段的不断强化,加强了这些教学内容的难度,更进一步的扩大学习的围度,强化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实践应用。从教本教材上来看初高中的教学内容达成基本衔接。建议加强初中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内容上扩大“视野”,使篮球、足球、排球、健美、健美操、网球、羽毛球、武术等教学内容出现在初中课堂,摆脱初中只以中考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怪圈,使学生能够参与和体会更多的体育项目的学习机会。

4.体育教育是学生在学习阶段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的最关键时期,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也是生存的资本。从而应该养成自觉、经常、终身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

作者:张琦 单位:重庆市合川中学

参考文献:

[1]苏彦浩.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分析[J].学周刊,2013/13。

[2]程明.高中体育向大学体育过渡衔接问题的研究[J].才智,2013/O6。

第三篇: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比较关注和重视体育课程教学;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都纷纷涌现出来,实践表明,中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有效运用,能够调到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营造体育学习的良好氛围,为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本文笔者根据自身从事中学体育教学的实践,通过实际教学案例为载体,侧重分析与探讨将游戏科学地融入中学体育教学之中的价值与具体实施策略,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而促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与质量。

一、游戏合理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的思考

1、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年龄不断增长,但是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却在不断下降,从相关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一直不变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部分体育课堂逐步演变成学生的自由活动,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无法实现,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作为一线的中学体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喜爱上体育课堂。实践表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机插入游戏活动能够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例如,在排球垫球的教学活动中,长时间的练习垫球,学生容易产生疲劳而失去兴趣,教师可以设计竞赛性质的互相垫球小游戏,这样刺激了学生内心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的兴趣。

2、利于深化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借助于体育项目中标准动作的训练,不断提升与发展身体健康素质,学生标准动作的实施来不开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直观化的思维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对抽象化的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里仍然一排球垫球教学为例,部分学生难于理解理论知识,在垫球练习中,不少学生垫球的动作不标准(弯腰不屈膝现象、手腕垫球现象……),教师可以创设“错误与正确大比拼”的小游戏,呈现出学生存在的各种错误,让学生做“裁判”进行纠错竞赛,根据错误现象,再次呈现标准动作,让学生在对比性质的游戏活动中充分理解、掌握标准动作的要领。

3、利于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德育目标的落实与渗透

中学体育新课标已经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而且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进而实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较好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学目标的渗透。例如,体育教师在室外教学中,设置“两人三足”的体育小游戏,将全班学生构成两两小组模式,用布绳绑住甲同学的左脚和乙同学的右脚,这样两名同学就构成了“三足”的状态,每组通过三只脚前进,各组比较运动快慢(比较各组谁率先到达规定的终点);第一次开始比赛时,多组学生都不能适应三只脚走路的情况,速度缓慢、半路绊倒的情况都有发生,体育教师进行了必要的指导:“每一小组两位同学互相探讨下如何保持步伐的一致性,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协作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前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进行“两人三足”的比赛,整体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组的协调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学们都惊讶于自身的进步;体育教师最后进行了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样的体育小游戏可知团结的力量的是巨大的,大家日后的学生和生活中都应该注重良好的互动合作……;可见,这种体育小游戏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巧妙地深化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体会团结他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现了课堂德育目标的渗透与落实。

二、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游戏选择具体策略的思考

1、从中学生的身体机能出发,合理选择体育课堂游戏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学生身体器官尚未发展成熟,体力活动应该注重“度”的把控,作为一线的中学体育教师,应该从学生身体机能适应的角度出发,创设一定负荷量的体育游戏,果断丢弃消耗体力过大的剧烈运动的游戏,这样才能真正让体育课堂小游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在必要的情况下,男生与女生的游戏活动也可以分开进行,能够有效促进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2、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出发,合理选择体育课堂游戏

课堂教学形式的选择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落实的效率,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小游戏的选择应该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足球传球动作的教学时,设计的游戏中应该注重足球传球技巧的融合;在篮球投篮动作教学中,投篮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应该蕴含于游戏之中;大量的实践表明,体育游戏的创设都要以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为支柱,若脱离这样的主题,单纯的为了“游戏”而“游戏”,让“游戏”喧宾夺主的体育课堂,这样的体育课堂是低效的、本木倒置的课堂,失去体育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创设“游戏”进行教学,极大地优化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推动学生身心健康的提升与发展,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的构设体育游戏运用于中学体育课堂之中,进一步推动中学体育新课改的各项目标的落实。

作者:何曙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新德:浅谈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2015(15):203.

[2]薛俊芬: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亚太教育,2015(14):89.

[3]李洪涛: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8):153.

第四篇: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前言

传统的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大胆地尝试“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把体育游戏充分地渗透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因此,明确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定位和指出体育游戏应用方式方法,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市第十八中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体育游戏教学模式与常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的效果。

2.2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长春市第十八中学的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体育游戏体育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体育教学方法。两组学生的体质均达标,同时进行三个月的对比观察。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两个班级的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实验前,铅球、立定跳远、长跑、肺活量,四项衡量指标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3.2实验前后两组受试班级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对两个班级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在铅球项目中,两组受试班级的身体素质指标变化幅度较大,实验组为7.692,对照组为7.417,上涨了0.275;在立定跳远项目中,身体素质指标变化幅度居中,实验组为2.099,对照组为2.0000,提高了0.099;而在长跑项目中,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在身体素质指标上呈现减少的状态。总体来看,实验班身体素质指标有所上升,对照班身体素质指标也有所上升,但是两组班级的身体素质指标差别不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3实验后两组受试者社会适应能力对比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对照组学生的社会能力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组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均分数为36.612分,处于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状态;对照组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均分数为33.100分,即代表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状态良好。实验后两组受试者社会适应能力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实验组的社会能力的增强客观说明了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所提高。

3.4实验后两组受试者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对比

体育游戏要求学生实时参与其中,积极参加团体活动,这就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前者的平均值为26.812,后者的平均值为22.099,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积极情绪上,体育游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不具备必须存在的明显优势。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消极情绪与对照组学生的消极情绪对比中,试验组为11.149,对照组为13.514,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消极情绪上,体育游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体育游戏以游戏为目标,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对照组身体素质也有所提高,但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体育游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体育游戏尽管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4.1.2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实验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对照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相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体育游戏不仅为学生锻炼身体、增进娱乐,也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体育游戏具有明显的优势。

4.1.3对学生情绪的影响

实验组学生的情绪与对照组学生情绪相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对学生情绪影响方面,体育游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综上所述,体育游戏的运用不仅能丰富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更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能真正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

4.2建议

(1)灵活的教学方法与多种体育器材相结合。(2)注意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体育游戏的难易与学生身体状况相适应。(3)注意体育游戏的组织性、纪律性、公平性和安全性。

作者:刘佳 丽娜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成泉.浅谈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4(30).

[2]桂姗姗.体育游戏在青少年业余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4.

[3]李正,张艺清.浅析新课标下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搏击(体育论坛),2014(10).

第五篇:中学体育实心球教学研究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是初中体育课的内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对投掷实心球的兴趣呢?我们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1.替换器材法:中考投掷实心球使用的是2KG的,对于初接触实心球的同学来说,有些困难,难以完成正确投掷动作,就会形成砸球和跳投等动作。一旦形成这些错误的动作原型,想要纠正就非常困难,部分身体素质相对差的学生更是会很快失去兴趣和信心,我们不妨在初学阶段,用各种“轻、小”器材代替实心球,比如用纸球、排球代替,用“头顶象棋、硬币、沙包”等形式去初步建立正确完整的投掷动作。这些练习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获得远度的这种自信氛围中为学习实心球打下了基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游戏法:实心球的传球游戏。场地器材:篮球场或者足球场上,实心球八个。方法:男女生分开,各分成四路纵队,每队人数相等,队员前后相距一米左右,每队排头队员双手持球从头上后摆传给第二人,依次传到排尾后,集体向后转。再从排头持球从胯下传给第二人,依次传至排尾结束,先传到为胜。规则:(1)听哨音开始。(2)传球动作不能变。(3)球在哪里掉的就从哪里捡起重新开始。

二、加强身体素质训练

1.上肢力量训练:实心球最终是通过快速挥臂、甩腕将球投掷出去,所以加强上肢训练很重要。加强上肢力量的训练方法很多,平时上课过程中我也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单人:俯卧撑、拉单杠、爬行、举哑铃等。双人:叠加俯卧撑、弓箭步转体推手、旱地拔葱等。这些方法简单,持之以恒的训练会达到理想效果。

2.加强腰腹力量训练:实心球投掷的核心动作就是“背弓”,它承担了力量的传递。如果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背弓”动作,很好很快地完成收腹动作,从而带动整个鞭打的速度,形成较快的出手速度,那么实心球投掷的成绩也会有所提高。所以加强学生的腰腹力量,加快学生收腹的速度势在必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有效方法去操作:仰卧起坐、收腹跳、悬垂举腿、两头起、俯卧收背、双人仰卧抛接球等。3.下肢力量训练:整个实心球投掷动作是从下肢蹬地、送髋开始,我们说下肢力量是实心球的根基,根基不稳,实心球投掷过程就会不稳,必然扔不远。如果学生下肢力量训练好了,那么根基就稳,蹬地、送髋有力,而且实心球投掷完下肢力量到位就大大减少了犯规的几率。加强下肢力量训练的方法很多,简单的介绍几种:单人:单足跳、蛙跳、跳台阶、负重蹲起、收腹跳。双人:按肩蹲起、拉手单腿蹲起、面对面对掌后举腿等。

三、掌握正确投掷动作

1.握球、持球:教参上给我们讲解的一种“八字”握球法(两手十指自然分开把球放在两手掌,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球的两侧将球夹持,两大拇指紧扣在球的后上方形成“八”字,以保持球的稳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握球时掌心尽可能贴好球,略空出,手指尽可能张开持住球。如果掌心完全空出,手指没有张开持住球,球出手以后很容易脱手,角度偏高,从而形成只有高度没有远度的结果。

2.出手角度:(1)出手晚、角度小、太低:投球时低头,挥臂往下砸。正确的动作应该是投球时不能低头,眼看前上方。我们可以两人一组投掷时,要求他们看好了对面的伙伴进行投掷,不要养成低头看地面投掷的习惯。也可以让其对墙进行投掷,在墙上画好标志线,让其看好了标志线进行投掷;投球时,肘关节过早下降,导致出手时角度太低,没有形成抛物线。这个时候我们要多做徒手动作,如果还是出现肘关节过早下降现象,我们可以帮助其托一把,让其体会正确的降肘时机。或者是由于球的重量问题,手臂力量不够,这个时候我们就以轻代重,让其形成适宜的出手角度。(2)出手早、角度大、太高:有些学生由于紧张,手臂还没有挥至头顶前上方就早早地将球投掷出去,导致球只有高度没有远度。或者在投掷的过程中过于合理角度掌握不到位,这个时候可以通过提醒或者是标志线的方法让其调整好角度,将球往上的同时往前进行投掷。学生一旦建立适宜角度概念,并且能够通过反复练习,出手角度偏高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从而顺利地提高实心球的投掷成绩。为了达到理想的实心球投掷成绩,光靠适宜的出手角度是远远不够的,实心球能否被掷远,出手速度是关键,出手速度一定要快,怎么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投掷出手速度呢?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较长的出手距离,物理学上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产生的动能越大。同理,如果我们可以拉长我们投掷实心球的用力距离,再提高我们出手的鞭打速度,那么整个出手速度一定是很快的。所以,练习时学生做背弓动作,形成一个鞭打动作,肩关节打开,手臂尽量外展往后伸,拉长了用力距离。但是不是背弓的幅度越大越好,头抬的越高越好,部分同学反而会因此动作不稳而影响其投掷成绩。其次,最后用力关键还要靠全身协调发力,也就是一个完整的用力动作,理论上是从下往上发力,下肢蹬地、送髋、收腹、送肩、挥臂、甩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完成合理的最后用力,形成好的鞭打动作,形成快的出手速度,投出理想的成绩。实心球完整的投掷动作,其实动作不是很复杂,但是初中阶段的孩子由于处在身体、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很快很好地掌握其动作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关注不同的学生,耐心讲解、示范,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学生在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条件下,更好地掌握完整的实心球投掷动作,同时培养了勇敢、团结的良好品质。

作者:张佳佳 单位: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海明.提高实心球成绩的练习方法.体育教学,2006(05).

第六篇: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探讨

初中生富有青春活力,加之学习压力较大,因此体育课在初中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较高。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教学氛围,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文章首先指出了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随后简述了教育技术在创新课堂教学理念中的作用,最后就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推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创新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安排不合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消除。尤其是在中学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升学中取得好成绩,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都更多的关注学生文化课的成绩,而对于体育、美术等科目,则缺乏同等的关注,把作为学生身体锻炼的重要方式———体育排除在外,大大忽略了国家提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出的学生个个身体素质欠佳,抵抗能力下降,身体的健康机能不平衡。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表上,每周仅安排了1~2课时的体育课。学生每天的活动量极少,身体素质也远远达不到国家标准。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青少年近视人数每年以8%的比例递增,体重超标的学生也普遍存在。除此之外,每到大型考试临近,体育课被其他课程挤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学生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障,体育教学活动也很难按照教学计划展开。

2.教学观念不先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往往只注重追赶教学进度,而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此外,学生只能学习基础性的体育理论知识的观点是不对的,体育由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两方面组成,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不然很难借助体育课堂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3.教学设施不完善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体育器材,这是提供良好体育教学环境的基石,任何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展都离不开此。目前对于多数城市中学来说,由于资金相对充裕,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日常体育训练的需要,但也存在着不均衡性,有的地区经济发展好,基础设施建设好,自然能够给体育教学提供更充分的条件与保障。但是在多数乡镇或农村中学,由于办学条件比较艰苦,因此校内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耗材的准备都达不到标准。例如在开展网球教学时,由于校内网球场地有限,很多学生只能在场外观看,没有真正接触和训练的机会,这样就很难真正达到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

二、教育技术在创新课堂教学理念中的作用

1.教育技术有利于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体育课堂的质量,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行教学改革。从理论上来说,教育技术仍然注重课堂教学,但是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技术致力于教学环境的营造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实现了体育课堂中“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如果体育教学能够熟练运用教育技术,就能够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进而以此为出发点,提前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因此,教育技术在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育技术有利于促进教学理念实践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强,我们在开展中学生教育工作时,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倡导多元智能理论的践行。例如,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有的同学喜欢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的激烈运动,有的同学则擅长越野、马拉松等耐力性运动。体育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基本参考,结合教育技术,并考虑学校硬件设备、气候条件变化、学生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参与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身体,释放内心的压力,提升教学质量。

3.教育技术有利于重视学生学习诉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要求中学体育教学应当至少完成三项任务:一是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二是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三是融入情感,培养价值观念。这三项任务既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当前中学教育对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关注。无论是在体育教学还是其他科目教学中,只有真正转换师生关系,才能让教师聆听学生诉求,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而帮助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三、运用教育技术推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创新的策略

1.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树立全新教育理念与英语、数学等科目相比,体育课堂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尤其是对于一些技术动作,甚至需要体育教师多次亲身示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其动作要领。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有效教学资源的最大化价值,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团体性体育活动的形式,来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体育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使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对学生而言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的刺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其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教师讲解是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首要环节,而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是学生感知技术动作的主要过程。但是,很多技术动作是在高速奔跑、迅速跳跃的过程中瞬间完成的,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学生很难把这些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以直观展示并多次回放,让学生清楚了解动作的分解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3.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创设完美教学环境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水平,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了解学习内容,分解教材难点、重点,多次完美展示技术动作细节方面,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利用软件建立资料库,搭建师生间资源共享的沟通平台。在新课改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和执行中,如能科学合理地应用教育技术可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突破教学难点、重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促进体育课堂教学尝试更多实践活动去探索创新适合新课程、新教材的新模式。

四、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学校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体育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学校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身体条件,注意运用恰当的教育技术,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创新,为进一步推动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参考。

作者:刘大岗 单位:苏州市第三十中学

参考文献:

[1]蒋成文,罗红琴.浅谈中学体育课简易器材的开发———从旧饮料瓶、绳子的有效利用说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6(07):131-133.

[2]蒋伟志,张向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3):109-111.

[3]王晓飞,李学勇.浅谈中学体育课运用体育裁判训练法进行品德教育[J].中学课程资源,2014(21):164-165.

第七篇: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

摘要:中学体育教学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品质。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体育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一、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呈现出整体质量不高的现象,难以实现高效教学。中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是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较敏感,很多学生进入中学后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减淡,特别是女生,导致中学体育教学质量难以达标。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缺失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极大的关联,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体育教学逐渐失去兴趣,无法保障教学质量。

二、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

1.学生积极性不高

中学生对体育缺乏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学生对竞技体育倍感压力,体育教学缺乏新鲜元素是学生兴趣低下的根本原因,很多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抵制情绪。第二,教学方法存在弊端。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基本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很多学生对体育课感到厌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对体育缺乏了解,教师教学水平较低

中学生对体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学生基本上是通过电视了解体育的,他们对体育没有正确认识,如健康知识、科学锻炼方法等,理论教学严重缺失。同时,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也没有向学生渗透相关知识,致使学生对体育缺乏明确的认识。且很多体育教师不积极拓宽其知识面,开展体育活动时比较散漫,毫无目的性,通常运用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逐渐降低。

3.学生运动能力较差

学生运动能力较差也是对体育教学兴趣不高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忽视体育教学,致使学生无法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造成其运动能力低下。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认为体育课就是玩耍,常常敷衍了事,不能认真完成体育教师指定的教学任务。

三、改善中学体育教学的措施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的教学现状,体育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以及手段,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提升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例如,某教师在传授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时,对导入环节进行了创新,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一位篮球明星,并阐述喜欢他的理由。很多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导入,在课堂未开始前就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从教学一开始就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能够有效提升整节课的教学质量。

2.加深学生及家长对体育的认识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学生关注较少,没有意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致使很多学生对体育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体育学科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加强体育锻炼,配合教师完成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体育运动,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强化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加深了解。体育教学活动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学生与教师的鼎力协作外,家长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向学生讲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并且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3.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中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酌情开展体育活动,由浅到深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前跑步,使学生快速进入体育运动状态,然后安排训练量较小的运动,帮助学生逐渐提升自身的运动机能。教师应该转换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体育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确保师生平等对话,了解学生所需,开展适合且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教学弊端,导致其教学质量无法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原因,并针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中学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高鹏举 单位: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璐.影响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

[2]王彦会.浅谈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学周刊,2013(24).

[3]杨楠楠.中学体育教学中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7).

第八篇: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面对新课改下的学习目标,如何抓住新课标的理念实质、提炼改造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丰富多彩,更具有实效性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发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问题:

一、关于乐学的问题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个别地区出现了玩“快乐”的误解,助长了“假教学”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体育课堂的“快乐”,在课堂上运用不恰当的音乐和游戏,表面上看学生乐了、出汗了,以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并没有交给学生什么。体育专家毛振明指出:“我们现在的体育课一味地追求快乐而出现了假教学的现象。”个别教师没有理解快乐学习的概念,歪嘴和尚念偏了经,才出现了“假教学”的现象。笔者认为,体育教学中的“快乐”不是来自外在的表现,而是对某一个动作技能掌握后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掌握了动作的基本要领并能实现锻炼身体,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

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灵魂,它直接决定教学方法的设计。在教学中笔者主张从“低级重复”到“精教、简教”。在教学中针对内容的多少和优劣去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教学内容多和难,就要将该内容分解化、简单化、趣味化;教学内容少和易,就需要克服低级重复的习惯,“精教、简教”。比如,垫子技巧前空翻教学,这个内容比较难,在教学中采用动作分解练习可降低难度,学生容易接受;而单手肩上传球动作技能的学习比较简单,不需做重复练习法,体育教师要精教、简教。总之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动脑动手,在比赛竞争中掌握动作要领。低级重复只能使学生厌学,枯燥无味只能让学生倦怠。另外,笔者主张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兴趣。要提供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运动动机、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学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

三、关于学生教育问题

现在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怕脏,怕吃苦,怕流汗,不爱参加体育锻炼,更不喜欢上体育课。社会教育给了学生安逸享受的大环境,使个别学生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凭个人喜好,心情好了多学,心情不好不学;家庭因素使大多数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家长要求不高,希望学校和老师不要给孩子压力,只作为一个保姆看着长大就可以了;学校怕担责任一味迁就学生。这也难怪,学校要听从于社会要求、规定,所以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越来越难。有人称之为“教师的职业为高风险职业”,这的确是不争事实。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要通过努力改变我们的小环境,要转变一个人就必须去转变其思想,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用优质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学校要重视体育课,给予硬件和器械的支持,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可提供教学效果。作为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不论社会、家庭、学校对体育教师如何评价,体育教师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创造条件,提高个人素养,努力转变这种社会现象,让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不再是难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中来。

四、关于体育教育中的安全问题

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课外活动不让学生动,谁还愿意参加运动训练?对于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隐患,教师应该重视,但学生体质更不能忽视,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与否。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有战争,我们扛不起枪,跑不动步怎么办?因此,体育教师要想办法改变体育课上好多项目不能上的问题,要克服困难,不能以安全为借口,随意放弃一节体育课而掩饰自己的不足。做一名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每一节课的教案中要有运动安全保护的措施、方法,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上好体育课,而且还有自我保护伞。学校也要大力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担负起体育安全事故的责任,用一定的校纪校规来约束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将“校闹”现象拒之于校门之外,给我们一个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总之,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有很多困难和压力,存在很多问题,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勤动脑、勤动手,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用实际行动为体育教学工作和教育事业尽职尽责。

作者:靳阔 单位:庄浪县南坪中学

第九篇:拓展项目在中学体育课堂的运用

摘要:户外拓展运动深受人们群众喜爱,本文主要阐述拓展项目现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拓展运动项目;体育课堂

1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团结协作的品质。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愿望,可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业压力很大,每天都在教室和自习室里学习,很少外出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用以身体训练为主的体育课堂达到这些目标确实不容易。而对于拓展训练项目来说,它能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出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交往方面的品质特征,这样就会找到很多切入点,去实现这些目标和愿望。

2拓展运动开展的现状

近几年,户外拓展项目在各地区发展很快,每个城市都有了一定规模的拓展训练公司和专业的训练团队以及相应的训练场所。有的地方形成了人民群众自己独特的活动形式,这些户外运动具有形式多样、人员参与面广等特点,其中一些团体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如远足登山,城市徒步走等活动,都有固定的人群参与,能够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活动。

3拓展运动在体育课堂的作用

这样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运动形式如果能够应用到我们的体育教学中来肯定会给予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在2010年我校开始派教师到北京参加拓展教师的培训,现有国家二级拓展师7人,2011年秋季开始逐步尝试在体育课堂中开展拓展项目,几年过去拓展项目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确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丰富教学内容。拓展项目有很多种,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大项:高空项目、场地项目和水上项目等,作为课堂教学主要的体育课来说一般以安全系数比较高的场地项目和室内项目为主以及一些小游戏,适合的场地项目有动感颠球、盲人方阵、动力火车、爱的传递、雷阵、孤岛求生等,室内项目有驿站传书、不倒森林、、激情节拍、信任人椅、齐眉棍等,对于传统上以田径、体操、武术和球类项目为主的体育课来说,内容增加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项目。

3.2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锻炼意志品质,现在学生每天多数时间都在学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少,而拓展项目是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情境以运动项目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反复实践,直到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一般是不参与解决的,必要情况下给予一定的提示,多数情况教师是在观察项目的进展如何、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安全情况等。例如做孤岛求生时,老师布置完任务提出要求后,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老师要观察哪些学生能够承担指挥大家的使命、不同学生在项目当中的作用、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不能做、不要有危险的动作等。学生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直到成功地完成任务,这是对决心和意志力的挑战,达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心理体验。

3.3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协作能力。拓展项目多数都是团队体验项目,需要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一件事情上,有的项目是“N-1=0”的原则,有一人没完成任务,整个项目就是失败的,如电网和毕业墙;有些项目必须全体同时参与,每个人的作用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大家步调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如:动感颠球、齐眉棍等,团队当中有一人不认真积极对待项目,都会影响整个活动的结果。

3.4实现自我自信心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是和成功的次数成正比的,成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学生在经过动脑动手,克服困难完成项目后,不仅仅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而且是自信心的一次超越,让他们再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退缩,勇敢的面对问题,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注意的问题

4.1项目选择要适宜,根据学生的人数、年龄、男生女生差异等因素选择项目和分组,低年级学生可选择游戏为主的游戏项目,这样的项目指挥调整能力要求不高,力量要求不强。而年级大的学生经验多适当安排一些需要体力、智力相结合,并且有一定难度的项目,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斗志。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些项目不能男女生同时做,比如电网,举托过程中,学生会觉得尴尬,影响参与度,所以尽量不做,如果要做也要男女生分开。

4.2每个项目在一个班级重复次数不要太多,多数拓展项目给人新鲜刺激的感觉,做多了学生就没有了新鲜感;有些项目的解决方法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就会觉得非常简单,失去神秘感,所以拓展项目不是体能训练,不要过多重复,对于一个班级一个项目做一次效果最好。

4.3时间安排要有伸缩性,教师课前要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做一个大致的推断,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要有应对方法。如果项目完成较快,要有备用的小项目或游戏,保证课堂内容的充实、圆满。

4.4体育教师要有很好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活动进行过程当中的关键点,以便帮助学生一起对整个活动进行小结;对于课堂当中产生的消极怠工、互相埋怨等情绪,要能给与及时的疏导和鼓励,使学生都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来,顺利的完成任务。

4.5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多数情况拓展项目在体能和技能的训练上是明显不足的,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应用拓展项目,教师要将拓展项目和原有体育训练项目相结合,发挥各自的特点和长处,保证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通过以上分析,本人认为在体育课堂中应用拓展项目是可行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认真备课,课后做好反思,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要集思广益多研究,创造出操作性更强,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的体育课堂项目。

作者:赵春波 单位:本溪市工读学校

参考文献:

[1]常会丽,于海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5.

[2]欧喆,朱舰.体育游戏视野下拓展项目分类特征研究.体育世界(学术),2015.7第7期.

[3]孟刚主编.户外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9~30.

第十篇: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引言

体育运动是中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影响。在新时期应该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尤其是一些对运动环节要求不高,易于锻炼学习的体育运动形式,更应该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推广,使得学生可以接受更多的锻炼。比如足球和篮球,是学生在日常业余活动最常见的两种运动形式,能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得学生逐渐完善自我,提高精神生活的层次。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必须要积极加强这些问题的解决,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

2体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体育是一种放松身心、锻炼身体和心理素养的运动,有很多种运动形式,比如有氧运动、激烈的运动,不同的运动形式可以对学生的身体进行不同的锻炼,比如慢跑可以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篮球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等。在中学教育过程中,体育运动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多乐趣,因此很多学生都喜欢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运动的本质和乐趣,从而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学习、去生活。随着中学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加强了体育教学的投入,比如配备了更多教师、为体育课程安排了更多时间,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一定帮助,但是很多中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依旧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虽然被纳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但教学方式还是显得比较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内容都是一些竞技性比较强的,比如篮球运动、足球运动等,但是这些运动对场地、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有的学生对篮球和足球这种运动量较大的运动掌握程度并不高,而且外界场所有时候也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该项运动训练的需求,因此使得很多学生不能进行运动和训练。再比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讲解体育基本动作和战术,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会掌握一些运动技能,并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对生命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带来的作用。

3体育教学的策略探讨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中学体育教育是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过程,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由于中学的体育教学理念陈旧,因此教育中各种理论性内容依旧是主要教材,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各种传统理念的改革,加强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用,在体育教学的时候应该要对中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掌握,对他们平常比较喜欢的体育运动、体育游戏等进行利用,从而使得中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到各种体育课程中来,能够提高自己的体育运动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喜欢体育比赛,体育比赛也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体育比赛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3.2为体育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

为了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育,即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锻炼和实践。比如篮球运动是一种很常见的运动形式,但是学生对很多篮球运动的要点和规范动作并没有真正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教师的观察,发现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为了给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则应该要对体育教学场地进行完善,学校应该要着手建立专门的体育场馆,在体育场馆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场馆的规模、区域划分等,从而使得场馆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能容纳更多学生同时进行训练。比如可以建立综合化场馆,学生可以在场馆内进行多种体育运动,而且不同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也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运动潜能被激发。

3.3加强课后实践教育

体育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要让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实现随时随地地练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对这些不足和缺陷进行弥补。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课堂教育,还应该要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让学生在课后可以对各种体育知识进行巩固,对各种体育运动进行尝试。比如在课堂之外也能组织一些活动,给学生普及各种运动,如网球、健美操等运动,也应该要在学生群体中不断普及,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运动形式,而不只是学习传统的足球、篮球等运动,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度不断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更高,体育运动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进行锻炼。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要积极加强体育教学的创新,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断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

作者:庄云磊 单位:乌恰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郑坤泽.浅谈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祖国:教育版,2014,(5).

中学课堂范文篇9

一、坚定信念实施课改,改善环境保障课改,先进理念引领课改,上下合力共谋课改。

两年前白牛乡教育之现状令人堪忧,徐校长在摸清了实际情况后,立即提出了整合白牛教育资源,全力实施课堂改革的明智构想。先期整合、实施课改在学年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年中招考试中已初见成效:年我校被评为市师德师风先进单位;年我校在全市教育教学工作总评中名列第七,荣获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年春期至今,筹资兴建的教师公寓楼、男生公寓楼、800平米的学生餐厅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校园绿化面积的增大,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整饬、完善,无不为全校师生实施课改创造了舒适安定的校园环境。

为进一步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真正有效地实施课改,从年秋期开始,中心校徐扬校长、十二中丁校长多次到省内外的课改名校参观学习,每次都带回了大量的课改资料,供教师们学习参考;年春期安排部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学习一周,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和真实的体验、感受;从今年8月份至今,学校加大课改资金的投入,先后为每位课改教师配置U盘,为各科室、办公室配置电脑,为四个课改班配置了投影仪、电脑等一应俱全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参与课改的教师也激情饱满,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实践中去,学习理论更新观念,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全力追求高效课堂。总之,从中心校到十二中,从领导到一般教师,上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全力搞课改,坚定搞课改,掀起了一股无与伦比的课改热潮。

二、长远规划课堂改革,方法措施紧跟课改,抓实抓活教学常规,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完善机构制度,做好长远规划,抓实课堂改革,由点到面深化。

实施课堂改革之初,我校即成立了新课改办公室,组建新课改领导小组,制定了《课堂改革工作计划》、《课改教师培训方案》、《日清周测月考制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高效课堂评价细则》、《教师量化考核制度》等,力求使课堂改革有目标、有计划、有保障地实施和深化,以课堂为教学主阵地,探索教法、学法。每周组织课改小组成员对所有课改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及时教研,查找问题与不足,反思总结,及时督查改进。

第二阶段,大力开展“校园四课活动”,要求所有教师,不分教研组,跨学科跨年级相互听课、评课,人人发言,相互学优点,提建议,共同提高;调整作息时间,每天利用午自习和晚自习时间作为师生的预习课,为展示课做准备。同时邀请市教研室领导到校听课、评课,指导课改,提供最新课改信息,便于我们及时调整策略;与联谊学校及其他兄弟学校加强课改经验交流,共享课改优秀资源。鼓励课改教师之间、课改教师与非课改教师之间常态化地听课、评课,共同进步,特别是九年级教师也要多向七、八年级教师学习,也为明年能尽快适应新的课改模式打下基础。

下一步,要求教师们要多研究教材教法,继续完善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实施,加大对部分课改专题(如班级学习小组建设等)的探究,精讲精练,及时反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常教常新,使我们的课改模式更具实效。

2、制定教改措施,抓活教改环节,落实考核奖惩,有效提高质量。

为了落实教育教学常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具体从常规工作管理、常规工作检查、常规工作落实和常规活动开展等几个方面抓起,切实树立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程观,创新办法,克服困难,不断优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开齐、上足、教好应开课程。具体方法及措施如下:

1)积极倡导高效的备课方式,抓实教学案的编写和修改。

2)先进理念很重要,但实践是检验理念的最好的标准。我们始终把课堂作为实施课改的的主阵地,抓好预习、展示、训练三道关。要求教师深入实施新课改模式,多尝试,多反思,多学习,多研究。

3)课内外练习遵循精选、精练、精批、精评以及练必收、收必批、批必评、评必纠的原则,对各学科作业布置及批改,学生作业格式提出统一要求,定期督查,及时纠错。

4)加强质量监控,坚持实施日清周测月考制度,辅助课堂教学,巩固知识积累,落实培优补差。

5)常态化开展“四课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加强教研,查缺补漏,共同提高。

6)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和落实,查一次通报一次,有错必究。

7)领导随时走进课堂,听课评课,督查课堂改革实施情况。

8)加大教育教学资金投入,配齐课改教学设施,指导教师掌握使用电教设施,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9)完善考核机制,落实奖惩措施。

总之,真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贵在坚持“五个到位”,即方案制度制订到位,检查考核落实到位,师生观念更新到位,课堂改革坚持到位,激励机制奖惩到位。

三、全面提高师生素质,师生管理凸显亲情,亲历亲为敦促课改,打造自我最佳模式。

我校在教师管理中一贯坚持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通过这两年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师量化考核细则的制定和实施,目前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业务、管理能力得到了加强。特别是中心校徐校长、丁校长的亲情管理(不仅及时有效地做好教师的思想指导工作,还筹集资金为住校教师建了公寓楼,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做了校服),无形中提高了教师们的事业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学生管理上注重两点:人品与学识同等重要,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所以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康、品德高尚、基础扎实、全面发展、自主创新的中学生。从年春期开始,我校政务处着手组建了学生会、团委会,力求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和养成教育。特别是今秋政务处、校团委举办了一系列文体活动,确实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参与意识和表现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容,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使全校师生共处于中学这一个亲情洋溢、充满活力的大家庭之中。

年春期至今,中心校徐校长、初中业务组王组长,丁校长全程参与课改活动,亲历亲为,出谋划策,深入课堂,参与教研,时刻关注课改动态。徐校长、王组长每周至少有三天时间要到学校了解课改动态,参与听课、评课、课改联谊等教研活动;丁校长更是把教室当成了自己的办公室,听课、点评、指导、排忧解难,他听遍了全校每一位教师的课,他工作手册上30多次的听课记录早已填满,现在听课只好用活页的听课记录表。来此观摩指导的程传玺局长曾戏称:“要找丁校长,请你到课堂。”

中学课堂范文篇10

一、提高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性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实际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1]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由于老师的讲解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信心,对老师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学习过程中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直接说出来,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教学效率。提高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可以改变这种低效率的教学形式,有效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激发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良好的主体性意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建立自信心,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知识的趣味性与学生接受程度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新知识点的趣味性越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会越好。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影响,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单一,加之音乐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困难,因此非常容易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对于后续教学的有效开展是非常不利的。[2]提高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教学方法,老师可以在充分关注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情况,结合数学知识的本身特点,采取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调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从而达到提升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作用。(三)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整体要求。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传统教学形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是教育形式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基本要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变革已经势在必行。[3]在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形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和谐因素,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严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实现自主学习,思维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提高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颈,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

二、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是非常关键的,这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同样的知识内容,如果老师在讲课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且在授课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的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速度就会很快,但是相反,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4]在当前的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不科学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些老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教学效果,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并且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单纯地认为提高教学标准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忽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和实际智力发展情况不符,这样不仅起不到提升教学质量的预期作用,反而可能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较大不利影响。(二)教学方法的应用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也逐渐涌现出来,这些教学方式中有很多都是非常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观念,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整体质量。[5]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一些教师的固有教学观念影响,对这些全新教学形式的接受程度较低,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又受课程改革趋势的影响,追求教学形式创新,仅仅进行形式上的应用,有些教师甚至过于追求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最初目的,表面上看,老师较好地应用了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实际上却并未发挥教学方法的预期作用,有时甚至因为追求教学形式而耗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影响了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这是得不偿失的。(三)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没有导向性。由于教师的自身素质存在差异,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但是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其主要的教学目标都是相同的,教学手段也都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服务。[6]所以在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但是在当前的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存在缺乏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教学过程也较为随意,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一些教师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导致实际教学与教育目标相互偏离,影响了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提高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有效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应该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心智发展特点,这是在制订学习计划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因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教学进度,所以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这对教学计划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7]老师应该在教学计划制订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个性和共性特点,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根据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安排课时进度,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在充分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情况下,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真正实现音乐教学与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养成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环境的打造给予重点关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老师应该在营造良好课堂环境方面多下工夫,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给学生营造出最适合学习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随着教学方式的优化升级,各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不断出现,这些教学形式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在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载体,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这样既能改变传统教学形式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三)发挥教学方法的优势,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应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提升教学质量,简单的形式上的应用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8]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优势作用,对此,首先应该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及时更新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刻认识,能够牢牢抓住教学方法的实质,这是教学方法应用的第一步,在之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之所以没能发挥应有作用,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理解程度不够,仅仅进行形式上的应用,从而大大降低了应用效果。其次,老师应该将全新教学方法与普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完美融合,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碧肖.新课标理念下初中音乐情境教学有效性研究——以芜湖荟萃中学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2016.

[2]彭彪.偏远山区乡镇中学音乐教学改革初探——以偏远山区乡镇中学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1):281.

[3]陈婷.中学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的运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32):170.

[4]林逾佳.如何利用课堂互动加强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性[J].青春岁月,2018(5):248.

[5]贾达群.音乐分析是音乐理论教学中学科转型和创新的标志——兼谈音乐学院作曲教学的创新[J].音乐研究,2017(6):12-17.

[6]刘海珍.中学音乐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2):10-11.

[7]侯翎.中学教育教学音乐审美功能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