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6 16:35:10

小学儿童教育

小学儿童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小学;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小学生教育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但是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使多数农村小学年龄段学生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其成长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如何更好地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在其性格形成以及心理发育方面加深对其关爱以及教育,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已经成为农村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其生活环境以及家长的管理关爱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父爱及母爱情感的缺失,使得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性格及心理存在差异,这也是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存在极大的不安全感,导致学生性格懦弱,内向害怕与人沟通。并且渴望得到关注与关爱,但是不会选择正确的方式获得同学们的关注,更多的学生会产生极端暴躁的心理与同学发生争执引起他人的关注。

2、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更多的是与亲戚或者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由于祖父母与小学生年龄存在差距,教育问题方面祖父母也存在着不重视的现象,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使得很多学生出现逃学、打架斗殴、不服管教等问题。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

3、学生教育不重视

小学留守儿童多数由祖父母照顾,但是更多数的农村祖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学生的学习不重视,并且家中的家务以及农活都需要祖父母负担,无暇关心学生的学习问题。文化程度不高使得很多祖父母想辅导学生学习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有部分留守儿童是由亲戚照顾,亲戚们有自己的生活以及工作,导致疏忽了对学生的管理,许多孩子产生厌学、不完成作业等情况,而祖父母以及亲戚等与老师又存在沟通不及时等问题,造成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

4、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存在问题

人身安全是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问题。但是农村小学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或亲戚等对学生的人身安全照顾不周,首先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受到损害,例如在学校受高年级同学的欺负,但是由于对孩子关心不够,使得此种情况很难被发现以及解决。其次由于留守儿童自身行为产生的安全问题。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对学生的安全方面教育不及时不全面。学生在出行、玩耍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在少数,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因为出行、下河游泳等造成安全问题。

二、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策略

1、加强对学生心理发育关注度

作为祖国发展的未来,学校必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职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针对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关爱缺失导致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应充分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增加对学生的关心,加强学生的情感建设,增加父母对学生的关心。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父母情感的缺失,事实上可以由教师的关心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爱可以得到部分的替代。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学生去关心留守儿童情况,与之建立友谊。同时对于留守儿童不敢与人交流等情况鼓励其与人交流,完善学生心理建设。

2、加强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建设

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各种原因,道德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管理机制。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情况配有专人进行沟通管理,进一步增加寄宿式学校,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进入科学化管理中,减少学生与社会不良人士的接触,增加学生的道德意识,完善学生的道德精神建设。

3、加强教育力度,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更好的落实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产物,但同时又是阻碍我国发展的一类问题。只有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父母虽然不能经常陪在学生的身边,但是也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增加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而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更好的落实。

4、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其教育管理中需要注重的问题,为改善此种情况,学校应从整体制教师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作为班主任教师,应及时与学生家里进行沟通,充分掌握学生在家的动态。除此之外加强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关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三、总结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群体,并且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大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改善学生存在的心理、性格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留守儿童更好的发展。

作者:路永把 赵开芳 单位:甘肃省天祝县赛什斯镇马场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儿童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对策分析

根据当前的中国国情,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更加快乐、阳光的成长。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情感缺失,性格塑造出现偏差。长期与父母两地分居,缺少了亲情的呵护,被委托监护人大部分又处在农村,家庭剩余成员稀少,繁多的农活、家务无法搁置,在孩子富裕的课外时间里缺少交流和沟通,形成大部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卑、懦弱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两级性格。

(二)家庭教育缺位,学习成绩普遍不佳。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与母亲居住的占51%,与父亲居住的占5%,与祖父母居住的占32%,与外祖父母居住的占11%,独居的占1%。迫于落后观念的影响,农村的妇女和祖辈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在孩子课外学习上无法提供应有的辅导,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不能有效利用,对孩子的课外学习只处在口头警示和盲目督促中或放任自流中,这种与小学儿童年龄特征不符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学习积极性不断消减。

(三)经济富裕,价值取向不明。长期在外打工,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崇拜和追捧。物质、金钱成为了亲情缺失的补偿品,养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经济富裕的优越感,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金钱得到的期望值,建立了以金钱、物质为媒介的交际网络,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曾有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这样问过笔者:“老师,您看我穿的这双鞋值多少钱?”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这位学生买这双鞋花了380元,还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这说明,在儿童心理的转型期,富裕的经济基础能够左右一个孩子的价值取向。

(四)学校对应教育措施欠缺,受教育不全面。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未得到彻底的改变,考上一所好大学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出路,脱离农口是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期望;学生的成绩在农村小学教师的评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评等定级之根本。因此,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仍然较大程度的停留在分数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落实,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技术平台,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教育度。构建良性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技术资源的辐射面,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高效性,通过教学多媒体,手机通讯,班级QQ群,家长微信圈,校讯通等信息技术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学科教育。一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和教育问题大力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帮助和关心他们。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增强留守儿童受教育空间。二通过教学多媒体、良性网络视频资源,进行直观教育和感染,净化孩子的心灵,端正留守儿童的行为。三是通过声音、视频等媒体手段链接亲情,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次数,用父母的关怀,亲情的温暖,填补他们情感的缺失,健全留守儿童人格。

(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发挥学校教育机能。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场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关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家庭成员、监护人基本情况、交往对象、家庭经济条件、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

(三)完善家庭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每年有200天(去掉周末和节假日)能够在校学习,期间每天在校时间为8小时,全年1600小时,大约占全年的18.3%,这说明留守儿童全年有81.7%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再除去每天睡眠10小时,约占全年的41.7%的时间,还有40%的富裕时间。40%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力保障,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1)完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应选择离孩子较近的就业地点,增加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时间,多与孩子在情感上和语言上进行交流与沟通,給予孩子心理安慰、健康教育。与学校和被委托监护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生活状况、思想动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2)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活动场所,保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和教育现状,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物质资助,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爱。(3)建立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站。在留守儿童辅导站中通过老师辅导、同学互帮、社会爱心人士指导等形式,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成绩,消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因多与文化程度不高祖父母、外祖父母、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课外学习辅导上的空白,不但学习成绩底下,更在心理上留下了“低人一等”的阴影。(4)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富裕优势,利用闲置场所,筹建有益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农村少儿活动中心”。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参加有益活动,杜绝留守孩子参与、迷信等有害活动。今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各项职能,形成合力,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快乐、阳光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作者:田守明 张楠 单位:甘肃省镇原县平泉镇上刘小学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

小学儿童教育范文篇3

一、新时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无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存在诸多问题。第一,道德危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充分交流,学习生活都缺乏模仿对象,使得儿童缺乏父母正确的榜样引导,如果错误的行为与观念没有得到纠正,会使其养成难以改正的品德与习惯。第二,情感缺失。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存在较大代沟,老人对于儿童的情感需求了解较少,减少外界接触,易诱发儿童的性格缺陷。第三,观念偏差。常年外出的父母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忽视子女学习的状况屡见不鲜,导致儿童在价值观与道德观上存在偏差,影响其健康成长。第四,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转变为心理障碍,影响人际交往显著。另外,留守状态下家庭教育的缺乏也受到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成员知识水平与教育方法等限制。

二、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

(一)关爱留守儿童,弥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给予关爱是改善其教育问题的关键举措。留守儿童通常由祖辈照看,少数儿童独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缺乏足够的关爱,内心世界会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学校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关爱儿童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开设专门的儿童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热线,让儿童的学习生活都充满父母的关爱。同时,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她们在充满关爱的和谐氛围中健康成长。部分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因此,学校应当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与同龄人之间的友谊。由于部分留守儿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表现出不尊重对方的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正确地与他人相处,培养其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对其的基本生活需求给予关注,忽视了情感需求。导致留守儿童自我监督与管理的意识较差,学习中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应当与儿童的监护人建立联系,通过沟通,让其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有清楚了解,帮助其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儿童监护人的理念,提高其责任感,才能有效的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针对留守儿童,教师更应当对每个孩子的特长与兴趣进行深入了解,以朋友的身份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中,了解其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要向学生家长定期汇报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状况,实现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

(二)关注家庭教育,优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关注家庭教育是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一,留守儿童家长要为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做出努力,既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也要加强与孩子的精神沟通,例如多给孩子打电话、上网聊天等,距离阻隔不住父母对孩子浓浓的关怀,语言文字无论长短,都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意。第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联谊会给予儿童家庭的温暖,让其感受大家的关怀。第三,开设家长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只是留守儿童群体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应当致力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通过开设家长学校,邀请社会教育以及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通过简单的事例普及家庭教育常识,让学生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掌握有效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除此之外,也可以鼓励留守儿童住校生活,通过集中管理的形式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快乐成长。

小学儿童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为留守儿童的双亲一般都去了城市打工,孩子留在家里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着。在这种家庭状况下成长的孩子家教比较欠缺,更因为父母亲不在,内心缺乏父爱和母爱,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而在其中,留守儿童又占据了大部分。这正是因为这些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三观没有完全建立好,面对外界的诱惑时就必然没有那么强的抵抗力。

(二)父母的观念造成的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的时间比较长,但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有很多父母在城市当中打工后就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要求也比以前变高了。他们会随时联系照看孩子的老人和教师,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要求孩子积极学习。这种影响是积极向上的。但还是存在一部分父母,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读书,但是在城市中打拼也能过得去,挣的钱也不比别人少,对孩子采用放任的态度。孩子们在这样的态度下自然会放松自己,不认真学习。

(三)学校教育不到位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多的是将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了教师和学校。但部分农村小学因为硬件设施落后导致教学资源不足,留不住优秀教师,教师队伍不强,对孩子们的教育不是很重视,或者是因为教学压力重,教师精力不足,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未能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有些孩子心理已经出现问题了,教师还没有发现,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提上日程,尽快改进。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教师个人努力就能够完成的,是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一)学校需要对学生加强管理

学校对于留守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有时候会比在家中的时间还要长。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学校需要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不能够让孩子们放任自流,可以建立起专门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每个班级当中的留守儿童进行重点关注。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孩子们知识,更需要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加以关注,同时,教师应当积极与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沟通,了解孩子们在家中的教育情况,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教育,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还可以建立“亲情电话”,教师一个月联系一次留守儿童的父母,让他们了解到孩子们在学校当中的学习和教育情况。孩子们有什么心理问题,教师也需要及时与父母沟通,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家长每个月给孩子打电话,保持一定的联系频率,让孩子们产生被关爱的感觉。

(二)家庭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家庭教育的改变首当其冲。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和监护人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只限于给钱或者物,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缺失的问题。家长和监护人应当改掉这种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把对孩子们的教育真正放在心上,应当给予孩子们关心和爱,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同时,有的留守儿童很明显出现心理不健康的问题时,父母应当做到的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尽量安排好自己的外出打工时间,尽量留一个人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并且给予他们关心和爱。如果实在没有条件的话,那就应当选好孩子的监护人。监护人应当是有一定文化,懂得教育孩子的亲朋好友,能够做到不娇惯孩子,也不让孩子做过多的家务和农活,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比如,父母可以给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在外的家长给学生和监护人定期打电话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计划完成得怎么样等,与孩子多多进行沟通,让孩子体会到被关爱的感觉。

(三)社会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人都是群居动物,留守儿童也不例外,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社会也应当做出一些改变。首先,在小学旁边尽量不要建设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等等,减少孩子面对的诱惑。其次,要引导好小学的学习风气,在学校旁边多建设一些图书馆、书店等设施,让孩子们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学习之风。最后,社会应当鼓励有条件的组织和个人,进行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给予孩子们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国家和政府可以鼓励图书馆、书店等有益场所在学校附近开设。同时,学校也要严格管理学生,不要让他们去娱乐厅、网吧等有害场所,经常给学生渗透一些观念,让学生明白过早进入这些场所对他们是没有好处的。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也是我们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栋梁之才。虽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并不是特别好,但是,我相信,通过一次次的改进,一个个措施的实行,孩子们必然会从小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勾立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探究[D].河北大学,2013.

[2]王娜姹.广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道德情感教育的调查与思考[D].广州大学,2017.

小学儿童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班主任;农村小学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愈发突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这就需要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着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了解留守儿童情况

为了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农村班主任可以为班内的“留守儿童”建立信息档案,为其班级管理工作提供资料支持【1】。档案信息应包含学生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信息档案的整理,能够方便教师在紧急情况中安排最优的解决策略。例如,在为“留守儿童”建立信息档案时,我会着重了解学生的家庭住址、监护人联系电话、学生与看护人的关系、看护人的联系电话等基础信息。我还会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包括其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再将其情况告诉学生家长,使家长能够通过信息渠道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此外,“留守儿童”的档案信息,会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资料支持。简单来说,我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在安排教学活动时便于因材施教。如班内的一位“留守儿童”较为胆怯,在与他人交谈时声音总是很小,做游戏时总是小心翼翼的。通过她的档案信息,我发现这个学生是被亲戚代为照顾的,感情很敏感、细腻。所以,在平时的管理中,我都会鼓励她回答问题,或是帮我收作业。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这位学生的性格开朗了许多。

二、做好心理辅导,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良好心态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较高,“留守儿童”的情感更为脆弱。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会使“留守儿童”的性格较为孤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容易产生自闭心理,这就需要班主任对他们进行开导,缓解学生的情绪。例如,在进行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曾出现过这样的案例:一位“留守儿童”在与同伴玩耍时起了矛盾冲突,开始的时候两人只是在言语上发生冲撞,但是不知为何,“留守儿童”突然大发脾气,并开始摔打周围的物品。事后通过对整件事情的了解,我发现,他们两者之间开始并没有很大的矛盾,只是另外一个学生说了一句话触动了“留守儿童”的心灵。在处理这件事情时,我对两者都进行了批评,让他们向对方道歉并以拥抱的方式达成和解。此外,我还与留守学生进行了单独的谈话,在交谈结束后,我发现其实该学生知道摔打东西是不对的,也明白同伴是没有恶意的,但是他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事情结束之后,也羞于向同伴道歉。鉴于此,我为“留守儿童”做了心理开导工作,首先对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出表扬,随后鼓励他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三、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互帮互助,能够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朋友之间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空白【2】。在与他人之间的合作相处中,“留守儿童”也会受到愉悦氛围的感染,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在快乐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学习。例如,班主任可以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为他们选择合适的班干部角色,或是鼓励他们帮助班干部做一些事情,如帮助文艺委员画宣传墙板、帮助体育委员组织运动会、帮助学习委员收集资料等。这样的安排能够使“留守儿童”尽快融入到集体中,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同伴之间的善意,体会到友情的温暖,从而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

四、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

在“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多开展实践活动,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创造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趣味社团活动,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班主任和同伴的关怀。例如,班主任可以在固定的日期开展趣味社团活动,活动的内容要以“集体合作”展开,其目的是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此外,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每个个体对集体来说都很重要,“留守儿童”不是其留守的身份而特殊,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集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才特殊。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在增进师生、生生之间了解的同时,为“留守儿童”增添不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使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

五、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加强师生对话

目前,小学里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是他们家庭中的独生子,父母对他们村子的严重的忽视,很大一部分儿童寄人篱下,所以他们经常表现出很强的个人自尊心。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许多留守儿童与同龄人相处并不融洽,他们真的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自我肯定,尤其是对班主任的肯定。因此,在道德教育阶段,教师需要放下严厉性,为留守儿童建立和谐的课堂环境,与他们正确沟通,融入生活,进入他们的心灵。另外,老师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的过程,真正为留守儿童提供合理的指导,真诚对待每一个留守儿童,不要忽视不要放弃,这样才能让班上留守儿童的老师正确的教育和指导,真正走上成功之路,为自己的未来发展。

六、注重全面教育,促道德品质发展

小学留守儿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班主任也不例外。也有必要从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把握留守儿童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以优化管理效果,提高管理质量。其中,班主任要从留守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入手,全面落实有效的德育内容,调动留守儿童对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例如,班主任可以举行主题班会,以了解和掌握当前发展过程中留守儿童的思想发展趋势,使留守儿童能够接受主题班会的教育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除此之外,在道德教育管理中也要贴近留守儿童的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优化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提高其综合素质。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围绕“同学打架,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在班内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真正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需要掌握质量的关键,也可以确保留守儿童在课堂活动的阶段,认识到行为上的错误所引起的在班级及其影响下,积极纠正其不良习惯,提高其道德素质,通过建立正确的留守儿童教学方法,对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重视家庭教育,加强与家长联系

小学内部教育管理的发展和实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校长还需要意识到,要真正融入德育工作理念是一项艰巨而艰巨的任务,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也要意识到家庭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以引导家长与校园合作,保持良好的沟通,创造高品质的德育效果。此外,还必须建立家庭,校园和班级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模式,以使家长在与校长的沟通过程中,可以保证留守儿童的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和有效进步。同时,班主任还需要让父母真正认识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接受德育的重要性,通过微信,QQ等多种联系方式,可以与家长定期沟通和讨论,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因为父母长久在外,很难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现状,而祖辈或者是亲戚的关注点并不在孩子的学习上,大部分都是关注孩子是否安全,孩子自己承担责任,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积极的与外地的家长进行沟通,定期进行联系,特别是孩子出现心理和思想上问题的时候,更是需要从多角度着手,让家长了解校园中留守儿童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负责任的老师既要避免盲目斥责留守儿童现象,也要赞扬留守儿童的优势,树立父母对子女成长的信心,采取亲子合作方式可以进行更好的品德教育,也可以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总之,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是我国教育改革道路上的一大难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家里的老人代为看护。但是这些老人年事已高,很多事情都力不从心,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也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农村班主任必须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主动关心、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使他们成长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夏婷婷.农村小学班主任领导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9.

小学儿童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安顺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近年来安顺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务工增收的同时,开扩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这一群体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缺少正确的引导、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缺少必要的关爱、在课程学习方面缺少充分的辅导,严重制约了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安顺市山地特色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组在2015年9月至12月间,到全市6个县(区)、12个乡(镇)和22个村进行了专题调研,选择的调查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年龄段为7~14岁,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研究概述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做了大量研究,其中以教育心理和社会心理领域的成果居多。如:江琴[1]提出了心理弹性的概念,这一概念早已被心理学界所应用,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研时,认定这一群体的心理弹性与其家庭状况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特别是父母在家及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在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越长,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此外,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的频率、不同的照看群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心理弹性。当然,学校对这一群体的额外关注以及有效的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资源。张文诺[2]指出: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就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制度性孤儿”,在心理、生活和教育方面的问题直接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现行农村基础教育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帮助十分有限。邹先云[3]、张国洋[4]提出: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社会支持缺乏力度和可持续性;政策机制缺乏激励和效果,这导致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成为弱势群体,事实上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应该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整个农村儿童群体教育问题都需要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引导多方利益群体来改善。季彩君[5]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缺乏良好的教育软硬件环境和基本心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农村最大、最无辜的弱势群体,也是谈到社会公平问题时必须面对的一个短板,按照教育公平的思想,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留守儿童”多中心教育支持体系,是有效的解决思路。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通过与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访谈获悉,农村学校各种教育资源较为匮乏,而留守儿童由于处在“留守”状态,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其教育出现了滞后现象。虽然在留守儿童中还是有一极小部分成绩优秀,且不受父母外出的影响的学生,但这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中的特例。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儿童成绩较落后,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据紫云自治县火花乡的调查显示,由于从小疏于父母的管理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50%的“留守儿童”不能完成作业,有74%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下滑,8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中下等水平,其中40%以上的是差生,成绩较好的仅占2%。西秀区旧州镇某完小有“留守儿童”206名,其学习成绩差的182名,其余24名成绩一般。平坝县夏云小学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好的不到20%,80%以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主要学科成绩仅在30~40分。2、缺少心理沟通、性格存在缺陷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关注,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缺少与老师、家长之间的心理沟通,对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有心事时,他们通常首先选择同伴,其次是教师,再次才是临时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学习压力、社会交往等方面常常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常会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此时,他们需要一个可信赖的、能给予其关爱和帮助的对象来进行倾诉和正确的引导。但是因为和父母分离,不能与父母及时良好的交流,而临时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的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一旦这些心理疾病形成,要矫正就比较困难。普定县马场镇、化处镇普遍反映: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与亲人交流,但父母难以顾及,造成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自卑、有的表现为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信心明显不足。性格呈现病态或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一些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不告诉监护人或老师。二是自卑感增强,总觉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儿童说,他最怕学校召开家长会,最怕在外面遇见自己的同学和父母亲热,为了躲避这一切,他从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玩。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平坝县某学校调研显示,在一些留守学生眼里,同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惹得起的”,一种是“惹不起的”。对惹得起的,他们就欺负人,对惹不起的他们就被欺负。由于缺乏爱心,他们对人往往显得冷漠,不肯融入集体生活,不善关心和帮助他人。3、行为道德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少年儿童的自制力一般很弱,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导致产生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他们总有一种被别人欺负的感觉,与人交流,相处的时候总是保持警惕,对别人充满敌意,小事也会计较当真,容易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和批评产生逆反心理。正是由于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之间这种特殊关系,导致出现这样一种错误的教育思想:只要他们不致于发展到触犯法律,不惹出“大麻烦”,其他无论大错小错监护人都懒得去纠正。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教育,有些留守儿童不听劝导,分不清事物的好坏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的出现。例如:组织纪律性差,经常迟到、早退、缺旷,违犯校规校纪的情况比较严重。生活习惯差,说脏话、粗话,抽烟喝酒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上网成隐或沉溺于网吧,钱花光了就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据平坝县一些学校反映:留守儿童早恋现象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由于监管不严,一些留守儿童接触了一些不良书刊或网络图片、视频、音像制品等,因年龄太小无法抵御诱惑,致使心灵受到了严重伤害,行为上走上岐途,甚至违法犯罪。普定县某小学生,从原来的“三好生”变成了差生,行为上从优秀学生变成了后进生,他时常拉帮结伙,夜晚到处东游西荡,甚至放火烧教室门等,还经常邀集一些学生看淫秽光蝶以及经常逃学等。紫云县火花乡的留守儿童中,有30%的有打架斗殴经历,有15%的有破坏公共财物和偷人财物等不良行为。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些行为和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原因分析

1、父母教育缺位由于家庭主体———父母教育缺位,致使多数“留守儿童”变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因为儿童时期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辨别是非的意识,所以,此时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管教,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不令人满意。对正处在成长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力并抵制诱惑的中小学生来说,没有父母的监督是一个影响学习意愿的关键问题。没有了父母的监督,学生的学习动力减弱,家庭学习奖惩机制基本废弃,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使有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意愿,但长期在家庭教育弱反馈环境下,学习热情的衰减是无法避免的。2、隔代老人监护隔代老人(通常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由于思想认识和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这一群体远不能起到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的作用,在留守儿童学习辅导中起到的作用更加微弱。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如果担负起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职责,由于年龄偏大,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教育手段和行动能力远不及留守儿童的父母。祖父母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从而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中重养轻教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年龄相隔较大(一般在40岁—50岁之间),老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认识有差异,导致沟通交流不畅。老年人对于现阶段的农村教育政策和学校教学规律基本不了解,也很难对此投入足够的精力,这些都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被动的学习方式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长此以往导致他们不学无术。3、学校和社会力量缺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仍然处在教育部门主导的状况下,工作的力度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部门主要领导人(通常是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重视程度,而缺乏应有的机制。第一,缺乏以农村留守儿童需求为导向的机制。教育部门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动中,通常采取在上而下的方式整合资源,开展行动,农村留守儿童只是单方面的受益者,对这些行动只能被动接受。政府部门在对农村人口的关注上,存在着重视农村青年劳动力而忽视农村老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对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缺乏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大多控制在政府教育部门手中,农村社区村级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缺乏相应的资源,而政府资源基本不能直接分配给社区组织,导致他们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第三,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行动中,缺乏表达他们自身需要的相应机会,这便决定了他们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而在现行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架构中,农村社区组织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而对政府部门资源上的依赖性则决定了他们更多地采取“等、靠、要”的策略。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他们不能自发地、主动地将农村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力所能及的教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的实施效果也未能纳入到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范围中,致使绝大多数政府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行动中缺乏实质性的参与。

四、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资源共享机制。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将零散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首先,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行动中,加强资源共享,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减少资金投入,减少浪费,以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大的效果;有利于部门间优势互补,提高办事效率,形成合力,不断壮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队伍。其次是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基础教育、身心健康、农村科普、法律服务等方方面面,在整合各部门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为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供了新的载体,为部门转变作风、树好形象提供了新的途径,为部门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水平提供了新的平台。资源共享也是在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中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第三、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动员的激励机制。首先,政府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留守儿童”工作的认识,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组建由党政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构,建立“留守儿童”工作制度,把“留守儿童”工作落实到基层村、支两委。切实明确每个“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并督促其认真履行监护职责。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托管中心,对处于无监护状态或监护不力的“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教育。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加强宣传力度,使公众树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对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行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优惠和奖励。其次,要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我国农民相对分散,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的工作,不可能单独面对每一个农村家庭和每一个留守儿童,需要一个中间媒介进行沟通和协调,而农村基层组织能够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使社会动员机制在留守儿童与社会力量之间得到有效的连接。要组织动员农村各种组织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农村的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文化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及农民合作社等要积极配合社会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活动,积极落实具体工作,做好规划和协调,使社会的投入能取得最大效益,还要通过民主监督,使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以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作者:马微微 单位: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江琴.儿童发展的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78-181.

[2]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21-23.

[3]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47-50.

小学儿童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大理剑川;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目前,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迫在眉睫。指出“扶贫先扶智”,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把教育扶贫放在首位。可见在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关注,同时也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迎来契机。本研究涉及的农村留守儿童指:“年龄未满18周岁,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半年以上,被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随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孩子。”调查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通过整理家庭、社区、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后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给其造成安全失保、心理失衡、学习不佳、道德失范等负面影响。因此,剖析造成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安全、心理健康、学习和道德品行问题的成因,结合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提出解决措施。

一、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契机

(一)教育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指示后,政府把教育精准扶贫规划到精准扶贫战略中,教育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让教育扶贫精准化,实现农村贫苦地区不同人群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接受正规教育,带动各地教育稳定协调有序发展。教育精准扶贫强调精准识别、帮扶、监督和管理等,因此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必须建立精准的教育扶贫体系,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公平,在民族地区将公共教育资源落实到实处。教育始终是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面对社会的加速转型,人口流动既是动力,也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越发严峻。通过教育改善当地贫困状况,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将教育作为脱贫的武器来解决精神和物质贫困,达到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二)教育精准扶贫在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实践。精准扶贫战略出台后,各地方积极制定符合本地区情况的教育精准扶贫规划。在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扶贫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第一,政府扶持型。政府出台相关规划政策或出资完善大理剑川的基础教育设施,如剑川县金华镇在政府出资帮助下,通过采取有效的教育精准扶贫举措,新建教育基础设施,对留守儿童走访调查、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定期核查,确保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精准扶贫。第二,基金帮扶型。国家和社会对贫困学生设立奖助学金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希望工程”。云南省把“两免一补”和“控辍保学”落实到实处,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集中在中小学,享受到义务教育支持补贴的书本费、杂费和生活费等救助。第三,学校帮扶型。大理剑川县各个学校实行的教育帮扶,如剑川金华镇中小学组织成立留守儿童研讨小组,学校聘用心理学教师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通过家访精准了解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状态,构成家长、监护人、学校多元一体化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帮扶群体。第四,社会公益型。大理剑川县民间自发组织的公益型教育帮扶。如剑川县老君山镇对留守儿童实施关爱工程,举办“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一对一地结成帮扶关系,帮扶人定期联系和探望帮扶对象,全社会共同努力精准帮扶这群特殊的儿童。(三)教育精准扶贫在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取得的成效。经过大理剑川各部门的不断努力以及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效果,各界愈加重视当地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实践证明,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发掘当地的优势资源来摆脱贫困,确实对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改善具有一定成效。如大理剑川当地政府抓住沙溪古镇、海云居、石宝山、石钟山石窟等名胜古迹的旅游资源优势,让本地人融入旅游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在剑川就业的机会,从而拉动当地经济,缓解外出打工让孩子留守的状况,留守儿童数量减少了,同时也就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据调查,学校在假期都会组织教师到村寨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帮扶,实行一村一户的一对一精准扶贫,大理剑川不少留守儿童得到精准帮扶后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快乐成长。

二、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

(一)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安全问题。偏远民族地区的人们苦于生计而马足车尘,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乡让老一辈照顾。据调查,剑川县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正处在学前、小学和中学阶段,大部分儿童与老辈居住在一起,老人年事已高,气力日衰,受教育程度偏低,卫生习惯不佳,不重视留守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使其养成不讲究卫生、饮食不均衡、作息不规律和不爱运动等问题。此外,留守儿童常常独守在家,经常会遭遇溺水、触电、烧伤、狗咬、食物中毒和打架斗殴等意外事故,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二)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按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划分,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婴儿前期到青少年时期,若儿童未完成此阶段发展任务,容易产生怀疑感、羞耻感、内疚感、自卑感和同一角色混乱等问题。据调查,剑川县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重大节庆才会回家,与孩子一同生活的老人注重关心其吃饭否、上学否,至于孩子是否遵守纪律、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受到委屈等却不太关注。基于此,留守儿童长期的生活、学习、交往与心理问题汇聚在一起,负面情绪无法开释,积极情绪逐渐减少,从而形成懒散行为和孤僻、叛逆、自卑的不良心理。(三)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根据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可知,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孩子获得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等重要时期。但据调查,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配合的缺失,学习上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厌学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家校社缺乏有效的监管,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不高,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课下未准时完成作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甚至不及格成了家常便饭,以至于这部分留守儿童不能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最终无奈辍学。(四)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美德品质问题。美德品质的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无比重要的。据调查,大理剑川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痛苦是缺少亲情和父母之爱,最大的问题是怨天怨地,妄自菲薄。由于父母较少打电话给孩子询问生活和学习情况,家人共处时间较少,缺乏交流,孩子与父母逐渐生疏,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内心对父母外出打工充满敌意,因此处于亲情饥渴下长期无助的孩子逐渐自暴自弃,缺少积极乐观、懂得感恩、自立自强、勤奋刻苦等美德品质。

三、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家校安全教育不到位。从家庭教育来看,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留守在家跟着老辈等隔代亲人生活的孩子教育和监护基本上鞭长莫及。加之祖辈监护人大多已高龄,心余力绌,安全防范教育易被监护人忽视,多数时间让孩子自己上下学。从学校教育来看,剑川地区许多学校已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但受办学条件的局限及安全健康教育课时较少,缺乏可行的措施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安全管理和规避风险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面对突发危险事件时缺乏自我保护的安全防护意识。如剑川县老君山镇新生村一位家长说:“父母不在家的孩子们常需自己下厨做饭,常有烧伤烫伤和触电的情况。”可见,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和自身安全意识薄弱。(二)心理教育方法未普及。儿童六七岁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学习环境的变化使其心理品质发生质的飞跃,到十二三岁正值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时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父母为谋生而远离家乡,为此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教师在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家长和心理调节者的角色。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师更多时间忙于学校其他事务,无多余时间思考如何教育留守儿童。老君山镇新生村新生小学共有六位老师,学校在资金不足和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无法为教师提供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学习资料且心理咨询室也未建立,所以心理教育方法未在当地各学校、教师中普及,也易让孩子陷入不良心理认知的深沟。(三)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国家在教育资金上的投入逐年上升,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依旧存在,在偏远落后的部分民族地区,财政性投入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部统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其中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中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较多。但剑川受经济限制,教育支出会出现缩水。与剑川老君山镇的老师交谈得知:“近几年国家大刀阔斧的精准扶贫,对高中生和大学生多帮扶,但专门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政策较少。”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使得教育环境较差导致其学习问题突出,所以基础教育的投入需要关注到这群特殊儿童。(四)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从自然环境看,剑川位于大理州北部,多山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较困难,父母迫于谋生留下孩子独守在家,长期的留守经历使孩子无法享受至亲的关爱,易在学习、生活、安全、品质、心理健康等产生诸多问题。从社会环境看,剑川人民民风淳朴,老辈监护人抱有墨守成规的传统思想,难以教导孩子形成均衡饮食、讲究卫生、作息规律等习惯,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加之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的特殊,孩子缺乏完整的情感世界,影响其形成积极健康的身心和美德品质。国家精准扶贫后,剑川的旅游产业得到扶持,人们返乡挖掘家乡旅游资源来脱贫致富,一定程度有助于缓解留守儿童的生存压力,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城市化加快的必然结果,所以必须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来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

四、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提出解决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

(一)创新教育精准扶贫模式解决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安全问题教育精准扶贫重在“精”字,对当前剑川留守儿童贫困对象情况不明,无法精准解决生活安全的问题,采用创新教育精准扶贫模式解决剑川留守儿童生活安全问题。一要建立精准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落实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安全情况,追踪记录,做到精准帮扶。在有较多留守儿童的学校,组织教师建立留守儿童个案成长记录档案,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基本情况信息和学生家庭基本情况。二要建立教育精准大数据服务平台来一对一帮扶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建立精准的留守儿童服务平台,有效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安全情况。如通过网络记录考核留守儿童个人卫生、饮食、作息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分析其生活上的问题,从家庭安全、户外安全、人身安全、自然灾害防范和自我保护等维度来追踪管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二)构建教育精准扶贫梯次解决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从构建教育精准扶贫梯次解决大理剑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出发,一是制定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案,了解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整体情况,并将其登记造册,建立档案,用以辅助教师开展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记录、观察其群体及个体心理发展状况。二是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实施解决措施,为落实好留守儿童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指明方向。如优化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向教师宣传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三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步步为营,避免随心所欲,空洞无物,如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进行心理剧表演来宣传常见心理问题的调节方法。(三)增强教育精准扶贫力度解决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加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扶贫力度解决其学习问题。一要加大政策扶持改善留守儿童学习不佳问题,对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同时落实好领导负责制,做到精准扶贫,学校与政府联系,专为留守儿童教育制定章程。二要加大资金支持改善留守儿童辍学问题,教育扶贫的资金来源于国家扶贫下拨的教育经费,但这对留守儿童教育所需资金只是杯水车薪,所以学校可向社会发起募捐筹集资金解决其生活需求。三要加大师资投入来改善留守儿童厌学问题,老君山镇新生村新生小学是一所有六位教师的不完全村小,但留守儿童人数占在校生的百分之六七十,教师承担多科教学和行政而无法顾及留守儿童的学习,于此应补充师源让教师有足够时间指导留守儿童热爱学习,引导其形成乐学好学的品质。(四)稳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效解决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美德问题。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是彻底脱贫,稳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是脱贫的最后环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目前教育界的难题,短期内是无法消除的。学校和社会通过留守儿童档案了解有严重美德品质缺陷的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基于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生活环境,学校应重点培养其积极乐观、勤奋刻苦、懂得感恩、自立自强的品质。同时,家长应配合学校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作为优先教育的内容,教育其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理解父母的艰苦和万般无奈,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再者,引导留守儿童理性分析生存环境,坦然面对困难。

综上,教育精准扶贫能够有效促进大理剑川农村经济的发展。教育精准扶贫的精准帮扶对当地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进行了落实,通过教育硬件和软件的精准,将教育扶持一对一地落实到农村留守儿童的身边;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扶贫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精准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及时走访调查、更新留守儿童数据库、分析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同时还要优化师资队伍,开展大理白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教育精准扶贫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大繁荣,教育精准扶贫的同时缓解当地经济问题,降低城乡地区水平的差距,从而间接性地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根源上遏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矛头。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初探[D].吉林大学,2010.

[2]梁威.留守儿童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12-21.

小学儿童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工作;隔代教育

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宏观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积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地方通过实施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来帮助农村留守家庭解决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不过因此类社会工作开展实施上缺乏先例和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介入方式与工作程序还处在摸索完善阶段,因而导致实施效果上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本文立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以下就以社会工作介入的科学策略为切入点,对怎样做好留守儿童教育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问题和困境

(一)介入主体。1.我国目前农村基层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十分缺乏,有关资料统计表明,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总计有两百余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而每年能够学成毕业并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数量只能达到万人左右。而目前我国几乎全国范围内都存在农村基层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因而在社会工作的人才需求上存在巨大缺口,依据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供给能力,远远无法满足目前开展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要求。而与此同时,从高校毕业的很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并未进入农村基层从事社会工作,很大一部分人才流入商业企业、行政机关等而导致社工人才供给上更加短缺。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介入主体严重不足,社工数量亟须补充是留守儿童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2.介入难度大。有关资料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基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主要为年龄在4岁到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其性格心理与价值观都处在发展形成期,因而如果长期接触的教育并非来自父母而来自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属,其必然在教育影响上无法达到健康家庭的程度,很多因家庭结构不健全而导致的教育影响都会对孩子的认识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影响,因而对于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进行积极的教育介入,避免其因隔代教育而无法获得价值观、人生观的健康发展,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发育,是社工介入的必要性所在。(二)介入方法与手段。1.社工介入契合度低。依据目前农村社工课程内容观察,其在课程知识方面偏重于文化课内容,而课程设置缺乏丰富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留守家庭的儿童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只局限在小学领域,因而很多社工课程在教育上无法适应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而沦为纯粹的形式,这使得社工介入在方法措施上存在跟实务脱节的问题。2.人员综合素质低下。由于从事儿童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需要社工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因而人员的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介入的质量效率,而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基层地区从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介入的社会工作人员,缺乏对社会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理论等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因而农村社会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素质不足、工作能力低下的问题,这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带来了多方面的困难和阻力。3.社工人员实践经验匮乏。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很多属于初次接触社会工作,即便一些人员有过从事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方面的经历,但对农村基层地区不了解,对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问题就更缺乏工作经验,而由于社会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支撑,并无法保障社工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质量,而以面向农村留守家庭儿童为目标的教育工作,因社会工作人员在这方面工作经验的匮乏,导致工作开展上存在很多阻力和困难。4.援助物质化。对于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社会工作介入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留守家庭提供教育支持,因而以实物为载体的社工支持并无法有效满足很多家庭的儿童教育救助需要,而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地区因在社会工作介入上大多以为家庭提供实物援助为主,因而此类社会工作介入在改善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而援助方式物质化,缺乏教育方面的支持性援助,是目前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上社工介入需要注意的一个突出问题。(三)缺乏社会系统支持。1.政府信息不对称。在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教育方面社工人员严重不足,人才供需上存在巨大缺口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跟高等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不足有关,而这是由于政府在农村留守家庭的教育问题调差上信息获取不准确,信息统计粗放,实际采集到的信息跟农村留守家庭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出入有关。因政府部门目前在信息统计上主要采用官方统计资料进行直接的汇总,而针对农村家庭进行的调查和统计十分有限,样本准确度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因而依据此类信息进行的调查统计工作必然会存在统计信息跟实务情况存在差距的问题。这就导致我国宏观教育领域跟社会服务领域对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需求估算不准确,从而在教育资源投入和社会工作开展上无法契合农村留守家庭的实际需要,这是由于政府信息统计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的。2.对象家庭缺乏支持配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是出于基础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为目的开展的针对性工作,而目前很多农村留守家庭中家长对社会工作的作用意义缺乏了解,因而也就难以积极配合社工人员的工作介入,为社工人员开展教育支持提供配合,一些家庭甚至认为社会工作人员对家庭生活的介入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而采取了抵触抗拒的态度,这都为社会工作的介入带来了困难和阻力,农村留守家庭缺乏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无法有效支持配合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很多农村基层地区社会工作介入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3.农村学校教育思想保守陈旧。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学为民办学校,而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专业培训,因而其虽然从事教育工作,但缺乏对教育理论的认知与了解,很多校长不了解社会工作跟儿童教育的关系,其在教育工作开展上也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因而并未认识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儿童成长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使得一些学校在留守家庭儿童教育问题上对社会工作的介入缺乏支持配合,甚至采取了消极抵触的态度,这为社会工作的介入造成了很多的困难和阻力,使得一些地区从事留守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介入停滞不前很难开展。4.资金来源不足。因目前我国的农村基层地区教育资金的分配主要由教育系统进行层级分配,其中并未针对社会工作的开展设立专门的教育基金,而目前政府财政上也并未针对社会工作提供专门的拨款,这就使得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在社会工作介入上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社会工作人员不可能在毫无经费的情况下提供教育扶住和开展社工活动,因而导致很多农村基层地区的留守家庭儿童教育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社会工作扶助。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困境的解决方案

(一)社会支持系统推动。1.以政府购买形式开展社会工作。针对目前社会工作人员匮乏、资金不足的问题,立足基层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师资力量,通过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委托当地教师从事留守家庭儿童的隔代教育社会工作介入与支持,是一个成本最低、可操作性最强的社会工作开展形式。这一方面可以解决社工人才培训供给方面供需不平衡、供给滞后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社会工作开展上缺乏资金支持、经费来源不足的问题,因而可以作为解决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社工扶助的首选方案。这要求政府部门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留守家庭进行信息统计,按照实际的留守儿童数量和家庭教育需要,设立专门基金用于购买当地教师为儿童家庭提供教育服务,教育领域还可以通过对农村小学拨款,在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委托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托管服务和教育服务项目,从而解决留守家庭儿童的教育问题。2.资金去向及时反馈。要让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支持,使得社会工作的介入对儿童教育发挥有效的支持与影响,做好教育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要求一方面要针对农村留守家庭的教育社工介入进行实际收效情况的调查监督,同时要对这一领域的资金利用进行审计监督。由于农村基层地区在教育资源的使用上尚未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因而如果把资金拨付给学校进行代为管理,很难保障农村小学会不会把资金挪用占用到其他领域,因而十分有必要针对教育资金的使用做好审计监督工作,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审计人员,定期对资金去向进行调查和了解,并对资金支出后对留守家庭儿童教育的影响进行回访,以严密的监督严格控制资金利用,避免资金的不当占用和闲置、挪用问题。3.专业社工人员队伍建设。要提高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社会工作介入的质量水平和工作效率,对社工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是关键,目前很多农村教师尽管拥有一定的儿童教育经验,但缺乏直接面向家庭开展社会工作介入的专业知识,很多社工人员了解掌握一部分社会工作知识,而缺乏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了解,因而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对社工人员开展上岗培训,通过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使得社工人员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与专业素质,这样才可以充分保障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性。4.进行社会工作的宣传。要争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对社会工作教育支持的配合,通过必要的宣传,让农村家庭了解到社会工作对儿童成长发展的积极作用十分关键,只有让农村家庭认识到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在帮助家庭解决教育问题,为家庭提供服务救助,农村留守家庭才能对社工介入提供积极地配合与支持,才能为社会工作介入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因而有必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社会工作问题的宣传,通过开展社会宣传、普及儿童教育知识,让农村家庭认识到社会工作对家庭救助的作用和意义,才能使得社会工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工作的开展实施铺平道路。(二)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介入形式。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基层地区已经开通了网络通信,很多农村家庭的家长拥有支持网络功能的智能手机,这为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的社会介入提供了有利条件,“立白健康幸福工程”是一个针对农村儿童提供教育捐助的网络平台,其功能中设置了公益捐赠项目,很多平台用户能够通过平台为农村基层地区的儿童捐助教材、衣物和文具用品,因而如果把这一平台的应用APP推广到农村留守家庭中,让家长通过登录平台寻求教育支持,可以使得很多家庭打破教育资金拨款覆盖范围的限制,从平台上获得教育捐赠的支持与帮助。而此类新媒体平台并非只有这一个,另外有一些公益性质的平台也可以为农村基层地区提供教育捐助,因而充分发掘出此类平台,让农村留守家庭更多了解此类公益平台,并通过在线申请而获得救助,是以新媒体途径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提供社会服务支持的另一种创新手段。

三、结语

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来解决农村家庭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是从社会角度补充基础教育系统的工作系统化水平,提高农村儿童教育质量和有效性的积极举措。在社会工作介入上,由于缺乏以往的实践经验,必然会面临一些方面的阻力和困难,不过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只要教育工作者秉持为教育负责、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努力排除困难、解决问题,从实践角度深入研究和探讨做好社会工作的科学策略,并通过汇总经验,得出科学的社会工作实践方案,可以通过探索和创新,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做出有力的社会服务推动。

参考文献:

[1]白玉.隔代教育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赜[J]成才之路,2019(34):99-100

[2]蒋丽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与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249-250

小学儿童教育范文篇9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本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实质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教育资源有限和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而造成的特殊情境下的特殊矛盾,它不仅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而且有着以教育效率、教育机会、教育背景等为基本表现形式的复杂运行系统。

1.1教育公平的基本含义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教育公平概念指的是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和获得相应的教学成就。从国家层面上讲,需要政府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教学过程和教育质量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教学结果给予权威的评估。从个人层面讲,监护人有义务对适龄儿童做好必要的家庭教育,为儿童入学提供必要的条件,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课外教活动等辅助性工作。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农村不断向城市转型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普及,实际造成了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相应的向城市倾斜,农村成年人口在进入城市同时不具备将适龄儿童带入城市的实际情况,都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不能得到高质量教育和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1.2教育公平不等于平均分配

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指在现有教育资源下,根据教育人口的需要,对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理想目标是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使所有儿童在校接受教育期间都能够达到合格的成绩标准,能掌握必须的基本技能。因此,留守儿童教育公平本质上是机会均等而不是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它更关注的是质量上的一致。农村留守儿童应当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必须接受一样的教育,不是强调数量上的一致。政府应当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教育学习条件,同时也应当从社会和个人角度关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经济条件的落后和留守儿童面临的身心健康等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

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均衡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实际经济、家庭困境,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更好完成基础教育和实际上的教育不平等问题。按照儿童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来划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以入学机会为代表的起点公平问题

以入学机会为代表的教育起点公平问题往往集中了社会关注的主要方面,它主要指留守儿童在达到入学年龄时能否正常入学。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某些地区落后观念的影响,留守儿童不能按年龄入学,或是因为性别不同,有些女孩得不到更多教育机会,男孩到一定年龄就要去打工而放弃学习的问题仍然存在,还有因为地区因为中小学布局不合理、农村学校离家较远等因素也成为制约留守儿童不能入学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留守儿童不能在起点上与城市儿童得到一样的教育,使留守儿童在起步阶段就处于劣势地位,丧失了与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机会。

2.2以教育质量为代表的过程公平问题

以教育质量为代表的教育过程公平问题主要指留守儿童在学校其间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能否掌握必须学会的基本技能,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师资力量,什么样的办学条件能提供给留守儿童,以及留守儿童特别需要的心理关爱和家教教育是否缺失,怎样弥补父母留下的教育空缺等问题。以教育质量为代表的教学过程是否公平有效,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的未来与长远的发展,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在校期间考核监督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维权、在校学习期间的安全防护等问题。

2.3以升学机会为目标的结果公平问题

在我国大力倡导施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留守儿童还面临着能否获得更多的继续机会问题,因为教育资源的有限,使大量留守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到更高一级的学校进行继续学习,留守儿童丧失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这些留守儿童要么返回农村务农,要么加入到向城市移民的打工潮中去,由此就会再次形成了农村文化圈和城市文化圈两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有效破解恶性循环的途径之一就是给留守儿童的教育结果进行有效评价,使他们的教育水平到社会的认可,使给留守儿童在接受基础教育后,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教育学习机会。

3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对策

实现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要按照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给留守儿童创建更好的教育教学条件,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矛盾,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3.1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法规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上逐步促进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进行政策倾斜。各级政府还要加大经费投入,有效配置师资力量,在资源上向农村多配置。具体包括: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出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法律法规,运用政策手段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设置留守儿童教育基金,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地方政府针对保护留守儿童的考评机制等,同时对留守儿童加大资助力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确保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基本的教育机会。

3.2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教育改革,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差距,将城市教育资源有计划的向农村开放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特别是在农村不断城市化的今天,有效降低城市学校的门槛,不断鼓励农民工将子女向迁入地转移,在各地区兴建农民工子弟学校,适时减少和控制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建立农村留守地区与城市教师的互换互动机制,切实提升农村留学儿童的教育教学质量,使留守儿童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对促进留守儿童享受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

3.3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

在大力向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政策倾斜的同时,在我国现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下,还不能使用使所有留守儿童在数量上得到完全平等的教育教学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坚持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主要作法是,实施统一的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要求在标准中体现出对留守儿童教育要达到的最低底线,同时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的政策重点,有重点有计划的提升经济条件允许地区的留守儿童教学质量,分批次分时间的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进行软硬件更新,从而达到提档升级不间断,基本教育有保证,留守儿童教育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3.4按照中心治理原则形成合力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问题需要政府的努力,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因此要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化用。特别是在政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允许和鼓励社会教育教学力量对公办教育力量进行补充,要尽可能的利用优厚的政策吸引私立学校进入留守儿童的教育领域,例如对私立留守儿童学校进行税费减免,对兴办留守儿童学校的私立教育集团可以在其它产业项目中给予政策优惠。同时还要在关心、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力量中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教育服务活动,有效为留守儿童送温暖,成立留守儿童问题帮扶中心,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尽量减少家庭教育的缺失。

3.5加快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建设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都分散在较为贫困的地区,缺乏有效的监护和必要的家庭教育,加快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交通便利乡镇成为留守儿童寄宿中心校,配备较为齐全教育教学和娱乐生活设施,对贫困留守儿童相应的减免寄宿费用,优先配置具备相当水平的师资力量,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留守儿童的教学成本,而且可以极大提升留守儿童的教学质量,也更有益于保护留守儿童的安全,使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更放心。尽快在农村推广留守儿童的寄宿学校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保障。

4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实际上教育资源有限和配置不均衡而引起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也会随之有效解决。在现有情况下,应当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教育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同时,大力兴办寄宿制学校,有重点有计划的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条件,积极促进城乡结合一体化的方面发展,最终实现对留守任意的教育公平。

作者:田婧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明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D].西南大学学报,2008(03).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D].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02).

小学儿童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儿童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儿童教育中,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儿童文学的辅助,儿童文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因此,加强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推动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第一,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强对儿童文学的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也将加强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促进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伟大的意义。顺利实施;其次,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许多儿童文学作品都被纳入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据的比例不断增大,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慢慢的体现出来了;最后教师能够通过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使学生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品德习惯,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2.儿童文学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1儿童文学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拥有较高儿童文学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童话故事的真谛,小学生会觉得教师的讲课方式和性格都极具亲和力,从而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教师和学生可以畅游于童话故事中。通过将儿童文学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能够让学生通过儿童文学学习到很多成年人丢失的东西,还能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小学语文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儿童文学的应用,强化自己的亲和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2.2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在感知、审美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意境在小学语文教材选择中,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而且促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细腻、强烈和真实的情感,特别是对想象力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典型的通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欣赏、去感受这篇文章,去想象那个什么都不穿的皇帝游行时的囧态,去想象这个皇帝知道真相后的尴尬和愤怒,去想象为什么皇帝和那些大臣们都谎称自己看到了那“美丽的新装”。2.3儿童文学能够拓展儿童的知识面。由于儿童保护自己的能力较低,他们的行动范围相对有限,接触儿童的机会也较少。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孩子们还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知识。但最重要的是通过接受教育来扩展你的知识。儿童文学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将儿童文学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儿童的视野和知识。

3.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3.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一般来说,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可分为儿童诗歌、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多个类别,对于不同的体裁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差异,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学习《小猫钓鱼》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相关动画视频让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看完视频后对学生提问,如“小猫钓了几次鱼?为什么最后一条都没钓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发言中,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2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刊物培养儿童的读书兴趣。为了能够帮助儿童树认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一定要严谨地选择适合的儿童文学刊物编入小学教育中。如果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的话,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在课前,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将儿童文学融入到语文教学内容中,在讲课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将故事情节和人物精神有效地传递给学生。3.3从文体特征出发来进行教学。要清楚知晓好儿童文体的特色,他的结构组成部分和分类情况等等确。由于这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其文体系统的构成与成人文学之间存在着差距。其主要包含儿歌、故事以及小说等。教师要掌握好不同文体之间的特点,明确其存在着的区别。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中形式、语言以及风格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抓准其侧重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训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重要载体。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充分将儿童文学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儿童文学的熏陶下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晓艳.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儿童文学的有效教学分析研究[J].好家长,2017,(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