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十篇

时间:2023-03-29 16:32:04

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1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 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 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 “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 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2

《富饶的西沙群岛》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安排了四篇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分别向学生展示了辽阔祖国的迷人景色与地方特色。《富饶的西沙群岛》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

本篇课文是学生学完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与《饮湖上初晴后雨》后的首篇白话文写景文章,教好本课对后面课文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魅力。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富饶、五光十色、珊瑚、成群结队、千奇百怪、祖祖辈辈等词语。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15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词语。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南海岛风光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4、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了解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式并学会运用。

(三)说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或搜集一些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文字资料。

2、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西沙群岛。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多媒体课件:西沙群岛相关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本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和学的方法:

1、自主学习法。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都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自主读的同时教给读书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读全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质疑法。学贵有疑,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到自己能解决问题。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质疑,整体感知时,让学生自主解疑,还有些疑问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逐步解决。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蒙田说过:“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教学开始,我先向学生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图,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自然地引到本课的主题——富饶的西沙群岛,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枯燥乏味的语言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第二模快——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在学习课文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既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也加强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三模块----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每段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简要概括。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标记,看看这篇文章讲课意见什么事情?富饶的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把自己从文中了解到的内容作上记号并向全班汇报。通过汇报,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学生运用喜欢的阅读方法,如扫读、跳读、快速浏览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知文章大意}

第四模块——精读感悟,从中感受细沙群岛的广阔和富饶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新课标这一要求,我采用多种方式加强阅读指导。

(“富饶”一词是课文的一条红线,牵引着海面海底海滩海岛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因此,抓住有关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富饶”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围绕这一主题思想,我采用以下方法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一、 联系上下文,初识西沙群岛

1、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通过看地图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知道什么是群岛,同时明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西沙群岛总的特点。

(这样既进行了默读的能力训练,又培养他们注意挖掘语言因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既训练学生自读能力 ),

2、朗读2~6自然段,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是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向我们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6自然段,想想画画,看看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的呢?

二、同位交流,品位重点

(1)学习第二段,找出风景优美的句子

(2)教师提示海水都有哪些色彩?用线划出,再读读,想想海水还可能有哪些色彩?(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可能地去想象和感受海水色彩的美。)在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五光十色”的意思,并进行替换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三)、潜入海底,体验富饶

(1)研读第3~4自然段,潜水到神奇的海底,看看有哪些物产。(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找出西沙群岛的物产,用笔画下来。)

(2)引导合作学习:海底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和全身披甲的大龙虾,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鱼。同桌两人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讨论完成习题:

(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 );有的( );有的();有的( )。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感受鱼的多而美,学习排比句的写法,并仿写。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层次感。)

(3)思考“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意思。(教师出示课件图,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分析体会,并非真的是水鱼掺半,而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鱼多的特点,诗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和之前的阅读积累,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贝壳的美丽、海龟的有趣、海鸟的多,从而升华情感,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五)、情感升华 巩固全文

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之后,我将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有一个升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对西沙群岛的了解,这样可以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然后再把第七自然段呈现,继续给出他的军事意义。让学生对它更加喜爱,进而升华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当学生对课文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后,我趁机提出这样的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习理解了是按总—分—总,按地点的变化,抓住事物的变化,抓住事物的特点归类叙述的。

2、你喜欢西沙群岛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使主题得到升华,课文得到延伸。

为了巩固使课题得到进一步延伸,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积累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

2、练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西沙群岛。

3、阅读阅读基础训练51页《美丽的草原》。

五、说板书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3

一、运用导学稿教学,导出预习自学好习惯

我校是乡镇中学,学生生源较差,普遍存在不会预习的问题。而英语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缺少一个检测预习效果的依据。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和明确的任务规定,对于预习的环节,学生往往会忽视或省略。使用了导学稿之后,教师把想让学生预习的内容以任务的形式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必须根据导学稿的预习任务进行预习。导学稿的宗旨意在学习过程中的“先学后教”,它是以学生的自主预习为前提展开教学的。

导学稿预习练习的编写,先由一个老师主笔提前编写出初稿,再由同级的老师一起看阅并提出修改建议才定稿,上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预习练习要兼顾到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避免太难而打击学生提前预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在课本中找到答案。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填写导学稿,并把疑难问题标注出来。学生利用导学稿进行自学,并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增强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利用几分钟在课室巡视检查学生是否预习,也可以让组长汇报导学稿的填写情况,或者回收部分导学稿进行批阅,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运用导学稿引领、指导、规范、约束学生对每节新课进行预习,长此以往,不仅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而且提高了学生终生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运用导学稿教学,导活学生思维

学生经过自主预习,往往能解决新课中的部分问题。他们带着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与感悟以及自己的疑问走进课堂,主动提问,踊跃发言,思维活跃,体验解决了教师的问题所带来的成功感,更激起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活”了。

如在教学九年级unit4 What would you do?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虚拟语气,我们在导学稿中设计了Groupwork:小组讨论What wouldyou do if you had a lot of money?使课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每个组员都想让别人分享他的有钱梦想,说的欲望很强,小组的讨论很热烈。接着又让男女生搭配交换身份进行Pairwork,下面是两学生的对话:Boy:What wouldyou do if you were a boy?Girl:If I were a boy,I would eat muchfood to get fatter and stronger,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agirl?Boy:If I were a girl,I would wear ski rt every day,这个环节给课堂带来阵阵笑声,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三、运用导学稿教学,导出合作探究氛围

导学稿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具有了相同的课堂活动的“剧本”。导学稿教学,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通过导学稿少讲精讲并精心设计palrwork,groupwork,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运用语言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这样就使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合作探究气氛更加浓郁。

如在教学的八年级上册unit10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Section AS内容时,导学稿设计了小组自主学习表示身体部分器官的新单词,设计表演活动学习have a cold/toothache等表身体不适的词组,通过Groupwork讨论How to keep healthy,比比哪个组能用should/shouldn’t提出更多的建议和快速背诵2c比赛等系列任务。整节课学生都是在学习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内容,导学稿给学生搭建了小组合作交流平台,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挖掘出他们巨大的潜能。

四、运用导学稿教学,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自从使用新目标Go for it教材以来,英语教师们比较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把记忆和写的能力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但考试并没有降低写的难度。学生都是口诀王,让他们说,很多学生都能脱口而出,要他们写,就倍感头痛无从下笔。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导学稿教学模式中把写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如在教学八年级下Unit8(1a—2c)时,导学稿设计了以下让学生动手写的任务:根据中文写出单词和词组;听录音写出缺漏的单词;用英语写出赠送的礼品单;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完成短文填空。手到、眼到、口到、脑到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从而真正做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4

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也重视汉字的书写,并对每个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改稿”)在第一学段就明确提出了“写字姿势正确”的要求,把对汉字的正确书写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要讲究写字的姿势。“桑条自小煣,到老煣不直。”在正式接触书写工具开启学生生活的启蒙教学阶段,小学生的“一拳、一尺、一寸”的坐姿以及握笔的姿势非常重要。过去有挂图,在练习簿的内封页里都有图片和解说,这为学生的正确书写和及时矫正提供了依据。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随着书法练习的弱化,学生的书写水平大不如前。中、高考作文文字书写作为采分点,给写字教学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但“实验稿”对第二学段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的要求,一度出现键盘操作取代汉字书写的苗头,又影响了“良好书写习惯”的形成。在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教师都肩负着学生“写字姿势正确”的指导任务,每位教师都要把好关,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习惯并成为自然。

要加强书法练习。“修改稿”在“具体建议”中明确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要求的相当具体,极具可操作性。加强书法练习,在小学阶段必须打好基础,写好正楷。进入初中再注意学写行楷、注意临摹,提高书写速度。

要讲究美观。书法是艺术,是一门造诣很深的学问。用硬笔书写,符合时代“求快”的要求;用毛笔书写,对理解、掌握汉字的笔画结构提高审美能力很有帮助。小学阶段应注意抄写字词、做好语文笔记、进行“司空练习”,还要进行毛笔字书写的专门指导。初中一、二年级时,硬笔字、毛笔字要天天练。让学生在出黑板报、办手抄报和书法比赛中,逐步锻炼和提高书写水平。

二、要在听说读写上下功夫

“实验稿”虽然在各学段“口语交际”的要求中,详细地提出了多项听、说的教学要求,在 “阅读”、“写作”要点中也详细地列出多项具体的要求,但在这个纲领性文件中根本找不到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听说读写”这四个字,好像是在有意回避并似乎要否定它。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修改稿”在“前言”部分,第二句话就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出发对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作了高度概括。作为语文老师,对“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一语再次出现,应该给以充分重视。“听说读写”在“修改稿”前后共出现了4次。反复强调的意味,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想要表达的理念,再明白不过。

其实,在1986年、1990年大纲的“教学要求”中就规定:“初中阶段,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1988年大纲在 “教学要求”中没有这句话,而把“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写进“教学目的”中,三部大纲都注意与小学的衔接,又都提出加强听说教学和培养良好习惯的问题,这是长期语文教学经验的结晶。(曾仲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当时语文教学界盛行“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促进语文教学的进步起了很大作用。“修改稿”对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回归和强调,要求我们重拾“听说读写”的传统,我们因此可以理直气壮地在“听说读写”这个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上下功夫,专心致志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还是学生?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大讨论,大家比较认同的是钱梦龙先生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这样的综合处理是一种创新,它避开了“中心”,从职责方面来界定教师和学生的各自任务,对教育教学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实验稿”在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时,缺失了对教师主导作用这个前提的确认,这种有失偏颇的理念,给教学造成了的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根据教学实践,《“修改稿”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明确添加了:“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还在表述上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句向教师说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提醒发挥“主导”作用。“修改稿”称:“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修改稿”增加了这样一段话:“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可以说,这是对前一阶段教学状况的科学总结,也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指出了方向。那种不是在“听说读写”上下功夫,不是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章法的反复训练,一度盛行的“讨论式”,一度热闹好看的“屏幕教学”,那种不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没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状况必须想办法改变。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5

一、过程教学法理论

过程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强调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侧重在语篇水平上指导写作,包括构思、写提纲、写初稿和修改等各个写作环节。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直至最后成文。过程教学法以交际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强调内容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来发现内容,挖掘内容,准确地表达内容,使写作课堂成为交际的课堂,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有趣的课堂。

二、影响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

1.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往往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授语言点,语法知识等内容。写作练习,常常在下课前被一带而过,布置为课后作业,而且也很少有学生在课后认真地按要求去完成。在讲评作文时,有的教师只是读一下范文,却没有纠正学生所犯的具体错误,这就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2.学生对英语写作的不够重视。不少学生认为,英语写作是属于拿不到高分的试题,就不予以重视,误以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无非在于多写几篇。学生没有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时常用中文构思再译成英文,很少找范文进行仿写,写作后自己连看也不看一眼,更不用说修改了。批改后也不思考教师为何对自已的作文做某种修改和评注,因而也不能主动反思并调整自已的写作方法。因此,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普遍较差,作文表达错词连篇,句子不通,文不达意。

3.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必要的英语写作训练也是造成英语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如何运用过程教学法到英语写作教学中

根据过程教学法理论,写作不再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反复、穿插进行的过程。学生对想要表达的内容的认识通常是在写、修改、再写、再修改的过程中从模糊而不完整逐渐变为清晰而充实的。整个写作过程应该是:第一次小组讨论写提纲写初稿第二次小组讨论写二稿第三次小组讨论写三稿教师反馈定稿。笔者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把全班分成每6个人一组,由小组成员推选小组长,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写作训练。写作课堂实施策略如下:

1.第一次小组讨论和写提纲。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写的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地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对所写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大胆地表达见解,并帮助学生找到各种有用的信息。而学生在思考和小组讨论中记录下想法,讨论完后列出写作提纲。

2.写初稿。写初稿是写作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构思的结果草拟成稿。初稿本身也是一个构思过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初稿时尽量放开去写;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写作活动,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3.第二次小组讨论和写二稿。完成初稿后,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协商,交流观点,互相修改。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修改,可将初稿发展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作品。在这一阶段,学生首先应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内容上,例如引言,中心,结束语等;语法、拼写、标点符号等问题则在稍后处理。事实上,学生往往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写出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合理的第二稿。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则是提供给学生一些适时的、必要的帮助。

4.第三次小组讨论和写三稿。完成二稿后,小组进行再次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提出的意见,每位学生对第二稿的内容加以修改。在这个环节,教师应传授修改策略,并要求学生检查语法、拼写等错误,从而学生写出语法、拼写正确的三稿。

5.教师反馈。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总结学生写作中易出现的问题,然后及时向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反馈。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反馈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结束环节。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6

【关 键 词】 徐林祥;语文全象观;大小语文观;教育史

【作者简介】 张毅,山西大同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感谢徐林祥先生以长文《浮躁:当前语文教育研究中的不良倾向》 (《语文学习》2014年第11期》,以下称“徐文”)不惜笔墨回应笔者的《在母语课程的源流中重新审视课程目标的取向――兼与徐林祥、杨九俊二位先生商榷》 (《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期)。闻过则喜为学习者应持之道,徐文指出拙稿几处史料失准的问题,令笔者汗颜,当引起笔者警醒。当然,对徐文的不当之处也需要明告,方可不失在争鸣中求真务实的态度。

一、关于“概念混乱”“自相矛盾”

徐文列举了笔者多篇已发小文片段,称“张毅先生所说的‘语文’与‘母语课程’及相关概念究竟是指什么?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颇令人费解”。因“费解”,林祥先生就批评拙稿“概念混乱”,这种批评恐难副其实。

何谓“语文”?解释者甚多,例如申小龙先生写过《语文的阐释》,陶本一先生写过《“语文”的阐释》,徐林祥先生也写过《说“语文”》。“语文”一词的本义是“言语(口语)文字(书面语)”,拙稿《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就从这一本义展开论述。但1950年后,“语文”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将“语文”诠释为“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一语四文”者比比皆是。应该说,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是正常的,佛教在发展过程中都分化出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在语文教育发展进程中,出现以提高语言能力为其旨的“小语文”观和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大语文”观也就莫需惊怪了。将“语文课程”之“语文”按其本义理解显然属于“小语文”观,而将“语文课程”之“语文”诠释为“语言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观点则可归入“大语文”观。笔者曾指出这两种“语文”观:“将语文释为‘语言’和‘文学’者,希望在语文这个框架之内给予文学教育相对独立的位置;而将语文释为‘语言’和‘文字’或‘语言’和‘文章’者,则希望别开生面重构独立的文学课程。”笔者的几篇小文就分别从大语文观和小语文观两个不同的立场出发展开论述,基于区分的考量,笔者后来提出将所谓的“小语文”课称为“国语”课,而将“语文”视为一个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其旨的学习领域或者人文性课程组的名称更为合适。语文教育需要打组合拳,在新一轮中学语文课改和语文高考增分的背景下,根据语文全象观,在语文的大框架下,国语课(以语言应用型知识为先导,重语用,侧重语言思维训练,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打底)、文学课(重诗意启蒙,重审美鉴赏)和文化经典选读课(侧重于通过中外经典文化文本实现文化义理教化)应分科教学,重语用的国语课是主体,重视为学生精神打底的文学课和文化经典选读课是两翼,如此,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地起飞。

什么是“母语课程”?此概念本身比较模糊。为了明确其内涵,王宁先生曾提出此“母语”指“社会母语”,非“自然母语”。在语文教学界,目前多数人将“母语课程”等同“语文课程”,笔者在《在母语课程的源流中重新审视课程目标的取向》等文中就沿用了此说法。但在进一步的思考中,笔者认识到“语文课程”和“母语课程”名称混用很不严肃,所以笔者在《语文课程就是母语课程吗》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群)”与以言语教育为本位的所谓“母语课程”概念的区别。另外,笔者提出将我们常讲的“母语课”称为“国语课”更合理据。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我国通用语言和通用文字是普通话和简化字,所以我们经常讲的“母语课”实际上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根据汉语惯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应简称为“国语课”,而不是不科学的名称“母语课”。“母语课”的教学对象是特定群体,而“国语课”则面对全体国民。恢复“国语”课程称谓,是加强公民教育的需要,是在我们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宏大叙事中共塑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国人共同国家认同的需要。

徐文之所以批评拙稿“概念混乱”的原因大概有三:一是徐文忽视了拙稿的内在逻辑,寻章摘句,断章取义,自然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二是语文教育界许多人长期以来用经验替代逻辑,对许多基本概念都没有科学地区分,逻辑错误代代因袭。拙稿基本上都是从语文教育史角度展开,述多于论,力图呈现“语文”“文学”“国文”等概念缠绕不清的历史,徐文误将历史上这些概念的缠绕视为拙稿写作上的混乱;三是笔者趟入“语文”浑水,通过不断叩问历史、质疑名流的方式多方求证,渴望去流弊求真相,但“语文”概念的诠释本身何其难,即使是林祥先生也一直未能讲清“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语文是什么”等的进一步阐释,窃以为林祥先生与笔者一样也仍然行走在需要拨翳见日的路上。

徐文还批评拙稿“前后矛盾”,实际上同样是用静止的观点评判一个行走者的思考的,违背了联系和发展的哲学观,须知:否定之否定是语文教研前行的动力,任何研究者都需要在不断反思和自我批判中成长,概莫能外。例如:笔者当初只是从学理角度探讨“语文”成为课程名称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在续用的不合理性。但“语文”名称存废尚须考虑众多现实因素,故而笔者后来提出在保留“语文”名称前提下重启分科教学改革的主张。当然,变中亦有不变――分科和更名(小“语文”课“汉语”课或“国语”课)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破局之举,改变语文课程现有课程形态,实行分科教学是为了让语文教育走出混沌状态,有利于改变目前语文课程内容的碎片化现象,这是笔者一以贯之的观点。

徐林祥先生曾写过《“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等阐释“语文”的文章,徐林祥先生的观点显然只是小语文观,停留于对现有课标的阐释,尚缺少语文教育的全象观照。我国2011版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实际上仍有很大的局限性。2001年至今语文课改的重大缺陷在课标中仍有留存,即将“语文”视为“综合课”的同时,并没有鼓励在语文课程形态上作出多样化的探索,至今仍未重启语文教育分科教学的试点实验。须知:如果只是突出语用,只是强调了语言思维训练这一语文教育传统的继承,而对诗意启蒙和文化义理教化传统的继承又将不可避免被再次忽视。从近年有人持语用立场猛批钱理群、熊芳芳、郭初阳的诗意启蒙的文学教育取向的文章看,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的钟摆现象仍然存在。

“语用”也是文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吗?显然不是。对于“语用”,梁实秋先生1964年在《语文的三个阶层》中有过精彩论述,他指出:“引车卖浆者的语文”是第一阶层的“粗俗的语文”;在学校语文课上主要学习的应是第二阶层的“标准的语文”,“标准语文本身亦有高下不同的等级”,其标准是指“说得明白清楚,写得干净利落”,追求“清通纯熟”。至于文学语言,梁实秋先生认为“文学的语文是供人欣赏的,与那稀松平常的语文是大不相同的”。文学语文之造诣,有赖于学力,有赖于天才”。学校的语文教学无法改变每个学习者的天赋,所以,教学中对于文学语言艺术只要求鉴赏,并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拥有那种语言的艺术化表达的才能。文学教育首要目的何在?著名文艺理论家柯勒律治指出:文学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和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人看向美丽的新事物。”所以,文学教育的目的首先是通过诗意启蒙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其次才是培养文学鉴赏的能力。如果只是把文学教育视为语用训练的手段,实质上就是将文学手段化,背离了文学教育的宗旨,必然导致文学教育的异化。而对于文化经典义理教育,可借用朱自清先生分析,他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叫人见识经典一番。”了解民族文化经典中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才是文化经典义理教育的首要目的,语用的目标也有,但显然也不是第一位。概而言之,笔者不同于徐林祥先生的观点是:语文课改应遵循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和联系性原则对语文教育作出全象观照,“语用训练”“文学审美”“经典教化”是语文教育的三个关键词,唯“语用”是从仍是盲人摸象的一种表现。

二、关于“史实错误”“误读曲解”

搞语文教育史料研究发生错误一般原因有三:一是囿于科研条件,一手资料缺乏;二是学养水平所限;三是偶尔笔误。笔者对于史料虽爬梳剔抉、小心翼翼,但仍有疏漏。例如:徐文指出拙稿引文“文章的内容唯有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才合适。就在这样的讲解中解决学生思想、语文、文学方面的认识,提高其思想、语文和文学的水平”一处并非出自董纯才原文,笔者日前重新梳理,查证此处出自1951年1月哈尔滨《教学研究》第四卷第二期李秉一的《语文科课堂教学方面的几个具体问题》一文。对于徐林祥先生的指错,笔者不胜感激!但徐文以偏概全,却不在理。

坦言之,许多学者治学非常严谨,但笔误也是有的。徐林祥先生虽专治中国语文教育史多年,亦非全知全能。仅举一例:拙稿《正本清源话“语文”》曾引董纯才的文句,引文出自1950年4月《东北教育》第13期题为《改革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文章,徐文却武断认为拙稿此处引文出处失实,臆想根本不存在《改革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笔者倘以林祥先生此处的明显疏漏率尔发难,渲染徐文“此地无银三百两”,并直指徐文有“粗枝大叶、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急功近利”之弊,妥否?另外,“中小学堂读古诗歌法”是晚清学制中的文学课程这种观点系笔者引用张心科先生的《清末学堂章程中的三种文学课程》,文中已经注明出处,徐文却错将心科先生的观点误认作了笔者观点。

毋庸讳言,笔者的几篇小文的价值是基本上厘清了“语文”一词的最早出处、“语文”词义的演变和语文分科教学思想的历史轨迹,填补了徐林祥先生研究的一些空白点,先生自当正视。也本该注意到《人民教育》《东北教育》上两篇文章用语的不同,从中梳理出从“国文”向“语文”过渡的历史痕迹并且有所思考的。另外,《改革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文中尚有“我们必须着重教学今天中国的语文和文学”“提高语文知识与文学教养”等句,而马宁的1950年的文章也有“使其初步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语文知识、文学知识和思想感情”之句,还有1951年山东省中等学校语文教学会议讨论通过的《中等学校语文教学纲要(修正草案)》中也列有大量此类语句:(初三学年)指导学生阅读一般期刊、中国和苏联的近现代文艺作品以及浅近的关于中国语文基本知识和文学基本知识的书籍。……(高一学年)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文艺作品及关于中国语文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的书籍。

从这些历史话语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一代人思维的粗糙,也可以读出彼时“语文”一词的真实所指――“言语(口语)文字(包括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和连缀成篇的文字――文章)”,而“语文”和“文学”概念的关系在当时就很含糊(这就给后来几十年语文教育话语系统的混乱留下了隐患)。笔者的一些文章就是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试图摸清“语文”一词演变的轨迹。

徐文批评拙稿“误读曲解”一处所举例子也不甚准确。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写委员会在编新的教科书时,遇到了一个问题――“是老办法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好呢,还是想法统一起来?”“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文’、‘国语’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1980年叶老指出:“解放前,这门功课在小学叫‘国语’,在中学叫‘国文’。……小学‘国语’的‘语’是从‘语体文’取来的,中学‘国文’的‘文’是从‘文言文’取来的。”对这些史实徐林祥先生最清楚不过。笔者据此推断叶老此处认为“语体文”和“文言文”是“语文”名称的语源(“语文”“国语”“国文” “语体文” “文言文”),这也恐怕够不上徐文所言“误读曲解”的高度,徐文此处判断是否也是一种“误读曲解”?至于徐林祥先生论述中诸如“‘语文’就是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的听说读写的需要”这类赫然在目的病句此处不再赘述。

笔者几篇试笔之作难有“真知灼见”,贻笑方家在所难免 ,但未曾料会被作为“浮躁”典型大加挞伐。必须指出:批评者执意以自感“未必恰当”的文题给他人之作强行贴上“不良”标签,甚而以“辞寡”“词穷”之“吉人”自居,将他人斥为“躁人”“诬善之人”,似乎有脱离学术研讨范畴之嫌。《老子》云:“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语文人要坚信: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君子谦谦,且善辩者不怒。诚如当期《语文学习》编后记《欲渡人,先渡己》指出的那样,“如果人人均能尽自己的责任,教师善教,学生善学,专家学者平心静气地讨论,则语文教学可归常识、常道”,轻易上纲上线标签化他人文章或许也是一种浮躁的表现,真诚希望我们语文人都能少一点浮躁之气和一点戾气。

参考文献:

[1] 张毅.重构独立的中学文学课程[J].语文学习,2006,(10):25-27.

[2] 王宁,孙炜.论母语与母语安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73-77.

[3] 梁实秋.梁实秋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166-167.

[4] 朱自清.朱自清选集(第三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28.

[5][6] 教育资料丛刊社.中学语文教学的改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75,18-38.

[7]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37.

[8]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9.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7

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统计方法并不熟悉。我们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韩宝成编著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文秋芳编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详细信息见本文的参考书目)。另外,大家还可以请数学学科的教师提供帮助。

英语教学论文常见问题

一、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 ”。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 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二、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

(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

 (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

 (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三、小标题的使用问题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8

关键词: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同级反馈 意义建构 知识体系

近年来同级反馈已经成为国内外二语写作教学界的热点话题,很多学者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同级反馈与教师反馈对学生写作水平提高效果的对比,以及学生对同级反馈的态度层面上,而关于剖析同伴反馈活动是怎样帮助学生在写作的认知过程中建构意义,以及在此互动过程中同伴间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写作知识的意义建构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一、国内外的研究发现

(一)同级反馈研究

Keh(1990)认为反馈是读者向作者的输入,它的功能是向作者提供修改作文的信息,而同级反馈(peer feedback)是写作者之间相互阅读、评估、修改的信息交互行为。该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同级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发现自身难以发现的错误,可以使写作的标准内在化,并提高独立判断他人和自身写作的能力。

国外语言教学者就同级反馈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Jacobs et al.(199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习者愿意接受同级反馈的原因之一就是该活动能够帮助其发现其写作当中自己无法发现的问题;Paulus(1999)和Tsui 与 Ng(2000)在其研究中发现同级反馈能够使写作者通过阅读及评阅同伴的文章来提高读者意识,并能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其作用是教师反馈所无法取代的。Saito 和 Fujita(2004)在针对EFL环境中学习者的研究中发现,写作者对同级反馈持赞同态度。Lundstrom和Baker(2009)在对语言水平不同的二语学习者的研究中发现语言层次不同的英语学习者可以分别在提供和接受同级反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Tsui 与 Ng(2000)和Zhu(2001)分别在研究中发现长期看来同级反馈可以给参与者写作水平提高有效地搭建认知支架(scaffolding)。

近年来国内英语教学者莫俊华(2007)在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修改作文时会采纳同伴的建议,并认为同级反馈对其写作水平有所帮助。何家驹(2008)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同级反馈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如:较多针对表层错误的反馈、较多不真诚的表扬和不具体的建议。杨苗(2006)在研究结果中指出同级反馈引发较多意义层面上的修改,而教师反馈较多的引发表层修改,同级反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教师反馈的有益补充。由此可见在国内外语言写作教学中同级反馈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并且是教师反馈的有益辅助。

(二)建构主义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同化与顺应,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高小芹,2009)。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认为知识的习得是通过学习者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他人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其理论框架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之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等为现代建构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一些国内的外语教学者就建构主义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沈春华(2004:91)指出:“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从而建立起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袁树厚(2010)认为学习者处于真实的社会背景当中,借助于社会性的交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有效地建构知识,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协商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本课题以大学英语写作课堂同级反馈活动中学生对写作知识的认知过程即意义的建构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研究同级反馈过程中影响学生写作知识体系意义建构的主要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具体研究方法如下:2011年5月到12月在本校大一六个非英语专业英语水平无显著差异的班级中展开研究,,通过讲座及模拟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同伴反馈要点及技巧,教师遵循“课堂布置作文―学生课后完成一稿―同伴课上互相批改一稿进行书面反馈―同伴课上就书面反馈进行讨论―学生课后完成二稿―课上相互书面批改二稿―同伴课上就二稿反馈进行讨论―定稿”的步骤展开研究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监督与指导,与此同时搜集学生5次作文的初稿及其二稿与定稿,并对部分课堂讨论进行录像录音;通过研究同级反馈中学生在初稿及二稿上的书面反馈、课堂讨论录音语料、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学生的访谈,教师试图分析影响同级反馈学习主体写作知识意义建构的各方面因素。

四、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通过对六个班级后测样本的统计分析,我发现和前测写作水平相比较,后测在文章布局、内容、用词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足以证明同级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研究同伴对作文提供的书面反馈、课堂讨论录音、问卷和访谈,我发现有以下几点因素影响学生写作知识的意义建构。

(一)同伴书面反馈的有效性

有95%的学生认为在两人一组的写作同伴反馈活动中对方能否就文稿提出清晰、明确、有效的书面反馈会直接影响接下来的课堂讨论活动是否会顺利进行;78%的学生认为同伴提供的明确的书面反馈会帮助自己在写二稿和定稿时改正写作错误。这两项数据表明对于初稿及二稿的书面反馈是接下来同伴就写作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清晰的书面建议与反馈能够使接下来的口头讨论更加有条理,同时有效的书面反馈则有助于学生在讨论后修改自己的文稿;由此可知同伴提供的明晰的书面反馈会直接影响到写作者头脑中写作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同伴课堂讨论质量

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75%的学生认为能否就书面反馈进行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对于能否在二稿和定稿中有效进行修改十分重要;95%的学生认为明确的书面反馈是课堂讨论的基础;72%的学生认为参与者的性格是否开朗也是影响课堂讨论质量高低的因素。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我也了解到个性外向的学生在书面反馈和口头反馈中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对于同伴写作的想法,不会太顾忌是否要维护同伴的面子,这样就达到了充分交流的目的。他们在和同伴在讨论自己的作文时也起到了带动对方发言的作用,因此,彼此间能够充分交流对对方写作的看法。由此可知搭档间高质量的就书面反馈和写作问题的口头交流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文稿的修改,而对其构成影响的因素就是书面反馈的质量和同伴的性格因素,因此这两点影响到了写作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同伴英语水平差异

由于本研究的分组采取学生自愿的方式,因此学生两人一组的分组并不是按照是否有英语水平的显著差别来分的。但是我根据学生前测与后测的对比,学生的写作文稿的语料分析,以及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在55%的小组当中搭档两人的英语综合水平有显著差异,而在这其中有89%的小组中水平偏弱的同伴在研究结束时的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幅度更大些;由此说明在英语水平有显著差异的小组中水平偏弱的一方受益更大,对于反馈的理解与利用率更加有效,因此写作水平有更加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搭档有水平差异的小组写作知识意义建构效果更佳,这也充分说明在有水平差异的组别中,程度较好的学生给同伴搭建了认知的支架,从而帮助其逐渐扩大了认知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而使其不断积累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

五、对于教学的启示

在写作同伴反馈活动中由于书面反馈对学生写作知识体系建构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书面反馈培训,使学生学能够有效地对搭档的文章进行书面批改与反馈;教师如何划分反馈小组很重要,同伴反馈活动中的分组不但要让有成绩差异的学生做搭档,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因素,分组要按照“学生自愿、有成绩差异、性格外向带动内向”的原则,并且小组搭档要定期调整以确保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都受益,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写作知识意义建构。只有充分考虑到该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因素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写作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优化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Keh,C.L.A Design for a Process-Approach Writing Course[J].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0,(1).

[2]Jacobs,G.M.,Curtis,A.,Braine,G.,& Huang,S.Y.Feedback on Student Writing:Taking the Middle Path[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8,7,(3).

[3]Paulus,T. M.The Effect of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on Student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8,(3).

[4]Tsui,A.B.M.,Ng,M.Do Secondary L2 Writers Benefit from Peer Comment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0,9,(2).

[5]Saito,H.,Fujita,T.Characteristics and User Acceptance of Peer Rating in EFL Writing Classrooms[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4,8,(1).

[6]Lundstrom,K.,Baker,W.To Give is Better than to Receive:The Benefits of Peer Review to the Reviewer’s Own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9,(18).

[7]Zhu,W.Interaction and Feedback in Mixed Peer Response Group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1,(10).

[8]莫俊华.同伴互评:提高大学生写作自主性.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7,30,(3).

[9]何家驹.同学反馈在外语写作中的实际作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9,(3).

[10]Yang,M.,Badger,R.,Yu,Z.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in a Chinese EFL Writing Clas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6,(15).

[11]高小芹.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英语教学[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12]沈春华,罗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武汉科技大学学,2004,6,(2).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9

英语说课讲稿的撰写

摘要: 说课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教师较为系统地讲述某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及其设计的理论依据。说课分详细说课和概略说课。本文拟从英语学科特点出发,就英语详细说课讲稿的要素、撰写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说课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几个方面做些理论探讨

说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研究和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的活动形式,是教学研究改革的产物,是素质教育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所谓说课,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教师较为系统地讲述某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及其设计的理论依据。说课分详细说课和概略说课。本文拟从英语学科特点出发,就英语详细说课讲稿的要素、撰写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说课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几个方面做些理论探讨。

一、英语说课讲稿的要素及撰写方法

与其他学科一样,英语说课讲稿也包括五个要素: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说教材要对教材所在的知识系统做简要分析,通过分析某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先前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说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的具体要求的概括分析,说明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简要分析,确定并说明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应简要分析本课内容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和整个教材体系中甚至在素质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在分析SEFC Bl L37的教材地位和作用时可做如下表述。

SEFC Bl L37是对话课,对话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单元的第一课,对话课的作用首先是为第二、三课提供话题和语境。由于整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话题操练特定的功能项目,对话课又具有为二、三课的学习扫清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作用。

本课对话内容紧紧围绕体育运动话题展开,谈论运动项目必定使人联想到奥运会、奥运历史、奥运精神等,这就为下一课阅读教学提供了话题和语境。本课操练的功能项目是表达个人喜好的句型"prefer...tO",学习并熟练掌握该句型有助于学生能就"prefer A to B”表达自己对运动项目的爱好及爱好程度。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习语言的目的看,高中英语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话课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体现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得体性、准确性和实践性。因此,本节对话课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功能用语谈论体育话题的能力,为进一步自由谈论奥运历史打下基础。

2.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要根据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对语音、词汇、日常交际用语、语法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贯穿单元教学的总目标(goal)。总目标可以是相当概括的,如SEFC Bl L37的总体教学目标可定为“了解奥运会历史,学习表达个人爱好的交际用语"。由于中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都有单元话题,因此,总目标往往以单元教学目标的形式出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objective)则应落实到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语言知识或某项技能上,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知识和能力),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为了贯彻“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教学原则,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从而确定德育(情感情意)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准确、具体、简洁、全面,要明确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即说明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知识、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说明做如此要求的理论依据何在。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与评定,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测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达到什么水平,即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

一般来说,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包括四大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条件及表现水平或标准。例如,SEFC Bl L37的教学目标可表述如下。

(1)知识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掌握并熟练运用本课中规定的四会、三会词语及日常交际用语(略)。

2) 文化知识目标:复习和学习体育运动项目(略),通过谈论体育爱好,帮助学生联想起奥运会,为阅读课教学做铺垫。

(2)能力目标

1) 语言能力目标:围绕运动及运动项目话题,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prefer A to B表达个人喜好。

2) 智力发展目标:在连贯的听、说活动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

3)德育(情感情意)目标:教育学生热爱体育。争做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又如,JEFC B3 L82的教学目标可表述如下。

(1)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过去完成时;总结和归纳有关购物用语;复习衣服的名称、颜色、大小等词汇。

(2)能力目标:通过听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通过学生间的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购物的学习和问答,使学生注意和学习在交际中的礼貌行为(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3.说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说课稿要写出该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别是什么,并写出确立该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理论依据,即在列举该课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同时,说明为什么该重点是本课教学的最主要部分或最重要内容,为什么该难点在本课教学中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最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有时重点和难点相同),为什么该关键点对本课教学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JEFC B3 L2l说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其依据可表述如下。

JEFC B3 L21的重点和难点均是“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结构和用法''。现在完成时态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时态之一,本课是该项语法教学的第一课,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语言输入,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对"完成"和“过去"概念定义的差异,学生往往对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的含义和用法产生混淆,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使用也容易出现错误,因此,“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结构和用法"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现在完成时的动作发生

在过去,强调现在的状态或对现在造成的影响,它与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正确理解现在完成时的概念是掌握其用法的关键,对本课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说教法

说教法至少要说明选择使用何种教学方法,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哪几种方法为辅,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并说明这些教学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说教法时最好能说明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贯彻什么教学原则,采用什么教学模式,并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如果巳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最好单独列出。例如,SEFC Bl L37的说教法可表述如下。

教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对话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选择使用交际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以情景教学为主,活动教学为辅,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利用图片、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贯彻交际教学原则,采用3P教学模式,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如表演猜谜、演讲(Iprefer A to B because...)、讨

论(Which sport do Chinese people prefer?)等,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学法及学法指导

说学法,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说出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使用或学会使用什么学习方法,如五官并用、强化记忆、比较归纳、分析概括规律、循环记忆、分类记忆、联想记忆、发现学习、心口一致等等。要说明结合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哪种学习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自学能力等。

说学法可以与说教法结合。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应该怎么教,教师怎么教就应该指导学生怎么学。因此,说学法可以在说明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即说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针对某一教学活动学生应该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处于学习困境时,教师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应采取的对策。

总之,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如何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四)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程序,要简要说出该课的各个教学步骤的具体教学环节名称及相关教学内容、步骤、教学活动组织和安排;即在哪个教学环节教哪个(些)知识点,提出哪些问题,做哪些练习(教什么),组织哪些课堂教学活动,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怎么教)等等。在叙述教学程序时,要按照教学步骤说清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活动,包括讲授的知识内容、练习、小结、反馈、矫正及作业布置等安排。要说明如何通过教学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说教学程序要求既有具体步骤的安排,又要有针对性的教法理论阐述。例如,SEFC Bl L37的教学程序可表述如下。

本节课采用3P教学模式。

第一步:呈现(Presentation)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为新课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例如,通过提问Which sportdo you Iike? 复习体育运动的名称(略);通过复习句型Which sport do you like better,skatingor skiing?组织学生进行问答练习;通过替换练习

与呈现句型profe...tO;结合课文插图和教学挂图,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词(略),进行句型的替换练习。该句型熟练后提出如下两个问题;Which sport does A prefer? What about B?组织学生听对话录音,呈现对话内容。

第二步:练习(Practice)

3P教学模式重视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为了帮助学生熟练运用本课的功能用语,设计如下练习。

练习一:听力训练。把呈现对话与听力训练结合起来,听后通过简单问答理解对话

大意。

练习二;朗读与理解。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音、语凋,进一步感知对话内容。通过问答练习,加深学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练习三;语法、句型的单项训练。讲解、操练句型,为复用、活用语言扫除障碍。

练习四:表演猜谜。结合Part II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听音模仿,表演猜谜。

练习五:熟练对话,角色表演,复用本课功能用语,为活用语言打基础。

第三步:表达(Production)

组织情景会话,进行交际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上台演讲,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

(五)说极书设计

说板书设计要求语言精练,说明板书的整体布局即可。例如,SEFC Bl L37的板书设计可表述如下。

左侧列出体育运动名称(复习阶段的词汇)。右侧列出重点句型,如表一所示。说板书时,说课人不必写出板书的所有内容,只需在黑板上圈出大致范围即可,如表二所示。

表一

Unit 10 Lesson 37

1. Names of sports Useful expressions

skating 1)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A or B?

badminton prefer: prefer A to B

sailing prefer doing A to doing B

shooting prefer to do rather than do

horseriding 2)I''m on our city teams.

表二

Unit 10 Lesson 37

2.Names of sports Useful expressions

_______________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撰写英语说课讲稿的注意事项

说课有别于讲课。讲课的对象是学生,侧重讲授知识、培养能力、教书育人,是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说课的对象是教师、教研员、评委,侧重表述如何讲授知识、培养能力、教书育人,是系统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是教学与教研的结晶,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产物。说课讲稿的撰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理论性

说课讲稿有别于教案或教案提要,它比教案更具有理论性。写说课讲稿也不同于写教案,教案多是具体教学过程,而说课稿则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么教",而说课讲稿则要重点说清“为什么这么教"。因此,写说课讲稿要注重理论依据的阐述,尤其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及学法指导时,一定要说明其理论依据。

(二)简明扼要

说课稿有别于教学论文,它比教学论文更具实践性,因此。说课稿的撰写要用词精当,切忌长篇大论、面面俱到或泛泛而谈。说课各个要素及其理论依据必须要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在语言表达方面要言简意赅。另外,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和可监测性的一般性用语,如知识目标一Student will learn about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能力目标一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泛泛而谈,没有说明要求学生做到的是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有效操作,听课者更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三)不拘一格

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学生)不同,课型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不同,说课稿的撰写也不应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说课的要素和要点,透彻分析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采用综合论述(说课的各个要素不逐项列出)或分块论述(说课钠各个要素逐条列出),都能达到说课教研的最终目的。

(四)突出英语学科特点,但要量力而行

原则上讲,英语说课讲稿最好用英语写。但是用英语写说课讲稿对教师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有些教师还没有掌握说课方法或没有能力准确翻译某些教学理论时,最好慎重用英语写说课讲稿。笔者认为,现阶段英语说课讲稿用英语撰写或用汉语撰写均可。因为,说课是陈述教学方案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而不是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英语说课的目的主要是进行英语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而不侧重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三、说课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说课能较为全面地考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驾驭教材和实施教学的能力。至于语言、板书、教态等教师职业素质,在说课过程中更容易观察和评价。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说课对督促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说课对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学科教学论教育科学理论

英语教师要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只有掌握了现代英语学科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研究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以现代科学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实践。

(二)熟悉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

英语教师只有熟悉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科学地熟练地驾驭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关键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

英语教师应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灵活地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10

【关键词】中小学教科书 审读重点 审读方法

中小学教科书是指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学科课程标准,按照年级顺序,分学科编写的文字教材。它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反映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中小学进行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根据中小学教科书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审读中小学教科书稿件,首先要做好两门功课:一是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吃透课程标准,尤其要弄清楚该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等,这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也是审读教科书稿件的重要依据;二是要弄清教科书的整体编写思路,也就是说,本套教科书是怎样根据课程标准来建构整体框架和知识、技能体系的。弄清作者的编写意图,是做好审读教科书稿件工作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读这本书稿,才能够做到与主编和作者平等地对话和沟通,才能真正履行好编辑的职责。具体地讲,审读中小学教科书稿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审结构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科书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内容结构体系、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图像系统等,这是中小学教科书不同于学术专著和一般科普读物的主要特点。把好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体系这一关,是审读中小学教科书的一项主要的任务。要做到五看:

1、知识内容结构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如何,是否符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和要求。

2、教科书内容呈现是否具有层次性,是否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规律和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层次和逻辑关系,以建立一个科学的学科教学体系。具体地讲,教科书中每一章、节(课)包括哪些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内容应该放在正文中,哪些内容应该放在栏目中,等等,都要一清二楚,这是中小学教科书对内容结构体系的基本要求。

3、栏目的适配性。中小学教科书的课文大都由正文和栏目构成,栏目是为正文服务的。栏目又分为主题栏目和辅助栏目。一般而言,主题栏目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成的活动内容,其主要作用是规范教学,引领教改。辅助栏目的主要作用是拓展视野,激发兴趣。在审读书稿时,要特别注意各栏目设置得是否合理,是否有扎堆现象,是否起到了栏目应当起的作用。

4、作业、实践活动和实验安排是否合理。作业、实践活动和实验等内容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读书稿时,要注意教科书中选择的作业、实践活动和实验等是否与教学内容配合紧密,是否富有启发性,份量是否适当,安排是否具有层次性,能否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等等。这也是审读中小学教科书稿件与审读其他类型书稿的一点重要的区别。

二、审内容

中小学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编排及表现形式等方面有着较严格的要求:中小学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观点正确,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坚强意志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审读中小学教科书稿件的内容时要做到七看:

1、有没有政治性问题。中小学教科书在政治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所反映出的重大政治观点应该是国家的观点,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观点,这一点也是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编写中小学教科书不同于撰写个人学术著作,不能随便采用个人的观点,所选内容必须是有科学定论的,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小学教科书中凡引用重要的法规、政策、法令,中外政治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的名言警句,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政治性的名词术语,以及有关的数字、时间等要做到准确无误,不能有半点差错。审稿中凡遇见此类问题,都要一一核对,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2、有没有关于国家领土完整和统一的不当表述。几年来的审稿实践表明,中小学教科书的书稿中明显违反国家的领土完整和统一的表述一般是不会有的,但隐含的、经不起推敲的表述还是会经常遇到的。例如,“的铬铁矿矿体规模大,品位高,而中国的铬铁矿矿体规模小,品位低。”从表面上看,上述例句没有什么问题,但隐含的却好像不是中国的,应将“中国的”改为“中国其他省的”或“中国其他地方的”,这样表述才不会产生它意。另外,在审稿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课文中不要把台湾、香港、澳门与国家名称并列,等等。

3、有没有民族、宗教问题。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任何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观点和言论,在教科书中是不允许出现的。在审稿过程中,尤其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各族人民都有不同的民族习惯和禁忌,我们应该尊重这些民族习惯和宗教习惯。由于编辑人员的专业背景和业务水平的关系,这一点往往容易忽视,在审读稿件的过程中应当时刻绷紧这根弦。

4、有没有科学性、知识性错误。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资源,容不得半点科学性、知识性差错,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是要被“一票否决”的。教科书中的概念、定义应内涵清晰、逻辑严密、无歧义;推理论证要严谨。编辑人员只有在审稿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不是用眼睛去“看”稿,而是用心灵去与书稿交流,遇有疑似差错的内容一定要提出质疑,查阅资料, 不让舛误轻易溜过。

5、落实课程标准的情况如何。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定和要求。教科书的编写过程实际上是对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再组织、再创作的过程,是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落实的过程。因此,教科书中所选的知识内容和对操作能力的要求一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由中小学教材的特殊性决定的。在审读教科书稿件时,既要看知识点覆盖得全不全,不能丢课标点,又要看所选概念、实例以及操作技能要求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审读稿件的过程中,最好对教科书中每个知识点的落实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到位。

6、资料来源是否可靠。中小学教科书中引用的资料,要做到正确无误。引用的技术标准、政策性文件内容必须以公开发表的文本为准。在审读稿件时,凡是涉及重大事件、重要数据、历史人物、名人名言、典型案例……一定要查阅资料或核对原文,千万不能凭自己的印象,也不要轻易相信某些网站上的一些信息。在互联网上查阅一些资料或核对某些数据时,一定要到政府门户网站上去查。因数据来源、格式不同而进行转换时,也要注意转换过程的正确性,避免在数据转换过程中出现差错。

三、审文字

中小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资源,对文字的规范性、准确性、趣味性等的要求是很高的。编辑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好文字关。因此,审读中小学教科书稿件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使用是否规范、严谨、简练。中小学教科书对文字的要求是:规范、流畅,语言通俗、生动,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语言特点,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可读性强;名称、名词、术语均应采取国际统一名称、标准或国家统一规定的名称、标准;外国人名、地名采用通用译名;数的表述要做到正确、严谨等等。在作者交来的稿件中,除存在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问题以外,还常常会存在一些别字或不规范字,以及一些用词、用语、造句不当等语言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审读稿件的过程中,要做到字斟句酌,精心润色,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如果稿件中存在的文字问题太多,应及时与主编和作者沟通,进行修改。

2、写作风格的统一性。每套教科书的编者一般都得5~10人,每个人的写作语言风格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编辑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以保证整套教科书语言风格的统一。假如差得太多,编辑就要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请主编通知作者重新对书稿进行修改。

3、标题、字母、符号、体例和标点符号使用是否规范、统一;计量单位是否采用的是国际单位制和国家统一规定的名称和符号。

4、教科书中要使用简化字,要符合国家正式公布的字表。

四、审插图和版面设计

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具体、生动、概括等特点,它的作用是文字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审读教科书中的插图和版面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文中配图是否合理、科学、美观,图文比例是否得当。教科书中的照片、地图、插图和图表要和文字内容紧密配合,互为映衬,互为补充,做到有机结合,图文并茂,才能较好地发挥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教科书中的地图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送审。

2、插图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如果是从互联网上找的图,还要注意是否有版权问题,是否有肖像权问题等。

3、插图的画面是否构图合理、主体突出、形象生动;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富有教育性和启发性。

4、版面设计是否新颖、美观,是否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