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5-30 16:23:24

中学教育专业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篇1

一》课堂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课堂实习主要是实习高一(班级)的地理课教学,课堂实习工作主要是对地理课进行听课,备课,讲课,课后评课课外知道批改作业等。

1,听课

听指导老师在不同班级上课的情况,学习指导教师的讲课方法和教学模式流程,,同时在听课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情况,听课后设想假如自己上会怎样设计前后进行对比。

2备课

参考之前的听课记录,认真备教材备学生,根据各班学生的特点,预测教学课堂中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参考配套练习册,结合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流程及教学标准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写出教案后给指导老师评价,在指导老师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后进行修改,最后充分熟悉教案。

3讲课

经过充分的备课之后进行的是讲课,讲课是根据自己的备课本来讲的同时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处理各种预测不到的情况,及时改变教学方法,讲课是面对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教态自然仪表大方教学语言简洁声音洪亮语速语调适中,讲课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课程内容,还要在课堂上布置课堂练习,观察学生的听课效果,为课后的评课做做准备,也为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经验。

4评课

上完课之后对所上的课进行评价,记下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和指导老师提出的意见并再完善和调整教案,课后反思,争取每一次出现的问题下次不再出现

5课外辅导

课后结合课堂效果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上不懂的问题

6,批改作业

收课外作业进行批改,对每一本作业本都细心批改,找出学生出错的地方并改正,让学生可以知道自己错在哪,在批改作业的同时在作业中发现问题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接下的课堂上做相应的改变进。

再整个实习期间总共完成:,听课()讲课()修改作业()。

二》:班主任工作

我本次班主任实习方面,我在原班主任某某的指导下,完成了很多班主任日常工作,班级工作,与原班主任沟通工作,比如早读,晚自习,课间操,清洁卫生班会,课外活动及自习课堂纪律等,在此期间我对班主任工作做了详细的记载,使自己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全面的了解教学工作的真理,在班主任实习中我积极主动的和学生交流,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全面耐心的教导。

1,日常工作

(1)带学生出早操

(2)督促他们睡午觉和晚上睡觉纪侓

(3)打扫清洁卫生

2班级工作

实习的第一周是初步了解学生和班级的基本情况,熟悉班级常规管理要求,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班委沟通了解班级情况,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要求学生遵守班级班规,做到不扣分此外对个别学生进行家长访问。

3与原班主任沟通工作

原班主任某某老师是个有十多年经验的老师为人和谐,实习期间大多数时间都和他商讨班级管理工作,有时候我也会提出一些新想法,向他请教想法的可行性,由于某某班学生比较活跃自制能力较差有时上课和晚自习的纪侓不好,经过观察调座位后有所好转。

4组织班会

每周进行一次班会组织班会上主要对班上的事进行总结,找出班里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实习期间我的班主任工作共30天组织班会3次指导课外活动5次家访2次,对个别学生教育5次。

教育实习能够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能够使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教学工作,加强我们的综合能力对我们师范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实习这一路走来颇多留恋诸多感慨。

教育实习使我们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是虚拟教学变为面对面的教学再整个听课——备课——上课——课后评价的过程中我做到了多听课多看教材多熟悉教案,主动向指导老师交流请教和学习,从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中不断提高自己,虽然这个月很辛苦但是我过的很充实也是我最有成就感和最有挑战性的一段快乐时光,,这段时间生活是最紧张而忙碌的我每天都要早出晚归,我最初体会到了要作为一名好教师,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也明白了作为一名人类工程是的责任和重要性,,有了许许多多的感触。

首先在知识方面我感受到了知识学问深浩烟海也深深的感受到了教学的深刻内涵,教师要有精深的科学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知识结构要合理当今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洽,新兴科学不断出现..........在我这次实习中我深感我的专业知识还是很欠缺,而且只懂专业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广泛的浏览各种科学知识,这些是我在实习中体会最深的。

其次在教师素质方面我理会做多的是在职业道德方面,“教书育人”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栽培还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培养,教师素质道德方面的核心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作为教师,教书与育人并重,根据学生的性格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一点在班主任工作中体现的十分明显。

在此在教育放方面,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人员,除了具备现代人的基本能力素质如认识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自控能力和和创造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特有的从教能力,我认为教师的从教能力主要是一下几方面:课堂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基础教育;三位一体;生物科学;实践教学;双导师制

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高校师范生教育是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地方性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应积极为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提供平台,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2]。商丘师范学院办学目标定位在建设具有教师教育有特色的国内知名、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着力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潜力、发展有空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在立足商丘、面向河南、放眼全国,以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高校生物师范生是基础教育中生物学教师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生物师范生培养应走在基础教育的前列,培养专业化的生物学高素质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实践教学是生物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参加工作后更快地进入状态,增强感性认识,缩短毕业生入职后的适应期[3]。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立足豫东、面向全国,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中学生物学教育事业,具有健全的人格、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及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发展能力,教育实践能力过硬,能在中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党政军单位从事生物学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技能研发、智库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人才;专业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物学及教育事业的相关知识,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思维能力。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来“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中学”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协同推进了地方性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新格局的基本形成。

1“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提出背景

商丘师范学院是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最早起源于1986年商丘师专开设的“生化专科班”,1990年调整为“生物教育”专科专业,2001年升格为“生物科学”本科师范专业,是商丘师范学院的传统专业,实践性较强,实践教学尤为重要。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依赖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则主要来源于高校师范生,因而高校师范生的培养至关重要[4]。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定位于培养服务于河南基础教育的高素质中学生物学教师,优秀的中学生物教师除了要传授生物学知识外,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中学对生物师范生的接纳有限,很难同时安排和指导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整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教育实习。而且教育实习时间短,虽然经过调整,生物科学专业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时间有所增加。教育见习分别在第3、4、5、6学期安排每学期2周教育见习,在第7学期安排4周教育研习,第8学期安排8周教育实习,但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过于形式化、目标制定过于简单等问题。同时,教育实习实践机会少,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这也是许多师范院校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5]。高校生物科学师范生教育实习主要是在中学进行生物学相关教学实践,但由于教育实习资源缺乏,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加上近年来各高校的扩招,师范生人数不断增加,指导教师比例下降,造成实习更多过于形式化,达不到实习期望目标。此外,由于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一些学校担心教学质量下降并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到校实践,这也是目前高校生物科学师范生实践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此外,对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目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①实验设施不足、陈旧,难以全面安排生物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时间上严重滞后于课堂教学进度;②部分教师实验教学观念落后,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堂教学、题目讲解和应付各种考试上,对实验课教学不重视。因此,应加大实验硬件设施的投入,完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③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实验操作不规范,缺乏创新设计能力。商丘师范学院经过长期实践教学总结,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传统底色和优势,努力破解教师教育校地联动发展难题,与商丘市教育局、商丘市中小学三方联合成立了“双导师制”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双导师制”工作。工作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监督与考核小组,具体负责导师的选聘、管理、督导与考核工作等,形成了“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中学”三位一体协同培育实践教学模式和机制。生物科学师范专业长期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合作,基本形成了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为专业、学校和地方的发展奠定基础。

2“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是商丘师范学院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确、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协同培养机制。商丘师范学院作为河南省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豫东片区的牵头单位,先后出台了《商丘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管理办法》和《河南省豫东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方案》等文件,这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奠定了基础。通过“双导师制”的实行,创设有利于生物师范生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制度与环境,进一步促进师范高校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有效引导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的双向流动,不断提升生物科学教师队伍及师范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成立河南省豫东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互联网+”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工作坊,聘请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相关教师、商丘市基础教研室人员、商丘市多所中学优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以确保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的建设顺利运行。学校层面,打造名师工作坊,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豫东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项目。例如商丘师范学院与商丘市教体局、商丘市中小学一线名师联手成立了师范生联动发展共同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聘请中小学一线名师,分专业建立“互联网+”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工作坊。在通过“集中学习+网络研修+跟岗实习”的混合培养模式,以师带徒的形式,对师范生进行教学设计、说课训练等教学环节指导,探索出一套“一线名师培训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协同培养新方法,形成了“双导师引领,工作坊搭台,师范生唱戏”的师范生培养新机制。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职后培训项目运行过程中,让学校师范专业教师和在校师范生旁听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深专业教师对基础教育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水平。学校以推动职前职后贯通为重点,结合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积极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互利共赢的协同育人模式,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习基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既解决了地方师资薄弱难题,又拓宽了学生教育实习就业空间,丰富了教育实习资源,协同推进了地域性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格局的形成。学院层面,学院与中学合作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为中学生物学教师更新知识提供必要支持。通过开展课程建设、项目研究、学术报告、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为一线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提供可持续性支持,形成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利用豫东片区共同体项目资源,学院与商丘市基础教研室、商丘市地方中学携手,开展地方政府、高校、中学“三位一体”的生物师范生联动培养工作,由商丘市基础教研室教研员带领地方中学名师团队,采用互联网线上学习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对生物科学师范生进行教学设计培训、讲课培训、微课的设计与实施、跟岗实习等环节进行专业指导。经过长期合作,学院与市教体局、地方中学教师建立了稳定的教研合作关系,为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院依托国培和省培专家学术讲座、讲评课等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国培、省培专家与师范生面对面”等活动,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地方高校与政府、地方中学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在生物科学师范生开展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提供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协助合作中学教师提升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合作中学全程参与,协同制定生物科学师范生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接受并指导师范生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并作为评价主体对相应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质量评价。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高校与中学共建中学生物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根据中学生物学实验内容进行建设,也作为高校生物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基地,根据中学生物实验教学需求,以提高中学生物实验技能及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开展实验教学,更进一步加深了高校-政府-中学的合作和交流,为中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及高校生物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提供了新途径。

3“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篇3

一、中学历史教师职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历史专业的教育实习经过多方努力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整体现状来看,由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

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其改革虽有进展,但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仍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配套改革措施跟不上,课程设置滞后于基础教育的变化,致使历史专业学生在其实习时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中学教学环境,实习起来自然不能得心应手[1],因此,在实心过程中最大的不足就是中学历史基本功较差,不少学生在讲解专业知识时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如在讲授“科举制度”时,说“科举时代,经殿试由皇帝钦点为进士中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谓之‘独占鳌头’”,然其又说:“寒士一朝‘大魁天下’,便居高官,握大权。”此则殊非史实。宋代,状元初任官为“承事郎、签书某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承事郎在文官官阶中,只是第二十八阶,实甚低微;明清时状元照例担任翰林院修撰,品秩从六品。也有的同学不注重细节,养成不良习惯,导致教学中出现教学语言含糊,甚至错误。如把蜀汉诸葛亮与曹魏发生过的战争说成“六出祁山”,实际是五伐中原、两出祁山,加上一次防御战,同时其对手也不都是司马懿。

(二)专业技能水平偏低

1.基本教学方法不熟练。高等院校历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虽然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科教学论等一系列适合于学生从事未来教育工作的课程,但实际上不少实习生没有熟练掌握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艺术,不能学以致用。因此,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不合理,在教法方面显得死板,不管讲授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还是讲授故事性突出的内容,一律使用一种教学方法,甚至照本宣科。这种缺少启发性,有教无法、教不得法的教学,势必会出现在实习中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的情况。

2.备课质量不高。历史专业的实习生在备课方面较为普遍地不能很好地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不能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及二者的关系。其表现,一是对知识的把握不深不透,有时会凭自己的理解或想象去讲解;二是没有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没有把握好重点和难点;三是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对所教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不了解,所以在上课时容易出现盲目性的现象。基于上述状况的出现,实习生一旦走上讲台,进行实际课堂教学,就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预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备课质量不高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技能不规范。在组织教学方面,往往不能有效维持整堂课的教学秩序。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时方式方法易简单陈旧;讲授课程内容时照本宣科,缺乏深度,不能很好地把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讲课时语调和神情缺少变化,语言不够形象生动,不善于运用肢休语言;板书设计缺乏整体性,字迹潦草甚至书写笔顺错误。

(三)教育实习前的专业准备不足

教育实习的前期准备,应该由学科专业准备和教学理论知识及师范技能准备组成,它涉及很多与师范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当前历史专业中学教育实习前的师范生专业准备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偏少。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实习)构成师范历史教育课程的三个模块,其中前两类课程所占比例达到近90%左右。

2.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不够合理。对具有时代性、国际性的教育信息和新的教育思想不能及时汲取,实用性不够强,不能适应教育实习的要求。

3.教学模式陈旧。缺乏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反思性教学模式等。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方面采用的方法较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形成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

4.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选派质量难以保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出现了校内学生人数增多、教学任务加重的情况,结果能抽调承担中学教学实习指导任务的有经验的教师少了,使一些缺乏实习指导经验的年轻教师也承担了这一任务。这样就使实习生在实习中得不到应有的高质量的指导,也严重影响了教育实习的质量。

二、中学历史教师职前培训中问题存在的致因

通过对中学历史教育实习过程的透视与思考,认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专业化认识上的误区

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对教育、教师轻视的社会心理,这就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职业地位的认识有偏差。一方面,认为中学教师所教课程知识含量不是很高,学术性不强,中学教师这一职业只是算是一个准专业性职业。另一方面,从国家政策层面看,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教师专业标准,结果有一些水准较低的人也进入了教育教学领域。鉴于这种旧观念影响的继续,长期以来包括历史专业在内的中学教育实习目标定位就不太明确。实际上,历史教育实习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环节或毕业前的一次实习,而更应该是一个教学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应包括教材和教法研究、基本功训练、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全方位的训练和实践。同时,教育实习不能只注重要培养一名好教师,更要注重对未来教师整体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培养。同时,教育实习的目标还应参考教师认证能力要素,为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和专业成长以及达到有效教学的高要求期望提供关注的焦点和标准。具体能力要素应包括所教科目相关知识、交流能力、教学经验、评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公平性和职业风貌等等。

(二)教育实习与教育改革发展不能同步俱进

1.对基础教育重大改革认识不足。高等师范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师资,然而由于对基础教育改革了解的少,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意识不强,结果使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与基础教育实际相脱节,相应的改革措施跟不上。当前基础教育已从教育观念到课程体系、从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高等师范的本科教学应与中学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紧密联系。由于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相脱节,使得实习生在中学实习时不能根据教学实际和特点来有效地组织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2.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间的矛盾。首先,高校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人数比例严重失调,普遍存在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容易造成实习指导的不全面、不具体。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而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有限,要想对实习生有一个全面了解和全程指导就更难做到。其次,从实习学校来说,由于升学率等的压力,中学一般都在初三、高三安排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不会向实习生开放这两个年级。实习生进行实习只能在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这样实习生在中学实习时实际上无法真正接触到最优秀的教师[2]。再次,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实习学校,都没有对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认定明确指标和要求,使得一些指导能力不强的教师也在事实上指导了教育实习。

3.实习模式安排不科学,实践环节设置不合理。当前,教育实习普遍安排在毕业前,以一次性实习为主,时间基本定为6周左右,占四年总学时的4%。而国外大学的实习时间一般都安排在15周以上,占总学时的12%左右。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实习后又紧接着有部分学生要考研,大部分学生面临毕业要找工作,所以根本没时间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弥补,结果对教育实习的实际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改进中学历史教师职前培训的思路与对策

从目前中学历史教育实习的实际情况看,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谈谈改进中学历史教育实习的思路和对策。

1.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师范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相关信息、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动态有所了解,应定期开设与基础教育改革有关的专题讲座;为了让学生了解新形势下中学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还可邀请主管基础教育的相关人员、中学校长及一线优秀中学教师与学生见面,把中学的教育教学经验尽可能地融入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去。同时,多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教师和学生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线,了解和研究基础教育,让学生对中学教学的现状有一个了解,从而为今后的教育实习做好铺垫。

2.改革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目前,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在师范性上体现的特点不突出、不明显,与综合性大学区别不是很大。学校安排的专业课偏细、偏多;教育学科较单薄,教学法、教师基本技能课课时偏少。因此,为了学生将来能有效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中学教学中,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技能,尽快建立起与基础教育相适应的高等师范教育新体系。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桂林市中学28名体育教师及100名中学生。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中学体育教学的文献资料,整理、分类、提取有效数据。(2)问卷调查法:随机对桂林市市区、乡镇及偏远地区的28所中学中28名体育教师和1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教师有效问卷28份,回收率100%,学生问卷100份,回收率100%,整理问卷,统计分析数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桂林市中学体育教师现状分析

2.1.1桂林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备课态度欠佳

表1可见,桂林市市区中学和一般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基本都能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备课,仅有少数体育教师是随意备课或者不备课的。而偏远的地区中学,按照教学进度备课的只占到28.6%,说明大部分的体育教师都是随意备课,甚至都不备课,反映出偏远地区的中学体育教师对待体育教学重视程度欠缺,备课意识薄弱,严重影响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1.2体育教师授课班级情况分析

调查研究发现,调查样本中市区及乡镇中学体育教师授课班级在4个班以下分别为53.7%和37.5%,偏远地区中学授课班级数在五个班以上占71.4%。班级人数集中在40~60人居多。按照每班3节/周,市区及乡镇中学体育教师每周至少要授课为9节以上,偏远地区中学为15节以上。结果表明,桂林市中学体育教师编制不足,严重制约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2制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施的因素分析

表2可见,制约中学体育教学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场地和器材,分别占32.1%、57.1%,这两个因素严重影响到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效果,而制约体育教学的其他因素主要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以及男、女生的学习需求差异和体育优差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2.3桂林市中学体育教学方式方法

表2可见,67.9%的体育教师采用趣味性竞技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趣味性体育教学可以改变枯燥的体育教学内容,能有效促进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同时,趣味性体育教学也是当前“阳光体育”和“快乐体育”的体育教学趋势,通过趣味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营造和谐的体育课氛围。

2.3.1目前桂林市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及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部分省市把体育成绩列入中学生的中考成绩。广西中考体育成绩占30分,中考体育的项目包括前抛实心球、立定跳远、50m短跑。桂林市中学为提高中考升学率,越来越受重视体育教学,但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中考体育项目为主,导致其他体育项目、趣味性体育项目和集体性项目减少,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感,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2.3.2体育教学时间安排

调查发现,70%的体育教师的上课时间是在35~45min,20%的体育教师上课时间是20~35min,而有10%的体育教师的上课时间只在10~20min。桂林市中学生的体育教学存在“短斤少两”现象,很多中学的体育教师都还采用“放羊式”教学,没有按质按量完成相应教学,但也不排除受场地、器材的客观因素影响。

2.4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表3可见,学校领导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有13所学校,这现象有关部门应该重视看待。学校主管体育教学领导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督者和指导者,应当结合国家教育改革方向,结合学校的实际,克服各种困难,有效促进中学体育教学事业的良好发展。

2.5桂林市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2.5.1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态度

表4结果可见,调查样本100名学生中,表示喜欢上体育课的同学占了调查人数的71.0%,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同学占到29.0%。通过调查结果说明桂林大部分中学生比较热爱体育运动,对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

2.5.2桂林市中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分析

从表4可见,样本100名学生中,喜欢田径类占18%,喜欢球类运动的占53%,体育舞蹈类的占29%。但是在被调查的28所中学中,几乎都没有开设体育舞蹈项目,主要开设的体育项目是田径类和球类。学校应该摆脱应试教育束缚,结合学生实际丰富体育项目,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桂林市中学体育教学发展策略分析

3.1提高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

中学管理相关部门及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体育教学工作,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放在首位,从根本上摒弃应试教育的观念,改变根深蒂固的“智育第一”为乡镇农村学校配备足够体育教师,改善体育教学硬件设施。制定规范体育教学管理体制,严格执行体育制度及体育规章,提高体育地位,有效促进体育事业向科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3.2通过体育教学开展中学生心理辅导,重点关注女生心理

体育教学是巩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师应根据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体育教学过程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广大中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当中。针对女生心理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制定女生重点体育项目,如:健美操和瑜伽。广泛采用以赛促练的教学方法增设集体项目,通过团体和个人比赛,展现自身体育技能,加强情感交流,增强团结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毅力,提高班级凝聚力。

3.3丰富教学内容,切实利用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质

2013年教育工作会议袁贵仁部长强调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体质不强,何谈栋梁。桂林市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大部分的中学都是以中考体育项目为主,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影响教学质量。针对桂林市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现象,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体育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并通过体育教学传授体育健康和保健知识,做到把体育与健康相结合。

3.4体育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桂林市中学体育教师紧跟教育改革纲要的步伐,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内外有效宣传途径积极引导中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3.5建立健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监督检测体系,监督中学体育教学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桂林市中学应根据教育部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完善体育考评制度和学生健康监测体系,保证体育教师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

作者:容贤冰1叶素英2工作单位: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体育部

第二篇

1中学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都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素质教育是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构建的最基本理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等提出了学校体育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按国家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程并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评价和指导体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更是为中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更加细致理论指导和测评数据。根据以上重要文件精神及要求我们可以概括,“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等是我们构建中学体育课程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2现行中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缺失

2.1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中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认知水平较低。课程改革实施多年,由于对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知识更新未能及时跟进,导致其理论水平停滞不前,未能真正消化“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精髓。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影响严重,进展也相对缓慢。因此,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对体育课程体系的充分认知及创新能力。

2.2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中学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迅速成长并逐渐走向成熟的非常关键的一段时期;其次,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体育情感和运动兴趣最重要的一段时间;再次,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学习负担,体育运动对中学生生活来说更是不可或缺。

2.3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重复性。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存在很多重复内容,高中与初中学习内容存在很多重复,整个教材体系系统性和延续性不强,部分内容的设置严重忽视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更无法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只作为一种技术来传授,而忽视健身与健康的需要,导致体育教学内容缺少对学生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运动意识的培养。

2.4对学生体育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落后。中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相当滞后,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升学考试中没有体育科目,或者所谓的体育升学考试体系不健全,所谓体育升学成绩也是通过针对性应试方式来解决,体育课自然成为了附属课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更是无从谈起。

3构建中学体育课程体系

本研究认为中学体育课程体系应包括: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

3.1课程目标体系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中学体育课程的总目标应该就是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中心,通过对体育课程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增强体能,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兴趣爱好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笔者将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分为四部分。运动参与目标:主要是能为自己科学的制定锻炼计划,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能为之长久坚持,初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并能带动周围的人参与体育锻炼;关注体育赛事,热衷体育实践活动,了解体育比赛规则与观赛常识,具备一定的体育比赛观赏能力。运动技能目标:基本掌握两种及以上的运动技能并逐步提高,至少有一项能熟练运用;掌握并能够运用一定的运动理论知识,控制好运动负荷,掌握一定的安全运动常识,培养运动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运动意识;掌握运动技能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比赛。身心健康目标: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饮食营养、运动生理及创伤处理等健康知识;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匀称性,增强有氧代谢能力、心血管系统机能和心肺功能。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能在运动中体会努力后的成绩感,能科学地运用体育运动消除心理障碍和调控情绪,提高强自信心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目标: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懂得尊重与理解,树立集体荣誉感,正确理解成败,通过体育运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方式方法,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本文来自于《贵州体育科技》杂志。《贵州体育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3.2课程内容体系

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随着体育课改的深入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更新,更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发展。教材教法体系的发展是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指导,更加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教材的编写成为了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引。各种体育课外活动、运动训练和竞赛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内容最重要的是要打破体育课程中陈旧单一的以体育技术传授为中心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意识,注重体育的健身功能,增强体育的娱乐性、实用性,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四部分的关系又是一个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3.3课程管理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中学体育课程管理体系应分为学习管理评价体系、教师管理评价体系、课程建设管理评价体系三大部分。其中学习管理评价体系是中学体育课程建设薄弱环节,由于升学考试的导向,体育课程成绩评价得不到师生重视,尽管部分地区出台了将体育纳入升学考试,但由于考试内容的设置不合理,将体育也变成了应试课程,笔者认为应建立中学生体质监测档案,将体育参与和体质的发展进行长期的记录与考量。教师管理评价体系是对授课教师的管理与考量,是对教师授课方式方法、授课效果、教师知识更新、科研创新等全方位考核。课程建设管理评价体系主要是对体育教学举办方的评价考核包括硬件设施建设、教学条件、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档案管理等方面。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管理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是中学体育课程建设的难点,更是困扰中学体育课程发展的难题,更新管理理念和规范管理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大法宝。

4结论与建议

4.1我国中学体育课程体系正处于完善与发展时期,同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存在着对中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认知水平较低、教师知识更新慢、传统理念不容易被打破、管理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

4.2要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和“终身体育”意识,先培养兴趣,再培养习惯,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内容显得尤为关键。

4.3分级分层建立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是中学体育课程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也是中学体育课程建设的重点。

4.4中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的参与、教师的积极跟进、还有学校全力配合、还有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正确的导向。

作者:付成君1张东旭2工作单位:1.绵阳师范学院2.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第三篇

1河北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流向

通过调查,目前河北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流向主要是学校(以中小学为主)、健身俱乐部、文体局、公务员、军队、私企、考研,以及自由职业等。其中,中小学学校依然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工作的主要流向。因此,根据毕业生工作的主要流向,我们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对学生体育教师技能的培养,兼顾其他各项能力的培养和完善。

2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学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对参加2012年河北省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的河北省11个地市的参训教师的调查,大家普遍认为中学体育教学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首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再者是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其中包括了教学能力、课余训练能力、竞赛组织管理能力等内容)。所谓德高为师,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评价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前提。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通过他们的高尚品德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培养对社会有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教学能力、课余训练能力、以及竞赛组织能力等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中学体育教师工作的要求。

3河北省中学体育健康课程开设体育项目情况

经调查,河北省中学体育健康课程开设内容主要是以体育锻炼实践课程为主,健康教育理论课程为辅。理论课占的比重很小,而且很多健康知识也是在实践课程中穿插讲授的。目前开设的体育项目主要有田径(主要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毽球等。还有一些学校由于受场地、器材和气候等影响,开设一些如抽陀螺、蹴球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以及像“丢沙包”等体育游戏项目。

4目前河北省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从对河北省7所高师体育院校调查得出,河北省高师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由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根据培养目标,各院校又将课程划分为公共通识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自主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课程模块。总而言之,各学院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学院的办学条件和特点,设置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模块体系。根据《课程方案》要求,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除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专业课程按1900~2100学时、100~110学分安排。其中必修课程(1126学时、60学分),选修课程(880学时,50学分),各校可根据《课程方案》中确定的学时数浮动±10%。学生自学以及课外复习、训练等不计算在总学时数内。通过调查,由表1可见,在总学时设置上河北师范大学、廊坊师范学院和邯郸学院,三所学校的课程总学时在2600~2800学时范围内,石家庄学院和保定学院课程总学时也在《课程方案》中确定学时数的±10%之内。而河北体育学院和邢台学院课程设置的总学时低于《课程方案》中要求的总学时。在公共课总学时设置方面只有石家庄学院(714学时)、邯郸学院(652学时)和邢台学院(652学时)符合《课程方案》的要求,而河北师范大学(810学时)、廊坊师范学院学(870学时)和保定学院(948学时)学时数高于《课程方案》的要求,河北体育学院(576学时)学时数低于《课程方案》的要求。在专业课总课时设置方面,河北师范大学、廊坊师范学院、邯郸学院符合《课程方案》的要求,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学院和邢台学院都低于《课程方案》的要求。由此可见,河北省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在总学时的设置、公共课和专业课课时的设置、以及公共课和专业课课时分配比例方面都存在着与《课程方案》不相符的现象,各院校课程方案需要进一步进行修订。从表2看出,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学院和邢台学院专业必修课开设的门数较多,达到了30多门,在必修课总学时限定的条件下,过多地设置必修课程门数使得单科必修课的学习课时数减少,达不到学习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对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内容的掌握,特别是一些术科技能类课程,学生在没有学习基础的条件下,掌握起来就更困难。从理论课和实践课对比的角度来看,邢台学院理论课(占76%)课时的设置远远超出实践课(24%),比例达到3:1。体育学科是一项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的学科,过多的理论课程和课时的设置,必然影响学生们术科课程的学习和体育技能的掌握,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空谈理论,而对于示范等技术实践环节却显得捉襟见肘。因此,邢台学院需尽快改变专业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课程门数和课时的比例。其他各校必修课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基本保持在理论课占40%~47%,实践课占53%~60%这个范围内,总体课时设置基本合理,但由于各别学校开设必修课门数的增多,导致单科课程的学时数减少,影响了单科学习的效果。因此,对于这些学校还应该整合必修课程的设置,减少或去掉专业性不强的课程,加强对能够迎合中学体育教学要求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口径,使其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更高的自主性,有利于完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因此,在合理安排好专业必修课程的科目和学时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具有前瞻性或新颖的体育项目课程,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课程方案》要求选修课程880学时,50学分,约占总学时的31.4%,其中包含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由表3可见,河北省7所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的学时数都少于《课程方案》的要求,特别是邢台学院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门数和学时数都太少,不能满足学生专业课程自主选择的需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有些院校总学时数不够,少于《课程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专业课程学时分配符合《课程方案》的要求的情况下,过多地设置了必修课程,使得选修课程课时数不足。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河北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流向主要仍以中小学教师为主,因此,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依旧应该以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为主导。

5.1.2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学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首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再者是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

5.1.3河北省中学《体育健康课程》主要开设田径(主要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毽球等以体育锻炼为主的实践课程,健康教育理论课程为辅。

5.1.4河北省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在总学时的设置、公共课和专业课课时的设置、以及公共课和专业课课时分配比例方面都存在着与《课程方案》不相符的现象,各院校课程方案需要进一步进行修订。

5.1.5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个别院校理论课过多、实践课过少,开设必修课门数过多,导致单科必修技术课程学时过少,影响了学生术科课程学习的效果。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学分和学时数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口径的拓宽。

5.2建议

5.2.1坚定培养目标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师德教育,以提高学生授课能力为中心,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特别是提高学生术科专业技术和授课示范能力。

5.2.2在课程科目设置方面,要结合目前河北省中学体育健康课程的体育项目开设现状,使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进而使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满足中学体育教学的需要。

5.2.3针对学生专业技术薄弱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增加术科课程的课时,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术科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使其能够初步胜任中学体育实践教学。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篇5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广西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同类项目的研究现状。

1.2.2问卷调查法

对广西南宁、北海、河池、梧州、贺州、玉林、桂林、柳州8个城区400名在职中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0份,回收率87.5%,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89.1%。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设计的问卷内容经6位专家进行信效度检验,根据专家建议进行修改和补充后再进行发放。

1.2.3访谈法

对广西区内部分地市体育教研员和中学高级体育教师进行访问交谈,掌握当前广西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普及和发展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广西城市中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男教师比女教师人数多17.7%。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64.9%,50岁以上的老教师相对比较少,除了50岁以上年龄段出现断层,其他年龄段的人数基本还算合理。学历层次方面,本科学历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多,但仍有34.5%的教师学历在本科以下。鉴于这样的情况,应完善和提高各层级成人体育教育,为提高体育教师学历创造多种机会。另外,要不断改进成人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多渠道支持教师参加进修继续深造,优化师资结构,缩短教师专业化距离。鉴于学历没有达标,专业理论水平薄弱,科研能力不足,都会影响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从表1可见,教育年限的比例相对比较均衡。职称比例中一中二占到62%的比例,而高级职称的比例较低,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相对较少,后备人才不足。获得高级和一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教学年限大概需要13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在工作上获得较多的成就,教研能力强,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充足的教学经验,均为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精英。对教师进修继续教育调查,发现有277名中学体育教师参加了新课程标准培训,占83.2%,有103名参加了短期培训,占30.9%,有69名参加了函授学习,占26.7%,有22名教师参加脱产进修,占6.7%,表明广西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培训比较重视,使中学体育教师通过培训能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但也有的学校由于经费有限,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层次不高,对于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因此对体育教师在短期培训,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和学位提高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因为要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一次性师范教育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终身持续的进修、学习、提高过程。由此可见,广西中学体育教师无论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及职称结构看,都有进一步加强改善和提高的需要,否则,中学体育教师难以赶上专业化的步伐。从表1可见,男教师比例比女教师高近20%,为了均衡男女教师比例,各学校在聘用时应考虑男女教师的平衡,尽量使男女教师比例得到均衡发展。

2.2专业理念现状分析

专业体育教育理念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工作中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体育教育的看法和理性信念。该理念形成对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该理念也是专业体育教师的奋斗目标,是推动体育教学专业发展,激发教师奉献热情的根本动力。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有积极上进及长期的不懈的奋斗的热情。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有积极上进及长期存在的成就感,从而推动本职工作的持久发展,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的强大热情。调查结果显示广西城区中学体育教师很热爱本职工作的有138人,占41.4%;比较热爱自己职业的有149人,占44.7%;对本职工作无所谓的有32人,占9.6%,想改行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4.2%。由此可见,广西城区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有较好的职业态度,可以通过自己热爱的职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仍然有少数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质疑,认为体育教师不是自己职业归宿。究其原因,个人的发展空间较小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主要原因,另外教师工作的稳定性、世俗观念、福利待遇、工资收入等也是影响教师专业理念的因素。

2.3专业知识、技能现状分析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中最基本专业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专业化环境下,对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从体育专业技能类知识、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类技能知识、教育类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几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5.7%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对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能比较自如地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能得较好的发挥。但也有24.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较为欠缺,在教学中应用较为困难。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份子,但其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非替代性,不仅需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基础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应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作风和文明的行为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健康理念,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同步发展的意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有教育类的知识。

2.4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分析

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完成教学计划和执行教学内容的能力。体育教师专业要具有不可替代性,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认知能力、体育教学设计能力、体育教学操作能力、体育教学管理能力、体育科研能力、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裁判能力、体育教学组织能力等几方面来反映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从表2可见,有4.7%的中学体育教师不具备体育教学设计能力,4.8%的教师不具备科研能力,5.7%的教师不具备教学组织能力,还有3%的教师对组织竞赛和执行裁判的能力还没有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自我提高素质的现实要求,是在已具备较完善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基础上,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调查发现,目前没有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占76.7%,只有23.3%的教师撰写和发表过论文,尽管很多老师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但囿于基础比较薄弱,对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仍然缺乏信心。另外这些学术成果中21.3%为科研论文、56.2%为总结性的文章,有22.5%的教师几乎没有撰写过论文。表明体育教师的学术成果形式比较单一,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否则难以达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教学设计是践行教学理念的平台,是进行教学活动的起点,是对课程执行的规划和设计。在针对体育老师能否根据教学环境、条件以及学生喜好和区别的调查中发现4.7%的教师缺乏体育教学设计能力,54.2%具有基本的教学设计能力,从该调查的结果可以说明,广西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缺乏,教学设计能力亟待加强,要培养教师们在基于教材本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前提下挖掘教学设计课题的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广西部分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理念缺乏、专业思想滞后,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3.1.2课堂教学设计还普遍存在滞后于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的现象,体育教师开发新课程能力相对欠缺、科研产出少,教研能力有待提高。(本文来自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3.1.3部分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自身素质离专业化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需进一步提高。

3.2建议

3.2.1进一步整合体育教师学历结构,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群体加速发展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调整、充实教师进修计划,多途径多方式开设有利于提升教师学历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班,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在教师攻读学位、参加函授和自学考试方面给予支持,强化在职教师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教学信息和教改动态,使教育和工作相互交替地进行,使体育教师的学历和学识跟上专业化步伐。

3.2.2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注重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良性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水平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素质水平。在职前教育中要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突出专业课程体系,注重教育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力。反复的实践、观摩、总结和反思是职后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自修,努力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地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

3.2.3多途径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此它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占有核心地位,对教师能力的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系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强课程开发设计、因材施教,语言表达、课堂组织、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整体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快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者:黎健民工作单位: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二篇

1.结果与分析

1.1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基本现状

1.1.1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的数量配备情况

由表1可见,南涧县中学高中体育教师的师生比为1:300.73,初中体育教师的师生比为1:321.64。根据国家规定每位教师带6个班,每周12学时课的基本要求(每班45名学生)计算,师生比应为1:270左右。由此可见,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工作量偏高,数量分配并不合理。

1.1.2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男女比例情况

由表3可见,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男性的数量相对偏多,而对于女性体育教师的数量相对偏少,特别是初中女性体育教师的数量有待进一步的增加和补充。女性体育教师的比例偏少势必会造成南涧县中学的女学生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课外体育训练等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女性体育教师对于健美操、跳皮筋、踢毽子等等要比男性体育教师擅长,有利于带动学生学习此类体育运动。所以南涧县各中学有待解决男女教师的比例问题。

1.1.3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

由表4可见高中体育教师中40岁以下占20%,初中40岁以下占28%,基本表现出南涧县中学体育师资青年教师比重偏小,师资队伍中40以上年龄段的教师占了相当多的人数,他们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但老教师的数量过多造成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造成知识结构老龄等问题。

1.1.4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情况教师是教学课程实施的主体,任何课程教学的实旌都要经过教师的教授与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课程教学带来的效果。教师的各项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学历及职称是反映了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学术水平等素质状况,可以说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体现了学校的师资力量的总体水平。从表5来看,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充实到了中学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中是一个可喜现象。但是,高中63.63%的体育教师还处于专科的学历未达标。从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高学历的本科学历在有所增加,说明高学历的体育专业毕业生逐渐的开始进入中学,要大力鼓励这种高学历体育专业毕业生到中学工作,来弥补中学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的弱势。从表5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状况可见,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具体表现为:高中初级、中级教师占63.63%,初中初级、中级教师占50%。由此可见南涧县中学初级、中级教师偏多。

1.1.5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状况根据(表6、表7)说明:南涧县中学大多数体育教师都不能克服家庭、工作、路途等困难积极参加各类师资培训,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其中有2个人从来没用参加过培训。而78.57%的教师虽然参加培训,但是都是自费。

2.结论与建议

2.1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数量分配不合理,导致教师的增加课时数增加了,每节课的工作量必然也会增加,这样势必影响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南涧县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应该合理分配中学体育教师数量,特别是加强和引进初中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加大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2.2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比较缺,女体育教师更为缺乏,男女体育教师比例失调,势必会造成南涧县中学的女学生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课外体育训练等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因此,南涧县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应该加强引进女体育教师,提高女体育教师待遇,解决男女教师的比例问题。

2.3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因此南涧县各级教育部门应优化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结合学生和教师人数比例分析,并且随着今后发展的趋势,应注意及时对青年体育教师的补充。

2.4南涧县中学体育教师队伍高职称、高学历体育教师缺乏,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南涧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政策以及措施,调整优化体育教师的队伍学历职称结构,发挥其个人长,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

作者:罗文强工作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第三篇

1中学体育教学队伍现状

1.1中学体育教学队伍师资不稳定

体育师资是学校体育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中学体育教学队伍师资力量稳定与否主要是由教师满意度、学校体育资源决定的。但当今情况是:一是部分学校领导对于学校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以及权力(包括职称评定、薪酬工资、进修学习)都不能与其他学科老师相提并论;二是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简陋,体育资源经费极度医乏,这其中尤以农村为甚。这些原因都会使得体育教师对于自己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对体育教学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以及价值产生怀疑,从而使得师资大量流失。尤其是在农村等条件艰苦地区,也导致城市学校体育师资基本饱和,而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大多不愿到农村工作,致使农村中学体育师资极度医乏。针对上述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对于体育老师要一视同仁,并且给予一定补助。只有稳定的中学体育教学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建设,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2中学体育教学队伍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受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和学校体育任务的能否完成体育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从以下几点阐述中学体育教学队伍中教师职业素养所存在的问题。

1.2.1态度爱岗敬业是学校中教师更是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关系着一个学校中体育教学能否正常进行,学校体育任务能否完成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一名基层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只有热爱学校体育工作、爱护学生,才能把我们自身所学教授给学生,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培养人才。然而,有一部分体育教师仅仅把体育教学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份崇高的事业来为之奋斗。由于薪酬、制度、发展潜力上的等各方面原因,都一定程度地阻碍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1.2.2教学质量好的教学质量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而如今由于应试教育势头不减,体育教师得不到重视,无法深入学习进修,也不会像学科教师一样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所以体育教学质量堪忧。在新一轮课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也被提上了课程改革的议程。学校不仅要从监督、管理、激励等方面来入手,也要不断地引导体育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理论知识、新的运动训练方法、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坚持不懈地探索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2.3另学校、家长、学生、体育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交流在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之间合作教学有着很好的效果,对学生教育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在我们平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大多喜欢单打独斗,年轻的老师不愿意和老教师合作,缺乏合作意识,不能有效地发挥团队教学的力量。现阶段,急需加强和改进的是体育教师的团队建设,也就是教师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在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要组织体育教师一起承担大型运动会、相互观摩课堂教学、共同完成科研项目,拓宽思维,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如此,才能使体育教师队伍拥有更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才能使体育教学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彰显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优秀的适应能力。此外,体育教师还要加强与家长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保持公平公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师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社会人,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会不同程度地偏爱某些学生。这里并没有批评的意思,但为了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老师还是应该秉持平等的原则,对于学生无论在课程上表现优劣都一视同仁,爱护和关心每个学生。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体育课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对策与建议

2.1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建设

体育教师在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首先,应该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建设,使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增强教学和科研相长的观念,对工作积极性有充分的认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从而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次,进一步加强在职教师业务进修工作,能够使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尽快地应用到学校体育的课堂当中,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协调、统一,让每节体育课都变得丰富多彩。能够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此外,体育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够不断增强自身职业修养,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2.2加强体育器材、场地设施等硬件建设

学校要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体育器材、场地设施的建设,既要按照国家统一的场地器材配备标准目录进行相应规范化建设,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充分利用,还要充分发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来一同搞好体育教学工作。

2.3加强体育教师能力培养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能力高低是通过体育教师应用和实践能力来体现的。现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和提高体育教师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才能不断使我们的体育教师队伍的水平能够够进一步提高。现阶段,教育部门相应的激励机制较少,还没有建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建立健全教师的考核和聘任制度是我们改变现状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聘任制度需要逐步地推进,在推进过程中,还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与聘任制度相关的保障规章制度。

3结语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篇6

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没有很好地理解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或者只是片面地强调了这种“基础性”。问题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是面向什么呢?是为谁而打基础呢?小学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基础,尤其是为中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小学教师如果不知道中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规律,不知道中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又如何能实现为中学阶段打基础呢?“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注重教师教育的“整体性”,即把基础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打破传统分段分层式的中、小学师资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全程考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培养的基本问题,将中小学教师教育统一起来,观照基础教育的全程性和贯通性特征,形成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性也可以表述为“基础性”,就是要改变小学教师只懂小学和小学生、中学教师只懂中学和中学生的教师观,强调无论是培养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都应该了解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原理。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打破小学教师只了解小学和小学生的片面性,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了解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树立基础教育的“整体观”,能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相互连贯的维度中全面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小学教育专业不关注小学,不关注小学生,其关心的重点还是小学和小学生。在强调“整体性”的同时,也必须突出“阶段性”、“重点性”。总体上来讲,小学教育专业还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有关小学、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知识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关注中学阶段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而且,学生对某一“阶段性”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基础教育“整体性”把握之基础上的,“阶段性”需要“整体性”的关照,而“整体性”亦需要“阶段性”的充实,它们是彼此映照的关系。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相互渗透

有一句话似乎很好地概括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叫做“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无论是综合培养模式还是分科培养模式,实际上都在强调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但是,“学有专长”中的专长一般不是指学科上或教育上的专长,而是指艺术或其他方面的专长。“小学教师不一定要掌握某一门学科的高深知识,也不要成为某一门学科的专家,但要拥有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并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成为综合性、全能性的人才。”还有学者认为,“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定位为综合性是从专业要求的需要出发的。”“综合性是专业建设的需要,在综合性和专长性两者不能两全时,我们应该忍痛割爱,毫不犹豫地放弃专业方向知识的专长性,有所为有所不为。”究竟该如何处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关系呢?对于“综合性”是没有疑义的,但对于“专业性”,我们该如何去正确理解呢?在强调“综合性”的时候,“专业性”真的如某些学者所说那样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吗?小学教师的专业性首先表现在对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的把握以及学科文化的领悟上,这其实就是一种“学科专长”。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恐怕不太需要更多更深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淡化学科知识的缘由。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像中文、数学等专业那样学习那么多、那么深的学科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成立的,但仍然是不够的。需要询问的是,小学教师如果不能用浅近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语文、数学的优美,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小学教师吗?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喜欢上语文、喜欢上数学,那会是合格的小学教育吗?很难说让人人喜欢语文、让人人喜欢数学,但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教育目标,如果没有一批具有这样理想的小学教师,为学生未来更为艰深的语文、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的目标能实现吗?小学教师不只是教语文、教数学,关键是培养学生在这些领域的兴趣,语文课要能让学生产生“语感”,数学课要能让学生产生“数感”,音乐课要能让学生产生“乐感”,美术课要让学生产生“美感”等等,要唤起他们对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的热爱,这才是小学教师的真正本领。

而没有对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学科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和学科背后所隐藏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教育艺术的掌握(这是另一种专业性能力),教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试问,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学、文艺批评、写作能力,未能有效地把握、搜集和选择相关的学术信息,对语文学科的专业感受和专业拓展能力均比较薄弱,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欣赏水平呢?其他学科的教师亦如是。虽然小学教师要求能够教不同的学科课程,但从人的精力和专业范围来讲,一个同时教授语文、数学甚至更多学科的小学教师恐怕很难同时让学生喜欢语文、数学,甚至更多学科。这就需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在“学科专长”上的这种特殊本领,学生要具有综合的各科教学能力,更要有在某一学科上教得优秀的能力,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可以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但要强化在某一学科上的专业性能力,这也是小学教育为中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奠定基础的重要体现。“专业性”还体现在教育研究上。为什么教育家多出在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呢?那主要是因为小学具有更为丰富的教育研究资源,那是一片肥沃的科研土壤。杜威作为世界级的教育家,其“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与他在1896年到1904年于芝加哥大学任教时按照自己的理念搞的那个名叫“芝加哥实验学校”密切相关。李吉林作为为国内当代知名儿童教育家和语文教育专家,不也是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至今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各国政府间关于教师地位的特别会议,并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该文件“教师的责任义务”一章中指出:“所有教师都应认识到自己的专门职业的地位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自身,应努力在一切工作中都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小学教师要使自身所承担的工作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研究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方法就是唯一的途径,这也是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看重“综合性”,但也不轻言放弃“专业性”,它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性”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认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的,就像知识的“渊博”一样,没有一定程度的“渊”,“博”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一定范围的“博”,“渊”是很难持久的。

三、“选择性”与“定向性”相互包容

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开放的培养体系,它强调学生在学习内容模块和就业面向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能从事小学教育吗?“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多少与现行“定向性”的观点有些不同。有观点认为,“我们允许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自主择业,允许或‘强迫’非自愿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小学教育专业,这实际上就是在按照非定向性思路培养小学教师,结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减弱,降低其专业知识的水平,降低其专业能力的标准,降低其专业精神的要求。这种办学模式不仅削弱了师范性,或者取消了师范性,而且往往殃及学术性,对学生的学科专业方向的学术能力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抑制作用。”还有学者说得更加绝对,提出“必须坚持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指向,避免外延扩大。”“坚持培养小学教师,即是强调专业目标的单一性,反对任何方式或形式的多元态势。”用“必须坚持”和“反对任何形式”来坚守小学教育专业的“定向性”,可见其坚定的决心。这种坚定的决心出发点是维护小学教育专业的纯粹性,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纯粹性存在吗?是合理的吗?实用主义教育大师杜威说“没有比想教育人们只着眼于一种活动这件事更荒谬的了。”“预先决定一个将来的职业,使教育严格地为这个职业作准备,这种办法要损害现在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削弱对将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备。”这是从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角度对职业选择之“定向性”的质疑。正如数学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数学工作,物理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物理类的工作,乃至师范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教师工作一样,小学教育专业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从事小学教师职业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有些职业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来培养,比如公务员,高校并没有一个“公务员专业”,所以许多其他专业来报考公务员,当然也包括小学教育专业,这不能说不可以。有不少地方小学教师招聘不限制专业,任何专业都可以去报考,这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造成了事实上的挑战,至少培养中学教师的数学、中文、英语等专业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就业的极大威胁。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要有优势去竞争小学教师岗位,另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也要有可能去竞争中学教师岗位。还有一种情况不能忽视,那就是“根据技术化进步的速度,许多人在一生的工作过程中将有几种不同的职业或经常变换工作地点。”这已经是一种现实,尤其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进了小学,这是值得欣慰的,但也有一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入中学或其他岗位,他们事实上也是可以选择进入中学的,只要他们愿意和有能力的话。但按现在的培养模式,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入中学很难适应中学教学,小学教育专业只关注小学的情况窄化了学生的就业选择面和适应能力。在“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模块,比如可以选择更多与中学教学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还可以在小学实习之后选择到中学去实习,更好地了解中学的教育实践,这样他就可以在就业时有更多的本领去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这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小学教育专业坚持单纯“定向性”的理由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只有在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定向性”才能成立;反之,在坚持“定向性”的同时,也不能取消学生的选择自由。“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的“选择性”和“定向性”之间进行了协调,提供了可以沟通的桥梁,使“选择性”和“定向性”相互包容,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在多元化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

四、“创新性”与“继承性”相互兼顾

从目前国内教师教育模式的现状来看,“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它不同于“分段分离式”这种我国最为普遍也最为常见的教师培养模式,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培养过程和方式更贴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具时代应用性特征。但是,“整合连贯型”不是对“分段分离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否定,而是一种扩展,是一种继承性的创新。在小学教育专业进行“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种创新,这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就可以看出,但不是对“全科型”、“分科型”以及“中间型”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否定,是一种扩展,一种新的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育效果的评价等都会有所创新,但肯定会有所继承。这一改革的过程中,使“创新性”与“继承性”相互兼顾至关重要。

五、结语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师;培养模式;湖北师范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倾向技艺、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等。一言概之为重专业技能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以此导致的后果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符合社会需求,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此类问题成为制约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和阻碍师范院校音乐学科发展的鸿沟。从总体环境来看,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近十年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各地师范院校纷纷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提高教学质量、稳固学科基础、创新教育特色,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近年来致力于探索音乐教育发展之新思路,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陈旧教育理念,力求为本地区乃至全国培养更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从自身发展来看,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于2004年正式创建。现有音乐学、舞蹈学和舞蹈表演及播音主持四个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音乐)、音乐美学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14年成为“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自2015年起开始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音乐学院自身的快速发展与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陈旧形成了一个矛盾共同体,迫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新的音乐教育模式。综合内外因素的考量,音乐学院诚邀兄弟院校专家教授、地方音乐教育同行多次举行会议,共同探讨我院学科建设发展之路。以期培养开阔的教育视野以及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发展能力,具有扎实音乐专业功底、能完全胜任中学音乐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具有中学音乐教育专家型潜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明晰师范性音乐教育培养目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到底要培养具有什么样的音乐人才呢?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呢?是培养专业音乐表演人才抑或是音乐教育人才?这个问题一直较为模糊而处境尴尬。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人,而不是音乐专业人士。①毫无疑问,高师音乐院校应该是以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为终极目标的,而非音乐表演人才。很多高师院校在理念上是认同这一观点的,但在课程设置上却倾向于模仿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中钢琴、声乐等技能性课程比重较大,对其他教师教育类课程相对忽视。诚然,期望能培养出优秀的演奏家、演唱家的愿望无可厚非,但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学习将学生培养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具有的教师素质既是全面的而非单一的,既是人生导师也是音乐教育者,既有教师水平也有专业能力,既有班级管理能力也有音乐引导能力。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不能简单地以某种专业技巧的提升为主要目标,而应以完善的教师职业素质为首要任务。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新时期背景下结合“卓越音乐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义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基础教育教学规律,开阔的教育视野以及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发展能力,尤其是具备乐教、能教、善教意识,具有扎实音乐专业功底、能完全胜任中学音乐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具有中学音乐教育专家型潜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体表述为:第一,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高尚,献身教育事业,追求卓越教育,教育视野开阔,敬业爱岗,爱生乐教,严谨治学,人格健全,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第二,具有厚实的学科功底。专业基础课程、学位课程、教育类理论课程成绩优良。第三,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普通话、英语、计算机水平三项中至少有两项比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毕业应达到的等级至少高出一个等级(必须是国家测试等级);其他必修的教师职业技能必须达到学校测评的良及以上等级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至少具有1项特长。第四,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成功申报并完成1项校级及以上教育科研项目。如果该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可替做毕业论文。第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和首创精神。不断去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新路子,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新提高、寻求新突破,不断超越自我。第六,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不断拓宽自己知识的广度和视野,不断提高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层面,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储备宽广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根据卓越计划项目而修改制定的培养目标改变了以往只注重专业技能发展的状况,强调音乐教育在知识及相关知识领域的全面性。并突出了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在毕业之时顺利入职、适应工作环境、挖掘自身潜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应用型音乐教育实践内容

高师音乐教育主要培养中学音乐教师队伍。因此,教育实践环节是他们必须参与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结合,同时也是他们走向教师岗位的前期准备。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一种改造、培育人类本身的活动。教育科学本身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②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更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③但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内容上还存在诸多缺失,难以使学生通过相应地实践环节后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主要表现为实践次数较少、实践内容单一等方面。针对此类问题,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了相应改革。推行分级实习制。分级实习制是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每学期或每学年都进行一次实习的制度,促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期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循环反复巩固知识水平、教师能力。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上只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安排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期。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发现了自身在知识结构上、班级管理上尚存诸多问题,此时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想通过努力学习弥补不足。但却难以再有时间回归课堂。因此,改变现存的单一实习制以促进学生教师能力发展成为我们急切解决的问题了。丰富实践内容形式。过去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内容主要由专场演出组成。这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学习,提高学生在器乐、声乐上的表演能力。但作为未来的师资力量只强化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升作为一名教师的其他能力。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教师潜质,我们进一步丰富了音乐教育实践内容形式,将实践内容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教师教育实践模块,一个是专业技能实践模块。教师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师礼仪、教师职业技能基础训练(普通话、粉笔字、毛笔字)、班主任管理与工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学音乐教学设计基础、中学音乐教材分析与研究、音乐软件的应用与网络学习、“我的教师梦”演讲比赛等。这些实践内容旨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一名优秀的中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听、说、读、写等能力逐步提高。专业技能实践内容包括艺术沙龙(音乐与诗歌研讨活动、地方音乐文化研讨活动等)、中学音乐教学设计、优秀中学音乐教师案例分析、小乐器制作与合奏、中学舞蹈创编、校外中学音乐课堂见习等。这部分实践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及专业相关知识的能力,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

四、建立双导师指导培养方式

在培养方式上,建立双导师制的指导制度。以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轴心点,加强建立与地区音乐教研室、地区各中学合作平台,打造开放式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模式。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任教师与中学一线实践指导教师形成“共同体”,共同制定见习培训方案与目标。具体措施为:1、校内教师与校外中学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全程相结合。聘请本地区各中学的优秀音乐教师,通过特聘方式把这些教师纳入到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践导师队伍中,使这些导师在卓越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上发挥其特长,促进其教师专业发展。2、音乐理论学习与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体验相结合。以三位学生为一组配备学院教学理论指导教师和中学实践指导教师,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学术背景的资深教师处获得切实的指导。由校内导师、中学导师共同授课、指导,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采取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生共同学习与个性音乐习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比赛、课外活动等形式,带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第一至第六学期,每学期都设有教育见习周,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要亲自到中学进行观察和学习。将教育实习时间延长至一个完整学期,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双导师”共同协商确定,中学一线实践指导教师提供论文的实践资源。3、应用音乐理论知识与解决音乐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学一、二年级时期校内指导教师跟踪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并及时做好指导工作。校外中学一线教师则根据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大学三年级时中学一线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教学问题给予一定的提示,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自行解决问题阶段。大学四年级则完全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最终获得完整的音乐教师职业能力。

五、结语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篇8

1国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情况

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或专业选择能力与未来职业规划能力,使学生能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主动、智慧、持久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发展得已经非常成熟,甚至从几岁的孩子就开始引导其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弗兰克•帕森斯在1908年开展的职业规划中的实践活动被认为是美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开始,其目的是帮助失业人士寻找工作,但未能进入中学教育中。直至20世纪30年代,职业规划教育才开始面向广大青年开展。时任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的西德尼•马兰先生在70年代首次提出“职业规划教育”的概念,其认为关注升学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未来的发展规划教育。随后,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加强对中学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十分重要的[3]。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南(NCDC)》,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式进入到对中学生的教育活动中。而英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由英政府创建的青少年职业服务部首先发起。但直至1948年《英国雇佣和训练法》的颁布,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式以制度的形式在英国中学阶段进行实施。相比美国和英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德国则以《劳动学》课程的形式出现在中学教育中,为学生介绍各种职业的工作性质、职业范围、职业前景、就业形势。在亚洲,日本主要受美国影响,是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早的国家,特别是二战之后。日本以政府的《初、高中职业指导手册》对学生开展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为做好该项工作,政府增加了教师职业指导科目的专项培训。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为系统,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就能对自己和职业有初步的了解。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促进了学生的职业选择,也帮助了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我国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关注和研究对高中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问题,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对高中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其中《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1995年)更是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是加深职业指导知识传授,重点是引导学生广泛了解专业或职业,进一步了解或剖析自己,正确处理选择专业或职业的主客观因素,提高选择志愿的决策能力”[4-6]。但由于受升学压力等因素影响,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执行,特别是一些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根据《中国教育报》在2016年8月刊载的《及早唤醒孩子选择专业的能力》的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考生中真正有想法、能够权衡自己兴趣的学生并不多。众多学者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目前刚入学的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规划也基本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和思考,即使部分同学进行过了解,也是停留在比较浅层的阶段,没有深入了解未来职业发展方向[7]。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所选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领域,但后悔已晚的实例屡见不鲜。由此可见,职业规划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17年7月《中国教育报》刊载的文章分析了目前高中生在高考进行选择专业时的主要关注点,结果如表1所示。目前,在高中阶段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受诸多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困难,较为突出的就是师资队伍问题和缺少实践场地。众所周知,大部分高中是没有专业的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而个别高中只能是心理教师兼任。一方面,目前高中的师资队伍基本为师范类毕业生,其专业性质决定关注点是升学问题,他们很少涉猎本专业以外事宜,大大降低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效果;另一方面,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中学校没有系统化的教育内容,也缺少有关职业体验的实践场地,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不能让学生了解各个专业的学习领域、工作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就业去向等信息和数据更是无从获得,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

3高中职业生涯课程建设创新发展

3.1与区域高校联合,充分利用师资优势。在我国每个地级行政区,基本都有几所高等教育院校,每所高校都具备专门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学团队。若将区域内高中和高校牵手联合,就可以利用高校专业教学团队在合作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部分课程的教学,解决高中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经验不足的问题。对于专业的发展情况,高校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要比高中教师掌握的更好,也有更成功的案例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此外,通过高校对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能进一步促进两级学校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高校了解高中的学生状况,便于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开展,使高中学生与高校建立良好的联系,方便高校在高中开展招生宣传工作,深化专业生源储备,特别是对高等职业院校尤为重要。3.2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做好课程实践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多渠道、多领域的综合系统工程,要求授课团队对社会和工作岗位充分了解。相较高中教师而言,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更好地了解各专业的职业岗位现状和发展前景,从而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各高中的教学计划中都设有研学类课程,可以借助研学课程到区域内合作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熟悉专业知识的具体内容要求以及专业学习与高中文化知识学习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激发对高中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对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引领”作用。3.3利用重要节点,联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不一定都要在正式课堂进行,也可以利用高中的重要活动节点灵活开展,既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也能深化双方的合作,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果。例如,舒兰实验中学利用高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展职业生涯初步教育,邀请高校教师讲解舒兰实验中学毕业生在该高校当年的就业去向和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舒兰市第十八中学利用高校单独招生契机,组织学生到区域高校进行专业体验活动,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内容和工作去向的了解,辅助学生志愿选择。3.4建立学生生涯教育档案,践行教育初心。目前,各学校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多为“个案式”研究,缺乏普遍性结论,尚属区域层面的研究和探索,总体理论水平有待提高,所取得的经验可推广性不高。为进一步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江苏省昆山中学刘增兰认为:高中应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档案,记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轨迹[8]。这种做法不仅方便教师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也方便教师积累生涯规划教育经验和教学成果。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以使研究的样本覆盖更全面,也可以使研究成果更具有普遍性,以此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水平和质量。3.5“慕课”模式,异地教学不再有距离。虽然很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很感兴趣,但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自我探索性的学习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高校在“金课”和网络在线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上相比高中教师而言更加成熟。各高中可在与区域高校合作的基础上将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成MOOC或在线课程,有效解决高校教师对高中学生进行异地教学的困境,同时,也能促进高中教师在线上课程方面的学习和使用,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内容的新规划

根据以学生为本,重在解惑的原则,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使学生深刻理解“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人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证明方式,是个人获得归属感和快乐的重要途径”[9]。区域合作模式下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内容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内容。4.1专业学习内容与专业发展。“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指出,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了解职业,进入社会前需要专业的学习。依照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的分类情况,向学生介绍入学后各专业学什么、怎么学和学成后能干什么,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加强各种素质与能力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区域高校就业数据展示,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专业发展要求和就业情况,提高和培养学生选择专业的决策能力,为学生做好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4.2中国高校及专业门类的分布情况。为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以省为单位,分区域介绍各高校分布情况和各高校在区域内知名度情况。依据各省双一流建设情况,分层次遴选部分学校进行重点说明,详细说明学校的发展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各类高校的发展、高校的位置、地区人文等信息,为学生选择理想院校提供参考。以专业分类情况,介绍各专业分布情况和专业发展特色,重点说明师资队伍情况、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专业发展情况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为学生专业选择提供有益信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高考志愿的填报和专业选择;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高考成绩与学校选择之间的关系等。4.3新高考下的课程选择。“3+1+2”新高考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虽然从本质上来说,新高考和以前的理科、文科、文理兼收没有本质区别,但也有不同。“3+1+2”的新高考有12种组合,这等于是在大文、大理的基本格局下,给学生提供越来越大的选择空间,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了学生的专业选择和个人特长的匹配度,有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新高考形势下,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分为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越是重点高校对该项选择要求越严格),考试科目的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这种选择就要求学生要思考未来自己将如何发展,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实现从高中阶段教育向大学阶段教育顺利衔接的重要路径。4.4最新高考招生政策解读。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承接点,学生高考后依据高考成绩和个人选择进行分流。通过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高考升学。在区域合作基础上,让负责高校招生就业工作的教师和高中管理教师针对每年教育部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中具体规定进行细致解读,帮助学生了解整个高考招生考试过程,解决填报高考志愿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5结束语

虽然从教育的层级上分为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但各个阶段所承载的育人本质是一样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既然目的一样,就应该促使各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加强联系和合作,做好各阶段的有效衔接。通过两级学校的合作,实施好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学生的培养和培育工作更有效,为国家发展储备各类人才,也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科学,更加有温度。

参考文献:

[1]董岩.高中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实践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2]刘春荣,林丹华,乔志宏,等.第四课堂:面向国家急需,规划未来职业[J].教学研究,2018,41(6):1-6.

[3]余志国,李论,余绍龙.普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2019(13):14-16.

[4]冯敏.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5]侯瑞灵.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9(10):43-44.

[6]张健.中外职业启蒙教育研究和发展评述[J].职教通讯,2018(21):65-74.

[7]宫艳芳.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7,19(22):131.

[8]刘增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9(1):84-85.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篇9

论文摘要: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具有6个特点: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高层次化;课程设置系列化、综合化、专题化;突出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育类课程比例高,教学实践课时足;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其先进的经验对于我们构建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基本的课程体系框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当前,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具体到数学学科,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化的标准,教师的数学教育专业理念、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情感等不断增强和完善的过程。“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体现教师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问题。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和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的空前激烈,教师职业对数学教师双专业性的要求更高。而在亚洲各国中,新加坡数学教师职前教育无疑很具特色。

1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及课程体系

1.1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高层次化

随着问题解决在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与重视,以及“现实数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兴起,新加坡中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基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更新和发展,数学教师教育模式及其课程设置近年来多次进行调整和改革。中学数学教师的培养已从本科教育学士,发展成为“中等教育研究生文凭”(ThepostgraduateDiplomainEducation(secondary)PGDE(s)),层次较高。即培养模式呈多元化并向高层次发展。中等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招收立志从事中学数学教育、非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第五年专攻教师教育专业,重点是进行数学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这类似于美国的“4+1”培养模式。

1.2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多样化与综合化

采用PGDE(S)这种一枝独秀的培养模式说明新加坡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资格要求很高。要想成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还必须专攻一年的数学教育专业以获得中等数学教育研究生文凭。而且,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学科的综合化趋势,本科阶段要求研修两门专业,对来自不同专业并且申请获准进入PGDE(S)培养项目的本科毕业生,教育部将依据他们在本科阶段的主辅修专业背景实施双科教育,以便他们能执教数学和其它一门中学课程。这种高起点,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从学术性和师范性两个方面保证了中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

1.3课程设置与分析

从横向上看,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由核心课程、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3类构成;而从纵向上看,它又由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教育实践、语言与书写技能四个系列组成。每个系列下又分若干专题。

教育研究系列是所有师范生的公共课,含有教学设计、学生发展与学习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学与课堂管理四门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则内容丰富,主要开设有:学法指导、学习动机与心理学、教与学的评价、教学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与教学、有效思维与学习的策略、对天才学生的理解与帮助、危机处理等二十多门限定选修课,以及IT在教学和评价中的应用、激励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意味着什么等14门专题性任选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开拓师范生的视野,丰富其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课程研究系列则由两门执教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组成。其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要求必修数学教师必备的数学基础、数学的教与学1、数学的教与学2三门核心课程”。特别地,数学基础旨在强化师范生对所教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以自学和研究中学数学的方式完成,不占学分,但是作为必修课,期末需通过一个与中学数学部级考试对应的测验。

从课程内容的主体结构不难发现,数学的教与学1—2是建立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并集数学学习论、课程论、方法论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化课程,其课程理念随着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已从2O世纪80年代初过于关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为90年代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反思并重,并在理论的学习掌握、内容选取、教学策略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时间的分配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与改革。

其中,教与学1包括中学数学的教育目的,中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数学概念的形成及学习原理,数学思维策略、问题解决与数学交流,课堂教学设计与IT技术应用等理论性专题。课程主题则由围绕中学数学大纲中的具体课程课题开展的学习困难诊断及教学设计和分析等实践性专题构成,以引导师范生们在中学数学课程所涉及的算术、代数、测量与几何、函数与图形、概率与统计、三角、集合、矩阵、向量、微积分等具体课题中,一一检验和考查自身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习分析和诊断各专题学习中学生的困难,讨论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方式的选择应用等。特别地,对于中学数学大纲中的核心课题、问题解决与方法策略的教学研究则渗透和贯穿在上述领域的各专题之中。

数学教与学2则为数学教与学I的发展与深化课程,主要由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和模拟实习等专题构成。教学方式包括学生上模拟课前与指导教师和小组同学进行的研讨,以及模拟课后指导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的反思、改进、讨论等多样化活动,目的是促进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具体课题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检验、反思和改进他们所学理论和在上述专题研讨中形成的教学设计与思想,发展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方法、技艺的丰富性、专业性、复杂性、创造性等认识,教学模式由传授一训练性向反思型实践转变。

教育实践是新加坡数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和主要部分,在为期一年的教育研究生计划中长达1O周,不占学分,由专设的等级进行评定,其中有1周于上学期到中学见习与观摩,其余9周于下学期在中学全方位的开展教学实践,并在专业化实践中学习、反思和成长。

教学语言与书写技能系列均由选修专题构成,大多不设学分,旨在提升师范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和沟通、书写技能。

综合上述介绍,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课程设置系列化、综合化、专题化。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关注教师应有的高等、初等数学知识背景;另一方面,特别强调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突出数学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引领作用,突出教育实践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模块课程设计使每个学生在修业年限内的数学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都达到较高要求,保障了数学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也解决了“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问题。

二是突出研究性教师的培养。PGDE(s)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根本性目标不是培养一般的教学型数学教师,它通过对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高要求,利用基础性教育课程和深化拓展性教育课程系列的有机结合,以及广泛的开展反思、改进、讨论、研究的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教育的理解都实现从操作型向概念型转化,为学生将来向学术型、科研型教师转化奠定基础。

三是突出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师范生对所教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重视对中学数学教材的理解,关注学生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能力,立足于中学课堂展开教学研究,紧跟中学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基础数学教育改革。这种紧密围绕中学数学内容及其认知规律、教育目标与教学要求等来建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现了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在数学学科与数学教育学科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

四是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注重合作学习与个人反思的作用,重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性意识的培养,教学模式由传授一训练型向反思型实践模式转变。

五是教育类课程比例高,教学实践课时足。从整个大学教育学习教育类课程的时数上看,比例上已占总学时的20%,绝对课时远远高于其它各国的教学课时。包括模拟实习在内的教学实践时间充分,考核方式灵活。

六是重视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在课程设置上,既有通识性的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又设有数学学科专业的多媒体学习模块,这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更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树立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观念。

2我国普通师范学院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比较中新两国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结合普通师范院校数学教师教育培训中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凸显出以下主要问题:

2.1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层次单调,课程形式简单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课程设置只偏重数学专业课程,忽视教育类课程,除了开设通识性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一般只开设数学教学论课程,没有后续课程,也没有相关课程的辅助。理论课、学术课偏多,实践课、实务课极少。学生普遍把它们作为一般的考试课程,违背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发展规律,严重制约着学生从师任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落实与达成。

2.2缺乏与中学数学教育的真正接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教育更多的是进行肤浅的应对,如开设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或要求教师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论》教学中;面对中学数学教材,既没有相应的中学数学解题研究,也没有相应的中学数学教材分析研究,更没有中学数学知识的衔接研究等。单一的《数学教学论》包打天下,缺乏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数学教学目标、中学数学内容来设计课程的观念。

2.3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涵。高师院校偏重数学专业课程,忽视教育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单一的现象使得教学理论与中学教学实际相脱离,与中学数学教材相割裂。师范生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用处,不清楚教师讲授内容的背景,不了解教育学科内容的实际价值。他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理解停留于操作水平上,即使就业后随着教龄的增长,在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后,其数学学术功底明显缺乏后劲,教育科研方面的弱势就逐渐显现出来。

2.4教学技能培训形式化,教学实践薄弱

高师普遍开设有模拟实习、观摩见习等技能培训活动。但由于指导教师的缺乏,不少从未接触过中学数学教育的高师教师滥竽充数的担任指导教师,难以有效的开展实践、反思模式的专题培训。这样的培训更多是一种形式或一个过程。而在教育实习中,由于中学数学教师受到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不少实习生象征性的上过几节习题课或讲评课,没有真正的体验数学概念教学、公式与定理教学、复习课教学等这些典型的数学课。尽管有6—10周不等的实习时间,其真实的实习时间又有几何呢?而即使在这样的课时数下,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也仅仅为5%,远远低于新加坡。

2.5有计算机技术,无多媒体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观念与能力

中新两国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客观而言,当代师范生计算机技术娴熟,占有技术优势。但在学生的课件制作作业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所谓的多媒体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以多媒体代替小黑板,或课件放映代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其标榜为一种整合,不如说是一种赶时髦。

3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是普通文化课程、数学专业课程、一般教育学科课程、数学教育学课程、教育技能与实践课程几方面的结合。由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现代教师以崭新的角色定位。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实现高师教育目标,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师范生的整体专业发展,统整其教学能力结构,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富有个性的教师,以确保高师毕业生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适应未来、创造未来”。借鉴新加坡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我们提出构建数学教育课程群的指导思想:以现代学习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为指导,以促进师范生的数学专业化水平为宗旨,以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核心,立足于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适应性和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构建新的数学教育类课程群体系。

根据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和高师培养目标,我们以“高师学生教学能力构成”为核心,结合对在校师范生、部分往届毕业生以及中学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反馈,借鉴新加坡课程改革经验,并研究分析与思考,构建与实施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反思层面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数学教学论课程群体系设置。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学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上促使他们“上路”,从科研意识和思路上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从而促成培养目标的实现。本课程改革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课改项目。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关注以下重要因素:(1)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性——为研究性教师奠定基础;(2)数学教师的双专业性——数学知识和数学教育齐头并进;(3)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保证数学教师专业化的针对性;(4)学生就业面试内容——教师数学专业化发展的动力;(5)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数学教师专业化的特色。

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优化课程结构。在原有只设一门必修数学教学论课程的基础上,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任选课和活动课的结构设置课程。增开了面向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符合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和师范生今后从师任教实际需要的9门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新增的选修课都属于任意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判断、作出选择的机会,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2)完善课程层次。在原来只有理论层面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应用实践,促进锻炼提高教学能力的应用层面、实践层面课程。新增的应用、实践层面课程弥补了过去在知识理论学习和中学教育实习之间缺少的操作应用中介环节,有利于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培养。(3)丰富课程形式。在原先只偏重学术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的这几门不同层面的选修课程都主要是偏重应用、实用,侧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改革性实务课程。新增的实务性课程注重贴近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走向,便于师范学生了解基础数学课程改革,熟悉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公务员之家:

中学教育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实施策略;线上线下;化学教育;实习见习

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化学教育专业学生走向中学化学教师的必经之路,教育见习实习成效决定着未来中学化学教师的培养质量。虽然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对教育见习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面对“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重新审视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发现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教育见习实习模式落后[1];二是教育见习实习理念不适应当前的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缺乏智慧教学内容且技能转化层次低[2];三是教育见习实习缺乏激励机制而且成绩评定方法单一[3];四是实习时长较短且时间集中;五是教育见习实习指导难以深入到位且“双导师制”名不副实[4-5];六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没有标准要求。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4年国家教育部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教师培养的基本现状为“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6];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再次明确提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存在“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7]。因此,面临“互联网+”教育新时代,继续探索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问题,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线上线下化学教育见习实习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线上线下化学教育见习实习一体化模式即基于“互联网+”技术,跨越时空界限,采用自主研修、同伴互助、教师指导相融合的方式开展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具体来说就是:将化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内容统一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8个学期之中,然后按计划分项进行,并且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网络媒介,依托网络化学教学资源、教师教育资源等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在线网络学习相关化学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知识,与线下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见习实习模式,其实施流程如图1。线上是指1~6学期学生利用课余、业余时间采用滚动的方式听优秀教师、班主任的讲座,观看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各级各类比赛竞赛课、说课和评课视频资料;观看教学设计和各种教学技能训练、比赛视频资料;观看优秀主题班会视频及优秀实习生汇报课视频资料;利用学校在线远程同步课堂平台实时观摩中学化学教学及主题班(团队)会;并将自己自行模拟授课训练和教师技能训练录制成微视频,并上传到相关教学平台或QQ群、微信,进行自我反思,小组评价和指导教师点评和指导。线下是指学生在1~6学期内按照计划进行普通话、三笔字、中学化学实验技能、化学版图版画、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仪容仪表、化学微课设计与制作、讲课与评课、教学基本功训、主题班会的自我训练或分小组训练,直至各项技能考核达标;同时1~6学期每学期到基地学校见习1周,见习前要明确见习目的和任务,并进行见结和汇报;第7学期学生赴实习学校进行实习;第8学期在教育实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进行教育教学研习。

2线上线下化学教育见习实习一体化模式的实施策略

(1)开发和整合化学教育实习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实时、丰富和开放的学习资源,如化学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及各级各类比赛竞赛课、说课和评课视频资料、化学实验手持技术操制作手册、教学设计案例、微课、图片、组织学生活动的案例、教学情境材料、教学技能训练支架、体验式化学教学训练支架等。构建阅读与探究、操作与研习、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活动及教学资源有机地融入教学中。(2)搭建化学教育实习见习在线平台,该平台一是要保证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能进行学习;二是在该平台上要建立见习实习交流社区,该社区具有如实时聊天、留言、讨论、邮件发送、论坛等功能,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又能保障指导教师在线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讨论,提供指导和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三是该平台要能够满足各年级化学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与测评的需要,通过“互联网+”使技能训练、见习、实习、研习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四是该平台能与中学共建课例资源,共享校园直播和共建网络教师工作坊,实现双导师共同参与实习见习的指导和过程评价;五是该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化学师范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保证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内外指导教师之间便捷地进行多种形式的交互交流活动;六是该平台能借助大数据与云计算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或指导教师及时掌握见习实习情况,主持学生开展泛在见习实习及个性化实习见习,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技能进步和成长的记录。(3)组建高水平指导团队,促进化学教育见习实习协同发展:一是组建由实习学校双方领导或年级组长(化学学科组长)、实习中学指导教师和高校指导教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进行全程指导。实习学校双方领导或年级组长(化学学科组长)主要负责关于教育见习实习的各项事务,全程监督和管理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的教学、指导及学习活动,协调高校与实习学校之间的关系;中学指导教师一般由实习学校化学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主要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高校指导教师一般由具有学科教学法背景或有中学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实习生的生活与工作的各项事务,做好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各项事务的协调工作,确保实习过程参与各方期望和诉求都能得到实现;二是建立见习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标准制度和遴选机制,实行指导教师专业职级制,设立见习实习指导首席、中级、初级指导教师,对各级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相应的待遇和相关的制度安排,如在职称评聘与晋级中与相应的级别挂钩;三是实行实习见习指导教师评价制度,实习见习指导教师的评价既要包括指导实习的工作量(指导实习生的数量)又要包括指导质量,建立见习实习指导质量标准及科学的评价标准、公正的评价程序,确保实习见习指导教师待遇及职称晋升公平公正,有利于促使实习见习工作质量和实习见习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四是及时开展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实习见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与能力。(4)设置系统的见习实习内容,将教育见习实习统一设计,融合在全程学习过程中,如一年级每学期进行一期教育见习,培育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同时训练和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如普通话和钢笔、毛笔、粉笔、硬笔字;二年级开展化学实验技能、板书设计和化学板图板画培训、化学模型制作等训练、比赛与考核,利用微格教室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开展微课设计与制作比赛,通过视频进行观课及评课训练,了解和学习线上化学教学方法,同时聘请优秀校友来校进行中学化学示范课和相关的化学教育讲座;三年级进行教学设计训练与比赛,模拟上课和评课,聘请优秀的中学化学教师开展化学教育基本素养、化学教师职业生涯、班级管理等讲座,开展化学教师资格证笔试培训与相关政策解读、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培训、教学技能达标考核等;四年级进行教育实习和总结,开展优秀化学教学设计、实习手册、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实习调研报告评比,进行教育实习研习,开展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培训与模拟面试。(5)建立教育见习质量评价标准和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质量标准应涵盖教育教学过程与专业特质和态度,具体来说包括课前准备、课程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课堂文化与课程思政、教师身份、学生教育与管理等维度。凸显中学化学教师培养过程中的能力与价值双重导向,既要从技艺层面培养化学师范生应具有的实践能力、教育教学技术,更要培育化学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专业认同、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价值层面的素养。对学生见习实习成绩的评定要由导师团队(实习学校领导、中学实习指导教师和高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代表共同参与,融合见习实习终结性与过程评价,并将实习见习成绩与实习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评价结果,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专业提升。教育见习与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培养中学化学教师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十四五”期间,我院紧紧围绕培养适应中学化学教育教学需要、高素质“四有”好教师和“卓越化学教师”的目标要求,继续探索和完善教育实践模式,以“互联网+”的思维更新化学教育见习实习理念,充分借助于“互联网+”网络技术和信息平台推动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见习体系和模式的完善和优化,推动和深化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化学教育实习见习方式的变革,实现卓越中学化学教师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苏燕.互联网+背景下职前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课课程创新探索[J].高教探索,2017(8):107-111.

[2]杜芳,张雪.数字化时代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及教育实习基地管理探析:基于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教育实习中的数字化教育教学情况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5):1-16.

[3]李钢,范丽娜,李金姝.“互联网+”中学教师职前专业能力发展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1):102-107.

[4]彭上观,林天伦,熊建文.师范生混合式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基于“互联网+工作坊”的视角[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143-147.

[5]杨鑫,夏薛梅.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专业化的缺失与构建[J].教育观察,2019,8(7):61-6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4-08-19)[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