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律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5-30 16:23:24

合同法律管理

合同法律管理范文篇1

而就国际商事合同的调整规则而言,目前国际上一个最为重要的法律文件就是1994年国际统一司法协会通过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UNIDROITPrinciplesforInternationalCommercialContracts,1994.以下简称《守则》)[1]。该法律文件对国际商事合同的实践影响深远,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合同的作用,为各国商人所广泛采用以作为其合同条款的补充或解释依据。虽然《通则》基本上属于商人法(lexmerctoria)的范畴,而不是一个国际性公约,不具有强制性,完全由合同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但是,由于它尽可能的兼容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法律体系的一些通用的法律原则,同时还总结和吸收了国际商事合同中所广泛适用的惯例和规则,并在本质上充分灵活的考虑到由于国际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不断变化的情势对国际商务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对于指导和规范国际商事合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本文的论述将以《通则》的规定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和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所谓合意瑕疵(DefectiveMeetingoftheMinds),即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存在诸如重大误解、欺诈、胁迫、重大失衡等情形。依据《通则》的有关规定,针对合意瑕疵的救济措施主要有宣告合同无效和损害赔偿两种。鉴于篇幅所限本文拟仅对宣告合同无效加以阐述。

在此必须首先明确“宣告合同无效”(AvoidanceoftheContract)一词的确切涵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1980)》(UNConventiononInternationalSalesofGoods,1980)中也有“宣告合同无效”这一表述,但《公约》是将之作为一种合同履行中的违约救济方式,与《通则》中作为违约救济方式之一的“终止合同”(TerminationoftheContract)这一术语,以及我国《合同法》中的“解除合同”一词属于同一范畴。而《通则》则是将该表述作为针对合同成立过程中存在的合意瑕疵的救济方式之一,其行使需要当事人的主张,这与《合同法》中的“撤销合同”一词属同一范畴。另外,我国《合同法》中的“无效合同”一词则是指由于合同的内容或目的不合法或有违社会公益或国家利益而当然无效,无需当事人的主张,有关机关在处理此类合同时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直接“宣告”其为“无效合同”。而本文的“宣告合同无效”则是指当事人的一种救济权利,必须通过向法院或仲裁机关主张来行使。

依据《通则》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宣告合同无效的情形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错误(Mistake)。一方当事人可因错误而宣告合同无效。所谓错误,依据《通则》第3.4条的规定,是指在合同订立时对已经存在的事实或法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假设(erroneousassumption)。根据第3.4条的注释规定,错误可分为事实错误(mistakeoffact)和法律错误(mistakeoflaw)两种。但并非所有的错误都能导致宣告合同无效,依据《通则》第3.5条第(1)款的规定,只有此错误在订立合同时如此之重大,以至于一个通情达理的人(areasonableperson)处在与犯错误方的相同情况下,如果知道事实真相,就会按实质不同的条款(onmateriallydifferentterms)订立合同,或根本不会订立合同。

依据《通则》第3.4条、第3.5条(1)款的规定,当事人若想基于“错误”而宣告合同无效,必须满足如下要件。首先,时间要件,此错误必须是在合同订立时业已存在的。强调这一时间因素,是为了把对错误所适用的规则及其特殊救济方法与对不履行所适用的规则及其救济方法区别开来。其次,程度要件,只有在此错误达到如此重大(ofsuchimportance)时,才能宣告合同无效。至于何谓“如此重大”,则要依据在订立合同时处在与错误方的相同情况下的一个通情达理的人(areasonablepersoninthesamesituation),在知道事实真相时所可能做出的行为来判断。如果该人因此将根本不会订立合同,或将按实质不同的条款订立合同,就可以认为此时的错误达到了据以宣告合同无效的程度。最后,对方要件,只有当另一方当事人(非错误方)满足如下四种条件之一时,错误方才能宣告合同无效:a、双方当事人犯了相同的错误;或b、该错误是由另一方当事人引起的,此错误可以是由另一方当事人明示或默示或通过行为所传达的意思表示所造成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此错误是由该另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则将适用下文有关欺诈的规定)或c、对于此错误的存在,另一方当事人已经知道或理应知道(所谓“理应知道”,是指处于与该当事人相同情况下的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也能知道的情况),但却有悖于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标准(reasonablecommercialstandardsoffairdealing),致使错误方一直处于错误状态中。由该规定可以看出,援引该规定的当事人除了必须证明另一方当事人知道或理应知道此错误外,还必须证明另一方当事人没有告知其所知的错误是违背了,也即错误方必须证明依据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标准另一方当事人就此错误负有告知的义务;或d、另一方当事人在错误方宣告合同无效时尚未依其对合同的信赖行事(actinrelianceofthecontract)。

对于基于错误而宣告合同无效,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首先,需要与自始不能(initialimpossible)的情形区分开来。如果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对合同标的的状态不了解,而错误地相信实际上已经消灭的标的物仍然存在。则此时已经不属于错误的范畴,而应适用有关“自始不能”的规定。而依据《通则》第3.3条的规定,仅有合同订立时不可能履行所承担之义务的事实本身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该规定将对合同效力的质疑转移到将来货物交付之时。在合同订立时即使与之相关的财产已经灭失,合同仍然有效,当事人不能依据“错误”宣告合同无效。合同订立时的自始履行不能与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履行不能的效果一样,当事人的有关权利与责任将依据不履行的有关规定处理。其次,关于表述或传达中的错误的归属。依据《通则》第3.6条规定,在表述或传达一项声明种发生的错误,应视为做出声明一方的错误。据此,如果此错误满足了第3.5条(1)款的规定,则做出声明的一方可以主张合同无效。需要注意的是,此错误必须是发生在表述或传递过程中的。如果信息已经到达接受方,而接受方由于主客观原因而误解了其内容,则该错误不属本条规定的范畴。如果此时符合第3.5条(1)款的规定,则接受方而非声明方可以援引其规定宣告合同无效。

第二,欺诈(Fraud)。如果一方当事人基于对方当事人欺诈性的陈述而订立合同,则该方当事人可以宣告合同无效。所谓欺诈性的陈述(fraudulentrepresentation),依据《通则》第3.8条的规定,包括欺诈性的语言、做法,或另一方当事人对依据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标准本应予以披露的情况欺诈性地未予披露(fraudulentnon-disclosure)。无论是明示或默示的虚假陈述,还是对事实真相的不披露,与错误明显不同的是欺诈行为本身的性质和目的。欺诈行为是行为人意欲诱导对方犯错误,并因此从对方的错误中获益的行为。因而欺诈人具有主观恶意,其性质是相当严重的,所以欺诈行为本身足以构成受欺诈方宣告合同无效的条件,而无需如同错误那样还要附加其他条件。

第三,胁迫(Threat)。如果一方当事人是因为另一方当事人的不正当之胁迫,而订立合同,则他可以宣告合同无效。所谓不正当之胁迫(unjustifiedthreat),依据《通则》第3.9条的规定,是指考虑到各种情况,该胁迫如此急迫、严重(soimminentandserious)到足以使该方当事人没有合理选择(reasonablealternative)。尤其是当使一方当事人受到胁迫的行为或不行为(theactoromission)本身为非法,或者以其作为手段来获取合同的订立属非法时,均为不正当之胁迫。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能导致宣告合同无效的胁迫必须是急迫而严重的,尤其是当该胁迫本身的性质或通过该胁迫所欲达到的目的为非法时。至于胁迫之急迫性和严重性的判断,可以是对人身或财产以及声誉或单纯的经济利益的影响,只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后此种胁迫致使受胁迫人没有其他合理选择,即可被认为达到了足以宣告合同无效的标准。

第四,重大失衡(GrossDisparity)。如果在订立合同时,合同或其个别条款不合理地(unjustifiably)对另一方当事人过分有利,也即存在重大失衡的情形时,则处于不利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宣告该合同或该个别条款无效。需要注意的是,本条所强调的是在合同订立时存在重大失衡。如果重大失衡在合同订立时并不存在而是合同订立后才出现的情况,则不属于本条的范畴。此种情况可以适用有关艰难情形的处理(《守则》第6.2条)的规定。而所谓重大失衡,依据《守则》第3.10条的规定,除其他因素外,尚需要考虑下列情况:a、该另一方当事人不公平的利用了对方当事人的依赖、经济困难或紧急需要(dependence,economicdistressorurgentneeds),或者不公平的利用了对方当事人的缺乏远见、无知、无经验或缺乏谈判技巧(improvidence,ignorance,inexperienceorlackofbargainingskill)的事实;以及b、合同的性质和目的。根据该条注释的规定,所谓“过分的利益”(excessiveadvantage),是指此种利益的获得不仅扰乱了履行与对应履行之间的平衡,而且破坏了正常人所具有的道德标准,因而此种利益的获得是不正当的。当然,有权宣告合同无效的一方当事人对于重大失衡的合同,也可以请求法庭(依据《通则》第1.10条规定,在《通则》的规定中,“法庭”一词包括仲裁庭)修改该合同或该条款,以使其符合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标准。《通则》有关重大失衡的规定与我国《合同法》中有关“显失公平”的规定相类似。依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该合同。

最后,如果导致宣告合同无效的事由是因第三人的介入而形成,依据《通则》第3.11条规定,则应分别如下情形对待:首先,对于一方当事人的错误,如果该错误应归咎于(imputableto)第三人或者为该第三人知道或理应知道,则只有当该第三人的行为应由另一方当事人负责时,方可依据将该行为视为另一方当事人本身所做的行为或所知悉的情况时的相同条件,而宣告合同无效;其次,对于欺诈、胁迫或重大失衡,如果应归咎于第三人,则当该第三人的行为应由另一方当事人负责时,或者虽不由其负责但为该另一方当事人知道或理应知道时,或者在宣告合同无效时该另一方当事人尚未依照其对该合同的信赖而行事时,该合同可被宣告为无效。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宣告合同无效,作为针对“合意瑕疵”的一种最主要的救济方式,该项权利的正当行使应满足如下条件:首先,行使依据:必须存在诸如重大误解、欺诈、胁迫、重大失衡等事由。而且该类事由的存在还需要满足如下条件:a、另一方当事人对该事由的存在具有可归责性:该事由的存在是由其造成;或者其知道或理应知道该事由的存在,却未依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标准行事;或者当该事由的存在可归咎于第三人时,而该另一方当事人应对此第三人的行为负责或者知道或理应知道此第三人的行为。或者b、该另一方当事人虽然对此事由的存在不具有可归责性,但却尚未依照其对该合同的信赖行事。其次,行使方式:依据《通则》第3.14条的规定,有权行使宣告合同无效的一方当事人,应该通过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通知行使此项权利。而且,依据《通则》第1.9条的规定,只有当此项通知送达(依据《通则》第1.9条第3款规定,通知于口头传达给被通知人或递送到被通知人的营业地或通讯地址时,为“送达”被通知人)另一方当事人时,宣告合同无效的通知才生效。最后,行使期限:依据《通则》第3.15条的规定,宣告合同无效的通知应在合理的时间内作出。对于一般的宣告合同无效,应在权利人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有关事实或者在其可自由行事(actingfreely)时(主要针对“胁迫”存在时的情形)起的合理时间内做出;对于因“重大失衡”而导致的宣告合同中的个别条款无效,则此合理时间的起算应自该条款被另一方当事人主张(asserted)时开始。

值得欲宣告合同无效的当事人注意的是,某些特殊情形的存在或者其本人或对方当事人的某些特定行为可能导致其无权宣告合同无效或其宣告将丧失效力。首先,对于一方当事人的错误,如果此错误的存在是由于该当事人的重大疏忽(grosslynegligent)所致;或者当此错误属于事实而非法律错误时,而该事实错误发生的风险(theriskofmistake)已被错误方意识到,或考虑到相关情况,该错误发生的风险应该由错误方承担,则该当事人无权宣告合同无效。[2]其次,如果一方当事人所依赖的情况表明,对不履行(依据《通则》第7.1.1条规定,不履行(non-performance)系指一方当事人未能履行其在合同项下的任何义务,包括瑕疵履行或延迟履行)可以或本来可以提供救济,则其无权宣告合同无效。[3]这说明当因错误而宣告合同无效这种救济方式如果与不履行的救济方式发生冲突时,对不履行的救济方式具有优先性。这也是“与其使之无效,不如使之有效”这一原则的体现。再次,有权宣告合同无效的一方当事人,如果在其发出宣告合同无效通知的期间开始后,又明示的或默示的确认合同,则他不得再宣告合同无效。[4]最后,如果存在以下两种情形,则宣告合同无效的权利即行丧失,任何以前宣告合同无效的通知均丧失效力:一种情况是,如果一方当事人有权因错误宣告合同无效,而另一方当事人声明他将愿意按照或已经按照有权宣告合同无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的理解履行合同,则该合同应视为按照该方的理解已经订立。条件是该另一方当事人在收到有权宣告合同无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的理解方式的通知后,而且在该方当事人依据其宣告合同无效的通知行事之前,必须立即做出此种声明或进行此种履行。[5]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一方当事人有权因重大失衡宣告合同或其个别条款无效,则收到该宣告通知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请求法庭修改该合同或该个别条款,条件是该另一方当事人在收到此项通知后,并在对方当事人依赖其通知行事之前,立即将其请求通知对方当事人。[6]

对于宣告合同无效的效力,依据《通则》的规定,宣告合同无效具有追溯力。不过,如果宣告合同无效的理由仅影响合同的个别条款,则宣告合同无效的效力仅限于这些条款,除非考虑到各种情况,维持合同的其余部分是不合理的。《通则》有关宣告合同无效的效力的规定,是与我国合同法中有关可撤销合同、无效合同效力的规定相一致的。《合同法》第56条规定:“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约束力。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对于宣告合同无效的此种追溯力的具体表现就是“恢复原状”,即宣告合同无效后,任何一方当事人可以要求返还其依据已被宣告无效的合同或部分合同所提供的一切,只要该方当事人也同时返还其依据已被宣告无效的合同或部分合同所得到的一切;或者,如虽不能返还实物,但对其所得之物给予补偿。

[1]本文引用法律文本出另有特别标注外,并参考: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条约法律司编译,《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中英文对照),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2]《通则》第3.5条(2)款。

[3]《通则》第3.7条。

[4]《通则》第3.12条。

合同法律管理范文篇2

在国际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解释及其争议是经常发生的。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有不同的解释规则,因此可能会发生合同解释的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问题。本文认为,合同解释作为合同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问题,其法律适用规则也应是相对独立的。合同解释首先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支配合同解释的专门法律规则,其次适用合同准据法,特殊合同的解释则适用特殊的法律规则。

【关键词】合同解释法律冲突法律适用

严格履行合同既是当事人的义务,又是合同具有约束力的根本所在。但是,由于语言符号不是数学符号,它存在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的缺陷,合同条款即使规定得再明确,也或多或少存在意思表示不明甚至缺漏。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对合同解释的争议;如果争议申请仲裁或诉诸法院,仲裁机构或法院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对该争议的处理问题。因此,合同解释也就成为合同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问题。合同解释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解释包括确定合同成立与否、确认合同的性质、发掘合同默示条款或暗含条款的含义,而狭义的合同解释只是明确合同条款的含义。[1]本文是从狭义上来论述的。

一、国际合同解释及其法律冲突

合同解释在国内合同与国际合同中的情形是不同的。对于国内合同而言,如果当事人之间对合同条款的含义发生争议,则可协商确定;如果不能协商确定而申请仲裁或诉诸法院,仲裁机构或法院就按照该国内合同法的有关解释规则确定。这里的争议发生在一国当事人之间,没有任何涉外因素,因而不存在合同解释的法律冲突,也就不存在适用外国法的有关合同解释规则的问题。

对于国际合同而言,这种合同法律关系在合同的主体、客体和法律事实三个因素中,至少有一个与外国发生联系。[2]如果当事人之间对合同条款的含义发生争议,争议发生后也未能协商确定,而有关国家的法律对该问题做了不同的规定,而且都主张对该合同法律关系行使管辖权,要求适用自己的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合同解释的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问题。因为不国家的合同法律可能包含不同的解释规则,而适用甲国法还是乙国法来解释合同,其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例如,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签订了一个借贷合同,其中有支付条款,单位用元。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借贷双方对支付条款中“元”的含义发生争议。依美国法,这个货币单位解释为美元,而依日本法,这个货币单位解释为日元。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问题,即究竟适用何国法来确定该合同支付条款中“元”的含义。如果该合同是在法国订立的,则情况更为复杂。根据《法国民法典》第1195条规定,有歧义的文字依合同订立地习惯解释,那么,该“元”的含义依合同订立地习惯,也可能会作出不同的解释。

合同解释的法律冲突表面上是各国有关合同解释的规则不一致而发生的冲突,实质上是法律适用效力的冲突,即在承认外国法律的域外效力的条件下,内外国法律都竟相要求适用自己的合同解释规则来支配涉外合同的解释问题,因而产生的不同国家法律的域内效力与域外效力的冲突。同时也体现了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冲突,因为对合同条款的不同解释往往关系到当事人的利益大小。很显然,用美元还是用日元或其他国家的货币来偿还贷款或收回贷款,对借贷双方来说,其利益大小是不同的。因此,解决合同解释的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问题便具有现实意义。

二、一般国际合同解释的法律适用

合同解释的法律适用,就是按照法律适用规范所指定的那个国家的实体法中有关合同解释的规则来确定合同条款的准确含义。笔者认为,合同解释作为合同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问题,其法律适用也应是相对独立的。其独立性是指合同解释的法律适用有其自身的规则,其相对独立性是指合同解释作为合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没有自身规则可供调整的情况下,与合同问题的其它实质方面(如成立、效力、内容等)一样,一般受合同准据法支配。因此,合同解释首先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支配合同解释的专门法律规则,其次适用合同准据法。

(一)合同解释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支配合同解释的专门法律规则

在合同法律适用理论上,一直存在“统一论”和“分割论”之分。[3]“统一论”主张合同所涉及的所有事项或争议均应受同一法律支配,因而合同准据法是唯一的。“分割论”主张合同所涉及的有关事项或争议应分别受不同法律支配,因而合同准据法是多个的。这两种主张各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立法、司法实践的支持,很难说孰优孰劣。正如有学者认为:“统一论”所强调的是合同内在要素的统一性,“分割论”所强调的是合同内在要素的相对独立性。[4]因此,在合同解释的法律适用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以存在支配合同解释的专门法律规则,因而应首先适用这种专门法律规则,但这种专门法律规则仍应服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它是经当事人选择而产生的。

解释合同就是探求当事人意欲赋予有关术语的真正含义,因而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支配合同解释的专门法律规则,是最恰当不过了。[5]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应适用某特定国家的法律于合同的解释,那当然应适用这一选择的法律,而不管合同准据法作何规定。例如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使用了一个含有甲国法律确定含义的术语,而该含义在该合同准据法中是晦涩难懂的,那唯一合理的就是认为当事人是想用甲国法来解释该术语的含义。又如在一个运输合同中,双方约定合同条款的解释问题适用英国法,那么一旦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对合同条款理解的争议,法院就必须适用英国法作出解释,即使该合同的准据法是美国法也应如此。法国学者巴迪福(H.Batiffol)在认为,合同的解释应依自治的法律,因为这是当事人合意的主要结果,而且他还指出这是法国法院、英国判例、瑞士法院都采取的做法。[6]英国学者戚希尔(G.Cheshire)和诺斯(P.North)也认为,合同的解释问题适用当事人明示或默示选择的法律。[7]

美国1971年《第二次突法重述》承认了这种专门的法律选择规则。根据该重述第204节和该节注释B的规定,合同中使用的词语的解释如果无法通过合同中使用的词语表达的意图来满意地确定时,则首先依当事人选择的州的本地法解释。而且这种选择应给予特别尊重,即使在解决其他争议时是无效的,在解决合同解释的争议时仍然是有效的。[8]另外,许多立法也肯定了作为合同一部分的合同解释问题可以适用当事人选择的专门法律规则。如1980年罗马《关于合同义务的法律适用公约》第3条第1款规定:“合同依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双方当事人可自行选择适用于合同的全部或部分的法律。”1985年海牙《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公约》第7条第1款规定:“买卖合同受当事人选择的法律支配。……这种选择可限于合同的一部分。”1986年《联邦德国国际私法》第27条第1款也规定:“合同得受当事人选择之法律的支配。……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于整个合同的法律,或适用于合同任何部分的法律。”这种规定也为《中国国际私法示范法》第100条第3款所肯定,该款规定,“当事人可以决定将选择的法律适用于合同的全部或者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几部分”,[9]这当然包括合同解释。

因此,合同解释可以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支配合同解释的专门法律规则,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选择法律的方式应是明示的,而不能是默示的。强调这种选择的明示性,是基于这种法律规则的性质考虑的。这种法律规则是专门支配合同解释问题的,因而应是特定的、明确的。其次,选择法律的时间不应受限制,可以是订立合同时,也可以是订立合同后,而且允许订立合同后变更原先所选择的法律,只要这种选择和变更未损合同形式上的有效性,未对第三人的权利造成不利影响。再次,选择的法律仅限于作为实体法的任意法,而不能排除有关强制性规则的适用。任意法可以是内国法、外国法,也可以是国际公约、国际惯例。最后,选择的法律必须与合同有一定联系,而不能是毫无联系的。强调这种联系性有利于当事人对自己利益的可预见性,没有哪个当事人会选择与合同毫无联系的、自己并不熟悉的国家的法律来解释争议条款的含义。

(二)合同解释适用合同准据法

在当事人未就合同解释问题作出专门法律选择或者所选择的专门法律无法确定或不存在的情况下,合同的解释一般适用合同准据法,这已是被普遍采纳的合同法律适用原则。

在理论上,这已为许多学者及其著作所肯定。德国学者沃尔夫认为,契约解释适用契约准据法来决定。[10]英国学者戴西(A.V.Dicey)和莫里斯(J.H.C.Morris)主张,合同的解释由合同自体法决定。[11]在国内一些有影响的教材和著作中,也肯定了合同的解释适用合同准据法,并有专门的论述。[12]

在立法上,这也为许多国内法和国际公约所规定。在国内法中规定的有,1979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关于国际私法的第13号法令》第30条第1款,1986年《联邦德国民法施行法》第32条第1款,1992年罗马尼亚《关于调整国际私法法律关系的第105号法》第80条、第91条,等等。在国际公约中规定的有,1980年罗马《关于合同义务法律适用的公约》第10条第1款,1985年海牙《国际货物销售合同适用法律公约》第12条第1款,1994年《美洲国家间关于国际合同法律适用公约》第14条第1款,等等。

在实践中,这也为仲裁机构或法院所采纳。如在英国,合同的解释依合同准据法是作为一项一般性原则,如果当事人选择了支配合同的法律,法院就认为,当事人的意图是依该法解释合同,因此这种法律应当成为解释合同的依据。[13]举个例子,一个智利人与一个在智利从事商业活动的英国人在英国订立了一个房屋租赁合同,双方约定合同受智利法支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对计算租金的条款发生争议,英国法院判决,该条款的含义应依智利法解释,因为智利法是该合同的准据法。

合同解释适用合同准据法,那么如何确定合同准据法?通过各国有关合同法律适用的学说、立法实践的长期探索,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意思自治原则、客观标志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特征性履行方法及合同自体法等。[14]因此,一般是按照上述原则和方法来确定合同准据法的。

另外,合同解释适用合同准据法,并不意味着合同中的一切法律术语都要用合同准据法中的相应术语的含义来解释,而是说要运用合同准据法中的解释规则(rulesofinterpretation)来解决解释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一家美国公司与一家英国公司签订了一项货物装运合同,双方约定英格兰法为合同准据法。“装运”,一词在英国是指“装船”,而在美国还指“装上火车”,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对“装运”一词的含义发生争议。虽然合同准据法为英格兰法,但并不是说该词就一定是英国的含义而不是美国的含义,而是说应该由英格兰法的解释规则来决定是指“装船”还是指“装上火车”。再如在涉及货币单位,计量单位等含义的争议,是由合同准据法来解决,但具体含义则由合同准据法中的解释规则来确定。

三、特殊合同解释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般合同的解释问题可以适用上述法律适用规则,但对于某些特殊合同的解释而言,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考虑,往往规定这些特殊合同的解释要适用特殊的法律规则。

某些合同的解释只能适用内国法,而排除外国法的适用。这是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在合同法律适用领域中的一个突出表现。[15]这主要是一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合同,由于涉及自然资源的国家主权问题,各国往往明文规定适用本国法。如英国1982年《石油生产条例》规定:“石油开发合同受英国法支配并依英国法解释”。挪威、丹麦等国家的石油开发合同也有类似规定。在我国,在中国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1999年《合同法》明确规定适用中国法,当然这三类合同的解释问题也必须适用中国法。

某些合同的解释通常适用有利于弱者利益保护的法律。这主要是指国际消费合同和国际劳务合同。在这两类合同中,由于当事人所处地位不同,往往出现权利义务不对等从而损害作为弱者的消费者和雇员的合法利益的现象。各国出于政策定向的考虑,在立法中硬性规定这两类合同的法律适用应有利于消费者和雇员的利益。[16]在这两类合同的解释问题上,也应贯彻这一原则,作有利于消费者和雇员的解释。对以格式合同签订的这两类合同来说,尤应如此。

另外,对转让不动产的合同的解释问题,还应考虑物之所在地法的有关解释规则。如1971年美国《第二次冲突法重述》第224节规定,对转让土地利益的文件的文字的解释,应依文件为解释目的而指定的州的解释规则进行;如文件中未作这种指定,则适用物之所在地的法院应适用的解释规则。[17]这一规则明显是国家出于对方便和有利的考虑,而任何其他规则都将是无效的,因为最终土地只能以物之所在地法所允许的方式加以处置。

四、结论

合同解释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仅其合同类型多样化,而且各国的解释规则也多样化,因此就有必要解决在其发生法律冲突时的法律适用问题。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合同解释首先应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支配合同解释的专门法律规则,其次适用合同准据法,某些特殊合同的解释则适用特殊的法律规则。当然,对于合同解释问题的探讨,除了法律冲突之外,还会涉及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合同解释本身的性质是属于事实抑或法律,合同解释的主体是当事人抑或法院或仲裁机构,合同解释的方法是实在的抑或推断的,等等,但本文主要是从合同解释发生法律冲突时如何解决其法律适用问题的角度加以考察的,只有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将之纳入到某一特定国家及其法律规则之后,才能对于合同解释涉及的其他问题作进一步的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法院或仲裁机构以及当事人在本国法律观念和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笔者将另文阐述。

【注释】

[1]陈小君.合同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65.

[2]韩德培.国际私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黄进.国际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

[3]J.A.C.Thoms.PrivateInternationalLaw[M].1955.77-86.

[4]张仲伯.国际私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70.

[5][12]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559.

[6]巴迪福.国际私法各论[M].台湾:1975.337—338.

[7]CheshireandNorth.Privateinternationallaw[M].13thed.,1999.239.

[8]TheAmericanLawInstitute.TheRestatement(second)oftheConflictofLaws[M].1971.Sec.204B.

[9]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国国际私法示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2.

[10]马丁·沃尔夫.国际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635.

[11]DiceyandMorris.TheConflictofLaws[M].13thed.,2000.1167.

[12]韩德培.国际私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161.

[13]王军,陈洪武.国际商事合同的法律适用[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329.

[14]韩德培.国际私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96-202;黄进.国际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01-417.

[15]JurgenBasedow.Weltkartellrecht[M].1998.143-148.

合同法律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法律

风险管理与防范从施工合同形成、履行过程来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法律风险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招投标阶段,二是合同谈判签约阶段,三是合同履行阶段。笔者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分析如何进行法律风险进行管理与防范,从而有效避免法律风险负担。

一、招投标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一)招标人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招标人在招标工作筹备阶段,严格遵守《招投标法》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对于招标人的要求。属于必须招标的项目,招标方式满足法定要求。招标人自行招标时,必须符合具备招标资质,不得违规自行招标;委托机构进行招标,严格审查委托机构的资质。招标文件前,法务部门应严格审查,避免出现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等相关内容。

(二)投标人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投标人在投标阶段,应成立投标筹备小组应包括经营部门、技术部门、人力资源、法务部门等全方位的工作人员。研究招标公告及招标文件,深入了解招标人的资金信用、经营作风和签订合同应当具备的相应条件,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完全领会业主意图和要求,详细勘察施工现场,认真审查图纸,准确复核工程量,让有类似经验的项目经理部参与和制定投标策略。投标人不得与招标人、其他投标人串通投标,如投标人串通招标人获取其他投标人信息、投标人之间串通报价等违法行为,发生串通投标行为均会导致投标文件无效,并产生不利的法律风险负担。

二、合同谈判签约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中标以后,即进入合同谈判签约阶段。工程合同一般由招标人负责起草,招标人应聘请有经验的法律专家和工程技术顾问起草合同,关于业主承担风险和免责的条款一定要明确具体;关于合同履行中容易引发争议的工期进度、签证与索赔、质量标准等部分的条款内容清晰明确,避免出现歧义用语。承包方作为中标人进入合同谈判签约阶段,主要工作是对合同文本的审查。承包方应组建由企业法律部门、合约部、项目部等合同谈判签约小组,逐条逐项地对合同进行研究、审查。在谈判过程中,重点关注合同的实质内容,对合同中的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合理进行规避、转移和自留。例如工期的违约金应当合理,如果合同约定每天计算逾期违约金,最好有上限条款。工程款的支付和结算条款,规定结算支付的支付时间不影响优先权的行使。

三、合同履约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一)工程进度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建筑工程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不能如期竣工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施工过程中工期延误的原因各种各样,作为承包方应注重防范工期延误的法律风险。首先,要熟悉法律和合同内容,严格按约定程序形成合法有效的证据。例如理清设计变更和工期延误的关系,签发设计变更要求发包人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其次,设计的变更不一定引起工期的顺延。是否构成工期的顺延,还得由承包人举证证明。工期延误的报告提交给发包人,在报告中要写明造成工期延误的事实违约行为,将要求顺延的天数明确,并对证据进行固定。

(二)工程分包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合同履行中,承包方将工程进行合法分包十分常见,如劳务分包。若分包方在工期、质量等方面造成承包方违约,承包人仍然要承担违约责任。因此,承包人在选择分包方时应严格审核分包方的资质,避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对总承包合同中关于分包的约定进行研究分析,避免出现违反总承包合同约定的分包情形。如果总承包合同不允许分包但已实际分包的,施工单位应在分包后及时获得发包人的明示或默示的认可。不得将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分包给其他单位和个人,或者将分包所得工程再分包。

(三)签证与索赔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合同履行中出现签证情况时,一定要按合同约定的程序给发包人发出签证通知。如果因此造成了承包人损失的,一定要及时依合同的约定发出索赔通知。首先,注重签证与索赔形式的灵活运用,降低发包人对签证与索赔的抗拒。当发包人拒绝签收签证与索赔时,需转变策略,制作其他形式的书面文件,但又含有需签证、索赔的法律内容,同样可以达到签证的效果。其次,签证一定要及时,要在合同约定时间内固定好相应的证据,及时签证确保享有优先受偿权。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从招投标阶段的法律风险以及招投标阶段法律风险管控措施两个方面分析了招投标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然后分析了合同谈判签约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最后重点介绍合同履约阶段承包人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今后的专家学者研究相关的课题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旭萍.浅谈施工合同风险管理及索赔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8):20-21.

合同法律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从施工合同形成、履行过程来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法律风险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招投标阶段,二是合同谈判签约阶段,三是合同履行阶段。笔者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分析如何进行法律风险进行管理与防范,从而有效避免法律风险负担。

一、招投标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一)招标人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招标人在招标工作筹备阶段,严格遵守《招投标法》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对于招标人的要求。属于必须招标的项目,招标方式满足法定要求。招标人自行招标时,必须符合具备招标资质,不得违规自行招标;委托机构进行招标,严格审查委托机构的资质。招标文件前,法务部门应严格审查,避免出现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等相关内容。(二)投标人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投标人在投标阶段,应成立投标筹备小组应包括经营部门、技术部门、人力资源、法务部门等全方位的工作人员。研究招标公告及招标文件,深入了解招标人的资金信用、经营作风和签订合同应当具备的相应条件,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完全领会业主意图和要求,详细勘察施工现场,认真审查图纸,准确复核工程量,让有类似经验的项目经理部参与和制定投标策略。投标人不得与招标人、其他投标人串通投标,如投标人串通招标人获取其他投标人信息、投标人之间串通报价等违法行为,发生串通投标行为均会导致投标文件无效,并产生不利的法律风险负担。

二、合同谈判签约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中标以后,即进入合同谈判签约阶段。工程合同一般由招标人负责起草,招标人应聘请有经验的法律专家和工程技术顾问起草合同,关于业主承担风险和免责的条款一定要明确具体;关于合同履行中容易引发争议的工期进度、签证与索赔、质量标准等部分的条款内容清晰明确,避免出现歧义用语。承包方作为中标人进入合同谈判签约阶段,主要工作是对合同文本的审查。承包方应组建由企业法律部门、合约部、项目部等合同谈判签约小组,逐条逐项地对合同进行研究、审查。在谈判过程中,重点关注合同的实质内容,对合同中的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合理进行规避、转移和自留。例如工期的违约金应当合理,如果合同约定每天计算逾期违约金,最好有上限条款。工程款的支付和结算条款,规定结算支付的支付时间不影响优先权的行使。

三、合同履约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一)工程进度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建筑工程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不能如期竣工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施工过程中工期延误的原因各种各样,作为承包方应注重防范工期延误的法律风险。首先,要熟悉法律和合同内容,严格按约定程序形成合法有效的证据。例如理清设计变更和工期延误的关系,签发设计变更要求发包人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其次,设计的变更不一定引起工期的顺延。是否构成工期的顺延,还得由承包人举证证明。工期延误的报告提交给发包人,在报告中要写明造成工期延误的事实违约行为,将要求顺延的天数明确,并对证据进行固定。(二)工程分包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合同履行中,承包方将工程进行合法分包十分常见,如劳务分包。若分包方在工期、质量等方面造成承包方违约,承包人仍然要承担违约责任。因此,承包人在选择分包方时应严格审核分包方的资质,避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对总承包合同中关于分包的约定进行研究分析,避免出现违反总承包合同约定的分包情形。如果总承包合同不允许分包但已实际分包的,施工单位应在分包后及时获得发包人的明示或默示的认可。不得将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分包给其他单位和个人,或者将分包所得工程再分包。(三)签证与索赔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合同履行中出现签证情况时,一定要按合同约定的程序给发包人发出签证通知。如果因此造成了承包人损失的,一定要及时依合同的约定发出索赔通知。首先,注重签证与索赔形式的灵活运用,降低发包人对签证与索赔的抗拒。当发包人拒绝签收签证与索赔时,需转变策略,制作其他形式的书面文件,但又含有需签证、索赔的法律内容,同样可以达到签证的效果。其次,签证一定要及时,要在合同约定时间内固定好相应的证据,及时签证确保享有优先受偿权。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从招投标阶段的法律风险以及招投标阶段法律风险管控措施两个方面分析了招投标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然后分析了合同谈判签约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最后重点介绍合同履约阶段承包人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今后的专家学者研究相关的课题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旭萍.浅谈施工合同风险管理及索赔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8):20-21.

合同法律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出版单位;运营管理;法律问题

一、出版单位在版权运营管理中应重视合同履行的法律问题

(一)引进版权的作品。在出版单位中,在其获得外方著作原版及出版权、翻译及出版权的同时,需要关注在该作品中不同素材的授权情况。具体而言,在一部著作之中,其中会包含很多图表、图形、音乐、图片、文字、美术等不同类型的素材,而对于这部分素材,如果在著作中被大量的使用,那么就需要出版单位加大对合同内容履行的重视程度。假设: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外方作品的所属机构并没有将作品中关于素材的著作权授予我方出版单位,那么在后续的运营管理之中,出版单位便不可以直接获得素材的使用权利[1]。(二)确定涉外著作权主体。对于出版单位来说,合同的对方即为著作权人,但值得注意的是,著作权人并不一定为作者,可能是作者所属的主体、公司等机构。另外,对于作品作者已经去世的现象,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财产继承的问题,这同样属于法律问题的范畴。出版单位在版权运营管理之中,还需要重视著作权权属存在疑问或者不明确的问题,此时就应该要求合同对方出示相关的证件,并通过对方所属国家的登记公示系统对该作品的著作权进行详细的核查。(三)完善合约条款的内容。为了能够避免出版单位的版权运营管理中发生法律问题,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完善合同中的条款:(1)以合同为基础,获得有效、真实的权利,即出版单位需要从著作权人或者合法人中获得授权,从而避免自身的资格存在瑕疵问题。(2)在合同中,关于著作权授权的相关表述应该秉承准确、清晰的基本原则,尽可能规避文字疏漏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出版单位与著作权人之间以通讯方式进行沟通,常常就会由于缺乏证明力的原因,导致合同的条款存在不清晰的问题,所以双方尽可能面对面沟通,将相关的内容均落实在书面中,提高合同的法律效力[2]。(3)在合同的条款之中,需要对作品的授权期限、授权地区等进行明确的界定,完善权利的种类,避免发生超范围行使的法律问题。另外,在合同之中,还应该将技术、市场的需求纳入考虑范围之中,加大对信息网络传播、修改权、转授权的重视,保证出版单位中版权运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出版单位在版权运营管理中应关注谈判签约的法律问题

(一)约定解决争议的方式。在所签署的版权交易合同之中,常常会对关于解决争议的方式进行约定,从而在维护双方利益的条件下,提高争议解决的质量与效率。在合同中,关于出版单位与著作权人之间的争议基本有两种解决方式,其一就是双方协商解决,这需要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履行,但是在无法达成共识进行协商解决的情况下,就需要相关的机构、组织申请调节,这便是第二种解决方式。这对后者的解决方式而言,出版单位与当事人应该在合同之中对仲裁的条款进行约定,或者达成仲裁协议,从而将其基础向相关的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出版单位与著作权人之间在合同中对仲裁方式进行了明确的约定,那么在双方发生纠纷的情况下,当事人就不能向法院提出诉讼。换言之,诉讼解决纠纷的方式与仲裁方式之间相互排斥,但同时,采用仲裁方式其具有明显的一裁终局的特征,判决书、裁决书具备强制执行的效力。通常情况下,出版单位在与外方著作权进行交易并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当事人常常会要求由外方仲裁结构解决可能发生的纠纷问题,针对这样的现象,出版单位应该以解决纠纷的便利性、成本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权衡,最终达成共识,规避后期合作存在的法律问题。(二)约定管辖的法院。在签订交易合作的过程中,如果出版社与著作权人没有对总裁方式进行约定,那么在双方发生纠纷的情况下当事人就会向管辖法院提出诉讼。针对这一现象,著作权人可以根据相关的规定与出版社之间约定管辖法院,而对于未约定法院的情况,则需要依法确定法院。具体而言,如果被告在我国没有住所,但是著作权交易合同在我国范围内签订、履行,或者诉讼标的物在我国领域之内,或者被告在我国范围内具有被扣押的财产,或者被告在我国设立了代表机构,那么当事人所提出的诉讼问题由合同签署地、履行地、诉讼标的物所在地、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出版单位的版权运营管理之中,其会涉及到很多法律问题,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大重视力度。以此为基础,出版单位在版权运营管理之中合理、合法的引进了版权作品,确定了关于涉外作品的著作权主体,完善合约条款的内容,同时在签约谈判的过程中对解决争议的方式、法院等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所以,为了发挥版权运营管理工作的价值,出版单位可以将文中的方式应用在实际之中。

参考文献:

[1]朱鸿军.中国媒体融合的版权之痛——基于知网文献的考察[J].新闻与写作,2018(03):66-70.

合同法律管理范文篇6

20世纪5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研究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独立学科。2004年,美国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系统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内容。企业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商业风险及法律风险,国内企业普遍欠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据调查统计,中国企业实际投入法律风险防范支出仅有0.02%,仅占美国企业的1/50。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风险事件接连发生,反映出我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企业法律风险指因行为人做出违法行为导致产生的法律不利后果的可能性,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可通过企业内部管理进行规避,内部法律风险的合同法律风险占据首要地位。合同法律风险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客观存在性、可知性、损失性与可控性的特点,按合同运行的不同阶段,可将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划分为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合同履行阶段的法律风险与纠纷阶段的法律风险。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合同管理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成败。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合同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我国企业最大的法律风险皆源于公司的合同管理,很多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缺乏制度贯彻及法律人才,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企业合同管理能兑现企业对市场的承诺,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企业经营活动与市场接轨,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企业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法律事务部门的合同管理职能包括合同审核、纠纷处理及合同监督。企业合同管理应加强事前的风险防范,发挥监控经营风险作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企业合同管理风险因素

合同风险包括管理风险与合同法律风险。管理风险是从合同管理的管理职能出发,间接影响合同管理的效果,而法律风险是从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防控职能出发,直接影响合同管理的效果。合同管理风险根据公司的调研识别出组织结构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合同业务流程风险等。公司应根据行业行政、市场环境等因素设置合同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风险考虑了各层管理人员的纵向方面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横向方面。合同管理部门是公司与其他公司交易的纽带,此环节存在很多风险。领导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或业务的成败,公司负责人对法律工作的重视能提高公司其他部门的合法运营态度。法律人员队伍建设也会直接影响合同管理的效度。每个企业都有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制定制度是原则性的管理办法,具体操作业务需有规范的流程。管理制度由企业颁布,对整个企业运行效率与结果产生影响,合同管理同样需要整套的制度规制合同管理行为,才能实现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合同业务流程在不同企业有不同规定,合同业务效率是企业合同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合同业务流程最终目标是实现最优管理效果,如财务管理目的是实现资金价值最大化,营销管理目的是实现销售最大化,企业要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在操作流程方面应体现出有效性。

3企业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

合同管理是动态的过程,合同订立阶段需完成双方权利与义务设定等,使合同顺利履行。合同订立阶段如不妥善处理,其产生的风险必然严重影响后续管理环节。合同订立环节风险防范是最有效、最根本的风险防范。在制定合同条款时应充分考虑相关法律风险来源及分布情况,才能避免发生合同纠纷。一些企业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外聘法律顾问,企业内部未设置相应的法律事务岗位。企业管理的法律意识淡薄,当风险转化为法律纠纷时便无所适从,导致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一些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只注重合同的准备订立签署阶段,忽视了监管合同管理中的履行归档环节,最终导致合同失效。很多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执行落实不到位,法律部门无法有效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导致合同风险防控出现漏洞。合同主体资质审查是合同订立前首要完成的工作,供应商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益。企业在签订合同前应认真审核供应商主体资格,不过度依赖现有供应商名录信息。约定合同条款对实现合同缔约双方权利与义务具有关键的作用。合同条款是缔约双方意见达成合意的产物,是确定缔约双方权利与义务的重要依据,如果合同调整约定出现问题,则必然会影响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合同条款分为合同主要条款及普通条款。合同条款内容包括缔约双方的名称住所、合同标的价款、违约责任、解决方式等方面。一些企业着手制定适合本企业经营发展需要的标准合同文本库,企业标准合同文本是合同当事人事先制定的文本,应用标准合同文本可减轻撰写合同条款的工作负担,保证签订合同条款完备,避免导致企业权益受损。但并非所有标准文本都适用不同的合同,需对合同条款的具体风险进行识别。合同标的是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合同中欠缺标的则合同不成立。合同争议核心往往围绕合同标的开展,标的物所属商标未注明会导致出现产品质量下降的法律风险。标的物品种、规格等约定不明,会产生履行争议的法律风险。在订立合同条款时,应使用规范的全称,避免使用有歧义的词汇。要核实采购标的物是否符合歧义采购计划,避免导致合同目的落空;对合同价款及结算风险,应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对合同标的物单价浮动定价,应确定价格标准,明确浮动范围,避免外部环境等因素导致价格产生较大偏离。合同履行期限是约束合同义务方履行义务的条款,应避免延迟履行合同方造成损失产生的风险,要明确约定履行起止时间。在合同订立时,双方应明确不可抗力的定义范围,事件发生通知义务双方应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以减少相应的法律风险。

4加强企业合同管理的措施

4.1树立正确的合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合同法律意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引发合同法律风险的根因是企业管理者及工作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不足。企业应建立健全长效的领导干部学法机制,不断深入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让合同法律风险成为决策制定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使领导干部真正了解与企业业务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4.2加强法律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企业法律工作人员是防范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主力军,法律工作人员应理清思路,将合同法律风险管理贯彻到日常的合同管理工作中。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合同管理功能包括合同风险防范及保护企业财富,应通过合同管理在防控合同风险与创造企业财富间寻求最佳综合。在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中,法律人员的地位较低。业务人员的待遇往往优于法律人员,导致企业合同管理工作创新不足,因此,企业应提高法律工作人员的地位,建立相应的工作激励机制,使法律工作人员以正确的心态处理日常合同管理事务。4.3强化合同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合同主管部门是具体承办合同的业务部门,主要负责牵头组织部门合同资信调查等事务。合同审核会签部门是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其职能为审核会签订立合同。合同归口管理主要负责起草修订公司合同管理制度,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合同法律规章等工作。合同主管部门应界定管理人员的岗位,合同管理参与人根据具体工作分工,履行合同管理职能。4.4建立健全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是企业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依据,是实现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保证。合同管理是兼具动态行为与静态结合的过程,需管理层及全员共同参与,实现法律资源的优化整合,使合同管理各环节有序衔接,降低合同法律风险的发生概率。

5结语

随着企业开始重视防范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对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研究应逐步深入,企业应深刻认识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合同发起到履行全过程管理,对合同运行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参考文献

[1]徐向国.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识别与防范[D].长春:吉林大学,2014.

合同法律管理范文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于20*年6月29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是调整劳动合同关系,保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重要法律。为推动该法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决定20*年对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对制定《*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办法》进行立法调研。成立了由分管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以及市人大代表组成的执法检查组。从20*年9月以来,执法检查组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市与部分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市高级人民法院、市国资委的汇报;听取了市总工会与部分区县以及企业基层工会组织,市企联、市工商联、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以及国有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劳务派遣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有关方面专家对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并深入企业与职工面对面进行交流。11月3日,执法检查组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执法检查报告。下面,我就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执法检查组认为,劳动合同法实施近一年来,我市总体情况是平稳、顺利的,社会反映良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对新法的实施劳动者广泛表示欢迎和拥护,多数用人单位能够严格遵守。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中心,依法履行职责,加大执法力度,做了大量工作,我市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工作有序推进,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续订率明显上升。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我市地方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6.2%,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续订率为93.9%,与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的20*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7个和1.8个百分点;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有所改善,其中,签订一年及以下劳动合同的占29.42%,同比下降31.74个百分点,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占18.64%,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占13.94%,同比分别提高9.18个和6.95个百分点。劳动用工行为不断规范,违法用工行为进一步遏制,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贯彻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积极开展劳动合同法宣传培训工作,为法律贯彻实施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市政府高度重视法律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及时启动了劳动合同法“百日普法”活动,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平台,大力宣讲劳动合同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组织现场咨询活动,发放《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以及劳动合同法单行本、讲义等宣传材料,并举办了劳动合同法知识竞赛。同时,加强培训工作,组织以各级劳动保障干部、企业法人代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会干部为重点的普法培训,共举办学习培训班1300余场,培训各级劳动保障干部、企业法人代表和劳资干部24.8万人,并对全市劳务派遣组织的法人代表进行了专项培训。市总工会、市工商联以及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等社会团体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多层次、形式多样地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培训,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执行劳动合同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劳动合同法顺利实施

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工作,及时召开了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市贯彻落实工作进行统一部署。认真研究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以及法律实施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若干意见》,将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纳入区县政府责任考核目标。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做好签订聘用、劳动合同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编制外人员的用工行为;制定了劳务派遣组织的过渡性管理办法。制发了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和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等多个劳动合同示范文本,与市总工会联合制发了多种集体合同示范文本,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企业,方便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考使用,进而提升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质量。

(三)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强化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进一步加大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力度,以落实“无拖欠工资”目标和推动用人单位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的专项执法检查,促进了劳动合同法的贯彻落实。1-9月份,累计检查用人单位7.59万户(次),涉及职工228.25万人,为2.63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对存在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做出了1554件行政处罚。20*年,面对劳动争议案件大幅攀升、工作压力加大的情况,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着力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劳动争议案件得到妥善解决。截至9月底,全市已审结案件28617件,结案率为86.84%;调解及调解撤诉案件12842件,调解率为44.88%。通过执法检查和仲裁,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用工行为,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情况的监控和指导

从建立监控网络、开展调查摸底、完善协调机制等方面开展工作。不断完善劳动合同签订履行情况的动态监控制度,扩大监控企业范围,确定重点监控对象,将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建设、发展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落实区域管理责任制、建立对企业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单位”活动有机结合。建立了全市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工作情况专项定期通报制度,畅通信息渠道。开展了“*市劳动合同管理现状的调查”工作,抽样调查了8579户用人单位,涉及职工59.3万人,基本掌握了全市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建立了重、特大劳动争议案件和突发事件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发现、化解、处理重大矛盾纠纷。对于企业准备经济性裁员、拆搬迁、撤销和解散的,劳动行政部门提前介入,指导企业做好分流安置工作。

二、进一步推动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执法检查组指出,劳动合同法实施还不到一年时间,取得的成效是阶段性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如社会上对劳动合同法的理解和执行还存在一定偏差,一些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用工还不够规范,劳务派遣被一些企业滥用,劳动合同制度配套政策需进一步完善等。为进一步推动劳动合同法在我市的贯彻实施,执法检查组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强劳动合同法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各方正确理解和执行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我市大多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能够正确认识并认真执行法律规定,但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同认识,一是认为劳动合同法有的规定过于超前,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二是将劳动用工成本上升归结于劳动合同法的施行;三是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计划经济下的固定工等同,认为侵犯了企业用工自主权,僵化了用工机制;四是认为劳动合同法过度保护劳动者利益,加剧了劳资矛盾;五是认为劳动合同法实施造成企业慎用人、少用人,影响就业工作。由于存在不同认识,致使个别用人单位对法律的实施持消极观望态度,没有全面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执法检查组指出,法律一经颁布实施就具有强制力,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是法制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必然要求。建议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结合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施行,继续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是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要继续深入学习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准确把握法律内涵,明确法律赋予的职责,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二是积极指导用人单位正确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规定。劳动合同法既保护守法职工,也保护守法企业,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有利于和谐劳资关系的建设,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自觉遵守劳动合同法,依法规范用工行为。同时,对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用人单位予以表彰,通过树立正面典型,推动劳动合同法的施行。三是帮助劳动者学法、守法,不断提高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基层工会组织要切实发挥联系劳动者的桥梁作用,教育引导劳动者树立诚信就业的观念和自觉履行法律义务、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的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二)解决难点问题,全面深入推进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

劳务派遣不规范是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的难点之一。近年来,劳务派遣用工发展较快,作为一种相对灵活的用工形式对于补充传统就业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劳务派遣被滥用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主营业务中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特别是有的企业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合同工“同工不同酬”;有的用人单位强迫本单位的职工置换身份到劳务派遣组织,再由劳务派遣组织派遣到原单位的原岗位工作,而工资福利待遇却与原来相差甚远,规避其对自有职工应当承担的责任,以降低用工成本和风险。在市场需求及利益的驱动下,我市劳务派遣公司注册数量大幅增长,劳务派遣市场鱼龙混杂,不正当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存在对劳务派遣公司底数不清,监管责任不明晰,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执法检查组建议,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定,摸清底数,明确监管职责,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及用工单位的监管。研究制定对于劳务派遣组织的监管办法和准入标准,明确对劳务派遣企业的选择标准和评价机制。引导用工单位规范选择劳务派遣企业,合理规划劳务派遣人员岗位,规范劳务派遣相关岗位的用工标准,积极探索既符合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又节约管理成本的新型用工模式,充分保护被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的另一难点是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劳动用工问题。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这一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受管理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仍然比较薄弱,相关制度不尽完善。建议市人民政府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用工的监管。对这些单位使用的编制外人员的岗位、人员进行清理、规范。对必须使用编制外人员的,要认真梳理编制外人员劳动用工情况,完善各项管理规定,加强管理,促进劳动合同法在全社会的实施,为社会用工起到表率作用。

(三)突出重点,加强对小型企业的监督检查和帮助指导

虽然我市20*年劳动合同签订率与20*年相比有较大提升,但是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人员流动性较大的行业,用工不规范问题仍然突出。从规模看,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参保率低、劳动环境差等问题,是目前劳动用工管理的一个薄弱领域。从行业看,餐饮娱乐、批发零售等服务业企业一般规模小、用工灵活,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长期以来劳动用工管理的薄弱环节。据抽样调查的情况显示,10人以下的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8.6%,10人以下的住宿餐饮业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8%,远远低于被调查的全部8579户企业97.5%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为此,建议市人民政府应以餐饮娱乐、批发零售、建筑等行业以及用工在3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的检查工作。严肃查处违法侵权行为,树立法律的权威。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帮助它们解决执行法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四)加大劳动执法和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目前,我市各类不同性质的法人单位和私营企业40多万户,从业人员700余万人。然而,市与区县两级劳动监察机构配备的专职劳动监察员仅有360名,远低于原劳动保障部提出的专职劳动监察员与从业人员数量1:10000的比例目标。受人员素质、编制、经费等局限,劳动监察机关难以适应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经常、主动、全面的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难以有效开展。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方面,截止20*年9月底,全市共立案受理的各类劳动争议案件达43209件,同比增长110.3%,但是我市目前仅有专职仲裁干部126人,人均受理案件343件。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不堪重负,案件无法细致审理。执法检查组认为,劳动执法监察和仲裁是政府运用行政职权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建议,一是加强劳动监察执法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队伍建设,增加人员力量,规范人员管理,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劳动执法权有效行使和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有效开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工作。做好投诉举报专查、开展专项监察、加强巡视检查工作,推进“劳动用工规范一条街工程”。加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继续推动落实“签合同、上保险、保工资”的有关规定,重点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执法检查力度,努力实现“无拖欠工资”的目标。三是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完善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机制。建立由企业、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引导劳动关系双方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解决争议。本着调解优先的原则,发挥区域性、行业性以及企业内部调解组织的作用,倡导企业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劳动争议发生后及时疏导,化解在基层。同时,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

(五)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做好与法律法规的衔接工作

在检查和调研过程中,各有关方面还就制定劳动合同法实施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社区组织是否适用于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务派遣组织的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的关系如何处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如何界定,对于改制企业的规定与原有规定如何衔接,对具有多重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如何规范等。建议市政府认真加以研究,为地方立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同时,密切关注法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出台符合本市地方实际、有利于新旧劳动合同制度平稳衔接的地方配套办法。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适合各自特点的政策措施,以使劳动合同法在不同类型企业得到全面施行。

合同法律管理范文篇8

一、《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基本情况

《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是我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劳动保障领域的重要任务摆上了重要日程,依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稳步实施。

1、加强了学习宣传。《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全县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的热潮。一是在“春风行动”招聘活动中积极开展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年初,县政府组织了“春风行动”招聘活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派出工作人员到各招聘区开展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接受咨询120人次,对350份劳动合同进行了审核。二是利用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周活动开展街头宣传。4月,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展了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周活动,街头宣传期间,重点对《劳动合同法》进行了宣传,进一步渲染了《劳动合同法》的学法氛围。三是举办全县《劳动合同法》培训班。5月14日—16日,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举办了首期全县《劳动合同法》培训班,参加了培训的用人单位70余家,培训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政策等6项,通过培训,用人单位劳动保障法律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2、加大了监察执法力度。为确保《劳动合同法》顺利实施,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系列专项整治活动。一是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活动。2009年元旦、春节期间,为预防和杜绝用工单位侵害劳动者的利益,县政府成立了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公安局、总工会、人民银行组成的联合执法小组,重点对工业园区企业、餐饮服务业、建设领域等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执法检查,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28起,为386名农民工追回工资56万余元。二是开展了劳动力市场秩序和职业技能培训秩序专项整治。二月份,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工商等部门抽调人员深入到各个职业中介、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了联合执法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秩序和职业技能培训秩序。三是加强了日常巡视检查。劳动监察大队人员经常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劳动合同法》执行情况,特别对重点单位进行精心指导,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时解答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政策难题,尽可能的减少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发生。

3、强化了劳动争议调处。县劳动监察大队和劳动调解争议委员会始终把及时公正处理劳动争议作为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确保《劳动合同法》顺利实施。一是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受理制度。设立了举报投诉信箱,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安排专人负责受理工作,明确了工作人员职责和工作程序,确保了举报投诉渠道的畅通。二是依法查处举报投诉案件。1—6月,共受理举报投诉案件99起,受理劳动保障调解争议案件60起,受理案件已全部结案。通过案件查处,为1289名劳动者追回工资330万元,扩面基本养老保险5.3万元,失业保险2.8万元,工伤保险1.1万元,医疗保险2.6万元,生育保险0.8万元。

(二)主要成效

《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以来,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严格监督企业执行,全县人民对《劳动合同法》有了新的认识,贯彻实施工作取得了的阶段性成效。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对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增强。通过广泛宣传和督促检查,使以前存在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以口头协议代替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现象得到较大改善,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已逐步成为用人单位的自觉行为。同时,劳动者依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明显增强,已逐渐把用人单位是否执行《劳动合同法》作为择业的重要前提条件。

2、劳动用工行为不断规范。通过组织有关部门的严格执法监察,促使用人单位在员工的聘用上,自觉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程序依法聘用;在员工管理上,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对有关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管理进行了完善和规范。

3、职工权益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和执行,为劳动者权益撑起了保护伞。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工作制、节假日加班补发加班工资基本推行,职工工作、休息休假权得到兑现。妇女、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得到较好落实。

4、违法劳动用工行为得到有效遏止。《劳动合同法》实施半年多来,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按时支付职工工资、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剥夺职工休息休假权的现象得到较大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私营业主及劳动者法制观念不强。一是《劳动合同法》的宣传留有死角。一些私营企业、有雇工的个体户等用工单位对《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和执行未完全到位,特别在乡镇,对《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和执行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有些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打破了劳资双方的利益格局,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认为兑现职工待遇会增加企业成本,导致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采用短期合同的形式规避法律责任。三是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不强。由于劳动力流动性大,有的劳动者认为签了劳动合同,对自己有约束,不便流动,主观上不要求用工单位跟自己签合同。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不规范,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是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用人单位为规避对劳动者的义务,建立劳动关系时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据统计,我县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只有85%左右,特别是工程建设行业、餐饮以及“三小”(小煤窑、小作坊、小砖厂)企业的签订率更低,只有50%左右。二是劳动合同的期限短期化。目前,我县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一般在三年以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三是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劳动者在试用期达不到用人单位设定的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关系并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有的用人单位通过设定较长时间的试用期来规避对劳动者的法律责任。四是用人单位随意设立违约金,限制劳动者择业自由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一些用人单位为流主劳动者,不是从提高待遇和改善用工环境等方面入手,而是在合同中违法约定与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高额违约金,致使劳动者不能离开原用人单位。

(三)监督力量薄弱,有关法律条规难以得到实施。一是行政监督力量薄弱,手段落后。目前,县劳动监察大队人员较少,核定事业编制6个,现有专职人员3人,借用人员1人,软硬件设施较差,经费保障不足,无配备车辆、摄像机、通信设备等工作所需设施。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不断壮大,对企业的用工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管理。二是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氛围尚为形成。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是法律得以实施的重要力量。由于《劳动合同法》正式颁布实施时间不长,劳动用工问题在新闻媒体上报道较少,尚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四)少数单位和部门领导认识不足,相互协作精神差。一是对《劳动合同法》学习不够,对劳动监察执法工作不理解。少数单位领导没有深刻领会《劳动合同法》的精神实质,认为在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执行《劳动合同法》还为时过早,严格执法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为此,有关部门没有发挥部门优势,工作中配合不协调,没有形成合力。二是有效的劳动用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按规定,应该建立劳动行政部门、工会、企业家协会三方协商、协作办案机制,建立健全劳动争议预案制度,但这些机制、制度未建立或未正常发挥作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一是组织监察执法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研讨、外出考察等方式,组织劳动保障行政人员认真学习《劳动合同法》,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各项法律条款的精神实质,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支持和配合工会组织抓好工会干部的学习培训,提高工会的法律监督能力。二是认真抓好企业负责人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要有计划、分层次对企业负责人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培训,重点学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企业依法用工的自觉性。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对《劳动合同法》进行广泛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劳动合同法律知识,重点宣传企业和劳动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一是实行对口联系,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指导和管理。县劳动监察大队要分区分片安排人员跟企业进行对口联系,转变工作职能,改变工作方法,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指导与管理,对企业存在的劳动用工问题及时给予纠正,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二是建立健全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指导用人单位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并建立职工名册,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实现劳动合同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三是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宏观动态管理。结合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组织开展劳动用工摸底调查,全面掌握辖区内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和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建立完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及时分析研究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的变化,做好劳动关系预警工作,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宏观动态管理。

(三)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优化劳动用工环境。一是严把劳动用工年检关。重视每年的劳动用工年检,坚持有错比纠,有违比罚的原则,确保用工单位依照法律办事,维护劳动者权益。二是积极开展日常巡查活动。劳动监察大队要联合相关部门组成执法组,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厂矿、建筑工地、社区街道指导规范各类企业的用工行为,力求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有效预防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三是加大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深入开展举报投诉调查和专项执法检查,认真受理和及时查处群众举报投诉案件,加大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的突出问题,要及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四是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通过进一步加大调解力度以及简化仲裁办案程序、改革庭审方式等措施,切实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率,实现对劳动合同争议的快立、快调、快审、快结,维护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

合同法律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法律顾问;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企业;风险影响

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相互合作、有序健康合作环境之下的,企业快速发展是因为企业之间合作存在信任基础,企业间的合作主要是通过合同的方式展现双方间的信任,所以合同对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必须加强合同正规性、合法性的监控,最大限度避免后续合作中的利益纠纷,这就需要借助法律顾问的专业性进行把控。在企业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需要法律顾问进行严格把关,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并排除,从而确保企业合同可以高质量、顺利地执行,为企业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1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概述

(1)企业合同法律风险。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指的是合同双方所签订的合同存在一定缺陷,同时在法律程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从而造成在合同签订及执行过程中双方没能达成一致而形成利益矛盾。(2)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特征。无论哪种类型的风险普遍都具有偶然性、客观性、不定性等特点,对于企业的合同法律风险来说,除具有普遍特性之外,还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第一,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类型的商品越来越多,市场上生产经营的项目越发广泛。但无论何种行业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都要签订合同,无论是在人力、资历还是发展方面,通过有效的合同签订不但可以展现出企业的合规性,也能够体现出企业的诚信度。第二,不可避免性。之所以会出现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除了受到签署的人员对于法律知识不够了解的影响外,也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如社会环境的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可能由于企业受到合同法律风险形成的不确定负面后果而形成。但对于此种问题企业是无法规避的,更多是在签署合同、执行合同过程中进行防范,从而减小企业损失[1]。(3)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对企业的重要性。第一,合同法律风险直接影响企业发展。一旦企业所签合同存在较大法律风险,对于所签合同具体执行必然造成影响,无法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2]。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之所以双方要签订企业合同,主要目的在于对企业执行项目间的合作进行责任分配,从而确保合同双方的正常权利和收益。如果合同不完善、存在法律风险,那么必然会给合同存在漏洞的一方造成经济损失,进而会对所签合同的项目效益造成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合同执行项目亏损;另一方面,合同的签订是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合同签订会对企业发展造成直接影响。不论合同项目规模如何,一旦企业合同存在法律风险都会对项目运营效益造成影响。如果合作项目规模较大,那么必然会对企业造成更大影响,尤其是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企业来说,一旦企业合同存在法律风险,更是会对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严重情况下甚至会直接造成企业的破产[3]。第二,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近些年,企业加大了内部管控力度,相应管理机制逐渐完善,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愈发健全,相关政府部门加强了企业制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监管。企业合同签订事项已经并非简单的激发企业经济活力,同时也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关系到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所以企业一定要在合同签署、执行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

2法律顾问在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2.1法律顾问概述

2.1.1法律顾问从2004年所颁布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可以得知,可将法律顾问理解为:为了得到企业法律顾问职业资质,通过企业聘请任用,专门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企业内部人员[4]。从该定义中可以明确得到相应建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企业需要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法律机制,同时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法律顾问机制。2.1.2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对于企业来说,处理法律事务需要依靠专业法律顾问,法律顾问的职业属性对企业法律事务发展具有直接影响。(1)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具体工作中辅助企业的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机制进行多重审核,在确保企业运营效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运营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加快速、有效地处理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的经济及权利纷争;(2)辅助企业的管理者不断完善企业的规章机制,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专业建议,能够对监督机构的工作进行必要引导,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和执行,保证企业相应业务运行的合法性;(3)对于企业存在的法律纠纷事务进行处理。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律事务进行处理,同时作为人全程参与企业各类诉讼与非诉讼活动;(4)作为人进行合同的签订。在企业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法律顾问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对于合同主体形式进行审查。合同主体形式审查主要包括“合同文本”的审查及“相关文件资料和签章”的审查,这是合同形式审查最为关键的两方面内容。其中合同文本的审查集中在排头、正文、合同双方职责明晰等方面,而相关文件资料和签章的审查集中在合同附件、签章有效性等方面,确保企业合同法律效益得到有效保障。第二,对合同主体签约的资格审查。行业的专属资质其中务必涵盖法人营业执照、项目资格证、项目经营许可证等资格证书副本[5]。

2.2法律顾问在企业合同签订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2.2.1对于企业合同项目和程序进行审核第一,法律顾问对于企业合同审查的目的。对于企业合同风险防范来说,法律顾问的作用非常大,其要对企业合同签订的目的性进行充分了解,要明确企业经营发展和希望获取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需要加大对合同执行程序的审核力度,一定要保证合同执行过程遵照实现项目目标的基本方向,确保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第二,在对合同进行审核过程中法律顾问的关注内容。在确定好合同的具体目标和针对性的程序后,法律顾问要对上述内容进行确定性审核,要针对各项条款给予足够关注,保证其满足法律基本要求,并以此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要能以合同条款为依据,预判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对于企业项目产生的影响,并且要给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2.2.2法律顾问做好企业合同审核的对策(1)加强对合同主体形式的审核。第一,加强对合同文本的审核。务必确保合同文本格式满足标准规范要求,从而确保签订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法律顾问在进行企业合同审查过程中最根本的是要对合同样本进行审核,明确其格式的准确与否,同时也要判定其排头、正文、合同双方责任的确定性。第二,加强对合同文件和签章的审核。法律顾问在充分明确合同文本形式、内容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合同附属文件、合同签章等内容的完备性。在合同文件审核时重点关注己方所阐述的内容可否为增强合同目的加分,也要关注对方所述资料是否匹配己方关注的内容[6]。在合同签章审核时,一定要保证合同签章的有效性,满足法律基本要求。由于企业具有多种类型用章,在合同签订时务必要采取合同专用章,并要保障用章的真实性,从而保证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第三,增强合同签订主体资质方面的审核。在对合同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合同签订主体资质的审核,企业所签订的合同主体一定要具备相应的专属资质,包括但不限于法人营业执照、项目资格证、项目经营许可证等,同时针对所签订项目要提供何种资质证明,要确保所提供的证书等证明具有法律效力。第四,加强对企业合同个例条款的审核。一般情况下企业合同都具有板式一样的条款,其板式具有通用性。但不同的项目在合同条款方面会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法律顾问需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在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及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进行特殊审核,如包装规格方面、质量标准方面、付款方式方面、合同解释条款方面、责任制度方面等。

2.3法律顾问在企业合同执行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合同签订时一定要遵照严控风险的基本原则进行,同时法律顾问要对合同的具体执行风险进行管控。保证合同的安全性是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的根本,特别是要加强合同执行时的风险管控,最关键的是要确保合同双方严格遵照规定条款进行操作,在此过程中法律顾问要对合同具体执行实施严格监督[7]。2.3.1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在完成合同的安全签订之后的具体执行时,法律顾问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风险,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预判,可能产生的风险主要有:合同执行过程中签订对方没有严格按照条款履行合约;完成合同项目的执行之后,其中一方出现了违反合同条款的行为[8]。为了严控合同风险,一定要意识到合同风险的出现并非只是在项目执行中,同时在项目执行完成之后也会发生,所以法律顾问也要对项目完结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监督。2.3.2进一步加强合同执行中法律风险的防控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法律顾问面对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一定要保持认真的态度、清醒的头脑,通过缜密的思维有效应对。一旦合同签订对方在合同执行时出现了违约行为,法律顾问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及时与合同对方进行联系沟通,同时要求其立即暂停项目的执行,严重情况下需要立即终止合约。若无法有效调解,那么要利用不同法律手段(如诉讼、仲裁等)来维护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和经济效益。正常合同的履行需要双方企业的共同努力,若是企业由于自身问题无法严格遵照合同条款执行,法律顾问要在第一时间和对方取得联系,双方秉持平等协商的基本原则研究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并能对可能出现的违约风险进行主动担责,从而有效降低合同另一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的损失。在合同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对风险进行防控:(1)法律顾问要充分调查、收集与项目合同相关的各方面资料,对其进行有效保存,如果进行法律顾问更换有利于其他法律顾问顺利交接工作,从而确保合同法律效益的持续性,防止不必要的法律纠纷;(2)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使合同完成签订并且正在执行,也不代表合同双方一定遵照企业合同的相应条款执行,往往存在一定变动,企业合同签订的项目也要在执行时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某建筑工程项目在合同标准范围内正常施工,但在执行过程中其他关键性项目建设要求此建筑工程停止施工,这样就需要建设方和施工方充分沟通协商,进行合同的变更或增加备注说明,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3)合同执行过程中法律顾问要积极和对方沟通,要保存好沟通的文件和资料,一旦后续建设过程中发生违约,可将这些资料作为证据。

3结语

对现代企业来说,在经营过程中合同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确保企业合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而法律顾问则是确保企业合同有效性的核心人物,同时法律顾问能够确保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确保企业合作项目在合规性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现代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法律顾问,对于企业获取更大利益是非常关键的。无论是在企业合同签订还是执行方面,法律顾问不但要确保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确保合作方的效益,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正是由于法律顾问在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才可以在不同类型的项目中获取收益,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锐斌.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中法律顾问的作用分析[J].法制博览,2021(6):88-91.

[2]李刚.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5):88-91.

[3]朱西威.法律顾问在茶企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9(2):88-91.

[4]李恺.法律顾问在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8(5):88-91.

[5]桂光泽.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中法律顾问的作用分析[J].长江丛刊,2018(1):48-50.

[6]李蔷薇.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防范法律风险中的作用[J].法制博览,2018(18):143.

[7]朱元彪.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中法律顾问的作用分析[J].中国商论,2016(11):142-144.

合同法律管理范文篇10

1.确认合同的效力是仲裁庭的法定职权与职责。我国《仲裁法》第10条第2款规定:“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仲裁合同纠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认合同的效力。仲裁庭要审查合同是否已经成立,已经成立的合同是有效合同还是无效合同,有效合同是否已经生效。因为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的处理原则和法律后果是不同的。经过审查,如确认合同有效,该合同所约定的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就受法律保护,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就应以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义务为基础来源:公务员之家()。如确认合同无效,则该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就不应依据该无效合同来判断是非和责任,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关于无效合同的规定去处理。由于无效合同的违法性,无效合同是当然无效,它无须经当事人主张无效,仲裁庭应当主动审查合同的效力,依法确认合同无效。它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的“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不同。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合同,必须有当事人一方提出主张和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才可以变更或者撤销,并且,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2.关于合同生效的法律适用。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合同法区分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概念。但上述合同法第44条第2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合同自批准、登记之日起生效的,当然没有问题;但如只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而未明确规定为生效要件的,其法律效果如何就不明确了。对此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第9条作了如下规定:“依照合同法第44条第2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合同法第77条第2款、第87条、第96条第2款所列合同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而未规定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后才生效的,上述解释来源:公务员之家(),把批准和办理登记手续对合同效力的影响作了区别。未办理批准手续的,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未办理登记手续的,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上述解释规定是恰当的。批准与登记等手续应有所区别。在《合同法》出台之前有关合同立法的表述上,在规定合同应当经批准的后面,许多都是未加生效的规定的。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七条规定,对合作企业合同作重大变更的,应当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第10条规定,合同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权利、义务转让必须他方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后面都未带经批准才生效的规定。但是,这在当时是没有疑义的,因为《涉外经济合同法》曾经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国家批准的合同,获得批准时,方为合同成立。”所以,未经批准,应认定合同未生效。登记则不同,有许多是属备案性质的,如未规定登记后生效,未登记应认定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例如,《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房屋租赁应向房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对当事人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而未向房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应认定不影响合同的效力,而不应认定合同未生效或者无效。当然,并不影响房产管理部门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行政法律责任。

3.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适用。我国《合同法》明确、具体地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因为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有强制性规定和任意性规定之分。只有关系国家利益、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市场交易安全等事项,法律和行政法规才设强制性规定;而只关系当事人自己利益的事项,法律、法规设任意性规定,允许当事人按照自愿原则协商决定。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又分为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是人们必须履行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定,法律的表述常用“必须”、“应当”;禁止性规范是人们不得从事某种行为的规定,法律的表述常用“禁止”或“不得”。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要求鼓励交易,只有合同有效,才能实现当事人的交易目的。因此法律不应当轻易地否定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的效力。基于这样的立法背景,我国《合同法》对合同无效的认定,作出了较为严格的规定,无效合同是指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不是指违反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强制性规定(见《合同法》第52条第2项规定)。因此,仲裁庭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为依据。(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4条)

二、关于违约责任认定的法律适用

来源:公务员之家()

1.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对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合同法确立了严格责任原则。对违约责任的认定,在严格责任原则下,应考虑违约的结果是否因违约方的行为造成,而不考虑违约方有无过失。当然,如果证明违约行为与违约后果之间无因果关系,或者是违约方具备免责事由,则仍可不承担或者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责任。而在过错责任原则下,只有在不能证明其对违约行为无过错的情况下,即在其有故意和过失的情况下,才承担违约责任。

还要注意的是,合同法对某些合同违约的特殊情况,采用了过错责任原则,作为严格责任原则的例外或者补充规定。例如,合同法第374条关于保管合同的规定:“保管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保管是无偿的,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里只有在保管是无偿的特殊情况下,才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因为无偿的保管是只尽义务,未获得相应利益,按照公平原则,只有在其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才承担违约责任,否则,一般不应承担责任。

2.关于违约金与定金条款能否同时适用。我国《合同法》第116条规定:“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违约金与定金能否同时适用,我国学界见解不一,《合同法》第116条明确规定由非违约方选择其一适用,否定了违约金与定金的同时适用。我们认为,这一规定显然是想通过禁止并罚来限制违约方的责任,以免使之过重(与非违约方所遭受的损失相比)。否则是显失公平的,违反公平原则。从这一点来说,固然有其合理性,但这条规定未免过于绝对化,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种是合同中既约定违约金条款,又约定违约定金条款的,但这两种责任是针对不同的违约行为而适用,对此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允许违约金和定金并用。一种是合同中约定了违约定金责任,并约定违约金条款,但违约金的数额正好等于或小于违约方给对方造成的实际损失,即违约金只具有补偿性,而不具有惩罚性。由于违约金和定金的性质完全不同,这时就应当允许并用。

总之,定金与违约金能否并罚,主要是一个合同解释的问题,即要探究定金及违约金的性质予以决定;另外,考来源:公务员之家()虑到我国合同法上的违约金基本上是作为赔偿损失额的预定而存在的,因而当定金与违约金并罚导致数额不合理过高时,可以减少并罚的数额。

3.关于违约金与损害赔偿。损害赔偿是对违约的一种重要的救济方法。我国《合同法》第113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违约金作为一种违约的补救方式,在违约金的性质体现赔偿性的情况下,违约金被视为损害赔偿额的预定,这种违约金旨在补偿债权人因违约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因而可以代替损害赔偿,在违约方支付了违约金之后,债权人不得另行要求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合同法》尽管突出了违约金的赔偿性,但还是有着与损害赔偿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