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分类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8-01 18:15:43

合同分类管理

合同分类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科研院所;合同管理;建议

我国的科研院所大部分是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收入来源除了一部分由财政拨款以外,还有向科技部、基金委等各部委申请的科研项目经费和其他对外争取的合同经费等,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中很大一部分是购买设备、材料、委托加工测试等费用,不管是对外争取的科研项目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经费支出都需要签订合同来完成,目前科研院所在合同管理上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不完善的地方给科研院所的管理带来了风险,需要加以规范和解决。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对如何加强科研院所的合同管理进行了探讨。

一、科研院所合同类型

(一)按合同签订方。按照合同签订方来分,科研院所的合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研院所作为合同的甲方,这种合同是由科研院所主导完成,合同履行对应的是科研院所的经费支出;另一种是科研院所作为合同的乙方,这种合同是由合同签订的甲方主导完成,合同履行对应的是科研院所的经费收入。(二)按合同业务类型。按照合同涉及的科研业务类型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第一是科研协作合同,就是合同双方共同承担某一科研任务而签订的合同;第二是采购合同,就是采购设备、材料等签订的合同;第三是委托加工合同,就是委托加工材料、委托测试、委托服务等签订的合同;第四是技术开发合同,就是进行技术开发研究、技术开发服务等签订的合同。

二、科研院所合同管理现状

(一)合同分类不清楚。科研院所既要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又要对外争取科研项目,还要从事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等业务,因此和企业相比,科研院所的合同种类多,合同管理复杂,对合同的分类容易混淆,比如搞不清科研协作合同和技术开发合同的区别、不能准确区分既买材料又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到底是属于材料采购合同还是委托加工合同等等。(二)合同签订不规范。有的科研院所以科研业务活动为主,对研究所层面的管理不够重视,内部管理执行的是课题组长负责制,因此课题组的合同一般都是研究人员为主导协商签订,管理部门只负责在合同书上加盖合同章,管理人员较少或者没有参与整个合同签订过程。而科研人员往往只对业务了解,对合同起草、合同条款和合同履行等都不专业,致使有的合同签订后很难按实履行,有的合同因没有考虑到开具发票带来的纳税支出而造成了亏本,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善造成了发生合同纠纷时很难追究对方责任而给研究所或课题组带来了经济损失。(三)合同管理人员不专业。科研院所对合同管理的认识一般都比较狭义,常常仅指合同的签订或者档案管理,而没有包括合同履行和违约责任等管理。合同管理人员一般设在科研处或者项目管理处,合同的签订也都不全由合同管理人员来负责完成,管理人员对合同管理不够专业,有的合同管理人员对研究所的科研业务不了解,有的合同管理人员缺乏合同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有的认为合同管理只要管好研究所作为合同甲方而签订的合同就可以没有风险。

三、加强科研院所合同管理的建议

合同分类管理范文篇2

第一部分专业公司采购系统的重点及新出现的采购模式

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采购是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采购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它不仅影响到企业正常的各项经营活动,而且对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降低经营风险以及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企业采购模式(系统)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为扩大市场占有,保持商品价格优势,企业对采购的要求越来越高,重点表现在:

一、随着敏捷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要求采购活动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经营方式,满足经营活动不断调整的需要,加速采购速度,因此,采购的及时性越来越重要。

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在调整引进中不断拓展经营范围,因此,采购准确性的要求日益提高。

三、在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降低成本和提高销售利润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采购成本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重视。

四、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要求在整个采购管理中,各个环节相互适应,防止彼此脱节,实现资源整合。

五、市场的开放使地域概念彻底破除,因此及时准确的信息成为采购的重要源泉。

纵上所述,我认为,专业公司采购系统的重点应该是:改变传统采购方式;树立采购管理观念;进一步创新采购模式。

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的思想、方式和技术要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目前,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专业公司采用了以下一些采购模式:

一、统合采购模式

在传统销售模式下,采购、库存、配送、销售等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配合,难以形成总体最佳的效果。现代企业认识到上述问题,强调采购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推行零库存管理,实施集中采购、区域提货等方法,同时将采购与企划、财务、库存、销售等活动紧密连接起来,使得品质、价格、成本、时间、地点等都具有优势。

二、国际采购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迅猛,采购的国际化方兴未艾。仅以中国市场为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销售额所占我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越来越大,相反在中国采购销往本土的商品销售额远远大于在中国的销售额。一些大型集团不仅在世界各地直接投资办企业,开展国际销售,而且建立全球最佳采购和供应体系,实行国际采购。比如,世界零售业的巨头把供应枢纽——全球采购中心迁到中国内地。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采购中心。这样就为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降低采购成本和企业的本土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信息采购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采购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十分显著。传统的人力作业的采购方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运营的需要,它不仅效率低、用工多、成本高、差错多,而且缺乏优势,不能解决多品种、小批量、地区分散、集中调配和适时、适量采购的要求。

四、定制采购模式

现代商业解决了传统商业厂家生产什么,自己就采购什么、销售什么,实现了市场有什么需求就销售什么的转变,采取定单生产、定量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商业企业市场的被动状况,减少了对厂家供货的依赖。目前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起以销售为导向的定制采购模式,即根据顾客的需求向供应商提出采购清单,发展大规模商业定制(贴牌生产)。定制采购的商品以商业品牌为主,这些商品从企划、设计等环节就有零售商参与,以零售商的品牌销售。比如,华联、联华、农工商等目前都有定制采购商品。

五、共同采购模式

共同采购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采购方式,是指几家零售商联合向批发商或厂家采购相同的商品。近年来,共同采购开始渗透到其它领域,比如,在家庭装潢材料采购上,顾客为了压低材料价格、确保材料质量,他们联合起来向供应商集中采购,这种模式受到不少家庭的青睐。共同采购比单一采购有很多优点,由于增加了采购量,增强了讨价还价的能力,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商品竞争能力;由于实行有计划的发货和配送,设施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既减少了库存也降低了物流成本;由于采购量大,供应商愿意为顾客独立开发产品等。

以上几种新的采购模式,说明采购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结合日益紧密,采购管理的战略化方向日益明朗。

现代采购模式有六大优势:一是可以扩大供应商比价范围,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二是实现采购过程的公开化,有利于进一步公开采购过程,实现适时监控,使采购更透明、更规范。三是实现采购业务操作程序化。四是促进采购管理定量化、科学化。五是实现生产企业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六是实现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更加认识到采购活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贡献,企业战略与采购管理的结合日益紧密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专业公司必须根据其专业特点的不同,采用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采购操作系统。

第二部分公司所属专业公司(五金、医药)采购系统的

现状及难点

公司所属专业公司是从原来的传统商业模式转变而来,它的前身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而设立的一些零售网点。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的改革步伐日益加快,商业企业也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原来经营的都是些经营范围较为广泛的零售门店和个别规模较小的三级批发部,因此,采购这门学问或行为不象销售一样受到广泛的注意和研究。在采购的环节中,我们只重视“勤进快销”的原则,甚至在商品短缺时期,商品也是有计划地分配给零售企业的。

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采购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显示出来,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放到企业的经营战略高度来重视。

近几年来公司针对自身的状况,加快了改革的进程,紧紧围绕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公司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集约经营实现降本增效,通过连锁经营彰显经营特色。公司在改革过程中,努力打造销售型企业,从改变思想观念、改造组织架构、再造业务流程、创新营销体系着手,促进传统批发零售业态向销售型企业转变。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一个传统企业要解决历史遗留的诸多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企业的前进步伐要比其他企业来得沉重,因此,所花的力气也就更大。

我们现在已经清楚地看到,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企业已经暴露出了以下种种采购问题。

一、采购过程过多依赖手工作业。采购行为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程序,消耗了很多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由于反应速度慢,很难及时掌握瞬息变化的产品信息、供应商信息和市场行情,采购供应双方都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互相封锁,是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采购成了一种盲目行为。

二、同供应商的关系没有客观地衡量标准。面对多变的市场,企业尽管很注重发展战略伙伴联盟,但有些采购人员仍与供应商之间摩擦不断,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期的合作关系,而且竞争多于合作,企业缺乏发展新的合格供应商的渠道,即使找到新的合格供应商,实现供应商转换的成本也比较高。

三、采购方式单一。传统采购难以实现根据不同的商品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因此,企业难以利用适当的采购策略来获得更多的价格折扣,降低采购商品的价格。

四、采购流程与开销不合理。采购流程层层审批,过于繁琐,采购信息不共享,经常存在独立采购和未经批准的采购现象,采购过程不透明,人为因素难以排除,从而导致采购效率低下。

五、企业的采购数据难以汇总分析。由于采购缺乏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因此难以进行前瞻性采购,而且不利于预测和控制采购中突发问题,不利于安全库存的控制。另外,采购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事务工作,无法在战略高度上担任起所负责项目的损益分析、评估和决策,从而难以优化采购模型,使采购管理工作上一个台阶。

在传统管理方式下,企业通过部门分工实现各部门的合理性和效率性,因此,传统的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保持着明显的界限,相互独立。但从企业完整的经营活动看,各部门都是业务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分离导致业务流程的断裂,容易发生部门之间的冲突,这是传统采购管理模式不合理的基本表现。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目前公司所属专业公司(五金公司、医药公司)所存在的问题:

两个专业公司共性难点:供应商、商品分类管理问题以及采购控制问题;采购人员的素质问题。

各自难点:医药公司——采购流程的完善(再造);

五金公司——采购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第三部分公司所属专业公司采购系统的突破点及解决对策

从传统的采购模式和我们专业公司采购系统的难点分析中我们发现:要完善公司两大专业公司采购系统,首先要从其存在的难点上寻找突破口。

一、建立和完善供应商分类、商品分类管理系统以及采购的控制流程

1、供应商分类管理

将企业现有的信息、供应商信息和入库单有关信息进行组合,并记录供应商的信用等级、质量等级、交货周期、历史交易价格,使企业能够比较简单有效地进行采购过程的监管。将供应商分为A、B、C三个管理等级,实行不同方式的管理。此外,还可随时查询供应商在某时段内的供货情况,包括商品质量、实际交易价格、日期以及平均价格等信息,通过图表及数据列表做出比较,使查询更直观明朗、操作简单。

2、商品分类管理

将采购的商品实行ABC分类管理方法,按商品的采购量、销售额以及库存等要素分为A类商品(重要)、B类商品(次要)、C类商品(一般)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控制。

3、采购控制

采购环节往往是企业经营管理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因此要建立采购控制流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物与信息同步入库。包括:入库作业处理、库存控制、采购管理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及信息流程等。

(2)财务、审计双管齐下。包括:建立控制共建点、实行职务分离等。

(3)法律法规约束。包括:权法、合同法、保密法以及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等。

(4)杜绝采购回扣。包括:在采购前、采购过程中和采购完成后都要有监督,做到行政监察、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

二、切实提高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采购人员的选用,过去一直比较重视的是“防止作弊,杜绝收授回扣”的观念,因此“忠厚老实”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但是随着采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知,采购的复杂性也随之日益凸现。它不再是拿钱买东面那么简单的事情,而变成了一门专业,采购工作不再是那些只具备忠厚老实品质的人就能够胜任的。采购人员必须具备与工作复杂性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专业化的工作和能力培训达到甚至超过与企业和市场要求相适应的水平。因此,采购人员的选用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现代企业来讲,采购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思想素养方面

采购工作没有固定规则可循,加上采购行为稽查困难,使得采购工作成为“良心工作”。因此,觉悟高、品行端正是一个采购员应有的基本素质,只有较好的思想品德,处处为企业大局着想,不贪图个人私利,才是做好采购工作的前提。因此采购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志士不饮贪泉之水。采购人员所处理的“订购单”就是金钱,而采购人员本身就是财富的代表,拥有采购权的业务人员经常会被各种各样的缺乏优势的供应商所包围。只有拥有正直人格的人才能给企业带来财富,才是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

(2)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指把采购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做。大家都知道拥有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有才华的人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作出成绩。采购人员敬业精神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企业供应情况。良好的敬业精神可以保证企业供应的稳定,从而保证企业各方面工作顺利运行。

(3)承受困难的毅力。采购工作是一项重要、艰巨的工作,要与企业内、外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经常会受到来自企业内外的“责难”,采购人员具有应付复杂情况和处理各种纠纷的能力,在工作中被误解时,能在心理上承受得住各种各样的“压力”。

(4)虚心、诚心、耐心。采购人员和供应商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占据主动地位,拥有局面的控制权。但是采购人员对供应商的态度一定要保持公平互惠,尤其对一些目前还不能建立供求关系的供应商显得尤为重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过程充满了艰辛,这要求采购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有良好的涵养。只有虚心和耐心地同供应商谈判,诚心诚意地与供应商交往,才会换来对方的合作,达到我们的目的。

2、知识技能方面

知识和能力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互独立的。知识是能力的强大后盾,能力是知识的反映。作为采购人员,只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参加实践的能力才是为企业带来财富的根源。

(1)采购人员应具备的知识

采购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外,还应多了解和熟悉政策、法律知识;市场知识;社会心理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等。

(2)采购人员应具备的技能

知识不等于能力,国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办好一件事,知识起的作用只有1/4,而能力起的作用占3/4,可见能力更为重要。要干好采购工作,采购人员同样应具备相应的能力,我们把采购人员具备的能力归纳为以下几点:

a市场分析能力。分析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消费者购买心理,分析供货商的销售心理,从而在采购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b团结协作能力。采购过程是一个与人协作的过程,一方面采购人员要与企业内部各部门打交道,如与财务部门打交道解决采购资金、报销等问题;与仓储部门打交道,了解库存现状及变化等。另一方面采购人员要与供应商打交道,如询价、谈判等,采购人员应处理好与供应商和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c语言表达能力。采购人员是用语言文字与供应商沟通的,因此,必须做到正确、清晰地表达所欲采购的各种条件,如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期限、付款方式等。如果口齿不清,只会浪费时间,导致交易失败。因此采购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d成本分析和价值分析能力。采购人员必须具有成本分析能力,会精打细算。买品质太好的商品,物虽美,但价更高,加大成本,若盲目追求“价廉”,则必须支付品质低劣的代价或伤害其与供应商的关系。因此,在采购商品时要针对企业的市场定位,目标市场等诸多因素来综合分析考虑。对于供应商的报价,要结合其提供商品的品质、功能、服务等因素综合分析,以便采购到适宜的商品。

e前景预测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在不断变化,采购人员应根据各种产销资料及供应商的态度等方面来预测将来市场上该种商品供给情况,如商品的价格、数量等。

(3)采购人员应具备的观念

树立正确的采购观念,引导采购人员按客观规律办事,提高采购工作的质量。现代采购人员应具备的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a战略观念。即从企业大局出发,把握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使采购工作符合企业整体发展要求。

b经济观念。即在采购过程中讲究经济核算,提高购进环节的经济效益。货比三家,择优而购,精打细算,节省开支。

c市场观念。把握市场发展规律,调整市场变化趋势,善于抓住每一个市场机会。

d竞争观念。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现象,在采购过程中同样充满了竞争,既有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的竞争,又有与同行之间的竞争。竞争会给采购工作带来应力,因此要善于竞争,把竞争的压力转化为采购工作的动力。

e服务观念。采购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服务过程。一方面为供应商服务,在采购过程中着眼于长远利益,为供应商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如提供信息、协助推销、介绍新客户等;另一方面,对企业内部来说,采购要为企业经营服务。

f创新观念。创新观念即出奇制胜,一方面在采购过程中要有新招数,如开发新货源或选择更好的供应商,以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在企业经营项目上独辟蹊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要提高采购人员的知识技能,就要对现有的采购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专业公司的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学习采购基础知识,采购模式及优化途径、采购物流及表现形式和一系列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技巧,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企业通过分析可确定“谁需要接受培训”“需要哪种培训”,使存在差距的采购人员通过培训得以提高。

三、医药公司——采购流程的完善(再造)

从医药公司的情况来看,传统的管理方式和观念已根深蒂固,要想立即改变也非易事。这主要是因为:

1、企业采购管理人员思想上抵触流程改变,企业为了强化稳定意识,不敢轻易改变现有的采购管理模式。

2、采购活动客观上比较复杂,也不是完全取决于企业本身,改进采购管理模式的制约因素很多。

3、采购活动对企业流通成本、进货渠道、商品价格等有很大影响,因此改进采购模式有可能暂时要注入大量资金。

纵上所述,医药公司要发展,要走在竞争的前列,就要勇于创新,勇于改变传统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商业企业纷至沓来,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引进了采购管理的理念,从采购组织、采购流程、采购考核等方面给了我们专业公司很多启迪。

下面就如何完善医药公司采购流程探讨一些设想。

1、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要使采购工作高效而顺利地开展,保证商品供应不间断,企业经营业务正常运转,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采购机构。采购机构的设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精简的原则。这个“精”指人员精干;“简”是机构简化。尤其突出是解决好人员素质问题。

(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责”指责任,起约束的作用;“权”指权利,是履行职责的保证;“利”指利益,起激励作用。这需要对采购机制进行再造,确保采购组织工作的有效性。

(3)高效的原则。必须有高效运转的组织机构,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与层次。使其对市场信息动态掌握,落实简约化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完善商品采购流程途径

商品采购一般包括确定采购商品种类、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洽谈交易条件、商品的导入以及追踪等一系列管理过程。

(1)商品采购步骤,如下图所示:

顺序

采购步骤

系统设置要求

1

选择商品(供应商分类管理)

选择的标准:商品的特色;效能;品牌;商品计划的能力;经营状况与财务内容;商标与宣传能力;商品的生产能力;进货对象;商品的组织和运输能力;情报的收集和分析能力;在流通业中的交易关系等

2

选择供应商(商品分类管理)

选择供应商有以下准则:可靠性;品牌、价格与质量;订单处理事件;独占权;提供服务;信息;道德;保证;长期关系;记录;销售增长;毛利;创新;地方广告;投资;风险等

3

评估供应商(建立供应商档案)

对供应商的报价进行审查,货比三家;注意调查商品的可比性;对供应商的各种证明资料进行审查和评估等

4

洽谈交易条件

主要有:质量;包装;价格;订购量;折扣;返利;付款方式;付款天数;交货期;送货条件;售后服务保证;退换货;促销活动;广告赞助;进货奖励;其他赞助费用等

5

签订购货合同

合同内容包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商品的价格、包装、订单数量、售后服务保证、送货和退货、支付方式等

6

订货

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商品销售的库存准备等

7

商品的接收和处理

运送至仓库,或直接送到批发部(零售店);商品进库信息登录;标记商品的价格和存货信息;处理退货和损坏商品等

(2)供应商分类、商品分类管理。前面已讲,这里不在赘述。

(3)建立采购比价系统。通过采购比价系统可随时查看采购商品与多家供应商的对照表,通过比较价格、质量等级、信用等级、交货周期以及价格、合格率等参数,最终确认所选择的供应商是否合理。

3、健全采购绩效评估体系

采购人员所采购的商品无法为市场所接受,或不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或者是采购的商品组合、促销方式等不当,都会影响公司的整体利润。以下为常见的几种采购绩效评估指标:

(1)销售指标。销售指标应包含销售数量与销售金额,以显示其专业公司经营管理能力。

(2)存货指标。考核存货指标能有效看出采购人员之绩效,主要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商品滞销之次数、天数与金额,商品缺货之次数、天数与金额数量等。

(3)毛利指标。进销差比例衡量采购人员为公司所创造的利润。毛利指标主要有两种,一是售价减进货成本,另一种则是实际售价减掉任何的销货折扣或销售退回。

(4)利润指标。利润指标主要是指毛利减任何因采购、销售及管理等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此一指标能看出采购的最终结果,为全公司最重要之绩效指标。

四、五金公司——采购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1、引进现代化的管理设备

公司近几年来相继对电脑管理系统进行了相应的投资,建立了一套能实现多种管理形式的电脑管理系统。在运用电脑系统进行管理时,我们发现,先进的管理设备和五金公司原来遗留下来的操作习惯发生了一些冲突,如不改变原来的操作模式,企业将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甚至影响到五金公司的对外拓展进程。

五金公司要改变原来的操作模式,就是通过对电脑软件的修改(或增加功能),使得零售门市的动态库存和销售情况能在配送中心(或批发部)及时反映。采购部门通过每日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可以得出以下数据:某商品库存动态情况(销售动态情况)、某商品分布流程情况、某商品批量采购情况、某商品阶段动销情况、某商品的库存调拨情况、批量作价分析、采购次数与采购成本分析等等。通过对商品各种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从而可以顺利地降低采购成本,有针对性地对某种商品做市场营销。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对终端商品的管理,从而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2、建立采购信息平台(数据库)

五金公司在生产资料购销过程中,长期以来与许多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供应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客户在采购管理上都相继采用了信息技术。与供应商的关系是采购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采购和供应双方来讲,都要考虑成本和利润、长期伙伴和短期买卖关系等问题。好的供应商最终会带来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如何建立采购信息平台,是五金公司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难点和突破点。

目前在现有的电脑管理系统中,只要新开发一个采购管理系统的软件就能实现这项功能。下面就采购数据解决方法的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1)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管理模块通过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改善了采购企业与供应商关系,使采购企业对供应商的管理由原来的交易管理转向关系管理,同时又提高了采购效率和采购质量,为采购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主要功能:

可实现供应商名录及其基本信息查询;

可实现供应商品名录及信息查询,包括实时价格、生产能力等;

可实现在线合同签订及合同分类分状态管理;

可实现供应商在线资信评估管理;

可以评估供应商的单个供应产品资信,也可以评估供应商的综合资信。

(2)产品目录管理

产品目录管理模块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主要功能:

可建立企业产品目录与采购目录;

可建立供应目录(供应商);

可实现企业采购目录与企业产品目录关联,供应商供应目录与企业采购目录关联;

可设定目录操作、浏览权限控制。

(3)采购计划管理

采购计划管理模块能够帮助企业轻松实现采购计划编制、计划审核、计划汇总和请购管理等。

主要功能:

可实现采购计划与采购目录、库存相关联;

可实现采购计划按部门、按周期、按产品制定;

可建立采购计划模板;

可定制采购计划审批流程;

可实现采购计划按组织结构、时间或物品等汇总;

可实现计划内请购管理和计划外请购管理。

(4)提供四种电子采购方式:招标、竞价、谈判和直接采购。

(5)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模块可以实现采购成交后的合同管理功能,包括项目合同签订与审批、合同执行、合同档案、项目评估等。

主要功能:

可以建立合同模板;

可以实现项目与合同模板相关联;

可以定制合同审批流程;

可以实现对合同的发货、收货、入库、退货等环节的跟踪,监控合同执行状态;

可以实现合同分类、分状态管理等功能;

可以实现项目评估管理,包括供应商评估、采购人员绩效评估等。

(6)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模块贯穿了企业采购业务的全过程,对企业严格规范财务预决算、用款和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主要功能:

可以设定财务费用种类,如会议费、差旅费等;

可以实现采购收支财务预决算;

可以实现财务预决算与采购计划、采购项目、采购部门相关联;

可以设定用款、报销流程;

可以统计查询各种财务费用发生明细。

(7)决策支持系统

可以灵活统计查询采购项目的相关信息,为采购项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主要功能:

可建立多种统计查询模板;

统计查询模板中的统计查询条件,可定义统计查询结果显示,可定义统计查询权限;

合同分类管理范文篇3

合同是潜水承包商与业主履行义务、享受权利的主要依据,它确定了工程项目的价格、工作内容、工期以及质量目标、健康安全环保要求等。在工程施工中,承包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面、正确地履行合同,所以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其他工作的指南,也是实施对工程项目总控制的保证。没有有效的合同管理,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工程项目管理,也不可能实现工程项目预期的目标;同时,合同也是项目完工后计收工程款项的依据。因此,在潜水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合同管理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这种重要地位也决定了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强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措施。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制经济,而合同则是承包商与业主之间相互承诺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具有法律的权威和强制性,违反合同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包商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必然要尽全力地去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合同是其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要时时遵守的法律依据,必然要受到承包商的重视,把加强合同的有效管理作为争取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同时,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性和工程招投标管理的规范化,也促使企业认识到,在工程管理中自觉地加强合同管理并圆满地履行合同,这是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和声誉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第二,加强合同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营运,实现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现实需要。水下工程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只有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才能组织生产经营。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必须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获取一定的工程服务项目;也只有通过履行和管理合同完成工程项目,并继而取得收入和营业利润。企业只有对经济合同进行严格管理,才能使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得到密切的衔接和配合,高质量、低成本的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从而实现利润增值。相反,如果施工组织不注重经济合同管理工作,一旦有违反合同、错签合同或者不当履行合同的现象发生,必然要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增加企业不必要的开支和费用,从而加重企业负担,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者可能导致危及企业生存。

第三,加强合同管理是预防和解决经济纠纷的有力武器。我国的经济合同纠纷一直大量存在,甚至呈上升趋势。由于经济合同纠纷,不仅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秩序。这些经济纠纷相当大一部分是因企业合同管理不善造成的。潜水施工主体若对其所签合同缺乏必要的管理,才没有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隐患,其结果往往是为纠纷所累,不仅造成很多资源、成本在纠纷解决中耗费,也严重影响了同业主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所以,加强合同管理对于保证合同质量、预防经济合同纠纷、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科学的合同管理能够防止经济犯罪、纯洁社会环境。经济关系法律化、合同化的推行,对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利用经济合同违法犯罪的现象也屡有发生、禁而不止,给国家、社会和企业自身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社会环境。当前,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违法犯罪的情况主要有签订假合同进行诈骗、采用签订合同的形式挪用公款、控制合同的签订行贿受贿等等。建立和健全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依法签订和履行合同并对经济合同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就可以堵塞漏洞,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防止经济犯罪的发生,纯洁社会环境。

二、合同管理的基本原则

同其它行业一样,潜水工程合同的管理也需要遵循一些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概括起来,这些原则主要有合法管理原则、全面管理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和流程管理原则。

(一)合法管理原则

经济合同管理的各项工作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使得公司的权益能够依法受到保护。合法原则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也是合同的基本准则。在经济活动中贯彻合法原则,才能使名项交易活动纳入法制轨道,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具体说来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有关法规的要求,并参照有关政策。尤其不得订立非法合同。合同的签订履行争议的处理等管理行为一般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法律无明确规定或属法律空白的,合同应遵循一般的公平公正诚信等原则。法律明确禁止的,应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手段,使合同管理合法或至少不违法。技术上无法规避的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合同管理不得为之。

(二)全面管理原则

完整的合同管理应当包括有序的多个环节,各个环节都需要恰当的合同管理,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和偏差都会影响整个管理工作的绩效。全面管理原则的实施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缔结合同的前期准备阶段,包括了解对方资信情况、确定合同内容等是整个合同管理的基础;第二,合同的审核签订阶段,包括确定合同条款、按照规定流程审核等,是合同管理的核心环节;第三,依约履行阶段,包括己方依约履行和关注对方履约等,是实现合同管理目标的有力保障;第四,争议处理阶段,这一环节虽然不是合同管理必经环节,但关系当事人利益,也应妥善管理。

(三)分类管理原则

分类管理原则的要义在于不同种类的合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应当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与程序。关于合同的分类有不同标准,依签约的对象分,可分为内部合同与外部合同,内部合同例比和存在关联、隶属关系的单位签订的合同;依重要程度可分为一般合同与重大合同;依标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额合同与大额合同;依是否涉外,分为涉外合同与普通合同。分类的目的在于管理,对于内部合同、一般合同、小额合同、普通合同一般管理难度较小,方式与程序相对简单;对于外部合同、重大合同、大额合同、涉外合同管理难度较大,方式与程序往往复杂一些。

(四)流程管理原则

流程管理原则就是按照合同管理的职责,对合同管理工作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完善合同管理的权限指引,对合同授权、合同签订、合同审查、合同履行、资料归档等整个过程都进行流程规划。合同管理不是对付应急事件的处理,而是一项惯常性工作,应当按照确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合同管理应当设置专门人员,确定合理的程序,明确分工与职责,实现协作与制衡的有机结合。合同的流程管理是实现分工协作的基础,是管理细化及专业化的必要前提。流程管理可以充分调协不同的部门专业领域的知识资源,更可能实现管好合同的目的。流程管理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在协作管理的同时,有效的实现监督和制衡。

三、合同管理的具体工作

在明确了潜水合同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之后,在具体的工作中有效实施具体的管理工作主要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就是说总体上要分阶段/流程实施全面管理,同时还要确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一)合同的分阶段管理

合同目标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指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为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运用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对工程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行为施行管理活动的过程。

1、合同订立前的管理。合同一旦签订就意味着合同生效和全面履行,所以要采取谨慎、严肃、认真的态度,作好签订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市场预测、资信调查和决策,以及订立合同前行为的管理。

2、合同订立时的管理。合同订立阶段,意味着当事人双方经过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充分酝酿、协商一致,从而建立起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关系。订立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双方应当认真、严肃拟定合同条款,做到合同合法、公平、有效。

3、合同履行中的管理。合同依法订立后,当事人应认真做好履行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合同条款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首先是本企业要严格信守合同,认真履行合同规定

的义务;其次是如发生对方履行义务不完全时,要在法定的或约定的时间内向对方提出。如果收到对方关于履行方面异议的函电,应在法定或约定的期限内回复。与此同时,对无异议但又不履行的要确定不履行的原因,并取得有关证明,以便明确责任。

4、合同发生纠纷时的管理。在合同履行中,当事人之间有可能发生纠纷,当争议纠纷出现时,有关双方首先应从整体、全局利益出发,做好有关的合同管理工作,以利于纠纷的解决,合同资料是重要的、有效的法定证据。

(二)制订完备的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合同管理档案。

合同管理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合同管理活动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要求、控制手段、工作侧重点等问题,结合合同管理的可利用资源状况和实际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和制订相关具体措施,突出合同管理的关键点。合同管理制度主要有:合同备案审批制度、合同专用章使用登记制度、合同示范文本使用制度、合同检查监督制度、合同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合同纠纷处理制度等。合同订立的的基础资料以及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所有资料,都应由专人负责,并随时收集和保存、整理编号装订,及时归档。使合同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从而形成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对企业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每个环节,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合同管理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保证了合同管理的综合质量,也使合同管理新模式有了制度和措施支撑。同时,企业还应对合同管理制度进行执行效果评价工作,通过对合同管理有关制度的评价,按照合同管理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制度执行有效。

1、合同归口管理制度

合同归口管理制度是指对企业合同实行由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全面、统一管理的制度。其内容包括:确定合同管理机构及其职责;规定合同管理的原则和基本内容;规定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的程序和要求;规定合同管理人员和合同承办人员的岗位资格要求;对合同管理人员与合同承办人员的考核、奖惩等。

2、合同分类专项管理制度

企业法律机构应当根据本企业合同的种类和特点,在合同归口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合同的分类专项管理制度,包括:专项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及其职责;管理原则、程序和要求;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奖惩等内容。

3、合同授权委托制度

企业对外签订合同,应当由其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定代表人授权的人进行。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企业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法定代表人授权人签订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由法定代表人签发授权委托书,规定明确的授权范围、权限和有效期限。

4、合同的审查制度

合同的专业性、法律性很强,内容比较复杂,特别是一些重大合同,能否正确地签订、履行,对企业关系极大。因此,必须经过严密的审查,方能对外签订。合同的审查制度,就是规定企业各有关部门在合同审查中的职责、审查程序、审查内容、审查标准和审查时限,保证合同正确签订、履行制度。

5、合同的公证制度

在订立一些重大合同时,可依法办理公证,以使合同内容趋于完备,并使合同更具合法性和证据力,为合同顺利、正确、全面地履行打好基础。为此,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合同公证工作的管理。

6、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

合同专用章是企业签订合同时专门使用的印章。合同专用章使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签订一切合同都必须使用合同专用章;合同专用章由专人统一保管、使用;合同专用章应当由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编号、备案;合同专用章刻制的申请、审批手续;对滥用合同专用章或者对合同专用章管理不善的责任人的处理等。

7、合同台账及统计报表制度

合同台账及统计报表制度,即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及有关统计报表。对合同双方当事人、合同编号、标的物类别、标的物名称、标的物规格和数量、交付期限、执行记录、欠交数量等情况逐一进行登记,以便随时掌握合同订立及履行情况。合同台账主要包括:合同签订、履行情况台账;合同变更、解除台账和违约合同登记台账等。合同统计报表主要有:合同签订情况进度表和合同执行情况进度表。

8、合同归档制度

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归档制度,妥善保管合同。合同依法签订后,合同承办人员应当将合同正本交单位合同管理人员保管,合同副本留承办人备用,必要时抄送、抄报有关部门。合同管理人员对已经生效的合同要进行编号登记,逐个建立档案,与合同有关的文书也要附在合同卷内归档;对履行完毕的合同,按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进行保管。

(三)明确合同管理组织体系

合同分类管理范文篇4

1.事前防范阶段

(1)建立合同相对人管理库。对首次进入相对人管理库的合同对方做好尽职调查,明晰合同对方主体身份,了解对方资信状况,比如查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同时订立合同时须确认经办人的身份和资格,以及法定代表人授权的真实性、合法性等,防止出现无权、越权等容易不被人追认的情形。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相对人进行动态化管理,将每次履约的情况做好纪录,并可建立相对人评分制度。对有恶意逃废合同义务的相对人拉入“黑名单”,防止企业与资信纪录不佳的合同相对人重复交易。

(2)慎重起草合同条款、大力推广使用标准合同首先,在合同谈判中,尽力争取合同文本起草权,在文本使用上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慎重起草合同条款,合同的内容、条款要与合同目的相符,尽力避免出现可能产生歧义和不确定的表述,语句清晰、简练、准确;第三,大力推广使用标准版本。大型国有企业通常经营范围较广、涉及的合同领域较多,合同管理的难度和风险都比较大,这就需要推广标准版本的使用。通过事前研究制定好分类的标准合同版本,可以有效避免多头起草、多人起草的漏洞,统一合同的起草样式和条款表述,在合同使用前就尽量规避了大多数合同文本风险。在合同标准版本颁布后,企业也要出台相应制度来保证标准版本的使用。比如要求对外订立合同一般情况下均应使用合同标准范本,确因特殊原因不能使用的,需报公司法律部门审核;在对标准版本的修改方面,对已确定的条款原则上不能修改,对留白的条款才可以根据不同合同目的添加或修改。

2.事中控制阶段

合同事中控制,就是对已签署生效的合同,在履行过程中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管理。现实中,企业的合同管理存在一个误区,就是重审查,轻履行。企业管理人员和合同管理人员的重点和精力往往都放在合同审查阶段,以为合同签署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在企业法律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纠纷和争议都是在履行阶段发生的,而正是因为企业工作人员不重视对合同履行的管理,最终造成了损失。合同管理的事中控制,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合同履行中的书面记录和会签资料等并妥善保存,比如签收单、验收单、提货单等重要履约单据的保存,为顺利执行合同条款以及如果发生诉讼后的留存证据做准备;

(2)合理、及时利用各种抗辩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比如发现对方存在有可能丧失履约能力的情况,可以主张行使不安抗辩权,拒绝支付价款;如果对方负有先履行或同时履行义务却未予履行,则可主张先履行抗辩或同时履行抗辩,以防范自己履行义务却得不到对价的风险;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守约方可以在对方出现根本违约情形时,行使法定解除权,也可依照约定行使解除权以防范风险;

(3)正确行使催告权利。如果企业作为债权人,对于合同对方的违约行为,要及时行使催告权利。催告不仅可以给予违约方继续履约的压力和动力,同时也避免了债权因超过诉讼时效而无法获得司法救济的风险;

(4)提高风险意识,把握合同履行细节。比如贸易合同,在购买方未付款前不能提前开发票,发票是付款的重要凭证,一旦出现纠纷,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将使收款方陷入难以抗辩的境地。再比如向合同对方发催款通知或者重要文书,应使用特快专递或其他合同中约定的方式寄送,以留存双方认可的书面凭证。

3.事后补救阶段

事后补救阶段,就是在合同纠纷发生后的处理,是合同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司法途径寻求保护自身利益的最后救济措施。合同的事后补救通常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1)双方和解或在法院的主持下调解。诉讼是公权力接入纠纷的处理,诉讼时间长、程序复杂,对合同双方而言都不是解决纠纷最便利的渠道,如果能在相互妥协的情况下达成和解或调解成功,也不失为纠纷处理的好方法;

(2)诉讼或仲裁。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争议解决方式的情况下,合同双方都可依据合同条款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公权力介入。合同纠纷一旦进入诉讼或仲裁,就需要合同当事人认真研究案情,梳理完善证据,聘请专业的律师团队积极应诉,科学运用诉讼技巧,获得对己方有利的诉讼或仲裁结果。

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流程

组织体系是合同管理的基础,而基于组织系统的制度流程是合同管理得以顺利推定的行为标准。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是依托是法律工作体系而来,主要包括企业总法律顾问、集团总部合同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组成。建立“集中统一、分级授权”的合同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明确合同管理主体,并根据合同分级授权的制度,按照职责权限对合同进行分类管理。总法律顾问作为企业法律事务的直接领导,负责统一管理、协调和处理企业合同管理中相关工作;总部合同管理部门作为企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企业内部合同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审查;合同专用章的管理、合同信息化建设以及对所属单位合同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等;所属单位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本单位合同管理相关工作及与总部合同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络等工作。作为法律风险防范的措施之一,制度建设是对曾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问题,通过分析找出制度上的原因并将可能的处理方法制度化。合同管理制度化也是合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不仅要有作为纲领文件的《合同管理办法》,而且在合同的审查、签署、履行、评估检查方面都应设置详细的管理制度和指引,最终形成一套合同管理的制度体系,实现对合同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

三、大力推进合同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对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使企业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提升和优化内部管理,对合同的风险控制当然也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和优化。合同信息化就是把企业梳理和总结的合同管理制度、流程、理念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落实、固化到管理系统中,使合同管理的制度落实的更加严密,不因领导风格变化、人员岗位变动而变动,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国有企业合同信息化建设就是用信息化手段统一合同起草、修改、审批、签订、履行的业务流程,强化合同全过程管理,有效控制合同风险。形成合同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不仅为可以实现合同管理的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借助信息化,对企业的集团化管控提供一个技术和数据支撑平台,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决策精度提供支持。

四、结语

合同分类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供用电;合同管理;优化建议

1供用电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合同管理部门

电力事业作为一种公益性质的事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电力事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在电网电能的实际管理过程当中,电力企业要结合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强制性标准。然而,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生产当中,片面的追求生产环节,而忽视了营销部分工作内容,导致供电合同的管理缺乏有效性。此外,电力企业在合同的管理中,缺乏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当前大部分合同的签订,主要通过营销部门进行相关的检查。而电力企业的法律、纪委等部门并没有参与到其中,导致整个合同的管理缺乏专业性。

1.2工作强度较大,管理出现缺位

在供电合同的实际管理当中,由于其涉及客户的数据信息较为庞大,并且电力企业缺乏对合同管理的重视度,导致电力企业重视签约率,轻视签约质量。与此同时,部分电力企业侧重于城市用户的签订,而轻视于农村地区的签约。此外,由于电力企业盲目的签合同,导致合同签订的质量没有得到实际保障,还因其过度重视高压合同的签订,致使在合同的实际管理中,加剧了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

1.3供电合同签订率较低,合同变更不及时

基于现阶段,电力企业用电合同签订率相对较低,甚至出现合同到期后,用户没有继续签约的局面。基于上述情况下,导致电力强企业合同签约率低的原因在于,缺乏专业性合同签订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用电检查人员。此外,电力企业用电馈线改建变更落实不到位,当用电用户出现合同变更时,其需变更的信息不能及时的传达到营销口,导致符合合同变更的相关人员,不能及时接收到相关变更信息,导致变更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

2供用电合同管理的优化策略分析

2.1加强对供电合同签订人员的培训

在供电合同的实际管理过程的当中,电力企业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加强对供电签订合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提升工作人员对合同签订的基本认识,强化工作人员对合同签订基本流程的掌握与了解,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工作能力,进而全面提升供电合同的签订质量。此外,电力部门要加强对签订管理,组织工作人员对合同到期后,未来签约用户进行电话回访,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合理规划为续签的合同,并对未进行续签的合同进行分类管理,进而提升合同签订的总体质量。

3合同资料管理

3.1纸质合同资料的保存

通常情况下,纸质合同能够体现出合同签订的原始状态。因此,在纸质合同的实际保存与管理过程当中,合同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规定,加强对合同的纸质合同的管理,并按照相应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保存。与此同时,由于纸质合同在实际的保管过程当中极容易受到损坏,所以保管人员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纸质合同的原始状态。此外,纸质合同更具有法律效益,而电子合同缺乏该方面的效益,一旦出现相关的纠纷,纸质合同可以得到法律部门的认可。因此,电力企业给予纸质合同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保管合同。

3.2电子合同文档管理以及合同电子资料保存

在电子文档保存过程当中,数据文本保存与整篇文档保存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整篇文档保存可以实现备份,并为相关的查询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保障,而数据文本保存能够为相关人员进行合同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因此,鉴于电子合同文档保存的重要性,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其管理,禁止非工作人员接触文档保存系统,避免出现相关数据信息被篡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3合理规范用电合同管理制度

在供用电合同的日常管理过程当中,电力企业要加强对送电前的合同签订管理。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对各个供用电网点管理,促使网点能够提升其工作效率,针对用电合同的具体事项,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沟通,确保在新用户签合同之前,将后续的所有工作处理妥当,保证未签订合同的用户及时签订合同。此外,电力企业要加强对合同的审核管理,确保用户信息与合同内容相符合,一旦出现不相符的情况,供用电工作人员要进行与客户沟通,并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及时完善合同相关内容及信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用电合同作为供电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在供电企业的实际发展当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供电企业要给予供用电合同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合理规范供用电合同的管理制度。此外,供电企业还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尽可能避免用户与企业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纠纷,杜绝违法行为,不断加强完善供用电合同的管理,进而全面推进供电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柏元,李康良.供用电合同规范及应注意的问题[J].大众用电,2008,(11):478-479.

[2]杜向军.签订供用电合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J].农村电工,2007,(7):245-246.

合同分类管理范文篇6

一、把对企业法制建设重视程度纳入监管内容

加强法制建设,领导高度重视是关键。要教育和引导企业主要领导解放思想,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企业法制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自觉把法制工作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听取企业法制工作情况汇报制度,经常研究和解决企业法制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成为带头依法办事的表率。特别是在关系到企业改革与发展成败的重大项目的决策上,企业的主要领导决策过程应主动征求企业法律顾问的法律咨询建议,规避法律风险,确保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

二、督促和协助企业建立完善法律顾问体系。

一是要做好总法律顾问制度试点工作,力争**年上半年完成,并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到20**年集团公司一级设立总法律顾问的要占50%以上;二是加快推进企业法律顾问机构建设,到20**年出资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都要设立独立的法律事务机构;三是探索面向社会招聘专职法律事务工作人员并给予响应的报酬,力争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四是加强对企业法律工作人员的培训,到20**年,出资企业法律工作人员中具有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的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

三、建立和规范企业决策中的法律把关程序。

企业法制建设要持续发展,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加快建立健全和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的作用。企业经营者要主动依靠企业法制工作部门,充分发挥其预防把关职能,把好签约、履行、维权三关,建立健全合同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使合同管理合法、规范、有序。要制定和完善债权债务、资金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招标投标管理、工商登记管理和法律纠纷处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在法律框架下运行。逐步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防范企业生产经营风险。

四、进一步加强法律纠纷案件管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合同分类管理范文篇7

长江口航道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基础,也是关乎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航道,在我国综合运输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构建适应建设工程管理的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是保障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建设工程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重大战略决策,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经国务院批准于1998年正式实施,是交通运输部直接管理的重大工程,由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负责实施,资金由中央财政投入。长江口深水航道为“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分期见效”,2007年二期工程竣工后,长江干线货运量跃居世界第一,至今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河运榜首。2010年三期工程竣工,航道水深增深,三、四代集装箱船可全天候进出长江口,五、六代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可乘潮进出长江口,使得南京以下“河港变海港”,“江海联运”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及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投资巨大,中央财政在项目建设期集中投入的基础上,每年持续投入维护经费10多亿,目前累计投资近300亿元。如何对工程实行高效管理,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为提高决策质量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是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现状

由于建设工程具有工程管理模式独特、组织机构复杂、生产难度大、建设项目异质性等特征,其工程信息管理难以满足综合管理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1.工程财务信息孤岛。用于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是C3A系统,财务管理软件是博科会计系统,两套系统各自独立运行,导致工程管理信息和财务信息缺乏关联互动,形成了信息孤岛。工程建设过程各业务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信息不共享互换,合同支付信息与财务支付信息在两套系统中相互脱节,导致项目管理者通过C3A系统无法掌握实际的资金支付信息,财务管理人员通过财务软件无法及时了解工程合同执行状况,从而影响项目投资控制和决策。

2.支付信息重复采集。在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信息采集。合同执行过程中,业务部门在C3A系统中录入合同及合同支付信息,提交财务部校核。财务付款后先进入博科系统录入支付数据,生成付款凭证,再进入C3A系统完成支付信息录入操作。这样财务支付数据分别在C3A系统和财务软件中各录入了一遍,属于信息重复采集操作。

3.数据准确性不高。在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完成合同实际支付并在财务软件中完成数据录入,因业务部门未及时在C3A中录入合同支付数据而无法在C3A系统中完成数据采集校核;合同支付时,财务人员在财务软件中已完成实际支付数据录入,在C3A系统中因合同支付金额不一致,需要合同业务部门重新提交付款再由财务进行校核;因合同支付数据和财务支付数据不一致,导致无法通过C3A实时掌握实际付款情况,容易产生数据信息不准确。

(三)建设工程信息集成化管理必要性

1.建设项目投资战略的需要。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技术难度大、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组织结构复杂、参建单位多和数据处理任务繁重,客观要求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高度融合,而人工处理不同平台数据难以满足工程管理需要。因此,构建建设工程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实现提升投资控制、业务(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等建设项目综合管理水平的目标。

2.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需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建国以来最大的水运工程,长江口由于受到巨大的潮量、径流量和流域来沙量的影响,河口河槽演变复杂,长江口通航航道所处的拦门沙河段,自然水深浅成为航道治理的难点。航道整治工程在水域借助于多种工程设施及手段进行,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工程。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及投资规模较大,工程呈现“三多”情况,即涉及参加建设的单位多,合同种类及数量多,变更因素多。项目投资的组成分解难度增大,加大了成本管理,投资控制的难度。

3.建设工程科学管理的需要。由于工程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难以进行协调;财务部门没有介入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对工程造价的构成了解深度不够,使得工程财务控制被动、滞后;大部分合同仍采取预算招标、费率招标等方式,在技术层面落后;结算、决算资料移交不及时全面,对财务编制财务决算,移交资产管理,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均带来困难。

4.建设工程管理手段的需要。目前普遍运用的管理软件如ERP等是针对制造服务业,不适用建设工程行业。功能上缺乏投资比较、投资预测和优化功能;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合同价、实际投资和决算之间缺乏比较分析功能;财务软件重在会计核算,仅具有通用简单的分析功能,针对性不强,投资控制数据、合同管理数据及财务数据不共享,形成信息孤岛,从而导致项目数据分离、数据重复、数据不一致和数据不完整等。

二、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构建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单位整体信息化规划,在长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结合管理会计信息化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一)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目标

1.建立信息集成化管理平台。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较多,关键点和周期长等使得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流很难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工程资金管理和工程的成本管理是工程财务管理的重点。通过信息集成化平台的开发和实践,使工程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控制管理型转变,重点强调工程财务管理对成本控制和资金控制的重要作用。信息集成化管理平台的建立,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2.实现工程财务管理精细化。工程财务管理没有形成有序的系统,导致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财务管理在监督和决策上没有起到应有的职能作用。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通过规范预算编制、成本控制体系、建立用款计划、付款机制和资金管理体系等手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规避以上风险,帮助实现工程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节省造价和提高投资效益。

3.提升工程建设财务人员素质。目前国内建设工程财务人员对工程财务管理规定和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办法熟悉深度不够,对工程建设业务流程、概预算管理等理解等流于表面,导致不能正确核算建设成本。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为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框架结构

1.总体架构。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统分为业务层、管理层和决策层。业务层是基础层,是信息和数据来源,业务层涵盖局内工程基本业务,包括建设过程业务和财务会计业务,通过系统底层架构将业务集成;管理系统是中间层,为各职能部门提供业务监管平台和分析监督入口,作为日常工作指南;决策中心是系统的决策分析层,将业务信息数据按照各业务模型汇总分析,为决策者提供航道治理工程进度、质量、投资各方面总体数据,便于决策者掌握工程总体情况及时决策,提供各类问题反馈机制,减少因问题造成工程延误(见图1)。

2.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是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的主体,由会计核算、投资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子系统构成。通过中间库归集各子系统基础信息,承担建设工程信息管理任务,同时向综合管理系统提供决策管理信息。会计核算系统沿用较为成熟的会计软件(博科会计软件),其他三个子系统如下:(1)合同管理子系统。合同是工程管理的主要手段,合同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对象。工程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对合同执行过程的管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和合同管理密不可分。财务管理和合同管理都涉及工程管理各个环节,是全面管理中互相联系不可缺少的内容。合同管理的目标与工程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2)投资管理子系统。投资控制贯穿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决算阶段,把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在批准的限额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保证在建设工程中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理想的投资和社会效益。工程财务在项目进程中每个阶段、涉及财务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控制,使建设工程投资成本在每一阶段都处于最合理状态。(3)资金管理子系统。工程开工后由于大量人员进场、大宗物资设备采购租借,资金需求量大,容易出现资金预测不准确、资金计划编制不科学等现象。如果对资金的需求预测不准确、不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资金规划使用,很容易造成前期资金使用过度,导致航道治理工程还未走上正轨就出现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如果出现由于筹资渠道和到款过程不畅通造成的资金出现周转不灵的情况,工程高层管理者和工程财务管理人员压力必将剧增,工程进度受到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资金管理系统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管理。

(三)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功能

除会计核算子系统完成工程会计核算任务,其他三个子系统功能如下:

1.合同管理子系统功能

(1)合同分类管理。通过集成化系统提出合同分类的建议,对不同分类的合同订立不同的管理机制:对工程项目直接费用如设备材料采购合同,工程分包合同这类数量大、履行过程较长的合同,通过系统中的合同信息,付款前根据工程进度数据,经过规定程序核准后,按合同要求支付工程进度款。同时依照建造合同准则,在系统内按照合同投资组成计算合同成本。工程项目间接费用合同,如融资合同、保险合同等金额大、风险大的合同,通过系统关注项目进度,及时将合同执行情况通过系统报告给决策者,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2)合同执行管理。合同签订前,通过集成化系统了解市场信息;合同签订后,通过集成化系统制定用款计划、预算方案编制;合同履行阶段,通过集成化系统加强合同费用的控制,了解工程质量和进度,为项目出谋划策;项目合同生效后,通过集成化系统平台实时汇总成本费用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合同执行情况,以便达到费用控制目的。合同签订以后,通过集成化系统制定用款和支付计划;合同执行过程中,合同的变更、索赔及审批控制,对合同履行过程的计量、支付、结算、处理过程信息掌握、流程监督,实现合同全周期管理。

2.投资管理子系统功能

(1)工程设计阶段管理。审查设计阶段通过集成化系统把预算控制在批准投资估算内;设计费用支付与工程设计成本测算;项目投资和工程交付使用后日常开支费用。在集成化系统中,输入和测算每阶段投资费用组成,并与上期进行对比分析,做好投资总额纠偏与控制。(2)工程招标与发包阶段管理。根据系统中已发包工程和待发包工程实际进度与金额,利用系统中数据信息的计算与汇总,判断工程实际投资是否超出工程预算,辅助把控招标与发包的各阶段投资总额。(3)工程施工阶段管理。财务全面管理合同执行,通过系统获取项目实时进度,严格按照合同支付制度和流程,完成合同款支付;并通过系统了解合同变更情况,控制好合同支付比例,降低合同风险。系统中按照投资项的计划投资、最新合同价、合同结算价、合同变更、完成投资、合同支付实时对比,工程财务通过投资数据的明细辅助控制工程总体投资。(4)工程竣工决算结算阶段管理。通过系统合同结算管理功能,工程财务配合项目管理者做好合同结算审核工作,并对已结算合同完成合同执行过程投资分析。竣工决算阶段,工程财务通过系统中合同执行过程数据,完成决算工作和项目投资分析。

3.资金管理子系统功能

(1)资金支出管理。通过系统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项目策划和前期运作费用。人员调遣费、工资、福利、补贴、培训费等;修建生活营地、道路、水电设施等设施所需资金;自有设备调遣费、使用费以及新购租赁设备费、零配件费用等。日常管理费、不可预见费。(2)资金收入管理。科学预计资金到款时间和总额。在系统中制定资金收入计划,并结合资金支出计划,做好资金运作工作。通过系统对资金账户的管理功能,掌握资金使用和结余情况,便于编制准确的资金收入计划和管理资金收入工作。

三、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创新与效应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建设运行以来,有效地进行了投资管理,控制了工程费用,节约了工程成本,在管好用好资金、发挥资金效益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提升了建设工程整体管理水平,达到了预期目标。

1.产生了巨大的宏观经济社会效益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为建设工程产生巨大宏观经济社会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长期跟踪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建设,2014年“长江口深水航道经济社会效益研究”报告结论是:“经济效益方面长江口深水航道产生的经济效益为95.95亿元,同比增加了1.96%。其中,航运经济效益81.86亿元、港口经济效益14.09亿元,分别增长了1.22%和6.51%。社会效益方面深水航道疏浚投资拉动GDP增长15.7亿元,货运量增加带动GDP增长1113亿元,拉动财政收入增长248亿元,带动就业9.9~12.4万人”。“对于上海自贸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沿江经济带、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力拓展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带动了东中西部产业转移和长江流域城乡综合协调发展”。

2.建立了建设工程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统

长江口航道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通过集成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极大地增强了内部管理会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集成信息系统高度的倍增性,显著提升了局内部管理会计在航道治理工程管理中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局内部组织管理会计的运作方式,为企业提供新型的管理模式。将项目管理集成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相结合,以集成信息系统改造和提升管理会计水平,是促进管理会计转型与升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及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提高了建设工程管理效率

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为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保障,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内建立的监管体系有力的保证了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的可控性。通过集成化系统的建设与实际运用,有效破解了设计深度不够和设计变更不到位,设计存在设计深度不够、设计方案不合理,工程量不准确,工程造价变动大,突破项目概预算;设计变更把关不严,没有签证、事后签证或越权签证导致工程量增加,从而造成工程造价的突破,使原来的中标价或合同价失去实际约束等各类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建设工程管理效率。

4.提供了建设工程管理决策支持体系

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是以数字化信息呈现模式为基础,以流转集成信息为依据,以统一标准的制度流程为手段,确保合同统计数据和合同价更加精准。通过对估算、修正概算、预算、合同价、结算价等投资控制数据与合同管理数据的无限共享,确保了数据的内在统一性以及投资分析更加到位。分析和统计结果为长江口航道管理决策者提供各种决策方案,从而减轻了管理决策者从事低层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负担,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5.创新了建设工程信息管理技术

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建立了数据模型工具,通过中间库的建立,消除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建立合同支付信息和财务信息对应关联,实现信息同步;中间库的建立,无需财务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信息箱系统中数据录入,避免了数据信息重复采集产生的工作;同时因为中间库的建立确保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数据互动关联,且建立准确对应,无需再进行数据核对,大大减轻业务数据录入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通过对现存问题的消除,真正实现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数据同步关联,使两个系统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成为一个集项目管理信息和会计管理的集成化管理平台。

6.提高了建设工程资金使用效率

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管理功能,实现了概算(预算)全过程管理,降低了工程成本,节省了大量财政资金。据统计,一、二、三期工程中主要部分的建筑物整治工程比概算节约4.37%、2.41%、2.75%;航道疏浚工程节约2.015%、5.176%、0.749%。维护工程中的疏浚工程节约2.22%;建筑物整治工程节约1.80%;船舶运行项目节约1.26%。通过已建设完成工程项目的对比分析,工程总支出在建设期内控制在概算的95%内,维护期控制在预算的97%以内。

7.发挥了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示范效应

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所蕴含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方法体系及信息化解决方案,可为大型基础工程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大型基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不仅在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提高了管理效益。该成果基本原理在上海世博会工程、上海内河航道治理工程、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等多个大型基础建设工程应用效果较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信息化管理集成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以创新的管理思维,探索了大型建设工程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体现了管理出效益的新的财务管理新思路。这一创新管理模式,不仅对充分用好、管好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业内的高度关注,已被多家大型建设工程借鉴和采用。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方法体系以及信息化解决方案,对推动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建议

合同分类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师分类管理职称分类评审

一、引言

教师职称评审影响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以及教学水平影响着每个高校的长期发展,而职称评审作为评选机制,起着选拔、激励、导向的作用。2017年3月广东省将高校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到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过程控制主体从政府转移到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从相对统一转变为具有高校特色,意在改变过去职称评审中的“一刀切”现象,实现教师职业多渠道发展,推进教师人才队伍结构的多元化建设,回归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因此,研究职称评审制度标准体系,有助于提高其制度的实操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牛津大学社会学教授A.H.Halsel和MartinTrow(1971)透过社会学的视角,对大学的教师职业做了综合性的论述,强调教学在学术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呼吁对教师评价要加大教学方面的内容。Finkelatein(2011)通过对全美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改革实践研究得出:高校日益增加非终身制教师的雇佣,使得教师的职责被逐渐分化,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任务得以分类评价,学术职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外高校对高校教师晋升制度的评价标准主要涉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RichardMiller和CharlesFinley(2000)谈到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是美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中最重要的因素。为了更专业、公平地评价论文的质量,美国高校通常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将申请人论文外送国外专家评审。RobertCannonDavidNewble(2000)在分析了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终身教授职位的评审标准后,谈到候选人不论进行学术研究时间的长短,都应该有真正高质量的成果,而不仅仅考虑成果的数量。国外学者对职称评审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研究国别之间差异化的教师学术职业发展;从微观层面对高校内部个案的晋升政策进行研究。(二)国内研究综述。近些年来,分类管理成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趋势。职称评审制度,作为教师分类管理关键内容的晋升机制,许多研究学者对职称分类评审进行研究。陈惠雄和胡孝德(2007)通过对高校教师多样化职业类型的分析,提出对具有不同能力特征的大学教师实施职称———职能配置定位的分类管理的新思路。赵梁红(2009)提出职称评审制度应依照教师特性差异来设计改革方案,逐步向现代分类管理模式进行转变。根据教师的学科专业和承担的任务分别划分为分学科专业管理和分层分类管理。汪建华(2013)对于评审标准重视科研成果和重视成果数量的问题,提出在标准制定上要体现教师的综合能力,要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打破学术论文至上的局面。从评价标准上看,学者们的建议大多是改革“科研至上”的标准体系,建立适合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标准。综上所述,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都是从理论上对职称分类评审做探讨,较少进行实证研究。(三)相关概念界定。职称分类评审,是按照岗位管理思想对高校教师分类评审,在传统学术职务(助教、讲师、副教授与教授)的四层职称梯度基础上,对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教授)资格要求,按照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工作重心不同划分,形成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社会服务型四种评审条件模块内容,教师可就自身特色和个人发展需要,自由选择职称申报类型,符合同一类型条件和要求的教师则获得相应类型的职称称号。虽然各省市的职称分类标准有所不同,但主要都是围绕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划分类别。职称分类评审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以往高度统一化的评审模式,改变评聘中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利发展形势,缓解教学与科研的矛盾,通过教师职务多样化分类评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激励教师提高学术生产力的目标。

三、珠海市A高校教师职称分类评审调查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本文选取珠海市A高校作为调研对象,对教师职称评审的行政管理者进行详细的访谈,并对参与教师职称评审的申报老师采取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珠海市A高校是一所成立十余年的普通高等学校。下设有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工业自动化学院、航空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商学院、布莱恩特学院、中美国际学院等13个专业学院,现有统招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两万余人,目前该校现有专职老师600余人。本次调查通过网络调查方式回收有效问卷182份。问卷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方式随机发放给各院系的教师,保证了问卷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本次调研回收的182份问卷中,男女比例分别占53.3%和46.7%,男女比例比较均衡;被调查对象主要年在31~55岁之间,其中中年教师(31~45岁)占比71%;68.68%的样本个体拥有硕士学位,17.58%拥有博士学位;在被调查的对象中一半以上目前已具备中级职称;77.47%的受访者没有参加上次学校组织的职称评审。(二)调查结果分析。1.A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现状分析。(1)受访者对目前职称评审标准的了解程度。大部分受访教师了解职称评审条件标准(67.58%),但是非常了解的只占9.34%,在“不太清楚”的59人中,37人是专任教师,8位管理岗人员,8名辅导员,6位教辅人员。(2)受访者对职称评审标准制定者的看法。目前A大学职称评审规则主要是在广东省职称评审规则的基础上制定,制定规则前会进行意见征求,但这些教授大多同时是各学院的行政领导干部,65.93%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审规则应由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共同制定,甚至有31.87%的教师认为话事权应当在学术人员手中,表示职称评审规则由行政人员决定的教师占极少部分。表明A高校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评审规则应该共同制定。(3)受访者对教学质量在该校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地位的看法。在A高校教师关于教学质量在该校的作用地位调查中,31.87%教师认为教学质量在该校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地位比较重要,37.91%教师认为教学质量在该校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地位比较重要,21.43%教师认为教学质量在该校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地位一般,只有8.79%的教师认为教学质量在职称评审的作用地位不重要。(4)受访者对职称评审对科研成果和论文的要求的看法。在A高校职称评审对科研成果和论文的要求的调查中,30.22%的教师认为该校职称评审对科研成果的要求过高,48.9%的教师认为该校职称评审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比较高;26.92%的教师认为该校职称评审对论文的要求过高,45.6%的教师认为该高校职称评审对论文的要求比较高。说明A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论文要求相对较高。(5)受访者对教师职称晋升的关键的看法。关于职称评审晋升,其中85.16%的教师都选择了学术水平,90.11%的老师选择教学水平,44.51%的教师都选择了社会服务,51.65%的老师选择任职资历,选择学历学位的教师占总样本数量的41.76%,还有8.24%的老师选择了其他,其中有老师表示要看学生和同行的评价、工作量和职责。这个数据表明A高校绝大多数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2.A高校教师职称分类评审认知分析。(1)受访者职称分类评审划分方式的看法。86.81%的教师认为划分教学岗、教研岗、科研岗并相应设计不同的评审条件切实可行,12.86%的教师认为此分类不可行,其中原因包括:科研教学并重,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无法分开,没有科学的划分方法等等。说明绝大部分的教师能够接受该分类评审标准制度,但是需要有公平合理的分类评审标准。(2)受访者对教学岗中教学和科研考核比重标准的看法。35.14%的教师认为教学岗的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7:3,32.43%的教师认为教学岗的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8:2,14.19%的教师认为教学岗的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9:1,说明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岗中对教学的考核应占70%以上,以教学为主,而对科研则要求应该相对比较低。(3)受访者对教研岗中教学和科研考核比重标准的看法。多数教师认为教研岗的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5:5,占样本总数的53.38%,12.16%的教师认为教研岗的教学和教研的合适占比为7:3,14.19%的教师认为教研岗的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6:4,说明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教研岗中对教学和科研的考核比例应该大致持平,还有一小部分的教师则认为由于A高校为应用型大学,更多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学的要求更甚,在教研岗中教学部分的考核仍应该略高于科研。(4)受访者对科研岗中教学和科研考核比重标准的看法。39.56%的教师认为科研岗中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3:7,30.22%的教师认为科研岗中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2:8,15.38%的教师认为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1:9,8.24%的教师认为科研岗中教学和科研应该各占一半。说明绝大部分教师认为科研岗中对科研部分的考核应该占绝大部分,但是有部分教师仍然会认为在应用型大学中即使是科研岗也不能一味做科研,对教学的部分仍需关注,科研岗教师不能将所有的精力放在科研,需要兼顾到教学。

四、A高校教师职称分类评审实施策略

合同分类管理范文篇9

由于受地域发展空间和市区整体规划限制,我区税源结构近年来逐渐形成户多、面广、税收支柱企业少和税源分散的特点,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在抓好骨干税源基础上,时刻不忘地方小税种的管理,尤其不忘加强印花税的征管,做到“抓大不放小”,坚持以据实征收和按比例核定征收为主,以源泉控管为辅,全面推进了印花税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做到“小税大抓,薄税广收”,小税种做出了大文章,印花税收入实现了连续三年大幅度增长。20*年征收印花税56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20*年征收印花税77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20*年征收印花税1*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仅三年时间,我区印花税收入实现了大的跨越。

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由于一些制度和体制上的问题存在,不利于印花税的实际征收管理,限制了印花税收入的稳定增长。为了进一步加强印花税的征收管理,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印花税的征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便找出应取的对策。

一、当前印花税的征收管理情况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是一种兼有行为性质的凭证税,具有征收面广、税负轻、由纳税人自行完成纳税义务等特点。印花税的纳税人十分广泛,具体包括各类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商投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经营者、其他经济组织及其在华机构等单位和个人。印花税的缴纳方法与其他税种有所不同,它是由纳税人根据税法的规定,自行计算应纳税额、自行购票、自行贴花、自行注销、完成纳税义务。在管理方式上,按照税额大小,应税项目纳税次数多少及税源控管需要,分别采取自行粘贴或按期汇总缴纳方式、委托或代扣代缴三种纳税方式。印花税自1988年实施以来,税务机关不断强化管理,不断完善征管办法,保证了印花税收入的稳步增长,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新《税收征管法》的颁布实施,印花税的一些征管规定已不适应现行征管的需要,与《税收征管法》难以衔接等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加强印花税征收管理,堵塞征管漏洞,方便纳税人,保证印花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省局于20*年制定下发了《河北省印花税征收管理办法》,明确印花税实行据实征收和按比例核定征收两种方式。

二、印花税征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印花税的一些规定已不适应实际征管需要

1、现行印花税条例与新颁布的《合同法》不相适应。《印花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应税凭证采用正列举法,合同名称基本是根据原来的《经济合同法》中的10类合同确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健全,1999年10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新的《合同法》。新《合同法》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共计列举了15类合同,与旧的《经济合同法》相比较,新增了6种合同,变更了合同名称5种。《条例》与新《合同法》所列举的合同之间有差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签定的各类经济合同名称也不一致,导致就合同是否为应税凭证问题,征纳双方易形成争议,加大了征管难度。如中介服务中签定的合同、专业保养服务中签定的保养合同等,在经济活动中出现频繁,但由于无法与《条例》中已列举的合同对号入座,征收依据不充分,造成了税款的流失,使新《合同法》颁布以来印花税税目的调整成为必要。

2、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印花税提出新的挑战,电子商务的数字化,无纸化办公将传统交易方式下的合同、凭证隐匿于无形,印花税依据原有的课税对象额与计税依据由于电子付款中的加密技术等原因很难确定,我国现行印花税制度针对传统交易方式而订,还末制订与电子商务相对应的条款,存在征税盲区,极易造成税款流失,损害国家利益。

3、企业部门之间交叉管理导致征管难度大、合同等凭证应纳印花税的缴纳和征收不到位。印花税征收面广,情况比较复杂。在一些企业中,由于合同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不同,不同业务的合同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销售合同一般由销售部门保管,原料采购合同由采购部门保管,等等。作为应纳税凭证的合同其计税依据是合同所记载的金额,并不反映在纳税人财务会计账簿、报表等会计核算资料当中。这样,客观上容易造成企业的办税人员不能全面掌握企业签定的全部合同,而导致不能准确计算印花税计税依据。在税务机关实施税务检查过程中,要求纳税人提供有关合同时,有些纳税人往往借故不提供或者不全部提供合同;而税务机关现有的管理手段也不能有效监控企业的合同签定行为,依靠税务管理人员对企业不同管理部门逐个检查、逐个计算和汇总也不现实,且工作效率不高。

(二)印花税税源分散,难以有效监控。印花税由于税源比较分散,分布与社会各个层面和环节,涉及面大,难以有效监控,尤其体现在个人私房出租合同、建安合同、购销合同、产权转移合同等应征凭证上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上,税务机关很难全面掌握合同的签定数量和合同金额等情况,基本形成了纳税人申报多少税款就入库多少税款的局面,造成印花税流失现象还相当严重。其主要原因还是税源监控不到位,应税凭证难以查实,纳税人申报不实,税源监控渠道单一,不如实提供有关应税合同的,税务机关就无法准确核实。计税依据难以掌握,各部门、各单位协作不强,信息交流困难,造成税源不宜掌握,税收监控和管理难度就更大了。

(三)现行按比例核定征收规定属于粗放式管理,不能充分体现依法治税、公平税负的精神。

现在实行的征管方式依旧是纳税人自行申报和委托,但委托的面小,成本大,加之印花税税额小,税目、税率繁杂,计算麻烦,的效果不高;自行申报的准确性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使纳税人偷税现象比较普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现行的按比例核定征收,可以说是一种权宜之技,只是解决当前印花税收入稳定增长问题,而与依法征税,及时、准确、公平、合理应收尽收的原则、目标不一致。核定征收有负面影响,属于粗放式管理,不能充分体现依法治税、公平税负的精神。

(四)纳税遵从度不高

目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还比较淡薄,印花税由于纳税人自行申报,自行计算缴纳,加之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淡薄,容易造成偷逃税现象,另一方面除了纳税人主观原因外,个别税务部门也存在税法宣传不够深入、认为是小税种而重视程度不够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加之处罚不力,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查处,没有真正体现出税法的威慑作用,使纳税人对偷、逃税没有产生畏惧心理,纳税人的法制观念也就难以形成。

三、强化印花税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印花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请上级完善和修改《印花税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

针对印花税制度及征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经济和税收工作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印花税的作用,促进依法治税,应收尽收,我们认为需要提请上级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条例》和《细则》。扩大征税范围,与修改后的合同法相衔接,结合新的合同法修改印花税税目,把以前遗漏的和新出现的合同增补进去,对所有经济类型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都征收印花税,且对应税凭证不再采取正列举的方式,仅对免税凭证的种类进行列举,便于税务部门和纳税人操作,简并税目,规范税率,减少征管难度,使印花税成为一个稳定的地方税源。

(二)树立现代税收征管理念,改革征管方式

在管理体制上要树立现代税收征管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征管方式,扩大委托范围,明确代扣代缴义务人,将现行条例中“发放或者办理应纳税凭证的单位负有监督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义务”,修改为并没有明确规定发放或办理应纳凭证的单位有代扣代缴义务,因此,要明确印花税代扣代缴义务人及其权利和义务。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积极进行纳税评估。加强认定处理,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税收征管的最终目的就是依法治税,对纳税人而言就是要依法纳税,对于税务机关来讲就是要严格执法,应收尽收。树立服务与管理相统一的现代税收征管理念。

(三)发挥综合治税的作用,强化源泉控管

印花税税源零星、分散、单靠税务机关的自身力量,管理成本高,工作难度大,因此,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作,凝聚社会力量,构建一个依靠政府领导,税务机关管税、各部门协税、社会力量护税的综合治税网络。社会综合治税是全社会参与的一项工作,建立综合治税社会协调机制,明确职责、提高综合治税组织的功能,交流涉税信息,积极举报偷逃税行为,加强税源管理,积极与银行、保险公司、房管局、城建局、公证处等有关单位沟通联系,及时取得应征印花税合同的相关信息,做到齐抓共管、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税收工作的良好局面。

(四)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实施精细化管理

完善印花税的专项检查制度,定期开展印花税纳税执法检查,对有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的,严格按照税法规定予以处罚,并将其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实施重点监控。改变过去税务部门在执法上的心慈手软的态度,通过处罚促使纳税人纳税意识提高,尤其对纳税人不主动和不如实申报的,不按规定缴纳印花税的,不按规定注销印花税票的行为要严格按照征管法和印花税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真正体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税收不分大小的观念。同时税务机关要实施分类管理,加强印花税的税种管理,抓住印花税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抓深、抓细、抓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合同分类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合同闭环管理;公立医院

一、合同管理的意义和必要性

医院内控建设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等。同时,为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对大额资金投资、采购实行集体决策,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经济合同管理作为医院规范使用资金、体现经费使用效率的载体,是医院管理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合同管理包括资信调查,合同的审查、会签、审批、签订、登记、备案,以及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履约评价,纠纷处理,合同分析和统计等,涉及医院的多个部门和岗位。由此,对于合同管理的适当授权、岗位分离、归口统一、风险控制等需要系统地制定内控制度和流程设计。本文以S市R医院的具体实践为基础对此展开探讨。

二、R医院合同管理的实践

(一)在单位内控环境建设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快推行医院合同信息共享,提高合同风险意识,加强部门间沟通,为做好合同的协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1.建立并完善医院合同管理相关制度R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中有明确规定对于合同管理的内部审计事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中包括合同内控制度的设计;《医院合同管理制度》中对各种业务类型的合同明确授权和流程管理,以及合同的变更解约与纠纷处理管理等。为利于合同评价,R医院制定了《医院采购需求和履约验收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强调以下几点。(1)采购需求、履约验收的描述应当清楚明了、表述规范、含义准确、能够通过客观指标量化的应当量化。(2)对于履约周期较长的合同,应当约定合同双方的联席制度,确保合同的有效执行。(3)使用科室为合同执行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合同的全面履行、熟悉合同的主要内容、合同范围、合同执行要点及特殊情况处理,落实双方的权利和义务。(4)合同归口管理科室应当对乙方合同的履约验收评价进行汇总,评价结果可作为合同续签、采购评标资质得分的重要依据。2.加快推行医院合同信息共享通过经济合同信息化管理,医院领导能全面及时掌握医院所有重大经济活动的内容及执行进度,相关部门也能在职权范围内,掌握经济合同的签署、执行及付款情况,动态查询本科室经办合同流经的环节及业务动态。财务部门可以根据合同签订内容和付款申请的审批结果执行付款进度,使业务流程高效、顺畅,从而实现合同执行部门间的协同管理。R医院合同信息系统建设大致分为4个阶段:①对合同备案要素和流程进行梳理,论证和推演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需求;②确定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子模块的嵌入路径,细化系统功能的设计,制订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方案;③上线试运行,对涉及合同管理的各相关部门进行宣讲和推介,反复跟进和修改系统设计试运行的缺陷;④和财务信息系统实施对接,实现合同信息流、资金流的共享。另外,合同信息系统设置了合同到期续约的预警功能;设备维保合同的关联性操作;耗材合同签订单价和入库验收信息的匹对等功能。同时,对于合同审计意见进行统计和分析,实行分类管理。3.积极组织内控培训,加强沟通,提高合同管理的风险意识合同一旦签署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严格遵守合同条款。再者经济合同事项往往是医院的大额资金,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医院所有合同管理的相关岗位人员都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审慎对待合同的谈判、拟订、审核、审批和纠纷处理等。在合同签订的日常业务流程中,从临床科室的业务需求动因和参数、采购部门的合同谈判和评标结果、到财务部门的资金预算情况,将流程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组织内控培训和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岗位责任心,规范合同管理。(二)医院各职能部门在合同内控制度执行方面,运用合同授权审批、归口管理、岗位分离等风险控制方法,实现合同内部控制管理运行的有效性1.严格实行合同授权审批、会签备案制度R医院规定所有经济业务事项签订的合同都是由相关职能科室拟定,由财务、纪检、内部审计参与合同会签备案,分管领导和法人审批后签订合同,不具备法人主体资格的部门负责人甚至经办人员不能代表法人直接对外签订经济合同,部门内部用章不能代替医院公章行使合同生效权利,通过严格实行合同授权审批、会签备案制度规避了医院经济管理的漏洞,也有效控制并降低了医院合同的外部风险隐患。2.合同流程管理实行岗位分离,采购需求实行归口执行合同管理流程包括业务需求尽职调查、谈判、招标采购、合同文本拟定、会签备案、审批、签订、盖章生效、合同归档等管理环节。首先,R医院科室需求经科室民主评议后,院内逐级审批同意采购,属于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形成书面办公机要,再由相关职能科室组织专家实施政府或院内招标采购、谈判,合同起草拟定之后,交给纪检、财务、内审部门会签备案,内部审计部门对于合同拟定、业务项目相关情况出具内审工作意见,重大经济合同还需经法律顾问把关,备案情况经分管院领导和院长审批,最后由医院办公室盖章、合同生效,整个过程执行内控制度不相容岗位分离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于审批通过的采购需求,严格实行合同采购归口管理,采购归口管理部门执行采购信息的公示公告,接受信息公开和监督。3.合同文本及相关采购信息备案情况的审核《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依合同履行义务、遵纪守法等。合同法律关系由合同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组成。主体是指参加合同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客体包括行为、物、财产、智力成果,内容是指合同主要条款所规范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首先,从形式上审查合同,包括开头、正文、签署部分,一般会出现的问题有合同主体名称不一致、合同名称和实质内容不符;合同金额、时间、地址、法人代表等信息错误。进一步,对于合同实质性内容进行逻辑判断和审核。(1)充分了解对方的法人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确保其履约能力和信誉;查看营业执照及年检情况,注册证、经营许可证和经营范围,授权经销资格,审查签约人有无签约权限,对于初次合作的单位,重点审查对方人身份、权限范围、期限等。实际工作中,主要看签约代表是否为单位负责人或是否有委托授权。(2)审查采购招投标文件、评标记录文件。根据合同内容和范围,查看招投标文件的响应情况,分析判断其与合同内容的一致性,特别是要注意标的额比较大、履行周期比较长的合同,需要明确甲乙方的合同签署义务,做到采购需求明确、合同项目实施进度清晰,有验收标准,对合同履约情况有评价要求。(3)合同附件的审查。审查时关注合同有无附件以及附件与主合同的关系,审查附件的内容是否与主合同一致。相当多的合同其附件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按照主合同予以同等对待。(4)明确合同终止、变更条件,以利于合同履行过程中降低或控制不确定因素的风险。(5)避免合同争议出现损失,应设置保护性的条款,明确合同争议解决的选择地。4.统一制作关键、重要业务的合同模板理清业务范围,规范基本业务需求,明确合同双方主体责任和义务,标准定义合同模板,有利于保护医院经济合法权益。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的一项重大任务,信息系统应用涉及部门多,开发需求复杂且有差异性,有临床服务类、临床管理类、医院运营管理类等,通常情况下都存在开发周期较长、信息系统接口兼容不统一、注重后续信息系统维护等业务特点,为降低和控制合同履约风险,需加强合同的需求管理,R医院制定统一的“信息技术服务合同”模板。在合同模板里,要求清晰填写信息技术开发项目的执行计划进度和阶段性技术服务输出的成果,对开发人员技术资质提出要求。同时,在合同中要求明确指定医院项目负责人和系统上线过程中科室跟进负责人,以强化甲方合同监管主体责任。

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