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分析5篇

时间:2022-11-13 10:02:29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分析5篇

第一篇: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质量的策略

一、从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提升课堂提问方法的策略及意义

1.通过巧妙地设置导入语创设问题场景,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提问中给学生制造想象回忆的空间如,讲《我的四季》这篇课文时,可以创设引导语“人的一生如同四季一样,必然要经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不同的是,属于我们人生的四季只有一次,自然界四季却循环不息、轮回往复。我们该如何去度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四季呢?”在讲导入语的过程中可以配合相应的图片背景或适应场景的音乐文字等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进而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

2.根据提问的作用和目的提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以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或为新课程学习做铺垫为目的可以提认知型的问题,如“文章的作者叫什么?他的作品有哪些?我们之前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以既要求记忆又要求理解变通的可以提理解性问题,如“如何理解《骆驼赋》这篇课文中的范介民‘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并且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骆驼的行动?”等类型的问题;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点、认知、思想对各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照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提评价型问题,如“是什么让《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在非常态下仍然活了下来?”等;还有一类是探讨性问题,它是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知、共同合作探讨,让学生从书本和书外去思考为目的的问题,如“《安妮日记》中的安妮在特殊环境下为什么会有超越年龄般渴望自由的苦闷心理?”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对各类知识方法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并能高效地评价它们、运用它们。对学生长久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动力,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二、从初中语文学生的立场去提升课堂提问方法的策略及意义

1.在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提问

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知识,不同类型的问题应该运用在不同的课堂情境和学生个体身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跟踪等方式将提问方式有效地落实下去,如认知类的问题相对简单,可以对学习基础不是很扎实、有待加强的学生进行提问,理解性、评价性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可以让认知、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学生去回答。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所设问题的不屑一顾的态度,也不会出现题目太难,学生对问题敬而远之的消极课堂状态。

2.在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提问

对于初中生而言,在语文课堂上,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提问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这些心理因素包括畏惧、叛逆、从众心理。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他们都有保护自己自尊心的本能,出于对自尊心理解的不成熟,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抱有谨慎、不轻易判断的心理。所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学生加强班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提问的真正目的和用途。对于不能回答或答错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态度去鼓励他们发现和寻找正确答案。叛逆心理的产生,是由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不和谐造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尊重、信赖、公正的方式对待学生,以积极的提问方式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思考水平和培养健康的学习心态。对于学生的从众心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创新型探讨类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探讨问题,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只有从排除学生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出发,合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进行交流互动,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特定的、有限的课堂学习上。总之,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质量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民主,师生和谐,使课堂知识得到高效的扩充,教师得到更高的肯定,学生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学校能更宽、更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作者:徐凡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

第二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牢牢把握课堂提问的原则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的关键点在于教师的“导”,而这个“导”字很大意义上都是教师提问的效果来决定的。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对于问题的提出,该如何掌握呢?老师应牢牢把握遵循“一味“”二度“”三性”的原则。所谓“一味”指的是凸显本色,散发的语文“味”。“二度”指的是符合实际,体现难度;先易后难,体现阶梯度。“三性”指的是趣味性、有效性以及针对性原则。在语文课堂中,值得大家思索的地方往往有很多,因此问题肯定也不少,但很多老师为了深入拓展、探究教材的内容,对学生们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从而偏离了所要讲的课题,将语文课变成了“品德课”,经常的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关联的问题,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们《三峡》时提出的“就你手中掌握的资料来看,三峡工程有什么作用”,这种问题根本就不是学生们在课堂上该去关心的事,这样的上课结果会大大的降低教学的效率。而“二度”主要讲的是通过与学生们自身的情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一步一步的来,先简单后复杂,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提问,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让学生们无从答起,或者只回答“对”或者“不对”。比如教师讲授了《拿来主义》时,一开始就提出很难的问题,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老师们可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拾级而上的来提出问题,进而对提出的问题已分解的形式来提出:(1)“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2)为什么要送去?(3)送去的目的是什么?(4)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5)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这样一步一步引领的方式提问,不仅能让学生们水到渠成的理解了送去主义的本质,还容易体会到文中所举的三件事的讽刺意味。“三性”主要是在课堂上提问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还要注重创新意识,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以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活跃他们的思维。体现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全面性,本着吸引所有学生都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根据问题的难易性程度,从而选择对象提问的目的,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

提问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一下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并且与课文的重点、难点又紧密结合的,那么必定会激起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的欲望,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启发性,那么就会阻碍学生们的思维开发。吕叔湘曾经说过:“教师提问一定要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学生发问离题,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纳入正轨。”由此可见,怎样提问真的是一种艺术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曲折式提问,有些教师提问相对来说太过于直接,这样学生在理解上有时会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委婉含蓄的曲折式提问的方式,来激起学生们的回答兴趣,比如在讲到《清平乐.村居》中的“最喜小儿无赖”这句诗时,如果老师直接的去问“无赖”一词所表达的是什么含义?必然会显得太过突兀,老师们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来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这样学生们就更能明确无赖的指向,从中理解“无赖”的含义。二是比较式提问,指的是教师们让学生通过不同事物的对比,来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种提问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建立自己的信息之间横向联系的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能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思维明辨能力。比如在《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中,它们所描写的分别是两个季节的景物,那么它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相同之处在哪呢?为什么会有相同之处呢?通过这样一步步引领的方式提出的问题,就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加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与高尚的情操。三是拓展式提问,指的是在课文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深一些问题的想象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比如教师在讲授《变色龙》一文中时,可以根据文中的一些具体情节“那群人为什么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来设计拓展式的问题“,那群人为什么对着赫留金笑,赫留金难道是咎由自取吗?这表现了那群人怎样的心理?这又预示着什么呢?”这样学生就能马上的运用他们的思维空间,来对问题进行领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不断的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把握好“一味”“二度”“三性”的课堂提问原则,适时地、科学地、有效地提出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调动起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全方位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

作者:王珊 单位:莱西市沽河中心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课堂提问应遵循趣味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生动,避免死板。课堂提问的目的之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听起来、学起来有新鲜感。趣味性的提问也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设置问题。

2.课堂提问应遵循针对性原则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不能只重视趣味性,还要遵循针对性原则。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记住有用的内容。教师提问前应把握问题的方向和重点,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理解,是经过认真思考和规划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问题要合理,设置的每个问题都要有针对性,具备准确性,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后可以有所收获。理解问题的整个过程,就是提升能力的过程。针对性不仅体现在问题的针对性,也体现在提问对象的针对性。课堂提问是针对全体学生,但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提问对象。3.课堂提问应遵循有效性原则有效性的提问,意为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学生众多,每个学生接受新事物和理解问题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考虑每个学生的情况,综合评估,提问要有效,争取让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并把握所学知识。针对性设置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

二、确保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1.根据内容灵活提问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语言中蕴含丰富的内容和信息,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设置问题让学生解答,不仅问题毫无吸引力,而且还丧失了语文中包含的内涵。根据内容灵活提问,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充满兴趣研究问题深一层次的意义。在挖掘答案的过程中,自主思考,或者与其他同学互动合作,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配合能力。

2.抓住时机提出问题

教师在讲课之前,做好备课工作,吃透教材,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置问题,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空间,争取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课堂提问时,观察学生的动态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设置问题情境时,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时机,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及时给出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回答,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在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得以提高。

3.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提问

每个班级学生众多,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教师提问可以动态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有效性的提问。设计问题避免简单机械,让学生有效的理解问题,吸收问题,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4.让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解答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转换提问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提问的意识,有疑问或者有不同观点,要让学生大胆提出,并不断激励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或方法,从而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取得进步。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害怕出错或者碍于面子,不敢提出问题,很多疑问没能得到及时处理,带着问题学习下一个知识,这样,往往丧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完全理解问题,也没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教学中可以制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姜晶妍 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1.心理发展意义:提问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课堂提问的心理意义在于揭示认识上的差异,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课堂提问的发展意义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较大的作用。

2.认知意义: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教师的提问就是让学生沿着合理简捷的途径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遵循合理的思路较快地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3.调控意义:提问是课堂上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提问的调控意义在于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获得反馈信息,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因此提问的调控意义能使师生双方相互沟通,克服盲目性,协调教学活动。

二、课堂提问的现状

1.课堂提问“三多三少”。即,(1)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教师提问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有些问题学生即使不看书,也能对答如流。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2)“尖子”学生回答问题多,中下层学生回答问题少。这种现象较为普遍。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都被“尖子”学生“包”下来了,中下层学生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3)注重结果多,展现过程少。教师往往只满足于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即结果,学生也往往只注意教师提供的结果。

2.出现“三多三少”现象的原因是课堂提问存在的三个问题。(1)目标不明。(2)缺少层次。(3)单向发问。

3.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存在三个通病。问题设计的第一个通病是浅表化。教师设计的问题不是“是什么”,就是“怎么样”,全在课文的情节上打转。这些问题,学生从课文中的片言只语就能回答,根本无须深入思考或体察感情。问题设计的第二个通病是简单化。教师自己已有了结论,教学时尽快把学生往现成的结论上引。班上有个别好学生得出了结论,教师便误以为全班学生都已达到目标,万事大吉。问题设计的第三个通病是烦琐化。问题多而琐碎。一节课问上几十个问题也不少见。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要求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要求,我们对有效提问的标准可做如下四点界定。(1)首先要求“从文悟道”。也就是从语言文字入手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语文学科所承担的双重任务决定的。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思想教育,如何渗透德育,必须“从文悟道”。(2)紧扣目标,注重整体效应。每个问题都要从整堂课考虑,提高向心性。(3)要能激起思考,促进认识发展。问题设计必须以学生原有基础为起点,每个问题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有价值,问题前后之间有逻辑联系,引导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4)组合精巧,难易适度。课堂提问的问题应精巧地组合起来,同时,要求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一篇课文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按照怎样的思路组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有必要研究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路。一般来说,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提问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总分思路,从整体到部分。另一种是分总思路,从部分到整体。那些有情节的课文,常规性的问法总是按情节发展的顺序来问,这是一种顺向思路。按顺向思路提问往往比较琐碎,容量不大。提问设计的思路还有纵向和横向的不同。一些课文出现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果采用横向提问,学生不胜其烦。如果换成纵向思路,纵向问就比横向问简洁得多。总分思路和分总思路,顺向思路和逆向思路,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很难笼统地说哪种好哪种不好,具体运用时应随学生和班级实际而定。但是提倡多种思路是很重要的,这样就可以设计出几种方案。有了许多方案,才能比较选择,决定取舍。明确了课堂提问思路,我们可以谈谈课堂提问实施。这里只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原则。首先,必须面向全体。其次,问题实施要留有余地。第三,课堂实施要能随机调节。问题的设计教师不可能都想到,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随机调节。第四,应强调“到位”。有些问题的设计有分量、深度,但教师把握不好,问题的回答没有“到位”。因此,提问设计好,回答问题必须“到位”。上述这些原则只是实施课堂提问中应予重视的几个要素,至于实施的具体做法,因人而异。综上所述,关于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现状、设计思路和实施等问题已得到初步阐明。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我对课堂提问这个问题的认识。

作者:李炎辉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城关中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一、转变观念,鼓励学生“敢问”

传统课堂中都是师问生答的形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一直在围绕老师的问题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长期形成的固化课堂形态导致学生已经没有了主动探究的热情,大脑思维静候老师来唤醒,甚至老师提问之后也不去积极思考,等着老师把答案讲出来。老师也习惯了做课堂的“主角”,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沉醉于自己的预设和讲解中。所以,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首先需要老师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只有老师给学生足够的底气,学生才有胆量去质疑。如在七年级的一个班级课堂上,学生都乖乖坐好,等着老师投放问题去讨论学习。老师此时要和学生一起转变思想,面对一篇文章,老师可让学生来问。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敢举手发问的学生很少老师对发问的学生要给予表扬,无论问什么,只要和学习内容相关,老师都要给予肯定。在《散步》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文中描写的事件很感兴趣,很喜欢那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老师要引导学生读文章,感受文章中透出的亲情,并鼓励学生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只要是与文章内容相关,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提问。当然,老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质疑文章的矛盾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从而引出问题:文中哪一个段落描写最细致?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老师会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正是老师备课时预设的问题,也能把握文章重点,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营造气氛,帮助学生“能问”

老师不但要鼓励学生“敢问”,更要帮助学生“能问”。学生已经习惯了“被问”,如果老师泛泛地让学生面对一篇文章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反而会不知所措。老师可以为学生的提问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质疑时没有任何思想负担,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能够多角度解读课文。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结合课文内容,诱导学生有疑而问。当学生开动思维问的时候,便会一发不可收,甚至会生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老师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解读文章的突破口,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挖掘会更加深刻。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一文,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营造出符合学生心理的情景,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提法。有的学生把重点放在文章的内容上:“主人公”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呢?有的学生则能够跳出文章内容提问题:“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呢?”无论哪种问题,只要与文章相关就可以问。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家长与学生之间也存在无法沟通的地方,学生还可以从自身的感受提出问题。老师只要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就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三、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善问”

老师把“问”的权利力还给学生还不够,还要教会学生“善问”。语文学习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从字音、字形、字义以及文学常识等基础内容入手,然后要对整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读完一遍要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解读课文细节时要从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每一篇文章都有最感人的地方,或者运用修辞手法感染或者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这些地方应该作为学生质疑的重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好遵循《语文课程标准》进行逐项落实,形成能力以后对文章的解读就会变得更加简单。如朱自清的《春》整篇文章都很美,老师在教学时总是先让学生美读课文,然后体会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对“春”的描写。指导学生细究课文内容,从细处着笔提出问题。如文章第一部分的“盼春”,开篇“盼望着,盼望着……”就把作者急切地“盼春心”情表达出来。下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需要学生仔细赏析,所以问题可以设置为:文章第二段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效果。学生可以模仿这种问法,对下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描写也进行相应的提问。学生在解决也可以学会“提问”,有了问题意识,语文学习就会有更广阔的天地。总之,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是对学生的信任,是“以人为本”的表现。学生质疑的过程是思维积极发散的过程,学生只有“善问”才能“会学”,才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学生发问的基本条件,老师要努力营造出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问,指导学生会问,引导学生敢问、善问,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不断走向成功。

作者:尤海强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滨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