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育视角下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12-25 10:13:41

美学教育视角下语文教学论文

一、中学语文要进行美学教育

1.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因为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照本宣科”,学生总是在索然无味的环境中被动的被“灌输”知识,但我们并不能将这样的责任全部归于教师,“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和农村地区落后的生产力才是主要的原因。因此在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总是忽视了进行美学教育,我们农村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克服困难、抓住机遇改变这样的现状。

2.美学教育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素来就有百科之母的美誉。这就体现了语文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样的地位不应该仅仅只包括传承传统文化上,更应该体现在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诸如审美等其它能力之上。综上所述,所以中学语文要进行美学教育。

二、中学语文美学教育的目标

语文是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中的作品包罗万象。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道出美学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运用美学语言.去激发学生相应的美学体验,让学生爱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语文本身就是充满美学性的,通常表现在:人们通过学习语文,更正确的辨别是与非、真善美,并促使人们为自己塑造个性美和心灵美,从而开启人们的心灵之窗并在往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超越自己的智慧。然后,学习语文能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交流、沟通和合作、发展。再次,要促使人类逐渐向文明进步,那么就要靠积极、向上的思维,这种思维是离不开语文的教育。最后,学习语文能推进人们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奠基石。而所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就是为了关注“全人”的发展、为了促进中学语文学习的一种教学,属于一种更注重中学生精神和思想上的教学。美学教育是学生成长的营养,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知识丰富、情感发展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中学语文课堂美学教育方法

1.让课堂呈现生态之美

语文是美的。在语文课堂中,要营造课堂生态之美,才能够谈语文之美。语文生态课堂之美,不在于教师语言的声情并茂,不在于文本自身的华丽动人,不在于教学环节的严密精巧,而在于学生主动、积极、专注的学习状态。所以,要营造美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巧妙引领、激发教学智慧,做课堂的组织者、倾听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合作者。所以,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营造良好是师生关系。语文课堂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得主动,能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主动交流、主动质疑。在语文课堂中,教室里手举如林、热情高涨、书声琅琅、各抒己见,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学会发现字词句篇的美丽,激情在朗读中喷发,智慧在思考里凸显,想象在课堂里放飞。与那些教师侃侃而谈,大展个人风采的课堂相比,更加具有生态之美。

2.让课堂具有情境之美

通过音乐、美术、多媒体等衬托与还原语文的情境,能够收到较好的审美效果。如:语文课本中所描述的诸多情境农村地区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很难遇到,这就造成了学生很难体会到课文中所描述的那种气氛,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创造真实、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融入美学教育的愿望,从而达到植入情感,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教师要以作品中所包涵的丰富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思想,让学生在美学教育的氛围中得到震撼心灵的体验。如朱自清写《春》,所表达的是对春天喜爱激越之情;吟《沁园春.雪》,通过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的是自己伟大的抱负;马致远著《天净沙.秋思》,则是借助一组意象来表达漂泊游子的羁旅之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尤其要重视朗读技巧。如果没有感情,平平淡淡的念,就不能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节表现作品的内涵,更不能体味词句其它方面的美。所以朗诵时应带感情,体会其意境。不读,不知其意。不读,不明其理。学生通过带感情地阅读,更正确地辨别是与非、真善美,并让学生为他们自己塑造美(个性美与心灵美),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散发自己的智慧。

3.在课堂萌发思维之美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乐学”、“活学”。使我们的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思维激发方式多样:激发兴趣、情境教学、巧设问题、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等。针对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教师可在课前及时激发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在课中理解全文后,教师可以追加较深层次的关于“美与丑”问题;在课后反馈时,对学生在对美与丑思考上遇到的难题,教师可以点播进行引导;并提出具有争论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辩论等。在语文美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思维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那么在学生的审美思维过程和体悟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怎么做呢?一个字就是“渡”,国外有一句话“Standbehind,don’t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这就是“渡”。因此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对审美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对学生独特的审美理解要给予支持。今天,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可能影响到学生的美学观,这时我们教师就应该站出来及时纠正学生们的一些不正确的审美观。

4.启发学生情感之美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感情。这样就容易体会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进而才能发掘作品要告诉我们的美学价值。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白居易与琵琶女产生的感情共鸣。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愁绪满怀,恰似这滚滚向东的长江水……这是学生对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产生的共鸣。“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美好的理想、情感过去以后,一切恍如隔世,往事不堪回首……反复诵读此诗句,学生会沉浸在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之中,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5.发掘课文背后的美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美学价值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课文的作者生平、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都对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领悟其中的美学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的美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为课文“寻源”,才能使教学结合实际的生活与社会背景,使学生的审美“有根”。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方式:一课前了解。新课程教学方式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电脑网络知识,有一定的课外知识积累。利用学生的这个能力,让学生对课文背景资料进行查阅;通过课前的预习活动,让学生对于课文的作者生平、创作目的、社会背景等进行了解,为提高审美阅读兴趣,开展高质量审美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课中穿插。课堂中穿插一些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就像佳肴中的调料、百花中的绿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重难点的教学中,通过背景资料的提供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瓶颈,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6.让生活延伸语文之美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仅靠课本上的课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给学生补充许多课外的美学“养料”。中国灿烂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优秀作品浩如烟海,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最让学生感兴趣,愿意去领悟其中的“美”并且能够使学生受益匪浅的篇目,这就涉及到一个选择技巧的问题。一般来说,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更多地选择趣味性与故事性强的篇目,将文学常识、历史知识、哲学理想、寓言道理等蕴含在这些故事当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学习、去体现。这些他们的印象一定会十分深刻,而学习起来也能感觉饶有趣味,达到寓教娱乐的目的。

四、结论

美学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知识丰富、情感发展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施多元教学,重视美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