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心理暗示研究

时间:2022-04-14 04:32:08

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心理暗示研究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无论是在日常嗓音训练中,还是在舞台表演实践中,这种艺术创作永远是歌唱者要完成的使命,这种能力的获得也是声乐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一首作品的成功演绎,就创作理念来说,主要取决于人的创作意识水平、生活阅历与专业技术表现的实践能力,这是创作的必备三要素。这与歌者是否能积极深入地体察现实生活、刻苦钻研技术、努力付诸实践存在着密切联系。具体来说,在创作规律的指导下,从对作品的认识、分析、歌曲意境与情感的捕捉认知,再到画面感的再现,歌唱肌体组织气、力、情的运用,这两种层面中间必须有一个可以沟通的桥梁,这就是——艺术的“心理暗示”。神奇的心理暗示,好似人类高级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形成了某种思维方法,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欲望。当心理暗示累积到一定极限时,便出现了我们日常所说的一种特有的“灵感”,在灵感的触动下,调动了印象、意念和中枢、肌肉、气息、声带等,整个系统一同开始工作,于是我们美妙的创作开始了,动人的歌声出现了。

一、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初始的“心理暗示”

在歌唱创作的最开始,需要歌唱者在一片空白的听觉物质空间中,用声音的一砖一瓦建造起一座拥有美妙音响的物资大厦。“歌唱”在整个音乐实践过程中,实质表现出了将一部作品从精神的表现层面向物质的表现层面转化的全部过程。黑格尔曾经说过“要煽起真正的灵感,面前就应该先有一种明确的内容,即想象所抓住的,并且要用艺术方式去表现的内容”。实际是由于无意识的或有意识的想象,在暗处煽动灵感的翅膀,实现了灵感与灵感获得者想象相一致;是创作者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想象中,获得的“反作用”的创作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把已经存在的“材料”加以有意识地再一次创造,形成了所谓的“灵感”,是一种关于潜在意识表象的再创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创作的“心理暗示”。往往在声乐学习的初期,“暗示”是最常见、最有效、最易获得的一种办法。但在实践中,往往由于学习者个体的不同,所达到的暗示程度也有所不同,展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暗示”的存在是个体有意识的接受了某种信息,从而做出了相应的创造性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主观上要存在积极的心态去捕捉与获得,它的存在要早于声音的发起,并指挥之后的一系列歌唱行为。正是由于它细微和能动的属性,在现实的学习中,人们往往会直接跳过初期的“心理暗示”,甚至不考虑它的存在,直接调动肌肉来控制呼吸和演唱,这样做短时期看来似乎直接、有效,但是却让肌肉的控制没有了情感来源,歌唱语言没有了诉说的理由,“理性的肌肉”代替了深藏的情感。长久下来,声音便出现了“僵硬”、“机械”、“不真实”,而歌唱者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机械的融入情感,接下来便是恶性循环。因为在歌唱的初期,没有真正的意识到人类声音的本源,没有在歌唱艺术创作中将情感需求放在首位。初期的心理暗示在歌唱创作中起到极其强烈的“效能”。通过调动联想、意识去激发内心情感,创造出适当的情绪。这种效能对艺术思维、心里动势是开放的、没有局限的,虽然形成的化学反应过程是复杂的,但在过程中我们无法感知它来时的变化,一旦心理暗示形成之后,它又在意识水平上以一种新的姿态爆发出来,心理暗示激活了特定的灵感潜意识的想象,为歌唱语言的形成提供了情感的源头。

二、声乐表演艺术创作之音响概念的心理暗示

歌唱既要唱声,更要唱情,如果说用美好的声唱出美好的情,不如说“用美好的情,去表达美好的声”,这样说势必更加符合人类情感的沟通需求。常言讲声情并茂,情感真挚动人心弦,才能表现艺术的真实感。艺术真实,必须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歌唱从来就没有脱离开生活,我们经常会在大海大江之滨,在雄伟壮丽的崇山峻岭之颠,触景生情行动于“中”而形于“外”,这里的“中”和“外”就是我们思维运动的过程。“中”与“外”相比较情况下,音乐心理暗示已存在的印象,早已根生于心里潜能意识之中,与放在案头的具体作品比较中,案头作品是新的,最近的。心理暗示唤醒了潜意识中思维印象,这种思维潜意识,不只在声乐表象,声乐教学上等各方面指导着我们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在如何唱好每一个声音上,也指导着我们的行动。设想一下,在我们的潜意识阶段,在我们的心理暗示中,没有一个饱满的沟通需求;没有一个美好的声音形象记忆;没有一个肌肉运动的形象认知;没有一个气息力度的形象感觉,只是希望唱出美好的声音,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心中有“情”,才能唱得出来,有好的音响概念,耳朵才有鉴别嗓子的标准,才能唱出动听的声音,并且在实际歌唱中,这种“潜意识表象”,在脑海中想象得越深刻,越具体越好。伟大的交响乐之父贝多芬,一生中曾写出多部动人的交响乐。众所周知,贝多芬的后半生是在失聪的状态下度过的,作为摸不到,看不到的音乐音响,加之耳朵又在无法听到的情况下,却能写出《第九交响曲》不朽的交响乐。事实又一次证明,这正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激发了潜意识中的声音表象,在暗示中得到与声音“倒影”的重合,表现了心理暗示的客观结果。歌唱的创作音响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心理暗示对于好声音的获得是应该有层次之分的,它可以分为低、中、高的不同阶段。在声音训练的基础阶段,要在头脑中植入“先情后声”的理念,避免机械、“无情”的发声练习,把每一条发声练习都当作情感的沟通去对待,这样做可以有效的与之后作品演唱形成无缝衔接。当唱到具体作品时,充分调动基础阶段的基本功,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形成自己的音响特色概念,进入到中级阶段。作品演唱成熟后,能够审视自己在情感和声音中的美好与瑕疵,可以快速捕捉到作品的情感需求,并且用声音表达出来,进入声乐表演的高级阶段。在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中,心理暗示对每个层次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效能”,变成了自己的个性所固有的“漂亮”的音响,并牢牢地植根于潜意识的“土壤中”,实时等待下一次暗示的“爆发”和到来。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明确了美好声音艺术形象的概念时,由“暗示”将创造的音响与美好的声音记忆表象高度重合,身体的肌肉,力量气息,按照给出的明确目标去运动和振动,从而达到要求的实际“效能”。

三、声乐表演艺术创作“感觉”与“审美”的心理暗示

歌唱是歌者自身把对作品和音乐的理解,用优美的歌声传达出来,使人们听道并认为是美的歌声,听懂了歌唱作品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情感。这一过程虽然是一种二度创作,但毕竟有一个复述和创造的双重任务。复述就是把作曲家的内心意图与情绪复述出来;确切的说,歌者要通过“自身的、具体的”心理暗示去复述、理解、表达作品的真实意图。形成歌唱者表现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情感的体验及想象活动。按照心理暗示——情感体验——多种想象的顺序,向前进行推进,心理暗示成为其中最重要的媒介。当感情集中在该作品的韵味上,这就是艺术创作的真正的核心驱动力,在这种驱动的运动中,以个体的、最“可感的”方法,创造出可听的声音“符号”。心理暗示过程,是创作的开端和起点,然后“暗示”在想象中不断得到完善,作用于有关音响的大脑运动神经中枢,再到部位神经和肌肉。歌唱的实质是身体肌肉,气体,运动振动的有机运动过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硬功夫”。歌唱音响表现中,心理暗示对于听觉表象的联想及肌肉活动,是歌唱“技巧”得以实施的内在依据。与之相比,歌唱审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歌唱者创作的“试金石”。歌唱艺术创作的心理暗示,存在多种品味,不同“品位”的高、低、好、坏,决定着歌唱的质量,“品位”是在长时间的生活积累中形成的,并与建筑、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相联系和融合,使得歌唱艺术创作的心理暗示“效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一)演唱时“力量”的作用和“感觉”。艺术创作中的心理暗示,作用于大脑的中枢神经,并调动肌肉“气力”的运动配合歌唱的一系列动作。一方面,它是可以感知的。在声乐教学中,经常遇有这样的情形,老师总是提示学生要“兴奋”起来,或者是让学生再“深沉些”等等,这是通过一种情绪,情感,音乐语言的心理暗示调整和控制学生大脑的活力,进而调动肌肉的运动。有一句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叫做“望梅止渴”,“望梅”是一种心理暗示,“止渴”是运动的结果。由于心理活动的作用,大脑中枢神经调动脑垂体的“分泌”运动神经,在客观和意识中达到了解渴的目标。另一方面,心理暗示又有多种表现样式。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平庸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带来的是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声音。消极的暗示,带来的是低沉的、悲伤的情绪。平庸的暗示,带来的则是平淡与内敛。由此,我们得知心理暗示,对歌唱时生理肌肉运动的协调配合有着的重要作用。歌唱发声所用的力,实质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支持”,它首先是由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是力决定了气,而不是气决定力,这种关系永远不可以颠倒。经验告诉我们,对声音所用的力经过了三个过程:第一是产生力的情感来源;第二是力对呼吸的作用;第三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认识身体肌肉的运动、振动方向感觉的规律。训练或解析技巧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对身体肌肉、运动震动的认识和掌握的过程。歌唱是一种声音训练的践行,声效是对声音的感性认识,而认识身体肌肉运动和振动规律,是我们对声音的理性认识。人类的沟通需求是产生一切情感的始源,这种情感的产生是第一位的。由此,我们知道肌肉本身在发声训练过程中不应是第一位的,而是第二位,甚至第三位的。第一位的东西应该是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有了这些主观感受和情感,才能为下一步的力量做好铺垫,单单靠肌肉去调节力量和呼吸,是反其道而行,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当我们认识和把握了歌唱的第一位——技巧,我们的声音听起来便不再是空洞的、没有思想的。在教学中,常遇到一种有趣儿的情形。有的学生前一节课准备的很好,问他为什么?他可以谈出很多正向的感觉。几天后又一次上课,感觉就力不从心,再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这是照上节课的感觉唱的”。前节课有唱得好的一种感觉,后节课还用这种感觉唱,为什么就唱不好了呢?这里使他没有唱好的真正原因,究其根本,是呼吸控制没有从有意识的肌肉动作转移到无意识的神经冲动中去,他只记住了身体肌肉运动震动的感觉,却忽视了首先要控制的是想象和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没有正确认识和掌握“第一位”的东西;只是单单一味地使用身体肌肉,光凭“力量”得到想要的声音和情感,这是不可靠的。由此可见,什么是过硬的功夫?——技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掌握一种技巧,绝非仅仅是我们一般理解那种纯粹的“肌肉运动”。实践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在音乐旋律、歌唱语言的心理暗示“效能”中,激活或勾起了我们潜意识中的想象,尽管这种潜意识中的想象可以是短暂的,或者是延长的,但它一定是广泛的,极其丰富的,可以调动你的情绪,而且不断的使你为之感动,由此我们说一种“技巧规律”,它一部分来自于具体的个体的心理因素,一部分来自于生理肌肉运动因素,两者是统一的也是不可分的,合成了一种接受心理暗示的美感,并支配潜意识表象生成的艺术活动。(二)、歌唱“艺术”的心理暗示“效能”取决于审美观。人的心理暗示的丰富性、广泛性,来自于广博的社会生活积累与实践,作为一种心理暗示,包括有音乐暗示,语言暗示,食物暗示,情景暗示等多种,心理暗示是可以开发、选择和创造的。心理暗示的形成也不单单是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才能不断的强化特定的心理暗示方法,我们学会心理暗示,利用心理暗示,对人声美感音响的揭示,实际上取得了个体欣赏水平的提高。我们知道后天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三观”,从而也形成了人们的审美观。审美观念,实际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反应,是人们理性的一种表现。有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审美观,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人们鉴别声音的试金石,是人们衡量艺术作品的准则。人们都是用自己的审美去评价事理的,符合他的审美观的声音或者艺术作品,自然认为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水平不一,视野的宽窄,审美观念也自然不同,存在高低之差。诚然,审美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当人们接触到新的更好的事物时,审美观也会跟着慢慢产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自己的审美观,符合科学的、客观的实际要求,紧跟时代不断修正审美观念,摆正审美价值取向。在音乐欣赏审美的过程中一般表现为,理性与感觉的统一,欣赏水平与审美取向相一致。总是有两种情形,其一是观众凭直觉接收到音响中所包含的美感,无须用理性的方式去对音响进行分析,单凭直觉完成对音乐审美判断。其二是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曲调和歌词联系起来,用理性的方式去把握人声结构中所包含的审美价值,得到审美体验。上述两种情形在审美中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形成了完整的音响审美结构。使观众真正听到或者似曾听到熟悉的歌唱音响,似乎在哪里听过?并被这音响所感动,这就是我们经常俗称的“接地气儿”,更接近了广大的受众群。在欣赏中的直觉可以冲破旧有概念的束缚,把美丽多彩的音乐带到观众的心底,欣赏中“直觉方式”和“理性分析方式”同时进入愉悦的状态,体现了“直觉”与“理性”的统一。实践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歌唱的艺术创造与审美的形成有着极其惊人的一致性。我们必须强调,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歌唱理性技巧的掌握不可否认是非常重要或者说是具有决定性的。但相比“理性技巧”更重要的是,歌唱音响创作中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歌唱无法感动人、教育人、愉悦人。成功的歌唱者必须使他的作品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在自己的心中唤起一种使命感,在人声音响与歌词、旋律的融合中,充满艺术使命感的歌唱意识和细腻、丰富的整体感觉正是歌唱表现中的灵魂。“灵魂”在歌唱音响表现中往往都是下意识的,它首先是通过音响的直觉来感动欣赏者,然后告诉人们如何将乐思联成一个整体。细腻地表现出如何处理乐句字眼儿的轻重、快慢,如何延长某个音符,以及停顿。然而,这些表现上的处理记号,是不能或者说无法完全在纸上标注的,因为它们是活性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具备审美观的歌唱创作,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对心理暗示的激发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廷•林克莱特.释放天然嗓音[M].彭莉佳,译.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

[2]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6.

[4]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声乐教研室.声乐表演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作者:韩丽书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