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众文化发展思考3篇

时间:2022-04-15 03:22:24

我国大众文化发展思考3篇

第一篇

第一,大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政治环境和文化政策的日益宽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随着我们党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政策也开始调整。人民日报开风气之先,于1978年发表社论《认真调整党的文艺政策》,建议放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由此在文化领域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随后,全国第四次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央发表祝词,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精神,他指出:我们坚持“双百”方针,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不再强调文艺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紧接着,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精神的通知》,提出“三不主义”,即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切实保障人民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自由。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重要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标志着“二为方针”成为新时期以来党在文艺领域的新主张。在此精神的鼓舞下,人们被长时间禁锢和压抑的精神文化需求及文艺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文化冰河开始解冻,大众文化的序幕就此开启。音乐作为极其灵活、敏感的文化样式,在大众文化的萌芽中成为了最初的探路者。李谷一的《乡恋》、徐小明的《军港之夜》等,以其轻快、明亮的曲调,婉转、自然的唱腔,深受大众喜爱,风靡大江南北。崔健的《一无所有》则将另外一种粗犷、直白、节奏强烈、效果震感的摇滚乐带到了中国大地。与此同时,电影也逐步摆脱时期僵化、单一的革命主题,开始表现爱情、武侠、成长等题材,例如《庐山恋》、《少林寺》、《生活的颤音》等直到今天仍是深受欢迎的经典。此外,琼瑶、亦舒的爱情小说,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也广泛流行。人们穿喇叭裤,跳交谊舞,整个中国社会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气象。198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报告》,指出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不影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文化可以多元化,要积极地、理直气壮地开展健康的、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报告说:“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束缚,往往把文娱活动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轻视娱乐,甚至否定娱乐。至今有一些地方仍不敢放手开展娱乐活动。文化娱乐是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群众在紧张的劳动、工作、学习之余,需要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以消除疲劳,陶冶性情,使之能精神饱满地再投入紧张的劳动、工作、学习。因此,开展娱乐活动,是广大人民的需要,也是四化律设的需要。城市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应当积极地、理直气壮地开展起来。”1990年发起《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工程》,“卡拉OK”空前普及,迪斯科舞厅十分兴隆。1994年1月,《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文化领域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之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从十五大、十六大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都不断鼓励文化的大众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大众服务。刚刚召开的十八大更进一步,明确提出: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因此,党中央的文化政策日益宽松,大众文化的发展获得了自由的空间。第二,大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如果说文艺政策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那么经济基础则是决定大众文化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因为依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众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随着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众文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具体而言,市场经济对大众文化的促发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自由、平等的竞争,这意味着“将人从一切非经济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还人以独立自主的现实性存在。”[1]诚如马克思分析的,市场经济将“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粉碎了。”[2]劳动者是自己劳动性的所有者,是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形式上独立的主体。这必然有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在精神世界里自由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中尽情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理想。

其次,“市场经济在开辟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使‘世界历史’真正成为现实,使社会的普遍性交往成为一种必然趋势。”[3]各民族、国家、地区乃至阶层之间的封闭状况就结束了,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到世界历史的洪流中来。整个人类文化得以普遍联系,相互交流。海外的大众文化产品纷纷涌入我国,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直到今天,我国大众文化还在借鉴、学习国外经验。最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深入一切领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也不可避免的市场化。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确认“文化市场”的概念。面对文化的市场化,文化人的反应和态度是多种多样的,在初期,大多数文化人都持有反对态度,认为市场化将冲击文化的高雅性、纯粹性,将文化“逼良为娼”。但是9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人自身生活条件的窘迫,许多文化人开始主动转向市场,转向大众文化的生产创作。例如,号称“中国第一个文坛个体户”的王朔,不但创作了许多市井气息浓厚的通俗小说,还编写了影视剧本《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市场效益很好。与通俗文学和电视剧的市场化同时进行的,是流行音乐的市场化。1992年广东率先在全国引进了歌手签约制度,搞起了明星制,开始有计划的对歌手进行包装和宣传炒作,尽可能多的吸金。92、93年左右,中国大陆在广州和北京迅速发展起两个音乐工业基地,成长起一批颇具规模和实力的唱片公司,例如新时代唱片公司、红星唱片公司等,并成功打造出一对金童玉女:毛宁和杨钰莹。市场化了的流行音乐发展迅速。1993年1月5日,广电部颁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发行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打破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的市场格局,允许各制片单位出售地区发行权,与地方发行公司进行票房收入分成。如此一来,电影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中国电影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产业化逐渐成为发展趋势。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第十个五年计划”里第一次提到“文化产业”。2002年,“文化产业”一词正式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2003年包括深圳在内的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2006年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开,大批文化产业集团竞相成立。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大,这种文化发展条件的变化,更促进文化产品向商品的转换,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三,大众文化的发展基于文化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产业化生产的大众文化,必须有旺盛的消费需求才能保障其生产的持续进行与规模的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日益增加,客观上使人们具备了文化消费的经济能力。同时,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使得人们拥有了休闲娱乐和文化消费的充裕时间。马克思指出过,未来社会“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4],“一个国家只在劳动6个小时而不是12个小时的时候,才是真正富裕的。”进入90年代之后,我国大众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多:1994年我国实行5天半工作制,1995年实行5天工作制,2008年开始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此外国家还规定了不少的法定节假日。与此同时,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家务劳动时间缩短。这些都使得大众的闲暇时间增多。据资料显示,80年代前期我国居民的闲暇时间是2小时左右,80年代后期为3小时左右,90年代之后则为4小时左右。与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相伴随,人们对大众文化的心理需求日益迫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关心国家、社会这些宏大问题,而是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关心世俗生活的喜怒哀乐。而世俗性的大众文化就是为普通百姓代言的,就是围绕家常理短、人情冷暖、男婚女嫁来展开故事的,所以贴近百姓生活,最能得到百姓认可。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导致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冷漠。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建立在传统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契约关系上。契约关系是后天的,随时可以更改,具有临时性和不稳定性,所以人与人之间淡漠而隔阂,像一个个互不干涉的原子,彼此都将自己包裹起来。所以人们深感孤独,迫切需要有种精神抚慰剂。于是,轻松愉快的大众文化就成为抚慰人心的精神家园。第四,大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从现代传播学视野来看,任何信息的有效传播都需要发送者、接受者和传播媒介这三个基本要素,其中传播媒介是传输信息的载体、途径和方式,它的效率及覆盖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强弱好坏。传播媒介分为口头媒介、印刷媒介以及电报、电话、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大众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近三十年来,我国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有资料显示,1983年,我国拥有广播电台122座,电视台52座,而1996年,我国拥有广播电台1244座,电视台880座,平均每4人就拥有一台收音机,也接近每4人拥有一台电视机,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4.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2%。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7.06%,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82%。90年代之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起来,至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38.3%,网民总数达5.13亿。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据,表明我国的大众传媒发展成就显赫。

现代大众传媒不仅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它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用图像符号代替语言文字,文字成为图像的辅助性工具。图像符号的特点在于更直观、具体、生动,也许你不认识某种文字,但是你肯定能看懂图像,对于图像符号的解码过程要比对文字的解码过程更容易。因此,视觉文化使得时空距离缩短了,文化的阶层、地域垄断性进一步打破,文化接受者被联系为一个整体,共同参与文化的消费与创造,不同文化主体间有了比较接近的行为尺度,有利于大众文化的整体发展。总之,就是在上述经济、政治、技术与消费主体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的大众文化悄然萌芽并迅速壮大,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张朋工作单位:山东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

第二篇

一、前言

围绕上述问题和基于建成小康社会和形塑美丽中国之现实诉求,以下是笔者一些思考和粗浅的微认识。

二、一切为了人民及发展,促使国家进步、昌盛、美丽是文化发展的路标

1.社会发展、进步,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进步,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的是人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人的全面发展则更是“硬道理”。慧民、助民、惠民,而仅非唱唱跳跳或“好看”、搞点只有展示性效益的“文化”,是文化发展最大、最重要的事。有利于国人提升、完善自我,会独立思考、求上进、守规矩,让大家不“为偏见和当下流行的事物所蒙蔽”(爱因斯坦),能成为有独立人格和独立的人;有益于改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让大家过有质量的生活是文化发展的量化指标与刚性任务。有助于促进民主化、建设幸福社会和让国民富裕、国家富厚,使人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是文化发展、进步的路向。社会学家阿•英格尔斯强调:“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个人的现代化应当是走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前面,全体国民个人现代性的获得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他指出,发展的重点应“把人作为注意的中心,特别是普通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发展并不仅仅意味着很高的国民生产总值一项,它还具有很多重要的内容。”[1]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逐步建设小康社会,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及提升、由传统人发展为现代人是关键与基石,这是跨越、回避不了的。因此,提升国民素质与能力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要务。人是文化的产物,加强文化建设,促使大家成为“现代人”,并构建现代社会是科学发展的目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及目标不是煽情,不能画饼充饥,它要顺民意、顺民生、顺民情,应聚焦民主、民生并在此类问题上加大力度、做好“文章”。文化建设与发展要深度了解万众关注,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思考与诉求,应顺应百姓普遍愿望,落实人们的美好期望。发展、完善和丰富我们的政治文化、大众文化与企业文化等,努力营造讲诚信、讲信用与兑现承诺的良好社会风气,让苦难生活(物质、精神的苦难)与我们绝缘,这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原则与规定动作。一切为了人民及发展,促使国家进步、光明、公正是文化发展的路线图。文化发展要对全民负责,应促使政治、经济、教育等为文化及发展服务,科学、民主与思想解放、自由是文化及发展的要素与“标配”,讲民主、建民主、行民主①是文化发展、文化自觉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进步要弘扬自由、平等、个人的尊严与庶民的权利等理念、行为;要注意铲除反科学、反理性、反民主、反人道、反人权的“土壤”。文化建设旨在发展、繁荣“人的文化”、人民的文化,它不能有泛政治化思维或相关的潜意识;文化发展应重视当下,且应口惠实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非数字上的繁荣,它要具象,让国人有感觉,而非抽象、意象或影象,它应让百姓明白、接受,且利民、富民。营造良好社会生态,促使民智、民力丰沛,让大家有尊严、有价值活着是文化发展的主目标。

2.建设美丽中国,先进文化是“钢筋混凝土”,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国民是建筑师

先进的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之魂,文化美丽、国民美丽、社会美丽与美丽的生态等是“美丽中国”之本与前置条件。文化发展要植根人民、造福民众,它应有宽度、深度,有张力,不能理论内容多,实在、实惠的东西少。基于人,并为了人及发展,促推大家“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叶圣陶)和以人民福祉为归依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心。民呼、我应,民盼、我为和智慧、富裕人民,是文化及发展的标准与尺度。文化发展应当以校准、强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道德观和提高人的品质②为抓手,让国民思想富、“口袋鼓”、生活幸福。文化发展应当跟上时展,不能虚无缥缈,它应可知、可触摸,有质感,其内容不只是娱乐,必须有养心养脑、成全国民、完整人生和促进建设美丽中国之功能。文化发展不能且不是坐而论道,它应从最现实的社会需求和大家的期盼出发培育、发展文化,并提高文化力,以逐步达成国民素质优良③、国力强盛和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之势,直至我国成为在全球各地有影响力的发达之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及蓝图不能停留在文字上,应让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地方、国家的GDP齐头并进,二者不能有明显的落差。国家及强大、国家及形象,需要GDP、飞船上天、“蛟龙”下海等事物,国民素质、国民形象、国民能力及提高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柱石与保障,国民及其言谈举止是国家的风景和国家形象;国民素质、能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撑与保证。所以,文化发展当始终关注、提高国民的素质。让国民广见识、厚人格、雅气质;在全社会营造、丰富科学、理性与民主、自由的大场域,让公正、责任、诚信与宽容成为人们的共识与追求,并成为社会的内涵与标志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功课。美丽中国是多维、立体的,唯GDP和唯速度成就不了“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先进、优秀的文化是“钢筋水泥”,具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民是建筑师和技工等。文化中国、科学发展和“美丽中国”具递进关系,逻辑性很强,我们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丽中国及构建既是一“大概念”、内涵丰富,又是一需较长时间的多元化过程,涉及各领域、内容特多;建设美丽中国要全面地设计、实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生态等领域是主阵地。人慧、人美,社会才会美,人慧、人美、人勤奋是社会进步与中国美丽之本。

3.文化发展进步应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让大家有尊严发展、繁荣文化不能靠花架子、务虚漂浮,只有“皮相”的东西,表面光鲜不是我们的目标,它要紧扣人民需求和现实需要,坚持民意至上。“一中心、两个点”是文化发展的基本任务,即致力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心,着力改善、提升国民生活品质和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是两要点。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幸福生活之本。丰富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实现“藏富于民,让人民富起来”()之改革目的和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小康、文化小康、生态文明小康等),是文化发展的靶标。有助于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益于丰富、完善民主、自由之实践,以防再现蔑视、践踏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思想及行为等,这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意涵。文化发展还当有利于消解人们的农民意识、缩小小市民群体,应有助于国民们成为现代公民与成为具较高综合素养的绅士、淑女或贵族④。文化建设与发展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以人及其发展为最高目的之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提升人类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是考量参数)和让中国美丽是其指向;让国民有知识、有思想、有能力“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韩素音),是文化发展的任务。文化发展、进步应在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有所为、有“表现”。文化建设与发展应当保证人们思想自由、研究自由与学术自由,应让大家心情舒畅、走在阳光路上。文化发展及其达成的标准有:促使社会良性运转;国家受尊敬、人民有尊严⑤,大家的生活不粗糙、有品位;国家在世界上有文化话语权、话事权等。

4.丰富与传播廉正文化是反腐败和实现政治清明的硬任务

文化发展、进步须摒弃“管”字当头的“硬”思维,多讲民性、人性,以民为主,并专注于开民智、富民脑,进而激发、唤起社会成员的活力与创造力。发展文化应有大范围、明显的促进思想进步,让人们有主见和还权、还政于民以及可兑现简政放权之效力。使国民长智、具现代文明素养,拥有宁静的内心,能宽容、善待身边的事;让大家体面劳动、从容休闲、人生充实和让我们忙并快乐着乃文化发展的路径与内涵。百姓满意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百姓不满意,再“科学”也难发展。如是,文化建设、进步当秉承改革不可废,承诺不能弃之观念,为落实“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谋”和视人民为天,创造、丰满社会舆论和相关的文化环境。各领域都有的“假大空”行为,是各种问题、麻烦、事件和国民不满意的祸源;弥散、盛行于社会的“假大空”不除去,科学发展及愿景难达成。时下,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官员们奉公守法、且被有效地监督;让政府是“小政府”,法律、法制是护佑发展的最大“宝剑”,乃“美丽中国”之应然、之标识,文化发展当给力从根上弱化、剪除社会上各种“假大空”现象,发展文化必须助益于反贪腐!腐败现象是“美丽中国”的污点,塑造美丽中国当重视和清除所有的腐败。权威性、民间国际机构“透明国际”的“2011年全球清廉指数报告”显示:在182个国家和地区的清廉度排名中,香港居第12位,台湾第32位,澳门第46位,中国大陆为第75位等。该组织以各国际组织收集的有关数据为本,对各国政治家及公务员的“清廉度”年年评分;它呼吁各国加强法制建设,以铲除严重的腐败现象。由该组织年年排名可悟,建构美丽中国,反腐败应增加力度与有效性,反腐败须快、狠、准,毫不留情!时下,对各层级的反腐败之事,大家有期待、期望值很高。贪腐不除,美丽中国会是空话、传说!因而,给力反腐败,让各级官员财产公开成为铁律及行为(有力地反腐败是必须的,此乃反贪腐之充分、必要条件),以及打造透明、公开、清廉和大家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文化发展的“命题作文”;文化发展要结合事例研究、完善廉正文化,为反腐败摇旗呐喊、加能量,广泛投送、灌输廉正文化是文化发展重要的子项目。官员、官场清廉与吏治清明,是美丽中国的重要标志,更是大家的期盼。让百姓满意、舒心是文化发展、科学发展的追求与根本,所以,文化及发展要接近人、要为人服务,应讲人性化与求变图新。有效传播、张扬平等、民主等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使大家成为有廉耻、有良知之人,并注意扭转、改变仕风日下、世风日下之况是文化发展的准则之一。努力提升国民和国家品质,贬低假恶丑、虚大空是文化建设的必修课;文化发展不能“写意”、当“工笔”,其任务与作用包括:深度地从文化上荡涤、剔除浸淫社会的封建、腐朽与落后的东西;消灭反科学、反常识现象;消解促使或营养一些官员贪腐之政治、文化生态;消化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与官大于法等反现代化的行为。文化发展、繁荣要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不能"空对空"、应"实打实"”,必须让百姓赞成、高兴。文化发展需富含人文启蒙与理性精神及内容,要有文化感召力;革除当下的各种陋习,尤其是官员贪财、贪色等行径,以及破解“官本位”和各种不平等、不公正现象与再造中国文明的辉煌,既是百姓希望文化建设应做、能做好的“作业”,又是文化发展、繁荣应有的“附加值”。

三、文化建设与发展要继续开放,吸纳、应用外来先进的东西

1.文化发展不只是传承,它要吸收新东西并应助力兑现承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只是传承,更需要变革、创新,它重在文化内涵的发展,要提高国民品质和促进社会进步。文化建设与发展当继续向世界开放,要与时俱进、兼容并包,并有大智慧、大气魄、大胸怀;对西方许多精神层面或非物质的东西,我们不能本能的憎恨、排斥和污名化。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接受专访时说:中华民族不能再固守传统,我们几千年来,就是吃了这个大亏,几千年来,我们都不往前走,总是崇尚儒家思想。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存在缺失之说,有一定合理性[2]。事实表明,理性地吸收一些西方的东西,我们就会发展、进步,反之将黑暗、落后;文化发展要正确地看待新异、新质文化,理应开拓、丰富我们的当代文化⑥。发展、繁荣文化不能封闭、僵化[3],也不能麻痹人心和社会,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更新与完善其内容的建设过程。推动、实现永续发展,我们需学习其他好的文化,要吸收业已被证明是先进、优秀的文化;对待西方的东西,心态要健康、不畸形,不能只嘲讽、批判之。据现况和社会发展之求,文化发展当让以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为核心的科学文化,成为我们文化谱系的“要员”,并大力传播它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工作有:伸张科学、民主、人权、正义、平等、公平等概念,大幅减少、消灭当下流行的大话、空话、假话、废话、套话等语言腐败现象;着力清除社会上的封建意识、封建的东西及行为和传播社会健康发展所需的观念:自由⑧、民主化与“民主是个好东西”等。发展、繁荣文化还需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的热切期盼,它应有利于我们落实、兑现《宪法》中涉及文化内容的精神与说法⑨。我们的理想与承诺不能忘、不可弃,文化发展要有助于推进党、政府兑现承诺⑩。涉及文化及目标、内容等,不能说多做少或说说而已,基于《宪法》等认真地兑现我们在文化方面的各项承诺,应成为文化自觉、文化发展和文化复兴的“潜意识”及实际行动,文化建设、发展要有使政府、官员们不负民意、不负人民、不愧天地之效能与强大作用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发展、繁荣都应为实现人民的新期待与希望而积极地作为。2.海纳百川、用心学习是文化发展及其目标达成的态度与要素“变则通,通则久”(《易经》)。变通、变化和传播良知、改造社会是文化发展的关键词,发展文化不可妄自尊大,应避免“就是好”之思维;繁荣文化要关注和对接世情、民情、国情,当与时俱变,让文化有感化力、吸引力。文化发展、文化实践当打破人为设限、解开自我束缚,要开放再开放,不能盲目排外、目光短浅,它须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会阻碍文化事业发展瑏瑡。2009年9月,作家莫言在德国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演讲时指出:“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在3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巨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中国作家30年来大胆地谦虚地向西方文学进行了学习”。他说:“我们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离我所想象的伟大的文学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确实还是要继续谦虚地学习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人民满意、拥护是文化建设与发展合格的唯一和最高标准。事实证明,推进文化发展、建设良善社会,让大家不跟风、不随俗,进入现代社会,我们的文化需理智地改善、丰裕,且须弘扬民为天、民为政纲这一理念。1956年确立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即“百花放齐”、“百家争鸣”,当下应坚持、完善,此乃文化大发展的不二法门,文化发展、繁荣须按此精神与要求向前进,并用行动及结果回答大家更多、更深的期待。建设、发展先进文化须纳入丰富的科学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推进社会建设需要科学文化的强力支撑与推进;实现发展愿景、让大家生活幸福,科学文化理当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科学文化、公民文化应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内核!文化发展、丰富文化及内涵,吸收、应用科学文化和现代文化是要点,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和民主、自由与现代社会等是主题词。发展、繁荣文化还当力避自恋、自慰和自卑等意念及行为,文化走出去、文化出口和让世界更多地认知中国,文化及发展要有、要讲“世界语”,且需适应、符合“世界语”之语境。

四、从文化上肃清“”及流毒是文化发展的现实任务

1.批判“”是文化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需求[4]“这几年直接、间接为“”翻案的文章、著作和传媒作品越来越多了,忽悠着在和平幸福中成长甚至不知“”为何事的年轻一代。”[5]可见,批判“”、“去化”是文化发展的担当和应完成的工作。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定:“”为“十年浩劫”;《决议》还强调:“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对于“”及其恶劣的后果,我们不应回避、不能掩饰,更不能跨越、忽略。否定、批判“”是大是大非问题,绝不能含糊!必须在政治、文化、历史、教育与思想、心理等上彻底地终结、清除“”及其“病毒”;各种历史教科书要有一定篇幅的介绍殃民祸国的“”之“信史”,以免后人们淡忘、失忆,以防“”受益者和某些“左派”捣乱!元帅说:“……大搞法西斯专政,上整干部,下整群众,制造大量冤案、错案、假案,把许多老同志打倒,把大批干部和群众打成“走资派”、“反革命”,进行残酷迫害。包括受牵连的在内,受害的有上亿人,占全国人口的九分之一。”[6]10年“”是红色恐怖,它将中国大陆变成了世界最大的监狱(地狱),使大陆退回为中世纪的王朝;10年“”让人性和文化、文明、民主等荡然无存瑏瑢,先进、美丽、善良的东西直至生命均化成了缕缕灰烟;“”使人的恶性、阴暗的东西大发,尤其是让许多年轻人兽行爆发,无数人、无数的家庭因此而生灵涂炭、水深火热或生不如猪狗!活着的知识者、文化人呈苟延残喘、战战兢兢之态……2.“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文化发展应为此做实事由党史可知,战争和执政期间中共曾“左”害猛于虎,“左倾”错误导致的伤害极大,教训惨痛、深刻。史实证明,没有思想、行动上的反“左”,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成就及人民较高的认可度、满意度,这二者有因果关系!文化发展、全方位塑造美丽中国,不能有意、无意地有“左”风、“左”动作。“”是“左”的长篇“工笔画”,是血淋淋、“左”的现代样本。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让中国的未来灿烂,现下,防“左”非虚言、妄言或庸人自扰;批“”是原则问题、是文化发展的必答题,教育界、文化界、科技界、知识界等要注意此大事,并应发力、做贡献;批判“”理应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篇章。“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此论对文化发展、文化强国与科学发展成立、有效。文化发展要重视消解依然存在的“左”的思想、“左“的行为和“左“之惯性,批“”有助于推动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有利于我们再创辉煌,并可回应民意和大家的高期待。发展文化要关注、并让常识、常理与人性等回归社会,要让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和机会公平,应助力消除特权,打破各种“潜规则”,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建设。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尊重人、尊重知识和尊重科学,让人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立足在讲人权、讲常识、讲常理之上,立足于讲科学、用常理与用科学之上,这是文化建设、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总路线、“主旋律”与要务。

本文作者:曾铁工作单位: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

第三篇

1文化发展、繁荣非物质的东西更重要、必要和必须

1.1文化建设与发展非应景,它理当注重治本,非物质的东西比物质的东西更重要、必要。发展、繁荣文化是成为新兴大国与有影响力的国家之诉求,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让文化“落地”为文明和养国民之人格、扩国民之德量最关键、最需要。不断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大家的幸福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与核心,而非什么赶超!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结果应是改善、提高了国民素质,提升了社会文明度,且得到大家的认可。促进思想解放和保证改革开放不僵化、不停滞,能有效弱化、化解“礼崩乐坏”以及民族的退化;可弱化、消灭奢华、浪费之恶习,是测度文化发展、繁荣及实效的“样本”。

1.2文化发展与繁荣应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有助益民主、科学、平等、公平等概念、行为是现代化、现代社会的要素与特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价值标准是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与标示。文化发展、繁荣当让大家沐浴、享受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博爱之阳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自由、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有尊严!文化及发展不是、不能是附庸、是游戏,发展、繁荣文化不能为特色而特色,其内容要具时代性、亲民性与亲和力,并能入眼、入心、入脑。文化建设与发展以内涵建设为要,向全社会传播、渗透民主、科学、平等、公平等理念,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度是其要务。文化发展应有实质性的东西,让国民“开眼看世界”,扩大国民视野、增加其思维宽度和有助于解放思想,深化社会改革,让国民不做“劣币”、做“良币”是文化发展的路向。文化发展的主体、主角是国民。“文化即人化”(罗素),文化发展、繁荣当以有效提升公民综合素质为主轴,应拓宽、拉直、铺平“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陈独秀),并让社会沿着此轨道前行。“官云亦云”“、权云亦云”“、会云亦云”式的“发展文化”有违文化发展、繁荣的初衷。文化建设与发展,要对发展民主法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1]有推力、有助益!

1.3提升社会公平、正义,逐步达成公义、平权之社会是文化建设与繁荣的终点文化建设与发展,不是子云诗曰式的宣导、评说,普及、强化科学类、人文类常识,弘扬正义、博爱,唤起大家对真善美的信仰与希望,构建团结、进步、包容的社会则是其核心与关键!文化及发展,百姓说好才是真好。文化建设与发展当传播优质文化、丰富社会文化与提升国民智识,它要内外兼顾、以内为上,应有助于大家富脑袋、富思想和文化致富。文化发展、繁荣要有利于扭转城市文化缺失、城市品质较低之状,有益于建设求真向善爱美的社会,并能助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的良性建设及发展。文化及发展要有净化、“绿化”与美化社会的功能,文化建设与繁荣应传播、激扬、强化科学、民主之理念,要发展、彰显公民文化。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文化发展的本位,让自由、和平、平等等最接近文明本义的观念成为主流价值观点及其体系的要素,让经济社会及发展中的“惟意志论”等弱化、消失和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权利公平、机会、规则等公平)是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与基本内容。国民修养与社会文明度与民主、自由、法治是关乎国家地位和形象的必备指标。没有文化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我们难以永续发展和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提升社会公平、正义,共创干净、透明和诚信、廉洁的社会,逐步达成公义、平权之社会,此乃文化建设与繁荣的终点。

1.4文化发展与繁荣当运用多元方式,宣传、渗透人本文化和公民文化“小政府、大社会”和少管、少控,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社会管理以及构建宽容、多元的包容性社会(能接纳各种思想的人群和各种差异性的文化之社会),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方向;国民自由、民气活泼、社会文明和国民的力量能自由地发挥和伸展,以及所有人都幸福是社会发展终极的价值追求。如是,文化发展与繁荣当运用多元方式,宣传、渗透人本文化和公民文化等,应有助于将宪法和法律(尤其是民法)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地给国民。发展、繁荣文化我们要注意与世界接轨,学习、引进业已被证明是先进的东西、方法等。我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绝大多数国家已采用、落实的涉及教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联合国或其他世界组织的文件、规章等,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且应向国民宣示,要让国民知道这类文件等的基本观点、思想与有关指标等。包容性增长和科学发展,我们也要执行、落实这些文件等的内容、精神,并据此办事,以促进我们的发展、提高发展品质。传播上述文件等的内容等,并一一实施是发展、繁荣文化的任务,文化建设与发展当给力。

2文化建设与发展要在提升国人素质上有所为、有贡献

2.1发展、繁荣文化贵在智民、为民、利民与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大家的文明度和有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是文化发展的硬道理!文化发展、繁荣非宣之于口,它贵在为民、利民、智民与促进社会进步,它不是、不在显摆、炫耀,搞点盛大景观等。劳动者素质及提高是科学发展的前置条件,国民有较高的教养、修养,整体素质较好是发展和成为大国的要素与基石。2012年,上海社科院公布的关于国民公共伦理素质的报告《让人成为好人》说: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相对较好,但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存在诸多需改善之处;报告提出“向下看”(重建生活)、“向内看”(重塑人格)、“向四周看”(尊重他者)和“向远看”(重振理想)等思路与对策以提升国民素质。报告的负责人强调:“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国民公共素质的整体性提升,要让人成为好人。”[2]国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繁荣了,这是文化发展、繁荣及达成的“幌子”,也是测量文化发展、繁荣程度的尺度。自2006年始,美国《时代》周刊在56个国家开展的“国家形象”调查显示,日本连续5年居世界榜首,我国排在第五(新加坡排第三)。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部在27个国家调查被访者对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17国的观感,日本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对世界的正面影响力”方面排在第二至第四位,在亚洲国家中居首。近期的调查表明,各国认为日本对世界具正面影响的比例为57%,负面的为20%;认为中国具正面影响的有44%,负面的为38%,尤其是世界13个主要国家对中国的评价,一律负面多过正面。由位于悉尼的“经济和平研究所”主持的“世界和平指数”排名,在153个国家、地区中日本连续两年排名第三,中国则排在第80名。[3]这些资讯属参考消息,国人素质、国人的作为与国人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分子”与“窗口”,就国民素质及提升而言,虚心学习日本和港、台等是正当、必要的!

2.2文化发展与提高要关注普通人,以普通人为对象、从普通人着手国民素质及改善是文化发展的本分与中心,又是文化建设、发展及实效的“镜子”。文化发展与提高要关注普通人,应以普通人为主对象、从普通人着手,要营造、维持良好的环境,以影响、牵引国民求真、向上和向善,避免粗陋、厚黑,促使大家成为有德之人。发展、提升文化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不能“闭门造车”,推动国民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是其实务。文化发展,硬件建设是壳,提高国民素质是核;文化繁荣,国民素质及提高是花,国民富裕和幸福度不断提升和社会进步方是果!增强国家实力与竞争力,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和增强发展后劲,都有赖于劳动者素质及提高。如是,发展、繁荣文化当致力于提高国民的“品格”、“文明素养”和“远见卓识”,当活跃国民思想、提升其思想能力、质疑能力。文化发展要平和、质朴,应浅题深做,不能好高骛远,其内容需叫座、叫好,它要搭准百姓的脉,应对接、满足他们的需求,提升国民素养和有益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其出发点与落地点。文化建设、发展应有平民情结,要关注国民、且有“温度”,其要点是关注底层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并发展、繁荣大众文化,为这些人服务。文化发展与繁荣应有益于营造产生美、集纳美的氛围,有利于消减社会歧视现象,增加公平、平权、平等的意识与行为,要有助于积累个人和社会的“正能量”。文化建设、发展及水平,关乎国民与社会建设的进退、荣枯,关乎我们能否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发展要在文化的质量上下功夫,应提高“成色”,并有成效。人权、法治、自由、民主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元素,应是我们的文化价值、文化概念与文化内涵之要素。文化发展、繁荣当将这些社会健康发展的要素,深深地植入、渗入和嵌入国民的心中、脑里,并用这些“高分子”改造、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行动。发展、繁荣文化须扩展、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培植现代国民,应传播、普及人权的基本价值与内涵,要大力地扩散现代文化、先进的文化,并倡导大家学习、思想。

3文化建设与繁荣应重视纯洁、优化与美化母语

3.1发展文化要鼓励大家说话、写作时用平和、实际与亲切的语言文化建设与发展应关照大多数人的感受,传递公众共同感兴趣的东西,并获得公众们的认同。发展、繁荣文化要用平淡、平凡的语言,不用浮言、虚论,更非“创造”点什么金句。发展文化要倡导大家说话、写作时抛弃“大词”与豪言壮语,应鼓励多用平和、实际与亲切的语言,书面语、口语大量用前缀和修饰词之现象当弱化。作家王蒙说:“现在的官话系统之强大,连儿童都受到影响。”[4]因此,文化建设与繁荣须重视、强力淡化直至杜绝社会上盛行的假大虚语言,要减少、消灭枯燥、乏味的语言和语言腐败现象(报刊等形容词、副词泛滥或乱用是其一)以及八股式的官话谱系。

3.2文化发展与提高应当清理语言垃圾,维护母语的纯洁、健康与尊严发展、繁荣文化要致力于改善文化风气,主张真切、清新、质朴的文风,反对套话、空话;还应主张人类文化的普适价值。[5]注意、扭转时下语言混乱、浮夸之态,纯洁、美化母语,让我们的语言美起来,让语言、文字作品等有思想含量是文化发展之重任。文化发展与提高当整饬、清理语言垃圾,构筑良好的语言环境,以维护母语的纯洁、健康与尊严和保护好自己的语言系统。现下,文化建设既要传播、落实《通用语言文字法》,增强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行为,又应让常见的云遮雾罩的“官话”或有“创见”的“官词”等,如:侧滑、自主性坠亡、拉扯(殴打)、等退位、消失,要将很多的“官话”改变成“人话”,大众化语言应是官话的根本。让大家看懂、听明白,让百姓相信,这是“官话”、“官方声音”的底线与基本要求!

4文化发展要从思想、方法上清除思维及追求

4.1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繁荣有一渐进、积累的连续过程,它不会突变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繁荣有一渐进、积累的连续过程,它不会突变。文化建设与繁荣是慢活,它不会、也不可能只用几年或几十年时间,就可走完发达国家100多年所走的路或完成的相应任务。消减大干快上、“赶英超美”的潜意识或下意识行为,是推进、达成文化建设、繁荣重要的“招牌”。发展、繁荣文化应让社会上仍有的现象从根上减少、杜绝!须从文化的角度揭露、批判2011年“7、23温州动车大事故”;2012年“7、21京畿洪患”和因胡来蛮干导致“12条铁路建设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等乱象频现之主因。“快”与“质量”大体有反比关系,文化发展、繁荣应好,但不能快、也不可能快!就科学发展而论,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重要、实在,文化发展不能、不是搞点“白象”(大而无用之物),应着眼于“以内养颜”,致力于提高不能量化,但又是必需的软实力[“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约瑟夫•奈)]。发展,不能没有GDP及提高。发展、繁荣文化当以人的幸福为本,以人的幸福为导向做好工作,它应有利于大家进德、修业和重视、提高GDP质量。对生命的敬畏、对个体的关怀、对人性的张扬和凡事都要实事求是,要成为文化发展、繁荣的坐标。许多事实显示和N次告诫: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发展必须在思想、行动上坚决、彻底地抛弃“大干快上”冲动或“”情结,应无条件按照科学及规律办事,要变“以快为美”、“以大为美”为“以慢为美”、“以小为美”和以质量为天,“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人定胜天”与“一日千里”等观念,理当淡化、退位。建设与发展,必须尊重科学、服从客观规律,必须讲科学、讲理性!文化发展及效果应让经济、社会发展不再有长官意志大于科学之况。

4.2文化发展要着力清除思维及追求文化发展不是概念,更非玩概念,也非张扬、张狂或大兴土木等,它要保持、传播知识,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文明,重在提倡理性、培养“全人格发展”的国民,以及丰满国民的思想和丰富其精神世界。文化发展及目标当立足、瞄准于深度地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等,以及普及现代社会的常识、规则和社会科学知识,不能游离于此,更不能只弄点摆设!文化建设与发展,需弘扬生命第一、要尊重所有的人之观念,应有助于改善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拉高普通人的尊严,并可让其体面的生活,并有益于我们追求均衡持续、少用资源与能源、少牺牲生态环境和降低自然成本、社会成本、管理成本前提下的“品质好的GDP”。做事,不尊重规律,明显违反常识、常理;工作追速度、放“卫星”,求数量不讲质量,是我们的痼疾和频出事故之根(如:钢筋混凝土28天后才能真正地凝固、结实,建桥梁、盖大楼、修公路等须服从、按此规律建设;否则,发生事故的几率特大),蛮干胡来、跨越赶超这一意念与行为,数十年来似乎都没什么改变。通常,“快”是“好”的克星,二者不能伴生,快与好是不相容的,文化及发展如此。文化发展当注意从思想上淡化、清除万恶的思维及追求;要大力宣示、渗透发展的根本与追求是:提高宜居度、安全感和让所有人的幸福。

5普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智民、慧民是文化建设的大事

5.1文化建设与发展要讲常识、述常理,全面实施、强化有效的科普文化发展、繁荣,其内容、内涵不能只有名词、术语类的“外壳”,丰富国民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素养和智民、藏智于民与文化更新是文化建设的刚性任务。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全社会的事,非少数人之事,它不是搞点观赏性的东西或好看、好听的数字,以及“纸上风景”等,它要致力于涵养文明的心智和人的发展与幸福,要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大幅度减少社会上的失德者和无良现象,构建善性、友好的社会是文化发展的意涵与任务。劳动者有文化、有教养、有公德,国民有气度、有气质、有风范,大家都彬彬有礼,是谦谦君子,这是实现了发展目标之徽记。文化发展不能只具象征意义,它应为民、亲民、智民与惠民,要实际、实在、实用。国人素质不断提高、改善,社会发达、繁荣和国家内在质量持续升高是文化发展及有效性的象征与符号。有学者尖锐地说:“几十年来的摧折和丢弃,已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流失殆尽,洪荒非远矣。”[6]文化发展非什么专项行动,它应在深入、深度、深刻上做长期地功课,要有助于扭转单向度现代化或“跛足的现代化”之势;有利于大家不盲从、不愚昧,不“按需思考”或“奉命思考”,而是用自己的头脑按常识、按逻辑思考、分析各种问题。基于提高国人的素质和缓解国人思想力不强以及思想贫困之况,文化建设与发展有必要宣讲常识、重述常理,应全面实施、强化有效的科普[7](科学知识、思想和社会科学知识、思想的普及)。

5.2国人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关乎民族的发展与前途国人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关乎民族的发展与前途,科学发展及实现建基于劳动者素质及提升。文化强国的前提是文化强民,民智、民德和民体是文化发展的关键词。20世纪,美国人马丁•路德•金强调: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曾铁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向和内容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研究显示:晚清时中国在经济总量上不输给西方,一直到1820年,中国的工业经济产值仍占世界工业经济产值总量的32.8%,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就急速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衰落的原因有多项,社会制度落后和成人受教育程度低、人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养低下则是根本!当下,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能骄傲、故步自封或飘飘然。文化发展、繁荣非一日之功,更非面子之事、建些文化地标等,文化及发展当惠泽民生、不断满足国民文化新需求,它要有国民最在意、最需要的东西,应有健康发展必须的内容。注意、扭转“民品低劣”(严复)、“道德塌陷”之态,让大家懂科学、重规律,办事遵循常识、凡事按通识办,以及营构清明、真实无欺的社会,此乃文化发展的靶子与用力点。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构成,但非唯一,文化、文化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及提升不能缺少的“原子”,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与影响力訛譹,发展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是迫切、必须与当然的!2011年初,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等渠道,实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受访者眼里时下我国在政治(40.3%)、外交(38.2%)、经济(37.2%)、文化(26.5%)、自然资源(26.2%)、军事(24.8%)等领域,对中国已是“大国”的认同度都不高。95.7%的受访者认为,我们在国民素质方面与大国形象相去甚远。

本文作者:曾铁工作单位: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