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游戏化倾向分析

时间:2022-04-26 08:43:26

中学体育教学游戏化倾向分析

摘要:体育教学游戏化,是指体育教师寓运动技术学练活动于欢快戏耍状态中,从而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主旨的教学现象。明确指出体育教学游戏化的四种倾向:情感化、认知化、体质化和社交化,并倡导体育教学恪守技术传习的本分。

关键词:中学体育;游戏化;针砭

体育游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一直备受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青睐。在体育课上适当运用游戏,不仅能调节课堂氛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练。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现如今,体育教学中游戏积极的一面(激发兴趣、调节情绪、促进社交、增进健康等)极为凸显,而游戏消极的一面(迁就肤浅兴趣、无关技术学练、一味顾虑体质等)也不容忽视。鉴于此,提出体育教学游戏化命题,给出操作性定义,并按照游戏功能明确划分为情感化、认知化、体质化和社交化四种倾向。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活动。体育教学是师生之间以运动技术为载体的交流互动。游戏是自由喜悦的娱乐活动。“化”字,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因此,体育教学游戏化,是指体育教师寓运动技术学练活动于欢快戏耍状态中,从而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主旨的教学现象。

一、情感化

情感化:主要是指为了调节学生的情绪,令他们具备良好心情而设计的游戏化教学。尽管体育具有愉悦心情的显见功能,但体育教学作为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却不能过分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娱乐性。一切教育,“不论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也不论赫尔巴特的规范教育还是杜威的自然教育,均以克服人性中的惰性为其一大致力要点,至于克服惰性的过程能否使人快乐,则要看人们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谈”。毋庸置疑,知识的获得尚需付出意志努力,表浅的兴趣并不总是促进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世人皆知,“阅读过程需要心智与理性双重支撑才可以完成,其本质并不属于娱乐,更非仅仅是膜拜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作为阅读对象的认知性知识尚需心智与理性的双重支撑,那么就运动技术学练的过程而言,除了心智与理性双重支撑,恐怕体能这一支撑自不可少。体能的强化是经由运动技术学练而对身体进行的反复操练。如同一切知识传承,学练运动技术并不简单,动作要领须反复练习,负荷增大导致腿疼腰酸,学生难免呼疼喊累表示厌倦。与之相反,学生习得运动技术之后的自觉运用和实践往往拥有空前的获得感、成就感以及愉悦感。无疑这才是快乐体育的真谛。所以,体能的强化、心智的开发以及理性的限制无不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基本都与娱乐绝缘,岂容表浅娱乐破坏教学本身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二、认知化

认知化:主要是指为了增进学生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体育常识或其他学科知识而设计的游戏化教学。有人说,教学本身就是知识传习的活动,那么在体育课上增进知识、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还有什么不妥吗?诚然,教学确是知识传习活动,但知识本身也有类属之分,何况有些知识仅能算作常识,并不需要在体育课上进行专门教授。像竞赛规则、比赛礼仪等体育常识,也需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离开学练运动技术之载体,空谈规则、礼仪之举并不会产生多少课堂教学效益。另外,体育课上传授其他学科的认知性知识更是多此一举。学科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将某一学科的知识系统、全面传授予学生,以提高教学效率。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功能,各学科知识属性尚有不同,教学环境亦有差异。体育学科不同于一般学科,其知识属性具有操作性。体育学科追求通过身体练习对运动技术的实际运用,多在诸如操场等开放型场地动态组织开展。知识差异决定了功能分属,功能分属决定了学科职责。所以学科之间理应各司其职,不应相互替代。

三、体质化

体质化:主要是指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而设计的游戏化教学。运动技术学练的过程有助于增强体质,但学练运动技术的目的却不单单是为了增强体质,须知学校体育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教育内涵。增强体质的方式方法很多,运动技术学练只是达到增强体质目的的多种方式之一。尽管体育游戏也可以作为增强体质的手段,但增强体质只是体育教学的部分功效,技术传习才是体育教学的真正目标。因此,在中学阶段,凡是不恪守技术传习教学本分的活动,都可视作教学游戏化,进而增强体质的游戏活动亦在其中。在体育课上,专门组织单纯的(与本堂课所授技术无关的)体能练习全无必要。一方面,技术学练过程本身具有增强体质的功效,无须在课上抽出专门时间进行无目的的加强。不以技术学习为指向的体能练习具有无效性。当然,若出于本堂课技术学习需要,适时进行体能补偿便另当别论。另一方面,在体育课上运用游戏来增强学生体质有“舍近求远”之嫌。因为技术学练到达一定阶段,学生会主动在课外时间进行运用和实践,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而且同时也有增强体质的功效。体质技能一举两得,何需占用大量技术教学时间。

四、社交化

社交化:主要是指为了促进学生的交际,使他们具有社交能力而设计的游戏化教学。诚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自然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彼此之间发生话语互动、眼神交流、肢体接触、技术配合等交际行为,促进学生的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团队合作等能力。不仅彰显了体育教学的教育意义,而且这也是我们体育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但是,以上这些都离不开一个理论前提,诚如其他学科之认知性知识所承载的教育内涵,体育教学的教育意义必须是以运动技术学练为载体。在体育课堂上,无论学生之间的话语互动、眼神交流,还是肢体接触、技术配合,都应围绕运动技术学练而展开。话语互动,或指正同伴技术动作之错误,或夸赞同学技术动作之规范。眼神交流,或由于同伴精彩的动作而投向羡慕眼光,或因为同学笨拙的动作而报以鼓励注目。身体接触缘于技术需要,技术配合只为获取优胜。请设想,若体育课堂上学生之间话语互动、眼神交流和身体接触均与技术学练无关,那不是在开小差,就是在扰乱课堂,哪里还有在学习的模样?试问,脱离运动技术的载体,单纯迎合学生社交的需要,又将知识尊严、教师职责置于何地?再试问,要论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语文之语言表达、数学之推理判断、外语之情景对话等,哪一个学科不比体育学科在优势上得天独厚?诚如上述,学科功能各有分属,体育教学传承运动技术才是本分所在,一味推崇诸学科共有功能,岂能彰显自身学科看家本领。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之乐岂能预设[J].体育教学,2002(01):9-10.

[2]路云亭.影像时代的权利移植[J].体育与科学.2011,32(02):50-54

作者:张显 单位:重庆市南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