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轻体育教学法研究

时间:2022-05-09 10:17:33

中学轻体育教学法研究

1.“轻体育”的概念及特点

1.1“轻体育”的概念

“轻体育”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的体育运动形式。“轻体育”称“轻松体育”或“快乐体育”,它以轻松为主要特征,区别于竞技体育对力量、速度、协调性等方面的要求标准,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可以从事的体育锻炼形式。[2]可见,“轻体育”是一种不拘形式、不重视输赢只追求在愉快的运动中达到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许多现有的体育活动形式,略作改进,都可以成为“轻体育”活动的形式。而“轻体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更容易唤起中学生的广泛参与,为中学体育教学指明方向,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2“轻体育”的特点

“轻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一是体能消耗少。近年来,一些体育研究者证实,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体能极限消耗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轻体育”是一种负荷较轻,不追求大运动量,力求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愉悦的运动;二是运动方式灵活。“轻体育”不拘泥于任何方式,诸如散步、慢跑、跳交谊舞、大众健美操、扭秧歌、练气功等都是“轻体育”的活动内容,参与者可以按照自身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三是技术要求低。“轻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只要有健身愿望,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动;四是经济负担小。从事“轻体育”大可不必进入专业的游泳馆、滑雪场、健身房,可选择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在家里进行;五是时间要求松。“轻体育”在时间要求上非常宽松,可以利用学习的间歇时间进行,也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时间安排可长可短,依照锻炼者自身的体质、兴致、忙与闲等具体情况而定。

2.“轻体育”与中学体育教学

2.1“轻体育”在中学体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以“运动技能”为特色的体育思想束缚了中学的体育改革。[3]尽管“运动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有密切联系,但其过程中的枯燥、艰辛限制了学生接受的主动性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枯燥的“运动教学”影响了课余体育的开展,“运动”为本的体育观,影响了体育的社会化和终身体育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余体育、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出发,努力开拓同样能够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深受广中学生欢迎的“轻体育”教学领域。

2.2发展“轻体育”教是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部分中学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运动竞赛和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扶持,过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今后的传承。而“轻体育”在中学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基础,如果把“轻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能在中学校园里引起一场深刻的体育革命。作为中学生,体育是他们接受学校全面教育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中学“轻体育”教育,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2.3发展“轻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中学体育中开展“轻体育”教育,会使中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健康文明的消遣体育活动,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余暇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做准备。这无疑会在时间、空间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4“轻体育”教学是深化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究竟以什么为目标呢?简而言之,是以“运动体育”为目标,还是以“终身体育”为目标,长期以来争论不断。尽管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他们的侧重方向是明显不同的。[4]“运动体育”沿袭的是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是以田径、球类、操类等竞技体育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瞄准的是高强度、高技能、高度协调性,是以竞技比赛项目为普及内容,高强度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的,在运动上只有挑战身体极限,才可能用汗水和艰辛换来成绩。这种运动体育虽然无可置疑地在锻炼意志、提高运动机能及身体素质方面有巨大作用,但用身体极限所换取的运动成果未必就对身体的长久健康有益,运动体育对极限的挑战无疑是对身体的一种无形损伤。这种“运动体育”会引发一部分学生的兴趣,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未必有效。而“终身体育”是在现代体育视野下的新体育观,它不拒绝“运动体育”,但又开阔学生的课余体育视野,是从兴趣出发,以轻松、愉快、自由、简单的体育活动为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方法和形式,有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中学体育的教学改革,不应是在运动体育的僵化模式下苛求兴趣和娱乐,而是应通过扩大体育运动领域,冲破僵化模式,寻求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轻体育”和“课余体育”教学,理应成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3.结语

目前,“轻体育”课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教学中多选择其作为辅助内容,体育院系也没有这方向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得广大体育教师缺乏对“轻体育”的认识和经验,急需形成一套完备的教材体系。中学引入“轻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裴宏祥工作单位:天水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