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0篇

时间:2022-12-31 09:59:57

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0篇

第一篇

1.“红色博客”的载体

作为当今的首选传播媒体,网络早已是身居前列。选择运用网络博客来开展基层的建设工作,基于以下几点的分析考虑:首先,必须得利用“红色博客”开展高校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和老师适应这种新的教育模式,适应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需求,互联网作为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最近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相当迅猛,早已经渗透到高校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正是适应时代的这种发展速度和模式,我们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合并,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2.思想教育模式创新及应用

2.1网络对教学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观念随着时间不断地进步更新。在如今的网络博客空间中,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在是唯一的教学方案,也不是具有无法挑战的权威地位,同样受到了相同的对待,具有平等的地位,起到了传统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当中的作用,并且这种教育模式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种从实际出发的人性化教育方式,将学生的主导地位和老师的引导作用很好的结合起来。真正的实现了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创新应用,通过博客这个大的体系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这个平台的发展,实现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一直以来在我们接触的传统教育方法中,思想政治的内容想对于来说是相对的比较固定以及稳定,在思想政治的学习中比较偏重于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由于受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所采用的教育内容都是人工采集编写和传播,基本上都依靠于传统的纸质媒介,在创传播方式上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思想政治内容常常落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正是博客的出现改变并且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格局,随着网络博客的兴起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博客将原来静态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转变为动态的,从过去的平面走向立体模式,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博客信息量,应该将高科技的手段融入思想政治内容教学。使教学模式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情况。并对传统的单一教育方法创新,以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加强网络的及时性以及生动性,更加容易和轻松让政治教育客所接受。

2.3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提升。伴随着网络博客时代的来临,高校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获取知识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样的教育模式对于高校的老师要求更高,对于现在来说,需要建设一个能够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博客的队伍,这是现在网络博客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首要任务,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强化教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得掌握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式,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在保留原有传统教育优良基础上,改变以往那种只靠老师单方面的灌输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存在的旧观念的思维模式,达到思想政治的教育由单向的灌输变化为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跟质量。

3.网络中存在的弊病

“红色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仅起着创新以及应用。同时也还存在诸多的弊病,其中网络监管不到位就是重中之重的难题。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以及开放模式导致了这种不可避免的问题,实名制并不能有效的解决在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一套更好的体系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总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在如今网络当代的情况背景下,将“红色博客”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入网络,同时唱响了主旋律,在时代的发展中紧跟时代的潮流,走在教育教学的前列。构建“红色博客”建立健全整个管理机制,丰富博客上的教育教学方针,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如今的“红色博客”相对于在高校学生来说,它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红色博客”如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运用得当,肯定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助力工具。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一种正确的引导,就可能在学生初期导致思想上的误区,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红色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白松林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学生处

第二篇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近几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张,2013年,我国在校研究生已达到179万人,但比起庞大的适龄人口(4030.93万高中生,2300万大学生,2007年全国招收本专科567万人,研究生42.4万人。)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学历层次最高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的骨干和动量。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输送高级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关乎我国政治前途和发展走向,是现代化发展的灯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至2010年)》在关于研究生培养方向问题上指出:“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素质教育,努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此处的全面素质应囊括若干个层面,其核心就是专业素养、身心素质和道德水平。而道德水平是人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生德育教育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且是重中之重的环节。曾指出,“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和人格教育,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由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牢牢抓住核心,坚定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不动摇,在坚定研究生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同时,提升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使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变革中坚定方向,坚决投身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现如今国家十分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大环境下,我国高校依照自身发展特点,希望凭借理论研究和时间摸索,制定一些既合乎现实又实用的形式各样的导师制度,其中最具特点的是德育导师制和导师负责制。然而,这些导师制度仍存在许多弊端和不足:首先,过于注重专业学习,没有和德育工作相结合。有些研究生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教育时,往往由于过分注重专业学习,导致出现专业学习管理严格,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薄弱的现象,未能重视到研究生的道德教育。部分导师甚至把多出科研作品、多发文章作为评判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要求不严,甚至会搁置一边;其次,一些导师对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内涵和大政方针没有充分的认识,在教育事务的科学性、时效性和专注性上还有很多缺陷。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钻研力度不够,深度也不足,较为宽泛,无法以最大程度的指导研究生阶段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当前研究生的道德教育方式单一,方法无趣,不能与研究生阶段所处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吻合,甚至部分高校仍沿袭着本科生德育工作的模板,多以说教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要形式,却不注重研究生的客观事实和差异性;最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导师的工作负担极重,根本没有精力对研究生开展德育工作。我国的研究生已经接连若干年进行扩招,造成研究生数量突增,而相比较来说,导师人数的数量增长速度却没有匹配上,这就造成师生比例失调。部分高校一名导师名下带几十个研究生,有的甚至百人以上,而且导师还有科研方面的压力,或偶尔会有一些兼职工作,这就使得导师经常超工作量,教学方面的课时量和质量都无法确保,更谈不上对研究生进行德育工作。

三、导师制及在研究生德育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对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指的是在学生入学后,通过“导师——学生”双选,确定其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在完成必须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以后,再由导师指导,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导师在研究生的招收在研究生的招收与录取、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年度学习计划、论文工作计划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直接指导和检查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全面关心研究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做到教书育人。导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要在专业培养上带领其钻研,又要在思想道德品质上引导其健康发展。将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作为己任。“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倡导并加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2]这既有国家对导师重要地位的肯定,又对其提出了育人育德的要求。“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3]明确提出导师要指导学生的专业研究,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思想觉悟有引导、教育的责任。此外,导师在培养学生时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这种亲近一方面来源于其在学术上的权威性使学生产生尊重,另一方面是导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作为导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近感,加强教育成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将导师奉为学术和道德的榜样。

四、优化体制,建立导师责任制下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

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将导师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要做到上述观点,需要从三点入手:重塑育人理念机制,构建育人工作机制,强化育人考评机制,以此大幅度提升研究生培育质量、加快推进导师队伍良性发展。1、重塑育人理念机制根据教育部2000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要大力倡导并加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要明确地把教书育人作为遴选导师的必要条件,对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导师要给予表彰。各培养单位一定要把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不懈地抓下去”。通过《意见》我们不难看出,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导师需要在三个层面上以身作则,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道”和“术”相结合的理念。(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导师应将德育作为育人根本,将学术指导作为基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这要求导师在学术指导期间,不能松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意方式方法,观察学生思想政治动向,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将其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二)“道”和“术”结合。“术”的层面,导师对学生的学术的培养教育始终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内容,加强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正如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广大高校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研究生导师在科研学术领域深抓实干的同时,更应将学术指导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形成“道”与“术”的高度统一。2、构建育人工作机制构建完整的导师评价体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将导师教书育人情况纳入导师管理工作。(一)规范对导师的遴选,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增强导师“首要责任人”意识,“要把育人作为遴选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实施‘一票否决’制”。[4]规范导师遴选,就是在遴选中找准硬性和软性双重指标。所谓硬性指标,即导师的科研学术能力和成果;软性指标,即学校不仅要把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纳入审核范围,而且需谨慎衡量导师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就是在培训过程中既要有学术专业层面的内容,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论的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导师培训,旨在转变导师重专业而轻思想政治的现状。个别思想素质不过关、道德素质低下的导师,要对其实行一票否决制。(二)完善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营造积极奋进、争为人先的导师工作氛围,建立健全导师考核奖惩机制,使导师队伍的质量和规模齐发展。在完善导师质量评估体系的前提下,促进导师提高自身素质、推进科学研究,保证导师队伍高速全面优质发展。同时,更不应忽视科研、教学和思想道德三者发展的平衡和有机结合,以此确保导师队伍的质量。(三)学校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增加对新人倒是的培训,尤其加强对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一方面增强“首要责任人”意识,另一方面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指导导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将权利下放给导师,使导师在研究生的管理等方面有适当权利,全面评估学生。例如,研究生入党思想鉴定、奖学金评定意见参考、毕业鉴定等。这种创新的举措能够使导师将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全面把握学生培养过程,搭建起科学培养和全方位育人的平台。3、落实导师成长机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知识越深,视野超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超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导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自身也应不断成长。这里的成长不仅是专业知识积累、业务水平精进、更是思想道德层面的提升。这是导师育人,并且服人的基本条件。导师在传授专业时,也应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渗透,将育人工作与教书相结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应以科学的理论带领人,以高尚的情操培养人,在学生成才道路上充当榜样,以身作则,使学生在专业成长道路上收到导师潜移默化的熏陶,更加深了“德”“才”兼备的教育可行性。

作者:罗杨子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第三篇

一、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协同配合

对高校劳动观教育而言,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两支最基本的力量,他们协同配合的基础是劳动观日常教育与劳动观理论教育的结合。具体说来,在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党团组织、班级工作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劳动思想动态,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繁杂,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工作范围越来越宽,导致辅导员少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又加之辅导员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理论的掌握不一定到位,这就导致了部分辅导员在面对大学生劳动观出现问题时无法从理论的高度加以解决;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深刻剖析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但是,由于高校扩招等方面的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严重缺乏,使得全国各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大班教学,少到一二百人,多的达到三四百人,这就导致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连学生都不认识,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劳动观教育了。因此,只有加强两支队伍的协同配合,使他们在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中形成合力,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才能增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在学校劳动观教育方面,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合力机制构建不仅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目的的一致。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劳动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育目的方面,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致的。第二,教育载体的功能性互补。辅导员可以通过党团组织、班级工作等载体,通过日常管理和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日常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劳动观理论教育。第三,辅导员的自觉。辅导员的自觉指的是由于高校的部分辅导员兼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双重身份的他们,知道这两种身份在学生劳动观教育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因此,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他们会积极主动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协同配合,共同商讨劳动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1]。这是政策层面对专业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出的规定,对于具体的教学而言,专业课教师的优势还在于小班教学为他们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提供了便利,由此成为了和学生联系最广泛、最密切、最能影响学生的师资力量。然而,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认识不太到位,一心想着学生的专业学习,而很少关心或者根本不关心学生在劳动中的思想表现。因此,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必须转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中的作用,并加强与辅导员的协同配合,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的制度、平台、机制的有效构建,能够有效改变过去德育和智育两张皮和专业课教师不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面”[2]。这样一来,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更加突显出来了。笔者认为,在高校劳动观教育方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配合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原因有二:第一,越来越多的专业课教师会主动把劳动思想渗透进专业课教学中。这是因为,当前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配合的重要性,并选聘了一些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的专业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部分学校实行的是班导师制),这样一来,专业课教师可以从思想上、生活上全面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劳动观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面对劳动问题时所遇到的困惑,即使以后不再担任兼职辅导员,但由于他们在担任兼职辅导员期间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学生在劳动观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比较了解,因此也会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把劳动相关问题渗透进专业课教学中。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古代神话和古代诗歌中对劳动的赞美,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历史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人类历史的发展来说明劳动对人的重要作用;理工科的专业教师同样也可以通过某一原理或者某一定理艰难的发明、发现过程来说明辛勤劳动的重要意义等等,这种把劳动观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方式更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实效性。第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熟悉学生生活以及在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劳动观,但是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而专业课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所崇拜的,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劳动观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熏陶,他们之间的协同配合,有利于促进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三、辅导员与公寓管理员的协同配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3]“学生有1/3以上的时间在公寓,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网络等在公寓的普及,公寓的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因此,我们应把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就大学生而言,教室、图书馆、食堂是公共场合,而公寓是一个相对私人的场所,因此,他们在公寓表现出的行为(其中包括劳动行为)要比在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地方随便得多,说直接一点,那就是学生在公寓里面表现出的劳动观可能更为真实。公寓的管理员可以从学生寝室的卫生状况、学生对待管理员(可以称作劳动人民)的态度、对管理员的劳动成果的态度(是否乱扔乱放)等方面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劳动观,并及时予以纠正教育。为此,有研究者指出,“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做得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引导及时,就能及时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5]。然而,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学生公寓隶属于后勤集团,与学院、班级的管理分属于不同部门,因此,相互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沟通困难等现象,公寓管理员所了解的情况难以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也只能在偶尔的查寝过程中去学生寝室了解情况(而这时候看到的可能是学生为迎接检查而做出的表面行为)。因此,为保证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辅导员与公寓管理员的协同配合。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方面,辅导员与公寓管理员的协同配合也是可行的。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理念的提出,公寓的功能越来越突出,一些院校开始在学生公寓设立党支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学生吸引到党组织周围,并通过学生党员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增强其对党的感情,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6];一些院校开始选派辅导员入住公寓,通过了解学生在公寓的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新的尝试为辅导员与公寓管理员协同配合进行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作者:郑银凤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第四篇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

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标准的教育,就能够使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思想认识上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活动,而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知识技能以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教育的基础教育,与心理教育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高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实施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之间虽然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有效的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稳步实施,从而使高校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得到发展。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一致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保证高校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高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教育出发,通过心理和生理知识的学习,心理问题的咨询辅导和良好的行为训练等等,最终达到高校学生身心健康,能够有着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人,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社会意识形态,信仰以及政治立场等方面的教育来使高校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始终保持积极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不断对高校学生得主观世界进行改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高校学生能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因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虽然采用的教育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服务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个高校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那势必影响到其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性,高校学生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生理作为学习的条件,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不然就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高校学生增强自身适应能力,而且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激发内在潜力,能够始终做到自尊、自爱、自强,从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能够事半功倍,对高校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在大学生中有效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高校教育就是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为目的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放在首位,只有保证高校学生思想的先进性和政治立场的纯洁性才能保证教育方针和路线的贯彻执行,在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带动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就业方面,能够从思想认识上给予高校学生心理帮助,提升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反之,如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那么高校学生即便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其思想政治落后,也不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教育更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关的,高校学生有着科学的信仰,不迷信才能保证心理健康。同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学生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能够帮助克服心理因素所带来的各种困难,抵御住心理压力等。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服务。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教育整体,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所在,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保证的,高校教师要有机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好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作者:郝利娜 单位:西京学院

第五篇

一、思政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与此同时,清华刘海洋硫酸泼熊案、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也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具体来说,这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学生不重视相对于专业课和外语,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态度有待端正,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甚至明确。例如,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看杂书等现象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依然存在。(二)教师方法单一、思维僵化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获取资讯的能力相对有限,不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与方法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就现状而言,不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到了改革的关口。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则是实现不同体系的转换即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信仰体系的转换。

二、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

所谓的教材体系指的是以教科书为载体的知识体系,其教学以理解、记忆、掌握、应用教材知识为核心,而教学体系指的是包括新闻报纸、社会舆论、科学知识、个体经验等多种载体为依托的知识体系。两种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的角色不同。在教学体系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其建构者、创造者:教师不能再把教材作为知识的惟一来源,而应该努力扩大其来源,甚至通过不同知识的组合与创造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应该说,这一体系赋予了教师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主动地扩大知识面,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创造性地理解当下的自我与生活,增强理论的解释力。

三、从教学体系到信仰体系

作为一门实践指向明显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接受和应用。基于这一学科特点,思政教育便要求实现教学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换。所谓信仰体系指的是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知识和思想体系。如果说教学体系反映的是知识来源、方法手段的多样性,而信仰体系则指向了教学本身的实践性。相比较而言,后者显然更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得失。在不同体系转换的过程中,以下三点是比较重要的: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课程本身的魅力。不少经验都说明,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很容易喜欢一门课,相反的道理也是存在。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增强课堂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不仅如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更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警戒和督促作用。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地理解了,真正地信仰了,才能帮助、带动学生去理解,去信仰。

(二)注重实践

思想政治课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强烈的实践性,在于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实实在在地受到感染,真真切切地获得收获。要实现这点,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实践,构建以校内外实践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校内实践,其形式多样,有问卷调查、有访谈,其目的是发现校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初步的改进方案。它是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对于公共生活的参与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大学生活中来。就本校实际来看,校内实践涵盖了婚恋、环保、法律、新生适应等多个学生平时关心的问题,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较之于校内,校外实践的形式更为多样,关注的问题也更为广泛。它把思政教学的舞台,把同学们的视野,从象牙塔扩大到了复杂的社会生活,从抽象的理论扩大到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实践,学生增强了对于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在今后对于公共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更趋理性与客观。丰富多样的校内外实践为信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更好地发现真实的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如果说校内外实践为信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的是平台,那么多元的评价体系则是其最大的推手。多元的评价体系意味着打破以平时分+期末考试为核心的传统评价模式,更加关注思想道德法律素养与马克思主义路线、方针、政策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情况,更加注意发挥评价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有赖于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互动。通过课堂内外的接触,教师应当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特点和优点,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失时机予以恰当的引导。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更为深刻的教育哲学: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充分地发现与挖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质、有点,为其进一步的实现创造条件,使其更为自信地面对生活,避免对他人的依赖。在这种教育哲学中,人的自我认同根植于真实自我的发现与实现,而非人与人之间盲目的比较。于是,合作,较之于竞争,更有可能成为常态。如果说教学体系围绕的是怎么“教”,也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里面,既包括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还包括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甚至技术。信仰体系的核心则是怎么“行”,也就是怎么样更好地让学生把学习到的东西落实到行动,内化于心,成为一种信仰。不管是哪一种体系,实际上都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选择素材、手段、方法、技术去筛选、构建甚至某些情景下创造知识。教师的以身作则,要求其充当好的示范者,主动发挥带头模范作用。评价体系的多元则要求教师能成为好的观察者,能够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后积极地予以肯定。

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信仰体系,也是逻辑上的层层递进。就广度而言,它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试图超越教材:网络视频、图片、著作,身边发生的事情、实际面临的问题,都成为教学资源的构成部分。在体系的演替中,一种更为宏阔的教育视阈得以凸显。就深度而言,它不仅仅要求“知”,更要求“行”,要求把所知道的原理、价值观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内化于心,成为信仰的一部分。在此意义上,教育不再成为一种单纯的表演,而是一项与每个人切身相关的事业。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完成了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进而到教学体系的转换,才能切实提高课堂魅力,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才能真正地让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传播正能量、高扬主旋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肖毅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第六篇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平台,在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够实现学生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协调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对人内在素养的一种培养,可以为人未来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其次,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状,迫使高校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的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储备更多有利的筹码。再次,我国经济产业的现代化转型,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经济社会目标也迫切需要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支撑。最后,高校要想在未来发展中占据更多优势地位,也必须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调查显示,凡是具备更高就业率的高校更容易吸引青年人报考,其发展也相对更加快速。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在校大学生自身职业发展,还是从未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抑或高校自身发展看,建立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视学生专业素养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校已经深刻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部分高校把提升学生未来就业能力仅理解为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认为只要专业素质提高,必然会获得相应的人才市场竞争优势。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只是重视学生专业素养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会碰到更多的困难。因为,当代社会用人单位招聘时更加重视德才“兼备人才”,把应聘者是否具备优秀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思想品质等当作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如果只是开展学生专业素养教育,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已经滞后于当代人才市场的需要。部分高校把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割裂开来,各行其是,认为只要做好各自的工作,就能够实现二者有机的融合。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因为二者之间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融合平台,不能够真正发挥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2.职业生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冲突。很多高校已经开始职业生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面的教育实践的探索。但是,在具体的探索工作中,很多一线教师反映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最典型的冲突就是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当今社会发展、学生成长的实际相互脱节,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强调理论的传输,而忽视学生认知的实际,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厌倦感。同样,某些企事业单位的工作需要更高专业素养人才的参与,这也造成部分学生片面追求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以山东省某师范院校为例,2013年该校就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69.61%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对自己教育意义不大,更有45.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选择没有什么积极作用。3.缺乏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专门机构和指导人员。有些高校也想积极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但是由于缺乏专门机构和人才负责,导致相关融合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不少高校把这一任务交给辅导员老师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但是这些人员本身并不能完全胜任这一工作的需要。从高校辅导员角度看,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开展一定的教学工作,这导致他们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专业知识开展扎实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工作。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做出基本的就业指导,他们自身缺乏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因此,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平台的构建看,缺乏专业机构和指导人员已经成为制约二者融合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建议

1.树立职业生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的教育理念。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才能够发挥出更加切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教育作用。简而言之,只有把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要反对把二者相互割裂对待的做法,要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两个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作用。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中应当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始终。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也要包含一定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这样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水平。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解决二者融合中的冲突。面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的各种冲突问题,应当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而创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解决二者冲突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结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添加全新的时代元素,对待一些已经落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进行大胆的摒弃。同时,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可以结合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更加积极的网路化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让学生能够获得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高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自己职业生涯选择中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3.成立专业教育结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这一工作。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应当改变以往仅是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指导,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更要改变以往片面依靠辅导员等非专业教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规做法。高校应当建立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辅导员群体与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协同合作的教育机构。这样可以把职业生涯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更加有机的整合。同时,高校还要在这些人员中精心选择一些专业素养高、责任能力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高的教学人员负责协调合作教育机构的工作。

总之,建立专业教育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两个教育的融合工作,这样才能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搭建一条有效沟通的桥梁,进而实现二者之间融合发展。综上所述,高校必须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工作。这样才能够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自己未来职业选择提供更多优势条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曾琴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第七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原则

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我们的思想教育在其发展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治学习者,他们作为学习的个体,是需要备受关注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了思想政治学习者的想法和观点,这样他们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就多了一份动力。其次要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为了学生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更需要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所学过的知识不仅得到巩固和加强,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然后要遵循尽心尽职的原则,既然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对自己的学生尽职尽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我们的教育方式关着学生们未来的发展,好好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思想道路发展,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务无比的欢乐。最后要遵循顺应时展的潮流,现代学习信息更新快,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就要随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跟上它的趋势,把最新的思想政治理念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收获更多有效的知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在我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的特点,不同的教材版本,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固守原有的模式,它应该突破原有的方面,有自己的创新。在我的总结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我们的思想教育观念不能在一个套子里转不出去,这样很容易被束缚。教育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和其他学校,其他地区甚至是其他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学校别人优秀的教育观念,这样就增强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性和主动性。我们还可以通过举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辩论赛,在讨论和辩论中摩擦出新的观念火花,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是可以使学生乃至老师奋发向上的。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核心,如果它的内容是空洞无味而又缺乏内涵的,那么就很难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而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教育内容符合当代的发展,符合学生的要求,响应社会主义的号召,才会是内涵深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组成,我们就要从创新这5个方面的内容入手,哪方面的内容有所缺失,我们就要进行补充,并且我们要根据当代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对内容进行扩展。内容符合我们的教学目的了,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成功。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让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在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们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号入座,如果说一个班级的同学对思想政治课程不感兴趣,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想办法去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加强和学生的思想政治交流,带他们去参观我们伟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家的作品,进行思想教育活动等等,这种教育方法就不是那么死板无味。教育方法也不只是针对学生提出来的,它和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法也相关,老师要研究和创新出多种教育方法,来适应自己工作的需要,要真正做到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老师觉得教育是一件欣慰的事。

三、结语

在当今的文明社会,很多人的思想道德已经扭曲,比如说复旦投毒事件,火车站持刀砍人事件,这一系列鲜活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我深感悲痛。我希望大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路,多多指正批评。毕竟它的创新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就让我们一起加油,建设更美好的文明之国。

作者:赵冉 单位:河北衡水市体育学校

第八篇

一、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要了解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可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为例,借此达到管中窥豹之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自创建以来就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有专职的政治辅导员队伍,而且为适应学院发展于2010年成立独立的教学机构思政教研部,改部担负全院学生思想政治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学院现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整支队伍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充满朝气与活力,肯脚踏实地的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小且单身较多,可以有较为充裕的时间从事教育与管理工作;最后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相对而言,劣势也是明显的:(1)学历偏低,大部分为本科学历,因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高屋建瓴的统筹规划与指导;(2)工资收入偏低且流动性较大,整个思政工作人员的收入处于中下水平,导致这支队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连续5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凤毛麟角;(3)由于学院的办学经费限制,外出交流与学习机会很少。

二、创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创新是人的社会实践行为,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创新不仅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且改变人的创造方式与思维方式。创新最终要有人去实践,那么怎么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是关键。独立学院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怎样培养,"培养理念很重要,是方向、是导航。当前国际政治趋势一超多强,虽然中国综合国力稳步前进,但周边局势并不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且政治改革处于深水区,攻坚期。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立场坚定,信念牢固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解决的一道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大力引入创新,不但可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可以增强中国突破目前困局的砝码。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富有爱心与责任感的教育理念将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态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其它要素起制约和引导作用。这里主要探讨创新服务理念和全面发展理念。(一)创新服务学生理念。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凸显服务理念、强化服务功能,实现从教育与管理为主逐渐转变为服务与教育为主,把服务融入管理之中。二是大学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好公民,其次才是人才的理念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始终,要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广泛共识,要大家形成合力,树立人人都是服务之人,处处都是服务之地,事事都是服务之事的理念。三要真心实意帮助学生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二)创新学生全面发展理念。一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认清世情、读懂国情、了解校情,确立投身报国的正确实现路径;二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和依托,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寻求二者的共同提高点,实现创造性的有机统一;三是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去思考,大学生不再简简单单的学好专业知识即可,还要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锻炼,加强人际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加强自学能力的提高等。

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理论课教学方面,有三个方面可以创新:一,改变以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增加讨论课分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主要内容设计成一系列专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对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让学生在理论的交锋与碰撞中接受正确的理论。二,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范式,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教学。三,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和实践教学等形式,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二)创新信息传递方法。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信息社会时代,学校相关信息的传递也要从单向度向双向度转变,要适应这种互动的传递方式。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性运用新技术,新媒介开展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是实现线上互动,线下行动;线上收集问题,线下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简化学生办事手续和程序,积极开通各类服务微信公众号,及时传达学校精神,传递学生心声,理工学院微校园微信公众号,理工学院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号,理工学院大学生资助管理微信公众号的相继开通运行就取得良好效果,即节约了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又提高了办事效率与服务质量。(三)创新学生干部培养方法。首先,营造谋事业、干事业的良好氛围。要营造谋事业,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其次,要营造一种彼此尊重和关爱,相互包容,人人热情而坦诚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这样不仅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更提升了团队的战斗力。在学生干部培养问题上,我们要全局统筹,长远规划,既要传承一种精神,又要实践一种信念。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对待学生干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及时鼓励,人才是夸出来,严格要求他们提升自身修养,模范遵守校纪校规,带头学习、带头奉献;鼓励他们有创新,敢创新,敢担责的精神。对待学生干部,我们还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他们只要不是犯原则性的错误,就能重用他们,信任他们,放开手让他们去做,不过多干预,但是他们一旦违反原则,做出一些没有底线的事情时就要当机立断做决定,绝不姑息纵容。这是在信任学生干部,也是在保护学生干部。最后,积极选拔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一则要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学习,使他们学到更多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以便将来回报家乡;再则要充分发挥他们能歌善舞的特长,为他们提供舞台。结语:综上所述,做好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更不能思维僵化,畏葸不前,要全面统筹规划,中央主管部门有文件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配套落实办法,独立学院有具体实施方案,还要形成国家、社会、高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才能使中国在国际国内发展困局中找到方向,找到出路,进而突出重围,实现转变。

作者:周林旺 王晓俊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第九篇

一、慕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影响

慕课,全称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服务,为教学和学习两方面都提供了方便,而且其是一种较为公平的教学资源,可以让每个人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高效课程实施慕课是一种教学尝试,其旨在打破人们对教与学的传统认识,改进课堂教学生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生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从宏观角度分析,教学生态包括了社会环境、教育教学制度、校园环境、学习状态等等;其二,从微观角度分析,教学生态主要是指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类元素,其包含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所改变的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元素,是对教学关系的改变。首先,从教师教的角度分析,慕课极大的改变了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教与学样式的认识,改变了课程教学的生态,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和片段化共同存在,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讲解教学,并融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除此之外,教师的多元风格和一致性共存,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的跳跃性共存。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慕课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除了在线课堂学习之外,还可以根据空闲时间选择见面课程,线上学习课程教中,教师可以将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基本内容教授给学生,而线下课程教学则主要是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开展更深层次的讨论,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慕课集中实现了教学互动,对提高思政教学实效具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师生可以通过在线社区留言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我们还应该重视在教学中出现的诸多新的问题,比如,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适应线上学习环境,但是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师生、生生之间的即时互动过会难以实现,而且受网络运行的影响,如果网络技术维护不到位,就会出现讲课时常中断的情况,而课堂中断则会引起学生的不耐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慕课的教学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线自主学习、在线社区互动等教学方式的采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学习课程,而教师也不用再重复讲课;通过线下的问题集中研讨则可以让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另一方面,慕课教学存在一些消极影响。首先,就思政教师的参与规模而言,虽然很多高等院校的教师都有参与,但是和现存的高校教师规模相比数量仍显不足,甚至也可以说数量很少,这种问题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提升未参与教师的授课技艺,有损于这些思政教师的后续发展,与培育优质高校教师的原则不相符。其次,线上学习的自由性可能会影响学习的循序渐进规律,非客观的学习很容易阻碍学生信仰的形成和认知的获取。再次,设立的会面讨论尽管能使师生充分的进行沟通交流,但对参与教师在探析环节的控制力和引导力具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把握能力,还要基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学生实施答疑解惑,把握好政治性和学术性间的和谐关系也是他们必须具备的能力,假如这一环节一旦失度把控,很容易让学生对课程产生不认同,甚至是产生新的质疑。此外,如何让学生在课后练习、课上学习、课下探讨等环节适度的进行时间调配,保持对新学习方式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些消极的和积极的影响通常会引发系统性的问题,这也推动着我们不断思考如何优化教学结构、怎样合理进行教学资源配置和如何达成教学系统的整体动态平衡等问题。

二、慕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优化

对“基础”课慕课的探索和开发仍处于基础阶段,这一全新的思政理论教学方式,无论是自主性的线上学习要求,还是线下研讨对学生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的激发和组合型的教学内容,都给思政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其所获得的关注度和所呈现的深度改革足以引发其他课程的模仿,尽管人们也会纠结于这一教学究竟应该定位于试错还是创新的问题。但是本文认为,这一变革更应引发我们探索思政教学生态优化的问题。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是包含教学方式、教学途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诸多环节和要素并互相作用的,这些环节和因素间互相影响构成了特定的一个生态教学体系。当教育管理人员对这些环节和因素进行各种方式的排列组合时,这些因素的互相关联会展现出动态的平衡和失衡、矛盾与统一的状态,而教学成效的获取只有在生态教学系统保持稳定和平衡时才能具有可靠的依托。慕课对教学的变革首先改变的是生态教学体系中特定环节的能量输出和输入,进而影响生态教学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互动、功能和结构。就生态教学平衡来讲,继续改革的前提是体系能在动态中保持稳定,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改革的目标和理由必须是基于改革寻求发展和进化,思政教学改革同样也必须遵守这一原则。长期以来,包含“基础”课的思政理论一直肩负着通过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获得教学效果提升的使命,其核心任务在于学生对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维护,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观念,但社会环境、世界形势、自身心理等诸多因素对这一使命的完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而慕课的根本任务也就是以全新的方式直面挑战,推动广大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信仰、价值和理想观念,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当前教学革新的主要资源依托。当我们在特定时期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把握并使其符合思政理论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时,就能获取较好的教学改革效果,反之,一旦新的输入能量在打破体系原平衡时又无法构建新的平衡体系,改革必定会遇到阻碍而无法进行下去。同时必须要注意的是,当前预期的基础课程改革是以教学运行保持预定轨迹为基础的,任何借改革之名而进行课时缩减和程序简化的行为都有悖于推行慕课的原有初衷。所以,就思政理论教学改革立场而言,以上资源的每种资源都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教学质量、技术革新、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等会随时变化,当前掌控的技术或许很难符合事物未来的发展要求,今天拥有的师资质量未必能满足学生明天的求知欲望。就思政教学活动来看,如何能使理论具有感化和感召学生的魅力和说服力,并具有可靠的行动转化力量是其核心问题,思政理论教学改革只有抓住核心问题并有所突破才能站稳脚跟寻求进化发展。

三、结语

慕课所引发的思政理论教学改革是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主动出击,必将会引起人们对技术资源配置、教学课程协调与学习的管理、和保持二者间的动态稳定等生态教学问题的深思。

作者:杨柳 齐景开 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第十篇

一、“微博”在年轻人中得到广泛追捧的原因

“微博”能够方便用户在网络浏览各种信息,让更多人参与到网络社交活动中来,“微博”的出现标志着个人网络时代的到来。“微博”简单易用,快捷方便,技术门槛非常低。用户只要点击“跟随”按钮,就会迅速地接收到跟随者的信息。“微博”还有强大的原创功能,用户随时都可以在“微博”上信息。年轻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独立意识,他们需要与朋友进行思想交流。年轻人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让其他人认同自己的意见,就需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年轻人很难及时地和别人进行交流。而“微博”则能为年轻人提供交流思想和意见的平台,所以被年轻人广泛追捧。青年人往往情感丰富,他们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会往往很难发泄,而“微博”却能够让年轻更好地释放他们的情感。年轻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他们在工作中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年轻人的压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排解,为了很好地放松自己,年轻人就要利用“微博”来释放压力。

二、“微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

1.“微博”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有预见性,要有明确的教学对象和内容,要以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微博”中含有非常丰富的信息,如果学生浏览和思想政治有关的健康信息,那么“微博”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课程。而“微博”上还有着很多不健康的有害信息,学生在浏览这些信息的时候,就会接受错误的思想,最终误入歧途。2.“微博”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挑战。“微博”在促进年轻人交流的同时,也在逐渐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很多学生对“微博”社交非常热衷,而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时候,态度则比较冷淡。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离不开“微博”,“微博”社交已经占据了年轻人大量的时间,使年轻人很难主动地去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微博”的出现已经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要对这个问题充分重视起来。3.“微博”将会影响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为学生树立各种典型事迹,以先进人物的道德素养来感染学生。学生往往会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习到很多知识,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然而学生在使用了“微博”之后,他们就会毫无选择地吸收网上的各种信息。“微博”上的有害信息会影响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疑惑、混乱、错误的思想。

三、利用“微博”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1.利用“微博”的即时性来提高教学效率。“微博”能够为学生提供即时便利的信息交流渠道,“微博”将改变教学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微博”社交中,学生可以自由表露自己的想法,每个年轻人都会主动地和其他人交往。教师要利用“微博”即时交流的优势来各种教学信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微博”社交功能的帮助下,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2.利用“微博”来丰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教学的形式往往比较单一,这将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政治思想课堂的教学内容非常枯燥,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对这些课堂知识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更不会主动进行学习。而教师如果能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引入“微博”教学,就会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利用“微博”让学生更充分地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知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应该与“微博”社交多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多以“微博”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利用“微博”的跟随功能,来及时地接收教师的教学信息。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微博”来为学生传递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的内容,让学生在“微博”上能够学习到各种政治理论。

四、结束语

“微博”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受到了我国年轻人的极大追捧,“微博”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微博”同时也将会严重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接受到不健康的有害网络信息。然而“微博”不仅给我国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挑战,更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利用“微博”的即时性来让学生更充分地形学思想政治课程,要利用“微博”的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微博”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学服务。

作者:唐昌维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