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教学综述

时间:2022-04-19 05:25:00

美术欣赏教学综述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使其在欣赏实践中分辨美、丑,并获得自觉、正确的心理体验和评价标准。

一、引导学生认识到美术欣赏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对美术作品能发生持久的兴趣,养成他们观察自然界或艺术品的习惯以及感觉器官的敏锐性,通过与杰作艺术的接触、对话和欣赏,在不知不觉间吸收艺术大师们的构图、作画方式,对色彩的运用技巧,画面的总体感觉,甚至某些艺术语言,能够感受艺术、欣赏艺术,获得美的享受。进而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丰富着他们的艺术感觉,提高着他们的综合艺术素养。美术欣赏如此重要,对小学生而言,只采取说教式教学是不行的,只有通过美术欣赏实践教学,才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重要性的认识。

二、把握小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和习惯

要提高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我们首先要熟知他们的美术欣赏心理和习惯。这点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等特点看出。首先是强烈的色彩刺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欣赏兴趣,比如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绿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等;其次是他们通常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另外是他们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如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还有就是喜欢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如城市的小学生很难感受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河滩上散乱的石头也是一种美丽。对于以上小学生的这些欣赏心理和习惯,我们必须了解,并充分地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

三、激发学生的欣赏美术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希望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导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获得美术欣赏教学的良好效果,就必须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前面提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以感觉与情感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这种心理活动形式与教师的引导及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小学生一般都具有符合自身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的欣赏习惯,他们通常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比较感兴趣。因此,美术欣赏教学首先就要让学生接触他们熟悉或适应他们心理特点的事物,如选择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题材,用名人名作向他们作系列介绍。如中国画以现代名家作品为主,作品的内容则以动物、风景、儿童生活题材为中心,这就与学生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齐白石画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凡高的《星空》;马蒂斯的《舞蹈》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就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因为这些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有时甚至完全就是靠一种直觉,这恰好符合小学生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特性,容易为他们所喜欢和接受。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实践、参与、体验

鉴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有不同审美经验,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欣赏作品和题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实践中参与和体验。如游戏欣赏法、比较欣赏法、分析欣赏法和实验欣赏法等,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分析、交流等过程来达到欣赏作品的目的。除了在课堂实践中注重体验美外,还应该课内外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学习《建筑艺术欣赏》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在游玩和欣赏前布置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游玩实践中思考和体验,这样使学生对所见的东西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基本上都是采取“三部曲”:教师讲、出示图片、然后板书。这种单一的说教式欣赏教学弊端就是教学形式枯燥、乏味,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为小学生的想象力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来启发和引导。而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成为学生进行想象的最佳诱因,使美术欣赏教学产生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欣赏大型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断,让学生在欣赏作品之前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来之不易的;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画面表现了工人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大游行的场面,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为争取自由、民主和解放的英勇献身精神;最后从艺术手法上总结:整个画面庄严肃穆、色调明朗、气势壮观,真实地表现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时刻。要注意的是,应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欣赏教学,要配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和适度,那样才更具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