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6 17:38:04

美术学设计

美术学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美术教学;设计;思维顺序学习

美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实践能力。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美术教学已成为当前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中,教师对美术教学的设计特别重要,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思维模式中,因此,探究合理的美术教学设计思维顺序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缺陷的四个层次

1.误解基本元素。教师误解基本元素,是当前美术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不足之一。在教学当中,一些教师往往没有全面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而且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存在偏差,从而影响了美术教学的开展。2.忽视环节之间的联系。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包含了许多环节,这些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但是,部分美术教师因为缺乏经验,没有全面认识每个环节的目标和内容,忽视了环节之间的联系,将每个环节当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教学设计会导致整个教学设计没有重点,教学环节缺乏逻辑性。因此,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环节之间的联系,以增强美术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难以达到根本目标。在当前的美术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师难以达到教学的根本目标,这是影响美术教学设计整体构架的主要因素之一。美术教学没有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没有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究其原因,往往就是教师在美术教学设计中选择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不合理。4.目标过多导致结构性缺失。在当前的美术教学设计中,还存在教学目标过多、结构性缺失等问题。如,教师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没有强调重点,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设置过多目标,而且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的要求。要想避免目标过多导致结构性缺失等问题,就要科学、合理地设计美术教学思维模式。为此,教师应该针对实际教学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设计顺序模型,从而在教学中可以清晰把握每个环节的内容,对整体教学形成清晰的认识。

二、思维的起点——设定课堂练习

1.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创作范式”。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所以,一些有经验的美术教师将设计成功的创作范式作为思维顺序的起点,让学生认识到美术课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平衡人文性与技能。美术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应该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美术的人文特性。在提升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容易忽视的内容,要引起重视。在进行美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美术课堂教学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情感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3.明确课程中心。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是衡量美术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美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明确美术课堂上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扎实的美术知识,体验美术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应该选择能有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

三、学生的成长——挑选难点

1.设置标准。由于在教学中一些美术教师没有设置课程教学标准,学生创作之后难以评价自己的作业,不能通过练习提高自己。为此,美术教师应该在学生创作之前明确作业标准,让学生可以根据预设的标准评价自己、提高自己。为了能有效提高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针对美术教学目标,建立相应的教学标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2.设立难点的流程。(1)理解难点在教学中,美术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设定的,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从提升学生的能力出发。然后,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并设想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最后,通过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难点来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从而有效提高美术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列出难点为了使美术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的难点,根据需要对这些难点逐一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将难点分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和成长。(3)以难点为中心建立目标群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这些难点,不能模棱两可。然后,教师应该对这些难点进行加工,将其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融入美术教学设计,以加深学生对难点的认识和理解。为了提高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可以将某个难点作为中心,并围绕这个难点建立目标群,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四、成功的途径——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的宏观变化。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选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果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就会发现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教师应该针对教学目标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2.明确重难点。(1)选择适合基础教学目标的方法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相结合的模式。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让一些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另外,单一的教学模式没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提升自己。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2)难点目标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选择对于一些难点目标,教师可以选择游戏法、探索法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这些方法需要时间,但是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理解目标,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体验提升自己的技能,是十分有必要实施的。

美术教学设计采用科学的思维顺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挑选难点、设立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顺序,设计出科学的美术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陆乐.美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究.高教学刊,2017(23).

[2]李子明.美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的融合研究——评《美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教育评论,2017(9).

[3]龙勋.对中职院校美术设计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美术教育研究,2017(16).

[4]覃曼琳.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美术教育研究,2017(6).

[5]李佩周.关于中职美术设计专业素描实践性教学的探讨.美术教育研究,2017(5).

[6]姚星娥.以设计思维导向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初探式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7(5).

美术学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舞台;空间;美学

一、引言

舞台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曹禺先生说过:“没有舞台美术就没有戏剧。”这一通俗又辩证的语言界定了美术和戏剧之间的关系。舞台美术的创作,与人物造型、布景、灯光、音响等共同搭建了舞台的艺术大厦。

二、设计心理学与舞台美术设计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和边缘性均非常显著的崭新学科,其主要内容来自学科和实践经验,包括了心理学、生理学、艺术学、美学、信息科学、人机工程学等,这些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在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到审美、意味、符号等因素,以及实用和情感这种双重心理现象与过程,形成了复杂的设计心理学体系,其基本的设计规律和设计法则,也被应用于各个学科和领域,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进行现代设计的指导。设计心理学中的感受可以分为三类:内受、外受和本受。内受是人对自己身体内部变化的感受,外受是指通过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受身体外的事物变化,本受是人对自身运动的感受。我国的舞台演出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的戏曲和歌舞表演并没有固定场所,只能迁就地势演出。时代的发展促进了舞台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的呈现,在数千年的时光中,舞台美术一直与戏剧表演共同进步、交相辉映。舞台美术设计是通过图像画面引发观众感受器神经末梢发生兴奋冲动,结合听觉感受通道传入神经中枢,通过情绪和情感调节着观众的认知。舞台美术是一门相对冷门的学科,从来没有如火如荼地盛开绽放,但是又以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见证了戏剧、话剧、音乐剧等剧场艺术的沉寂与发展,它属于舞台,又有着艺术和设计的属性,是综合性和整体性极强的艺术形式。近年来,舞台美术设计成为一场视觉盛宴,大制作、景观化和贵族化成为需求主流,与先进的声光技术相结合后,豪华的舞台阵容反而破坏了作品本身的艺术表达。

三、实景舞台美术的在场性设计

近年来的实景演出成为新兴的产业,自2003年张艺谋主创的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正式公演,各地纷纷也将实景演出作为旅游和文化业最好的名片加以推广。其独特的舞台空间视觉形态构成和视觉认知之间的关系,正是设计心理学中观众对于视觉形态图像解码形成的认知,中国人自古就有把寄情山水的情怀,山水间的实景演出可以体现中国人的思维与世界观。空间中的舞台类型、舞台道具、舞台服装和舞台灯光共同组成了形态秩序丰富的表现形式,形成实景舞台特有的定义和形态。实景演出的舞台具有稳定性和唯一性,山水的真实性赋予其一种艺术“在场性”,在设计心理学中,这是观众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追求,自然景观体现相应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演出节目的意义,也承载着视觉形态的文化符号。但是近年来各个景区急切地打造大型实景演出项目,侧重于舞台的构建模式和发展空间及舞台艺术表现力探索创新方面,在艺术性及文化性体现在环境空间的延展与视觉流程中的导向方面较弱,也削弱了实景演出的艺术感染力。

四、舞台剧中舞台美术设计的色彩与质感

舞台剧的形式种类繁多,由歌剧、舞剧、话剧、诗剧、木偶剧等组成。一场精彩成功的舞台剧,除演员的表演艺术之外,剧本、音乐、造型、灯光和舞台美术也是必备的条件。舞台美术的功能和配套设施可以为演出增彩加分,演出空间的层次轻重要充分展现表演主题,表达主题的舞台空间感、具有穿透力的视觉效果,舞台整体效果的透视、色彩的冷暖、装置的虚实等,让观众在真实感中体会的身临其境能更好导入剧目的故事情节。近年来,设计已经把舞台剧目中的精神内涵上升到新的境界,舞台剧的空间运用已经远远超过舞台背景的画面效果。在《阿Q正传》中,设计师薛殿杰创造性的在五大块打着补丁的麻布上描绘了绍兴水乡建筑的白描画,布景交交代了剧情的地点,虽然观众隔着一段距离才能看到舞台,却加强了舞台空间与剧情及人物心理变化之间的联系,舞台背景中破麻布的质感在一直强化给观众一种河山残破的现状感受,与轻盈明快的绘画线条形成反差,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剧表达的含蓄内敛。

五、新技术多元化设计元素创造的舞台空间

新技术的多元化应用,丰富了数字时代的舞台美术。一是三维装置和视频元素,舞台美术中增加背景视频元素,声、光和动态画面打破了传统舞台设计的空间影像限制,传统单一的二维画面被三维立体装置取代,装置中多块LED屏影像视频中动感的画面,以新的表意空间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挑战着观众的视觉经验和心理感受。二是全息技术的应用,无论在明星的演唱会上,还是服装秀台上,一种真假相融的奇幻视觉体验,把观众带入魔幻空间。如江苏卫视的跨年演唱会,已经连续两年运用全息技术,当明星在演唱时,地板突然变成深邃的海洋,并从海面蹦出一条海豚与歌者互动,画面鲜活逼真,动态空间和舞台表演结合,平衡了景与人的空间关系,令人耳目一新。另外全息技术也被应用于大型的运动会开幕式及大型庆典节目中,如十一届全运会中的全息瀑布,立体的水滴轻盈晶亮,光与体育场跑道和光波涟漪组成了新鲜的视觉冲击。三是交互技术的应用。交互式视频的背景带来戏剧性表现方式的改变,观众与视频背景之间进行互动,观众对外界信息的输入通过加工处理输出完成信息的时长记忆,增加了舞台美术的审美感应。

六、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空灵与留白

戏曲的舞台美术设计具有非常大的难度,戏曲舞台的美术创作中,舞台布景设计要围绕着演出内容设置,演出内容又会反作用于舞台形式,要完成审美的内容和形式统一,需要结合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做好舞台空间的设计表达舞台美术的创作中。在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商业社会,设计心理学中信息的注意指向表明,由于人们的注意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信息超出个人处理能力达到信息超载时,人们会把注意力放在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上。因此近年的舞台美术设计即很好应用了这一设计原理,更加重视演出剧情与舞台设计之间形态的相互作用,以东方审美的禅意调和舞台与演出。2015年中国的《牡丹亭》《天下归心》两剧均获得第十三届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与剧场建筑展的最佳演出金奖,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设计的审美得到西方主流设计界的承认与推崇的进步,两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均以中国美学的“空灵”和“留白”为舞台视觉布局的主要风格,以凝练与简洁的“空灵”作为沟通符号,帮助表演进行主题表达。在京剧《天下归心》的舞台设计中,设计师高广健使用水墨简雅的多媒体影像创作出宫殿和亭台等景象,舞台中仅用传统的一桌二椅,最大程度梳理并均衡了景与人的关系,突出了戏剧表演中人的艺术形象,提升了戏剧舞台表演的精神和审美品质。丹尼尔•平克认为未来产品和个人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六个元素是“三感三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讲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结合设计心理学中的现实与感知理论,人们的感觉器官具有适应性,对于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会因知觉刺激的疲劳而转向新的刺激,正因如此,空白和空灵为主的舞台美术,与戏曲刺激强度较大的表演间达到和谐平衡,其蕴含的意义感和故事力、共情力,让观众整体理解、顺次探索并随机获得观演过程中的审美体验。这一舞台美术设计理念在新编晋剧《烂柯山下》也有很好的应用。该剧的舞台美术设计追求简洁统一,在传统中赋予新意,遵守传统戏曲空间表达方式,主体视觉元素只选择线装书拓展,观众仿佛在通过一本古书阅读戏曲故事,演员的表演正是人生一念间错失千里的情感故事,舞台美术的空白与灯光及服饰的色彩组合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立体空间。

七、结语

我国的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在舞台美术设计发展中,要适应绿色低碳的环保要求,既节省电力和灯光等耗能,又充分利用数字媒体,以创意推陈出新做出新设计,杜绝空洞华丽一次性花费的舞台装饰,要进一步做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注重舞台设计材料和装饰手法、灯光,探索观演交流,设计出适应观众审美心理变化的舞台美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徐丹.舞台空间的变奏与回响——宏观舞台美术研究与创作[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8(4).

[2]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全国青年舞台美术家高级研修班作品集[M].北京:中西书局,2015(5).

[3]王雷.实景演出舞台视觉形态营造与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6).

美术学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设计;教学方式

我国《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将美术课程分为四个组成部分: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小学美术课程中设计与应用教学内容为美术设计基础知识和方法,美术教师应该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美术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美术设计形式美感,充分了解美术设计的功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将小学美术课程设计、应用的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如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一、培养学生设计意识能力的重要性

(一)新时代的需求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课程资源和整体框架也在发生变化,新时代要求教师要对人类历史、政治、文化、科学进行全面的研究,使教学内容与模式更丰富,给予学生更全面的教育。新时代美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能力,使学生对于客观物质世界有更清晰的认知,帮助学生构建全新的思维体系。美术设计应用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悟性,是时代文明的体现,而不同的感悟在艺术设计中体现也各不相同。例如,原始社会的美术设计,主要表达人们获取食物的过程;封建社会的美术设计,主要体现的是人们的习俗、文化、审美需求等。当然社会的美术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有些美术设计侧重于实用性,有些美术设计则更具有抽象性。由此可见人们对于艺术设计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不断变化。

(二)学生需求

小学生处在特定的生理阶段,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很强,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较强。小学生有鲜明的心理特点,能够发挥无限的创造力。影响小学生个性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其一,生理发展的影响;其二,环境的影响。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个性主要指的是在人的心中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例如性格、气质、能力以及兴趣等。一个人的个性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也会因为内部思想与外部环境产生变化。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至关重要,很多小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美术设计,例如手工、剪纸、彩塑等。小学生在进行美术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个性融入作品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引导小学生更健康地发展,培养小学生的美术设计意识,使小学生的个性更完善、更稳定。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喜欢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小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思维模式一成不变,学生的思想僵化,很难将内心的真实想法体现在作品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受到了限制,使学生形成刻板、焦虑的心理。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性格发展进行引导。思维活跃程度和敏感度是学生的“宝藏”,我国很多教育学家针对小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发现涉及艺术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表现欲望进一步增强,使学生更加自信、要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进一步增强,能够培养学生性格中的积极因素,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美术教师要结合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能够充分发挥内心的创造潜能,使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观察外部物质世界,通过美术设计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对美好的事物、思想有更深的感悟。

二、小学美术课程中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的运用

(一)模仿设计教法

学生在小学阶段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模仿,模仿是创新的基础,美术学习第一阶段就是临摹优秀的美术作品,学习更多的美术设计方法,从经典中感受美。模仿设计教学的方法,并不是限制学生的创新意识,模仿设计本身就是设计的过程。小学美术教师使用模仿设计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小学生的美术设计基础知识更扎实,使学生在后续的应用中充分展示自身的艺术思维,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创作特点,是一个再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举一反三的教学过程。

(二)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

艺术源自生活,艺术是人类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学生可以对生活进行更深的感悟,通过美术艺术的表达,全面提升文学修养。小学美术教育与文学修养的培养学习相关,学生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观察理解,也是文学修养提升的过程。文学本身体现的就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美术设计与文学修养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的感情色彩更容易表达。美术设计作品体现的就是人类最核心的精神,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

(三)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设计与应用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通过对客观物质的观察,建立起人与物件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人的生活习惯、各种物件的外形和功能,对外部物质世界有更深刻的认知,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缺乏对外部物质世界的观察,就很难顺利完成美术设计,美术设计本身的价值也得不到体现。观察能力是每一个艺术家、科学家最基本的能力,只有通过充分的观察才能够有更多的创意、想法。

(四)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恰当建构情境

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有意义的情景教学法等,对学生的性格进行充分的观察,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美术设计。小学美术教师要构建有意义的情境,将美术基础知识通过渗透的形式教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美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现状的主体,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启发,使学生通过详细观察外部物质世界,准确表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使美术设计作品饱含真情实感;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学生的思维世界是一个幻想的世界,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启发,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小学生对艺术有更深刻的感悟。

三、结语

小学美术教师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联合生活化教学,建立起美术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举办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善评价机制,使小学美术设计与应用课堂更灵活,更具有创造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林.小学美术课程中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的运用探析[J].教学论坛,2020,11(02):188-189.

[2]于晓燕.浅析小学美术课程中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的运用[J].教育论坛,2020,9(16):154.

美术学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美术学;平面设计;共创工作坊;教学改革

美术学专业的全面稳步发展带动了各类文化产业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承与推广受到社会公众的推崇与重视,而文化艺术作品的管理包含了艺术品展览策划、文艺评论、展品宣传与推广、文宣衍生品的包装等,从专业属性和特点可反映出视觉传达设计基本能参与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作为本专业的大学生,如果未能熟练地掌握视觉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那么将来的学业和工作都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艺术院校普遍开设了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务求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设计操作技能。由于目前平面设计课程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侧重基础理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概念知识,却忽略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当参与到企业项目时便遇到许多困扰,这让学生对设计课程的安排产生顾虑,也难以意识到当前教学安排与将来工作的联系性。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下降,教学成效不显著。因此,探讨适合文化艺术管理方向学生未来发展和就业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改进现有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实现教学内容与当今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就成了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问题。

一、艺术高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大部分艺术院校平面设计基础教育受到造型艺术教育理念的影响,亦受到20世纪欧洲包豪斯“三大构成”教学体系的束缚,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很少采用新的教学媒介和软件工具,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的视觉表达技法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一方面毕业生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学习软件的操作,增加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另一方面,尽管“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为主”教育理念已逐渐深入各类设计课堂中,然而纵览各个艺术院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命题设计的训练方式来驱动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由于缺乏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忽略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与期望,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导致在平面设计基础教育中,课程内容与课程设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当部分的学生课后并未充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操作技能方面较少达到熟练的程度,所能获得的设计方法及技巧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本科阶段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设计知识与技能,依据目前就业市场的发展动向和需求情况,重新设置课程的教学方案,甄选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平面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平面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方法,从而全面提升美术学专业学生的视觉传达设计水平,这正体现了“共创工作坊”教学模式中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平面设计作为人文学院美术学专业文化艺术管理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掌握视觉传达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表现技法,为四年级的毕业展和未来的工作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图形创意的表达水平。因此,本课程亦作为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都紧扣培养目标,课堂的授课方式及训练安排都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总体而言,目前本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程注重基础理论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的从业技能。由于平面设计涉及多个分支学科,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会涵盖应用面较广的字体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等多个领域。2.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软件的学习环节,教师在理论讲授后布置命题给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在课程中需要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设计实践,以其创作的作品来验证所掌握的知识点。3.课程注重形式美感的认知与探索。由于本课程的基础内容基于“三大构成”的知识体系,在课程教学过程的前期会引入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点,力求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设计的基础理论,为之后的设计实践环节提供前提条件。

二、“共创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引入及其意义

“共创工作坊”教育模式,是以团队协作的方式为前提,通过任务驱动的参与式学习,让学生在共同实践中学习课程知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及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沟通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能贯彻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共创工作坊”平面设计课程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视觉审美及表现能力的专业型设计人才,亦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使学生在参与工作坊的过程中能挖掘自身的潜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究新视觉传达方式的积极性。在新型教学模式引入之前需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和充分了解。美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主要分为三个领域:视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以及艺术市场管理,其中视觉艺术管理就业方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审美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上,视觉艺术管理方向的学生都能运用视觉的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意图,而其他两个方向的学生属于普通高考生,并不具备美术基础。在设计类软件的教学方面,三个方向的学生都对软件实践抱有较大的期望,导师通过课堂操作演示及操作辅导,能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总而言之,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较为认可且易于接受。当前平面设计课程引入“共创工作坊”教育模式,经过一学期18周72学时的教学,导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与分析,梳理出新模式引入的局限性和可行性因素。以2016级美术学专业(文化艺术管理方向)学生修读平面设计课程为例,全班35名学生按工作坊规则自由组合出7个小组,每组5名学生,以抽签的方式选出每组的题目,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共同计划、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创意遴选、创新点整合以及分工完成作品,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来进行作品汇报,导师再进行点评。在观察整个授课过程时,发现工作坊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带动学生投入艺术创作活动中,调动他们求知的积极性,从而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各组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视觉转换的手法亦千差万别,因此评价作品的标准和依据就需要仔细斟酌,力求体现“共创工作坊”教学模式中作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公平性。

三、“共创工作坊”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根据“共创工作坊”模式的实施目标与要求,教师应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为依据,对本专业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在课程设计前进行授课班级的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过往教育背景、共性特点以及个性特质,制订长效且灵活的教学计划,务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位学生的需要。另外,教师也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以往的灌输知识逐渐转向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项目有一定关联,明确提出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我院为了让本专业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开展了人本教学理念下“共创工作坊”模式的课程学习和实施,从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学习重点、教学活动设置到教学过程都要重新考量和修订,然后再设计实施。在具体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中,实施重点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为确保学习内容与企业实践相适应,教师在分析教学目标与意义之后,在整个教学路径中划分出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包含一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围绕一个主题,主题的范围都涉及相关的企业商业项目[1]。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根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原则,我们挑选了最前沿的设计案例与代表性的创意范例,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培养他们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为了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与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体验企业的创意工作模式,依照课程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情景代入。在课程的第一阶段,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为6名学生,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组织互动式交流活动和导入本课程的学习内容,通过一种类似游戏的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然后引入当前典型案例,导入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学习重点以及难点,使得学生明晰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了能够有效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在导入本次课程的教授内容以后,模拟企业的设计工作坊模式,以轻松欢愉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做简短的自我介绍,并且与其他同学分享各自在生活中遇到的平面设计案例。教师在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情况下,也要适时提示相关案例的可行性,以及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激发学生对平面设计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热情。(二)案例讨论。经过情景代入阶段以后,教师呈现国内外最前沿的平面设计案例,通过案例的呈现引申出本章的学习内容及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在讲授范例时,也会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提出若干与范例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的回应与指导。在这个教学阶段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采用展示、陈述及分析案例的方式,传授主要理论知识和最新业界技术。通过让学生共同讨论和思索优秀设计范例,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案例理解和认识,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教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三)分组实践。本教学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分组情况,实行分组讨论与实践。教师向学生介绍本项目的背景及相关内容,再为其讲述项目设计的程序图,并布置一个题目,每个小组围绕题目进行创意发言与执行,具体流程包括:资料分享、集中讨论、自由发言、创意遴选、构思产生及草图表达、第二次集中讨论、细节完善及定稿、设计表达及提案汇报环节[2]。通过小组实践,学生能够在共同协作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适应企业单位的创意工作模式,一方面,学生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与指导,减少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所产生的焦虑感和失落感等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共同协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其洞察问题、提炼创意、解决问题、手绘视觉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对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都有一定的裨益。在实践阶段中,本课程的共创协作方式与一般分组设计有一定的区别。首先,一般分组设计都以分工创作,再整合完成为主要特征,共创协作方式更强调讨论与设计表达的相互关系,而且最终以个人完成为主要特征。另外,共创协作方式虽然以分组讨论、分组头脑风暴等形式开展,但最后的个人构思与提案都需要以前部分的讨论分析工作为依据,两者密不可分,然后通过分组协商的方式遴选创意和评判方案,而一般分组设计中,学生之间共同探讨创意的时间较少,只是各自完成分配的任务,导致参与的积极性不足。采用共创协作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意构思与技能操作的水平。教师在本阶段既是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协作者[3],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适当的强调与讲解,对实践中普遍出现的疑惑和问题,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解释和指引。(四)汇报互评。在汇报互评阶段,学生以个人为单位,现场展示设计成果和陈述作品,每位学生汇报控制在10分钟以内,教师在作品汇报后,对展示作品跟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并现场点评作品,结合学生的陈述给予评分,在场的其他学生也参与作品的评分。在此环节中,教师并非唯一的衡量作品优劣的发言人,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评价汇报的设计成果,通过相互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4]。在共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预先列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例如提案的创意程度及新颖性、市场接受度与认受性、生产制作的可行性、作品的美观程度和作者的现场演示与表达状态等方面,并对相应的指标制订出量化的评分标准,以便学生能依据标准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结论

“共创工作坊”模式下的平面设计教育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一种新探索与新实践,对于艺术院校中美术学专业学生的设计教育更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设计教育是属于专业型教育,其既有理论探究性,也有技能应用性,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本科阶段的设计教育已经成为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专业教育。“共创工作坊”模式的平面设计教学目标是要求课程设计与活动安排都必须跟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相关联,作为一种企业项目引进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为今后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了前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同时,“共创工作坊”教育模式在大学设计教育中的应用仍需要更多的探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陈跃娟,吴小波.浅谈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措施[J].金色年华,2011(4):102.

[2]李磊.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14):100-100.

[3]邹先容.结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5(1):182-183.

美术学设计范文篇5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导入环节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校特点来精心设计。而且导入设计还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导入设计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富有启发性。同时因课型的不同,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导入的方式其实还有很多,如常用的欣赏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谈话导入等,应视具体情况具体进行。整个教学中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应精心设计,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力求在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所学内容能够全神贯注,做到师生良好的互动,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情境应贯穿教学始终

首先,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应力求成为一个愉悦、美好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有了一个好的开端的同时,还须进一步延伸或继续营造更为适合的教学情境。这个环节需要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情境。教师是指导者、参与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更加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更能充分发挥出来。再有,就是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还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学生进行的,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另外,加强我们美术教师的基本功及业务理论水平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不是这样,教师就不能深入挖掘教材、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情境的营造。

三、教学情境的完整与延伸

美术学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美术学;平面设计;共创工作坊;教学改革

美术学专业的全面稳步发展带动了各类文化产业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承与推广受到社会公众的推崇与重视,而文化艺术作品的管理包含了艺术品展览策划、文艺评论、展品宣传与推广、文宣衍生品的包装等,从专业属性和特点可反映出视觉传达设计基本能参与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作为本专业的大学生,如果未能熟练地掌握视觉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那么将来的学业和工作都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艺术院校普遍开设了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务求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设计操作技能。由于目前平面设计课程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侧重基础理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概念知识,却忽略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当参与到企业项目时便遇到许多困扰,这让学生对设计课程的安排产生顾虑,也难以意识到当前教学安排与将来工作的联系性。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下降,教学成效不显著。因此,探讨适合文化艺术管理方向学生未来发展和就业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改进现有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实现教学内容与当今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就成了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问题。

一、艺术高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大部分艺术院校平面设计基础教育受到造型艺术教育理念的影响,亦受到20世纪欧洲包豪斯“三大构成”教学体系的束缚,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很少采用新的教学媒介和软件工具,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的视觉表达技法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一方面毕业生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学习软件的操作,增加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另一方面,尽管“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为主”教育理念已逐渐深入各类设计课堂中,然而纵览各个艺术院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命题设计的训练方式来驱动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由于缺乏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忽略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与期望,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导致在平面设计基础教育中,课程内容与课程设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当部分的学生课后并未充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操作技能方面较少达到熟练的程度,所能获得的设计方法及技巧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本科阶段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设计知识与技能,依据目前就业市场的发展动向和需求情况,重新设置课程的教学方案,甄选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平面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平面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方法,从而全面提升美术学专业学生的视觉传达设计水平,这正体现了“共创工作坊”教学模式中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平面设计作为人文学院美术学专业文化艺术管理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掌握视觉传达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表现技法,为四年级的毕业展和未来的工作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图形创意的表达水平。因此,本课程亦作为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都紧扣培养目标,课堂的授课方式及训练安排都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总体而言,目前本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程注重基础理论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的从业技能。由于平面设计涉及多个分支学科,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会涵盖应用面较广的字体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等多个领域。2.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软件的学习环节,教师在理论讲授后布置命题给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在课程中需要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设计实践,以其创作的作品来验证所掌握的知识点。3.课程注重形式美感的认知与探索。由于本课程的基础内容基于“三大构成”的知识体系,在课程教学过程的前期会引入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点,力求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设计的基础理论,为之后的设计实践环节提供前提条件。

二、“共创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引入及其意义

“共创工作坊”教育模式,是以团队协作的方式为前提,通过任务驱动的参与式学习,让学生在共同实践中学习课程知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及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沟通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能贯彻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共创工作坊”平面设计课程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视觉审美及表现能力的专业型设计人才,亦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使学生在参与工作坊的过程中能挖掘自身的潜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究新视觉传达方式的积极性。在新型教学模式引入之前需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和充分了解。美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主要分为三个领域:视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以及艺术市场管理,其中视觉艺术管理就业方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审美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上,视觉艺术管理方向的学生都能运用视觉的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意图,而其他两个方向的学生属于普通高考生,并不具备美术基础。在设计类软件的教学方面,三个方向的学生都对软件实践抱有较大的期望,导师通过课堂操作演示及操作辅导,能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总而言之,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较为认可且易于接受。当前平面设计课程引入“共创工作坊”教育模式,经过一学期18周72学时的教学,导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与分析,梳理出新模式引入的局限性和可行性因素。以2016级美术学专业(文化艺术管理方向)学生修读平面设计课程为例,全班35名学生按工作坊规则自由组合出7个小组,每组5名学生,以抽签的方式选出每组的题目,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共同计划、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创意遴选、创新点整合以及分工完成作品,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来进行作品汇报,导师再进行点评。在观察整个授课过程时,发现工作坊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带动学生投入艺术创作活动中,调动他们求知的积极性,从而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各组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视觉转换的手法亦千差万别,因此评价作品的标准和依据就需要仔细斟酌,力求体现“共创工作坊”教学模式中作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公平性。

三、“共创工作坊”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根据“共创工作坊”模式的实施目标与要求,教师应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为依据,对本专业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在课程设计前进行授课班级的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过往教育背景、共性特点以及个性特质,制订长效且灵活的教学计划,务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位学生的需要。另外,教师也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以往的灌输知识逐渐转向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项目有一定关联,明确提出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我院为了让本专业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开展了人本教学理念下“共创工作坊”模式的课程学习和实施,从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学习重点、教学活动设置到教学过程都要重新考量和修订,然后再设计实施。在具体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中,实施重点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为确保学习内容与企业实践相适应,教师在分析教学目标与意义之后,在整个教学路径中划分出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包含一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围绕一个主题,主题的范围都涉及相关的企业商业项目[1]。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根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原则,我们挑选了最前沿的设计案例与代表性的创意范例,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培养他们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为了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与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体验企业的创意工作模式,依照课程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情景代入。在课程的第一阶段,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为6名学生,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组织互动式交流活动和导入本课程的学习内容,通过一种类似游戏的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然后引入当前典型案例,导入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学习重点以及难点,使得学生明晰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了能够有效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在导入本次课程的教授内容以后,模拟企业的设计工作坊模式,以轻松欢愉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做简短的自我介绍,并且与其他同学分享各自在生活中遇到的平面设计案例。教师在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情况下,也要适时提示相关案例的可行性,以及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激发学生对平面设计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热情。(二)案例讨论。经过情景代入阶段以后,教师呈现国内外最前沿的平面设计案例,通过案例的呈现引申出本章的学习内容及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在讲授范例时,也会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提出若干与范例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的回应与指导。在这个教学阶段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采用展示、陈述及分析案例的方式,传授主要理论知识和最新业界技术。通过让学生共同讨论和思索优秀设计范例,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案例理解和认识,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教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三)分组实践。本教学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分组情况,实行分组讨论与实践。教师向学生介绍本项目的背景及相关内容,再为其讲述项目设计的程序图,并布置一个题目,每个小组围绕题目进行创意发言与执行,具体流程包括:资料分享、集中讨论、自由发言、创意遴选、构思产生及草图表达、第二次集中讨论、细节完善及定稿、设计表达及提案汇报环节[2]。通过小组实践,学生能够在共同协作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适应企业单位的创意工作模式,一方面,学生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与指导,减少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所产生的焦虑感和失落感等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共同协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其洞察问题、提炼创意、解决问题、手绘视觉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对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都有一定的裨益。在实践阶段中,本课程的共创协作方式与一般分组设计有一定的区别。首先,一般分组设计都以分工创作,再整合完成为主要特征,共创协作方式更强调讨论与设计表达的相互关系,而且最终以个人完成为主要特征。另外,共创协作方式虽然以分组讨论、分组头脑风暴等形式开展,但最后的个人构思与提案都需要以前部分的讨论分析工作为依据,两者密不可分,然后通过分组协商的方式遴选创意和评判方案,而一般分组设计中,学生之间共同探讨创意的时间较少,只是各自完成分配的任务,导致参与的积极性不足。采用共创协作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意构思与技能操作的水平。教师在本阶段既是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协作者[3],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适当的强调与讲解,对实践中普遍出现的疑惑和问题,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解释和指引。(四)汇报互评。在汇报互评阶段,学生以个人为单位,现场展示设计成果和陈述作品,每位学生汇报控制在10分钟以内,教师在作品汇报后,对展示作品跟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并现场点评作品,结合学生的陈述给予评分,在场的其他学生也参与作品的评分。在此环节中,教师并非唯一的衡量作品优劣的发言人,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评价汇报的设计成果,通过相互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4]。在共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预先列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例如提案的创意程度及新颖性、市场接受度与认受性、生产制作的可行性、作品的美观程度和作者的现场演示与表达状态等方面,并对相应的指标制订出量化的评分标准,以便学生能依据标准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结论

“共创工作坊”模式下的平面设计教育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一种新探索与新实践,对于艺术院校中美术学专业学生的设计教育更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设计教育是属于专业型教育,其既有理论探究性,也有技能应用性,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本科阶段的设计教育已经成为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专业教育。“共创工作坊”模式的平面设计教学目标是要求课程设计与活动安排都必须跟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相关联,作为一种企业项目引进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为今后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了前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同时,“共创工作坊”教育模式在大学设计教育中的应用仍需要更多的探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陈跃娟,吴小波.浅谈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措施[J].金色年华,2011(4):102.

[2]李磊.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14):100-100.

[3]邹先容.结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5(1):182-183.

美术学设计范文篇7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感。

兴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中外儿童题材的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门的表现欲望。

二、培养正确的绘画姿势,认识构图美。

作画,必须有良好的姿势(包括坐姿、站姿和握笔的姿势)。在教学中,我时刻提醒、纠正学生的姿势。

一幅画从整体看上去美不美,构图的处理是关键。如:一个物体摆放在画面中,画得太大就显得拥挤;画的太小就显得小气;画得偏上或偏下、偏左或偏右都会使画面不美观。如何恰当的处理好物体在画纸中的关系呢?构图很重要。我用直观的正误图例让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构图饱满。

三、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运用。

五彩缤纷的世界吸引着我们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我根据儿童对新鲜事物的浓厚兴趣,和当地的实际条件,提倡学生使用铅笔、彩色铅笔、水彩色笔或蜡笔,运用形与色的知识,进行临摹、写生、记忆画、想象画的练习。

通过这些绘画活动,使学生懂得了本学期的美术基础知识,掌握造型技能,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与学总得来说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1.教学过程中,能不断注重学科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2.学生对美术活动兴趣浓厚,表现大胆积极。3..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一定的创造能力。4.教学过程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大胆的创造能力。

存在问题:

1、教材内容增多,部分内容一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部分教学内容较为分散和繁琐。

3、学习内容的多样性给学习材料准备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部分学生作业迟交和拖拉现象比较严重。

改进措施:

1、加强教育,改进评价方法增强部分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与责任感。

美术学设计范文篇8

民间美术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形态,是民族情感、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的艺术表现,体现着民族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同时,民间美术有着大众性特征。民间美术与宫廷美术、宗教艺术等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有着鲜明的生活性与实用性,是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是劳动人民发自内心的情感需求与生活愿望。此外,民间美术有着鲜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风俗人情,从而形成不同性格特点与审美习惯,如北方地区有着粗犷、豪迈、直接的艺术风格,南方地区有着含蓄、柔和、细腻、精巧的艺术特点。最后,民间美术具有独特性特征。在色彩运用、材料使用、艺术造型等方面,民间美术有许多独特之处,如木雕、青瓷等建筑设计艺术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格,年画、风筝、脸谱等多选用随处可见的材料。

二、将民间美术引入高校设计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需求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是民族审美观念、精神气质、思维方式的独特展现,有着悠久的历史、浓重的乡土文化色彩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对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有着深刻影响。民间美术的题材多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主要有陶瓷、染织、剪纸、雕刻、刺绣、民居装饰等,它与美术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1]民间美术是经过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较为稳定的本土艺术形式,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包容性,民间美术强调删繁就简,注重夸张、象征、寓意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主张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与现代艺术的强化视觉主体、注重视觉冲击力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而将民间美术引入高校课堂则能使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得到传承与发扬。

(二)有助于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民间美术有着造型夸张、装饰性强、人情味浓重等特点,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现代设计是一门集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它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有着浓重民族风味的平面设计作品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虽然现代设计与民间美术产生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但它们都是社会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着相同的设计目的与审美理念,如刺绣、剪纸、雕刻等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现代设计中人们依赖于互联网、设计软件、电脑特技等设计出色彩艳丽、纷乱复杂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往往缺少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不能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而将民间美术融入现代设计之中则能增加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因而,应将民间美术融入高校设计教学之中。

(三)有助于高校设计教学的繁荣发展。民间美术与高校设计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对高校设计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将民间美术引入高校美术教学是顺应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2]在高校设计教学中,有人认为民间美术是过时的、落后的艺术形式,不适应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需要,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民间美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对现代平面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现代设计教学是开放的、全方位的教学体系,在学习西方设计艺术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应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应将民间美术中的造型规律、美学思想、艺术风格等融入高校设计教学之中。在高校设计教育中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即片面注重形式的模仿,忽略了民间美术的艺术真谛。许多美术院校都开设了现代设计专业,并请国外学者给学生讲授现代设计理念,反而忽视了我国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我国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的设计人才,而不是专业的艺术家,因而设计专业涉及的课程非常广泛,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手工艺术,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应将民间美术融入高校设计教学之中。

三、民间美术在高校设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高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复合型的艺术人才,将民间美术引入高校设计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概括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应将民间美术融入高校设计教育之中,将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一)民间美术造型在高校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在长期发展中,民间美术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这些艺术符号与当地的艺术技巧、艺术材料等有着密切联系,并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与时代风貌,如泥玩具、蜡染、土布印染、陶瓷、漆器、嫁衣、绣花鞋垫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散发着浓重的乡土气息,鱼纹、凤纹、涡纹等传统符号有着鲜明的时代风貌。[3]同时,图形符号与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有着密切联系,是这些文化形式的外在表现,这些特殊的图形符号可以使欣赏者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在高校设计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资源,能够使设计形象变得更加简洁、集中,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民族传统文化,设计出有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在教学中可以开设民间美术欣赏课,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样式,探索民间艺术的设计风格;还可以将风格多样的民间美术运用于教学之中,通过总结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丰富学生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民间美术风格在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民间美术是人的审美情趣与自然万物的巧妙结合,有着朴实、单纯的审美精神,体现出一种亲切活泼的人情味。民间美术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与人生愿望,有着鲜明的象征意味,如鸳鸯戏水寓意着夫妻恩爱,桃子、仙鹤、乌龟等象征着长寿,石榴代表着多子,牡丹象征着富贵……这种寓意的表达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感,并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之中。[4]如韩美林设计的奥运福娃就使用了中国传统纹样和民间雕版处理手法,表达出中国人民积极进取、和睦友善的精神;2008年奥运会火炬中使用的祥云图案,有社会和谐的象征意味。在高校设计教学中,应将这些民间美术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用之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应挖掘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质,应将民间图案的精神内涵、文化情感融入作品之中,借助民间美术的设计理念设计出有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

(三)民间美术色彩在高校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色彩是民间美术中重要的艺术语言,民间年画中就有“粉靠绿,人品细;红靠黄,亮晃晃”的俗语。我国民间美术中的色彩运用有着鲜明的区域特点,西北地区的民间美术的色彩浓重,常用大红、深蓝、深黑等色彩进行搭配,陕西的泥玩就使用蓝与橙、绿与红等强烈对比的色彩;而贵州、云南等地的蜡染多使用天蓝、浅白等浅色调,展现一种朴素、淡雅的柔和美。在现代装饰设计中,应继承与发展民间美术色彩的夸张性、装饰性,推进设计教学的民族化进程。在高校设计教学中,应继承与发扬民间美术的色彩风格,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手段让学生感知民间美术中的色彩运用,推进色彩运用的民族化。

美术学设计范文篇9

论文摘要:鉴于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是师资培养培训的纲领性文件,又是中职师资培训包项目开发的基石,故我们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除了加强对有关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更注重对相关企业、职业学校以及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十一五”期间,54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按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开发70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形成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培训包,为全国中职师资培训提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指导,以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承担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教材开发项目。根据项目开发的要求,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则是在整个项目当中处于首要的地位,故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开发这一标准,以促进整个培训包项目的开发与推进。

一、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美术设计作为物质和文化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它在中国古代被称作“百工巧艺”,其显著的特点是美术设计与生产、设计与制作紧密结合。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广为世界称誉的成果。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美术设计的外延远远超过了过去以手工工艺为核心的产业圈,而涵盖了从手工到电脑的所有技术产品。

作为培养美术设计相关产业的初、中级专业人才基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设计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美术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乃当务之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素质也迫在眉睫。

制定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为指导,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促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为目标,广泛吸收其他师资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构建一个以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导教师专业成长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休的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标准程式。

二、相关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完全是一项首创性的工作,现今只有一些相近或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较有参考意义的主要是:

(一)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年12月。这是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组织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而开发的一个标准,教育部将以此为依据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这个“标准”把相关人员分为“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三类,其中“教学人员”的能力区分为4项: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二)《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试行)))[2]02007年7月的《中国一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国家报告》称之为中国的首个专业教师能力标准,它借鉴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从职业道德教育能力、行业联系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鉴定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9项能力领域,“能力领域、能力单元、能力要素、能力表现水平”等4个层面,对职业教育的教师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三)《教师能力标准》[3],这是一本介绍“IBSTPI教师能力标准”的书。2004年,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Board‘StandardsforTrainingPerformanceandInstruction,简称IB-STPI)了修订的教师能力标准,包括5个维度、18项能力以及98条具体绩效指标。这5个维度是专业基础、教学计划和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估与评价和教学管理。这是一个迄今为止较为权威、最为全面的国际教师能力标准。

(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的成果,2001年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颁发。它的内容包括美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专业设置标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等,是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指导方案从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需要的角度制定了能力标准,即对专业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业务范围、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三、对美术设计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学校及师资培训机构的调研

为了给制定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提供客观依据,课题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调研:一是美术设计类行业、企业,二是各地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学校,三是目前正在开展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部级培训的基地学校。

(一)调研的内容

1.对行业企业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美术设计产业在我国的分布、发展趋势及其物质文化人力资源的配置,相关行业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规范、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从业者的素质构成,上述用人单位对中职美术设计类毕业生职业技能、知识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评价,在制定培训美术设计职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的标准时,如何处理地域分布广泛、门类繁多所形成的美术设计职业技术人员培养中差异性与普适性的协调问题。

2.对职业学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在一些不同地区的大致分布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美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对培养美术设计从业者的适用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学习动机、就业展望,美术设计专业师资素质的基本状况以及接受培训的意愿和具体要求。

3.对部级培训基地学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充分收集目前正在开展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部级培训的有关信息,重点是借鉴他们所确立的培训目标。

(二)调研的基本结论

1.行业、企业的调研结论。“美术设计”涵盖了所有企业或商业活动中与美术有关的设计工作,这一庞大的行业从照应职业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细分,可以大致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和数字艺术设计四类。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多样化需求的增长,美术设计行业已受到广泛重视和政策扶持,发展迅速,分布广泛。同时,与美术设计相关的观念、工具、技能等更新换代快,地域差异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业内人士对从业人员的观点大致如下:目前我国美术设计从业人员,特别是来源于中职学校的员工,大多数的基本职业能力较低,表现为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技能不强,知识面不广,外语水平较差,而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关键能力和跨专业能力、应变能力)更是巫待加强。

企业对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评价是中职师资已经具备的大学本科以上的专业知识,是美术设计流程中的上游,他们缺乏的是处于动态中千差万别、不断更新的中下游的技能知识。重点要加强实践运用和技能培养.丰富行业的实践经验.培养美术设计专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以及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行业实际要求相联系的主动性等。他们在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所接受的行业应用流程和技能训练愈多,其所培养的美术设计人员就愈能适应高度细分的行业市场。

2.中等职业学校的调研结论。资料显示,近20多年来,美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发展很快。但是,美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仍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国内美术设计行业的需求。我国的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未完全成熟;教材存在信息滞后、内容空疏化的问题;由于资金投人不足、企业参与不积极、实训基地缺失等诸多原因,该专业实训或实践课的安排仍不够理想。

从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师资的现状来看,总体数量尚有不足,美术设计专业教师课时任务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都巫需加强。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技术给作品的设计及作品信息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这些刘美术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中职学校开始设置新兴专业方向。然而,美术设计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以及创作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从事图形图像处理教学的美术设计教师无法胜任,即使是包装、广告、展示设计、模型制作、商业插画等传统美术设计专业课,教师的能力表现也因人而异。另外,相当一部分美术设计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不规范,在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美术设计专业教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能够承担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工作的人才更是稀有。

目前,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从事相关实践的机会不多,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难以做到统一,反映到具体的教学中则表现为对美术设计这种面向市场的商业行为掌握不足,不具备应付多元多变要求的实际设计能力,也较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创业动机,难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承担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部级培训的基地学校所确立培训目标的分析。2008年,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部级培训任务由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河南技术师范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五所院校承担。综合分析其培训目标的要件,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了解职业教育的形势、任务和政策,掌握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掌握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软件,掌握若干种类美术设计作品的创作技术,具备指导其他教师进行专业教学的能力,熟悉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与需求,进行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培训。

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构思

美术学设计范文篇10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有以绘画基础为着眼点的素描、色彩和简笔画培训,以美工技巧为学科应用的综合材料和手工制作,以美学素养和现代教学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油画、国画和电脑美术等,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毕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其一,美术技能展示形式单一化。美术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呈现较为单一化,没有多维度展示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因为美术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学生对视觉审美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较少进行美术知识如何在幼儿教学层面转化的实践探索,忽略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跨学科应用,未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其二,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展示仅呈现学生的美术学识远远不够,也应注重彰显学生的组织能力。幼儿园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育部分,还涉及室内外环境创设、游戏、文艺表演、校内外展览等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对色彩、造型与空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人员工作的分配能力和活动现场的驾驭能力。其三,学业任务与毕业创作衔接不充分。学前教育专业学业任务中安排了半年的幼儿教学实习,通常未考虑其与毕业设计实践充分衔接。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幼儿教学转换,理论与实践未能及时得到相互修正;另一方面,学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作探索,被迫中断相应研究。其四,交流氛围不浓。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结果,而最终验收者只有少数几位评委教师,验收场地也仅限于答辩教室等封闭性室内空间,交流氛围偏弱,不能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学生就业或展开现代幼儿美育的学术讨论。其五,就业应用延续性弱。因幼儿的身心结构特点,有些美术创作形式在幼儿园中无法有效开展。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适合幼儿年龄结构特征方面的实践,所以难以将学校所学知识予以应用。

三、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方案的重心应围绕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平衡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制订成套的毕业设计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指导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系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技能而撰写美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因此,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美术基本功一样举足轻重,在毕业设计中均应得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应结合“套餐”与“自助餐”设置,自主选择个性化创作方式。毕业设计“套餐”,即毕业设计创作+幼儿教学实践+展览组织策划+毕业设计答辩。美术毕业设计创作“自助餐”,即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可选择平时最擅长的创作门类,如绘画创作(手绘本、油画、水彩、国画、景泰蓝、综合材料或彩铅画等)或设计创作(定格动画和手工装置等);幼儿教学实践要求运用与所选毕业设计门类相对应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实施于幼儿美术实习教学课堂中,并拍摄现场教学录像,整体展示幼儿美术教学情况;展览组织策划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视觉展示效果的思考和操作;毕业设计答辩邀请在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一起对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幼儿教学进行提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讨论。此套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系统地实现了以绘画与手工并置为主体、教学实践为载体、多样化展示为体现、理论总结为补充。学生可在硬性规定下和自主选择范围中,以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将四年所学的美术教育知识和创作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毕业设计增设多层面的考核内容,实现立体化展览效应,使美术类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