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8 18:06:24

美术教学理念

美术教学理念范文篇1

关键词:美术学学科;教学理念;具体实施

2015年10月份,南京晓庄学院发展规划处陆续精心安排组织了“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修班”和系列讲座形式的课程。通过对此阶段系列讲座课程内容的学习,笔者获益匪浅。通过听取各位教授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体悟与经验,笔者加深了对于如何做一名优质高校教师的思考,了解了大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和生师互动的重要意义,亦更深入地理解了信息时代对于教学新技术运用的大趋势及其具体操作方式、方法,使得自身原来较为狭隘的教学思路得到拓展,眼界亦得以提升。如何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是每一位高校教师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有着将近十年教学经历的美术专业教师,通过本次课程内容宏观与微观方面的引领(宏观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从师德、学科专业、教师专业三个方面提出对大学教师发展与成长问题的理解;东南大学教授、博导李霄翔对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职业发展的挑战与思考。微观方面:南京大学教授王自强对于将技术与教育的相结合具体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经验分享与再思考),结合日常教学,反思了以往的美术类学科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其中,笔者思考最多的便是如何在提升自身美术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同时,融入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笔者在本次研修班中的学到的知识最大化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一、师生关系的优化

1.密切关注新时期学生的学习心态

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的动机(如就业、兴趣爱好等),在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发掘其未来可以持续发展的动力。可通过网络问卷调研,或设立类似美国特拉华大学的观察辅导员岗位,师生面对面进行课后交流,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

2.教师对于新教学方式的理解与师德传承

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将来的校外工作、生活的思路与方式,这种影响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完善人格与良好师德的教师对于学生具有人文感召力,教师的恰当鼓励与润物细无声的精神熏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应具有正确的美术教学理念,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单单包括美术专业能力、学术科研能力,还包括将其他跨学科知识运用于美术课程教学的能力,以及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将美术认知融入现代教育新技术的能力。这些正确的美术教育教学基本理念有利于教师传承传统的艺术教育学识,以开拓性的思维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迎接新时期教学所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及时获得美术教学的相关信息,并将其迅速转化为相关教学改革的新动力。

3.师生主客体的变换

教师应做好课堂内外主次关系和师生主客体关系的转换,将以往美术课程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教师解答为主,将课堂教学时间扩展到课后,并以课后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相关的绘画实践练习也以学生课后大量练习,教师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绘画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为主。学生课后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搜索所需的学习资料与知识,其间所积累的问题留在课堂上提出并作相应的探讨,这就将学生的学习重心移至课后,而非课堂上的几十分钟。

二、对新教学方式的接纳与创新式运用

教师应充分结合传统美术学识与互联网时代教学方面的高科技。如,教师可了解新技术和学生的具体需求,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好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在现代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美术类学科应该进行改进与革新,以打破固有的授课模式,教师应以更加包容、开放、积极的心态融入互联网技术时代。教师应将优良的艺术传统与高科技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师生互相促进与共同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将教学与科研高度统一起来。要做到以上几点,一方面,教师在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基础教学时,应时刻提醒学生在市场的大环境下依旧可以冷静思考,并力争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优秀美术作品的本质是艺术,市场价值是附加在艺术之上的。市场价值与艺术水准并不完全等值,美术类课程教学应立足于创作高艺术水准、高品位的艺术作品,而非随市场的高低涌动,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改变作品的格调。另外,在美术学科建设以及美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兼顾社会需求与就业需求,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美术从业人员的文化、技术等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美术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还要关注美术专业学生将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专业与职业相对接的部分,关注行业发展趋势。

美术教学理念范文篇2

教师的综合公信力,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综合形象,二是教师的综合教法。就综合形象而言,因为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喜欢学习和模仿老师的言行,所以身教重于言教。老师上课时,丰富的学识、优雅的谈吐、热爱艺术的神态、娴熟的艺术表现、富有个性的着装等,都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对此,教师要用综合形象取信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就综合教法而言,方法比较多,然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综合运用教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和熟练掌握教学方法,尽其所能地融合学生的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行美术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的综合爆发力

学生的综合爆发力,通常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术活动的过程,二是美术学习的途径。就美术活动的过程而言,学生需建立在初步了解美术整体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艺术创作的规律,掌握美术学习的方法。传统的美术教学偏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总是用一课、一讲、一练的形式进行教学。老师讲授得多,学生思考得少;临摹得多,写生得少;技法介绍得多,自主创作得少。久而久之,学生的艺术观念片面,误认为美术就是画画。美术教学的实质,应该是让学生掌握艺术活动的方法,了解艺术活动的规律,在自我构建美术知识时拥有足够的爆发力。就美术学习的途径而言,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主要靠学校的美术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中学习美术。除此之外,有些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是自我追求,如有的学生是受家长或亲戚的熏陶和关爱。有的学生是看VCD美术教学光盘,或看电视里的“学画画”节目。有的学生是在民间的书画苑里接受培训……时代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对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化应充分鼓励,支持学生发展特长,大力推荐学生的美术优秀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的综合爆发力得到彰显。

三、学科的综合凝聚力

学科之间合理选用联通知识,互为补充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的应用和理解,有利于学科之间综合凝聚力的充分彰显。如,将美术与语文融合在一起,可针对初一年级的美术《欣赏与评述》课,先让学生听老师读课前对相关画面所撰写的评论,这既能使学生对相关美术作品有所了解,又能使学生享受到优美的文学。接着,老师根据相关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画面技法、工具材料、深邃意境等,向学生介绍美术评论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欣赏和评述。再如,将美术与地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石头花纹;将美术与历史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品;将美术与劳技和生物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制作花卉挂图……显而易见,美术学科的兼容性较强,作为艺术学科的美术,本来就是一门综合学科。因此,应淡化美术学科狭隘的本位观,充分利用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凝聚力,优化美术学科的教学。

四、生活的综合感染力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美,美就在生活中。美好的生活影响人、陶冶人、造就人,人受到了美好生活的感染,会自然而然地再创美好的生活,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生活里有无穷无尽的美术,生活是学生施展美术才华的广阔天地。应充分利用生活这一教学资源来综合美术教学,使美术教学更生动、更活泼、更精彩。如,教学《山水画》时,可要求学生留心大街上、公路旁、车站、码头的标志广告设计,可引领学生做贺卡、剪窗花、学插花,也可请游览过名山大川的学生讲收获、谈体会、说感受。以此利用生活直观感性的教学资源进行美术的综合教学。其次,美术课前要尽可能多地准备一些范画、教具、有趣的生活用品和物美价廉的工艺品,如花布、装饰纸、花瓶、竹篮、盆景、陶器等,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真情实感。另外,可组织学生到风景区写生,可组织学生欣赏街心雕塑,也可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美术的情怀。

五、社会的综合牵引力

“社会即课堂”,当今社会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是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能使学生得到既直接又深刻的体验。如,针对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开设主题为“NOWAR”的美术创作课,先引领学生看视频、读书报、认知七十年前的那场抗日战争,再指导学生用书法、绘画、小报制作等形式,表达各自对战争的思考。此外,在美术教学中,还可结合一些公益日或重大节日安排相关的科学幻想绘画。如植树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科学传播日、世界微笑日、世界勤俭日、义务助老活动日等,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作精神。让美术知识与社会相联系,陶冶学生认识社会、关注社会、热爱社会的情操,实现知与情的整合,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

美术教学理念范文篇3

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当中,关于美术学科改革中存在一些不足,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下学生发展的方向。[1]因此,在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中,创新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工作应运而生,努力打破以往陈旧的局面,给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二、美术专业设置要结合社会实际

在美术专业设置中,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矛盾,而且教师自身的素质发展还不够。中国加深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全新的教育改革制度开始颁布,作为该项制度的有力执行者,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要能够把握机会,充分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制度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建立美术领域发展的新篇章。美术专业的设计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分析美术专业学生的对口专业和不同岗位下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就目前来讲,社会整体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但人们同样能够看出,在经济水准日益提升的今天,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有着显著提升。就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改革来讲,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根据教学制度改革的具体规划,不断深入推动美术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对高职院校美术人才进行准确定位,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

三、培养优秀的美术专业教师

对于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实践发展来讲,对应专业的教师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不管是教育制度的改革,还是教材的安排,优秀教师都具有独特的教学思路。这些教师在普通的教学活动开展中,仍然进行教学理念的不断探索和进步,教师的科学合理性想法,是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根据。所以,高职院校在满足美术教育实践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带动美术教育工作团队人员的增加。美术作为一门富有艺术气息的学科,不能够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充分摆脱以往僵化的思维模式,专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以学生为教学主题的发展思想,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魅力

在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发展中,应该不断发挥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魅力。美术教学,有别于其他形式教学,在教学理念的转变中,要进行美术意识和美术思维的思考,对学生进行美的培养。美术教学同样不能够只以理论教学为主,随着美术教学改革制度的进行,教师应该不断挖掘全新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该类专业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同样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认识到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激发自身潜能,通过自身对美术专业的爱好来提升专业素养,加强美学意识的培养,促进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加强教学理念的深化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五、注重美术教学技能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活动中,关于学生教育活动的形成,不光是对学生绘画功底的培养,还要让学生掌握更加富有情感的艺术创造。学生要能够将美学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展现自身特色。所以,美术教学的改革,应该重视美术教学技能的培养,以独特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美术技能的培养,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创新精神,有发散性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才能够激发学生独特的个性。而在传统的美学教学中,关于对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就略显缺乏。这就导致了学生思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就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来讲,无疑是致命的失误。进行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学生的课余时间入手,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个性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爱好。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的个性化无疑对学习美术来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努力促进学生职业水准的提升。

六、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改革实践当中,其根本目的是给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建设性的美术人才。在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动漫、互联网等行业都对高等级的美术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美术专业的发展,要结合时代的特色,进行深化改革,不但创新发展,将更多具有建设性的人才培养出来。而充当着这个任务的高职院校,就应该在美术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入全新的发展道路。在本文的分析中,对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实践的改革探索,希望能够给中国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工作的完善提供一定帮助,给社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刘大喜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冉冉.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与发展探折[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01):66-68.

[2]戈璇.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考高职院校美术课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147.

[3]程丽颖.创新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15(27):198-199.

美术教学理念范文篇4

教育部《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课题,是一个鼓励传统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向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与创新的实验性课题。在这个课题里,数字1代表不同系科的本科一年级实施通识造型教学的时段;数字3代表不同系科本科专业课程时段。因此,如何关注学生个性成长,如何在一年级通识造型课程里寻求出与专业造型课程相匹配的对接方式,如何让不同教学观念下的课程计划实现对接等等,已经积聚为1+3课题争议及其实施课程改革计划的核心问题。近8年来,基础部在行政化、指标化的教学框架下,一方面要剥离“应试美术”的惯性思维,关心学生个性成长。另一方面,又要为不同专业的终端办学方向,输送符合专业路径的、具备一定造型能力的优质学生,其难度之大,实难想象。从某种层面上看,我校基础部的成立和冠名为“视觉艺术基础部”的通识策略,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造型基础部。在培养视觉艺术人才的课程改革计划里,强调“通识艺术基础”的课程方案及其教学理念的内涵所指,就是要不断地把传统定义中的“美术”概念,纳入到更为宽泛“视觉艺术”领域里进行研究,因而,建立在“通识”教学理念的课程改革计划与各系部之间始终强调专业属性的培养模式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并存在着教学理念上的冲突。目前,在各专业方向强调技术型或职业型的办学理念和形同各自为政的专业办学过程中,1+3课题的交互计划似有搁浅在“造型争议”的滩头。据抽样调研的报告显示,各系部专业针对基础部教学提出的、权重于造型的意见及建议各有侧重。有系部认为,基础课程应侧重速写训练,素描课程应根据专业偏重不同造型需求,如线性造型等。有的要求课程回归理性,认为《图式语言》不能遮蔽其他的课程需求;有的要求课程重视结构性造型等等。面对各系部的意见及要求,基础部教师认为,基础部无法在一年的有限教学时段和课程计划里,逐个对应12个不同专业系部的专业侧重及其固有的造型理念。其中,“加强基础造型训练”一说,是一种单一于技能教学的说辞,与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教育理念及其艺术人才培养的目的不相适应。基础教育或造型基础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有持续发展能力、有创造性潜能的人才,课程理念不应该只注重培养有些审美意趣或应对将来能够应付工作、有个手艺那么简单的需求。通识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启悟和引导,应该通过“学习心理”的研究,帮助学生进入主动求知的状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依据教学大纲指导,独立按其编制的教案实施教学,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基础造型训练是一辈子的事,我们的教学既要讲百花齐放,也要讲统一共识,一枝独秀不行,各支孤秀也不行。我们应该把造型基础的定位搞清楚,然后再谈教学方略等等。概统言之,1与3之间的教学争议,主要集中在通识与专识造型的理念层面。站在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学术视角,彼此所言均自成道理。专业系部考虑的是专业属性的继承与发展。基础部考虑的如何剔除“应试美术”影响和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总体培养目标相对错位的前提下,彼此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呈现断裂,课题对接难以达成共识。

二、基于通识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源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俗称“通才教育”。与当下大学教育强调系属分科(专业性或职业技术性分科)的高等教育方式不同,通识教育旨在关注学生独立思考或在注重不同学科、涉猎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育中,促进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这种具有非功利性目的、能使人终生受益,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才教育模式,于1978年之后,被哥伦比亚、芝加哥、伯克利等许多一流研究型大学所接受。迄今为止,这种创建于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计划,被认为是在理念上最完满体现通识教育精神的一种实施方式,深得各国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推崇。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博克认为:“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涉猎”。2001年,北京大学按“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实施自由选课学分制”的改革思路,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其中,元培班的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低年级重点学习通识课程和宽口径的基础课程。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有了一定了解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趣选择专业。其次,北京大学通选课手册注明,通识课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的新体系。课程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最基本的领域获取广泛知识,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进而,为能力、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三、不同的教学理念需要达成共识

在2013年我校基础部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基础部全体教师针对长达8年的教学实践展开了较为全面的讨论。其中,教师们针对通识艺术基础的教学理念、执行情况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论证。他们认为,进入美院的学生既是文、理高考的“牺牲品”,又是美术生中的幸运儿。这类被应试教育长期挤压的学生,不仅存在着被歧视、被灌输、被高考和被塑造等不同心理阴影,而且,受中考分流影响,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常常受制于高考美术观念的影响。他们常常以得过且过的学习方式,继续着心理阴影的延伸——即放弃个性成长和塑造自我的进取意识。在造型教学中,很多学生因兴趣迷失和缺乏独立思考,只能照本宣科地描摹对象。虽然,这些早年“不听话”的学子们在内心深处仍然潜藏着各自的叛逆个性,但他们一旦处在被动的学习语境,就会再一次地显得无法自拔。为什么通识艺术基础中的《图式语言》课程能够突破传统僵化、沉闷的教学局面?为什么因袭传统教学思维的《素描》《色彩》等教学手段不能解决大家所期待的造型要求?为什么将大家认可的《图式语言》教学策略放在《素描》《色彩》课程里,就会呈现模版化的成果效应?为什么我们基于通识的教学策略不能与已经有所拓展的专业系部之间实施造型口径上的对接?1+3的课题是基础部的课题还是链接所有专业系部的共同课题?那种各专业系部各说各话的造型观念及理由是否能够满足?造型训练的内容及手段有必要细分吗?这些一线教师们的设问,一方面让“学术”这个长期陷入行政泥潭中的“名词”变得鲜活起来,另一方面,针对“通识”与“专识”的理念碰撞,已然成为新一轮、基于1+3课题教学改革深度关切的核心问题。据深入相关专业系部的抽样调研显示,基础部当下采用的通识教学及其课程理念(成果形式)与各专业口径下的课程细分及其教学理念失衡,培养目标不尽一致。其中,专业系部认为《图式语言》的课程创新,不能替代素描(速写)和色彩课程,不能让一年级把三、四年级的事情都做完了,基础部的教学应着重体现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等等。针对相关专业系部特别强调的造型能力问题,基础部老师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一、在艺术语境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造型观念、造型能力已由过去所指称的狭义“写实能力”转换成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我们的教学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潜在可能,不应该搞一刀切、绝对化。应该鼓励多种造型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明晰的评价体系,以尽可能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二、学生培养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学校长远利益、惠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其中,学校办学的特色指向以及具体的办学思路,不仅涉及各教学单位培养目标的相互协调与定位,而且也直接影响着“1+3”课题对接与实施。其次,在绕不开“通识”与“专识”的学术争议中,“1+3”模式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不应该只是“1与3”的拆分,而应是“1与3”的对接。其三,在明确“共识”的基础上,同步处理对接事务,以形成新的办学特色。也就是说,在剔除“应试教育”影响和全校一年级实施“通识艺术基础”的同时,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不能为寻求所谓的“最大公约数”而片面地停留在为各专业细化培养目标提供基础教学的培养计划,因为在所有课程设置中,基础部实际上承担了如何改变学生应试僵化及单一线性思维模式的责任。三、将“艺术基础”纳入“通识教育”平台,已成为激发一年级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视觉创造力的主要教学手段与方法。如果专业系部能够在此基础上明确“专识教育”理念,那么,二年级开设的“专识”造型课,就会有效地支撑起由“通识”到“专识”的造型通道,1+3课题的对接计划就不至于成为一个伪命题。扩大招生带来生源质量、专业素质逐年下滑以及“通识”与“专识”还未实现充分对接的问题,已经成为基础部与各系部之间必须达成“共识共存”的学术问题。假定我们能够按北京大学“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来有效调整课程战略,重新规划、制订各专业系部的培养目标,那么,在“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前提下,我们就能够通过严肃的教学研究达成整体理念的共识。基础部的课程设置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满足各专业系部、不同种类的具体造型要求,专业系部也没有必要去硬性地围合一个专业细化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学会把已经僵化为某种特定概念的造型意识,激活并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能量,我们应该在相互适度改变课程设置目的、方法以及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主动舍弃一些过度细化的课程内容以及刻板的课程方式。我们要通过常态化的制度机制和达成共识的教学理念,有效保护教师的教学个性,促进教师深度从事创作科研,在规范个性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学习场域,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因材施教的课程改革中,将共识办学的目的转化为教学实效。如果基础部、各系部能够在1+3课题的整体要求下,达成造型观念上的“合而不同”,那么,求同存异的相互依存和客观达成学科专业面向的课程改造,就有可能全面实现1+3课题的对接。

四、视觉艺术观念下的“共识”路径

自扩大招生以来,逐渐转型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之间,不断释放出造型观念上的学术摩擦与争议。其中,不断适应行政化、指标化的办学方式,使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失之表里。在所谓丰满学科建制和相互追逐短期办学效应的过程中,教与学以及创作与科研机制的相互割裂,使视觉艺术的教育、教学创新以及课程改革实践,失去了正常交互的学术空间。在教育、教学管理缺乏有效应对机制的前提下,基础部与各教学系部之间的课程对接问题,一方面显示出不同教学理念和艺术观念的对峙,另一方面,贫乏的造型理论研究使学术交互的缺位浮出水面。为改变学术交互的窘境,湖北美术学院基础部试图通过“1+3”课题,进一步推进“通识艺术基础”与“专识艺术基础”的对接。这种以北京大学“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为其参照系的、以求同存异的方式来寻求补位的基本构想,一方面可使相互不同的学术观念得到尊重,另一方面,也可使各自不同的看法彼此相“合”,继而达成1+3课题机制的“合而不同”。从某种观点看来,高等美术院校长期依赖写生、写实为其造型基础,是一种静止于某种美术造型历史或妥协于某种造型标准的、在模式化教学理念中不断延伸的视觉造型历史。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层面,这种泊来的、作为一种文化移植的传承现象,以定格于美术造型基础的模式,作用于所有美术院校的课程体系。因此,在不断产生质疑的今天,许多教师常常希望通过另类的视觉历史及造型规律,来突破现有的、造型教学框架。进入21世纪,在多种造型观念和美术形态逐渐拓展为视觉艺术形态的历史进程中,各种不同于旧有美术观念的造型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其多元化的特色教学和不断穿插另类造型观念的课程实践,已显示出勃勃生机。其中,在湖北美术学院倡导“通识艺术基础”等视觉观念的指导下,基础部与各系部之间达成的“合而不同”的教学共识,一方面使《图式语言》——这一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教学实践,彰显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试图通过1+3课题达成“通识”与“专识”共谋的教学思考,正在寻求课题对接的“共识”路径。重新审视造型历史,并不意味着抛弃历史。重新看待传统美学标准,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美学。在多元的信息时代里,教学语境及其知识系统的结构性转变,决定着基础办学理念(教学观念)的合理延伸与变化。在全球日益纷繁的视觉文化里,文化逻辑的差异性及其寻求文化路径的“合而不同”,正在以文化汇融的方式展开。新的、以文化碰撞为其视觉艺术教育的教学理念,正在各大美术学院的课程体系中持续发酵。如果在“合而不同”的共识中,湖北美术学院能够形成“通识”与“专识”的教学通道,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种基于现实境遇的合理思考及其教学实践,一定会经由一流办学信念的支撑,形成当代美术教育的新格局。

五、结语

美术教学理念范文篇5

关键词:多元美术文化;高校油画教学

一、多元美术文化背景下对中国油画产生的影响

自油画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无数中国油画创作者在油画艺术的创作和改良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为后来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就今天中国油画市场的创作水平来看,中国与许多国外的油画作品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中国油画创作者过于拘泥于规则和传统之中,导致绘画的封闭性以及落后性的倾向。尤其是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促使中国部分油画创作者更要以全新的审美形态去审视;以全新的题材去表现;以多样化的绘画方法去表达,从而使我国的油画业能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多元美术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油画教学,应该正视当前美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积极顺应多元化发展,实现油画教学的变革。

二、多元化美术文化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的变革方法

1、树立油画多元化发展教育教学理念

今天的油画市场发展越来越快速,而油画创作者们大都追求标新立异的创作手法,作品不单单是以前的色彩搭配来描绘图案,还需要有感情的投入,色彩搭配成为了基础,型材技法的作用以及独特巧妙的情感描绘成为油画创作者追求的目标。在油画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把这一理念作为教学的方向,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开展工作:一、应该主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创作,丰富创作技法,运用现代先进的创作手法创作作品,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合理的手法,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二、对于学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以欣赏的眼光去发掘他们想要表达的感情,充分释放他们的创作热情,尊重每一副作品,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油画创作更高的兴趣。

2、构建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随着美术行业的迅猛发展,油画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应该相应的改变教学方式,上课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

1、从事油画教育者,应该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打破过去沉闷单一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角色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老师应该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启发,而油画创作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2、学生对于油画的理解,对于他们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老师应该多鼓励,再加以合理引导,这样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3、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作品有独特的理解,或者对于所创作的作品有新的情感表达方式,那么,老师应该是激励给予鼓励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油画创作的热情。

3、积极将民间艺术精华融入课程中去

艺术的创作形式无处不在,在我国民间,也有很多宝贵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油画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将很多民间艺术形式融入到其中,这样,在油画教学理念的打造上,也会丰富学生的创作视角。例如,可以从大型岩画中感受创作灵感,同时可以发掘出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当然,在融合民间艺术形式的时候,还应该把握好基本的原则:1、引入民间艺术形式的时候,应该切实考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是否与油画创作相关联,有没有共同的切入点,能不能很好的加入到油画的教学理念当中。2、在丰富油画的教学方式、打造多元化的教学体系上,应该发动各种力量,让更多的人员以及相关组织参与进来,联合众多艺术团体组织,开展民间艺术活动,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全方位的实现艺术的交流和互动,增加教学理念的丰富性。

4、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

油画教学的过程中,把油画创作划分到艺术类创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但是,新的形式下,油画的教学,不止是要学会绘画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从精神上入手油画创作,需要注意:

1、适当的从情感上感受油画的魅力,从实际的油画作品中,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探索当时是在什么环境下创作出如此作品,理解作者运用的情感表现手法,这样的作品如何展示作者当时的精神世界,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油画最终还是人们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以及内心情感的表达,是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油画创作的热情,更加渴望投入到这一艺术形式的创作中。

2、经常拿出一些油画艺术大师的真实事例和名言,聆听大师的内心对白,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投身艺术创作中来。

3、在课堂外,应该鼓励学生收集与油画创作有关的历史人文知识,丰富他们的创作灵感,还能进一步加强油画创作的表现手法。

5、形成开放式的高校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采用的是学分制的形式,这种评价机制过于单一化,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为此,学校应该采取更为开放的专门为高校油画教学而设定的评价机制,从而考量学生对油画专业的综合性能力。例如,通过开放式的油画创作实践来考察学生对油画的理论知识、绘画技巧、创新能力等。美术多元化发展是不可抵挡的趋势,并且已然对油画艺术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就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积极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化,调整教学手段,树立正确的多元化教育理念,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实现美术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小锋.从油画的多元化发展度思考高校油画教学的变革[J].大舞台,2012(9).

美术教学理念范文篇6

目前,高职学校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由于教师自身素质有限,并且由于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对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并不认可和接受。同时由于部分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认为美术教学的过程在于绘画技巧的传授,需要按照传统的方式,认为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不适用于美术课堂。而正是因为存在部分教师教学理念仍然落后的情况,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在选择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时,不肯投入资金购买设备。其次,由于部分美术教师固执的教学理念使得美术教学课堂枯燥单一,学生被动的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绘画技法和一些固定的知识,使得学生不能主动的理解和思考,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对于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通过引导式的问答,得到计划内的答案,使得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始终抱有抵触抗拒的心态,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重视,使得美术课堂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过程中仍然单一的依靠教师讲解简单的挥发及技巧和少量的作品展示。不能也有效的利用多媒体等新兴教学设备进行辅助。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设备广泛应用的先进,部分高职院校在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的采购和换代过程中仍然处于落后地位,教师教学理念和学校的教学设备都不能与时俱进,极大的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与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与特点

目前,在信息化技术极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事业相结合已经成为现阶段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即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原有的教学过程中,使传统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等信息设备转变为数字化的模式,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现代化教学的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求教师应当具备现代化教学的意识,以及对信息化设备的简单操作能力,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呈现,并且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节奏感。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具有更加立体化的优势,教师通过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将课堂内容与多媒体设备相结合,为学生呈现出更加生动和立体的美术作品展示,突破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单调枯燥的模式,帮助学生对于美术知识形成更具体的认知和体验。同时,信息化教学还具备更为前沿的理念,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走出教材内容,通过网络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现状,极大程度的拓宽了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通道。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中更能够有效的接收到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但是在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教学设备的采购是所面临的一大问题,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就必须使用与之配套的信息化设备,而多媒体、计算机、数位绘图板、绘图软件等软硬件设备的成本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对高职院校来说提升了教育成本。并且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很多美术教师不能掌握信息化教学和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式,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需要具备对新型教学设备的掌握能力,及时提升自身素质。

三、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1.美术作品欣赏直观生动。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通过收集大量的实体图片以及幻灯片等设备对学生进行优秀美术作品的赏析,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搜集的工作任务,还需要对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解说。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的角度看,较为单一乏味,教师也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利用网络技术将所需要的教学内容非常方便快捷的展示给学生欣赏,不但所选取的作品数量多,并且针对不同的作品,教师也可以比较容易的找到相关资料,通过简单的讲解,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并且现代化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在对某一作品的整体进行赏析的同时,可以随时放大作品局部,帮助学生更加细致的了解作品的细节。拉近学生与艺术作品的距离,加深对于优秀作品的印象和理解。同时在美术课程中学习雕塑类的作品赏析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所需要的雕塑进行放大、缩小、旋转等展现方式,使静态的雕塑在学生面前活动起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雕塑的不同角度,深化理解,甚至帮助学生置身于雕塑跟前,身临其境的感受巧夺天工的雕塑作品。并且由于网络技术的加持,教师也可以针对所需要学习的作品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其文化背景与美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深化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优化教学质量。2.工艺设计手段多种多样。在部分高职院校的美术课程当中,工艺设计课也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在传统的工艺设计课中,教师往往需要做出大量的模型示范,指导学生利用学校仅有的材料和设备进行工艺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也对操作性的要求较高,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能完成自己理想的设计作品。而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利用计算机等设备,为学生在计算机中提供大量绘图工具和模型范本,帮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对软件内的各种材料、图形进行创造和设计,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非常容易的编辑材料的种类、颜色等因素,还可以利用工具将设计的图形和作品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帮助学生多方位的展示自己的作品,帮助学生非常快捷方便的表达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同时在工艺设计课中,很多学生的设计可能存在大量重复的花纹图案,在以往的模式中,学生只能通过手工的方式重复的完成花纹的绘画,但在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利用绘图工具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瞬间完成大量复杂的重复图案,减轻了学生大部分的负担,加快了学习进度,提升教学质量。3.利用信息化教学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在高职学院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备,时刻的保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正面信息沟通,帮助教师能随时的对于学生进行指导,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美术课程形式更加灵活。教师可以将班级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基于课堂内容的问题,让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分工,通过多媒体设备借助信息技术搜索所需要的资源,利用绘图工具等软件进行绘制,最后在组内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作品,在讨论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全体同学展示组内讨论得出的结果和最终作品,并在多媒体设备上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也可以在电子屏幕上更加清晰和准确的了解所讲述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课堂内容中,激发学生的热情,更帮助学生通过信息化技术获取网络上大量的美术资源,并且通过建立自主学习的模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使得课堂氛围更加和谐,侧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化教学应用于高职院校的美术课程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艰巨的任务,其目的在于将信息化教学与美术课程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多样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而选择信息化教学并不是摒弃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汲取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再结合信息化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升华美术教学的意义,使得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靖宇.网络时代高职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7,(2).

[2]韩娜.网络时代高职美术教学的特征及策略分析[J].明日风尚,2016,(008).

美术教学理念范文篇7

关键词:动画电影;美术造型;教学改革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媒体环境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改变对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和经济层面产生了战略性、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平台和手机客户端平台的低门槛化,使动画电影行业和教学领域都需要一场变革。与媒介息息相关的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教学,在面对当今新的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应及时调整,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教学手段。

一、打破以往的教学理念,顺应时代变革

新时期新的媒体环境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以往的教学理念,顺应时代变革。在互联网平台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应通过变革让新媒体走进课堂,使互联网技术与以往的教学理念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在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部分大学生沿袭了初、高中惯用的学习方式,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大量死记硬背教师示范的案例。第二,在这一课程的实训期间,教师无法实时跟踪学生的制作进展,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第三,教学中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重复听课的渠道,从而导致课堂听课的效果较差,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第四,优秀的教师要分班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少部分学生受益,从而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较差。

二、教学模式更新

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往往教师讲得热情似火,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以往的教学模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之当下手机通讯具有空前的便捷性,如今的大学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玩手机。真正能够改善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提高课堂吸引力,让学生开动脑筋。

1.带动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大赛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适合大学生参与的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大赛,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这些大赛,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将其转化为参赛的基础和动力。当代大学生需要走出去,将创新的潜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2.教师将社会实践项目带入课堂

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将社会项目引入课堂,真正实现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其中,通力合作,分工协作,接触真实的案例,并参与完整的项目设计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社会当下人才需求的认识,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法

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是非常贴近社会需求的一门课程。如今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样,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个性化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目前,盛行的信息交流方式是微信,教师可以将这一新的传播媒介应用于课堂中。如,建立班级的微信群,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造型创意或者作品在微信平台上,这样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同时,利用这一新型的软件也可以快速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取微课教学的形式,根据微课点击量及时掌握学生在这一门课程学习中的盲点和兴趣点,从而及时、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进一步提升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美术教学理念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情感;培养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学科教学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完善的同时,逐渐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其中就包括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如此一来,高中美术自然就承担起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一实际情况,传统美术教学理念的适应性也就明显降低,加快美术教学内容与方式创新成为现阶段高中美术教学的又一重要方向。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高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在高中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加以应对,从而真正实现高中生审美情感培养下的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感与美术的关系概述

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主体意识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形式,美术作品所承载的文化意象依托造型、颜色等元素,给人以精神上不同的享受,并借此传播某种特定性的文化和思想,对人的情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情感与美术之间便建立起了密切联系,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自然被纳入了美术教学目标体系之中。

二、审美情感培养的教学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基本的情感要素组成,审美情感的培养需要依照科学的理论才能够实现,其中,关于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中的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感知理论是审美情感培养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事物美术特征的感知,则实现了高中生思想认识与事物之间关系的构建。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以外,还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感知水平。其次,在对事物形成一定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则会将这种对事物的认知进行升华,继而形成更深层次的情感认知。例如,通过个人情感认知的作用,原本静态的美术作品能够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人的大脑中,这也就是所谓的审美情感下的动静转化理论。然而,在理论上,高中生只有打破传统的美术学习思想,才能够实现这一效果。最后,视觉理论下的审美情感完善是个人审美情感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依托该理论,高中美术教师应试着引导学生发现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并将个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其美学意象相结合,以促进高中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三、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一)高中美术教学流于形式。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将美术纳入高考范围之内,但是,由于其分数占比较低,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学科之间差距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美术教学也就逐渐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例如,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大多数时间用于对教学内容的复述,以及相关作品的赏析,却忽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性,造成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明显降低,并提高了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二)审美情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体系和审美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以审美情感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选择方面就会产生适应性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是高中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然而,大多数美术教师并未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进而导致高中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无法做到针对性的实施。(三)美术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的缺失。现阶段,在高中美术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体系中,并未将学生审美情感纳入其中,以至于高中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缺乏正确的方向指导。这种考核评价制度的缺失,是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方面形成的观念固化,进而忽略了审美情感对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教学改革所面对的阻力依然较大,以传统教学理念为主导的美术教学考核评价制度成为影响高中生审美情感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基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高中美术教学策略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包括对基础学科知识体系的巩固,以及相关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对音乐、美术等相关学科下的个人审美情感进行培养。基于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则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种。(一)多元化的教学场景。既然美术教学以高中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除依托美术教材中的相关教学资料构建的课堂教学场景以外,为激发高中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加快高中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则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场景构建。例如,美术教师可以将教学地点由教室转移至大自然中,将大自然中的各种元素作为美术教学资源,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自然的美让诸多文人墨客形成了差异化的审美情感,既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市井自然风光,也有吴道子的《双林图》中所表现出的“吴带当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为他们审美情感培养的基础。然而,多元化的教学场景构建除感受大自然以外,还包括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可以使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二)科学的审美情感引导。审美情感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引导高中生具备欣赏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能力,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视觉效果带来的冲击,这种感受较为直观,但是,从效果上来看,基于视觉元素的审美引导又显得过于单调。在这种情况下,则可以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直观效果进行立体化的“修饰”,将声音、图像、动画等融入其中,利用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例如,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进行融合,通过相关软件的科学设计,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使高中生的审美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三)差异化教学理念的落实。基于高中生在美术相关基础知识和美学认知方面的差异,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具体实施也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为此,高中美术教学中多选择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充分考虑到美术综合素养偏低学生的特殊情况。为确保差异化教学理念的落实,除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调整以外,科学的教学方法也是差异化教学实施的又一关键,其中就包括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高中生的美术综合素养进行考虑,实现同一小组内成员美术综合素养的高低搭配。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加强高中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审美情感的相互影响。(四)强化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课程,教学实践也是高中美术的又一重要内容,通过美术教学实践,不仅可以使高中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巩固,还能够及时发现高中生审美情感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加以纠正。例如,高中美术学习中要求学生从写意的角度展现山川的壮丽之美,以正常的视角分析,山川美学元素主要包括颜色、轮廓两个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通过不同的附属组成可以对其意境加以丰富。美术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作品进行评鉴,鼓励学生在依托个人审美情感发现对应作品优点的同时,也可以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此一来,则能够使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效果显著提升。

五、总结

审美情感的培养对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下,高中美术需要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相对应的调整,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内容。在引导高中生对个人美术基础知识进行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等手段,使高中生的审美情感实现整体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健.浅谈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本质的重要性[J].新校园(阅读),2017(11).

[2]邹炜.美术教学中学生的艺术审美观探研[J].成才之路,2015(11).

美术教学理念范文篇9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学理念科研能力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学过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美术教学理念范文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学理念科研能力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学过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