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9 18:09:47

美术课程教学

美术课程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园林美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普洱学院在2014年成为云南省首批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上充分体现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地方性、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普洱学院园林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农林学院开设的首个本科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及理论知识的同步学习。《园林美术》作为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手绘能力和审美能力,是一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

1园林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建设偏重艺术类课程。园林本科专业是在园林技术专科专业招生基础上进行的,经过多年发展,园林专业不断完善、发展,园林美术作为园林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就专业发展趋势及生源客观现状来分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不足分为3个方面:首先,学生生源主要来自理科生,园林专业的学生多数没有美术基础或基础薄弱的现象,对于园林专业要求的审美认知严重不足,这对于园林专业美术课程的学习及因材施教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其次,个别授课教师专业背景较为单一,有些老师往往不具备园林专业理论知识,难以将美术知识与园林专业理论相结合,对园林艺术审美培养不利。最后,课程过分注重艺术基础课程学习,培养方向有偏差。课程的安排与学习应在园林专业基础知识认知的过程中,运用美术造型、空间、透视等知识,服务于园林专业学习,根据学生情况有效融入课程,加强学生的认知与学习。1.2学生对于园林美术课程的认知不足。学生对园林美术课程认知的不足分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选择园林专业认知的不足,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存在盲目状态,并未充分了解将来选择的专业,甚至仅仅通过就业率高低来选择所学专业,忽视个人兴趣爱好与专业特点等潜在因素。因此,存在入学后对专业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专业学习内驱力和专业课程认知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对园林美术课程中的内容和要求认知不足,园林美术课程作为园林专业基础课中的基础教学内容,在园林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具有宏观的贯穿作用,影响到将来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审美认知。此课程是园林专业新生入学后接触的首门专业课,新生对专业的认识在原有认知不清晰的前提下,由于缺乏美术训练基础,学生在课程认知过程中,学习时间一晃而过,没有真正实现园林基础知识与美术基础学习的结合,对于园林美术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往往被轻视和“怠慢”。1.3课程之间缺乏联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同一学期内专业教育课程包括植物学、园林专业导论、高等数学3门课程,同期课程与园林美术课程的“交流”不足,课堂上没有应用园林美术手绘技法。因此,这些课程未能带动学生对园林美术手绘技法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园林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方式探析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POA)于2008年被文秋芳教授提出,基于“输出驱动假设”,主要应用于英语专业技能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2017年文教授对其进行完善,强调教学分为3个阶段:驱动、促成和评价,每个阶段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课程的教学实践性,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知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注重课程的“有用”。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改革方法与园林专业自身的应用性、实践性高度契合。因此,以园林美术课程为实践案例,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2.1驱动阶段———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是产出导向法的起点。驱动阶段由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明确产出任务———教师详细阐述教学内容、目标———学生尝试产出,任务是具有适当难度的挑战和应用。在园林美术课程实践中,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理论知识讲解,学生系统学习园林美术中的线条画法、透视园林、色彩原理的理论知识,包括相应的技法内容,将理论授课内容与课堂分组演示讲解相结合,结合园林设计中手绘的成图表现元素,以单一元素进行分析、讲授,给予学生推演、验证任务,然后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掌握自身知识点不足之处,产生学习内驱力,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园林手绘课程中。2.2促成阶段———明确目的。教学中进一步明确课程目的,详细阐明产出任务,选择更加适合园林专业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最终促成任务产出。园林美术课程的主要矛盾是课程学习的短暂性和专业需要长期绘画经验积累的矛盾,为适应学时与生源现状,需在课程教学内进一步明确产出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更加适应现状条件。课程单元内讲解以及练习,紧密联系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内园林手绘效果的需要,以明确行业需求为先导,使学生有一个明晰的课程学习目标,避免学习过程的无目的性和无结果论。以线条技法练习为例,课堂内,教师不仅需要详尽讲解线条技法的理论知识和作图步骤,还需结合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以实际案例需求,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线条的技法,进而影响学生的专业思维方式,丰富学生专业认知,同时,也为园林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2.3评价阶段———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互补。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内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的实践练习,课堂内的随堂练习主要依赖即时评价,课后作业则依赖延时评价,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强化知识的转换。在课堂内,教师针对随堂的实践练习给予一定启发性的评价,并根据实践结果调整授课方式及授课进度,利用即时评价的灵活性特征,启发学生绘画思路,调整授课内容。课后作业是学生离开课堂、离开教师指导后课程学习成果的直接表现,最能有效体现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水平的实践内容,对课后作业的延时评价需明确表现内容的优缺点,并给出改进建议,做到评价的全面性。2.4教学反馈。根据“产出导向法”理念为指导,对2019级园林专业24名学生进行园林美术课程教学,四周课程结束后以实践绘图和网络评教调查的方式评价该门课程教学,实践绘图包含5个基础模块绘图和1个综合模块绘图。网络评教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效果态度4个模块。实践绘图成绩显示:60~69分人数占4.17%;70~79分人数占16.67%;80~89分人数占33.33%;90分以上为45.83%。网络评教调查结果显示:22名同学参与评教,平均评价分值98.6273分,最大评分与最小评分分别为100分和77.6分。

3结语

3.1正视学生现阶段能力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整个园林专业教学现状来看,存在部分学生学习激情不足与难以持久的现象,课堂教学应正视学生现阶段的能力特点,制定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以学生学习内驱力为导向,寻求真正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制定具有循序渐进、互动性特点的课程模块,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3.2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以用促学。园林美术课程是园林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基础教学内容,也是园林艺术审美培养的基础学科,应将园林专业知识学习与美术实践应用贯穿始终,在以产出为导向的基础上明确产出目的。从实践案例出发,分解园林美术课程内容体系及应用情况,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理念下,逐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绘画技能,明晰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动机,真正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3.3侧重职业需求,强调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实践的重要性,课堂学习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学生学会自我检测课堂学习成效与不足,不断弥补自身知识漏洞。在此基础上,能够做到与教师有效沟通,与岗位需求不断弥合,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需求做出课程内容的相应调整,真正做到课程要求、职业要求与学生需求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庆英.园林美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美术课程教学范文篇2

一、深化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从综合性的概念来看,民间文化大致包括了民俗、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大门类。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其形态从形成之初就带着浓郁的民俗特征,并伴随着民俗的演变而发生变化。民间美术适应于风俗、礼仪、节令、娱乐等生产生活的需求而形成了各不相同、多种多样的造型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是民俗的一部分,是以实物面目出现的民俗现象。[1]在教学中,既要以艺术学的视角对民间美术的艺术本体进行具体研究,也要注重结合民俗学的理论针对民间美术作品展开深入考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联系的理解与认知。(一)理解民俗是民间美术学习的基础对民间美术与民俗之间关系的理解基于下列认识: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充分反映民俗的各种形象;民间美术的内容也受到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美术丰富了民俗活动,加强了民俗的功用,扩大了民俗的影响与传承;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民间美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常识知之甚少,相较于西洋美术内容的教学情况看,后者更为学生所熟知。其客观原因在于:历史上,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传统民间文化主要根植于广大的农村社会。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因早已远离“乡土”,已经失去了理解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民俗的兴趣,开展各种途径,如文献阅读、视频媒介及田野考察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民间美术的学习来说,是把握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形式规律的根本基础。(二)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是民间美术学习的前提结合民间美术现象了解中国传统民间风俗习惯,是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记忆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了解各个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是把握民间美术作品内涵的前提条件。虽然民间风俗习惯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项目,但是通过分析研究民间美术所反映出的风俗习惯,可以具体形象地看到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和历史发展的概貌。其次,诸如民间美术创作表现最为活跃的年画、剪纸、花灯纸扎、社火花会的戏具等都是在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不了解这些节日活动的风俗习惯,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就落入了无本之源,无法真正理解其创作观念、造型与色彩体系。(三)要将民间美术置于民间文化的整体中来考察从古至今,民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项和一些传承性活动,逐渐成为人们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围绕着民俗这个中心来进行。民俗文化具体表现在民众的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它是以语言、行为、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民间美术与上述各类型的民间文化相结合,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呈现自身的特点。各种民俗现象,包括民间美术在内,都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所以,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不能将各种民间美术形式作为孤立的个体看待,要作为由特定的民俗文化而联系起来的民间文化去整体考察。在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知,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是民俗的物化与载体。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民间美术作品中认识各个民族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民间风俗,理解民间文化艺术不同形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用艺术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视角认识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

二、规范田野调查作业的方法

“学习民间艺术必须经常到民间去,而主要不是在民间美术展览会和图书馆中学。民间美术的课堂在民间,老师也在民间,一句话:在民间学民间。”[2]2田野调查是中国民间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们走向“田野”,通过调查、研究、整理民间美术活动,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民间美术文化产生的土壤,掌握民间美术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发掘民间美术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民间文化意义。(一)田野调查教学的现状从笔者所了解的各校现实教学情况来看,集中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由于课程短,无法安排田野调查;二是将艺术采风、写生等同于田野调查。前者属于教学计划的制定问题,解决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在寒、暑期利用社会实践进行田野调查的作业,特别是在寒假,因为临近春节,是民间艺术活动的高频期,又因大部分学生返乡,恰是进行田野调查的好时机;后者则属于操作性的问题,是对于田野调查认识论上必须要厘清的错误观念,否则田野调查的研究价值无法完整体现。(二)田野调查与“采风”的区别“采风”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代。当时的统治者设立专门的机构收集各诸侯国的民歌、民谣,以体察民风、民情,了解民众对统治者的意见,以及时改进统治策略。至今,我们所说的“采风”则开始扩展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的艺术行为和活动。其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搜集艺术创作素材;二是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三是培养创作的灵感。[3]艺术采风强调对自然景观、民间艺术的感悟,以“悟”为主,以采集民间艺术的“形”为主;田野调查则是用科学的调研方法,不仅要采集民间艺术的“形”,还要了解其“意”,更要观察背后的“人”。在了解民间美术制作工艺的同时,要更多地把重点转向对艺人的采访。通过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才能开展对民间美术的分析与研究,才能保持研究的鲜活性、客观性。如果以“采风”的观念从事田野调查活动,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611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4]9。所以,在民间美术教学中,要介绍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运用科学的手段参与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到最后写作田野调查报告的完整过程,进而通过这样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民间美术研究能力。

三、拓展艺术实践教学的模式

民间美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具体是指选择具体的民间美术类型进行艺术实践操作。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操作,增强民间艺术体验,发现造型规律,学习和掌握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由于中国的民间美术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因此,民间美术课程的艺术实践不能照搬学习西方学院派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规律和方法。民间美术的艺术实践课程兼具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针对各个学校不同的学情,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和临摹、创作实践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分析如下:(一)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可操作性和易进入的原则。最好是因地取材,根据学校当地的条件和可利用资源,选择当地代表性的或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民间美术类型作为开展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另外,在内容的选择上,还应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角度选择,考虑到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代表类型。第二,从其活态文化的特性的角度考虑,以不同民族重要节日及重要祭祀时间为文化线索选择代表类型。[5](二)实践教学形式的开展实践教学形式中,除了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以身心实践方式在习俗生活中体验民间文化传统之外,还应拓展以下形式:(1)有条件的学校应争取建立民间美术工作室。通过民俗用品展示、民间美术作品收集以及多媒体资料库的建立,创设具有民间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2)除了将优秀的民间艺人请入课堂外,也可以与当地的民间美术传人、机构建立校外工作坊。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民间美术作品,体会制作过程,通过与艺人零距离的谈艺和交流,学生直接通过民间艺人的传授了解民间美术的传统技艺和传承精神,弥补了民间美术课堂教学的不足。(3)通过走访民间美术工艺品市场,收集、记录、整理民间美术资料。民间美术工艺品市场也可被理解为民间艺术的另一种集中展览形式,学生可以在此见识更多品类的民间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售卖者的交流,了解到作品的相关信息,如制作者、制作工艺与价值。这种实践形式扩大了学生们的眼界,丰富了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三)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实践教学的原则中,应主张学生在学习传统民间美术造型观念、语言的基础上,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和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文化创意。具体的实施方法有:(1)以临摹为主要手段。通过直接临摹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亲身体验民间美术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从实践中体味民间美术所包含的文化传统、造型规律和艺术语言。(2)以创作设计为主要手段。学生自主选题,通过积累的资料,利用感兴趣的民间美术的样式,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设计创作实践和文化创意。(3)以研究为主要手段。学生通过田野调查或者相关资料文献的阅读,针对某一种民间美术类型进行深入调研,结合文字、图片、影像等内容整理设计成为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

四、促进“非遗”知识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作为传统美术的一部分,民间美术一直是第一、二、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第七大类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内容,是值得我们珍视、保护和传承的人类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就发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宣言”中确立了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参与。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的深入重视,“非遗”教育进校园活动得到了持续深入地开展。民间美术课程就是推动这一活动的载体之一,它理应承担起“非遗”教育的职责。对于具体的课程设计,民间美术课程受到学时的影响,不可能完整地阐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内容,所以需要将“非遗”教育灵活地融合进教学设计中。具体的策略有:(一)采用附加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不改变现有的民间美术课程基本结构,而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学习作为民间美术的前修课程,布置学生利用课下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如王文章先生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并定期读书汇报会的形式交流学习心得。或者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在课下进行在线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教育部精品课程。(二)采用穿插、渗透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在教学中,结合民间美术作品穿插介绍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容。如针对中国民间印染与刺绣的内容,在对这些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作进行讲解的同时,要详细介绍依据“非遗”法规,当地制定了哪些具体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取得了如何的成效及目前的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将民间美术作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学的角度分类进行教学,并优先选择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美术类型进课堂。例如剪纸艺术、民间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类型中的优秀代表。(三)采用与不同“非遗”文化类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盘点当地的“非遗”文化资源,也包括传统音乐、舞蹈、体育、曲艺、戏剧等与传统美术不同的文化类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邀请这些“非遗”传承人进入课堂举办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或参访“非遗”文化传承现场,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和体验的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习;并且安排课余时间,开展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记录、保护的相关活动,增强学生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认识。

五、结语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所呈现出的中华民族本土思维和艺术语言,为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珍贵资源。学习民间美术的任务不仅仅是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或是再现一种传统民间文化的辉煌,而是要重建属于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弘扬民族文化。中国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行为与手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积极开展自己的教学探索,达到获得最优教学效果的目的。作为教师,要运用好民间美术课程教学这一载体,大力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吸取传统文化艺术本源中的活力,找寻到一种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语言方式,并把它贯注到新的创造中去,使他们真正成为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传播者、保护者与传承者。

[参考文献]

[1]彭纲,文艺,徐华颖,等.民间美术[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2]靳之林.民间美术的整体认识与教学[J].美术研究,1987,(4).

[3]柒万里,俞崧,黄建福.艺术田野调查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

[4]傅谨.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J].民族艺术,2001,(4).

美术课程教学范文篇3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研究现状

在国外,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学习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教育理念。例如,美国的教育理念已从过去的“儿童中心论”转向了现在的“艺术社会中心论”[2]。1994年,美国出台的《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应注重体验、理解视觉艺术的媒体、技法、结构和过程,同时还提倡自由选择和创造性的应用,强调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3]。在我国,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具有先天的地域优势。中国的传统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有世界著名的中国传统绘画,如年画等;有技艺精湛的古代雕塑,如石雕等;有绚丽多彩的民间工艺,如刺绣、藤草编织、剪纸、皮影、蓝印花布等;还有着许多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如沧源崖画、彩陶纹样、象形文字、青铜艺术、画像砖等[4]。中国传统美术由可视化的形象符号群与相关的民族文化底蕴共同熔铸而成,以承续和保留人类童年时期观念和心理的形式,传达了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诠释了人类艺术的原动力和基本精神。中国传统美术透射出人类纯朴、稚拙、敦厚的艺术情趣,色彩热烈、鲜艳。同时,儿童画天真烂漫、大胆率真、无拘无束,色彩鲜艳大胆、随心所欲,充满了儿童特有的稚拙、纯真、自然的质朴美。中国传统美术朴素的风格和童稚的风貌与儿童画的天真烂漫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对于中国传统美术丰富的艺术来源,儿童画教学实践显得较为单薄,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引入儿童美术的教学实践,是实现儿童美术与地域文化、民族艺术深度融合的捷径,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策略的重要方向,为拓展儿童美术创新实践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切入点。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目前,在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教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在课程设计上,美术课程课时少,教学理念、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和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过于强调绘画技能,把绘画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忽视了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5],这种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目标不相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过分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内容过难、过深或过易,严重脱离学习主体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6],让学习主体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对学习主体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上,教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忽视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与综合,人为地分割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割裂了美术学科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学科的联系,浪费了许多有效的课程资源。黔东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多民族、多区域的特性,各区域、各民族在审美方面也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了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学艺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特征和风貌。但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如白族、傣族、土家族、苗族等,都有不少的文学、艺术、历史、科技著作和宗教典籍。因此,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以美术课程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基石,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研究,突破目前美术课程教学的概念化和技术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具备灵活多样的造型能力、创新能力,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儿童美术教师,是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三、黔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方法

只有立足于区域文化土壤的课程才具有文化适宜性,为了实现黔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本文立足于贵州黔东区域文化土壤设计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贵州黔东文化包括积极向上的红色文化、崇德尚义的乡贤文化、重信向善的民俗文化等。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7],同时解决了学前教育专业应该教儿童什么和儿童应该学习什么更容易被接受和被认可的问题[8],与此同时,超越国家和民族文化界限而存在的美国学前标准并不适应区域学前教育要求[9]。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首先得深挖区域民族文化及其文化载体。首先,只有将文化与艺术融合,变成有故事的艺术,以道具制作、环境氛围营造等艺术形式为载体,才能更好地与文化宣传活动、民风民俗活动整合,实现区域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基于此,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形成了“五元文化”与“四项主题”教育活动模块课程,并将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有机整合,并融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作为理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环境创设、玩具和教具制作、区角设计、教学区设计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为载体,对接区域民风民俗活动,将区域文化与美术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文化内涵本土化。其次,依托黔东文化优势,将民间工艺与美术课程结合,实施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策略,形成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黔东学前教育本土化美术课程。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路径来看,其一直延续了西方的习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学者就已提出当时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领域西方文化泛滥的问题[10],特别是美术课程仅以素描、油画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黔东文化是贵州东部文化和湘西文化的融合,主要包括黔东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乌江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如沿河的腾编工艺品、树皮堆画、思南斗笠、江口玉带石、松桃苗族剪纸等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11]。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而言,学前教育专业本土化美术课程能更好地指导一线的教师处理好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实际问题,也更有利于辩证地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基于课程文化自觉核心价值,融合区域文化资源,形成文化氛围浓厚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艺术形式本土化,具体艺术形式与实施过程如下。①以贵州黔东云纹、太阳纹、水纹、火纹、银饰、贴花、布纽扣等纹样元素为基础,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特点,形成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纹样元素。②以黔东背扇、刺绣织锦、蜡染、服装等色彩元素为基础,结合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实际,挖掘其中的色彩造型元素,形成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色彩元素。③以贵州民间雕塑、玩具、家具器皿、戏具、剪纸、折纸、纸扎灯、编织、傩面、皮影、木偶、年画等图案元素为基础,结合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实际,挖掘其中的本土化图案元素。④以贵州文昌阁、甲秀楼、福泉明城墙、潕阳镇、青龙洞、石阡万寿宫、增冲石楼等造型元素为基础,结合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实际,深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构图与造型元素。基于以上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策略,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将黔东优秀文化资源,广泛融入美术与手工课程中。最后,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践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本土化理论,形成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运行机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以此为根据,深入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学一线,搜集、整理、研究和幼儿美术课程教学相关的各类档案和文本资料,包括与幼儿园美术课程教学相关的政策、规章制度和各类文件,以及幼儿园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等。与此同时,学校要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工作室、工艺品生产企业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搜集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行资源的筛选与整合。学校要采集民间素材,并筛选出一些能体现本土文化特征的美术形式,提炼其艺术特征,并将其转化为可用的素材。学校要将整理与筛选的资料进行改编,以建构更符合儿童审美特点,儿童更易于接受的民间美术课程,以此完善民族文化内涵与民间艺术形式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中的运行机制。基于此,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从民族文化内涵、民间艺术形式、民风民俗活动三个方面,分别开发了“幼儿园环境创设”行业通用课程、“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专业岗位能力课程和“美术与手工”专业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具备启蒙性、生活化、游戏性,且能够充分体现本土化特色,能够满足幼儿园的教育需求。

四、黔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效果

第一,立足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结合我院“五元文化”、黔东民族文化及黔东民间艺术形式,以美术、美术课程、绘画美工等美术相关课程为重点剖析对象,提取其中与美术课程相关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从深层次把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发展寻找突破口。第二,学校深挖民风民俗活动、民俗文化内涵,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结合学前教育实际,整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知识体系。第三,学校以图腾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节日文化、民族住居与建筑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为重点,整合黔东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资源,从美术课程授课教师素质构建、美术课程知识与能力构建和美术课程项目任务开发等三个方面,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文化内涵、艺术形式及本土化本方案。第四,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方案,教师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设计、制作和现场演练,对接区域民风民俗活动,使其掌握其中的制作演练技巧与文化传承措施,完成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适宜性研究。第五,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适宜性研究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基于当前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措施和有效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氛围搭建方案。

五、结语

文章有机整合了黔东地区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解决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存在的根本问题,突破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难点,优化了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概念化教学方式,通过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有机整合,将本土文化内涵以一种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以解决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适宜性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江,田银萍.探析文化育人之路[J].传承,2014(9):108-109.

[2]覃汝妮,传统民族文化素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3]江红娟.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师智能结构的重构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4.

[4]方湘侠,李刚.社会转型期湖北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73-77.

[5]唐志.我国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6]陈靖.从“能力本位”走向生态式艺术教育[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7]盛茜.从分离走向融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曹雁飞.学前教育文化适宜性反思:以多元文化主义批判为基础[J].北京社会科学,2017(1):15-23.

[9]程英.童心本位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第五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论坛综述[J].教育探究,2017,12(6):1-6.

[10]裴小倩.全球化背景下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美术课程教学范文篇4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经过教学实践和对学生反馈意见的参考,笔者编制了开放式访谈提纲,随机抽选2015级小学教育专业2个班级(包括文科综合班1个、理科综合班1个)进行了访谈。访谈旨在了解两类信息:一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动机;二是学生对美术课教学内容的意向。通过对访谈誊录稿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为问卷的题项编制提供信息。在访谈的基础上,笔者广泛征求同行的意见,编制并向初等教育学院2015级全体学生发放“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美术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该年级学生于2015至2016学年参与并完成美术课程的学习。问卷的设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第二部分是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包括教学手段、考核形式、教学效果等;第三部分是学生对课外美术活动的认可度;第四部分是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要求。此次调查在2016年10月底完成。问卷共发放904份,收回有效问卷共计801份,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比例约为88.61%。从回收问卷的样本特征来看,数据结果可以代表铜仁幼专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整体状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调查发现,“比较喜欢”乃至“非常喜欢”美术课的学生总数约占调研学生总数的45.8%,表示“一般”的学生约占41.9%,仅低于前者约4个百分点。这表明学生对美术课程教学持肯定态度,但仍面临一定的问题,整体不容乐观。表1表明了大多数学生上美术课的切身感受。让人欣慰的是,有约44.6%的学生对绘画本身感兴趣,约38.7%的学生认为“一般”。值得注意的是,在“你对美术学习的目的是否了解”(表2)的调查中,学生的了解程度一般,近1/3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说明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学习动机方面,学生更多的是希望“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其次是希望“能够随意画出所想的图画”。这说明学生对美术课抱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此外,“学会一门技艺”“提升审美意识”“提升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正如受访学生所说:“如果我兼任美术老师,希望能够运用美术专业术语教学,并且在今后的招聘面试中,能够将画画作为一项才艺。”2.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据表3显示,教学效果与考核方式均有待改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基本满意,回答“满意”的学生达一半以上(约51.6%);学生对教师素质满意度较高。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美术课堂的氛围是积极的(约77.4%),但是在积极的氛围下,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一般”。在教学方法上,绝大多数教师采用讲解与辅导结合的方式(约82.1%)。大部分学生认为,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应该表现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具有引导学生提升绘画水平的能力”,其次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严密活泼地组织教学”等。然而在调查中,对“你觉得美术老师上课是否可以引起你的学习兴趣”的回答,大部分学生表示“一般”(约51.5%)。由此可见,教师擅长调节课堂气氛,但关注的兴趣点与教学的目标有所偏离。题项“你在这一学年所学美术教学内容”的回答中,“简笔画”“美术基础知识”以及“色彩基础知识”为教师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对“平面形画”“图案造型”“手工”“美术鉴赏”的印象较深,还有的学生表示“想学习剪纸”“希望有国画课”“想学习有趣的东西,比如水中作画”……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将“剪纸”区别于“手工”单列出来,他们对民间剪纸的兴趣与铜仁幼专民族民间文化创新教育与传承分不开。由学生对美术课教学内容安排的满意程度调查可得知,虽然满意的略占多数,但仍有约41.8%的学生认为“一般”,说明在美术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在实际教学中,美术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教师提供多项考核内容,由学生从中选择,如“请从以下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主题性简笔画创编”。这也正是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方式(约71.3%),但与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满意度(约49.1%)相比,差距较大。约44.7%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一般”。这间接说明了学生对考核方式存在被动接受的状态。3.学生对课外美术活动的认可度课外美术活动的开展,在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增长其知识与技能,同时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问卷显示,学生认为课外美术活动“非常重要”的约占31.1%,仅37人回答“不太重要”及“不重要”。另外,有约57.3%的学生表示喜欢参与课外美术活动(表4)。由此可见,学生对课外美术活动的认可度较高,并且愿意在课外花时间参与美术活动。4.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要求经过对回收问卷中开放性问题的统计与梳理,笔者发现学生对美术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增加美术综合实践教学。调查中,学生期望能通过直接体验,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第二,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学生普遍要求教学应多涉及一些对专业有帮助、对今后工作有用的内容,如“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做可以作为学生奖品的手工”等。第三,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有趣,能激起其学习兴趣。有学生表示“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不但没提起兴趣,反而容易抱怨”,还有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笔者分析了此次铜仁幼专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学生对美术教学有一定的满意度,整体教学效果仍有待提高;学生尽管对美术教学有一定诉求,但对学习美术课程的目标不明确;学生乐于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喜爱程度高;学生所接受的美术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够突出,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此次调查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铜仁幼专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获得了有益的研究数据。笔者希望在此调查的基础上,对美术教学进行深入探析,尤其是美术课程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以提升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研究——以荆楚理工学院为例.教育现代化,2016(29).

[2]滕悦.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设置与对策性研究.艺术教育,2013(7).

[3]王圣松.在高职教育中加强美术共修课的探索.教育与职业,2006(20).

[4]周贺.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新探职业教育.教育导刊,2006(3).[5]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美术课程教学范文篇5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运用的意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阐述了教育不是为学校办学校,教育不仅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社会即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的所有成员,教育的内容主要源于社会的各种需求,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有效结合。美术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重要手段,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对一种文化的学习。将民间艺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对于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热爱家乡艺术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1.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当地民间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通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民间艺术课程,学生能够在学习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地方文化的特点,理解民间艺术深刻的精神内涵。这样能够使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如,常州地处太湖流域,自古以来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教育发达,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春秋时期,此地就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的封邑,于秦代置县。常州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因素,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特色民间艺术。常州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包括常州乱针绣、常州留青竹刻、常州梳篦、常州掐丝工艺画、金坛刻纸、彩绒画、铜塑、常州红木浅刻、金属卷画、微型根雕等。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民间艺术课程,就要让学生关注、了解本土民间文化,产生对家乡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人们而言,生活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中,也存在于优秀质朴的民间艺术中。民间艺术具有祈求生命繁荣、赞美生命意义、追求幸福生活的寓意,因此呈现出强烈的真、善、美和坚定乐观的审美理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学习优秀的民间文化,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陶冶情操。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多动手操作会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如,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推出了烙画校本课程,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校开辟了专门的烙画教室,配备了四名专职教师教授烙画技艺。一到三年级的学生以欣赏烙画作品为主,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动手创作烙画作品。学生创作烙画时,一般先用铅笔在木板上打线稿,在画出大致轮廓后,再用电烙铁画出线条、阴影等部分;如果需要上色,后期还会用颜料填色。学生可以通过京剧脸谱、花鸟山水、常州老房子变迁、卡通、科幻等题材,反映中国心、家乡情、儿童梦。经过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艺术技艺,养成了养了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并能认识和切身体会传统劳动技能的意义、价值。

二、小学民间艺术教学的内容选择与教学模式探索

民间艺术教学模式多种多样,相对于以往的美术教学方式,民间艺术的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民间艺术教学一般有以下四种教学模式。1.课堂教学模式。这是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此不再展开论述。2.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双休日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地方民间艺术。该模式适合学习一些制作工艺有一定难度、工具材料要求相对复杂的内容。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学习常州留青竹刻、常州烙画和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解自己平常较少关注的民间艺术,从而为保存、弘扬民间艺术培养受众,让更多的学生在相应的文化情境中更加热爱优秀的民族文化。3.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请民间艺人进学校和到民间工坊去的方式开展教学。请民间艺人进学校即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走进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民间艺人的创作过程。如,教师可邀请留青竹刻、常州梳篦、金坛刻纸等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教室为学生授课,让学生通过和民间艺术传人面对面接触,走近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感受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到民间工坊去的方式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民间工艺制作工坊、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如,教师可带学生前往市民广场欣赏走马灯、荡路船等民间艺术,到农博园欣赏农耕文化。4.竞争式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常州民间艺术教学时,可通过小组比赛,设置一些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一、二年级的学生。在竞争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获得教师的表扬、赢得荣誉的渴望,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课程。

三、应用民间艺术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课业类型

美术课程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德育;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是我国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对于中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全新教学理念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这为中职院校德育教学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美术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课程内容,在该课程教学中,要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就必须对特性结构、内容结构、教学目标模式等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实现教学模式的全面优化和创新。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渗透德育教学的价值

立德树人教育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美术学科本身包含了较为丰富、多元的德育教学资源,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层面:一方面,美术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严格围绕美术作品的现实条件,积极地将思政道德、人文情感融入其中,能进一步丰富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智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美术教材中所蕴含的正能量进行深入挖掘,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引导和鼓励,受此影响,学生具有欣赏美、感知美和践行美的意识,这有助于净化学生心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此外,重视学生德育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内在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展进行学生引导,不仅符合了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求,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1]。

二、美术课程美育德育渗透教学现状问题

步入新时期以来,开展双育教学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要求,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应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在美育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德育教育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美育、德育教学的融合趋势进一步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本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教学阶段,美育德育渗透教学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在美术课程渗透德育教学中,对于美术与德育教学内容结构的建设存在一定问题,未能实现教学内容资源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在课型结构层面,现阶段的美术课程教育与德育教学仅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教学层面,且教学过程以教师为核心,尚未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定位。此外,美育德育教学方法应用不够合理,这使得两者的衔接不紧密,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三、美术课程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建设要点

(一)美术与德育教学的内容结构建设

依托美术教学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前,教师首先需要对美术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实现德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梳理。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其美术课程中的德育教学资源包含较多内容,除美术与职业理想、美术与人生外,美术与礼仪、美术与幼儿教育、美术与合作训练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德育教学资源[2]。在具体教学中,不同板块德育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具有较大差异,同时其对于学生德育教学的侧重点也有一定区别。这要求在美术与德育教学中,教师应紧抓每个模块的核心要点,然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强化美术教学知识与学生练习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实现学生成长及发展方向的有效规划。值得注意的是,美术课程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对此,在开展学生德育教学中,教师应格外重视我国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并培养学生谦虚包容、不畏困难、自信活泼的心理品质,进而为学生走向岗位开展学前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二)美术与德育教学的课型结构建设

传统教学模式下,德育教学一直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教学阶段,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其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应用均具有简单性和机械性的特点。新时期,这种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现状,故而有必要课型结构的有效建设和创新。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学院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德育渗透的内容和形式均发生显著变化,对此,在教学中,对于新型课型结构的建设,还应考虑以下重点:其一,应重视课内外结构形式的分析,在教学中,不论是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还是思想引导以及学习拓展,教师均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考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化的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形式,这样能有效地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譬如,开展《美术作品中的不同人生》教学中,为解决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判断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教学形式创新中,教师可选择多媒体教学方法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生动展示课程内容,实现优秀文化对学生的有效熏陶。其二,学生的美术技能和道德素养,均需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升。基于这一特征,在开展美术课程教育中,专业教师还应深化对课程结构的研究,然后紧抓课程核心要求,创设具有较高情景价值的项目训练活动,在这些训练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培养学生丰富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重视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由此来实现项目作品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言行,实现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培养。

(三)加强德育教学模式各要素的联系

要建立美术课程与德育教学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还应注重教学模式内不同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有效分析,以此来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引导作用和价值要求[3]。新时期,要充分体现教师观念更新的实质条件,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还应注重以下要点:其一,教师本身要注意美术学科与德育教学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其二,新时期的美术教学应注重生态文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建设,在这一模式下,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高尚道德品质和素养。

四、美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院校虽然重视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然在具体教学中,其主要是通过职业道德规划课、政治课、班会课等形式来开展德育教学中,这使得德育教学具有“说教”的特点,并且在课程教育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基础,学生对于德育理念的领悟有限。新时期,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就必须注意实现教与学角色的变化,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来使得学生形成主动探索、自主体验的意识,继而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学生的道德素养的有效锻炼和提升。

(二)持续改进德育教学方式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对于学生职业、社会、生活、礼仪等层面的思想认知教育和道德培养具有深刻影响,新时期,美术教学本身具有多感官、多元化、跨学科体验的特点,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德育思想理念的有效渗透,有必要对固有的美术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以此来克服单一教学的弊端,实现美术学科与德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具体教学方法创新中,可通过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互联教学法等方式来开展教学,这些教学方式能实现信息处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最终评价,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作为支撑,在以往教学中,一些中职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些课堂教学环境整体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新时期,为实现美术课程与德育教育思想的渗透融合,在教学设计阶段及教学方法应用中,就应重视良好教学环境的创设。除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继而实现美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譬如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要求鼓停持花者结合所学的内容,讲授相关的名人故事和美学理念,并分析相关理念中涉及的德育知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保证美育及德育的教学效果。

(三)融合德育思想与美术内容

要实现德育教学与中职美术教学的有效融合,在具体教学中,还应紧密联系美术教学内容与德育思想,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应重视美学基础的应用,审美是美学基础的重要内容,其涉及主体对外界事物感性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道德判断也是对外界事物判断的重要内容,将道德判断与美学中的美与丑联系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而且能使得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在中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中,还应重视美术课程内容与德育教学思想的渗透。在美术课程内容应用中,应借助美术家个人品质、美术理论渗透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实现美术课程与德育融合,还应注意树立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进行以引导,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结语美术课程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对于提升中职院校学校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具有深刻影响。新时期,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美术课程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然后积极地创新美术学科与德育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为美术课程与德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造有利条件,进而提升德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引用:

[1]郝光.如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0):61,63.

[2]褚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182-183.

美术课程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多元学科融合

现代教育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风向标。STEM教育注重学生学科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美术课堂的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新时展所需的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学通过与其他学科相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一、拓宽教学视野,整合跨学科资源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在他的专著《学习的自由》中明确指出:教育目标应该促进“整体认知的学习”。西方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倡导:重建整体的、有机的世界,极力主张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极力主张学科整合,使教学走向知识、生命与生活的多元整合。STEM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多元学科课程整合的教育教学方式。STEM教育将多元学科知识与学习方法相融合,将学习者引导成为研究者,使其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深化学生的研究意识,使其将学习意识转变为主动研究的意识,通过“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来进行课程学习,进而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能力。如在岭南版一年级美术“遥远的星空”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与小学科学课“地球与宇宙”的主题相融合,与科学老师合作开展“宇宙探秘”活动。[1]科学老师能站在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宇宙星空”的天文知识、空间理念,利用“Stellarium(虚拟天文馆)”星空软件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星球、星座的魅力,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科学课获得自己的感悟,进行美术实践创作。

二、优化学科资源,构建多元知识体系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学科本质就有多元学科知识融合的需求。目前,小学美术教学常被教师变为临摹教学。这样的教学如同盲人摸象,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及形象。因而,优化学科资源,构建多元知识体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2]比如,岭南版美术第五册第14课“奇特的热带植物(造型表现)”,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可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观察身边热带植物的生长规律。教师可建议学生通过拍照、写生、笔头记录等方式“见证”热带植物的生长过程,初步形成系列化的“美术笔记”,提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这也是一个多元学科能力的积淀过程。美术课堂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网络查询、资料查阅等方式积累知识,同时结合其他学科。最终目标就是将美术作品转化成综合电子文档,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共享。

三、推动STEM理念,促进学生课堂协作

STE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强调共同协作、共同探究、共同提升、共同成长,构建群体性美术知识体系,通过群体效应、多元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其专著《构建主义理论革新传统教育的理论基础》中提及,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由此可见,团队协作在课程教学中具有不可缺失的地位,这种团队协作包含着促进与提升、相融与贯通的现实价值。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团队协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收集、整理、探讨美术课堂的学习内容;二是学生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交流学习经验,提升综合素养。学生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形成协作团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学习,进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习得美术知识、开启创新思维。

四、加强学科融合,回归教学本位

STEM教育理念强调多元学科的有机融合,杜绝无用叠加。艺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充分相融交织。这样既能体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本位,又能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STEM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已是势在必行。美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多元学科发展过程衍生而来的综合性成果。美术本身就是反映现实社会形态的一种形象艺术。因此,美术课程教学本身就是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理解事物,进而提升思维表达、理念输出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离不开教学的本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技能临摹,而是以自然科学、数学、工程技术等知识为依托,多元学科相融合,实现综合性美术学习的过程。[3]这才是STEM教育理念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推行的真正意义。否则,STEM教育理念就将显得苍白无力,毫无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日渐受到重视。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应深入理解STEM教育理念,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学科融合实现“1+1>2”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

[2]宋笑颜.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美术课程教学范文篇8

参考文献: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培养

一、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实践现状分析

新课程虽然已实施了一段时间,但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却仍存在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的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1小学美术课程成为“课表上的课程”

小学美术教学在小学教学中不受重视,表现在教师数量配备较少,往往整个小学就一个或两个专业美术教师,部分的小学甚至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常常是其他科任教师顶替教学。不受重视还表现在课程设置较少,在期末阶段还经常将课程让出给其他教师,还有部分的学校则一心抓升学率,小学美术课程成为“课表上的课程”,学生缺乏有效的美术教学时间。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不收重视,使得学生在艺术培养以及审美培养方面成为空缺,对学生成长极为不利。

1.2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大部分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模式过于陈旧,部分教师仍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几乎是“操控”学生,将教材上的任务生硬的布置下去,让学生对其进行“照搬照抄”。在小学美术阶段,让学生适当进行临摹、模仿式的教学是必要,但不能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以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今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枯燥和乏味,逐渐的失去对美术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有所收获,致使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低下。

二、小学美术课程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2.1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个性

美术是人们对世界感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既可以反映出美术作品创作时期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信息等历史价值的内容,又可以让创作人抒发心中的想法,对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学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将看到的、听到的或是经历后的情感综合体表现出来,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想象力,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感知世界。与此同时,在小学美术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下能够让学生的创新力得到培养,对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良好的渠道作用。在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中,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2.2帮助学生塑造阳光、活泼的生活态度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以及对自然的仔细观察,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中的一些绘画、雕塑以及拓印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接触多种类型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有效的启蒙。即让学生在了解一些基础的美术结构和造型背景下,可以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同时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世界,进而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对生活的探究,逐渐的融入到生活中,对学生塑造阳光的生活态度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美术课程个性教学实践策略

3.1改善现状,加大教学投入

在小学美术的课程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的发展,首先应重视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在实践中,应按教学大纲的需求合理安排和计划课程,保证教师和学生都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为学生个性的释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为全面改善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学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的美术课程教师。而针对专业的美术生大部分的教学能力较差的情况,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并用激励机制来督促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科学的、专业的引导,也才能够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3.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鼓励学生

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彻底摒弃以往的旧有教学理念和模式,积极运用新兴的焦旭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和认可创新,同时也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开发。例如,教师在学生的绘画或是雕塑实践中,可适当的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引导学生通过将模型进行部位性的放大化或是缩小化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创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来进行创作。而不论学生的作品如何,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让学生说出心中想法,并支持学生,同时对一些不足进行指正。

四、结束语

在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通过不断的鼓励学生,更容易帮助部分学生找回自信心,让学生向一种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较大的助力。

作者:王琨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李阁镇陈楼小学

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教学范文篇9

凤翔彩绘泥塑融入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的意义分析

把凤翔彩绘泥塑融入当地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中,一是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二是通过观察凤翔彩绘泥塑能够极大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对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意义重大。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目前,笔者任职的高职院校开设美术课程的专业主要有学前教育、动漫设计、平面设计等,从这些专业的生源情况来看,大多学生是因成绩较差,无缘本科院校而选择职业教育,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缺乏基本的美术素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以往的美术类课程教学多数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较为枯燥,而偏重手工实践类的课程则大致是教师示范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做,在教学内容上过于简单,因而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相对不高。而把凤翔彩绘泥塑引入美术课程教学中,这些五颜六色、造型多样、千奇百怪的泥塑作品可以大大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更为重要的是,凤翔彩绘泥塑带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这些专业的学生大都是宝鸡本地人,他们对于凤翔彩绘泥塑本来就有一种亲近之感。更何况在孩童时都玩过泥巴,所以在学习凤翔彩绘泥塑时能唤醒学生幼年时的快乐记忆。因而把凤翔彩绘泥塑融入美术课程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2.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据笔者同事研究,凤翔彩绘泥塑一般用白色挂底,用黑色勾描图案,以红绿为主色填涂,用黄色把红绿两色隔开,共五种颜色。这五种色彩的巧妙搭配组合不仅能起到调和红、绿色对比的作用,还能提高泥塑色彩的整体明度,因而凤翔彩绘泥塑在色彩上具有粗犷豪放、浓艳醒目、对比强烈的特点。[1]笔者在初次见到凤翔彩绘泥塑时就被其绚丽夺目的色彩所吸引。而学生使用的美术教材上虽然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图片,但受印刷效果所限,对学生的吸引力往往大打折扣。而凤翔彩绘泥塑则突破了这一限制,把它展示给学生时,它那种粗犷浓艳的装饰效果与对比鲜明的色彩表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这自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三维空间意识。传统的高职美术课程教学基本以二维绘画为主,学生对此也习以为常。受此影响,他们缺乏对三维立体空间的感知与想象,往往对三维立体对象进行平面化处理,这使得他们在设计作品时缺乏立体感。比如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设计角色时由于三维空间意识不强,其设计的角色前后透视与遮挡的部分自相矛盾,或者结构比例失调。另一方面,动漫设计往往需要对角色进行夸张变形处理,而传统的美术绘画课程教学多偏重于写实,长时期的写实训练使得学生对于夸张变形很难进行充分的理解,很难实现戏剧化、夸张性的动漫设计要求。而凤翔彩绘泥塑作为一个立体造型的对象,它要求学生从立体的空间观念出发,从不同角度观察对象,在自己头脑中建构三维立体的造型模式,长时间的观摩与动手实践,自然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三维立体空间意识。此外,凤翔彩绘泥塑在造型上往往能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使对象的形象与神态更加鲜明突出,让学生近距离、多角度观察凤翔彩绘泥塑,了解掌握其夸张变形的原则与技巧,再应用到动漫角色设计中,可以提高学生在设计角色时夸张变形的能力。最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源于创造,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是中国从小学开始的“填鸭式”教育严重遏制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与提高。凤翔彩绘泥塑绚丽夸张的色彩表现,不拘一格的造型特征,体现出了当地手工艺人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承载着人们对和谐安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把凤翔彩绘泥塑引入高职美术课程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民间手工艺人的杰作时领悟包含在其中的艺术想象精神,触类旁通,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凤翔彩绘泥塑融入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

1.完善课程体系。把凤翔民间彩绘泥塑融入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之中,给原有的美术课程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必须对原来的高职美术课程体系作出一定调整,以适应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做好课程定位,究竟是把凤翔民间彩绘泥塑作为高职院校美术手工课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把它单独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对待。笔者认为应单独作为一门选修课更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提升教改的成效。其次,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时以及考核办法。教学内容大致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理论上主要包括凤翔民间彩绘泥塑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与潜在的文化象征意蕴;实践方面让学生熟悉掌握凤翔民间彩绘泥塑的制作工艺与流程。考核办法是请民间艺人给学生的泥塑作品打分。2.“走出去”与“引进来”。与原来的高职美术课程相比较,凤翔民间彩绘泥塑这门新课程实践性更强,与地方联系更紧密,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必须进行改革,我们认为可以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方式,推进教学改革试点。所谓“走出去”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到凤翔六营村泥塑作坊进行实习,近距离观看凤翔彩绘泥塑的制作工艺与流程,并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虑到经费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等问题,“走出去”的周期相对较短。因此作为补充,学校应聘请技艺高超的民间手工艺人到课堂上“现身说法”,这就是所谓的“引进来”。这两种方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一方面使得学生摆脱了传统枯燥的美术课堂的说教,呼吸到了民间美术的新鲜空气,感受到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勃勃生机与艺术魅力,自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据笔者同事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凤翔彩绘泥塑在传承上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作坊里的主力军多为五六十岁的妇女,她们没有美术基础,也未接受过专业培训,泥塑制品的质量自然缺乏保障,在工艺上也难以创新发展。[2]而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策略,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热爱民间工艺美术并且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重点培养,作为这种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接班人。这样既解决了凤翔彩绘泥塑在传承上面临的青黄不接的问题,还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发扬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综上所述,把凤翔民间彩绘泥塑融入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之中,可以丰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推进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提高教学效率,为民间工艺美术培养接班人,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发扬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季增辉:《凤翔彩绘泥塑研究》,湖北工业大学,2017,第45页。

美术课程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青少年所具备需要的两大素质分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通过两者的协同培养,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视对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给予高度关注,并将其纳入到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任务当中,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学习、欣赏及实践,使得其自身的思想境界有所提升,为自身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基础。对此,本文以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如何在其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做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是贯彻和落实新课改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迎合人教版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大纲内在要求的必由之路。中学美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本身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中蕴含众多的德育教育资源,对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民族精神的弘扬、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将时代内容与中学美术相融合,使得学生在感受美术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则显得极为必要。

二、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善于利用中学美术教材中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为学生呈现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提高中学生的思想境界,熏陶中学生的心灵情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中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将现实生活中的时事热点与美术课程相结合,与时俱进,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正确梳理中学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具体还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一)在美术欣赏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中学美术课程中所包含的美术资源丰富且众多,涵盖我国古代众多的优秀美术作品,如秦兵马俑、汉画像石、版画、彩陶、青铜器等,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对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习效率提升、中学美术教学任务完成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内涵的同时,更是会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于无形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美术作品的深层次意蕴》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大屏幕为学生呈现“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群雕”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一雕像进行赏析评价,通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女干部、报童、女学生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感受,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九位先烈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二)在美术绘画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绘画课程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将所学习的美术知识应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通过自身思想观念、抽象思维在纸张中的落实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学美术课程的理解,在具体的绘画活动当中感受美术的美好,体会美术的独特魅力,从而通过笔触的感悟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顺利实现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渗透之间的有机融合。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这一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解中国画独特创作方法、审美理念、笔墨情趣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在色彩运用方面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将抽象思维落实在笔触当中,借助不同颜色的色彩组合来表达自身的内心情感。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使得学生了解到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所服务。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各项美术课程教学方案的生成及落实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对此,中学美术教师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切入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当前学生能力发展、兴趣强化的客观需求,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借助具体的活动载体在加深学生的对美术知识点理解的同时,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例如,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举办以“汇聚经典,展望未来”的美术实践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搜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以多媒体播放的形式为其他同学及老师展示自我搜集成果。同时,教师可以建议学校在艺术节等节日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示其中,以班级为评选单位,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或者班级给予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荣誉感的强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在美术手工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手工课程是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美术教师要将手中课程教学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给予学生展示自我能力,学生通过具体的动手活动,更好地感受中学美术教材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例如,在剪纸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与剪纸有关的图片,为学生播放剪纸艺术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更好的感受中华民族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在手工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不同的手工主题,各组学生需要在协助之下共同完成一个手工主题,对于手工课程结束后所产生的垃圾,教师要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打扫,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精神品质。

三、总结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蕴含众多的德育教育资源,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育人功能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讲德育教育贯穿并渗透在于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始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欣赏课、绘画课、实践课、手工课等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实现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融合,充分落实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学生审美意识提升、艺术修养强化、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可心.刍议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与整合[J].文学教育,2017,(11):166.

[2]李丽.融德育于美术教学,让课堂更精彩[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96.

[3]张莉丽.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332.